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0-10 20:23:35
一、姓氏源流
    邵(Shào)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姓源较为纯正,为周文王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ì),食邑于召(今陕西省东岐山西南),后又封于燕,至太子丹时为秦所灭,子孙遂以召为氏,后加邑为邵。又据《通挚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所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因食邑于召,被称位召公或召伯。他后来还被封于燕国,他派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也是文、武、成、康四朝元老,曾同周公旦一起平定武庚之乱,“成康之治”的形成也有他的功劳。他的子孙袭召公一直是周朝的执政大臣之一。周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之东移,迁徙地在今陕西省境内。后来,燕国被秦国所亡,召公的子孙以原封地“召”为姓,称召氏。据《氏族博考》所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至于召姓改邵姓的原因,历史上没有留下史料记载,改姓的时间说法不一。据有关学者考证,是在秦朝建立前后,同时,又据有关资料可知,至汉乃有以召为姓的,此后,召姓因多改为邵姓,故召姓也就不多见了。
    2、据《姓谱》所载,周文王第十子季载之后有邵姓。
    3、出自他族改姓。如清满洲八旗乌雅氏有改邵姓者;明清时云南定边土把事有邵姓;今瑶、彝、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当时著名政治家,因他食邑在召,所以又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姬奭曾辅佐周武王在灭商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成王时被封于燕国(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他派长子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任太保,是周初三公之一。他的子孙世袭其位,也都称“召公”,与周公共同辅掌周朝国政。周王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着东移,迁徙到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国所灭,召公的子孙就以原封地“召”为姓。汉代以后,召姓子孙大多把“召”改成“邵”,从此诞生了邵姓。他们尊姬奭为邵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据有关史籍记载,燕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主要散居在中原地区,包括今河北南部、河南、安徽西部。两汉时期,散居在河南的燕国王族子孙,多改为邵姓,经繁衍发展,在安阳、汝南、南阳等地形成望族。三国魏晋时,邵姓主要聚居于河北安平及河南安阳、汝南一带,其中在河北居住之邵姓以“博陵”为堂号。西晋末年,这一支邵姓开始南迁,后辗转到达福建、广东等地。而其他地域之邵姓也于此期大举南迁。据有关资料所载,唐代有籍贯为广东翁源的邵谒,宋代有籍贯为福建政和的邵知柔,可见在此以前,邵姓已落籍该地。北宋时,有著名哲学家邵雍随其父邵古由河北范阳徙居河南共城(今辉县),后子孙昌盛,族大人众,发展成为洛阳望族。宋代时,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多有邵姓居住,另外山西、湖北、湖南亦有邵姓族人。南宋末年,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袭扰,邵姓为避祸已广布于江南各地,而邵雍之后为避祸,有一支徙居豫西山区。目前,河南豫西之邵姓,大多为邵雍的后代。邵雍的十六世孙邵重英,元代任户部给事中,其子邵质明初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子邵仲美任清江知县,仲美子邵让于明初自山西举家迁到河南新安县克昌村,为邵雍十九世孙。他的后代发展成为大族,分居在嵩县、渑池、伊川、宜阳、洛阳、洛宁、汝州、郏县、内乡等地。除这一支外,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历清朝至现在,邵姓的分布更为广泛。从清朝开始,有邵姓迁至台湾,后来有的又移居海外。如今,邵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山东、甘肃、安徽、湖北等省为多,上述五省的邵姓约占到全国汉族邵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四。

