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0-22 01:09:55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三、历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  诗:河南汲县人,汉代著名廉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杜  康: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  密:河南省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
    杜  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
    杜  畿:曹操的高参,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  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
    杜  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杜  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  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杜  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後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杜  琼: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画家,其画开吴门派先声。
    杜  堇: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代画家,作画取法南宋院体,最工人物,笔法细劲畅利,时推白描高手。
    杜审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学家,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孙为杜甫。
    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錡之妾。錡谋叛被杀後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後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杜如晦:京兆杜陵人,初唐时期李世民的名相,参与发动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史称:“玄龄多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
    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杜荀鹤: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诗人,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
    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渭县、濮阳、范县,山东省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汉阳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汉阳。
    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
    2、堂号
    诗圣堂、少陵堂: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此外,杜姓的堂号还有:“京兆堂”、“永言堂”、“振德堂”等。

============================================================

【杜姓宗祠通用对联】

〖杜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民歌慈母;
世号诗王。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侍御史杜诗(?-38)。杜诗,河内汲县(今属河南省)人。字公君,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大,较欧洲早一千一百年。他又征发民工修治陂池,广开田地,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下联典指“诗王”,是对唐代大诗人杜甫(712-770,巩县人,字子美)的颂称。自幼好学,知识渊博,又有政治抱负。靠献赋得官,历任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诗作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显示出唐代由盛转向衰微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风格以沉郁为主,语言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唐代冯贽《云仙杂记》:“鹅冠童子告曰:‘汝本文星典吏,天使汝下谪,为唐世文章海。九云诰已降,可于豆垅下取。’甫依其言,果得一石,金字曰:‘诗王本在除芳国,九夜扪之麟篆熟,声振扶桑享天福。’”

书成通典;
名列瀛洲。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史学家杜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出生于世代显贵之家。历官岭南、淮南等节度使,贞元末年,升任检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王叔文改革时,充度支、盐铁等使,主持财政,封岐国公。官位虽高,仍勤奋不倦,白天处理政务,夜晚灯下苦读,博览典籍,精通古今,用三十年左右时间,著《通典》二百卷,内容翔实,源流分明,详而不繁,简而有要,是我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下联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王兵入关,他助李世民筹谋,临机善断,参预玄武门之变,协助李世民夺得政权。历官天策府从事中郎兼文学馆学士,太宗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主持制定中央组织机构设置、规模及典章制度。贞观年间,太宗选出十八位功臣画像于凌烟阁,杜如晦居首位。后因病辞职,太宗常派人探望,病死后,太宗甚至废朝三天,以示哀悼。

耽思经籍;
图像凌烟。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杜预,博学多通,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成一家之言。下联典指唐·杜如晦,太宗时为尚书右仆射,封莱国公,与房玄龄共管朝政,图其像于凌烟阁。

金陵度曲;
玉简遗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杜秋娘,年十五为李錡妾。尝为錡唱词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下联典指杜兰香,自称东汉人,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留玉简唾盂等具,授硕以道,硕成仙而去。

南阳世泽;
莱国家声。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杜诗事典。下联典指唐·杜如晦事典。

-----------------------------------------------------------------

〖杜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耽思乎经籍;
图像于凌烟。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将领、学者杜预(222-284)。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曾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以灭吴功,封当阳县侯。多谋略,时称“杜武库”。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左传》注解流传到今的最早的一种,收入《十三经注疏》中。下联典指唐初大臣杜如晦(585-630)。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人。隋末曾任滏阳尉。唐兵入关中,助李世民筹谋。官至尚书右仆射。卒谥成,绘像于凌烟阁。

学业醇儒富;
星斗焕文章。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杜甫诗句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朱德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朱德(1886-1976)撰书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联。

-----------------------------------------------------------------

〖杜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守道还如周柱史;
著书曾学郑司农。
——杜牧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牧(803-852)诗句联。

云霞晴光转物候;
春夜喜雨知时节。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甫诗句联。

枫林绿树丹青合;
玉杯锦席风云流。
——杜甫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甫诗句联。

梦醒扬州甘薄幸;
心忧社稷老风尘。
——杜审言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杜审言(约645-约708)诗句联。杜审言,字必简,原籍襄阳(今属湖北省)人。有《杜审言集》。

锦水春风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何绍基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撰杜工部(杜甫)祠联。“人日”,指农历正月初七日,人多到此旅览。

-----------------------------------------------------------------

〖杜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花折应时,金陵度曲;
兰谪降丽,玉简留珍。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杜秋娘,唐代杜牧《杜秋娘诗序》说是唐代金陵女子,十五岁时为浙西节度使李錡的妾,曾为李錡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后入宫,为宪宗所宠爱,穆宗时曾为皇子保姆,文宗时因皇子被废,她返回故乡。下联典指东汉仙女杜兰香。相传有渔夫在洞庭湖岸边捡一个三岁女童,养到十多岁时,出奇的美丽。忽然有一天从空中下来青童仙人,携女而去,临走时说:“我是仙女杜兰香,有错被谪人间,现在要回天上去了。”后来,她又降于洞庭包山张硕家,传授给张硕道术,又留下玉简等物,张硕也成仙而去。

卜筑草堂,误传严武宅;
驰名武库,癖好左氏书。
——佚名撰杜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四川省成都杜甫草堂。下联典指西晋将领、学者杜预事典。

