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8-22 21:16:55
于姓宗祠通用对联(082)
  一、姓氏源流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邘邰镇),称于邘叔。后来,于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八旗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于邘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邘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邘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邘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邘,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于姓繁衍播迁河南沁阳县北部一带,是古于邘国所在地,当然也是于姓的发祥地。在于邘国灭亡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于姓基本上都生活在今河南省境,播迁基本是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北迁山西、河北、东迁安徽、山东,西迁陕西、甘肃,此期于姓主要是以我国北方的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由此,东迁入山东的于姓也开始兴旺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的军阀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于姓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大举南迁于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而战争又使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则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江南人口锐减,由于山西表里山河的特殊优越位置,所受影响不大,朱明王朝建立,迁山西人于人口萧条处,则山西于姓也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其分别迁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此前有河南于姓迁顺天府(今北京市)(据《于氏宗谱》所载)。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至此于姓人已遍布天下。如今,于姓分布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其次黑龙江、辽宁、吉林、湖南、陕西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六省于姓约占全国汉族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三、历史名人
  于 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 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县)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 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国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 濆:唐代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 谦: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 准: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 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病卒。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著有《读史漫录》、《谷城山馆诗文集》等。
  于成龙:字北溟(1617-1684),号于山,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代廉吏,其为官清廉,爱民如子,重视教育,兴修学校,康熙赞其“天下廉吏第一”,官至两江总督。
  于敏中:字叔子(1714-1779),号耐圃,清江苏金坛人,于汉翔孙,清雍正癸卯年(1723年)状元于振之弟。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雍正七年(1729年)考取举人。乾隆丁已年(1737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执掌山西试。不久担任山东、浙江学政,掌管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敏中担任浙江学政期间,考吏拔秀,罢庸补能,按期组织匀举,担任会试总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满腹经纶,文章冠绝一时,书法清秀洒脱,又通熟掌故,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选任兵部侍郎,后改户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间奉旨编纂《户部则例》126卷。乾隆二十五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历时近20年;还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文渊阁领阁事先培植职,朝廷谕书多出其手。清廷 开设四库馆,他受命为正总裁,与大学士刘统勋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还担任国史馆、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馆总裁。平定四川金川时,敏中负责军书旁午,以书旨功赏戴双眼花翎,画像挂列紫光阁。乾隆四十二年敏中奏准,以纪事本末体撰写《钦定临清纪略》16卷。翌年奉旨编辑《西清`砚谱》24卷。还著有《素余堂集》、《日下旧闻考》159卷。卒后赠文襄,赐祭葬。
  于式枚:清末官员,民初遗老。字晦若(1853-1916)。贺县(今贺州)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土,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礼部侍郎、学部侍郎、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辛亥革命后悲愤憔悴,稳居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6年移居上海病死。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陕西省三原人。光绪举人。早年投身民主革命,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历任审计院院长、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又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善草书,1964年病逝于台湾,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于学忠:国民党爱国将领。字孝侯(1890-1964),山东省篷莱市于家庄村人,早年为吴佩孚之干将,后离吴投张,转入奉系,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是张学良被软禁后奉系的重要将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大概为于氏始祖邘叔的直系后裔。   
  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东省炎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省费县、临沂、江苏省赣榆以南,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县以东和江苏省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邘叔的直系后裔。
  2、堂号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珵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平反昭雪,谥“忠肃”。
  此外,于姓的主要堂号还以:“东海堂”、“为叙堂”、“福谦堂”、“佑启堂”等为堂号。

  五、宗族特征
  1、姓族人多志士能臣。如写“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以诗言志,诗如其人。
  2、历史上于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3、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清光绪二十六年于炳坤修《于氏族谱》,江苏江都于姓一支字行为:“谦恭孝友,仲福正常。”

  【于姓宗祠通用对联】

  于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威隆节钺;
德卜门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魏名将于禁,字文则,钜平人,曹操名将。武帝时召拜军司马,征战有功,持军严整,累迁左将军,封益寿亭侯,假节钺。谥厉。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加审慎之心,当时人说:“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救时宰相;
当代清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钱塘人于谦,字廷益,七岁时,有异僧称他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侍郎、河南巡抚、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首领也先南犯,他猝亲征的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于谦率军击退进攻北京的也先,保卫了京师,迎回英宗。下联典指清代山西永宁人于成龙,字北溪,历官罗城知县、黄州同知、两江总督,所到之处,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勤劳土木;
妙选瀛州。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乐进士。历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迁左侍郎。次年秋,瓦刺也先大举寇边,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从征,留他理部事。未几,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恐。监国成王擢之为兵部尚书,全权经划京师防御。他拥立成王即位,是为景帝。十月,也先挟英宗破紫荆关入窥京师,他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外迎敌。而身自督战,也先挟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英宗。及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后以所谓“谋逆罪”被杀害。下联典指唐初大臣于志宁(588-665),字仲谧,京兆高陵(今陕西省高陵)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瀛洲望重;
廷尉门高。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初洛阳人于志宁,字仲谧,文学馆学士,为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历官太子右庶子、太子太师、华州刺史,封燕国公。下联典指西汉东海人于公,曾官廷尉,执法公平。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同为他重修,他让修得高大些,能容驷马车盖出入,并说:“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发达的。”后来,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官至御史大夫。

廉让世泽;
大傅家声。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于义,北周闵帝时为安武太守。以家财分郡人之争讼者,讼者耻愧,移居他州。

  于姓宗祠五言通用对联

长歌昭日月;
大笔撼乾坤。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政治大学挽于佑任联语节录。于佑任(1879-1964),原名伯循。陕西泾阳人。光绪举人。工诗词,精书法。有《佑任文存》、《佑任诗书》等。亦擅联语。

帆影清江水;
铃声碧草山。
——于邺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唐末进士)于邺《过百牢关贻舟中者》诗句联。

慎行大学士;
曼倩西平侯。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礼部尚书于慎行,字可远,东阿人。隆庆进士。万历初历修撰,后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以疾归。慎行学有原委,贯穿百家。神宗时,词馆中以慎竹及冯琦文学为一时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下联典指汉代廷尉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为廷尉,民自以不冤,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青晚标广德;
红叶作良媒。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于志宁五世孙于琮,娶广德公主,后被害,公主亦自缢室中。下联典指于祐题诗红叶,宫女韩氏得之,后结为夫妻,“方知红叶是良媒”。

福谦绵世泽;
忠肃振家声。
——庄温英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嵌于姓名堂。

  于姓宗祠六言通用对联

红叶作良媒合;
青史标广德贞。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僖宗时学士于祐,在御沟行一红叶,上有诗句,于祐也题一叶,放在上流,被宫女韩夫人得到。后来,僖宗放宫女,于祐娶了韩夫人,二人分别取出红叶相示,说:“可以答谢良媒了。”原来,韩夫人诗中有“方知红叶是良媒”的句子。下联典指唐代于琮,字礼用,于志宁六世孙,宣宗时擢进士第,历官左拾遗、尚书右仆射。娶广德公主。黄巢攻入京师长安,于琮被杀,公主自缢而死。

  于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河南郡丰田毓秀;
泰业锡光佑启堂。
——庄温英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于姓郡望和名堂。

进士青窗标广德;
御沟红叶作良媒。
——庄温英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京兆高陵人唐代于琮,宣宗时擢进士第,历官左拾遗、尚书右仆射。娶广德公主。下联典指唐僖宗时学士于祐,在御苑水沟发现一红叶,上有“方知红叶是良媒”诗句,于祐也题一叶,放在上流,被宫女韩夫人得到。后来于祐娶了韩夫人。

忠肃芳名昭日月;
伯循大笔撼乾坤。
——庄温英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朝大臣于谦。英宗时蒙古瓦剌率军来犯,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英宗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被判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有《于忠肃集》。下联典指于右任:原名伯循,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活动。历任南京政府审计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等职。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等。

  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德及子孙,崇门容驷马;
功高家国,泰代出贤臣。
——佚名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县狱吏于元公,东海郯人。决狱平。东海有孝妇,为太守冤杀,公争之不得,辞疾去。孝妇死。东海旱三年,后太守至。因公言致祭立雨。公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公谓曰:“少高大,令容驷马车盖,我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兴者。”后其子定国为丞相,孙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下联典指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

砥柱中流,独揽朱明残祚;
庙容永奂,长赢史笔芳名。
——魏源撰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魏源题明代杰出和政治家于谦祠联

  附录:【于姓典故、趣事】

  〖笑死于公〗
  古时候,在郯城西边个二十里有个庄子,叫高大寺。庄上有个叫于公的人,在郯城城里当牢头禁子,这个人办事公道,从不欺负那些蹲牢的犯人。
这年腊月三十晚上,于公查完了牢房,正想回家过年,忽然听牢里有人搐嘎搐嘎的哭,开始是一个人、两个人,后来全牢的人都随着哭,于公纳闷,就问那些蹲牢的:“我一没打您,二没骂您,您哭什么的?”一连问了好几遍,才有一个上了年纪的犯人,对于公说:“老爷,眼下旁人都老老少少在一起过年了,可我们这些犯了王法的人,都不能回家和妻儿老小在一起,才思这个,心里怪难过,不由人的光想哭。”于公听了这话,寻思道:“天底下的人,那个不是父母生的呢?过年过节,都巴望和亲人团聚,这是人之常情。”沉吟半天就对着那些蹲牢的说:“都甭哭了,后天一早清晨,县令要来查狱,只要大伙能保证,在县令查狱前赶回来,我今晚上就放你们回家过年。”那些蹲牢的听于公这么一说,可恣坏了,一齐朝于公磕头说:“老爷放心,后天天亮以前,我们一定赶回来。”于公打开狱门,就把犯人都放走了。
  正月初一这天,天上飘飘飖飖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子挤成疙瘩抱成蛋,一个劲的往地上落,不大会就把地皮盖得严丝合缝,于公看到这里,吓得两把捏着胆, 心里话:“海了!(方言,坏了)演上(方言,碰上)这场大雪,路上找不着路眼(方言,路迹),那些蹲牢的还能回来吗!”
  于公家中上有八十开外的老母,下有两个讨人喜欢的孩子,还有一位知疼知热的贤孝妻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像一盆火,按当时的国法,私放犯人,犯抄杀满门大罪,于公望着这场漫天大雪,老下个不停,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团团乱转,哪还有心思过年吃饺子。
  初二这天,天将闪明,雪住了,天晴了,屋外满世界白晃晃的,平地上雪没到膝盖子。于公换上一身干净衣服,蔫头耷脑的准备去送死去,不料,他到牢里一看,我的娘唻,满牢里的犯人一个没拉,都到齐了。他们各人蹲在各人的监号里,一个个都裹着一身雪,跟个雪蛋样。他们见了于公,一齐磕头谢恩。于公见了这光景,仰天大笑说:“皇天无情人有情,哈哈哈哈!”突然一口粘痰堵住了喉头,他咕咚一声张倒在地,死去了。
  于公下葬后的第三天,蹲牢的亲朋好友,都赶来给于公添坟。后来,凡是刑满出狱的犯人,在回家之前要往于公的坟上添一兜土。年代久了,于公的坟越聚越大,占地十多亩,像一座小山。至今这座墓还在,在郯城西边个,叫县里管文物的管起来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8-22 21:17:48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于侠少将
    于侠(1915-2002),原名李顺堂,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90师师部通信排排长,88师独立营副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连长,120师359旅719团营副教导员、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营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359旅特务团副政委,西北野战军2纵6师18团政委,第一野2军6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师长,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校长,潜水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5月30日因病在青島逝世,享年88岁。

    于权伸少将
    于权伸(1904-1973),原名于泉深,辽宁省西丰县人。1927年入东北军讲武堂学习。曾在东北军第127师647团任连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第9大队大队长,第2团团长,冀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第7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华北军区209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省军区司令部参谋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11月24日逝世,终年69岁。

    于笑虹少将
    于笑虹(1914-1973),又名于得海、于占魁,山东省即墨县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伍,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第6行政区政训队副队长,21支队政治部主任,筑先纵队1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武装工作团团长,卫河支队司令员,129师先遣纵队1团团长,新8旅22团政委,冀南军区第7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办事处主任,2纵6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10军29师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川南区委宣传部部长,宜宾地委书记兼宜宾军分区政委,第二野战军10军28师政委。后调入海军工作,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修造部政委,工程
部政委,第2海军学校校长兼政委,海军科学技术研究部部长,国防部第7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六机部第7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研究院院长,第3研究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3年6月18日逝世,终年59岁。

    于敬山少将
    于敬山(1919-1996.10.29),安徽省宿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营政治教导员,教导第5旅14团营政治教导员,15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滨海军区第4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2师4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2师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38军113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5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出生入死,四次负伤,是三等乙极伤残军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炮兵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6年10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8-22 21:19:15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于永波上将
    于永波(1931-——),满族,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47年9月参加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团通信员,第四野战军团宣传队副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宣传干事。回国后,入解放军第四政治干部学校学习。1954年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教导大队宣传干事,军宣传处助理员,师宣传科副科长、科长。1965年3月任团副政委、政委。1968年政治部宣传处处长,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师政委。1978年12月任广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军政治委员。1985年6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党委常务委员。1989年11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92年10月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199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于振武上将
    于振武(1931-——),辽宁省宽甸县人。1947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师司令部测绘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空军第4航空学校学习,1951年毕业。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团领航主任,飞行大队长,空军师司令部飞行技术检查主任、空军司令部射击训练主任、团长,沈阳军区空军司令部飞行训练处副处长、副师长,空军司令部军训部副部长,空军司令部军训部部长、军长,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1994年10月任空军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1996年1月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1976年参与组织螺旋试飞,总结出飞机进入螺旋后改出的新方法,荣立二等功。

    于泽民中将
    于泽民(1932.11-——),河北省遵化县人。1948年入华北大学政治学院学习,同年参加中国人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政治部青年干事。1950年入空军第一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中队中队长、副大队长、大队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空军第4军副参谋长,空军航空兵某师师长,1981年-1987年1月任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参谋长,1987年1月-1993年7月任解放军空军司令部参谋长,1994年退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1951年荣立三等功一次;1964年率大队在空军轰炸大比武中获第一名;1981年率团演习,担任带队长机,团和机组荣立集体三等功。1981年被军区空军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称号。与刘春志合著《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于波少将
    于波(1930.1-——),曾用名于锡春,山东省文登市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岸舰导弹试验基地副司令员。1990年7月退役。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于浩少将
    于浩(1928.10-——),山东省烟台市人。1941年13岁时参加革命,毕业于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原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兼《当代中国》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卷编辑部主任。1943年1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先后参加过胶(县)高(密)即(墨)战役、潍县外围战、胶东保卫战、济南和淮海等多次战役战斗,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受嘉奖多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军职研究员兼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与《当代中国》丛书解放军卷编辑部主任等职。长期从事宣传教育和军事学术研究工作中,为部队的作战和建设撰写了大量材料,并在军内外报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多次立功受奖。离休后,被聘任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协会荣誉主席,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及多家书画院名誉院长等职。其学术研究造诣很深,是军事理论研究员。
    自幼酷爱书法,参加革命后,在戌马倥偬之余,仍笔耕不辍,博览中外书刊,广习名家名帖,在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潇洒自如、挺拔苍劲之书风。近30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展赛,和荣获金、银、铜奖,一、二等奖和特别奖、荣誉奖等,并被中外多家书画艺术团体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名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其简历、作品被《将军诗书画大展作品集》、《世界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20世纪书法作品鉴赏》、《海峡两岸书画家优秀作品集》、《跨世纪中外书画艺术家辞典》、《国际书画家辞典》、《当代艺苑》、《世界名人录》、《世界传世名画法书鉴赏》、《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家作品集》、《世界文化名人辞海》等30余部典集收入出版。
    1988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主持或参加撰写过《当代中国》丛书《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各个历史时期《战时政治工作经验选编》、《战时政治工作研究》、《战略学》、《战役学纲要》各级《战斗条令》等多本论著,其中有些被评为全军军事科研成果特别奖和一等奖,他的书法作品被多家艺术博物馆收藏。

    于曰家少将
    于曰家(1942.6-——),山东省牟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空军基地司令员、军区空军司令部参谋长、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解放军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是中国航空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年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

    于正江少将
    于正江(1940.2-——),山东省即墨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海军少将军衔,教授。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院长,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郑和航海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业绩:长期从事海军作战、战略战术、教育院校和海军装备发展建设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实践,理论功底较深。组织过多次大规模模拟军事演习和海上实兵演习,曾参加过海上作战指挥,荣立过战功。主持编写过大型史料《海军战史》,主持过多项海军发展建设科研课题及咨询报告的论证研究,其成果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在《中国军事科学》、《海军学术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过10多篇论文,其中《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海军建设思想初探》被收入《将军文选》。由于工作突出,曾3次荣立三等功。著有《走向海洋的中国人》,1996年由海潮出版社出版。

    于庆田少将
    于庆田(1945-——),河北省无极县人。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4年从河北农村来到繁华的北京上学,被录取进了人大新闻系。次年成了班里第一个入党的学生,还被选为团支部书记。196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作为优秀毕业生,被特批参军入伍,1970年分配到了国防科委洒泉卫星发射中心工作。当他到国防科委报到时,才知自己已被分到了甘肃酒泉的某部队。在基地先后担任宣传干事,发射中队政治指导员。1978年调到北京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机关工作整整20年,历任宣传科长、宣传处长、记者站长、副秘书长、秘书长,亲历了更多武器装备的定型试验,见证了我国战略武器和航天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宣传我国高科技发展,鼓舞全国人民的信心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用自己敏锐而深情的笔触写写下了大量厚重有力、振奋人心的报道。那些多少年来一直隐姓埋名的导弹专家、核试验专家的事迹,其中不少就是通过他采写的《获“小罗克韦尔奖章”的钱学森》、《核试验专家程开甲》、《航天老总任新民》、《航空老总——顾诵芬》、《逐鹿天际任遨游——记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谢光远》等一篇篇通讯而传遍神州大地、让世人瞩目的报道。1987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亲切接见包括核武器专家胡仁宇、卫星专家闵桂荣、测控专家巫致中在内的全国14位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作为组织工作人员,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见,并同科学家们一起参加了中央领导的宴请。1997年离开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又被调回酒泉工作。被任命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政治部主任,1999升任为副政治委员。2001年5月,升任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正军职政治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秘书长。
    1999年授予少将军衔,

    于明初少将
    于明初(1947.2-——),山东省乳山县海阳所镇邢家村人。1968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9年8月加入共产党。海军少将军衔。
    1970年10月任海军某部护卫艇副艇长。1974年10月后,历任舰艇大队作训参谋、副参谋长、副大队长、大队长等职。1985年10月任快艇支队参谋长。1993年3月任福州水警区司令员。1995年6月后历任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副院长、院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

    于俊久少将
    于俊久(1928.9-2002.2),辽宁省庄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共广西军区纪委专职副书记。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2月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于鸿礼少将
    于鸿礼(1931-——),辽宁省丹东市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军参谋长等职。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担任山西省军区司令部第12任司令员。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于常启少将
     于常启(1944.8-——),山东省文登市汪曈镇汪曈村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旅顺基地政治部主任,青岛基地政治部主任。1998年任海军青岛基地政治委员。
     1988年9月1日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1992年7晋升为海军大校军衔,1999年7月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

     于景常少将
     于景常(1942.3-——),山东省黄县人,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7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毕业,大学学历。
     1959年至1961年任齐齐哈尔市绿化管理区文卫科科员。1961年至1969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通信营通信连战士、司务长、副政治指导员。1969年至1970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通信营有线连指导员。1970年至1973年任解放军第64军190师81243部队组织股股长。1973年至1975年任解放军第81243部队副政治委员。1975年至1978年任解放军第81243部队政治委员。1978年至1979年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79年至1983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570团政治委员。1983年至1985年任解放军陆军第64军190师部队副政治委员。1985年至1989年任解放军第81244部队政治委员。1989年至1992年任解放军第81065部队政治部主任。1992年至1993年任黑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1993年2月至5月任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3年5月起任黑龙江省委常委、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2年至1994年在中央党校函授班学习。2002年当选为中共黑龙江省第九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后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于殿臣少将
     于殿臣(1930-——),江苏省镇江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共黑龙江省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于德惠少将
     于德惠(1928-——),山东省文登县米山镇中山后村人。大专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1945年5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政治部书记,解放军军事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某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71年8月-1980年11月任福州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等。1980年12月-1984年9月任福州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84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昌陆军学校政治委员。1985年7月担任南京政治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政治委员等职。1989年4月离休。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立三等功,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8-22 21:21:00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

于丁将军(无衔将军*)
  于丁(1916-——),江苏省镇江县人。1937年入云阳青训班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解放军装甲兵学院。装甲兵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坦克技术学校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旅教导营政治处主任、营副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吕梁军区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军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中原突围和临汾、太原、扶眉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装甲兵直属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兵指挥所政委。1960年毕业于装甲兵学院。后历任装甲兵工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坦克技术学校政治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 注:丁涟云的最高军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副军级),根据军(副军)级、军种各部部长的资历,可授予少将军衔。但因其在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授衔前业已离休,已超过了授衔时效,故无授衔。因此谓无衔将军。

  于永贤将军(无衔将军*)
  于永贤(1922-2005.4.1),河北省临城县人。1937年11月参加革命。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正军级)。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翼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第17旅政治指导员、组织股长、政治教导员、科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106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2军35师106团政治委员,第35师政治部主任。1967年8月任陆军第12军35政治委员兼安徽省芜湖市革命委员会主任,陆军第12军政治部副主任,陆军第12军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常委(正军职)等职。
  2005年4月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 注:于永贤的最高军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正军级),根据军(副军)级、军种各部部长的资历,可授予少将军衔。但因其在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授衔前业已离休,已超过了授衔时效,故无授衔。因此谓无衔将军。

  于兆龙烈士
  于兆龙(1905-1933),湖南省慈利县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10年随家迁居常德。小学毕业后考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2年在校参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组织二师同学上街示威游行。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入广州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学习。同年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7月从苏联回国,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第5军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湖南赤色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等职。参加开创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第一、二次攻打长沙的战斗。1930年秋任红16军政治委员。1931年7月在中共湘鄂边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湘鄂赣省委委员。同年秋又被推选为湘鄂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并任省苏维埃政府交通部部长,成为湘鄂赣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为巩固和发展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32年春因奉行“左”倾错误的湘鄂赣苏区新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对前段工作进行错误全盘否定,分别在中共湘鄂赣省委三次执委扩大会和省苏维埃政府二次执委扩大会上,遭到不公正的免职并另行分配工作的处分。同年底调任湘赣军区政治部主任。1933年夏因积劳成疾而病故,时年28岁。
  1945年在延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于克法检察长
  于克法(1922-——),原名于健全,祖籍河南省洛阳县人,幼时随父迁居阌乡县(1954年6月阌乡、灵宝合并为灵宝县,现为灵宝市)。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特派员,解放军第4纵队10旅28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保卫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干部部长,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政治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军事检察院检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6月中旬,在阌乡县第一完全小学毕业后,与樊志英随老师任仰文(即任晨)到太原,考入山西军政训练班。8月1日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总队3大队10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9年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总队2大队7队政治指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特派员。1948年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10旅28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解放洛阳之战役战斗。1949年春任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保卫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春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62年任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干部部长。1974年任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政治委员。1981年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军事检察院检察长。1987年离休。

  于克恭烈士
  于克恭(1907-1940.4.15) 曾用名王志恒、李保山,山东省乳山县崖子镇南地口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922年15岁时在云阳高小读书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阅读进步书刊,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1933年秋经于芹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高小毕业后,回村利用教书的机会向学生和村民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并且组织平民百姓同地方封建顽固势力进行斗争。本乡郁里村地主王香圃依仗权势,欺人诈财。克恭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联络群众.与之持续打了两年官司,终于胜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积极从事中共党的地下工作,创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进行抗日救国宣传,与人夜行90余里,沿路张贴数千张宣传标语。并在自己家中设立联络站,掩护和接送党的地下工作者。在险恶的形势下,积极发展中共党组织,先后介绍堂兄弟、妻子等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通过这些党员发展新党员,仅他妻子不到两年就发展了40多名党员,为壮大当地中共党组织力量做出了很大贡献。1934年1月任中共牟平县委书记后,奔走于全县各地,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是年10月16日到泽上小学召开县委会,因叛徒告密被捕。先后在国民党牟平县看守所、济南第一监狱武汉反省院关押达3年之久。在狱中不畏酷刑,坚贞不屈,组织和领导难友同监狱当局进行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迫于全国舆论,释放政治犯,10月克恭获释。为寻找中共党组织,跋山涉水,历尽艰辛,从武汉赶赴山西八路军总部做出民运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冬,受八路军总部派遣重返胶东。根据胶东特委指示,回乡同宋竹庭等人恢复了牟海地区党的组织,组建了中共牟海临时工委,任组织委员。12月参加了中共胶东特委领导的天福山起义,起义成功后随部队转至蓬、黄、掖一带。1938年春,调中共胶东特委工作,后任特委委员、民运部部长、胶东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兼胶东抗日自卫团总指挥等职。同年秋奉命由掖县去文登开辟东海地区抗日根据地。1939年1月中共胶东区东海特委成立,任书记,致力于中共党的组织建设和民运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胶东地区党的各级组织和各抗日群众组织得到了较快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1940年2月日军开始对东海地区残酷“扫荡”,抓住国民党部队弃枪逃窜这一时机,发动群众拣枪拉队伍,举行第二次抗日武装起义,很快组织起一支1000余人、7、800支枪的抗日武装力量。3月15日起义队伍与文登、荣成两县起义队伍会师,在文登县李仙庄成立了八路军东海指挥部,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4月14日国民党投降派郑维屏、王兴仁部进犯文登林村,杀害八路军干部多人。遂率队讨伐。
  1940年4月15日清晨在母猪河西岸与敌军相遇,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

  于怀安将军
  于怀安(1903-1996.7.23),字敬斋,山东省单县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0年投奔冯玉祥西北军参加北京政变、北伐战争。原国民革命军东新编第4师副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中原大战后历任第3路军手枪团、手枪旅连长、营长,受其团长贾本甲(中共地下党员)影响,思想进步,在济南驻防期间,多次掩护中共地下活动。
  抗战战争时期,任手枪旅第1团团长,率部积极投身抗战,参加了鹊山阻击战、柳河阻击战、台儿庄战役外围战、沂蒙山区第一次反扫荡。1942年初反扫荡等战斗,颇有战绩。此间积极主张团结抗战,一致对外,坚决抵制师长吴化文的投降行为,与八路军鲁西军区建立联系。1943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山东新编第1师少将副师长,后被迫跟随新编第1师师长吴化文投敌,任汪伪第三方面军第6军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任国民革命军新五路军第6军军长,在界河战役中起义,任八路军山东军区高级参议,积极开展对吴化文的教育争取工作。1948年济南战役后,任由吴化文起义部队改编的人民解放军第35军代参谋长,第103师长,积极协助做好起义部队的教育工作,并率部参加了淮海、渡江、浙江剿匪等战役,为人民又立新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转业任浙江省金华联合工厂厂长,后又担任金华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积极开展对台统战工作,1958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1996年7月23日因病在金华逝世,享年93岁。

