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9-23 19:37:29
一、姓氏源流
    罗(Luó 羅)姓源出有四:
    1、出自妘姓,为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说文通训定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据《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鄢、郐、路、逼阳、鄅等姓,都是古时的妘姓国。祝融,名黎,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长江沿岸的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罗”为姓,称为罗氏。
    2、出自赐罗姓而得。隋、唐、明时有赐姓罗氏者。
    3、出自西周以后,有罗国后人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自西周以后有罗国后人以国名为姓者,称为罗氏。
    4、出自他族或他姓所改的加入:
    ① 据《魏书·官氏志》、《通志·氏族略》、《赖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下同),在南北朝时,北魏汉化,鲜卑族复姓破多罗氏、叱罗氏皆改罗姓。
    ② 西突厥人在唐代时,其子孙以“斛瑟罗”为氏,后简为罗姓。
    ③ 清代爱新觉罗氏改姓罗,赖氏族人在春秋战国时改罗姓。
    ④ 赖氏族人也有在春秋战国之时为楚灵王所害,改姓罗、傅二氏的。
    ⑤ 今少数民族中苗、布衣、彝、土家、瑶、蒙古、满、土、京、拉祜、哈尼、白、黎、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壮、朝鲜、羌、布朗、俄罗斯、仫佬、佤族等民族及台湾土著人中均有罗姓。
    得姓始祖:颛顼。颛顼号称高阳氏,是炎黄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的孙子祝融为帝喾时的火官(掌管民事),因他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便命他为祝融,被后人尊为火神。祝融的后裔分为己、董、彭、秃、女云、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他的孙子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建立罗国。公元前六九零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祝融子孙逐渐向南迁移,为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姓,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罗姓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罗国为楚所灭,罗姓便由原聚集地逐渐向南迁移,周末时迁至湖南长沙,产生湖南罗姓。秦汉时期,罗姓发展缓慢,但出现了罗姓当时最著名的人物罗珠,历任高官,甚至被称为罗姓人鼻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罗姓居住地战事频繁,争战不断,加之两晋时期“永嘉之乱”,罗姓族人又大举南迁,由原聚居地湖南,迁至江西、广东、福建等省,从此罗姓遍布于我国南方各省,成为南方一大姓氏,并且形成了八个著名的罗姓郡望。唐宋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姓族人得以繁衍壮大、播迁,罗姓名人相继涌现,郡望大量形成,在各个地区的人口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罗姓发展进入一个鼎盛阶段。元朝后期,明清时代,外族入侵中原,为避战乱罗姓族人又一次迁徙,并与外族进行融合,促使罗姓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不但后来成为汉族大姓,而且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也成为名列前茅的姓氏。如罗姓在元明时期融入土家族,在清朝时融入彝族成为大姓,后又融入苗、布依、瑶、侗等族,并逐渐发展成为各族中的大姓。如今在我国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在四川、广东、湖南、江西、贵州和湖北等省,上述六省罗姓人口约占全国罗姓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三、历史名人
    罗  珠:名溪,字怀汉,号灵知,原籍湖南长沙府浏阳东乡纯江人,罗君用之子,后迁江西,居豫章。先仕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时(公元前194—前188年),由大农令来江右,官治粟内史,灌(灌婴)侯时为参军知政,官拜相国大司农令。因居豫章沟,继筑新城,成为豫章罗氏开基始祖。为罗姓当时很有影响的人物。
    罗  友:两晋时期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家里很贫穷,投奔到大司马桓温手下找口饭吃。罗友虽然是因为有才学而得到桓温的赏识,但是由于他平素生性放诞不受管束,桓温认为他不适合担任官职治理百姓。因此,只赏识赞许他而不使用。后来,同为幕僚的一位同事被任命为郡守,桓温为他设宴话别,罗友也被邀请参加。但是罗友到的特别晚。桓温问罗友:“你怎幺来的这幺晚啊?”罗友回答:“我昨天奉您的指示外出,在路上遇到一个鬼嘲笑我说:‘我只见你送别人出任郡守,为什幺不见别人送你出任郡守呢?’我听了后始终感到羞愧,回来后还再三思悟这件事,不知不觉就延缓了赴宴的时间,真是罪过。”桓温听了后一方面感到罗友说的滑稽可笑,一方面也感到惭愧。这之后,桓温任命罗友为襄阳太守。
    罗  艺:字子延,原为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寄居在京兆云阳(今陕西省西北)。隋大业中期(610年前后)升为虎贲郎将。隋朝末年,罗艺镇守涿郡(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由于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各地农民起义不断,隋大业十二年(616年),罗艺拥兵自立,自称幽州总管,统辖幽、营二州,成为东北地区一大割据势力。公元618年12月13日,罗艺归唐,被任命为幽州总管。因他与不肯归唐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作战有功,唐武德二年(619年)十月初四,唐廷赐罗艺姓李,封为燕郡王。
    罗  隐:原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余杭(今浙江省杭州)人,唐代文学家。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咸通十一年(870年)入湖南幕府。次年夏,受任衡阳主簿,旋乞假归。后游历大梁、淮、润等地,皆不得意。光启三年(887年)归江东,投靠杭州刺史钱镠,受爱重。任钱塘令。拜著作佐郎。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所著《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罗  存:字仲通,今河南省开封人,宋代画家。徽宗朝内臣,官武德大夫充殿中省尚食局奉御。喜作小景山水画,极有韵致,其秋江归骑图,烟涛雪浪,扁舟翻舞,咫尺天际,坡岸高下,人骑出没,披图便如登高远望,悠然与鱼鸟相往还。时人高度评价其作品“披图便知登高望远,鱼鸟往还,浩然有江湖之思”。
    罗  拯:字道济,宋代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县)人,进士及第。神宗时,历知荥、秀、青、颖、秦五州,为江西转运判官、提点福建刑狱,迁转运使,改任江淮发运使,后来加天章阁待制,所至皆有政绩,处处以国事为重,并因刚正不阿而著称于世。在知荥州时,州城处在两江之间,每次涨水,便浸淹城廊。罗拯倡导州民筑东西两座大堤,以解水患,民甚感其德。
    罗  靖:河南省开封人,宋代著名学者之一,长于二程理学,被后人称为“四先生”之一。
    罗  愿:字端良,号存斋,新安歙县(今属安徽省休宁)人,南宋学者。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曾任赣州通判、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和鄂州(今湖北省武昌)知州等职。博学好古,工词章,高雅精炼。著有《尔翼》及《鄂州小集》。
    罗  聘:字遯夫,号两峰,别号花之寺僧等,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清代著名画家。幼丧父,家贫,随金农学画,曾游历南北,以卖画为生。擅人物、肖像、山水、花卉。其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为“扬州八怪”之一。
    罗  英:字伯华,现代杭州人。与蒲华、任预友善。故所作山水,墨法近蒲,而规矩法度惟任是从。亦精园艺,设罗圃于杭州梅花碑,以卖花为业,卖画为辅。1931年左右卒,年约70岁。
    罗从彦:宋南剑(今福建南平县)人,字仲素(1072-1135),号豫章先生,早年师从吴仪,以穷经为学。崇宁初(1102年)曾与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的首传弟子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为“二程”的再传弟子,谨守程氏之学,著有《遵尧录》、《春秋指归》、《豫章集》等。
    罗处约:北宋词人,字思纯(960-992),益州华阳(今双流县)人。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调临涣县主簿,迁大理评事,知吴县。尝与长洲知县王禹偁以诗唱和,多为苏、杭二州人所传诵。后召为著作郎、直史馆,尝奏请太宗省冗员、息经费。未几,授诏荆湖睡巡视,欲以苛察立名,所奏劾甚众,官吏多遭黜责。处约形神丰硕,富有辞采;然急于进用,时论薄之,其作品在苏杭间多传诵。著有《东观集》、《罗处约诗》一卷,均佚;有《宋诗纪事》、《宋诗纪事补遗》等传世。
    罗仲通:宋代汴梁(今河南省开封)人,为当时著名画家,他工画墨竹,其作品被世人加倍珍惜,但传世作品不多。
    罗贯中:一名罗本,号湖海散人,山西省太原人。元末明初杰出小说家,其生平事迹后人所知甚少。他一生相传作过“十七史”演义,有传他曾投身张士诚幕下。撰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今存。有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三遂平妖传》。明刊《水浒》或题罗贯中编次。其《三国志通俗演义》经后人校订,现为《三国演义》流行于世。其代表作《三国演义》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罗泽南:字仲岳,号梅泉,湖南省湘乡石牛湾洲人,清朝著名将领。罗泽南幼年丧父,因家贫,晚上常以松香为灯,甚至借萤光、糠火攻读。先后肄业于涟滨书院、双峰书院、城南书院。罗泽南由附生举孝廉方正。翌年,太平军入湖南,罗泽南在乡倡办团练。是年冬,太平军围攻长沙,罗泽南串兵反攻。咸丰三年四月。因会剿桂东太平军“有功”,擢升知县。协助曾国藩改定湘军陆营营制,并镇压永兴等地人民起事,屡建战功,得曾国藩赏识,后积功升至布政史。
    罗士琳:江苏省甘泉人,清代著名数学家,早年精通天文数算,遂以天文生入钦天监推算天历,著有《勾股容三事拾遗》、《四元玉鉴细草》、《增广新术》等一大批著作。
    罗存理:字神谷,号梓园,自号五岳游人。清代广西临桂人,桂林高士。好游,自号五岳游人。山水法巨然,纵横驰骤,不囿师资。喜作穷岩绝壑,灌木丛莽。写粤西山水得心应手。衣冠古朴清癯,喜谈吐纳之术,家贫以笔墨作生涯。
    罗盛教:湖南省新化县人,1949年11月参加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第141师侦察队任文书。因抢救滑冰而落入冰窟的朝鲜少年崔莹时光荣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的光荣称号,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认他为“模范青年团员”。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罗荣桓:原名慎镇,字雅怀,湖南省衡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和卓越的领导人,军事指挥家,多次领导著名战役,历任我军重要职位,在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
    罗瑞卿:四川省南充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多次参加并领导著名战役,战功卓著,历任公安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我军重要职位,建国后被授予“大将”军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相当今江西省地,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省锦江流域、南昌市清江等县地。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后又改为南昌。
    长沙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相当今湖南东部、南部和广西全州,广东连县、阳山等地。西汉改郡为国,东汉仍改为郡。
    襄阳郡:东汉建安分南郡、南阳两郡置郡名,治所在襄阳(今襄樊市)。相当今湖北省襄阳、南漳、宜城、当阳、远安等县地。
    2、堂号
    尊尧堂、豫章堂:罗氏郡望豫章。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怀汉公(即珠公)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姓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姓郡望。豫章堂号源此。
    此外,罗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罗姓族人以“嘉德堂”、“贻谷堂”、“柏林堂”、“明德堂”、“锦厚堂”、“崇文堂”、“永祭堂”、“归厚堂”、“光裕堂”、“火龙堂”、“敦睦堂”、“丕振堂”、“渝德堂”、“尊敬堂”、“崇彝堂”等作为其堂号。

五、宗族特征
    1、历代罗姓均具有鲜明开放的性格,善于探索求知。
    2、罗姓在历史上多与少数民族融合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也为少数民族中的大姓。
    3、罗姓族人热衷于研修家谱,从而使罗姓家谱严谨、完整。
    4、各支罗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中华姓氏通书》和罗文华、聂鑫森所著《罗姓》中记载,湖南桑植城关镇罗姓字行为:“季遒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又安化《罗氏族谱》老辈份派语为:“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新续派语为:“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辅佐昭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余藻采,培植积兰芬,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

【罗姓宗祠通用对联】

〖罗姓宗祠门楣题辞〗

理学传家

    “理学传家”,罗姓为何有此四字之题?拜读《罗氏族谱》(江西省上犹县罗氏编,1977年版),言及“理学”者有四处,最先是苏东坡在《罗氏谱赞》中有“理学真儒,后先继续”之句;其后,是明朝人杨士奇在“罗氏族谱序”云“……宋元而下,数百年间,有以勋业垂天让,有以仕宦名海内,有以理学闻……”;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也说到:……历唐宋以迄前明,闻人辈出,理学文章光昭史乘……。然而上述文章都是概述,未言及何人何事,清光绪年间的包罗万象有“罗氏族谱题辞”注,其中一句“鸿儒延道脉”注曰:“宋仲素公称豫章先生,朱子曰,龟山倡道,东南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旨远,惟仲素一人而已。”既然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宋大理学家朱熹对罗仲素评价如此之高,想必其学业成就非同一般,在理学方面肯定是出类拔萃者。这一点,在《广东龙川罗氏族谱》(1999年2月版)中得到证实,该谱载:“罗从彦(字仲素)即著名的豫章先生,他笃治理性之学,著有《遵尧录》(按该书曾传到日本,引起彼邦人士甚大注意,加以研究,由该国文学博士九洲大学教授罔田武彦等编为《罗豫章集》并入和刻影印《近世汉籍丛刊》中)《春秋毛诗语解》等书,对于我国的学术研究,厥功至伟”。罗仲素本人亦有诗“观书有感”曰:“静处观书尘不染,闲中稽古意犹深。周诚程敬应粗会,奥理休从此处看。”诗中“周诚程敬”,“周”即周敦颐,“程”即程颐,均是宋朝理学家。由此,“理学传家”即源自罗仲素其人其事,颂扬罗氏这位显祖的业绩风范。

-----------------------------------------------------------------

〖罗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龟山受学;
鸟梦征奇。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南剑人罗从彦,字仲素,在萧山跟从杨时(人称龟山先生)学习。建炎年间曾官博罗县主簿,任职期满后,入罗浮山隐居,不再做官。朱熹曾说:龟山在东南讲学倡道,弟子很多,但能深思力行、得其旨趣者,只有仲素一个人。学者称“豫章先生”。著有《遵尧录》、《春秋毛诗语解》、《中庸说》、《豫章集》等。下联典指东晋耒阳人罗含,字君章,相传梦中吞下五色鸟,从此文思大进。历官州主簿、廷尉、长沙相。大司马桓温很看重他的才华,称他为江左之秀。

