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6 19:50:41
一、姓氏源流
    陈(Chén 陳)姓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实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 ,是为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之陈氏。
    4、齐国王子轸的后裔。秦灭齐后,轸逃到楚国为相,被封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颍川陈姓的开始。
    5、他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族一支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姓为陈,称陈氏。是为河南洛阳陈氏。据《河南官氏志》所载,隋初白永贵改姓陈,是为万年(今陕西西安)陈姓之源起;据《通志·氏族略》载,刘矫的后裔改陈姓,其子孙居广陵之陈(今江苏省镇江东)。
    得姓始祖:陈胡公。陈姓来源于妫姓,陈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当时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了许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陈国灭后的播迁,前文已述,不赘。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子孙多显轶,其后有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丹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立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其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江州义门陈姓开基祖;唐初,陈政领兵平“蛮獠之乱”,其子陈元光在父亡后接班,历时九年始平,陈元光被称为“开漳圣王”;再就是颍川陈后裔陈邕受李林甫排挤而迁福建同安,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姓,尊陈邕为南院始祖;宋仁宗时分江州义门陈姓于十六省一百二十五个地方,陈姓入越南于宋朝人数最多,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  创建越南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陈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中原人陈魁(陈后裔)迁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迁今广东梅县;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开漳圣王之后)随郑成功入台,被尊为陈姓入台始祖,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美誉;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共传8世13王,历时175年。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陈姓成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陈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后,闽粤陈姓有人出海谋生到南洋和欧美。陈姓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和广东两省,陈姓约占当地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五。

三、历史名人
    陈  胜:阳城(今河南省登封东南)人,秦末农民起义将领,建立张楚政权,第一个翻开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历史篇章。
    陈  平:阳武(今河南省原阳)人,汉初名相,曾六出奇计,佐刘邦定天下,后与太尉周勃合力而诛诸吕,迎立文帝。
    陈  琳:字孔璋,汉末著名文学家,江苏省扬州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  群:三国魏时尚书,河南许昌人。曾建议选任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后来演变成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
    陈  寿:西晋著名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人。著有《三国志》65卷。书以三国并列,亦属首创。
    陈  禕:法号玄奘,河南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人,生于官吏家庭。曾历险去天竺(今印度)取经,他是佛教经典名著的翻译家,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
    陈  抟:宋初著名道士,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著有《无极图》、《指玄篇》、《正易心法注》等。对理学和道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陈  云:上海(原江苏省青浦)人,是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之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陈  毅:四川省乐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是新四军中唯一被授元帅军衔的人。
    陈  赓: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原名陈庶康,字传瑾。生于湖南湘乡二都柳树铺。1916年入湘军当兵。因为不满军阀混战,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半工半读,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著有《陈赓日记》和《陈赓日记(续)》。
    陈霸先:字兴国,南朝梁名将,陈开国皇帝。吴兴长城(今浙江省长兴)人,出身寒门,好读兵书,精于武艺,明达果断。公元557年代梁自立,是南朝陈的建立者。
    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著名诗人,梓州射洪(今属四川省)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是诗歌革新的先驱,其文学理论对当世影响很大。
    陈友谅:元末沔阳(今湖省仙桃)人,农民起义领袖。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隶倪文俊为簿书掾,渐升至元帅。曾建国大汉,昙花一现,在位仅三年。
    陈洪绶: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老迟、悔迟、悔僧等。浙江省诸暨人,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画家,曾师兰瑛,长于花鸟、山水、尤精人物。清入关后,不作贰臣,出家为僧。
    陈天华:字星台,号思黄,湖北省新化人。清末民主革命的先驱者,1903年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他的著作《警世钟》、《猛回头》,宣传革命思想,影响甚大。
    陈玉成:原名丕成,广西省藤县人,贫苦农民出身,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抚养长大。十四岁参加金田起义,为太平天国青年名将,授英王,末能挽狂澜于既倒,含憾而死。
    陈寅恪: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江西省修水人,当代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是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通晓多国文字及蒙、藏、波斯、西夏等文字。其中《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是巨著。
    陈嘉庚:福建厦门人,著名爱国华侨,他早年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慷慨解囊,解放后,又独资创办了厦门大学。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颖川郡:秦时置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颖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禹县。相当于今河南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汝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郡治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一带。
    广陵郡:西汉置国,东汉改为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省扬州)。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武当郡:北魏置郡,治所在湖北省均县西北。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州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庐江郡:汉名舒,属庐江郡,隋初皇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省庐江)。辖境相当于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2、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德星堂、德聚堂:源自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
    此外,陈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渑武堂”、“颍川堂”、“四勿堂”等,以及以上十一个郡望均可为陈姓的堂号。

五、宗族特征
    1、程姓人多忠义之士。古往今来,有多少程姓志士仁人,舍小利、取大义、舍小家,为大家,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名垂千古。
    2、字行辈份严谨有序。如湖北江夏程姓一支字行为:“敦仁广义,远绍显谟,培基振绪,愈奋伟烈,德泽绵延,时久弥芳,和蔼充盈,毓秀钟炎。”安徽绩溪程姓一支字行为:“有明之士,定昭宗礼,必叙伦常,名正方顺,敦本发祥。”

============================================================

【陈姓宗祠通用对联】

〖陈姓宗祠门楣题辞〗

义门传家    文范遗风

    “义门传家”出自陈氏第七十世旺公事迹。陈氏族谱载:“旺公,字天相,宋仁宗天圣四年刺封晋国公,后迁江州德安太平乡儒教里艾草坪,为义门始祖”。陈旺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孝悌治家,撰家规,建书院,聚众三千余人,居同五百多载,历十九世奉旨分家,以十二排行,分析二百九十一庄。从此陈氏家族遍布全国。”可以说陈旺创建养育了中国历史上无以伦比的大家庭。在朝廷旌其为“义门”的文字中有“累世同居、长幼七百余口,不畜婢妾,人无闲言,每食必群坐广堂,卑幼人等别为一席。有犬百余,共宾而食,一犬不至,诸犬不食也。建书楼以延四方之士,乡里率化,万民仰之”之语,真乃盛极一时。有御赐诗曰:“金銮宴罢月如银,环佩锵锵出凤阁。且问江南谁第一?咸言惟有义门陈。”门楣题辞“义门传家”源此。

    “文范遗风”则出自陈实事迹。陈实,字仲弓,后汉颍川许县人也,有志好学,少有奇才。初为亭长,再迁除大邱长。以德清静,百姓以安。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为掾属。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文称其“善诱善导,仁而爱人”、“交不诌上,爱不渎下”、“陈君绝世超伦”。卒,谥为文范先生,故题“文范遗风”。

-----------------------------------------------------------------

〖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元龙豪气;
华岳希夷。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三国·陈登,字元龙,有威名。许汜言:“元龙湖海之士,豪气未除。”下联典出五代·陈抟,隐居华山,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太丘德望;
颍水渊源。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陈寔,为太丘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世人称为“陈太丘”。

名高七彦;
才擅六奇。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陈琳,为“建安七子”之一。下联典出汉·陈平,六出奇计,助高祖得天下。

投辖留客;
悬榻待贤。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西汉·陈遵好客,常将客人车轴上的销钉投入井中,使客不得急返。下联典自东汉·陈蕃,不善客,惟徐穉至,特设一榻,穉去则将榻悬起。

昌期五世;
望重三君。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左传·庄公二十五年》:“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下联典出东汉·陈寔,与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

济时伟略;
经国文章。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陈琳,为曹操书记室,军国书檄,多出其手。下联典出东汉·陈登,具豪气,有济时伟略。

颍川世泽;
太丘家声。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下联典出舜之后妫满,周初封于陈,春秋陈国,建于颍川(今河南省淮阳一带)。下联典出东汉·陈寔,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

颍水流芳;
敦睦家声。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陈寔之子陈纪、陈谌,二人才德俱优。

慈训杖下;
懿范堂前。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陈尧咨以善射自矜,其母怒以杖击咨,后尧咨政绩显著。陈安节之妻王氏以厚赀嫁小姑,乡人称为“陈堂前”。

苏城世泽;
四勿家声。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陈氏宗祠“四勿堂”堂联。

绳其祖式;
贻厥孙谋。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陈氏家庙联
    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3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19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 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

〖陈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张楚开纪元;
文佳第一人。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曾建国号张楚。下联典出唐朝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曾号文佳皇帝。

风雷驱大地;
浩气贯长虹。
——陈毅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集自陈毅元帅句。

同安出英豪;
集美献爱心。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末抗英将领陈化成,福建省同安人。下联典出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福建省集美人。

-----------------------------------------------------------------

〖陈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鼎甲绵绵接武;
春魁世世光宗。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陈文忠、陈文肃兄弟,先后中状元。下联典指明代状元陈安、陈循、陈谨等。

茶敬樽节退让;
康乐和系平安。
——陈鳣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嘉庆举人陈鳣联。

虚其心,实其腹;
骥之子,凤之雏。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陈姓名人陈方伯赠侄联。

-----------------------------------------------------------------

〖陈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三君翊汉光乔梓;
三阮扶唐驾竹林。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陈姓宗祠颍川堂联。上联典指东汉·陈寔及其子陈纪、陈谌。下联典指唐陈政及其子陈元光。

笔新墨奇避乱草;
光远正大辅中山。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陈洪绶。下联典指近代陈少白。

禁锢卅年名益著;
推敲七字户常扃。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陈寔。下联典指北宋·陈无己。

天下太平无一事;
山中高卧有千年。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五代宋初道士陈抟华山庙联。

注述六家胸有甲;
立功万里胆包身。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前清举人韩国钧赠陈毅联。

水能性淡为吾友;
竹解心虚是我师。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陈元龙自题联。

亭台不落匡山后;
策杖曾经工部来。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唐代诗人陈子昂读书台联。上联典指李白,匡山在四川江油县西,李白曾在此读书。下联典指杜甫,“策杖”,即拄杖。“工部”,指唐代大诗人杜甫。

派衍侯卿似续远;
祖安磐石燕诒长。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平和县磐石乡陈氏宗祠联。

九重天上旌书贵;
千古人间义字香。
——唐僖宗·李儇赐江苏江州义门陈氏联

-----------------------------------------------------------------

〖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振兴中华,苏城世泽;
源远流长,四勿家声。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陈氏宗祠新编“四勿堂”堂联。

高隐献诗,唐祖称善;
少年博学,张华惜才。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五代南唐诗人陈贶,居庐山近四十年,授官固辞。下联典出魏、晋间史学家陈寿。

义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
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州义门陈氏宗祠联

宰揭仕深,祖泽培基数百载;
分蒲叶茂,孙支耀振万千秋。
——佚名撰广东省普宁市南溪镇陈姓宗祠联
    此支陈氏由明末清初在福建省蒲田县迁徙广东的陈氏分支。

卧元龙之楼,耿耿济时伟略;
读孔璋之檄,岩岩经国文章。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陈登。下联典指三国·陈琳。

尧咨母训子以仁,声随杖下;
安节妻分财不吝,时号堂前。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陈尧咨母。下联典指宋·陈堂前。

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
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台北市全台陈氏宗祠联。

孝友景先贤,难弟难兄,恍见德星长聚;
祠堂临古渡,群昭群穆,共分明月无边。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陈氏宗祠联。

穆矣,于宗有光,祀事孔明,不如我同姓;
钦哉,成父之志,孝思惟则,□□□□□。
——清·陈荣昌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云南省石屏县郑营村(原名普胜村)陈氏宗祠联(1)。郑营村陈氏大家族的始祖陈斌是安微凤阳人,现存的陈氏宗祠建造于1925年。宗祠坐南朝北,通面阔23.8米,总进深52.1米,占地面积1240余平方米。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三开间,瓦顶,门框均用砖石拱卷。明间宽3.5米,次间宽2.9米,通高6米。匾联皆用青石阴刻镶嵌在砖壁上。明间门额上有石匾四块,长宽各0.8米,其上阴刻光绪壬辰进士,吉林、安徽巡抚,华宁人朱家宝书写的“陈姓宗祠”四字。匾下有郑营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黎元洪总统秘书陈鹤亭题书的对联。次间的匾联都是滇唐继撰书。匾长宽各0.6米,上刻“源远流长”四个楷书;对联是隶书。祠门背面明间额壁上有光绪癸未进士、著名书法家陈荣昌撰书“迪光贻令”楷书石匾。次间额壁上有赵港务题书的行书石匾“继志述事”。明间和次间的砖壁上各有陈荣昌撰书的这副对联。

坐丹山或松或柏,万叶千枝不外本根所出;
观剑水是泾是渭,上流下递总由原绪而分。
——佚名撰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樟湖坂(原名漳湖坂)陈氏宗祠联

阀阅焕牂牁,争夸妫水长流,弓冶箕裘绵百世;
祠堂邻宝秀,更喜瑞湖在望,波光山色满一门。
——清·陈鹤亭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云南省石屏县郑营村(原名普胜村)陈氏宗祠联(2)。从陈氏宗祠祠门沿中轴线而进,依次有石桥、中殿、正殿。中殿和正殿前各有一个院子,两侧均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中殿前的那个石桥为单孔石拱桥,桥上有栏板望柱,望柱头为石雕十二生肖。中殿建在高0.75米的石台基上,四周有廊,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三开间、二进间。由于正殿上下有两层楼,又建造在高1.2米的石台基上,更有两座高1.95米的石狮柱础抬高,因而更加显得高大雄伟、庄严肃穆。规模如此宏大的陈氏宗祠,是郑营人陈鹤亭先生集资建盖的。1993年,陈氏宗祠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数十世避乱侨居,凤粤发祥,羡者蕃,肯构肯堂,黎阁家声光自晋;
三百年创业重统,莺迁衍庆,喜此日,美轮美奂,棠江庙貌著维新。
——佚名撰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福安县甘棠堡陈氏宗祠联。

============================================================

附录:【陈姓典故、趣事】

〖平勃〗
    “平勃”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陈丞查世家》。
    平勃在这里指的是陈平和周勃,他们都是西汉著名的大臣,陈平是文臣,周勃是武将。他们二人跟随刘邦征战多年,在楚汉之争中为灭楚兴汉建立了功勋。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专权,把诸吕安排在朝廷的显赫位置上,参与朝政。惠帝病亡后,吕后又擅立假太子为帝,自己亲临朝政,发号施令,企图封诸吕为王,遭到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等大臣的反对。对此,吕后并未罢休,她又杀害少帝,立刘弘为帝,剥夺太尉周勃的兵权。免除右丞相王陵的职务,大封诸吕亲信,妄图篡夺刘氏政权。
    吕后一死,诸吕密谋篡以夺位,准备谋反,但惧于大臣周勃、陈平的威严,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不久,齐王刘襄带头发兵,陈平和周勃看到消灭诸吕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采用计策使吕禄交出兵权。周勃单身闯入北军,杀了吕禄,掌握了兵权。在朝臣们的通力合作下,一举铲除了吕氏势力,维护了刘氏的天下。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同心协力,共谋国事之意。《晋书.王敦传》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臣备位宰辅,与国存亡,庆管平勃济之略。”

-----------------------------------------------------------------

〖上官鼻怎奈下官口〗
    陈亚天性滑稽幽默。他在任润州太守时,属吏中有一个名叫上官弼的人,深得他的信任。
    上官弼任职届满,临走时,陈亚问他:“您可有教诲我的高见?”上官弼诚恳地说:“您的才干和品行都是没得说的,只是太爱调谑,似乎过分了一些。”陈亚点头笑道:“君乃上官弼(鼻),怎奈下官口何?”上官弼闻之,大笑而去。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

〖陈老佛〗
    清末水军将领陈化成在江南水师任上,与土卒同甘共苦,日夜枕戈海上,留下了许多感人事迹。刚到吴淞口时,有人要为他准备馆舍,他谢绝说:“士卒皆露宿,我何可即安?”一天晚上飓风大作,暴雨倾注,潮水溢上塘面,快要涌进陈化成的军帐。部将请他移帐,他回答说:“大帐一移,三军惊忧,且我就高燥,而士卒湫隘,于心何安?”当时,裕谦驻在距吴淞口十余里的宝山,他估计陈化成一定移帐了,就派人前来探望老将,只见陈化成镇静地坐在原来的军帐中忙着处理军务。一次他患痢疾,裕谦派了医生来,他谢绝了,说:“栉风沐雨,军营常事,我以老惫偶疾,何独张皇?”继裕谦任两江总督的牛鉴,听说陈化成吃的是糙米,生活俭朴,以为他身边缺钱,就命令军需局每10天送白银250两。陈化成坚决不接受。在陈化成生日这天,有人送去金字旗为他祝寿,结果被他当场下令撕裂了。冬天,大雪压帐,平地积雪盈尺。他冒严寒划小舟,往来于滨海风浪之中。清晨,他踏着深雪到各营帐中察看将土,亲如家人,士兵呼之为“陈老佛”。

-----------------------------------------------------------------

〖陈、梁同著《再生缘》〗
    陈梁,即清代陈端生和梁德绳两位女性作家,她们共同创作了长篇弹词《再生缘》,成为清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端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太仆陈勾山(兆仑)的孙女,陈玉敦的次女。她自幼聪敏,娴于吟咏,23岁时嫁于会稽诸范菱(字秋塘)。婚后7年,范菼因获科场请人代作诗文罪(实为冤案)被谪戍远方。据《闺媛丛谈》记载说”,丈夫远戍以后,她便停止了“膏沐”,一心撰写《再生缘》弹词。她曾对人说:“婿不归,此书无完全之日也。”后来,丈夫范菼遇赦归来,在他尚未到家的时候,陈端生却死去了。《再生缘》,她只写到17卷,未能完稿。剩下的部分为3卷,由另一位作家梁德绳完成。从《再生缘》第65回一段记叙自身生平的文字来看,前17卷是用十多年的时间写成的,这由这段文字中下列一些词句可以看出:“管隙敢窥千古事,毫端戏写《再生缘》”;“岂是早为今日谶,因而题作《再生缘》”;“岁次甲辰春二月,芸窗仍写《再生缘》。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瞬间。”甲辰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这一年她又拿起笔来继续写那停顿了十二年的《再生缘》,即所谓“重翻旧稿增新稿,再理长篇续短篇”。不幸的是,重新动笔不到一年,她便与世长辞了。
    梁德绳,字楚生,晚号古春老人。她也是浙江钱塘人,工部左侍郎梁敦书的女儿,清兵部主事许宗彦(周生)的妻子。说她续写并最后完成《再生缘》,是不确切的。因为实际上,《再生缘》的后三卷是由她和她丈夫许宗彦完成的。这件事,王搜的《闺媛丛谈》说得很清楚:“后范遇赦归,未至家而女士(陈端生)卒。许周生驾部与配梁楚生恭人足成之,称全璧。吾国旧时妇女之略识之无者,无不读此书焉。”《再生缘》后三卷虽为夫妻同续,但一般只署梁德绳一人,可能因为梁德绳在续写时贡献较大的原因吧!据说,梁德绳是一位很自信的女人,续完《再生缘》后曾说:“如遇知音能改削,竟当一字拜为师。”梁德绳还著有《古春轩诗钞》二卷。
    陈、梁二人完成《再生缘》后,又经过侯芝的改订,才传之于世的。《再生缘》是《玉钏缘》的续作。《玉钏缘》叙写的是谢玉辉的故事,《再生缘》是写谢玉辉转生之后的姻缘故事的,故名“再生”缘。《再生缘》叙写的故事是:
    元成宗的时候,朝中尚书孟士元生有女儿孟丽君。孟丽君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她与乳母苏大娘的女儿映雪同居闺中,十分要好。都督皇甫敬的儿子皇甫少华,国丈刘捷的儿子刘奎璧,两人同时派人求婚于孟丽君。孟丽君父孟土元,决定让二人比射以定姻亲。结果,刘奎璧比射失败,孟丽君许配皇甫少华。刘奎璧怀恨在心,诓骗皇甫少华到家,欲醉酒后把皇甫少华烧死。刘奎璧妹刘燕玉救出皇甫少华,并愿为皇甫少华次室,私订了终身。这时,辽东元帅邬必凯侵犯登州,海疆告急。刘捷乘机保奏皇甫敬为帅出征,结果为妖道所擒,刘捷又诬其降敌。昏庸的皇帝下旨捉拿了皇甫敬全家。皇甫少华微服出走,皇甫家家道败落。刘奎璧乘机再向孟丽君求婚,孟丽君不允,于是推荐映雪冒名顶替。映雪也不愿嫁给刘奎璧,于是在成婚之夜以利刃刺中奎璧额,之后投昆明湖,结果为丞相梁鉴的妻子所救,认为义女,取名素华,携她进了京师。孟丽君出走后改名郦君玉;女扮男装,后人京赴试中了会元,并被梁鉴招为映雪之婿。接着,郦君玉连中状元,官居极品,奉旨任武举主考官。皇甫少华应试,中了武状元。皇甫少华奏请皇帝招抚勇娥,与其共征邬必凯。平敌之后,皇甫少华回京,把自己更名改姓、全家被刘捷陷害、刘捷在平敌中通敌等事票告了皇帝。皇帝大怒,下刘氏全家于狱,封皇甫少华为忠孝王。刘燕玉归于皇甫少华,皇甫少华立誓等待孟丽君,非得丽君不先与燕玉同房。郦君玉恨皇甫少华之娶燕玉,因此不愿露出真相。不久,郦君玉女扮男装事被皇帝知道,皇帝欲娶她为妃。幸而太后下旨认君玉为女,并封为保和公主,才得以了解此事。皇甫少华最终与孟丽君成婚。

-----------------------------------------------------------------

〖元帅本色是诗人〗
    南昌起义部队失败的紧要关头,陈毅挺身而出,协助朱德将剩余的不足千人拉到湘南参加起义,并于1928年春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合。井冈山上,毛泽东是红4军党代表,朱德是军长。陈毅先任师长,后任军委书记,也是红军最早的创始人之一。当时的重大决策都是毛、朱、陈一起研究,他们三人是最亲密的战友。此后,陈毅任过军政委、军长和江西军区总指挥等职。
    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时,带伤的陈毅留下来与项英一起领导南方游击战争。后人总结中共历史上环境最艰苦的三次斗争,便是红军长征、东北抗联在雪原密林中坚持斗争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后,陈毅出山,改编南方游击队为新四军,并任一支队长,率部挺进江南抗日前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任新四军代军长。1943年,他赴陕北参加整风,又在中央军委协助工作,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负责指挥华东战场,任华东野战军(后称三野)司令员。1948年夏,他任中原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同刘伯承、邓小平一起率中原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是上海市首任市长,领导对旧城的改造和经济恢复工作,如今外滩边耸立的陈毅塑像,代表了上海人民对这位老市长的怀念。1954年,陈毅奉调北京,后到外交部任部长,曾陪同周总理出访亚非十几国。他还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军委副主席。
    “文革”开始后,他以敢放炮抵制“左”的错误闻名全国。因有毛泽东提议,他在1969年的中共“九大”上仍当选为中央委员,并参与国际战略问题的研究。
    1972年1月,陈毅病逝。毛泽东抱病亲自参加追悼会——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只参加过两次追悼会,一次是追悼任弼时,另一次就是追悼陈毅。哀乐传出后,全国同悲,同时人们也看到了纠正“文革”错误的曙光。

    毛泽东在党内与人往来坚持以公务论但对陈毅有工作之外的“诗交”
    辛亥革命后,新的政治思想传入过去十分闭塞的四川,使陈毅这样的青年开始走向探求真理之路。
    陈毅在青年时代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由追求新文学———新诗、新小说,进而追求革命真理,又在时代大潮推动下走上了军事家、外交家之路。然而,他毕生从来没有舍弃对诗词的爱好。
    毛泽东曾说过:“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其实,他们二人所走的道路十分相似,诗词已成为两位伟人产生心灵交映的重要媒介。
    毛泽东在党内与人往来坚持以公务论。但他对陈毅有着工作之外的“诗交”,并帮其改诗。他们二人多年间诗词唱和,其内容都充满了惊天地、泣鬼神、傲视一切艰难的豪情壮志——不同于古今其他文人墨客的作品,是伟大的革命家在斗争过程中的抒情言志。
    这段历史佳话恰恰向人们证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革命情怀相结合,才能奏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雄浑旋律。

    陈毅曾说:“我的兴趣不在军事,我愿做记者,我喜欢写小说”
    南昌起义失败后,曾被一些官兵讥笑为“卖狗皮膏药”的陈毅,第一次与全体军人见面就枪毙了三个违法乱纪者,其坚强意志赢得大家的钦佩。
    1946年,陈毅接待来访的美军雷克上校,回忆起过去,他说:“我的兴趣不在军事,更不在战争,我的兴趣在艺术,我愿做记者,我喜欢写小说。”
    1927年秋,南昌起义的“铁军”二十五师在粤东战败,师团以上干部只剩下刚来不久的朱德和陈毅。面对可能散伙的危局,过去被一些官兵讥笑为“卖狗皮膏药”的政工人员陈毅,比一般军事干部表现得更为坚强。有个别兵痞乘部队混乱,煽动逃跑并向群众敲诈勒索。陈毅知道后马上召集全军,宣布革命纪律,并把三个违法乱纪者当场处以死刑。据粟裕回忆,这是陈毅第一次同全体军人见面。他以坚强的意志震动了大家并赢得钦佩。剩下的千余人跟随着他和朱德,战胜了食不果腹且冬天还穿单衣的恶劣环境,走向与毛泽东会师的道路。
    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在赣南山林中坚持了三年游击战。据他回忆,这是一生中最艰苦的阶段。一次,面对搜山敌军的大火包围,陈毅在沉着应战之余,写下了后来脍炙人口的诗篇:“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集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首面临死亡关头的“绝命”诗,自称到了阴曹地府,也要召集旧部组成十万大军,怒斩“阎罗”———视死如归的正气,通过此诗跃然纸上。后来的数以十万计的浩荡新四军,正是靠陈毅等人在危难逆境中保存下的革命种子发展而成的。

    “文革”中他曾讲:“快要亡党亡国了,这时不跳,更待何时!”哀乐声中,毛泽东向陈毅的骨灰盒三鞠躬;听着周恩来哽咽地读着悼词,毛泽东双泪长流
    在偏僻的井冈山上,陈毅与毛泽东是难得的有共同雅兴的诗友,两人一同吟诵宋词———“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
    当时,因大家都缺乏革命经验,确定建军原则和一些工作时,出现过不同意见。进入闽西后,还出现过陈毅取代毛泽东任前委书记之事。通过实践的检验,陈毅到上海向中央汇报时,为中央起草了著名的“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的主张,这为古田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实,陈毅本可以转到别的根据地去,但他心悦诚服地回红四军,在毛泽东领导下工作,表现出坦荡的胸怀。
    “文革”初期,陈毅在天安门上谈起历史上曾有两次与毛泽东的意见相反,毛泽东爽朗地说:“你就是第三次反对我,我也同你合作!”如果明哲保身,以他过去的功绩以及同毛泽东的特殊交情会平安无事,然而,他心直口快,一再公开“放炮”。按他当时的话讲:“有人说我陈毅又跳出来了。对!快要亡党亡国了,这时不跳,更待何时!”陈毅虽然明白这样做可能危及身家性命,但他仍向红卫兵公开宣布———“我的讲话可能触犯一些人,我个人可能惨遭不幸,但是,如果我因此不敢讲自己的意见,我这个共产党员就一钱不值!”
    果然,陈毅后来被打成“二月逆流”的主将。1972年元旦,他处于弥留之际,周恩来赶到传达了毛泽东对他的最后关怀———为“二月逆流”平反。陈毅只从口中发出断断续续一些句子——“红军……毛主席……路线斗争……”
    1972年1月10日下午,举行陈毅追悼会时,毛泽东突然临时决定参加,仓促出发时还穿着薄毛裤和睡衣,只在外面披了一件大衣。哀乐声中,毛泽东向陈毅的骨灰盒三鞠躬;听着周恩来哽咽地读着悼词,毛泽东双泪长流……这一破例举动,不仅表达了难得的战友之情,也是对陈毅一生的最好肯定。

-----------------------------------------------------------------

〖秘密谈判〗
    早在1938年,陈毅曾秘密到青阳做过对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当时,他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率领数千健儿活动于苏南的溧阳、金坛茅山山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新四军军部当时设在径县云岭。这儿山高林深,交通不便,后勤供给困难。更为不利的是这儿四面受敌,东西南三面是国民党第三战区的部队,司令官顾祝同是顽固的反共首领,一向热衷于与新四军争地盘、闹摩擦;北面沿江一线有日伪重兵布防,层层封锁。
    因此,新四军军部与下属部队保持联络就成为很重要的问题。当时,第三战区驻扎有川军唐式遵的好几个师,唐出任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驻青阳。陈毅在四川见过唐式遵,知道这位川军将领虽一贯反共,却抗日坚决。唐的部将第一四四师师长郭勋棋与陈毅是川土同乡,有同窗之谊,20年代中期还通过信。陈毅早闻郭勋棋抗日坚决,反对打新四军,便先设法与郭进行联络。有了一些往来后,陈又向他提出打算上青阳会见唐式遵,洽谈共同抗日之问题,郭勋棋征得唐的同意后,表示愿意作出安排。陈毅乔扮成商人,带上两三名随从人员,先到达郎溪川军一四四师师部,尔后由郭派出一个排的部队护送陈毅等人上青阳,同唐式遵秘密谈判。唐与陈毅达成了口头协议:允许皖南、苏南新四军人员经过唐部驻地,但每次不得超过一连人;新四军不得上川军驻地招募兵员、占地盘。陈毅匆回茅山,部署抗日计划。
    从此,皖南新四军军部与苏南山区第一支队之间有了一条经泾县、太平、青阳、郎溪到溧阳的秘密安全通道,避免了许多麻烦和损失。

-----------------------------------------------------------------

〖抗日演讲〗
    也是在1938年春天,陈毅在青阳城内西门何家饲堂内的国民党青阳县军政干部训练班上,作了长达3个多小时的讲话。
    其时,国共合作,全国团结抗日热潮一片。为培养一批宣传抗日和军民合作的干部,以充实基层力量,青阳县举办了培训班,由县长朱毅生兼任班主任,县政府秘书刘大伦担任副主任。
    一天早上,刘大伦来到教室,高兴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上午,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要来向我们作报告,希望学员们立即作好欢迎的准备。”学员们异常激动,吃罢早饭,把室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整衣静盼。
    约10时许,陈毅头戴八角帽,腰系窄皮带,身穿灰土布军装,脚穿黑土布鞋,登上讲台,以浓厚的川音热情而又亲切地说:“请同学们坐下!”接着,他滔滔不绝地讲述当前抗日形势,精辟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与斗争情况,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对外,抗日必胜的道理;同时,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阐述“敌强我弱必须坚持游击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理论根据;最后勉励学员要勤奋学习,不但在课堂里学,还要深入到群众中去,理论联系实际,多做些实际工作,增长才干,发挥聪明才智,为抗日救国作出自己的贡献。陈毅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学员。
    过了数日,训练班领导采纳了陈毅的建议,将训练班搬到离城15华里的山村——杨田乡桥头施家饲堂,改为“青阳县农村工作实施区”,进行农村工作调查和宣传抗日等工作。

-----------------------------------------------------------------

〖陈毅诗讥郝鹏举〗
    郝鹏举(1903-1947),河南省灵宝人。1927年从苏联基辅红军兵种混成干部学校结业回国后,任国民军炮兵团长、军参谋长及豫鄂皖三省“剿共”总部参议。抗日战争时期,任暂编第五军副军长,不断制造反共磨擦。1941年7月叛国投日,日军投降后,被蒋介石委任为新编第六路军司令,充任反共先锋。
    1946年1月,在我强大的政治、军事压力下,郝鹏举于台儿庄、枣庄反共前线率其部二万余人起义,改编为中国民主联盟军,郝鹏举任司令。为教育和改造郝部及其本人,新四军军长陈毅让郝军开进山东莒县休整,并数次与郝鹏举交谈,晓以大义。一次,陈毅邀郝鹏举等人游浮来山,面对古树残碑,陈毅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历数古往今来的盛衰兴亡之事。郝鹏举知道陈毅将军也是诗人,便趁机吟哦了一首七绝,目的在向陈毅表示忠心,同时也求得陈毅唱和,以抬高自己的身价。郝鹏举吟道:“策马浮来展大荒,齐桓刘勰两茫茫。千年古树应知我,一片忠心照夕阳。”按照常规,陈毅在这种情况下是会唱酬的,但是他深知郝鹏举吟诗的用意及其为人,便既不唱和,也不评骘其诗之优劣,就像没听到似的。
    反复无常的郝鹏举,一颗狼子野心未改,起义一年零十五天后,见蒋介石调兵遣将,向解放区疯狂进攻,以为共产党大势已去,遂于莱芜战役前夕,1947年1月16日撕掉伪装,公然叛变,复又投靠蒋介石,任鲁南绥靖区司令长官兼第四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其部二万余人,2月7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歼,郝鹏举也做了俘虏。郝鹏举被俘后,陈毅召见他,与他数语后,吟道:“教尔做人不做人,教尔不苟竟狗苟。而今俯首尔就擒,仍自教尔分人狗。”郝鹏举听后只好羞愧地低下了头。从陈毅这首《示郝鹏举》最后一句看,当时并没有枪毙郝鹏举的意思,但他本性难改,4月份因逃遁才被击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6 19:51:07 |只看该作者
关于陈字

    陈字,在先秦以前的写法很多。(见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陈曼盙》、《陈侯午敦》、《子禾子釜》、《陈尊》等)。这可以从陈字本身得到阐释。陈字和阵字,古时候是一个字,音义可通。“陈,列也。”(《广雅·释诂》)陈字在古时候不仅可写作阵还可写作坠,陈与古字陈岁也相通。“陈(卜夕),列出。从(卜夕),陈声。俗字作阵”(《说文解字》)。屈原的《离骚》里就有“就重华而陈夕词”这样的诗句。这里面的“陈(卜夕)”即是陈。此外,陈也与古甸字同音通义。“维禹甸之” (《诗经·大雅·韩奕》),此中“甸”就与陈字同义。
    陈字有九种含义,有—种就是战阵的意思。因为在古代,陈、阵是一个字,可以通用。尽管如此,陈姓祖先从未把自己的姓氏写作阵。《辞源》对阵字也有几种解释:
    ① 本作“陈”,也就是说,阵的本来字是陈字,阵字是从陈字演化而来的;
    ② 军伍行列称阵;
    ③ 阵法,指作战时部队的战斗队形;
    ④ 量词。如古诗中有“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的句子。
    除去第四种解释,其他三种都与作战有关。
    根据金文的解释,陈字左边的“阝”是旌旗的形状,右边的“东”字是战车车轮,上面载着戈矛,下面则是土字的会意。尽管陈字在古时候与上面这些字相通,陈姓的陈字几千年来却一直未曾改变过。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把陈姓写为阵姓或是甸姓。
    综合起来看,整个陈字的含义,是把战车摆在国土边界上保卫土地。看到陈字,就想起阵字,阵陈两字同音,阵字是旧中国车轮滚动的声音,而战车是黄帝发明的,黄帝之所以称作轩辕氏,就因为与战车有关,因此轩辕二字均从车字偏旁。
    陈字的读法,上古音属定母,真部,《广韵》直珍切。澄母,真韵,开口,三等,平声,在臻摄。是高轮车行驶的响声。在宋以前“陈”音一直是高轮车的响声,宋代以后,读法才逐渐发生变化,与“尘”同音。“陈”的现代读法与古音相差甚远。值得注意的是,陈字的古音读法,至今仍保留在福建的闽南话和广东的潮汕话里。