============================================================

附录:【杜姓典故、趣事】

〖杜康与酒〗
    杜康字仲宁,是康家卫人,善造酒。在《中州杂俎》、《直隶汝州全志》里,都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杜康造酒的过程。
    据说河南汝阳杜康村的酒泉沟,有一棵老桑树,这便是杜康发明酒的地方。杜康小时候牧羊,每天日出,就把羊赶往母羊坡放牧。晌午,就到酒泉沟吃饭看书。酒泉沟古时称空桑涧,桑树丛生。一股清泉穿林而过。泉边有棵老桑树,因年代久远,树身已空。杜康就在树下吃饭。他常缅怀祖选,饭难下咽,就把剩饭扔进桑树洞里。乡亲们见杜康不思饮食,日渐消瘦,就给他送来曲粉充饥。无意中,他又将曲粉扔进了树洞。这样饭曲发酵变成了酒。杜康饮了此酒,才知酒能解忧助兴。于是他总结了经验,从此以酿酒为业。
    以后人们命名的除“杜康沟”、“杜康泉”、“杜康河”,还有“杜康墓”和“杜康庙”。魏武帝曹操在《短歌行》中“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杜康是古代酿酒的专家。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0-22 01:10:12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杜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杜平中将
    杜平(1908-1999),江西省万载县黄茅镇和平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三纵队政治宣传科科长,红三军军政训练大队大队长,红一军团卫一部政治委员,无线电政治委员,红30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第三团政治委员,警备第一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秘书长兼组织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3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西海岸指挥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朝鲜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党委书记,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3月4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杜义德中将
    杜义德(1912.5-——),湖北省黄陂县程家咀村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4军第1师3团班长、排长、连长、连政治指导员,在平汉线上追随徐向前三战三捷,使红1师实力猛增3倍。升任红4军第10师30团营政治委员,29团政治委员,红30军第89师政治委员,红31军第91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部四局局长,直属纵队司令员,骑兵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川北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副校长,新编第4旅副旅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后任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冀南军区副司令员,西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司令员。参与领导了冀南平原游击战,与日寇作战369次,主动进攻370次,领导了著名的地道战,打得日寇心惊胆颤。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定陶、鲁西南、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等战斗。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10军军长。率部参加了渡江、西南战役战斗,以一个纵队分割围歼国民党153旅,创造了歼灭战的典型范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进军大西南,率部4个月迂回作战7000余里,创下了时间、规模、距离空前的连续追击战的奇迹。1952年12月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指挥了上甘岭战斗,在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血战43天。回国后,历任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退居二线后仍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助老和希望工程。经常撰写革命传统教育文章,1997年出版有薄一波作序《杜义德文集》。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杜屏少将
    杜屏(1915-——),湖南省长沙市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军委总政治部统战部训练队队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特务团连长、副营长。
    坑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教导大队大队长,第1支队2团参谋长,新四军第1师2旅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9分校教育长,苏中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参谋长,第21旅副旅长,第6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2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23军67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副军长,随23军入朝作战,回国后,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后任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副部长,总后勤部装备部副部长,总参谋部装备部部长、顾问。负责了整顿全军装备的工作,主持了恢复和健全制度,淘汰旧杂装备、多途径抢修装备等项工作。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杜彪少将
    杜彪(1914-1986),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参加六霍农民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3师277团排长,师警卫营政治委员,红31军第276团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连政治指导员,129师新编第1旅1团营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29旅副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1师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11师31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海军厦门、汕头水警区司令员,福建基地副司令员,东海舰队副参谋长,上海基地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6年12月21日逝世,终年72岁。

    杜文达少将
    杜文达(1914-1995),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特务团勤务员,红1军团随营学校排长、一连政治指导员、总支书记。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3军分区11大队政治委员,第1军分区六团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第7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3纵队11旅旅长,独立第206师副师长、师长兼保定警备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北省军区参谋长,第20兵团副军长、代军长兼天津警备区司令员,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3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杜西书少将
    杜西书(1919-1994),福建省邵武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2师5团副排长,红一方面军特务团连副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独立营政治委员,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先遣大队政治处主任,第3团政治委员,蒙南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和第1旅3团政治委员,八路军115师教导1旅3团政治委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第1军分区13团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10师28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38军151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广西、滇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海军第1航空学校政治委员,海军航空兵部政治部主任,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顾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2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杜国平少将
    杜国平(1904-1992),湖北省广济县人,1904年出生于贫农家庭。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4军29团1营排长、第28团3营连指导员,第34团3营政委,第12师36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参谋长,第四支队特务团团长,第4旅12团团长,新四军路西联防司令部参谋长,淮南军区津浦路西军分区参谋长,1943年7月去延安党校(四部)学习,学习期间曾以新四军2师代表身份出席中共“七大”。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吉北军分区副司令员,牡丹江军区独立8师参谋长,牡丹江军区参谋长。1948年8月调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第1支队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师师长,190师师长,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顾问,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人大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6月24日逝世,终年88岁。

    杜海林少将
    杜海林(1917-1986),四川省广元(今旺苍)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骑兵师连长,第25师75团副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冀鲁边军区第6支队连长、副营长、营长,冀鲁豫军区第9军分区16团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随营学校副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兵团16军46师副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46师师长、第16军副军长,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生产建设兵团解散后,调任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12月13日逝世,终年69岁。

    杜瑜华少将
    杜瑜华(1914-2004),陕西省褒城(今南郑)县人,1932年考入杨虎城的宪兵营当学兵,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杨虎城部队从事兵运工作。1936年组织领导安康保安队起义,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1军,任参谋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陕南抗日第1军参谋长,西北抗日联军第1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双十二”事变后,编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改为警卫团,任红15军警卫团组织科科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大队教员、5队队长,第2分校大队长,晋察冀军区骑兵1团副团长、2团副团长,第3军分区定唐支队支队长等职,参加了粉碎日寇“扫荡”“封锁”“蚕食”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9旅参谋长、副旅长、代旅长,第19兵团63军189师师长等职,参加了晋北、正太、保北、石家庄、太原、兰州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北京军区工程兵主任,军政干部学校校长,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等职。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11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0-22 01:10:2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杜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杜铁环上将
    杜铁环(1938-——),辽宁省鞍山市人。1955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考入解放军第五炮兵学校(后改名沈阳炮兵学校、炮兵侦察学校)。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见习排长,团宣传处宣传股文化教员,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青年科干事,军政治部干部处干事,保卫处副处长,干部处处长。1978年任团政治委员,1980年任师副政治委员。1984年任陆军第67军第199师政委。1985年任陆军第67集团军副政治委员。1988年任第67集团军政治委员。1992年11月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1993年12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12月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1996年11月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97年9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杜玉福中将
    杜玉福(1930-——),吉林省汪清县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历任空军飞行员、飞行大队大队长、副团长、团长。1961年入空军学院学习。后任副师长、师长、副军长、1973年5月任空军副政治委员,1975年11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89年9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杜云生少将
    杜云生(1947.4-——),曾用名杜军,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安镇镇南桥村人。1967年7月在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毕业。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解放军审计署审计长。是一名从空军工程兵成长起来的将军,“开山,播种心的誓言;凿洞,续写人生青春;筑巢,为了战鹰安全”,这是他军旅生涯的真实写照。
    1997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0-22 01:10:39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杜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杜大甫烈士
    杜大甫(1901-1932),安徽省金寨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早年就积极在双河地区进行革命活动,宣传革命道理,组织革命力量,打击反动势力,成立苏维埃政府。1930年组织上派他到江店一带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参加红军后,英勇善战,多次立功,由排长、连长、营长提升为红4军第12师36团团长。先后率部转战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广大地区,粉碎蒋介石第一、第二、第三次反革命“围剿”。1932年在河南商城打鼓寨战斗中牺牲,时年31岁。