江左之秀;
湖海散人。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州主簿罗含,字君章,耒阳人。擅文章,桓温极重其才,誉 之为“江左之秀”。累官廷尉、长沙相。下联典指元末明初小说宾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又有庐陵、钱塘、东原等说)。撰有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残唐五代史演义》等,还有杂剧剧本《风云会》等。

诗耽郑女;
曲感赵王。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文学家罗隐,字昭谏,杭州新城人,本名横,因为十次考进士不中而改名。在咸通、乾符年间,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曾官节度判官、给事中等。所作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有讽剌现实之作,多用口语。著有《甲乙集》、《谗书》等。据说宰相郑畋的女儿爱读他的诗。“耽”,谓非常爱。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邯郸女子罗敷,赵王家令王仁的妻子,曾出城在陌上采桑,赵王登台看见了她,很喜欢,要强娶她。她不从,作《陌上桑》诗自我表白,赵王只得作罢。

清推忠节;
明著文庄。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湘军将领罗泽南,字仲岳,号罗山,湖南省湘乡人,诸生出身。咸丰年间与曾国藩办团练,扩编为湘军,后因进攻太平军有功,升道员,相继加按察使、布政使衔。曾与曾国藩标榜程朱理学。死后谥忠节。下联典指明代学者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人。嘉靖年间状元,曾官翰林院修撰、春坊左赞善,因上疏得罪世宗,被削官为民。从此,甘于淡泊,潜心治学,曾精研舆地,用十几年时间撰《广舆图》。著作有《念庵集》。死后谥文庄。

题诗衣襟;
讲学西塘。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罗复仁致仕,帝赐大布衣,题诗于上,褒扬之。下联典指清罗天闾,居西塘精舍,讲性道之学。

-----------------------------------------------------------------

〖罗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四诗风雅颂;
三维长宽高。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罗“羅”姓拆字联。

-----------------------------------------------------------------

〖罗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惠播五县德政;
寿高双轮花甲。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罗适,字正之,宁海人。历知五县,任京西北得点刑狱。慷慨陈词,体恤民情。尝与苏轼论水利,兴修者五十余顷,民甚爱戴。下联典指后魏屈蛇侯罗结,代人。太武初累迁侍中、外都大官,总三十六曹事。时年一百零七岁,精爽不衰。为人忠厚,甚受信任。归老后,国有大事,遣人驰询。享年一百二十岁。

-----------------------------------------------------------------

〖罗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万里山河星拱北;
百年人事水归东。
——唐·罗邺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罗邺《春晚渡河有怀》诗句联。唐代诗人罗邺,余杭人。有“素有英资,笔端超绝”之誉,号“诗中虎”,为唐代“三罗”之一。他留下的一百多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溃灭前的社会真实景象。

岩畔早凉生紫桂;
井边疏影落高梧。
——唐·罗隐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罗隐《杜陵秋思》诗句联。唐末文学家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新登(今浙江省富阳西北)人。少时即负盛名。因议论时政,讥刺公卿,十考进干不中,遂改名隐。后投吴越王钱鎏。历任钱唐令、节度判官、著作佐郎等官。他所作诗文多愤懑讽刺,同情人民疾苦。所著散文集《谗书》,鲁迅说它“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著名有诗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革命一生未虚度;
戎马廿年耻矜夸。
——罗瑞卿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罗瑞卿(1906-1978)《叙怀》诗句联。

百世雍和修孝悌;
一堂敦穆教读书。
——佚名撰广东省鹤山市坪山镇罗氏宗祠“以绢公”堂联
    上联是指继承百年父子和谐世系,学习儒家的孝悌道德;下联为指满堂和睦,教导子孙去读书。

家声不坠唯端品;
壮志欲酬必读书。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市宁新大圳罗氏四角楼祖堂联
    兴宁罗氏客家围中的堂联,凝聚着客家文化的精华,是一种让客家子孙随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宣传标语,创造出一种立身处世的文化氛围。这些堂联内容广泛,主要有追根溯源,寻根问祖;显扬祖德,激励后生;艰苦创业,勤俭持家;乐观豁达,情操高尚;爱国爱家,报效祖国,等等。特别突出勤俭、孝悌和读书为本的精神。

-----------------------------------------------------------------

〖罗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理学名高,延平儒士;
文藻日丽,湘水琳琅。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罗从彦的事典。下联典指晋代州主簿罗含,字君章,耒阳人。

读书好、积德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宁新大圳罗氏宗祠四角楼中堂联
    兴宁罗氏客家人对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奉为信条,尤其是对孟子所言“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读书为本,重教崇文笃信至深。这种重教化,着力提高人们文化素质的优良传统,无疑对今天的科教兴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客家文化普及,人才辈出的历史渊源。

慈孝友恭,启迪后人昭世德;
诗书礼乐,缵承先绪振家声。
——佚名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罗瑞合村罗氏宗祠联
    联中“慈孝友恭”云的“慈”,是指父母爱子女;“孝”,为指子女孝顺父母,合两所言“慈孝”,《庄子渔文》载有“事亲则慈孝”即指能行奉养孝敬的人。“友恭”,指兄弟间之相亲互爱。下连“启迪后人昭世德”,当便为开启、教育罗氏子孙去发扬祖蜚“慈孝友恭”这种的德行。上联“诗文礼乐”云的:“诗书”,指《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书;“礼乐”,循《礼记仲尼燕居》所载:“礼也者,理也;乐山者,节也。君子无礼不动,无节不作。”下联“缵承先绪振家声”,“缵承”即继承,“绪”指世系,那“先绪振家声”便为继承先祖事业,发扬罗氏祖传良好风尚。

鸟迹徵奇,藻思发琳琅之笔;
钱江互瑞,倡言成吴越之功。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州主簿罗含,字君章,耒阳人。下联典指唐末文学家罗隐。

派衍连城,敢云声价千金重;
系开郯国,还念恩流一脉长。
——佚名撰台湾省苗栗县铜锣乡罗氏宗祠“豫章堂”联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由于历史原因,与祖国分离了半个多世纪,台湾与大陆尚未统一。1997年7月1日,香港已实现回归,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也不会遥远。多少年来,身居香港、台湾的人民祈盼团圆,虽然深圳河划界、海峡相隔,而香港、台湾人民与祖国人民情相依,“……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心依然是中国心”。这是现代歌词,而居住在香港、台湾的客家人的宗祠堂联(见下),早就道出了他们情系祖国的心声。

瀛海衍宗枝,系出豫章,一脉渊源承故郡;
香港崇昭穆,祠成元朗,八方祀事启新基。
——佚名撰香港特别行政区元朗罗氏宗祠堂联

寝庙卜迁,兹瞰鼓桑澜回,派启湖田流愈远;
墓门欣在,迩望金峦霞起,采联平地焕重光。
——佚名撰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湘潭罗氏支祠联。上联“鼓桑”,指湘潭鼓桑洲。下联“金峦”,指当地小山名。

============================================================

附录:【罗姓典故、趣事】

〖罗门峡〗
    古名夔门,俗名萝门。
    进大宁河的第一道峡谷,靠西面绝壁上,有一个酷似萝卜的石头,约一米长,身白叶绿,悬嵌在岩壁间,罗门峡由此得名。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龙门峡口有个姓罗的寡妇,跟前有个小女儿,名叫琼花。母女俩以打草鞋为生,勤扒苦做,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日子。
    有一年,宁河瘟疫流行,很多乡亲都病倒了。琼花的妈妈年老体弱,也染病在床,无钱治疗。琼花挖些草药给妈妈服用,总不见效。妈妈的病越拖越重,连呼吸都十分困难了。一天晚上,琼花见妈妈已是奄奄一息了,便伏在老母身边嚎啕大哭起来。哭声感动了巫山神女,她驾着彩云从峨眉山采来了两个酷似萝卜的仙药,化作采药姑娘,将仙药送给了罗琼花,并说:“我希望你把这两个萝卜,一个给你妈吃,一个种在屋前地里,千万保管好,以后方便穷人。”说罢飘然而去。
    琼花妈服了萝卜,病就渐渐好起来了,人也返老还童了,打起草鞋来手脚麻利多了。琼花姑娘也吃了一点萝卜,长得更加秀丽,花颜月貌,成了宁河无双的美女。她把自己种下的萝卜,送给一些无钱医治的病人,真是药到病除,治一个好一个,很快将这场由饥饿引起的瘟疫扑灭了。
    后来,心地善良的罗家母女还用这种萝卜给巫邑镇上的一个财主老婆治好了病。谁知这个财主起了歹心,既想霸占萝卜,又想强娶罗琼花做小老婆。罗家母女当然不答应。
    财主不死心,一天亲自带着家丁去罗家抢挖萝卜。罗琼花急了,在妈妈帮助下,抢先挖起门前地里的萝卜王,紧紧抱住,直奔龙门峡。财主和家丁在后面紧迫不舍。眼看只隔几步了,琼花飞步跳下峡谷深潭,潭里顿时升起一股冲天水柱,将琼花轻轻送到峭壁高崖之上。财主抬头望见琼花抱着萝卜站在崖上,便暴跳如雷地指挥家丁们向上攀爬。琼花警告他们:“这萝卜是神女赐给穷人治病的,你们别瞎想,如果不信,死在这里可别后悔。”财主和家丁们不听劝告,硬要向崖上爬。眼看财主爬近了,罗琼花姑娘便把萝卜倒挂在悬壁上,自己变成一只岩鹰展翅飞翔起来。鹰翅卷起一股狂风,把这帮家伙掀下深崖,摔得粉身碎骨。
    后来,人们把这种萝卜取了个别号叫“小洋参”。为了纪念她,当地人便把龙门峡改称为“罗门峡”。

-----------------------------------------------------------------

〖理发业保护神罗祖〗
    亦称“罗真人”、“罗真先生”。民间传说罗祖发明理发手艺和工具,曾为某一位皇帝理发修面,并收陈七子为徒。因此旧时理发业,尤其是北方的理发业普遍尊奉 罗祖为祖师。另外相传清世宗患头疮,按摩处的太监常常因梳理时触及其头痛处而被处死。后来罗祖现身,自荐为世宗理发,方法轻妙,毫无痛感,并医治好了世宗的头疮。太监们感谢罗祖的救命之恩,就尊奉他为行业保护神和祖师。《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新疆的理发业,每年农历六月在罗祖庙举办神会,演戏三天。剃头铺中都供有罗祖神龛,用红布帘盖着,祭祀时掀帘焚香,顶礼膜拜。北京城里的理发业,每年在农历七月十三日这一天,都要歇业庆贺罗祖生日。另外,由于修脚工具与理发工具很相似,故而旧时修脚业也将罗祖供奉为祖师。

-----------------------------------------------------------------

〖罗贯中专注写《三国演义》〗
    据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一股拼命劲儿,可是六亲不认、敌我不分的,痴迷的程度,可谓直逼今日的乐透彩迷!现在,便来说说他专注为文、难以自拔的轶闻糗事。
    话说某日,罗贯中又一股脑儿钻进文字阵仗的时候,家里忽闯入个乞丐,哀求施舍点米粮吃吃。这时,罗贯中正好写到《群英会蒋干中计》一回,说周瑜带著蒋干至帐后察看营粮。于是在听了乞丐的哀求后,喃喃回道:“营内粮草堆如山积,即可取之!”乞丐一见主人十分慷慨,便肆无忌惮地搬起米粮。此时,一个在窗边窥探的偷儿见状,索性尾随进屋,两人合力将米粮搜刮个精光。
    “老天,怎么缸底朝天?米粮,米粮全哪儿去啦?”他娘子回家后,急得哭出泪来!这时,走笔至《出陇上诸葛妆神》一回的罗贯中,听娘子呼天抢地,便顺口应道:“吾料陇上麦熟,何不食之?”……其实当时田裏的麦子,还是幼苗。娘子知他写文写成了痴,叹了口气,只有转向邻人商借米粮作饭。
    好不容易盼到麦子结实。岂知未及下肚,罗家熟麦便引来成群野猪逞肆、狂食。他娘子对付不来,央求罗贯中想想法子!这会儿正写到《关云长放水淹七军》的他,居然学起关公语气叫道:“欲操胜算,放水淹之!则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矣。”娘子听了,连忙引水尽淹麦田……结果呢,猪是赶跑了,麦子也全淹死了。
    “怎办?这东倒西歪的麦子……”娘子撒了个娇,望向她相公……这时,罗贯中的《陆逊营烧七百里》正好收笔,只见他英勇起身,五步并作三步冲往麦田,准备点火:“速速火攻、速速火攻,以火取之啊!”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他瞥见娘子惊惶的眼神,竟有如身受电击……这把火,最后转了个90度弯,给抛到水里。
    围观众人见他悬崖勒马,相互称庆。更有人说,罗才子总算醒了、从世间的另一头回来了!同时间,满怀歉意的罗贯中,顾不得众人眼光,一个箭步在他娘子面前跪下,跟爱妻认错:“呜……孙夫人,千错万错,都是玄德我的错!念在夫妻一场,你便饶了我吧!”语毕,众人绝倒。

-----------------------------------------------------------------

〖“罗佛子”不畏权贵〗
    罗应许,广东省顺德县杏坛罗水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4年)中举,历任云南司理,户曹主事,临沅兵备,云南按察副使。
    罗应许为官廉正,不畏权贵。办案十分认真,最能恤念无辜,多次平反冤狱,被百姓尊称为“罗佛子”。而对为非作歹的恶人,他总是依法严惩。一次,他负责审理布政使亲戚犯罪的案件,上司畏惧权势,不敢通过判决。应许迳直找到布政使据理力争,终于使案犯得到应有的惩罚。
    罗应许居官精明强干,政绩显著。在战时非常出色完成押运军粮任务,朝廷给他记了大功,按例规,粮储官只能任一年,而他破例连任三年。离任之日,据说夹道远送的人达数千之多。