  于应龙将军(无衔将军*)
  于应龙(1918-——),陕西省临潼县人。1936年9月参加西北军。1937年1月经中共地下党介绍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空军第9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抗大毕业后,分配到八路军第115师,先后任军政干校1队队长兼中共军政干校1队党支部书记、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司令部政治协理员和特务营政治教导员。期间随第115师到达山东工作。1943年调山东军区工作,任滨海诸莒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诸莒边县委书记,滨海独立团政治委员、团长。多次参加鲁南、鲁中地区的反扫荡战斗,长期率部坚持滨北地区的敌后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第37师参谋长。参加了潍县战役、兖州战役、济南战役,所属271团被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2团”的光荣称号。1948年11月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1月任第3野战军第31军第93师副师长,后率部参加了渡江战役、厦门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解放军空军第5师政治委员,空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第9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 注:于应龙的最高军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正军级),根据军(副军)级、军种各部部长的资历,可授予少将军衔。但因其在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授衔前业已离休,已超过了授衔时效,故无授衔。因此谓无衔将军。

  于学天烈士
  于学天(1920-1947),山东省乳山县乳山寨镇南司马庄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47年1月在本村带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伍后因作战勇敢,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排长,同年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在战斗中,只身冲入敌阵,炸毁敌堡,荣立一等功。7月在南麻战役中,奉命带领全排战士与敌激战一天一夜,圆满完成了阻击任务。正当撤退时,突遭敌人包围,为了让战友安全突围,自己一人留下阻击敌人。当多数战士突围成功后,为掩护战友光荣牺牲,时年27岁。

  于定一烈士
  于定一(1897-1930),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少时曾读过七年私塾和两年高小。1925年初在当地一所族祠学堂任教时,结识张启龙、李贞等共产党人。在其影响下,于次年辞去教职秘密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红5军第1纵队政治委员,红5军第3师政治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随浏阳工农义勇队向南昌进发,准备参加起义,途中获悉错过时机而又随队折回。1927年9月随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后因病离队回乡。11月参与组建中共浏阳县浏东特别支部,在本县大围山、永和一带坚持地下武装斗争。1928年2月参与组建浏东游击队,并指挥游击队员一举缴获浏阳张坊团防局枪支。进一步扩大了队伍。1929年春随队编入湘鄂赣边红军游击支队(原红5军第2纵队),并被任命为中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支队第6中队党代表,参加开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同年秋红5军主力回师湘鄂赣根据地后,被任命为中共红5军第2纵队(一说为第3纵队)党代表,随部转战于平江、浏阳、铜鼓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0年6月红5军第2、3纵队合编为1纵队时,任1纵队政治委员。7月参与指挥攻打长沙的战斗。8月任红5军第3师政治委员。不久在攻打平江县城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

  于厚德将军(无衔将军*)
  于厚德(1925-1984),山东省海阳县人。1941年参加八路军。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苏联中央团校。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胶东军区连指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团俱乐部主任、营教导员,解放军第4野战军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48年在塔山阻击战中作战勇敢,先后三次荣立战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青年科科长、团政治委员。1953年入苏联中央团校学习。1954年回国。历任解放军某军青年处处长,广州军区青年部、组织部副部长,广州军区某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1970年11月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1977年12月调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9月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23日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在兰州逝世,终年仅59岁。
  * 注:于厚德的最高军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正军级),根据军(副军)级、军种各部部长的资历,可授予少将军衔。但因其在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授衔前业已离休,已超过了授衔时效,故无授衔。因此谓无衔将军。

  于庭兰将军(无衔将军*)
  于庭兰(1921-——),直隶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苏联斯大林装甲坦克兵学院。解放军装甲兵参谋长,总参谋部装甲兵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连指导员、晋绥军区营教导员。参加了冀中反“扫荡”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军第1野战军团政治处副主任。参加了宜川、扶眉、兰州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团干部科科长,装甲兵办公室副主任,第一坦克学校大队政委。1958年毕业于苏联斯大林装甲坦克兵学院,同年回国。历任装甲兵军事训练处处长,装甲兵学院训练部部长,解放军装甲兵参谋长,总参谋部装甲兵部部长。
  1955年9月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 注:于庭兰的最高军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甲兵部部长(正军级),根据军(副军)级、军种各部部长的资历,可授予少将军衔。但因其在198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授衔前业已离休,已超过了授衔时效,故无授衔。因此谓无衔将军。

  于祥天烈士
  于祥天(1921-1947),原名于天党,山东省乳山县乳山寨镇南司马庄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受其父亲于茂心(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影响,就有投身革命的理想。1942年4月自愿报告参加了牟海县区中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春调东海军分区任侦察排长。在参加攻克日、伪军水道据点和围攻文登城的战斗中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各1次。1946年春调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进攻胶东时,主动要求回部队任侦察排长。同年10月执行侦察任务时,在栖霞县林家村与敌遭遇,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为掩护战友突围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8-22 21:21:56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于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简介】

于杰书记
  于杰(1917-1971.8.22),原名窦长祥,山东省临朐县东黑洼村人。1934年毕业于临朐文庙小学,同年8月考入济南乡村师范学校读书。1935年参加中国民族解放先锋队。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毕业于临朐文庙小学,同年8月入山东济南乡村师范读书。1935年在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参加“学联”(后改称为“民先”),积极投入抗日反蒋运动。其间国民党当局为打击和削弱进步力量,一度将学校解散。回到家乡与高启芳(高启云)、孙蔚兰(孙毅民)等人一起,成立“读书会”。在青年中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36年春济南乡师复学。他返校后,经白学光、高启芳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济南乡师党小组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任济南乡师党支部书记。日军入侵山东后,随校流亡鲁西。同年11月回到家乡,在县城小学以教书作掩护,发展中共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9月根据中共鲁东南特委书记景晓村指示,建立中共临朐县委员会,被推举为中共临朐县委第一任书记。此后带领中共临朐县委,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发展壮大党的组织,组建了地方抗日武装临朐独立团。1939年2月到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后留校任民运科科长、组织科科长等职。1941年10月调任中共鲁中区委蒙山工委书记。1942年6月任中共泰宁县委书记。1943年4月任鲁中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2月随山东干部大队到东北地区工作,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团长。1947年后任中共勃利地委副书记,中共东北局土改工作团团长兼吉南地委副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组织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组织部组织处处长。1950年12月赴朝鲜前线,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巡视员。1951年3月回国后,任中共松江省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后任松江省政府副主席。1954年黑龙江、松江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任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兼农工部部长。1958年起先后任中共嫩江地委第二书记兼嫩江专署专员,松花江地委第二书记,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1年8月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
  1971年12月22日在北京参加全国计划会议时,因突发心脏病逝世,终年54岁。

  于咸烈士
  于咸(1907-1931.8.28),江苏省如皋县人。1915年8岁时入私塾,1918年11岁时进薛窑小学,爱绘画、体育,敢想敢为,在《论岳飞》作文中责问“岳飞”为何忘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院。1926年冬因参加学潮被开除。继续留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领导下,写标语,进行革命宣传,一次在杨树浦因张贴标语被捕,判刑二年,数月后经父亲买通关节得以出狱。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返回江北隐居海坝任小学教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冬回到家乡镇涛区以当小学教员为掩护。进行中共地下活动,12月任中共如皋县委委员,着力收缴枪枝发展武装,创建镇涛游击队。1929年8月28日如泰工农红军成立,任一分队(一中队)队长,转战于如泰边境,10月9日打下周家埭,活捉反动地主周松平,11月10日又以调虎离山计攻下国民党镇涛区公所和公安分局。1930年春任中共如皋县委书记,发动100多名穷苦农民与江安区恶霸地主李同山斗争,开仓济贫,推动了春荒斗争,并多次配合中国工农红14军作战。1930年秋红14军失败后,隐蔽于上海。1931年7月26日率8位同志潜回如皋西乡,白天隐蔽在青沙帐里,夜间联系同志,发展组织,宣传革命,镇压叛徒和反动分子。8月28日与缪元珍、孙玉才在朝西庄油锅头开会,因叛徒告密遭敌人围击,自下午3时战至于黄昏,毙伤敌30多人,后因敌人放火,终难坚守,在突围中三人同时牺牲,时年24岁。

  于子三烈士
  于子三(1925-1947.10.29),原名于泽西,山东省牟平县人。194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青年社(代号Y·F)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家乡被日军占领后,不甘做屈辱的亡国奴,辗转抵达四川省重庆市,考入浙江大学农艺系。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浙大迁回杭州后,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积极参加抗议美军暴行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当选为浙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同时担任华家池分社负责人。1947年10月26日被中统特务秘密逮捕。敌人千方百计想从其口中得到共产党的秘密,但始终坚贞不屈。29日被杀害于浙江省保安司令部看守所,牺牲时22岁。
  于子三被害后,在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统一领导和发动下,“在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的口号下,杭州开展了半年之久的规模巨大的“反迫害、争自由、求生存”的反蒋运动,并迅速扩展到整个国统区的20多个大中城市,参加罢课的学生达]0万多人,成了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子三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烈士墓园座落在宁波市凤凰山麓。

  于少白烈士
  于少白(1901-1932),河南省西平县人。少年时就读于县立仪封小学。1928年3月经谢华生介绍,到西平县立第五小学任总务主任,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6月与华生等10余人参加中共西遂边区行动委员会。8月中共出山区委成立,任书记。1929年3月出山区委改为中共信阳中心县委直属区委,任中共信阳中心县委委员兼五小支部书记。负责开办“平民夜校”,50多名学员经过教育,有10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中共西平县委员会正式成立,任委员。1930年3月任西平县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及中共出山区委书记,负责组织“鞭杆会”、“光蛋会”、“剃头会”及“商店学徒会”等。后新任校长于豪卿拒聘他,迫其离校,暗中指挥五小进步学生,掀起驱于学潮,至期终于豪卿下台。是年9至11月谢华生、于四箴、樊晓斋等先后被捕,仅他一人坚持中共西平县委工作,不久亦暴露身份,中共豫南特委即派他去鄂豫皖苏区工作。1932年张国焘在鄂豫皖根据地“肃反”,被诬为“AB团”分子而遭枪杀,时年31岁。
  1961年追认为革命烈士。

  于方舟烈士
  于方舟(1900-1928),原名于兰渚,又名于芳洲,河北省(今天津市)宁河县人。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天津五四运动杰出的领导者之一,中共天津早期党团组织的重要负责人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在中学时,面对神州破碎,民不聊生的凄惨景况,自警道:“狂澜四面严相逼,群生彼岸须舟亟。方舟负任一何重?方舟遭境一何逆?”激励自己:“努力壮尔神,努力执尔柁,战胜眼前魔,何愁沧海阔?”遂以“方舟”为名,自期自奋,愿做“渡人之舟”,把祖国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作为直隶省第一中学的学生代表被选为参加“天津各界联合会”的学生代表之一。期间倡导组织了“新生社”,并创办《新生》杂志。1920年1月因要求释放爱国人士而被捕入狱,与周恩来等一起同敌人进行了半年铁窗斗争。在狱中以诗言志:“千古做完人,震撼三津。爱国不怕进狱门。”出狱后,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组织了天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在中共中央和北方区委领导下,主持成立了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并任书记,是中共天津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代表直隶省出席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1925年“五·卅”运动中,领导了天津工人罢工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以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身份领导了冀东第二次玉田暴动。10月底暴动失败,率部突围时不幸被俘。在狱中面对敌人的酷刑和死亡威胁,理直气壮地说:“我信仰共产主义!”1928年1月14日夜晚,与其他3位革命同志一起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万岁”等口号英勇就义,牺牲时28岁。

  于以振烈士
  于以振(1904-1936.4.11),江苏省金坛县人。出生于金坛城内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父于竹波,是清末秀才。1906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农林,并在日本参加了由孙中山、黄兴组织领导的中国同盟会。1910年从日本回国后,致力于振兴教育。倾其家财,先后创办了启明小学、乐群小学。8岁进乐群小学读书。17岁在金坛中学毕业后,考入了上海水产学校。1922年8月在沪江大学听了孙中山的演说,从中受到深刻启发教育。同年8月下旬与十几名同学支援上海海员罢工斗争,遭上海护军使署逮捕。经其父营救获释后,又被校方开除。1923年春前往武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武汉工人纠察队,后任队长。1925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被选调广州黄埔院军军官校学习,并任黄埔学生军教导团的连长。1925年8月教导团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任中共国民革命军第1军某团党代表。1926年广东革命政府发布北伐宣言进行北伐,遂随军抵达上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从上海率部分革命人员到达江西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武装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南昌起义后几经转折、辗转,到达陆海丰地区,在中共东江特委领导下,参加了陆海丰农民第三次武装起义。1928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向陆海丰大举进攻时,突出重围,经长途跋涉,到达上海,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被分配在法租界从事中共党的地下工作。同年12月17日以“煽动工人、学生闹事,扰乱社会治安”罪,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随即被引渡到国民党上海公安局。经数次审讯,未暴露身份。不到一周,经中共党组织营救获释后,仍在上海坚持工作。1929年2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1年初回国,先后任中共上海南区,南市区区委书记,易名肖炳生。当时,革命虽处于低潮,仍不畏艰险,机智勇敢,忘我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1933年2月,外出工作途中,被敌跟踪,到公共体育场遭逮捕,关押在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经严刑审讯,拒不供认。被判徒刑14年,转押到苏州国民党军人监狱。在狱中,在中共党组织的帮助下,联系了狱中的共产党员11人,建立了中共党支部,并任书记。组织和领导了改善狱中生活待遇等斗争,由于叛徒告密,狱中中共党组织遭彻底破坏。与9名中共党员被押解南京,由国民党军政部军法司重判,被加刑8年2个月,交军人监狱执行。1936年3月18日在狱中遭惨毒打。拖回监房时,口吐鲜血,卧倒不起。尔后伤势日益加重,又便血不止。经难友斗争,狱方才派医诊治,但并不采取急救措施。4月11日下午3时与世长辞,时年32岁。临终前,难友们应他的要求,扶他站立起来,手扶铁窗,唱起了《国际歌》,面对敌人嚎叫斥骂,怒目视之,坚持唱完。对难友们说:“要坚持斗争,要站着死,不要跪着生。”在微弱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中,停止了呼吸。中共中央组织部称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布尔什维克战士”。

  于连江烈士
  于连江(1904-1934.9.25),山东省海阳县人。192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3月后积极投入革命活动,家时成了中共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1932年从事中共党的武装斗争,任中共海阳地下武装特务队副队长,活动在海阳、莱阳、牟平一带。1937年带领7名武装队员,晚间到莱阳苟格庄包围了地主的油房,惩办了反动地主,教育了壮丁,夺取了长短枪7枝。1934年7月1日在中共海阳县委的指示下,打黑石嘴盐务局,除恶夺枪。和七名队员扮装成赶集的群众,趁盐警外出执行任务之机,闯进了盐务局,杀掉了盐务局长,获长短枪6枝,银元百余元,1934年9月24日,和宋聚盛等9人智袭高家民团分队,夺取长短枪12枝,并将民团搜刮群众的钱财,在高家集上分发给贫苦农民。为了扩大革命影响,还向赶集群众进行了演讲,宣传了劳苦大众团结起来,跟反动势力作斗争、求解放的道理。25日在尚山村东一座孤庙里遭敌人包围。临危不惧,挺身冲出殿外,奋不顾身,掩护同志们突围,英勇牺牲,时年30岁。

  于林甫烈士
  于林甫(1908-1942),原名于瑞生,山东省东平县州城镇书院街人。出身于贫农家庭,小学毕业后考入济南省立一中,后入济南省立一师学习。1937年7月经万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毕业回东平县在西菜园小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学生和群众中积极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任中共东平县工委组织委员,同时任县抗日救亡协会常委,并负责《抗日救亡周刊》编辑工作。11月动员3个妹妹和其他进步青年去延安抗大学习、参加革命。1938年初参加县政训处,以政训员的合法身份作掩护,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壮大中共党的队伍。同期任县战地文艺工作团副团长,带领团员深入农村演唱抗日歌曲,鼓舞群众的斗志。8月17日日军侵占东平县城后,改造旧区队,组成七、八、九区抗日区队,后编为第10支队东进梯队第3团,任政治委员。同年底调任宁阳县独立营政治教导员。1939年8月又调任东平县一区动委会主任。9月任中共东平县委工农委员会书记。1940年4月任中共东平县委组织部部长兼敌工部长。同年秋调中共鲁西区党委学习。1942年春学习结业,调任中共郓城县委组织部部长。赴任前闻讯祖母、妻子相继去世,乘夜回家探望。到郓城县任职后,正值日伪势力嚣张之际。为开展抗日工作,1942年9月化装成商贩,在张营、黄垓等村秘密发展党员、建立中共党的基层组织,因叛徒告密,同年11月在黄垓村被捕。在狱中敌人用尽各种酷刑,始终贞不屈,敌人恼羞成怒,于1942年12月被敌人杀害,牺牲时34岁。

  于法林烈士
  于法林(1904-1933.7),河南省西平县人。早年以务农为业,家境贫寒。192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3月任中共谷河党支部委员。1930年春任中共仪封区委委员,秘密联系邻村贫苦农民成立“鞭杆会”,向地主进行公开的经济斗争。1931年5月任中共西平县委委员。1932年春经多方努力,夺取地主枪支,建立了武装,在谷河一带开展反饥饿抢粮斗争,参加群众200多人,斗争取得胜利。国民党西平县政府对此震惊异常。后被逮捕,经中共党组织多方营救获释。但不久又被捕入西平监狱。在狱中一直坚持斗争,设法与中共党组织取得联系,秘密串联难友,筹划越狱。1933年7月因越狱暴动失败,被国民党杀害于西平,牺牲时29岁。临刑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于洪仁烈士
  于洪仁(1908-1934.8.21),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初,各地自发的抗日队伍蜂拥而起。为把这些抗日队伍纳入党的领导之下,中共宁安县委派他到救国军里工作。1932年9月配合李荆璞从吉林抗日救国军中拉出一个连的农民抗日队伍。后来命名为“平南洋”总队,任副总队长(李荆璞任总队长)。该总队后改为“东北工农反日义务总队”。1933年5月5日李荆璞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工农反日义务总队置于中共党的领导之下,部队建立了中共党支部,任中共东北工农反日义务总队书记。1934年2月周保中率领的边区军一、三连来到平日坡与东北工农反日义务总队会合,成立了绥宁反日同盟军,并建立了中共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和军委会,被选为中共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委员和军委委员。1934年8月21日在大唐头沟被叛徒杀害,牺牲时26岁。

  于维雄烈士
  于维雄(1907-1934.10),湖北省黄梅县人。1927年3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3月积极投入秋收暴动和“三杀四抗”(即杀土豪劣绅、杀贪官污吏、杀流氓地痞和抗债、抗捐、抗税、抗租)斗争。1928年4月黄梅县革命处于低潮,遂转移到安徽省祁门县,秘密从事中共党的地下工作。1934年调任安徽省石台县副县长,为开辟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同年10月在石台县大宏山战斗中,不幸被捕牺牲,时年27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8-22 21:23:11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简介】

于飞副省长(原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于飞(1929.11-2006.3.25),江苏省射阳县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43年12月参加革命。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家乡当民兵、闹革命。虽然文化不高,但爱学习,能吃苦,不久便当上了民兵队长,之后又当了民兵连文化教员、宣传干事、区民兵大队的政治干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民兵连连长。1950年2月到广东南海县工作。之后,从一个县税务局的秘书,至1963年任广东省南海县县长,佛山地区商业局局长、财贸部部长。由于工作出色,1983年任中共广东省佛山地区党委副书记。1984年任佛山市人民政府市长,中共佛山市委副书记。由于长期在佛山市工作,精明能干、大胆泼辣、敢作敢为的工作作风,为当地的改革开放出了许多贡献,得到了上上下下的好评,被当地人尊称为“九爷”。1985年3月任中共广东省党组成员、广东省外经委主任。1985年7月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88年5月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1992年1月任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96年1月离休。1998年10月因以权谋私、利用职务之便,为其子女开办的香港德成公司非法受让、转让土地使用权中谋取私利案,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经中共中央批准开除中共党员党籍,并依法追究。
  2006年3月16日在广州病故,终年77岁。
  附注:原广东省人大副主任于飞以权谋私案
  1991年底至1933年期间,大亚湾出现了名噪一时的开发热。在广东大亚湾成为房地产商们的竞赛场时,于飞的女儿长女于文菁、小女于玲和人合资9998港币在香港注册了一家公司,由于飞赴大亚湾开发区,以每平方米180元的价格为女儿的公司要到3500亩土地的红线图,所需资金也由佛山市建设银行所属一家公司提供,一转手再以380元的价格卖出,轻松赚走2800万元巨款。中纪委、监察部查清案件后,于飞导演的炒地案终于水落石出。并根据国家土地局的批示,广东省国土厅没收了香港德成公司非法所得1.66亿元,并处罚款8300万元。于飞及其子女最后可谓是鸡飞蛋打一场空。

  于桑副部长
  于桑(1917.6-——),曾用名郁朝贵、郁谦,四川省渠县人。1933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相当于中专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任红4方面军第4军后勤部经济公社职员,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干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大金省绥靖县委宣传部干事。1935年参加长征。1936年8月在西北保卫局、延安市公安局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冬在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5月在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工作,任关中分区保安科副科长、科长,在中央党校2部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科长,洛川特委社会部部长,黄龙地委常委、社会部部长、分区保安处处长,大荔地委常委、社会部部长、分区保安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办公室主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处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局副局长,重庆市公安局局长。1955年2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公安部3局局长。1964年9月任公安部副部长。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下放黑龙江“五七”干校劳动。1970年6月任公安部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公安部党核心小组副组长。1972年11月被造反派批斗。1973年10月在李震事件中被关押审查。1974年2月解除关押,被造反派批斗。1976年10月参加“王、张、江、姚”专案组工作。1977年8月任公安部副部长、中共公安部党组副书记。1985年9月任公安部咨询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

  于一川省长
  于一川(1917.1-1990.1.19),原名安吉善,河北省南皮县潞灌乡前罗寨村人。出身农民家庭,少年就读于马村镇(今马东村)高等小学,聪明好学,过目成诵。高小毕业升人乐陵中学,北平师范大学毕业。193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黎城县委书记、太南地委宣传部部长和组织部部长、太行四地委书记、太行二地委书记、皖西区党委副书记。建国后历任中共信阳地委书记、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委第二书记、云南省省长、中共郑州市委第一书记、河南省委副书记、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副省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河南省顾委主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乐陵中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同时考人济南高中、济南第一师范,因家境贫困,只好进公费的济南第一师范。1934年7月由尹璋介绍他加入共青团,从此于一川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5年初转入济南高中。积极参加“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为领导者之一。1936年夏全省会考,名列第一,获得一笔奖金。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9月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为名义,组织群众,宣传抗日救亡。
  抗日战争时期,受中共上级党的派遣,到驻扎在河北、山东一带的国民党石友三部队工作,公开身份是团政治部主任,在部队中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中共党组织,自任党支部书记。1939年初得上级指示,及时撤出,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工作。因工作需要,更名为于一川。 1940年夏在冀鲁豫边区(后改为太行区)党校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同年秋任中共太谷、黎城等县县委书记。1941年10月黎城县反动道会门“离卦道”武装暴乱,对暴乱头目予以镇压,受到中共北方局和边区党委的赞扬。1942年10月调到太行四地委工作,先后担任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部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秋任上党战役后勤指挥部,派出大批干部深人基层,发动群众,动员入伍,组织民工支前。1946年6月任中共太行第二地委书记,积极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7年夏随军南下,任中共皖西区党委副书记,率一部解放军坚持在大别山与国民党军周旋,牵制了国民党主力部队,直至淮海战役胜利。 1949年3月任中共信阳地委书记、河南省委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中共云南省委工作。1951年任中共云南省委秘书长,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第二书记兼省财委主任,注重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卓有成效。1958年任云南省省长,昆明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兼云南军区政治委员。在任期间主张不搞政治运动。1964年底被指责为“右倾”。1965年被撤销省委书记处书记、云南省省长职务。受到错误处理,调河南省工作。任郑州柴油机厂副厂长。“文化大革命”初期,受到冲击,身心受到摧残。 1968年任郑州柴油机厂革命委员会主任。1974年调郑州市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任顾问,清闲了两年。1977年底被任命为中共郑州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革委会主任。1978年10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副省长。1981年2月任河南省委书记。1984年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在任期间重病卧床,仍念念不忘河南省的建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是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0年1月19日因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治疗无效,在郑州逝世,终年73岁。

  于力群模范
  于力群(1927-1993),山东省胶县东乡大西庄人。7岁入私塾,1939年12岁时进胶县城里信义小学读书,因家境困窘,辍学回家务农。
  解放战争时期,在胶县东乡大西庄务农。1948年家乡解放后,报名参加教育工作,在全县众多报名者中以第二名的考试成绩,被任命为胶县城东区中心小学校长,并亲自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因教学成绩优异,被评为全县“一等模范教师”。1952年胶县一中成立,被调到该校教导处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到两年时间,自学了中学俄语和大学一年级俄语课程,一跃登上中学俄语执教讲台。1954年被保送去山东省教育学院进修,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55年被分配到离家200公里的乳山一中任数学教师。1956年乳山一中缺少外语教师,便主动要求担任了高中外语教师,后因工作需要又改教高中数学。认为“要教好学,首先自己要有过硬的知识”。孜孜不倦地坚持自学,向大学的殿堂迈进。其中数学、俄语获得了大学本科文凭。先后送走了8届高中毕业班,升学率都名列全县前茅。1971年调乳山师范任巡回辅导员,1974年又调县教研室任数学教研员。1978年,高中数学课新增了“集合”“逻辑代数”“微积分”的内容,许多中青年教师对教授新教材有困难,便把中青年教师组织起来,分片定点办班,巡回辅导,还利用假期进行专题辅导。针对一些教师授课不得法,提纲成灾,搞“题海”战术,提出了“探导教学法”,很快在教学中得到推广应用。1980年看到学生笔算开平方比较繁琐,就研究出“简易开平方法”,于当年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推广。在总结他人指算教学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出快速指算法,是年在杭州全国珠算协会会议上,受到与会专家的称赞,后又整理写成了《快速指算法》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两次印刷发行46万册。撰写的17万字的《小学数学基本概念与题解》一书,由山东科技出版社6次再版发行40多万册,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1982年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被推选担任政协乳山县副主席,在继续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在对政府如何加强教育工作方面,提出了许多合理建议并得到采纳。还利用自己的书法特长,与几位政协委员一起创办了“少年星期日书画班”,亲自授课,不要报酬,受到社会赞扬。书法作品多次获国际、全国、省市大赛奖,所书行草“华章馨世,高策惠群”(中堂)入选郑州市的“神墨碑林”,立于宋陵。还被中国书画家协会庐山书画院聘为院士。1987年获“威海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材”称号。
  1993年1月11日因病在胶县逝世,终年66岁。

  于友先署长
  于友先(1937.5-——),山东省蓬莱县人。195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小学一直到南开大学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共中央党校培训班,科班读书就有22年半。研究生学历。
  先是在大学教书10余年,后在出版社编书10余年,继而又从政近20年,历任外国文学教研社负责人、编辑室主任。1974年任河南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中共河南人民出版社党组书记。1984年任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河南省教育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河南省党组书记。1993年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署长、中共新闻出版署党组书记兼国家版权局局长。2000年10月后任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亚太出版商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北京印刷学院、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现代出版产业、外国文艺等研究,主要著作有《美学漫谈》、《新文学大系》(主编)等多部,发表有关出版产业等方面的论文20多篇,在出版界产生较大影响。