    杜中美烈士
    杜中美(1899-1934),陕西省兴平县人。早年就读西安成德中学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曾参加国民联军杨虎城部,任连政治指导员。1929年在国民党独立第15旅做兵运工作。同年冬领导该部第5连参加大冶兵变,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第5纵队,任第2支队大队党代表。1930年6月任红8军第3纵队支队政治委员。8月调任红8军第4师参谋长。1931年夏任红三军团第4师参谋长,参加了攻占长沙的战斗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夏任红三军团第4师10团团长。1933年6月军团整编后,复任第4师参谋长。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任红三军团第4师参谋长兼第10团团长。同年冬在广西界首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杜凤瑞烈士
    杜凤瑞(1933-1958.10.10),河南省方城县杨楼乡人。自幼贫苦,随全家乞讨。后给地主当长工,饱受欺凌,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养成疾恶如仇、顽强不屈的性格。1948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著名战斗英雄。
    解放战争时期,任通讯员和司号员。1948年8月首次参加河南南阳白河战斗就荣立战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在云南剿匪战斗中带病出色完成任务,荣立二等功一次。同年4月后,先后入长春空军预备学校,第五航校、第十一航校、第十二航校,学习航空理论和初级教练机、高级教练机及战斗机飞行技术。1955年被分配到福建前线某飞行大队,为技术精湛、要求严格的大队长当僚机。从实战出发,和大队长地面一块练,空中一块飞,摸特点,找规律,终于成为优秀飞行员,被誉为“铁杆僚机”。1957年被评为优等射手。在日记里写道:“一个革命者,处处为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着想,具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风格,能够为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
    1958年10月10日佛晓,6架国民党飞机偷袭福建前线,奉命驾4号机与长机一起参战。当一架敌F-86战斗机从后面偷袭长机时,立即呼叫长机摆脱袭击,并加大油门首先发起进攻,向敌机射击。长机脱险,自己却陷入4架敌机的重围。但临危不惧,沉着应战,当击落一架敌机后,自己的飞机却被敌击中,头部受伤。在此危机时刻,忍着伤痛,驾着受重伤的座机,继续顽强战斗,咬住对方一架飞机穷追不舍,直到再次击落一架敌机后才跳伞。空降时,不幸被敌弹击中,壮烈牺牲,时年25岁。
    杜凤瑞牺牲后,其遗体被安葬在福州西湖之滨。1958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为他追记一等功,空军党委号召全军学习他的英雄事迹。1964年9月29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的飞行大队为杜凤瑞大队荣誉称号。为纪念烈士,河南省方城县于1972年在县城东关建立了杜凤瑞纪念馆,1984年又将县城一条主街命名为“凤瑞路”。

    杜本连烈士
    杜本连(1908-1932),湖南省新县人。幼时父母死于战乱之年,过着乞讨、流浪的生活。后在乡友扶持下念过了3年书。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受吴焕先等人的影响,积极参与农民协会的各种斗争和行动,并积极寻求革命道路。在1927年革命受挫之时,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当时处境万分艰难,每天人员伤亡惊人。但没有被这些吓倒,坚信“革命就要付出本钱”、“胜利成功就要有流血牺牲”。作战勇敢,相继在红4军担任连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等职。重视政治工作,所在部队极少有思想消极的人员。在严峻的战斗环境中,没有临阵逃脱,消极怠命的现象。3次荣立战功。
    1932年由于张国焘大搞“肃反”扩大化,被错杀在新县(原新集县)郭家河,时年24岁。

    杜光华将军
    杜光华(1915-1947.2.21),原名杜云生,又名杜永海,四川省阆中县天林乡杜家崖人。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15岁时学木工走乡串户。1931年参加升保农民暴动。1932年11月参加了共产党在阆中南边境领导农民发动升保暴动。1933年任中央红军红1团打旗兵,后又当机枪手。因作战机智勇敢,很快升为中央红军红1团班长,继又升任红1团排长、连长。
    抗日战争时期,随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前线,在平型关大战和山东梁山歼灭战中,带领连队英勇杀敌,立下显赫的战功,荣获“模范连长”光荣称号。1944年日军占领胶东半岛绝大多数县城,抗战进行到最为艰苦的阶段。任八路军胶东军区14团团长,歼灭作恶多端的国民党地方势力赵保原部。11月17日奉命率部开赴郭城执行战斗任务,急行军近60公里,开赴到长沙堡,并且对赵保原部实族实施了战术包围时,前方侦侦察人员报告,日军大岛部队约1000人及伪军500人正向长沙堡开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敌情,镇定自如,果断指挥部队改变进攻目标,先抢占附近高地,给日伪军布下了口袋阵,把遭遇战变成伏击战。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遭受沉重打击的日伪军斗志全无,转头立即向莱阳方向逃窜。便指挥部队乘胜追击,打得敌人溃不成军。又率部向赵保原部发起攻击,同样大获全胜。此役获得“虎将”的美名。他准确分析敌情,不惮两面受敌的危机,以一个团的兵力主动对抗日伪军1500人,击毙日军120余人,俘敌12人,缴获大批武器。这是日军入侵胶东以后遭受的第一次惨重打击。战后,48名烈士被安葬于当地栖霞灵山,14团被授予“顽强战斗的模范”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挺进东北,由营长、团长升为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0师师长。率领部队参加了有名的田台庄、营口、沙岭、本溪战斗和鞍海、大石桥、新开岭、四保临江战役。显赫的战绩,享誉整个东北战场,所率领的10师也被誉为“拳头师”。1947年2月敌军赵公武手下的国民党第25师冒犯临江,与10师相遇,经过两昼夜的激战,久攻不下,敌军两个增援师正向这里开来。面对严峻形势,遂率领文书、通讯员冲向前沿阵地,全师将士们像飓风卷向敌方,把敌人尽数歼灭。敌军师长李正谊化妆潜逃被捉,蒋介石的“千里驹”第25师全部覆灭。这次战役开创了东北战线以少胜多的先例,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嘉奖。在四保临江的第三次战斗中,率部奋勇激战3昼夜。2月21日黄昏,正在571高地前沿察看地形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1947年2月28日,辽东军区在临江县城韩家台子南山坡,为杜光华师长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杜光华的阵亡,使陈云悲痛不已,带着当时的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劲光赶到临江县,主持烈士的追悼会。同年8月6日,为纪念杜光华将军的牺牲,通化县市政府决定将新安村改为光华村。如今的辽沈战役革命烈士陵园内,他的灵位也摆放在显眼的位置。

    杜聿德烈士
    杜聿德(1906-1928.4.13),陕西省米脂县人。早年就读于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受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活动。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入国民党第21师军训队学习军事3个月,劝说杜聿明改变政治态度。1928年1月入国民党第17军高桂滋部,任副营长,进行党的兵运活动,参与该军中共军委的领导工作。利用招募新兵机会,通过中共地方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将大量党团员和农民运动积极分子招收入伍,抓紧训练,组建党的基层组织,积极参与筹划土地革命暴动。4月9日在起义计划泄露、敌人即将镇压的关头,率教导2团起义,突破敌人的夹击和伏击,与行流集农民游击师会合,成立皖北工农红军,任副总指挥,参与领导皖北土地革命斗争。1928年4月11日,在颍河东岸与国民党重兵激战,为掩护部队突围,率少数兵力断后,不幸负伤被俘。面对酷刑和利诱,坚贞不屈。
    1928年4月13日壮烈牺牲,时年22岁。

    杜孝芬烈士
    杜孝芬(1900-1932.8),安徽省金寨县人。自幼在固始志诚学校读书,后到笔架山学校读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20年参加燕溪小学校长徐狩西组织的马列主义学习小组。
    大革命时期,1924年冬在桐岗冲、金家院子、墩塘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写标语、散传单,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农民协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因身份暴露被迫离开桐岗冲,到胡店子一带以教书为名,继续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立夏节”暴动成功后,任赤诚县苏维埃政府秘书。1931年被调入七里坪军官学校学习。结业后被调入中国工农红军第10师师部任参谋。曾率部转战麻城、罗田、黄安等地,不断巩固和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久调任红11师第32团政治委员。1932年苏家埠战役后,调任红11师参谋长。同年8月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随部队进行长征,转战四川、甘肃,后在良洲与马鸿逵骑兵作战,不幸光荣牺牲,时年32岁。