-----------------------------------------------------------------

〖罗瘿公掖助程砚秋〗
    罗惇曧,字拨东,晚年号瘿公,广东省顺德县人,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少年时就读于广雅书院。曾师事康有为。著有《太平天国战记》、《中英滇案交涉本末》、《中俄伊犁交涉本末》、《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藏事纪略》、《红拂传》、《文姬归汉》等多种。亦富藏书。
    罗瘿公诗文均有名于时,又爱好戏曲。
    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原名荣承麟,艺名程艳秋,字菊农,号玉霜,北京市人,出生于满族贵族家庭。3岁时父亲去世,因生活所迫,6岁时卖身荣蝶仙门下学戏。先学武生,后因身体不适,改学花旦、武旦、刀马旦,因嗓音好,又改学青衣。 1915年参加春阳友会演出,首次登台,为名演员赵桐珊唱开场戏,为名演员刘鸿升、孙菊仙配戏演出《朱砂痣》、《桑园寄子》、《辕门斩子》,初露头角。程博采名家艺术精华,表演艺术迅速提高,13岁即成名角。
    不幸的是,就在此时他的嗓音变了,发生了“倒嗓”,本来是又亮又脆的嗓音,渐渐地出现了“脑后音”和“鬼音”的意味,很不好听。这时荣蝶仙仍强迫程赴上海演出,眼看一个很有前途的艺术生命就要毁于一旦,多亏罗瘿公向程伸出了救援之手。罗瘿公多方借贷,凑齐钱将程从荣家赎身出师,此后他就改姓程了。罗瘿公亲自教程砚秋识字、读诗、练习书法,帮助指导程养嗓练功,又请名师王瑶卿、阎岚秋、乔惠兰、张云卿等教程京剧、昆曲、武功。两年后不仅嗓音恢复,而且能运用“脑后音”来拔高,运用“鬼音”来拖长和变细音了,于是创造出以抗坠继续取胜的程派新腔,别有一种寓刚于柔的味儿,特别适合表现悲剧中的人物,因而风靡一时。程砚秋参加了余叔岩戏班,与余合演《御碑亭》、《打渔杀家》、《审头刺汤》等,又与名演员高庆奎、朱素云、朱桂芳合作演出,博得观众好评。罗瘿公极力为程捧场,天天看程的戏,赞誉不绝。并且亲自动笔,编写出多种适合程砚秋演唱的京剧剧本,如《龙马姻缘》、《梨花记》、《花舫缘》、《红拂传》、《玉镜台》、《风流棒》、《鸳鸯冢》、《赚文娟》、《玉狮坠》、《孔雀屏》、《青霜剑》、《金锁记》等。 1921年17岁的程砚秋终于独立成班,到各地演出,同时又虚心向京剧同辈梅兰芳学习。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终于成为一代京剧艺术大师。
    1924年,贫病交迫的罗瘿公病逝前,还托付好友金仲荪继续辅佐程砚秋。成了名的程砚秋不忘罗瘿公的掖助之恩,亲自为他料理了后事,并停演数月戴孝志哀,说:“我程某人能有今日,罗师当推首功。”

-----------------------------------------------------------------

〖罗盛教舍身救崔莹〗
    在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村的南山坡上,埋葬着国际主义英雄罗盛教。
    罗盛教,字雨人,1931年生,1950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在日记上写了一首短诗:“当我被侵略者的子弹打中以后,希望你不要在我的尸体面前停留,应该继续勇敢前进,为千万朝鲜人民和牺牲的同志报仇!”
    1952年1月2日,部队早操过后,罗盛教向河边走去。这时河面上有四个朝鲜少年正在快乐地滑冰,有一个叫崔莹的少年,忽然失足跌进八尺多深的冰窟窿里,另外三个少年吓得哭叫起来。罗盛教看到有人落水,立刻奋勇跳进冰窟窿去营救崔莹。一连探摸了两次没有找到崔莹。他把头露出水面急忙换了一口气,又钻进水里,第三次才找到了崔莹。他几次把崔莹托到水面上来,可是因为冰窟窿四边的冰太薄了,每次崔莹刚要爬上来,冰块便塌了,崔莹又掉入水中。这时,罗盛教身上的血液快冻结了,全身发紫,面色苍白,已经精疲力竭;但他决心把这个朝鲜少年救出来,又一次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沉入水中,双脚踏着河底的碎石,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头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候连部的理发员拿着一根杆子赶到了,崔莹抱住杆子才被救上来,舍己救人的罗盛教却再也没有浮出水面,被急流冲到远处的冰层下面去了。不会泅水的理发员飞快跑回去叫人来营救,等人们赶采用刀斧砍开冰层,将他捞上来的时候,罗盛教已经停止了呼吸。
    罗盛教牺牲以后,按照朝鲜人民的最隆重的葬礼安葬。几天以后,在罗盛教的墓前竖起了一块出土五尺多高的墓碑,墓碑的背面用朝鲜文写着:“……生长在朝鲜土地上的人民,都应该永远地牢记着我们的友人罗盛教同志,学习他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

〖难得的政治元帅〗
    在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建设史上,铭刻着罗荣桓这个光辉的名字。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是建军的重要起点,从那时起连队有了党代表(后来改称指导员),而罗荣桓即是最早的七个连党代表之一。他由此起步,逐步成长为优秀的军队政工领导人,直至共和国元帅。
    毛泽东的悼诗《七律·吊罗荣桓》: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罗荣桓曾上过两所大学,三湾改编时是党代表中学历最高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说:“罗荣桓是个人才,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对于罗荣桓的功绩,毛泽东曾有过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罗荣桓,原名慎镇,字雅怀,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一个乡绅家庭。读高小时,一位国文老师取《诗经》“桓桓于征”之意,为他改名荣桓。他8岁入私塾,后转入新式小学。1919年,罗荣桓入长沙协均中学,后入青岛大学,受五四运动影响曾参加社会上的反帝爱国活动。1926年秋,他从青岛大学预科毕业,回乡后组织农民协会,斗争土豪劣坤。1927年4月,他又进入武昌中山大学读书。同年夏,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加入共产党。
    入党后,罗荣桓被派往鄂南搞农运,随即率农军参加秋收起义。进军井冈山途中,毛泽东在三湾村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缩编为两个营和一个特务连,实行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的全新制度。在这次改编中,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的罗荣桓被任命为特务连党代表,从此跟随毛泽东在部队中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在1929年底的古田会议上,罗荣桓以基层政工干部的身份当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毛泽东当时评价说:“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此后,罗荣桓先后担任红四军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随中央红军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荣桓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翌年末,他率部挺进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任115师政委、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对于罗荣桓在山东的功绩,毛泽东在1962年曾有过评价: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北占东北,南下长江。
    1945年夏,考虑到罗荣桓伤病交加,中央派人去山东接替他的工作。因日本投降形势突变,罗荣桓随即又强支病体率山东主力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东北野战军政委,参加领导了解放东北和后来进军关内解放平津的作战。
    新中国成立之初,罗荣桓被任命为最高检察署检察长,1950年春又出任新中国首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53年,他提议创办政治学院,后兼任院长。由于长期抱病坚持工作,他的健康情况日益恶化,196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1岁。
    出身于乡绅家庭的大学生能够投身革命已属难能可贵,罗荣桓又是从部队最基层干起,与工农出身的战士同甘共苦,最终成为军内的“政治元帅”
    从曾国藩、左宗棠组建湘军开始,湖南近代就有从军习武的风气,故有人云:无湘不成军。在三位湘籍元帅中,彭德怀和贺龙均为行伍出身,而罗荣桓则是书生出身。尚武的社会环境对将帅的成长固然有重要影响,选择革命道路又是他们成就事业的关键。
    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罗荣桓,当时同许多青年学子一样胸怀强国激情,不过最初的志向还是实业救国。罗荣桓开始时的志愿是当一名建筑师,所进的两所大学选择的专业都是理工科。在校期间,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和社会上汹涌澎湃的斗争浪潮使他无法坐下来安心读书,最终还是汇入这股革命洪流。
    罗荣桓与多数因贫寒交迫而投身革命的人不同,他出身于富裕的乡绅家庭,又是大学生,自愿去过终日“红米饭、南瓜汤”且单衣草鞋的艰苦生活,还要闯九死一生的枪林弹雨,确实需要很高的觉悟和献身精神。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相信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中国富强,才能拯救苦难的人民。
    罗荣桓更可贵的一点,又在于他能把理论信仰转化为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从革命军队中最基层的连队干起,与贫苦农民出身的广大战士同甘共苦,而且身先士卒。榜样的作用与革命理论相结合,才能产生最有效的动员力量。罗荣桓能成为出色的政工干部,后来又成为军内的“政治元帅”,首先在于他自身的模范作用。
    秀才管账,被人骗走了全连经费,他就此认为革命者不经磨练不行。
    林彪任红四军军长后,与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毛泽东觉得,这个政委非罗荣桓莫属
    罗荣桓初到鄂南组织农民自卫军时,因戴一副近视眼镜、文质彬彬且为人忠厚,任党代表的同时又被推举为管账。农军向修水转移时,罗荣桓除带行李外还提着装有二三百块光洋的箱子。有两个农军战士过来说:“我们帮你扛吧。”罗荣桓见二人很热情,就放心地让他们扛箱子。傍晚,部队宿营时却找不到这两人的影子。丢了全连的家底,罗荣桓懊悔不迭,此后办事就很谨慎。
    多年后,罗荣桓还常提此事,说当年是秀才造反,脱不了书呆子气,要成为革命者不经过磨练是不行的。毛泽东听罗荣桓夫人林月琴说起过此事,毛泽东表示:“你看,他非常老实,但他又是一个聪明人,从这么一件事上就悟出了一条重要的道理,真是‘吃一堑长一智’。”
    罗荣桓顾全大局,很善于团结同志。1930年2月,年仅24岁的林彪因指挥有方被提拔为红四军军长,但他个性很强,与历任党代表都搞不好关系,与他做搭档必须既有原则性还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毛泽东觉得这个政委非罗荣桓莫属,将他派到红四军后果然把政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林彪则专负责指挥作战。因罗荣桓在非原则问题上能够谅解和忍让,二人长期相安无事。不过,到东北以后,林彪个人主义越来越厉害,罗荣桓则坚持原则经常提出不同意见。林彪对此非常不满,进入关内见到聂荣臻便发牢骚,还劝他来替换罗荣桓任四野政委,遭到坚决拒绝。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罗荣桓负过枪伤,从1942年起又患上了严重的肾病。由于根据地医疗条件太差,罗荣桓强撑病体,常常坐在担架上坚持工作。他对夫人林月琴说:“我要订一个五年计划,争取再活五年,打败日寇。到那时,死也瞑目了。”1946年夏,他因病情加重被党组织送到莫斯科治疗,苏联医生切除了他的左肾,并建议他修养三年。罗荣桓心系东北解放战争,谢绝了医生的建议,刀口刚愈合便回到东北战场。直到1963年上半年,罗荣桓仍然抱病坚持工作。正如他经常所言:“有一份精力,就要为党多做一点工作。”
    他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主动提出改为大将。但毛泽东还是坚持原议。
    毛泽东一生只写过两首怀念战友和亲人的诗,其中一首就是《吊罗荣桓》
    从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开始,罗荣桓就在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工作。1928年秋,毛泽东率部迎接第二十八团回井冈山。为加快行军速度,罗荣桓灵机一动,命令战士坐在山坡上顺势滑下。看到几百名战士在草丛中飞速而下的壮观场面,毛泽东不禁脱口说道:“我们都成了‘草上飞’啦!”36年后,毛泽东在《吊罗荣桓》一诗中,开头一句就是“记得当年草上飞”,可见当年的情景在毛泽东脑海中的印象之深。
    古田会议后,毛泽东慧眼识英才,对罗荣桓一直委以重任。后来,毛泽东回忆红军时期的艰难岁月,发自内心地说:“同我相处这么多年,就是一个罗荣桓,还有一个邓小平。”1955年,授元帅衔之前,罗荣桓得知中央拟定元帅名单中有他的名字,便主动提出自己应授大将。毛泽东得知后还是坚持原议。
    1963年,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悲痛万分,几天几夜不能寐。一天深夜,毛泽东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怀念战友和亲人的作品却很少。《蝶恋花·答李淑一》表达了怀念亡妻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之情,但属于寓意较深的词作。《吊罗荣桓》这首七律,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泽东惟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诗中最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毛泽东对罗荣桓的友情和器重。

-----------------------------------------------------------------

〖共和国第一任公安部长〗
    罗瑞卿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1906年5月31日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县的一个衰败了的地主家庭。在外祖父的资助下,罗瑞卿上了学。中学时,他开始接触先进思想,但遭到家庭的坚决反对。外祖父想按自己的意愿来塑造罗瑞卿,便“约法三章”,要他规规矩矩读书,不许看鼓吹“异端邪说”的书,不许参加党派活动,否则就不继续供他读书。可是罗瑞卿从小好胜心强,有一股豪侠之气。他不顾外祖父的禁令,积极参加南充中学师生开展的抗“佃当捐”斗争。后来,他又和进步同学一起投入到士兵运动和工人运动当中,并担任了工人夜校的教员。从此,他的外祖父断绝了对他的经济支援。可是,年仅20岁的罗瑞卿没有屈服于来自家庭的压力,毅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新中国成立以后,罗瑞卿曾担任第一任公安部长、国务院副总理、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务。他虽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权。在担任公安部长时,一次,他和两个随行同志去火车站接客人,因为时间晚了,随行的同志来不及买站台票,便领着罗瑞卿直接到了检票口,只对检票员说了句“我们是公安部的,来接客人”,便进了站。在回来的路上,罗瑞卿想起进站接客的情景,忽然问道:“进站买站台票了吗?”随行的一位同志摇了摇头。等把客人送到住处后,罗瑞卿即对那位随行的同志说:“现在你马上到车站去,补交三张站台票的钱!要知道中国有一句古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能有特权思想啊。”罗瑞卿同志对工作就是这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粉碎“四人帮”后,罗瑞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常委、军委秘书长。尽管当时他已年逾古稀,而且腿有残疾,但仍然坚持深入部队,视察国防工事。有的坑道轮椅过不去,他就拄着手杖走,亲友们担心他累坏了身体,劝他悠着劲干,他却说:“《水浒传》里有个拚命三郎,我们今天就要当拚命三郎”。
    1978年8月3日,罗瑞卿同志逝世,终年72岁。

