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6 19:35:22
一、姓氏源流
    冯(Féng 馮)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得姓始祖:冯文孙。周文王昌之后裔,周文王有一子名毕公高,因随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纣时立下功劳,取得天下之后,被封于毕(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南)。他的后裔毕万西周时为晋国大夫,当时晋国刚被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今山西省翼城东南),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的小国,其中包括西周分封于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国,晋献公便把它封给毕万。春秋后期晋国六卿逐渐强大,互相兼并。到公元四世纪中叶毕万后代毕斯和赵、韩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魏国,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支孙(即冯文孙),再封于冯城(今河南省荥阳县西南),其子孙后裔以邑为姓,称为冯姓。冯文孙也就被其后人尊为冯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冯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冯姓族人自得姓以来,历经繁衍发展而不断壮大,在春秋战国时期,有韩国上党守冯亭,入赵,拒秦而战死,此后其后人分散于上党潞县(今山西省潞城东北)和今河北省境内,且多为各国将相,家族也渐兴旺。先秦时期,冯姓已有徙居今山东者。至西汉文帝时,冯姓族人有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其弟冯骞自上党徙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东南),并且均在当地成为望族。至三国以前,冯姓族人经迁徙、发展,已经分布于今山西潞县,山东淄博,陕西西安,四川射洪、中江、渠县和湖北公安等地,人口众多,逐渐兴旺。同时另一支河南冯姓则广布于河南内黄、宝丰、焦作、南阳、安阳及唐河、湖阳等地,其中湖阳冯姓成为当时著名的大族。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不断,各宗族都难以在此时安定发展,大的郡望也难以形成,只能处于不断迁徙的状态之中,冯姓也不例外,由于连年战乱,加上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冯姓族人也大举南迁,进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在当地生息繁衍,不断发展,还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望族。唐宋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繁荣,冯姓族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出现了大批名人与高官,形成很多名门望族,促进了家族势力的扩大与广播,使冯姓在此期间进入一个发展巅峰。同时由于唐末北方战乱,五代十国时期各国之间连年战争,宋时外族多次入侵,冯姓族人在唐宋年间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南迁,使冯姓散居于江南广大地区。在元明清时期,冯姓族人更加发展,也历经迁移,进入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有的还远播于海外,从而使冯姓成为遍及我国各个地区的大姓。如今,冯姓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冯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四。