陈姓起源有五
    一、黄帝后裔,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舜幼年丧母,继母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继母。由于他好学孝友,闻名四海,至帝尧末年,不仅把两个女JL口—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以自己的皇位相传。所以舜当政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上他常“调于玉烛,息于永风,食于膏火,饮于醴泉”,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获得百姓的拥戴。至他去世后,约 35传至胡公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
    在黄帝时,战车已被广泛使用。黄帝发明了高轮车,所以又叫轩辕氏,陈丰氏是黄帝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部落,是黄帝部落的姻亲。“帝喾取陈锋氏女,生放勋(尧)。”(《史记·五帝本纪》)。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儿子。“陈丰,一作锋,邦也。侨极取陈丰氏生帝喾,喾复取陈氏(女)生帝尧,齐之丰丘,陈氏邑也。”(《路史·国名纪己》)《索隐》、《人表》、《正义》等著作都认为锋、峰、丰、邦同意通义,陈锋、陈丰、陈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见,黄帝家族与最早见于记载的陈丰氏部落是两个互相通婚的双胞族。黄帝的孙媳妇与曾孙媳妇都是陈家的人,他们通过这种血缘关系,形成了炎黄氏族部落大联盟的强大基础。黄帝起于姬水,地点在今天的陕西、甘肃交界处。今甘肃天水市南有轩辕谷,陕西岐山县有姬水,陈丰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县西面有陈仓山。离今天的宝鸡市约四十里。陈仓山又作陈峰,山上有形若山鸡之石,因此又叫鸡峰。山下是陈坂,这个陈可能便是陈丰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传春秋时,秦文公得到一块形状如鸡的宝石,当宝鸡的神明来时,便会发现殷殷的声响,好象野鸡鸣啼。于是,秦文公在陈坂这个地方建祠祭祀,命名为陈宝祠。到唐代,就把这一代称为宝鸡县。
    黄帝部落擅长制造这种多辐高轮车。他和他的支裔过着游牧赶车,不断在大草原迁徙的生活。整个部落排列着长长的车队,由一个牧场迁到另一个牧场时,男女老幼和财物,都置于车上,由牛马拉着高轮车,在广漠的草原上前进。当遇到敌对部落前来袭击时,车队便横着排列,以阻挡敌人的冲击。这就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列阵”,也即车战。人拿着武器迎敌,站在车上,车旁有步兵配合作战。当夜幕悄悄降临时,部落酋长便指挥其成员将车队排列成圆圈,人畜居于圆圈中。在无险可守的广荡大草原中,顿时形成了一个坚固的临时城堡。这个高轮车圈成的城堡既可抵御敌人或野兽的偷袭,又可抵御寒风的侵袭,给人畜带来安全感。由此可以体味到高轮车征战生活给这个家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么,黄帝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姓公孙氏,名叫轩辕。据说黄帝一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很小的时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聪明才智。他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敦厚机敏,足智多谋。
    黄帝之时,神农氏已经衰落,诸侯之间你争我夺,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帝无力征讨。于乱世中逐渐长大的黄帝认识到,必须以武力平定天下,只要有强大的武力,就不难讨平那些据地称雄致乱的诸侯。于是他天天习武,操练阵法,不几年,便文韬武略俱已精通。于是,他先率兵讨伐那些骄横跋扈、不来朝贡的诸侯。结果,打得那些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他的诸侯见势不妙,便纷纷前来归附。局势稳定后,黄帝一方面广施恩德,教百姓种植五谷,一方面秣马厉兵,教百姓习战。等到力量强大以后,他又先与扰乱各部落的炎帝战于阪泉 (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之野,三战三捷。后又率兵在涿鹿 (今河北省)击杀前来扰乱的蚩尤。经过这两次恶战,黄帝酌威望大增,众诸侯一致推举他为天子。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
    黄帝居住于轩辕之丘, 娶西陵氏之女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黄帝正宫,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居住在汇水;另一个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个儿子叫颛顼,黄帝死后,他继承了帝位,号高阳氏。
    颛顼沉静多智,尊重贤能。他当政期间,四方宾朋,万众来朝。颛颈去世后,帝位由玄嚣之孙高辛继承,即帝喾。按辈分算,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喾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广施仁政,关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爱戴。
    帝喾有四妻四子,长子名挚,次子名叫放勋。帝喾死后,由挚继承了帝位。挚即帝位后,因才干不济,治国无方,致使国力越来越弱。而被封为唐侯的故勋则因为才干出众,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于是,挚把帝位禅让给了他。放勋嗣位称帝,史称唐尧或帝尧。帝尧是历史上有名的贤能之君,曾设官掌管时令,制订历法;又咨询四岳,挑选舜为其继承人。尧死后,即由舜继位。
    舜的母亲叫握登,曾因看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握登疑为古登人,即邓人之女。舜字重华,也叫仲华、玄景、重明。皆因他两个眼睛有三个瞳子而得名。他方头方脑,龙颜大口,黑皮肤,身高六尺一寸(相当于今天五尺三寸)。舜的父亲瞽叟与继母在舜还未成年时就想方设法要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来就十分宽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应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来顺受。舜遇到被狠打的时候,就采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时候就忍受住。他没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顺父母,慈爱弟妹。他“好学孝友,闻于四海,陶家事亲,宽裕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纠纷甚多的历山,他起早贪黑,奋力耕种,在他的带领下,历山一带的纠纷得以平息,粮食获得从未有过的大丰收。就在此期间,他在一个叫河济的地方捡到一个玉壁,舜感觉到一种得天命的吉兆。
    舜的成功和努力遭来了瞽叟夫妇和象更深的嫉恨。舜的忍让与谦虚谨慎并没有感动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们命令舜到粮食仓库里去修补墙壁,然后火烧仓库,想烧死舜。还有一次,他们又命令舜去挖井,然后朝井里填土想活埋舜。舜有个好妹妹,叫女果,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屡次为舜通风。
    帝尧选继任人的时候,四岳推举了舜,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以观察他理家的本领。娥皇、女英遵守妇道,从不以自己身份高贵而傲视舜的亲戚,对公婆孝敬,对小叔谦让。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感动舜的父母。于是,舜只好远走他乡,携妇将雏来到了妫水之旁,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南一带。他的子孙以地名为姓,称为妫氏。
    舜50岁时开始替帝尧处理天下政务,成绩卓著;58岁那一年,帝尧驾崩,舜为他守了三年孝,到6l岁时,才在群臣拥戴下登上了帝位,这时,他已是两鬓如霜的老翁了。舜的对手是四凶:驩兜、共工、鲧、三苗以及尧的儿子丹朱。舜首先将驩兜、共工、鲧、三苗这四个部落的首领除去,然后将这四个部落赶往四方的边远地区。与丹朱的斗争似乎要艰苦得多,经历的时间也长得多,在这一场斗争中,舜采取了进退自如的手腕。充分展示了舜的应付裕如的政治才华。
    舜帝登上帝位三年后,因为丹朱作为炎黄大部族的正统代表,势力仍很强大,威胁极大。舜便作出姿态,表示愿让位给丹朱,最后因身边的诸侯与百姓反对,只好作罢。他便封丹朱于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为虞国的宾属国。为了笼络人心,舜精心组织了他的权利机构。成员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蚤、彭祖等,其中只有皋陶、契、夔龙、益为东夷族,其余全属黄帝族。充分展现了舜的博大胸怀,从心理上淡化了东夷与炎黄部落族系之争,有力地分化了对手。舜与丹朱的搏斗过程中,丹朱曾一度占了上风,逼迫舜退避。在舜采取一系列政治措施并首先除掉四凶之患后,才逐渐击败丹朱的势力,并迫使丹朱成为虞氏部落联盟的属部。到此时,舜已八十一岁。
    舜建都于蒲板,今为山西永济县东三十里虞乡。蒲坂城内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附近又有历山、妫水,把地名从濮州菏泽一带移植过来。他在位期间,兢兢业业,扶正祛邪,政治清明, 国内安定,一片升平景象。后来,在去南方巡狩时,崩于苍梧(湖南省宁远县南)之野,葬于九嶷山下。娥皇没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为他没有治国才能,舜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为接班人。
    大禹继位后,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南),人称有虞氏,因舜做子时,曾在蒲坂建都,于是他的另一支后裔便定居于蒲坂附近的虞乡 (山西永济县境),其首领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后裔曾被封于遂国(今山东肥城县南),春秋时被齐国所灭。商汤灭夏后,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陈,也即古陈锋氏部落居住过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附近。
    由于虞舜族人在同夏禹氏的斗争中失败,导致以商均为首的有虞氏部落纷纷向四方退避。除了商均被封于梁国虞城县,这一部分留居中原外,舜的大部分族人则大举向南、北、东方迁徙,另外还有许多部落则与夏族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主干。夏朝至商朝期间,随着虞舜子孙的迁徙退避,他们的踪迹也逐渐埋没于史记典籍之中。
    大约在五千年前,陈部落随黄帝族东迁于中原地带肥沃的平原。陈丰氏部落开始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定居生活,他们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今淮阳县)。颛顼国有“陈州之山”(《山海经·大荒南经》),这“陈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声虽大,其实不过是一座高不过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为凸立在茫茫无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宛丘,经过数千年黄河与淮河的泛滥淤积,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现今残存的宛丘,仅只剩下略高于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后裔中一个叫遏父(也称阏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国,担任了陶正之官,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国号陈,以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今陈胡分妫满的墓在河南淮阳县柳湖旁。因城壕水注侵其址,故以铁锢之,俗称铁墓。陈国的国都就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陈丰氏部落虽最早见于典籍记载,但这个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黄帝家族中,另一部份却在史记典籍中销声。
    《陈风》曾谈到东门有榆树,榆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车门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想来那景致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毛氏曰:东门宛丘,国之交会。戴氏曰: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范氏曰:择高之地而荒乐焉。”宛丘东门应是城内一处风景幽雅的场地,陈国臣民游乐的场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皋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里许有画卦台。“相传伏羲于蔡水得龟,始画八卦之处。”城西北三里许有太皋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约五顷有余,俗称人主庙。墓周产蓍草,高至数尺,前有石碑。号“伏羲墓”。当然,这里有一些建 筑是历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皋陵与画卦台存在,且为陈国君民游乐之地。如在这里登高望远,二十里内景色尽收眼底,真是心旷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带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墙的夯土层。
    虞舜子孙在舜时处于极盛时期后,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转,自周文王将长女嫁给妫满并受封于陈后,地位开始显赫起来。作为周王朝的血亲、和封国的陈国,备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后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宠。
    东周初年,陈国原与蔡国、郑国同为中原大国。陈国的国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陈国全部领土位于豫东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分布在东境,由北西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条大支流颍水,和颍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入淮河。当然这些河流的名称,大多都是因历史上沧海桑田的变迁,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是二三千年以来的老名称,只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陈国在周武王初封时不过周围百余里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诸侯中,有近八百个诸侯,据周朝封建制度规定:四海之内分为九州,州方圆千里。每州建有方圆百里的诸侯国三十个,方圆七十里的诸侯国六十个,方圆五十里的诸侯国一百二十个。九州总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还有这些诸侯的附庸国没有计算在内。同时规定公爵和侯爵国家,方圆百里;伯爵国家方圆七十里;子爵和男爵国家,方圆五十里;不满五十里的小国,则成为其邻国的附庸。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而且位于川泽纵横,平坦无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带,是古代物产丰富,文化发达的优越地域,且相传是伏羲太皋氏的都城,可见其地位形势的重要了。
    陈国的领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沟渠纵横,有灌溉之利,再加气候温和,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物产丰饶的富庶之区。因此,陈国靠着天时、地利发展很快,到了东周初年,同蔡国、郑国等国都成了中原地区的大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由于后来的陈国国君不能励精图治,臣子也不能赤胆忠心匡扶社稷,君荒于上,臣嬉于下,政治腐败,国势很快便衰落下来。公元前479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杀掉陈国最后一位国君陈闵公,陈国灭亡,在陈国故地置县。
    自妫满封陈至陈闵公亡于楚,陈国共传Z0世、26代君王,历时588年。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便有了陈姓。

    二、出于陈国公族后裔。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为氏姓陈。据史料载:其一居陈留者,出自陈哀公之子留。其二居阳武或颍川者,出自陈潜公之长子陈衍。其三居固始者,出自陈湣(Mǐn 音敏)公次子温之后陈琏。

    三、少数民族陈姓
    北魏鲜卑族陈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1、女真族陈氏。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2、蒙古族陈氏。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3、满族陈氏。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4、哈尼族陈氏。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5、侗族陈氏。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6、土家族陈氏。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 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7、布依族陈氏。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8、瑶族陈氏。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9、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
    10、羌族陈氏。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11、回族陈氏。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12、苗族陈氏 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四、他姓该姓冒姓
    1、曹姓改为陈姓: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陈氏之女为妻,生了四个儿子,便销声匿迹了。
    2、高姓改为陈姓:唐朝末年有个叫曹宪来的人,娶都姓母亲陈氏之姓,这一支曹姓到了宋代,陈姓后裔中有一个叫陈文龙的,作了高官显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姓成了海宁望族。浙江海宁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高谅时,历史已进入了元朝,他因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只得入赘于陈氏之家,高姓也改为陈姓了。西晋末年的陈元达,原来姓高,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因为占卜者说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他本来是河东猗姓人,却冒姓陈氏,并受封为伯爵。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3、白姓改为陈姓:隋朝还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官至柱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史称万年之陈氏。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姓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人赘陈家,生子4人,也冒姓陈。
    4、黎姓改为陈姓: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5、刘姓改为陈姓:刘矫的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6、陈姓改为其他姓及恢复陈姓:西魏时,赐许昌公陈忻姓尉迟,不过,时间很短,至隋初又恢复了陈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陈氏,因遭家难,有一人冒姓郭,称为郭金台。

    五、陈姓疍民与堕民
    疍民——陈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旧称疍民或者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是以船为家。那么,陈姓疍民是怎样形成的呢?据《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说:”疍民常在水上,操舟为业,相传乃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
    关于堕民,白眉初《中国人文地理》解释道:”起源又二说,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人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陈友谅原本是渔家子,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参加红巾军,后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势力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礼;1360年,他杀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自称汉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愤恨;1363年,他与朱元璋军在鄱阳湖一带决战,大败,八月,他从湖口突围出长江,中箭身亡,全军覆没,其子孙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残酷迫害。陈姓疍民虽然很苦,但毕竟保留了家族系统的称号,仍然姓陈。

-------------------------------------------------------

陈姓迁徙史

    先秦至晋代迁徙
    陈国灭亡后,陈闵公的长子剑,为避亡国之祸,改名为衍,称陈衍,逃到阳武户牖(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娶谈氏为妻,生二子,长子叫陈琏,次子叫陈鸡,都在齐国做官,其后裔有西汉名相陈平;陈闵公的二儿子全温,避祸逃到晋国(在今山西省境),其后裔陈孟琏,任固始(今属河南省)侯相,因之移家于固始,其六世孙陈引奇为信都别驾,有德政,无子,于是以东汉时颍川陈宴为嗣,陈宴裔孙陈老皋遂遣其第五子陈达信于南朝宋时迁往寿州固始县,以继承固始陈氏基业。
    在陈姓的早期迁徙中,还有一支是因避难而移居阳城(今河南省登封东南),到了秦朝末年, 出了中国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作为屯长,奉命领着被征发的人去屯戍渔阳(北京市密云县西南),路上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依照法律,失期者当斩首。陈胜和吴广被迫铤而走险,袭杀押送戍卒的校尉,率900名戍卒揭竿起义,天下群起响应,声势迅速壮大。进入陈县吟河南淮阳)时被部下推举为王,国号张楚,取张大楚国之意。他派兵四处攻城克池,占领了很多地方。后来秦军反扑,进逼张楚都城陈县,陈胜被迫率兵撤退,行至下 城父(今安徽省涡阳县东南)时,被车夫庄贾杀死。他的骸骨葬于今河南省永城市北芒砀山西南麓。刘邦建立汉朝后,曾拨30户为陈胜守墓,每年祭祀。陈胜墓历经各代修葺,至今仍巍然屹立,周围松柏苍翠,墓前有郭沫若所题“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的墓碑,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频仍,各界人士纷纷渡江南逃,移居江南各省,有一批人迁至今福建省,其中即有陈氏。陈氏与林、黄、郑、詹、丘、何、胡姓人是中原移民最早进入福建者,此即《闽书》中所载:“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隋唐五代迁徙
    唐高宗总章二年 (669年),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攻城克池,斩将搴旗,把地方政权冲得七零八落,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向朝廷。高宗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3000多人前往讨伐,陈政招架不住,只得据城固守。高宗见不能取胜,加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固始58姓军校前去增援。不料陈敏、陈敷不适应瘴疠之乡的恶劣气候,先后染疾死去。一时军中无主,乱作一团,陈敏之母魏氏(据说是唐太宗宰相魏征之妹)适在军中,便挺身而出,统率军队,驻扎在福建云霄县。陈政于仪凤二年(677年)死于军中, 由他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
    当时元光正是Z0岁的青年,他博览群书,通晓文韬武略,指挥军事,得心应手。经过9年苦战,终于平息战乱。为了开发闽南这片沃土,他奏请朝廷设立漳州郡,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元光不惮辛劳,亲自经营擘画,选贤任能,开垦荒田,招徕流亡,兴修水利,劝课农桑,设置学校,使南大地上无烽火干戈之扰,百姓安居乐业,被人称为乐土,陈元光后来就长眠在这里。他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历时一个世纪之久,使这块荒凉偏僻之地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元光的后裔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当地的一支望族,分居在饶平、澄海等地,当地人称元光为“北庙”始祖,并尊称为开漳圣王,这个称呼是名副其实的。
    陈元光的子孙称“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当地百姓为了表达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许多地方建有陈圣王庙,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53座,南洋诸岛也有20多座。闽南的几座“开漳圣王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规模之大,香火之盛,不亚于内地一些大型的佛、道教寺观。
    唐朝中期,颍川陈宴后裔陈忠之子陈邕,为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玄宗时率家由京兆万年 (今陕西长安)迁至福建同安嘉禾,又徙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陈邕的裔孙陈洪进,福建仙游人,在闽主王廷政手下任统军使,以才勇闻,屡立战功。延政死后,陈洪进降南唐,并把延政之子绍镃送去做见面礼。南唐后主李煜大为高兴,封陈洪进为泉南等州观察使。不久,南唐被北宋攻灭,陈洪进自知无力与宋朝抗衡,于是去朝见宋太宗,主动献出漳、泉二州,封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宰相),留汴京(今河南开封市)。陈洪进的两个儿子文福、文灏分别任泉州刺史和漳州刺史,子孙兴旺,后在闽南发展成为望族,以先祖陈邕官太子傅之故而称“太傅派”陈氏,并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隋朝大业二年(616年),一个叫陈迈的人领兵镇守莆田,后来归唐,出任开莆县令,此为陈姓入莆田之始。陈迈任县令期间多有惠政,因爱这里林壑优美,致仕后便卜居于此。他逝世后当地百姓曾立庙祭祀。他的后裔号称“十八陈”,已成为莆田著姓。陈氏族人在今县政府东侧建有祠堂,命名为“崇功祠”,其主体建筑尚存,保留有明、清建筑风格。
    五代时光州固始(今属河南省)人王潮,在王绪部下为军正,随军至漳州,后任福建观察使等职,死后由其弟王审知继任威武军节度使。909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跟随王氏弟兄入闽的有2了姓军校,第一便是陈姓。据刘球《陈公振行状》云:“陈之先,光州固始人,唐末之乱,有讳檄者,从王审知入闽。”

    陈姓分之的迁徙
    长沙陈姓:有的说是陈朝陈宣帝陈顼之子宜都王陈叔明之后。叔明因陈朝灭亡,迁居江州。他的九世孙陈旺又迁到义门地。陈旺的七世孙为陈崇、陈端。唐僖宗时,陈端与蒋良杰起兵招讨平寇有功,加封威烈将军,敕镇潭州(长沙市)。同光二年 (924年),陈端年老辞官,卜居于长沙务阳乡(即清泰都)的大墉塘。江州义门分支时,陈端的后裔也迁到长沙大塘、金铿梅薮、敛田沧浪、税河力头、花灰浮潭、桑田庙、田师村;继而分迁到大埠田、檀山、青山、萤火桥、菖蒲塘、官桥西北市、本府烟雾巷、碧湘街;再迁水渡河,黄泥冲、洲湖、韶塘;又迁往赤条河、平塘、清塘湾等地。到了陈端的八世孙陈团这一代,生有 11个儿子,分房时,大致徒居长沙、平江、浏阳、湘阴等县,而长沙仍居首位。
    也有人根据其他长沙的陈氏支谱说,长沙的陈姓并非都来自陈端一脉,有来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的,有来自浙江仁和县(杭州市)的,有来自浙江会稽(绍兴市)的—支……但这都出自陈姓的支派,万支归宗,仍然要追溯到陈姓家族史的源头上去。

    邵阳县陈姓:其始迁祖于唐庄宗同光二年平蛮,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至新化鹅塘村,再迁至邵阳县横阳山。子孙后代分布于邵阳县临津门、隆回、湘乡、武冈、溆浦等地,元至正时,其后裔陈叔甫又迁邵阳老鸭田。已传53代,人口达70多万人。

    岳阳县陈姓:陈岳,宋天圣时,由德安迁岳州剪刀池(今岳阳市一中后),传32代,9万余人。其派行如下: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续派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桑植陈姓:北宋时,始祖是陈之佑,从江西吉水县迁至桑植县陈家坪,子孙分布于慈利、大庸、龙山、永顺和贵州,共25代,5万余人。

    安仁陈姓:宋景德年间,师祖是陈延宾,由福建迁安仁县青路、军山、凤城、熊峰一带,已传35代,达7万余人。于宋德佑二年,陈绍隆由茶陵县墨庄迁安仁县新梅,其后裔分布于右溪、松山、太平、莲湖、龙乐、熊峰一带,共有3万余人。

    宁乡陈姓:陈昌建于后唐庄宗时,由江西吉安迁宁乡黄泥田,子孙分布于石泉西沙河与中池河,以及油坊沟、叶家坪、团山铺、葛藤坝等地。

    石门陈姓:明代始祖陈祥,于征蛮受封为忠隘世袭百户。

    移居台湾
    至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始设台湾省。但早在明末清初,福建就开始大批向台湾移民了。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窃居台湾后,曾招募闽南沿海移民去台湾垦殖;明末郑芝龙设寨于台湾北港,曾多次招募漳、泉、兴化沿海居民渡海去台湾垦荒;崇祯元年(1628年)统治台湾的郑芝龙归顺明朝,在福建布政使熊文灿的支持下,招募沿海几万灾民,每人“给银三两,每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载运去台垦殖;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所带士兵连同眷属共三万多人都留在台湾开荒种植,这些士兵多是闽南、闽中人。与此同时,他还到漳、泉、兴化等地招募青壮年到台湾垦荒。这个时期漳州、泉州、兴化等地赴台者达15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王+爽)归顺清朝后,漳、泉、兴化沿海赴台又有几十万人之多;清朝康熙中叶,清政府放宽海禁,广东移民也大批迁往台湾。
    闽粤地狭人众,谋生不易,只好向台湾发展(南安《蓝园陈氏族谱》);或因兵燹或民变而移居台湾(《龙浔鹏都陈氏族谱》);光绪末年德化陈拱反抗盐税失败遭牵连者(《丁溪陈氏族谱》)。
    陈姓居民在横渡台湾海峡时,或死于海上,或死于瘟疫,或死于械斗者甚多。由于清朝政府禁止移民携眷赴台,陈姓移民只能把妻小留在家乡,待赚到钱后,衣锦还乡,与妻小共享晚年。未婚者赚到钱后,即返乡结婚,再把妻留在家乡,又只身赴台。这些移民们往往事与愿违,事业有成、衣锦荣归者寥寥无几。一些移民在艰难窘迫的独身生活中,逐渐淡忘了故乡,而与当地土著女子结婚生子。
    台北市宁夏路有一座“德星堂”,是全台陈氏宗祠,大殿内有一副对联:“箕裘全子,袍笏文孙,颍川郡凤毛世胄;南国旌旄,东宫衣钵,李唐时虎拜龙庭。”说明了台湾陈氏与大陆陈氏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的“箕裘”,出自胁L记》,比喻继续祖先事业;“袍笏文孙”,指陈宴裔孙、尚书令陈宠、陈国公陈弼等,他们都是官至极品,袍笏上朝;“南国”,指陈霸先在江南建立的陈朝;“东宫衣钵”,指陈后主陈叔宝的后裔;“虎拜龙庭”,指陈元光为大将军。

    迁入琉球群岛
    处于日本的西南部,在九州岛与台湾岛之间,面积约46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万(1970年)。琉球群岛于我国明代初年,曾建立中山国,归附于明朝,成为一个藩属国。明太祖为了便于琉球的朝贡和彼此的贸易往来,便赐给这个小国许多艘大海船,并派遣了同船而去的船工、水手。“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 这些姓氏即:梁、郑、金、蔡、毛、陈、林、曾、高、吴、李、阮、沈、魏、田、王、马、钱、翁、穆、韩、宗、昆、尹、查、伍、向、武、吉、英、陶等。
    自明洪武、永乐年间所“赐闽人三十六姓,知书者授大夫,以为贡谢司,习海事者授通事,总为指南之备。” (《明神宗实录》卷四百三十八)这三十六姓多为福建河口人,子孙优秀者读书南雍(太学),毕业后即为通事,然后升为长史大夫。何乔远也说琉球国“大夫官、长史官、通事官。司贡者也,文臣也,以通中国书及闽三十六姓之后为之。” (《名山藏》卷一百三)
    明代,出使中国、暹罗(泰国)、满刺甲(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使者、通事的陈氏有:陈康、陈泰、陈耀、陈义、陈武、陈赋、陈继荣、陈继成、陈继章、陈继茂、陈贵、陈富、陈华、陈荣、陈浩、陈文鉴、陈爵、陈宜、陈诏、陈营等。他们在琉球国定居多年,并世代担任琉球国的大使、通事、大夫、长史、火长等要职。所以《久米村系家谱·陈氏家谱》载:”陈氏之称闽人也,盖永乐年间迁中山国三十六姓唐荣,以备出使之先。
    明代时,琉球是中国的领土属地,但是不断被日本人所窥视。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集兵于九州岛,计划先占朝鲜,作为跳板,由辽东入关,再将天皇首都迁到北京,坐镇中原,“以辖万国”。当时同安(今福建省同安县)人陈申,正经商于琉球,闻讯后担心祖国受到侵害,即与琉球长史郑迥商议,委琉球遣往朝廷进贡请封的使节将情况禀告,不久他回到故乡,再次将所获情况向巡抚赵参鲁报告。赵将情况转告兵部,由兵部移咨朝鲜王,为明政府联合朝鲜抗日本侵略争取了主动权。

    迁入安南
    越南古称安南,与中国是比邻之国,两国在历史上虽然也兵戎相见过,但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的岁月毕竟更多,经济、文化的交流,为陈姓进入安南提供了契机。早在后梁时,就有一个叫陈文戒的人任交趾(即安南)德州刺史,这是陈姓进入安南之始。到了宋代,福建陈氏有许多人到越南并担任官职,慢慢成为大族。据史籍记载,在安南阮高宗、李惠宗时,达官显宦中陈姓甚多。当然,最使陈姓人引为荣耀的,是当了安南至高无上的国王。据南宋人周密的《齐东野语》记载,当安南国王的人叫陈日照(又名陈照、陈京),是福建长乐人。他本名叫谢升卿,祖籍为浙江会稽郡山阴县谢姓,后南迁至福建长乐县,他因事改姓名。他容貌俊逸潇洒,才华不凡,但性格却落拓不羁。因为杀人犯了王法而改姓名为陈京,逃到安南国。成了太尉陈承的义子,后在会试中荣登榜首,获得国王召见。在安南李氏王朝国王李惠宗召见陈京时,国王的女儿昭圣公主透过窗隙看到了他,心生爱慕之情,于是他便成了驸马。过了若干年,陈京之妻昭圣公主成为李朝女皇,称李昭皇。南守宝庆元年(1225年),陈京改名陈日照(亦称陈照),取代安南李氏王朝,建立了大越陈朝。大越陈朝是南宋的藩属国,传八世13王,历时175年,至1400年时,国位被大臣黎季犁所篡,改为胡朝,国号大虞。1407年,陈艺宗次子陈顾自立为简定帝,此后,大臣陈姓名门望族举要邓容复立陈顾之侄陈季扩为帝,史称重光帝。这个后陈朝,仅传二世七年,便于1413年被明成祖朱棣所灭。

    移居东南亚
    从清代开始,有闽、粤、台等地的陈氏渡海远徙南洋诸国,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向海外迁徙,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的则是由于家乡地瘠民贫,生活难,生存空间窘迫,而东南亚(即南洋群岛)诸国则相对开放、发达,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于是,许多人便远赴海外进行开拓性的劳动,寻求生存和发展之路。
    福建永春县岵田《陈氏族谱》说:“嘉靖间,闽之田里失丈”,“公虑及人无生活之所,窃恐坐食山崩,于是过洋谋生”;安南县丰山《陈氏族谱》说:“族之子姓发达后,陋于疆界,土地褊小,庐舍纵横,田园益蹙,食寡生多,故士农工商,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奔走外洋。”早期出洋,主要的运载工具为木船。小小木船,漂泊于海洋上,大风骤至,浪涌如山,稍不注意,便会船翻人亡。因此,早期出洋的陈氏子孙,有不少人死于海难。安南县《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有这样的记载:“时贵公,生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往番失船”,“遂掌公,生康熙四十九年庚寅,卒乾隆三年戊午(1738年)六月二十八日午时,在番失船。”“番”,旧称外国的或外族的,这里指南洋诸岛;“失船”即翻船发生不幸的事故。晋江县安海《陈氏族谱》也有类似记载:“陈毓践,生崇祯癸酉(1633年),康熙甲戌(1694年),因吧回船沉于七洲(南沙群岛海域)。
    出洋的陈氏子孙,历尽艰辛,到达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或经商,或务农,大都要披荆棘,斩蒿莱,进行一番开创性的劳动。永春县岵山的陈臣留,于清乾隆丁丑年(1753年)游贾(经商)马六甲,后又牵引其亲戚朋友百余人,迁移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德化丁溪《陈氏族谱》记载族人在马来西亚从事经营及农业的事迹时说:“侨居之地,为英属(山+合)株吧辖、文律等处,经披荆斩棘之余,聚族而居,遂成村落,迄今人口已达二百数十人,拓土已至数百万亩,财产有数十万,且有至百余万者。”
    出洋的陈姓人,绝大多数都是男青年,他们在海外各地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辛勤劳动,积极奉献,和当地人民和睦友好:相处,许多人还娶当地的女子为妻,在当地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

陈姓家谱介绍

    陈姓族谱等级观念森严。对于那些曾任高官显宦,封妻荫子,荣宗耀祖者,往往大书特书,惟恐不详尽,而对一般的陈姓子弟,仅写上姓名,没有其他介绍。
    陈姓视耕读为正业,对其他职业采取鄙视态度,如对经商者,即使拥资巨万,经营有方,族谱上也是只录其姓名,不提成就,更无赞誉之辞。同是死亡,因身份不同,称呼也就不同,有官者称“卒”,其他人不能享受这一殊荣,只能称“死”或“不禄”。
    重男轻女为陈姓族谱乃至所有族谱的共同点,男子的结发妻子叫“元配”,继娶者如系未婚女子称“继配”,所娶如系改嫁之妇,则称“继娶”,不能有一点混淆。夫亡不嫁者予以旌表,再嫁者受歧视。

    修谱
    “谱以传信,犹史也” (宣统元年己酉二修长沙高田《陈氏族谱》凡例)。族谱,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的修撰往往被视为一件十分神圣的事,因为它将记载这个家族的渊源、繁衍、荣衰升沉。一般来说,三十年左右即要修谱一次,从开始到结束,整个家族都洋溢着一派庄严与喜悦之情,祭祀场面的隆重,各房各支无论贵贱的慷慨捐资,成立各种机构的热闹繁忙,都体现了这个家族的成员对于有关自己在内的生命史的高度关注,或者说是一种生命“寻根”意识的强化。
    每修一次谱,都有一种缅怀列祖列宗的深刻内涵,对家族生命史作一种全面的肯定和阶段性的总结,举凡子孙的繁盛,显赫人物的表彰,家族成员的生与死的记录,都无不进入这部史册,这当然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同时,修谱还有一种纯正本家族血缘的重要作用,确立嫡传,清录支派,可以说是一丝不苟。在伦常教化上,则严格地表现为明长幼,定尊卑,体现出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原则,使代代子孙恪守不悖。
    这种修谱的神圣性,还表现在对“真实”的刻意追求。修谱机构——谱局成立以后,即向各房发出书面通知,要求限日上交本房世系和今系的详细草稿,就连死去的人的坟茔位置也必须准确标明,“凡葬所注明左右东西者,俱以登山坐势论” (长沙高田《陈氏族谱》凡例)。谱局的初稿写出后,通知各房房长来亲自校对,以免出现漏误。
    在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谱一律缴收,除存二册归公外,其余尽皆焚毁,防止有不肖子孙私售与人,贻为后患。各房发新谱一册,由房长妥善收藏。不得让外族人观看,不得在空白处私自填写,并规定三年一核对,在祀祖的日子里,各房携谱人祠,看是否有损坏和损失,违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湖南长沙《颍川陈氏续修支谱》中指出,上次修谱为光绪乙亥年(1875年),此次续修是宣统二年(1910年),时隔30余年。修谱经费是众人凑集的,挑选可靠之人专门经营。凡来修谱办事者,远道的可住一宿,近处的只管一顿饭,任何人不得借机耗费众人经费。凡要求入谱的陈氏子孙,各房须写明入谱人生卒娶葬时间,纂修者凭来稿注载,不妄加添改,倘出现失误,由送交草稿者负责。修谱费用,不分贫富,按丁摊收,经手人不得贪污中饱私囊。
    长沙陈氏自明太祖朱元璋时迁入,到修谱时已达五百余年。谱中人物须以帝王甲子核对祖先年龄,虽从六世祖开始分支,但支谱须上溯始祖,以找出渊源所自。族谱强调陈氏子孙在外遵守国纪王法,在内要知孝悌。修谱时照例是长房在前,其余按顺序排列,以考始终而序昭穆。

    谱序
    找名人为族谱写序,是修谱者的常见做法,目的是为了提高该姓氏的知名度。族谱序的文字要求尽量优美,叙述内容绝对真实。序文可长可短,主要概述该姓的历史渊源和繁衍生息。的经过,一般在言简意赅的同时,还要对该姓做出适当赞扬,以使其后人感到荣耀。 如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曾为陈姓族谱做过序,其中云:“陈氏先出妫姓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王陶正,能利器用,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于陈,使奉虞帝祀。”短短几句话便说明了陈姓的渊源所 自。在叙述陈姓历史名人时又说:“千流万派,总归一源,叶茂枝繁,不离一本。其名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宴(即东汉陈宴),其子元芳、季芳,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语哉1元芳子群,美才懿行,历仕魏帝,清节驰声。传霸先梁祚下移,生灵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这一段话把陈宴及其子元芳、季芳、孙子陈群、南朝陈国的创立者陈霸先,一一作了赞扬。这些赞扬都接近真实而不离谱,既使陈姓后裔看了 受到鼓舞,又使外姓人看了觉得可信。
    明代人称阳明先生的理学家王守仁,在为陈氏族谱写的序中说,陈姓子孙“虽有亲有疏,有远有近,有富有贵,有贫有贱,有智有愚,有贤有不肖,自祖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

