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知秋 发表于 2007-11-5 02:08:06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自序


  
   净土法门,原来有事有理。识者知其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事理融通,方圆无碍。何以故。其事虽方,其理极圆。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圆不碍方,方不碍圆。不识者,只知有方,不知有圆。所言只知有方,不知有圆者,皆因只知有事,不知有理也。是故净宗修持方便,亦略有分别不同。有事理圆修者,有专依事修者。但以专依事修,心不明了。只能信事,不能信理。逢著说理,多认为禅,心即放弃,实则而非禅也。何以故。般若理性,宗宗相同。在禅为禅。在净为净。识者知其净宗理性,即般若理性。般若理性。即净宗理性。故佛说文殊般若经。


   一行念佛三昧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拙按利根行人,多有般若气分。性好深入。皆能入佛果觉,住佛正定。既得入佛果觉,住佛正定。即入一行三昧。从此安心念佛,念念观照,自能了知如来菩提果中,定慧圆明。非但了知如来菩提果中,定慧圆明。复能了知如来菩提果中。西方净土。七宝庄严,全体具足。[如来菩提果觉即是法界藏身]虽能了知如来菩提果中,西方净土七宝庄严全体具足。而究竟求生西方之愿依旧殷殷不息。若能如是熏修。所谓事理圆修。凡念佛时,一念圆观顿觉身在如来菩提圆满果中。本来不出不入,安居正定。如是入者,称为顿入。非但不失往生正因。生则品位亦高。何以故,皆因心与如来菩提果觉相合。


   已得佛果熏染气分。故品位亦高。倘或不能如上事理圆修。但当专依事修,不必深入理性。若肯念念至诚。持佛名号。亦能渐渐深入如来菩提圆满果觉也。如是入者。称为渐入。虽则品位次之,而同归西方一也。有维居士宿植慧根,深信净土。编读拙论,感觉契机。深加爱护。欲久保存。拟发刊后。付梓流通。普结净缘。居士发是心已,蒙各善信,捐资助成。拙复思净土法门。本无大小偏圆。皆由行人根机不一。故此聊陈数语。分别说明。俾阅是论者,各获其利,功不唐捐。若欲详知,请阅论文。此不繁述。普愿见闻翻读,不拘或赞或谤,若信若疑,同归西方净土,共证无上菩提。

  民国三十八年六月十九日

  观音大士成道日寄食灵岩粥饭僧了然和南敬序于佛海泉珍桃不退关房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

  了然法师著 学人游有维编订刊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2#
发表于 2007-11-5 02:09:28 |只看该作者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启请三宝




  稽首大方圆满觉,娑婆教主释迦尊。

  西方接引大慈父,演说三藏众妙门。

  历劫修因成果觉,渊深胜海广无边。

  该含空有二偏法。真俗融通实相圆。

  十方菩萨摩诃萨,缘觉声闻证果僧。

  惟愿慈悲哀纳受,光中赐我各神能。

  智慧辩才皆具足,文从佛果演流传。

  重重妙义味无尽,普契群机得法缘。

  我今欲著菩提论,统摄有无离二边。

  普劝行人入佛果,身居佛果性周圆。

  但能入佛菩提中,然后修持省力功。

  面面圆通皆实相,身心安乐妙无穷。

  仗佛菩提融化力,业消智朗功圆成。

  临终自在全无碍,顿见弥陀金手迎。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3#
发表于 2007-11-5 02:12:26 |只看该作者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先明宗旨





  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无非欲令众生,开佛知见,入佛知见,住佛知见也。所谓入佛知见者,即入如来圆融无碍大乘般若真实理性也。何以故,皆因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古今,咸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能出生诸佛故也。