三、历史名人
    冯  道:五代时历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余年。他在后唐任宰相期间,倡议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監监校定《九经》文字,并组织刻工雕印,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至此始。
    冯  异:东汉开国名将。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省宝丰东)人。初属王莽,更始元年(23年)归刘秀。随刘秀巡抚河北,提出广施恩德、笼络人心的建议。攻破王郎后,封应侯。同年,破铁胫农民军于北平(今河北省满城北),收降匈奴于林闟顿王。冬,拜孟津将军,统魏郡、河内郡兵驻黄河北岸,与河内太守寇恂合力防备洛阳更始军。二年夏,乘洛阳守将李轶不与争锋之机,率兵北攻天井关(今山西省晋城南),得二城;南夺成皋(今河南省荥阳西北)以东13县,收降10余万人。复渡河击斩更始所署河内太守武勃,歼5000人。东汉王朝建立,封阳夏侯。建武二年(26年)冬,替代邓禹西征。三年,经崤底之战,大破赤眉军。又击破延岑等割据武装,平定关中。四年,击败公孙述所遣数万兵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屡次挫败公孙述进窥关中的企图。六年,汉军陇西之战受挫后,冯异受命进军栒邑(今旬邑北)。此时,隗嚣部将行巡率兵亦欲乘胜攻取驰邑。冯异力排众议,率兵抢先占领栒邑,然后偃旗息鼓,待行巡军至,突然出击而获胜,北地豪强武装势力闻风归降。先后领北地太守、安定太守事,平定上郡(治肤施,今榆林东南)、北地(郡治马领,今甘肃省庆阳西北)、安定(郡治今镇原东南)等地。九年行天水(郡治平襄,今通渭西)太守事。十年夏,与诸将共攻落门(今武山洛门),病卒军中。 冯异长于谋略,号令严整,用兵进止有序;为人谦让,诸将会聚论功之时,冯异常独自避于树下,故军中称为“大树将军”。
    冯  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随汉解优公主远和禾亲到了乌孙国。由于她多才多智,成为解优公主的得力助手。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加汉朝同西域诸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  如:广东省恩平人。又名自如,号鼎三。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早年在美国三藩市(旧金山)当杂工谋生,后转往纽约工厂工作,业余钻研机械学,数年后自行制造抽水机、无线电报机。在日俄战争中,深感飞机之厉害,自此决心献身于航空事业,以报祖国。在三藩市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9年自制收音机试飞成功。广州光复时,被任为陆军飞机长。后在举行飞行表演时,不幸失事遇难。1985年在恩平县牛江本乡建冯如纪念亭、冯如中学以纪念。
    冯承辉:清江苏省娄县人,字少眉,一字伯承,号梅花画隐。贡生。工篆隶,精刻印,兼善画,尤喜画梅。著述甚富。有《印学管见》、《历朝印识》、《石鼓文音训考证》、《古铁斋印谱》、《古铁斋词钞》等。
    冯梦龙:明苏州府吴县人。崇祯中以贡为丹徒训导,迁知寿宁。善诗文,工经学。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古今谭概》、《智囊》、《挂枝儿》、《山歌》及《墨憨斋定本传奇》等。
    冯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将军。他曾在年近70岁时,在广西镇南关。谅山等地大败法国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其名威震边关。
    冯云山:广东省花县人。一名云珊,本名乙龙。太平天国领导人。曾任乡村塾师。1843年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在桂平吸收杨秀清、萧朝贵等山区农民。1851年参与领导金田起义,任后军主将,又任前导副军师,在永安受封为南王。协助洪秀全制订太平天国官制、军制、律令、营规、天历等。1852年攻广西全州中炮负重伤,后卒于蓑衣渡。
    冯玉祥:近代爱国将领。1993年任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多次击改日寇,收复许多失地。建国前夕,因乘船失火,受伤身死。
    冯国璋:直隶(今河北省)河间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曾佐袁世凯练兵。1903年北京成立练兵处,任军学司正使,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辛亥革命爆发,任第一军总统,率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后又镇压“二次革命”。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皖、直、奉三派分化,为直系首领。1916年当选副总统、次年代理总统。1918年被段祺瑞胁迫下台。病死于北京。
    冯宪章:广东省兴宁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秋,留学日本,与蒋光慈等建立太阳社东京分社,并在留学生中建立党组织。次年被日政府驱逐回国。1930年参加左联,从事创作和翻译活动。后被捕,病殁于狱中。
    冯桂芬:江苏省吴县(今苏州)人。道光二十年中一甲二名进士。授予编修。后入李鸿章幕,为其镇压太平军献策。为学重视经世之用,主张实行新政。精于小学,兼及算术。著有《说文解字段注考正》、《弧矢算术细草图解》、《两淮盐法志》及《苏州府志》等。
    冯雪峰:浙江省义乌人。早岁参加文学团体晨光社,结湖畔诗社。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在鲁迅指导下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书记,《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等职。著有《雪峰文集·论文集》、《上饶集中营》及上例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始平郡:东晋时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南)。
    杜陵郡:梁置杜陵郡。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此支冯氏,为上党冯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冯唐之弟冯骞。
    颖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以颖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郡治相当于今河南省登封,宝封以东,尉氏以西密县以南,叶县、武县以北的地区。
    上党郡:战国韩置郡。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此支冯氏,其开基始祖为战国时韩上党太守冯亭。
    长乐郡:有二处,一是后魏及隋代所置长乐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县一带,一是唐代所置长乐郡,治今福建省闽侯县。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郡治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
    弘农郡: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年113年)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郡治相当於今天河南省内乡以西、陕西省祚永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
    河间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平帝时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武强等一部分地。其后或为国,或为郡。
    2、堂号
    始于堂:冯姓远祖始于周代。族谱载:“受姓始祖毕公,名高,文王第十五子,左右武王率修文武绪业,武王践位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县毕原,康王十二年保鳌东郊,厥后支子采食于[冯阝],即始平郡。子孙去邑为氏,书作冯。”始平乃冯姓发祥之地也。
    市义堂:战国时节候,冯欢是孟尝君的门客,启初孟尝君并没有重视他。有一次,孟尝君派他去要帐,他当着欠帐人的面烧掉了债券。他回去之后,对不了解情况的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成了‘义’,带回来了。”孟尝君虽然说不理解,但也不好意思指责他。后来,孟尝君被罢官,却意外受到百姓夹道欢送的盛遇。这时候,孟尝君才醒悟过来,感动地对冯欢说道;“你给我买的‘义’,可真是无价之宝呀!”冯姓以“市义”为堂号。
    同舆堂:或三同堂,根据《后魏书》记载,冯诞和后魏高祖同岁,幼同学,娶高祖妹安乐公主为驸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舆而行,所以称"同舆堂"。又同案而食,同砚而学--同舆、同砚、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此外,冯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大树堂”、“四德堂”、“树德堂”、“瑞锦堂”、“天宝堂”、“三元堂”、“继立堂”、“四山堂”、“始平堂”、“竖德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冯姓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就已开始迁移。
    2、冯姓族人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诸多郡望。
    3、各支冯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民国手抄本《冯氏家乘》,山西大同冯氏一支字行辈份为:“盛时天恕仕,绪云恩毕振。”冯智杰所修《冯氏族谱》,河北定州冯姓一支字行为:“百千万亿云,仍盛富贵荣,福禄增知仁,圣义和德中。”