-------------------------------------------------------

陈姓家谱文献目录

    《陈氏千七郎公族谱》
    《江州义门陈氏世系表》详细记载了陈朝灭亡之后,陈叔明随其兄陈后主(叔宝)一起迁往长安,其后世陈伯宣迁往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山始祖,繁衍生息了19代的大致情况。
    《陈氏兆祥宗谱》,修于明代。
    陈氏族谱 民国三年(1914年)聚星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6429

〖河北省谱系〗
    河北阜平陈氏宗谱 (清)陈嘉谟修清嘉庆十一年(18%)钞本 一册国图
    河北阜平·陈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陈继(王宣) 陈继秸等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河北清苑·陈氏家乘搜遗不分卷 (清)陈永寿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陈氏铅印本河南图
    河北故城·甘陵陈氏族谱二卷 (民国)陈裕平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石印本河北故城县档
    河北冀县·陈氏乘七卷 (清)陈茂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山西省谱系〗
    山西忻州·陈氏族谱二卷 (民国)陈敬棠修民国七年(1918年)文蔚阁排印本 三册 吉林大学
    山西灵石·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允中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洪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汝楫等纂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木活字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6589

〖辽宁省谱系〗
    辽宁凤城·陈氏谱书序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写本 辽宁凤城县图

〖上海市谱系〗
    上海嘉定·南翔陈氏宗谱二卷 (民国)陈家栋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永誉堂铅印本 辽宁图(存卷1)始迁
    上海(陈氏)支谱一卷 (清)陈汝馨纂修清钞本一册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JPll01/B
    上海·崇明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步梯纂修清道光年二十一年(1841年)怡怡堂刻本 五十四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了P1104
    上海·崇明颍川西洲陈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清)陈瓒等纂修民国元年(1912年)怡善堂刻本·三十二册 书名据谱序题 版心刻陈氏家乘 上图:6306/A
    上海·崇明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瓒纂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怡善堂刻本四4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07/A
    上海·崇明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瓒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怡善堂刻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97/A
    上海·宝山罗溪东阳陈氏支谱不分卷 陈祖衡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敦谊堂稿本一册 上图:了P1085

