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发表于 2008-5-29 00:36:56 |只看该作者
一剑老师关于“综合训练”的现场点评一剑:
大家这次进步很大啊,尤其是在立意的关联方面,好句多多,令人欣慰。
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吧,有好的具体说。


声律失误

a出句:山屏春雨绣
a对句:柳帐凝露宣 New玲珑盏 露 出律
a对句:盛世紫燕歌[风笛]  燕出律
a对句:夜幕落日拉[心血来潮] New心血来潮 日出律
b出句:江盖一张秋
对句b帆撑半片云[心血来潮] New心血来潮 半 云出律
b对句:山披半面月 New湖里巴岛 半 出律
b对句:柳遮半片月[心血来潮] New心血来潮 半 出律
b对句:柳织万户春 New玲珑盏 万 春 出律
b 对句:山涂万抹红崇文宣武 万 红 出律
c出句:不待新花开一朵
c对句:且将古曲奏数支【无忧】 New无忧 数 出律
c对句:就瞧绿草铺满园[清水无香] 满 出律

一剑:
玲珑盏、风笛、心血来潮、湖里巴岛、无忧、清水无香,你们好,都在吗?声律失误不怪你们,都怪我迟迟没有安排补习.我明天这个时候在学校的主版贴出声律授课贴.希望你们去看看.马虎的怪自己,不马虎的怪我.明天正式给大家补习声律,从后天开始,在47412489群里,玉忆你安排几个班委,长期在群里指导声律.所谓指导,就是看到大家声律有失误的地方指出来,但前提是不会声律的学员,请一定先认真阅读明天的授课贴,系统地接受,然后再由几位班委指导一下.我估计,只要大家用心,最多一个礼拜我们就完成声律扫盲工作.以后,在我们这个学习班就没有声律失误这个词汇了.上次的训练题中声律失误的,都已经由八戒老师注明了,请大家对照即可,我在这里就不说声律问题了。
3D1http://www.027bbs.org/viewthread.php?tid=2065&;extra=page%3D1
声律失误的同学,可以抽时间去这里看看。


对仗失误

a出句:山屏春雨绣
a对句:寺古呗声沉 New湖里巴岛
a对句:棹远梦乡牵[水听音]
a 对句:风畅柳丝垂[水听音]


一剑:
山屏  春雨  绣
宾语  主    谓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寺古呗声沉,不知道是不是粗心,把古寺颠倒了。
寺古 呗声 沉
状   主   谓  即便不颠倒,也是不对的
棹远 梦乡 牵
状    主  谓  
水听音显然是错解了上联的屏字
风畅柳丝垂[水听音]  也是同一个毛病。水听音要注意了,我估计是根本不听课。

c出句:不待新花开一朵
c对句:已牵懒步觅三春 [棒棒]

关于这个句式的对仗,要重点讲一下。不待新花开一朵,其中 待新 花开一朵,在现代语法中,是一个标准的兼语结构。这个我在讲义里有专门说明,这里再重复一下。这种兼语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请棒棒注意听。就是,它是由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套合而成的结构。待新花开一朵,新花是待的宾语,同时又是开一朵的主语,所以,新花是一个“兼职”的成分。这样的结构,我们叫做兼语结构。
比如我让棒棒做作业,棒棒是让的宾语,同时,棒棒又是做的主语。棒棒就成了一个兼职的东西。这个句式,在楹联中非常常见,大家只要掌握这个兼职的特点即可。另外刚才是用现代语法分的,如果借助于英文的语法概念则是这样
不 待  新花  开一朵
状 谓  宾     宾补
汉语语法里没有宾补这个概念这个就不多说了,希望大家掌握规律即可,做到学以致用。
已  牵懒步  觅  三春
状   状     谓   宾
棒棒看看:因为懒步,不是觅的主语,所以,不符合出句的结构,你的牵懒步只能是作状语了。你听懂了吗?成了觅的伴随的状态。

d出句:笔底春花难褪色
d对句:诗中爱意最痴情[玄月罗衣]

笔底 春花 难 褪 色
状   主   状 谓 宾
诗中 爱意 最 痴情
状   主   状 谓
痴情 是个不及物的动词,整体作谓语,因此,少了宾语。

d出句:笔底春花难褪色
d对句:胸中热血永升腾  湖里巴岛

          状   主 状 谓      
         田间 野草 复 枯荣 崇文宣武
          状   主   状 谓                毛病一样

d对句: 眼中泪水露真情 [水听音]

           定语 主 谓 宾
风马牛不相及,这个对仗是不可原谅的。我真的不知道水听音到底听课没有,每次都视对仗于不顾。不知道是意识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反正是不屑于对仗,而且每次偏差都很离谱,这还怎么往下学?


有合掌问题的
b出句:江盖一张秋
b对句:水织千里锦(织今音)斟名饮

一剑:
大家注意这个合掌问题,是这样的情况,水和江,单独来说,概念是不一致的,但是我们分析合掌并不是指对字面而言。
水织千里锦(织今音)斟名饮,这里的水,应该是什么水?是什么地方的秋水?江里的,那算不算是江水啊。上联说江,下联说江水,这算不算合掌?水织千里锦,只能是江里或湖里的水
时光流转: 可算可不算
玲珑盏: 老师我说江盖一张秋,指的是江面,而下联的水织千里锦也意指水面,全联同时指水面了,所以说是合掌,对吗老师?
一剑:  时光答错,玲珑盏答对。岂止是同意,即便只是相近,也是不可取的。上下联总共几个字?你就有这么多重复的词汇。两个字--失败。
鱼非我:   老师如果我用 水荡千层绿--江托一叶舟   这样算合掌吗
一剑:    也算。因为这个水,难以出湖、池、江,用字效率低,而且眼界狭


d出句:笔底春花难褪色
d对句:画中竹笋总传神   阿靓

一剑:
这个联的问题是立意不关联,也就是 意隔。
笔底春花难褪色,看到这个上联首先要想到,笔底就是画中。出句者是在用 春花会褪色这个自然规律做文章,因此有了出句,笔底春花难褪色,笔底之春花,这就对自然规律有了反说,这是行文构思的立足点,这个春花指什么呢?可以是指难忘的记忆,也可以指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亮点,无论是指什么,都可以看出作者是有蕴籍的,而不是单纯的写景。那么下联如果注意不到这一点,而是单纯写实景,自然就跟上联隔了意。画中竹笋总传神 ,虽然也是画中之景虽然也是画中之景,但毕竟是对画面景物的单纯描写,没有借此抒发什么感慨。
另外还有八戒提到的问题:笔底可能是诗也可能是画,下联以画对之也算合掌
8戒:
从上联看就是画啊,老师
一剑:
不。诗中难道无花?虽有褪色之词也可以当作是光彩永不消失。笔底,可以笼统理解为文学作品,但是画,毕竟包含其中,也算是合掌。

行文逻辑失误

d出句:笔底春花难褪色
d对句:案边霜鬓也多情    竹韵荷风

这个行文错误一目了然,既然是鬓何不在镜中?虽然荷风有可能爬在案边但毕竟不是常态。虽然说不上是逻辑错误。但出于负责还是在这里提醒一下

d对句:风中燕剪总传音    心如云

行文逻辑问题。传音的主语,是什么?心如云?剪如何传音?我们把燕尾形容成 燕剪,是因为神似,另外,也是为了行文之需,比如 燕剪信裁云,是为了跟后面这个裁的动作匹配。我们抓住了燕尾象剪刀这个特征,所以,用词是根据行文需要的,现在既然不是去裁减什么,而是传音又何必去刻意用这剪字?这个细节问题如果你一时感受不到,只能慢慢体会。比如 草弓闲射柳,草弓,也非对草的常规代称,但是有了后面的射就感觉相映成趣了,你的剪,徒显刻意。

立意关联失误

d出句:笔底春花难褪色
d对句:楼头玉漏未息声  颦儿

笔底春花难褪色,还是那句话,是有蕴籍的。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中的亮点是隽永的是不朽的。这跟自然界中的春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反衬的意味很强。也可以理解为记忆中的一段美好的东西用不褪色,当然,这个记忆,是被文字记载了。至于到底如何理解没有限定,但至少是,出句不是单纯写景,是有所寄托的。
楼头玉漏未息声
行文很美,但对句者显然没有挖掘出句内涵层面的东西,只是当作一般的叙景。上联表达的涵意在下联嘎然而之,兴味索然。如果是上联单纯写景,下联有所寄托,也是不错的。可是下联不但没有提升意境,反而退缩。失败。

d对句:风中燕剪总传音  心如云
除了行文问题,关联问题一个毛病。为写景而写景,没有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去构思布局,上联是富有说理意味的,或者说是有蕴籍的,你下联单纯写景,无论如何都隔意了。倒不是说你该写什么景,不该写什么景的问题,因为上联本来就是借春花这个比喻来寄托一种情怀,与写景压根不沾边,说的是你意隔,不是景隔,跟景没有关系,这回,你听懂了吧。

窗前明月更怡人  净玉
这个也一样。窗前明月,明显的是实景。窗前明月更怡人寄托了什么呢?总之是没有好好解读出句,没有读出出句内在的东西,所以,跟上联是貌合神离的,上联是一本厚重的书,下联只是与上联相仿的一张封皮,翻过了封面,就看到了封底, 什么内涵都没有。

阿靓那个,前面分析过了,都是一个毛病。


优秀的对句
a出句:山屏春雨绣
先说说这个出句,这个出句,完全是写景了。我这个出句没有任何深刻的内涵,仅仅是为了训练大家掌握取景选材而出的例句,这里有个什么特征呢?就是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山屏,山是主体,屏是喻体。首先要注意这样的组词规律,不要把本喻体颠倒了。绣是拟人写法,把春雨比作了针线,另外还须强调前面的屏 跟后面的绣,是呼应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喻体都在一个自然合理的喻体系统之内,这个修辞手法就是该联的“联眼”,注意这个词汇,棋有棋眼,文有文眼。关于联眼问题,后面的课程中有专讲。这里是为了帮助大家赏读这次训练的几个优秀对句。

a出句:山屏春雨绣
a对句:松曲晚风弹   联成璧

优点:切合联眼。曲也是喻体,弹也是喻体。且 曲和弹前后呼应,并处于一个喻体系统之内,另外,行文比较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比喻比较形象,没有牵强之感

山屏春雨绣
柳黛晓风描   shanshui

一剑:
黛是眉毛的意思,把柳叶比成了眉,也算合理。描跟前面的眉呼应,也是一个喻体系统。但这个联,同时有几个缺点。柳眉之细 若说成是被风“修”的,就更形象了。描,显然难以令人信服。因为修眉才有裁的意味。这描,只能是东西上面添东西,不象风的性格。
灵瞳:
我感觉,黛,不像是眉,像是色,如远山含黛,这里好像是说柳烟,或是柳色。所以用描
一剑:
这个不是感觉的。黛,是有颜色的意思,也有眉的意思。若是这里作颜色讲跟后面描的确是呼应得更好。但是,色又怎么成为喻体?若是作色讲,当然是可以讲通的。事实上,黛本来就是颜色。但在这个句中我估计,对句者是当眉来比喻的,因为,通常来说,眉也是可以描的啊。当眉讲,更合理。这里我们只能假设对句是合理的,在这个前提下柳是本体,黛是喻体,比作眉。柳叶本来又象眉后面又有描,这么多的因素不得不让人确定为对句者是当眉来阐述的。毕竟是好句,至于描字不当,我觉得是用字不炼的问题。

农事子规催   崇文宣武
宣武这个联的亮点是在下联中超脱了一味写景,眼界很宽,这就是一个最大的亮点,我们之所以引来,并不是说他完美。这里声明一下,我们加精的对句并不标志着完美,而只是有一个突出的亮点,能在这里给大家起到示范作用,宣武这个就是。希望大家能学习到其眼界、思路之宽,不要拘泥于意类相对小类互对,不要作茧自缚。在此更提醒大家阅读我的第一讲:对仗尺度的把握。要在对仗规则允许的空间内极大地拓宽我们的思路。这个对句,也有明显的失误,就是与联眼不合,没有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败的地方。

a出句:山屏春雨绣鞋
a对句:野趣自然呈   我行我猪

这里请大家注意对仗
野趣 自然 呈
宾语  主  谓  
自然在这里指大自然,这个对句也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不要误读。从行文走向上看,这是一个流水对。跟上联衔接得很好。这里推出来作范例,是因为对句者运笔非常轻松,对对仗掌握的非常熟练,显得游刃有余。另外,立意非常关联,气脉非常畅通。失误也有许多,主要也是联眼没有切合,修辞手法跟上联不一致。


b出句:江盖一张秋
先说说出句,这个结构很简单,就是主谓宾。出句没有任何深刻的内涵,大家不必刻意挖掘,我出此句的目的旨在训练大家对景物描写的高度概括能力,写诗联跟画画一样,有时需要工笔,有时也不妨写意,这个出句的特点就是高度概括。江盖一张秋--一个盖 一个张,其潜台词就是秋象一张被子,满江都是秋色。但是,联毕竟要有诗意,若是本来就没有深刻内涵,写景再没有技巧性,那作为联就太无味了。江盖一张秋就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技巧,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种简约而高效的文字技巧。既然出句没有深刻内涵,那么,对句的空间就非常大了,刻意是单纯写景,可以。

对句:云横千里雁[莲子清如水]
亮点在于大气,跟出句的大写意风格比较吻合。既然是个简单的出句,在对仗、关联方面都难比伯仲,这时候就只能比细节了。风格与出句协调,使这个对句脱颖而出

云辞千里雁[万卷层云]
这个联跟上面那个构思的角度一致。但妙在这个 辞字上,说是 云辞,其实是 雁去。一个辞节省了笔墨。既然衔接了雁这个写景元素,又暗示出雁去的情节,效率高。特别指出那个辞字,以引起大家今后对炼字的重视。

b对句:风凋千树碧 [我行我猪]
我行我猪用词很老道,是一个文字驾驭能力比较强的朋友。首先是取景与出句很关联,出句说了是秋色了,对句作为上联,没有忘记这一点,从千树凋零入手,亮点在于用字很雅致。

对句:天悬千古月   浮云
主要的亮点是大气,千古 用的好,一张是横向的写意,这千古,便是纵向的写意。一个是空间,一个是时间。一纵一横,相得益彰。立体感非常强。


c出句:不待新花开一朵
不待新花开一朵,刚才说了,这个出句给对句者留下了很大的立意空间,这个时候就看谁能利用了。对仗的空间也大,立意的空间也大,取景的空间也大,为什么?不待新花开一朵,可以是任何时候啊,取景的限制很小。新花,可以作各种理解啊,立意的空间很大,但是许多人不知道尽情发挥。我们看看几个优秀对句。

c出句:不待新花开一朵
c对句:怎知春梦了无痕  对不起

这是一个标准的反对,对不起很对得起。不等到新花开出一朵,怎么能知道春梦了去无痕呢?营造的氛围很美。这个是标准的反对,把下联当作了一种设问,把上联当作了一种设问的前提,对不起的思路很畅,语气也跟上联衔接的很好。

c对句:唯求小酒醉三更   心血来潮
在心血来潮的意识里,把新花当成了一种对未来美好但虚幻事物的追求,所以不去待它,唯求小酒醉三更,只追求现实中最实际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务实的心态,好就好在对句者能够利用出句的空间,充分表达个人的感言。

便邀故友醉千杯[莲子清如水]
承接得非常自然,这个便字起到了很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见莲子的语感很好。这时我想起前面几次强调的一句话:上下联,是一个人连续说出的两句话。这个在莲子的对句中得到了非常好的体现。等不到春天的第一枝花开,便跟朋友们一起开怀畅饮,尽情享受这春景了,这里虽然没有限定为春天,但可以想见,莲子是想到了春。我仿佛看到画面中,莲子和他的朋友是在大自然中喝酒的。醉千杯不是很好,因为醉字重了些,加上千杯,这个完了再说吧。

d出句:笔底春花难褪色
d对句:心中旧事已封尘 New灵瞳
前面说了,上联是有蕴籍的,下联也必须写出内在感觉来。这里的春花,灵童是当作文学作品中隽永的东西来看的,跟心中如过眼烟云的旧事,形成了对比。立意不错,但是用字上比起傲雪差了一层。

d出句:   笔底春花难褪色
d对句:杯中往事不留痕   傲雪

一个杯中,就比灵瞳的心中高了一层。效率高了。既然是在杯中,说明是经过了无数次回忆的往事,回忆,往往伴随着酒。这样,不但使陈述显得灵活的多
,更平添了无穷的意味,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往事如过眼烟云,虽然可能在杯中被浸泡过,但毕竟最终未能留下痕迹。这个无痕,不是作者没有去思念,而是一种无法挽住的遗憾。这就跟上联的春花形成了对比,

d出句:笔底春花难褪色
d对句:胸中劲竹不低头   shanshui

这个又转向了做人观点的层面,涵意很明显,就不解读了

d对句:心中明月总关情   阿点
优点也是充分利用了上联留下的空间,很协调,都是比喻,而且比喻得非常自然形象。这个阿点更显得多情。这样,使上联中的春花,也似乎成了一种对记忆的比喻。上联是记忆中美好的东西不褪色,下联更是如同作了说明:心中常怀一轮明月,这样明亮的心境,春花也当然不会褪色,
浓缩成记忆中的永恒,很协调。

d对句:心中静土不沾尘   晓晓
晓晓,可有错别字?我问晓晓,意思是想知道晓晓的想法。有错别字,说明是好联,应为净土,若是当静土对的,便不好了。心中静土不沾尘,这里的土,跟后面的尘,是否有重复之嫌呢?没有,因为净土是指一个所在,并不强调这个土字,所以,晓晓在这里用的是合理的。心中净土,能想到用这个比喻来应对上联的笔底春花,也算是妙手偶得。更是把 不沾尘结合在一起,构思很妙,下联的行文,非常流畅和自然
,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立意方面更是协调。总体来说,这是这个对句中,我个人认为最出色的一个。对于晓晓的进步我感到很高兴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41#
发表于 2008-5-25 00:10:21 |只看该作者
这个学校的师生真是让我佩服的紧!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40#
发表于 2008-5-25 00:06:46 |只看该作者
一剑老师对第五讲训练题的现场点评