-----------------------------------------------------------------

〖罗瑞卿怒斗洋人〗
    罗瑞卿刚当兵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正义感极强。因此,他在士兵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1927年,罗瑞卿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有一天,他正和几个士兵在武汉江汉关执行任务。突然,江面上出现异常情况,一艘英国小火轮正在追逐着一条中国小木船。小木船在小火轮追逼下,左避右躲,摇摇晃晃,十分危险。撑船的艄公满面惊慌,汗如雨下,几次差点翻船。看着小木船的险境,小火轮上的洋人不但不放手,反而不断叫好,发出阵阵狂笑。
    罗瑞卿见此情境,顿时火冒三丈,立即朝江面上“啪、啪”打了几枪,以示警告,并示意小火轮靠岸。
    洋人们一看势头不妙,不得不乖乖掉转船头,朝江边开来。
    小火轮靠岸后,一个大鼻子洋人傲慢地迈着四方步,慢吞吞地走了下来,他的身后,紧跟着一个奴相十足的翻译。洋人傲慢地抬起头,看都不看罗瑞卿他们。那个中国翻译未等主子开口就骂起来:“你们找死呀,没看见这是英国大人。”说着,和那个洋人便要离去。突然,罗瑞卿一声大喝:“不许走,船上的货物要验关!走,到海关去!”
    那洋人和狗翻译见这几个士兵真要阻挡他们,不由得恼羞成怒,拔枪就要行凶。未等他们动手,中国士兵抬脚就把翻译踢翻在地。罗瑞卿则对付洋人,他用黑洞洞的枪口对着洋人的太阳穴,警告他:“别动,动一动就打死你!”
    大鼻子洋人一看这几个兵不好惹,先前的威风早没了。他“扑通”一声跪倒在罗瑞卿的脚下,一边使劲磕头,一边结结巴巴地求饶:“请……请长官饶命,下……下次再也不敢冒犯贵国了。”原来这家伙居然还会讲中国话。
    看到大鼻子洋人的狼狈相,周围的人无不拍手称快。罗瑞卿厉声教训他:“这里是中国民众的天下,不是清王朝。凡是为非作歹之徒,触犯了中国的法律,一定要严惩!”
    大鼻子洋人点头如捣蒜,一边连声答应:“是,是……”一边灰溜溜地跟着往海关去了。

-----------------------------------------------------------------

〖吊丧的胡髯〗
    罗汝鹏须髯特多,还不到四十岁,胡须都白了一多半。一天,他去一家吊丧,主持丧礼的人偶然见了他,惊讶地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胡子白成了这个样子?”罗汝鹏幽默地回答:“我这是吊丧的须髯。”在场的客人都被他逗笑了。
    我祖父昆岳公九十一岁那年逝世,当时罗汝鹏来我家吊唁,看到我父亲悲伤欲绝的样子,便安慰他:“您为什么不请两个小儿医生来救疗一下呢?以致出了人命?”我父亲听了,不由得破涕为笑。
    记得我进士及第那一年,前来报捷的报子一个劲地向我家索取赏钱,因当时家贫如洗,我父亲无法满足报子的要求,备受其奚落,心里烦闷无比。恰逢罗汝鹏在场,他风趣地安慰我父亲说:“老兄您且不要烦恼,只怪您养坏了儿子,说不得呀。”周围的人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明·江盈科《雪涛谐史》

-----------------------------------------------------------------

〖罗厚福违纪〗
    1940年初,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成立。这时中原根据地还是初创时期,地方政权尚未建立,部队的生活十分艰苦。艰苦到了什么程度?那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连纵队司令李先念,有时都饿得半夜爬起来去求参谋长:“总长啊,想点办法呀,这肚子里没有油水不行啊!”可想象当时部队是个什么状况了。
    当时任纵队一团队团队长的罗厚福,是坚持南方叁年游击战争的本地人,对打土豪筹款的方法老是念念不忘。这时的政策已禁止打土豪了,可他还是要搞小动作,带兵到自己的舅舅家去挑走了两担谷子不给钱。纵队参谋长批评他,他还理直气壮地说:“他家是土豪!”
    “你凭什么说你舅舅家是土豪?”
    “他家有谷子呀!”
    “有谷子就是土豪?哪个文件上告诉你的?现在是抗战了,纪律规定不许再打土豪你明白么?去把钱赔给你舅舅!”
    “可我这里没有钱呐!”
    这是实情,最后只好从纵队那点儿家底里挤出了几块光洋赔上,罗厚福自然又挨了一顿批评。
    一个多星期之后的一天,纵队领导成员正在开会,哨兵进来报告说,有一个中年妇女在外面要找罗厚福。大家摸不着头脑,不知罗厚福又闯了什么祸,就让参谋长出面接待一下。 “你是罗厚福的什么人哪?”
    “我是他姑妈。”
    “找他有什么事情呀?”
    “他把我家的猪杀吃了!”
    “他给钱了么?”
    “没!”
    参谋长进去一说这事,李先念也哭笑不得:“这个厚福,光知道犯纪律!” 给罗姑妈又赔了几块宝贵的光洋。李先念立即派人通知罗厚福:“马上到纵队司令部来!”
    罗厚福风风火火地赶来了,他还以为是有了战斗任务。一进门,就看见几个纵队领导都在瞪着他:“你为什么把你姑妈的猪杀了?”
    罗厚福一听,还是满不在乎:“她家有猪,那是富农!”
    一听这话,几个领导都站起来了:“养了猪就是富农?” “你还有没有纪律了?” “部队这点经费都让你折腾光了!”
    罗厚福知道自己又闯祸了,可还有点不服气:“她是我姑妈呀,小时候我没饭吃,她还让我到她家去吃。现在我杀她个猪都不
行么?”
    “是你姑妈也不行!你现在是党员,你姑妈是群众,你还懂不懂群众纪律?”“再要这么胡闹,就关你的禁闭!”
    最后的决定是:“马上去给你姑妈道歉!一定要你自己去!回头再写个检讨!”
    罗厚福还想讨价还价:“检讨我写不好,关两天禁闭吧。”
    “不写检讨,那你就别带队伍了,先调到机关来学习!”
    一听不让他打仗了,罗厚福马上软了。当天他就去姑妈家道歉,回来还真写了份检讨。罗厚福后来担任新四军5师14旅旅长、特务旅旅长第1军分区司令员、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9-23 19:38:25 |只看该作者

罗姓起源

关于罗字
  “罗”字的原始含义是“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这里暗含着“罗”最初是一种生存方式。“罗”字是个会意字,它的繁体写法是“罗”。意思是“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许慎《说文解字》)。很像拿着网罟捕鸟的样子,网中除了鸟(佳)之外,还增添了糸(丝),表示捕鸟的网是用丝等纤维物织成的。
  “罗”字的本义就是捕鸟的网。《尔雅·释器》在解释网的种类和名称时说:“鸟罟,谓之罗。”《十三经注疏》中对此作注:“谓罗络之。”疏:“鸟飞,张网以罗之。”《韩非子·难三》说:“以天下为之罗,则雀不失矣。”我们常用的成语“天罗地网”,便出自这里。后来,“罗”字又被引申为“搜罗”或“招致”的意思。又因“罗”是丝织的,所以又用来指轻软的丝织品,如古诗中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尸子》一书称: “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易·系辞》中称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 佃 以渔”。晋葛洪《抱朴子·对俗》认为,庖牺氏“师蜘蛛而结网”。汉桓宽《盐铁论·通有篇》说,这个时代的人“设机陷,求犀象;张网罗,求翡翠”。而张澍集粹补注的《世本·作篇》则明确地说:“句芒作罗。”许慎《说文解字》也说:“古者芒氏初作罗。”《吕览·异用》则 称是“蛛蝥作网”。

  罗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是出自坛姓 以国为姓,为颛项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
  1、句芒发明了捕鸟的“罗”
  在古代神话里,伏羲又叫太嗥,是东方木德之帝,木神句芒是他的辅佐,手里拿着圆规,共同管理着春天。句芒,鸟的身子,脸面像人一样五官齐全却又方方正正的,穿着白色素服。据说,这句芒是少嗥金天氏的儿子,名叫“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因为重是“立木之官”,《礼记》注疏说:“木初生之时,句屈而有芒角,故云句芒”。句芒辅佐伏羲,管理着12000余里的东方土地,还从伏羲发明渔网中得到启发,亲自发明了捕鸟的“罗”。

  2、远祖祝融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祝融”有两个:一在前,为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被尊为赤帝,与伏羲氏、神农氏同为“三皇”(《史记》),或与赫胥氏、尊卢氏同为“三王”(《六韬·大明篇》)。《山海经·海内经》中说:“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礼记·月令》也说:“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另一个“祝融”在后,是颛顼之孙,老童之子黎和吴回。黎和吴回为火正之官,“祝融”则是火正这种职务的名称。
  “祝融氏,号也;祝融,职也,本非人名。黎为祝融,回为祝融,皆职。” (《路史·前纪八》注)现代史学家杨宽在《古史辨·黄帝之制器故事》中认为,古者野蛮之族,恒有守火之司,“祝融”盖即火正之名,其后因以为氏。史学家罗元鲲主修的新化《罗氏通谱·源流考一》也是这样说的:“我姓(日方)(起始)自祝融。按祝融有二,皆司火神。一为火帝……一为火官……《急就篇》谓罗为颛顼后,是则老童之子祝融官,非古帝祝融也。”

  3、罗部落
  在河南罗山一带,活动着一个以织网捕鸟为生的罗部落。这个罗部落,便是罗姓的最初先民。这个罗部落,相传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大概在穴熊活动于有熊氏之墟(河南省新郑县)和熊山(河南省郾城县东35里)的时候,罗部落便活动于熊山之南280里的罗山。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罗山,在(罗山)县南十里,峰峦环抱,隋因以名县,亦谓之龙山,又名小罗山。县南百里又有大罗山。”罗山县的命名,并非小罗山的“峰峦环抱”,而是因罗部落最早活动于这一带地方而得名。大罗山亦同样因此而得名。
  《左传,昭公五年》载:“楚子以驷至于罗油”。又说:“吴败楚于鹊岸,楚子济于罗油”,次于莱山。俞正燮在《癸已存稿》中认为罗山就是古罗油,为古罗人活动之地。罗部落活动的范围,有可能到达今湖北罗田县。罗田与罗山相距不远,中隔大别山脉,也正是鸟类密集的地方,也成了罗人围猎鸟兽的理想之地,罗田也因此得名。
  到了商代中叶,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残余势力范围的荆楚,罗是荆楚的分支,自然也遭到同样的打击,便随着荆楚部族躲避而西迁。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流域的荆山、楚水时,罗人也迁到楚的北面(今甘肃省正宁县附近)的罗山、罗水一带。

  4、罗子国
  《左传·桓公十二年》杜预注:“罗,熊姓国。”疏:“《正义》曰:‘罗,熊姓’,《世本》文也。”《世说新语·方正》注引《罗府君别传》说:“(罗)盖楚熊姓之后,启土罗国,遂氏族焉。”其它还可作为佐证的,有“盖楚君皆以熊为号,疑熊姓,楚所分也”(张树注《世本》)。“罗,熊姓罗君也”(《路史·国名纪丙》)。“罗,熊析也”。“濮、罗、归、越、责、滇、麇、麋、半蛮,皆半分也”(《后纪八》)。
  关于坛姓,《说文解字》说:“祝融之后,姓也。”《通志·氏族略》说:“[云阝]氏,亦作坛,亦作郧,又去邑作云。赢姓,子爵,祝融之后,封于罗,号子。”
  熊是荆楚的图腾。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由此分支而出。楚君之名每带一“熊”字,“王名带着熊字,据《史记·楚世家》,从最早的鬻熊起直至很后的熊悍,差不多每个王名开首都有一个‘熊’字,……‘熊’也就是‘王’,……北方认‘熊’为兽之长”(岑仲勉《楚为东方民族辩》)。所以,自季连之裔孙穴熊以下的子孙,继承王位的,名前几乎都加一个“熊”字,楚穆王以后才摒除此习。
  穴熊生鬻熊,罗姓子孙便从此分支而出。
  到了商代中叶,殷高宗武丁等历代君王,大肆征伐属于夏朝的残余势力——荆楚,罗部落是荆楚的分支,自然难逃厄运。又因罗部落人少势薄,是完全没有力量来抵挡这种外力的胁迫的,只好痛苦地随着荆楚部族避而西迁,以维系这个家族的命脉。
  当荆楚迁到今陕西渭水流域的荆山、楚水时,罗人也迁到楚的北面一一今甘肃正宁县附近的罗山、罗水一带。《读史方舆纪要》卷57记载:“(正宁)县东二十里有罗山。《寰宇记》:罗川水出罗山下,隋以此名县。”《清一统志》卷230记载:“罗山,在正宁牧野之战,罗人奇勋,因功封爵,县东二十里。”又载:“罗水,在正宁县南,西南流人宁州界。”罗山是从子午岭西来的一支山脉,正位于陕、甘界上。由于罗人迁居于此,这里的山水多以罗为名。
  子午岭之北有直罗川,在陕西富县南边,东流人葫芦河。罗川之上还有叫罗川务的地名。后来,隋朝便因罗川之名,建置罗川县。罗山、罗水正靠近周部落的祖先庆节居住的邠地北邻,他们都属于夏族的体系,为抵抗殷人而联合在一起。
  另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的“十巫”中有“巫罗”。这“巫罗”应当是罗人的首领,亦是具有权威意味的巫师,与“巫彭”(地在古彭阳县,今甘肃庆阳县南彭水一带)等“十巫”都经过“灵山”上天下地。
  到了周武王灭商时,罗才被封为子爵,正式成为周的属国之一——罗子国。以后,罗子国又因周王朝压迫,随楚国迁往湖北房县和宜城。春秋初期,罗子国被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枝江和湖南汨罗。罗子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邵思《姓解》),这便是罗姓的起始。牧野之战,罗人奇勋,因为封爵汨罗江畔罗子国屹立。
  罗子国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古国。由一个善捕鸟雀的罗部落,而成为一个小小的国家,从它的兴起到灭亡不短的过程中,只是充当附属国的角色。以后,虽在对楚一战中,获得了一次胜利,又因由骄而淫,弄得国政日衰,走上了一条亡国之路。灭国之后,子孙流散,罗姓子孙一直恪守着忠厚敦实的家风。
  约公元前690年,罗子国被楚武王所灭,其子孙便以国为姓,改为罗姓。
  为了避免在北进时遭到罗子国遗民的干扰,并满足修筑楚都丹阳城大批劳力的需要,楚武王又把罗子国的遗民从宜城裹胁到丹阳附近的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将罗变成自己的附庸,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后来,楚文王迁都于郢,因罗在枝江,逼近郢都,卧榻之侧,岂容他入酣睡,于是又将罗的遗民迁到湖南汩罗一带。今汩罗县西北8公里的屈原农场蚕桑场,至今尚留有继续的罗国古城城垣和护城河遗迹。