〖江苏省谱系〗
    江苏南京·金陵陈氏谱略四卷附言一卷艺文略一卷艺文补遗四卷光誉集十四卷 (民国)陈作仪 陈诒绂同编民国间稿本 十四册国图
    江苏溧水·珲山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锡祺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石漱乡山口村 江苏溧水·环步陈氏宗谱十八卷 (清)陈传富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云合乡孔家白石观 江苏溧水·陈氏宗谱 (民国)陈尤傲纂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 上海图(缺卷2、3、5、7、8、11、15、24—26)
    江苏赣榆·陈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赣马乡陈三庄
    江苏淮安·淮山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钞本 江苏淮安县图
    江苏阜宁·陈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为轩 陈伯盟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扬州犁头街浦聚成齐刊本科图 美国
    江苏扬州·潍邑陈氏族谱十二卷 (清)陈翮纂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祠堂刻本 十二册国图
    江苏扬州·维扬安阜洲陈氏重修族谱十卷 (民国)陈广渊等修 刘嵩泉辑民国六年(1917年)活字本 国图 吉林大学 注:书口题《陈氏宗谱》
    江苏扬州·维扬陈氏重修族谱口口卷 (民国)陈万林修 陈耿耀纂民国八年(1919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2)
    江苏扬州·陈氏家谱 (民国)陈延禩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京和济印刷局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吉林大学 广东中山图 日本 美国
    江苏扬州·维扬江都陈氏重修族谱八卷 (民国)陈世炆等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德星堂活字要本 国图 河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江苏泰州·陈氏家乘十一卷 (清)陈安策修清嘉庆十一年(18%)刻本 二册 吉林大学
    江苏泰州·延令陈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李小山辑民国十二年(1923年)刻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江苏泰州·陈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陈安策纂修清嘉庆十一年(18%)刻本 四册 上图:923747—50
    江苏·高邮奉西陈氏家谱不分卷 (明)陈学礼修明天启七年(1627年)写本 二册 美国
    江苏高邮·平江继禹堂陈氏宗谱二卷 (清)陈大武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刻本 江苏高邮县一沟乡佛塔村
    江苏·句容达乡迁居润陈氏支谱四卷 (清)陈桂琛等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德星堂活字本二册 美国
    江苏·句容陈巷张巷陈氏家乘七卷首一卷 (清)陈会璋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慎达堂活子本八册 吉林大学
    江苏泰兴·陈氏族谱 (民国)周定三重整民国十二年(1923年)尚义堂刻本 江苏泰兴县珊瑚南洋村
    江苏泰兴·陈氏族谱 清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6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6232
    江苏如皋·县东石家旬陈氏增辑宗谱二十八卷 (清)陈树献 陈其垄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辽宁图 美国
    江苏如皋·陈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陈桂林等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如皋新明印刷社铅印本 二十六册 国图
    江苏·如皋县东石家甸陈氏增辑宗谱二十六卷 陈桂林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如皋新明印刷社铅印本二十六册 八修本 上图:了P1062;又一部900843—868,26册
    江苏镇江·京口陈氏五修家谱二卷 (清)陈梦原等撰清嘉庆九年(1840年)刊本 二册 美国
    江苏镇江·京口朱方陈氏续修族谱八卷 (清)陈昌焕修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活字本 国图 美国
    江苏镇江·京口朱方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逢柱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活字本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润州氏宗谱四卷 (清)陈培富等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绍武堂活字本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京江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宗联等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贻安堂活字本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陈氏宗谱十二卷 (清)陈兆仑修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星聚堂刻本北京大学
    江苏镇江·陈氏宗谱云柯云宅 (清)陈兆仑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钞本台湾
    江苏镇江·润东囵南陈氏重修族谱二卷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木活字本 二册 国图(二部)
    江苏镇江·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兆祥 陈兆仑等总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京江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善之纂辑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活字本 六册 国图
    江苏镇江·润东当江沙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学昌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刻本苏州大学
    江苏镇江·陈氏宗谱七卷 (民国)陈联第重修民国八年(1919年)清江江 国图书公司铅印本 国图 科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江苏镇江·润州陈氏宗谱七卷 (民国)陈联第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三册 美国
    江苏镇江·开沙陈氏九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云辉等纂民国三年(1914年)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江苏·长洲陈氏世谱四卷首一卷 (清)陈宗浩纂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刻本 六册书名据版心、目录题 书名页题颍川世谱 上图:910197—202
    江苏常州·陈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陈垒纂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常州陈氏训行堂木活字本江苏常州市图(存卷4、8、10、18)
    江苏常州·陈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振翰主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常州陈氏星聚堂铅印本 江苏常市图(存卷1—8、12)
    江苏常州·皇村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银皋等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星聚堂活字本六册 美国
    江苏常州·篁村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茂皋等修民国七年(1918年)星聚堂活字本 八册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张墅陈氏宗谱十二卷 (清)陈正大主修 (清)陈培全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源远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九修本 上图:912251—62
    江苏·武进陈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体仁主修 (清)陈洪畴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星聚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书名据版心、目录题 上图:徐汇
    江苏·武进陈氏家乘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荣海等主修 (清)陈祺明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5,卷首 书名据书名页、版心题 上图:6263
    江苏·武进儒慕陈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陈金根主修 吕律和纂修民国七年(1918年)崇本堂木活字本七册存卷2、3、5—8、12 上图:6189
    江苏·武进西林陈氏宗谱八卷 陈天荣主修 陈如玉纂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良善堂木活字本 八册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JP1075
    江苏·武进高梅陈氏宗谱陈德章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追远堂木活字本一册存卷5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6198
    江苏·武进陈氏宗谱十八卷 陈季朝等主修 陈俊清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训行堂木活字本 十八册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上图:JP1053
    江苏·武进陈氏家乘六卷首一卷 陈全泰等主编 陈尹清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延庆堂木活字本 六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JPl065;又一部900883—88,6册
    江苏·武进陈氏续修族谱陈继灿主修 陈体佩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廖佑成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下户颍川堂 上图:6157
    江苏武进·石桥里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翰等重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颍川堂刊本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宗谱三十卷 (清)陈祖海纂清光绪二年(1876年)映山堂活字本三十册 历史所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宗谱三十二卷 (清)陈耀宗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映山堂活字本 国图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陈熙民 陈仲之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映山堂铅印本 人民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江苏武进·毗陵小南门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庚耀续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德星堂活字本十册 历史所
    江苏武进·毗陵西滩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得宝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德星堂木活字本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瑞国等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德星堂活字本十册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小南门陈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宗麟等修 民国元年(1917年)德星堂刊本 十二册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小南门陈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宜仁续修民国五年(1916年)德星堂活字本 国图
    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族谱十二卷 清光绪五年(1879年)训行堂活字本历博
    江苏武进·毗陵双桂里陈氏宗谱三十卷 (清)陈茂和监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忠节堂活字本 历史所 美国
    江苏武进·晋陵陈氏家乘六卷首一卷 (清)邵之俊纂清光绪七年(1881年)延庆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哈尔滨师大
    江苏武进·晋陵陈氏续修宗谱十二卷 (清)陈须大 陈叙大主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馀庆堂活字本十二册 历史所
    江苏武进·毗陵陈氏续修宗谱十二卷 (清)陈宜南等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海图
    江苏武进·横林陈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书生纂民国四年(1915年)星聚堂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历史所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陈氏谱八卷 (民国)陈绵文修民国六年(1917年)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江苏武进·毗陵陈氏宗谱六卷 (民国)陈羲培 陈羲林等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星聚堂刊本 六册 南开大学
    江苏武进·毗陵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川麟等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星聚堂活字本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礼宾等辑民国十七年(1928年)忠节堂刊本 八册 国图 南开大学
    江苏武进·晋陵陈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民克明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官梅堂活字本 三十一册 历史所
    江苏·无锡陈氏宗谱 (清)陈肇基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十八册 存卷5、8—10、14、18、19、21、25—27、29、37、38、42、46、49,另1册无卷 次标识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上图:6255/A
    江苏·无锡陈氏宗 谱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同治间 上图:6255/B
    江苏·无锡陈氏宗谱八卷 陈兴祖等主修 陈鸿富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JPl052
    江苏·无锡锡山陈氏宗谱八卷 陈肇圻等纂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诒榖堂木活字本七册存卷1—6、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JPl074
    江苏·无锡锡山陈氏家乘二十二卷 陈栋全主修 薛保煌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如在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JPl073;又一部JPl073—1,22册;又一部909934—55,22册;又一部909956——77,22册; 又一部 909978——99,22册;又一部910》00—— 21,22册;又一部912222—43,22册
    江苏·无锡锡山陈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如在堂钞本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7959
    江苏无锡·锡山陈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陈云异纂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萃文楼活字本三十五册 历史所
    江苏无锡·陈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陈锦文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德星堂刊本二十四册科图
    江苏无锡·锡山陈氏家乘二十四卷 (清)陈九皋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如在堂活字本十六册 美国
    江苏无锡·续修陈氏君实公支谱首编三卷前编七卷今编二十三卷 (清)陈云标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报本堂活字本 历史所 人民大学
    江苏无锡·锡山陈民家乘十八卷 (清)陈省三 陈洪顺同纂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如在堂活字本 十八册 国图
    江苏无锡·陈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陈纲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羲堂活字本二十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陈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兰轩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序伦堂活字本十二册 国图
    江苏·江阴陈氏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以昭等创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彩星堂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江苏江阴·流璜陈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陈甘弼主修民国九年(1920年)聚星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江苏江阴·善村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绍全等修民国十年(1921年)诒谷堂活字本 八册日本 美国
    江苏江阴·西郭陈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陈毓瑞等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木活字本 十二册日本 美国
    江苏江阴·陈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锡庆主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忠节堂活字本十二册 历史所
    江苏江阴·云亭陈氏续修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陈广仁 陈道新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德星堂刻本十六册哈尔滨师大
    江苏苏州·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昌年续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江苏吴县·苏城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昌年等修清同治九年(1870年)刊本 二册 美国
    江苏吴县·官礼陈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陈攀贵等纂清光绪十年(1884年)叙伦堂活字本十二册 国图 福建图江苏吴县·陈氏世谱四卷首一卷 (清)陈宗浩 陈秉哲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家祠刻本 国图 科图 历史所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大 上海图 江苏苏州市博 美国
    江苏吴县·陈氏世谱不分卷 (清)陈玉声等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刊本 八册日本 美国
    江苏吴县·东林陈氏支谱不分卷 (清)陈浚等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敦睦堂木活字本 一册日本 美国
    江苏吴县·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国贤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绳德堂木活字本四册日本 美国
    江苏·吴县白溪陈氏家乘不分卷 (清)陈星灿纂修清刻本 一册 书名据书名题 记事到清康熙间 上图:长O05939
    江苏·吴县,海门颍川陈氏支谱二十卷首一卷
    江苏吴江·白溪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星灿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白溪陈氏写 刻本 上海图
    江苏吴江·颍川陈氏近谱不分卷 (清)陈(土皆)琛编清嘉庆七年(1802年)楔湖刻本 国图 吉林大学 浙江图 浙江嘉兴市图 日本 美国
    江苏吴江·濡须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兴起 陈代茂纂修清光绪四年(1878年)同里黄之和堂木刻本六册 河北大学
    江苏吴江·松陵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三锡纂清钞本 国图
    江苏吴江·蚬江陈氏家谱八卷 (民国)陈去病修民国四年(1915年)松陵陈明善堂铅印本 国图 中央民院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博 江苏吴江县图 江苏常熟市图 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 云南图
    江苏·陈氏族谱四卷 (民国)萧颐卿编辑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旌羲堂活字本 南京博
    江苏丹徒·石城陈氏族谱十六卷 (清)陈元珠等主修 (清)陈元珠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27
    江苏丹徒·陈氏族谱四卷 (清)陈祺龄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贻安堂木活字本四册 上海图
    江苏丹徒·丰城东陈氏支谱二卷 (民国)陈嵩龄等修民国六年(1917年)活字本 二册 美国
    江苏丹徒·石城陈氏族谱二十三卷 (民国)陈羲有编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燕贻堂活字本二十六册 历史所
    江苏·丹徒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天相等纂修清钞本 四册 书名页题道光甲午年重修 三知堂藏版 上图:JPl076
    江苏·丹徒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天相等纂修民国钞本 四册 佚名增补 上图:926584—87
    江苏·丹徒京口朱方陈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陈熙鸿等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木活字本 八册 六修本 上图:915871—78
    江苏·丹徒京江陈氏族谱四卷 (清)陈祺龄纂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贻安堂木活字本四册 上图:90126—9;又一部JPl084,4册
    江苏·丹阳吕城坝口陈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廷桂纂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笃庆堂木活字本 十册 上图:926590—9
    江苏丹阳·云阳後分陈氏宗谱十八卷 (清)陈变堂纂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活字本 十八册  历史所
    江苏丹阳·云阳陈氏汇造宗谱九十四卷 (民国)陈树声等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有归木活字本九十六册日本 美国 注:一名《陈氏大成宗谱》
    江苏丹阳·吕城坝口陈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淳湖 陈毓镐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笃庆堂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丹阳·云阳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陈琦重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图(存卷1、4、5、7、11、12、14)
    江苏·方山陈氏七修族谱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42 书名据书签题 七修本 上图:6321
    江苏江都·五洲陈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刻本 四册上海图
    江苏·江都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有武主修 (清)王瑞龙纂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槐堂木活字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4399—408
    江苏·江都陈氏宗谱十卷 陈广渊主修 刘嵩泉纂修民国六年(1917年)木活字本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6241—50
    江苏·江都陈氏族谱四卷 十册 (清)陈守法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木活字本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徐汇
    江苏·江阴来昭里陈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陈宏略纂修清嘉庆五年(1800年)安雅堂刻本册 上图:914111—14四
    江苏·江阴大桥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陈元兴主修 (清)陈铭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崇本堂木活字本 八册上图:921768—75
    江苏·江阴流璜陈氏宗谱三十二卷 陈富全主修 黄养和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上图:JP1060
    江苏·江阴流璜陈氏宗谱二十八卷 陈蔼荪主修 包廷扬纂修民国九年(1920年)聚星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上图:900815—42  
    江苏·金坛大清涪陈氏重修宗谱八卷 (清)陈大鹏主修 (清)陈之锦纂修清光绪四年(1878年)凤和堂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1、2、5、6 书名据目录题
    江苏·宜兴陈桥陈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民国)陈世球 陈人佐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光裕堂活字本 国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江苏·宜兴陈氏宗谱五十八卷 (清)陈荷莲主修 (清)陈濬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星堂木活 字本 五十二册 十三修本 上图:910044—95
    江苏·宜兴陈氏宗谱七十六卷 陈诏卿主修 陈溶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六十八册存卷1—52、54—57、64、 66—75 上图:6162/A
    江苏·宜兴叶塘陈氏宗谱 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6、10、11、30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147/D
    江苏·宜兴荆溪叶塘陈氏月溪 分谱 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末 上图:6147/K
    江苏·宜兴栖霞里陈氏家乘四卷 清佑启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2—4 记事至清同治间 上图:6262
    江苏·宜兴东城陈氏宗谱 清光裕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4—6 书名据世系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322
    江苏·宜兴定跨陈氏宗谱 (清)陈文起等主修 (清)陈企元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惟善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卷首 八修本 上图:6312
    江苏·宜兴川埠陈氏宗谱十六卷 (清)陈采苹主修 (清)陈隆源等纂修清宣统三年(1911)敦本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图:918745—60
    江苏·宜兴莲湖陈氏宗谱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 一册 存卷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64
    江苏·宜兴陈桥陈氏宗谱十卷 陈世球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光裕堂木活字本 十册 上图:919049—58
    江苏·毗陵陈氏续修宗谱三十二卷 (清)陈润宗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映山堂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上图:JPl079
    江苏·毗陵陈氏宗谱八卷 陈顺麟主修 陈赓海纂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星聚堂木活字本 六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4178—85
    江苏·毗陵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兆光等纂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庆余堂木活字本六册 书名据谱序题 版心题陈氏宗谱 上图:922754—9
    江苏·毗陵白塔陈氏宗谱民国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7 上图:6203
    江苏·晋陵陈氏宗谱清星聚堂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2、4、17、18、20 记事至清同治间 上图:6293
    江苏·海门,吴县颍川陈氏支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陈焘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木活字本六册 上图:910178—83
    江苏·常熟陈氏家乘 (清)陈星涵纂修清刻本 一册 存卷1—10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242
    江苏常熟·陈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清)陈星涵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西安佐暑刻本 国图 中央民院 辽宁图 上海图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靖江·陈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陈楠等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活字本日本 美国
    江苏·靖江陈氏族谱民国木活了本 一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31
    江苏·溧阳诸里陈氏重修宗谱三十三卷 陈鸿仪等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十三册 存卷1—3、8—15、18—25、29—33书签题金渊陈氏宗谱 上图:6290
    江苏·润州润东当江沙陈氏族谱八卷 陈景希等纂修民国六年(1917年)星聚堂木活字本八册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926600—7
    江苏·润州润东当江沙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九皋等纂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星聚堂木活字本六册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926608—13
    江苏·润州陈氏族谱清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6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清嘉庆间 上图:6232
    江苏·润州粤河西陶庄陈氏续修宗谱六卷 陈道德主修 丁学宏纂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镇江南门外丁锦章木活字本 六册 上图:JPl096
    江苏扬中县陈氏宗谱不分卷支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国图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26 19:51:45 |只看该作者
〖浙江省谱系〗
    浙江·龙游垅蚯陈氏家谱清咸丰十年(18肋)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15
    浙江·龙游垅蚯陈氏家谱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16
    浙江·龙游颍川郡陈氏家谱三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继述堂木活字本 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401—2;又一部910403— 4,2册
    浙江萧山·涝湖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士朝 陈元阶等修清道光六年(1826年)推已堂木活字本 国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涝湖西堡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兆英等修清道光六年(1826年)六顺堂木活字本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唐里陈氏宗谱 (清)陈粲等纂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六望堂活字本十册 国图
    浙江萧山·唐里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应元等辑清同治八年(1869年)六望堂活字本 国图 浙江图
    浙江萧山·唐里陈氏宗谱十四 (清)陈传森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六望堂木活字本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长浜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锡钓 陈钟颍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敬睦堂木活字本 国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宗元等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敦睦堂木活字本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萧邑陈氏宗谱十四卷 (清)陈运顺 陈浩然修清光绪七年(1884年)树德堂木活字本日本 美国浙扛·萧山湘左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书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崇本堂活字本十册 吉林大学
    浙江·萧山陈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陈娘等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挞敬堂活字本十五册 美国
    浙江·萧山涝湖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校风纂修清道光六年(1826年)推己堂木活字本—十册 上图:926574—83
    浙江·萧山唐里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粲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六望堂木活字本 八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92
    浙江·萧山马谷陈氏宗谱 (清)陈应炬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01
    浙江·萧山大同陈氏宗谱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永和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92
    浙江·萧山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镜蓉纂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世德堂活字本十册 历史所 注:该族散居绍兴、萧山等地
    浙江·绍萧陈氏宗谱十卷 (民国)陈永鉴等修民国四年(1915)世德堂活字本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绍兴、萧山等地
    浙江余杭·西园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龙光 陈兆丰辑清刻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余杭·陈氏宗谱二卷 木活字本 浙江馀杭县文管
    浙江富阳·富春上馆陈氏宗谱三卷 (民国)陈锡镳 陈正澜等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种德堂刊本 浙江图 美国
    浙江富阳·富春上馆陈氏有八公派族谱二卷 (民国)陈锦纳等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种德堂刊本二册 美国
    浙江富阳·富春深里陈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陈侃 陈竹笙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暨阳存心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图
    浙江·颖川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之培修钞本 三册 南京大学
    浙江建德·儒桥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楫总局 陈元章主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衍庆堂活字本 国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浙江淳安·遂安陈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陈锡森等修民国八年(1919年)世德堂活字本 十六册 国图
    浙江余姚·姚江鹦山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九牧 陈鼎泰辑 陈德光续修清嘉庆十年(180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十册 浙江图
    浙江余姚·姚江四堡陈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陈仁标 陈裕茂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地心堂活字本 六册 国图 河北大学
    浙江余姚·姚江雪楼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福廷 陈占富等纂民国二年(1913年)毓庆堂木活字本八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浙江余姚·姚江云楼陈氏宗谱八卷 陈福延主修 陈福照纂修民国二年(1913年)毓庆堂木活字本八册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914030—7
    浙江余姚·姚江梅川陈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锡成等编民国八年(1919年)崇孝堂排印本 六册 南开大学
    浙江余姚·竹山桥陈氏宗谱四 (民国)陈启德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麟风堂刊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浙江余姚·鹦山陈氏宗谱六卷 陈士峨等纂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德星堂木活字本五册存卷1、2、4—6 上图:JPl059
    浙江余姚·鹦山陈氏宗谱六卷 清乾隆九年(1744年)德星堂木活字本五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82/B
    浙江余姚·鹦山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德光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82/A
    浙江余姚·鹦山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宏吉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德星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2—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81/A
    浙江余姚·鹦山陈氏大成宗谱五卷 (清)陈尚伦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汝馨钞本五册 记事至清康熙间 上图:JPll01;又一部JPl058,5册
    浙江·鄞县四明仓基陈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陈隆鲆等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遗忠堂木活字本 五册存卷1—6、26—32,卷首书名据版心、书名页题 十九修本 上图:JPl051
    浙江·鄞县四明仓基陈氏家谱二卷 陈祖确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遗忠木活字本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书名页题旌忠录 上图:910252—53
    浙江·鄞县武陵桥陈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叶伯允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敦厚堂木活字本 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JPl048
    浙江·鄞县武陵桥陈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袁政襄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敦厚堂木活字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JPl055;又一部JPl055—1,1册
    浙江·鄞县水仓陈氏宗谱不分卷 陈士范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慎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JPl050
    浙江·鄞县横泾陈氏宗谱不分卷 陈信芳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书锦堂木活字本 一册七修本 上图:JPll08
    浙江·鄞县鄞西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澜等纂修清钞本 二册 清乾隆五十一年修五修本佚名增补至清道光间 上图:了P1107
    浙江·鄞县鄞东陈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士盛等纂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赉善堂木活字本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了P1046
    浙江鄞县·鄞东陈氏宗谱三卷 (清)陈世永纂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光达堂活字本 一册 吉林大学
    浙江鄞县·生姜漕陈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陈华茂纂清光绪四年(1878年)崇本堂活字本一册 历史所
    浙江鄞县·生姜漕陈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陈富教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崇本堂活字本 国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苏州大学
    浙江鄞县·慈东陈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陈君律 陈绍桐等纂民国十六年(192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一册天一阁
    浙江鄞县·鄞南十亩漕陈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戴彦硕 陈子梁纂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活字本 一册天一阁
    浙江鄞县·鄞葑里村钞堂陈氏家乘二卷首一卷 (民国)张琴纂民国十九年(1930年)雨钞堂木活字本一册天一阁
    浙江鄞县·鄞东月浦陈氏家乘四卷首一卷 民国二十年(1931年)遗忠堂木活字本二册天一阁
    浙江鄞县·鄞陈横楼后陈陈氏宗谱二卷 (民国)张琴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雨钞堂木活字本 一册天一阁
    浙江鄞县·晴江陈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陈本琅 陈文绍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垂裕堂木活字本 二册天一阁
    浙江鄞县·鄞西北渡陈氏宗谱四卷首二卷末二卷 (民国)张传保 鲍仁声等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月湖陈氏家乘草本二卷 (民国)陈祖朴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刊本 浙江宁波市档
    浙江鄞县·月湖陈氏宗谱德和堂陈氏稿本 二十二册中央民院
    浙江慈溪·狮山陈氏宗谱二卷 (清)陈良琮等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郭本堂活字本二册 吉林大学
    浙江慈溪·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梦兰纂清末钞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稿本十册 浙江图
    浙江慈溪·慈邑双顶山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志青纂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燕翼堂写本二册 历史所
    浙江慈溪·慈东青林陈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民国)洪日湄 陈尚彬纂民国十三年(1924年)新新堂木活字本天一阁(缺卷6)
    浙江慈溪·掌起桥陈氏大泽桥房支谱八卷 孔敬堂木刻本 浙江慈溪县文管(存五册)
    浙江·奉化鹅鹊陈氏家谱不分卷 陈诗豪主修 庄景仲纂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孝友堂木活字本 五册 上图:JPl229;又一部JPl049—1,4册
    浙江奉化·鹅鹊陈氏家谱写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浙江奉化·西锦陈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严澄卿纂民国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浙江奉化·峨阳陈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赖士龙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嘉会堂钞本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浙江象山·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炎修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陈氏眷房谱一卷 (清)马渭滨纂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下沈陈氏房谱一卷 (清)史雨轩修清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下沈陈氏房谱一卷 (清)陈文吉修清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下沈陈氏宗房谱一卷 (民国)赖凤鸣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象南东陈陈氏宗谱一卷 (民国)高振宵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杏墙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陈显伟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存卷1—6,9—12)
    浙江象山·胡家屿陈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礼复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平阳·高(奥山)陈氏宗谱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活字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68
    浙江平阳·乡贤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世泽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四册 国图
    浙江·嘉善古贤陈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陈善修清嘉庆间钞本 一册 上图:JPl092
    浙江嘉善·陈氏宗谱七卷 (清)陈丰纂清康熙十年(1671年)刻本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浙江嘉善·枫泾陈氏家谱清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 一册 美国
    浙江海盐·温陵陈氏分支海盐宗谱一卷 (清)陈教达撰清宣统元年(1909年)文圃堂苏州刻本 国图 上海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嘉兴市图
    浙江湖州·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镇基纂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木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浙江湖州·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镇基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刻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浙江长兴·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陈作舟 陈惟吾主修民国六年(1917年)木刻本 浙江长兴县博
    浙江绍兴·会稽樊川陈氏宗谱五卷 (明)陈株 陈损等修明崇祯六年(1633年)钞本 六册 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雷门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异撰 陈锡禹等增修清初钞本 美国
    浙江绍兴·山阴陈氏续修世谱四卷 (清)陈奕新等序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钞本 四册 美国
    浙江绍兴·樊川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范芬等修清嘉庆八年(1803年)萃渔堂刊本 六册日本 美国  
    浙江绍兴·山阴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秉昭补修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补修传钞本二十四册 美国
    浙江绍兴·越城楫里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基高增辑清道光七年(1827年)活字本 四册 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平水陈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世元等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尚义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浙江绍兴·衙西陈氏宗谱十二卷 (清)陈华等续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2年)星聚堂刊本四册 南开大学
    浙江绍兴·山阴湖塘陈氏宗谱五卷 (清)陈蓉江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心一堂木活字本 五册 浙江图
    浙江绍兴·芝湖陈氏家谱八卷 (清)陈开源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聚德堂木活字本八册 美国
    浙江绍兴·越城江桥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锡朋续修清光绪九年(1883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南开大学 日本 美国
    浙江绍兴·越城江桥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壬一等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德星堂活字本 国图 历博 天津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浙江图 杭州大学 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平水陈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陈昭友 陈芳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尚义堂木活字本十册日本 美国
    浙江绍兴·山阴下方桥陈氏宗谱二十卷 (清)陈汝兰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顾予堂刊本十六册日本 美国
    浙江绍兴·东浦陈氏怀十房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陈变枢纂民国五年(1916年)铅印本 六册 国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南京图 浙江图
    浙江·绍兴曹娥陈氏家谱二卷 附绍兴陈太仆春源先生事略一卷 陈氏羲庄条规一卷 (民国)陈文灿编民国十四年(1925年)石印本复旦大学
    浙江绍兴,下方桥陈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陈星衍编民国十五年(1926年)颐予堂铅印本 国图 北京大学 浙江绍兴县档 日本 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车家浦陈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宰鸿等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聚德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绍兴县档 日本 美国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安山陈氏宗谱口口卷 (清)陈庚等修钞本 一册 浙江图(存卷1、2)
    浙江绍兴·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钞本辽宁图 注:记事止清乾隆间
    浙江诸暨·暨阳唐谷陈氏宗谱四卷 (清)全文炎 张同为纂清乾隆间永睦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浙江诸暨·暨阳陈氏宗谱十六卷 (清)陈传经等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聚星堂活字本十六册 国图
    浙江诸暨·暨阳孝羲陈氏宗谱二十六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华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浙江诸暨·暨阳东安古唐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仁风 陈予徵等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德星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长生等修民国五年(1916年)存义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浙江诸暨·义门陈氏宗谱八十二卷 (民国)陈勉甫修民国十年(1921年)聚原堂刊本 八十二册日本 美国
    浙江诸暨·义门陈氏宗谱六十六卷 (清)陈溱等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聚原堂木活字本六十六册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十一修本 上图:918080—145
    浙江诸暨·义门陈氏宗谱八十二卷 陈勉甫等纂修民国九年(1910年)聚原堂木活字本三册残本 十二修本 上图:6334
    浙江诸暨·义门陈氏宗谱一百卷 (民国)陈复生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聚原堂活字本一百册 国图 历博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浙江诸暨·义门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聚原堂刊本 十二册 美国
    浙江诸暨·暨阳浣东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建均 陈浴麈纂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浙江诸暨·枫桥宅步陈氏家谱八十卷 订正九卷首一卷 (民国)陈域声辑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萃伦堂活字本 国图(缺卷1)注:又名《宅埠陈氏宗谱》
    浙江诸暨·宅埠陈氏宗谱四十八卷 (清)陈鲁昌纂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萃伦堂木活字本 四十八册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上图:917356—403
    浙江诸暨·宅埠陈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陈纯齐等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萃涣堂木活字本二十七册 存卷1—3、5—2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51
    浙江诸暨·宅埠陈氏宗谱 (清)陈通声等纂修清宣统三年(1911年)萃伦堂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30、3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57
    浙江诸暨·宅埠陈氏宗谱八十卷 陈讷诜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萃伦堂木活字本 八十二册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上图:914288—369
    浙江诸暨·宅埠陈氏世谱清萃涣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8、12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 上图:6348
    浙江诸暨·宅埠陈氏世谱清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9、16、17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 上图:6349
    浙江诸暨·宅埠陈氏祀簿民国萃伦堂木活字本 一册 上图:923189
    浙江诸暨·永安坊陈氏宗谱 (清)陈光照纂修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长山张文丰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下刻恒慕堂 上图:910339—42
    浙江诸暨·永安坊陈氏宗谱清忠义堂木活字本 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雍正间 上图:910337—38
    浙江诸暨·永安坊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忠义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 上图:6362
    浙江诸暨·永安坊陈氏宗谱清道光—卜七年(1837年)恒慕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2、4—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343—46
    浙江上虞·古虞梁湖陈氏宗谱 (清)陈永言等纂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陈氏庆馀堂木活字本 四册 国图
    浙江上虞·梁湖陈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陈惟孝修 陈星阶等纂民国十六年(1927年)庆馀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首、卷 1—5)
    浙江上虞·陈氏县前支宗谱十一卷 (清)陈景书 陈宝三等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奉先堂活字本 八册日本 美国
    浙江上虞·古虞义门刘陈世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陈松泉等修清同治八年(1869)旌义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浙江上虞·古虞陈氏宗谱清钞本 二册 存卷3、4 记事至清同治间上图:7975
    浙江上虞·祁山陈氏宗谱十二卷 (清)陈浚等修清光绪元年(1875)思成堂活字本厂册 美国
    浙江上虞·祈山陈氏宗谱十二卷 (清)陈浚主修 (清)陈载清等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思成堂木活字本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0869—78
    浙江上虞·陈氏西墙门支宗谱五卷 (清)陈世英 陈树护等编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名贤祠印本四册 浙江图 南开大学
    浙江上虞·陈氏西墙门支宗谱七卷 (民国)陈永良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名贤祠活字本六册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浙江上虞·湖塘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明月修 陈时夏等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六册 浙江图
    浙江上虞·虞邑郭渎陈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陈钟堂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怀德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浙江·上虞陈氏西墙支宗谱七卷 陈荫镜纂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名贤祠木活字本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0895—900
    浙江·上虞陈氏县前支宗谱 (清)陈宝三等纂修清奉先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6书名据书衣、版心题 记事至道光间 上图:6469
    浙江·上虞梁湖陈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陈维孝主修 陈嘏熙纂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庆余堂木活字本八册 上图:JPl094
    浙江·上虞古虞梁湖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律亭纂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庆余堂木活字本 四册 上图:917438—41
    浙江·上虞绍兴曹娥陈氏家说二卷 陈文起纂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铅印本 一册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920656
    浙江上虞·横山陈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陈锡圭 陈渭主修清宣统三年(1911年)仁趾堂活字本六册 国图 历史所
    浙江·上虞西横山陈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陈渭等主修 (清)陈文琪等纂修清宣统三年(1911年)仁趾堂木活字本六册 上图:JPll00
    浙江上虞·虞南张村陈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陈金炎 陈云官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宝德堂木活字本四册、浙江图
    浙江上虞·覆山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梦洲等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浙江上虞·陈氏东墙门支宗谱 (民国)陈来标等纂民国十四年(1925年)智乐堂活字本四册 吉林大学
    浙江上虞·古虞新通明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宝常 陈寿嵩创辑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刻本 二册 河北大学
    浙江上虞·陈氏县前支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礼法主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奉先堂活字本 历史所 浙江图 天一阁
    浙江上虞·横山九峰陈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陈景灿修 陈镜濂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五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浙江嵊县·陈氏宗谱三卷 (清)陈锦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 四册日本 美国
    浙江嵊县·剡北陈氏家谱二十二卷末一卷 (民国)陈家玙、陈锡金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木刻本 十六册 河北大学
    浙江嵊县·剡氏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昌彭 陈蓉齐等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浙江·金华栗里陈氏宗谱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92
    浙江·金华栗里陈氏宗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3、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93
    浙江金华·陈氏宗谱口口卷 清道光九年(1829年)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一册)
    浙江·金华陈氏重修族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陈培庆续修 陈篆增辑民国七年(1918年)铅印本 国图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辽宁图
    浙江金华·北溪陈氏宗谱口口卷 清光绪间修民国七年(1918年)时恩堂续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
    浙江金华·虹路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二十年(1931年)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
    浙江金华·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一册)
    浙江兰溪·陈氏宗谱民国四年(1915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里方村
    浙江兰溪·颍川陈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七年(1918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殿山乡
    浙江兰溪·激南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兰溪·富春陈氏宗谱三卷 民国十四年(1925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下陈乡白九村
    浙江兰溪·金钟陈氏宗谱三卷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朱家乡
    浙江兰溪·颍川郡陈氏宗谱三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兰溪·颍川陈氏宗谱二卷 (清)陈金仓等纂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瑞玉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目录题 上图:6550
    浙江兰溪·颍川郡陈氏宗谱一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兰溪·颍川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水(钅东)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水亭乡水亭街
    浙江兰溪·松岩白沙陈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陈志祯 陈志穆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白沙村
    浙江兰溪·芝堰陈氏宗谱七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芝堰乡(三部)
    浙江兰溪·社牛菖湖陈氏宗谱二十四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汪高乡
    浙江兰溪·激南里坞陈氏宗谱 陈开松等纂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仁让堂木活字本一册存卷1 书名据书签题 八修本 上图:6595
    浙江兰溪·陈氏宗谱十二卷 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皂洞口
    浙江东阳·清溪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海观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浙江东阳·路西陈氏宗谱三卷 (民国)斯国泰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木活字本 一册 浙江东阳县周公岭脚
    浙江东阳·西湾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三十六(1947年)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古光乡下信庄
    浙江义乌·龙溪陈氏宗谱三十卷 (清)陈树栅主修 (清)陈必萃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存卷1—4、6、19、21— 25、28—30 十四修本 上图:6381
    浙江义乌·龙溪陈氏宗谱 (清)陈学和主修 (清)陈斌等纂修清咸丰七年(1857年)木活字本 六册存卷5、9、16、19、25、28 十二修本 上图:6384
    浙江义乌·龙溪陈氏宗谱 (清)陈谦等主修 (清)陈树琪等纂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十四册 存卷3、4、6、7、10—14、19、21、25 十三修本— 上图:6383
    浙江义乌·龙溪陈氏宗谱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 二十五册 存卷4—7、12—17、19、20、22、23、25—33、36、37 十五修本 上图:6382
    浙江义乌·龙溪陈念祖堂己谱四卷 (清)陈树琪等纂修清咸丰七年(1857年)木活字本 三册存卷1—3 上图:6204/A
    浙江义乌·石门陈氏宗谱四十四卷 陈瑗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四十四册 存卷1—30、32—44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凰山象山京山陈氏宗谱 上图:6507/A
    浙江义乌·石门陈氏宗谱二十卷 (清)陈世德纂修清乾隆九年(1744年)木活字本 十四册 存卷1—3、5—9、11、12、14、15、17—19 版心题凰山象山京山陈氏宗谱—卜图:6504/A
    浙江义乌·石门陈氏宗谱十八卷 (清)陈宗美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活字本十九册 存卷1—8、11—18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凰山象山京山陈氏宗谱 上图:6496/A
    浙江义乌·石门陈氏宗谱 (清)陈时多纂修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木活字本 二十一册 存卷2—5、7—13、15、17、18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凰山象山京山陈氏宗谱 上图:6500
    浙江义乌·石门陈氏宗谱 (清)陈德修纂修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活字本 二十三册 存卷1、3—7、9、10、13、15、16、19—30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凰山象山京山陈氏宗谱 上图:6499
    浙江义乌·石门陈氏宗谱 (清)陈修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木活字本三十一册 存卷1—31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凰山象山京山陈氏宗谱 上图:6498
    浙江义乌·石门陈氏宗谱三十五卷 (清)陈书田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书名据书签题版心题凰山象山京山陈氏宗谱 上图:910359—92
    浙江义乌·石门陈氏宗谱四十卷 (清)陈双桂等纂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木活字本 三十一册 存卷1、2、5、7—9、11、12、14—21、23—29、31—39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凰山象山京山陈氏宗谱 上图:6497
    浙江义乌·石门陈氏宗谱四十卷 (清)陈璋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宜而堂木活字本 四十一册 存卷1—19、21—40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凰山象山京山陈氏宗谱 上图:6503
    浙江义乌·石门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三册 残本 书名据书签题 版心题凰山象山京山陈氏宗谱 上图:6505/A
    浙江义乌·凰山象山陈氏宗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 版心题凰山象山陈氏宗谱 上图:6505/B
    浙江义乌·凰山象山陈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一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63
    浙江义乌·凰山象山陈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 一册残本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64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陈永观等纂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木活字本 三十一册 存卷1—19、21—23 卷首即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52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清木活字本 八册 存卷3、5、6、8、10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康熙间 上图:6602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陈道恕等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3—5,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25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陈永渡等纂修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木活字本 十七册 存卷3—9、11—20,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29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 (清)陈永渡等纂修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木活字本 1册 存卷2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27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 (清)陈永窠等纂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1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26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前集十四卷 陈海佳等纂修民国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十八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5305—22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前集十四卷首一卷 (清)陈元建等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木活字本 十八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473—90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后集十五卷 陈郁棠等纂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木活字本 二十三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5323—45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后集十四卷首一卷 (清)陈元建等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木活字本 十七册 存卷1、2、4—12、14,卷首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33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后集十四卷首一卷 (清)陈海佳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木活字本十八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455—72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后集十四卷 陈郁棠等纂修民国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八册存卷6、10—13,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31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鼎新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三册 存卷1、3、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28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四卷 陈守成纂修民国八年(1919年)木活字本.一1册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32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前集十四卷 (民国)陈氏族人修民国元年(1912年)活字本 十八册 国图
    浙江义乌·倍磊陈氏宗谱后集十五卷 (民国)陈郁堂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活字本 二十三册 国图
    浙江义乌·色里分水陈氏宗谱十卷 陈君元纂修民国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四册存卷1、4、6、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47
    浙江义乌,色里陈氏宗谱 (清)陈宗埏等纂修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2、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49
    浙江义乌·色里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文焕等纂修清雍正三年(1725年)木活字本 一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44
    浙江义乌·色里分水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茂福等纂修 ·清乾降二十五年(1760年)木活字本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40/A
    浙江义乌·色里分水陈氏宗谱 (清)陈国定等纂修清嘉庆十年(1805年)木活字本 五册存卷1、2、4、6、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43/A
    浙江义乌·色里分水陈氏宗谱 (清)陈好善纂修清咸丰七年(1857)木活字本 八册存卷2—4、6—1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42
    浙江义乌·色里分水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士宰等纂修清道光三年(1823年)木活字本 六册存卷1—4、7、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45
    浙江义乌·色里分水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士宰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1、3—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46
    浙江义乌·色里分水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仲培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九册存卷2—1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41/A
    浙江义乌·绣川陈氏宗谱十六卷 清道光九年(1829年)木活字本 六册存卷1、3、8、10、11、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88
    浙江义乌·绣川陈氏宗谱十八卷 清雍正五年(1727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88
    浙江义乌·绣川陈氏宗谱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四册存卷3、11、16、2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47
    浙江义乌·绣川陈氏宗谱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5、2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46
    浙江义乌·绣湖陈氏宗谱清光绪三年(1877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63
    浙江义乌·重修陈氏宗谱四卷 清康熙八年(1669年)木活字本 一册残本 上图:6460
    浙江·义乌陈氏宗谱清光绪十七年(1837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12
    浙江·义乌陈氏重修宗谱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木活字本二册 残本 上图:6405
    浙江·义乌陈氏宗谱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04
    浙江·义乌雾溪陈氏宗谱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6、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61/A;又一部6461/B,2册
    浙江·义乌雾溪陈氏宗谱民国九年(1920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62
    浙江·义乌雅汇陈氏宗谱民国八年(1919年)木活字本 五册存卷5、6、8、9、1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53
    浙江·义乌雅汇陈氏宗谱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3、1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52
    浙江义乌·(毂-军+禾)山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兴士等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活字本 十册 美国
    浙江义乌·雅汇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八年(1919年)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卷6、12)
    浙江浦江·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会云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浙江浦江·浦阳陈氏宗谱口口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四册)
    浙江浦江·浦阳陈氏宗谱六卷 (民国)陈际荣等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活字本 六册 国图
    浙江浦江·浦阳陈氏宗谱 (民国)陈志祯 陈志穆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木刻本浙江兰溪县白沙乡白沙村
    浙江浦江·浦阳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周风麟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修刊本 浙江浦江县档(存卷4)
    浙江衢县·陈氏云溪房族谱一卷 (清)陈德光等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业堂刻本一册 国图
    浙江衢县·万川陈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陈琼林 陈振韶等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衢州市文管
    浙江常山·颍川陈氏宗谱三卷 (清)陈必俊 陈必伟重修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天马镇七里(土弄)村
    浙江常山·陈氏大成宗谱六卷 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龙尧乡三里江村
    浙江常山·陈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 浙江常县钳口乡石坝村
    浙江常山·陈氏大成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龙尧乡三里江村
    浙江常山·东鲁大成陈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金源乡高角村
    浙江常山·颍川陈氏宗谱六卷 (民国)陈其仁修民国三年(1914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七里(土弄)村
    浙江常山·安川陈氏宗谱五卷 (民国)王广楫续修民国四年(1915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芙蓉乡安坑村(二部)
    浙江常山·陈氏大成汇谱不分卷 (民国)陈惟馨修民国八年(1919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龙尧乡三里仁村
    浙江常山·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顺和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宋坂乡松香门米屯坝
    浙江常山·颍川陈氏宗谱二卷 (民国)徐变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渣濑湾
    浙江常山·义门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三十年(1941年)油印本 浙江常山县东鲁乡东湖村(存卷1、2)
    浙江常山·定阳陈氏宗谱二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澄潭村
    浙江常山·陈氏宗谱一卷 (民国)徐变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青石乡溪口村
    浙江常山·山头陈氏宗谱口口卷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三角甫村(存卷 3)
    浙江常山·颍川陈氏宗谱四卷 浙江常山县招贤乡古县坂村
    浙江常山·怀玉陈氏宗谱口口卷 浙江常山县金源乡井河村(存卷3)
    浙江宁波·仓基陈氏宗谱旌忠录六卷 (清)陈祖确辑清光绪五年(1879年)遗忠堂木活字本一册天一阁
    浙江宁波·宁城仓基陈氏家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陈隆泽 陈隆埏等纂清宣统二年(1910年)遗忠堂木活字本十册 天一阁
    浙江宁波·四明仓基陈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附旌忠录二卷 (民国)陈贤凯 陈隆涯等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遗忠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国图 天一阁 美国
    浙江宁波·鄞邑家塾陈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贤瀛等修民国二年(1913年)世德堂刊本 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宁波·郧西陈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民国)陈际盛 陈仰尹等纂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四册天一阁
    浙江宁波·镇西蛟河村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云衢 陈心畲纂清光绪二十四年(1908年)聚星堂木活字本天一阁 日本 美国
    浙江宁波·蛟西压赛村陈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豫建辑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叙伦堂活字本 七册 历史所
    浙江宁波·蛟川陈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性榆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挞本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浙江·镇海镇邑墓孝陈陈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周永赉纂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聚星堂木活字本十二册 上图:JPl054
    浙江·镇海镇邑颍川村黄满隔河陈陈氏宗谱民国钞本 散页 上图:JPll03
    浙江·镇海黄满陈氏续修宗谱不分卷 (清)陈善等纂修清钞本 一册 清光绪十六年修 上图:JPll06
    浙江·镇海黄陈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钞本 一册 上图:JPll05
    浙江·镇海镇邑隔河陈陈氏宗谱陈忠立等纂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三德堂铅印本散页 上图:JPll02
    浙江·镇海蛟川灵绪乡沙河陈氏西宅宗谱六卷首二卷 陈廷钧等纂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承本堂木活字本八册 版心题沙河陈氏宗谱 上图:JPlOS7; JPl067—1,8册; JPl067—2,8册
    浙江宁波·镇海蛟河陈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陈行钧纂民国十一年(1922年)光裕堂活字本十册 国图
    浙江临海·台临石屏陈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陈大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8年)刻本 浙江临海县博(缺卷4)
    浙江临海·台临石屏陈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陈捷纂 陈锡元补修清光绪九年(1883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首一3、6)
    浙江临海·长田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写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一册)
    浙江临海·陈氏宗谱五卷 (民国)陈达盛等纂民国八年(1919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缺卷4)
    浙江临海·长沙陈氏宗谱 (民国)陈友兰等纂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安塘武坑塘派支谱》卷首、13,《二房前所派支谱》卷8)
    浙江温岭·峨山陈氏宗谱八卷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1、2)
    浙江温岭·泽国陈氏宗谱口口卷 清咸丰九年(1859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3)
    浙江温岭·峨山陈氏宗谱口口卷 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1)
    浙江·仙居湫峰陈氏宗谱陈锺灵等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末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66
    浙江仙居·黄梁陈氏宗谱三十二卷 (清)陈继韶纂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5、8—10)
    浙江仙居·乐安陈曹合谱口口卷 民国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2、3)
    浙江仙居·乐安陈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 补三卷 (民国)陈林荣等纂民国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缺卷 6、10、16、17)注:一名《颍川陈氏宗谱》
    浙江天台·左溪陈氏宗谱十一卷 (清)陈源等纂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缺卷1、2)
    浙江天台·妙山陈氏宗谱六十九卷 (民国)陈恩蓉编民国十八年(1929年)铅印本 五十七册 浙江图 浙江遂昌·陈氏宗谱民国间刊本 浙江遂昌县云峰乡刘坑村
    浙江松阳·浪树陈氏宗谱二卷 (民国)陈元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四都乡榔树村
    浙江·陈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石印本 一册湖南图浙江·山阴越城江桥陈氏宗谱四卷 陈壬—主修 陈蕺等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四册以元、亨、利、贞分卷 上图:JPl077;又一部900879—82,4册;又一部910157—60,4册
    浙江·山阴越城江桥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锡朋纂修清光绪九年(1883年)德星堂木活字本三册 存元、亨、利册 以元、亨、利、贞分卷 上图:6564/A;又一部6564/B,3册
    浙江·山阴绍兴下方桥陈氏宗谱二十卷 陈星衍等纂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顾予堂木活字本二十册 九修本 上图:JPl066
    浙江·山阴下方桥陈氏宗谱二十卷 (清)陈汝兰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顾予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存卷1—8、10—16书名据目录题八修本 上图:6259
    浙江·山阴东浦陈氏怀十房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陈燮枢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石印本 六册— 上图:912078—83
    浙江·分水分阳儒桥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元章主修 (清)陈楫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五册 上图:926614—8
    浙江·平湖乍浦东陈族谱稿一卷 (民国)陈甸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排印本 一册科图 北京师大 上海图 浙江图中山大学
    浙江·平湖重修乍浦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家龙纂修清钞本 一册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JPl087
    浙江·平湖重修乍浦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珍纂修清钞本 十一册 记事至清道光间佚名增补至民国间 上图:JPl086
    浙江·平湖乍浦东陈宗支记略不分卷 陈万里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稿本 一册存下册 上图:JPl072
    浙江·永康陈氏总祠主谱十二卷 陈焕章纂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十一册 存卷1—10、12 上图:6250/A
    浙江·永康深泽陈氏宗谱清咸丰三年(1853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7、9 上图:6581
    浙江·永康深泽陈氏宗谱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6 上图:6580
    浙江·永康深泽陈氏宗谱民国九年(1920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3 上图:6582
    浙江·永康陈氏森屋己谱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 版心题 深泽陈氏宗谱 上图:6193
    浙江·永康陈氏宗谱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11
    浙江·永康林源陈氏宗谱民国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7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86
    浙江·永康林源陈氏宗谱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85
    浙江永康·龙川陈氏宗谱八卷 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象岗乡
    浙江·杭州颍川陈氏家谱不分卷 陈寿昌等纂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礼行堂铅印本一册 上图:JPl090
    浙江·东山上四族陈氏宗谱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71
    浙江·东阳松山陈氏宗谱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木活字本八册 存卷3、4、6、7、9、10、12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33
    浙江·东阳松山陈氏宗谱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活字本 十一册 存卷3—11、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30/A
    浙江·东阳锦溪陈氏宗谱清钞本 一册 书名据内容题 记事至明万历间 上图:910424
    浙江·东阳松山陈氏宗谱清咸丰七年(1857)木活字本 七册存卷3、10、11、13、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31/A
    浙江·东阳松山陈氏思孝堂家谱不分卷 清咸丰八年(1858年)木活字本 一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67
    浙江·东阳松山陈氏宗谱清同治六年(1867年)木活字本 四册存卷3、11、19、2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34/A
    浙江·东阳松山陈氏宗谱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35
    浙江·东阳松山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91
    浙江·东阳松山陈氏宗谱民国六年(1917年)木活字本 四册存卷3、15、17、1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32/A
    浙江·东阳大岭陈氏宗谱四卷 清乾隆九年(1744年)木活字本 一册 上图:6596/A;又一部6596/B,1册
    浙江·东阳黄桥头陈氏宗谱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木活宇本一册 存卷1 版心刻东邑 陈氏宗谱 上图:6555
    浙江·东阳陈氏宗谱二卷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木活字本 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02
    浙江·东阳颍川陈氏宗谱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48
    浙江·东阳路西奇木陈氏世略不分卷 (清)陈几贤纂修清道光三年(1823年)慎思堂木活字本一册 上图:6206
    浙江·东阳路西奇木陈氏世略不分卷:(清)陈几贤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木活字本 一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17
    浙江·东阳路西奇木陈氏世略 (清)陈几贤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木活字本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邱18
    浙江·东阳官桥陈氏宗谱三十卷 (清)陈人宰等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二十九册 存卷1—3、5—30 上图:6476
    浙江·东阳官桥陈氏宗谱 (清)陈万春纂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2 上图:6441
    浙江·东阳官桥陈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清)陈永潮等纂修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6、7、20,卷首 上图:6440
    浙江·东阳官桥陈氏宗谱 (清)陈永潮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五册 存卷13—15、17、20 上图:6442
    浙江·东阳官桥陈氏宗谱三十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十六册 存卷2、3、10、12、15、18、20—23、25—27、29、30 上图:6576/A
    浙江·东阳官桥下宅陈氏房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木活字本 1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230
    浙江·东阳官桥陈氏谱外小集二卷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木活字本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118—19
    浙江·东阳官桥陈氏谱外小集二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木活字本 2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120—21
    浙江·东阳柳塘陈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陈人仁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十一册 存卷1、6、8—11、14、15、19、22、23 上图:6538/A
    浙江·东阳柳塘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殿华等纂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2、8 上图:6535
    浙江·东阳柳塘陈氏宗谱 (清)陈锦濂纂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8 上图:6534
    浙江·东阳柳塘陈氏宗谱 (清)陈锦濂等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五册存卷5、8、9、11、17 上图:6536/A
    浙江·东阳柳塘陈氏宗谱民国二十年(1931年)木活字本 十册存卷4、6、11、12、18、22、24—27 上图:6537/A
    浙江·东阳渠溪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世金等纂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1—3、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45
    浙江·东阳渠溪陈氏家乘明钞本 一册 存卷3—5 上图:长57972
    浙江·东阳吴宁钜溪陈氏家乘清钞本 一册 存卷1、2 记事至清康熙间 上图:923161
    浙江·东阳渠溪陈氏宗谱 (清)陈其谟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44
    浙江·东阳渠溪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光远等纂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木活字本 三册存卷1、4、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79
    浙江·东阳婺东渠溪陈氏家谱清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4版心刻东阳陈氏宗谱 上图:6407
    浙江·东阳桑源陈氏宗谱五卷 (清)陈廷异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397—422
    浙江·东阳桑源陈氏宗谱五卷 (清)陈贞模等纂修清嘉庆十一年(18%)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t48
    浙江·东阳桑源陈氏宗谱五卷 (清)陈廷异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t49/A
    浙江·东阳桑源陈氏宗谱民国三年(1914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3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51
    浙江·东阳黄沙陈氏宗谱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3 上图:6480
    浙江·东阳黄沙陈氏宗谱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3、5 上图:64799
    浙江·东阳黄沙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仁珠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4—8 上图:6478/A
    浙江·东阳永宁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元筠等纂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木活字本 三册 上图:6443/A
    浙江·东阳永宁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三册存卷1—3 上图:6398/A
    浙江·东阳街亭陈氏宗谱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木活字本三册 存卷1、2、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7960
    浙江·东阳亭塘陈氏宗谱七卷 (清)陈有樟等纂修清光绪四年(1878年)吴济美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1、2、4、5、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20
    浙江·东阳亭塘陈氏重修家谱不分卷 (明)陈惟动纂修 明万历间蓝格钞本 一册 上图:910306浙江,东阳亭塘陈氏家谱不分卷 明钞本 一册 残本 上图:长57971
    浙江·东阳亭塘陈氏宗谱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25/A
    浙江·东阳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乾隆元年(1736年)木活字本 二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03
    浙江·东阳亭塘陈氏宗谱 (清)陈尧应等纂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木活字本 四册存卷2—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23
    浙江·东阳亭塘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贞清等纂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3、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22/A
    浙江·东阳亭塘陈氏宗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2、6.一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24
    浙江·东阳亭塘陈氏宗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25/B
    浙江·东阳陈氏宗谱清光绪六年(1880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13
    浙江·东阳槿溪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乐登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八册 存卷1、2—5、7—9、10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上图:6572
    浙江·东阳根溪陈氏宗谱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柑塘髫肃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61
    浙江·东阳清溪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海观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木活字本七册 存卷1—5、7、8 上图:6361
    浙江·东阳官精陈氏宗谱清光绪元年(1875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63
    浙江·东阳安文陈氏宗谱外篇二十二卷 内篇五十五卷首一卷 陈佐唐纂修民国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二十册外篇卷 1、7、9、13、19,卷首;内篇卷 1、7、9、11、17、19、30、31、36、39、44、49、50,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21
    浙江·东阳安文陈氏宗谱清嘉庆十年(1肋5)木活字本 一册存内篇卷 1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55/B
    浙江·东阳安文陈氏宗谱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木活字本 十一册 存内篇卷 1、4、12、22、23、29;外篇5册,卷2、10,余不详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18
    浙江·东阳安文陈氏宗谱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字本 十八册 存外篇卷2、3、5、6、10、12、13,内篇卷7、12、16、19、24、37、39、50、5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19/A
    浙江·东阳安文陈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2、12、33、5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20
    浙江·定海舟山陈氏家谱不分卷 陈昌平纂修民国三十年(1941年)铅印本 一册书名据内容题 上图:917071
    浙江·星山陈氏房谱二卷首一卷 赵佩茫纂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木活字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12
    浙江·剡县剡北德政乡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荣棣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思敬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图:6282/A
    浙江·剡县剡北德政乡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以南纂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木活字本七册 上图:6284
    浙江·剡县剡北德政乡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朝组等纂修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九册 残本 上图:6286/A
    浙江·剡县剡北德政乡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之懋等纂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思敬堂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上图:6285
    浙江·剡县剡北德政乡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家颖等纂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十四册 残本 上图:6283/A
    浙江·剡县剡北德政乡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光滨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德堂木活字本 二四册 上图:6282/B
    浙江·剡县剡北陈氏家谱 民国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7、12 上图:6501
    浙江·陈氏宗谱草籍一卷 世系图一卷 (清)陈绍唐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稿本 二册 上图:JPl071
    浙江·陈氏宗谱民国六年(1917年)木活字本 一册残本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40
    浙江·浦江沙城陈氏宗谱十二卷 陈允字等纂修民国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十一册存卷1—9、11、12 书名据目录、版心题 上图:6354/A浙江,浦江沙城陈氏宗谱 (清)陈其添等纂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木活字本 三册存卷4、5、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55
    浙江·浦江沙城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宗煌纂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八册存卷1—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60/A
    浙江·浦江沙城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宗炳纂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二册书名据目录、版心、书衣题 上图:910307—16;又一部910317— 26,10册
    浙江·浦江沙城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允明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木活字本十册 书名据目录、版心、书衣题 上图:910327—36
    浙江·浦江沙城陈氏宗谱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57
    浙江·浦江龙池陈氏宗谱清光绪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91
    浙江·浦江炉峰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世耀纂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追远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69/A
    浙江·浦江炉峰陈氏宗谱清咸丰十年(1860年)追远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69/C
    浙江·浦江炉峰陈氏宗谱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追远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69/D
    浙江·浦江炉峰陈氏宗谱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追远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70
    浙江·浦江炉峰陈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追远堂木活 字本 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69/B
    浙江·浦江图檀陈氏宗谱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88
    浙江·浦江观岩陈氏宗谱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60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际备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254—59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会威等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260—65;又一部910266—71,6册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会元等纂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6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6373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六卷 清光绪九年(1883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4、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74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际备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5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6372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 民国二年(1913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0 书名据版;上图:6530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书名据版心题上图:6369
    浙江·浦阳檀溪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光大等纂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二十二修本 上图:6566
    浙江·浦阳檀溪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65
    浙江·浦阳檀溪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咸丰六年(1856年)木活字本 一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67
    浙江·浦阳檀溪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十八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39浙扛·浦阳高丘陈氏宗谱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2、9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83
    浙江·浦阳茜溪陈氏宗谱三卷 (清)陈耀瀛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54/A;又一部6554瓜,2册
    浙江·浦阳龙山陈氏宗谱八卷 陈德培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活字本 三册存卷1、2、8 书名据目录、版心题 十七修本 上图:6510/A
    浙江·浦阳龙山陈氏宗谱 (清)陈尚安纂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六修本 上图:6512
    浙江·浦阳龙山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永宁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七修本 上图:6516
    浙江·浦阳龙山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宗拔等纂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木活字本 六册书名据目录、版心题 十三修本 上图:6511
    浙江·浦阳龙山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先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5、6 书名据版心题十四修本 上图:6513
    浙江·浦阳龙山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樊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木活字本五册 存卷1—5 书名据目录、版心题 十五修本 上图:6514/A
    浙江·浦阳龙山陈氏宗谱八卷 陈髫等纂修民国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7、8 书名据目录、版心题 十六修本 上图:6509
    浙江·浦阳龙城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活字本 二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17
    浙江·浦阳龙城陈氏宗谱清光绪十年(1884年)木活字本 三册存卷6、11、1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15/A
    浙江·浦阳上河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芳模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永思堂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1、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70
    浙江·浦阳松岩陈氏宗谱七卷 (清)陈修镭纂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74
    浙江·浦阳松岩陈氏宗谱 (清)陈斯重主修 (清)陈修星纂修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1册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73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十五册 存卷5—8、11—21 书名据版心题 书衣题松岩白沙陈氏宗谱—卜图:6524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木活字本 十册 存卷9、10、22—29 书名据版心题 书衣题松岩白沙陈氏宗谱 上图:6523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民国二年(1913年)木活字本 十一册存卷6—10、12、18、20、23\25、28 书名据版心题 书衣题松岩白沙陈氏宗谱 上图:6522/A
    浙江·浦阳九山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学义等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 二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71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清宣统元年(1909年)五云堂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3、4堂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71/A
    浙江·浦阳陈氏宗谱民国十四年(1925年)五云堂木活字本三册 存卷2—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71/B
    浙江海宁·陈氏家谱二十卷 (清)陈元龙纂修陈邦直增订清乾隆间刻本 国图
    浙江海宁·陈氏家谱六卷首一卷 (清)陈应麟编清嘉庆九年(1804年)刻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浙江海宁·渤海陈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陈应麟编清嘉庆十一年(18%)刊本日本 美国
    浙江海宁·渤海陈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清)陈敬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浙江海宁·渤海陈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终一卷 (民国)陈庚笙修民国二年至七年(1913—1918)陈氏羲庄刻本天津档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杭州大学日本 美国
    浙江海宁·渤海陈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清)陈赓笙纂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刻本 十七册存卷3—28,卷末 上图:JPl078
    浙江海宁·陈氏家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陈应麟等纂修清嘉庆十年(1805年)刻本 十七册 上图:JPl097
    浙江海宁·海昌陈氏家谱四卷 (清)陈应麟等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年)刻本 三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JPl099
    浙江海宁·海昌陈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 (清)陈节亭等纂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刻本 九册存卷1、2、9—1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JPl098
    浙江·海宁陈方氏谱系不分卷 陈渭纂修民国钞本 一册 卷端题方氏南迁出继陈氏世谱 上图:JPl070
    浙江·黄岩黄邑钱山陈氏宗谱二十卷 (清)陈晓岩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七修本 上图:6577
    浙江·黄岩横河陈氏宗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57
    浙江·常山陈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陈怀清主修 (清)陈怀真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木活字本十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或题卷次,或无 七修本 上图:8011
    浙江·遂安陈氏宗谱十六卷 陈其烈等纂修民国八年(1919年)城南世德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上图:917684—99
    浙江·遂安双桂陈氏世谱九卷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刻本 二册存卷7—9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69
    浙江·遂安双桂陈氏迁盛桥头世谱不分卷 清钞本 一册 书名据谱序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 上图:6209
    浙江·遂安严陵陈氏宗谱 (清)陈建常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文范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1、2、6、7 上图:JPl057 :
    浙江·遂安重修颍川陈氏宗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 版心题颍川陈氏宗谱 有佚名增补 记事至清同治年间 上图:6202
    浙江·汤溪平舆陈氏统族谱 (清)陈秉谟等纂修清乾降十三年(1748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75/A
    浙江·汤溪平舆陈氏统族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清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6454
    浙江·汤溪平舆陈氏统族谱清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2、4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同治间 上图:6473
    浙江·汤溪平舆陈氏统族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474
    浙江·汤溪霞山陈氏宗谱 (清)陈作舟纂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敬爱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141—44
    浙江·温岭云浦陈氏十分房宗谱三卷 陈美芹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三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393—5
    浙江·婺州北溪陈氏宗谱 (清)陈殿标纂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时思堂木活字本 15册 存卷2、3、8、9、11—16、18—2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63/A
    浙江·会稽平水陈氏宗谱九卷 (清)陈昭友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尚义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90
    浙江·嘉定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肯堂纂修 (清)陈步蟾增补清钞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6588
    浙江·嘉定南翔陈氏宗谱不分卷
    陈家栋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永誉堂铅印本二册 上图:JPl083;又一部JPl083—1,2册
    浙江·嘉定颍川陈氏家谱四卷 陈(钅每)纂修民十九年(1930年)嘉定印书馆铅印本一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JPl093;又一部JP1093—1,1 册;又一部924398,1册
    浙江嘉兴·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颖楼纂修清光绪17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铅印本 1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229
    浙江嘉兴·陈氏家乘十卷 (清)陈遇撰清康熙间刻本 十五册上海图
    浙江嘉兴·陈氏家谱不分卷 陈炳纶等纂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平湖绮春阁铅印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913636;又十五部JPl061— 1—14,各1册
    浙江·凤山鸡鸣陈氏宗谱清宣统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3、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57
    浙江·暨阳浣东陈氏宗谱 (清)陈海珊等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树本堂木活字本三十一册 存卷3—16、18—25、27、29、30、32、33、35—3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80/B
    浙江·暨阳浣东陈氏宗谱 (清)陈桂昌等纂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树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47/B
    浙江·暨阳浣东陈氏家谱清树木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447/A
    浙江·暨阳西演陈氏宗谱十六卷 (清)陈光伟等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彝叙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书名据目录、版心题 上图:910425—40
    浙江·暨阳西演陈氏宗谱十六卷 (清)陈栓等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彝叙堂木活字本十四册 存卷1、3、4、、6—9、11、12、14、1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95
    浙江·暨阳登仕桥陈氏宗谱十八卷 (清)陈国贤等纂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敬爱堂木活字本十八册 书名页题诸暨登仕桥陈氏宗谱 上图:910272—89
    浙江·暨阳登仕桥陈氏宗谱十六卷 (清)陈嘉猷纂修清咸丰五年(1855年)敬爱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书名据版心、目录题 上图:910290—305
    浙江·暨阳登仕桥陈氏宗谱二十卷 (清)陈尚清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十六册 存卷1—6、8—10、14—20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72
    浙江·暨阳登仕桥陈氏宗谱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5、6,卷末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94
    浙江·暨阳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02
    浙江·暨阳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良岳等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年)敬序堂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05
    浙江·暨阳勾亭陈氏宗谱清嘉庆二十年(1815)敬序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4、8、12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265
    浙江·暨阳勾亭陈氏宗谱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敬序堂木活字本 七册 存卷3、5、11、16、18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40/A
    浙江·暨阳勾亭陈氏续修宗谱清敬序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5、11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6315
    浙江·暨阳孝义陈氏宗谱十六卷 (清)陈瓒等纂修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华堂木活字本十六册 上图:6359/A
    浙江·暨阳孝义陈氏宗谱 (清)蔡聘纂修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华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59/B
    浙江·暨阳同山陈氏宗谱十卷 (清)陈元才纂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十册 上图:910347—56
    浙江·暨阳同山陈氏宗谱 (清)陈应泮等纂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2、3、5、6 上图:6378
    浙江·暨阳同山陈氏宗谱 (清)陈茂标等纂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五册存卷1、3、5—7 上图:6376/A
    浙江·暨阳同山陈氏宗谱 (清)陈学川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木活字本五册 0存卷1、3—5、7 上图:6379
    浙江·暨阳四井陈氏宗谱十八卷 民国四年(191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十八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23/A
    浙江·暨阳四井陈氏宗谱十六卷 (清)陈长庚纂修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存卷1、2、4—9、11— 14、书名据目录、版心题 上图:6223/D
    浙江·暨阳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家祥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聚德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书衣题崇化陈氏宗谱 上图:6301
    浙江·暨阳唐谷陈氏宗谱民国永睦堂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1、2、4、5、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73
    浙江·暨阳顾鸭陈氏宗谱余鼎新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萃和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90/A
    浙江·暨阳顾坞陈氏宗谱 (清)郭景美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萃和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90/B
    浙江·暨阳顾坞陈氏宗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6295
    浙江·暨阳顾坞陈氏宗谱四卷 陈炎樵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萃和堂木活字本四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166—69
    浙江·暨阳蠡湖陈氏宗谱陈锡荣纂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木活字本 十册存卷1、2、6、9、11、15、18、19、31、3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98
    浙江·暨阳蠡湖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琳纂修清嘉庆九年(1804年)木活字本 三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84
    浙江·暨阳蠡湖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光照纂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木活字本 二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910357—58
    浙江·暨阳蠡湖陈氏宗谱 (清)陈登瀛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三册存卷1、2、1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83
    浙江·暨阳蠡湖陈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陈万培纂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木活字本 二十册 存卷1、2、4—10、12—21、2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86
    浙江·暨阳蠡湖陈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陈培等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 二十三册 存卷1—9、11—2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85
    浙江·暨阳安俗蔡家坞陈氏宗谱二卷 陈继东纂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余庆堂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94
    浙江·暨阳古唐陈氏宗谱清宣统二年(1910年)德星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51
    浙江·德清西园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朝煜等纂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活字本 书 名据版心题 上图:6330;又一部913634,1册
    浙江·潜山。怀宁义门陈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陈树桐等纂修民国4年(1915年)重德堂木活字本 10册 上图:918969—78
    浙江· 缙云台门陈氏宗谱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2、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96
    浙江·缙云台门陈氏宗谱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95
    浙江·缙云台门陈氏宗谱民国九年(1920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5、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97
    浙江·缙云柳仁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刻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凡例记事至清康熙间 上图:910396
    浙江·缙云虞山陈氏宗谱清宣统二年(1910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95
    浙江·缙云虞山陈氏宗谱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4、1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94
    浙江·丽水梓溪陈氏宗谱四卷 清道光九年(1829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19
    浙江·丽水满溪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46/A;又一部6646/B,1册
    浙江·丽水梓溪陈氏宗谱四卷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木活宇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6418
    浙江·丽水颍川郡陈氏宗谱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97
    浙江·丽水梓溪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17
    浙江·丽水湔溪陈氏宗谱六卷 陈根花等纂修民国十年(1912年)木活字本 四册存卷1、2、5、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97/A
    浙江·丽水颍川郡陈氏宗谱陈/顶有等纂修民国八年(1919年)木活字本 2册存卷1—3』:图:6599
    浙江·丽水颍川郡陈氏宗谱 (清)陈胡褴主修 (清)陈炳多等纂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 2册存卷1—3 上图:6598
    浙江·丽水颍川郡陈氏宗谱陈嘉斌等纂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1二图:66叩/A;又一部66CK)/B,1册