  于永湛副署长
  于永湛(1946.10-——),河北省昌黎县人。1964年9月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供热与通风专业学习。1970年3月毕业分配到北京新华印刷厂。高级工程师。
  先后从事行政管理和技术工作。1978年间进修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课程。1984年4月调任中国盲文出版社社长。1985年6月调任国家出版局印刷处处长。1985年9月调任文化部计财司副司长。1987年3月调任中共新闻出版署党组成员、新闻出版署秘书长。1990年9月任中共新闻出版署党组成员、新闻出版署副署长。2001年3月任中共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从印刷厂技术员到出版社社长,从出版局印刷处处长到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34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于永湛见证了中国新闻出版业的风雨历程。“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清华校训深深地浸润着,“调查研究出真知,关注前沿献良策”是他的为官之道。

  于幼军省长
  于幼军(1953.1-——),江苏省丰县人。在职研究生,哲学博士。1971年参加工作。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7月后历任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副所长(期间1980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华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大学本科函授学习)。1986年8月任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1月任中共广州市东山区委书记。1990年3月任中共广州市天河区委书记、天河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92年11月任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共广州市保税区党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1993年3月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1994年8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期间1993年3月至1995年8月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职学习;1996年9月至1999年6月在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2000年4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人民政府代市长,6月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中共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市长。2003年5月起担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同年6月任湖南省常务副省长。2005年6月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山西省人民政府代省长。2006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届四次会议上当选为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长。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于均波主任
  于均波(1941.2-——),辽宁省鞍山市人。1966年8月参加工作。197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沈阳农学院水利专业),工程师。
  历任辽宁省海城县水利局技术员、管理股副股长、规划队队长,中共海城县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中共上英水库民兵团党委书记、团长,中共接文公社党委书记,中共辽宁省海城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辽宁省海城县副县长,鞍山市副市长、中共海城市委书记,中共鞍山市委副书记,锦西市中共锦西市委书记、锦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1993年3月在第七届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辽宁省军转工作小组副组长。1995年8月在中共辽宁省委第八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辽宁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1996年10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常务委员。1997年12月当选为中共第八届北京市委常务委员,1997年12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2001年2月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2003年1月在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光远副主任
  于光远(1915.7-——),上海市人。1934年由上海大同大学转入清华大学学习。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前,1939年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1955年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中国技术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太平洋学会等团体理事长或会长,中国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委员及经济大辞典等多部著作的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会会长,国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1982年退居二线。1993年2月当选为海南开发促进会副理事长。1994年应聘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同年起任第三届中国旅游协会名誉顾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顾问,北京民族大学名誉校长。
  20世纪80年代起,致力于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和推进其发展的组织活动,并积极参加多方面的社会活动,发表的学术著作与政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哲学论文演讲和笔记》、《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7卷》、《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杂记》、《我亲历的那次历史转折》、《文明的亚洲和亚洲的文明》、《评所谓人体特异功能》、《同伪科学至少还要斗一百年》、《我的教育思想》、《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探索》5卷(人民出版社1980-1990)、《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等文集或专著。1993年起开始出版随笔散文,著有《古稀手记》、《我的教育思想》、《碎思录》、《文革中的我》、《朋友和朋友们的书》、《窗外的石榴花》等。兴趣非常广泛,关心社会生活中许许多多问题等。脑勤、手勤、腿也勤,虽现年事虽高,但仍“坐轮椅,走天下”。近又要求自己要现代化,尝试与因特网打打交道。

  于会泳部长(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于会泳(1926-1977),山东省海阳县所镇西泓于家村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高小毕业后在本乡小学任教。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参加胶东文化协会文艺团。在文艺团几年里,学会了谱曲、编导及多种民族乐器的演奏,并整理出版了《胶东民歌集》。1949年8月被选送到上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修班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因学习成绩优异留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音乐工作团任创作组组长。1952年11月调任该校民族音乐研究室民乐系研究员兼教员。1956年9月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教研组组长,1962年9月任音乐理论系副主任。期间在专门研究民族音乐的同时,对民歌、曲艺、京剧、地方戏曲及西方古乐曲也一一涉猎,先后发表了《山东大鼓》《胶东民间歌曲选》《陕北榆林小曲》《单弦牌子曲分析》等音乐著作,创作了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闯将令》。撰写的《关于我国民间音乐调式的命名》和《关于辨别调式问题》的论文,提出调高沿用西洋音名命名,调式以传统的宫商角徵羽命名,并提出了“主宰音程关系”的新概念,引起音乐理论界的重视,被普遍采用。撰写的《民间曲调研究》《腔词关系研究》成为上海音乐学院本科和专修科的指定必修教材。1965年起被借调到上海京剧院,以全部精力投入《海港》《智取威虎山》两个剧目的唱腔设计,把传统京剧唱腔同西洋乐紧密结合在一起,使设计的唱段既不离京剧正宗,又有新的开拓和突破。后又参加了《杜鹃山》《平原作战》《龙江颂》等京剧的音乐创作。“文化大革命”中因多次发表激进文章,受到江青等人赏识。1969年4月作为上海代表出席了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73年8月当选为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同时调国务院文化小组工作。1975年1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1976年10月被定为“江青反革命集团”成员而隔离审查。
  1977年8月31日在隔离审查期间服毒自杀,终年51岁。1983年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开除其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先后发表有《女社员之歌》《幸福花开遍地香》《不唱山歌心不爽》《党的恩情长又长》《非洲在怒吼》等多首歌曲。

  于若木委员
  于若木(1919.4.15-2006.2.28),女,原名于陆华、于式毂,祖籍山东省淄博市人,出生于济南市教育世家。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也是山东近代教育界的奠基人,著名营养学专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幼时在济南读书。1933年9月到北平投奔其兄长,先后在北平两吉女子中学、市立第一女子中学读初中和高中。其间受进步同学影响,思想追求进步,积极参加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活跃在斗争第一线。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担任分队长,并协助党组织从事地下交通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经中共济南市委介绍,随一批平津流亡学生一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被分配在陕北公学学习。不久因工作需要,中共党组织派去照顾因病休息的陈云。1938年1月被派送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3月与陈云结为革命伴侣。不久转到马列学院学习,其间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史及俄语,参加了整风运动,并随学院实习团到陕甘宁边区实习,任小组长兼团支部组织干事,因学习认真、工作努力,被评为“生产中的模范妇女”。1943年12月调西北财经办事处任机要秘书,协助陈云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党中央开辟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1945年10月随陈云开赴东北,辗转于临江、通化、朝鲜平壤、哈尔滨等地。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后,随陈云到达沈阳。北平解放后,1949年5月随陈云到北平。后调铁道部编译室担任俄文译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调中央财经委员会专家联络室从事翻译工作,认真做好与苏联专家的联络工作,积极参加“三反”、“五反”运动。为了提高俄语水平,适应工作需要,1952年12月到北京俄语专修学校(1955年9月改称北京俄语学院)进修俄语。1957年9月进修结束后,被分配在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资料室工作,负责编辑机关刊物《科技动态》。1958年10月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与国家技术委员会合并为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后,负责编辑机关报《创造与发明》。1960年10月调该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编辑刊物《科学试验研究动态》。后抽调到该委长远规划办公室工作,派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蹲点进行调查研究。1961年底调中共中央办公厅担任陈云同志秘书。1964年12月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中共香山植物园党总支书记。1975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巡视室巡视员。1977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政治部审干办公室主任,认真开展拨乱反正工作,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1979年9月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办公室主任,1981年1月调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顾问。1988年4月作为妇女界代表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2006年2月28日因病在北京305医院逝世,享年87岁。撰写发表有《食用菌生产大有可为》、《营养——关系人民体质的大事》、《关心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是当代人的天职》、《全社会都来关心学生的营养》、 《于若木论学生营养》等文章,在《红旗》等期刊杂志上发表有关文章多篇。1999年出版有营养学专著《于若木文集》。佚名赠于若木联:
  双手扶持千木茂;
  慈怀灌注万花稠。
  于若木和陈云和夫妇育有五子,分别是大女儿陈伟力、大儿子陈元、二女儿陈伟华、小女儿陈伟兰和小儿子陈方。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的职业也各有特点,有教师、有干部、也有企业家。虽然工作岗位和性质不同,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谦和而好学。在党内,陈云及家人行事低调、不事浮华的作风,一直受人称道,这与陈云严肃的学风、严谨的家风密不可分。

  于明涛审计长
  于明涛(1918-——),直隶(今河北省)深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在家乡参加抗日斗争,历任河北省深县小学教员,人民自卫军政治部宣传干事,河北游击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冀中行署武装科科长,固安县县长,冀东三专署秘书主任,晋察冀边区参议员。1943年任中共冀东十六地委委员兼专员、中共冀东十二地委委员兼专员。领导当地人民同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殊死的斗争,并积极支持前线作战,搞好根据地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建立了功绩。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随解放大军南下入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湖南省陵地委副书记、书记兼湖南省陵地区专员,中共湘南地区党委委员兼湘南地区行署主任,领导湘南人民迎接解放、接管建政、进行土地改革、发展生产,取得了显着成绩。后调到中共湖南省委工作,历任中共湖南省委工业部部长兼中共湖南省委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湖南省委工业办公室主任,参与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敢想敢干,成绩突出。1959年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湖南省经济委员会主任,分管工业交通经贸工作。1961年调中共中南局工作,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兼中南局财贸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兼财贸委员会主任,为中南地区财贸工作的开拓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70年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调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文革”后期,敢于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抵制和斗争,在困难情况下尽力做好湖南的工作。197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77年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陕西省省长和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河南省省长,为两省的拨乱反正、落实政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83年调任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中共国家审计署党组书记,努力工作,奋力开拓,打开了审计工作的局面。是中国审计学会第1届会长。198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退居二线以后,继续关注改革开放事业和党的建设,积极完成党中央交给的有关任务,热心参与党史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精神文明建设奉献自己的余热。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于梦尤参赞
  于梦尤(1915.6-1978.9),山东省文登县大水泊镇西南台村人。文登中学毕业。1938年初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文登中心县委宣传干事、文登县文化供应社社长、文登县抗战话剧社社长、东海游击队教导员,中共东海特委统战部部长、中共北海特委秘书长,东海专区文化协会副会长、胶东《大众报》编辑、《胶东日报》总编辑、《青岛日报》第二总编、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报刊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使馆文化专员、对外文委第一副司长、驻苏联使馆文化参赞,驻埃及、利比里亚使馆政务参赞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文登中心县委宣传干事、文登县文化供应社社长、文登县抗战话剧社社长、东海游击队教导员、中共东海特委统战部部长、中共北海特委秘书长、东海专区文化协会副会长、胶东《大众报》编辑等职。1938年6月“三军”西上,文登被国民党政府控制,中共的活动,极为艰难。为宣传抗日,中共文登中心县委利用办文化供应社和剧团的形式,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既是负责人,又要亲自刻写蜡纸、印刷装订,一丝不苟;组织排演抗日剧目《放下你的鞭子》《死亡线上》《布袋队》《父子兄妹》、《张家店》、《为国牺牲》、《走》等革命剧目,参与演出、配唱、拉胡琴,宣传新文学,样样在行。在艰苦条件下,发挥了鼓动群众抗日的作用。在做中共党委工作时,亲自编写加强党员修养的小册子,供党员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胶东《大众报》编辑、《胶东日报》总编辑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胶东日报》总编辑、《青岛日报》第二总编、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报刊处处长等职。1955年调北京做对外文化委员工作,重视对外方针政策的学习。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使馆文化专员、对外文委第一副司长、驻苏联使馆文化参赞,学习俄文;驻波兰使馆,学习被兰文。后来又学习英文,坚持不懈。1966年11月从苏联归国,主动向对外文委党委交党费6000元。1972年调入外交部,先后任驻埃及、利比里亚使馆政务参赞等职。驻埃及使馆时,已患癌症。到利比里亚,逢建馆之初,房屋、伙食、卫生、安全保卫等问题都亲自安排,一抓到底。坚持勤俭办外交,自己动手用废木料做沙发。后因患癌症回国。
  1978年9月因癌症病逝于北京,终年63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8-22 21:24:31 |只看该作者

【中华近代、当代于姓文化名人简介】

于民(哲学)
  于民(1930-——),河北省唐山县人。1948年入解放区华北联合大学学习。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在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任教至今。中国当代著名美学家。
  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学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为中国美学史,已出版的专著有《春秋前审美观念的发展》、《气化,谐和——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魏晋六朝隋唐五代美学名言篇选注》(合著)。20世纪60年代初还参加了中国第一部《中国美学史资料选》(上、下)的编选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有《从人品到文品》、《古老的人体科学与现代哲学美学的发展》、《略谈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认识的发展》等。

  于刚(新闻界)
  于刚(1914.5.20-1994.4.16),原名陈泽云,湖南省长沙县人。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5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毕业于湖南省立师范学校。1934年夏考入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秘书长,中共中央研究室主任,全国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起在大学期间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一二·九”运动,任北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和北平大学学生代表。
  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湖南省青委书记兼中共潭湘宁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1938年10月代表湖南去延安参加中央青年工作会议,1940年冬到重庆,任中共《新华日报》党支部书记、主任。1943年冬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两年,回到新华日报社后任经理。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青训班主任、资料室主任、统战部秘书、秘书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参事、周恩来总理办公室秘书、国家人事部办公厅副主任。1952年秋调回中央统战部,任党派处处长、副秘书长,长期从事统一战线理论及政策研究。“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被长期批斗、审查、监护。1977年平反后继续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秘书长,中共中央研究室主任、全国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咨询组组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主持编写了《中国各民主党派》、《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研究》等著作。在建国之前撰写的67篇文稿辑集出版,书名为《燕山蜀水录》,记录了“一二·九”时期和《新华日报》时期的革命历程和斗争经验。平生所写的诗词作品辑集为《霜叶集》等。
  1994年4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0岁。

  于伶(文学)
  于伶(1907.2.14-1997.6),原名任禹成,笔名任伽、于人等,江苏省宜兴县元上乡人。早年就读苏州草桥省立第二中学。1926年中学毕业后赴苏州第—师范学校求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学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并筹建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北平分盟,为戏剧家联盟领导人之一。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电影活动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在上海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总盟负责人,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秘书长。1933年1月由北平调往上海左翼剧联,参加戏剧运动的组织工作。同时为《申报》电影专刊撰写评论文章,参加对“软性电影”论的评判。1937年参加《保卫卢沟桥》的写作,并担任演出委员会主任兼舞台监督。
  抗日战争时期,任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秘书长兼组织部长,主持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13个救亡演剧队,开展抗战宣传工作。“孤岛”时期,团结了一批留沪戏剧工作者,组织了青鸟剧社,演出了《雷雨》、《日出》和本人创作的《女子公寓》等。1938年,又参加筹建上海剧艺社。此间,创作了《满城风雨》、《女儿国》等四十余部,其中《花溅泪》被改编为电影剧本,《夜光杯》、《女子公寓》、《夜上海》等被拍成电影。1941年奉命转移香港,1942年抵桂林,写出《长夜行》。此后调往重庆。1943年参加组织中国艺术剧社,写了《杏花春雨江南》、《心狱》等。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回到上海,任上海剧艺社负责人,中共上海市委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而后投入反内战、反饥饿、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1948年去香港,不久进入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副处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上海市电影局顾问,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影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长期致力革命戏剧和电影事业,有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建国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化局局长,中国影协、剧协委员、主席等职。1977年带病重新写作,《七月流火》被改编为电影。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7年6月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1岁。剧作主要有《花溅泪》、《夜上海》、《杏花春雨江南》、《戏剧春秋》(与夏衍、宋之的合作)等,创作电影剧本《无名氏》、《聂耳》(与人合作)等,著有《于伶剧作选》等。

  于洋(艺术界)
  于洋(1930.10-——),原名于延江,山东省黄县人。1954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修班学习。中国当代著名表演艺术家、导演艺术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12岁时到电影厂试镜,结果以出众的艺术天赋和帅气的外形崭露头角,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童星”,与电影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5岁这一年,东北人民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获得解放,翻开了生活中崭新的一页。在八路军中工作多年的哥哥随部队来到长春,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之后当过解放军侦察员,参加过土改运动,作为解放军的文化干事,参加过四平保卫战、长春围歼战,并在某部炮兵团获得过四野颁发的“渡江战役纪念章”。1947年11月奉命来到东北电影制片厂,在一部短故事片里,扮演解放军军连长。从此正式开始了电影演员的生涯。在这部电影的拍摄中,学到了很多。导演伊琳告诉他,在表演中生活是基础,如果没有真情实感,表演就不可能打动人。1948年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开拍,在其中饰演钢铁工人吴一竹。1949年的5月1日,这部电影在解放区放映,立刻引起轰动。随后又参加了《桥》、《中华儿女》、《走向新中国》等影片的拍摄。虚心向老艺术家们学习,使自己的表演水平有很大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在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中,饰演一位勇敢、顽强、纯朴的苗族青年黛乌,精湛的演技获得一致好评。195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训练班学习,在此期间丰富了自己的表演理论,使自己的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毕业后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做演员。1958年在影片《英雄虎胆》中扮演解放军侦察员曾泰,因做过侦察员,在表演中,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到影片中,准确地把握了人物,表现了曾泰机智,临危不惧的性格特点。先后在《飞越天险》、《青春之歌》、《水上春秋》、《革命家庭》、《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等近30部影片中塑造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在《暴风骤雨》中扮演工改工作队肖队长,肖队长刚毅,深沉,真挚的性格特征让他表现的淋漓尽致。1964年在主演的影片《大浪淘沙》中,扮演一位勇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靳恭绶,表演细腻,感人,朴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开始逐步走向电影导演工作,《万里征途》是他的导演处女作。以后又执导并主演了影片《戴手铐的旅客》,这部作品时代感强,塑造了一批不计个人安危,坚守岗位的公安干部形象。还导演了《大海在呼唤》、《驼峰上的爱》、《孤帆远影》等影片。1990年参加了影片《大海风》的拍摄,1989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团长。主要导演作品有《万里征途》、《戴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驼峰上的爱》、《孤帆远影》、《桥》、《卫国保家》、《山间铃响马帮来》、《怒海轻骑》、《水上春秋》、《中华女儿》、《生活浪花》、《飞越天险》、《英雄虎胆》、《青春之歌》、《矿灯》、《暴风骤雨》、《大浪淘沙》、《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带手铐的旅客》、《大海在呼唤 》、 《大海风》等40余部。,导演话剧莎士比亚《第十二夜》、高尔基《仇敌》、曹雨《日出》等。
  1960年被中央文化部选定为全国22大明星之一,1994年获国家电影局、中国电影家协会、北京电视台联合颁发的“人民不会忘记”荣誉奖杯。1995年获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荣誉”奖。

  于真(社会学)
  于真(1929-——),曾用名王肇仁,湖北省黄梅县人。194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1954年从部队转业到武汉钢铁厂。1981年后到湖北省社科联、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任职,为副研究员,兼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顾问、湖北省社会学会第三届副理事长,湖北省社会调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侧重于社会学原理、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科学方法与技术》(1984年主编)、《当代中国青年职工状况》(1984年合著)、《探索社会奥妙的钥匙》(1988年合著)、《经济犯罪防治研究》(1988主编)等,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调查》、《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学思考》(1984年)《我国的社会变迁与社会文化物质》(1986年)、《社会利益群体理论与马克思社会结构观的发展》(1988年)、《论机制与机制研究》(1989年)等。

  于梅(体育界)
  于梅(1963-——),女,山东省牟平县人。1978年底参加飞机跳伞训练。中国当代著名女跳伞国际级运动健将。
  1983年在全国跳伞锦标赛中,获个人定点跳伞、个人跳伞特技和个人全能3项冠军,并与队友合作获女子集体定点跳伞亚军。1984年在第17届世界跳伞锦标赛上,夺得女子个人定点跳伞世界冠军,并与队友合作,获集体跳伞世界亚军,女子团体第3名。1988年8月在瑞典举办的第十九届世界跳伞锦标赛上,与队友合作,获女子集体定点第二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二名。
  1985年3月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被烟台市政府评为青年突击手标兵。

  于敏(文学)
  于敏(1914-——),山东省潍县人。毕业于山东烟台英语专科学校。一度到上海,当电影公司场记。1938年春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电影编剧、小说家。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新中华报》记者、鲁艺实验剧团副团长、延安中学教导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7年进东北电影制片厂、电影局剧本创作所、长春电影制片厂。1948年创作电影剧本《桥》。1949年赴北京工作,完成《赵一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入长春电影制片厂。1976年调中国影协。其电影文学剧本《桥》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片。先后创作的电影剧本被搬上银幕的有:《高歌猛进》、《赵一曼》、《无穷的潜力》、《工地一青年》、《炉火正红》等。发表有报告文学、长篇小说、散文等并出版电影论文集《树人》、《探索》等。

  于敏(物理学)
  于敏(1926.8.16-——),河北省(今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人。是一个神秘人物,曾经“隐身”30年之久,1988年名字才得以解禁。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国当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
  抗日战争时期,青少年时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留下惨痛的记忆。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以门门功课第一闻名全校。1944年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上学后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会用就行了,根本不告诉学生根源。而他却偏偏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
  解放战争暑期,1946年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本科毕业,考取了张宗遂先生的研究生。张先生病后,胡宁教授担负起指导之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兼助教,在张宗遂、胡宁两位先生的悉心教导下。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这个所1950年才成立,由钱三强任所长,王淦昌和彭桓武任副所长。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参加了接待。才华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他有自己的见解,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大的学术气氛中,互相启发,才利于人才的成长。现在的环境已有很好的条件了。” 1965年起历任核工业部研究院副主任、副所长、所长、副院长等职。后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从事核物理、中子物理、统计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和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领导解决了一系列具有实用意义的理论问题,对我国的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贡献。由于保密的原因,这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主要专著有《原子核理论》(1961年合著)等,合译《量子电动力学》等。

  于敏(艺术界)
  于敏(1931-——),曾用名于春敏,黑龙江省阿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
  1954年任《黑龙江日报》社摄影记者,历任中国摄影学会黑龙江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
  主要作品有《大学生的假日》、《人欢马跃》、《在农村安家落户》、《麦海夜航》、《垦区新一代》等,均入选全国影展。获东北地区影展作品奖的有《彩霞万朵》、《我的家乡住在东北大森林》、《托盘果》、《早市》、《女射手》、《开学第一天》等。

  于船(农业科学)
  于船(1924.11-2005.11.2),原名孙裕川,祖籍山东省桓台县人,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解李村。1946年毕业于陆军兽医学校大学部。中国当代著名中兽医学家,中国现代中兽医学奠基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在村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因家中生活困难,无力升学,本村小学老师宗怀清念他成绩优秀,特免费招入本校附设中学班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末入咸阳劳动营。1940年考入甘肃省清水国立第十中学,毕业前又考入西北技艺专科学校森林专业。1943年1月考入陆军兽医学校西北分校大学部本科。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陆军兽医学校西北分校与设在贵州安顺本校合并,随之到陆军兽医学校大学部继续学习。1946年8月大学毕业后任云南嵩明种马场一等技佐。1948年2月入华北联大第一部学习。同年7月到华北大学农学院任教员,并提任兽医专修科主任和畜牧兽医教育工作站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清华大学农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农业大学,转入北京农业大学(即今中国农业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兽医系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社会职务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兼任中国兽药典副主任及中药组组长、《中国兽医杂志》主编,是世界兽医学会会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长期从事中兽医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北京农业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中兽医专业,努力发展中兽医及兽医针炙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并被选为中兽医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顾问。
  2005年11月2日因病在北医三院逝世,享年81岁。主要论著有《率我国古代兽医学的成就》、《中兽医发展史和中兽医的学术思想》、《兽医针麻现状》、《中国古代家畜疾病防治方面的生物学知识》、《于船文集》和《中华兽医经典》等,合编《中兽医史略》、《中兽医学简史》等,主编《中兽医学》等。

  于渌(物理学)
  于渌(1937-——),江苏省镇江县人。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国立哈尔科夫大学理论物理专业。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当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1961年回国后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1979年后在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加洲大学圣巴巴拉理论物理所访问研究。1985年起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会凝聚态结构与动力学委员会委员,欧美许多大学和研究所的客座科学家。还担任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意大利)凝聚态学术委员会委员。从事超导理论,相变和临界现象理论,非平衡统计理论,液氢薄膜动力学、一维有机导体的孤立和分数电荷等的研究。预言含顺磁杂质超导体中存在束缚态,开拓了磁性杂质对超导体影响的系列理论与实验研究。参与倡导闭路格林函数研究,给出了描述平衡与非平衡统计物理的统一理论框架。提出导电高分子准一维系统中孤子型元激发应满足的拓扑性边界条件。与他人合作,用骨架图展开方法计算了连续相变临界指数,准到小参量ε的3阶;发展黄昆的晶格驰豫理论,研究了准一维导体中局域性元激发的动力学和物理效应;用自洽方法研究了空穴在反铁磁背景上的运动;研究并预言电阻在转变温度附近有极大值;用规范场理论研究了高温超导体的理论。
  主要论文与著作有《聚忆炔高分子的孤子和极化子》(1985年)、《相变与临界现象》(1984年)等。

  于蓝(艺术界)
  于蓝(1921.6.3-——),女,原名于佩文,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人。1938年北平辅仁女子中学高二肄业。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女电影表演艺术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0月赴延安,先后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学习。1940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艺术工作团任演员,开始演艺生涯,演出舞台剧《粮食》、《带枪 的人》等。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在东北文工一团演出《血泪仇》、《日出》等舞台剧。1946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49年首次参加电影拍摄,主演影片《白衣战士》中饰演女医疗队长庄毅,该片受到全国妇女联合会的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在影片《翠岗红旗》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妇女向五儿的艺术形象。1953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1954年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训练班学习。1956年毕业后任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员,演出舞台剧《百丑图》及高尔基的《小市民》等。1958年回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影片《林家铺子》中饰演角色。1960年在影片《革命家庭》中饰演母亲周莲,从青年演到老年,表演细腻、深沉、含蓄。1961年获莫斯科第二届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1981年起任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后改名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先后参加了故事片《龙须沟》、《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及《烈火中永生》、《翠岗红旗》、《侦察兵》等的拍摄。1987年任艺术指导。是中国影协第三、四届理事,第五届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三、 五、六届委员。

  于风梧(哲学)
  于风梧(1927-——),吉林省舒兰县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中国当代著名西方哲学史家。
  1953年毕业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系、教育系任教,历任哲学史教研室副主任、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师范院校欧洲哲学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师范院校欧洲哲学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专长为西方哲学史,特别是18世纪法国哲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卢梭思想概论》、《欧洲哲学史》(合著,任编写组长)、《欧洲哲学史教程》(合著,任编写组组长)等,译著有《康德实践哲学》(合译)。主要论文有《卢梭思想初探》、《康帕内拉》等。