    杜昌甫烈士
    杜昌甫(1893-1934.11.10),安徽省金寨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与农协会员一道开展抗捐抗税斗争。1929年5月在桐岗冲成立中共党支部,任支部委员。同年带领乡亲在彭氏祠举行暴动,成立了六乡农民协会和六乡赤卫队。任乡苏维埃政府常委,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废除苛捐杂税,禁止赌博和买卖婚姻,帮助建立妇女会、儿童团、少先队、宣传队;办小学、经济合作社、铁厂、纸厂、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配合红军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多次反“围剿”作战。同年10月一股匪军偷渡史河,遂率队飞奔桃岭,设伏待敌,毙敌团以下数十人,俘敌多人。1932年底红军主力撤离后,串联农会会员成立20多人的游击队。钻山沟,宿老林,翻山越岭,声东击西,采取夜间突袭,白天埋伏的办法,机动灵活地打击地主民团和小股国民党匪军。取得了攻打羊毛岭民团的胜利,活捉了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民团头子陈春梓及其父恶霸地主陈少庭。成功地进行了夜袭张家湾、火烧熊家寨、伏击乌牛石、奔袭武庙集等大小十几次战斗,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发展了革命队伍。1933年2月中旬,赤卫队在曹家湾改编为赤卫团,任团长。3月在中共赤南县委领导下,在熊家河成立了赤南县二路游击师,任副师长。率二路游击师活动于桃岭、廖甲山、裴塘、陈家湾一带,密切监视敌人,伺机袭击敌人。同年春,率3个营分三路从金刚台、青风岭、水磨进军黄土岭,突然袭击国民党第11师的送粮队,缴获车辆20多辆。4月率队设伏双河树林中,击溃敌戴民权一个团,死伤、投降、俘虏过半,“杜老虎”的威名不胫而走。
    1934年11月10日,被张国焘以“改组派”的罪名杀害,时年岁。

    杜润滋烈士
    杜润滋(1903-1933.4.1),陕西省米脂县人。1921年春考入榆林陕西省立第六中学。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夏考入北平大学经济系。接受进步思想,同年秋担任中共北京大学支部书记、陕西旅京学生联合会负责人,积极开展学生运动,带领北大学生参加“三·一八”反帝示威游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先后担任中共北平东城区委委员、区委书记,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坚持进行地下革命斗争。1930年夏,被派赴银川,以宁夏中学教员身份,开展党的工作。曾领导学生驱逐了反动校长。同年冬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备受酷刑而坚贞不屈。在狱中宣传革命道理,对看守长的儿子进行思想教育,使之同情革命。1932年1月经营救获释。旋即到兰州,与谢子长、焦维炽、杜鸿范等于5月在甘肃靖远水泉堡领导发动起义,组织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任参谋长、参谋长兼第三支队政委等职。失败后,到西安,参加中共陕西省军委领导工作。不久赴上海入中共中央举办的军事政治人员训练班学习。11月任中共陕西省委委员、省军委书记,大力加强红26军、渭北游击队和陕北游击队的领导,协助省委组建中共甘宁青特委。1932年冬相继起草《陕西省委为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宣言》、《为欢迎红四方面军告士兵警察书》、《欢迎红四方面军来陕士兵斗争纲领》等文件,参与领导协助红四方面军西征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3年2月改任中共陕西省委巡视员,赴汉中协助中共陕南特委和红29军开展工作。
    1933年4月1日出席红29军和苏维埃政府联席会议,被混入革命队伍的反动分子率部包围,在抗击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

    杜隆奎烈士
    杜隆奎(1905-1932.1),江西省安远县人。19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冬任安远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率队攻下官铺街“厘金卡”和寻乌三标兵工厂,缴获了相当数量的武器弹药和税款,队伍发展到100余人枪。1929年7月任江西工农红军第23纵队党代表。1930年5月任江西工农红军第23纵队政治委员。1930年10月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932年1月,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时年27岁。

    杜骏远烈士
    杜骏远(1904-1934),湖北省黄冈县(今黄州市)人。少年读书时,受其父杜武库(曾参与辛亥武昌起义)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向往革命。1923年经林育南、萧云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民主革命时期,1923年在湖北省黄冈县积极从事中共党的地下工作。
    大革命时期,1925年任中共黄冈县第四区(回龙山)区委书记,并建立国民党区党部,兼任书记。同年秋秘密建立回龙山农民协会。后调任中共黄冈县但店区委书记,为黄冈地方的国共合作和组织领导农民协会,打击土豪劣绅,破除封建迷信等做了不少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奉命前往江西,投身土地革命战争,曾任赣东苏维埃弋阳县委书记,后任方志敏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宣传部长兼《工农报》主编。1934年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牺牲,时年30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0-22 01:10:56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杜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杜三柱烈士
    杜三柱(1895-1935),内蒙古区莎县人。早年以织地毯为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全家四口人逃荒到陕坝(今抗锦后旗),白天给地主织地毯,晚上睡猪窝。后来生活更加困难,又搬到大顺城,仍操持地毯业。大儿扛长工,二儿给地主放羊放猪,妻子给地主锄地割麦做零活,四口人住一间屋。1931年在地下党的领导同志启发教育下,参加了当地穷人会。担任穷人会小组长,积极发展穷人会会员,组织穷人搞分粮斗争,日夜到处奔跑。当时每隔半月二十天开一次穷人会,大部份会议在他家开。由侯进国主持,每隔几天去陕坝和赵面焕联系工作。1935年旧历3月初的一个晚上,由侯主持会议,传达中共县委的指示,在他家开会有班三等十几人的会议,研究解决穷人没有粮食和无种籽的主要问题。由于狗腿子发现向地主告密,地主向伪区和县政府报告。4月9日,新乐乡伪乡长带领5个便衣队闯进他家,让他给便衣队带路去陕坝。他们在途中把杜三柱捆绑起来押送到陕坝。
    1935年4月11日,被反动派押到陕坝南门外杀害,并把人头挂在南城门上示众,牺牲时40岁。

    杜凤英烈士
    杜凤英(1918-1942.1.28),女,山西省离石县人。出身于穷苦农民家庭。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嫁于小神头新山湾村。1940年新山湾村成为抗日活动中心。在革命思想的熏陶和教育下,走上革命道路。并担任离东县二区妇救会组织部长及秘书等职务。“晋西事变”后,阎军和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加紧破坏抗日活动。她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开展革命工作,发动群众,做军鞋、送军粮,筹措吃、穿,支援抗日前线,并说服家人一道投入抗日救国活动。1942年1月23日晨,日伪军突然包围村庄,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离石伪新民司令部,敌人企图用金钱诱惑收买,遭到严词拒绝后,又用死来威胁,她高声说:“狗汉奸,我死也不投降!”敌人无奈,将她转交日军司令部。当夜日军动用重刑拷打,可她正义凛然,宁死不屈。1月27日,惨无人道的日军将她绑在驴背上示众。面对敌人无耻的行径,她高声向周围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宣传“八路军是我们老百姓的军队,我们妇救会是抗日的团体。”英勇悲壮,在场群众无不为之落泪。
    1942年1月28日在离石县城,被剥光衣服,拉到西城墙上,用刺刀刺伤后被活埋。时年24岁。