三、历史名人
    邵  平:秦代人,封东陵侯。秦亡后隐居长安,种瓜有五色名“东陵瓜”。
    邵  焕:宋代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少年神童。宋真宗命赋《春雨》诗,立就,时年十岁。后又命作《睡宫娥》诗,为时人所传诵。
    邵  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人,北宋著名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一生不仕,工诗,多为闲适之作。精研周易,创立象数之学。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邵  兴: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人,南宋抗金义军首领,人呼邵大伯,曾保卫商州(今陕西商县)十年,后被秦桧毒死。
    邵  宝:江苏省无锡人,明代大臣。成化进士,累官至南礼部尚书,学者称其为二泉先生,有《容青堂集》。邵晋涵:浙江余姚人,清代史学家、经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累官至侍读学士。曾参加《四库提要》的编写,其中的《尔雅正义》、《孟子述义》、《南都事略》等为其所撰,并有《南江诗文集》传世。
    邵信臣:东汉时任南阳太守,九江寿春人。曾历任零陵、南阳太守。在南阳任职期间,曾利用水泉兴修水利工程,组织民众开沟筑坝数十处。他与杜诗一前一后,在南阳都有惠政。时人称之为“邵父杜母”,以表达对他们的敬爱。
    邵桂子:宋代淳安人,以文名著,咸淳年间进士,官处州教授。后弃官归,居修竹乡。
    邵光祖:河南省人,元代学者,好儒学,非圣贤之书不读。吴中学者称其为“五经师”。
    邵普涵:今浙江省余姚人,著名的经学家、历史学家,他曾参与纂修《继三通》、《八旗通志》等书。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旧五代史》,并博采《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书,按照原目,编排成册,使《旧五代史》失而复得,列入正史。他还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著,撰有《尔雅正义》,成为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今天的《四库全书》史部典籍,多出自他手。
    邵长蘅:江苏省武进人,清代学者,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曾编辑《二家诗钞》。
    邵齐焘:江苏省昭文(今常熟)人,清代文学家。乾隆进士,官编修。能骈文,有《玉芝堂文集》、《玉芝堂诗集》。
    邵士燮:安徽省芜湖人,清代诗书画家,字友园,号范村,又号桑枣园丁。善隶篆刻,尤嗜画。
    邵飘萍:浙江省金华人,近现代著名记者、报人。曾因反袁流亡日本,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被奉系军阀杀害。有《实际应用新闻学》、《新闻学总论》等。
    邵式平:江西省弋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同方志敏等在弋阳、横峰组织农民起义。建国后曾任江西省省长等职。
    邵力子:浙江省绍兴人,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曾任国民党政府甘肃省政府主席、陕西省政府主席等职。1949年,脱离国民党政府,1954年提出计划生育的正确主张,积极从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邵荃麟:浙江省慈溪人,现代文艺理论批评家、作家。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著有短篇小说集《英雄》、《宿店》等,另有《邵荃麟评论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博陵郡:东汉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晋置国,治所在安平。相当于今河北安平、深县、饶阳、安国等地。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治所在上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移至平舆。
    洛阳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安阳县: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正阳西南。西晋置县,治所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西南西南。
    2、堂号
    安乐堂:宋时邵雍,好《易》理,把他的居所命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顾颐称赞他有内圣外王之学。
    邵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博陵堂”、“种德堂”、“嘉会堂”、“天远堂”等。

============================================================

【邵姓宗祠通用联】

〖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东陵衍派;
皇极传经。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东陵侯邵平。秦灭后,邵平隐居长安城东,以种瓜为生,有五色,世称“东陵瓜”,又称“青皮瓜”。“东陵衍派”本指此,又有“瓜蒂连绵”,子孙发达昌盛之意。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邵雍,自号安乐先生。三十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百源之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他的学说经后人发展为算命学。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长安高隐;
修竹盈乡。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人邵平。封东陵侯。秦亡后,隐居在长安,所种的瓜分五色,号称“东陵瓜”。下联典指南宋淳安人邵桂子,字德芳,号玄同,以文章著名。咸淳年间进士,官处州教授。后辞官归家,居修竹乡,开凿水池,又在上面建房,取名“雪舟”。著有《雪舟脞录》、《雪舟脞谈》等。

种瓜高隐;
修竹盈乡。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卫商十载;
博学五经。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抗金英雄邵兴,初在解州结寨,率众抗金,屡败金兵。金人执其弟,迫使他投降,兴仍死战。后随李彦仙守陕州。陕州失陷,南下商州,保卫十年。宋金议和后,仍出境袭金,被秦桧毒死。下联典指宋代学者邵光祖,从父宦游吴,遂家焉。好儒学,非圣贤之书不读。吴中学者,称其为“五经师”。