  于文远(人才学)
  于文远(1935-——),辽宁省庄河县人。1963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与热工自动化专业并留校工作。中国当代著名科技人才学家。
  1963年东北工学院冶金炉与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中共东北工学院党委办公室秘书、副主任,中共热能工程系党总支书记。1985年起在辽宁省人才研究开发中心工作。历任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沈阳市组织人事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管理、科技人才学、干部人事管理、公务员制度等。编写过我国第一本科技人才学教材。主持过中央组织部和辽宁省有关地方国家机关考试录用非领导职务工作人员、市级党政群团领导职务、乡镇企业人才的课题研究。
  研究成果获辽宁省科协优秀论文二等奖和其他奖励。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专著、合著有《科技人才学教程》、《人才管理概论》、《干部录用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等。

  于文清(文学)
  于文清(1967.3-——),别署香南居士,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镇江市文教第二支部党员。为镇江市文联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佛教书画院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镇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镇江市文联书画创作院副院长,《书画创作》执行主编。在诗词和书法上很有造诣。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在江苏省镇江市文联工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南诗词学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镇江市青年书画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镇江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镇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江苏省青联委员、镇江市政协委员。在诗词和书法上很有造诣,在镇江的文苑、北固山、焦山、蒜山游园等好多地方都有其墨迹。诗写得清丽典雅,文章很大气,充溢着书卷气。诗词、书法、文论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美术观察》、《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江苏书法通讯》、《青年书坛》、《全球当代诗词选集》、《近五十年寰球汉诗精选》、《华夏吟友》 (一、二、三卷)、《当代千家诗》等报刊专集。参与编著《镇江诗词集萃》、《镇江书法精品集》、《镇江书画五十年》、《当代诗人咏镇江》、《当代诗书画咏镇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丛书·诗苑英华》等。策划“全国诗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成都·镇江书画联展”、“镇江·九江书画联展”等。作品《孙中山先生楹联》参加了民革中央举办的“庆祝民革成立60周年全国书画展”并被收入作品集,为镇江市民革争得了荣誉。多年来,利用书画社这个平台,广泛联络各界人士,为镇江市祖统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著有人个诗词集《江干小唱》、《于文清诗书小辑》(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诗书滋味》、《当代诗人咏镇江》、小品集《真水无香》(小品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等。

  于世英(社会学)
  于世英(1934-——),曾用名于毅,辽宁省海城市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系。毕业后在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任教。中国当代著名科学社会学家。
  1983年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从事理论教育工作,历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北京市社会科联秘书长,兼任中国科学会、中国政治学会、社会主义思想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共运史。
  主要著作有《科学社会主义简明辞典》(1988年合写)、《科学社会主义纲要》(1987年主编)、《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1988年副主编)等,主要论文有《浅议新技术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队伍的影响》(1985年)、《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的创立和发展》(1988年)、《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七十年》(1989年)等。

  于立群(艺术界)
  于立群(1916-1979.2.25),原名于佩珊,曾用名黎明健,郭沫若夫人,广西省(今壮族自治区)贺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女书法家、社会活动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从事文艺工作。后协助郭沫若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参予创建群益出版社,出版进步书籍,参加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任理事。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参加战地救亡工作。上海沦陷后,经香港、广州到武汉,协助郭沫若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同时参与创建群益出版社。
  解放战争时期,随郭沫若先后在上海、香港两地从事民主运动。并继续从事革命书籍的出版工作。筹集经费、医药物品等支援人民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妇女联合会执委,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精于书法,长期研究中国书法艺术,成为中国女书法家之一。
  1979年2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出版有《于立群遗墨》行世。

  于式枚(文学)
  于式枚(1853-1915.6.25),字晦若,号潜史,清·广西省贺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人。博闻强记,善属文。德宗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土,以庶吉士人庶常馆,三年期满经御试,授兵部主事。充李鸿章幕僚多年,奏牍多出其手。1896年参加康有为倡设的保国会。清末官员,民初遗老。近代著名学者、诗人。
  晚清时期,博闻强记,善属文。北洋大臣李鸿章慕其才,条陈调为北洋差遣。在北洋任职10余年,有关奉章文牍多出其手。清·德宗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随李鸿章参加俄皇加冕典礼并出访德、法、英、美等国,国后授礼部主事,由员外郎授御史,升给事中。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助奕、李鸿章签订辛丑和约,清帝赏于式枚五品京堂,充任政务处帮提调,大学堂总办,译学馆监督。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以鸿胪寺少卿督广东学政,后改提学使,于式枚力辞,乃受命总理广西铁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任广东提学使,广西京官联名上奏荐其兼任广西铁路公司总理,规划建筑广西境内铁路。光绪三十三(1907年)充出使考察宪政大臣,上奏反对立宪和召开国会,维护专制皇权,立宪派请罢。因得皇族和顽固派支持,擢升邮传部侍郎。当时政潮激烈,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朝野上下均言推行西法。由于陈言受朝廷嘉纳,先后被调任礼部侍郎、学部侍郎。末帝宣统元年(1909年)从德国考察回国,因病告假。张之洞奏荐于式枚堪大用,复任为吏部侍郎,不久转学部侍郎,总理礼学馆事,修订法律大臣,国史馆副总裁。生性耿介,宽和待人。营山县城禹王宫是湖广籍人的会馆,与于氏宗祠权一墙之隔,为争一墙之地,互不相让会馆诸姓人众钱多势胜,于氏族人欲仗于式枚之力以兴大讼。便回书并引“千封书信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诗句相劝。于氏族人见其无助讼之意而息讼,会馆诸姓为官高位显的于式枚豁然大度所感亦罢争斗之念,双方言和,至今传为美谈。
  民国初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清亡不仕,悲愤憔悴,稳居山东省青岛,谢绝袁世凯聘为参议。1913年清史馆成立,担任纂修清史稿总阅。未几染病。1915年自青岛移居上海。
  1915年移居上海不久,6月25日即病逝,终年62岁,谥文和。

  于庆成(艺术界)
  于庆成(1944-——),河北省(今天津市)蓟县玉石庄村人。从小就喜欢画画,坎坷辛酸的童年、青年时代,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当代著名民间艺术家,泥塑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0年随家人进城吃上了商品粮,1966年正赶上社会上号召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潮流,全家因此由县城迁往农村,没过上两天城市生活重新回到了村庄。在苦与累中却找到了乐趣,那就是用随手可得的泥土捏泥人。由于痴迷于捏泥人,开始得不到老父亲的理解,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只有父亲一个人的劳力养活着家里6、7口人,儿子整天沉溺于捏泥人,连老父亲为他找的活计,都没干几天就不干了。看着满屋子没有什么用的泥人,生气的父亲把它们全砸碎了。从来没跟父亲顶过嘴的他这回为了这些泥人跟父亲红了脸:“这些都是艺术!”疼爱孩子的母亲虽然不理解儿子这些泥人到底能有多大用途,但是一个最朴素的想法让她一直支持着这个不被别人理解的儿子。“捏泥人虽然没多大用,但至少孩子没有学坏。”在母亲的支持下,父亲看着儿子捏出来的活灵活现的泥人,也不忍心砸了,而且在人多屋少的情况下,还特意为他的泥人准备了一间屋子。1973年,天津美术学院到蓟县招收工农兵学员,当得知消息后,招生工作已基本结束,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把自己作品的照片寄给了天津美术学院,并附信表达了自己的求学愿望。但照片与信发出一个月,如石沉大海。心疼那些照片的他跑到天津美院去要照片,接待他的是王兰成老师,王老师热情地接待。回家不到一个星期,入学通知书就到了手里。1977年开始走上创作生涯,1983年进入天津美院深造。1990年起从事泥塑艺术创作研究,并任《庆成泥塑馆》馆长。为中国民协会员,天津美协会员,中国工美协会塑雕学会会员,北京工美协会理事。作品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在远赴海外展出时,受到热烈的欢迎。在法国展出的时候,一个巴掌大的泥人卖400法郎还被人围着抢买。并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展出,并荣获众多奖项,颇受媒体的关注和国内外朋友的喜爱及收藏。1998年和2002年分别出版了两个作品集。作品荣获了六项外观设计专利和一项作品表面机理的发明专利。并获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荣获文化部授予的“民间美术工作开拓者”称号,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于吉平(体育界)
  于吉平(1956-——),北京市人。中国当代著名射击运动健将。
  1975年代表陕西队获跑猪标准速射击全国冠军。同年获全运会冠军。1976年在全国射击比赛中破跑猪标准速射击项目全国纪录。1980年在中美射击友谊赛中,以390环的成绩超过世界纪录3环,并获跑猪混合速射击冠军。1981年在阿根廷举行的世界跑猪射击锦标赛中,与谢毅力、褚刚、王仲元组成中国队,以1533环的成绩平世界纪录,获跑猪混合速射团体第3名。后任陕西射击队教练。
  1980年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于光元(医学)
  于光元(1899-1991),山东省烟台市人。1921年毕业于奉天医科大学,1925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国家一级教授(1996年录入教授名人录)。中国当代著名皮肤性病学专家、一级教授,我国皮肤性病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
  大革命暑期,1925年回国在母校奉天医科大学任药理学及皮肤科教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件时,国联派李顿调查团来东北调查日军侵华事件,以学者教授名义应邀参加调查。1937年2月,受聘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任药理学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随中央大学西迁成都,中央大学、华西大学和齐鲁大学的三校医学院,共同组成“三大医学院”任校药理学教授。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应上海同济大学之聘,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皮肤性病学教授,附属中美医院皮肤科主任,使医院皮肤科由小到大,医疗、教学、科研获较快发展,人员、设施至迁汉建院时已相当完善。来武汉后在附属协和医院任皮肤科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教授,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等职。社会职务兼任上海市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皮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理事、湖北省及武汉市皮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副主编等要职。早年研究药理学,后从事皮肤性病学研究,对皮肤病学有较深研究。先后在国内外发表重要论文40余篇,1957年代表我国出席第十一届国际皮肤科学术会议,在大会上宣读“日光性皮炎”。20世纪50年代初开展核黄素缺乏病的研究,获得成果。首次提出“日光性皮炎”的概念,推翻了传统的“滨藜中毒”论,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评价。1954年首先发现第四性病有肛门乳头瘤状突出的特殊病症。对雅司病、核黄素病等的研究与防治,居于世界国领先地位。发表“见于中国的雅司病”、“全身性弥漫性血管角化瘤”。《核黄素缺乏病的皮肤组织病理研究》一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核黄素缺乏病的皮肤组织病理研究在世界上属于领先水平。为我国皮肤性病科学的学术发展与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湖北省政协委员。
  1991年因病逝世,享年91岁。主要著作有《皮肤病及性病学》、《麻风病学》、《皮肤病学》、《工业职业病》、《职业性及工业病手册》等。主校译卡塔梅舍夫的《皮肤性病学》、《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第六、七版。

  于光远(经济学)
  于光远(1915-——),曾用名郁锺正,上海市人。1934年年由上海大同大学转入清华大学。1935年参加北平“一二·九”运动。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常务委员。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后历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1941年起从事陕甘宁边区经济研究,后在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以后任中共中央图书馆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系教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科学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常委,科学规划委员会副秘书长,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任国家科委副主任。1975年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北京民族大学名誉校长,中顾委委员,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顾问。国务院环境战略研究中心主席,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顾问,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中国马列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经济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主编、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3年2月当选为海南开发促进会副理事长。1994年应聘为深圳大学名誉教授,同年起任第三届中国旅游协会名誉顾问。是一位勇于实践、探索、开拓、发展的经济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仅1978年以来,出版了27本书、600多篇文章,共280万字,是一位知识领域非常宽阔的专家。
  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关于规律客观性质的几个问题》、《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论社会科学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标问题的十三篇文章》、《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哲学论文,演讲和笔记》》、《社会主义生产中的经济效果》、《中观经济、十字形大农业、王牌工业及其他》、《战略学与地区战略学》、《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我的教育思想》、《碎思录》、《文革中的我》、《古稀手迹》等。主编的著作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丛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常识》等。译著有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等。

  于同隐(化学)
  于同隐(1917.8.6-——),江苏省无锡县人。193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1951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高分子化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兵工署材料研究所工作,鉴于国民党政治腐败,1943年回到浙江大学任助教和讲师。
  解放战争暑期,1946年考取公费留美。1947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成绩在200名研究生中名列前茅,获得博士学位,并被推选参加荣誉化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密西根大学研究助理,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他与一部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密西根大学分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正确认识祖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1年和爱人蔡淑莲冲破重重困难,从美国回国,回国后在浙江大学任教授。1952年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化学世界》杂志副主编、英国《高分子科学进展》杂志编委等职。从事高分子粘弹性和高分子合金研究。讲授过《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高分子化学》、《高聚物粘弹性》等课程。专长高分子化学,50余年来,在教学以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学术上突出的成就是开发了对生产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不等活性缩聚动力学这一新领域,和以高分子硬弹性的理论研究为基础。1984年领导研制成功微孔聚丙烯中空纤维人工肺。1989年退休,退休后,仍担负着培养博士生和指导博士后研究的工作.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为高分子事业的发展继续发挥他的光和热。
  负责研制的“微孔中空纤维聚丙烯人工肺”获胜者98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986年国家科教委优秀科技奖,“丙烯液相本体聚合新工艺”获1987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著有《高分子粘弹性》(1987年)、《配位聚合》(1988年)等,译著有《有机化学教程习题》(1956年)、《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1965年)、《爱因斯坦论著选编》(1973年合译)、《大分子》(1987年上下册)和发表论文60余篇等。

  于仲嘉(医学)
  于仲嘉(1929-——),山东省文登市大水泊镇西南台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中国当代著名显微外科专家。
  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受革命老区的影响,学生时代的便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部队看护员、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职,并于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冒着枪林弹雨,奔波于鲁中战场上,抢救了无数伤员,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四等功四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考入安徽医学院学习。1959年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第六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外科医生。1964年始开展断肢再植、四肢显微外科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工作。
  先后发明的“全手指缺失再造技术”获1985年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批准的医药卫生发明一等奖。为修复缺损严重的肢体所创用的“桥式交叉吻合血管游离组织移植术”,1985年获国家级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6年被国家科委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其“游离组织组合移植”的研究成果,1987年度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于军伟(艺术界)
  于军伟(1982-——),字乃之,一字慕渊,号一鼎堂主、重墨轩主,别署翼墨行者、心墨行者,河北省获鹿县(今鹿泉市)人。自幼酷爱书法与楹联艺术,敏而好学,思而上进,书法初学唐楷,后师法二王,师承传统而寓新意,注重文学修养,讲求书法与楹联艺术相统一,转益多师,临池不辍。为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任鹿泉市楹联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鹿泉联苑》编委。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楹联家、书法家。
  自幼酷爱书法与楹联艺术,敏而好学,思而上进,书法初学唐楷,后师法二王,师承传统而寓新意,注重文学修养,讲求书法与楹联艺术相统一,转益多师,临池不辍。为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任鹿泉市楹联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鹿泉联苑》编委。书法、楹联作品获2001年“香港海内外书画名家精品展”中青年组金奖、“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银奖”、“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银奖”、“‘泉铭杯’全国书画大赛银奖”、“‘双迎双庆杯’书画大赛优秀作品奖”、“首届十精品中国书画创作大奖银奖”、“羲之奖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书画大赛三等奖”“首届弘扬西柏坡精神征文”、“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等全国性大奖数十次。作品见诸《青少年书法报》、《中国硬笔书法报》、《中国楹联报》、《河北日报》、《燕赵晚报》等报刊。并入编《中国书画艺术博览》、《21世纪亚洲华人书画艺术博览》、《现代书画名家精品观止》、《中国楹联二十年作品集》、《当代中华名胜楹联宝典》、《中国楹联分类精品手册》等多部大型丛书。

  于志学(艺术界)
  于志学(1935-——),笔名问津、干城,黑龙江省肇东市人。早年毕业于哈尔滨春华美术学校。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一级美术师。
  历任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副主席,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冰雪山水画研究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传记协会理事等。1960年开始研究雪景画,在技法上创造出“雪皴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笔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在理论上提出“南黑北白、南虚北实、南以石画山、北以树画山”和“墨有韵、白有光”、等新的美学思想,创造了冰雪山水画。冰雪山水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技法,表现了“冷逸之美”等冰雪美学的核心思想;填补了传统中国水墨画一千多年来不能直接画雪更不能画冰的空白;使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对象由山、水、云、树拓展到山、水、云、树、冰雪,创立了中国画“白的体系”。代表作有《冰雪奇观》等。1999年作品《北国风光》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作为“世纪收藏”。2001作品《雪漫兴安》参加百年中国画展。生平事迹于1983年被英国伦敦国际出版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
  其作品先后多次获奖,1979年作品《塞外曲》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全国美展三等奖。1987年获美国国际传记研究院授予的金钥匙奖牌和终生荣誉勋章。1990年作品《杳古清魂》获美国首届国际艺术大赛绘画类一等。1992年作品《雪月送粮图》获中国美协颁发的金奖。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颁发的“中国画学术精诚奖”。1997年作品《牧鹿女》获文化部、中国诗书画院颁发的《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铜奖。出版有《于志学画集》,著有《雪园漫笔》、《冰雪山水画技法》和中外美术理论家撰写的《冰雪山水画论》、《黑白体系论》、《冰雪艺术美学》等专著。

  于秀源(数学)
  于秀源(1942.2-——),山东省章丘县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1965年考取杭州大学数学系。为陈建功院士的研究生,后因文革中断学业。1980年获山东大学数学系硕士学位(导师潘承洞院士)198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并研究超越数论。1983年5月获山东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师从潘承洞院士),是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18位博士之一。 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
  1980年至1987年在山东大学工作,历任山东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副教授、教授,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省数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87年起在杭州师范学院工作,曾任杭州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副院长、副院级巡视员等职。现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衢州学院(筹)副院长,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浙江省应用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杭州市数学会理事长,《Mathematics Reviews》杂志评论员。主要从事解析数论、超越数论、密码学和数学教育的研究。4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四次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究项目,多次主持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的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和教材建设项目。
  1990年获《浙江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1991年获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1993年获《国家高师院校教师奖》(曾宪梓奖)二等奖。荣获《密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省部级)(2002)、浙江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以及其他奖项。主要著述有《特殊模物征的L-函数的超越性准则》、《复合加密的公钥系统》等,译著有《超越数论基础》、《阶的估计》等4种,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生及本科生教材3部等。

  于希宁(艺术界)
  于希宁(1913-——),曾用名于桂义,别号平寿外史、鲁根、管龛等,山东省潍坊县人。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专业。受精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艺术家、教授。
  新中国成立前,1933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当教员。编绘出版了《花鸣画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山东师范艺术系副教授,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副校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画院院长 。具有诗、画、印、和美术史论全面艺术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国画《玉兰》、、《黑芍药》、《墨茶》、《丝藤》、《葡萄》、《竹林新春》、《丹柿累累》、《丝瓜》、《乡土风味》等。均参加全国美展,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另有《扶桑》、《梅花》、《雪梅》、《凌霄》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出国美术展览。为人民大会堂等名建筑创作《锦上添花》、《玫瑰香》、《铁骨立风雪》、《幽香透国魂》等。并先后在北京、日本、新加坡、香港、加拿、美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和讲学。是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山东省人大常委。历任第二 、三 四届中国美协理事、山东省美协主席等职。1998年山东艺术学院设立“于希宁中青年教师艺术奖励基金。”
  出版有《北魏石窟拓片选》、《牡丹画谱》、《殷周青铜花纹演变初探》、《论画梅》、《写意画花》、《于希宁花卉技法》、《于希宁画辑》、《于希宁画集》、《于希宁诗草》、《荣宝斋画谱.于希 宁》、 《于希宁手拓黄宾虹藏秦汉印失遗》、《中国近代现代名家.于希宁》等专著。

  于希贤(地学)
  于希贤(1940-——),云南省昆明市人。1964年7月云南师范大学生物地理系毕业。1981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历史地理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国当代著名建筑风水理论与应用学大师。
  1964年在上海市长乐中学任教。1974年在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任教,并研究云南农业地理及云南地震。1981年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云南省科技学术交流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文史馆员,中国徐霞客协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协会理事,中国地方志协会理事,国际地理学会地理学思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第2、3、4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古都学会理事,第六届中国方志协会学术委员,昆明等十几座城市旅游规划的项目主持人,中国长城学会常委、理事。长期从事中国地理学史、科学文化史与中国文化地理、方志学、历史气候、灾变及其对社会演化的影响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1985年参加过泰山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和申报工作,做气候突变与环境突变的研究,成果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87年科学进步一等奖。1990年应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邀请讲学。1995年再次应莫斯科大学邀请讲学,得到俄罗斯科学院的推荐,在莫斯科和雅库茨克自治共和国两地,两次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大会”,并提交论文《孔子思想与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1998年出任北京大学课题组组长,承担“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昆明旅游圈规划优化研究”。1999年在美国小石城阿克戴尔非亚大学进行三个月的学术交流,主讲“黄河与黄河文化”等。2001年乘坐潜水器下潜到抚仙湖底,实地考察水底古城。
  其著作颇丰并多次获奖。其中《北京历史地图集》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进步一等奖;研究黄河泥沙与环境变迁获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一等奖;因撰写《中国文化史》教材,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等。主要研究论文和著作或成果有《中国近4000年来地理环境灾变问题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1995年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中国方志学大纲》(1995年台湾文史出版社)、《中国方志学大纲》、《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等。

  于良志(文学)
  于良志(1929-——),山东省海阳县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胶东师范,随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篇小说《昌老五和互助社》获1950年山东文艺评奖一等奖。历任海阳县小寨子村小学教师,后调入《胶东日报》社抄稿员、记者,山东省文联《山东文艺》编辑、副主编、专业作家,《前哨》副主编,作协山东分会理事,《山东文学》副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文艺室副主任、《柳泉》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总编辑、编审,山东省文联委员等职。著有短篇小说集《代耕》等,长篇小说《白浪河上》、《渔家女》和短篇小说集《衣裳》、《姐妹之间》等。

  于非闇(艺术界)
  于非闇(1889-1959),满族,名于照,号仰枢,笔名非厂、闲人、老非等,堂号玉山砚斋,原籍山东省蓬莱县人,出生于北京市。中国当代著名工笔花鸟画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前,青年时代拜师学习工笔花鸟。1913年至1943年先后任教于北京市立第二小学,市立师范学校,私立华北大学美术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5年开始学习、研究工笑花鸟画。40岁以后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创作艺术上从明陈老莲入手,上溯两宋、五代花鸟,尤努力追随宋徽宗赵佶画风及其瘦金书。其工笔花鸟画笔力坚实,无一松懈,色彩浓重富于装饰,源自写生,造型精谨,前期较为淡雅,后期趋于丰满富丽,为北方工笔花鸟画的重要代表,与陈之佛有“南陈北于”之称。晚年仍创作了大量作品,《玉兰黄鹂》即为其一。玉兰在北方绽放在早春时节,有玉树临风之姿。仓庚即黄鹂,《诗经》里有句曰:“仓庚于飞,熠耀其羽。”画家便以此为艺术形象并用石青为底色来烘托玉兰和黄鹂。这鲜明清丽的色彩,恰是蓝天映照下一派晴空万里、鸟语花香的大好春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新国画研究会(后改为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常务理事及副会长。1952年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画《和平鸽》一幅。1954年直至去世,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等职。
  主要绘画作品有、《丹柿图》、《牡丹》、《牡丹鸽子》、《宝贵白头》等。画论有《中国画颜色的研究》、《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出版有《于非闇工笔花鸟画选》。《北京画院中国画选集》收其作品。
  1959年7月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于秉治(医学)
  于秉治(1943-——),辽宁省沈阳市人。196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日文医学班。1979年赴日本神户大学,从师在几度诺贝尔奖候选人,Lasker奖获得者Nishizuka的指导下从事PKC的研究。1981年获博士学位。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生化专家。
  1981年归国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有关蛋白质磷酸化方面的研究,利用输精管平滑肌研究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a)的作用与PKC直接相关。该研究得到Nishizuka教授的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在有关受体研究上的一大突破。上述研究曾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于1989-1992年与Frease (USA)合作发现胰岛素不仅可促进甘油二酯的合成,而且可促进PKC向膜转移。近年来先后在J.B.C、J.B、Endocrinology等发表多篇论文。已有14篇被Sci收录,1990-2002期间被引用次。近20年来在自然科学基金(连续获9次资助)、卫生部基金重点资助(2次)及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有关信号转导及PKC生物学意义的研究,这就是该研究方向的重点及特色。在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下(40万),从牛精子中发现了一个PKC抑制剂,同时发现一个已知牛精浆蛋白(BSP)也能抑制PKC的活性。本研究还发现PKC及其抑制剂可通过对MPF的活性调节来促进、抑制受精卵的发育,该研究在Biomedical, Res上发表后,立即被Sci收录及引用。目前又获973(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100万)的资助深入开展研究,有可能在受精卵的早期发育的机理上有新的突破。该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对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均有指导意义。现已克隆了一个新的基因(1052个碱基,222个氨基酸),该基因有可能在受精卵早期发育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该研究目前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18万)。先后被授予国家级、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6年被聘为国家教育部第三届科技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委员。在研究方向下共招收了27名硕士,23名博士生(199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
  先后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辽宁省授予国家级、部级及辽宁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于学伟(文艺界)
  于学伟(1917-——),浙江省宁波市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7年参加沪30余所大中院校为赈灾举行的公演,演出了《王三》、《酸枣》等,被《大公报戏》评为优秀演员。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上海救亡演剧队第6队。1938年到延安加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导演的剧目有《周子山》、《阿Q正传》、《牛永贵挂彩》、《白毛女》等。
  解放战争时期,赴东北参加土改运动,后任哈尔滨鲁艺文工团导演,排演了歌剧《火》,受到东北局宣传部的嘉奖。1948年初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执导了建国后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斗争生活的故事片《内蒙古人民的胜利》。1952年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剧作奖。1956年调北京电影学院。1964年调北京电影制片厂任导演。历任中国影协理事,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导演的影片有《沙家店粮站》、《风从东方来》(与苏联合拍,兼中方编剧)、《小二黑结婚》(合作)、《沸腾的群山》(合作)等。

  于宗先(经济学)
  于宗先(1930.9.10-——),原籍山东省平度县人。台湾“中研院”院士,现任“中国经济企业研究所”所长,“中华齐鲁文经协会”理事长。1956年在台湾大学经济系毕业,获得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后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博士,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中国当代经济计量学家。
  历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和咨询委员会委员,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和中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经济学的研究、经济预测、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和教学工作。
  著有中英文专著8部,并主编了中英文专著20余部,发表中英文学术性论文100多篇。

  于宗琨(文艺界)
  于宗琨(1925-1966),上海市人。中国当代著名京剧演员、导演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前,与高百岁等人合作演出于上海、南京、苏州等地。中国当代著名京剧演员、导演。并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及进步戏剧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筹建中南京剧工作团(后改为武汉京剧团)。任该团第一分团副团长。演出的主要剧目及扮演的角色有《群英会》中的诸葛亮、《追韩信》中的韩信、《三打祝家庄》中的栾廷玉等。还加、工整理、导演了几十出优秀传统剧。历史剧新编入现代京剧。主要剧目有《关羽走麦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闯潼关》、《金山战鼓》、《关汉卿》、《文天祥》、《西厢记》、杨门女将等。
  1966年逝世,终年仅41岁。