〖安徽省谱系〗
    安徽·萧县陈氏族谱二十五卷 (民国)陈春藻 陈履恭等编民国—卜三年(1924年)编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六册 安徽图
    安徽·庐江陈氏四修宗谱十卷 (清)陈畏三 陈靖辅修清乾隆刻本 十册 人民大学
    安徽·宣城陈氏族谱一卷 (清)陈仕淳纂稿本 山东图
    安徽·黄山桂城陈氏族谱八卷 (民国)陈祖荫 陈宋寿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滋裔堂木刻本十七册 安徽图 河北大学
    安徽·徽州陈氏宗谱 (清)陈光台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一卷)
    安徽·徽州新安陈氏宗谱二卷附录一卷 (明)陈靖 王宗植纂明正德二年(1507)家刻本 一册 国图
    安徽·徽州新安蜀川陈氏宗谱十二卷文翰五卷 明刻本 四册 国图
    安徽·徽州新安陈氏宗谱二卷附录一卷 (明)陈靖(田玉)纂明钞本 一册 国图
    安徽·休宁陈村陈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明钞本 一册 书名据内容题 上图:914985
    安徽·休宁,翕县陈氏宗谱七卷 (清)陈丰纂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刻本 二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4958—59;又一部918050— 51,2册
    安徽休宁·藤溪陈氏宗谱七卷 (清)陈沣编清康熙十年(1671年)刊本 历史所 安徽图 安徽博 美国
    安徽旌德·旌阳昌溪陈氏续修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晓楼纂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活字本 国图
    安徽祁门·祁西桃源陈氏通公家谱四卷 (清)陈宗礼等主修 (清)郑良驭等纂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崇正堂木活字本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7554—57
    安徽祁门·竹溪陈氏墓祀录三卷 明刻本 一册 上图:914925
    安徽祁门·文堂陈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陈淦等纂修清道光八年(1828年)木活字本 六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7736—41;又一部915356— 61,6册
    安徽祁门·文堂陈氏家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合族纂民国十七年(1928年)临川江培德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上图:917722—35
    安徽祁门·陈氏大成宗谱八卷首一卷 (明)陈鉴纂明嘉靖六年(1527年)刻本 国图 安徽图 安徽博 福建同安县文
    安徽祁门·陈氏宗谱四卷 (明)陈检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木刻本 四册 河北大学
    安徽祁门·文堂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淦纂清道光八年(1828年)活字本 国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安徽祁门·文堂陈氏家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德郊纂民国十七年(1928年)培德堂铅印本 国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图
    安徽祁门·祁西桃源陈氏通公家谱四卷 (清)陈正森等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崇正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安徽祁门·仟源百穴山陈氏重修族谱四卷 (民国)陈家务 陈廷柱纂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二册 安徽博
    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廷i赞等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刊本 六册 美国
    安徽桐城·义门陈氏宗谱四卷 (清年陈原杰 陈子剑等纂清同治七年(1868年)传义堂木刻本二册 河北大学
    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五卷 (清)陈文炳 陈章甫等编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十六册 安徽图
    安徽桐城·陈氏支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美章 陈春盛修明同治七年(1868年)怀义堂木活字本十册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义门陈氏支谱八卷 (清)陈凤仪等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庆达堂刊本 八册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善庆等修清光绪三年(1877年)木活字本 十八册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义门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法堂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怀义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书名据书衣题 六修本 上图:918979—94
    安徽桐城·陈氏宗谱 (清)陈杰等纂修清道光元年(1821年)怀义堂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四修本 上图:6314/A
    安徽桐城,陈氏宗谱 清同治七年(1868年)怀义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五修本 上图:6314/B
    安徽桐城·陈氏宗谱二十二卷末一卷 陈沛然等纂修民国九年(1920年)敦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书名据版心题 四修本 上图:914127—50
    安徽怀宁·陈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二卷末一卷 (民国)陈绍裘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首、1—11、13—19、22、23)
    安徽怀宁·义门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二十年(1931年)刊本 三册 安徽图(存卷2、3)
    安徽怀宁·义门陈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行卓 陈遐年等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木活字本 十八册 安徽安庆市图
    安徽怀宁·义门陈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陈剑潭六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
    安徽望江·义门陈氏六修宗谱二十九卷 (清)陈天荫等修清光绪间刻本 二十八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安徽·义门陈氏宗谱十八卷 (清)陈旭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德星堂刊本 ,科图
    安徽·陈氏宗谱民国间义门堂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8、19、21)注:其中记事至民国二十六年。
    安徽·太平蔡阳陈氏宗谱清光绪六年(1880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56。
    安徽·太平蔡阳陈氏宗谱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78
    安徽·太平洞清山下陈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陈光渭等纂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 二十册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914855—74
    安徽·太平洞清山下陈氏族谱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文治等纂相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木活字本 十四册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914841—54
    安徽·太平亿源陈氏育麟谱不分卷 民国八年(1919年)敦本堂刻本 一册 上图:1089
    安徽·太平仙源陈氏族谱四十二卷 陈仁梅等纂修民国九年(1920年)敦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册 上图:JPl047
    安徽·合肥陈氏宗谱 (清)陈守度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同德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版心题义门堂 上图:6427
    安徽·宁国义门陈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陈廷谟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7529—34
    安徽章芜湖姑孰陈氏宗谱十二卷 (清)陈德蒿主修 (清)陈德懋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汝盛唐木活字本 十二册 书名据谱序标目题 上图:920887—98
    安徽·芜湖鸠兹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茂僖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怀邑尚德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下方又刻萃贤堂 上图:6589
    安徽·歙县新安陈氏宗谱四卷 (明)陈文灼等纂修明万历刻本 二册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917481—82
    安徽·歙县,休宁陈氏宗谱七卷 陈氏续修宗谱 (清)陈之佐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孝义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第56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00
    陈氏宗谱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08
    陈氏重修族谱清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25/C
    陈氏族谱民国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19
    陈氏族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上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68
    陈氏宗谱清积庆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09

〖福建省谱系〗
    福建福州·峒山陈氏宗谱 (清)陈大锵修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钞本 二册 福建图
    福建福州·螺江陈氏家谱不分卷 (清)陈若霖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刻本 十二册 国图 历史所 福建图
    福建福州·螺江陈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陈宝琛主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铅印本 二十四册 国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苏州大学 福建师大 西南师院 日本 美国
    福建福州·平阳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星炯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六册 福建图
    福建福州·乎阳乡贤陈氏族谱 (民国)陈世泽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二册
    福建图福建福州·颍川陈氏族谱十卷 (民国)陈尔履修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本 国图 吉林大学 福建图 福建师大
    福建福州·金华陈氏重修族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陈溶 陈培庆续修 陈录增辑民国七年(1918年)铅印本日本 美国
    福建连江·新歧陈氏族谱一卷 (清)林元星续修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新歧陈氏族谱一卷 (清)陈光猷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新歧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吴廷漠修民国三年(1914年)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回龙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郑紫 陈少香续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馆渎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梅如 陈锡三续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双泉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钞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龟峰陈氏族谱 (民国)陈(見見)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木刻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山堂桥陈氏赤石支谱一卷 (民国)陈善炎 陈善勇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山堂桥南陈氏园中段房谱一卷 (民国)陈善忍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
    福建连江·新歧陈氏族谱二卷 (民国)杨后续修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稿本 福建连江县档(三部)
    福建长乐·南阳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玉麟 陈扬录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 福建图 福建师大
    福建长乐·南阳陈氏族谱三卷 陈玉麟等纂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 三册 上图:JPl056
    福建同安·重修金墩堂陈氏族谱 (清)陈维善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钞本台湾
    福建漳州·开漳龙湖公陈氏族谱 (民国)陈祯祥等编民国五年(1916年)刊本 一册 美国
    福建莆田·陈氏世系图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钞本 一册台湾
    福建莆田·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其昌等纂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刊本 十册 吉林大学 福建师大
    福建莆田·玉湖陈氏家乘。(清)陈天爵修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钞本福建师大
    福建莆田·莆阳玉湖陈氏家乘 (民国)陈道中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国图 福建图 福建师大
    福建莆田·莆阳玉湖陈氏家乘 (民国)陈镜堂等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铅印本 一册福建图福建·莆田浮  
    福建莆田·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友桎等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 一册 吉林大学
    福建莆田·兴化谷目村陈氏族谱不分卷 旧钞本福建师大
    福建莆田·石马陈氏宗谱四卷 陈德薰等纂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活宇本 四册书名据版心、目录题 书签题石马派陈氏宗谱 上图:910122—5
    福建泉州·登瀛陈姓伯壹房私谱 (清)陈培镒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钞本台湾
    福建晋江·溜江陈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钞本 一册台湾
    福建南安·丰溪蓝园陈氏族谱 (清)陈高操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钞本 一册台湾
    福建安溪· 陈氏南坑四房流族谱 (清)陈廷朱修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陈炳英增修本台湾
    福建永春·重修桃源鸣琴陈氏族谱一卷 (清)林美中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钞本 福建永春县文
    福建漳州·统领陈泽公族谱一卷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钞本 一册台湾
    福建漳州·颍川陈氏开漳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祯祥修民国五年(1916年)梹城缎罗申鸿文石印本福建师大 广东中山图
    福建·漳浦沙港陈氏族谱 (清)陈睿思序清康熙九年(1669年)钞本 台湾
    福建·东山颍川世泽陈家族谱 (民国)陈百禄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钞本 福建东山县方志办
    福建建阳·陈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陈麟书等纂清道光二年(1822年)颍川堂木活字本天一阁(存卷首、1—7)
    福建·浦城陈氏家谱四卷 (民国)陈模纂民国六年(1917年)集贤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福建·光泽金陵陈氏宗谱三卷 (民国)陈锦章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活字本 三册 国图
    福建龙岩·双乡陈氏家谱 (清)陈玉制序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钞本台湾
    福建龙岩·陈锡庆堂族谱十三卷
    陈耀东纂修民国四4年(1915年)木活字本 十三册 书名据版心题 书签题陈四户大宗谱 上图:910184—96
    福建漳平·双乡陈氏家谱 (清)陈玉制编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写本 美国 注:一名《晋田陈氏族谱》
    福建金门·银同碧湖陈氏族谱 (清)陈鼎丕原编清乾隆二十年(1756年)钞本 一册台湾
    福建·鲁陈氏宗谱三卷 续初集一卷 (清)陈允锡等修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 福建图 福建泉州市图
    福建·鲁陈宗族谱不分卷 (清)陈继起辑清道光间钞本 福建泉州市图
    福建·古灵陈氏家乘续增十卷 馀第一卷 (清)陈绩增修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写本福建师大 册 存卷7、10 书名据版心题 六修本 上图:6364
    福建·宁化陈氏重修族清颍川堂木活字本 三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咸丰间 上图:6325
    福建·宁化陈氏族谱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明万历间 上图:6414
    福建·闽候桐城陈氏迁闽支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陈遵楷纂修民国九年(1920年)团荫堂油印本 十册 书名据目录、书签题 有民国十三年佚名增补 上图:JPl095
    福建·闽县平阳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韶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六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9308—13江西南昌·陈氏家乘不分卷(民国)陈西岑等修(1924年)省垣宗祠木活字本 二册日本 美国 注:一名《江西陈氏重修大成谱》。

〖江西省谱系〗
    江西宜春·陈氏大成宗谱二十四卷首六卷 (民国)陈增荣等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德星堂石印本江西图(存卷首2—6、卷6—9、13、16、19、20、22、23)
    江西弋阳·陈文正公家乘四卷首一卷 (清)陈文典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原订 道光三年(1823年)活字本 一册 国图 江西图
    江西万载·锦衣坊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邦桥等纂清嘉庆六年(1801年)孝义堂木活字本一册 江西图
    江西万载·陈氏族谱口口卷 (清)陈方铆等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德星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1、5)
    江西万载·镜山陈氏族谱口口卷 (清)陈兆鳞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德星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6、7)
    江西万载·镜山陈氏重修族谱十九卷首二卷末一卷 (民国)陈守正等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江西图
    江西上高·敖阳陈氏族谱口口卷 清光绪十五年(1926年)白沙洲德星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8、9、12—14)
    江西金溪·陈氏六修族谱二十四卷 (清)陈运昌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德星堂刻本二十二册中央民院
    江西黎川·江西新城云路启览陈氏三修家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陈小山等修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木活宇本十五册日本 美国
    江西黎川·新城颍川陈氏支谱钞本 一册 国图 注:一名《亲亲小谱》。
    江西南城·蓝田西溪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再春纂民国十五年(1926年)活字本江西黎川县荷源乡资福村
    江西·义门陈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清)陈复盛等纂清道光四年(1824年)颍川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卷首,二部)
    江西·陈氏重修族谱口口卷 清道光间颍川堂木活字本江西图(缺卷1、3)
    江西·陈氏族谱口口卷 (清)陈廷修纂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德星堂木活字本江西图(存十册)
    江西·陈氏族谱清钞本 二十册 福建图 注:记事至清乾隆间。
    江西·陈氏大成谱不分卷 陈志品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省垣宗祠校印木活字本 四册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题德星堂 上图:长14776
    江西·龙峰陈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十六年(1927年)燕贻堂木活字本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27
    江西陈氏族谱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木活字本二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39
    江西·萍乡白竺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士(土光)主修 (清)陈泰观纂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木活字本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405
    江西·萍乡白竺陈氏宗谱十二卷 陈启涛等纂修民国八年(1919年)伦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五修本 上图:6488
    江西·萍乡白竺陈氏八修族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7,卷首上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87
    江西·萍乡白竺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五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咸丰间 上图:6390/A
    江西·萍乡陈窜湾陈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陈文整纂修清同治三年(1864)德星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07
    江西·萍乡瓦溪陈氏增修族谱 清挞伦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2、4,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53
    江西·崇仁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文光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木活字本五十八册 书名据版心题 九修本 上图:927447—504
    江西·崇仁陈荣宠公支下启阜公丁谱不分卷 陈福田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年)木活字本 二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0446—7
    江西·崇仁罗溪陈氏九修族谱不分卷 (清)陈恩赐主修 (清)陈之惠等纂修清咸丰四年(1854年)木活字本 二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75
    江西·崇仁枥溪陈氏六修宗谱不分卷 (清)陈春祚等纂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木活字本 二册书名据谱序题 版心题颍川陈氏六修宗谱 上图:920790—91
    江西·崇仁左方陈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绍裘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十二册 书名据书签题 十一修本 上图:921485—96
    江西·瑞金白溪陈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90
    江西·瑞金白溪陈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91
    江西·瑞金白溪陈氏九修族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92
    江西·瑞金白溪陈氏十修族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三册 残本 书名据书衣、版心题 上图:6493
    江西·瑞金白溪陈氏十一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94
    江西宁都·南必富陈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陈为汶主修 陈为汉等纂修民国二年(1913年)木活字本 四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68/A
    江西宁都·南必富陈氏五修族谱不分类 (清)陈和中主修 (清)陈维馨纂修清道光七年(1827年)木活字本 一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68/B
    江西·乐安城南陈氏宗谱七卷 (清)陈圭璋纂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 五册存卷1、2、4—6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6477/A
    乐安陈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陈松璧等纂修民国7年(1918年)木活字本 18册 上图:910406—23
    江西·德安义门生卒考民国木活字本 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85

〖山东省谱系〗
    山东洋陈氏族谱 (清)陈云章等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刻本 国图 北京大学
    山东长清·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自般等修清光绪十年(1884年)活字本 二册日本 美国
    山东潍坊·潍县陈氏族谱 (清)陈嵩安等序清隆三十二年(1768年)钞本 一册 美国
    山东潍坊·潍邑陈氏族谱十二卷 (清)陈翮纂修清道光十—年(1831年)刻本 十册 历史所
    山东昌邑·陈氏家乘 (民国)陈明侯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山东印刷公司铅印本 国图 美国
    山东寿光·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王昌荣辑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山东·蓬莱陈氏十四世简历不分卷 (清)陈驷门纂修稿本 山东图
    山东曲阜·陈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聚奎 陈良英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山东曲阜·仟源百樾山陈氏族谱四卷 (民国)陈家务 陈廷柱辑民国十五年(1926年)渐庆堂活字本二册 国图 注:书签作《陈氏宗谱》
    山东曲阜·陈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之澍等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大字刻本 六册哈尔滨师大
    山东临沭·陈氏支谱钞本 山东临沭县周庄乡邢官庄
    山东临沭·陈氏四言新谱钞本 山东临沭县曹庄镇大哨村

〖河南省谱系〗
    河南开封·陈桥陈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民国)周世球 周人佐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光裕堂刻本十册哈尔滨师大
    河南·淮阳陈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陈冠甲 陈殿英等修民国四年(1915年)石印本 河南图
    河南许昌·颍川陈氏续修族谱十卷 (清)陈正心续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司马堂活字本十册 吉林大学
    河南·西平县权寨镇陈氏家乘六卷 续编二卷 风土志一卷 (民国)陈铭鑑纂民国九年(1920年)铅印本 一册 国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河南西平县档 日本 美国
    河南·正阳陈家楼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守廉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上海国光印书局铅印 四册 国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杭州大学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26 19:52:11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谱系〗
    湖北武昌·湖北金口乡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长龄等修民国十年(1921年)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
    湖北黄陂·陈氏宗谱序原五卷 谱原四卷首一卷 (民国)陈华珊等编 民国十三年(1924年)陈氏义门堂木活字本武汉图
    湖北新洲·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润生 陈玉书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前进乡郭玉村
    湖北新洲·义陈宗谱十卷 (民国)陈先枣 陈溶川等修民国四年(1915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宋渡村
    湖北新洲·陈氏大成宗谱十二卷首三卷 (民国)陈受先 陈毓鑫等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施岗乡施岗村
    湖北新洲·陈氏宗谱十三卷首三卷 (民国)陈文一 陈文三等修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曹田村
    湖北新洲·义门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朱岗村
    湖北新洲·义门陈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三卷 (民国)陈文彩等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三店镇竹园村
    湖北新洲·义门陈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陈玉阶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新集镇新集村
    湖北新洲·义门陈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陈尚珏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源乡熊店村
    湖北新洲·义门陈氏宗谱二卷 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辛冲镇胡仁村
    湖北新洲·陈氏宗谱五卷 (民国)陈朗珊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新街乡新河村
    湖北新洲·陈氏宗谱六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 (民国)陈爵封 陈本赐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八里乡新畈村
    湖北新洲·陈氏宗谱十卷 (民国)陈彩臣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顾岗乡
    湖北新洲·陈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幸福乡份子村
    湖北新洲·花园陈氏宗谱三十卷首四卷 (民国)陈天铭 陈洁夫等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馀集乡周陈垮
    湖北新洲·陈氏宗谱十卷 (民国)陈本荃 陈期能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李集镇大游村
    湖北枣阳·陈氏宗谱五卷 (清)陈庆福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铅印本 五册东北师大
    湖北宜昌·义门陈氏大同宗谱十六卷 附彝陵分谱十二卷 (民国)陈达科 陈雪涛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北平大华印局刷铅印本 国图 历史所 北京师大 人民大学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湖北鄂州·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陈振球撰民国十九年(1930年)陈氏崇本堂木活字本武汉图(存卷1、2、4—7)
    湖北鄂州·鄂城义阳陈氏四修宗谱十八卷首二卷 (民国)陈大通 陈大贶编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陈氏崇本堂刻本武汉图(缺卷1)
    湖北孝感·滠东义门陈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八年(1919年)陈氏刊本武汉图(缺卷首、卷 8、10)
    湖北应城·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陈氏义门堂石印本武汉图(缺卷2)
    湖北应城·陈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陈文开 陈孝轩等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应城陈氏石印本武汉图
    湖北黄冈·楚黄松山陈氏续编本宗谱三十卷首四卷 (民国)陈受标等修民国七年(1918年)刊本 三十四册 美国
    湖北黄冈·陈氏宗谱三十卷首六卷 (民国)陈伟公 陈畏三编民国二十年(1931年)旌义堂刻本广东中山图(缺卷25) 注:封签作《义陈宗谱》
    湖北黄冈·义门陈氏宗谱七卷首二卷 (民国)陈昌银总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义善堂木刻本 湖北黄冈县档
    湖北黄冈·松湖陈氏宗谱三十卷首四卷 (民国)陈鹄人 陈润青等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毛集乡牛坞
    湖北蕲春·白鹤庄陈氏宗谱口口卷 一九八五年复印旧刻本湖 国图(存卷首、卷5)
    湖北江陵·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启宇 陈祖佑等修民国六年(1917年)木刻本 湖北江陵县档
    湖北石首·陈氏族谱口口卷 木刻本 湖北石首县档
    湖北石首·陈氏族谱不分卷 陈友法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义门堂石印本一册 书名据书名页、版心题 上图:910251
    湖北江夏·义门陈氏宗谱清孝义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首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37
    湖北江陵·陈氏族谱十四卷首三卷 (清)陈贤福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旌义堂木活字本 十册 残本 卷次不清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46

〖湖南省谱系〗
    湖南·陈氏环山支谱十二卷 (清)陈伯梧 陈宜人纂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环山祠刻本十二册广东中山图 注:该族散居衡山、湘潭等地
    湖南·陈氏续修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陈阁连 陈惟贤等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通邑萧乐书堂印本湖南图(存卷首)注:该族散居岳阳、临湘、平江等地
    湖南·陈氏族谱十卷首四卷 (民国)陈名献 陈天权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长沙、益阳、浏阳、平江等地
    湖南·陈氏三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陈成叔修 ·民国五年(1916年)颍川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卷1) 注:该族散居汉寿、益阳
    湖南·两湘陈氏续修族谱七卷首三卷 (民国)陈心珞总纂民国十九年(1930年)颍川堂石印本十册 历史所 注:该族散居湘潭、湘乡等地
    湖南·陈氏四修族谱 (民国)陈名士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三相堂木刻本四十四册 河北大学 注:该族散居邵阳、湘乡、永丰等地
    湖南·长潭陈氏三修族谱十卷 (民国)陈朝杰修 陈邦徽等编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木活字本 十册湖南图 注:该族散居长沙、湘潭等地
    湖南长沙·檀山陈氏支谱 (明)陈萃麓等修明万历间刊本 美国
    湖南长沙·长邑官山陈氏四续族谱清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5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存卷为世系 上图:6317
    湖南长沙·陈氏族谱十七卷首三卷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木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2、3,卷1—17)
    湖南长沙·陈氏支谱十卷首一卷 (清)陈启南等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颍川堂刻本 十册中央民院
    湖南长沙·颍川陈氏续修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陈立鸾 陈立荣等纂清宣统二年(1910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2、4)
    湖南长沙·湘陕陈氏七修通谱口口卷 (民国)陈树藩 陈家厚纂民国九年(1920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卷9上、19下)
    湖南长沙·陈氏五修支谱口口卷 民国十四年(1925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6)
    湖南长沙·梅溪陈氏四修支谱十卷 (民国)陈正纲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十八册湖南图
    湖南湘潭·长丰陈氏续修族谱八卷 (清)陈秀蕃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务本堂刻本八册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长丰陈氏三修族谱八卷 (民国)陈秀藻 陈益寿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务本堂刻本八册 国图 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中湘陈氏四修族谱十四卷 (民国)陈澍初等纂民国十三年(1924年)德星堂活字本十四册 国图
    湖南湘潭·中湘陈氏四修族谱 (清)陈锡英等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上图:6309
    湖南湘潭·中湘栗塘陈氏五修族谱三十卷
    陈达道等主修 陈达耀等纂修民国三年(1914年)颍川堂木活字本二十八册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900901—28
    湖南湘潭·中湘栗塘陈氏七修族谱民国德星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2、21、24、25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264
    湖南湘潭·中湘下砂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栩麓等主修 (清)陈瑶阶等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0889—94
    湖南湘潭·中湘下砂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敬堂等主修 (清)陈镜清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九册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上图:900758—66
    湖南湘潭·中湘下砂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家让 陈家桂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德星堂刊本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湖南湘潭·中湘下砂陈氏族谱九卷 (清)陈煦初纂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德星堂活字本九册 历史所
    湖南湘潭·中湘石村陈氏五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陈仁万主修 陈仁寰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渊源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书名据书衣题 五修本上图:910130—43
    湖南湘潭·中湘东雾山陈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陈在位等主修 (清)陈在先等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道荣堂木活字本 十册 书名据书签题 上图:900724—33
    湖南湘潭·中湘陈氏五修族谱 清双桂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存卷 2—7、11、12、14、17、19、24— 26、28、29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287
    湖南湘潭·中湘白汪陈氏六修族谱二十卷 (清)陈煜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德星堂活字本 国图 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中湘白汪陈氏七修族谱二十八卷 陈培爱等主修 陈培扬等乐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书名据目录题 上图:900787—814
    湖南湘潭·中湘白汪陈氏七修族谱二十八卷 (民国)陈培扬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德星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国图 历史所 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白汪陈氏族谱十六卷 (清)陈祖群修清咸丰八年(1858年)木刻本 十六册 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中湘陈氏三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春楷编清同治八年(1869年)德星堂活字本十二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中湘陈氏族谱八卷 (清)陈才夫等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务本堂活字本八册 国图
    湖南湘潭·中湘陈氏支谱十八卷 (清)陈伯巍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福田堂刻本十八册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陈氏环山续修谱牒》,版心作《中湘陈氏家乘》
    湖南湘潭·中湘陈氏族谱三十二卷 (民国)陈伯巍纂民国九年(1920年)敦本堂刻本 三十二册 国图 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中湘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添宝 陈邦嵘修 陈朝仪等纂清光绪八年(1882年)聚星堂活字本六册 河北大学 湖南图
    湖南湘潭·中湘竹霞冲 陈氏四修族谱民国敦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8、15 上图:6310
    湖南湘潭·中湘柏树湾 陈氏六修族谱民国木活字本 十册 存卷2、5、7—9、12、13、15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159
    湖南湘潭·中湘 陈氏族谱清金兰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 上图:6339
    湖南湘潭·中湘金凤 陈氏四修族谱二十卷 陈焕印主修 陈正英纂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遗风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书名据书衣、版心、目录题 上图:900767—86
    湖南湘潭·中湘白洋 陈氏六修族谱清时思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6书名据书衣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329
    湖南湘潭·中湘太阳泉 陈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陈志隆等主修 陈志瑛等纂修民国十八年(1929)颍川祯华堂木活字本 十七册 存卷首(即卷1)一 10、12—18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146/A
    湖南湘潭·中湘陈氏三修族谱十六卷 (清)陈祖植 陈祖之等纂清咸丰二年(1852年)颍川堂活字本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中湘 陈氏四修族谱二十二卷 (清)陈显坊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颍川堂活字本二十二册 历史所
    湖南湘潭·旗头 陈氏八修族谱十八卷 陈功宇主修 陈功平纂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奎焕堂木活字本十二册 存卷1、2、4、5、7、8、10—12、14、16、18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187/A
    湖南湘潭·旗头 陈氏六修分谱十二卷 (清)陈盛楞主修 (清)陈贻谦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活字本 七册存卷3、5、6、10—12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277/A
    湖南湘潭·旗头 陈氏七修族谱十八卷 (清)陈大枚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奎焕堂刻本十八册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陈氏环山续修谱牒十八卷 (清)陈伯巍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79)福田堂木活字本 十册 存卷1—5、8、12、15—18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刻中湘陈氏家乘 上图:6247
    湖南湘潭·陈氏环山支谱 清福田堂木活字本 十册 存卷2 3、5—12 书名据书衣、版心题 记事至清庆间 上图:6248
    湖南湘潭陈氏泉塘伦房续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陈崇谦主修 (清)陈宜祚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伦公房木活字本 十六册 存卷1—14、16,卷首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刻德星堂 上图:6178
    湖南湘潭陈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世棵等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5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四册 书名据书名页题 版心刻德星堂 上图:911528—31
    湖南湘潭陈氏四修族谱十卷 (清)陈昭煜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彝伦堂木活字本 十七册 上图:924422一25
    湖南湘潭陈氏五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陈祖墉纂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彝伦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书名据书衣、版心题卷 端题江州义门陈氏湘潭族五修家谱 上图:924383—97
    湖南湘潭姜畲陈氏四修族谱十卷 (清)陈国鸿纂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星聚堂木活字本 十册 书名据版心、目录题 上图:901285—94;又一部910219— 28,10册 湖南湘潭姜畲
    陈氏五修族谱十二卷 陈之绳纂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星聚堂木活字本 三册存卷5、10、12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281/A
    湖南湘潭姜漓陈氏四修族谱十卷 (清)陈观馄 陈国鸿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罗山陈氏续修族谱十九卷 陈孝遵等主修 陈孝敦等纂修民国七年(1918年)义门堂木活字本十八册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9007%—23
    湖南湘潭中竹霞冲陈氏三修族谱十五卷 (清)陈新梓纂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敦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1、4、8、13 上图:6180
    湖南湘潭·义门陈氏族谱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聚奎堂木活字本 二十八册 存卷1—12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338
    湖南湘潭陈氏重修族谱 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2、3、5、6、8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嘉庆间 上图:6323
    湖南湘潭·陈氏重修分谱十卷 (清)陈德辉 陈盛敬汇编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奎德堂刻本广东中山图(缺卷2—5)
    湖南湘潭·白沙 陈氏必元房谱七卷首三卷 (清)陈镒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木活字本日本 美国
    湖南湘潭·陈氏泉塘富房支谱十五卷首—卷 (清)陈崇篮等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聚星堂活字本 国图
    湖南湘潭·陈氏泉塘伦房续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 (清)陈宣祚陈宣唆编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德星堂刻本 国图 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铁炉陈氏四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陈景寿纂民国十七年(1928年)德星堂刻本 十二册广东中山图 注:陈训首撰于清乾隆二十六年
    湖南湘潭·陈氏族谱八卷 (清)陈天畅陈心盛等纂清光绪十九年(1893)颍川堂活字本历史所 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陈氏五修族谱三十卷 (民国)陈显墀 陈达耀纂民国三年(1914年)颍川堂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陈氏七修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 (清)陈营甲 陈石渠总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绍德堂刻本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陈氏八修族谱二十八卷 (民国)陈鉴庭 陈鹤年纂民国十五年(1926年)绍德星木刻本三十册 国图 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陈氏六修族谱三十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咸韵 陈文亮纂民国十年(1921年)双桂堂刻本 河北大学 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太阳泉陈氏五修族谱十八卷 (民国)陈志瑛 陈发音总纂民国十八年(1929年)祯华堂刻本 十八册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潭·东雾山陈氏六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福绥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道荣堂活字本十二册 历史所
    湖南·湘乡上湘石狮江陈氏家谱六卷 (清)陈德显纂修清嘉庆十一1年(18%)聚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215
    湖南·湘乡灵羊陈氏续谱清光绪间星聚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之7、8,卷首中、下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75 。
    湖南·湘乡灵羊陈氏三修族谱民国星聚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之2、6之2,卷末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74
    湖南·湘乡陈氏三修支谱五卷 (清)陈启藩主修 (清)陈启真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义门堂木活字本 五册 书名据书衣、版心题 上图:910161—65
    湖南·湘乡上湘陈氏支谱四卷 (清)陈祖胜主修 (清)陈祖唆纂修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义门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155
    湖南·湘乡陈氏支谱 (清)陈佑日主修 (清)陈佑汝纂修清道光七年(1827)德星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10
    湖南·湘乡黄塘陈氏四修族谱民国介福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2、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78
    湖南湘乡·陈氏族谱口口卷 (清)陈楫逊 陈维汉修 陈晶端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刻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湘乡·湘南陈氏族谱口口卷 清嘉庆刻本 湖南图(存卷27、28)
    湖南湘乡·石狮江陈氏家谱六卷 (清)陈德显 陈在瀛纂清嘉庆十一年(18%)聚星堂活字本六册
    湖南图湖南湘乡·上湘石狮江陈氏族谱十卷 (清)陈启睿纂清道光四年(1824年)聚星堂木刻本十册 河北大学
    湖南湘乡·上湘石狮江陈氏三修族谱十九卷 (民国)陈门笃 陈义近纂民国十五年(1926年)聚星堂活字本 湖南图(一部存卷1—3,又一部存卷1)
    湖南湘乡·陈氏五修族谱十卷 (民国)陈善主修民国二年(1913年)聚星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湖南湘乡·陈氏六修族谱十三卷 (民国)陈自修 陈道一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聚星堂活字本十二册 历史所
    湖南湘乡·船下桥陈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陈开典 陈开祖等修 陈南湖陈南仲等纂清道光七年(1827年)德星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4、5,又一部存卷首)
    湖南湘乡·上湘陈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清)陈义明修 陈作星 陈作典等纂清同治二年(1863年)德星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湘乡·船下桥陈氏支谱四卷 (清)陈槌笙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德星堂刊本 南开大学(缺卷2)注:谱始修于清雍正十年,此为四修
    湖南湘乡·黄塘陈氏续修族谱十卷 (清)陈适柏 陈举谦等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介福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6)
    湖南湘乡·灵丰陈氏族谱口口卷 清光绪十年(1884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2、4—6)
    湖南湘乡·灵丰陈氏续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陈徵壕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星聚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湖南湘乡·黄金陈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二卷 (清)陈干仓纂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卷2、4、7、8)
    湖南湘乡·陈氏三修支谱五卷 (清)陈启晓等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义门堂活字本 五十册 国图
    湖南湘乡·上湘陈氏三修族谱五卷首二卷 (民国)陈礼绵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湘乡·陈氏四修族谱七卷 (民国)陈梅秩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颍川堂刻本七册 北京大学
    湖南·桂阳泗州寨陈氏宗谱三十七卷 (民国)陈庭清 陈庭瑞等纂民国六年(1917年)悖庸堂活字本 三十七册 历史所
    湖南·桂阳泗州寨陈氏续修宗谱四十一卷 (民国)陈贻垠等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悼堂活字本四十册 国图
    湖南平江·义门陈氏族谱口口卷 清同治五年(186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平江·义门陈氏族谱口口卷首一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平江·义门陈氏族谱十二卷 (清)陈顺廷 陈德蒙纂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
    湖南平江·朱霞陈氏二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日新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四册 湖南图(又一部缺卷15、16)
    湖南平江·义门陈氏通谱口口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4)
    湖南平江·义门陈氏宗谱 (清)陈筠楚等纂修清嘉庆五年(1800年)星聚堂木活字本六册 存卷1—3、5、9、19,卷首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86
    湖南平江·义门陈氏族谱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聚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卷首1、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32
    湖南平江·义门陈氏族谱六十九卷 陈作忠等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聚星堂木活字本二册存卷1、3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31
    湖南资兴·颍川陈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陈富有等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刻本 八册 吉林大学
    湖南江华·江邑陈氏族谱二十四卷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木刻本 湖南江华县档
    湖南新化·陈氏复修族谱不分卷 (清)陈代宪 陈世桂等修清道光四年(1824年)敦本堂刻本 一册湖南图
    湖南新化·陈氏续修族谱口口卷 (清)陈今望序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 湖南图(存一册)
    湖南新化·陈氏十三修宗谱三十一卷首三卷末三卷 (清)陈明曦修 陈扬枚纂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德星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首三卷、末三卷)
    湖南新化·陈氏四修族谱九卷 (民国)陈顾勇 陈顺桌撰民国二十年(1931年)聚星堂刻本 八册广东中山图
    湖南·湘阴军族陈氏支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陈圣衢等主修 陈绍闻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20年)颍川堂木活字本八册 版心题湘阴陈氏支谱 上图:910170—77
    湖南·湘阴陈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清)陈应鸿纂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3,卷首 上图:6269
    湖南·湘阴陈氏家谱六卷 (清)陈祥暹纂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文会堂木活字本六册、版心下刻颍川堂 上图:910213—18;又一部6168,6册
    湖南·湘阴陈氏续修族谱二十卷 陈昌基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光裕堂木活字本 十七册 卷1—8、10—16、18— 2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57
    湖南·湘阴陈氏支谱 (清)陈鹤龄等主修 (清)陈升扬等纂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颍川堂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1、4,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二修本 上图:6326
    湖南·湘阴陈氏家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陈道谲纂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十册 上图:910231—40
    湖南·湘阴陈氏阁族主册 陈道墒纂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德星堂钞本二册 书名据书名页题 书衣题 河北陈氏主册 上图:6274
    湖南·湘阴陈氏支谱五卷首一卷 (清)陈清溪纂修清同治二十年(1871年)文蔚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3,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下刻颍川堂 上图:6327
    湖南·湘阴陈氏族谱五卷首一卷 陈宗藩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文星堂木活字本一册存卷首 书名据版心、书名页题版心下刻颍JII堂 上图:6228
    湖南·湘阴义门陈氏族谱八卷首二卷 陈学唐纂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义门堂木活字本十册 四修本 上图:910203—12
    湖南·湘阴义门陈氏族谱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存卷1—8、10—12、14,卷首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456
    湖南·湘阴陈氏族谱清聚星堂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2— 5、7、8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271
    湖南·湘阴陈氏支谱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4,另1册无卷 次标识 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328
    湖南·湘阴陈氏族谱 民国德星堂木活字本 三册存卷5—9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6245
    湖南·湘阴陈氏槐公支谱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颍川堂木活字 本 二册存卷6、16 版心、书衣题 陈氏族谱上图:6241
    湖南·湘阴陈氏族谱 清光裕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7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道光间上图:6229
    湖南慈利·陈氏支谱十卷 (清)陈炳仁修 清光绪五年(1879年)德星堂刻本 十册 中央民院
    湖南桑植·陈氏族谱 湖南桑植县档
    湖南郴州·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起孝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郴州陈氏德星堂 活字本 十三册 国图
    湖南郴州·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湖南巴陵·港南陈氏三修族谱十卷 陈厚玮主修 陈其英等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巴邑梅坪山庄木 活字本 一册 存卷首(即卷1) 书名据谱序题 版心刻星聚堂上图:6318
    湖南攸县·杜口湖厂上村陈氏公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序题上图:6233
    湖南攸县·搏上陈氏七修族谱 民国敦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5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6153/B
    湖南沅江·义门陈氏族谱 清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 杂有红格钞本 记事至清光绪间上图:6320/B
    湖南邵阳·墨染里陈氏族谱二十卷 (清)陈代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木刻本 湖南溆浦县档
    湖南邵阳·陈氏四修族谱十八卷 (清)陈秉泪 陈玖德等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颍川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邵阳·洞下陈氏六修宗谱口口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卷末、卷43、47)
    湖南邵阳·墨溪里陈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清)陈颂嫠等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木活字本 四册存卷1、2、7、9、15—19,卷首,卷末 上图:6552
    湖南邵阳·邵东陈氏四修族谱 民国星聚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6 上图:6308
    湖南邵阳·邵西陈氏三修族谱 民国三相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0 上图:6176
    湖南·武陵陈氏族谱 (清)陈学矩等主修 (清)陈启瀹纂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颍川堂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1、3,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37
    湖南岳阳·三排陈氏族谱十九卷首一卷 陈梓琴等纂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存卷2上、3下、4下、5下、6上、7下、8—12、13上、14、16,卷首 书名据书衣题 六修本 上图:6149/A
    湖南·岳阳族谱陈其昌主修 陈洪等纂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翰文堂木活字本十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下刻德星堂 八修本 上图:6238/A
    湖南·岳阳陈氏族谱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八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书名页题义门家乘 九修本 上图:6236/A
    湖南岳阳·义门陈氏族谱清颍川堂木活字本 三十三册 残本版心题义门族谱 记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6400/A
    湖南岳阳·义门陈氏续修族谱 清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2、5、6、9、11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 上图:6401
    湖南岳阳·义门陈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陈青言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七册 上图:6387
    湖南·岳阳陈氏义门族谱 清颍川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4版心题义门族谱 记事至清咸丰间 上图:6400/E
    湖南·岳阳陈氏族谱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37
    湖南茶陵·瑶里陈氏续修族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 上图:65舱
    湖南·华容陈氏族谱陈宗翰等纂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十二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72/A
    湖南·华容陈氏族谱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宣统间 上图:6239
    湖南·华容陈程氏族谱民国义门堂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2、8、14、18、19、2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71
    湖南益阳·陈氏三修族谱口口卷 (清)陈寅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益阳·陈氏八修支谱十四卷末一卷 (清)陈三聘纂民国三年(1914年)德星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益阳澬阳花林陈氏十一修族谱民国七年(1918年)木活字本 五册存卷2、6、8、15,卷 末上 上图:6170
    湖南·益阳华林陈氏四修族谱民国颍川堂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2、3、9、10、13 书名据书衣、版心题 上图:6344
    湖南常德府·武陵县芭蕉冲陈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陈万樟主修 陈锺亮纂修民国四年(1915年)安定堂木活字本五册三修本 上图:6270
    湖南·常德陈氏族谱二十卷首二卷 陈三阳主修 陈明德等纂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910096—11
    湖南·常德陈氏三修族谱四卷首一卷 陈光墉纂修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如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下端刻颍川堂 上图:6177
    湖南·常德陈氏族谱四卷首一卷 陈光毓等纂修民国六年(1917年)如德堂木活字本4册 版心下刻颍川堂 上图:910241—44
    湖南·常德陈氏族谱清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230
    湖南·善化陈氏六修支谱清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3、6、7、10、14 书名据书衣、版心题 记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6160/A
    湖南·善化古冲陈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陈大旺主修 陈德润纂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颍川堂石印本六册 书名据内容题 上图:910245—50 湖南陈氏冬至公谱二卷首一卷 (清)陈立达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155
    湖南陈氏冬至公谱二卷首一卷 (清)陈立达纂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0156
    湖南陈氏十四修房谱民国德星堂木活字本 十九册 存卷 2中、5下、8—10、12上、12中、18上、19—21、22上、23上、23下、24、25之2、27下、28、29、32上、33、34,卷末3、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86
    湖南义门陈氏族谱民国德星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 10、11、17,卷首2 版心刻陈氏四修族谱 上图:6316
    湖南陈氏义门族谱清颍川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4记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640010
    湖南陈氏重修族谱清颍川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2、5、13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6438
    湖南陈氏族谱清义门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1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到清同治间 上图:6226
    湖南陈氏续修家谱三卷 (清)陈常吉等纂修清咸丰九年(1859年)聚星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2之10、3之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10
    湖南陈氏族谱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嘉庆间 上图:6234
    湖南陈氏续修支谱清义门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4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嘉庆间 上图:6303
    湖南陈氏族谱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颍川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4、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436
    湖南陈氏宗谱清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313
    湖南陈氏族谱民国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267
    湖南陈氏续修族谱民国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1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49
    湖南陈氏续修族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58
    湖南·慈利歇驾弯陈氏族谱民国义门南昌庄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05
    湖南·汉寿陈氏五修族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首 上图:6345
    湖南宁乡·陈氏三修支谱十四卷 (清)陈福安等修清光绪间聚星堂活字本 十四册中央民院
    湖南宁乡·陈氏八修支谱口口卷 民国三年(1914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2)
    湖南·宁乡陈氏五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 陈绍藩主修 陈搏九纂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光裕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存卷2—5、7—16卷首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83
    湖南·宁乡陈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陈明义主修 陈文毓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18/蝇)光裕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14
    湖南·宁乡陈氏续修房谱三十三卷首一卷 (清)陈明炳等主修 (清)陈明煊等纂修 清咸丰元年(1851年)旌义堂木活字本十册 存卷1—18、21、30—33,卷首 五修本 上图:6455/A
    湖南·宁乡湘陕陈氏通谱二十卷 陈绍轩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颍川堂木活字本三十四册 存卷1之5、7,卷2之1下、6中、10中、17上、25上、27—30,卷3之1,卷4之4中、9下,卷5之4,卷6之6—9,卷8之1上、1下、2—4,5、12—15,卷9,卷10上,卷11上、下,卷14上、下,卷20,卷末 上图:6216/A
    湖南·宁乡沩宁陈氏七修族谱十二卷 陈荣生主修 陈嗣宗等纂修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52
    湖南·宁乡漆树湾陈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木活字本 七册 存卷3—9,卷首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6508
    湖南·宁乡宁邑漆树湾陈氏族谱十二卷 (清)陈应涛等纂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颍川堂木活字本六册 存卷1、2、5、6、9、11、12书名据版心题 四修本 上图:6179
    湖南·宁乡陈氏六修族谱九十卷首一卷 (清)陈乾四主修 (清)陈锦楼纂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旌义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图:6161/A
    湖南·宁乡陈氏续修支谱清义门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咸丰间 上图:6426
    湖南·宁乡陈氏续修房谱清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9下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156
    湖南·衡山平田陈氏七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德星堂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3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151
    湖南·衡阳陈氏续修族谱口口卷 (清)陈文堂 陈醴泉纂清道光三年(1823年)活字本 一册湖南图湖南·衡阳陈氏四修族谱十卷首一卷 陈炳垣等纂修民国十八年(1929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十一册 上图:922389
    湖南·临湘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陈贵安 陈文璧纂民国四年(1915年)文崇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
    湖南·临湘陈氏家乘清刻本 三册 存卷20、58、64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244
    湖南·浏阳虎潭陈氏族谱十九卷首三卷 末四卷 (清)陈光荣纂民国九年(1920年)星聚堂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湖南·浏阳陈氏重修族谱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67
    湖南·浏阳大埠塘陈氏族谱十六卷 (清)陈宗立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颍川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存卷1、3—5、8—13、16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刻义门陈氏族谱 上图:6320/A
    湖南·浏阳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颍川堂钞本 六册 书名据书口题记事至清光绪间上:6428/A
    湖南·浏阳陈氏宗谱 (清)陈昌后纂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十五册 存卷1—3、5—7、15—22、32、33、39、40、44—47、52—54、59、60、67—69、81、82、90 上图:6342
    湖南·浏阳陈氏宗谱陈道章主修 陈陶赓纂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耀祖祠木活字本 十四册 存卷24—29、31—33、38—47、52、64、79、86、130、138,卷首下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60/A
    湖南·浏阳丹桂里陈氏族谱十二卷 (清)陈远及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思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5,卷首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11
    湖南·浏阳陈氏四修族谱十四卷 陈冕荣等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德星堂木活字本六册 存卷首(即卷 1)、3、4、11— 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251
    湖南·浏阳义门陈氏族谱民国九年(1920年)聚星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36
    湖南·醴陵丰州陈氏四修族谱清德雍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12、15、26、27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343
    湖南·醴陵醴北平桥陈氏七修支谱陈绍东纂修民国五年(1916年)培本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 存卷1、5—12、14、16、17、19—31 上图:6256
    湖南·醴陵醴北平桥陈氏七修支谱不分卷 民国钞本 一册 残本 上图:6280
    湖南·醴陵醴南柏园陈氏族谱 (清)陈德星等纂修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0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同治间 上图:6208
    湖南·醴陵陈氏族谱清敦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7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220