  二、他族改姓
  1、代北复姓改罗姓
  公元439年,北方鲜卑族拓跋部落灭北凉建立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采取汉化政策,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叱罗氏改姓罗,在《魏书·官氏志》、《广韵》、《元和姓纂》、《姓解》、《通志·氏族略》等姓氏史籍中均有相同的记载,“叱罗氏后改为罗氏”。
  《文苑英华·周长孙瑕夫人罗氏墓志》云:“夫人讳某,恒州代郡太平县人。祖某,父协,周大将军,南阳郡公。”《周书·叱罗协传》说叱罗协建德三年(574年)赐爵南阳郡公,可见此长孙夫人罗氏,就是叱罗协之女,代郡罗氏就是复姓叱罗氏所改。

  2、西域斛瑟罗后裔姓罗氏
  《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辩证》里都有唐代时“斛瑟罗氏,改为罗氏”的记载,《唐书·突厥传》称:斛瑟罗为西突厥可汗,圣历二年(699年)时因被突骑施首领乌质勒所追,率部人六七万内迁,后死于长安。斛瑟罗的后裔则逐渐汉化为罗氏,这就是西域罗氏的由来。

  三、少数民族中的罗姓
  苗族罗氏:雍正《云南通志》载:“苗子有九种,黔省最多,正滇则宣威,镇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罗、陈、蔡四姓”;乾隆《贵州通志·苗蛮》说:“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升平越防御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贵州福泉)及清平,所属有谢、马、何、罗、卢、雷等姓”,李宗防《黔记》卷三也有相同的记载:刘锡藩《岭表纪蛮》据滇、黔省志所载,称西南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杨、韦、陈、罗、田”等16姓为最多;刘人熙《湖南各县调查笔记》在记泸溪县的苗瑶族情况时说:“士人蟠林菁者,为吴、龙、廖、石、麻五大强族,外有彭、罗二姓亦强”;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记载,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罗姓在内的21个大姓人数最多。可见,原本是汉族的罗姓人在历史上融入了苗族,成为苗族大姓。
   布依族罗氏:布依族罗氏为古罗子国后裔,罗子国被楚文王迁到湖南省汨罗,在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之后,其中一支越过罗霄山脉到江西。后来,这支罗人又从江西辗转迁徙到广西,唐代西原蛮首领有姓罗者,西原地区在今广西左、右江流域。
   彝族罗氏:彝族中也有罗姓,据《贵州府志》记载:贵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济火,本姓罗氏”。据今贵州彝族当地人说,其先为烈显族源的苏纳、义陇家支,后世子孙由于分迁五个不同的地区,而有了五个姓氏,其中有一支迁到大方城东瓜林而姓罗。又有彝族俄母氏汉姓为罗。
  土家族罗氏:楚灭罗国时,有一部分罗姓人不愿臣服楚国,便和卢、庸遗民一起向西越过神农架,进入川东,定居阆中,成为“板楣蛮七姓”之一。板楣蛮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楣”的武器而得名。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汉高祖“复除民罗、朴、昝、鄂、度、夕、龚七姓不供租赋”。《后汉书·南蛮西夷列传》记载了板楣蛮为汉高祖刘邦立国立有汗马功劳,而被免去租赋之事。
  瑶族罗氏:居住在广西西部一带的背篓瑶认为密洛陀是他们的始祖女神。在他们中流传着这样的创世歌:“密洛陀让他们走,密洛陀叫他们结婚。兰和罗成双,韦和蒙结对。……”这就是背篓瑶兰、罗、韦、蒙四大姓的起源。据说罗姓的始祖叫罗得元。在蒙姓中还有大蒙、小蒙的区别,据说大蒙的始祖生了七个儿子,分别姓蒙、兰、韦、罗、潘、袁、卢七姓,就是说罗姓又有了一个来源。又瑶族勒楼氏,汉姓为罗。宋代有郴州黑风峒瑶首领罗世传,于嘉定元年 (1208年)二月在桂阳黑风峒起兵反抗官府,不久投降,宋授以承节郎。后再次起义,率领义军经常于宋国的边境一带活动,杀死了宋军的飞虎统制边宁。江西、湖南等地的官府闻讯皆惊恐不安。不久,再次被朝廷招安。嘉定四年二月,与兄罗世禄再次起事,九月为部下所杀。现在瑶族罗姓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南丹县大瑶寨等地区。
  蒙古族罗氏:蒙古族在发展过程中,与汉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此互相吸收和互相渗透,在姓名中彼此也有影响。蒙古人的姓是多音节的,受汉族的影响,逐步演变成单音节的姓,即以一个音节字为姓。有一部分罗姓蒙古人就是汉化的结果。另外,明朝政府对蒙古族实行同化政策,提倡蒙古人改用汉姓,并对蒙古人赐以姓名。如有克罗俄领占者赐姓罗,名秉忠。
  满族罗氏:清满洲人中的罗姓,世居沈阳、吉林乌拉等地,《清朝通志·氏族略》载:“(罗)定桂,正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大理寺卿。”“罗世泰,镶黄旗包衣管领下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郎中。”“(罗)锡国,正黄旗人,世居吉林乌拉地方,天聪时来归,任护军校,其曾孙吉禄系举人。”又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萨各达氏、罗佳氏、鄂穆绰氏等后均有改姓罗者。今满族仍有此姓。
  土族罗氏:土族中的罗姓是罗古尔氏汉化过来的,在土族语言中,罗姓人叫罗古尔·孔(意为种油菜籽的人们),罗古尔出产油菜籽,罗古尔人以擅长种油菜而闻名于远近,故土族语言译成汉语,取罗古尔氏第一个字罗为自己的姓。
  京族罗氏:京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据调查京族共有包括罗姓在内的31个姓氏,罗姓京族居住在漓尾。
  拉祜族罗氏:拉祜族人名中到清嘉庆年间开始出现姓氏,但当时只有李、石、张三姓。后采,由于拉祜族与汉族和临近民族的交往日渐频繁,他们的姓也增加了,目前拉祜族中有包括罗姓在内的多个姓氏。
  哈尼族罗氏:明朝初期,云南临安知府赐给滇南土官李、赵、陈、钱等汉姓,是哈尼族使用汉姓的开始,后来在与汉族交往过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开始使用汉姓了。现在哈尼族中使用的汉姓有包括罗姓在内的多种姓氏。
  白族罗氏:明清时云南兰州 (故治在今云南兰坪县)土知州、土舍均为罗氏,系白族。今白族有罗姓。
  黎族罗氏:《明史》载:永乐四年 (1406年)“琼州属县生黎峒首罗显、许志广、陈宗等三十三人来朝”,说明在明朝时黎族中便有了罗姓。现在罗姓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乐东县。
  其他少数民族罗氏:在仡佬族、侗族、东乡族、回族、壮族、朝鲜族、羌族、布朗族、俄罗斯族、仫佬族、佤族等民族及台湾土著人中均有罗姓。

-------------------------------------------------------

罗姓迁徙史

  湖北宜城为罗氏之发源地,后再往南迁,先由湖北襄阳迁至枝江,再迁至长沙,最后于汉景帝时在江西南昌繁万成当地望族。
  至南北朝时,江西罗氏子孙,已散居各地。从历史上看,罗姓在秦汉之际已开始崭露头角,三国、南北朝时期,史书上记载的罗姓名人,多为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的人汉宋三国鼎立时期,罗姓已播迁至蜀汉之地的四川。
   隋唐两代,是罗姓一个重要的繁衍时期,此时,罗姓便开始了自两湖、江西省境大举向全国各地繁衍。罗姓唐时入闽,宋末元初由闽入粤。
  至明、清时期,罗姓终成为我国一个大姓。

-------------------------------------------------------

罗姓家谱介绍

  罗氏族谱源流
  家谱渊源甚早,一般都推始于《周官》,实际上《世本》乃是我国谱牒最早的著作,司马迁《史记》的世表、年表取法于此,实为后来家谱宗谱之滥觞。在谱学发展史上,经历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最后变为私家之谱这样三个发展阶段(参见邵晋涵《南江文钞》卷六),修谱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唐、宋 元明清三个发展高潮。尤其是清代可说已达到顶峰,有人统计,“宋元以来,清人修谱最多,保存至今的族乘,至少在二万种以上,清人修的占重要成分,且质量较高”(《清人社会生活》)。到了民国,修谱之风仍不少衰。“考我国古代社会,夙重宗族。自大儒欧阳氏、苏氏创谱牒制后,千百年来言家乘者,遵制法古,群相倡导,驯至举国上下,无族无谱”,民国三十七年修《罗氏杞公戊子族谱序》中的这几句话,反映了我国清代、民国期间“族族有谱”这一历史事实。罗姓之族谱家乘,当然亦不例外。
  罗氏族谱最早者,似为修于宋代开宝年间的“豫章罗氏” (俗称“柏林罗氏”)族谱。罗颖在《源流总序》中称:“吾祖家豫章,抵颖身,三百余年”,其间“文献足征”,因此族谱中既有唐代科甲鼎盛、罗氏人才辈出的实录,又记有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赠诗之类,且溯源重黎,以罗君用为先祖,并及“十八世祖”罗企生,堪称源远流长、后裔繁茂的世家望族。
  后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写诗《罗氏谱赞》云:
  豫章世家,洪州望族。忠孝一门,节义两顾。
  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
  礼义仁昭,天伦攸笃。贤子贤孙,旋踵芳躅。
  以此家风,遗风善俗。

  罗氏族谱的形式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倡修族谱家乘,最为积极得力。他们不仅亲自动手编写本家的族谱,而且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和方法。欧阳修的“谱例”是:“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别自为世”,原则是以远近、亲疏为别,“凡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居士外集·欧阳氏谱图序》)苏洵的“谱法”是:“凡嫡子而后得为谱,为谱者皆存其高祖,而迁其高祖之父。”他主张一般家庭修谱用“小宗之法”,即只记五世,而政治经济地位比较稳定的皇室贵族等,则可以按照“百世不迁”的“大宗之法”来编写族谱(苏洵《嘉佑集》)。在编写方法上,他们一采叙述式,一采图表式。他们虽然在体例方法上有别,但“敬宗收族”的目的则相同。
  宋仁宗以后,欧阳修、苏洵的族谱成为宗谱形式的规范,影响至为深远。宋绍定元年罗氏《秀川家谱叙》有言:“古人之意,莫重于族,亦莫严于谱。谱者,推其祖之所自出,而合其族之所由分矣。”“先王制礼,以明宗为大务。是以古者有大宗、小宗之别,使其派有所统而不紊。又重之以岁时蜡祭之会,冠婚丧祭之礼,乡射燕饷之仪。其目委曲而繁重若此者,盖所以习其揖让长幼之节,隆其亲亲老老之恩,厚其睦姻慈爱之义,使人人知有忠敬孝友,醇固而无浇薄之风。”因此,罗氏族谱的编写,也基本是效法欧、苏二氏。但这种效法,不是简单模仿,而是有所选择、有所变通的,因为两者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取长补短的关系。直至清代、民国,罗氏修谱或“谱体采苏式”,或“参用欧、苏两式”、“集欧、苏两氏之长”。

  修谱的主体思想
  罗氏修谱是基于“敬宗收族”的观念与目的,以加强家族团结,巩固家族制度。清代湘军名将罗泽南在《罗氏墨谱序》中说:“宗族者,祖宗一人所自出也。一人之身衍为数千人,数千人之身即一人之身也。人以祖宗之身为身,则当以祖宗之心为心。一族之内,俊秀者尊之,象贤者也;孝子悌弟义士节妇则钦崇之,立身行道,贻先人以令名者也;有位者庆之,大吾门闾者也;富者卫之,能克家者也;贫者、弱者、孤者、独者、鳏者、寡者、疾厄者、患难者,相与救助之,赈恤之,吾祖若宗所不忍视者也;不肖者教戒之,惧辱其先也;老者安之,幼者慈之,亲友赖以递续者也。”
  在长期的宗法社会里,许多仁人志士和有作为者都注意把“敬祖收族”的观念推衍成为“忠君爱国”的思想,在国家民族事业受到空前危难的时刻,更把家族观念扩展为民族精神和爱国思想,移孝作忠,毁家抒难,舍“小我”为“大我”,为国家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华容南山罗氏始迁祖为宋朝宣义大夫、抗元义士罗尚德,其后裔罗桢,抗战中为“湖南省民众抗日自卫团”华容县军事参议,“于兹倭奴人寇,兵气嚣然,犹谋纂明世次,敬宗收族”,以“率循宣义遗训,昭示族人”,“收抗日自卫之功,以慰国人” (《南山罗氏族谱序》)。
  民国三十年,新化《罗氏通谱》纂成,总纂罗联焘在序言中特别希望“族中诸父老昆弟”,“各本敬宗收族之旨,益坚团结,共体时艰,以发扬民族精神,奠国家于磐石之安”。湖南安化县英武中学校长罗驭雄,是毛泽东一师同学,国民党左派,曾任北伐军师政治部主任,他对于“敬宗敦族”与“世界大同”的关系有自己的明确见解:“方今时局剧变,国人对于家族观念逐渐冲淡,且国际往来愈频繁,视野愈广大,天下一家,期诸实现。向之所以爱一家一族者,今兼以爱异族异人。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其理想因时代而进步,固未可以厚非。惟是天下之平,基于国治;一国之治,基于家齐。而国为家之积,虽世界纵跻于大同,而家未必即废。故敬宗敦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未可以侈言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而漠然忽视宗族也。”他鉴于安化罗氏杞公后裔有毅力、有热忱、团结之力最强,因此希望“杞公裔诸君子扩此特殊精神而及于全族、全社会,则有裨于民族国家之建设与隆昌,又何可限量!”