  于绍康(文艺界)
  于绍康(1925.9.11-1994.5.3),原籍辽宁省大连市人,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44年毕业于留日预备学校文科。中国当代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
  解放战争时期,从事舞台演出。1949年入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任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起从事电影事业,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在《激战前夜》、《黑山阻击战》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脱离影坛,下放北大荒农场做农工。1960年参加话剧《北大荒人》剧本创作。1961年主演影片《北大荒人》。同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相继在《小兵张嘎》中的钱区队长、《海霞》中的渔霸黑风、《夕照街》中的裱糊匠郑万全,以及颇受好评的《喜盈门》中的刘仁文爷爷,《失信的村庄》中的丁云鹤等。还在电影《小二黑结婚》、《大河奔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夜行货车》等近20部影片中饰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1987年被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授予荣誉奖。最后一部影片《大海风》刚拍完不久,就于1994年5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

  于是之(文艺界)
  于是之(1928.7-——),原籍天津市人,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中国当代杰出的话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和具有中国气派的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出生百日即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居住。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为了养家糊口,1943年15岁便四处求人找事做。做过仓库佣工,后当了抄写员。业余时间,参加辅仁大学同学组织的沙龙剧团演戏。所演的第一个戏,是一部法国作品,叫《牛大王》,以后还演了《大马戏团》,《第二代》等。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学习不久因失业随之辍学,从此便正式参加了职业话剧团体。从1946年初至1948年底先后在平津等地演出了话剧《蜕变》、《以身作则》、《孔雀胆》、《升官记》、《黑字二十八》、《称心如意》、《家》、《上海屋檐下》及《大团圆》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和平解放后,于1949年2月参加了华北人民文工团作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直至离休。数十年来,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受到观众的好评。1951年初,在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中出色地扮演了程疯子这一角色蜚声剧坛。同年8月,又在歌剧《长征》中扮演了领袖毛泽东。1951年出色地扮演了《龙须沟》中的程疯子一角,蜚声剧坛。此后又塑造了《虎符》中的信陵君,《日出》中的李石清,《骆驼祥子》中的老马,《关汉卿》中的王和卿,《名优之死》中的左宝奎,《以革命的名义》中的捷尔任斯基,《丹心谱》中的丁文中以及《洋麻将》中的魏勒等舞台形象。特别是1958年在老舍名剧《茶馆》中扮演的王利发在艺术上更是炉火纯青。1980年以后《茶馆》剧组先后到前西德、瑞士、法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及地区访问演出,引起轰动,其表演也得到很高的评价。还拍摄了电影《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义》、《丹心谱》、《秋谨》等。历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副主席,北京剧协常务理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
  1988年获话剧界首次大规模的“振兴话剧奖”最高演员奖。主要作品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

  于俊文(经济学)
  于俊文(1926-——),辽宁省庄河县人。1946年入国立长春大学经济系学习。1948年在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政经系学习。
  1950年任东北大学(现为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任助教。1956年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副教授、教授。历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政治教育系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管理系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学说发展史,马克思主义者经济学史的研究工作。在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史的创建上有自成一派的见解。
  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史纲》(1981年)、《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史纲》(1984年)、《马克思主义百科辞典》(3卷本,1988-1989年版主编)、《西方经济学辞典》(主编)等。发表经济论文60余篇。1978年获吉林省优秀论文奖。

  于彦夫(文艺界)
  于彦夫(1924-2005.11.10),原名于景霖,辽宁省丹东市人。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对电影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高中肄业后赴日本学习养蚕,不到半年就回国参加了一个业余剧团。1942年考入“满洲映画”当演员,开始从事电影工作,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电影基本常识。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满映”改为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助理、剧务主任。并在《皇帝梦》、《瓮中捉鳖》等动画片中任导演助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配音工作。在中国第三部译制片《伟大的转折》中任导演。后来又导演译制片《侦察员的功勋》、《蔚蓝色的道路》等。应该说他是从导演译制片开始电影导演的。1956年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了电影导演理论。后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夏天的故事》是导演处女作。1957年至1966年间,先后导演了《芦笙恋歌》、《徐秋影案件》,纪录片《水库上的歌声》,戏曲片《节振国》等影片。1973年他导演了影片《创业》,本片为我国影坛建国以来表现工业题材的优秀影片。以后又导演了《希望》、《最后八个人》、《勿忘我》。还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无辜的人们》。 主张电影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给人以启迪。每部影片他都以不同的处理方法,把这些影片营造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产物。进入80年代和90年代。还导演过《十六号病房》、《陆军见习官》、《那年的冬天》等影片。
  先后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童牛奖和印度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奖——金章奖等奖项。2005年11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创作有电影文学剧本《无辜的人们》,还改编有电影文学剧本《新局长到来之前》等。
  
  于省吾(语言学)
  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等,辽宁省海城县人。1919年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中国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考古学家。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任奉天省城捐税局局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1228年任奉天萃升书院院监,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移居北京潜心研究古文物和古文字学。1932年先后在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担任教授或名誉教授,讲授古文字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被聘为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在古文字学上的成就主要集中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考释上。认为古文字是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研究古文字要注意每一个字本身的形、音、义三方面的互相关系,每一个字和同时代其他字的横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字形之间的纵的关系。致力于古器物和古文字资料的搜集整理,认为研究先秦古籍应该充分利用地下发现的新资料,常常根据甲骨、金文等资料研究上古社会、历史。在考释古文字的时候,利用关于上古社会、历史和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去解释文字的形义。历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语言学会顾问兼学术委员会委员,《甲骨文字释类编》主编,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等职。在《双剑誃殷契骈枝》共考释文字100多个,是同辈学者中的佼佼者,在《甲骨文字释林》,共考释前人所未识或已识而不知其造字本意的甲骨文字300个左右,达到了当代古文字研究的高峰。通过古文字研究商史,为我国古代史研究做出了贡献。如《略论甲骨文“自上甲六示”的庙号及我国成文历史的开始》,《殷代的交通工具和驲传制度》,《商代的谷类作物》,《从甲骨文看商代的农田垦殖》,《释奴婢》等。
  1984年7月因病逝世,享年88岁。主要著作有《吉金文选》(1933年)、《双剑誃尚书新证》(1934年)、《双剑誃吉金图录》(1935年)、《双剑誃诗经新证》(1936年)、《双剑誃易经新证》(1936年)、《双剑誃殷契骈枝》(1940年)、《论语新证》(1941年)、《商周金文录遗》(1957年)、《双剑誃诸子新证》(1962年)、《甲骨文字释林》(1979年)。还在各种刊物上发表50多篇文章。

  于复千(艺术界)
  于复千(1938.3-2007.2.28),别名于福谦,天津市人。天津群众艺术馆教师、创作员,天津当代艺术进修学院院长,天津南开大学教授、美育教研部主任,日本创价大学教授,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艺术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士。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
  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擅长中国画,师从国画大师李苦禅,擅长写意花鸟画,以画鹰和牡丹见长,画风清淳,设色淡雅。历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美育教研部主任,日本创价大学教授,天津市艺术学会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士。作品源于自然景观而独具匠心,多以全景式布局,禽鸟花木错落在根溪畔,亲切野逸,既表现了自然的宏阔,又突出了主题的细腻精致。他用笔疏简约,概括含蓄,色、墨恬淡,自有一种朴厚、苍拙的韵味。更追求一种落落不羁、于浑然朦胧中显示整体力度的超脱境界。在作品中不难看出有著深厚的中国传统笔墨功夫底,有饶有现代绘画的超前意识。一点一画,不失大家风范。如《朝露未唏》、《春雨》、《山桃》、《百事合美见此君》、《欣园残雪》、《桃时杏日不争浓》、《南山日暖花如锦》、《雪艳娇容》、《冬日融和》、《盘山秋色》、《春酣》等写意花鸟画,笔墨与色彩互不相碍而且相得益彰,画面既充满了富贵气象,又渗透了野逸诗情,可谓融合雅俗之佳作。从“黄、徐体异”到富贵野逸合一,固然是社会需求与时代风尚使然,但其中也有着画家独立的探索和独特的创造。1986年创作了大型贴金立粉壁画《洛之神》,受到中外美术界的赞誉后收录在《中国美术全集壁画卷》中。1990年中国华艺出版社出版了《于复千画集》。1991年的作品群鹰图《英风浩然》作为国礼送给美国当任总统布什。布什来信称:能分享您在艺术上所获得的造诣很高的作品,非常荣幸。1991年同日本著名书法家明石春浦教授合作出版了《于复千明石春浦彩墨作品集》;同年东京银座中央美术馆举办了于复千明石春浦彩墨画展。1991年天津市水上公园设立了“于复千画馆”。1993年10月《于复千花鸟画作品展》在美国西雅图展出。1993年6月中国、日本、英国、美国等艺术机构和协会、学会共同授予世界名人的光荣称号和证书。1994年6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陛下邀请他到玛斯利士堡王宫作牡丹图《秀冠群芳》,受到女王和王夫的褒奖。1995年7月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国际知识界名人证书,并将他的杰出贡献载入《国际知识界名人集》;美国传记研究所授予“1995年纪念勋章”并入选为“1995年度世界名人”。1996年7月《于复千花鸟画展》在韩国光州艺术中心展出。韩国元老级东洋画大师雅山赵邦元称赞于复千教授为新中国画的又一代开拓者。1998年6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大型特精装本《于复千画集》。2000年6月朱容基总理将其牡丹《锦绣春光》图作为国礼送给了卢森堡大公亨利陛下。现在这幅画就悬挂在卢森堡宫庭中。同年又亲赴东欧摩尔多瓦共和国,将其力作“白鹰”《志博云天》图送给沃罗宁总统,受到沃罗宁总统的嘉奖。名字和业绩均载入《中国国画家辞典》、《世界现代美术家大辞典》。
  2007年2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出版有《于复千画集》、《洛之神》等,主编《高等艺术教育丛书》22册。

  于泉洲(艺术界)
  于泉洲(1948.8-——),字冷泉,别署好枕潮居士,辽宁省桓仁县人。毕业于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早年从军学医。现为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区医院副主任医师、内科主任,兼任葫芦岛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心脏病研究会(ISHR)会员。为葫芦岛市政协委员,葫芦岛市诗词学会秘书长、葫芦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诗词学会理事,辽宁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理事,中国卫生书画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著名医师、诗人、楹联家、书法家。
  早年从军学医。现为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区医院副主任医师、内科主任,兼任葫芦岛市医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和国际医学刊物上发表。爱好书法、诗词、楹联。为著名书法家姚俊卿、大康之入室弟子。其作品在《书法》、《中国书法百年经典》等几十种刊物选集上发表,几十次参加海内外展出并在《米公杯》、《苏东坡杯》等海内外大赛中十几次获奖。诗、词、联作品上百首发表在《中华诗词》、《当代诗词》等专业期刊和日、韩、美、法等国的报刊、选集上,并在“李杜杯”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多次获奖。出版了诗、词、联专集——《灵泉集》、《于泉洲自书楹联集》被葫芦岛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被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被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授予“国际龙文化金奖”。为葫芦岛市政协委员、葫芦岛市诗词学会秘书长、葫芦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诗词学会理事,辽宁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全球汉诗总会理事,国际心脏病研究会(ISHR)会员,中国卫生书画协会会员。其简历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世界诗词家辞典》、《世界化人艺术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数十部辞书。

  于祖尧(经济学)
  于祖尧(1933.1-——),安徽省天长市人。195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
  1956年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组教员。1978年10月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任研究室副主任、学术秘书、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经济研究》杂志副主编,北京市经济学会总会副会长。从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研究。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
  著有《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79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研究》(获1988年优秀图书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的总体设想》(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研究报告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新阶段和趋势》、《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个人收入分配研究》等。

  于海洲(文学)
  于海洲(1946-——),字适源,笔名梅雪生、李石针,号菁莪居主人,辽宁省昌图县人。1970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初、高中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校长。1990年任《东电——公司志》责任编辑。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辽宁省抚顺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受聘为贵州麒麟文化艺术协会永久名誉会长,中国神墨碑林艺术顾问,广西柳州楹联函授院顾问,河北燕诗南社顾问,《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当代诗词家大辞典》编委,华夏诗钟社社长,《中华辞赋报》副总顾问。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诗人、辞赋家、出版家。
  1970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初、高中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校长。1990年任《东电——公司志》责任编辑。16岁开始创作诗词楹联,已在《中华诗词》、《中华诗词年鉴》、《辽海吟唱集》、《中国名胜古迹新楹联选萃》、《当代百家楹联集萃》、《古今四君子诗选》、《当代诗问撷英》、《中国当代诗词选》、《雁塔诗词选》及香港、台湾、美国、日本等海内外180余家书刊上发表诗词楹联2000余首(副)。创作之余,还甘为他人作嫁衣,代编、责编诗联选10部出版。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辽宁省抚顺市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辽宁省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受聘为贵州麒麟文化艺术协会永久名誉会长,中国神墨碑林艺术顾问,广西柳州楹联函授院顾问,河北燕诗南社顾问,《中国当代文艺名人辞典》、《当代诗词家大辞典》编委,华夏诗钟社社长,《中华辞赋报》副总顾问。在全国多级别海内外诗词楹联大奖赛中获奖近40次,其中等次奖计有:1989年《题南昌重建滕王阁联》获辽宁“钟秀杯”海内外创作新楹联大奖赛三等奖;1989年《七古·养猫歌》诗获四川重庆首届“苏东坡杯”中国诗书画大赛二等奖;1990年《题星海联》获大连“星海杯”海内外征联大赛一等奖;1990年,《题马石山联》获山东“乳山颂”全国有奖征联三等奖;1991年《题五祖寺联》获湖北五祖寺海内外征联大奖赛三等奖;1992年《观钓赋》获福建“故乡一枝春”诗词大赛二等奖;1993年《五律·过黄河》获黑龙江首届“萧红杯”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1994年《颂毛泽东联》获湖南珠洲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征联三等奖,1994年《行香子·酒宴》获广东“李杜杯”海内外诗词大奖赛三等奖等。1990年在辽宁省作家协会、诗词学会首届诗词评奖中获创作丰收奖和奉献奖。其诗词刻入河南凡义神墨碑林7首;楹联入刻湖北黄梅五祖寺1副、襄樊重建昭明台l副、北京百亭园2副。曾为福建余寿山作《寿山联草序》和北京李振汉作《菊篱园诗词选序》2篇,为辽宁省楹联学会会长尚文化代编《竹吟堂楹联点评》并作跋一篇。诗词曲赋楹联诗钟兼擅而尤以散曲,楹联、辞赋见称。其作品遣词工稳、韵律和谐,含蕴丰富,风格多样,在当代传统诗坛和联坛上颇具影响。辽宁省文化厅厅长、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诗人祁茗田赠诗赞曰:“无官恰似翔云鹤,有女欣成咏絮才。”“菁莪居里双星耀,我为骚坛祝未来。”艺术传略收入《当代对联艺术家辞典》、《中国对联宝典》、  《中国当代文艺界名人录》等10余种辞书。
  自著出版诗联书3部:《三家名胜楹联选》(与湖南魏寅、周渊龙合集)、《菁莪居诗联集》、《对联修辞例话》(均为省市级准印临图批号内部出版)。选编出版诗联书主要有10种30余部,公开发行的有《中华医药行业新楹联集锦》(1992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古诗名句今用辞典》(1993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言志别裁》(1995年吉林人民出版社)、《揽胜别裁》(1996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妙语奇诗巧联解趣》等。代编、责编诗联选有《咏物别裁》及编著中的《趣味语文大观》和大型选本《中华吟薮·当代诗赋词曲联精粹》等。

  于润沧(工程学)
  于润沧(1930.3.20-——),祖籍山西省浑源县西留乡贾庄村人(为国民党军中将衔起义将领于镇河之子),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49年-195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95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著名矿山工程设计专家。
  现任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矿山设计方面造诣颇深,善于将先进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设计,创造性地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在高地应力、矿岩破碎的金川镍矿的设计中,开发出棒磨砂高浓度胶结充填技术(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开创了大面积机械化下向胶结充填法,解决了控制巷道坍塌和“采富保贫”等关键技术,扩大了矿山生产能力,提高了矿山的经济效益。对实现金川资源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起到了保证作用。1987年资源综合利用和采选冶联合设计,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承担膏体充填新技术研究并在国内首次实现工业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特大型深井矿山-冬瓜山铜矿的设计中,采用“探采结合”原则促使矿山得以提前建设,缓解资源紧张;按废石不出坑、尾矿不入库的原则设计采矿工艺技术,为创建我国第一座大型无废矿山做出重大贡献。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润洋(艺术界)
  于润洋(1932-——),辽宁省沈阳市人。1952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毕业于波兰华沙大学作曲和音乐系。中国当代著名音乐理论家。
  1960年从波兰毕业回国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教员、副院长、院长,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讲授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1988年和1989年先后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国际人物传记辞典》。
  1984年获波兰人民共和国波兰文化贡献勋章。主要著有《贝多芬思想创作中的人道主义》、《符号,语义理论与现代音乐美学》等,论文集有《音乐美学史论稿》、《音乐史论问题研究》、《音乐史论新稿》,专题《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等,译著有《论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美学新稿》等,主编《西方音乐通史》等。

  于淑珍(艺术界)
  于淑珍(1936-——),女,河北省东光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员。
  1956年在天津职工业余会演中以演唱哈萨克民歌《美丽的姑娘》初露才华,荣获独唱优秀奖。同年调到天津歌舞剧院任演员,在一些歌剧中扮演主角。历任天津歌剧团工作。中国音协第四届常务理事、第五届理事等职。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独唱,歌曲《泉水叮咚响》就是经她演唱流传的。其演唱声从情发,委婉秀丽,格调清新,在多次出国访问中受到赞誉。历任中国音协理事,天津音协副主席。1979年、1980年两度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在歌剧《向秀丽》中饰演向秀丽、《刘三姐》中饰演刘三姐、《洪湖赤卫队》中饰演韩英、《江姐》中饰演江姐、《媒店新工人》中饰演小会计、《宦娘》中饰演良恭等,受群众欢迎的独唱歌曲有《新剪窗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合欢花我心中的花》、《浪花啊,浪花》、《月光下的凤尾竹》、《漓江谣》等。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于维霈(经济学)
  于维霈(1937-——),辽宁省庄河县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中国当代著名世界经济学家。
  1963年任《大公报》国际部《世界经济》专刊编辑。1972年任新华社北京分社记者。197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工作。1981年在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从事英国经济调研工作。1983年后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编辑部工作,历任副主任、编审兼中国英国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英国经济和西方经济的研究,发表大量的论文、专著和译著。
  主要著作有《当代英国经济》(1989年)、《英国农业》(1981年)等,主要论文有《战后英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世界工业》、《世界农业》、《英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等,主要译著有《对中国经济的重新估计》、《政治经济学中的主观学派》等。

  于雁军(文学)
  于雁军(1926-——),女,笔名远南枝,吉林省伊通县人。1946年入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8年毕业后在华北大学第三部创作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创作员,中央戏剧学院创作室创作员,河北省文联创作部创作员。1958年任天津电影制片厂编剧。1962年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专业作家,天津市文化局创评组成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剧坛》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剧本》主编,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兼中共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主要作品有独幕剧集《乡村的早晨》,独幕话剧剧本《光荣旗下》,多幕剧《丰盛的秋天》,大型歌剧《高山流水》,小型歌剧《锁不住的人》,电影文学剧本《搞星手》,另有散文集《云天忆》,传记文学《罗工柳传》等。

  于黑丁(文学)
  于黑丁(1914-2001.2.4),原名于敏道,曾用名于雁,笔名黑丁,山东省即墨县人。1933年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八·一三”事变到延安。任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常务理事兼《谷雨》编辑部主任,《中原日报》副刊主编、中原文艺协会副主席。参加土改运动,任中共土改工作团工委副书记兼区委书记。1949年随军进武汉,任中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延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中南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主席兼中共文联党组书记、河南省文联主席兼中共文联党组书记,中南作家协会主席兼中共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作协湖北分会、河南分会主席,河南省人大常务委员,《长江文艺》主编,中国文联第二、第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二至四届理事、顾问和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第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1年2月4日因病在郑州逝世,享年87岁。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母子》、《农村的故事》(1951年)、《炭窑》(1957年)《火场》、《北荒之夜》等,评论集《文艺论》、《作家、时代、生活》(1958年)、《文艺工作论集》(1953年)等。

  于增湘(艺术界)
  于增湘(1934-——),女,山东省人。1949年入军政大学新闻文艺系学习。中国当代著名女舞蹈演员、编导艺术家。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文工团舞蹈演员、编导。1952年任解放军歌舞团演员,在大型舞曲《湘江北去》中成功地塑造了革命烈士杨开慧的形象。1961年在解放军第二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演员称号。1971年任昆明军区歌舞团创作室主任。1979年后历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创作员、舞蹈队长、政治委员。《舞蹈》杂志编委等。
  创作的舞蹈《风雨同行》、《长刀》获1979年全军会演优秀奖,《难忘的泼水节》获1979年全军会演创作奖,《八圣女》、《诗经三首》获1986年全军舞蹈比赛创作三等奖。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8#
发表于 2008-8-22 21:25:38 |只看该作者

【国民革命军于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

于芷山大将(伪满洲国军政部大臣,伪满洲国治安大臣,伪满汉奸)
  于芷山(1879-1951),原名于世文,字澜波,号芷山,辽宁省台安县黄沙坨子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目不识丁,昏庸无能,早年在杜立三处从匪,行抢作恶。南京国民政府东北军东边道镇守使。伪满洲国军政部大臣,伪满洲国治安大臣。伪满洲国陆军大将衔,伪满汉奸。
  民主革命时期,1903年到奉天投效清廷,历任正兵、什长、哨长等职。1912年9月任步兵排长,后任辽中县河防营上尉副官。1914年4月入奉天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水上警察局局长。1917年1月汤玉麟与张作霖闹翻,冯德麟乘虚而入助汤反张,水上警察总局局长兼河防营营长宋显一暗中响应,命令部下待机行事。于知悉这一计划后,密告阚朝玺。是阚朝玺一手提拔起来的,对阚朝玺非常信赖。阚朝玺带其见张作霖,张作霖随即命为代替宋显一水上警察总局局长之职。1920年张作霖委任为步兵上校团长,不久将其部扩编为旅,任少将旅长。两次参加过1920年直皖战争和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
  大革命时期,1925年郭松龄起兵反奉,率部攻打郭军。因保张作霖有功被提升重用,升任为师长兼侍从武官长。同年参加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政治野心很大,多年自认官职不显,而对张家父子不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又提升为东北军第30军军长。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后,张学良继父执政,10月东北军改编,改军、师建制为旅建制。原东北军的大部分军长,如胡毓坤、戢翼翘、邹作华等筹改任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于调任为东边道镇守使,仍受到张学良的重用。但于芷山骄而不驯,在东边道暗中与日本驻西丰领事分馆领事冈村、驻抚顺守备队长岛本等特务来往,进行卖国活动。1930年参加了攻打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很快就公开降日。10月中旬发表独立宣言,宣布与南京国民政府和张学良政权脱离关系,接受日军费用,成立伪“东边道自治保安司令部”,自任总司令。成为屈从日军的大汉奸。同年12月被任命为伪奉天省警备司令官,后又改任伪第1军管区警备司令官,司令部设在大帅府的西院。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被提升为伪满洲国军政部大臣。1940年调任伪满洲国治安部大臣。1943年又任伪满洲国将军府大将衔参议。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逃往北京匿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北京市人民政府逮捕归案。
  1951年病死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终年72岁。

