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8-7-4
- 最后登录
- 2012-1-7
- 在线时间
- 19 小时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369
- 帖子
- 165
- 精华
- 1
- UID
- 2901
|
对孟依依《月出集》 的评论
自述
十生\积善\始\为人,再向\红尘\转\一轮。
燕雀\扶风\强\折桂,牡丹\惊梦\错\伤春。
难臻\无欲无求\境,况是\多愁多病\身。
珍重\芳心\不轻吐,何曾\尺素\付鱼鳞。
评:第一句感叹来世为人不易,积德善事好几辈子才能修来成人.
第二句是说来到人世后又是为人的一个轮回.
这两句运用了佛家因果和轮回的典故.
第三句中的'折桂'在现实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普通含义,既折取桂枝,而无其他的意思;一种是擢取功名的含义,故人管中状元称为'折桂',因为古代考科举是分春秋两季的,春季叫'春闱',秋季叫'秋闱'.而秋闱的时间恰好在农历八月,八月是桂花开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中的状元就好比是说其到金殿上折取了桂花而来.当然这个典故书生说的未必正确,但总体来说,折桂是与科举中功名有关的典故.'燕雀'的典故有两个出处:一是史记中陈涉所云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还有就是庄子逍遥游中那些嘲鹩(燕雀的一种)它们嘲笑大鹏之需要九个月培风才能得其一飞.总之关于燕雀的典故不是太好的,一般都含有贬义的.当然如果燕雀此处不用典故的话,那么就是指鸟雀的一种,无贬义.'扶风'的典故最初还是出自逍遥游中,当然书生好象还记得此是一个物的名字,至于是什么,笔者已经忘了.如果不考虑典故的话,扶风就是指借着风力而飞.
第四句牡丹惊梦的典故可能出自元曲<牡丹亭>,是说小姐杜丽娘游牡丹亭时做个春思梦,梦醒后空余惆怅.同时红楼梦中提到黛玉听戏<牡丹亭>时,为此伤感.至于伤春的典故就不好找了,因为其早已演化成大众词语了.
第五句:无欲无求仍是与佛家有关的典故.
第六句:运用了西厢记中的典故,同时红楼梦中宝玉对黛玉曾这么说过.
第七句:'珍重芳心'与红楼梦中宝钗的海棠诗'珍重芳姿'相类似,至于其是否化用宝钗诗句,笔者这里也不好断定.
第八句的典故出自一句古诗,这句诗笔者忘记了,大概意思是说,把书信藏在鱼腹中,让鱼传递书信.过去没有纸的时候,都是用丝帛来写信的,故有'尺素'一说.当然传递书信的还有大雁,所谓的'鱼雁传书'说的就是这两种情况.至它们是否可传书,那只是古人的一种想象,并无现实依据.
下面回过头来再看整首诗,第一二两句的意思我们已经明白了.第三句怎样确定,是按典故的意思确定,还是不是.我们先按典故的意思确定,那么这第三句的意思就含有讽刺的意味了,至于讽刺谁,作者没有明说,再者'诗无达诂',所以我们也不好妄加推测了.接着看第四句明显是在言自己的伤春之情.这样三四两句一言他人一言自己,构成对仗.后四句均是言自己.最后我们通观全诗则发现这第三句明显与全诗不合,其他都是言自己,而这句确是言别人,脱离了诗的主意,且讽刺不明,造成文意间的隔阂.所以第三句按典故的意思解的话,造成了全诗过于隐晦.诗词注重的手法之一是含蓄,但不是隐晦.含而微露,蓄而不白,耐人寻味这是含蓄的特点,而不是含而不明,蓄而不解,令人迷茫的意思.含而不明,蓄而不解令人迷茫者那是隐晦不是含蓄.
如果第三句不按典故解释的话,它和第四句共同是在写景,第三句写物,第四句写人或人与物.总体来说这两句就是指伤春.但是这样解与前面一、二两句造成了不协,前面两句所指的太泛,既可以伤春也可以悲秋,所以三四两句照应不到一二两句,一二两句也笼罩不到具体不到,能从自身推得出下句必须得伤春来.诗有时是需要逻辑的,这恰恰是许多作诗者意识不到的地方,比如我正在悲秋,写着写着就又伤起春来,这可以吗?比如你想伤春,就必须得按伤春的思路走,不能走到悲秋上面去.不能写桃花零落是伤春,写菊花枯萎也还是伤春.那么就不能把伤春和悲秋同时写在一首诗吗?答案是能,但要看怎么写.这也是下面讨论的问题.
如果此诗第三句是写悲秋,第四句是写伤春,那么怎样才能把其联系到一起呢?这个就得看一二句怎样写了,你写感叹人生的诗句就可把这两种罩到.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不是单独的伤春或悲秋.
而是共同感叹人生.也就是说伤春和悲秋要为一个共同的主题服务才可同时出现,这个主题含概的范围包含这两者.但是这个主题不可太泛,你感慨宇宙万物,下面在伤春悲秋,这能成吗?切题是诗词的关键所在,在切题的前提条件下,诗词是可以任你纵横,神驰八方意兴飘然的,但绝不是一会东来一会西的,漫无边际的任你胡说.此诗第三句如果是悲秋的话,那么此句悲秋的意味不明.