============================================================

【冯姓宗祠通用对联】

〖冯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大张国政;
树立家声。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汉·冯奉世,武帝时,出使大宛,莎车杀使,奉世击莎车,斩莎车王,大张国政。下联典自东汉·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始平世泽;
大树家声。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父号万石;
子通四经。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冯扬,子八人皆官二千石,号“万石君”。下联典指西汉·冯奉世四子各通一经。

让功美德;
弹铗高风。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冯异。下联典指战国·冯驩,尝弹铗三叹,后为孟君之得力谋士。

西京旧派;
郑国名臣。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春秋郑国冯简子,能断大事。子产为政,凡通问诸侯等大事,必告简子使断之。下联典出西汉·冯奉世,潞人,徙杜陵。

治民以惠;
立业为谋。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战国·冯驩为孟尝君收债于薛,焚债券,民呼万岁。

焚券市义;
倚树让功。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冯驩为孟尝君收债,焚烧债券,归报曰:“为君市义。”下联典指东汉·冯异。

单骑平寇;
弱质表忠。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北宋·冯伸己,单骑出说犯边外邦归降。下联典指汉·冯奉世之女婕妤,随元帝游园,挡住破拦而出之熊,帝叹其忠而进为昭仪。

-----------------------------------------------------------------

〖冯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始平开玉叶;
大树发金枝。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冯异,于诸将论功时,避立树下,人称“大树将军”。

一绝惊秋鹤;
三言载梦龙。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冯秋鹤。下联典指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辑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

八骏传汉世;
三冯耀金溪。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名人冯禧,与张俭、檀杉、褚凤、张肃、薜兰、魏玄、徐乾号为“八骏”。下联典出清代冯咏,金溪人,与兄谌、弟谦并称“三冯”。

杏娥列史册;
婉贞照汗青。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革命烈士冯杏娥。下联典指清代抗帝英雄冯婉贞。

大树将军后;
凌云学士家。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朝中兴时期功臣冯异,由于他不贪名不图利,在论功行赏之时,他退避在一颗大树下,此后消失在山林中,皇上无奈封他为大树将军。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冯京: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汉)人,仁宗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汉世流风远;
凌云德泽长。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凌云怀祖德;
大树溯宗功。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

〖冯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抚蛮单骑平寇;
挡熊弱质表忠。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冯伸己。下联典指西汉·冯媛。