  于学忠上将
  于学忠(1890.11.19-1964.9.22),字孝侯,祖籍山东省蓬莱市于家庄村人,出生于奉天省旅顺(今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少时就读于黄县崇实中学,后随父亲在军营中生活(其父为毅军宋庆部下)。1908年考入通州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1911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国民革命军第5集团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先后在北洋军、东北军任职。1911年入毅军历任排长、连长等职。1914年任热河镇守使公署中校副官长。1917年任北洋陆军第18混成旅炮兵营营长。1921年升任第18混成旅2团团长。同年秋川鄂战起,川军大举进攻湖北,驻湖北的第18旅参战失利。适两湖巡阅使吴佩孚亲临督战,遂往见吴佩孚,面陈战策,被采纳,经5昼夜激战,获全胜,得吴佩孚赏识。1922年8月任重庆沿河司令兼城防司令。1923年12月任第18混成旅少将旅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被北京国民政府授予将军府将军衔。1925年10月任吴佩孚部第26师师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警备副司令,与北伐军作战。同年冬任第9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1926年吴佩孚兵败。1927年6月下野离开军队,返回故里。不久投张作霖部,任镇威军第四方面军团第20军军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晋升为陆军中将衔,12月被授予捷威将军衔。1928年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临绥驻军司令。1930年受命率第1军由沈阳出发,进驻北平,任平津卫戍司令。1931年任第1集团军总司令。1932年8月任河北省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委员。1933年4月任华北军第1军团总指挥兼陆军第51军军长,5月兼任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参加了长城抗战。6月兼任天津市市长,与日本侵略军针锋相对。日军以其为侵略华北的障碍,多方利诱、威胁,甚至使出暗杀手段,皆不为所动。1935年4月3日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衔,6月调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9月兼任第8纵队司令,11月任甘肃省主席,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同年冬任西北“剿匪”第二路军总司令。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由兰州抵西安参加张学良主持的高级将领会议,在会上表示支持“兵谏”,并在“八项抗日主张”上签名,积极配合张学良的行动。“西安事变”后,奉张学良手谕,全权负责东北军。1937年1月与杨虎城联合通电质问南京政府:“调兵西进是何居心?”并先后到杭州、奉化、南京、上海等地积极活动,要求释放张学良,因此获罪,被撤职留任,4月第51军调往蚌埠、淮阴、宿县,4月任江苏省绥靖公署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第51军调往山东,负责海防守备,10月任第3集团军副司令兼第51军军长。1938年1月任总司令,3月率部参加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保卫战,屡立战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6月改任第5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1月任苏鲁战区总司令,指挥第51军、第57军从大别山鄂豫皖地区越陇海、津浦路向敌后鲁南进发,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与八路军并肩抗日。1941年底任山东省主席。1942年5月兼任鲁南游击总指挥。1944年3月卸苏鲁战区总司令等职,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1945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5月任国民政府军事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8年4月选为民国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1949年初蒋介石胁迫其去台湾,遂隐居四川乡间未去,12月在四川迎接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桑榆之年励精竭诚,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事业。1952年1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2月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河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
  1964年9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于豪章上将
  于豪章(1918.4.7-),号文博。安徽省凤阳县人。中央军校第十三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一期步兵科,陆军大学正规班第十九期毕业。后赴美国陆军参谋指挥学校两栖作战班,美国装甲兵学校学习。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1969年7月晋升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副。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6师上尉参谋。1940年入陆军大学,1943年毕业后,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第二课上校参谋。1944年3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参谋处第二课课长。1945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73师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第四署军械处科长。1948年任总统府第三局科长。1949年任蒋介石办公厅作战科科长,成为蒋的侍从武官,同年1月蒋介石第三次下野,随同前往。同年底到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底在台湾任总统府高级参谋。后入革命实践研究院第二期,实践学社联战班、高级班学习。1950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0军上校团长。 1952年任国民革命军少将师长,副军长。1954年任国民革命军海军陆战队少将参谋长。1955年任国民革命军海军陆战队副司令。1957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9师师长。1961年5月任参谋总部作战次长室助理次长,1962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团副司令。1964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海军陆战队司令。1966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后任“国防部”副参谋总长。1969年6月28日任国民革命军陆军总司令。1974年12月遭遇空难,侥幸生还。 1975年3月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
  附注:1974年国民党13将校集体坠机事件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国民党军队定于1974年12月27日在桃园观音海岸丘陵地带,举行一次对抗演习——三军联合反登陆作战演习。蒋介石期望通过这次演习,给士气低落的三军将士打气壮胆,给风雨飘摇中的“党国”带来一线生机,以确保龟缩在台岛上的这个偏安小朝廷得以苟延残喘。
  清晨,5时30分,中蛎龙冈一军团司令部。
  肩上缀着三颗将星的赖名汤上将早早起身。赖名汤原本是空军总司令,现任参谋总长,统领陆海空三军,是个声名显赫的将军。这次反登陆作战演习,是以陆军为主,海军和空军分别派有军舰、飞机参与,演习规模庞大,将有数万官兵直接参加。如此规模的军事演习,在国民党退台后为数寥寥,所以蒋氏父子和军界高层都对此十分重视。赖名汤是先期从台北赶到中蛎龙冈一军团司令部来视察演习的准备工作,并听取关于演习布置情况汇报的。
  赖名汤与他的侍从副官在值星官的引导下走向停在司令部院内的一辆防弹轿车。临上车前,赖名汤突然想起什么,对值星官叮嘱道:“给龙冈机场挂电话,就说我直接乘车去演习场了,让他们不必等我。”
  副官不解地问:“总长,按计划,您不是搭飞机去演习场的吗?”
  “今天这种鬼天气还能飞行吗?”赖名汤翘首仰望乌云密布的天空,反诘道。
  副官也是空军飞行员出身,被他这一问,不作声了。
  赖名汤原本计划坐车去龙冈机场,从那里搭乘直升飞机直飞演习场,大约只需20分钟即可抵达,而现在从陆路去演习场则要多花40分钟时间。
  现陆军总司令:搭飞机也算是难得过过瘾嘛。
  6时55分,陆军总部所在地——龙冈机场。
  停机坪上停着两架“UH-H”型重攻击直升机,系美国生产用于装备美军的性能较为先进的机种,它的安全系数较高,可进行“全天候”飞行。
  陆军总司令于豪章命令少校飞行员:“继续去做准备工作,待人到齐后,我们即刻出发。”
  于豪章是这批将领中军阶最高的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颇受人注目的军界巨头。他是黄埔军校十一期出身,参加过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曾赴美留学,主修装甲战术,然而他的飞黄腾达却更主要地是得益于在蒋介石落难时陪伴其左右。1949年1月,蒋介石下野返回浙江奉化溪口老家,于豪章当时担任蒋介石的侍从武官,负责保卫蒋氏家族的安全,从而与蒋氏父子及蒋夫人宋美龄结下了不解之缘,宋美龄将他作为义子。蒋介石去台复职后,于豪章外放升任上校团长,不久又晋升为嫡系的11师少将师长,深得蒋介石的宠爱,在台湾军界中一直春风得意,平步青云,50岁时便出任台湾陆军总司令,成为国民党建军以来最年轻的总司令。眼下,他刚满56岁,正值宏图大展之际,风传他是下任“参谋总长”的热门人选,抑或将成为未来的“国防部长”,也未可知。再者,他因与宋美龄的特殊关系,在国民党军中与孔祥熙之子孔令晟皆被视为“夫人派”的核心成员。蒋介石已病重濒危,“夫人派”与蒋经国的“太子派”之间必定会有一番权力之争,所以他的一举一动备受人们关注。
  这时,一旁的陆军政战部主任张雯泽中将环顾四周,问:“哎,赖总长怎么没来?”
  于豪章答腔:“先前一军团值星官打电话来讲,他一早改乘汽车去演习场了。”
  “老荀陪他一块去的吗?”
  “不是,他自己一人去的。”于豪章道,“对呀,老荀怎么还没到,他一向是挺守时的。”
  他们说的“老荀”是指陆军驻龙冈一军团司令荀云森中将,他与于豪章的私交颇深,一向被军界看好是于豪章的接班人。
  有位校级军官在一旁提议道:“总司令,今天天气不好,不如我们也改乘汽车去演习场吧?”
  于豪章瞪了那人一眼:“演习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说这话未免迟了些吧,难道想要赖总长看我们陆军的笑话吗?”稍停片刻,他又语气和缓地补充道:“老赖他当了一辈子空军,难得在地上跑跑;我们做了一辈子陆军,搭飞机也算是难得过过瘾嘛!”
  后面这句话引来大家一片附和的笑声,谁也不敢再提改乘汽车的事了。
  又等了一会儿,参加演习的陆军高级将领都已到齐。于豪章抬腕看看表,已是7时20分,他示意众将登机出发。
  从气象学原理上讲,积雨云和浓积云中有强烈的升降气漩与涡流,它会造成飞机颠簸,严重的甚至会导致飞机失事。尽管“UH-H”型重攻击机的设计参数是完全适合“全天候”飞行的,但在恶劣的天气中飞行,飞机的安全性能将大打折扣,一旦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偶然因素,飞行将冒极大的风险。
  12月27日这天,龙冈飞往桃园的航线上恰巧正聚有大片的浓积云,加之航线需经新竹上空,新竹湖面由于海岸与山峦所形成的特殊地貌,使这里成为一个狭长的风口,终年气流不稳,即使在碧空如洗的日子,这里的风力也有5至6级,今天这样的恶劣气候,500米高空的风力少说也有8级。
  “UH-H”直升飞机钻入云层,机身当即颠簸起来,如同在大风大浪中遨游,一会扬上浪巅,一会又跌入波谷。陆军将领们平日很少遇上这种阵势,心脏大都出现了不良反应。于豪章大叫:“开稳一点!开稳一点!”
  突然,一股强大的气流朝于豪章的座机横扫而来。飞机左右摇晃一下,便失去控制,疾速坠向地面,没等机上人员反应过来,伴随轰隆一声巨响,飞机已重重砸进了杨梅公路旁的一块稻田里。飞机的引擎竟把稻田砸出一个大坑!顿时,机身断裂,机上人员和物品被抛出舱外,地面一片狼籍。
  荀云森中将当场身亡,他那身漂亮的制服散落到好几个地方,其状惨不忍睹。于豪章尚算走运,没有当即死亡,但他摔断了多根肋骨,手部、背部及双腿均受到重创,命在旦夕。此刻是上午7时53分。
  于豪章座机坠毁的同一时刻,张雯泽等人乘坐的另一架直升机已经飞抵演习场上空,两机相距不足10公里。天空中云幕低垂,飘动着黑灰色的云絮。
  地面上,涂有青天白日徽记的坦克、战车和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士兵散布在海岸边、丘陵上,缓缓蠕动。演习已经开始。
  张雯泽命令飞机降低飞行高度,以便更加清晰地巡视部队战术演习动作。直升机缓缓下降,降至30米时,飞机在空中做低空盘旋。
  世上的事情往往无独有偶。张雯泽与其余5名将校正透过舷窗朝下巡视,机身突然一下倾斜,巨大的旋转使机翼打在一处高起的土堤上,机翼当即折断,整架飞机像一个玩具似地倾覆,迅即撞毁。
  地面的官兵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弄得目瞪口呆。国民党建军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空难事件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了!
  两架直升机相继坠落,13名将校非死即伤,给这次军事演习蒙上了巨大的阴影。有关当局不得不下令取消这次演习。
  这次坠机事件对病中的蒋介石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4个月后,他带着这次空难的阴影,带着不能归葬南京中山陵中山先生一侧的莫大缺憾,撒手西去,离开了人世。

  于琛澂上将(北满铁路护路军总司令,伪满洲国治安大臣,伪满汉奸)
  于琛澂(1887-1945),字险洲,又作险舟,绰号于大头,祖籍山东省人,出生于黑龙江省五常县山河屯。后随父迁居双城县。其家为北满地区富户。幼年人私塾,后转人学常读书。1906年入北洋陆军学堂骑兵科学习军事。北满铁路护路军总司令,伪满洲国陆军上将衔。伪满洲国治安大臣,伪满汉奸。
  民主革命时期,在北洋陆军学堂骑兵科毕业后,任清军副官校补授。1909年任黑龙江省巡防中路马队哨官。1912年晋升马队营管带。不久又擢升帮统、统领官等职。1914年由黑龙江护军使朱庆澜,提升为中校团副、营长、叫长等职。1922年晋升为第1旅旅长,授陆军少将军衔。
  大革命时期,1924年改委任为奉军第10旅旅长,进关参加直奉战争,后升任东北军骑兵第16师师长,晋升为陆军中将衔。郭松龄反奉时,受委为第4军军长,奉命在山海关阻扼郭军,暗中与郭串通,约定如反奉成功由其取代张作相。结果郭兵败被杀,便自知不妙,逃到哈尔滨隐藏,张作霖曾下令搜捕。后因多方斡旋,免于追究,罢官了事。后同俄人合办穆棱煤矿,任总经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吉林省军署参谋长熙洽投靠日本侵略者,特派亲信去双城请其出山,委以伪吉林省“剿匪”总司令。1932年1月末率伪军大举进犯哈尔滨上号、南岗、三棵树的东北军。东北军李杜第24旅,丁超第10旅和冯战海的吉林卫队团等部队进行猛烈反击,打退了敌人的进攻。1月30日东北军第22旅旅长赵毅率部在哈尔滨附近的双城阻击日伪军,在十里铺附近,一举击溃其部,俘敌700余名。当晚又大双城车站设伏,正值日军第3旅的先头部队乘火车2列,先后工进出双城车站,下车集结准备部署对哈尔滨的进攻。设伏的第22旅,乘敌架枪、吃饭毫无戒备的有利时机,突然从三面发起攻击,以猛烈炮火和机枪火力,将敌压迫于站台下,并以刺刀、手榴弹与敌展开近战,日军措手不及,死伤惨重。守军一直激战至2月5日,哈尔滨陷入敌手。东北三省沦陷后,东北军逐渐瓦解,抵抗活动日趋消沉,代之而来的是东北各地义勇军的抗日斗争。后历任伪依兰地区警备司令,第1军管区司令,北满铁路护路军总司令,第4军管区(辖滨江、三江地区)司令(驻哈尔滨)兼伪三江省省长等。晋升为伪满国军陆军上将衔,受赏“建国功劳金”。1935年秋赴日本参观,得到天皇颁授的一枚菊花大勋章。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起指挥吉林省境内的各路伪军,对抗日联军进行了1年半之久的三江大讨伐。后任伪满洲国治安大臣。随后很快失宠。1943年春日伪当局以其“功勋赫赫”为名,授予“将军”封号,在双城设“将军第”,任军事咨议官虚职。实际上是被撤职,只好在家赋闲。
  1945年6月的一天,当听到重庆电台广播南京政府已将其列为伪满甲级战犯时,惊恐之下,脑溢血突发而死,终年58岁。

  于珍中将
  于珍(1881-1959),字济川,奉天(今辽宁)省铁岭县大青乡罗家房身村人。1906年8月被清政府选送去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第八期学习。1911年5月毕业回国后参加奉军。东北军第10师师长,安国军长10军军长。国民革命军东北行营参议,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历任奉天督军署参谋,奉天省警务处视察长,东三省特别警察总监处副处长兼全省保甲总公所总办等职。1914年后相继出任奉天陆军补习学堂监督,旋改任洮辽镇守使副官,后任陆军第29师参谋长,黑龙江督军署参谋长等职。1918年奉军在其发展过程中,军官逐渐形成两大派系,即以杨宇霆为首,于珍、姜登选、韩麟春等为骨干的日本士官派和以郭松龄为首的陆大派,陆大派有张学良的暗中支持。同年秋杨宇霆在徐树铮的位拢下,企图发展个人势力,利用奉军的名义,冒领了陆军部拔给的军款370万,扩编4个旅,被任命为旅长。张作霖知悉后被免职。1921年初张作霖复起用杨宇霆为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遂再次得到重用,历任东北军第10师师长、第6师师长,北平卫戍司令。
  大革命时期,1925年秋奉军为对付冯玉祥,成立镇威军,下设6个方面军。张学良为第3方面军军团长,同时任命于珍为第6方面军副军团长,未到任。改任镇威军第8军副军长。这纯为杨宇霆从派系出发插手张学良军队的决定。1926年任安国军第10军军长。同年8月21日被北洋政府授予将军府珍威将军衔。1927年春安国军第3、4方面军进攻河南。在渡黄河时,总部突然下令将其率领的第10军由最后调到最前面,这是在杨宇霆主张下将第10军序列位置提前,以便使该部可以先行抢占河南地盘。占领开封后,由于轻敌麻痹,遭到靳云鹗部及米振标部的袭击,第10军不战而溃,因此被撤职,不久改任京绥方面检阅使。先后参加了两次直奉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铁岭县龙首山共和俱乐部筹款重修三清观塔,为之捐款现大洋100元,其名列于(重修铁岭龙首山三清观塔记)的碑阴,至今仍存于慈清寺西配殿大门北侧。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枪杀杨宇霆、常荫槐。因受株连亦被削去兵权,委以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公署高级参议。杨宇霆死后,杨家财产被杨生前的亲信私吞,遂多次向张学良据实汇报。张学良在得知其家产被亲信李景明、王子明私吞的情况后,将二人逮捕扣压。并令于珍与陈兴亚、臧士毅等人组成清理委员会,立案清查。最终将清查的60万银元加之房产执照等物一并归还杨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后多次放其出面维护治安,均遭拒绝。其家成为抗日者的避难处,多次掩护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特派员黄宇宙,使黄宇宙在联系唐聚五抗日武装、促成临时辽宁省政府建立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了使命。并力保被俘的辽宁义勇军第5军团司令高文斌,使其保释出狱。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遂搬迁到北平闲居。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行营参议,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宁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常务委员。1956年以特邀委员身份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会会议。1956年8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辽宁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1959年秋因患脑溢血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于国翰中将(伪满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中将参议,伪满汉奸)
  于国翰(1886-不详),字一之,奉天(今辽宁)省铁岭县人。早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参加奉军。安国军总司令部军事部部长、军事部次长兼参谋处长。北洋政府陆军中将衔。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任保定军官学校教官。1914年任奉军第27师参谋,后历任奉天讲武堂教员,黑龙江督军署副官,吉林督军署军务科长,保安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大革命时期,历任安国军总司令部军事部部长、军事部次长兼军事部参谋处处长。1927年6月16日被北洋政府授予陆军中将衔。参加了晋奉涿州战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中将参议兼鸭绿江采木公司理事长。1932年3月1日伪满洲国成立后,仍担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部参议兼鸭绿江采木公司理事长……(后经历不详,待考)。

  于镇河中将
  于镇河(1898-1985),字疏九,山西省浑源县西留乡贾庄村人。1915年高小毕业考入浑源中学二班学习二年。1918年赴太原考入阎锡山的学兵团步兵第1期第4团学习。1920年毕业后转入斌业中学。国民革命军第15兵团副司令官兼大同守备指挥部总指挥,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1949年5月1日在山西省大同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大革命时期,在斌业中学毕业后加入晋军,历任晋军连司务长、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27年任北方国民革命军警卫团团长,参加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调任第8军某师师长兼多伦警备司令。1930年调任山西陆军第8军24师师长,参加了中原大战。1933年提升为山西整军会督练员,晋绥军军官教导团第4军官大队大队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7集团军第61军新编独立第2旅旅长。同年9月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沂口战役。9月任第61军新编独立第4旅旅长,11月改任第61军208旅旅长。1938年任山西军事干部学校教导纵队纵队长、副校长。1941年3月调任33军中将军长。1945年调任太原19军副军长,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山西晋北军事总指挥官。1946年1月部队缩编改任第19军军长。1947年提升为国民党第18兵团副司令兼大同军事指挥官,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同年7月率部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抗,使解放军部队和地方均遭受很大损失。1948年春任第15兵团副司令官兼大同守备指挥部总指挥,指使部下攻人解放区浑源贾庄村,杀害在土改中斗争过他家的干部群众25人。1949年5月1日在山西省大同率部起义,率部1万余人在接受人民解放军的和平改编后,当地受害群众纷纷向人民政府控告国民党第18兵团于镇河、田尚志(暂编第38师师长)、孟祥祉(大同行署主任)等将领的累累罪行。特别是其家乡浑源县西留乡贾庄村的群众,派出20余人的代表前往大同城,强烈要求把于镇河押回家乡交群众斗争处理。由于对大同和平解放贡献较大,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和新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宽恕,经过向群众进行解释和教育,取得了群众的谅解。为防止意外,解放军将于、田、孟等将领紧急转移到察哈尔省军区所在地张家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积极立功赎罪,自愿将其在太原的两处房院全部捐献给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遵照对起义人员既往不究的政策,安排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1985年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7岁。
  附注:大同国民党军和平改编(1949.5.1)
  1949年5月1日,国民党军大同守军1万余人在于镇河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使大同得到和平解放。
  大同地处山西省北端,位于平绥线与同蒲铁路交汇处,交通便利,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辛亥革命后一直为阎锡山把持。抗战胜利后,大同是阎锡山的嫡系部队于镇河部驻守。于镇河是国民党军第15兵团副总司令兼大同守备总指挥。在阎锡山部队中任排、连、营、团、旅、师、军长等职。在大同主要依靠田尚志的暂编第38师3个团等正规军1.2万余人。还有国民党大同行署主任孟祥祉网罗的地方武装势力约4000余人,总计达1.7万余兵力。在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大同守军加紧构筑防御工事,加强特务统治,企图依据一座土城负隅顽抗。
  1948年12月24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张家口后,晋绥军区和华北军区部队从东西两面直逼大同,拉开了解放大同的序幕。纪亭榭旅部署在大同的东面和北面,姚喆率领的晋绥部队部署在大同城西的云岗方向,雁北军分区司令员赖富率领的独立第1团、2团分别部署在南面和西面,绥蒙骑兵部署在丰镇、集宁一线。其战略意图是:将大同国民党守军围困起来,待主力兵团到达后,协同歼灭之。如敌向绥远方向突围逃窜。立即堵截歼灭。同时采取了长围久困和政治争取的方针,兵临城下、围而不打,加速国民党军军心的动摇瓦解,争取能和平解放大同。
  华北军区派遣敌工部科长叶修直,带领工作组来到大同东面聚乐堡村,在北岳军区大同前线指挥部和中共大同市委领导下,展开对敌军的争取工作。各部队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向城内守军宣传全国形势,宣传共产党解放军对待起义、投诚人员的宽大政策,并印制宣传品贴进城内墙上。在经济上进行严密封锁,造成城内严重缺粮,使大同城内人心惶惶,人心思变,人民盼解放。
  人民解放军大同前线指挥部经过分析,确定把工作重点放在于镇河、田尚志身上,争取他们转变态度,使极端反动者孟祥祉孤掌难鸣。1949年1月下旬,解放军华北第1兵团敌工部派遣被解放过来的原国民党第33军中将军长沈瑞、少将参谋长张西柱、隰县专员孙海丞、第19军副参谋长李又唐、第80师副师长秦炯等人,来到大同驾遇皂村,利用老同事、老部下等昔日交情,或写信,或进城面谈。沈瑞给他的老部下田尚志写信,劝其投诚或起义,和平解决大同问题。
  从田尚志那里得知,影响于镇河、孟祥祉行动的主要顾虑是,怕清算他们的历史罪恶帐,不相信共产党解放军既往不咎的政策。孟祥祉残杀过中共雁北敌工部副部长舒宏等14名共产党员。于镇河有三怕:一怕和解放军作战多年,共产党不会轻易饶恕他;二怕他在浑源县家乡残害过20余人,群众让他偿还血债;三怕内部复杂,部队不听他的指挥,反以投敌变节名义加害于他。针对他们的思想顾虑,解放军在派人去信中,明确表示只要他们放下武器,既往不咎,共产党人说话算数。
  这时北平已经和平解放,北平有两名原国民党人刘仪亭和王达三自告奋勇,愿前往大同劝说于镇河、孟祥祉起义投诚。刘仪亭是雁北怀仁县人,曾任应具匪首乔日成的秘书长;王达三是大同市人,曾任雁北朔县专员。他们请求在解放大同问题上立功赎罪。通过关系转告给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长戎子和。戎子和经请示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政委薄一波同意后,商定了三个条件:第一是大同和平起义后,国民党军队人员和行政人员可以依照北平方式由共产党选择录用;第二是保证起义人员生命财产的安全;第三是保证居住自由等。3月中旬,由在北平上学的于镇河长子于润沧和孟祥祉的兄弟孟祥祚同刘仪亭、仪亭、王达三一块去大同。戎子和把写给于镇河、孟祥祉的信让4人转交给他们。信中说:现在长江以北除个别地方外已全部解放,大同已是一座孤城,陷入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包围之中,识时务者为俊杰。你们应看清形势,效法北平傅作义先生,举行大同和平起义。经过一系列工作,于镇河对共产党政策信多于疑了,想放下武器。而孟祥祉却不着急,想再观察一下。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24日,太原解放。人民解放军华北第3兵团从太原挥师北上,前来解放大同。原包围大同的各部队也迅速向大同集结。解放军大兵压境,大同守敌更加惊慌。于镇河电告戎子和,愿意放下武器,走和平解放大同的道路。人民解放军大同前线指挥部同意于镇河关于双方进行和平谈判的要求。4月25日,田尚志和副师长王元令骑马出城和解放军进行两天连续谈判。4月27日孟祥祉、田尚志及于镇河的参谋长陈沣喜等出城进行了第三次谈判。北岳军区司令员王平、中共大同市委书记兼雁北军分区政委赵汉等向他们严正指出,大同守敌迟迟不放下武器,拖延时间,企图顽抗,解放军已做到了仁至义尽,如再不投降,必将被彻底歼灭!并要敌军总指挥于镇河亲自出城谈判。29日于镇河等人出城进行了第四次谈判。解放军察哈尔军区副司令员詹大南等领导人根据华北军区的指示,指出国民党大同守军全体人员应一律就地待命,不许遣散,放下武器出城改编,同时表示,共产党一定履行自己的对待起义投诚人员的一贯政策。于镇河等表示回去立即向全城宣布双方拟订的关于和平解放大同的条款,并保证执行。
  5月1日,于镇河遵奉解放军的命令,率部以营或连为单位进入解放军验收地点,放下武器经清点后即出城外接受改编。接受和平改编的军队有:田尚志的暂编第38师,于镇河的指挥部,保安第2团、7团、11团、13团、保警大队、教导总队、坦克车队及田尚志系统之第883团、S84团、885团,雁北支队、师直属队、特务连、山炮营,军医院等共1万余人。
  由于孟、于、田等人罪恶累累,许多受害人纷纷向人民政府控告他们的罪行,但他们在大同的和平解放中有功。因此,解放军经过向群众进行解释和教育,取得了群众的谅解。为保证3人的安全,派人把他们送到张家口。后来,于镇河担任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孟祥祉因本性不改,潜往绥远,图谋组织叛乱,被解放军抓获枪决。

  于一凡少将
  于一凡(0000-0000),原名于凯,字一凡,奉天(今辽宁)省铁岭县人。先后在东北讲武堂第4期、中央陆军大学第8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期在东北军任职,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51军111师632团团长,在陕西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57军少将参谋长。1944年9月任第12军112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1949年1月10日在淮海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第26师(张铚秀部)所俘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61年12月25日获特赦。(生卒年不详待考)

  于戒需少将
  于戒需(1907-1974),字敏士,江苏省淮安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步科毕业。国民革命军整编第39师新编9旅旅长,第95军225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土地革命战争至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四川省阿坝(今阿坝藏族羌自治州)松藩县县长。1934年国民政府阿坝地区常以“疏导积水”、“整理团务”等名目,强征捐税。松潘县县长也趁火打劫,强行向县内各区摊派“调遣”“筑碉”等款。同时以部署团务为由,召开名为“冬防”,实为“追缴税款”的“冬防”行政会议搜强征捐税。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39师新编9旅少将旅长。1948年9月任第95军225师师长。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灌县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0师副师长,眉山军分区副司令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
  1974年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67岁。

  于怀安少将
  于怀安(1903.10-1996.7.23),字敬斋,山东省单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民革命军鲁苏战区新编第4师副师长,汪伪军第3方面军第6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新编第5路军第1军军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民主革命至大革命时期,1920年投奔冯玉祥西北军,长期在西北军任职。参加了北京政变、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中原大战后,历任国民军第3路军手枪团连长,手枪旅营长,受其团长贾本甲(中共地下党员)影响,思想进步,在济南驻防期间,多次掩护中共地下党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4师手枪旅第1团团长,率部积极投身抗战,参加了鹊山阻击战、柳河阻击战、台儿庄战役外围战、沂蒙山区第一次反扫荡、1942年初反扫荡等战役战斗,颇有战绩。1943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鲁苏战区新编第4师副师长,积极主张团结抗战,一致对外,坚决抵制师长吴化文的投降行为,与八路军鲁西军区建立联系。后被迫随吴化文率部投靠汪伪南京国民政府,任汪伪军第3方面军第6军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所部被蒋介石收编,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5路军(总司令吴化文)第1军军长,1945年11月4日在山东滕县津浦路徐济段战役中,被新四军第2纵队第2师所俘获。经教育后,任八路军山东军区高参,受中共指派积极开展对吴化文的教育争取工作。1948年9月济南战役后,历任由吴化文起义部队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代参谋长、第103师长,积极协助做好起义部队的教育和参与对国民党军的策反工作。率部参加了淮海、渡江、浙江剿匪等战役,为人民又立新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代参谋长、第103师师长(政治委员彭胜标),浙江省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等职。1952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金华联合工厂厂长,金华市政协副主席,浙江省政府委员,绍兴市政治协会议副主席等职。1985年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积极开展对台湾的统战工作,为人民再立新功。
  1996年7月23日因病在绍兴逝世,享年93岁。
  附录:津浦路徐济段战役(1945.10.15-1946.01.13)
  津浦路徐济段战役新四军为保卫抗日战争胜利果实、阻止国民党军北犯,在鲁南进行的重要战役。
  1945年10月,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示,为阻止国民党军向山东、华北推进抢占抗战胜利果实,进行了津浦铁路徐(州)济(南)段战役。10月上旬,由伪第3方面军改编的国民党第5路军由蚌埠进抵滕县(今滕州市)、邹县(今邹城市)、兖州一线。10月18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所属津浦前线野战军在陈毅指挥下,对津浦路徐州至济南间的滕县、邹县、泰安发动进攻。
  10月19日,第8师及鲁南军区警备第8旅攻克邹县城,全歼守城日伪军。
  11月4日,第2纵队和第8师在界河伏击进犯滕县的部队,经激战.歼其大部,俘第1军军长于怀安以下4000余人,控制了兖州.滕县间的一段铁路,截断了国民党军北上通路。
  11月6日,鲁中军区第3师、第4师和第2纵队第5旅击退日伪军和国民党军的进犯,攻克了滕县至兖州间的全部据点。下旬,各部队向南扩展攻势,歼日伪军4000余人。第2纵队和第7师向临城(今薛城)进击。
  12月12日,第8师在第2纵队第9旅等部配合下,向国民党第19集团军第2前进指挥所及其所属部队进攻,经3天激战,歼前指及暂编第1旅和保安第2师等部共约9000余人,攻克滕县城。第8师师长兼政委王麓水在滕县战斗中牺牲。
  12月30日,鲁南警8旅攻占曲阜,俘伪军团长以下700余人。
  1946年1月7日,国民党3个军由徐州分三路北犯,向鲁南解放区进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当即组织自卫反击。由津浦前线野战军改称的山东野战军,集中第1、第2纵队,第7、第8师及鲁南部队,在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的配合下,围攻韩庄、枣庄、贾汪。至13日,先后攻占了宁阳、韩庄、枣庄,包围了兖州、泰安、临城,肃清了运河以南、贾汪以东巨梁闸、佛山庙一线敌军。在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由伪军郝鹏举部改编的国民党新编第6路军两万余人于1月9日在台儿庄起义,退出内战。
  此次战役,从1945年10月中旬至12月底,大小战斗68次,攻克邹县、滕县及韩庄等据点56处,碉堡320个,控制津浦铁路130余公里、临枣铁路30公里,歼伪军改编的国民党第5路军4个师、第19集团军约3个师,击毙2065人,伤1500人,俘12580人,受降日军4000余人。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亡师长以下462人,伤团长以下2375人。