   凡修行人,得入如来圆融无碍,大乘般若真实理性已,然后烧香献花,一礼一诵,乃至著衣吃饭无非如来菩提实相中道也。故此拙论宗旨,专以如来菩提果觉为宗,实相般若为体,方便般若为用。所言菩提果觉为宗者,即如来权实不二,体用一如之中道智也。实相般若为体者,即如来利人之实智也。方便般若为用者,即如来利人之权智也。此三智,本来圆融无碍,真实一如。欲识菩提先须明了,实相若无方便,虽有智慧明达,即同二乘偏真。方便若无实相,虽有福德庄严,即同人天有漏。直须权实不二,体用一如,方合诸佛如来菩提中道,又实相般若为体者,乃性德也。方便般若为用者,乃修德也。是以古人云,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寂照一如也。又实相般若为体者乃生而无生也。方便般若为用者,乃无生而生也。是以古人云,执生为生者,乃常见也。必不许生为无生者,乃断见也。终日炽然求生,达生体不可得者,此正所谓生而无生也。


   拙常见有等执理之士,一向著在偏空。执金刚经为醍醐,视弥陀经如毒药。见人念佛求生西方,则任意毁谤乱言呵斥。谬解般若,拨无净土。正眼观之。误人至极。复有念佛行人,因见金刚经中所说甚深妙理,处处指归菩提实相中道,莫能领会,疑为不合净土妙行,遂乃放弃不读。正眼观之,失利亦深。拙屡思念及,不禁叹息,总而言之,缺乏正知,莫能融会,有斯过失。欲按金刚,弥陀二经,其中最要紧处,互相发明,俾其双方融会,彼此获益。岂不美乎。久怀斯愿,未克果遂。近因无锡某居士。问金刚、弥陀,二经同是佛说,云何其中妙理,两不相符,请拙解释,恰称素愿。


   故今借彼来因,以为缘起,复承诸位净侣,嘱将所释各种义理录集成篇,命名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但以愧昔懒惰,少勤学习,文词欠雅,事理失周。幸觉二经合会意旨,其中略有发挥。今将所论全篇意旨,分为十科,一一标明,以便初机,俾一经翻读,便知次序,如观指掌,似获领袖。再细翻读,一目了然。何谓十科,缘起第一,譬喻第二,经证第三,破偏第四,遵佛第五,因心第六,果觉第七,仗佛第八,显真第九,辟伪第十。以上专据十科总名。略述如是。以再按各科另义。一一披陈。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4#
发表于 2007-11-5 02:13:26 |只看该作者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缘起第一





  民国三十七年冬,无锡某居士,特来见访,乃瞻拜舍利。拜毕问曰,弟子久怀疑惑自莫能决。所疑者何。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弥陀经云,极乐国土,七宝庄严。按此二经,皆是佛说。彼此相反。终不明了。请师解释,断除疑惑。拙曰,盖此二经,本来互相圆融,一体明彻,了无窒碍,丝毫不反。居士云,一说有相,一说无相,云何得不反乎,拙借镜子譬喻,而略释之。彼即当下顿除疑惑,欢喜信受,然后于精进七内,复举此事对诸净侣而详释之。今将所释般若净土中道实相圆融无碍菩提妙旨一一录陈如下,载诸月刊,请问高明,倘有错误,慈悲指示,俾获修正,幸莫大焉。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5#
发表于 2007-11-5 02:14:28 |只看该作者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譬喻第二




  诸佛如来福德智慧,本来圆融无碍,真实一如。非离非合,非色非空。但以初机浅学,莫能领会,今借镜子譬喻,而详释之,俾利根之士,一读明了。譬如一大圆镜,悬置高堂,任众人观之,悉见其中色相,物物现成。虽则物物现成,而当体了无所得。[色即是空]虽当体了无所得,而其中物物现成[空即是色]诸佛如来福德智慧,亦复如是。须知金刚经,如专说镜体光明,表现释迦如来圆融无碍般若之法身。要人内外放下,莫著色相,方能契入。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弥陀经,如专说镜中色相,表现阿弥陀佛清净微妙福德之庄严。要人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极乐,方得受用。故云,极乐国土,七宝庄严。若能如是领会,说般若性中,当体即有亦得,当体即空亦得,当体非有非空亦得。何以故。原非二物故。非但不须合,亦且分不开。此正所谓般若者,乃净土之般若也。又净土者,乃般若之净土也。净土若无般若,则净土失其光照,何能显其净土。故弥陀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者,此正表现阿弥陀佛,亦有圆融无碍般若法身也。又般若无净土,则般若失其庄严,般若若无庄严,不合诸佛如来菩提实相中道,而与二乘偏真何异。故金刚经,世尊处处指归菩提实相中道,恐人落于断常二见。观此可知释迦如来,亦有清净微妙福德庄严也。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6#
发表于 2007-11-5 02:15:41 |只看该作者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经证第三