至于笔者此诗欣赏的诗句'难臻无欲无求境,况是多愁多病身'此句反衬的较好,感情也真,笔者比较喜爱.
再评:书生评孟依依<月出集>时,开始的几首诗是含愤而评的.原因为孟依依曾在某论坛中不点名留言下战书,敬受拍砖,书生知其冲谁而来,故愤而应战,故有些言语激愤,评论颇有不当和吹毛求疵之处.前因后果已明,现在此把此诗评论中的求疵处给以更正:其实一二句与三四句间并无以上所论指之弊端,之所以造成以上误论,是由于把第三句的意思给理解错了,其实第三句的句义并非是讽刺他人,而是自嘲自己(把自己比作燕雀)的,这样的理解的话,上面所云之矛盾大半皆烟消云散了.律诗有起转承合之论,就是说,一二句是起首之句,三四句是转接之句(转接上两句的句义),三四句是承接之句(承接三四句的句义),最后两句是合应之句(照应和拢总前面六句的句义).此诗符合此点,故写得不错.书生虽认同'起转承合'之用法,但并非死定其必须如此,认为也可以是'起承转合'之用法,总之中间两点可以互换的.如'难臻\无欲无求\境,况是\多愁多病\身'结合句义并非给人感觉是完全的承接上两句的句义,其中还让人感觉到了有'转接'的用法,即既含有承接也含有转接,两可之间也.至于'起转转合'和'起承承合'的用法在律诗中未必没有用此者.这四类用法中,无论哪种用法不变的是'起'和'合'的位置,一般来说,这两个轻易不变的.至于关于'转接'和'承接'的用法,可以参考书生之<词叶诗花>,其中有语论及于此. 2007.2.4
无题
夜夜\更残\迷\晓窗,还将\旧梦\忆\萧郎。
依稀\南浦\分襟处,黯淡\东风\醉酒坊。
别后\伤怀\成辗转,年来\落魄\到凄凉。
梅花\折得\谁\堪寄?枯尽\西园\一树香。
(评注:此诗中'年来'一词运用较好,为下面的梅花,起了过渡作用,引出了梅花,且无痕.总体来说,这首诗写的不错,含蓄有味,中间颌颈两联对仗工整,令人叹服.全诗尤其是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深得风雅之髓.)
步韵
恨\是\无缘聚此生,怀君\落寞\掩\云屏。
三千弱水\分明月,八万崇山\隔洞庭。
锦幄\难眠\连夜雨,布衣\长立\满天星。
渝州\自古\畏\蜀道,误了\章台\杨柳青。
(评注:连夜雨与满天星对仗虽工整,但却不能合一境 ,如果这是写你自己和你所怀之人所在的两地之景或事, 那么你的全诗中只有这么一句写所怀之人所在地的事,不免显得单薄.如果这是写你自己怀人的情景那么'难眠连夜雨'与'长立满天星'的时间跨度太大,而且你又没有为这个时间确定限制(是一个夜晚还是多个夜晚),所以这两句用的并不好,亦让人觉得夜不是连夜雨,就是满天星,而没有中间状态.还有'分明月'句也不恰,不能适用所有你怀人的夜晚.此外这首诗最大的败笔在'章台'两字,章台的典故你应该知道的,何必自贬身份呢.对不起,请原谅我这么说,因为这首诗是写你怀人,所以我不可能把其解给他人用,解给他人的话,那么这句就脱离诗之主题主意了.
再论:'锦幄\难眠\连夜雨,布衣\长立\满天星'中的'锦幄'与'布衣'的对仗性,单看从表义看二者,似乎也算工对,但是我们还知道'布衣'还可借指'平民百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锦幄==布衣'似乎是个无情对.这样也就使这两句诗有了两种含义:一,'我有时在锦幄听着连绵的雨声彻夜难眠,有时身披布衣在清凉入水的夜里看漫天寒星;二'现在的我在锦幄听着连绵的雨声彻夜难眠,而远方的他(百姓平民的身份)是否也正在清凉入水的夜里看漫天寒星呢?'所以上面所说'连夜雨与满天星对仗虽工整,但却不能合一境'当是以此二意思分论的.
赠随儿(我的玩具熊)
憨憨笑笑\喜团团,身内无肠\体\故宽。
宛转青春\随\寂寞,萧条世事\共\辛酸。
痴情\托出\无从劝,恶梦\觉来\相对看。
举世\独教\君识我,如何\竟不\着衣冠。
(评注:由一二句写你的玩具熊转到三四两句你自己的感情上转得太促也毫无道理,由一二两句推不出三四句.况且一二句写熊'憨憨笑笑'到三四句就'共辛酸'是不是反差太大了.我知道你三四句想说的是玩具熊陪你共度'寂寞辛酸',但这在三四两句没有表现出来.这一点直到最后两句才表现出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