陕州取义;
皇极传经。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龙门人邵云,在金人攻陷蒲城时,聚数百少年藏于山谷中,常袭扰金兵。后官至武翼郎,跟从李彦仙守陕州,城破被抓获,不屈而死。下联典指北宋哲学家邵雍,字尧夫,范阳人,幼年时随父亲迁共城。隐居苏门山,屡次被征召都不去,后居洛阳,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有密切交往。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宫娥赋睡;
安乐成窝。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邵焕,奉真宗命赋《睡宫娥诗》。下联典指宋·邵雍,隐居不仕,名其居曰“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

博陵世泽;
安乐家声。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宋·邵雍事典。

-----------------------------------------------------------------

〖邵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丹阳龙图学士;
芜湖桑枣园丁。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邵必,丹阳人。善篆隶,累官京西转运使。后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成都。下联典指清代诗书画家邵士燮,字友园,号范村,又号桑枣园丁。芜湖人。善隶篆刻,尤嗜画。

-----------------------------------------------------------------

〖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花含步辇空间出;
树杂帷宫画里行。
——邵升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邵升诗句联。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向人言。
——邵飘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著名新闻记者邵飘萍自题联。

-----------------------------------------------------------------

〖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如玉如金,诗文藉藉;
有家有室,执瓞绵绵。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国子监邵谒,博通经史,为诗多刺时事。下联典指汉邵平,为秦东陵侯,秦破,寓居青门外种瓜,其瓜甚佳,以东陵瓜或青门瓜名闻遐迩。

人称其才,我称其德;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刘墉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名人刘墉赠邵志于联。

疏特立身,一饭心常悬北阙;
功臣讲学,半弓地已辟东林。
——佚名撰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尚书邵文庄公祠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0-10 20:23:50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邵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邵华泽中将
    邵华泽(1933.6-——),浙江省淳安县人。研究生文化程度。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在解放军第二政治干部学校理论教员训练队学习,后任第二军医大学理论教员。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后继续在第二军医大学任教。
    1964年后从事新闻工作,历任《解放军报》社编辑、时事政策宣传处副处长、理论处副处长,1981年任《解放军报》社副社长,1985年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89年6月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1992年11月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1993年起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撰有《浅谈一分为二》等论文,著有论文集《生活与哲学》、《历史转变中的思索》等。