一剑(757679070) 20:00:47
大概看了一下玉忆老师和八戒老师的总结
觉得这次不过关的挺多,但并不是对新课不理解,而是仍然被格律阻隔在门外
明天在论坛发出语法基础必须讲义,希望大家能够关注
我个人也会经常到小群去,针对对仗问题多辅导一下

一剑
玉忆,能不能把你们总结的第一部分发来?
玉忆(67859367) 20:03:24
一  声律有误
a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对句:万缕雾气罩雅阁 清水无香
a对句:百亩梅馨飘漫天  玲珑盏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对句:残魂尽付天国中 玲珑盏
B对句:暮鼓三起余辉中  清水无香

c出句: 夜读天书皆白字( 一剑)
c 对句:山珍海味别愁肠 (水听音) New  水听音
C对句:日观云海乃彩墨  清水无香

一剑(757679070) 20:05:13
看来清水无香和 玲珑盏是真不懂声律,听蝉这次的声律居然过关了?
声律的问题是大问题,也是小问题,说其大,是因为它太重要,说其小,是因为它太好学

下下周开始,我将用一周的时间把声律问题彻底解决掉

只一周,我保证所有听课的学员不会再因为声律问题而不过关,我们这个现场辅导,也不再为声律这样简单的问题而花费时间

大家可以以玲珑盏的进步为见证

二 对仗有误
a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对句:一江水动闪天灯 湖里巴岛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 对句:皓月一轮美梦中 New  王正之

c出句: 夜读天书皆白字( 一剑)
c对句:宣描雁阵落青山  玲珑盏   
c 对句:风凄泪眼陷愁肠 (水听音)水听音
c 对句:风凄泪眼苦愁肠 (水听音) 水听音
c对句:梅擎月镜共寒香  竹溪
c对句:风疏柳浪现柔情【无忧】  无忧
c对句: 心牵地震尽青香  shanshui [
c对句: 心(灯)观(看)世事尽红尘  shanshui
c 对句:山珍海味别愁肠 (水听音) New  水听音
c对句:山着春氅尽花衣[心血来潮] New  心血来潮
c对句: 风闻山水最清闲( 红叶) New  红叶
c对句:柳题水赋尽青文 New  湖里巴岛
c对句:情悬鱼鸟尽心声[心血来潮] New  心血来潮
c对句:山观海韵是蓝图 New  shanshui
c对句:或为织女诉牛郎 New  自由境地
c对句:霞飞秋谷尽枫笺 New  雅墨香笺
c 对句: 冬装银岭尽毛绒[心血来潮限定按意境联应对) New  心血来潮
c对句: 心牵地震尽青香 朝闻地震尽悲声 shanshui [
c 对句:山珍海味别愁肠 (水听音) New  水听音
c对句:常观水镜悟真禅(玄月罗衣)限定按意境联应对) New  玄月罗衣
c对句:晨观碧海纳波涛 New  王正之
C:对句: 方闻山水亦清闲 (红叶) New  红叶
c对句:梦游仙境尽空无 湖里巴岛   
a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对句:一江水动闪天灯 湖里巴岛

一剑(757679070) 20:09:57
上面的对仗问题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基本语法不熟悉

比如 a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对句:一江水动闪天灯 湖里巴岛
          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 对句:皓月一轮美梦中 N

这几个人,主要是个基础问题

不是一两句可以说清的
等明天的语法基础课开始后再说吧

c 对句:风凄泪眼陷愁肠 (水听音)水听音
c 对句:风凄泪眼苦愁肠 (水听音) 水听音
c对句:梅擎月镜共寒香  竹溪
c对句:风疏柳浪现柔情【无忧】  无忧
c对句: 心牵地震尽青香  shanshui [
c对句: 心(灯)观(看)世事尽红尘

这几个,不是语法基础问题,是因为没有准确地解读出句
夜读天书皆白字

夜,怎么去读书呢?显然夜在这里不是主语,夜在这个句中是状语,前面几位由于没有准确破体题,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

这里要一再强调一下,对句之前一定要先解读出句

第三种情况,属于一种可以原谅的失误。因为,这个出句的结构,的确比较难一些
解读出句,我后面会作的,但是,起码应该看出夜不能作主语
这是个逻辑问题
一剑(757679070) 20:18:30
雅墨香笺 湖里巴岛 心血来潮  棒棒,你们好
你们这个对仗错得很微妙,这倒不能说你们的基础不好
我来划分一下结构
夜  读  天书  皆白字

夜里,读天书,(看到的)都是白字

我们单说结构

作为古句,许多都隐含了成分,是简约化的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把隐含的成分根据语言逻辑还原的能力
这个是前提,依赖于各位的古文学功底

可以这样大概划分一下,若是有相关接近的划分,也不为错
因为文学向来没有硬指标,许多都存乎一念之间
但是你们几位的就错得远了些

山珍海味  别  愁肠 (水听音)
主语     谓  宾语

简直面目全非

梅 擎  月镜   共寒香      竹溪
主 谓   宾  状语后置

心牵地震尽青香  shanshui [
c对句: 心(灯)观(看)世事尽红尘
情况相同

都是把夜看成主语了

霞飞秋谷尽枫笺    【雅墨香笺】
雅墨这个意境很美,联眼也对得很到位,可惜了

晨观碧海纳波涛     王正之
正之这个前面把握得很准,错误出在一个

如果单纯是
皆白字
纳波涛
这时候结构是工整无误的可在这里面
晨 观 碧海纳波涛
状 谓  宾语部分

为什么这样划分呢?
因为 碧海纳波涛  整个成为 观到的景象,这个比较微妙。即便是有误,也不容易发现
可见,正之还是进步不小
王正之一期64(282896409) 20:32:31
谢谢老师!
一剑(757679070) 20:32:41
棒棒这个是另一种类型,同样是很不容易被发现的
棒棒是用了流水对法,思路很开阔
但是这个为,可以作谓语吗?

我先问问,你这里的,是哪个意思?
棒棒_自由境地(1800902) 20:34:54
我想表达,或许是织女写给牛郎的绵绵情笺?为是""的意思,想

是“为了”的意思,还是 是的意思?
一剑(757679070) 20:35:10

棒棒_自由境地(1800902) 20:35:11
"是"
一剑(757679070) 20:35:28
那就错误跟正之一样了
如果是的意思,成分成了这样

或 为  织女诉牛郎
状 谓   宾语

对吗?
或者是“织女诉牛郎”
棒棒_自由境地(1800902) 20:36:41
我把这个皆字自以为是理解成化为动词了.
一剑(757679070) 20:37:04
是可以作动词啊
但是
诗痴韵闲(155210187) 20:37:12
我也理解为皆是呀
一剑(757679070) 20:37:42
天书皆白字  这个整个部分
不是读的宾语啊
一剑(757679070) 20:37:53
是皆是的意思

但不要从字面来看
棒棒_自由境地(1800902) 20:38:08
对,诉牛郎三字不能作为"或为织女"的补语,嗯.和上句结构不一样了
一剑(757679070) 20:38:24
天书皆白字  不是一个整体

夜读天书  这是整体,结果呢,看到的都是白字

打个比方
一剑(757679070) 20:39:30
我教 诗痴韵闲  成了高手
你能把  诗痴韵闲成了高手  作为教的宾语吗?
棒棒_自由境地(1800902) 20:40:08
不行
一剑(757679070) 20:40:16
成了高手  是教了之后的补充成分
所以,整个是补语
诗痴韵闲(155210187) 20:40:39
明白了,终于明白了,谢老师!!!
一剑(757679070) 20:41:12
诗痴韵闲(155210187) 20:40:38
明白了,终于明白了,谢老师!!!
看来还真教成高手了

玉忆(67859367) 20:41:36
以后想想你是高手就不会错了
一剑(757679070) 20:41:47
记住,主语,是一个行为的发出者。谓语  是具体的行为。状语  是对行为的限定或修饰
宾语  是行为的承受者。补语  是行为发生以后造成的结果,定语  是对主语或宾语的修饰或限定
不要刻板地去死记词性!!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分析,实在分析不了,采取我的老办法
----翻译成现代语,把该补的成分补上

逸轩(289416669) 20:44:21
这是小学语文中的句子成份
一剑
对,这课,在小学就讲了, 可是真正理解和熟练掌握,对许多人需要一生的时间
棒棒_自由境地(1800902) 20:45:43
改成这样行吗,老师,这样改能过关吗
疑为织女漫愁思,
一剑(757679070) 20:45:54
一言而敝之,语感问题
棒棒_自由境地(1800902) 20:46:05
哦,一样的.
一剑(757679070) 20:46:05
不行啊

疑又成了谓语,完了再说这个,等我明天补课
棒棒_自由境地(1800902) 20:46:38
哦.
一剑(757679070) 20:47:07
这个问题非解决不可
1-82#8戒(497773745) 20:47:08
棒棒不地道,还想跟白骨精样的骗我,还好被我识破,这么隐蔽的错误
一剑(757679070) 20:47:29
但比声律问题难得多
一剑(757679070) 20:48:37
红玉(624377425) 20:48:15
夜读天书皆白字
晓看拂柳尽青丝
不错,对仗无误
一剑(757679070) 20:48:58
嗯,我理解棒棒
一剑(757679070) 20:49:22
对句有时候想突破羁绊,是正确的想法
但不能掉下桥

一剑(757679070) 20:57:24
好了大家放松了,请玉忆老师把下一步分发来看看
玉忆(67859367) 20:58:15
c 对句: 冬装银岭尽毛绒[心血来潮限定按意境联应对) New  心血来潮
c对句: 心牵地震尽青香 朝闻地震尽悲声 shanshui [

c对句:常观水镜悟真禅(玄月罗衣)限定按意境联应对) New  玄月罗衣
c对句:晨观碧海纳波涛 New  王正之

C:对句: 方闻山水亦清闲 (红叶) New  红叶
c对句:梦游仙境尽空无 湖里巴岛   
一剑(757679070) 20:58:14
小糊涂仙(404716763) 20:57:38
一剑老师还没对呢

我的老师没有给我布置这个作业
一剑(757679070) 20:58:14
小糊涂仙(404716763) 20:57:38
一剑老师还没对呢

我的老师没有给我布置这个作业
一剑(757679070) 20:59:25
我没有要求大家对,只作为意境了

否则这个白字,便很难
我下了毒,可惜自己也暂时没有解药
一剑(757679070) 21:00:43
玉忆,上面的部分是什么错误?
玉忆(67859367) 21:01:00
是接上面的
对仗,刚没发完
玉忆(67859367) 21:01:21
c 对句: 冬装银岭尽毛绒[心血来潮限定按意境联应对) New  心血来潮
c对句: 心牵地震尽青香 朝闻地震尽悲声 shanshui [
一剑(757679070) 21:02:33
c 对句: 冬装银岭尽毛绒[心血来潮限定按意境联应对) New  心血来潮
这个比喻好,心血来潮果然厉害,可惜装字败笔,大结构失误
一剑(757679070) 21:03:28
c对句: 心牵地震尽青香 朝闻地震尽悲声 shanshui
shanshui句句不离地震。爱心令人感动,但对仗令人遗憾

一剑(757679070) 21:03:41
朝闻地震尽悲声
这个对仗应该是过关的
1-82#8戒(497773745) 21:04:02
整体宾语
一剑
属于关联问题了,可以划分为整体宾语
1期126心血来潮(447263193) 21:04:40
老师我的那个联要怎么改才可以呢
一剑(757679070) 21:04:50
也可以跟上联一个划分方法

朝 闻 地震 尽悲声
状 谓  宾   补

地震尽悲声
玉忆(67859367) 21:05:56
尽和是不一样
1-82#8戒(497773745) 21:05:58

一剑(757679070) 21:06:00
地震中到处都是悲声

天书里到处都是白字
1-82#8戒(497773745) 21:06:20

一剑(757679070) 21:06:22
其实,是一样的

冬装银岭尽毛绒

如何改呢?这个装 可以改成看啊
1-142阿点(398879552) 21:07:05
上下句有何联系呢?
一剑(757679070) 21:07:18
看的古韵也是仄,起码结构也合了
一剑(757679070) 21:08:11
1-142阿点(398879552) 21:07:05
上下句有何联系呢?

问得好,下面说到意隔的问题后会讲到,请少安勿噪
1期126心血来潮(447263193) 21:08:16
哦,对,观 可以么
一剑(757679070) 21:08:23
可以啊
1期126心血来潮(447263193) 21:08:37
谢谢
一剑(757679070) 21:08:42
这个出句,我强调一下,结构比较特殊,所以应对的空间不是很大
关于对仗问题,我们先告一段落

没有提到名字的
你们的情况跟讲过的几个同理
请参照一下


还有别的类型吗
玉忆(67859367) 21:11:31
C:对句: 方闻山水亦清闲 (红叶) New  红叶
c对句:梦游仙境尽空无 湖里巴岛
   
玉忆(67859367) 21:11:43
最后的了
一剑(757679070) 21:12:30
方闻山水亦清闲 (红叶)

这个问题是在后面,清闲成了山水的谓语
总体上

方 闻  山水亦清闲
状 谓    宾语部分

还是跟前面一个类型

对句者略微判断不清了

从第二层结构
山水 亦 清闲
主   状  谓

也跟上联大相径庭看
一剑(757679070) 21:15:11
梦游仙境尽空无   湖里巴岛

第一层大结构无误,跟上联一致

仙境 尽 空无
主语 状  谓

跟红叶的毛病相同
对于这两个对句
八戒和玉忆在批改时本来是让过关的
因为大结构是合了
应该过关。但是
我觉得这两个对句比较特殊
算是一种类型的典型
所以让两位老师挡住了
为的是在现场细分结构
让大家对于结构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一剑(757679070) 21:19:17
许多不易察觉的问题,其实是存在的
既然我们马上开始语法课,不妨对这个多讲了些,就作为明天的开头吧!!!