  金刚经云,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盖佛所言无实者,即指如来所证菩提果中,本来万德圆融,具足一一庄严。虽具一一庄严,而当体了无所得,[色不异空]非同人天凡夫有漏福德也。所言无虚者,虽当体了无所得,而其中具足一一庄严[空不异色]非同声闻缘觉偏真菩提也。此正表现释迦如来,亦有清净微妙福德庄严也[释迦如来福德庄严,请读华严法华可知,此不繁述。]观此所谓般若者,如来智慧庄严也,净土者。如来福德庄严也。又般若者,如来所证真空之体也。[真空之体,如来智慧庄严]净土者,如来所成妙有之用也。[妙有之用,如来福德庄严]是以古人云,真空者,真空其妙有,真空若非妙有,何能显其真空。[色即是空]又妙有者,妙有其真空,妙有若非真空,何能显其妙有。[空即是色]盖此金刚、弥陀二经,因有如是互相圆融,一体明彻,了无窒碍。微妙不可思义之关系。是以古今多人合刊流通,奉为日课。奈何现今时于末法,道风衰微,人根陋劣,智识昏迷。佛虽演说,领会者稀。往往彼此分别,互相放弃。识者观之,谁不叹息。故此略伸管见,藉引初机。惟愿互相明达,幸勿放弃,所获利益,唯佛方知。倘若固执不休,任意毁谤。则罪恶轻重,请自思量,不说而知。不见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观佛诚言,现今末法度人,唯此净土念佛横超法门。直捷稳当最契时机。既此净土法门,对于佛法末世度人之全体关系,有此特别重大,理应尽力宣扬,尚不暇及。而反更毁谤呵斥,阻人出苦善路,断人成佛正因,正眼观之,世俗中人,决不应为。岂有佛法中人,而反应为之者乎。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7#
发表于 2007-11-5 02:16:48 |只看该作者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破偏第四



  所言人根陋劣,智识昏迷者,许多虽读佛经,不会佛意,罕获正知正见也。不是执理废事,便是执事废理,不能事理圆融,会归一体。但据净土法门而论,若能事理圆融,会归一体,固则美善无加。其或未能,执理不如执事。何以故。不见莲宗诸祖云,事有该理之功,(以名该德,全德在名)理无独立之能(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又云,执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徒遭落空之诮。今人所谈般若,未明中道实相菩提正眼者,多是执理废事。一向恶著偏空,谬解般若,破除净土。此乃所谓但知破相显性,不知即相即性。按破相显性者,即二乘所解偏真般若也,直须即相即性,性相不二,真实一如者,方合诸佛如来中道般若也。苟知中道实相般若者,决不破除净土法门也,何以故。般若如大火聚,何怕添薪。火若得薪,更增炽盛。既是娑婆五浊而不嫌,何独偏嫌净土七宝乎。噫。拙谈净土。尊重般若。彼谈般若。破除净土,吾不知其正知正见何在。何不历观古人,仰体佛慈,深会佛意。于弘宗演教之外,殷殷提倡净土,自行化他。或注经造论,以广其化,流传千古。利益无穷。如是知识,宗教通达,事理圆融。然后究竟归心净土者,自古迄今,多不胜举。彼等专门执理废事者,莫非见解超过古人乎。拙眼观之,彼等非但不识净土,于般若实相中道,又究竟何曾明了耶。因彼偏执过甚,未明般若实相正眼,不合诸佛如来菩提中道。早被古人呵云,偏见禅和,如麻似粟,不足贵也。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8#
发表于 2007-11-5 02:17:37 |只看该作者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遵佛第五





