寂寞如斯 中级会员
寂寞如斯 发表于 2012-1-8 00:36:10
本帖最后由 寂寞如斯 于 2012-1-8 00:47 编辑

人间词话

--------------------------------------------------------------------------------


                  王国维

  (第一部分:正文64节)

  王国维,字静安,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生于清光绪三年,卒于1927年,享年51。王氏为近代博学通儒,功力之深,治学范围之广,对学术界影响之大,为近代以来所仅见。其生平著作甚多,身后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1.01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评注:以境界论词虽抓住主流,然以此衡量天下词未免挂一漏万也。境界者,贵能自圆。


如斯评注:古今艺术之作品,或风行一时,或流传千古者,均不离于八字之外。八字乃为:‘意、境、情、趣、新、奇、巧、乖’也,如外加‘怪、谬’二字则括尽天下之作品矣,诗词亦然。 
 §1.02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如斯评注:造境者,因己情而拘众物于一境也,非眼前一时一地之景物也;写境者,因己情而众物于眼前之景中出而另创一境也,脱之者,有造境之嫌。无论造境、写境者皆不宜谬于自然也。话虽如此,然有之则不可以此定论,如含蕴意者不在此限之列,如圣经图中虎羊同戏者,实则蕴意博爱之情怀也。  

§1.03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2)”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4)”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如斯评注:‘无我之境’,名未确称也,应为‘隐我之境’、‘藏我之境’较恰也。万物入我目中,必著我之情色,又因我之见而成文成形者,其文其形焉能不沾我之情色耶?故云‘无我之境,以物观物’者实谬也,实仍为‘以我观物’者也。‘隐我之境’,以我观物,托我之情色于物,而又隐藏我之形影,使观者不觉我之影响也。    §1.04四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如斯评注:二境皆因我情而立也。  §1.05五

  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1.06六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1.07七

  “红杏枝头春意闹(1)”,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2)”,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如斯评注:‘闲’字活泼,‘弄’字雅趣,二字皆拟人用法也。    

§1.08八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1)”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2)”。“宝帘闲挂小银钩(3)”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4)”也。


如斯评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细、微、出、斜’乃作者之情色也,另‘鱼儿’亦现作者观物之心态也。“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上句句眼在‘照’字,下句句眼在‘萧’字,全句之句眼在‘萧萧’也,乃作者之情色也。“宝帘闲挂小银钩”中‘闲、小’二字乃作者之情色也,‘迷、失’二字亦是。由此观之,除名词外,鲜有不著作者情色之词语也,纵名词中亦有沾染者,如‘烟雨、夕阳’者。故近乎修饰名词之词语者皆是含情色之词语也。情色者,感情色彩也。  

  §1.09九

  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谓:北宋以前之词,亦复如是。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1.10十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1)”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2),夏英公之喜迁莺(3),差足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


如斯评注:此两句给人以印象鲜明者,前句也;给人以气势铿锵者,后句也。然若无前句铺垫,则后句亦无此气势也。‘照、阙’去声,以去声结尾,多气势。若几连句句尾皆去声,则必盛于气势也。所谓去声,蕴势,扬声,蕴味者也。故直抒胸臆者,宜用去声结尾,含蕴情趣者,宜用扬平结尾。  

(1)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如斯评注:此词整体读,把‘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之气势减弱不少,亦使历史之沧桑沉重感减弱不少,不若单独读来有气势和历史沧桑沉重感。盖因此二句前之文句绝少有气势者和蕴藉历史沧桑者。  

(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如斯评注:此词意境高远沉厚,比之李词更有历史沧桑沉重感,可以与‘西风参照,汉家陵阙’句相抗颉也。  
(3)夏竦【喜迁莺令】:“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夜凉银汉截天流,宫阙锁清秋。瑶台树,金茎露。凤髓香盘烟雾。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

如斯评注:此词在此方面又次于上两词。  §1.11十一

  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深美闳约(1)。”余谓:此四字唯冯正中足以当之。刘融齐谓:“飞卿精妙绝人。(2)”差近之耳。
  



如斯评注:观飞卿之词,如观仕女图也,终不能以己身入词境内也。观山水图者,可以以己身入画境中,得以抒己怀也。故温词虽美,终不能引人入境也,其词境为身外之境也。
故境界者,有身外之境,亦有身内之境。

身外之境,观他人之境不可化于己之境也,己之情怀不入其中也;

身内之境,观他人之境,亦如观己之境,其境中蕴己情怀也。


  §1.12十二

  “画屏金鹧鸪(1)”,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2)”,端己语也,其词品亦似之。正中词品,若欲于其词句中求之,则“和泪试严妆(3)”,殆近之欤?

    §1.13十三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闲(1)。”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如斯评注:王氏所云的是确论。

 §1.26二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3)”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如斯评注:王氏所论确是。学问三境依次递进而得。然如斯认为:三境之上,尚还有两层境界。‘人生恰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王国维词)’此为第四境界。‘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杯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三国演义卷首词》)’此第五种境界。释义:人世之间,芸芸众生粉墨登台,你方唱罢我登场,来来往往,演尽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虽盖世英豪,当世名家,红粉佳人,多情才子,纵有千重风流,万世功勋,终不免有谢幕之时,暗生落寞之感。当其时之心境亦应属第四境界,欢乐之后必将寂寥。日久,第四境淡,则入第五境界。佛有云:初学佛者,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入佛境者,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真佛者,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入第五境界者,一切皆看淡如常也,昼夜消长,盈虚有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兴来天地可佐酒,兴去万物亦勿扰,是为至境。[/color]

§1.34三四

  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1)”,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2),所以为东坡所讥也(3)。


如斯评注:词之用替代字者,需明白易晓,不可用僻语也。替代字亦要与诗词之境相符,用典故亦是。然用典者,无论熟知生僻,作者宜化之明晓者也。词之用替代者,一应思之是否协境;二应思之是否协平仄韵律。 §1.40四十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1)”、“空梁落燕泥(2)”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3)”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4)”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如斯评注:论‘隔’与‘不隔’,其一即是论‘身外之境’与‘身内之境’之别也。[/color]§1.55五五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也。



如斯评注:‘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 ’此论亦偏。诗词中,有道不尽者,题意补之。诗词之作,有先有题目而后有诗文者,亦有先诗文后有题目者。无论题目与诗文,均先立意。无立意之诗文古今未有也。所谓‘无意不成文’者也。此‘意’之所云,非指可把诗文括于一言也。所谓‘意’者,是云诗文所围绕者也。诗文无围绕者,则不成诗文。如‘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宿鸟禽稀。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叮咛嘱早归。’者,无题,可辨出指何事否?此题目为《西上辞母坟》。
 
§1.59五九

  近体诗体制,以五七言绝句为最尊,律诗次之,排律最下。盖此体于寄兴言情,两无所当,殆有均之骈体文耳。词中小令如绝句,长调似律诗,若长调之百字令、沁园春等,则近于排律矣。


如斯评注:词者,先时可随曲而歌者,至今则其曲堙灭而独留其词。今人填词只依其词牌所限之平仄、字数、韵脚也,至于可入曲否,均无从顾及也。故今世观词写词,无异乎为变体之诗也。词者,今世已变为长短句之诗也。若还依古词法之平仄去入填词,真如自上枷锁,甘作囚徒也。故现今之世,当依今世之平仄,声韵作诗填词也,如‘斜’字,古声为sia音阳平,与‘花’同韵,今则否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