玉忆,请发下一个部分
玉忆(67859367) 21:20:29
三,合掌问题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 : 对句: 晚岫穿行暮霭中 (水听音)  
b 对句:牧笛轻扬晚照中[自在风筝] New  自在风筝
b 对句:愁绪初升日暮时 New  shanshui
b对句:暮笛常随归晚中 New  湖里巴岛

一剑(757679070) 21:20:47
这次是合掌的全部吗
玉忆(67859367) 21:20:52

一剑(757679070) 21:22:38
对于合掌的问题,我不得不好好批评你们了,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啊
无关基础,不费眼神
我问你你听第三讲没有?
一剑(757679070) 21:24:09
夕阳半落炊烟里
牧笛轻扬晚照中[自在风筝]

自己说,合在何处?
自在风筝一期89(617233884) 21:24:33
晚照
一剑(757679070) 21:24:48
既然明白,看来是疏忽
一剑(757679070) 21:25:04
晚岫穿行暮霭中(水听音)
自在风筝一期89(617233884) 21:25:08
夕阳同晚照同时刻
一剑(757679070) 21:25:32
自在风筝一期89(617233884) 21:25:08
夕阳同晚照同时刻

看来不明白,不是疏忽

明白了,看来你们俩合掌是一种习惯

我在这里讲合掌,你们两个地下练习合掌
一剑(757679070) 21:28:28
晚岫穿行暮霭中 (水听音)
一个毛病
一剑(757679070) 21:29:13
暮笛常随归晚中 New  湖里巴岛

典型是为了景色更协调些,却造成了合掌
一剑(757679070) 21:29:37
提醒大家以后注意这个问题,不说合掌是禁忌
就从行文的美感来说,啰哩啰嗦也不是好事
要讲究用词的效率一剑(757679070) 21:30:50
我就不啰唆了,免得被大家说。下一部分,玉忆
玉忆(67859367) 21:31:09
四  意隔问题
a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 对句:千双泪眼忍悲声(地震了)  shanshui
a 对句: 千斤铁甲筑长堤 New  斟名饮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 对句:乡梓犹失地震中 New  shanshui
一剑(757679070) 21:31:27
这时候说到意隔了

shanshui 句句不离地震

一剑(757679070) 21:32:26
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 对句:千双泪眼忍悲声(地震了)  

莲香、小筑,上联是一派和谐安详的江南风情
出句者的心境是很平和的

shanshui,收到近日地震的影响,心情陡然转坏,结果造成意隔
希望shanshui在对句时,强忍悲痛
努力地站在出句者的角度
让自己的思绪飘飞到那个还没有地震的地方

再者说了,既然是地震了,小筑还能挺而立之吗
可见,主要是还没有这个站在出句者角度构思对句的思维习惯
一剑(757679070) 21:38:03
a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 对句: 千斤铁甲筑长堤 New  斟名饮

刚才是地震主题
1-82#8戒(497773745) 21:38:39
防洪了
一剑(757679070) 21:38:41
这个,莫非是抗洪救灾?看来作者把十里莲香浮小筑,认为是小筑已经被水漂起
所以作出奋不顾身之举
希望能读到第二讲关于立意关联的贴子
对联,是一个人连续说出的两句话
对句,必须置身于出句者的角度和立场,设身处地地构思
才能保证上下联同气连枝

这两个联,是标准的,意隔的问题就先这样了
还有不懂的请参照第二讲:对句的立意构思

第二讲:关于“隔”(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一章/第2节)http://www.027bbs.org/viewthread.php?tid=763&extra=page%3D1
1-52小悟空(499593297) 21:43:32
啥叫流水对

第四讲:意境联对句的立意构思(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http://www.027bbs.org/viewthread.php?tid=1301&extra=page%3D1
一剑(757679070) 21:43:57
新来的学员,请各位班委做好引导阅读授课贴的工作
一剑(757679070) 21:44:57
玉忆,下一部分
玉忆(67859367) 21:45:16
五,景隔问题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对句:弯月初生村树头  湖里巴岛
b 对句:雨燕双归野陌中(醉清风) New  醉清风
b 对句:明月常藏暮色中 New  风笛
b 对句:浅月初窥云水间(红叶) New  红叶
一剑(757679070) 21:45:35
现在我有必要解释一下上联了,因为说到了立意问题
李白(轮回)(439436247) 21:45:55
a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对句:一蓑烟雨稳老翁   
一剑(757679070) 21:45:59
出句的立意就难以回避了

夜读天书皆白字
怎样对,就是立意上关联了呢
首先解读一下出句
这个出句的理解可深可浅

浅的

夜里,读夜空,发现夜空中的星星都象白色的字一样
既然是象白色的字,我们平时又有天书一说
那么把夜空比喻为天书,就是很形象的了
何况本来是天

这里 读 书  字   ,融在同一个喻体系统之内

出句就是在描述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

巧而无味
解到这一层

那么,刚才心血来潮对的对句
也是描述了一种自然现象
若从描述自然现象这个大背景来看,当然就不存在意隔的问题了

对更深的东西没有要求
因为我也注明了不用破机关
所以,心血来潮过关是在情理之中的

那么如果作更深的解读呢?

我们会发现这个白字是双关的
天书也是双关的
主人公我,不是天文学家。没有夜观天象的习惯
这个天书,其实是指人情世故
这个白字,是我对人情世故的迷茫
读不懂,自然就迷茫了
我既然要求只做意境联对,就已经否定了白的双关
否定了白的双关,更深的意思将不复存在

也就无法判定心血来潮是意隔了
棒棒_自由境地(1800902) 21:59:44
老师,能不能这样理解,一个不用功的学生夜里捧着书读,却一大片字不认识,
不过,既然不用功,就不会夜里读书了,这样理解看来不通
一剑(757679070) 22:00:28
棒棒,好像也可以吧,不过我当时没有那样想而已
只要说得通,应该可以

1-142阿点(398879552) 21:59:53
一剑老师,意隔就是只对不联吗?

一剑(757679070) 22:02:24

是啊
意隔 就是 立意不关联

景隔  就是 取景不关联


1-105一叶轻舟(770745405) 22:01:38
理解成天书里的字一个也不识可以吗?

一剑:
作为一个合格的出句,应该是有所蕴籍的,虽然你和棒棒的思考从逻辑上能讲通,但那就成了纯粹的机巧联,属于文字游戏了
石页金帛(245285299) 22:05:02
本来看天书就不认识里面的字,还夜里读,就更看不清了 字面这么理解,可以?
一剑(757679070) 22:05:45
石页金帛,从联面上看,应该是看夜空
以天为书嘛
星星都是白色的,很像白色的字

1-142阿点(398879552) 22:07:11
夜读天书皆白字
晓开水镜尽浮光

这样成不?

一剑:
一个开,还是注定了失对
一剑(757679070) 22:09:22
玉忆,下一部分吧?
玉忆 22:09:42
五,景隔问题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对句:弯月初生村树头  湖里巴岛
b 对句:雨燕双归野陌中(醉清风) New  醉清风
b 对句:明月常藏暮色中 New  风笛
b 对句:浅月初窥云水间(红叶) New  红叶
一剑 22:09:58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对句:弯月初生村树头  湖里巴岛
湖里巴岛不知道看没看讲义
上下联既然是连续的话
上联正说夕阳,下联并未见有时间转乘
怎么就会看到弯月?
虽然我记得有人说见到过日月同存
但是,毕竟景象是不协调的
如果我们不站在天文学研究的角度去较真
而是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那么就没有必要去争议
对句营造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画面,就好了
毕竟,联是让大家看的
没有必要跟大家约定俗成的看法作对
取景和谐的原理,就在于此
不但是不能上下矛盾
还应该进一步追求画面和谐
使上下联融为一图
飘儿 22:15:56
上乘 联  就是融为一图
一剑 22:16:06
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 对句:雨燕双归野陌中(醉清风)
一剑 22:17:23
这个,倒不存在景隔的问题
雨燕与雨基本没有关系
是燕的一种
-醉清风得意而笑
说明是前面有意来考老师
八戒并未上当
八戒对我说了
我说我当场点穿
我们甚至想象到了醉清风现场得意的模样
我们决定让你先笑一下
设这个局,毕竟也不容易
而且现场一说
正好可以顺便普及科普知识
一剑 22:22:31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 对句:明月常藏暮色中 New  风笛

这个对法,一看就知道风笛是误解了背景原则
你的感觉是不错的
我从你对句的行文来看
你是按这个观念对的
可是
夕阳半落炊烟里
注意这个半落
提醒着解读者,这仅仅是一种即时状态
上联的行文,决定了背景只有一个
这个背景就是当时的场景画面本身
即便是应用背景原则
这个背景,也难以囊扩你说的月亮
风笛,我可能一时没有说清
但后面我会继续说的
风笛 22:29:30
夕阳下去了,明月就会升起来。就是半落害的
一剑 22:29:53
浅月初窥云水间(红叶)
红叶这个也是一样
风笛,毕竟不是已落啊
如果已落,与炊烟何干?
风笛 22:30:59

一剑 22:31:17
无论如何,这个画面是即时性的
是一个定格的画面
你即便是流水去对
诗痴韵闲 22:31:42
夕阳西下时,在东北真的有浅浅的月亮,老师,这样的情形很常见的.不过老师说的对,还是地域性太强,取景窄了.
一剑 22:31:46
也要紧接其后
一剑 22:32:14
诗痴韵闲,是的,这个问题我已经听傲雪说过
诗痴韵闲 22:32:17
老师说的对,以后不这样对了
一剑 22:32:36
这个是一方面
取景不但不能矛盾
上下联的主体也不该太尽了
太阳和月亮处于同一个意类
上联说了太阳,下联拿月亮说事
也显得年的视线窄了
看来你的头,是很长时间没有低下来了
抬着头一圈望
这里正好强调一下
取景的另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
一剑 22:35:51
上下联的被描述主体
在空间上当然最好可以同处于一个画面之中
但是,意类太近了不好
一73*玄月罗衣 22:34:48
这个联隐隐的有些祥和的乡村气息,要联合成大背景的自然淳朴气息比较好,个人认为
一剑 22:37:28
同意你们的说法
写联,上下联最好是一个主题,但最好是两条线索,两个层面
主要是问题是,要利用有限的行文空间来展现一个画面的不同角度
这样才能使得画面更丰满


一剑 22:42:20
玉忆,下一部分
玉忆 22:42:31
六,优秀对句
a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 对句:一堤柳色醉清风(醉清风) New  醉清风
a 对句:一溪月色笼寒烟 New  shanshui
a 对句:一支柳笛牧晴云 New  灵瞳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 对句:稚子欢歌小道边(玄月罗衣) New  玄月罗衣
b 对句:瘦马孑行古道边 New  雅墨香笺
c出句: 夜读天书皆白字( 一剑)
c对句:遥观渔火似流萤 New  梅笛
c对句:秋聆蝉语尽悲声 New  我行我猪
一剑 22:44:24
好了,该优秀对句了,使人精神振奋
一剑 22:44:39
大家都忘记不快
学联,不仅仅需要高度
更需要气度
否则怎能写出大气磅礴的联来
一剑 22:45:43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 对句:一堤柳色醉清风(醉清风) New  醉清风

醉清风在此跟八戒开玩笑
把马甲写进联里
首先是没有任何格律上的硬伤
观其关联
立意方面
上联一派祥和安逸
下联是标准正对
能够写到醉清风
引发到虚的界面
就有效提升了意境
这是一个技巧
这里提醒大家一下
要有效地利用对仗的空间
我为什么突然说这个呢?
我想到了我第一讲的意义
一剑 22:50:38
第一讲:对仗尺度的把握
许多人以为那是初级教材
是讲对仗基础

我是在给大家拓宽对仗的思路
给了大家一个底线
就是让大家在这个底线之上尽可能地拓展空间
一剑 22:52:21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 对句:一堤柳色醉清风(醉清风)

小筑===清风
从对仗角度来看,也是工整无误的
但是大多数初学者有思维误区啊?
见到小筑这个实景,想到的也是一个类似的实景
对不对?
1-142阿点 22:53:38

一期70幽山静听 22:53:39

把结构之对,理解成了意类之对
其实也就没有理解我第一讲的真髓
没有把空间利用到极致
醉清风则不同
既然合乎对仗
就可以充分利用空间
把这个空间用在对意境的提升上
展开想象的翅膀
只要是不掉下舞台,他的舞步就尽可能幅度大一些
所以,精彩一些
一剑 22:57:02
a 对句:一溪月色笼寒烟 New  shanshui
a 对句:一支柳笛牧晴云 New  灵瞳
1期110#-醉清风 22:57:07
谢谢老师鼓励
一剑 22:57:11
这个是声律问题
但因为意境优美
一期100号梅笛 22:57:40
笛,古音仄声?
一剑 22:57:41
我们还是放成了优秀
只为了给取景做一个典范


毕竟,这次的典范不多
出句是什么?
玉忆 22:59:24
十里莲香浮小筑
一剑 22:59:47
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a 对句:一支柳笛牧晴云 New  灵瞳

一剑 23:00:58
一支柳笛牧晴云
这个联要强于醉清风的
强在取景上
首先比较第一个景
一剑 23:02:48
a 对句:一堤柳色醉清风(醉清风)
一剑 23:02:55
一支柳笛牧晴云 New  灵瞳
大家可以看出

一个是写到柳色
另一个写到柳笛
石页金帛 23:04:03
动静之分?
一剑 23:04:08
灵瞳这里的取景,使得画面比清风更有层次感
还是老问题
清风的柳色,跟出句的莲香,意类太近了
1期110#-醉清风 23:04:58

一剑 23:05:05
这样,画面的层次感不够突出
应该是换一个角度看了
这个时候,灵瞳转到了牧笛上
柳笛上
上联是视觉
下联从听觉入手
让读者可以全方位立体感受这个图景了
这就使得画面更丰满了
有血有肉

一剑 23:07:18
比如
我向你描述一个人
我前一句话说这个人的外貌,比如眼睛
我第二句若还是说长相
总共两句话,效率就不高
你听了以后,对这个人的形象感知也不立体
飘儿 23:09:00

一剑 23:09:25
下联如果写这个人的性格呢
这样就丰满了
1期110#-醉清风 23:09:41

一剑 23:10:08
一支柳笛牧晴云 New  灵瞳
柳笛,无疑指的是笛声而非笛子本身
否则就不可能有牧晴云之说
但正是这个牧晴云
成就了此联美好的意境
牧,是这个联的炼字
大家想想
一个牧字
令这笛声成了轻柔的鞭子
令晴云成了雪白的羊群
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希望大家读此联后对“炼”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后面讲到意境提升时,我们专门讲这个炼字问题
棒棒_自由境地 23:15:12
老师我对的,
夕阳半落炊烟里
黄蝶追嬉牛尾旁
我这个追字有一些味道吗老师,牛干完活回去了
一剑 23:16:01
棒棒,追本来是实的,未见得炼
一剑(757679070) 23:15:24
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 对句:稚子欢歌小道边(玄月罗衣
取景非常好
上联是景物
下联突然转到人上
赋予了画面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画面登时活了起来
有了生命
说到这里,提醒大家在取景时注意这个技巧
人物,同样是风景
你在夕阳下看风景,写联的人在联外看你
飘儿 23:19:30

剑 23:19:34
画面生动,是这个联的亮点
思路很开阔
石页,我这话是不是跟汪国真的话合掌了?
一剑 23:24:36
下面该哪个了?
玉忆 23:24:51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 对句:瘦马孑行古道边 New  雅墨香笺

一剑 23:24:58
b 出句:夕阳半落炊烟里(一叶南飞)
b 对句:瘦马孑行古道边 New  雅墨香笺
化得自然
不用我说,大家已经知道是化的什么诗了
有诗在后面衬托着
不用说
景致不但协调
更多了些文化底蕴
巧妙地化解诗词名章,这是我今天提醒大家的第三个技巧
有了古诗的烘云托月,你自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况
古人营造的景
八戒敢说是不协调吗
我也不敢说啊,哈哈
所以不加精都没有办法
一剑 23:29:30
下一个
玉忆 23:29:40
c出句: 夜读天书皆白字( 一剑)
c对句:遥观渔火似流萤 New  梅笛
c对句:秋聆蝉语尽悲声 New  我行我猪
一剑 23:29:52
c出句: 夜读天书皆白字( 一剑)
c对句:遥观渔火似流萤 New  梅笛
这联对到这个尺度实属不易
朽木,好,但这个马,需要那么深沉吗?

不但没有丝毫的硬伤
而且破了第一个联眼
渔火与流萤的比喻非常妙
总之,若单纯作为意境联来审视
我是无法挑出任何毛病的
而八戒和玉忆能够在一大堆对句中挑出这个,实在是法眼如炬
秋聆蝉语尽悲声 New  我行我猪
这个,意境就比起前面几个差了许多
一剑 23:36:06
我行我猪,在吗
原因是蝉语在形象上是比较嘈杂的
很难令人作悲愤想
不过,毕竟人听不懂蝉语
对了,听蝉可能可以听懂
妙在这个聆
若是换成了听,意味就差了
再次引出炼字的问题
聆虽然也是听
但是是用心去听
若非如此,怎能收听蝉之效?
怎能听出这是悲声?
说其好,是因为没有明显的毛病
而且出句的难度比较大
玉忆(67859367) 23:40:09
是他自己心情不好
一剑 23:40:36
对,解释的妙
这个我居然没有领会到
幸亏有这个亮点存在,不然大家会怀疑八戒加精,是因为我行我猪的马甲问题了
一剑 23:42:29
出句:十里莲香浮小筑 (苦瓜)
对句.百名童子戏荷舟   [山水妹]
一剑 23:42:35
加评一个
山水妹的老毛病
打油味道重
百名,很不协调
本身画面倒也不错
但是请问,你这个荷舟究竟多大?
百名童子,怎样一个戏法?
3#  清都山水妹 23:44:46
是大家在玩荷叶
一剑 23:45:16
荷舟,如何让大家理解为荷叶?
舟比作荷叶,倒是有例可循
荷叶比作舟,有些自说自话了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9#
发表于 2008-5-23 23:01:49 |只看该作者
一剑老师关于“意境联对句的立意构思”辅导记录 (2008-5-3)一剑:今天 我们讲了三种应对意境联的构思方式 现在我来出句 大家选择自己认
           为 最佳的方式来应对  我看看大家掌握的程度如何 。平生未把山读透 =     , |  V7 M8 T. l1 O! e
           大家用自己认为最佳的对句方式来对 只选一种即可

雅墨香笺:平生未把山读透 ===明日重邀月抒怀 5 D4 a% r3 g8 @2 v
一剑:你认为这属于什么对法呢?
雅墨香笺:平生未把山读透 ==明日重邀月抒怀(流水) 6 ]3 L/ w4 k) m" v
一剑:嗯 从语气来看,你这是流水对,但是,你的下联在情节上并没有对上联进行' L7 {$ \  }3 |  Q/ u9 V' j7 i
        延伸. 或者说偏离了方向.上联说,未把山读透  你明天抒怀,对没有读透山有. x: W7 D9 C  d% j1 }) o% l. g; J
        什 么补救作用呢? 所以说,无论哪种对法,都不在于形式 当然,语气, x8 b' @$ l0 }$ R1 Y
        很重要,你的语气看上去是在顺承上联 但内涵断节了