-----------------------------------------------------------------

〖冯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望出杜城为二马;
名满西域号双星。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拆字“二马”为“冯”姓。 下联典出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外交家冯嫽,与解忧公主合称西汉民族友谊史上的“双星子”。

才难自显方弹铗;
位不稍迁老作郎。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冯媛,曾三为长铗归来之歌。下联典出西汉郎中署长冯唐。

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过津。
——冯道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唐代诗人冯道诗联。

但教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救民安有息肩日;
革命方为绝顶人。
——冯玉祥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自题联。

欲除烦恼须无我;
经历艰难好作人。
——冯玉祥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赠子联。

暂借荆山栖彩凤;
聊将紫水活蛟龙。
——冯云山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太平天国领袖冯云山自题联。

-----------------------------------------------------------------

〖冯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行而不舍,若骥千里;
纳无所穷,如海百川。
——冯煦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词人冯煦自题联。

威震边关,名传中外;
义起金田,功耀古今。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将领冯子材,曾大败法军。下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冯云山,参加过著名的金田起义。

关内侯,因慈母而贵宠;
门下客,得孟尝以优隆。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司徒冯勤。下联典出西汉·冯媛。

道德可师,教育骊山之下;
端凝若植,禁中瑞锦之呼。
——佚名撰冯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冯豹。下联典指唐·冯定。

叙穆叙昭,祖有德、宗有功,具见诒谋远大;
伦常伦纪,孙可贤、子可孝,即能继述绵长。
——佚名撰安徽省绩溪县下冯村冯姓宗祠联
    此联嵌入“叙伦”堂号。

得氏自周朝,历来鹊起人文,大汉间继封侯爵;
丕基开唐代,启后鸠安寝庙,皇清降永奠馨香。
——佚名撰安徽省绩溪县新川村冯姓宗祠联
    上联典出冯氏起源及东汉冯异。下联典出唐代东阳人冯子华,曾在当地任歙州剌史。

============================================================

附录:【冯姓典故、趣事】

〖再作冯妇〗
    出处:《孟子·尽心下》:“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释义:再作:重做;冯妇:人名。比喻再干旧行业。
    典故:春秋时,晋国有个打虎能手名叫冯妇。在他手里死伤的老虎已经不知有多少了。后来,他忽然表示决心,要做一个不杀生的善士。从此,果然就不再打虎了。
    过了几年,有一天,冯妇驾着车,经过城外的一处山林,猛听得有人大声喧嚷:“打哟!打哟!”闹成一片。冯妇抬头一看,只见一大群人正在追捕一只老虎。寻老虎逃进一个山弯儿里,背靠石壁,面对人群,张牙舞爪,怒目而视。那些人谁也不敢走近前去打虎,只在那里瞎嚷乱叫。
    冯妇看见这种情景,立即跳下车来,捋起衣袖,高举拳头直奔过去。趁老虎不备,敏捷地纵身向前,一把抓住它的头顶,拳如雨下。众人也一齐动手,终于把老虎打伤,擒住了老虎。
    大家都很高兴,同声称赞道:“到底是打虎能手,名不虚传!”冯妇也很得意。可是,当时有些人士听了这个新闻却讥讽冯妇言而无信,笑他不能坚守决心。
    曾经干过的事,后来不干了,最后却又重新干起来,这样的人,因此被称或自称为“冯妇”,叫做“重作冯妇”、“再作冯妇”或“冯妇下车”、“下车冯妇”。旧时人们多用这些成语来形容重操旧业,不过并不一定包含什么讥讽的意思。
    另外,上述故事所述“一群人追捕老虎,老虎逃进山里,背靠石壁,没人敢迫近它”的情况,《孟子》的原文是:“……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嵎”,是石壁上稍有坎凹可躲身之处,现在一般都写作“隅”。“负隅顽抗”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它比喻敌人或强盗依仗某种有利地势,进行顽抗。
    范例:鲁迅《而已集·反“漫谈”》:“曾经有位总长,听说,他的出来就职,是因为某公司要来立案,表决时可以多一个赞成者,所以再作冯妇的。”

