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丝 发表于 2007-12-14 14:13:26
闲看泰山之一———- 梳洗河开篇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 鲁侯之功。——《诗经·鲁颂》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杜甫(唐)
  泰山,古称岱宗,雄伟壮丽,文物众多,以“五岳独遵”盛名。
  泰山自古为帝王封禅之地,古代帝王因其功治显赫,国泰民安时,方可到泰山“封禅”,报天地之功,因此泰山的历史,也是一部帝王封禅的历史,从远古洪 荒一步一步走过来,千万年的积淀,形成了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
  登山之路有东路、中路和西路。中路为古代帝王封禅时所走御道,青石台阶,六千多级,沿路而上,所经之处,松青柏翠,山势雄浑,由岱宗坊至红门、一天门,经中天门、南天门而到玉皇顶,沿路古迹石刻甚多,步步登高,渐入佳境。
  几年来,居泰山脚下,深感泰山文化博大精深,风景传说动人心神,闲时四处探看,越觉对泰山的认识不及千分之一,纵是妙笔,也难说尽。然守着泰山,饮泰山甘泉,品泰山文化,览泰山胜景,感泰山灵气,不吐不快,便只将我眼中的泰山,我感觉到的细微处慢慢道来,或者没有矫饰的语言,但这是我心中眼中的细节。

一.梳洗河
  中路进山,由红门沿石级而上,到万仙楼,再慢慢上山。余所居之处,位于红门东侧小罗汉崖,出得大门,沿小路进山,到小罗汉崖过河方与中路汇合。
这河便是梳洗河。
  未到梳洗河,便能闻得水流叮咚,夏天几场雨过后,河里水渐多渐清,因其河床为完整花岗片麻岩,水越发清澈见底,水多时,由河床上漫过,浅浅淡淡,慢慢拔着水,自有一份清凉,浸入肌骨。
   
  晨炼的人们常是早晨四五点钟就进山,通常会拿着两个盛水的桶,锻炼了身体也稍带着到山中清泉处汲水,因泰山泉水清咧甘甜,沏茶饮更佳,因此形成了一道风景,红门路上,早晚所见最多者,是手提、肩挑、车推的上山汲水的人群。
  俗语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这水便指山中泉水,的确能与所有市上所卖纯净水矿泉水相媲美,我有幸所用之水即为泉水,令许多朋友羡慕。
  据说,这河是西王母每日梳洗后所泼残水形成,故曰梳洗河。清流一直从山上流淌下来,在虎山公园注入王母池,道家谓西王母所居瑶池即此。
  梳洗河流出虎山公园之前,一直是清澈见底,清清浅浅,窈窈窕窕。只是在流出虎山公园,经科技大学再往东南下去后,便已成了一条排污河,杂草遍地,污水成流,早已经与“梳洗河”这三字无缘了。
  梳洗河,纵是有如此美好的名字,也难抵人类社会的侵袭,那西王母看到当年清清浅浅的水流变得垃圾遍地,黑水横流,做何感想?想来必会逃离瑶池,另寻居所了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云水,禅心
2#
发表于 2007-12-14 14:17:35 |只看该作者

闲看泰山之二——经石峪

  过三官庙,由刻着“经石峪”的牌坊处,斜向东下去,便是经石峪。
  先是“聆神桥”,这桥奇特之处在于,无拱无洞,桥面呈多个“凹”字形相连的形状,雨水充足时,水漫过河坝,从“凹”字的中间流过,形成多条与桥面平的水流,人行其间,仿佛行走在水上,桥的另一侧水泻下处,借山势形成数米高落差,自然形成了一个瀑布。水从高处泻下,闭目聆听,空山寂静,唯有水声鸣响,果然有出神入化之感,“聆神”之名,便由此生。

  过了“聆神桥”,一面巨大向西南倾斜的石坡,上刻“金刚经”经文,据说是北齐时期所刻,一直到北齐灭亡尚未完工(待考),共有2000多字,后来经风雨的侵蚀,所余仅一千来字了,字大如斗,人称“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西面是河,河西岸有块高耸的大石,上书“高山流水”四个大字。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即出于此,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高山流水”就成了历代文人墨客追求的一种至美至高的境界。

  这里水流轻缓,有高山、流水,有经文、明月,在水边坐定,心中无尘无垢,恰如“高山流水亭”上的一幅对联“天门倒泻一帘雨,凡石灵舸千载文”。
  经石峪,也称“曝经石”,相传唐僧取经回来,过通天河时落水,经卷被水打湿,在此晾晒,但最后有一些沾在石头上再不能揭下来,经文便也印在了石头上,因此,取回来的经并不完整,因此,世人便没有能修成长生不老的缘了。当然,这是传说,但却也说明了人世间的事,总不能太完美。有缺憾的世界或者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高山流水亭对面又有一首诗:“曝经石上水凌凌,镇日闲来倚树听,此意世人混未解,半山皓首半山青”。