幽山静听:平生未把山读透===此刻休得路更平& m4 w  U# A+ P2 C
一剑:首先可以肯定 你的感觉非常准确 因为你读出了上联的遗憾 你感受到到   
           了,上联需要你延伸和发挥,把没有说完的话说尽。单从这一点来说,你 5 a5 P3 Z; R" E9 q+ \1 {0 ]0 c
           今天的课是没有白上。可遗憾的是,正如你说的,顾头不顾尾,对仗的尺度6 S$ o6 [) h8 i6 D, j
            又被你忽视了
幽山静听:更出了
一剑:不是出了 是失了, 出,是指声律失误 不过幽山这一课掌握得不错 慢慢来
一剑:71号傲雪 平生未把山读透 ==来世何将路铲平(流水)好! , W$ O- Y5 S" A4 X2 l2 Q

我行我猪:平生未把山读透 ==此刻先将酒满来(此夜先从梦醒来)   8 `0 E# x  C& B
一剑:你这是什么对法?哪一种?你在应对之前,就没有先考虑这个问题?
我行我猪:哦 反对?   a. O$ C# G5 k2 q: w- a. r2 Q
一剑:嗯,有些反的意思
我行我猪:凭感觉了 不好意思  
一剑:就是说,你一生不学习,现在只想喝酒?
我行我猪:有很多学不到的东西 此刻喝酒 也不一定消极   + O* l: B- d. t
一剑:其实从你的语气看,意识里还是运用了流水对的思维 因为,你是顺着上联
           的意思来发展的,并未另起炉灶,而且,也谈不上什么明显的转折,不能说
          是反对。关键是你的选材不是很好 没有意境可言 我认为你对今天的课,- Z1 T; q) q( |* I
           还是没有完全理解,倒不是因为你对的不好,而是你对三种对法的概念不甚
           明了,希望你有时间了再去读一下帖子
临风听蝉:平生未把山读透==长夜终将眼常开  我是上几次有些作业没合格,晚上& E* F2 R6 Z: k& g& M3 t
           真睡不着都在想,是以前诗词读少了。
一剑:虽然你这联的结构乱七八糟, 但我认为,你对的是最有味道的一个。大家不
         要只看形式!! 都是流水对   上联说:平生未把山读透 ,既然接着说,怎么& W5 C' ~4 ~" K
         办呢?许多人在流水中流跑了题 刚才的我行我猪意境太差 听蝉的思维非常巧
傲雪:哦,未把山读透,于是彻夜难眠了  9 H! k- q, l5 N% w5 s6 E
一剑:错!!并非此意 若是此意,我用得着那样夸吗?平生未把山读透,为了弥补
         这个缺憾,以至于后来不敢再把眼镜闭上。为什么?为了抓紧去读,恨不得利
         用每一分钟,弥补未把山读透的缺憾 所以我说是妙 妙在能够侧面来衬托 所
          以,意境一下子就提升了: L5 I5 [8 |/ r0 |

寒塘鹤影:平生未把山读透==今朝难将林画成 % q9 G$ S. m' {  W8 s$ O9 [6 \
一剑:呵呵 也好!虽然不如听蝉的那样委婉含蓄 但是顺承的很合理 读不透山,
          就画不出林,可以说得通

一叶轻舟:平生未把山读透==来世终将梦盼圆(流水) 老师,未将山读透,是不是暗指梦
           未圆呢? ' P9 B, z! _7 v* G- ^8 E
一剑:这个倒没有 从语气上看,是流水对 可是逻辑问题太多 用词不当 你的来世,6 U! ]: ^) j' X( d+ B* A# H7 g; N
           还未到来,所以你这里用“终将”不是很确切 或者说容易引起歧义。终将,
           往往是过去时 (必将,就没有问题了 意境很好!上联未把山读透,分明是一
          个难圆的梦, 你在来世圆了,顺承得很合理,很到位
一叶飘然:平生未把山读透==来世怎将道修行2 F( M1 k. R) c% f; M3 H6 h8 D8 H
一剑:好一个反问 这也是流水对切入的一个途径 反问的不一定就是反对啊? 下面
        这话是接着上联说的,还是顺承关系 反问得很有力,使意境上升了几分  可
        惜, 后面的对仗失误,又使美感打了折扣   d& R* f3 k/ A' o- I+ \6 @3 ~; o
一剑:道修行什么意思?
一叶飘然:道 是名 * [: I' b4 p* y$ G! q3 W+ c
一剑:还不如 道修成。起码是工整了。

玄月罗衣:平生未把山读透 ==末了才邀月指明  平生未把山读透 ===此刻忙邀
      月点拨(流水)想表达的是:既然还没有把山读透呢,要赶紧想办法于是便慌忙的
      邀请月亮帮忙来参悟山,但我用词生硬,表达不好,我想说是此刻忙请月点拨但出律

一剑:该流汗的也许是我,我还没点评,你自己先评了 平生未把山读透 ==末了才
       邀月指明  有趣得紧,呵呵 方言口语都用上了  =此刻忙邀月点拨 两个口语互相
       结合一下 末了,换此刻  此刻忙邀月点拨  点拨  不如指明 此刻忙邀月指明 非常

      巧 跟听蝉的一样 不说别的,单是立意就值得夸 。同样是应对未把山读透 不同
      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玄月罗衣请月亮来指明和点拨
一剑:其实,这里的人才很多 有灵性的人很多 就是少了积累 用词不是很有功力 但

      你们的巧思,不亚于任何一个高手!

玉蝴蝶:平生未把山读透 ==此世难将梦续圆   
一剑:蝴蝶这个也不错,但同样是说圆梦 就没有前一个好了 你这个顺承是没有问题
         的 但是缺乏一种张力 你看前面一个写圆梦的,是谁我记不得了 虽然字句没有
          你的细致 但比你的多了一种张力 原因是她略带了一点转折

自在风筝:平生未把山读透 ==此际犹伤利绊身  来日唯亲月涤心 5 p# Z& h) s' v+ M$ ~& Q+ F! {7 h! y  J
一剑:来日唯亲月涤心 虽是流水对的形式,但内涵无关联,徒有其表 平生未把山
       读透 ==此际犹伤利绊身好很多
自在风筝:因为没读透山,所以与月相伴离尘
一剑:你是另辟蹊径 虽然上联未涉及功力 但你口语发挥想象 这山的品质,本来就$ h$ z/ X" [) t  i7 Q
       带着淡漠 既然未把山读透 此际功利绊身,也是说得通的 不错 另一个无论从哪9 j( R* ]* z) s0 x/ w6 C. P
      个方面看都差很多

梅笛:平生未把山读透 ==皓首犹思水遣来 (梅笛)流水对
一剑:这个,不属于流水对 唯一的亮点在于 用了皓首 这个词用得非常老道 语气上
         你这象是流水对 但你看看内容,可有跟上联顺承? 所以,我认为你这个属于+ L7 S+ x0 t7 O2 v- @  F
          正对,本来对得也还不错,但为什么标明是流水对? + A) V) R) i0 t. j1 a2 {7 O
梅笛:所谓流水对,就是成联以后,上下联之间在逻辑上形成一种顺承关系。 ' N( f% K$ q% I. h9 q4 v
一剑:是啊 你这个,完全是两条平行线 ) Q* t: W3 ]- |1 o
梅笛:我是想平生没看透,到了晚年还希望继续看呀  
一剑:除了皓首在时间上有顺承以外
梅笛:我就是想用皓首表示时间上的承接 我是想平生没看透,到了晚年还希望继续
         看,所以犹思水遣来 ' o- L8 y) x' m1 x6 a
一剑:梅笛你现在说的话,我可以看出那个意思,只可惜我从你的对联里看不到
梅笛:一般山水相依的,有山必有水,看不透山就借水
一剑:你要好好听,下次也许就对了 你要这样,也许是对不了啦 你只管你个人是( N* v: N3 D* _, M1 `( v& B( I
           怎么想的,你全然不顾,你自己是怎样表达的你是在自说自话。因为要看山,* F, E  M  X, q3 o! r
           你就先看水 若这个逻辑,你看什么都能牵扯上关系 关键是牵强不牵强?令人
           信服吗?你想过这些没有???? % E9 c' `2 v& L, }7 E5 k
梅笛:恩,谢谢老师批评,我一定以后注意。 ( Q4 x7 D6 s* t3 A

无忧:平生未把山读透 ==此刻应将意贯通
一剑:这个意贯通 稍微的有些突兀之感 当然,我还是理解你的意思的 可是,终也
           还算不错吧,等我闲了细细品品

小乔:平生未把山读透==此刻想将景看穿
一剑:用词不讲究啊 但顺承关系是很明显的 最大的败笔是后面的看穿跟上面合掌+ _2 u: ]& G  y
           了 读透,岂不是看穿的另一种说法?  

净玉:平生未把山读透=何日才能路尽然 ) d0 |0 [+ {2 o
一剑:   顺承的很好,是标准的流水对法 问题出在对仗上 简直一塌糊涂 请到第一讲6 F% U- ~3 Z/ ?& R* `
           去补课 对仗太离谱了

竹韵荷风 :平生未把山读透 ==来日定将梦做圆 7 M$ _5 g5 c- W6 o7 V0 z9 c
一剑:  呵呵 你挺乐观 一生都未把山读透 你指望什么时候把梦作圆? 还有来日吗?
        人家上一个做梦的,是把梦圆的日子安排到来世了

玄月罗衣:平生未把山读透 ==何日能将梦'续'圆  要是我,我会这样写,用一生的时间读1 B: \/ |; Y( [- T. c% t
         山,是一个梦想  
轻点而过:平生未把山读透===此际早将利淡开
一剑:  逻辑有问题  我来问你 未把山读透与早将利淡开之间,有什么联系? ) F3 F' @/ b- V0 p5 \0 J
轻点而过:我想未把山读透,是想世事不得意的感觉 所以对下句
一剑:  哦 果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按理说,你的理解也不能说是错误 你把山比成了
        世态,对吗?但是你没有注意怎样表达没有歧义 如果是看透了世态,你把名利
        抛开,是不是更令人信服。现在没有看透,你按照本能,应该是追名逐利的先
        锋,而不淡漠的闲云野鹤是因世事无所起,而无奈中只得淡开 因已平生 这样; b: ~2 f2 l' A; `+ }
        就偏了些 至少别人的看不懂了  建议表达自己的感受时,最好寻找一条坦途 说
       不清的干脆不说 你对联是这样,我评联也是这样 建议而已 ; V" d# A3 f+ u- F8 f$ A% D; w

8戒:平生未把山读透==痛处才将事看开 ; I0 y# S3 ?* m
一剑:高!可以说是吃透了上联 用词也比较工稳 8戒的联哲理性是里面最强的一个 但
       论到巧字 不如刚才那个谁?邀月那个 那个构思更巧妙 但行文没有你的流畅 没
        有你的浑圆 哲理没有你的强,属于另一类型                              

棒棒:平生未把山读透 ==耄朽徒伤鬓染白 今音,流水  
一剑: 这次的问题多 一 结构问题 徒伤 鬓染白 谓语 宾语部分你再仔细品品 二 耄朽
         刻意了 虽然也好
棒棒:哦,我以为白能做染的补语。嗯。。生僻词。 2 i+ m( I. Y& I: e- @+ \* F3 F
一剑:不是这个,但鬓染白整个是伤的宾语部分啊 大结构问题 所以读起来感到立意很
        好 属于一种最自然的构思 老大徒伤悲,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吧? 不错 我跟你   E) o& x& s% B' i& @
        的思路一样

零度智商:平生未把山读透==何日能得景入诗 % J5 |1 t# m$ u' k: Q; L; E3 d8 d
一剑 :好! 今天大家许多人的立意都不错 妙在从不同的角度发挥 却都能把流水对作. v# `: {( l$ c% ~1 D0 o! C
         到位 这个立意也妙!若是未把山读透山景即便能够入眼但的确也入不了诗 ! 0 j. J, ^; z& h: u5 k
         好 好 效率很高这里妙才很多,给了我很多的信心 8 T2 t. c) o% C/ D  A

浮云:平生未把山读透 ==此刻焉能目放宽   
一剑:浮云,对仗问题 你犯了以字对字的毛病,其实结构乱了 仔细品品 立意方面,
        在今天的联里属于中乘 还算可以 但因为今天有罗衣、八戒和智商这几个意境有
        突出表现 所以你的被压了一头,呵呵 # {$ u. S) c$ E# ~! o* l

如是我闻:平生未把山读透==何处能将月赏全    正对 5 s% {/ c" l  s2 K; R. F0 x( |0 w$ R
一剑:过关 你这个是标准的正对 也是今天晚上唯一的正对 但是这个联 最适合的是流
        水对 如果没有看懂帖子,明天在细看一遍 如果看懂了,现在用流水对对一遍 7 ~7 x$ V& @$ t6 ~1 t

魏紫:平生未把山读透==来世且将水看穿
L一剑:今生没有看穿的 是山 来世 你是不是先把这个梦圆了?干嘛来世就改成看水
         了? 另外请说说悟透与看穿的区别何在? 所以问题有两个 一,是内部空虚没+ l  _6 \  p5 v$ @3 }4 Y/ g# [8 h
         有实际内涵,象是生凑不是对联,是在对字为对而对二。局部合掌的问题 建议
         重读二三讲 # b2 W: n) W4 u% Y6 A
如是我闻:平生未把山读透(对月悲歌)出世才将月画凉 这样算流水对了不?
一剑: 你这水,流回去了 人家一般是往前流 你的流回去了 请明天细读授课贴7 ?/ s% {: `# ?8 j

风筝: 平生未把山读透 =对镜才知发转苍 , j2 E% P% [' ^( b1 Y- F
一剑: 语气上是顺承的,像是流水对 可是后句弱了 跟上联的逻辑关系也不紧密 : [) G. j3 H8 c. x
         你记着两点 一,流水对,下联一定要紧跟着上联延伸 二、下联一定要托
         住上联 在气势和意境上要提升 不能低于上联

梅笛: 老师,你自己怎么对下联的呢? 让我们大家学习一下, 8 q! S; Y: I8 _5 F
一剑:梅笛,可以。但我只能大概做个标准,实际上,已经不可能象前面几位的那么
          好了 实际上,前面几位好的作品,我此时已经难以超越了。 3 V) ^% Z# F! _+ D( n

醉清风:平生未把山读透===此刻空将眼望穿  老师帮指点  ' c2 r- t# G4 ]1 U# t7 v; r# A
一剑:晕,这是你对的?实不相瞒 我那天在偶遇里 对了一个一模一样的 不过看到3 Z$ s1 d& j0 p  c% i: g" Z
          今天大家对的 我已经觉得很不满意这个联

墨香盈雪:平生未把山读透===搦管尽量画是空
一剑:事实上这个联 我从任何角度来看 都看不出是一个联 不管是声律 对仗简直不# ~! F8 B7 K2 l. z% p- H
           存在 意思也莫名其妙 墨香盈雪,恕我直言,请从最最基本的开始
。。。。。。。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8#
发表于 2008-5-23 22:55:00 |只看该作者
对于补语的“补语”

       在语句成分的划分中,其它成分都比较好掌握,唯独对于补语的划分,往往会引发许多争论。在此补充说明以下几点。0 M( O2 e. h8 _) Y9 x  A

     一、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补语”这个概念仅仅是针对谓语和其它动词来制定的。只有“动补”,而没有“宾补”。宾语补足语的概念,本来是英语语法概念。+ Q" S2 J7 l" B& x$ H9 G5 v- O% l
- ]. {; @9 M( Z; Q
     二、由于现代汉语语法中没有宾补这个概念,对于类似“瑞雪迎春到”这样的语句,划分其结构成分就成了大多数人迷惑不解的问题。现介绍两种解决办法。
@% h% \& j+ Q9 X; p+ Q% ^7 V+ Q

   1、在大结构的划分上掌握“兼语结构”的概念,对于小结构的划分,只做到内心明晰即可,不去刻意地对成分命名。
F) W( k% q
     理由:对为我们来说,学习语法的目的是掌握其规律,以便正确地运用于日常的文学创作之中;构建和完善语法理论体系,不是我们的职责(即便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权威性)。" W2 M0 L) ~% V& ]0 r
! O2 g0 D0 @" U' g
4 X8 K$ G* T. ]) }
       以“瑞雪迎春到”为例。“迎春到”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标准的“兼语结构”短语,若是按现代汉语语法的分法,“迎春到”这个兼语结构短语,只能是整体作为全句的谓语。
        但是,“迎春到”的内部结构又如何划分呢?由于关系到对仗问题,我们不得不面对。那么我们只需做到心里清楚,兼语结构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套合在了一起,有一个中心词身兼“主宾”两职。在这里,“春”是“迎”的宾语,同时,“春”又是到的主语,“春”字,成了一个兼职的成分。/ a3 B- S3 B! k) d* z* Y
       如果运用这个“兼语”的眼光来分析,那么许多类似的语句结构都一目了然。# u: _3 I4 I- X! {1 ^+ {

      比如:引狼入室。狼是“引”的宾语,同时兼作“入”的主语。
              请君入瓮。君是“请”的宾语,同时兼作“入”的主语。5 _( w4 d, Z, j' \6 p3 s- e