    邵华少将
    邵华(1938.10-——,毛泽东之子媳,毛岸青之妻,刘思齐同母异父的妹妹),原名张少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人,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1966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兼任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少将军衔,并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随父亲陈振亚、母亲张文秋在赴苏联治病疗养途中途经新疆,被盛世才扣留。1942年,他们和在新疆的其他共产党人及其家属100多人被盛世才投入了监狱,直到1946年下半年才获释回延安。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营救一下,敌人被迫无条件释放了这批政治犯,邵华和大家一起回到了延安。从此,她就跟随革命队伍南北转战。从延安到太行山,又从西柏坡到北京。在解放战争的征途上,土改时,她当过宣传员;在太行山区,她扭过秧歌,演过活报剧;在河北平山县,她演过“兄妹开荒”和“血泪仇”;她在马背上、在硝烟中度过了少年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的亲切关怀下,进入中直育英小学学习,相继加入少 先队和共青团。1953年以品学兼优的成绩,被保送进师大女附中学习,曾担任过班长和团书。1956考人北京女一中高中部学习。1959年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后转到大连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61年再回到北京大学读书。1966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中文系。邵华从小酷爱文学。前苏联的革命文学作品如《卓娜和舒拉的故事》、保尔 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进卫军》等等对她影响很大。她还喜欢 读《红楼梦》、《三国演义》、 《水林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名著。在这 些书的熏陶下,她的作文在班上总是名列前茅,被当作范文宣读。这些成功,引发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54年,她创作的诗歌《黄继光》在《少年文艺》上发表,紧接着又在该刊上发表了《节日的夜晚》等作品,邵华因此受到了学校的表扬,这更坚定了她搞创作的信心。高中毕业以后,她选择了学文的道路,报考了北京大学中文系。走上工作岗位后她相继发表了一些传记作品,如《刘谦初传》、《陈振亚传》,还有《重读“远望”志更坚》、《爸爸希望我们壮健和进步》、《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两个九十诞辰》、《歌》、《滚烫的回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站在妈妈的塑像前》、《亲爱的妈妈,您好年轻啊》、《秋思》、《无尽的思念》等文学作品。她喜欢写抒情散文,与岸青合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曾被编人中学语言课本。1984年她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90年杨开慧烈土诞辰90周年之际,她主编了《娇杨画册》,并与家乡人民一起修复了杨开慧烈士陵园。1993年毛主席百岁诞辰时,邵华和岸青主编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画卷》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她与薛启亮同志主编了《我们的父辈丛书》, 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并获得了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和首届“青年优秀图书奖”。邵华和毛岸青还主编出版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计27册600多万字,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军事科学出版社、江苏出版社、海南出版社五家出版社联合出版,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赞许。不久前播放的电视连续剧《风雨情》她担任总监制及文学顾问。
    1996年在红军长征60周年时,她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并策划主编了七集电视专题片 《女红军女将军风采录》,她还是影视剧《杨开慧》、《寻觅娇杨》的总策划兼文学顾问,为剧本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主编了《娇杨画册》。和毛新宇主编了《永远的怀念》——毛泽东诞辰百周年辑录。
    1998年12月,出版发行了散文集《红杜鹃》。文学创作是无止境的,今后她将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邵华兴趣十分广泛,除了文学创作之外,她尤其热爱摄影,其涉足摄影渊源已久。50年代初,为了将与毛主席在一起的难忘时刻永远留住,她用一台岸英哥哥从苏联带回的老式相机为毛主席拍照,开始学习摄影和冲晒照片,从此喜欢上摄影,参加工作后,在外出搜集资料和参加活动时,她都随身携带照相机,将工作与摄影紧密结合起来。近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她以孜孜不倦的精神与超乎寻常的毅力,完成了人作专访、革命旧址、风光风情、纪念活动、舞台、花卉等十几个摄影专题,其作品曾多次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锦绣中华》、《解放军画报》、《舞蹈》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多次在重大摄影展播 活动中获奖。
    1998年12月,为纪念主席诞辰105周年,伟大的祖国成立50周年,首展与出版《我的祖国》摄影集。邵华担任全国第七、八、九界政协委员以来,她每年都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深入部队、工厂、农村、学校,到人民群众中公调查访问,了解群众疾苦,倾听人民心声。为政协写出了数十个提案。脚踏实地工作作风和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对于摄影,邵华说自己大学毕业以后一直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经常要出书,因为配照片老是要麻烦别人,不如自己拍吧,这样就逼着自己一步一步走上了摄影的道路。近年来,她拍摄的许多作品被收集成册,先后出版了《菊影》、《荷》、《我的祖国》等作品集,并多次成功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
    1995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0-10 20:24:01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邵飘萍烈士
    邵飘萍(1886-1926.4.26),又名邵镜清、邵振青、邵新成,学名邵锡康,笔名阿平、素昧平生等,浙江省东阳县紫溪村人,后随父母迁居金华。1925年(民国十四年)春,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4岁进秀才,21岁就读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接受维新共和思想。1912年(民国元年),与杭辛斋在杭州合办《汉民日报》,任主编,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1913年(民国二年)8月,以“二次革命”嫌疑罪被捕,《汉民日报》遭封。翌年营救出狱,东渡日本,入法政学校组织东京通讯社。1916年(民国五年)春回国,主持《时事新报》笔政。继应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员,并在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民国七年)10月,独资创办《京报》,受聘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导师。1919年(民国八年)到北大“五三晚会”发表演说,疾呼“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因遭通缉,《京报》被查封。再次流亡日本,被聘为《朝日新闻》社特约记者。在日期间,著书向国人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系统考察和研究日本新闻事业。1920年(民国九年)回国复办《京报》,任社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北方新闻界中最早和党组织发生联系,为“亢慕义斋”校订马列译著。1922年(民国十一年),免费发行《纪念马克思特刊》、《列宁特刊》,利用特殊职业条件,常将情报提供给党组织。在办报之余,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应聘为北京平民大学和政法大学教授及务本女子大学校长。“五·卅”运动中,多次发表署名评论,又联合同仁拒登英日广告,发起募捐,救恤难胞。“三·一八”惨案后,直书奉军暴行,《京报》成了讨伐段祺瑞的舆论阵地。1926年(民国十五年)4月20日,被张翰举出卖而被捕。26日,被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时年40岁。著有《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等。
    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亲自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