  知音,高山,流水,经文。此意世人混未解,从古时到今,又有几人能真正读懂这凡石灵舸和千载经文呢。

附:
《高山流水》乐曲介绍
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
  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
  尾声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
  《流水》一曲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摘自<中华古韵>网站。

[ 本帖最后由 柳如丝 于 2007-12-14 14:19 编辑 ]
云水,禅心
3#
发表于 2007-12-14 14:25:46 |只看该作者

闲看泰山之---普照寺

  雨后,泰山的空气分外的清新,远远的,就听得梳洗河里的水声隆隆,很有气势的样子。不能负了这样清凉天气,于是信步出行。
  附近的景点,唯有普照寺没有去过。许多时候,身边是没有景的,因为忙,或者因为,没有了那份心情。
  进了山门,是长长的青古板的路,隐隐的,看见山墙围绕着的古色古香的院落,竟是深山古刹的感觉,虽然,我所居的小罗汉崖,地理位置比这普照寺还深,但因为有人烟,就显得喧闹了些,少了那一份幽静。
  青石板的路,雨后干净清新,没有游人,正是“鸟鸣山更幽”,更有因雨量充沛,随时随地形成的小溪流水。林荫路旁有巨石夹径,上题“云门”、“界尘”。再南路西有方石,上书“三笑处”,我想,那应该是源于佛教典故“虎溪三笑”罢?出了这云门,便是红尘。
  而一入红尘,便是深似海。
  未入得院门,却先见一池清水,一池的莲花盛开着。应是睡莲,圆圆的叶子在水面漂着,那莲花,在这山门前,凭添圣洁,聆听着隐隐传来的佛乐声声。
  蓦然间心神飘摇,流连不已,想起佛前那一株清莲。想起,莲花供佛,尘世空明,唯余叹息。
  普照寺,取“佛光普照”之意而得名。清人有“门前几曲流水,寺后千寻碧峰,鸟语溪声断续,山光云影玲珑”的赞咏。
  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是华北著名丛林。相传为六朝古刹,又据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明宣德三年,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访古刹,在泰山20余年,重建竹林寺,复兴普照寺,四方受法者达千余人,由此普照寺名满天下。

  同行者是与佛无缘之人,大殿不入,直奔了西跨院,我也随了其后,走马观花。
  却正是入了菊林院,因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别号“石堂老人”的,其时遍植菊花,号称“菊圃”。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硕大的古松,名“一品大夫松”,又叫“师弟松”,有两米来高,冠大如棚,状如帝王华盖,擎天之手。树下有“一品大夫”石碑。
  相传明永乐间高丽僧满空重修寺庙时,曾居住于此,圆寂后这里成为祭祀他的地方。山房门额悬“菊林旧隐”横匾,檐下有联:“松曰好青,竹曰好绿;天吾一瓦,地吾一砖”;另有“疾风知劲草,严寒识盘松。”。
  我念着那:天吾一瓦,地吾一砖,不由心有所动。进到门内,便是满空大师的塑像,这位大德高僧,据说,用三昧真火自焚圆寂,圆寂后,有一百多颗舍利子。此后,大师与佛一样享受人间的烟火,大师的功德,也是千秋了。
  我便在这里留连不去,我是那一脚在门里,一脚在门外的人,心向往之,却苦于无门而入,不由再一次叹息。
  然后,便跨入了中轴线。先是一座方亭,名“筛月亭”,旁边是著名的“六朝松”,古松粗达数抱,枝密盘曲四伸,树冠如盖。这“筛月亭”,自是取“古松筛月”之意。亭内有个方形石桌,桌面上有数个深深的小坑,我正迷惑不解,以为是围棋的九宫之意,旁边一位老人解释说,这是“五音石”,敲击四角和中央,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因名“五音石”。于是我们纷纷以手拍之,果然,可发出非常清脆的声音,想来,那便是古乐中的“宫商角羽徽”的音吧?
  亭子石柱的四面刻有四副耐人寻味的楹联:
  东面:高筑两椽先得月,不安四壁怕遮山。——清•王清黎
  南面:引泉种竹三开迳,援释归儒近五贤。——清•徐宗平
  西面:曲径通幽宜种竹,空亭月朗正当楼。——清•东野崇阶
  北面:收拾岚光归四照,招邀明月得三分。—— 清•沈毓寅
  在亭子上留连许久,又趁了别人不注意,我进到大殿里,给佛恭敬的磕了头,佛前,正供着莲花,殿内,设有几十个坐垫,想必是为僧人做早课准备的。正有佛乐,声声入心,佛座旁边,有一个很大的木鱼,我痴心的想,不知道敲击着这木鱼,离暮鼓晨钟,能不能心中清静,无尘无垢,跳出这红尘?
  又走到别处,有钟楼,鼓楼对望,那是暮鼓晨钟。东跨院,便是僧人们的起居之处,有僧寮斋堂以及待客之处,而我自觉是俗世中人,便远远的止步了,只于苔痕浓重的青砖甬道上,对那葱茏绿竹,叹息一声。
 再回头,却看见厢房有公告,不久前有浴佛节,有什么重大佛事,每周六,又可随喜做早课,听心经,我那心,便动了。
  什么时候,可以放下尘心,迈进这门内,听晨钟,听暮鼓,朝朝暮暮,与莲为伴,与佛结缘?
  一入红尘,从此,可还跳得出苦海呵? 
云水,禅心
4#
发表于 2007-12-14 14:49:03 |只看该作者