  今更考实论之,纵使释尊亲来应世,遇斯末法时机,若不兼弘净土念佛法门,普令众生专仗弥陀弘誓愿力,临终接引往生西方,横超三界,直入乐邦。任其说法如云如雨,亦难三根普被,令其人人现生顿悟般若,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竖出三界也。是以佛在世时,三千年前,彻知彻见,愍念末世重障凡夫,无佛可亲。虽有三乘教典,罕能明了修习。纵能明了修习,难获果证,超出三界。复念三乘圣贤,虽获果证,已出三界。欲望直至菩提,永无退转,恐不易得。故于三乘教内,特开净土专仗佛力接引,往生西方一门,以为三根普被,九界全摄。除专说净土三经外,其余一切大乘经典,亦常以净土法门,殷殷劝嘱,教人求生极乐,并劝自己生身父王,及七万释种,各各以已往昔所修种种微妙善根,悉皆回向西方,发愿求生极乐,亲近弥陀,以斯圆满佛果,佛说明训,载诸经论,有目同伦,皆能得见,可不深信乎。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9#
发表于 2007-11-5 02:18:32 |只看该作者
《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因心第六





  向云,拙谈净土尊重般若者,亦有莫大因缘也。盖此因缘,非但对于净土法门关系甚大,实则对于佛教整个法门,关系极大。何以故。佛垂涅般时。诸大弟子问,佛归涅般后,结集经藏,究竟以何为体。佛言,以实相大般若为体。盖佛所言,以实相大般若为体者,大有意也。何以故,譬如药末,须以密糖和之,方能团成圆体。诸佛如来菩提妙果,亦复如是。无量劫来,修集种种功德妙行,全赖般若融和之力,方能福慧圆满成等正觉。一切小乘外道,皆因不明般若真实理性,心外求法,如蒸沙作饭,缺少饭本。是以历劫修持苦行,不能证果。虽则净土法门。世尊称为胜异方便,专仗佛力接引往生西方。其余一切修学,皆可随力从缓。然乃利根之士,欲得弘扬净土,法法圆融,事事无碍者,须假般若融和之力,方得现前受用也。欲得明了,须分总别。若据总相而论,般若乃生佛同体之慧命,天性相关故。如按别相而言,更分能所而详述之。今先据能念之心方面而论,般若即一切众生所述菩提之因心,成佛之根本故。所谓菩提因心者,即如来藏心也,盖此如来藏心,广大无边,量同法界。其中本来具有极乐国土,七宝庄严。须知一一庄严,众生如来藏中,悉皆包含全体具足。乃至十方诸佛微尘国土,一切依正色心,若色若空,若染若净,亦悉皆摄尽,了无遗余。如镜中相,水中月,非离非合,非色非空。是以古人云,弥陀者,乃众生心中之弥陀也。须知自己如来藏心,具有二种般若。一者实相般若,即如来藏心之用,以表修德也。盖此实相般若体中,全属性德,本来内外平等,真实一如。无自无他,离能离所。虽则无自无他,离能离所,若欲自利利他,同归极乐,必须依此实相体中,更起方便妙用。所谓方便妙用者,即种种修德也。是以我等现今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乃至兼修种种微妙净行者,一一皆依实相般若体中建立也。因其一一皆依实相般若体中建立,故名方便般若也。既知一一皆依实相般若体中建立,复当一一会归实相般若体中也。是以古人云,依性起修,全修在性,又云,不动真际,而建立诸法,不坏假名,而说实相者,此乃所谓善用般若,善谈般若也。以上皆据能念之心方面论之,以下再论所念之佛也。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