〖广东省谱系〗
    《始兴(今属广东省)笃庆堂陈氏五修族谱》
    广东梅县《陈氏族谱》 陈氏大成宗谱八卷首一卷 (明)陈(臨玉)纂修明嘉靖间歙西仇氏刻本四册 书名据谱序标目题。上图:917874—7
    广东广州·陈氏族谱 (清)建业堂修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业堂木刻本 一册 河北大学
    广东增城·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庆新 陈圣启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 三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番禺·陈氏家谱九卷首一卷 (清)陈沣撰清咸丰元年(1851年)陈氏钞本中山大学(缺卷7、8)
    广东番禺·陈氏家乘旧谱序跋一卷 (清)陈沣辑稿本广东中山图
    广东清远·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真勋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潮州·陈氏族谱六卷 (民国)陈泽生 陈卓然等纂民国十四年(1925年)铅印本广东揭阳县档(存甲、乙、丙、丁、戊五卷)
    广东潮州·陈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十六年
    广东潮州·陈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二十九年
    广东饶平·陈氏世传大族谱 (清)陈庆年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刊本 一册台湾
    广东饶平·陈氏族谱 (清)陈顶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钞本 一册台湾
    广东饶平·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步墀纂民国九年(1920年)石印本 二册广东中山图 美国
    广东饶平·陈氏族谱二卷 (民国)陈沅辑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钞本 二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饶平·陈氏族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清光绪三十二年广东佛山 纲华陈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六年(1867年)写本广东佛山市博
    广东中山·鸦岗乡陈氏族谱 (民国)陈启蒙修民国十年(1921年)承厚堂刊本 一册 美国
    广东南海·陈氏族谱四卷 (民国)陈万豫 陈春发合编民国六年(1917年)贻燕堂刻本 四册 国图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金鱼堂陈氏族谱 (清)陈其晖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刊本 六册 历史所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博 广东佛山市博
    广东顺德·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钞本 二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顺德·马齐陈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陈伯熊等编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崇本堂刊本二十七册日本 美国
    广东顺德·陈氏族谱二十四卷 (民国)陈迺珍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 十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颍川家乘》
    广东顺德·陈氏族谱四卷 (民国)陈淡泉修民国三年(1914年)紫光堂刻本 四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顺德沙溶陈氏族谱 (民国)陈翕如等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铅印本 一册 美国
    广东台山县档湖陈氏宗谱六卷 (民国)陈敬文等修民国二年(1913年)一本堂活字本 六册 国图
    广东台山·汶村陈氏恺翁十世孙复新祖房之家谱不分卷 (民国)陈熙中编民国十六年(1927年)广州觉文印务局铅印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台山·望头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煜南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香港聚珍印务书楼铅印本 二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台山·陈馀庆堂家谱 (民国)陈孔文等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刊本 一册 美国
    广东新会·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如躁编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新会·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鲈华纂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修 光绪五年 (1879年)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新会·陈氏谱三卷 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 注:记事至清顺治十三年
    广东新会粤东陈氏正派族谱不分卷 (清)陈养性堂编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钞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新会·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绍臣编民国元年(1912年)石印本 一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陈氏族谱稿不分卷 (清)陈步翥修民国元年(1912年)上海仓颉公司铅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广东新会外海乡陈氏族谱稿不分卷 (民国)陈云翥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上海仓颉公司铅印本 一册中山大学
    广东新会·陈氏世谱一卷 (民国)陈保常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铅印本广东新会县修志会
    广东新会·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起龙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钞本广东中山图(存一册)
    广东新会·陈氏世系不分卷 (清)陈异赋述民国间铅印本广东新会县修志会广东廉江,陈氏族谱十二卷 (民国)陈焯忠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梅菜同文印务书庄排印本 十册 吉林大学
    广东化州·乐岭陈氏族谱十三卷 (民国)陈必大纂民国八年(1919年)活字本 广东化州县图(存二册)
    广东东莞·凤冈陈氏族谱十二卷 (清)陈德心 陈枚丞修清同治八年(1869年)省城西湖街华文堂承印本 广东东莞县档
    广东惠阳·陈氏族谱陈舜琴传钞本 一册 美国
    广东陆丰· 颍川陈氏谨笔登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钞本 一册台湾
    广东蕉岭·广东塘福岭陈氏族谱 (明)陈铁 陈锳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钞本 一册台湾
    广东蕉岭·头份陈氏刚毅勤睦渡台始祖家谱 (清)陈国用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钞本台湾
    广东五华·陈姓草族谱 (清)陈君显修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钞本 一册台湾
    广东五华·陈氏族谱 (清)陈庆生钞清同治七年(1868年)钞本 一册台湾
    广东兴宁·陈氏族谱志民国十四年(1925年)钞本 美国
    广东兴宁·城内新街陈衷纯祠族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陈仙畴编民国二十年(1931年)兴宁泰益印书馆铅印本 五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兴宁·陈祠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湘亭总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大昌印务公司铅印本 五册广东中山图
    广东兴宁·陈姓族谱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钞本 一册 美国
    广东高要·沙浦陈氏族谱十一卷 (清)陈旦等修清光绪元年(1875年)刊本 三册 美国
    广东·颍川郡陈氏宗谱清光绪五年(1879年)写本 一册 美国
    广东·三水白坭陈氏宗谱十七卷 陈可蜒等纂修民国十六年(1927年)广州克文印务局铅印本 十七册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JPl045
    广东·中山茶园西堡陈贞六里祖家谱不分卷
    民国十年(1921年)钞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书名页题麟现祖房谱 上图:JPl082
    广东·南海金鱼堂陈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清)陈其晖纂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 八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3037—44
    广东·信安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肇喜主修 (清)陈晋卿纂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六册 上图:910149—54
    广东·揭阳陈氏思成堂支谱不分卷 陈剑清纂修民国十七年(1928年)稿本 九册 上图:JPl069

〖广西壮族自治区谱系〗
    广西三江·陈氏宗谱钞本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周坪县泗联村
    广西郁林·陈氏族谱六卷 (民国)陈隆恩修民国六年(1917年)郁林城东明德堂刻本
    广西图广西容县·陈氏宗祠一卷 (清)陈宪中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容城杨景云楼承刻本一册广西图
    广西北流·陈氏族谱八卷 (民国)陈世钦 陈嗣芹续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北流华文石印本
    广西图广西贵县·陈氏族谱 (清)陈墒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 一册日本 美国
    广西贵县·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十二年(1923年)陈乐善堂刊本
    广西博广西·缔川陈氏宗谱四十三卷 (民国)陈锵纂修民国二年(1913年)活字本 四十三册 国图

〖四川省谱系〗
    四川·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光祖纂清道光刻本 四川图 注:该族散居洪雅、蒲江等地
    四川成都·陈氏敦本堂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国常编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 一册南京大学
    四川成都·陈氏润周公派下支谱不分卷 (民国)陈国栋纂民国十五年(1926年)培德堂活字本一册 国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四川图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成都·蜀成都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庆钟纂民国十七年(1928年)成都石印本 一册四川图 注:版心作《陈氏蜀谱》
    四川成都·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照澜编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成都石印本二册 四川图
    四川金堂·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寿彤修民国三年(1914年)铅印本 一册 浙江图 四川图 注:卷端作《黄陈支谱》
    四川金堂·陈氏绍德祠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顺庚 陈宗航等纂民国成都排印本 四册 四川图
    四川郫县·陈氏由闽人润周公派下支谱不分卷 (民国)陈国栋编民国十五年(1926年)郫县陈氏培堂刻本 一册南京大学
    四川灌县·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光觐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川崇宁县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蒲江·陈氏族谱四卷 (清)陈光祖纂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陈氏刻本四册 四川图
    四川蒲江·陈氏族谱一卷 稿本 四川蒲江县松华乡
    四川大邑·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光觐辑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钞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綦江·陈氏聚星谱五卷 (民国)陈德音纂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綦江颍川必胜祠石印本 五册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长寿·陈氏族谱二卷 (民国)陈飚扬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写本 四川长寿县档 四川长寿县志办 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新寨村 四川长寿县沙石乡新滩村
    四川荣昌·陈氏族谱 (民国)陈惺吾纂民国十三年(1924年)荣昌陈氏 印本一册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合江·陈氏族谱口口卷 陈国华 陈元湘等修 陈子诰编 四川合江县志办(存卷3、4)
    四川广汉·陈氏支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光达堂刻本 二册四川图 注:卷端作《陈氏谱牒》
    四川内江·陈氏家乘一卷 (清)陈锡政 陈锡泰等纂清咸丰四年(1854)刻本 一册四川图(存卷1、2)
    四川内江·陈氏家乘一卷 (清)陈大宾纂清宣统三年(1911年)木活字本 二册 四川图
    四川内江·陈氏族谱四卷 (民国)陈明迪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石印本 四川内江县安仁乡
    四川内江·陈氏星聚族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陈锡樟等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内江仁义永铅石印刷局石印本 十四册 国图
    四川资阳·陈氏续修族谱二卷 (清)陈伯銮纂清咸丰十年(1860年)陈氏刻本 一册四川图
    四川资阳,陈氏重续宗谱不分卷 (清)陈朝瑞等纂清宣统三年(1911年)资阳陈氏宗祠刻本 一册四川图
    四川简阳·陈氏族谱五卷 (清)陈辅治 陈世衡等纂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简州刻本五册 四川图 注:版心作《陈氏总谱》
    四川简阳·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兆朴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简州昌后公祠刻本一册四川图
    四川隆昌·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德骅等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内江排印本一册四川图
    四川隆昌·陈氏族谱八卷 (民国)陈一璋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石印本 八册 四川图(二部)
    四川仁寿·陈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韶湘纂民国十一年(1922年)石印本 一册四川图
    四川仪陇·陈氏族谱一卷 (民国)陈琦撰民国十一年(1922年)木刻本 四川仪陇县档
    四川宣汉·陈氏族谱三卷 (清)陈敏贞修清同治十年(1871)木刻本 四川宣汉县档(缺卷3)
    四川·成都陈氏润周公派下支谱不分卷 陈国栋纂修民国十五年(1926年)郫县陈氏培德堂刻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4426;又一部429640,1册

〖云南省谱系〗
    云阳包港陈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陈益三主修 (清)朱安绪纂修清咸丰九年(1859年)木活字本 十册书名据年表题 上图:915879—88
    云阳越塘陈氏重修宗谱清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5、6 上图:6311
    云阳陈氏汇造宗谱民国有归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6 上图:6200

〖贵州省谱系〗
    贵州乎坝·黔南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文荣等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 十二册 美国

〖甘肃省谱系〗
    甘肃张掖·甘陈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陈倜修清木活字印本 十册 国图
    甘肃·玉山怀玉陈氏宗谱十四卷 (清)陈汝金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八修本 上图:6289
    甘肃·玉山怀玉陈氏宗谱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558

〖陕西省谱系〗
    陕西图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藩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崇德堂活字本 八册 国图
    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国仁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 六册北京大学
    陈氏族谱五卷 (清)陈学礼续修清石印本 湖南江永县档
    陈氏支谱三卷 (清)陈以柏 陈有选纂稿本 国图
    陈氏族谱一卷 (清)陈炳炬纂民国元年(1912年)木刻本  
    陈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二卷 (民国)陈济等修民国四年(1915年)德星堂活字本 二十册 国图
    义门陈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晓山修民国四年(1915年)树德堂活字本 十五册 国图
    儒慕陈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金根等修民国七年(1918年)崇本堂活字本 十册 国图
    陈氏族谱三十八卷 (清)陈逢泰编 陈鸿录校民国七年(1918年)文蔚阁铅印本 二册山西图
    陈氏六修族谱三十一卷末一卷 (民国)陈咸韵等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双桂堂活字本 五册 国图
    陈氏溥泉族谱四卷 (民国)陈光国 陈诗豪等修民国九年(1920年)溥泉坊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陈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十年(1921)纂修本 江西铜鼓县地名办(存卷14)
    敬爱堂陈氏·家乘一卷 (清)陈钜昌编 陈道邦增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一册上海图
    陈氏宗谱六卷 (民国)陈盘庆等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庆馀堂活字本六册 国图
    陈氏续修宗谱二十卷 (民国)陈绳祖 陈念祖纂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义堂活字本二十册 国图
    陈氏族谱 (民国)陈昌达修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 一册 国图
    陈氏家乘 (民国)陈志品纂民国十三年(1924年)德星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鸦田陈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民国十五年(1926年)刻本四川图(存二册)
    陈氏族谱十八卷 (民国)陈贞祥等编 民国十八年(1929年)铅印本 一册 国图
    陈氏宗谱 (民国)陈应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 一册 北京大学
    陈氏族谱二十四卷 (民国)陈大森 陈殿标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石印本 广东海南行政区档
    陈氏宗谱三十八卷首三卷 (民国)陈少梅等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敦叙堂活字本 国图(缺卷38)
    陈氏族谱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钞本 一册 广西容县档
    陈氏家谱二卷 (民国)陈继淹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二册 东北师大
    石家甸陈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陈桂林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历博
    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盛海主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聚星堂活字本四册 国图
    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献瑞等修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德星堂活字本八册 国图
    东城陈氏宗谱十卷 (民国)陈钜江总纂民国三十年(1941)光裕堂活字本十册 国图
    陈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刊本
    浙江新昌县档 陈氏先德传志 (民国)陈三立等撰民国刻本 一册 国图
    陈氏族谱 (民国)陈光榕纂民国钞本 二册 国图白龙洋
    陈氏家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陈培源修民国间树德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陈氏宗谱八卷 民国陈氏昭诚堂钞本 八册四川图
    陈氏家谱 民国间木刻本 十册
    陈氏支谱 民国间两宜堂刊本 浙江慈溪县文管(存一册)
    大汜陈氏宗谱四卷 清嘉庆五年(1800年)活字本 国图(存一册)
    陈族系谱三卷 广东海康县档
    陈氏族谱十九卷 陈所位四修复印本广东琼山县档
    陈氏宗谱江西铜鼓县纪念馆(二十六册)陈氏宗谱 湖南蓝山县档西安长泽
    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陈济等主修 (清)陈殷等纂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木活字本 七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304

〖台湾省谱系〗
    台湾台中县后里乡旧社村《旧社暮江顷川族谱》 修于1952年
    台湾台北·陈家族谱钞 (清)陈维英编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钞本 一册 美国
    台湾台北·珍山陈氏通族大家谱 (民国)陈甲捷志民国元年(1912年)钞本 一册 美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谱系〗
    香港·鹿颈村陈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陈秉均钞民国八年(1919年)钞本 一册 美国
    陈氏增辑宗谱口口卷 (明)陈雍纂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陈孟庄刻本 国图(存卷1—4)
    石墅陈氏家乘二卷 (明)陈桷纂明钞本 国图
    陈氏世系图 (清)陈锦钝修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钞本 一册 台湾
    陈氏族谱十二卷 清道光二年(1822年)刻本 十二册 北京大学
    颍川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果纂 清道光七年(1827年)刻本 六册 上海图
    颍川支谱二十卷首一卷 (清)陈寿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六册 国图 苏州大学
    陈氏宗谱 (清)陈午峰修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刻本 一册 北京大学
    陈氏兆祥宗谱不分卷 (清)陈安榜 陈开锦等辑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崇义堂木刻本 河南图
    陈氏宗谱清道光间写本 一册 美国
    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启汉等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活字本 四册 国图
    宅埠陈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陈志域等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萃渔堂活字本二十八册 国图
    河西陈氏家乘 (清)陈锡祺编清同治十年(1871年)青田署斋刻本一册 国图 陈氏族谱四卷 (清)卞金城辑清光绪二年(1876年)活字本 四册 国图
    陈氏宗谱十六卷 (清)陈洪畴纂清光绪三年(1877年)刻本 十六册上海图
    陈氏宗谱六卷 (清)陈绍芳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遗忠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陈氏族谱不分卷 (清)陈荣琮等纂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德星堂活字本 十册 国图
    陈氏族谱六卷 (清)陈召南 陈之鼎主修 佘致祥编辑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德星堂活字本 六册 国图
    陈氏族谱 (清)陈为友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钞本 一册 台湾
    陈氏宗谱八卷 (清)陈天畅等纂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颍川堂活字本 八册 国图
    陈氏宗谱首编三卷前编七卷今编二十三卷续编一卷首一卷 (清)陈曜湘编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报本堂活字本 二十册 国图
    南北陈氏宗谱十四卷 (清)陈增淼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光达堂活字本 十四册 国图
    陈氏族谱二十卷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刻本 二十册北京大学
    陈氏宗谱四卷 (清)陈宏裕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绳德堂活字本 四册 人民大学 西南师范
    陈氏·家乘菟遗一卷 (清)陈永寿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刻本

-----------------------------------------------------------------

陈姓字辈

    福建安溪县美法村陈氏家族的字辈诗是:
    文章华国,诗礼传章。

    湖南岳阳陈氏的辈分排行是:
    青云其捷步,恢振赐书荣;义重传家远,修齐赞治平。
    续谱是:
    光华开复旦,万国庆常新;任巨资英俊,行成在礼仁。
    合群敦孝友,奕世绍文明;谟训承先泽,贤才望后昆。
    同宗隆爱敬,念祖倍尊亲;达道宜兼善,兴邦贵正伦。
    均权依宪法,笃志建洪勋;位禄偕名寿,千秋典策馨。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26 19:52:34 |只看该作者
【台湾省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楹联】

〖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

    台湾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创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祠堂地处台北市建成区宁夏路二十七号由台北后火车站步入大圆环,再顺宁夏路方向走去,在蓬莱国小前右转进到平阳街,左首即为陈氏大宗祠。门牌虽仍为宁夏路,出入却要在平阳街;大门柱上分挂两块牌子,一为“财团法人陈德星堂”,另一为“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
    陈氏大宗祠主祀圣祖舜帝重华公。陈氏姓源,出自妫姓,虞舜之后。帝舜为黄帝八世孙,以大孝著称,历传凡一百五十余世,后裔得姓除"妫汭五姓":姚、虞、陈、胡、田之外,尚有袁、王、孙、陆等二十几个姓氏,因而组成至孝笃亲舜裔的宗亲团体,陈氏大宗祠大殿,亦称“舜帝殿”。
    帝舜三十四世孙胡公满,对于陈,称陈侯,卒谥胡,故曰陈胡公,为陈氏开山得姓始祖。胡公四十八世孙,舜帝八十一世孙陈实,东汉时为太丘长,至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追封颖川侯,被尊为颖川始祖。舜帝九十三世孙陈元光,宋封广济王,明封开漳圣王。舜帝九十五世孙陈邕,唐赐进士,官太子太傅,后封忠顺王。
    台湾陈氏大宗祠陈德星堂即共同奉祀上述列祖其夫人。如:颍川始祖陈实暨德配荀夫人,开漳圣王陈元光暨德配种夫人,忠顺王陈邕暨德配赵夫人等神位。陈氏郡号多达六个,但以颍川的后人最众,郡名颍川,故地在今河南省境,是大多数陈姓人家的望田地,但颍川的"颍"字,今多被误写为“颖”,正确的写法应如德星堂所刻之“颍水神乡”的“颍”。
    清咸丰十年(1860年),举人陈维英于掌教宜兰“仰山”、及蜢舺﹁学海﹂两书院之余,每念台湾本岛缺少陈氏宗祠,拜祭无所,谱牒不修,恐有数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龙峒老师府,奉祀陈姓先祖三神位。光绪十八年(1892年),族人捐钱出力,鸠工于旧台北城内文武街文武庙之东邻,兴建德星堂一座,这就是陈氏大宗祠之肇始。
    太丘长陈实子侄,同以孝贤闻名,当年访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岁星,岁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内有贤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为堂号者,台北市陈氏祠堂也因此命名“德星堂”。在台南市永福路另有一座陈氏家庙,叫做“德聚堂”。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台湾割让给日本,台北文武街宗祠土地被强行征用为武德殿,及建造台湾总督府(现今“总统府”),陈氏祠堂等同遭拆除。族人顿时祭拜无所,嗣经不断地据理力争,日本人始同意以大稻埕宁夏路现址土地交换,于是在民国元年动工重建新祠,历时两年方告落成,除了恭迎先祖三神主归座外,并再进奉圣祖帝舜重华公。当时的台湾总督,还赠匾一方“汉唐柱石”以为纪念。
    德星堂重建后,便经两次大修,一次为1935年,一次为1956年。第二次大修完成时,陈故“副总统”辞修先生,特书匾“绍德贻徽”存念。溯自奉祀、建祠,以迄重建现祠,已届满127周年。这在台湾固然不是最古老的一座祠堂,却是最壮观的家庙之一。
    台北陈氏祠堂,系由著名工匠陈应彬主持设计建造,且为陈应彬早期的代表作;坐落于台中市国光路的林氏宗庙,亦是彬司杰作。陈氏祠堂整座殿宇美轮美奂,格局特殊,为两殿两廊两护室式,三川殿面宽三间,入口石雕龙柱一柱盘抱双龙,这种格局双柱盘双龙景观,在台湾尚属初次出现。前殿于民国三年才完工,系两层式太子殿,本地也是不多见。其后点金柱刻,有光绪十七年(1891年)石柱,显为未迁建前的旧物。祠堂最大的特色,是三川殿假四重,即歇山式假四垂顶,排楼面直顶上檐,架内三通三瓜,形式严谨具有美感,各重建结构之构材饱满有力,此即陈氏宗亲不惜钜资,远自福州聘清名匠,并自内地采购建材,精心砌筑出的杰作。
    陈姓宗支遍布海内外,居住在台湾地区者,根据六十七年统计,即达185万余人,约占全台湾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此地第一大姓。所以台湾民间有句谚语,有道是“陈林半天下”,一点也不差。散居各地的陈氏宗人,深深体念"服虽尽而长幼自如,属虽疏两宗盟不改﹂之义,都能踊跃前来祠堂,参加春冬祭典。春祭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冬祭则为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届时只要是陈家一分子,不分男女老少,也不论籍贯宗派,大家聚集一堂,顶礼膜拜,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尊宗敬祖、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
    诚如德星堂右边门联所说“千枝一本;万派眉源”,到了祠堂,顶着子孙灯斗大的“陈”字,大家都算是一家亲。

千枝一本;
万派眉源。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右门联

闻喜太丘沾雨露;
闽漳南院荐秋霜。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丹墀第一联

季汉斗山唐柱石;
东瀛流派颍渊源。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丹墀第二联

三君翊汉光乔梓;
二阮扶唐驾竹林。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丹墀第三联

颍川郡,父子三杰;
漳江军,叔侄二难。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丹墀第四联

奎府聚五星、地符人瑞;
漳州开二阁,名冠皇唐。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前殿门第一联
    前殿大门这一幅对联,其掌故很有意思。按宁夏路过去是山地平埔族鸡母萃社之故地,日据时代把鸡母萃改为奎府,故联句上才有“奎府聚五星”,大殿古匾亦有“星聚启祥”等字样。至于“漳州开二阁”等文词,当指唐朝开拓漳州的陈元光。台北的陈姓,祖籍隶属泉州府者占大多数,而德星堂既以全台陈姓大宗祠为号召,自不得不将漳州府陈姓包容其中。