闲看泰山之国庆随笔——简单日子

  四五天来,每天只从家到办公室,再从办公室到家,没有出大门一步,如果按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标准来评定一个淑女的话,我想我应该算是一个标准的淑女了。
  我不是个爱动的人,别人过节,我常常是留在单位值班,或者,留在家里等着接待远路而来的同学朋友,住在风景区的弊端,就是你永远没有节假日。
每到节假日,大家出去旅游的时候,便是同学朋友亲戚们来游泰山的时候,即使我提前多少天做好了出游的计划,也只得作罢。几年下来,索性只在家里接待别人,陪着别人爬山,逛风景,几年下来,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这个十一,虽没有人来,却又赶上了值班,一连七天,一个人守着一大堆的仪器和计算机。好在上班便是上网,上网也算是上班,日子,倒也打发过去了不少。但当别人问候节日快乐时,我丝毫没有感觉到什么节日的气氛。
  阳光却更加的灿烂起来,这样的氛围,让人在屋子里再也呆不住,于是决定出去走走。走出大门,往下走不到200米,就是从中路进泰山的起点。
  一下子就有了过节的气氛,所谓车水马龙,便是如此了。上山下山的人,把整个红门路占得满满的,突然间,就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叫国庆节。原来,节日,真的是靠人来制造的。

  于是坐到路边上看人。
  看下山的人,是一种最大的乐趣,你悠哉游哉的坐着,吃着小零食,看着那些刚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是如何的劳累与辛苦。他们大多是背着一个大旅行包,拄着一个棍子(棍子的作用极大,下十八盘时,因山路极陡,有拐棍支撑,尚可省点力气,纵是如此,从南天门走到中天门,大腿与小腿也已经不会打弯,至少有七到十天,将不能下楼梯),身子直直的一甩甩地走路。
  上山下山的游人,通常是一对一对的,那女性,一般是累得走不动路,全身靠在男朋友或是老公身上,虽然说那男的一定也是累得不轻,但谁让他是男子汉呢,也只得负担起保护弱女子的任务,便只得搀着那妻子或女友,从山上下来的两人如逃难的一般。
  当你自己轻松的边吃东西边笑,边看着那些刚从山上下来的人时,那绝对是一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于是我自作聪明的想,所谓花钱买罪受嘛,我可不去受那份罪。

  看够了下山的人,就走到旁边的小公园去逛逛。
  这公园虽小,但其名字却很有来历“虎山公园”,其传说得于孔子。当年孔子游泰山,遇一妇人哭,谴弟子问,妇人曰丈夫公公全被老虎吃死。便问为何不离开,妇人曰“无苛政”。于是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虎山公园里,至今仍有一个泥塑的大老虎,代表这一段故事。红门往上的一天门,有石碑刻曰“孔子登临处”。

  今天的虎山公园,可以用游人如织来形容。
  沿着到王母池的小路走过去,王母池内香火鼎盛,门票已经从我毕业时的一元,长到了五元。如果我再不进去的话,不知道以后会不会长到十块二十块,那我岂不是更进不起了吗。不过,心诚则灵,我不进去烧香,心里有佛,佛也会保佑的吧?
  过八仙桥,便是吕祖洞。这八仙桥,缘于八仙的传说,据说他们从这里过去,便成了仙了。吕祖洞是当年吕洞宾修炼的地方,如今也用栏杆圈了起来,进去看还得拿钱。很庆幸,那会我陪我弟弟逛这儿时,还没有这栏杆,我们没有花一分钱而看了个够,而且我那当军官的弟弟还钻到了洞门里边去看了个究竟,出来说,里边什么也没有。
  昔日仙人已去了,留给后人看的,便只这个洞了。我们究竟看的是这个洞,还是喜欢那些传说呢,如果没有吕洞宾戏牡丹,那么这个洞,还有什么意义?