    杜心源书记
    杜心源(1907.11.8-1985.12.18),原名杜春江,山西省五台县大建安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7年8月由张隽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5年在本村小学读书。1920年年考入河边川至高小,毕业后辍学一年。1923年考入川至中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组织能力较强,被选为学生会主席。
    大革命时期,青年时代为人正直,思想进步。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与同学郭汉三,领导全校学生几百人罢课,发动了反帝爱国的学生运动。率领学生队伍徒步到太原向省政府请愿,要求抵制日货,开展反帝斗争。返校后校长段保芳不满罢课请愿,被开除出校。1927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反革命大屠杀的血雨腥风,立场坚定。一面读书,一面在师大党组织办的平民学校教书,同时积极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3年大学毕业后回山西,在成成中学、太原师范等校任教,并先后担任成成中学的训育主任、教务主任,以教书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34夏利用回乡探亲的机会,与本村留日学生徐筱峰及进步人士徐士卓、徐根旺、徐廷武等成立了大建安教育促进会,取代了原校董会,大胆进行教育改革。1935年3月在中共山西工委领导下,为保存革命力量,将流亡太原及成成中学的共产党员赵益三及进步青年张庸五、张玉泉、郭志谦、魏玉田等介绍到大建安小学任教,不久建立了大建安小学党支部,开展中共党的地下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战地动员委员会的工作,领导组建太原成城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1938年春任临汾国民党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大学政治处主任。1939年夏由于叛徒告密,被阎锡山解职,到二战区行政人员训练班任教,坚持做地下工作。同年12月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遂率领一批“民大”革命师生奔赴延安。1940年3月由党中央派往晋绥边区工作,在抗战学校任教。10月调晋绥边区行署,先后历任教育处长、民政教育处长。为晋绥边区教育事业、政权建设和支援前线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保德、河曲等县五寨地区土改工作团团长、中共二分区地委书记、军分区政治委员。1948年冬随军北进内蒙,参加了第二次绥远战役,在前委和绥蒙区党委领导下为接管绥远、包头,作了大量准备工作,并深入新区从事经济调查研究工作,后赴平、津等地学习接管城市工作的经验。1949年夏任中共临汾党校教育长,主持党校工作,为解放大西南培养了大批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解放成都时,奉命首先进入市区,接管电台,报社等部门。1950年初任成都市军管会文教委员会主任,以后相继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书记,兼任《川西日报》、《四川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等职。为党的宣传、文教事业呕心呖血,是四川宣传文教事业的艰苦创业者和耕耘者。“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被关押长达5年之久。1972年重新工作后,任四川省革委会办事组组长,中共四川省委秘书长等职务。1977年12月任四川省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主席。1979年12月后,历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中共四川省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5年12月18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8岁。

    杜石养烈士
    杜石养(1902-1933.12.11),江西省安远县人。1927年春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任安远县总工会执行委员、安远县木业工会委员长。1930年5月任安远县革命委员会裁判部部长。1932年8月任安远县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1933年9月当选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12月11日在出席县委扩大会议时被敌包围,为掩护同志撤退,不幸被俘,英勇牺牲,时年31岁。

    杜永瘦烈士
    杜永瘦(1906-1929.3.28),湖北省荆门县人。龙泉中学肄业。幼年丧父,其母以帮佣为生。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22年从事革命活动,与邱林、张俊之、赵龙等在龙泉中学组织学生联合会,任会长。领导进步学生游行示威,抵制、焚烧日货。
    大革命时期,1925年冬,湖北省督军陈家漠密令荆门城防司令部逮捕龙泉中学“赤化党”。闻讯后与邱林、张俊之、杨序贤等前往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1926年随北伐军回武汉,与省党务干部学员裴韵文结婚。后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鄂西特派员等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负责中共湖北省委军事科工作。1929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宁死不屈。牺牲前给妻子的遗书中写道:“我的命运的决定,不是今天的堂讯,而是在平时我对于自己命运的估量,亦早知有今日。……这就是乐园,是我最后的归宿,光荣的死。我含笑,我愿你也含笑。”表现了革命志士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1929年3月28日,被武汉卫戍司令部杀害,牺牲时23岁。

    杜式哲烈士
    杜式哲(1905-1930.7.1),广东省澄海县人。出生于泰国曼谷一个贫苦华侨工人家庭。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6年11岁回时祖籍读书。1923年考入潮安金山中学。
    大革命时期,1925年初转至澄海中学。受进步教师的影响,倾向革命,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选为县学生会领导人。“五·卅”运动后,积极参加反帝宣传,深入海丰一带考察农民运动,思想觉悟迅速提高。1926年1月调任共青团汕头地委文书,后被选为共青团汕头地委的学委委员。5月受中共潮(州)梅(县)特委派遣,以省农协特派员的身份到饶平县开展工作。深入到县城郊区和上饶山区,做深入细致的组织发动工作,不久县城和各区乡的农会、妇女解放协会、儿童团等组织相继成立,还组建起农民自卫军。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5月转移到上饶山区坚持斗争,成功地领导了农民自卫军暴动,取得了“农军一攻三饶城”战斗的胜利。随后当选为中共饶平县委书记,兼任工农革命军第14团党代表。不久亲率14团再次攻占饶平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6月任中共东江特委委员。9月又被选为中共东江特委副书记,参与组织东江特委日常工作和整个东江地区的革命工作。1930年4月调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在险恶的形势下,杜式哲坚定勇敢,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曾对好友说:“我如被捕,给反动派的只有一纸革命书。”“左”倾路线统治时期,坚持党性原则,对“左”倾路线坚决抵制。同年6月不幸被捕。在狱中泰然自若,组织狱友继续和敌人展开斗争。并表示,为革命、为人民,为党的事业,乃自身之夙愿,夙愿以偿抛头颅也在所不惜。
    1930年7月1日,在广州红花岗畔英勇就义,牺牲时25岁。

    杜亚文烈士
    杜亚文(1905-1932),江西省永新县人。毕业于武汉军校,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在上海、南昌等地从事中共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赴中共湘东特委工作。1931年10月,任中共攸县县委书记。1932年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时年27岁。