-----------------------------------------------------------------

〖冯谖买义与狡兔三窟,高枕无忧〗
    “狡兔三窟”、“高枕无忧”源于《战国策·齐策》。
    孟尝君的门客冯讙,又称冯谖或冯煖,祖籍魏城。为人机智,工于心计,恃才傲物。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虽贫寒而志不移,为人孤傲。后为生计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孟尝君询问冯谖有什么爱好及特长,与多数夸夸其谈的食客不同,冯谖淡然地说没有什么喜好,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素以慷慨著称,大笑之余还是留了他。其他门客却因此有些轻视冯谖,可他却依旧我行我素。
    不久,冯谖觉得孟尝君给自己的伙食很差,于是便靠着柱子弹击着自己的长铗(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侍者将此事秉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鱼,待遇按中等门客标准。”不久冯谖又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都笑他不知足,如实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那就给他配车,按上等门客的规格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再次敲起他的长铗:“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不知自重的人。可孟尝君却颇有度量,派专人为冯谖老母送去了衣食。从此,冯谖不再发牢骚了。
    又过了许久,孟尝君想从门下宾客中挑选懂会计的人代他到薛邑(孟尝君的封土)收债,冯谖主动申请说自己愿意前往。孟尝君很高兴,便同意了。冯谖收拾停当之后,向孟尝君辞行,并请示“收完债,您需要买些什么东西吗”?孟尝君顺口答到:“先生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谖驱车来到薛邑,派人把所有负债之人都召集到一起,核对完账目后,他便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给负债诸人,并当面烧掉了债券,百姓感激,皆呼万岁。
    冯谖随即返回,一大早便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没料到他回来得这么快,半信半疑地问“债都收完了吗?”冯谖答“收完了。”“那你给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孟尝君又问。冯谖不慌不忙地答:“您让我看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到您有用不完的珍宝,数不清的牛马牲畜,美女也站满庭院,缺少的只有‘义’,因此我为您买‘义’回来了。”孟尝君不知所云,忙问“买义”是什么意思。冯谖就把以债款赐薛民的事说了,并补充说:“您以薛为封邑,却对那里的百姓像商人一样盘剥刻薄,我假传您的命令,免除了他们所有的欠债,并把债券也都烧了。”孟尝君听罢心里很不高兴,只得悻悻地说“算了吧!”
    一年后,孟尝君由于失宠被新即位的齐王赶出国都,只好回到薛邑。往日的门客都各自逃散了,只有冯谖还跟着他。当车子距薛邑还有上百里远时,薛邑百姓便已扶老携幼,夹道相迎。孟尝君好生感慨,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您为我所买的‘义’,今天终于看见了!”冯谖却说:“狡兔有三窟才仅能幸免而已,您现在只有一条退路还不能忘忧,让我再为您凿两窟。”
    在冯谖的活动下,秦、魏等国虚位以待,以重金厚礼聘孟尝君作相国,齐王听说:后追悔不已,连忙赐物谢罪,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谖让孟尝君乘机请求齐王赐先王礼器并在薛地建立宗庙。等一切就绪后,冯谖向孟尝君回报道“三个洞穴都已凿成,您姑且高枕而卧,过安乐的日子吧”。孟尝君后来又做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丝毫的过失,全仗冯谖的计谋。 “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等成语,正是从此而来。
    后来,人们便用“高枕无忧”来形容满足现状,无忧无虑。

-----------------------------------------------------------------

〖杀马毁车〗
    东汉南阳人冯良,年三十时,奉命去迎接督邮。他耻于做这工作,在路上毁车杀马,撕破衣帽,逃到犍为去从杜抚求学。妻子去找他,见路旁草中的死马败车和破衣服,认为已为虎狼盗贼所害,就为他发丧。过了十来年,他才学成回乡。见《后汉书·周燮传》。后用为藏身匿迹的典故。宋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恭有怀子由弟》诗二首之二:“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