       既然对内部的结构了然于胸,行文和对仗时自然就不会出错,那么,又何必在意它如何命名呢?( p- z  ^& S: i) }  c
  o' r6 z0 d- i7 l% q

2、不妨借用英语语法中的“宾补”概念。# q1 x, H$ \& g7 r" c
/ N: K, @$ C5 Y' N9 `
      理由:本来就没有成文的古汉语语法为依据。我们在分析古汉语句式时,也是在借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概念,既然一样是“借”,为什么能借“张家”的,就不能借“李家”的?
       反正目的是掌握其脉理,不是编纂语法,不妨借来一用。' ~+ ^4 W4 {! R  M: r
        这样,以瑞雪迎春到为例,可以作如下划分:3 Q* U3 S3 U4 Q! [9 n9 y  a

        瑞雪    迎      春        到$ H! ?7 r$ Z& H- m& w. M( n+ l) b% P

        主语 谓语    宾语     宾补

       请    君   入 瓮
        谓    宾    宾补0 x" ^$ B5 k- [8 u' }

        所谓学以致用,既然豁然开朗了,可以为行文所用了,又何必去较真? $ D9 c3 y  T5 X* ^: m' c

       至此,对“语法基础知识”的补讲暂时告一段落。此次补讲内容,将作为汉武联校的常规语法教材长期固顶于学校首版,以供学员朋友随时参考。
      最后,特别感谢徒弟玉忆,在此文成稿过程中帮助采选例句、编辑文本,付出了大量的劳动。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7#
发表于 2008-5-23 22:52:50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语句

语句是由词和短语构成的语言单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完成一次简单的交流任务。
语句从语气上来划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语句从结构上来分,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单句指无法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复句则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的句子。
一个单句,通常由下列几个成分构成:
(定)主//[状]谓<补>+(定)宾


一、主语:主语是被陈述的主体,是谓语的发出者。
现代语举例:
大家 纷纷向灾区人民献爱心

古诗词联举例:
白日 依山尽,黄河 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壁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 主?---刘辰翁《永遇乐》
注:后分句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谁”,才是该句真正的主语
能受苦  方为志士; 肯吃亏 不是痴人。---梁同书《自题联》               2
注:“能受苦”和“肯吃亏”后面都省略了“的人”二字,本为偏正词组充当主语。

2、谓语
谓语是对主语的陈述,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现代语举例:
这次地震 牵动着 全国人民的心。
古诗词联举例:

大风 兮云 飞扬 ---刘邦《大风歌》
李白 乘舟将欲行 ---李白《赠汪伦》   
注:“乘舟将欲行”为连动结构短语,整体作谓语部分

3、宾语

宾语是谓语的承受者
现代语举例:

全国人民纷纷为灾区捐
古诗词举例:
夜雨剪 春韭,新炊间 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壁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 谁主?---刘辰翁《永遇乐》
注:后分句为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式,春事是主的宾语。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和限定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及所属等。
现代语举例:
(那一车车 )(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质,承载着 (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 无限) 深情。

古诗词举例:
毛浮 绿 水, 掌拨 波 ---骆宾王《咏鹅》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现代语举例:
一车车救援物质,[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无限深情],[从四面八方] 涌向到灾区。

古诗词举例:$
浮云 终日 行,游子 久不 至。---杜甫《梦李白·其二》
从宋后 羞名桧;到坟前 愧姓秦。---秦大士 《凭吊岳墓感题》联  

注:“从宋后”与“到坟前”皆为介宾词组充当状语。  
夜雨 吟左司句; 时晴 仿右军书。---王  杰 《题保极宫联》
注:“夜雨”全意为“下夜雨的时候” ,时晴全意为“天气晴朗的时候”,都是状语前置。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现代语举例:
汶川地震发生〈于20088年5月〉,国家对灾区救援得<很及时>。

古诗词举例:
且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
红豆生 <南国>,春来发< 几枝>; ---王维《红豆》
注:“南国”前隐含介词“于”,其实相当于“于南国”这个介宾词组作补语;“几支”为数量词组作补语。

7.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充当独立成分的,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短语,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现代语举例:
很明显,四川的余震将持续一个多月。
,大家的爱心多么令人感动!
,房屋倒塌的声音传来......

古诗词联举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噫”和“微斯人”与后面的句子没有结构上的联系,但却是整句涵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属于独立成分。
.....记当年,丝竹宴诸生......;

看此日,楼台逢哲匠......---《题徐园联 》 (作者不详)
注:“记当年”和“看此日”,与后面的句子没有结构上的联系,但却是全句涵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  ---《挽朱筠联》 作者不详
注:上下比的两个前分句,都与后句没有结构联系,但都给后句所说的话起到了解释作用,成为全句的独立成分。

富贵无常,尔小子勿忘贫贱;
圣贤可学,我清门但读时书。---《题宅中飨堂联》作者不详

注:上下比两个前分句,都与后分句没有结构联系,但都给后分句所说的话提供了理由,成为全句的独立成分。

8、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先生 自己 也要书。
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 已经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古诗词联举例:
富贵无常, 小子 勿忘贫贱---《题宅中飨堂联》(作者不详)

怎知 春归何处?--- 刘辰翁《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注:这里的他 ,就是指后面的“春归何处”,因此“春归何处”便是此句的复指成分。
复指成分显然难于运用于追求简约的古体诗词之中,因此暂不作探讨。" a- r6 _7 }$ g
9 J. f) y9 {9 M# b7 K/ a1 u* k
亲贤臣,远小人,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境静无穷,鱼跃鸢飞同活泼水流不息,瀑淙雪净总新鲜。 ---《题“日知阁”联》(作者不详)

注:上下联的后句,分别为“趣(趣味)”和“机(生机)”的所指内容,成为复指成分。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6#
发表于 2008-5-23 22:06:52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词组 短语
                                                
词组,可以是一个合成词,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纯词与合成词结合而成的语言单位,词组按照内在结构的逻辑关系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1、并列词组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其第一层结构为并列关系。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诸子百家、调查研究、五讲四美、察言观色、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救死扶伤、惊天动地、隔三岔五、七上八下等等,可谓不胜枚举。近来最流行的一个句式如“好傻好天真”、“很好很可爱”等,也属于这个类型。
古文或诗词中曾见的如:
知否,知否,应是 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月落乌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 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如衣物,如手足 ---罗贯中《三国演义》  V

2 、偏正词组,由形容词、副词、数量词或名词加中心词组成,其第一层结构为“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古文和诗词中曾见的如:
新丰美酒 斗十千,咸阳游侠 多少年 ---王维《少年游》
君问 未有期,巴山夜雨。何当 共剪 西窗烛,共话 巴山夜雨 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拍岸,卷起千堆 ---苏轼 《赤壁怀古》
无边落木 萧萧下,长江 滚滚来。---登 高 --杜甫
无意 春,一任群芳妒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剑外 收蓟北, 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动宾词组,由动词和名词为主组成,其第一层结构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发帖、登录论坛、对对联、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古文和诗词中曾见的如:
惊涛卷起千堆雪 ---苏轼《赤壁怀古》
西楼,月 ---

明月 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身后 ,眼前 想  ---曹雪芹《红楼梦》

4、主谓词组 主要由由名词加动词或形容词组成,其第一层结构为陈述关系。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大地回春、学生报到、公司盈利、好人一生平安等。
古文诗词中曾见的如: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天苍苍,野茫茫, 见牛羊 --- 北朝乐府《敕勒歌》
山河在 草木深--- 杜甫《春望》

昆山玉 凤凰芙蓉香兰。 ---李贺《箜篌引》

5、述补结构短语 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其第一层结构为补充关系。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喝两盅、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
古文诗词中曾见的如: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 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向嫖姚幕,翩翩 若飞 ---岑参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驿外断桥边,寂寞 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 ,多少春情意。--- 李清照《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不尽 无佳思。---李清照《孤雁儿》
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红楼梦》

6 介宾结构短语 由介词引领的短语。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从山中。。。、向前。。。,为人民。。。、因地震。。。、在教室、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等等。

古文、诗词中曾见的如:
几时 冷起;峰 何处 飞来。 ——董其昌撰 《题杭州西湖飞来峰冷泉联》
心事浩渺连广宇,无声处 听惊雷---鲁迅《无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流 ---李煜《虞美人》词中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 何处 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好雨知时节, 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7 复指结构短语 由两个所指意思相同的词构成的短语。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如故乡四川、中国母亲、伟大领袖毛泽东、诗仙李白、行者武松、君子剑岳不群、姚明他们、天王刘德华等。

在古体诗、词、联中,因为追求语言的简约而刻意避免重复语意的出现,类似的复指形式绝少出现(至少寡陋如本人者尚未发现一例),其他古文形式中倒是不乏其例,此处略去。

8 连动结构短语,由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而成的短语。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踢球去、上课去、画蛇添足、凿壁偷光、扬鞭催马、守株待兔、投笔从戎、刻舟求剑、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买菜回来、打靶归来等。
古文诗词中曾见的如:
藤床纸帐 朝眠,说不尽无佳思。 ---李清照《孤雁儿》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 蜡灯红---李商隐《无题》
将军 ( 经过)百战,壮士 (度过)十年          ---北朝乐府《木兰诗》
无可奈何花 似曾相识燕 ---晏殊《浣溪纱.春恨》

提示:在连动结构短语中虽然有两个动词,但并不是真的连续发生了两个动作,往往只有一个动作是实的,另一个动作是虚的。比如凿壁偷光,只有“凿壁”是实际发生了的动作,而偷光则是附带的结果,但词组中却具有两个看似并列的动词,类似这样的特殊情况,只能归到连动结构这一类里。一定要注意与两个动词组成的并列词组区分。

9.兼语结构短语   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合构成的短语,特点是前者的宾语同时为后者的主语。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叫你不要讲话、让他把话说完、引狼入室、请君入瓮、疑人偷斧、引人入胜、使羊将狼、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放虎归山等。
古诗词中曾见的如:
天苍苍,野茫茫,   见牛羊 ---北朝乐府《敕勒歌》
断水水更流,浇愁愁更愁。---李白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退成邱,右军书秃三千管          ---司守谦《训蒙骈句》

10、“所”字结构短语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所讲的、所见、所想、所不愿看到的等;
古文诗词中曾见的如:
居兮,青梗之峰;我游兮,鸿蒙太空。---《红楼梦》
其它还有一些特殊句式的词组和短语,大都是现代语发展的产物,难以运用于古体诗文之中,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5#
发表于 2008-5-23 21:55:00 |只看该作者
(二)虚词,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
1.副词,用来表示程度或范围 ,对动词或形容词起到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有程度副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非常、最、稍微等;
用古文表示则为:极、至、微(略)等
例:但颔之   ---欧阳修 《归田录》

有时间副词
如古今通用的已、刚、才、将、要、正、忽等;
例:李白乘舟欲行,闻岸上踏歌声      李白《赠汪伦》

有范围副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都(或全)、总、只(或仅)等;
用古文表示则为:皆(或咸、俱、尽)、统、唯(或单、止)等
例:孤帆远影碧空尽   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有情态副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正好、没、仍然等;
用古文表示则为:恰、未、依旧(或依然)

例: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有语气副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简直、准保、不、没有、难道、尤其、的确等;
用古文表示为:直、必、不、无、岂、尤、端等
例:清风必一钱买,快雨端宜万户封     ---钱钟书《围城》

有重复副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又、再、还、仍等。
用古文表示则为:复、更、尚、犹等
例:明日明日,明日何其多---《明日歌》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有:从、往、在、当、把、对、为了、以、比、被、由于、除了等。
用古文表示则为:自(或从)、向、于、作、将、对、、为、以、较、为、因、除却(或舍)等
例: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3.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和、不但、而且、只要、尚且等。-
用古文表示则为:与(或 同、谐)、非独、且、但、尚
例: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4.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有结构助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的、地、得、所等;"
用古文表示则为:之、而(或缺省)、得(或缺省)、所

例:我所居兮,青梗峰     ---红楼梦

有时态助词
古今通用的如:着、了(矣)、过等;:
例:守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李清照《声声慢》
有语气助词(与叹词的区别是跟在其它词后面)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啊、吗、哩、呢、呀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 也、乎、焉、哉、夫等
例:逝者如斯!---孔子《论语.子罕篇》

5.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与语气助词的区别是常常用在一句话之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啊、哎、哦、噢、哼、呸、呀等。

古汉语中常见的如:嗟乎、噫、呜呼
例: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
如古今通用的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叽叽喳喳、啪啪、唧唧等。 例:唧唧唧唧,木兰当户织     ---北朝乐府《木兰诗》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4#
发表于 2008-5-23 21:36:24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词的词性分类

从词性来看,词可以分成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

一  实词   指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物名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老公、皇帝、大臣、老师、学生、学者、马仔、美女等等;
用古汉语表示则为:夫、君、臣、师、门生、夫子、童子、婵娟等等
例:松下问童子,言采药去。---贾岛《寻隐者不遇》。

有事物名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窗子、门、芋头、菜肴、纸、笔、绸缎等等;
用古汉语表示则为:户、扉、芋、馐、宣、毫、罗绮等
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织  ---北朝乐府《木兰辞》

有时间名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中秋、世纪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朝、昔、他日、他年、甲午、庚子、丑时、须臾、俄而等
例: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有方位名词:

如古今通用之东、南、西、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等。
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0 F% e- v8 F- V& a
有行为动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走、唱、喝、随、哭、听、说、写、告别等;
用古汉语表示则为:行、歌、饮、趋、啼、闻、云、书、辞等
例:朝白帝彩云间      ---李白《朝发白帝城》
U9 L0 [+ D7 n  _, d9 H
有发展动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生长、长出枯萎、凋谢、死、老去、结束等;
用古汉语表示则为:生、发、枯、谢、殴、老来、毕等
例:红豆南国  春来几枝 ——王维《红豆》

有心理动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高兴、生气、恨、伤心、欢喜、气愤、喜欢、厌恶;
用古语表示则为:喜、愠、憎、哀、乐、愤、悦、恶
例: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孔子《论语》
l
有存现动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消失、有、存在、丢失、幻灭、显现;
用古语表示则为:尽、有、存、遗、绝、见(读“现”)
例:风吹草低牛羊---北朝乐府《敕勒歌》

有使令动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派遣、让、命令、禁止等;
用古语表示则为:   遣、使、命、杜(或禁)等
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有能愿动词
在现代语中常见的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等;

用古语表示则为:将、欲、可、堪、宁等
例: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有趋向动词

如古今通用之来、去、到、上、下、入、出;
例:夜半钟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d0 s6 p( O
有判断动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是、如、不是
用古文表示则为:乃(或为)、若(或似)、非
例:不到长城好汉-----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3.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有表形状的
如古今通用之:高、胖、瘪、细、长、短、壮、伟;
例:不知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B' R
有表性质的:

如古今通用之红、绿、妙、甜、好、香、美、智、勇;
例:毛浮绿水,掌拨波 ---骆宾王《咏鹅》
有表示状态的
如古今通用之轻、熟、快、浓、满、多、速。
例:风不必一钱买,雨端宜万户封---钱钟书 《围城》:

4.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有确数词
如古今通用的一、二、三、四、两、双、对、单、只、独等;

例:个黄鹂鸣翠柳,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有概数词

如古今通用的几、些微、几许、若干、少许、一些等;
例:一杯愁绪,年离索      ---陆游《钗头凤》

有序数词
如古今通用之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三、初九。
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5.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有名量词
如古今通用之 个、尺、寸、里、斤、均、两、辆、角、元、只;
例:飞流直下三千,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观庐山瀑布》
G
有动量词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有:次、趟、下、回、声
古汉语中常见的有:遭、寻、度。
例:众里寻她千百 ---辛弃疾 《青玉案》

6.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有人称代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我、你、他(或她、它)、大家、咱们等;

用古文表示则为:吾(或余)、汝(或尔、君、卿)、彼(或之)、众、吾等(或我辈)等
例:与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有疑问代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谁、什么、怎么、哪个、哪里、为什么;
用古文表示则为:胡、何、安(或焉)、孰、何处、为何(或何以)。
例:两兔旁地走,能辨我是雌雄?---北朝乐府 《木兰诗》
有指示代词

现代语中常见的如:这、那、这里、那边。
用古文表示则为:此、彼、此处、彼处
@
例: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3#
发表于 2008-5-23 21:24:37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词
      


词是最小的造句单位。 从构成来分,可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从词性来分,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第一节     词的构成分类

一 单纯词 由一个“语意”单位组成的词,叫单纯词。单纯词按音节划分有三类:
『一) 单音节词   一个单字就具有完整的涵意
        如古今通用之天、地、人、神、鬼、山、水、风、云、诗、书、钟、鼎、爵、高、矮、胖、瘦、唱、念、做、打等等。
       古人用词简约,现代文中许多多音节名称在古代都往往用一字就可表示,如皇帝---,老师---,芋头--等等;对于人名更是习惯于简化为一字,如诸葛亮---,孔子---等等。所有这些单音节的名称,都属于单音节词。因此,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要远远多于现代文。

例:既生,何生?---《三国志》
(二)双音节单纯词
        有两个字组成,且组成该词的两个音节必须合起来才有完整的涵意,而分开与该词的整体涵意无关。

双音节单纯词又包括三个类别:

A.双声联绵词   特点是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
       现代文中常见的如: 仿佛、瓜葛、忐忑、淘汰、尴尬、荆棘、蜘蛛、蹊跷、玲珑、犹豫、琵琶、乒乓、澎湃、含糊、慷慨、叮当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唏嘘、恍惚、倜傥、饕餮、鞑靼、踌躇、踯躅、踟跦、踟蹰等。

例: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乐府陌上桑

B.叠韵连绵词   特点是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
        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如:徘徊、缥缈、邋遢、罗嗦、怂恿、螳螂、飘渺、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蜻蜓、轰隆、当啷、耷拉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 鞑靼、倥侗、惝恍、魍魉、婆娑、桫椤、徘徊等。
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   特点是声母和韵母都不相同。
        现代文中常见的如:蛤蚧、蛤蜊、牡丹、磅礴、蜈蚣、蚯蚓、惺忪、铃铛、奚落、珊瑚、疙瘩、茉莉、蚂螂、窟窿、蹦达、蟪蛄、狡猾、蝴蝶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狡狯、蓊郁、褡裢、笊篱、伉俪等。

例: 已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 --《左传·成公十一年》
D.外来词    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
        常见的如:的士、巴士、尼龙、干部、涤纶、甲克(夹克)、吉普、芭蕾、坦克等。         外来词在近代以前的古体文中当然非常少见,我们若强用于古体诗、词、联,便自然会破坏古色古香的情调。
  
E.专用名词   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的名称。
     现代文中常见的如:汶川、四川、纽约、苏轼、杜甫、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子美、孟德、孔明、东坡、凉州、甘州、姑苏等
例;姑苏城外寒山寺---唐诗《枫桥夜泊》

(三)多音节单纯词   组成该词的每个字必须合起来才有完整的涵意,分开来与该词整体涵意无关。主要是一些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
        现代文中常见的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危地马拉、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
等。
古文中常见的如:铁木真、成吉思汗、金兀术、花木兰、孙仲谋等,主要是专用名词。例: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

二、合成词
有两个或多个语意单位组成的词,叫合成词。
现代文中常见的如:吃饭、穿衣、夕阳、写信等等。
用古文来表示便是:进食、更衣、残阳、修书等等
这些词汇的每一个字拆开来看,都是一个具有独立涵意的单纯词,且每个字的涵意都与词汇的整体涵意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比如修书,无论“修”和“书”都各具其意,离了任何一个字,整体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2#
发表于 2008-5-23 21:15:41 |只看该作者
补讲一:“诗词联”常用语法基础知识概要(初级部分第一篇)
                                    楹联基础部分

                               第一篇 古今相通的汉语语法基础:

前言:
       许多人在欣赏和创作古体诗词和楹联时,对语法的合理性默然视之,甚至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语法是现代文学的产物,古文体没有语法可言,因此诗词联的欣赏和创作毋须受语法规则的限制。对于此般言论,剑不得不报之一哂。  
       正如有了走路就有了走路的方法一样,人之走,兽之爬,鸟之飞,虽无严格标准,但毕竟有个大众都能认同的正常姿势。你若是非要如螃蟹般横行于街市,或者效蚯蚓般蠕行于公园,虽然警察拿你没办法,但毕竟有碍观瞻。
      万事皆有“法”,语言也不例外,从其诞生之日起,语法就自然形成了。只不过在现代以前,没有人去系统总结成文而已。而没有总结,不等于不存在,牛顿未出生以前,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古汉语语法与现代语法是不是泾渭分明、无法融合的两个体系呢?我认为不是。


      因为,语法来自我们说话时的自然思维逻辑,而人类的思维逻辑必定具有共性,——这就决定了,我们是完全可以套用现代汉语语法规则来分析和解读古文体的,——这也是本讲借以立足的逻辑支撑点。尽管古文的行文习惯与现代白话文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也妨碍不了我们变通地去理解和分析其脉理。(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语法原理一致,甚至汉语语法与外国语言的语法原理也是相通的,理由仍然是:人类的思维逻辑具有共性)

        本讲试图运用“成文的”现代语法规则来揭示“不成文的”古文语法规律,使之融为一体。旨在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语法原理,进而学会以“语法原理”的眼光来解读和分析古文体诗词楹联      
         另外郑重声明一点,任何资料和讲义,都只能是帮助我们认识关于语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普遍规律。

      要真正做到对语法准确掌握和熟练运用,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这种感悟能力,就像是我们与文字之间达成的一种情人般的默契,需要在长期相濡以沫的交往中培养、生发。

      但不可否认的是,情人的结成需要一种缘分,没有这缘分,纵然相伴千年也仍会心隔万里,如同陌路。
      假使,你连下面这些对于语法基本概念的阐述都无法读懂,那么你我都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你与语言文字之间没有缘分。。。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1#
发表于 2008-5-18 02:40:17 |只看该作者
作业如下:
        一、“取景选材”专项训练题三个
                 a 十里莲香浮小筑 (出句:苦瓜)
                  b 夕阳半落炊烟里(出句:一叶南飞)
                  c 夜读天书皆白字(限定按意境联应对 出句:一剑)

说明:$
1、专项训练题,一定要发在专项训练区,并且遵照规定的格式要求。否则,会给指导老师的操作带来很多的不便。这次如果有不按格式提交的,恕不指导。(在这下面跟帖的我也假装看不见)


2、所有的训练题必须在周五以前提交,给指导留出时间,过时不候。

3、大家只要登录论坛,就可以在短消息中收到是否过关的通知和简要的评语;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对句帖标题颜色的转换来得知自己的过关情况:紫色为优秀,绿色为过关;橙色为不过关,希望及时回到这里来补课,并补交训练对句。
4、未过关的对句和优秀对句,将被作为典型案例在当周六的辅导课上进行现场点评指导。

   二、“对句练习区”应对出句20个这个属于自我练习,不作点评。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0#
发表于 2008-5-18 02:38:55 |只看该作者
附:关于景隔的两次探讨探讨一:% W/ g; Y$ Z% M8 ^9 I# s
玉忆 10:22:38+ V8 ?$ M$ A. J+ m1 i8 h9 _
枫凭艳色题秋句,4 m) [  u( O2 T6 g- f5 p5 j
梅以暗香和雪章。
老师觉得这个隔不隔? 我们争论了两天都没有争论到点子上。0 {0 E) `1 a, g$ a

一剑* 10:22:56
这个,不隔- t9 W3 t. X4 p( J
! o% P9 U9 v$ T( L; ]; m
玉忆 10:23:135 E6 v- w. H$ j' Y" C; k5 ?
是那个状语的作用吗 4 }( ]& s! {' W% B

一剑* 10:23:26
不是的; ~/ j( Q# \, D" ]; \1 o- E

一剑* 10:23:42
具体要看大背景
w5 o6 h( w  }/ K
一剑* 10:23:54$ ]! I4 d2 \' `$ E9 M: W% W0 R1 _7 g
要分析出句的立足点) P" o2 h& h) l/ Z6 t

一剑* 10:23:58; O5 W) K: Q% L0 Y1 ?0 F& Y
枫凭艳色题秋句,
梅以暗香和雪章。: N/ N6 B& F, M- H: s
5 O6 d! A/ N; \8 B2 E
一剑* 10:24:13
这个联,其实跟季节没有关系* G, l4 y( R# o/ V0 R# w
3 N4 C+ ?6 O" L1 [% w( F2 B7 ^$ y
一剑* 10:24:28$ ^# i! n4 X+ I, ]. y
它实际上是在咏物' c$ y/ _- X. x' t

一剑* 10:24:41
这里的大背景,不是某个季节! k" O7 [8 @. w% J. a! i
! ^5 ~* W# N/ q# Y, |
一剑* 10:24:48
而是整个自然界" w' L$ I6 r/ G! {4 i7 u1 I
( c' n9 {/ {. u4 w8 e' [: j
玉忆 10:25:01
哦,老师这样说我懂了 & W0 k0 L9 @* j9 j8 T% z5 F8 A

玉忆 10:25:23
我也一直在找个不隔的背景,只是没想到咏物
f; {2 z+ ~3 p
一剑* 10:25:37+ s0 p: T8 L4 A
比如# a1 j( j8 L' z7 w- Q  V

一剑* 10:25:51
我写一个成联分咏
E: F' e, z, E4 v; n
一剑* 10:26:18" [9 ^; M: e4 ?4 G
上联用杨贵妃,下联咏和绅5 ~, W( Q; u4 n, ^* m; ?

一剑* 10:26:30
你说他们是不是时隔呢?

/ L6 Q1 U+ o8 {$ X0 `) n, Y

玉忆 10:26:413 r( ]2 u0 T: E" G, A5 h
这个在诗钟是经常遇到的
% m" r* O4 m
一剑* 10:26:514 J# ?4 P$ ?4 u
当然不隔,这个背景是整个历史长河

一剑* 10:27:26
等我讲到取景和谐的时候,我会细细讲到这些  p  _3 k3 d, q. M( b+ H5 j
: P: r0 y% i/ Y! h( ^8 v' Q! D6 }
玉忆 10:27:348 m, c9 y, X( v# [) X. f1 E* H% V
好的 4 F3 D! n0 M9 J8 |  I

一剑* 10:27:48
用时隔这个定义不恰当
一剑* 10:27:57
应该说是景隔6 v+ Q. m, `8 P: I
: C9 K" B' D% m% @+ Y- i' z- g% N
玉忆 10:28:11
经常在网上看到时隔景隔的词

玉忆 10:28:26) m" L0 F4 q# }: l0 S
现在就是资料太多,有些说得有些道理了,也就信了 % v* c! R" z: M& {. D( c8 Y+ Y; T
0 M: U2 G5 o: Y5 Y$ z
一剑* 10:28:413 Z& V3 t" V' g$ B) K
许多东西,不能死搬教条

, c5 D1 h" o7 A
................................................................................................................................................
...............................................................................................................................................5 [: e' r. d0 \9 d& j
/ v* D1 i, V; [  M# m+ k6 _5 H
探讨二:( F/ J- S7 ?5 M1 f
一剑*:11:10:250 Q/ O, Q# F% d9 T4 [
关于背景,你们要把握两个点:一个是被描述的主体,一个是行文的主题,后者的确没有语感是难以分辨理解的!
比如,上联没有提到春天,而只是直接写春景,那么你下联如果也没有时间转折的痕迹的话,而是直接出现了秋景,这样当然是景隔了。3 o" J. u$ H7 a4 m  b. p9 b
' O/ ?! F# p/ i- a% e( U' |+ _
如果你上联明说是春天如何如何,

那么,如果我是流水对,下联自然不能跑到别的季节,而是要顺着春天这个话题去说,! l9 R  R. Y, Z: i" V
若是反对和正对,上下联成了两条并列的线,
这时你可以换掉季节话题,换掉就不能离开春景,$ n+ R0 L& Y2 V
也可以继续季节话题,继续的话,你就可以再说说秋天,这个时候,对四季的综述就成了主题背景
就好比,我的主题背景是说世界各国,那么你中国、美国都可以分列到上下联,所以啊,这个问题真得太需要语感了。/ x* e% B/ C  U! H
2 Y& @2 M3 b% z
还有一种现象,是以一个事物为描述主体的,注意  主体  这个概念,这个时候你可以看作是分咏,既然是分咏,那么上下联之间就没有时空的限制了!!我上联可以咏玉忆,下联甚至可以咏茶叶  N3 P/ n' ]' A3 T% ~5 D4 }9 j! e

一剑* 11:22:34/ j! W* }( ]% c" L
八戒你懂得诗钟分咏吗
对于诗钟分咏来说,跟成联的分咏要求又不一样。3 x1 x7 P7 v0 V' {: Z
4 i% C! a- `( m# o) _
玉忆(67859367) 11:23:12
可以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拿来咏

一剑* 11:23:3. Z' P, l1 T8 C+ J
   玉忆(67859367) 11:23:13* C+ v% t- ^: d* p$ @( _
   可以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拿来咏8 ^2 M, E. C/ B! c1 X1 Z
一剑* 11:23:39
不是可以
而是会刻意去找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但是咏的时候,却要找出他们相关的内在东西,这才有效果
, Y, u0 k3 u# e
成联的分咏,不要求这样/ L( e, G9 T0 x. V9 G3 y) u
但是,两个事物的时空限制不存在/ _; R) M; {( p: c: ~$ ?
那么判断是否一个联应该上升到背景概念: g7 P& v9 d3 C' P
需要把握两点,一个是主体,一个是主题

猪头三11:27:10- D, p+ ~$ [: S& ^) k9 p( ~) I
主体是句子描述的主要事物
主题是描述事物想反应的思想5 w% {/ i/ G. \! F
) i: b+ s+ v1 G9 |- d. i
一剑*11:27:35
. R: t$ s4 x( d5 j7 ?$ d3 ~1 ?

{玉忆11:28:04
成联时主题是定的
主体是自己根据主题来选6 B& S: L- N& d9 _! Y, D
: [, ~4 Z- b( n
一剑* 11:29:02
成联的主题,有时就限定了主体,有时只有主题背景& g4 ?9 t$ I# j8 G
比如:桃花* P5 q; m2 b2 O
这时主体就被限定成了桃花
主题是:关于桃花的一切( M# I( K2 L& t, T
这个时候大家考虑一下9 ~" w/ s2 g+ k
我们应对后所成的联,其实就是成联
只不过我们补充了一个单边而已" F8 a" _# O6 p, c% f
那么我们对于对句的要求,就应该是把出句和对句合起来以后,对于这个成联的要求+ s/ X: b; j. |: o2 _* R+ \0 p1 O
所以我一再强调,楹联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以这个观念来看对句,也就是成联的观念来看对句。
_4 |" j$ [- ]- X7 j# D9 Z% j: J
猪头三 11:32:58( P/ Q+ s! m$ J2 X
上下各描写一个断面,断面之间最好不要交叉,是否越远越好?- b8 J# i# b* F+ I* a- V
6 [( Q3 `9 S5 O/ k$ i6 Q
一剑*11:33:26
八戒,这个远! d9 W) S6 b9 ?! z4 A5 y4 g
指的是两个层面,两个角度( c. s/ E& b2 P
越远越好!!!  z5 }* q: O! u3 `
不是两个局部的主题' E9 n7 `* G4 h
比如我咏一叶南飞那个嵌名联, ]) p; W$ u8 r9 L" z; E6 J# }
" L4 d- B4 X7 k* r, O0 r0 o! |
猪头三 11:34:44
明白,不是同一平面的两个点,而是不同层面的两个点5 W4 A$ f4 H7 h! B
% S5 r9 |! @( E1 E
一剑*11:35:30
一叶何奇?往日草原北顾 ,蝶谷南飞 ,翩翩袅袅间 ,直令百花失色。 却怎知 ,这仄仄平平 ,原是不归路!
此心独厚!如今栏外听风 ,轩中拘月 ,煦煦和和处 ,堪同众友无猜。殊难料,那虚虚幻幻, 竟成未了情!0 t0 w# ~3 j: e
) O4 n$ a3 \: k. X, A
一剑* 11:35:45
上联我是写一叶南飞的才华
如果下联才啰哩啰嗦地说到才华层面的问题
那就是两条线有了交叉的地方
我下联写一叶南飞的性格8 t! G2 ^; O' f" S1 {: ~- |
才华和性格,是不是截然分开的两条线呢?