    杜君慧书记
    杜君慧(1904-1981),女,笔名卢兰,广东省广州市人。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中,广东大学宣布开放女禁,成为广东省最早的女大学生之一。广州起义失败后,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积极参加在中国共产党东京特别支部领导下的爱国斗争。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研究中国妇女运动理论的先行者。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受留学生组织派遣返国抵沪。6月,上海进步群众团体难以继续活动,就改用笔战,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努力写作、翻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研究妇女问题,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结合中国实际,对妇女问题作出系统的阐述。1934年初,受中共产党派遣去协助沈兹九办《申报》的《妇女园地》副刊,从此在《妇女园地》上发表了不少揭露黑暗、针砭时弊、为妇女权益呼吁的短小精悍的杂文。1935年12月,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成立,任中共妇女界救国会党团(即党组)书记,公开身份是妇女界救国会组织部部长,领导全市妇女投入轰轰烈烈的救亡运动。后又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理事。所写的《妇女问题讲座》揭示妇女被压迫的根源,指出妇女解放的道路,在《妇女园地》上连载8个月,吸引了大量渴求解放的姐妹。所作有关妇女问题的一系列文章,经过压缩成为简明通俗本《中国妇女问题》,作为《大众文化丛书》之一,1936年由大众文化社在上海出版,1937年出了第二版。接着又在这基础上加以充实、提高,成为更有理论性的《妇女问题讲话》,由新知书店于同年在上海出版,以后在上海与大连再版3次。
    抗日战争时期,离沪至武汉,参加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从武汉带领一批难童到重庆泸州创建第七保育院,成为泸州周围地区一支抗日救亡的儿童宣传队伍。1944年,在重庆又创办了《职业妇女》月刊,还当选为中国妇女联谊会的常务理事,在重庆妇女界、文化界的民主运动中竭尽全力。
    解放战争时期,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由渝迁沪,遂抵沪任该校教导主任,在这个国统区的民主堡垒里,精心培育青年,支持校内、外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49年2月秘密前往刚解放的北平,出席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9月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谋高位,坚决要求到基层去为培养建国人才献出后半生。1949年接管北平女二中,担任校长。1955年调任北京第六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956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1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 岁。被列入英烈名录的171位女性之一。著有《从活埋小孤孀说起》、《今年怎样纪念“三八”?》、《我们为什么要纪念秋瑾》等文。

    杜学芳副书记
    杜学芳(1949.2-——):女,河北省大城县人。1969年3月参加工作。197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1969年3月任吉林省镇赉县套保公社插队知青。1972年11月任共青团吉林省镇赉县委副书记。1973年6月任吉林省白城地区妇联副主任。1974年10月任吉林省大安县革委会副主任。1975年4月任中共吉林省大安县委副书记、大安县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9月任共青团吉林省委副书记、吉林省青联副主席;1984年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期间:1980年7月至1985年6月在吉林省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在职大学学习)。1986年1月任中共长春市委副书记。1991年2月任吉林省妇联主任(主席)、中共吉林省妇联党组书记。1996年6月任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1997年8月任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部长。1997年9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2001年6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吉林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长春市委书记。2001年7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务委员、中共长春市委书记。2004年1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中共吉林省纪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杜家俊烈士
    杜家俊(1904-1928.4),湖南省临武县人。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小知识分子家庭。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7年就读于临武县城高等小学。1920年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同年加入进步学生组织“心社”。1922年任校社会主义青年团负责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5年毕业后留三师附属小学任教,负责校中共党支部宣传工作。同年底参与举办衡阳市农村教育讲习所,为衡阳农运培训了一大批骨干。1927年5月马日事变后,奉命赴郴州组织革命武装,并先后任中共湘南特委委员,组织部长兼秘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初于湘南起义爆发前夕受命前往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途中参加了起义军攻打耒阳县城的战斗。后奉命转赴永兴参与组织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4月初起义部队转移井冈山后留在耒阳坚持斗争。不久被捕遇害,牺牲时24岁。

    杜善安烈士
    杜善安(1894-1936.1.9),湖北省均县(今丹江口县)人。出生于一个小康之家。1901年7岁时进私塾启蒙,后就读于均县县立小学、乙种农业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春经宋良由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夏末秋初,在共产党员宋良由及其兄宋奎卿的帮助教育下,积极投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大革命运动中。同年底以国民党员身份,深入到西乡肖川地区,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相继建立起农民协会。县农民协会成立后,被选为农协委员。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后,均县共产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在均县开展中共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春贺龙率领红3军转战到武当山地区,立即与红3军取得联系,并被红3军前委任命为中共均(县)光(化)谷(城)中心县委书记。5月随红3军攻打均县城,冒着枪林弹雨,在机枪掩护下,同突击队一道,用煤油烧城门,为解放均县城打开了通道。县城攻破后,配合部队政工人员上街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领导全县人民开展打土豪、分粮食、分财物的群众革命运动。均县解放后的第三天,红3军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下,召开了公审均县八大土豪劣绅大会,并当场处以死刑。6月中旬红3军撤离均县后,全县陷入白色恐怖之中。遵照中共党组织决转移到宜城流入沟隐蔽,以小学教师身分作掩护,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36年9月接到其父生命垂危的家信,秘密回到家乡。第二天即被劣绅肖杏村、肖星新侦悉,报告镇长王夫之,派镇丁20多人,遂被逮捕。敌人使用压杠子、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悬梁倒挂、麻绳抽打、火香烧身、烙铁烙背等种种酷刑,致使多次昏死过去,但仍然坚贞不屈。
    1937年1月9日,被敌人杀害于均县城关南栅子门外,牺牲时42岁。

    杜焕卿烈士
    杜焕卿(1912-1934),女,陕西省米脂县人。早年就学于米脂三民二中、榆林女子师范学校。受共产党员毕维周等人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起积极参加妇女运动和中共党领导的政治活动。多次拿出家中资财支持革命事业。1932年9月身份暴露,遭国民党军警搜捕,奉党组织派遣,潜往北平。以在中华中学读书作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曾多次机智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1933年5月因叛徒出卖,国民党宪兵队包围其家门口。先协助前来联络工作的同志翻墙脱险,然后才打开大门。被捕后,尽管敌人酷刑拷打,用竹签刺乳头,始终坚贞不屈,保守中共党的机密。后被转押到国民党南京宪兵司令部一号牢房,身体受到严重摧残。1934年在狱中病逝,时年22岁。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名子被载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英名册。

    杜德印副书记
    杜德印(1951.7-——),北京市人。1972年12月参加工作。197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结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高级政工师。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
    历任北京通县西集公社杜店大队农民,西集公社政治组干部,共青团委西集公社副书记,中共西集公社党委副书记,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干事,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秘书,中共延庆县委书记,中共北京市委农业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书记,中共北京市党校校长,中共北京市委常务副秘书长(正局级)、秘书长、办公厅主任,中共北京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书记。1997年12月起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务委员、秘书长。2001年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