补闻喜,还太丘,惠韶光风周两地;
辟漳州,建南寺,负扇仗钺壮千秋。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神龛第一联

文范古儒宗,当涂瀛林,三长齐誉;
神尧老柱国,开漳筑寺,二杰同祧。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门第一联

太史奏奎府,流辉五百里,真人荟萃;
盛唐显霞漳,遗烈八十秋,将相绵延。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前殿廊第二联

史称汉末高贤,太尉司徒,群公让位;
天毓吾家名世,将军宫傅,亘古齐光。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门第二联

德泽绍虞廷,世代流芳,封王侯昭郡国;
星辰聚奎府,瑞光远映,为将相耀漠唐。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壁联

箕裘令子,袍笏文孙,颖川郡,凤毛世胄;
南国旌旄,东宫衣□,李唐时,虎拜玉庭。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第一联

道德冠公卿,礼义化强梁,炎汉出群重望;
将军知州事,太傅加王爵,皇唐破格殊恩。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前廊槛联

其事业,由六经得来,诗书礼乐,易象春秋,将相勋名归道德;
大学问,从五伦做起,孝弟节廉,仁义忠信,圣贤训诰炳日星。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神龛第二联

太丘道广,为世儒宗,唐代继名贤,纬武经文,绩着鹰扬开钜郡;
颖水地灵,蔚兹望族,稻江崇庙祀,承先启后,谋贻燕冀树宏基。
——佚名撰台北市陈氏大宗祠德星堂大殿第二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26 19:53:16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1)

    陈毅元帅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武汉中央军校担任政治工作。同年在南昌起义部队任第11军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参加领导了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师党代表、师长,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委书记,红六军、红三军政治委员,中共赣西南特委书记,红22军军长,江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方军总指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红军长征后,留在江西苏区,领导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代军长、军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原军区和中原野战军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建国后,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1958年兼任外交部部长。还曾任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外交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名誉会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副主席。是中共第七、九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1月6日,因患肠癌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陈赓大将
    陈赓(1903-1961),原名陈庶康。湖南省湘乡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十二师团长、师长,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陈士榘上将
    陈士榘(1909-1995),湖北省荆门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教导队区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排长、副连长、副营长、副大队长,红12军第34师参谋处处长、参谋长,红一军团司令员作战科科长、教导营营长,第四师参谋长,红13军参谋长、代军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晋西支队司令员,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山东滨海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兼西线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兼第八兵团司令员和南京警备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部长、教育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兼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7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陈再道上将
    陈再道(1909-1993),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岗乡新村程家冲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一师三团排长、连长,11师12团营长,11师11团团长、师长,红四军副军长、军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副旅长,独立旅旅长,东进纵队司令员,冀南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冀南纵队司令员,第二纵队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河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司令员兼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司令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4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陈伯钧上将
    陈伯钧(1910-1974),四川省达县人。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排长、连长,赣西第三游击队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20军2团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治委员,红3军第7师师长,红5军团第15军军长、军团参谋长,第13师师长,红5军团第9军、四军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第二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员副司令员,129师385旅副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热河执行小组代表,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员兼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大队长,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12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45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陈伯钧上将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骁将,而且是一名具有革命知识分子气质的儒将。他爱好读书、善于思考、长于写作,在戎马倥偬中仍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他生前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日记、文稿。著有《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军事思想》(1961年)、出版有《陈伯钧日记·文选》(1987年)。1974年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4岁。

    陈明仁上将
    陈明仁(1903-1974),字子良,湖南省醴陵县人。1924年升入广州市军政部讲武学校和黄埔军校学习。参加过广东革命政府讨伐陈炯明的第一、二次东征。后任国民党陆军第10师56团团长,陆军第80师少将副师长、中将师长,陆军第二师中将参谋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国民党军政部中将处长,陆军预备师中将师长,陆军第71军中将副军长、军长,东北第五绥靖区中将司令、第七兵团中将司令,华中“剿总”中将副总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8月与程潜率部在长沙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21兵团司令员,第55军军长,湖南省临时政府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代表及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5月21日逝世,享年71岁。

    陈奇涵上将
    陈奇涵(1897-1981),号圣涯,江西省兴国县人。1919年入韶关滇军讲武堂分校学习。曾任赣军排长、连长、代营长。1925年入黄埔军校,任队长、连长、政治大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派往江西从事兵运工作。1927年任南昌军官教育团参谋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部长兼省军事部办事处主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教导团团长,红三军、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教导师参谋长,军委随营学校校长,红15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教育局局长,绥德警备司令,军委参谋部部长兼延安卫戍司令,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军委情报部第三室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地区、东满军区副司令员,辽宁军分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6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陈锡联上将
    陈锡联(1915-199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高桥区陡山彭家村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4第10师30团团部政治指导员,红30军第88师263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委员,红四军第11师副师长、师政治委员,第10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副旅长、旅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太行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三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三兵团司令员兼重庆市市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院院长,沈阳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院副总理。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6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陈康中将
    陈康(1911-2002),湖北省广济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0师29团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长,274团副团长,红9军第27师80团团长,红31军第91师276团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补充营营长,军部训练队队长,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副营长兼主任教员,386旅772团团长,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13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3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代司令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5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陈仁麒中将
    陈仁麒(1913-1994),福建省龙岩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政府秘书,红21军政治部宣传员,红12军特务队政治委员,红22军第66师166团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七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巡视员,军委教导师第一团政治委员,军委干部团特科营政治教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镇源县工委书记,陇东特委组织部部长,陕甘宁边区保安部队政治部主任,警备第三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第十四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8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政治委员,海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委员,成都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3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陈正湘中将
    陈正湘(1911-1993),湖南省新化县圳上镇人。1926年入唐生智部当兵。参加过北伐战争。1930年在新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二营机枪连连长、营长,红一军团第二师五团代团长,15师45团团长,2师4团团长,1师1团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副团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团团长,第一支队司令员,第四、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军区副司令员。晋察冀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纵队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2月2日逝世,终年82岁。

    陈庆先中将
    陈庆先(1908-1984),湖北省黄陂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2师35团排长,四川万源县独立营连长、副营长、代营长、县指挥长,中共万源、阆中、梓桐县委书记,中共甘肃委组织部部长,回民独立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党校大队长兼军事教员、班主任,新四军第五支队八团政治委员,江北游击纵队第6旅16团团长,第4军第2师5旅副旅长兼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副司令员,6旅旅长兼路西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员,华东军区第12纵队司令员兼苏北军区司令员,华中指挥部副司令员,江淮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10兵团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兵团军长,军事学院战役战术教授会主任、训练部部长、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1月19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76岁。

    陈先瑞中将
    陈先瑞(1913-1996),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手枪团班长,鄂东北游击司令部特务四大队分队长,红25军手枪团中队长,224团营政治委员,223团政治处主任,鄂陕游击师司令员,红74师师长。坚持了鄂豫陕边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团长、警备第一旅副旅长,河南人民抗日军第三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河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豫中军分区司令员,桐柏军区副司令员兼独立第三旅旅长,中原军区第5师15旅政治委员,鄂豫陕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原军区第38军副军长,豫西军区副司令员,陕南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9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成都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2岁。

    陈力少将
    陈力(1917-1976),江西省宁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3军团4师政治部政治指导员、组织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新1旅团政治委员,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北军政大学炮兵大队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回国后,任铁道兵团政治部副主任、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铁道兵学院副院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6年逝世,终年59岁。

    陈沂少将
    陈沂(1912-2002),贵州省遵义县人。1929年1月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参加青年反帝同盟、左联外围组织。1931年1月在河北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任北平分盟候补执委、组织干事。193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在山西晋城参加八路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8年6月起历任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校务部主任,《新华日报》太南版总编辑,《冀南日报》总编辑,《鲁西日报》、《冀鲁豫日报》社长、总编辑,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干事,《大众日报》社社长,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社长,八路军115师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军区宣传部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3月起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宣传部部长,西满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1948年1月起,先后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至1958年3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1958年3月起被错划右派,下放黑龙江省劳动21年。1979年6月至1983年2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83年2月至1985年7月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财经委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2年7月26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陈宏少将
    陈宏(1917-2004),原名陈嘉惠,安徽省金寨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战士、班长、政治部宣传员、民运干事、剧团主任、青年科长、青年干事等职,参加了血战新集、土桥铺、漫川关突围、挺进大巴山等几十次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第1旅3团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教导营政治教导员、团长,鲁中军区警备旅副旅长等职,先后参加了袭击张店军火库、小王庄突围、口镇炸敌炮楼、莲花山、岱崮、三次讨吴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警备旅副旅长,第9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9师师长,第三野战军纵队参谋长,第26军参谋长等职,率部参加了碾庄圩、开封、莱芜、孟良崮、太子堂、胶济路西段及淄博、蒙山、沂源、沙土集、洛阳、宛西、开封、睢杞、鲁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渤海军区政治委员、副司令员,华东军区直属文化速成中学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济南军区参谋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军委装甲兵司令员,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长期从事部队的军事和政治工作,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5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陈奇少将
    陈奇(1910-1956),河南省罗山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25师排长、连长、营长,第27师营教导员、营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区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1团副团长,2团长,蒙南支队支队长,第1旅2团副团长,鲁中军区2团团长兼沂山军分区司令员,鲁中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1旅旅长,淄博卫戍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司令员,胶东军区新5师师长,第三野战军32军9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2军95师师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二级独立自由、二级解放勋章。1956年逝世,终年仅46岁。

    陈波少将
    陈波(1908-——),原名陈汉清,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1师第2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第1师1团副营长,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30团副团长,援西军司令部第二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特务团参谋长、副团长,太行军区荣军学校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通化保安司令部参谋长,辽宁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辽宁军区副参谋长,辽宁军区参谋长,东北护路军南满指挥部司令员,东北铁路公安总队副总队长,东北铁路公安局副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铁路公安总队总队长、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总参谋部警备部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炮兵后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挺少将
    陈挺(1911-2005),福建省福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闽东独立3团特务队队长,闽东独立师连长,第3团团长,坚持了闽浙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营长,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第2支队支队长,新四军第6师18旅52团团长,苏中军区特务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1旅1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1师副师长,第3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军区福安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福建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副司令员,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2月18日因病在江苏省苏州市逝世,享年94岁。

    陈钦少将
    陈钦(1915-2003),四川省南部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7师79团副连长、连长,第81团副营长、营长,红9军教导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同蒲路工人第2团副团长,晋南支队独立二团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长兼主任教员,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一科科长,渤海军区团参谋长,第7师司令部参谋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8师参谋长,东北松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合江省军事部部长,东北军区卫戍处副处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航空处副处长,东北军区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南京军区空军司令部第二参谋长,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5月7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88岁。

    陈浩少将
    陈浩(1914-——),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大庸军分区司令部政治指导员,游击1大队政治委员,红2军团6师16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第4师10团副政治委员,第6师1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3大队1队队长、2支队支队长、参训队队长、第三分校训练部军教科科长、总队长,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独立4旅政治部主任、补充5旅政治委员。参加了石家庄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祥少将
    陈祥(1916-1997),安徽省金寨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0师通信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第7团营政治专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新四军第2师5旅17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延边朝鲜支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独立1师1团政治委员,吉林军区政治部主任,警卫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3军128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珠江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粤中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南军区装甲兵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解放军工程兵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6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陈彬少将
    陈彬(1919-1998),原名陈大孝,四川省通江县麻石场陈家道角岭村人,1933年参加了红四方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29团排长。参加了川、陕苏区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电台报务员、教员、分队长,山东军区电台区队区队长,渤海军区司令部电台区队长、通讯科科长等职,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特别是为保证部队的通信联络做出了显著成绩。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1军分区参谋长,华东南下干部纵队大队长,浙江省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无棣城攻击战、平原攻击战、天津小站攻击战、济南战役和剿匪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7兵团兼浙江省军区司令部队列处副处长,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军委军务部兵员补充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组织处处长,军务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等职,为我军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积极推进国防工业体制改革,为军工更好地担负起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参与组织领导了多项战略武器、常规兵器和通信卫星的研制和试验,组织指挥了洲际运载火箭、潜艇运载火箭和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等多项重大试验任务,并获得圆满成功。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2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陈熙少将
    陈熙(1918-1990),江西省兴国县兴莲乡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少共莲塘区委组织部长。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补充师第13团连政治指导员,第13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补充师政治部宣传员,红五军团政治处技术书记,文化科科长,红30军政治部秘书长等职。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3月进入我党举办的新疆航空队学习飞行,任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学员。
    解放战争时期,奉命到东北创建我党第一所航空学校,任飞行大队政治政治教导员、政治委员、大队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命参与组建空军第三航空学校,并任校长,后任空军军事学校管理部第一副部长,空军军校部部长,空军学院第一副院长,空军学院政治委员。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皇家空军代表团来兴国参观“兴国籍将军事迹展览”时,一位上校团长在听取了解说员对陈熙将军的详细介绍后,兴奋地竖起大拇指,不住地夸赞道:“真了不起,陈熙将军是一位从山沟里飞出来的雄鹰!”眼神里流露出无比的钦佩。有谁能想到一个从小没有念过书的放牛娃,居然成长为我军第一批飞行骨干,第一所航空学校的创始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在外国人眼中,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不愧为“蓝天骄子”。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2月逝世,终年72岁。

    陈德少将
    陈德(1914-1983),广东省潮安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野战医院文书,红1军团第2师5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6支队政治处副主任,第115师教导6旅16团政治委员清河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山东军区7师21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7师21旅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6纵18师政治委员,该师“战斗作风有突击性,善于村落战斗及爆破技术,具有攻坚战斗经验”。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9军145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政治委员,1963年到1975年任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1975年调山东省军区任政治委员,至1980年卸任离休。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逝世,终年69岁。

    陈士法少将
    陈士法(1911-1992),江西省会昌县珠兰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警卫连排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随营学校区队长,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队长,师特务营营长,教导第2旅四团副团长,临沭县独立营营长,鲁南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8师23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8师参谋长、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第三野战军22军65师师长。参加了鲁南、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舟嵊要塞区副司令员、第二政治委员,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8月15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陈云中少将
    陈云中(1917-1995),江西省永新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4师文书、测绘员,红28军作战参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参谋,第4纵队参谋,冀热察挺进军第12支队侦察科科长,挺进军作战科科长,1939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学习。后任第7团参谋长,冀东军分区第13团参谋长,第13团、16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2旅副旅长,热河军区独立13旅副旅长,冀察热辽军区军政学校训练部副部长,第19军分区副司令员,冀东军区第15军分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补训1师师长。建国后,历任川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宜宾军分区司令员,海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1954年到1958年在苏联伏洛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东海舰队第6支队支队长,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副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研究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5年10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陈云开少将
    陈云开(1912-1990),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曾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6军团司令部译电员,第53团连政治指导员,游击第1支队政治委员,军团保卫局执行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20师晋南工作团副主任,359旅炮兵营政治委员,晋西北独立第1团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委员,雁北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冀鲁豫军区第5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3旅政治委员,第1旅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5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政治部主任、第16军政治委员,1952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政治委员。回国后,任后勤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总后勤部西安办事处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0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附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陈云开的入党、任职和授衔诸项简楞介绍前均加了“曾”字,这表明陈云开在抗美援朝回国后至文革结束期间犯有严重错误,受到过党纪、军纪处理,但从未公布过具体内容。1988年陈云开尚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章,以他的资历,原本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章的。不管陈云开出过什么事,但他在长征路上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过川西北草地时,陈云开在红六军团保卫局执行科工作,当时断了粮,只好吃野菜,但不知道哪些野菜有毒。科里的7名同志都抢着先试野菜,科长说:“我是科长,应该由我先尝野菜。万一我不行了,科里工作由陈云开同志负责。”陈云开抢过野菜说:“同志们,我今年才二十挂零,身体好,抵抗力强,毒性不大的野菜在我身上只能产生较低的反应。”陈云开一连尝了六种野菜,当尝第七种野菜时,当场中毒昏迷,被抢救才脱险。

    陈中民少将
    陈中民(1918-1987),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古城村人。1935年12月始先后在济南、北京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后参加组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一支队,任班长、排长、中队长。1938年12月任鲁西北抗日游击队第10支队连长。赴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回鲁西北筑先纵队任副营长、营长。1941年后任八路军129师筑先纵队营长,新8旅22团营长,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23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1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5旅参谋长,先后参加了陇海、定陶、巨野、滑县等战役。在参与指挥五旅阻击国民党军队向鄄城进犯的战役中,浴血奋战11天,保证了主力部队在张凤集地区进攻作战的胜利,受到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的通令嘉奖。1948年1月任5旅参谋长兼鄂豫军区1分区副司令员,第5旅副旅长。参加坚持大别山的斗争。后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初,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0军28师师长,参加了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和成都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28师师长兼川南军区宜宾分区司令员、地区专员,带领部队和群众剿匪、建立政权、土改和恢复生产。1951年1月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4年12月被选送苏联学习,先后在伏龙芝军事学院和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学习。1958年3月,任高等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63年后任训研部部长、副教育长兼战役教研室主任。1969年12月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1972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军事系主任、军事学院副院长。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5月5日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

    陈仁洪少将
    陈仁洪(1917-1990),曾用名陈敏,江西省铅山县紫溪区沦头村人。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铅山县区委书记,县独立营政治委员,警卫营政治委员,参加了赣东北苏区第三至第五次反“围剿”。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任闽浙赣军区第4纵队1支队政治委员,第4纵队1支队支队长。在闽北地区坚持了极其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营长,新四军第7师19旅56团营长。参加繁昌等战斗。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7师57团副团长,独立团副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0分校教育长,参加了多次反“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7师21旅参谋长,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17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7师副师长,第16师师长,第三野战军24军师长,参加了莱芜、孟良崮、鲁西南、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9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0师师长、第24军副军长,参加了金城战役。1955年10月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副军长。1960年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后任第66军副军长、军长、军政治委员,第24军军长,北京军区、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82-1985年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陈文彪少将
    陈文彪(1910-1962),湖北省汉川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9师17团排长,第7师19团连政治指导员,红2军团5师15团政治委员,红2军团第5师15团政治委员,第6师16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支队队长,抗大第二分校大队长,第3团团长,陕甘宁边区警备1旅1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军区保安司令部副政治委员,冀热辽军分区政治委员,独立3师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后勤司令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6分部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军械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械部副部长,总后勤部军械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2年11月24日逝世,终年仅52岁。

    陈外欧少将
    陈外欧(1910-1984),原名外苟,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第17师49团营长,特务团参谋长,军团教导团团长,第16师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营长、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359旅副旅长,晋绥军区独立第3旅副旅长,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参谋长,第一野战军第1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军官学校教育长,西北军区第一通信兵学校校长,中央军委测绘局局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院长。1956年任国家测绘总局首任局长,1980年任总参谋部测绘局顾问,中国测绘学会首届理事长。在他的领导下,测绘了占全国总面积2/3的地区1:50000比例尺国家基本地形图,对新中国测绘事业的创建、布局、发展规划制定和组织实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9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陈发洪少将
    陈发洪(1916-1980),安徽省霍丘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73师217团连政治指导员,红4军12师35团交通队队长,红31军91师271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科长,红31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第770团政治委员,陕甘宁边区关中军分区3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20旅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10纵29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7军140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政治部主任。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1970年到1975年任第二炮兵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0年6月2日逝世,终年64岁。

    陈亚夫少将
    陈亚夫(1914-1990),原名陈凤元,河北省满城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保定地区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10大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易县支队副政治委员,第45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2纵6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随营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2纵4旅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65军独立31师政治委员,第194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黄土岭战斗和平津、太原、兰州、宁夏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194师政治委员,第65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作战和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1952年,巴金来到朝鲜前线,到65军采访,恰好陈亚夫升任军政治部主任,巴金就在他的介绍下,多次到张振川团采访。张振川除介绍全团指战员英勇杀敌的战况外,还把赵先友烈士视死如归的情景说给巴金。作家激动不已,随后又赴赵先友生前所在的6连采访,写出小说《团圆》。小说发表后,引起当时主管电影的夏衍的注意,文化部遂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其搬上银幕。长影最终敲定由武兆堤执导,由曾任总政副主任傅钟上将秘书的毛烽编剧,制作成家喻户晓的《英雄儿女》。回国后,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副政治委员,石家庄步兵学校政治委员,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政治委员,第一外国语学院政治委员,总参谋部三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7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陈坊仁少将
    陈坊仁(1916-1967),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县区苏维埃政府儿童团团长,红一军团第2师5团连政治指导员、代营长,红28军第3团政治委员、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营长,宋邓支队大队参谋长、大队长,冀热察挺进军参谋处处长,第7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1军分区7团团长、第3军分区42团团长,第5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11旅旅长、第3纵队9旅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副军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副军长,后调任志愿军第68军代军长、军长,参加了一至四次战役、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秋季战术性反击、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军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山东省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67年6月27日逝世,终年仅51岁。

    陈华堂少将
    陈华堂(1911-1983),湖北省天门县人。1930年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原红二军团)第7师警卫营战士、班长,排长,教导团排长,红6军团特务团连长,第46团营长。参加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和转战湘鄂边。1934年冬任红六军团特务团五连连长。1936年任第十六师四十六团三营营长。参加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多次反“围剿”作战。11月随军长征。1936年秋任红6军团第17师51团参谋长,10月到达甘肃会师。1937年1月任红6军团特务团团长。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营长、大队长兼教育处处长,胶东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1943年任胶东军区西海(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第五旅旅长。率部参加巩固发展胶东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31军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参加解放华东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南京军区防空军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司令员,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国务院第三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主任,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副组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11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陈兴畴少将
    陈兴畴(1917-1997),江苏省铜山县人。1930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西安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参加绥远地区抗日游击队。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总校政治干事、中队副政治指导员,抗大第3分校干部科股长、副科长,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延安军事学院高级干部队协理员。1942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组织部科长,冀中军区2纵2旅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军区3纵政治部联络部部长,第19兵团63军补训师政治委员,第46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太原、兰州
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骑兵6师政治委员,1950年任空军第1航空预科总队政治委员,第1航空预科总队在长春,习惯上称长春预科总队。总队下设3个大队。1大队开始有3个中队,是老航校分家时留下来的一个飞行员入伍生大队,抗美援朝时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参军,又组建了3个中队,文化程度较高,有不少大学生。2大队和3大队各有7个中队,其中各有2个部队生队。至1950年底,长春预科总队已有学员3000多名。长春预科总队成立两个月,就开始向航校输送学员,1950年底输送2000多人,1951年7月输送5000多人。1952年离开长春预科总队,到第7航空学校任政治委员兼校长。后历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福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2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80岁。

    陈远波少将
    陈远波(1913-1963),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县城市区少共区委宣传科长、少共区委书记,共青团太雷县委书记,少共川康省委组织部部长,庆阳步兵学校政治教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独立1团营教导员兼营长,第3支队政治委员,独1旅2团政治委员,第5支队政治委员,第6支队政治部主任,大青山骑兵1团政治委员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第7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第8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干部部部长,军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3年5月31日逝世,终仅年50岁。

    陈克功少将
    陈克功(1910-1992),陕西省安定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子长县区委书记,子长县独立营政委,中共子长县委军事部副部长,蟠龙游击大队政治指导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1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关中军分区保安纵队副政治委员,警备3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副处长,延属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警备4旅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4军12师政治部主任,第4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参加了扶□、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12师政治委员,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兰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57年毕业于后勤学院。后历任兰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部长、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6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

    陈志彬少将
    陈志彬(1917-2000),湖南省茶陵县布庄村人。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1月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茶陵县儿童局书记,湘赣省保卫局秘书,红6军团政治部保卫局秘书。参加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保卫局第一科副科长、总务处处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特务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等多次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第22旅政治委员,热东军分区政治委员,热河独立第8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政治部秘书长,湖南军区长沙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参加了辽西、平津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湖南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是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2月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3岁。

    陈伯禄少将
    陈伯禄(1905-1976),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立夏时节,中国共产党在商城东南丁家埠、白沙河一带举行了农民起义,5月9日成立了红32师,陈后禄在红32师100团一中队一分队当战士。商城在河南省东南部,东接安徽,南界湖北,是个山地和平原的结合部,叁面靠山,一面近水,地形十分险要,县城筑起了又高又厚的城墙,据说近百年从未被攻破,红32师决定攻打商城团长挑选了包括陈伯禄在内的7名战士,化装入城,夺取城门楼,枪响为号,部队随即攻城。陈伯禄化装成卖柴卖草的农民,其他几个战友有的扮土豪,有的扮商人,冒着大雪,来到商城南门,趁站岗的敌保安队员搜查之际,陈伯禄和战友丢下柴草,掏出枪来,干掉了敌岗哨,控制了城楼,100团乘机冲进了南门。商城至今有歌谣:“二十五清早,卖柴又卖草,红军混进城,人人不知晓……”说的就是陈伯禄和他的战友们的故事。后来长期在刘邓大军工作,任红31军第93师279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东进纵队第1支队营政治教导员,第8支队2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司令部通信科副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后勤部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唐山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后勤部营房管理部政治委员,天津市公安总队第二政治委员,天津市公安局副局长兼人民武装警察总队政治委员,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6年4月18日逝世,终年71岁。

    陈青山少将
    陈青山(1919-2003),福建省惠安县洛阳镇陈埭头乡人。3岁时随父亲移居马来西亚。1936年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1940年马来亚共产党派他到新加坡从事工运,担任抗日救亡运动的总
指挥,被英国殖民当局监禁半年,1941年服刑期满,被马来亚英国殖民当局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并驱逐出境回国,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参加海南岛琼崖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总队。
    抗日战争时期,任琼崖民众抗日自卫团独立第1总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组织科科长,第4支队政治委员,琼崖人民抗日游击独立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琼崖独立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3总队政治委员兼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到政治学院学习。1957年任广东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9年任海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海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78年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3月27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4岁。

    陈茂辉少将
    陈茂辉(1912-——),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进入闽西红军学校学习。1931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3军66师266团3连政治指导员。1931年进入红军学校学习。毕业后任红1军团第2师6团3营连政治指导员,福建军区独立营政治委员,闽西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永定独立营政治委员,中共上杭县区委书记,中共永埔县委副书记兼中心区委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红军主力长征后,在闽西地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军部特务营政治教导员,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第三科科长。皖南事变后,任苏中军区如皋自卫总队总队长兼警卫团副团长,团长。第7师兵工厂政治委员,苏浙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特务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11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3军68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莱芜、盂良崮、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8年进入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后任江苏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三政治委员、顾问,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其通少将
    陈其通(1916-2001),四川省巴中县人,1932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1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少共巴中县委书记、县独立团政治委员,红30军第88师宣传队队长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延安补充团政治处主任,烽火剧团中队长,延安艺术学校教员、中队长、宣传股长、旅宣传队长、团参谋长等职。
    解放战争期间,任辽南军区保安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武装部部长,军政学校政治委员,东北军区政治部文艺科科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兼文工团团长,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团长,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等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自己培养出来的艺术家,被誉为“红军戏剧家”。在他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的各类剧目多达百余个,获各类创作、导演奖28次。他创作影响最大的作品还是他以革命历史题材为素材创作的话剧,如《两个女红军》、《井岗山》、《万水千山》,特别是《万水千山》,既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1953年,他将酝酿了十多年,又曾两次试写过的长征题材《铁流两万五千里》,再次作了较大修改,定名为《万水千山》,一举轰动全国剧坛。当年上演144场,此后一直连演不衰。1956年,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中,《万水千山》获编剧、导演、舞台美术和表演等多项一等奖。是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9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陈明义少将
    陈明义(1917-2002),河南省商城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南商城县儿童团大队长,六霍县独立营政治委员,川陕省政治保卫局侦察员、班长、排长、副连长、侦察队队长,红军长征北上总司令部参谋。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了开辟鄂豫皖苏区、坚持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和四次反“围剿”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祁连山别动队政治委员,129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太行军区司令部股长、副科长、科长,太行军区先遣支队参谋长,新编第4旅参谋长,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冀南军区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率部参加了对石家庄、德州铁路的破袭战斗,领导冀南革命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军的“铁壁合围”,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任豫皖苏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18军参谋长。参加了淮海、渡江、赣中、湘南等战役及解放成都大会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进藏后方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率部执行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任务,修建了当雄、贡嘎机场以及康藏、中尼国防公路等,为西藏的解放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5月24日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5岁。

    陈忠梅少将
    陈忠梅(1918-2000),福建省永定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2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第10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直属队青年干事,第343旅685团2营连政治指导员,东进支队第二大队营副政治教导员、营政治教导员,教导第五旅十叁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教导第5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13团副团长。1944年进入中共山东分局党校学习。后任山东军区特务团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4师参谋长、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第23师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26军78师师长。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和上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76师师长。回国后,1952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学习,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6军副军长兼参谋长,长山要塞区司令员。1964年进入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毕业后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3月15日因病在福州逝世,终年82岁。

    陈金钰少将
    陈金钰(1914——),湖北省广济县人。1929年参加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在红15军3团3营7连当班长。当时红15军只有两千多人,有一半的战士只有大刀、梭镖和鸟枪。红15军攻打宿松城时,陈金钰所在的连队是预备队。战斗进行得很不顺利,红军多次爬城不成功。陈金钰所在的连队被派去突破城西北角,陈金钰是突击组的成员,冒死爬上城墙,夺下守敌的枪,守住了突破口。后来升为副排长。红15军和红1军合编为红4军后,任第10师29团任排长、连长,红25军成立后,任第73师217团任副营长、营长,红31军成立后,任第93师特务营任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冀西游击支队营长、支队司令员,独立支队大队长,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24旅政治委员,第3师8旅旅长。1947年在刘震、吴法宪的2纵任第4师师长。第4师是红军时期红25军的老基础,抗日战争时期编为115师344旅,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扩编为新四军3师8旅,进入东北时有7200人,装备比山东部队稍好。4师“由于历史基础较老,战斗积极性较好,执行任务坚决,战斗作风还勇猛”。陈金钰在4师的时候,4师参加了攻打怀德的战斗,当时以4师的12团和6师的16团组成第一梯队,以4师和6师各一个团组成第二梯队。战斗打响后,第一梯队只用几分钟时间就突破了西南角,激战一夜,歼灭守敌新1军30师90团。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4师师长。陈金钰在4师只呆了很短一段时间,就离开了主力部队,先在东北军区上干大队任队长,后到一个独立师当师长,四野主力入关后,陈金钰留在东北,任第165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65师改为华北军区208师,陈金钰任师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步兵学校校长,石家庄步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副军长,河北省保定卫戍副司令员,1962年至1968年,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以后担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炎清少将
    陈炎清(1910-199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4师220团排长,红28军50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5军团75师230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连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7大队营政治教导员,第9大队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19团营政治教导员,第34团政治委员、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第21军分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独立8师副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永顺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湖南省兵役局副局长、局长,邵阳军分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1月2日因病在长沙逝世,终年86岁。

    陈宗坤少将
    陈宗坤(1915-1982),四川省广元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11师32团战士,入伍不久就参加了长征,在长征中先后升任班长、排长、连长。长征中患伤寒病,曾昏迷不醒。他谢绝了战友的担架,硬挺了下来,没有吃药,病竟然好了。长征结束后,调到红1军团,在4师12团任排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抗日义勇队队长、营长,第10团参谋长,第1军分区20团团长,冀察军区第13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平型关战斗时,他是排长,战斗中,子弹打完了,枪托打断了,刺刀拼弯了,他只被弹片轻轻擦了一下腿肚子皮。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军区第19军分区司令员,冀热辽军区独立第7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6军159师师长,湖南军区长沙军分区司令员。1946年任晋察冀军区第7军分区司令员时,率2个团驻守张北县。该部发现大清沟方向有敌活动,但却误认为是小股敌人骚扰,陈宗坤率部队绕道前往
围歼,张北县城仅留一个连驻守,致使敌军乘虚而入,虽郑维山派兵力增援,但张北县城西门被突破,守城部队建制被打乱,张北陷于敌手。任冀热辽军区独立7师师长时,独立7师刚组建,兵力不多,枪支弹药少,部队没有经过整训。从未打过攻坚战,上级就命令独立7师攻打察北重镇多伦县城。他力排众议,精心组织攻城,经过10多个小时战斗,全歼守敌,解放多伦县城。率领独立7师先后攻克延庆、平定堡、崇礼等县城,作战46次,毙伤俘敌八千余人,这支部队后来改编为49军159师。陈宗坤身经百战,却从未受伤。解放天津时,他踩了一个脚踏雷,在危急关头十分镇定,命令周围的隐蔽好,猛力跳进旁边的一个弹坑,地雷爆炸了,他安然无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副军长,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11月16日逝世,终年67岁。

    陈宜贵少将
    陈宜贵(1914-1997),又名冯少堂,安徽省霍丘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73师219团班长,红30军88师264团连指导员、团部书记、师政治部秘书长,红9军政治部保卫局局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冀中军区3团政治处主任、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政治委员,第3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第4纵11旅政治委员,第19兵团64军19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太原、宁夏等战役。宁夏战役时,率第191师两个团,穿插荒无人烟的沙漠,在特大暴风雨的袭击下,强行军170里,占领了鸣沙洲,斩断了中宁通往金积、灵武的公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宁夏军区政治部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副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秋季阵地防御作战、保卫开城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他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曾与李中权、李振军主编《冀中熔炉》等。1997年6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陈绍昆少将
    陈绍昆(1921-——),江苏省宿迁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苏皖抗日军政干校干事,八路军苏皖纵队随营学校分队长、中队长、泗阳县四区区长、中共区委书记、中共7区区委书记兼游击大队政治教导员,县总队副总队长,县警卫团政治处主任,淮海军分区新1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3师10旅30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15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39军116师348团政治委员。攻打锦州时,是东野2纵5师15团政治委员,15团受领的任务是突破城西北门右侧十多米的突出部。这次攻城,有我军上百门大炮破坏射击和坦克车的支援,他和团长的指挥所随尖刀营前进。尖刀连在突破口与敌人展开激战,当指挥所进入突破口时,命令二梯队营投入战斗,从南北大街往东打,迅速扩大战斗面,巩固突破口。这时团长负了伤,全团由陈绍昆指挥,挨家逐院、掏墙打洞歼灭敌人主力。15团的一个营摸进敌184师师部和联勤总部,俘敌近千。另一个连打进法院,俘敌700人。陈绍昆率15团打了整整21个小时,突破勇猛,穿插迅速,圆满完成了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16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17师副政治委员,115师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青年部副部长,第39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70年6月调任冶金工业部革命委员会主任,1975年1月出任冶金工业部部长,1977年卸任,未再担任领导职务。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陈信忠少将
    陈信忠(1915-1989),江西省永新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9师27团排长,红1军团骑兵团排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骑兵团连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骑兵营营长,第4军分区行唐支队支队长,第30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3旅1团团长。1946年,冀晋纵队3旅改编为晋察冀军区4纵10旅,任第29团团长。在他和政治委员傅崇碧的指挥下,解丰镇之围,俘虏敌军数百人。攻打应县,29团先攻占了西关,但在攻城时,两次未能得手,后来眼看就要攻上去了,敌机来轰炸,登城未成功。上级得知守敌企图突围,令29团撤至野外歼灭敌军,29团让开道路后,因敌军发现我军意图,未出城。攻打易县时,两军打了一天一夜,双方伤亡都很大,我军已不可能将敌军围歼,敌军也无力继续进攻。这时上级命令撤退,而29团已经打了进去,撤不出来了,幸亏胡耀邦、傅崇碧带一个团打进来,才将29团接应出去。清风店战役中,10旅参谋长牺牲,陈信忠接任10旅参谋长,后升任副旅长、旅长,第19兵团64军190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190师师长。
回国后,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副军长、军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12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陈美福少将
    陈美福(1914-2000),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34师111团排长,中央军委警卫营连长、副营长,军委警卫团副团长,陕北独立师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5团参谋长,警备1旅3团参谋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作战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进干部纵队直属支队支队长,旅大警官学校教育长,旅大市公安总队总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旅大市公安总队司令员,旅大警备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后勤部副部长,后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12月3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6岁。