  修谱
  既然族谱家乘在团结族人、保家卫国方面有如此重要的任务,因此许多家族成员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员和热心分子,把修谱当作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推卸的义务,“朝夕不遑,熙攘其间,乐此而不疲”(罗驭雄《杞公民国戊子族谱序》)。
  传说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罗氏家谱的,是两千多年 前周显王时代的罗凌甫(乘),他是周朝末叶复兴了罗国,头一个以罗为姓,并且重新结集了罗氏宗人,使得罗氏家族自此日益亲爱精诚的关键人物。据说他所编的这部罗氏族谱(家乘),完成于周显王十四年。他在谱序中说:“溯自郐公至乘身三十余世,自黄帝至今数千年矣。罗国子孙流离散徙,罔知所宗,乘幸蒙秦国擢用,授爵封邑。乘辞不受,乞复罗国,并迁都楚南之枝江。因南北争夺,迄无了期,乃追寻源流,辑为家乘。念罗国之后,遂定以国为氏,记录大略,以识前人之功德,以履后裔之孝思,永垂千世云尔。”末尾署明“大周显王十四年岁次丙寅孟冬吉日,荆州枝江罗国始祖郐公三十一世孙乘谨序”。
  宋代罗颖,曾编辑了一卷《柏林罗氏族志》,并写了一篇《豫章罗氏源流总序》。明代罗钦顺致仕里居,族中父老嘱托他秉笔重修族谱,这时他已年高八旬,老而有病,推辞不掉,“焚香涓吉从事”。嘉靖进士、著名学者罗洪先,主修江西《秀川族谱》,如实记载了罗勋至罗宗达的世系及其分支概况。到了清代,名人修谱的现象相当普遍。至于近代一些学者,都亲自主持或参加纂修宗谱的活动。如近代文史学家、民国初年广东临时省议会议员罗师扬,1926年归里后亲自纂修罗氏族谱;近代历史学家、毛泽东的老师罗元鲲,与毛泽东一起参加“驱张运动”的湖南旅京教职员代表罗教铎,于抗战期间的1941年共同主修湖南新化《罗氏通谱》。
  在近些年民间兴起的续修新谱的热潮中,一些有识之士努力使姓氏谱牒文化和正当家族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犹如使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样。

  族谱的保管
  族谱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各房各支领谱后,均要妥善保存,一般秘不示人,更不能出卖。每年大祭时,都要将谱带到祠堂查核,如保管不善,将受到训饬。擅自出卖的,将被视为不肖子孙而逐出宗族。有的宗族为了妥善保存族谱,特别配制一种谱箱,用来收藏族谱。如新化罗氏民国三十年修谱时,特制 34个“族箱”,每个需用法币7元2角;安化罗氏民国三十七年修谱时,除征收丁费和领谱费外,还另征“谱箱谷”一种,共修谱重5通,“每通精制木箱装置之,以归划一而免散失也”,并谆谆告诫族人,族谱“系一家之言,自倡修至成卷,固非易事, 宜珍而藏之,毋使损毁或失逸”(罗氏族谱《例言》)。

  谱序
  在篇什繁多的古代散文中,我们读到过许多“序”文,或诗序,或文序,或图序……但却很少读到过谱序。这是因为族谱的不公开刊行于世,有比较普遍的保密性所造成的。
  但是,它毕竟属于散文的一种。从罗姓族谱的几篇序文中,我们完全可以对它的艺术特征作出评断。它是一种朴实的纪实散文文体。
  族谱本身就是一种纪实文体,它的内容要求真实(尽管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疏漏之处),来不得半点虚夸和矫饰,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繁衍,此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地名、历史事件,都具有一定的纪实性。因此确定了谱序的叙述和论证必须与族谱的内容相吻合,文字也就呈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形态。如郭嵩焘所作的谱序,对古罗国的盛衰和湘乡韩湾罗氏的源流,均有所考证,“自湖以南诸罗氏,皆原本吉水,从族望也”一句,道出了湖南罗氏的迁徙所自。
  族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发源、迁徙、生息和繁衍的一个悠长的时空范畴,充满了一种苍凉而雄劲的历史感,因此谱序的作者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处,用博大的胸襟、广远的目光以及精深的学养,去俯瞰家族的生命史,并用极具概括力的文字对这部生命史作简约的勾勒,体现出一种大手笔的韵致。
  此外,修撰族谱是为了理清这个家族的渊源关系,为了正长幼、明尊卑的人伦之本,以加强家族的认同意识,维护家族的安定团结,进而造益于社会,谱序往往言简意赅地对这些属于儒家的正统思想进行赞颂和阐发。到了近代,更是随时代发展而进步,如罗驭雄所序《杞公民国戊子族谱》一文中的最后一节,阐述了“家”、“国”与“世界”的关系,独具新意:“故敬宗收族,实乃世界和平之起点。”
  谱序的作者,大多为当时的名人,或以官显,或以文重。他们自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又为这个家族增添光彩,如明代的解缙、清代的郭嵩焘。还有一类作者,既官显文重,同时又是该族的子孙,如罗颖、罗钦顺、罗洪先、罗典、罗泽南、罗驭雄等。

-------------------------------------------------------

罗姓家谱文献目录
(引自《中华姓氏通史》罗文华 聂鑫森著 东方出版社2000.12)

  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口口等纂修 明隆庆六年(1572)刻本十三行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双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豫章罗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明)罗宪通等纂修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单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传记类
  庙事志七卷 (明)罗应鹤明万历刻本十行每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双边 单鱼尾 上海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传罗氏家谱不分卷 (清)罗万锦 罗万绣纂修 稿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史部传记类简阳罗氏族谱四卷 (清)罗元镒编清光绪年间(1875—1908)简阳罗氏祠堂刻本 四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彭县罗氏支谱 (民国)罗启聪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年)四川彭县罗氏自刻本一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内江罗氏族谱八卷 (民国)罗懋昭等续修民国年间内江罗氏祠堂刻本存卷一、四、八三册四川省图书馆藏
  邵阳罗氏族谱口口卷 (清)罗朝扬等纂修 清嘉庆年间湖南 邵阳刻本存三册 四川省图书馆藏
  长沙罗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 (民国)罗希佛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本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卷首二湖南省图书馆藏
  浏阳,长沙罗氏二修族谱十口卷首二卷 (清)罗华 罗位云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罗氏敦睦堂木活字印本 二册 存二卷卷首上、下湖南省图书馆藏
  浏阳,长沙罗氏三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泰阶 罗寿仁 罗贞卿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9年)丕振堂木 活字印本八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益阳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联俊等纂修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续修族谱口口卷 (清)罗光炳 罗隆俊等纂修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八修宗谱口口卷 (清)罗斐成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宁乡罗氏九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罗庶丹 罗肿甫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谕德堂木活字刻本一册共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湘乡罗氏续修支谱四卷 (清)罗汇唐罗文动罗湘南等纂修 清咸丰二年(1852年)木活字印本四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上湘田心罗氏族谱七卷首一卷 (清)罗大谱 罗大胄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册存二卷一、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衡阳,湘潭六甲罗氏六修族谱口口卷 (民国)罗口口等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尊敬堂木活字印本一册存遗训、寿序湖南省图书馆藏
  邵阳罗氏六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楚书 罗光黻修罗光昌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一卷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邵阳,祁阳铁塘罗氏八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 (民国)罗培晃 罗远湄等修罗基滋等纂民国七年(1918年)崇彝堂木活字印本二册存二卷六卷首湖南图书馆藏
  邵陵罗氏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玉峰修罗凌云罗家声等纂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卷首湖南图书馆藏
  邵陵罗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罗伯定 罗伯谨等纂修 清嘉庆八年(1803年)敦睦堂木活字印本 一册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重修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乾隆九年(1883年)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册、卷 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四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光绪九年(1883年)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四卷 卷首一至四纪事至光绪九年止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一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宣统年间 新化罗氏木活字印本一册 存一卷 卷首 纪事至宣统年间湖南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续修宗谱口口卷 首四卷 (清)罗口口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化木活字印本二册存三卷 八十八卷 首二、三、四下纪事至宣统元年湖南省图书馆藏
  新化罗氏通谱二十六卷 首一卷 (民国)罗元鲲修 罗联焘等纂民国三十年(1941年)木活字印本一册存一卷 正编卷首湖南省图书馆藏
  上虞罗氏支分谱口口卷 (清)罗振玉等纂修 清刻印本见民国武作成撰《清史稿·艺文志补编》史部传记类董山罗氏宗谱辑略不分卷 (清)罗贵岑等辑略清康熙年间刻本 竹纸 二册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慈溪罗氏宗谱十卷 (清)罗兆鹏等纂修 清乾隆年间刻本 白纸 十册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无为罗氏四修宗谱六卷 (清)罗鸿远等纂修 清同治年间木活字印本六册白纸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慈溪罗氏宗谱三十五卷 首二卷 (民国)罗贤赞等纂修 民国年间木活字印本十七册白纸 三十七册 见1958年2月北京中国书店编印的《古旧书刊介绍》第九期史部书目

--------------------------------------------------------

罗姓字辈

  湖南桑植城关镇罗氏(包括湖北仙桃、红花堤等地同族)的派次是:
  季道伏存暹,人宏大士万,瑞嗣胤延世,益昌启俊贤,
  自承祖宗德,文国福朝先,荣显旌加远,希绍永兴蕃。

  湖南安化罗氏(杞公)老派语共28字:
  辰梦文兴绍远泰,万天寿日祥光发,鸿开俊彦正芳华,贤才昌盛宗英拔。
  新派语共80字:
  慎守先贤烈,昌隆代贵荣,绵延敷善泽,蔚焕益明新,
  礼义贻来哲,诗书训后人,道高期立达,教迪久同遵,
  辅佐贻梁栋,仪型重玉金,辉煌馀藻采,培植积兰芬,
  麟瑞资钟毓,鹏程庆允升,源长咸锡福,嘉运启崇英。

  湖南滦湾市罗氏派次为32字:
  教振家声 大宜克笃 茂本培元 植基广泽
  迪惟前光 恒崇先烈 继序其荣 宏开佑锡

  湖北天门罗氏所用派序为:
  楚用钦邦 世显文方 盛永吉祥 士宝其昌(罗钦顺立)
  功德远扬 笃滇贤良 赞绪丕美 家道之光(民国时新增)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9-23 19:39:35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罗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

罗荣桓元帅
    罗荣桓(1902-1963),湖南省衡山(今衡东)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1师31团营党代表,第二纵队党代表,红四军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动员部部长,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红军大学一科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二书记,华中军区、中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兼总干部管理部部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3年12月16日逝世,终年61岁。

    罗瑞卿大将
    罗瑞卿(1906-1978),四川省南充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0转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自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长征中曾任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时,曾赴西安协助周恩来工作。同年起任抗日红军大学教育长,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在主持抗大工作期间,坚决贯彻毛泽东制定的办学方针,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为各抗日根据地培养、输送了大批军政干部。1938年,在毛泽东指导下写出《抗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一书,系统总结了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经验,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历史文献。这本书出版以后,对加强我军的政治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并在全国扩大了我党我军的影响。1939年7月率抗大总校和延安其它学校的数千名教学员工越过日伪军封锁线,行程1500公里,进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办学。1940年5月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转战太行山区。他深入部队调查研究,总结抗日游击战争政治工作的经验,提出一系列加强八路军政治工作的措施,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目前政治工作建设上的一些问题》等文章。参与领导和指挥了百团大战以及华北敌后抗日斗争。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为培养干部、建设政治机关、加强政治工作,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副书记,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2兵团(后为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政治委员,为华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公安部部长、公安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新中国公安政法的建设,为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8月3日因病在德国逝世,终年72岁。

    罗元发中将
    罗元发(1910-——),福建省龙岩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龙岩列宁青年队队长,红12军军部特务连政治委员,红13军第14师机枪连政治指导员,红14军直属队总支书记,红9军团第14师42团代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红3军团第5师15团政治委员,军团保卫局执行科科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政治委员,一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独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雁北地委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六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疆军区司令员兼中共北疆区党委书记,西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科委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舜初中将
    罗舜初(1914-1981),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武装暴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区委组织委员,闽西独立团班长,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参谋,红四方面军司令部二局科长、代局长,军委二局副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总参谋部二局局长,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参谋处处长,山东纵队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鲁中区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0军政治委员、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第二副司令员,国防部第十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国防工办副主任兼国防科委副主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2月24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67岁。

    罗云少将
    罗云(1900-1968),原名罗克贵,湖南省新邵县人。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4师排、连、营、团长。1932年获三等红星奖章。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晋西北新军保安司令部第1支队参谋长、第3支队支队长,暂1师36团团长,八路军第18兵站生产科科长,八路军留守兵团教导1旅1团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第20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军区零陵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湘南军区副司令员,湖南军区衡阳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8年逝世,终年68岁。

    罗文少将
    罗文(1913-1996),辽宁省凌源县人。1933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参加中国留学生组织的“东北青年解放社”,日本东京大学经济系肄业。1935年参加东北军。有资料说他先后毕业于国民党南京中央军校、日本政法大学、沈阳东大营讲武堂。1938年八路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5大队军事干事,抗大训练部军事助理员,东北干部队副队长、冀中军区司令部队训科参谋、股长、副科长,冀热辽军区冀东12团副参谋长,第16军分区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东北军政大学辽东分校副校长,东北民主联军3纵副参谋长,第4纵副参谋长,第野战军42军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参谋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计划处处长,高级后勤学校教育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参谋处处长、副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了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检查局局长、车管部副部长、运输部部长、装备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6年逝世,终年83岁。