玉忆11:37:26( x" |) @2 P1 e, b6 L
4 v% {5 U; g/ ~
猪头三 11:37:34
未必2 _& T# A; \0 R/ n
一剑*11:37:37
交叉,本身是一种行文的失败!
r- v- e6 T" O
一剑* 11:38:20
两条线,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入手0 [. f9 G, X# l( a+ K. z
所谓德才兼备
德与才,是两个层面
x6 @3 b+ }6 X- P5 d
玉忆11:39:18
那我们应对时也可以采用成联的方法,换个角度写,这样就既对又联了,否则应对句经常是对的成分大于联的成分,也是联意有交叉所至吧" t- O+ B8 u6 J5 }& ]
一剑*11:39:483 j, S3 d1 M) T$ t$ T+ _
如果你以成联的眼光来审视
自然就解决了关联、隔等等情况+ D8 g0 M- |2 v( S7 c! y7 ~% g/ }+ B
应对,本身就是对成联的补充啊?/ @# h+ s. n4 m' c0 K. t

玉忆 11:41:09! {' V3 N. m3 Y' c# u5 b" i8 C2 ]. _
恩,但是比较难,因为现在是要接着充分揣摩对方的思想,接着他的话说,就像是他说出来的& H, i5 J* v( z9 ?5 x3 e6 ?/ p
一剑*11:41:30/ I2 ]  }) A. [, \& T4 ^
" `; \( e9 t+ b- {

一剑*11:41:406 k! {8 g  m( Y- X  J9 t
你看成联的两条线
两个主体,一个大主题) x! g1 c5 G9 e$ h& `+ Y& |* _
一个大主题,还会不关联吗?; H  W( M" s9 `3 _# z
两个主体,还会句意合掌吗% y' A. U$ w, x- Q3 S
6 j; y1 U4 T! C. N
猪头三 11:42:40, d9 j' W* C% ]5 S5 K7 h1 |% _
辩证法阿,对立统一3 q  Y% R  R4 _3 o

玉忆11:42:50' x7 r( c7 h2 y$ \1 V
经典' p* O: B+ N" q

一剑* 11:43:03/ s' V( G6 C1 H/ W* M7 `# T9 f! P2 w
对于景隔呢+ {& B6 e3 Z6 A# k  X- A
你用成联的眼光一看就一目了然了

玉忆11:43:32
可以从另外角度写啊,上联写景下联写情7 S: _5 H" f! _% U! j# t# R
, F3 J5 Z# D( `* g4 ^; i
一剑* 11:43:39
我应对下联时,我可以当作分咏
w
一剑*11:43:54

# S+ S! ?; N$ c4 H
   玉忆 11:43:347 W+ l4 ]+ U8 }
   可以从另外角度写啊,上联写景下联写情
a, z+ O0 F
不同意5 Z8 |; b2 f! ~, ?
+ k, F( X- V; F+ V+ w" ^" W3 \
一剑* 11:44:06! J) q  N4 O7 I+ f. G0 x
不能由着你说
l2 o
猪头三 11:44:141 o$ q1 P; M0 I/ n- ^
写景就是为了言情9 o+ N" Z8 s$ M; s
3 U  \7 j0 V% S5 b& c6 Q0 c
一剑* 11:44:26
要看上联的行文走向

玉忆11:44:34! o) m4 B# q: g
" Y0 _1 K* ?3 [

玉忆 11:44:4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e  ^
一剑* 11:44:54" |% n* X7 `' v0 }3 Q; x
有些上联的行文走向,根本不存在是分咏的形式
那么这个大背景只能限定到一副实景图画中!!
l/ r+ \8 d& p
一剑*11:45:35$ c( y3 `. M% v
再说你们两人刚才的争议+ t! d- j9 ~# M7 N# Q9 i, S5 [, D
可以从另外角度写啊,上联写景下联写情
这个是完全可以的' y3 |" D# E% V% j
写出来就成了流水对( j. Q, ]+ ]1 u4 d- q4 V
只要保证对仗即可9 `5 {7 I" H5 {4 w4 x0 [# z9 ]0 r
5 x/ ?5 N. w, q& H9 X
玉忆 11:46:436 P0 L6 e8 z5 B9 O; v
只是有的联写成流水太难了
一剑* 11:47:48
当然,写景也不是指单纯的写景,本来写景中许多具有情感意味
可也有许多,你不用对句来补充,全联就什么都不是了
q/ s, k+ q* \
猪头三 11:48:34
我对联的时候,很少想是用什么手法去对,什么正对,反对的,没有闪过这个念头,不知道是不是不对阿这样
p/ z3 d  l3 [! H5 G" A1 k* Q2 o
一剑* 11:48:54
不应该去想啊
对成怎样的,那是自然思维( _. Y/ U0 G1 [0 U7 G0 j& z
我讲三种构思法的目的
是帮助大家在原有的单纯思维的基础上,增多思维的方式! `( I* w+ I! ~. J* _
不是来限定大家的
不是来制造规则的
是在桥的旁边加了一条船* m6 {, i6 x# X6 A. [6 W3 F
是开拓思路的! L9 n8 h7 C* Y* }6 ]% U, |9 x8 B
" n" x) u5 I4 t7 U/ ?
玉忆11:51:27' Z4 ?& \0 z/ ?! n+ n/ ^
不能因为有了船就不会从桥上走了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9#
发表于 2008-5-18 02:28:04 |只看该作者
三、关于楹联取景选材的深层次探讨---背景观念
       上面讲过,如果对句的取景能够与出句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使上下联的景观能够融合于一副画面之中,将会为楹联的意境增添无限的美感。
e+ v' u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上下联的景观不能够收入到一图之中,就一定是逻辑矛盾,就一定是景隔呢?

          我们不妨再从现实中的白话里来体会一下
         

       一个人第一句话说,春天炎热;第二句话说,秋天寒冷
      

        春天与秋天显然不可能出现在一副画面里,但这时,你觉得上面这两句话矛盾吗?当然不矛盾。
   

       或者,第一句话说,桃花在春天盛开枫叶在秋天燃烧2 ^. q5 u) H! x& n7 T: u
     
% k) I) T: X* X4 S
       桃花和枫叶,显然不可能出现在同一副画面里,但这时,你觉得上面这两句话矛盾吗?当然也不矛盾。
   

      可见,如果我们单纯地用一副“实景图画”作为标尺来界定是否景隔,显然是不够科学的,我们必须把实景图画的概念扩大和延伸到“逻辑背景”。
   
9 K( S' q7 C% e, @* t! R3 [# ^
        第一组话,我们可以看作是在分咏春天和秋天,这时,主题的大背景是整个四季。2 R6 P5 w+ b  a5 Z1 U! A, E8 z
        

       第二组话,我们可以看作是在分咏桃花和枫叶,这时,主题的大背景是所有植物花卉。1 g/ _( R! V; y, h# D' y5 Q
" V4 n+ U9 v. m/ T! C$ ^
       这样一看,就不存在景隔了。  H. T% @4 A  M, Z% E6 W; z
% T9 f# r4 l. @8 I
     所以任何时候,具体的问题都必须具体分析。分辨取景是否合理,不能仅从景物本身分析,而是要考虑出句行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j  o; T* A; P; A
     
      比如上次的训练题中有一个出句:& q1      0 g0 D* W( ]6 c& U3 Q. p* \
                      江南春正涨
     许多人对成:

                      塞北雪不融
  
       这副联存在“景隔”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在这副联里,你可以把出句的出发点看作是对各地气候状况的介绍,这时,整个联的大背景便成了“各地”。
         用主题的逻辑背景来取代构思中的实景图画,对句的取景思路更加开阔,楹联的夹缝又一次被拓展开来。
        但前提,是上下联的景物必须能够在行文逻辑上纳入一个共同的背景!!
        下面是针对一副楹联的景隔问题所进行的一场探讨,现原文复制于下,希望有助于大家进一步理解“背景观念”。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8#
发表于 2008-5-18 00:58:08 |只看该作者
二、对取景的更高要求:从美感的角度出发,追求上下联画面的更加和谐5 T( W% b7 U  K: P- d2 L7 @
           在保证了上下联场景的关联性之后,我们对于取景的更进一步要求是追求画面的和谐,以尽可能提升楹联的美感。
            

       还拿配衣举例。这次你不拿季节开玩笑了,上身穿着羊皮袄,你意识到下面应该配一条长裤。做到这一点,你起码符合了常理,脱离了“景隔”。那么,你将为自己配一条怎样的长裤呢?西裤、运动裤、还是牛仔裤?

         ——逻辑之外,又出现了美感问题。美感来自和谐配套,而不仅仅在于时尚。对于陕北的羊皮袄来说,似乎没有比黑粗布的棉裤更相配的了。
7 E; Q! x* A5 Q/ M$ b" t
        这时候,如果再在头上扎一条白羊肚的毛巾,身外是蓝天、白云、山坡,雪白的羊群。。。一副美丽和谐的画面就出现了。

      由此可见,如果对句的取景能够与出句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使上下联的景观能够融合于一副画面之中,那么,势必会增添无限的美感。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7#
发表于 2008-5-18 00:56:03 |只看该作者
一、对于取景的最低要求:从逻辑性的角度出发,保证上下联场景的关联性
         对句的关联性,不但包括“立意的关联”,还包括“场景的关联”;同样,“隔”不仅有“意隔”,还有“景隔”。保证场景关联,避免“景隔”,是楹联的逻辑性带来的必然要求1 @" G# K# T( e  M& F8 d1 ^
# W2 x1 c' A" |' ?) M
         对句的取景好比配衣着。
, c, L! H. t% M9 J- @  F

       假如你上身穿着一件羊皮袄,下身却非要套穿一条沙滩短裤,说明你的身体对外部环境毫无感知能力;- M# a4 |. e4 Z+ J
7 g' a3 R4 q6 G4 W2 I- O
       假如你头上戴了一顶缀着“膏药”徽章的瓜皮小帽,身上却穿着一套纳粹军装,日本鬼子、德国鬼子连同精神病院的护士见了都会抓你。) s/ e5 {( W  y2 N# Q
# V" h) b8 Z* a+ L7 B7 o
        前面我们说过,上下联应该看成是一个人连续说出的两句话。那么对于写景的联,我们不妨看成是同一个人在向你描绘一幕场景。
g! i7 M; `7 n; n/ K7 P' J
        我们仍然用现实中的白话来分析一下。/ K; g' }5 o6 Z2 d

      比如一个人在向你描述去郊游的情景。第一句话说:我采了许多菊花;第二句话说:同学摘了一些桃花
w' g' M& E3 M3 A
       略知常识的人就知道这是在撒谎,要不就是神志不清,因为按照常理,菊花和桃花不会在一个季节开放。
       或者他第一句话说:我捡到许多贝壳;第二句话说:同学采集了一些仙人掌' b$ T4 ~% `9 J
5 X/ r0 J6 a3 i( b+ G. O0 V
       你会发现他还是在撒谎,要不就是在梦境中进行了一次从海边到沙漠的时空飞越之旅。
j. d, L' f7 q% K
       如果把类似的两句话以一副联的格式表现出来,我们便称之为“景隔”。) x0 |! k( A1 U

        有些景隔的联一目了然,比较好判断。
           比如上次看到一副联:
                       夕阳一路挂牛角
                      素月顽皮跃牧鞭
         
3 f. s4 @3 K/ h& N- s3 F+ e3 `
      作者解释道,他看到过月亮和夕阳同时出现的景观,但我仍然将其定为“景隔”。因为在这副联中,夕阳和素月无疑代指的是阳光和月光,而不是太阳和月亮本身。即便你见过日月同天,但是你见过阳光和月光交相辉映的奇景吗?显然是逻辑上出现了矛盾。
9 }+ g- k5 `: L1 K
        $ p& u/ s, \2 b/ w
            还有一些联,判断景隔则需要敏锐的眼光。比如以前见到这样一副成联:.
M' h# c$ |# z2 I. ~; j+ s$ L
                     红闹碧波,芙蓉出水千般曲* R+ D, x% t( U7 S- \( j
                     玉钩长夜,画舸穿桥一路诗
# b( A" @- N9 {
0 ]' i/ V* f+ p5 g
          乍一看没有问题,但细细推敲, 这里的“玉钩长夜”,令上联的“红闹碧波”变得难以令人信服。试想,既然是在夜幕之下,如何又能看到荷花浓艳的红色呢?
         这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景隔。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6#
发表于 2008-5-18 00:52:51 |只看该作者
第五讲:对句的取景选材(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二章/第二节)中级部分:3 u( q& R3 \* R# [# m
                      1 u' G, B) i! g) R
                                        第一篇:意境联对句

              
                              第二章:意境联对句的布局谋篇/ o, {  B7 H& f
            : J) ]; e7 w- j( H% O/ J
          前一章分别讲到“隔”和“合掌”的有关问题,仅仅是让大家对意境联的关联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概括性的了解。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分别从立意、取景、风格、语气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入手,更加深入、细致地接触到关联性。说到底,对句的布局谋篇 ,实质上就是在解读出句的基础上,运用关联性的原则对对句进行整体构思。      
                                            
                                    
第二节  对句的取景和选材. V* k0 }+ t2 j2 [& l% D, j
! e' T1 ^. I3 s/ f5 D3 g. N
& N$ R) ^7 s4 V: F
            上一课讲的是对句的“立意”构思。
           我们看到一个意境联出句,首先要做的是解读出句的内涵,搞清出句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意图,然后设身处地地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来考虑如何构思对句的立意。
9 [0 D7 }) X, o, q! y

       立意确定之后,接着就该选取有形的实物来作原材料,把无形的立意表现出来。
x1 Z; F
        有了实物,就有了场景和画面。* O9 q* _; i1 v- u: o/ ^' x

      有了场景和画面,就出现了上下联的场景是否关联的问题,出现了上下联的画面是否和谐的问题。
?- V& v8 j


        在对句中,我们对取景的第一个层要求,是追求逻辑合理,保证上下联场景的关联性;我们对取景的更高一层要求,是追求场景的和谐,使画面更加具备美感。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5#
发表于 2008-5-9 00:58:36 |只看该作者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有几句题外话说一下。
T  h( @- @* ?* G! V/ O
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莫说清华北大,即便牛津哈佛,教学质量再高,也有毕不了业的学生。这一方面是个人的悟性决定的,一方面是个人的学习态度决定的。汉武联校面对的不是一两个学生,我们建立的一切体制只能是为了适应大多数人。你跟得上进度,就可以顺流而上;跟不上,就只有多抽些时间,比别人多摇几下橹,而水,是肯定无法为你一人停止流动的。
二、现在的专项训练方法,我个人认为很合理。因为,对联要想达到一个高度,包括方方面面的因素,学校不能填鸭,文学底蕴的积累只有靠个人来完成。学校能做的,是培养学员树立正确的楹联理念,引导学员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每次只针对一个专项进行指导,一次养成一个正确的思维习惯,更有助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相反,我若每次评联都全面涉及,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每个面都不扎实。那种“专项强调”的效果就被淡化了。4 a% ?- H- i  ?* A
; t+ g7 x1 |; g( _8 _8 c
三、楹联的学习决不仅仅限于听课和训练。通过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活动和游戏,能够使大家在更多的实战中印证学过的东西,同时还能避免枯燥理论对学联兴趣的影响。因此论坛特地开办了一个“学员俱乐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在开心嬉闹中提高自己的联技。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4#
发表于 2008-5-9 00:57:38 |只看该作者
4)“反对”与保持“立意的关联性”并不矛盾         ; V) t3 {! j1 S# B: d
        在采取反对法时,由于上下联处于转折关系,许多人误以为,这样的对法颠覆了“上下联立意必须关联”的法则。其实,这是对“反对法”的误读。* P: O3 D$ ?4 u

      反对,并不意味着上下联的言论互为矛盾。其口吻的变化,是建立在叙事和说理的角度产生变化的基础上的,其言论立场并未有丝毫改变。2 O) t3 Z6 e) A! }5 ]3 `# ^
   
- \+ C2 C4 G9 ~3 w% ^) H- N
       比如我上联形容“天使如何如何美丽”,这跟我下联形容“魔鬼如何如何丑恶”并不矛盾,我若在下联的语言中表达出“天使丑恶”的观点,那才成了矛盾。  Z7 X: ]1 A4 T6 [5 }
   
$ {% ~0 I5 a# C0 v4 \- |" x
       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提出来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家清晰概念,没有必要多说。%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3#
发表于 2008-5-9 00:55:09 |只看该作者
3)“正对”与保持“场景的关联性”并不矛盾         在采取正对法时,上下联的描述对象和主体往往是不同的,而且,两条线平行展开。更何况,还有合掌的禁忌。于是,许多人有了误解,认为正对就难以避免“景隔”。+ M% o6 Y9 |4 y9 S& d7 X2 w; [
      

        其实并非如此,虽然是描述两种不同事物,但可以放在一个共同的大背景里;虽然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可以置于一个共同的平面内。% L5 a/ {# M3 S! R* z4 [
   

        还是以前面的联为例:# ~, V% Q1 }+ G6 T- c9 B6 w5 h
            

             云抱幽石静 (秋阳)
              溪流古月明 (一剑)
' d8 Q! k& ^0 N* n& t1 q/ C( y. B7 [
   
  `3 u- {* z4 O/ ^5 i6 P
          云是云,溪是溪,石是石,月是月。不同的景物,但分明可以放在一张图画中。( Q- C" s' B- K8 h
   
' e: g- ?% E4 c" D9 s5 x9 C
       关于场景的关联性问题,将在后面的“取景和谐”一课中进一步详细讲述,此处仅略微提及,是为了防止学员的思维产生混乱。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2#
发表于 2008-5-9 00:53:01 |只看该作者
2)三种应对方式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应根据出句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诚然,“反对”和“流水对”的难度大于正对,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反对和流水对可以使意境得到极大的提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U! N& h8 s0 \5 \* e
# J+ k* W# p! T7 J7 t- U  t
         但是,并非所有的意境联都适合采取反对和流水对,尤其是流水对,需要上联留下一定的情节发展空间,若是一味刻意为之,则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还是老话,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
   
1 }9 \( E7 n2 r" \
      一般来说,对于以静态写生为主的,没有明显的说理议论,也没有明显情节发展空间的出句,采取正对并不等于就落了下乘。
     
2 B! n* \/ y1 b

              例如:云抱幽石静 (秋阳)) \) j- j# Y. y
                          溪流古月明 (一剑)
      

         对于这类出句,若是能够对成“反对”也无不可,但正对并不见得就输了一筹。若是殚精竭虑地非要对成流水对,不但很难做到,而且也实在没有必要。
        

V( u, V3 p) c; {5 c
          对于富含哲理意味的出句,反对往往比正对更有效果。/ Q; Y) E4 d  S0 p* j
        
2 L4 V9 w. z, j; Y$ `+ l( P
           对于富有故事化和情节化的出句,当然是流水对更胜一筹。3 G, p0 B& v0 _2 L# ^
      
" g: {4 B% u9 g, n7 N& b
           当然,这些都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使得某种应对方式成了最佳选择。* F: _" }+ T, Z# p. O( ^, m
  
3 J+ q8 ?: f* \! y" p# p$ b
                     例如:  花残犹可待    (出句:不详)
      
$ \7 X3 D6 l: f& c' [- m; l
         大家好好品味一下出句者的语气,就可以发现出句的话不但未说完,而且似乎期待着后面有一个转折。这时以“反对法”对之,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M# w$ n9 a) B
                   再比如: 又见菊花如故友1 \$ F% \: [% w3 }2 Y
        
; ^9 G5 i" o. _" F

          一个又字,表明了这句话并未说完,至少在语气上的不完整的;而且,情节也分明刚刚拉开序幕 ,期待着你去补充、完善和收尾。这时,你若不采取流水对,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这个选择,分明是出句者对你的一种暗示!
   