    陈美藻少将
    陈美藻(1914-198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1师政治部主任,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营政治教导员、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政治部干部科副科长、组织科科长,山东军区特务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警备1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8纵24师政治委员,第10纵政治部主任,第10兵团28军政治委员。参加了莱芜、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福州解放后,任28军军长朱绍清因胃病加重,在后方疗养,陈美藻在福清县城主持召开军党委会,传达兵团交给第28军的3项任务:一是第83师回福州,担负该市的警备和军管任务;二是第84师两个团到闽北参加剿匪战斗;三是第82师和第84师第251团加军直炮兵团继续南下,参加解放厦门金门之战。兵团指定陈美藻留福州主持第28军全面工作,指定副军长萧锋和军政治部主任李曼村带1个师加两个团南下作战。后来第82师和第84师第251团在金门之战中严重失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渤海军区政治委员,山东军区干部部副部长,济南军区干部部部长,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区军事法院院长,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1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陈挽澜少将
    陈挽澜(1913-1982),四川省宣汉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任会计,1935年升任总供给部管理科科长。参加了西征,西路军失败后,被俘关进兰州“感化院”。在“感化院”,被俘红军分为士兵队和军官队,军官队待遇好些,未暴露军官身份。在被押送西安途中,越墙而逃,回到援西军总部。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供给部军实科副科长、科长,1941年任八路军总供给部军实处处长。1943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被派往河南开辟新区,任河南军区供给部部长。在河南建立税收机关,开办银行,征粮筹款,解决部队给养。
    解放战争时期,日军投降后,国民党军重占豫西,陈挽澜随部队转移到中原,与新四军5师会合,担任中原军区2纵供给部部长。中原突围时,一部分干部奉命化装分散突围,化装成小贩,到达华东地区,被分配到东北。在东北历任辽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第5纵队后勤部部长,第42军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供给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四野后勤部财务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中南军区财务部副部长,广州军区财务部副部长,1955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副部长兼财务部部长。回国后,1961年任通信兵部后勤部部长,1964年升任通信兵部副主任,1975年任总参谋部通信部副主任、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2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终年69岁。

    陈铁君少将
    陈铁君(1917-1961),浙江省平阳县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原在国民党军政部化学兵队。1934年脱离国民党部队,由南京回家乡参加革命,在平阳、瑞安边境开展武装斗争,任平阳县游击队队长,瑞安、平阳独立团团长,闽浙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闽浙抗日游击总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坚持了南方叁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教导队教员、科长,第1师2旅副参谋长,第1纵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长,第7兵团副参谋长,第10兵团副参谋长。第10兵团指挥所都进入厦门市,叶飞司令员担任了厦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用大量精力抓地方工作,部队日常工作由刘培善主任管,兵团指挥所由兵团副参谋长陈铁君具体负责。当时金门岛敌军的情报是由兵团指挥所负责,第28军副军长萧锋认为兵团始终没有搞清金门岛敌守军的准确数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训练部军事计划训练局第一副局长、代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计划监察部副部长。后训练总监部被撤消,陈铁君未再担任领导职务。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10月23日逝世,终年仅44岁。

    陈海涵少将
    陈海涵(1914-1994),福建省上杭县人。1928年参加农民暴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34师102团连长、师政治部宣传队中队长,1934年正在红军大学学习,王稼祥召见陈海涵,告诉他中央决定战略转移,将原来准备进炮兵学校和工兵学校的人组成红星炮兵营,任陈海涵为政治委员。陈海涵立即去见了叶剑英,叶剑英说:“由武亭任营长,你任政治委员。武亭是朝鲜同志,你要好好支持他的工作,多负责任。你们现在的任务一是组编部队;二是准备随总部转移。”陈海涵来到炮兵营,与武亭商议,将炮兵营编为7个营,3个炮兵连,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部队尚未调整好,就开始了长征。在过第3道封锁线时,红星炮兵营单独作战,击溃了敌一个保安团。突破湘江时,红星炮兵营配属红4师,彭雪枫师长对武亭和陈海涵说:“情况不妙,你们哪怕打到一兵一卒,也要守住。你们的背后就是中央纵队,不能后退一步,一定要坚持到天黑。”红星炮兵营和敌军的2个旅血战到天黑,完成了任务,但伤亡很大。黎平会议后,部队整编,红星炮兵营撤消,连队编入红3军团,陈海涵调到红4师先后担任无线电队政治委员,第12团营长,第10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大队长,晋察冀军区特务团政治委员,第1团政治委员,第5军分区参谋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2旅副参谋长、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参谋长,西北野战军6纵教导旅旅长,纵队副参谋长、参谋长,第一野战军第6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空军参谋长,1952年进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任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班主任、系主任,桂林步兵学校校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6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0岁。著有《在彭总指挥下》长篇回忆录。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1-26 19:53:38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2)

    陈锐霆少将
    陈锐霆(1906-——),原名陈瑞亭,字祥麟,山东省即墨县人。1925年在济南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农村讲习科三班学习。1927年毕业后在青岛教过半年学。时值军阀混战,萌发了报考军校,救国救民的念头。1928年路过济南,遭遇“五·卅惨案”,更加坚定了入伍的决心,不久即考入设在北平的河北军政学校炮兵队。1935年又考入国民党南京炮兵学校,193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参谋处处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副校长,淮北军区副参谋长兼新四军第4师副参谋长,新四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联络处处长兼第四师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山东军区参谋处处长兼炮兵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代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炮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第五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福初少将
    陈福初(1913-——),湖北省黄陂县人。1929年3月静山庙武装暴动时任儿童团团长,参加了暴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部译电员,红四方面军2局2科代科长,军委2局2科副股长、股长、副科长,长期从事机要工作。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2月在军委2局参谋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分配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工作,开始负责接待从西安去延安的青年学生,任办事处汽车队政治指导员。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订了《共党问题处置办法》、《异党问题处置办法》等秘密文件,陈福初获取了这些文件,这些文件后来转递给了中共中央。当时彭德怀到西安办事处,给陈福初说这次来西安,半路国民党宪兵要扣彭德怀的车,彭德怀一发火,抓了两个扣车的士兵,押上汽车送到西安行营。彭德怀去见西安行营主任程潜,碰到专搞摩擦的国民党绥德地区专员何绍南,彭德怀大骂
何绍南:“老子在前方打日本,你们在后方搞摩擦,专门来打我们,我就枪毙你!”说着说着就掏出手枪,何绍南也拔出手枪,气氛一度挺紧张。陈福初后来任军委二局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总务处处长、二局办公室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二局副局长,中南军区二局副局长、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二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六局局长,三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三部政治委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陈福章少将
    陈福章(1913-1982),本姓程,因为没文化,负责登记姓名的干部没有听清楚,将程福章写成陈福章,这个名字就这样叫下去了。四川省通江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10师28团3营战士,不久任打旗兵。半年后任师政治部青年干事。曾经到红4军的培养学校学习过一段时间,结业后任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地方工作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任769团3营9连政治指导员,第769团是129师的主力团,在769团担任过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1939年被派往友军工作,接受了一支受国民党指挥的友军,改编为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的部队。1940年任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作战股股长,1941年任独立营营长。1942年,主力部队地方化,任第2军分区武工队长,打碉堡,摸哨所,开展游击战。曾率领武工队截击过数百名敌人,他领导的武工队被敌人称为“红胡子”。后来任第2军分区28团团长。有一次带一名参谋到日军驻地侦察,不慎手枪从腰里掉到地上,他敏捷地用脚踩住了手枪,日军没有发现。
    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任独立25旅副参谋长,吉东警备2旅副参谋长,敦化县保安团长,蛟河县城防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0纵29师85团副团长、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7军140师419团政治委员。第10纵队改为47军后,进军湖南,在湖南连升叁级,在很短时间内升任419团团长、140师副师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到南京军事学院速成系学习。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0师师长,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性反击。回国后,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任第一海军学校第一分校校长。1954年任威海水警区司令员,1955年起任威海基地司令员。1972年离休。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2年9月14日逝世,终年69岁。

    陈德先少将
    陈德先(1916-2004),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战士、交通员、团特派员、团总支书记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又参加了东征等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太原办事处政治处干事、支队特派员、锄奸科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等职,参加了莒县、临沂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等职,先后参加了攻打峄县、泰安、小方山、济宁、沙土集、许昌、金刚寺、洛阳、开封、睢杞等战役战斗,以及济南、淮海和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部主任、政治学院完成系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工程兵第二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等职,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维护军政军民团结,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10月1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8岁。

    陈鹤桥少将
    陈鹤桥(1914-——),安徽省霍丘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7军第3团政治处和红28军第82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25军和红15军团政治部文印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劳山、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党务科科长、上级干部科政治处主任、太行陆军中学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处长,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太行区对日寇的反“扫荡”作战和对日军的反攻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进军大别山、淮海、渡江战役和进军西南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政治干部管理部部长,第14军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政治委员、党委书记,第二炮兵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共第十一次、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军委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人大华侨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8#
发表于 2008-11-26 19:53:58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陈炳德上将
    陈炳德(1941.7-——),江苏省南通市人。1958年9月参加工作。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副班长、班长。1964年8月任排长,后任某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1971年2月任师司令部作训科副科长,后任科长。1974年2月起任团参谋长、师副参谋长、团长等职务,1979年任师参谋长。1979年9月在军事学院学习。1982年6月任师长。1983年后任副军长。1983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班学习。1985年毕业后任集团军副军长兼参谋长。1990年6月任南昌陆军学院院长。1992年8月任陆军指挥学院院长。1993年2月任集团军军长,同年12月任南京军区参谋长。1996年1月起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副书记。2000年1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2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陈煐中将
    陈煐(1919-2004),山东省章丘县人。1938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参加了反扫荡反蚕食战斗,坚持敌区斗争3年多时间。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团政治处主任,第三野战军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福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1955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后历任军事学院政治部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委员,南京政治学校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85年任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为我军院校和部队建设,为培养中高级指挥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二级道理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4年3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陈世俊中将
    陈世俊(1942.12-——),云南省陆良县人。195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文书、营部书记、团作训股见习参谋,1970年任某师作训科参谋、营长、团参谋长、师副参谋长兼作训科长、师长。1982年入军事学院速成班学习。1984年任师长、陆军第13集团军军长。1994年12月任解放军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陈先锋中将
    陈先锋(1940.9-——),山东省利津县人。中专学历。
    1964年8月-1983年9月先后任海军驱逐舰一支队任驱逐舰区队长、政治指导员、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83年10月-1990年6月任海军驱逐舰一支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1990年7月-1994年4月任东海舰队福建基地政治部主任、东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1994年4月-1999年2月任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副主任。1999年3任解放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特邀)。
    先后于1960年、1961年、1963年3次立三等功。2000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2003年6月因海军361潜艇失事与海军司令员、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司令员一同被免职,并受行政降职处分,由大军区副职降为正军职,军衔由中将降为少将,首开1988年授衔以来之先例(详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1813 第3楼《当代将军·丁一平·附录一、附录二》)。

    陈传阔中将
    陈传阔(1945.10-——),安徽省淮南市人。196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7月参加工作。国防大学基本系毕业,大专学历。197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5年7月至1970年1月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机要干部学校学员。1970年1月至1971年9月为中央警卫团训练大队战士。1971年9月至1973年11月任中央警卫团训练大队副区队长。1973年11月至1978年4月任中央警卫团司令部军训科参谋。1978年4月至1981年10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司令部军训处参谋。1981年10月至1982年12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司令部第一警卫处副处长。1982年12月至1983年10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警卫处副团职参谋。1983年10月至1985年7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警卫处副处长。1985年7月至1993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卫局警卫处处长(期间:1986年9月至1988年7月在国防大学基本一系学习)。1993年4月至1996年7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参谋长(副军职)。1996年7月至1999年12月任武装警察部队副参谋长。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武装警察部队参谋长、武警部队党委委员。2003年12月任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副司令员、武装警察部队党委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94年9月晋升武警少将警衔,2001年7月晋升武警中将警衔。

    陈明山中将
    陈明山(1931-——),山西省原平县人。1946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班长,参加了晋北、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后任中央军委办公厅卫士长、警卫副官。1956年毕业于第三海军学校。任海军鱼雷快艇部队中队指导员、大队参谋长、大队长、支队长。1978年入军事学院学习。后任舰队副参谋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舰队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海军南海舰队司令员,1988年任海军副司令员,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陈培民中将
    陈培民(1927-——),山东省荣成县人。1941年任荣成县区武委会副主任,1943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战士、班长、排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连政治指导员,第四野战军团政治处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部干事。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团政治处主任。1957年毕业于总高级步兵学校。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1985年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是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陈廷侠少将
    陈廷侠(1934-1998),山东省昌乐县人。1948年参加儿童团,1949年6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初期,相继在安丘县阿陀区(现属昌乐县)中队、安丘县大队、昌潍特区独立营、华东工程指挥部机械营、工程兵2l团任战士、副班长和班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在反击美军登陆备战中荣立二等功。1955年3月到解放军高级工程兵学校学习,1957年2月毕业后被选派到天津政法学校进修军队保训业务。20世纪60年代,主要从事部队安全保卫工作,历任保卫干事、副股长、股长、副科长、科长等职。1965年5月至1966年9月,参加援越抗美。1968年6月,奉调内蒙边防执行任务,带领保卫科的同志破获一起重大案件,受到上级通令嘉奖。70年代,历任工程兵建筑第111团副政治委员、813厂军管会副主任、工程兵第53师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工程兵建筑第126团政治委员等职。1983年5月调任解放军第二炮兵80814部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87年11月任解放军第二炮兵第第55基地政治部主任,1988年8月任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0年5月任解放军第二炮兵第第55基地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2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8月离职休养,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1998年因病逝世,终年64岁。

    陈旭榜少将
    陈旭榜(1932.6-——),湖南省攸县鸭塘铺乡奥林村人。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9月入伍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政治教导大队和湘西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担任文化教员,参加湘西剿匪作战,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1959年2月至197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政治部工作,因工作认真,恪尽职守,荣立三等功2次,5次受军首长通令嘉奖;1976年任第47军秘书处处长;1978年6月调兰州军区后,任政治部副秘书长、组织部长、政治部秘书长等职;1984年年过半百,坚持业余自学大学课程,参加高教自考,圆了大学梦。1985年调任宁夏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党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期间,当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届、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8月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

    陈学春少将
    陈学春(1943-1997),江苏省灌云县白蚬乡合兴村人,196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坦克第330团坦克营二连排长,第200师坦克330团司令部参谋,坦克第8师司令部作战参谋,坦克第31团3营营长、团作训科科长,坦克第30团副团长,陆军第46军司令部装甲兵处处长,坦克第8师副师长,第26集团军坦克旅旅长、坦克第11师师长、副军长等职。
    1994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逝世,终年54岁。

    陈泽亮少将
    陈泽亮(1949-2004.4.13),山东省鄄城县人。196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外长山要塞区船运大队艇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天津运输技术学校党委秘书,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政治协理员、副局长、局长,解放军总后勤部军事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并任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副主任等职。是中国国防交通运输协会会长。
    2002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4月13日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在北京病逝,终年55岁。

    陈树清少将
    陈树清(1933-——)。山东省荣成县(今市)崖头镇河南村人。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中国共产党。
    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渡江作战、解放上海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历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参谋、县人武部部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解放军福建省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政治委员、司令员等职。
    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通令嘉奖1次。1988年9月被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陈德明少将
    陈德明(1933.3.10-2002.8.2),湖南省长沙市人。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6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伍后在华中军需学校学习。1951年4月任中南军区后勤部会计。1953年8月任海南军区后勤部助理员。1960年6月任广州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参谋。1965年7月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对山岳丛林地带的后勤保障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总结了经验。1970年4月起,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广州办事组主任、兵团后勤部供销处副处长。1974年12月起任广州军区后勤部司令部训练科副科长、科长。在1979年2、3月的对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参加了广州军区前线指挥部后勤部工作,参与后勤保障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81年6月任后勤第21分部司令部参谋长。1982年2月入解放军后勤学院学习。1983年5月任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参加组织1985年炮击作战和1986年旱季作战的后勤保障工作,很好地完成了任务。1987年主持编写《广州军区后勤部工作概述》(1949-1984)一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广州军区后勤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是很有价值的军史著作。1989年9月入国防大学进修系学习。1990年6月任广州军区后勤部部长。是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8月2日,因意外车祸在武汉逝世,终年69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9#
发表于 2008-11-26 19:54:2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陈光将军
    陈光(1907-1954),原名陈世椿,湖南省宜章县栗源乡复源村人。1926年任乡农民协会委员、赤卫队长。1927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初携带大革命中藏的12条枪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先后任排长、连长、支队长、师参谋长等职。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和反“围剿”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屡建功勋。1929年10月,在梅县亲率一个营阻击国民党军4个团的轮番进攻,掩护红四军主力撤退。1930年2月在水南、值夏战役中,冒着生命危险,救护林彪。在频繁的战斗中负伤10余次,曾2次受到红四军军部的传令嘉奖。1931年11月在第一届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被授予二级红星奖章。1933年任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二师师长。1934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长征途中,率红二师突破国民党封锁,掩护中央军委机关渡过湘江。12月30日率部神速抵乌江,首先突破乌江天险,又一次保证中央军委机关顺利过江。此后在智取遵义、攻占娄山关、佯攻贵阳、调出滇军、威逼昆明、攻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和腊子口等战斗中,一路披荆斩棘,抢关夺隘,卓建功勋。曾任红军第1军团代理军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旅长,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9月25日,在平型关战役中率343旅685、686两个团担负主攻任务,一举歼灭日军板垣师第21旅团1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的重大胜利。11月4日指挥广阳伏击战,歼灭日军近千人。1938年3月任115师代师长。9月和罗荣桓一起指挥部队取得汾离公路战役三战三捷的胜利,同年底率部挺进山东。1939年3月3日与罗荣桓率部在樊坝消灭国民党军800余人。5月11日,115师被日军包围在肥城东南陆房一带,陈光依托周围山地,发挥部队山地作战的特点,白天坚守阵地,毙伤日军近千人,晚上组织突围,冲出包围圈。接着与罗荣桓一道指挥梁山战斗,歼日军一个大队300余人,俘虏13名官兵,缴获野炮2门,击毙日军长田敏江少佐。此役被八路军总部称为“歼灭战的典范”。为此,日军专门撰写《陈光部作战研究》的小册子发至各部队,供作战参考。1945年春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是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成员。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东满军区、辽吉军区副司令员和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司令员、松江军区兼哈尔滨卫戍区司令员。1946年4月,苏联红军撤离长春,他率辽吉军区部队迅速跟进,经3天激战,全歼伪满精锐的“铁石部队”2万余人,解放长春,取得四平会战中的一个重大胜利。1949年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副参谋长,随军南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因犯有某些错误。1951年受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的处分。
    1933年8月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二等红星奖章。1954年6月在武汉逝世,终年47岁。1988年4月,中共中央批准撤销对其原定的“反党”的结论,恢复了陈光的名誉和党籍。

    陈昌浩将军
    陈昌浩(1906-1967),湖北省汉阳县永安堡戴家庄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11月回国后,并转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4月被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员兼共青团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同年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政治委员,11月任第四方面军政治委员。曾与徐向前组织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等战役。
    1932年10月,参与指挥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第四方面军(兼西北军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创建川陕苏区,同徐向前等指挥反“三路围”、反“六路围攻”。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5年5月参加长征。第一方面军与第四方面军会师后,兼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
    1936年11月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同年12月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7年3月西路军失败后,转赴延安。
    抗日战争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1939年8月去苏联。1952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副局长等职。
    1935年7月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等红星奖章。1967年7月3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
    附录:西路军兵败河西走廊 陈昌浩文革在劫难逃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昌浩是红军中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宣告成立后,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总政委。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进入甘肃河西走廊,改称西路军,陈昌浩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西路军最后失败了。兵败河西走廊,是陈昌浩人生中最大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的陈昌浩在中国革命的舞台上销声匿迹,渐渐为历史所湮没。
    离开西路军奔赴陕北途中,陈、徐二人曾经歇脚在一个叫大马营的村子中,一个叫但复三的百姓让他们留宿。正巧,但复三是陈昌浩的湖北老乡,高烧不退的陈昌浩住下来养病,徐向前一个人沿着祁连山的戈壁滩昼夜兼程,回到延安。在保存下来的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后,徐向前担任了副师长,成为八路军中的一员重要将领,建国后成为共和国的元帅。而陈昌浩则没有报告组织,擅自回了老家。1937年6月的一天辗转来到武汉。此后,陈昌浩人生的轨迹与自己的老搭档徐向前迥然相异,这恐怕是两人分手时所无法料到的。
    来汉的第二天,陈昌浩来到革命老区湖北英山县,打算在这儿重举义旗,建立一支抗日武装。但当地的反动武装非常嚣张,陈昌浩感到自己的愿望难以实现。此时的陈昌浩思念亲人的心情更加强烈,于是给他在汉阳老家的亲友写了一封信,约他们见面。在汉口,与阔别10年的老母和妻子、儿子见过面后,陈昌浩了却了一桩心事,然后赶赴陕北。回到延安后不久,他因患有严重的胃溃疡,被批准到苏联治病。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0多年漂泊异国的生涯。
    1941年,德国法西斯突袭苏联,陈昌浩被紧急疏散到中亚共和国一个名叫科坎加的小镇。在这里,没有人知道他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局委员和红军最大的一个方面军的总政委。陈昌浩没有什么生产技能,只有到采石场去做苦力。没有医生和药物,粮食紧张,陈昌浩的胃溃疡越来越严重。
    日本侵华期间,陈昌浩曾给中共中央、苏共中央和共产国际写信要求回国参战,但都没有回音。1942年冬天,陈昌浩接到苏联人民外交委员会聘他为翻译的公函。他很快就奔赴斯大林格勒前线,尽了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责任。
    抗日战争结束后,远在苏联的陈昌浩又多次给党中央写信,要求回国参加工作。不知由于什么原因,他始终没有收到回信。不久,蔡畅途径莫斯科,专门看望了陈昌浩。通过蔡畅,陈昌浩再次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表达了回国服务的请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昌浩欣喜若狂。1951年初,留学苏联的儿子陈洋生大学毕业了,回国参加工作。陈洋生回国前,陈昌浩再次嘱咐儿子替他代办申请回国的手续。经过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批准,离开祖国10多年之久的陈昌浩携苏联妻子格兰娜和幼子陈祖莫回到了祖国。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代表党中央,亲自来到北京站迎接他。
    出于战友情谊,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徐向前邀请陈昌浩夫妇和在红四方面军工作过的一些老同志,在徐向前的寓所里聚会。陈昌浩生平的是非功过、浮沉荣辱,集中表现在红四方面军这一历史时期,这是他人生的巅峰。这巅峰上下染着烟火和血色,也是他难以洗雪的耻辱之柱。此时在昔日的老战友徐向前家里,陈昌浩像一个落魄之人,低着头,弯着腰,与他昔日之部属,如今共和国的将军们、部长们一一拱手,表示歉意。当他和前妻、时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张琴秋紧紧握手时,非常愧疚,连声说道:“琴秋,是我使你受苦了!我……我对不起你呀!”
    回国后的陈昌浩曾在许多场合忏悔自己的罪行。1962年5月,陈昌浩在武汉与几百名原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士聚会时,声音嘶哑,热泪长流。他痛心疾首地说:兵败祁连之事,我实在难辞其咎,二万精英,喋血大漠,共产党10年积蓄的力量,还不曾与日寇一战,就毁于内战战场上。当我想到这些英灵,犹如万箭穿心……
    我过去对不起毛主席,长征中第二次南下,犯了错误,西路军时打了败仗,但党中央毛主席宽大了我,让我学习,我回国以来,先任马列学院副教育长,这个工作很适合我初回国时的情况,我在教学中可以系统总结一下我的经验教训,继续摈弃一些不合中国国情的东西,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理论队伍。后来调我至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这真正是搞我的老本行了,可以充分发挥我的特长。在和平建设时期,能够得到这样的任用是不错的,我这是肺腑之言,绝不是外交辞令,也不是违心之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像陈昌浩这样的在历史上犯过严重错误的人在劫难逃。
    回国后一直踏踏实实埋头著述的陈昌浩被红卫兵、造反派们无休止地揪斗着。妻子格兰娜被迫与陈昌浩离了婚,但还是被投进了监狱。格兰娜生的儿子陈祖莫、柏生、洋生被逼得四处奔逃。1967年7月30日晚,绝望之极的陈昌浩吞了大把的安眠药,离开了令他感到痛苦和不理解的世界。这年,他61岁。
    13年后,陈昌浩的名誉得以恢复。1980年8月21日,党中央为陈昌浩举行了追悼会。经党中央审定的悼词称:陈昌浩同志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历史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它为陈昌浩革命的一生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摘自《中华儿女》2002年第9期)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0#
发表于 2008-11-26 19:54:46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陈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陈然烈士
    陈然(1923.12.18-1949.10.28),原籍(父母都是)江西省人,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1939年3月在湖北省宜昌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随家人流亡到湖北省宜昌等了。1938年夏,在鄂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剧团”。1940年初,随父亲工作调动到重庆,在中共南方局文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参与筹办《彷徨》杂志,引导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7月起参加重庆市委领导的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编辑、印刷和发行工作,先任《挺进报》特支组织委员,后任特支书记。1948年4月22日,因被叛徒的出卖,在工作间被捕,先后关押于歌乐山重庆军统集中营渣滓洞、白公馆看守所,在狱中受尽老虎凳等种种酷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两腿重伤几废,但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狱中,把从国民党高级将领黄显声那里得到的消息写在纸上,秘密传递给难友,被称为“狱中《挺进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监狱时,和难友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新手疑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28日,在重庆渣滓洞附近的大坪刑场被国民党特务开枪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
    附录一:陈然在编辑《彷徨》杂志时撰写的一篇题为《论气节》的散文(摘录):
    在平时能安贫乐道,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富贵荣华的诱惑之下能不动心志;在狂风暴雨袭击之下能坚定信念,而不惊慌失措,以至于“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
    这种精神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它需要培养!然而这培养又不是“修心养性”,用主观的“毅力”、“决心”之类来驾驭自己的行为所能办到。因为气节并不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高度的理性上。
    人总不免有个人的生活欲望、生存欲望。情感是趋向欲望的,当财色炫耀在你的面前,刑刀架在你颈上,这时你的情感会变得脆弱无比,这时只有高度的理性,才能承担得起考验的重担。
    欧洲文艺复兴的前夕,罗马教皇把伽利略召到“宗教异端裁判所”严刑审讯,要伽利略承认“哥白尼的地动说是错误的。地球是如《圣经》所说,不动的。”然而伽利略忍受了刑笞和终身监禁,却始终坚持地说:“地球还动着呵!”
    伽利略的倔强,并不由于他的性格使然。在他被审讯的时候,已是一位六十多岁、心意平和、气力微弱的老头儿了。他那坚强而执拗的意志,完全产生在高度理性的基础上的。
    什么是高度的理性呢?
    ——那就是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种正确、坚定而深彻的认识。不让自己的行为违悖自己这种认识,而且能坚持到最后,这就是值得崇尚的、一种真正伟大的气节。
    附录二:陈然《我的“自白书”》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是年青的共产党员、革命烈士陈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在狱中留下的题为《我的“自白书”》的著名诗篇。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1#
发表于 2008-11-26 19:55:00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陈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陈至立部长
    陈至立(1942.11-——),女,福建省仙游县人。196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电介质物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
    1959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学习。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电介质物理专业研究生(其间:1965年8月至1967年1月参加“四清”工作队)。1968年至1970年在解放军6409部队丹阳湖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80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访问学者。198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共所党委副书记。1984年任中共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1988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9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1991年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97年任中共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国家教委副主任。1998年至200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中共教育部党组书记(其间:2001年9月至11月中共中央党校进修一班学习)。2003年3月任国务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12#
发表于 2008-11-26 19:55:20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陈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陈才烈士
    陈才(1881-1911),广东省南海县苏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原广东南海苏村人。于1903年(癸卯)前往越南海防市从商,店名为升昌洋货店。由张福年劝说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后返回广东。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他参加随陈春的队伍攻克督署,后转战在后司街时而阵亡,时年30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无子,以侄陈以同为嗣。

    陈春烈士
    陈春(1877-1911),广东省南海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服务于安南(今越南)海防粤东会馆,负责革命党人来往接待和军械书籍运输。对法国人把持的关卡、海关很熟悉,为革命党人运送枪械弹药,传递秘密文件,工作颇有成绩。谭人凤、何克之因宣传革命被法国人拘留,经他上下奔忙,多方活动,将二人营救出狱。1907年参加防城起义。1911年黄花岗之役前夕,约集陈才、罗进等数十人,参加敢死队;1911年4月27日,参加了由孙中山、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他率所部,随黄兴进攻两广总督衙门,4月27日随黄兴进攻督署,因起义前消息已泄露,清军已有防备,遂遭埋伏,他奋力冲出重围,肩部受伤,躲到观音山山麓的工人住房内,不久被搜出,英勇就义,时年仅34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福烈士
    陈福(——-1911),广东省南海县苏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4年(甲辰)前往安南(今越南)海防,在广隆昌机器厂打工。此间,接触许多反清爱国志士,遂萌发反抗清朝统治的革命思想,经张福年介绍加入海防的中国同盟会。1911年初春返回广东。1911年4月27日,参加了由孙中山、黄兴、赵声组织的广州起义,随陈春、陈义华的先锋队(敢死队)攻克两广督署,转战在后司街时阵亡。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无子,以侄陈渠为嗣。

    陈朝烈士
    陈潮(1893-1911),广东省海丰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参加陈炯明在海丰秘密设立的革命组织五坡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宣统三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前夕,应召为先锋队(敢死队),并约同辈45人赴广州参加起义,因语言不通,地形不熟,蛰居于始平书院之贮械机关。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起义发动,始平书院突然被清军包围,他在激战中殉难,牺牲时年仅18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与燊烈士
    陈与燊(1888-1911),字癒心,福建省闽县(今闽侯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恨清廷柔暗误国,投入报界,掌笔政,因持论不利于清廷被禁。1908年留学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并加入同盟会。1911年(宣统三年)春闻广州将有大举,遂驰抵香港,曾被派赴台湾筹款。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他参加攻打两广督署,力竭被捕,从容就义,时年23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文褒烈士
    陈文褒(1881-1911),广东省大埔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家贫。经商于惠州、南洋,结识革命党人,遂加入同盟会。时清廷假名抚慰,派杨士琦至南洋,侦探革命党人行动,他斥杨为“满奴”。杨睹势不利,当夜即乘船归。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时,约定他在城外发难,嗣因子弹未至,不能与城内并发。闻城内枪声,乃急至城,途中遇送弹者,囊弹而入,参加攻打督署,中弹牺牲,时年30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可钧烈士
    陈可钧(1888-1911),字希吾,一字少若,福建省侯官(今闽侯)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曾肄业于侯官高等小学堂。后侍伯父仕陕,入陕西大学堂肄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旋因日本文部省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而归国。1906年复渡日本留学,1910年(宣统二年)谋赴德学习,未果。乃一意从事救国运动,以推翻清廷为志。1911年初得悉革命党人将在广东举事,遂于4月12日抵香港,23日夜至广州。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参加攻打督署,入搜两广总督张鸣歧不得,乃复冲出,与广东水师提督李准部激战,力尽被捕,次日被清廷杀害,时年23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发炎烈士
    陈发炎(1881-1911),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光复会会员,好议论革命事。虽业农,早有革命思想,存心革命。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廿九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攻入两广督署,巷战中弹牺牲,时年30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甫仁烈士
    陈甫仁(——-1911),一名陈辅仁,别号文友,广东省兴宁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入洪门会,欲推翻清政府,屡谋起事,未成。后随叔父去南洋经商,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旋归香港,参加黄兴组织的革命统筹部,负责运输军火。1911年4月初,奉命运枪械至广州接应黄花岗起义,因事机不密,在澳头登岸时被清巡防营逮捕。被捕后,他向清军官兵宣传革命,使部分官兵深受感动,称他为“革命先生”。后被押至广州俘虏营,受尽酷刑,双足残废,仍不屈服。4月28日在两广督署前被杀害。葬于广州黄花岗。后经审定增立一碑,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更新烈士
    陈更新(1890-1911),字铸三,一字耿星,福建省侯官(今闽侯)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入福州高等小学堂肄业,得读明末清初历史与卢梭《民约论》,立志改革。1905年东渡日本,入九段体育会,毕业后,回国归里,旋又至长门(今福建连江南),入炮术学校。1910年(宣统二年)于炮术学校毕业,名列第一。赴北京应试,得协军校。旋回福建,被某体育会聘为教授。1911年初至桂林,应陈与燊邀,至香港参与筹划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4月27日抵广州,参加起义,随攻督署,奋勇当先,击毙清军管带金振邦。后孤身奋战,与清军相持三昼夜,弹尽力竭,被清吏逮捕,从容就义,时年21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陈敬岳烈士
    陈敬岳(1870-1911),字接祥,广东省嘉应州(后改梅县,今为梅州市)丙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早年在马来亚加入中国同盟会。
    幼年求学,不事章句,尤鄙科举业。1903年赴海外遍历南洋各岛,设帐授徒,向学生灌输“汉贼不除,满清不覆;满清不覆,中国不强。”嗣后加入“中和堂”,继又参加中国同盟会,积极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参加广州“三•二九起义”(黄花岗之役),1911年4月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到香港,加入支那暗杀团,几次欲相机行事,未成。后返回广州,与林冠慈合力谋刺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以扫除草命障碍。8月13日,得知李准由水师公所进城,林冠慈与陈敬岳两人伺水师提督李准从广州南门外的水师公所(在今北京南路)入城途中,投以炸弹,重伤李准腰部,林冠慈当场中弹牺牲,陈敬岳撤退行至育贤坊时,被巡警逮捕。被捕入狱,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同年11月7日初广州光复前夕,被清吏李世贤杀害,英勇就义,时年41岁。后移葬于广州黄花岗(原红花岗,后改今名),为红花岗四烈士之一。后有佚名撰题黄花岗四烈士墓志联云:
    生经白刃头方贵;
    死葬黄花骨亦香。
    附注:1912年(民国元年),陈炯明(时任广州都督)为陈敬岳、温生才(亦为支那暗杀团成员)的遗体,亦移葬广州于黄花岗上,为黄花岗之“红花岗四烈士”之一。并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改葬礼,参加典礼者逾万人。1918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发起募捐, 在四烈士原槁葬处建一合葬墓。1954年修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时,该墓地也进行了较大的重修。196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清畴烈士
    陈清畴(1882-1911),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新洋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好技击,擅长拳术,空拳可抵十数人。其乡有抗清志士林国贤之墓,受林国贤的思想熏陶,陈清畴常引其事以作大志谈。1904年参加光复会后,知非先推翻满清不可;时思实行其志,辛亥三月,得粤信,喜随吴适带领20多位同志赴粤。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廿九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攻入两广督署,随后转入巷战,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