 往北走,那条梳洗河里已经没有多少水了,水上结了厚厚一层青苔样的东西,如死水一潭,今年天旱,一个夏天也没有下一场透雨,河里便断了流,还不知道明年的饮水能不能保证,而农民,却已经是颗粒无收。
  虎山水库里的水也下降了一米多,但湖上却是另一种番景色。二十来只小船全体出动,人们在这么点小水面上,勿自喜滋滋的划着船,享受着一种小船流水般的快乐。而湖边的柳树,虽有几片黄叶子,但仍是绿满枝头,倒影垂在水里,仍是有一番阿娜生动。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垂柳依依,总能点缀的风景独好,哪个地方如果有了柳丝,有了水,有了船,便婉如西湖般的美丽了。
  走着看着,仍是最喜欢湖边的柳树,柳丝低垂的样子,总让我想到许多诗句。
  如果你恰是泰安的,恰好于此时也游虎山公园,你或者也会看到与我相同的景象。也或许会看到一个人,走着路,对着水边的柳树,随口吟着一些诗,那么那个人,就是我了。

  转了一圈,没有花一分钱,仍是心里快乐起来。过节方式各不相同,简单的逛一逛,也能看到世间百态,省了钱省了力,一样感觉到了阳光。
  回家的路上买一些菜,老公曾经在不久前,和人家在东北饭店吃过一顿饭,深深的被人家的“猪肉炖粉条”所吸引,每天念念不忘,发誓一定要自己作一顿来吃,于是便买了一应的东西,打算回到家做出世界上最美味的“猪肉炖粉条”。我想这个菜如此出名,大概也缘于去年流行的“东北人全是活雷峰”吧。

  于是安排晚饭,我坐在沙发上,看我的小咪咪坐在我面前睡觉的可爱样子,我老公正在厨房做他的世界无双的“猪肉炖粉条”。半个小时后,我们开始吃饭,结果,老公解释说:可能是我们两个都不饿,所以吃不下这么些,所以觉不出它有多么好吃,就如朱元章皇帝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一个意思。
  我笑着收拾了东西,然后写这样一篇文章。
  日子就这么简单的过着,没有大的起伏,我感觉不到秋天的来临,因为有阳光依然灿烂。

-----
  柳如丝 发表于 2002-10-3 21:19:47

[ 本帖最后由 柳如丝 于 2007-12-14 14:56 编辑 ]
云水,禅心
5#
发表于 2007-12-14 16:05:36 |只看该作者
先回帖,晚上再细细的品读!
6#
发表于 2007-12-15 20:21:42 |只看该作者
终于能静下心来阅读了,虽然中途被小家伙打断了一下。
对泰山有了更多一些的了解,比如梳洗河,比如经石峪,比如聆神桥。不是佛家信徒,但很希望去“普照寺看看,一脚门内一脚门外,站在那里看红尘,会不会有些不同。
过了“聆神桥”,一面巨大向西南倾斜的石坡,上刻“金刚经”经文,据说是北齐时期所刻,一直到北齐灭亡尚未完工(待考),共有2000多字,后来经风雨的侵蚀,所余仅一千来字了,字大如斗,人称“大字鼻祖”和“榜书之宗”。西面是河,河西岸有块高耸的大石,上书“高山流水”四个大字。————这个地方如果来了,一定要停下来细细揣摩,谁叫我极喜欢书法,又更钟情于北刻石呢。高山流水的曲子,用箫试过几次,效果不是很好,估计是没有被感动的原因。呵呵
7#
发表于 2007-12-16 20:26:29 |只看该作者
既如此,则更是与泰山有冥冥中的缘分了,泰山刻石那应该是涵盖古今了,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现存碑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碑刻题名之多冠中国名山之首,成为一处天然的书法展览,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泰山石刻涵括了整个中国的书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而且珍藏了像秦朝的《李斯碑》、汉代的《张迁碑》、《衡方碑》、晋代的《孙夫人碑》,以及北齐的经石峪《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的《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
云水,禅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