  Y* _/ l6 q6 V, ^4 ~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次回顾第二讲里那句至关重要的话:3 F# M5 d/ b$ G" W
           

          上下联,应该是一个人说出的两句话;对句,必须站在出句者的角度上去构思。* s- [7 i! j* P* H4 V
   

          如果你在对句时能够真正地具备这样的意识,能够与出句者作一番心灵之交,许多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2 A. Y1 X7 P, g8 _& G  W9 a) M* k
   

         文学中的许多事,都来自于感觉,不是理论能够说得清的。因此说一千道一万,准确地感受出句者的心境才是最根本的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1#
发表于 2008-5-9 00:51:36 |只看该作者
四、走出几大认识误区对于正对、反对、流水对这三种构思方式,许多人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必须一一指出:

1 )无论采取何种应对方式,都必须严格遵照楹联格律       许多人在运用流水对法时,都往往置对仗原则于不顾,并且振振有词:我这是流水对,可以宽一些!
   
7 A/ N# D( \! Q9 K) s" G% L- K! u
       岂止是流水对?任何联在对仗上都可以“宽”,但宽的尺度是什么?宽,指的是刚刚处于对仗的底线之上,并非不要对仗!学员中如果有这种错误观念的,请立即去第一讲的授课贴中去补课,在充分认识了“如何把握对仗尺度”之后,再来这里。
   

      何况,流水对在对仗原则上并无任何“特权”而言!再次强调,正、反、流水三种对法,仅仅是针对构思方式而言的!对句无论采取哪种构思方式,都必须严格遵守楹联的声律和对仗原则,否则就称不上是对联!
    请再次分析以下三副流水对的结构,可有丝毫不工之处?/ h+ U6 h- Q' s/ u- H' ?7 G  J7 x# ^7 _

                   散下  珍珠  遗  旧友3 k$ S' ^. z$ U4 `, [; K$ T
                  
                  斟来  琥珀  话  离情  ' r5 L9 v6 W1 j4 d2 `% O& N6 B
              6 g, m( p. l; ?/ o; _

                   对镜  不知   人是我
                / i/ ^8 C0 \: M6 C# f0 X% t% b
                   仰天  更叹   岁如刀
D! J* ^
                  又见   菊花 如 故友   
                  聊将   秋赋 代 黄封
    ! e2 n8 _2 P7 {4 g" m/ h8 H
     

        由此可见,流水对与工整并不矛盾。* i+ d2 \) L# l& H- T3 y5 V5 \

      当然,由于流水对在形式的对称和情节的顺承上必须同时兼顾,使得对仗的难度大了许多,对应对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是一种更大的考验,这也是事实。但规则毕竟是规则,建议对仗基础不是非常扎实的学员,宁可不用流水对, 但决不能以滑出对仗底线为代价。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0#
发表于 2008-5-9 00:46:58 |只看该作者
三、什么叫流水对所谓流水对,就是成联以后,上下联之间在逻辑上形成一种顺承关系。8 ^0 n  R' ^, w- U* {/ U
9 }9 v' z+ s- z+ a9 ~
        比如:散下珍珠遗旧友
                  斟来琥珀话离情  (对句:杜撰)
                 对镜不知人是我  (出句:云中君)
                 仰天更叹岁如刀 (对句:一剑)2 v) P- X+ D, [1 D; C
& h3 |3 o+ ]' z0 |
                  又见菊花如故友    (出句:皖南樵夫). E2 w0 j3 Z6 }6 `  ^( V+ S
                  聊将秋赋代黄封     (对句:一剑)) Y- v/ X7 F2 I; }4 l5 Z, I$ J

                第一副联中,上联写,见到老朋友后流下了眼泪(珍珠指代眼泪),下联接着写,端出酒来招待老友,互诉别情(琥珀指代“酒”)。

                    第二副联中,上联写,看到镜中的人(老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想必是脸上多了许多皱纹),下联接着便有了慨叹:岁月象刀一样在人脸上刻上了痕迹!/ A( w/ d+ j) e9 P5 V, L* w

                 第三副联中,上联写:又一次看到了菊花,如同故友重逢;下联便沿着这条线索往下发挥,说是写了一篇“秋赋”来代替美酒来招待“故友”菊花(“黄封”是酒的别称)。# ]% H  A2 b& g" i

            从这几副联中可以看出,下联是对上联情节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上下联之间是一种顺承的逻辑关系。这样的对句构思方式,我们称之为“流水对”。
: v6 i4 V8 w) A) t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9#
发表于 2008-5-9 00:43:10 |只看该作者
二、什么叫作反对          有正必有反。对句的思维,也可以是逆向的。$ u' |- b, }) f7 T9 [# {

          成联之后,上下联在逻辑上形成一种转折关系,这样的应对方式叫做反对。- D9 A& C9 Z, z
4 G4 ?% J  F+ ~6 D% ~( U1 i
         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 ^" v9 D6 }7 E' ?+ R8 r. J
                    俯首甘为孺子牛2 e% J0 B& k( j3 S+ I

                  无可奈何花落去; b+ c3 [! Z! A; E
                   似曾相识燕归来( n1 A) ]$ r3 w) C$ Y; z" r
0 A' E& K/ Z: @
                   花残犹可待    (出句:不详)
                   心死更何期?(对句:一剑)
( a+ U& e# r$ i: E' f
                  花开只三朵      (出句:不详); I$ W7 Q* _; S& k' ]8 Z
                  我等已千年!  (对句:秋阳)
! w1 m' }# H- v+ G' h- f
                第一副联中,两种不同的态度形成了明显的反衬;第二副联,失望之余,新希望陡然再生;第三副联中,下联异军突起,突然提出反问,几乎令上联猝不及防;第四副联,“三朵“之微与“千年”之长形成鲜明对比,加上“只”与“已”的语气反衬,使转折的意味达到极致。" _7 h5 b0 C5 s8 Y
  N# v. v4 B" M4 \5 v' W0 L
              可见,这几副联,上下联之间在逻辑关系上都形成了明显的转折,属于标准的“反对”。
!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8#
发表于 2008-5-9 00:40:24 |只看该作者
一 什么叫做正对        所谓正对,就是成联以后,上下联之间在逻辑上是一种并列关系。

        事实上,只要是刚接触到对联的人,在对句时都会下意识地运用到这种正对的思维。: \# ]: `; i1 {
        为什么大家一开始就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呢?原来,我们对于楹联的最初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春联。
# Y4 j' p) b/ H& i
     比如: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b5 d& L6 r3 f. z

                       天开美景风云静
                      春到人间气象新'

                        旭日芝兰光甲第0
                        春风棠棣振家声* * h6 ^: w( `2 Y6 o
                         芳草春回依旧绿
                         梅花时到自然香
C: Y  n: {& s3 o
                         春趁梅花香里到
                         福随爆竹暖中生

           这些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上下联各自有一个或几个不同的描述主体,比如,第一个联,上联的主体是天和人,下联的主体是春和福;第二个联,上联的主体是风云,下联的主题是气象。最后一联,上联的主体是春,下联的主体是福。然后,上下联沿两条线展开,互不交叉,互不联系,成为两条平行线。

         这样,上下联就成了两个在逻辑上完全处于并列关系的句子。这就是标准的正对。/
# z* a9 K2 C) r6 ]. W
         但事实上,对句的构思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7#
发表于 2008-5-9 00:37:49 |只看该作者
第四讲:意境联对句的立意构思(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中级部分:
                                 第一篇:意境联对句
@- r) E
                     
                           第二章:意境联对句的布局谋篇' Z: @' H5 H% F6 X
            , q7 L" g4 M3 p2 x
           前面两课分别讲到“”和“合掌”的有关问题,仅仅是让大家对意境联的关联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概括性的了解。从这一课开始,我们将分别从立意、取景、风格、语气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入手,更加深入、细致地接触到关联性。说到底,对句的布局谋篇 ,实质上就是在解读出句的基础上,运用关联性的原则对对句进行整体构思。       ' q3 x+ |. W0 d- A1 N" L

                                           . h7 r! r: M: C8 i  [
                                                  第一节  对句的立意构思
        前言:对句在立意方面可遵循三种构思方式,或者说是有三种思路可循,在楹联学中分别被称为:正对、反对、流水对3 ]1 m$ P+ i/ L+ K, r

        在此郑重强调一下,正、反、流水三种对法,是针对构思方式而言的,不是针对对仗而言的!对句无论采取哪种构思方式,都必须严格遵守楹联的声律和对仗原则,否则就称不上是对联!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6#
发表于 2008-4-28 01:11:35 |只看该作者
附:对于一组合掌联的评判,供大家参考(转自一剑博客)
出句:参透秋风山剃度(一剑)' W( [0 |8 a, X2 h; I! _  z
/ Y% H. `' ?9 {& H4 [  `
○悟空禅语神飘飞(静静独品)
评:“神飘飞”三平尾,声律之大忌;对仗工整;悟空合掌;全句平铺直叙,缺乏必要修辞,未得联之三味。

○顿悟禅机云升仙[执迷≮不≯悟]
评:对仗工整;生动有趣;但“顿悟禅机”全部出律,“顿悟”合掌,升仙比喻恰当但用词欠稳

○悟懂夏雨海随缘(醉侠)

评:对仗工整;“懂”出律;场景美丽,画面生动;然“海随缘” 不知何指;“悟懂”用词生涩,显然是刻意求工而对,反与“参透”合掌

○悟通一剑缘未了(阿兜)
评:悟通合掌。下联以“一剑”入句,可谓最有人情味的一个对句,哈哈。希望与君缘未了。
$ c- r$ h4 \1 ?& D

○修成正道水皈依(花木一郎)
评:对仗不但工稳,而且无丝毫刻意之感;行文流畅自然,表达清晰,气脉贯通;借物言志,与上联关联密切,且意境优美高远;更妙在于“修成正道”双关,但值得推敲的是,“修成正道”与“皈依”应该孰先孰后?剑不懂佛理,不敢妄断逻辑是否合理。皈依合掌(与剃度意思相近)。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5#
发表于 2008-4-28 01:09:07 |只看该作者
三 总结      听了“隔”再听“合掌”,你就会发现,“隔”和“合掌”正处在一条线的两个极端。恰如一座桥两侧的栏杆,我们的正确选择是走在两个栏杆之间,否则你除了落水,恐怕别无选择。

    这又再次印证了我常说的那句话:楹联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如果单就楹联的关联性而言,我们不妨说:楹联必须在“隔”和“合掌”的夹缝中求生存

     上下联正如一对夫妻。如果两句话连平仄和对仗都格格不入,就如同两个人门不当户不对,根本进不了一家门;如果两句话虽然貌似对仗工整声律协调,但内涵毫无关联、“隔”得太远,那也只能算是一对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夫妻;但假如这对夫妻的性情脾气、举止言行完全一致、如出一辙呢?这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谁愿意找一个自己的影子作配偶呢?事实上,只有情投意合、性格互补的夫妻,才能称得上玉配!# M# `'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4#
发表于 2008-4-28 01:08:24 |只看该作者
二、合掌之嫌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合掌之嫌”,看看联句究竟是如何沾上这样的“嫌疑”之名的。# C, _( y+ M, v& C9 i  I
3 r) Q$ B4 {; q4 j0 o
    冤有头债有主,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揭开了它的面纱就能说得清楚。我们不妨还是把笼罩在楹联头上的那一层面纱揭去,把它当作一句大白话来解读解读。
! Y5 A0 o# ^4 S

    第一句还是那句话:
    今天天气真晴朗!
l& j) r) V  w3 F
    这次考虑到了“隔”和“明显合掌”等等问题,第二句换个说法:
a2 e9 D# b" f( T+ a
    空中没有一滴雨!(暂不考虑对仗)" E9 b: c7 ~) S2 D( P

   这次,两句话中是不是没有任何相同涵意的词汇了?
    是没有了,但仍然是一种合掌!前面既然已经说了天气晴朗,还用再强调没有下雨吗?你虽然没有使用任何相同的词汇,但你这一句话整个等于是废话,这简直比局部的明显合掌还要可恨得多!* g  U8 c6 `$ ^# D9 C1 b/ `( G. W
   

    ——现在我们再次回忆上堂课那几个观点:“对联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是一个人连续说出的两句话;对句要站在出句者的角度上构思”——试想,如果你是个正常人,你愿意这样说废话吗?但往往是平时很明显的道理,一用联的形式来表现中就糊涂了。9 g$ M& ?" ^3 Q" |7 T5 ]" Q
0 }- m9 q& l, S* ?3 b  p
    当然,这个例子中的合掌还是很明显的,几乎还扯不到“嫌”字,合掌者还可能更加“隐讳”和“含蓄”。比如:
" D& `( q) a3 _' J  F
    空中云彩很稀少!
a; O: C8 C" V: ~
    或者说:
  

    门外阳光很明媚!8 R% W  p$ v, ]4 a. x/ c
   

  等等等等,无论怎么变化,说来说去,表达的中心思想还是没有脱出“天气晴朗”这个范围!对于第一句来说,这样的接话,无疑还是废话一句!
0 J- S1 ]+ l; z& [1 ^  S! n" h; W9 G0 ]6 P
   既然是废话,说它还有什么意义?: F8 C% O: ?% P' d; c
4 _" ^+ z. S' q, d
   如此看来,在评联时“老夫子”给你来一句文绉绉的“此联有合掌之嫌”,应当算是相当给你留面子的了,如果说的不客气,你这就是:变着法儿说废话!
n. }$ _1 R% g) g- r# s
    以上的举例,还是未能真正触及到最难判断的合掌,其实在平时还有许多隐蔽性和伪装性更强的合掌联,等碰到具体的联时再说吧。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3#
发表于 2008-4-28 01:06:58 |只看该作者
一、明显合掌   上一堂课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人连续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
    今天天气真晴朗
/ f" C4 y7 B) |# G2 P1 C
    第二句是:# y$ U# u( d4 t
( Q  M9 F! K/ E
    我的电脑没有问题
b6 B8 ?4 e5 g5 X, s1 w
    我们说,这两句话毫无关联,犯了“”的毛病。那假如我第二句这样说呢?
Q5 c9 y/ i% @7 P9 {  X0 s9 i7 ]
    此日人们很高兴7 i" N  W/ J! B. V" @

   这次肯定是不“隔”了——天气好,人们的心情就好,是很顺理成章的两句话。——但是,今天跟此日,明明是一个意思,上下句连续说到两个“今天”,是不是显得你说话太啰唆了呢?/ \: ^+ e: x: y& y/ V
如果以对联的眼光来看,这里的“今天”和“此日”,就是一种明显合掌的突出表现。
    类似这样的连续两句话语汇重复,在一般的日常用语中当然不是太大的毛病,顶多给人感觉你说话不够简练。但以对联的眼光来看,就是布局谋篇上的失败。这是因为,对联讲究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尽可能多的内涵,其语言表述空间本来就非常狭小,甚至恨不得每个字都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如果再把有限的空间浪费在重复的语汇上,岂非“三石一鸟”之举?3 c9 I$ Y! Q' [) M$ g% |5 [" D

     那么这句话怎么接才好呢?如果是直接把此日去掉,从对仗角度来看结构又不完整了。
     这时就有许多人开始慨叹,隔也不行,合掌也不行,对联的限制太多了。事实上,对联本来就是一种在夹缝中求拓展的艺术。
不过,只要你稍微开阔一下思路,变换一个角度,还是可以拓开一条路。比如你可以改成这样:/ J9 v/ v$ Q# [" l% M) _- N

     街上人们很高兴
     枝头小鸟很欢乐
     野外花儿很鲜艳
" p( c+ Y4 _$ F: v7 a9 f1 f
    等等等等
   (郑重声明,以上仅仅是从关联的角度来举例,并没有考虑声律等其它方面,万不可作任何断章取义的理解,更不可因为死钻牛角尖而忽视了本课的要义!!)
     上面讲到的合掌,只是一种很明显的合掌,我们姑且称之为“明显合掌”。许多人对合掌的认识,其实都只是刚刚触及到“明显合掌”这个很肤浅的层面上!如果以此而自认为了解到了合掌的全部,则无异于管中窥豹。事实上,更多的合掌现象并非如此“证据确凿”、一目了然!
   否则,在楹联的评判中怎会对合掌问题常常有无休无止的争议?又怎会出现“合掌之嫌”这样一说?+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