    罗平少将
    罗平(1917-2003),河北省涿鹿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抗日游击队。
    抗日战争时期,任挺进军抗日先锋队中队长,山西省方山县县委书记,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4纵队组织科长等职,参加了晋西抗日游击战、根据地反“扫荡”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6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北岳军区察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长,华北军区第70军209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绥包、平津、张北、大同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3师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3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近百次空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空军系副主任、副政治委员,空军学院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顾问,济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罗杰少将
    罗杰(1912-1992),又名罗玉成,辽宁省海城县人。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交际副官,新四军8团留守处参谋、连长,第6支队特务营副营长,特务团营长,第4师11旅31团参谋长、旅司令部作战股股长,第31团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北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辽北军区独立1师副师长,第40军153师副师长,第41军153师副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战车师副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车师副师长,坦克第1师副师长、师长,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副主任,坦克第1指挥所副主任,坦克指挥所副主任、主任,装甲兵第2指挥所主任。率部参加了第5次战役、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朝鲜西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车师师长、坦克师师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装甲兵系。后任济南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逝世,终年80岁。

    罗通少将
    罗通(1915-2005),江西省吉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瑞金特科学校班长,排长,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攻打赣州、乐安宜黄、金溪资溪的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连政治指导员,陕甘宁边区关中保安司令部政治科科长,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第4团团政治委员,中共豫鄂区委军事部副部长,路西指挥部参谋长,鄂南指挥部指挥长,新四军第5师14旅41团政治委员,中原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湘鄂赣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开辟汉川、汉阳、鄂中、鄂南、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东军区参谋长,晋绥军区第9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原军区补充旅政治委员,江汉军区独立第2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51军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原突围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战车学校副政治委员,第一坦克学校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装甲兵政治部干部部部长,济南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顾问等职。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9月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90岁。

    罗章少将
    罗章(1905-1993),江西省万载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万载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湘赣军区独立1师连指导员,红6军团17师50团机炮连指导员,第51团政治处没收委员会主任,第51团副营长,军团政治部政治教导队队长兼政治委员,龙永独立团团长,红6军团卫生部政委、红6军团保卫局局长。参加了湘鄂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有一次王震交给罗章一个任务,派一个营的兵力,趁夜摸到沅江岸边,打敌人个措手不及。当时敌一个加强营,机枪架在山口的两侧,把通道卡得严严实实。如果强攻,就得以身躯铺出一条路。绕过这条通道另选路线,要多花费两三天的时间。罗章派战士攀到距山口两三里路的山上,在树上挂起灯笼、手电筒,然后找来一堆石头,哗啦啦推下山坡。敌人以为红军要强攻,所有的火力都集中往灯笼、手电筒那里射击。罗章又命令部队扛来稻草,燃着后推下了山坡,把整个山坡上的野草引着了,火势越燃越猛, 敌人欲往后撤,红军兵分两路,左右包抄过来了。敌一个加强营被俘了。王震向贺龙介绍罗章说:“过沅江他是英雄,该立大功的!”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锄奸科科长、军法处处长、供给部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屯垦南泥湾,获毛泽东亲题“以身作则”奖旗。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2纵留守处主任,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留守处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驻兰州办事处主任,新疆军区军事法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24日因病逝世,终年88岁。

    罗斌少将
    罗斌(1914-1967),又名罗振兴、罗思富,福建省武平县人。1930年参加红军游击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进入瑞金红军学校政治营学习,并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武平县模范队队长,工人师教导团连政治指导员,赣南南雄南山游击队政治委员、游击队队长。红军主力长征后,在赣南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第6连政治指导员、第2团第1营副营长、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调查股股长,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军法处主任,新四军第1师第2旅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42年进入中共华中党校第三期学习。后任新四军第1师政治部保卫部保卫科科长、第1师教导团政治处主任,苏浙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兼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华中军区前方指挥所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福建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中共北京密云钢铁厂委员会副书记,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公安部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逝世,终年53岁。

    罗斌少将
    罗斌(1915-——),江西省永新县人。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团第17师50团连长,湘鄂川黔军区龙永独立团代政治委员,红6军团模范师政治部宣传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独立第1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教员,晋绥军区第6军分区19支队政治委员,第5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14旅旅长,华北军区第23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23师师长。空军第17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17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副主任,海军后勤部政治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元炘少将
    罗元炘(1911-1992),江西省泰和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方面军第4军2师5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司令部教育科科员、教导队队长,红15军团81师3团政治委员、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1团营长,特务团副团长、警备3旅9团参谋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10纵29师86团团长、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7军140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宁都军分区司令员,南昌军分区司令员,宜春军分区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9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罗仁全少将
    罗仁全(1911-1993),江西省吉水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赣江独立团连长、副营长、营长,公略独立营营长,红8军团7团营长,红四方面军9军25师73团参谋长、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队长、干部营副营长,冀鲁豫军区湖西军政干校校长,教导4旅10团副团长、团长,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1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冀鲁豫独立旅副旅长,第6军分区司令员、江西军区上饶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上党、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常德军分区司令员,湘南军分区司令员,湖南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6月4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

    罗文华少将
    罗文华(1914-1989),江西省吉水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保卫局科员,红1师1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1团政委,第3支队10团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特务团参谋长,警1旅3团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3纵8师23团政治委员,辽宁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5纵125师政治部主任,独立9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42军115师副师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7航空学校参谋长,东海舰队航空兵第一副司令员,南海舰队航空兵司令员,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4月30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罗文坊少将
    罗文坊(1916-2000),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第2纵队连政治指导员,军政治部青年干事兼大队长,红3军第8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军委政治部保卫局侦察科科员,红9军团保卫局科长,红1军团保卫局科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政治部锄奸科科长,冀中军区政治部锄奸部部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侦察科科长、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第二次东征作战和平型关、百团大战等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独立4副旅长、独立1旅旅长,第2军分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6纵队18旅旅长,第20兵团204师师长。参加了解放石家庄和平津战役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平公安总队队长,公安部队第2师师长,公安部队第二副参谋长,公安部队副参谋长兼公安部队高级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国家水利电力部副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1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罗有荣少将
    罗有荣(1914-1989),江西省宁都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大学区队长、副队长,红1军团2师2团连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苏鲁豫支队第4大队政治处主任,新四军3师7旅21团政治委员,淮海军分区第4支队政治委员,第10旅28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第2旅政治委员,独立2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4军13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广东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公安总队政治委员,武汉市公安总队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公安军政治委员,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湖北总队第二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2月26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75岁。

    罗成德少将
    罗成德(1908-1990),陕西省延安县(今市)人。少年时在省立延安4中读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教书为掩护担任延安县交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延川县区委宣传干事,游击队支队政治指导员,1935年任延川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陕北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部长、裁判部部长、内务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三边专署专员兼城防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热河省人民政府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国家外贸部副部长,对外经济联络局局长,国家外贸部办公厅主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书记处书记,邯郸市副市长,河北省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逝世,终年82岁。

    罗华生少将
    罗华生(1910-1991),原名罗大庆,湖南省湘潭县人。1925年加入安源煤矿工会,参加过工人暴动,任工人纠察队队长。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彭杨步兵学校政治指导员,红1方面军1军团2师4团政治委员、团长。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队长、大队长,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旅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独立旅政治委员。参加程道口等战役战斗。1942年底,任八路军山东滨海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师师长,松江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7师师长,第四野战军39军15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152师师长兼广西南宁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第四航空学校副校长,铁道公安部队司令员,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防空高炮指挥部司令员,1960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9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罗亦经少将
    罗亦经(1911-1991),江西省赣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没收委员会会计,红1军团没收委员会干事,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供给部财政科科长。参 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繁代浑应中心县委书记,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定襄支队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20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20兵团第66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66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第一至四次战役。回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直属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河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工程兵政治部顾问,铁道兵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逝世,终年81岁。

    罗应怀少将
    罗应怀(191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34团排长、副连长,红9军第25师75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指导员,军委总后勤部审计处财政审查科科长,新四军第3师9旅26团团长,新四军第4师警卫团政治委员,第4师兼淮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兼后方政治部主任、组织部副部长,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福建省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九死一生》等。

    罗坤山少将
    罗坤山(1917-1992),湖北省汉川(今沔阳)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第4师12团排长、代连长,师警卫连副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特务连长,第5团营长,晋绥军区雁北支队支队长,塞北军分区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358旅715团团长,第一野战军1军1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兵团1师师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军1师师长,率部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和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吉林省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4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罗若遐少将
    罗若遐(1907-1988),又名岳夏、岳公远,湖南省浏阳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色中华通讯社新闻台台长,红军总司令部电台报务主任,无线电营营长,红四方面军新闻台台长,红军总司令部第二局局长,军委三局局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电台台长兼秘书、党内交通联络处副主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6支队、第4师秘书长,中共中央华中局秘书。
    解放战争时期,任旅大电气工程专门学校副校长,大连大学辅导处处长、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通信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通信联络教授会主任,高等军事学院通信联络教授会主任、战略教研室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3月10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罗厚福少将
    罗厚福(1909-1975),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本地亦卫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北道委第三路游击师连长,特务营政治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营政治委员,中共河南光山县区委书记、县委书记,鄂东北道委第三路游击师教导队长、师长。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黄安县委书记,新四军第6游击大队大队长,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团长,新四军第5师第14旅旅长,特务旅旅长,第1军分区司令员,第3军分区司令员,汉江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在鄂东、襄南等地进行抗日斗争,发展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政权。
    解放战争时期,任汉江军区副司令员,鄂西北军区副司令员,中原军区独立旅旅长,湖北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副参谋长,军区干部部部长,湖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5年5月1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66岁。

    罗洪标少将
    罗洪标(1918-——),福建省长汀县红屋区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3纵队12师排长。1932年进入江西瑞金彭杨学校学习。后任红一军团3师9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分队长、战斗剧社指导员、教导团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晋西北军区独立一旅二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1942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八路军120师独1旅2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独1旅2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2师4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派往起义部队第16兵团四11军任军事代表。1950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4师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干部部副部长、器材部部长。1958年进入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毕业后任解放军工程兵科学研究部部长,援越工程指挥部副主任,工程兵技术学校副校长,工程兵工程学院副院长,兰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桂华少将
    罗桂华(1907-1984),江西省萍乡县人。安源煤矿工人,1930年在安源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2军7师21团排长、机炮连政治指导员,福建军区独立9团营长、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闽西叁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4团政治处主任,第1师3旅8团政治委员,南通警卫团副团长,东南警卫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3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6纵18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参加了苏中、莱芜、孟良崮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第一医院管理局局长,油料部部长,总军械部驻沈阳代表,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3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罗野岗少将
    罗野岗(1914-1981),四川省新都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独立团政治处主任,第1分校政治部民运科科长,抗大第1分校独立团政治委员,上级干部队政治委员,中共滨海区第一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鲁南区委宣传部部长,山东军区警备第8旅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7师政治委员,第2野战军18军54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第7航空学校政治委员,第6航空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副部长兼修理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1年1月26日因病逝世,终年67岁。

    罗维道少将
    罗维道(1916-——),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万泰独立营排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湘赣军区游击第2大队队长兼政治委员,中共茶攸莲县委书记。坚持了湘赣边区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2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第1师2旅6团政治委员,第1旅1团政治委员,苏南4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6师16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6师师长,第三野战军27军81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空军预科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防空军军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福建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罗湘涛少将
    罗湘涛(1900-1968),湖南省平江县嘉义乡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平江县游击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纵队1大队特务队司务长,湘鄂赣红军医院总经理,独立师第4团军需长,平江独立团管理科科长,湘鄂赣军区留守处主任,湘鄂赣军区供给部军实科科长、供给部部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军需处副处长,第1师3旅供给部部长,第1师军工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军工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8月23日逝世,终年68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9-23 19:39:59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罗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罗东进中将
    罗东进(1939.2.12-——),湖南省衡山县人,为开国元帅罗荣桓之子。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9-1965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后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25研究所技术员。197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科研处参谋。1976年任第二炮兵科技部参谋。1979年任第二炮兵第2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主任。1983年任第二炮兵技术装备部政治部主任。1987年任第二炮兵某基地副政治委员。1990年任第二炮兵后勤部政治委员,解放军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9年晋升为中将军衔。著有《我的父亲罗荣桓》。

    罗有礼中将
    罗有礼(1940.11-2003.11.21),湖北省鄂城县(今鄂州市)人,1957年参加工作,195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60年11月任190师军士教导队班长,1963年12月任排长,1964年11月副连长,1965年12月入武汉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66年4月任连长,1969年10月副营长、营长,1973年10月任副团长,1974年任团长,1979年任主力团团长,1978年8月至1980年2月北京军事学院学习,后任副师长,1983年5月任副军长,1985年8月集团军副军长,1990年第39集团军军长,1996年11月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等职。是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3年11月21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63岁。