  于泽霖少将
  于泽霖(0000-0000),号荫溥,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人。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93军暂编22师副师长,第49军105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9军105师315旅629团团长,参加了南昌会战,后任第49军105师315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任国民革命军第93军暂编22师副师长。1946年任第49军105师少将师长。1947年9月21日在辽宁省锦西第一次杨杖子战斗中,被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8纵队(黄永胜部)所俘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后刑满释放。(生卒年不详待考)
  附录:第一次杨杖子战斗(1947.9.14-9.22)
  1947年9月7日,国民党暂编25师第1、2两个团,由绥中进抵梨树沟门。同时敌93军暂编第22师亦由锦州出发,经虹螺岘、江家屯,进驻新台边门。在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司令员黄永胜向各师宣布作战命令:以第24师和22师66团,歼灭梨树沟门之敌;以独立第1师佯攻新台边门,箝制敌人行动;以第23师68团黑夜疾进到新台边门西南富儿沟地区,控制附近山地,保证第24师左翼安全,并阻击可能由新台边门向梨树沟门出援之敌。
  9月14日5时,第24师指挥所进至梨树沟门,第22师66团也同时到达。突然与敌50师2团遭遇,66团立即展开作战队形,扭住敌人。72团在向三道沟以南运动途中,听到梨树沟门激烈枪声,便急行军跑步投入战斗,一举攻占了梨树沟门制高点南大山。71团奉命从三道沟返回,在白土岭附近即与敌遭遇,向敌展开猛烈攻击。下午1时,66团主力在北,72团在南,71团由上岭 向梨树沟门形成了三面围攻之势,将敌人压缩在梨树沟门一个狭窄地带。战斗打响后,歼灭敌军大部,敌人余部向一团靠拢,解放军主力部队迅速转移,猛攻敌1团。解放军第70团急行军赶到后,立即投入战斗。半小时内连续攻占227高地、322高地、蒙古营子西山等地。敌人狼狈西逃,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解放军将敌军追至大屯、青石岭一带歼灭,战斗于14日下午5时结束。我军共俘虏敌人628人,毙敌400余人。在梨树沟门战斗的同时,独立1师和23师迅速抓住窜至新台边门的敌军暂编22师。
  9月15日中午,解放军第23师68团在新台边门附近,前卫与敌稍有接触,敌便仓皇东逃。19时解放军在杨杖子、毛祁屯一带将敌人追上。第68团迅速行动,乘敌人立足未稳,主动发起攻击,歼敌4个连和一个新兵营。第69团也攻下了该地制高点莲花山。
  9月16日8时,第8纵队指挥部赶往杨杖子,第22师和独立1师跑步前进,进入杨杖子战斗位置。12时第22师和独立1师冒雨火速赶到杨杖子指定作战位置。14时解放军第8纵队各部队向敌22师发起总攻。1小时后解放军攻占敌人主要阵地,敌军全线崩溃。刚刚结束梨树沟门战斗挥师东进的24师在旧门堵住敌人。将敌22师堵在旧门附近,前后夹击,敌暂编22师除少数逃脱外,全部被歼,俘虏了敌暂编22师少将副师长苏景春、少将参谋长宁坚以下2560人,毙伤敌人1000余人。
  9月17日,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陈诚,又派出了刚从苏北调来的49军,由锦州经虹螺岘,向江家屯、杨杖子进犯。9月19日,敌49军在军长王铁汉中将的率领下,耀武扬威地开进了杨杖子地区。解放军第8纵队迅速作出了战斗部署,由独立1师、22师、23师、24师按计划围歼敌49军,24师71团在江家屯打援,师主力担任预备队。另外友军第9纵队在到达预定地点后,阻击可能由锦西出援之敌和堵歼杨杖子溃逃之敌。各部队迅速动员部队,全力以赴,歼灭敌49军主力。
  9月21日上午,各部队将敌人包围于杨杖子、毛祁屯、上下黑鱼沟地区。第23师69团2营当日攻323高地,未能成功。5连连长王绍祖冒险查看了地形后,提出地形对我不利,只有迂回插到敌后,出敌不意攻击,方能取胜。6连从正面以猛烈炮火向敌人发起攻击,5连连长王绍祖率突击排跃出阵地,在正面进攻的掩护下,迂回插至敌后。当敌人发现时,突击排的手榴弹已扔向敌阵,突击排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副连长彭继燕连续刺死5名敌人,副指导员刺死3名,2班长吴国禄刺死敌人6名,把刺刀都剌弯了,激烈搏斗15分钟后,解放军终于攻占了323高地。当晚68团1营攻占了黑鱼沟西北高地,第66团突入杨杖子街内,独立1师也攻占了杨杖子东南284高地和石湖南山,对敌侧翼形成威胁。
  9月22日上午,担负打援任务的第24师71团在江家屯顽强阻击敌援兵。此时第24师主力在丁盛师长的率领下犹如猛虎一般投入了战斗,70团连续攻克了黑鱼沟西南4个山头,和第23师并肩前进,犹如两把尖刀插向敌腰。在这关键时刻,纵队发出命令,要22师从北,西两面猛攻,独立1师从东向西夹攻,彻底打乱敌人的全面部署。下午4时王铁汉率第49军残部仓皇溃逃,解放军各部不顾疲劳,跟踪追击,歼敌大部,并将敌105师少将师长于泽霖活捉。此时王铁汉赶紧让卫兵找来一套百姓服装,化装成一名老农逃出重围。
  杨杖子战斗,除敌军长王铁汉和200名残敌化装逃脱外,解放军歼敌49军军部、第79师、105师师部及所属4个团12000余人。第23师69团5连荣获纵队授予“刺刀见红”锦旗一面,28人立功,连长王绍祖荣立三大功,荣获“毛泽东奖章”。

  于厚之少将
  于厚之(1900-0000),河北省宁河县(今属天津市)人,为北洋军阀齐燮元之外甥。先后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野炮科、陆军大学第15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16军109师师长,第76军24师师长。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中央军校第7分校练习团副团长。1941年任新编第7军暂编25师副师长,后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16军参谋长。1947年春任第16军109师师长。1948年春任第76军24师师长,同年11月25日在陕西省永丰县西北冬季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彭德怀部)所俘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教员,贵阳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卒年不详待考)
  附录:西北1948年冬季战役(1948.11.12-11.28)
  西北1948年冬季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陕西省郃阳、澄城、蒲城、耀县、铜川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
  1948年10月荔北战役后,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为阻止西北野战军由黄龙山区南进,确保西安,将第1军、第76军、第90军等部分别驻蒲城、澄城、郃阳(今合阳)一线;将澄郃、荔北战役中遭受过打击的第17军、第36军、第38军、第65军分驻临潼、大荔、三原、富平等地补充休整;将第3军、第27军、第69军及第225师分驻铜川、耀县、雒南(今洛南)、商县、咸阳、西安、潼关、淳化等地,进行机动防御。11月上旬,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为收复与巩固郃阳、澄城、白水地区,解决部队粮食问题,并配合华东、中原两野战军进行淮海决战,决心发起冬季战役。计划首先求歼位于蒲城与白水之间国民党军第1军指挥的第30师及陕西省保安第2旅,相机歼灭蒲城东北、洛河西岸的第78师。
  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这是一场战略大决战。蒋介石预感到未日的来临,急电胡宗南调兵驰援中原。在西北野战军前委会讨论冬季战役的会议上,彭德怀斩钉截铁地说:“为了配合淮海战役,决不能让胡宗南抽调一兵一卒到中原战场!”指出:“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是要给胡宗南以狠狠的打击。我们对胡宗南的压力愈大,愈使他感到自身难保才行。”这时国民党军队已将原整编军改为兵团,整编师改为军,整编旅改为师。胡宗南在荔北战役遭受打击之后,完全处于守势,把3个主力军平分为3个防御集团,分守蒲城、澄城、郃阳3个地区。彭德怀根据敌人分布情况和作战地区特点,改变以往的打法,将野战军5个纵队的兵力组成两个“拳头”:以2、3、6纵队组成左兵团,转战于洛河东岸;以1、4纵队组成右兵团,于洛河以西活动,以此调动和分散敌人,创造歼灭敌人的有利战机。
  11月12日,西北野战军各纵队分别从白水、澄城、郃阳三县北部地区向预定目标开进。14日国民党军第69军第144师乘西北野战军开进之机,由郃阳县城以南乳罗山向韩城进攻。15日战役开始,当日拂晓,其先头第430团在郃阳县城以东临皋被第2纵队歼灭。午后第2纵队过金水沟向乳罗山地区第144师主力发起进攻,至16日晨歼灭该师1个团另1个营。
  11月15日,西北冬季战役终于打响了。此时胡宗南判断西北野战军将在郃阳地区发动新攻势,急调各部东援。19日第38军第55师由三原进至永丰西北马湖,第17军第12师由渭南进至郃阳县城以南露井,第3军第17师由耀县进至蒲城以西兴市镇,第1军由蒲城进至澄城,第65军由富平进至永丰,第30师撤回蒲城。据此西北野战军于20日改变原来求歼第30师的计划,决定乘国民党军东调的有利时机,以第1纵队、第4纵队及警备第4旅、骑兵第2旅组成右兵团,向铜川地区国民党军第3军出击,求歼其一部,调动其余国民党军回援;以第2、第3、第6纵队组成左兵团,隐蔽集结于蒲城、永丰以北洛河东西地区,寻机歼灭回援的国民党军。21日右兵团进至铜川东南陈炉、薛镇、美原等地,形成对草滩、康庄地区第3军第17师的夹击之势,22日拂晓发起攻击,歼其大部。23日继续向康庄西北军台岭、店子坡实施攻击,歼第3军第254师一部。
  胡宗南急调东援的各部队掉头西进,并令第76军、第90军及第36军第165师分别从澄城、郃阳地区迅速南撤,经永丰、蒲城西援。至23日第1军、第65军及第38军第55师、第17军第12师等部分别抵达铜川东南兴市镇、薛镇、美原、蒲城等地。同日第76军抵达永丰、石羊地区,发现西北野战军设伏于马湖一带,乃停止前进。25日第90军及第36军第165师进至永丰以南坞坭村、唐家堡地区,亦就地转入防御。西北野战军决定乘国民党军兵力分散之机,集中兵力歼灭已进入预定战场的第76军。25日下午第2纵队主力由马湖地区向洛河西岸石羊等地第76军第24师发起攻击,歼其一部。其余部逃至洛河东岸,与该军军部及第20师会合于永丰镇。25日晚第3纵队和第2纵队主力东渡洛河,除各以一部兵力进至永丰以南楼子原、韦庄地区抗击第90军北援外,主力对永丰镇发起进攻,至26日晚肃清外围,将守军包围在镇内,战至28日10时全歼第76军。这就样,彭德怀指挥两路大军,往返洛河两岸,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把敌人几个军调过来、调过去,使敌疲于奔命,晕头转向。解放军军则抓住有利战机,东挥一拳,西吃一口,连连取胜,完成了战略决战。结果胡宗南不但不敢抽出一兵一卒去增援中原,还把李振兵团调回西安,以保其老巢的安全。
  此役,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5万人,俘第76军军长李日基、少将军参谋长高宪岗,第20师少将师长吴永烈,第24师少将师长于厚之等。

  于浚都少将
  于浚都(1896-0000),字建屿,山西省定襄县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炮科毕业。国民革命军第22军新编11旅旅长,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高参。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1949年1月在北平随傅作义、邓宝珊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总司令邓宝珊)副官。
  解放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22军新编11旅少将旅长,后任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少将高参,1949年1月在北平随傅作义、邓宝珊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卒年不详待考)

  于霖瑞少将
  于霖瑞(1903-0000),山东省德州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暂编第3军暂编10师师长,绥西警备司令部司令。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衔。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八战区第31师附五临警备旅第1团团长,1939年12月中旬参加了对日作战之包头战役。1943年任骑兵第4军步兵9旅旅长。1945年任骑兵第4军独立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任国民革命军河套地区警备司令,1946年任暂编第3军暂编10师少将师长。1948年任绥西警备司令部司令。1949年9月19日在绥远参加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绥西警备司令,山西省林业厅副厅长,山西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等职。(卒年不详待考)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9#
发表于 2008-8-22 21:26:38 |只看该作者

【中国国民党于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简介】

于右任院长(中国国民党元老)
  于右任(1879.4.11-1964.11.10),原名于伯循,别署骚心、髯翁,晚年号太平老人,陕西省三原县人,祖籍泾阳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举人。1906年8月在日本追随孙中山时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诗人、书法家。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06年4月为开辟反清舆论阵地,筹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并筹款,结识了孙中山。任豫、晋、秦、陇四省留日学生会会长。1907年4月任《神州日报》社长。1909年5月15日创办《民呼日报》。1910年与宋教仁等办《民立报》。1912年任南京国民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1918年返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与北洋军阀在陕西实力人物陈树藩、刘镇华进行了激烈的斗争。1922年8月离陕经甘肃、四川赴上海,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0月又与叶楚伧等筹创上海大学,任校长。1923年2月孙中山拨万元资助上海大学。4月聘李大钊为讲座教授,并聘李大钊推荐之邓中夏、瞿秋白、肖楚女任教,使该校成为培养革命青年之有名大学。
  大革命时期,1925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后,又强占上海大学。6月6日回到上海,在《民族日报》发表文章,痛斥日帝暴行。同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当选为委员。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是年刘镇华围西安城。7月赴莫斯科敦请冯玉祥回国。9月17日与冯玉祥率部在五原誓师,担任国民联军副总司令,率军入陕。11月下旬解西安围,任国民联军驻陕总部总司令。著名共产党人刘伯坚、邓希贤(邓小平)、魏野畴、史可轩、刘志丹等人均在其部工作。创“红城西安”一段历史。
  土地革命战争至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后长期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月国共两党和谈在北平举行,李宗仁拟派遣为特使。张治中认为于暂不离南京,可以促进南京政府批准和谈协定。和谈破裂后欲待机转赴北平,未如愿,11月29日到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中期,辗转托人给在西安的原配夫人高仲林和长女芝秀寄来600元台币。高仲林母女托友人给于捎去书信及于平时爱穿的布鞋、布袜。1964年11月10日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85岁。其亲属一个铁箱中发现早在1962年1月写的两张纸条,一张上写着:“我百年之后,愿葬在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另一张上写着:“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反映了一个游子思念故乡的痛楚心情。
  于右任嗜爱碑铭金石,所见古刻名碑,竭力保护,即使戎马倥偬也不例外。创草书研究社,出版《草书月刊》,编者按撰《标准草书千字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等。擅长书法,得力于《郑羲碑》、《石门铭》,精于笔法而以稚拙简漫出之。善草书,从碑入草,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甚深。用心布白,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1924年委托河南军务督办胡景翼,从洛阳古董商手中买下出土的古代墓志近300方,因其中有7对北魏贵族夫妇的墓志,故将自己的住室命名为“鸳鸯七志斋”。20世纪2、30年代收藏古代碑志耗资16万多银元,其中1993年由陕西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协助在河南洛阳收买的《熹平石经》残碑石用了4000银元。有时为了不让古董商将碑志买给外国人,宁可多掏钱,也要买下。当1937年西安碑林大修告竣后,即将自己收藏的碑志全部捐献给碑林博物馆,共计318种,384方。其中《熹平石经》及黄石6种、晋墓志4种、北魏墓志136种、东魏墓志9种、北齐墓志8种、北周墓志5种、隋墓志110种、唐墓志35种、后梁墓志1种、北宋墓志3种。其收藏并捐献给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墓志中,现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夫人管氏墓志》、《元珍墓志》、《穆亮墓志》等书法极品20多种,都是中国书法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于冲汉(伪满监察院院长,伪满国务院总参议,伪满汉奸)
  于冲汉(1871-1932),字云章,奉天(今辽宁省)辽阳县人。清末附生,历任奉天交涉司随办,辽阳知州等。甲午中日战争时,东渡日本,在日本东京外国语学校讲授汉语。并精通日语,其“及门弟子”中,颇多士官学生。伪满监察院院长,伪满国务院总参议,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汉奸之一。
  民主革命至大革命时期,从日本回国后任辽阳警务局总办。1904年升任为奉天全省巡警提调。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充当日军间谍,成为中级军官,获日本勋三等瑞宝奖章。日军一到辽南,首先就去拜访他,口称“老师”,执礼极恭。时东北的百姓,都称日本军官为“太君”现在居然出了个“太君之师”,自是地方上的大幸。惶惶然深恐身家难保的士绅们,都庇于其门下。日军亦就利用其展开游说笼络的工作,说他们是来帮助中国人打狼心狗肺的老毛子的,中国人帮助日军,即等于自助。当然也还有些小恩小惠,骗得一些人死心蹋地,愿为日本人作走狗。1907年日本在奉天总领事荻原守一极力“推荐”下,任辽阳交涉委员。满铁奉天公所所长镰田弥助为日方代表。满铁在派人探明鞍山铁矿埋藏量的实情后,自1909年就开始了攫取矿权的活动,没有得逞。1914年再次向中国东北地方当局提出中日合办振兴公司经营鞍山铁矿的申请,于冲汉以满铁奉天公所顾问兼中国商人的身份从中斡旋,采用欺骗、贿赂手段,经两年多的周折才获准营业。攫取了鞍山附近8个矿区,占地面积14678亩。1917年获得海城县菱镁矿6个矿区,占地面积54700亩。后继续与汉奸于冲汉相勾结,成立了中日合办的振兴公司,窃取了鞍山一带铁矿的采矿权。1916年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至1928年),历任奉天巡按使署外交顾问、张作霖外交顾问等职,是著名的亲日派。1918年任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1920年任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同年11月张作霖就派其(时任国务院参议)赴日去搞亲善活动,12月回到奉天。这次是以张作霖私人代表的身份赴日的。在日期间,会见了原田首相、上原参谋长、田中陆相、内田外相等日本政界要人,并同他们进行了多次会谈。关于此次赴日,张作霖在1921年9月30日于奉天接见日本记者时说道:“最近赴日的国务院参议于冲汉的主要任务是为了收到中日友好的成果,相互坦率地交换意见,以求取日本政府的谅解。于冲汉之赴日表面上虽系作为北京政府的代表,但实际是代表我而赴日的。使命的大部分是与东三省有关,使之与日本政府交涉,其内容不便说明。”于冲汉在日的活动有一些是秘密进行的。
  大革命时期,任东三省保安司令部参议,东北特别区行政长官等职。1926年9月任中东铁路总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伪满建国会议,并出任伪满监察院院长,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参议,伪满鞍钢中方代表。1931年11月10日,日军指使汉奸于冲汉在沈阳成立伪“自治指导部”,指导部部长虽为汉奸于冲汉,但其成员却多为日本人。“自治指导部”负责监督和指导各县行政,拼凑县一级政权。“自治指导部”不只是日本侵略者攫取县市一级政权的主要工具,同时还是制造伪满洲国的重要宣传机构。许多有关“满蒙独立运动”的宣传品,以及各县所谓“促进”伪满洲国建立的电文,都出自这个机构,以图盗用“民意”蒙蔽世界公众耳目。遂成为伪满洲国时期重要汉奸之一,其日记保存了不少为日本侵略我国东北的具体材料。
  1932年10月病死于大连,终年61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0#
发表于 2008-8-22 21:27:22 |只看该作者

【中国清朝于姓名人简介】(1644-1911.12.31)

于振(清·世宗雍正元年登极大典癸卯恩科状元)
  于振(~1690-~1750),字鹤泉,号秋田,一号琏漪,清·镇江府金坛县(今江苏省金坛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亲于天骐能诗文。授翰林院修撰,改行人司司副。乾隆丙辰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湖广学政,江西主考官,转福建学政,官至侍读学士。工书法,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列为上品。清·圣祖、世宗、高宗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
  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举人。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登极大典特设恩科,由吏部尚书朱轼、礼部尚书张廷玉任主考官,中会试榜,十月殿试中癸卯一甲一名进士,荣登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侍奉。雍正三年(1725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1727年)出任湖广学政。因擅自增添学额两名,遭到参黜,被贬为庶人。因学问无所不窥,博览内外典籍,研学精细,见解独特,因此3年后,于雍正八年(1730年)又重新由秀才考取举人,并调任行人司司副。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特开博学鸿词科,有176人汇聚在保和殿参加赋诗应试竞选。在这次竞选中,对背诵五百罗汉法名的殿试卷应答如流,并当场赋诗,作《侍圣驾东巡八首》,其诗竭力为大清王朝的文治武功歌功颂德,很受皇帝赏识。这次殿试共取15人,其考中丙辰科一等,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升为侍读学士。为了纪念“状元及第”失而复得,特地将位于老家金坛县前街的居所取名为“复元堂”。乾隆三年(1738年)出任江西主考官。乾隆五年(1740年)转福建学政。诗词文章,清新秀丽,极富文采。工书法,“诗学楷法,多不拘形似”。行书“墨守迹象,雅有门庭”,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列为上品。其堂弟于敏中亦为乾隆二年丁巳恩科状元,时称“兄弟状元”。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传二百七十二》有传。
  约高宗乾隆十五年(1750年)病卒,终年约60岁。著有《清琏文钞》12卷、《南楼诗草》、《清琏诗钞》28卷等传世。

  于成龙(清·圣祖康熙时期兵部尚书)
  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号于山,明·永宁州(今山西省离石县)下昔乡来堡村人。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受家庭的熏陶,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才能卓越优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康熙帝赞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名振天下。擅长书法,诗词亦工。康熙重要大臣、著名廉吏。
  明末时期,明·思宗祟祯十二年(1639年)参加乡试,中副榜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迈需要照顾而没有出去做官。
  清初时期,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年)45岁时,才以明经谒选清廷吏部,开始为官,被授以广西柳州罗城县知县,开始其清正廉明的仕途生涯。初任知县时,勤于政事,没有县衙,就住在关夫子庙,床安在周仓背后,后来县衙设在三间茅屋内,在四周无墙壁的艰苦环境中,自得其乐,不惧边荒,同当地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最为可贵的是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始终如一,保持清正廉洁的本色。为民办教育,恢复地方秩序,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与百姓亲如家人。此后政绩卓著,连连被擢升。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任四川合州知州。正值明末之乱,这里人烟萧条,合州只有百姓100人,赋额只有15两银子,而大兵过境,供应浩繁。去合州上任一个月,增加到1千多户,免徭役,办农贷,搞得欣欣向荣。康熙八年(1669年)湖北武昌知府。康熙十二年(1673年)升任湖广下江陆道道员,驻地湖北新州(今新春县)。任黄岗同知时,得知当地百姓被强盗扰得不安宁,历任同知无法捕捉,化装“乞丐”打入内部弄清情况,回衙发兵,一网打尽,强盗之患被根治,百姓拍手称快。康熙十七年(1678年)任福建按察使。康熙十八年(1679年)夏,在按察使任上第三次举“卓异”后升任福建省布政使,直隶巡抚和两江总督之职,组织编写了《畿辅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对整理和保存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资料做出了贡献。在任期间,怀着报国救民之心,忠于职守,皆以驱除贪吏,拯救民生为务。秉公执法,清正廉洁,兴利除弊,政绩斐然。一些官员为谋得庇护与升迁,每逢节日和上司寿诞生辰,便钻营馈送,而且是逐级向上送,使馈送成为陈规陋习,一些督府大臣竟然明文规定州县等级派定馈送数额,按数收受,且馈送数目十分惊人。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每次调动升迁,老百姓一再挽留,可是留不住,大家就热情地把他送几十里甚至上百里到新的任上。死后安葬时,金陵城万人空巷为他送葬,留下的遗物唯有旧衣破靴,饔米数斛,盐豉数盅。
  清·圣祖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病逝世,终年67岁。百姓得知他去世,则罢市聚哭,家家绘了他的画像,长期祭祀。康熙皇帝特地派员致祭,加赐太子太保,赐谥清端,降旨地方修建祠堂,并御书“高行清粹”祠额。还对朝臣说:“于成龙任总督江南时,有人说他变质了,操守大不如前。到他去世后,才知道他一生始终保持廉洁,为百姓所称颂。这是因为他本性耿直,不肖之徒心中嫉恨,才制造出这样的谣言。像于成龙这样做官的,普天之下能有几个啊?”康熙帝破例亲自为他撰写碑文,表彰他廉洁刻苦的一生。先后由其门人和孙于准辑成《于山奏牍》7卷附录1卷和《于清端公政书》8卷行世。

  于成龙(清·圣祖康熙时期河道总督)
  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别号如山,清·隶汉军镶黄旗人。为旗下包衣,随主人定居丰宁南关,自幼以放牧为生,因勤奋好学,由荫生授乐亭知县,继升任滦州和通州知州。历任直隶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河道总督等职,康熙中期皇帝宠重的大臣。每到一任,都把抚绥旗民、团结满汉做为首务,多次微服回乡,公平处理旗民事务,清官的大名一直传至今天。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主持修竣京郊浑河,康熙皇帝验收后亲自更名为永定河。两年后在河道总督任上病逝,康熙下诏抚恤。
  同大多数汉军旗人一样,因养父于得水爵三等阿达哈哈番,由荫生步入仕途。清·康熙七年(1668年)出任直隶乐亭知县,康熙八年(1669年)署滦州知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迁通州知州。在10余年 “知州县” 的为官生涯中,先因“有殊绩”受荐于前任巡抚金世德,后因“居官廉洁”受荐继任巡抚、号称“天下第一清官”的于成龙(山西永宁人,因年长后人称为“大于成龙”)。康熙二十年(1681年)擢江宁知府。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抵达江宁,经“确加咨访”后,于十一月命大学士明珠传谕于成龙曰:“朕在京师即闻尔居官廉洁,今临幸此地确加咨访,与前所闻无异。是用赐尔朕亲书手卷一轴,加尔清操,以示旌扬。”返还京师,即于十二月擢升为安徽按察使,赐其父于得水貂裘皮领,以嘉其教子有方。于是始以清廉著名于朝廷内外。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升为直隶巡抚,陛辞时,赐白金千两,表里二十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康熙又谕大学士等曰:“今观各官虽有品行清洁者,但畏国法而然,如直隶巡抚于成龙之真实清廉者甚少。观其为人,天性忠直,并无交游,惟知爱民,即伊本旗王等门上亦不行走,直隶地方百姓旗人无不感戴称颂。如此好官,若不从优褒奖何以劝众?可令九卿集议。”大学士等遵旨会议,认为“实心任事,并无勉强虚假之处,应赐奖励,以励官方”。由于在康熙朝“为政尚宽”的政治环境里,且有“居官颇优”的清誉,所以得以始终保全,且尚能恤民勤政,所以在历史上留下了“清官”的形象。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三月,因病卒于河道总督任上,终年62岁。康熙帝颁旨曰:“于成龙才品兼优,服官勤慎,屡经简任,实心办事,不辞劳瘁,宣力有年,历著成效。”并赐谥“襄勤”。这是康熙的盖棺论定,是一“才品兼优”之人,是个不可多得的“全才”,在汉军旗人中勘称之最。