    杜慕南烈士
    杜慕南(1913-1936.2),江西省安远县人。世代务农,家境贫寒。19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后,历任中共安远县中区区委书记,中共龙安区区委书记,中共安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安远县委书记兼县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33年10月安远县独立师成立,任师长。1934年10月担任中共安(远)、(定)南县委书记,安远游击挺进队队长。1935年4月任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委员,率游击挺进队在安远南部和寻乌边境一带坚持斗争。1936年2月挺进队驻地被敌包围,为掩护同志撤退,不幸被俘,后壮烈牺牲,时年23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0-22 01:11:14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杜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杜鹰副主任
    杜鹰(1952.10-——),籍贯不详(待考)。1969年5月参加工作。1969年5月参加工作,下过乡,进过工厂。1982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毕业。大学学历,研究员,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82年8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1985年7月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副所长。1990年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研究员。1997年5月任农业部政策体改法规司司长、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2001年11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经济司司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农、南农博导。兼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科教基金会理事,《中国农村经济》编委。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政策、理论研究、参与政策制定。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研究家庭承包制改革,中后期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和乡镇企业。1989年开始参与农村改革试验区组织协调工作,研究领域涉及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建设、金融、财税体制改革、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建设、小城镇发展、扶贫、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多次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曾发表过多部专著,如《农业投资:现状、问题及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考》、《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农村经济变革的系统考察》等。   

    杜五安副省长
    杜五安(1943.6-——),山西省定襄县人。196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8月参加工作。在职大专学历。
    1973年8月参加工作后,任定襄县神山公社党委副书记,1974年任定襄县委副书记、定襄县革命委员会主任,1976年后任中共定襄县委书记、中共神池县委书记,1982年任中共山西省委打击严重经济犯罪领导小组副组长,1983年4月任山西省粮食厅厅长,中共山西省粮食厅党组书记,同年9月任中共临汾地委书记,1988年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1989年兼任山西省农业办公室主任,1992年任山西省林业厅厅长、中共山西省林业厅党组书记,1994年任山西省交通厅厅长、中共山西交通厅党组书记,1995年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山西省政府党组成员(1995年2月至1996年12月兼任山西省交通厅厅长)。2003年1月任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山西省人大党组成员。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山西省委委员。

    杜青林部长
    杜青林(1946.11-——),吉林省磐石县人。1964年7月参加工作。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1964年7月任任吉林省吉林市委青干班学员,柳河县、永吉县、舒兰县社教工作队队员、副组长。1967年1月任中共吉林省吉林市委组织部干事。1968年2月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分厂共青团委书记、车间主任、中共一汽车间党支部书记。1974年11月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分厂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中共一汽分厂党委副书记。1978年8月任共青团吉林省委书记。1979年9月任任共青团吉林省委副书记、书记,共青团中央委员。1984年9月任中共吉林省长春市委副书记(期间1984年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函授毕业)。1985年5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1988年5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期间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在吉林大学法律系函授学习)。1992年3月起历任中共海南省委委员、常务委员、副书记。1993年2月当选为第一届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1993年7月当选为第二届中共海南省委副书记。1998年2月任中共海南省委书记。1998年4月当选为海南省第二届人大常委会主任。2001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2003年3月连任农业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杜者蘅省长
    杜者蘅(1909.11.27-1975),曾用名杜友蘅。辽宁省开原县(今市)金沟子镇三道沟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青年时期投身革命,1936年东北大学经济系毕业。同年赴西安参加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在东北军总司令部工作,参加了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八路军129师旅政治部科长,太行山第1专署专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粮食总局副局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4月任辽宁省人民政府财政厅厅长,后历任辽宁省人民政府秘书长,辽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副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部长,东北人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副主任。1954年8月任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副省长。1956年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辽宁省人民政府省长。因敢于直言,在1958年12月开展的整风运动中,被打成“反党宗派集团”,由省长降为工厂副厂长。历经坎坷,忍辱负重,蒙冤20年,然对党的忠贞不变。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5年含冤逝世,终年66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永远追随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坚定信念。1979年经中共中央批准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杜国庠副院长
    杜国庠(1889.4.30-1961.1.12),笔名有杜守素、林伯修、吴啸仙等,广东省澄海县莲上镇兰苑村人。1928年1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老一辈革命活动家,卓有建树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整理和研究中国思想史且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1907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16年9月进入京都帝国大学政治经济科。与郭沫若为同窗好友,后与李大钊等在日本东京筹组“丙辰学社”,进行反袁斗争。1919年7月毕业,取得经济学士学位。同月回国经李大钊介绍入北京大学任教授,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事先秦诸子思想的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1920年和谭平山、李春涛、邝摩汉等创办《社会问题》杂志。
    大革命时期,1925年春回到家乡广东省澄海县,8月任澄海县立中学校长。1926年3月奉周恩来之命接任汕头金中校长。9月下旬南昌起义军进驻潮汕,立即赶到汕头会晤周恩来和郭沫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在上海积极从事无产阶级文化运动和学术方面的译著和研究,参与党的机关报《红旗报》的编辑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张发奎第8集团军军法科上尉书记、战地服务队上校总务科长等职。1940年党中央成立文化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任领导),是文化工作委员会专任委员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受到了毛泽东的接见,并给予勉励。1946年春按周恩来指示,以文化人身份到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授,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以及团结、争取民主人士和上层分子工作。1946年7月《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一书写成,从1946年底至1948年11月,完成了与侯外庐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3卷,在上海出版发行。1949年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9月21日政协全体会议开幕,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及各方的代表欢聚一堂,共商建国大业。10月1日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参加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厅厅长,华南师范学院院长,广东省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体委副主任,广东省爱卫会副主任,广东省科委副主任,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兼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等职。是第一届、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1年1月12日因患胃癌在广州逝世,终年72岁。著有《便桥集》、《中国思想通史》、《先泰诸子的若干研究》、《先泰诸子思想概要》、《杜国庠文先》等,编撰有《中国逻辑史》、《中国佛学概论》等,译有《史的一元论》、《社会问题大纲》、《辩证法的逻辑》等。
    杜国庠学识渊博,精通日文,还懂英文、德语,探涉的学术领域宽阔,在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古文献、佛学、逻辑学、因明学(印度逻辑)等方面,都有高深的造诣。逝世后,周恩来及邓颖超发有唁电致哀。郭沫若写下悼词,高度赞扬杜国庠一生的为人与成就。

    杜宜瑾副主任
    杜宜瑾(1936.2-——),籍贯四川省广安县人,新加坡侨属。文化程度研究生。1996年9月加入中国致公党。从政之前专心学术,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造诣较深。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
    1958年9月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1958年l0月起,在合肥师范学院、皖南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8月任安徽师范大学校长。1987年8月任安徽大学校长,教授。1988年2月任安徽省教委主任。1988年3月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安徽科学史学会会长。分管计划生育工作,通过认真调查研究的对大量人口资料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一套“计划生育量化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亲自办班授课、普及理论,指导实践。对于提高全省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推行“三结合”经验,大力引进和发展利益导向机制,强调将经济的高速增长同人口低速增长期结合起来。“八五”期间,安徽省人口出生率由25.04‰降至16.7‰,总和生育率由2.64降至1.72,多孩率由19.5%降至4.28%,连续几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连续两年把人口出生率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1996年12月起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98年3月任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1998年2月任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2003年任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兼华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杜星垣副部长
    杜星垣(1914-——),福建省霞浦县三沙镇人。20世纪20年代初先后就读于三沙小学、霞浦县第一中学,师从高炳文。毕业后升入福建省立第三中学,后又考入上海大厦大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上海地下革命工作。后在福建省立福州乡村师范任教员,福建师大副校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胸怀报国的雄心壮志,徒步北上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追求革命真理。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政治宣传部部长,参加过解放华南的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广州市委工业部部长、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水利电力部副部长,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第一副秘书长。1980年5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兼任第1任体改办主任。1981年任国务院秘书长。在1982年5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继任国务院秘书长。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增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