    罗吉庭少将
    罗吉庭(1930.11.14-——),湖南省攸县大同桥镇观东村罗家铺人,系枫林罗氏21代罗学华之子。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为中共党员,教授,核物理专家,研究生导师,少将正军级,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52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湖南大学物理系,曾工作在兰州大学物理系,于1960年奉命调入军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工程学院一系教授,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院《学报》编委。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湖大校友委员,中国计算物理学会会员、蒙特卡罗专业会委员、计算物理西北分会理事,《陕西物理》编委、《科学与工程计算丛书》编委、中国国际出版社顾问兼编委等职。2003年4月起,兼任《中华罗氏通谱》编委会顾问。
    罗吉庭长期从书数学、物理和核装置(核弹头)的教学与科研,曾讲授“理论物理”、“输运理论”、“数学物理学方法”等30多门课程,著有“中子迁移理论基础”、“线积分方程与张量计算”等9种教材。通晓英、俄两门外语,译有《E.Fermi:量了力学》、《M.Wbsbluth:原子和分子》等4部专著,主审全军陆军院校《大学物理》通用教材,先后指导过7名研究生,评审多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科研项目和职称评定,以及主持多名研究生的毕业答辩。他负责完成了5个科研项目。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罗成基少将
    罗成基(1931-——),上海市人。1950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干部学校学习,1956年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优等生。分配到解放军军医大学。从事放射医学45年。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系统的防原医学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向。曾多次参加我国核试验。在全国及全军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数十篇。近年来主要从事放射复合烧伤造血功能的研究受到同行专家的较高评价。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全军学习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为新版全军统编教材《核武器损伤防治学》主编、专著《医学教育概论》主编、专著《防原医学》副主编,曾参加《词海》、《外科学》、《军事高技术》、《军事预防医学》等专著编写。目前承担军队“九五”课题1项、军队协作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题1项、国家军用标准两项。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1名、带博士生11名、硕士生11名。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受到嘉奖,曾出席总后第一届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86-1991年任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现为防原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技术三级、文职一级、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防原医学教研室(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全军重点实验室)主任。教研室1993年荣立集体二等功、1995年荣立集体三等功。现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荣誉委员、解放军全军防原医学专业组副组长、中国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理事、中国实验血液学会委员、《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委、《国外医学放射医学分册》杂志编委、《重庆医学》杂志常务副主编。
    1956年被授予上尉(正连)军衔。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9-23 19:40:31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罗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罗贵波将军
    罗贵波(1907.7.14-1995),曾用名李文华、罗心夷,江西省南康县潭口镇人。1924年7月于赣州省立师范学校肄业,后回潭口镇小学任教。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家乡开展学生运动和农民运动,1928年初组织领导潭口镇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同年8月任中共大余矿区工委书记,10月任安远县委书记。1929年8月任中共赣县县委书记、赣县游击队队长兼政治委员,开展游击斗争,参与领导创建赣南革命根据地。1930年初任赣南红军第28纵队政委,后任红22军第3纵队政治委员,同年10月任红35军军长,后任政治委员。1931年冬任红一方面军独立3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巩固和发展赣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及配合主力红军的反“围剿”作战。1932年夏入红军学校上级干部队学习,后任红军学校政治总教官。1933年冬起任彭(湃)杨(殷)步兵学校训练处副处长、政治总教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任中央红军干部团3营政治委员、上级干部队队长和政治委员,曾率所部担负中央领导机关及遵义会议的警卫任务,参加抢占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到陕北后,任抗日红军大学第三科(又称中央红军教导师)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民运部部长。1938年任晋西北区党委副书记、第120师358旅政治委员,参与领导创建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39年12月晋西事变中,参加指挥反击国民党军阎锡山部的进攻,后任晋西北新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委员。1940年百团大战中,担任晋绥边区南线指挥。1942年冬任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第八地委书记,领导军民多次挫败日伪军围攻,巩固和发展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区党委副书记、书记,吕梁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48年8月任晋中区党委书记,晋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汾(阳)孝(义)、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1949年5月任太原警备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1950年赴越南,先后任中共中央联络代表,中国驻越南民主共和国顾问团团长、首任大使。1958年1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1978年12月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二书记、省长。为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66年8月递补为中央委员)。1982年9月和1987年11月均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5年因病逝世,享年88岁。著有《革命回忆录》、《在越南的八年》(暂名)等。

    罗炳辉将军
    罗炳辉(1897-1946),原名罗德富,自字宿星,云南省彝良县人。出生于汉族农家。1929年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的征途。是10位著名的红军将领之一。
    1915年离家出走至昆明堤入滇军炮队。次年参加讨袁护国之役。在滇军中,他训练刻苦,常练功彻夜,以精湛的武艺在历次严格考核中连连晋升,一次不脱。并以公正无私、作战勇敢,深得士兵拥戴。1920年被选作云南都督唐继尧和唐继禹的随行军士,备受倚重。在1922年孙中山北伐中,陈炯明叛乱。时任滇军参军官的罗炳辉,在友军崩谈、滇军陷入覆灭之境而不知的危急关头,用军衣包着弯把雨伞冒充机关枪,三闯匪区,两渡江河,韶山越岭,20小时奔跑200华里,挽救了滇军。随即又在强攻桂林之役中立下战功。滇军总司令朱培德极为感激,任命为少校副官、征兵主任,后又任广州孝平兵工厂护厂队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6月,朱毛红军“汀州整编”为三个军,罗炳辉任红12军副军长,次月升任军长。1932年2月兼福建军区总指挥,7月任红22军军长。1933年12月任红9军团军团长。在1931年和1934年两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参与指挥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荣获红星勋章。长征中率红9军团作全军后卫,在黔、滇、川省单独行军4000华里,巧渡金沙江,激战泸沽,过沪定,扶病克天全,为长征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9月回延安出席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12月抵达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任第1支队副司令员,辅佐陈毅司令员开辟茅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7月1日第5支队成立,任司令员(次年任新四军江北总指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2师副师长、2师师长、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率部北上山东,任新四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界河战役和临(城)韩(庄)战役。1946年4月任新四军第2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6月初抱病指挥枣庄战役。胜利后病倒,21日返临沂就医途中不幸逝世于临沂县兰陵镇(现兰陵美酒厂内)。享年49岁,遗二子二女。28日苏皖边区政府发布令,改安徽省天长县为炳辉县(该县1960年复旧名,现天长市)。1950年,人民政府为罗炳辉建造了宏伟的陵墓。
    周恩来亲题:“人民的功臣罗炳辉同志不朽!”
    朱德亲题:“炳辉同志纪念,革命彻底,死而后已,精神不死,万古长存!”
    刘少奇亲题:“炳辉同志千古,志在革命,功在人民。”
    任弼时亲题:“永垂不朽!”
    陈毅亲撰挽联“罗副军长炳辉千古:
为被压迫阶级争自由、剧战久经、到死不离民众;
当反革命势力已陨灭、丰碑特建、勒铭永记殊勋!”

    罗盛教烈士
    罗盛教(1931-1952),原名罗雨成,湖南省新化县松山乡人。1950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秋季防御作战。
    1952年初的朝鲜北方,天寒地冻,气温降到零下20度以下。1月2日,一位朝鲜少年崔莹在栎沼河上滑冰,不慎摔倒,压破冰后,掉进近3米深的冰窟窿里,一瞬间就没了顶。罗盛教投弹训练归来见此情景,象接受战斗命令一样,毫不犹豫地冲上去。他边跑边脱掉棉衣,纵身跳进2米多深冰窟,潜入水下寻人。在刺骨的冰水中,罗盛教一连两次沉入水底,摸到崔莹,几次用力把他托出水面,只因冰洞四周的冰层太薄,崔莹无法爬上去,又塌落冰水中。罗盛教第三次潜入水底摸住崔莹,双脚蹬住河底的碎石,使出最后的一点力气,用头将崔莹顶出水面,战友赶来协助救出。崔莹得救了,罗盛教却被河水冲到远处的冰层下,再也没有出来,时年仅21岁。
    朝鲜政府和人民为了永远纪念罗盛教,将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将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将安葬罗盛教烈士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在山上修建了罗盛教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称号。同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追授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一级国旗勋章、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9-23 19:41:07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罗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罗世文烈士
    罗世文(1904-1946),四川省威远人。1921年秋考入重庆甲等商业学校读书,开始接触《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任青年团重庆地委书记。后历任中共四川临时省委宣传部长、省委军委书记、省委书记。参与和领导了江津、荣(县)威(远)、广汉、梁山、德阳等地的农民暴动和兵变。1924年至1925年,协同萧楚女、杨闇公等领导重庆地区群众革命运动。
    土地革命时期,1933年受党中央的派遣,和廖承志一起到川陕根据地工作。由于他和廖承志对张国焘的错误提出过批评,遭到张国焘非法关押,直到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才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得到平反和自由。
    抗日战争时期,被党中央派回四川工作,先后任中共四川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川康特委书记,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底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在成都,国民党特务制造了“抢米事件”(见《车姓宗祠通用对联(229)》第4楼《中国共产党车姓革命英烈生平简介·车耀先烈士》附注: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3136),然后栽赃造谣说共产党策划饥民抢米,借此大肆逮捕成都地区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40年3月18日,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先后关押在重庆歌乐山白公馆看守所、贵州息峰监狱和重庆渣滓洞监狱。在监狱中受尽折磨,坚贞不屈。他和车耀先、韩子栋、许晓轩等组织了临时党支部,任支部书记,带领难友同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1946年8月17日,敌人放出话说要将罗世文和车耀先转移南京监狱。罗世文意识到敌人要对他下毒手了,在一本俄文书籍上写下了给党组织的最后一封信,表示:“坚决面对一切困难,高扬我们的旗帜!”8月18日,罗世文和车耀先一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时年42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罗世文和车耀先的骨灰从松林坡挖出来,隆重安葬,周恩来亲自为烈士题写了墓碑。

    罗亦农烈士
    罗亦农(1902.5.18-1928.4.21),原名罗善扬,字慎斋,号振纲,又名罗觉、罗一农、林子谷、李汉樵等,湖南省湘潭县人。早年在家乡读书。1919年赴上海,先在一个中学上学,后到一家小报馆当校对工人。1920年8月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与刘少奇、任弼时等同志一起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冬由共青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共旅俄支部委员、书记等职。
    大革命时期,1925年3月从苏联回国,即赴广州参加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会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驻粤临时候补委员。不久,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长,参与领导了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0月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中共中央第二次扩大会议,会后被派去主持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工作。12月赴上海任中共江浙区委书记,带领区委成员组织工人从经济斗争入手,发展群众斗争,使被北洋军阀封闭的各种产业工会迅速得到恢复,一度消沉的群众斗争又重新高涨起来。1926年11月至1927年3月,为配合广东革命政府的北伐战争,先后与赵世炎、周恩来等组织领导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打败了北洋军阀的部队,取得了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1927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随后被任命为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赴武汉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不久出席了在汉口召开的党的“八·七”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随后他根据会议的精神,主持制定了湖北省秋收暴动计划和鄂南暴动计划,并亲自到鄂南与当地特委一起组织领导鄂南暴动。9月,中共中央决定由武汉迁回上海,在武汉设立中共中央长江局,负责领导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河南、江西、安徽七省党的工作和革命运动,他被任命为长江局书记。1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不久,任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年底离开武汉,前往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当时,他在国民党反动派以万元悬赏捉他的险恶环境下,不顾个人安危,继续坚守领导岗位。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被捕,21日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6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9-23 19:41:44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罗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罗豪才副主席
    罗豪才(1934.3-——),福建省安溪县人。中国致公党主席、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大学学历,教授。
    1951年4月在新加坡被英殖民当局监禁。1952年7月被释放回国。同年入广东省广州知用中学、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学习。1956年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1960年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助教、讲师、系副主任。1984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1985年任北京大学法律系副主任、副教授。1986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教授,北京市华侨联合会主席,中国侨联副主席,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1992年任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市侨联主席。1993年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1995年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96年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97年任致公党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9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国侨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1999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2000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3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8#
发表于 2008-9-23 19:42:08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罗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罗进烈士
    罗进(——-1911),广东省南海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4年侨居安南(今越南)海防,在广隆昌机器厂做工。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发誓以身报国。1910年返回广东,投入清军巡防营统领吴宗禹部,策动军队革命,事泄几遭不测,逃匿于乡间。1911年初,革命党人谋求大举,黄花岗起义前,被陈春、陈文华邀至广州,任先锋队(敢死队)员。4月27日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后,随陈春进攻两广督署,继而转战于小北门一带,毙伤清兵数名,旋因弹罄被执就义。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罗坤烈士
    罗坤(1884-1911),广东省南海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幼年读书。曾留学日本。回国经香港时,得识孙中山,推崇其革命学说,接受三民主义,并加入中国同盟会。其后常往来于广州与香港之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殊为同志推重。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爆发时,由仙湖街携带枪弹,参加进攻督署战斗,奋勇争先,直入堂内。因张鸣岐逃走,乃出督署,与清兵遭遇,因寡不敌众被捕,英勇不屈,慷慨就义,时年2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罗联烈士
    罗联(1859-1911),广东省南海县良登乡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5年(乙巳)往越南河内经商,办广隆杂货店。当中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时,经邓应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之后立即返回广东投身军界,参加革命活动。罗联性格胆大英勇,得到陈春欣赏,同邀前往广州参加起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后,罗属何克夫之部队。在小北门战斗中被捕,关在番禺县的监狱。同族兄弟罗惠南探望时,罗联知道自己必被敌方处死,则嘱咐后人要继其志,努力前进。后又被转关在几个不同地方的监牢里。于四月初八,与同志耀浦廷、罗遇三人被处死,英勇就义,时年52岁。临刑时他们高呼:“中国非革命,无以救亡”。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死后留下遗孀,无子,以侄为嗣。

    罗乃琳烈士
    罗乃琳(1880-1911),字万霖,福建省连江县潘渡乡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自幼读书而不参加科举,不慕名利,好读史,常论中国科学不发达,专制束缚。1906年加入光复会。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廿九日)抵粤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随革命军攻入两广督署,巷战中弹阵亡,时年31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罗仲霍烈士
    罗仲霍(1882-1911),又名罗坚,字则君,广东省归善(今惠阳县)白花镇苏茅笼(今苏峰)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家贫,在邻里授徒为业,后赴安南(今越南)、1901年赴南洋各埠谋生。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毕业于槟榔屿(在今马来西亚)师范学堂。旋筹办吉隆坡尊孔学堂、荷属火水山中华学堂,历充两学堂校长及该埠报馆主笔。1906年结识孙中山后,同年8月加入中国同盟会,遂游历南洋各岛,演说革命。1911年(宣统三年)3月由南洋返香港,从事秘密活动,筹划广州起义。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随黄兴攻两广督署,战斗中伤左足,误入旗人街,被清人执缚,宁死不屈,仍痛斥清吏,遂被清廷杀害,时年29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罗遇坤烈士
    罗遇坤(1885-1911),一作罗裕坤,广东省南海县良登乡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在越南海防广隆昌机器厂打工。曾参加镇南关之战役,负责运输工作为主。1911参加三月二十日之战役,随黄克强队伍攻克督署。随后转战各处,因敌众我寡,弹缺情况下被捕。与耀浦廷、罗联同志同时被处死,英勇就义,时年26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留下妻子以及遗腹子罗汉强一嗣。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