  于觉世(明末、清·世祖、圣祖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
  于觉世(1619-1691),字子先,号铁樵,又号赤山,明·济南府新城县(今山东省桓台县)西镇人。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中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举于礼部中会试,因丁外艰未殿试。顺治十六年(1659年)殿试中进士,授归德府推官,改授巢县令,升刑部主事,奉命典试两浙,广东提学道佥事,官至广东学政。明末、清·世祖、圣祖时期著名诗人、书法家。
  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中举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举于礼部中会试,因丁外艰未殿试。顺治十六年(1659年)殿试中己亥科进士第,授归德府推官,改授巢县令。时因歉收,县多饥饿,为政宽简,带头捐俸赈米,民众赖活。又因平巢盗匪有功,升刑部主事,广东提学道佥事。圣祖康熙二十年(1681年)奉命典试两浙,所录举人浙江德清人蔡升元于翌年状元及第。后官至广东学政。工诗文,触目成吟,不用雕缀牵饰,擅书法。其诗集有《居巢》、《使越》、《燕市》等。其诗《桓台于氏世谱》之《于氏前型录》中收有73首,并收其乡墨和会墨。其乡墨题为《好学近乎知》,会墨题为《诗可以兴草木之石也》。与王渔洋关系较密,相互间的唱酬诗文较多。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1691年)病卒,终年72岁。王渔洋为其撰写墓志称其:文足华国,武能戡乱。逸气卓荦,丰容魁岸。夏屋之封,水之畔。生气如存,千秋遐算。著有《居巢》、《燕市》、《使越诗》1卷、《岭南诗》1卷等诸集传世。

  于敏中(清·高宗乾隆时期文华殿大学士)
  于敏中(1714-1779),字叔子,一字重棠,号耐圃,清·江苏省金坛县金城镇人。出身于诗礼簪缨世家,为康熙进士、山西学政于汉翔之孙,风流文章,名噪一时;父于树范,浙江名县令,充武英殿纂修,参与编辑《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等书;世宗雍正癸卯年(1723年)状元于振之弟。幼承家学,5岁启蒙。其母课读甚严,常立在窗下屏息静听其读书。历官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
  少时资性过人,读书勤奋,祖父汉翔亲自授业。年仅15岁,江南乡试中举。赴京会试落第后,另择师问业,研读《四书》、《十三经》。年及冠,博通经史百家,阴阳历律诸书,旁及佛道之说。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恩科会试,擢进士第一。时年23岁,与伯兄于振并称兄弟状元,为金坛科举盛事。少年夺魁,春风得意,仕途一帆风顺。初授翰林院修撰,执掌山西试。有一次乾隆巡幸南苑,问其何为“治国要务策”,认为“治国要务莫过于兴学得人,人才得即政事理”。乾隆点头称善、不久即命为督山东、浙江学政,掌管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担任浙江学政期间,考吏拔秀,罢庸补能,按期组织匀举,担任会试总裁,所拔多知名士。因其满腹经纶,文章冠绝一时,书法清秀洒脱,又通熟掌故,为乾隆皇帝所倚重。乾隆十八年(1753年)选任兵部侍郎,后改户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存,期间奉旨编纂《户部则例》126卷。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历时近20年;还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文渊阁领阁事先培植职,朝廷谕书多出其手。初入懋勤殿时,奉勅书华严经宝塔,盖先画成塔形,小楷写经于书格内。凡栏柱簷瓦窗階铃索皆有字,宛转依线,读之成文。每有佛字,皆算定写为在柱顶及簷际诸尊处。清廷开设四库馆,受命为正总裁,与大学士刘统勋力主搜辑《永乐大典》中古书。还担任国史馆、三通(《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馆总裁。平定四川金川时,敏中负责军书旁午,以书旨功赏戴双眼花翎,画像挂列紫光阁。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奏准,以纪事本末体撰写《钦定临清纪略》16卷。翌年又奉旨编辑《西清·砚谱》24卷。
  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病重,乾隆派御医诊治,并赐人参,谕内务大臣和坤伴帝驾行视,又赐律诗一首慰问。未几病卒于任上,终年65岁。诏伏赐恤,入祀贤良祠,谥文襄。葬金坛涑渎乡周庄村钱资塘畔。著有《素余堂集》、《日下旧闻考》159卷等。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1#
发表于 2008-8-22 21:27:54 |只看该作者

【中国明朝于姓名人简介】(1368-1644)

于立(元末、明初道士,著名诗人)
  于立(生卒年不详),字彦成,号虚白子,元·江州路德安县匡庐(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庐山西南)人。自幼明敏博学,通古今,善谈笑。惠宗时期活动于绍兴路,后学道于会稽山中,得石室藏书,遂以道士的面貌游于吴中江湖之间。与顾仲瑛友善,尝和杨维桢西湖竹枝词。元末、明初道士,著名诗人。
  元末时期,自幼明敏博学,博古通今,善谈笑。元·惠宗元统、至元、至正(1333-1368年)间活动于绍兴路会稽(今浙江省萧山县)一带,多游于吴中。后学道于会稽山中,得石室藏书,遂以道士的面貌游于江湖之间。与顾仲瑛友善,又与张仲举、杨廉夫、柯九思、李孝光、郑明德、倪元镇,张伯雨、元璞等交往,置酒赋诗,尝和杨维桢(号铁崖)西湖竹枝词。因爱吴中山水清旷,寓居吴中,在玉山草堂有行窝。诗酒放浪,长吟短咏,有二李风。法书名画,题品居多。近体五言如:“水回岚气合,风度竹声迟。”“香挹花间露,凉生叶上风。”七言如:“荷露袭衣凉冉冉,桐阴转户月疏疏。”“近人月色如相识,照水花枝若自怜”等,皆天然佳句。元·杨铁崖评其诗为“如行云流水,无所凝滞,游方之外者也”。
  明初时期,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入明后,行踪不详,其他事迹无考。
  卒于明·太祖洪武年间,寿世不详。著有《会稽外史集》1卷,清·顾嗣立收入《元诗选》传世。

  于谦(明·代宗时期京师重臣,著名民族英雄)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明·钱塘县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市庆春门附近,后迁居词堂巷)人。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历江西巡按,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兵部尚书。为官廉洁正直,明·代宗时期京师重臣,民族英雄,著名诗人、军事家、政治家。
  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15岁,录取为钱塘县学生员(秀才)。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杭州参加“乡试”,中第六名举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登辛丑科进士第,授山西道监察御史。宣宗宣德二年丁未(1427年)奉命巡按江西,平反了数百件冤狱,颂声满道。以后10余年间,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又以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西、河南,深入民间察访,惩治贪官,严惩特殊贪暴分子;兴修水利,改良农事,创“平仓”、“义仓”储粮,以备荒年赈灾;设“惠民药局”,救治百姓疾病,受到百姓的爱戴,被称为“于青天”。擢兵部左侍郎,居官清廉朴素,不馈赠权要,不拉拢私交。上京奏事,不带一物。有人对其说你即使不带金银,也该带些土产便中送点人情。却举起两袖说:“带有清风!”英宗正统十四年己巳(1449年)七月,瓦剌也先分四路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时,代理兵部事留京辅助监国郕王朱祁钰(英宗之弟)。8月15日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之变,50万大军全部覆没,英宗被俘,京师震动。皇太后命拥立郕王朱祁钰监国,擢为兵部尚书,统帅全军,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许多人毫无战心,正欲迁都南下,便挺身而出,驳斥了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不久郕王朱祁钰即帝位,为明景帝(代宗)。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遂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平章卯那孩。代宗景泰元年庚午(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还英宗。八月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当时闽浙有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广东有黄肃养起义,湖广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少数民族反抗,都被其镇压。景泰八年丁丑(1457年)将军石享、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卧疾南郊,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记恨其当时不以己为重。诬定为“意欲”谋反罪,抄没家产时,家中除一些书籍外,没有值钱的东西。
  明·天顺元年(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2月16日)英宗复辟后的第6天,以谋逆罪将其处死,终年59岁。谥肃愍,遗著有《于忠肃集》传世。北京人民听到其被害消息,无不恸哭。遗骸暗中为人收敛,第2年运回杭州,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平反,复官并赐祭,将其北京崇文门内西裱背胡同故宅改为忠节祠。弘治二年(1489年)朝廷下诏,在三台山的墓旁建祠纪念,并在故居建立怜忠伺(遗址在今祠堂巷)。万历十八年(1590年)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塑像。清·嘉庆十五年(1820年)杭嘉湖道台林则徐重修了墓与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修的墓碑上刻有“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溢忠肃于公墓”18个字。

  于慎行(明·神宗万历时期礼部尚书)
  于慎行(1545-1607),字可远,又字无垢,号谷山,明·兖州平阴县东阿镇(今山东省济南市东阿县杨柳乡)前屯村人。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年)中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庶吉士,后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文才卓著,学贯百家,朝廷大礼多由其裁定,文学为一时之冠。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定。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诗人。
  自幼天资聪颖,学习刻苦,在文坛享有盛名。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庶吉士。万历初历参修实录,事竣后,升为翰林院修撰,充皇帝日讲官。为人忠厚老成,一次讲课完毕,神宗拿出御藏书画,令众讲官分别赋诗题字。作诗后请人代题,并当众承认自己不擅书法。神宗很赞赏,当即写“责难陈善”赐予。御史刘台因弹劾首辅张居正被逮入狱,亲朋好友惧怕牵连不敢前往探视,其却常去探望。后因上疏阻止张居正丁忧夺情而遭张的忌恨,被迫称病返乡。张居正死后,复出起官。时张居正被抄家,却不计前嫌,请求照顾张居正的老母及未成年的孩子。后由侍讲学士升礼部右侍郎,不久升任礼部尚书。谙熟典制,朝中典礼多由其裁定,作太庙祧迁考,以纠正混乱的皇帝世系。神宗万历十八年(1590年)上疏要求早立太子,以定国本,忤神宗皇帝旨意。后因山东乡试漏题事件,引咎辞官返乡。居家10余年中,朝野上下多次荐出山,终未获神宗皇帝批准。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太子已立,朝廷荐举内阁大臣,名列被推举为7人之首,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这时已重病缠身,勉强进京。在史馆以读书为事,明习典制,贯通百家,与冯琦并为文学名臣。其诗文弘丽,一时推为大手笔。”时人称其诗文“典雅和平”而又“自绕清韵”。《明史·于慎行传》载其“学有原委,贯穿百家”,在文学上造诣很深,神宗时,词馆中以其与冯琦并称“文学之冠”。在家闲居的10多年间,探讨当世得失之故,旁搜博采,属词比事。关心桑梓事业,参予重修《东阿县志》,自编《兖州府志》等。所写的《东昌府城重修碑》,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等名句,至今被竟相传引。
  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染疾卒于官邸,终年62岁。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著有《谷城山馆诗文集》42卷、《谷城山馆诗集》20卷、《读史漫录》14卷、《兖州府志》52卷、《谷山笔辢》18卷等。所纂修的《兖州府志》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其画像及年谱画册,现均存平阴县文化馆。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2#
发表于 2008-8-22 21:28:24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元朝于姓名人简介】(1279-1368)

于石(宋末、元初著名诗人)
  于石(1250-?),字介翁,号紫岩,晚更号两谿,南宋·婺州兰溪(元·婺州路兰溪县,今浙江省兰溪县)人。出生于宋理宗淳佑十年,卒年不详。貌古气刚,自负甚高。宋亡后隐居不出,一意于诗,出入诸家,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诗多哀厉之音。南宋末、元初著名诗人。
  生平据《本集·卷一·邻叟招饮》“三十将远游,海波忽扬尘”推定,宋亡时年30岁,貌古气刚。早年慕杜古高之为人,后从王宗庵业词赋,学多通解,自负甚高。隐居不出,一意于诗,出入诸家,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常与寺僧为友,吟诗作词,诗多哀厉之音。因所居紫岩乡,自号紫岩,晚徙城中,更号两谿(溪)。生前刊有诗文集7卷,卒后多散佚。后由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为《紫岩诗选》3卷,金履祥吉父为之序(事见《吴礼部集·卷一七·于介翁诗选后题》)。其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朱彝尊钞本(简称朱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于国华留耕堂刻傅增湘校本(简称傅校本,藏北京图书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生平在明·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宋·季忠义录·卷一三》等有传。
  卒年不详,生前诗文多散佚。诗作由其门人吴师道就藏本及所藏续抄者选为《紫岩诗选》3卷传世。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3#
发表于 2008-8-22 21:28:50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五代十国于姓名人简介】(0907-0960)

于邺(唐末、五代十国·后梁、后唐时期著名诗人)
  于邺(0852-0928),字武陵,一作武瓘,唐·京兆府杜曲(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镇)人。唐末中举人,进士不第,携琴书往来商洛、巴蜀间。五代时尝南至潇湘,爱河洲芳草,欲卜居,未果。后归嵩阳别墅,终老其地。工五言诗,诗风飘逸多感。唐末、五代十国·后梁、后唐时期著名诗人。
  唐末时期,唐·懿宗咸通(861-873年)间中举人,赴试进士不第,携琴书往来商洛、巴蜀间。工五言诗,诗风飘逸多感。
  五代十国·后梁至后唐时期,尝南至潇湘,爱河洲芳草,欲卜居,未果。后归嵩阳别墅,终老其地。其诗题材上以写景送别的为主,同时寄寓浓浓的乡思友情;诗风如羌管芦笛,悠扬沉郁。佳作很多,有《赠卖松人》、《早春山行》、《送酂县董明府之任》、《洛阳道》、《客中》、《寄北客》、《夜与故人别》、《过侯王故第》、《远水》、《匣中琴》、《过洛阳城》、《友人南游不回因而有寄》等。其中《赠卖松人》一诗写一卖松人想“劚(zhú 音逐,砍、掘之意)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但结果事与愿违,“长安重桃李”(长安人只喜欢桃李,对傲雪凌霜的松树一点兴趣也没有),由此诗人感叹他是“徒染六街尘”,空忙了一场。此诗借事讽世,确能起到遣人深思的效果,因此流传颇广。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页四二八卷八·于武陵传》、《旧五代史·三七·后唐明宗纪》、《旧五代史·三九·明宗纪》、《新五代史·五五·卢文纪传》、《南部新书癸》等有小传。
  五代十国·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病卒,终年76岁。著有《诗集》1卷收入《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九十五》传于世。又著有《传奇文扬州梦》,系写诗人杜牧的浪漫故事,成为后代悲剧家的上好题材。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4#
发表于 2008-8-22 21:29:33 |只看该作者

【中国唐朝于姓名人简介】

(0618-0907,其中:初0618-0701、周0690-0704、中0705-0766、晚0780-0907)

  于頔(中唐德宗、宪宗时期著名诗人)
  于頔(Dí 音迪。?-0818),字允元,唐·河南府洛州(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后周太师于谨第7世孙。贞元中(785-805年)封燕国公。始以门荫补千牛,调华阴县尉,擢累驾部郎中,湖、苏二刺史,入为大理卿,襄州节度观察使。元和元年(806年)拜司空。寻贬恩王傅,终太子宾客。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太子宾客,户部尚书。工书,尝书唐秀州嘉兴县宝华寺碑。中唐德宗、宪宗时期著名诗人。
  始以门荫补千牛,调授华阴县尉。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以摄监察御史充入蕃使判官。迁司门员外郎兼侍御史,充入蕃计会使。历任长安令、驾部郎中。贞元七年(791年)出为湖州刺史,有政声,与诗僧皎然等来往唱酬。贞元十年(794年)改苏州刺史,虽有政绩,然益横暴。贞元十二年(796年)入为大理卿。贞元十三年(797年)拜陕虢观察使。贞元十四年(798年)移镇山南东道,俨然专有汉南之地,凌上威下,骄横不法,朝廷姑息,无可如何。然善待士人,以市声名,苻载隐庐山,乞百万钱买山,其遂与之,仍加纸墨衣服等;韩愈亦奉书求其援引。永贞元年(805年)宪宗即位,威肃四方,其始稍为戒惧。请以子尚公主,宪宗许之。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拜司空。元和三年(808年)入觐,九月拜相。元和八年(813年)坐子敏杀人及其它不法事,贬恩王傅。九月改太子宾客,元和十年(815年)为户部尚书。元和十三年(818年)致仕。工书善诗,其论诗推崇谢灵运(见《昼上人文集序》)。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一五六》、《新唐书·卷一七二·本传》、《唐书本传·金石略》等有小传。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八月病逝,卒岁不详,谥曰厉,后改谥思。遗著在《全唐诗·卷四七三》存其诗2首,《全唐文·卷五四四》存其文3篇。

  于濆(唐·懿宗、僖宗、昭宗时期著名诗人)
  于濆(832-?)字子漪,自号逸诗,唐·京兆府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懿宗咸通二年(861年)登辛巳科进士第,奔走于陕西、河南、江苏、浙江和北方边塞等地,一生郁郁不得其志,沉沦下僚,官终泗州判官。其诗擅长五古,短小精悍,质朴刚健,边塞诗也写得深沉痛切,独具一格。唐·懿宗、僖宗、昭宗时期著名诗人。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登辛巳科进士第,奔走于陕西、河南、江苏、浙江和北方边塞等地,一生郁郁不得其志,沉沦下僚,官终泗州判官。其诗擅长五古,短小精悍,质朴刚健,边塞诗也写得深沉痛切,独具一格。与刘驾、曹邺等皆不满于当时诗坛拘守声律、轻浮华艳的绮靡诗风,作《古风》30篇以矫弊俗,自号逸诗。其诗擅长五古,短小精悍,质朴刚健,边塞诗也写得深沉痛切,独具一格。诗作《全唐书》收录其45首,编为1卷。
  卒年及世寿不详。著有《诗集》1卷,收入《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于鹄(唐·代宗、德宗时期著名诗人)
  于鹄(生卒年不详),字不详,籍贯不详。初买山于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集场)隐居,30岁犹未成名。活动于唐·代宗大历(766-779年)至德宗贞元(785-804年)间,尝应荐历诸府从事,出塞入塞,驰逐风沙。有诗甚工,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且多警策之句。唐·代宗、德宗时期著名诗人。
  史料中其事迹记载非常少,在《唐才子传》中提到:初买山于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集场)隐居,30岁犹未成名。主要活动于唐·代宗大历(766-779年)至德宗贞元(785-804年)间,尝应荐历诸府从事,出塞入塞,驰逐风沙。与诗人张籍(767-830)友善,交谊甚笃。张籍在《哭于鹄》中说,每有章句,相合唯君,可见二人交往较深。其诗甚工,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长短间作,时出度外,纵横放逸,而不陷于疏远。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且多警策之句。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谿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巴女谣》写一巴女唱着竹枝歌,在“藕丝菱叶”的江边牧牛,“日暮还家”不愁会弄错,为什么呢?因为“记得(自家门口有)芭蕉出槿篱”。全诗写得十分活泼生动,巴女的可爱形象被刻画得栩栩如生,人见人爱,从而使该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卒年及世寿不详。著有《于鹄诗集》1卷,收入《全唐诗·中卷·第三一○》传于世。

  于志宁(隋末、唐初著名诗人、律令专家)
  于志宁(0588-0665),字仲谥,南北朝·隋·京兆府高陵县(陕西省高陵县)人。出身于官宦家庭,祖父为北周太师,封燕国公;父于宣道,隋为内史舍人。隋末有名,任山东寇氏县令。唐初高祖入关,礼遇之。为太宗天策府从事中郎,侍从征伐,兼文学馆学士。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太宗宴贵臣内殿,以非三品,不至。上怪之,特令预宴,即加散骑常侍,为太子詹事。数有规谏。高宗朝拜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少师,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以华州刺史致仕。前后以预撰格式律令五经义疏,及修礼修史等功,赏赐不可胜计。隋末、唐初著名诗人、律令专家。
  隋朝时期,隋·炀帝大业末(617年)为冠氏县(一作清河县)县令,时山东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权垂危。于是弃官归里,率领族人潜迁至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村一带定居。并在此深挖地道,修建地下营寨,屯军备战,操练兵马,坐观天下大势,待机举事。
  初唐时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大业大业十四年)11月,李渊入关,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率众投唐,迎谒高祖于长春宫,授银青光禄大夫。不久李渊次子李世民出任渭北道元帅,命于志宁担任了元帅府记室一职,与殷开山一道参赞军事,随军征战,平息了薛举之乱,收降其子薛仁杲。在征战中,还结识了尚在囚中的贤良之士褚亮。褚亮后因其保荐,效力于李世民,战功显赫。战罢归朝,因功受封为天荣府中郎、文学馆学士,为唐初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常与太宗李世民磋学经书,商谈治国之道。太宗贞观三年(629年)进中书侍郎,加封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皇太子承乾屡有不轨行为,多次规劝,教其从善,并向太宗直奏其行。太宗甚为高兴,赐黄金10斤、绢300匹。母亲去世后,准备回家奔丧,上表辞官,皇上夺情劝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亲守丧固然重要,但为国教诲太子更为迫切,请你三思而行。”只得奉旨行事,未因私情而偏公务,复拜左庶子,进侍中。太子在农忙季节大兴土木建造曲室,数日不来受教,规谏说:“东宫本是隋代营建,豪华至极,怎能又营修彩饰呢?何况参与修建的工匠多是犯法囚徒,往来出入宫门,多不安全。又闻宫中鼓乐之声不断,狎昵妓女并留宿于宫中,传到外面影响多不好!我多次教诲,你为何不想一想?”太子不但不听劝告,而且还任用了许多宦官,一同作乐。又劝谏说:“宦官多是奸佞之辈,仗势欺人,混乱宫廷,假传旨意为祸福,你不想想伊戾败宋、易牙乱齐、赵高亡秦、张让倾汉的惨痛教训吗?今殿下前后左右尽用佞人,轻视有品格的贵士。品命失序,纲纪不立,连行路之人都觉得奇怪。”太子不悦,又私引突厥头人,一起戏游。无法管教,上书太宗。太子闻悉后大怒,遣张师政、纥干承基去刺杀。2人入其宅,见其忧心如焚、积劳过度、面容憔悴,不忍下手而离去。太子事败,太宗知情后,废太子承乾为庶民,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宫臣皆因牵连而获罪。而其免于罪,加封为光禄大夫、燕国公。永徽元年(650年)太宗去世,皇太子李治即位,史称高宗。永徽二年(651年)监修国史,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三年(652年)以本官兼太子少师。永徽四年(653年)凤翔降陨石,高宗问其吉凶,志宁解释说,这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高宗才释去了心中的疑惑,不久封为太傅。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兼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四年(659年)因年老体弱,请求免去尚书仆射之职,诏准其奏。但又拜他为太子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八月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其态度暧昧,武后憎恶其不趋附自己,免去其职,被贬出京城,出为荣州刺史,徙岐州刺史。此间于氏族人恐有灭门之罪,离开于家庄,避居在于潜川、于家嘴等偏远地带避祸。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转华州刺史,旋即年老告退。知识渊博,秉性刚直,为朝廷撰令律,修礼典,编史志。雅爱宾客,接引忘倦,后进文笔之志,无不影附。生平事迹见唐·令狐德棻《大唐故柱国燕国公于君碑铭并序》、《旧唐书·卷七八》、《新唐书·卷一○四·本传》等有传。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病卒于老家,终年77岁。赠幽州都督,谥曰定。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又追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先后预修《隋书》、《大唐仪礼》、《留本司行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本草》。自撰《谏苑》20卷、《文集》40卷,今已散佚。其诗《全唐诗·卷三三》录存1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辑补1首。其文《全唐文·卷一四四、一四五》编文为2卷。《唐文拾遗·卷一四》补2篇。与李积修定《本草并图》54篇、尚有《两唐书志》等传于世。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5#
发表于 2008-8-22 21:30:11 |只看该作者

【中国汉朝于姓名人简介】(西汉公元前0206-东汉公元0025-0220)

附注:姓名(生卒年)中的“—”负数符,代表公元前纪年。

  于定国(西汉·元帝时期丞相)
  于定国(—111-—040),字曼倩,西汉·东海郡下邳(今山东省郯城县西南)人。其父号曰“于公”,为县衙掌理狱讼的官吏,判断狱讼公平允当,被判的人,莫不心服口服,毫无怨恨。少时随父学法,为狱吏、郡决曹。昭帝始元时任御史中丞,宣帝本始时历任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廷尉。善饮酒,多饮而不乱,堪称海量。为人谦恭,能决疑平法,执法公正,被时人所称赞。西汉·元帝丞相,封西平侯。
  少时随父于公学法,受到于公思想的熏陶。于公死后,继父任为县狱吏、郡决曹。西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由于熟悉法律,治狱严谨,声誉渐高。因处理案件有才能,受到昭帝的器重,被调到京城,提升为侍御史,迁御史中丞。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昭帝死后,昌邑王刘贺即位。刘贺是一个荒淫无道,不理朝政的昏君,遂上书劝谏。刘贺只做了27天皇帝就被废掉。宣帝刘询即位后,大将军霍光领尚书事。霍光上奏汉宣帝,凡谏昌邑王的都应提升官职。因此千任光禄大夫平尚书事,受到特别重用。几年后升为水衡都尉、廷尉,位列九卿之一。廷尉是掌管刑法的国家最高司法长官,凡郡国决狱有疑,皆由廷尉审核平决。在决狱断案中,执法公正,量刑得当,有口皆碑。坚持拜师学《春秋》,常常手捧经史,“北面备弟子礼”。对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分高贵卑贱,即“徒步往过,”也“皆与钧礼”。善饮酒,多饮而不乱,堪称海量。为人谦恭,治狱小心谨慎,能决疑平法,决狱断案,执法公正,量刑得当,被时人所称赞。为廷尉18年,以公平宽恕著称于当世,与文帝时的著名廷尉张释之齐名。时有“张释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定国为廷尉,百姓自以为不冤”的赞誉。西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丞相黄霸死,继任丞相,封西平侯。与御史大夫陈万年并位8年,“议论无所拂”,因而国家也较为安定。元帝刘奭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因感年事已高,体弱多病,适逢灾异,春霜夏寒,日青无光。以病辞官,元帝赐安车驷马、黄金60斤还乡。其子于永,以孝传闻于当世,为侍中中郎将,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数代封侯传诵于世。
  西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病卒,终年71岁,谥曰“安侯”。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6#
发表于 2008-9-23 20:42:06 |只看该作者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