    杜润生副主任
    杜润生(1913-——),原名杜德,山西省太谷县阳邑村人。1932年10月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织抗日反帝同盟会和社会科学家联盟。193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考入太原国民师范学校。1933年到北京。1934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文史系,一面学习,一面从事学生运动。1935年因被同乡告密遭到逮捕,关押数月后释放出狱。在 “一二·九”运动中任学联代表。1936年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区队长和宣传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太行山根据地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投身根据地政权建设,历任晋冀豫抗日义勇军三支队队长,中共太行山党委宣传科科长,太行太岳冀南联合办事处教育处处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员,教育厅秘书主任,太行山六分区专员、二分区专员,太原军调小组军事代表,太行区党委城市部太原城委书记,太行行署副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南下。亲身参加了挺进大别山的战斗,后来投入淮海战役,参与领导所在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中局秘书长,淮西区工委书记,中共豫皖苏地区四地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秘书长、中南局军政委员会土改委员会副主任,领导中南地区土地改革。1953年初调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秘书长、国务院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参与组织农业合作化。1956年后,历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秘书长、中共中科院党组副书记,1961年主持起草《关于自然科学研究的14条意见》。197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1983年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持起草农村政策文件,特别是五个一号文件,提倡小城镇发展战略。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秘书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改革开放以来,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副主任,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农村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理事长。主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政策。
    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中国农村的选择》、《中国农村制度变迁》、《杜润生文集》等 。

    杜瑞兰副主席
    杜瑞兰(1913.9-1996.11),女,陕西省米脂县城煌庙湾人(革命烈士杜斌丞之女,见第7楼)。从小就受到革命家庭的熏陶,爱憎分明,立场坚定。青少年时随父就读于榆林、北平、西安等地。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任米脂女校教员,1939年3月任校长。1944年1月任米脂县政府教育科副科长,8月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一科副科长,被评为模范教育工作者,出席了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4月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三届参议员,1949年2月任晋南民众医院院长。6月任甘肃省驻西安办事处副主任。9月以军代表的身份接管了兰州女子中学,任中共兰州女子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兼任兰州女中附属的一所教会小学校长,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都在兰州从事教育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续任中共兰州女子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1955年被评为优秀校长。1956年后,历任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期间,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狠抓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实行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实行教育改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材。1959年因丈夫霍维德(中共甘肃省委第二书记、常务副省长)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反党分子”而株连,受到错误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待遇。“文革”前夕与丈夫离开甘肃,一起到山东。1965年10月任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共山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1979年2月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中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1981年12月起,历任政协山东省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陕西省第四届、五届委员会副主席。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耗费了自己的心血,做出了可贵的贡献。1985年5月退休,仍然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陕西革命老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不顾年老体弱,继续热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表现了一位老革命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高风亮节,在同代人中不愧为一位杰出的女性。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六届、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6年11月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84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0-22 01:11:28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杜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杜凤书烈士
    杜凤书(1883-1911),广东省南海县里水镇甘蕉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南洋华桥。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三月廿九日)参加辛亥革命。下午五点半,进攻开始,司号员一齐吹响了雄壮的螺号声,大队同志风起云涌般赶到,在与督署卫队的对射中前进,党人冲入二门,敌兵退守两厢及大堂,有的凭靠着栏杆,有的倚在柱后还击,党人则昂首挺胸向中道突进,双方继续对射,党人以有进无退的决心和有我无敌的浩然之气,与敌人捕斗,这时,枪声如急雨打,硝烟如乱云飞,呐喊声震天,血花溅在地上,南洋革命党人杜凤书和黄鹤鸣在乱枪中牺牲,时年28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杜重远烈士
    杜重远 (1899-1943.10),吉林省怀德县人。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陶瓷技术。1923年回国后,在奉天(今沈阳)创办肇新窑业公司,抵制日货。1927年任奉天省商务总会副会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参加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被选为常务委员兼政治部副部长。后来积极帮助邹韬奋编辑《生活》周刊。1935年5月主编《新生》周刊,因该刊发表《闲话皇帝》一文,提到日本天皇,日本驻沪总领事以“侮辱天皇,妨害邦交”为借口提出抗议,被国民党政府判处徒刑一年又两个月。1936年西安事变前,促进张学良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大量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新疆学院院长,致力发展边疆教育,继续宣传抗日。1930年冬,因遭军阀盛世才猜异被迫辞职。1941年被诬为“汉奸”入狱。1943年10月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特别监狱,牺牲时44岁。著有《狱中杂感》、《盛世才与新疆》等。

    杜斌丞烈士
    杜斌丞(1888.5.10-1947.10.7),原名杜丕功,字斌丞。陕西省米脂县人。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1913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回陕,任教于榆林中学,1918年担任榆林中学校长。此后长期致力于发展陕北的教育事业。1941年秋在重庆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11月,出任杨虎城的高级参议和陕西省政府参议。在此期间,多次掩护、支持共产党人的活动。“九·一八”事变后,针对蒋介石消灭共产党吞并杂牌军的阴谋,提出了西北大联合的主张,并进面提出联共反蒋抗日的主张。与此同时,沟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与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的联系,使双方达成互不侵犯、共同反蒋的协定,中共中央长征到陕北后,又促成17路军与中共中央的合作。1936年12月参与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担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西安、湖南、广西等地进行抗日民主运动宣传。利用继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的职权,襄助省主席孙蔚如治理陕政。坚持西安事变中联共抗日救国的旗帜,反对分裂、倒退和投降。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国共合作的倾向,大声疾呼:“党派(指国共两党)已经形成了坚强的抗战阵营,作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决策。这个战略,这个阵营是不允许破坏的,也是任何人破坏不了的。”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初与杨明轩等人组建了民盟西北总支部,任主任委员。2月8日以民盟中央常委的名义,在西安《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上公开发表谈话,要求早日实现民主政治,要求国民党政府释放张学良、杨虎城将军。致力于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深为国民党蒋介石、胡宗南所仇视,派特务监视、跟踪,失去自由。1947年3月20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受尽百般折磨,视死如归,奋笔疾书,严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同年10月7日在西安玉祥门外遇难,牺牲时59岁。
    杜斌丞一生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坚持革命。毛泽东同志曾称赞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朋友”,并亲笔写下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的挽词。周恩来同志评价他是“鲁迅式的共产党员”。一些老同志则颂扬他是“非党的布尔什维克”。中共中央领导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为他写了诔诗、悼词、挽联等。1952年12月1日,遗体安葬入西安南郊烈士陵园。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