〖开创“垂帘听政”先河的冯太后〗
    北燕的勃兴拉开了冯氏复兴的帷幕,北魏统一北方后,以河北长乐信都冯氏为代表的河北冯氏开始频繁活动于北方历史舞台。
    公元442年,一个名叫冯朗的长乐信都人生了一个女孩,此前他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名叫冯熙。冯朗此刻不会想到,他的这一双儿女,长大后会介入一场留名青史的变革中,而眼前这个只会啼哭的女婴,30年后竟然几乎成为一代无冕女皇。
    冯朗女长成后被选入宫中,初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溶贵人,后得宠而立为皇后,献文帝即位后,被尊为皇太后。
    冯太后不仅仪容卓丽,而且颇具政治眼光与施政手段。献文帝年幼即位,朝中大事一度由朝中权臣宰相王浑把持,冯太后不甘于此,略施小计,诛杀了王浑,亲自临朝听政,开创皇太后“垂帘听政”之先河。承明元年,孝文帝即位,冯太后被尊为皇太后,继续垂帘听政,“事无巨细,一以总之”。
    她主政期间,积极推动北魏进行改革。先后颁布了许多新的法律、禄制,整顿吏治,调整机构。此外还致力于推动鲜卑族建立的国家不断吸收汉文化,从而使之牢牢地在北方扎下了根基。她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极大地调动了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快了北方经济复苏的步伐,为北魏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魏孝文帝改革”,而这次改革的主要施行者就是冯太后。
    孝文帝成人后,冯太后还政于他,曾作《劝戒歌》、《皇诰》等文章劝勉孝文帝。冯太后生活好节俭,不喜欢华丽的装饰,因此甚为士民称道,卒后被谥曰“文明太皇太后”,也称“文明太后”。冯太后性格不好的一面在于她为人疑心甚重,常因猜忌而滥杀无故,朝野为之震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6 19:35:44 |只看该作者
冯姓来源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窋,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邗,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 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锄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凌辱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 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
    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
    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
    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26 19:36:06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冯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冯仁恩少将
    冯仁恩(1912-2005),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76团副连长、连长、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供给部供给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中原信、应、罗地区游击支队副支队长,游击总队副总队长、新四军第5师第2纵队团长,第2纵队司令员,13旅38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第二部部务主任。参加了中原突围和潍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长,山东省军区昌潍军分区司令员,胶州军分区司令员,青岛守备区司令员,守备师师长,莱阳军分区司令员,烟台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冯丕成少将
    冯丕成(1908-1983),四川省巴中县巴州区渔溪乡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75团2营5连当战士。因作战勇敢,很快被提拔为班长。他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坚持不下火线,受到奖励。住院治愈后,调25师政治部工作了一段时间,不久到红31军274团政治处任粉笔队长,负责宣传工作。1935年担任274团政治处地方工作股股长,他在动员群众参加红军方面表现出色,上级因此奖励他两套新军装。1936年1月担任274团总支书记。在过草地时,因吃野菜中过毒,最后只好将皮带煮来吃。
    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386旅772团2营6连指导员,1939年升任772团供给处政治委员,从此开始从事后勤工作,历任386旅总务科长,386旅供给处政委,太岳纵队供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8纵后勤部部长,第18兵团60军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川西军区后勤部部长,四川军区后勤部部长,成都军区后勤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6月11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冯维精少将
    冯维精(1919-2003),陕西省吴堡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7年在瓦窑堡入中央党校学习。历任中央军委二局译电员。参加了红军东征的情报保障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机要员。参加了红军东征的情报保障工作和平型关战斗。后任中央军委二局4科机要员,1科股长,1处1科副科长,四系副主任,4科科长。随八路军总部机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有效地保证了总部首长对情报的需求。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7科科长。1947年参加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战役,立大功。后任西北军区司令部3处处长,2局局长。受命组建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技侦工作机构,在十分艰苦险恶的环境中,昼夜苦战,连续突击,向上级提供了大量及时准确的重要情报,为我西北野战军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做出贡献,被记大功一次。率部圆满完成了解放西安、宝鸡、兰州等重大战役的情报保障任务,为我军解放大西北、进军大西南建立了功勋,荣立二等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军委技术部1局副局长、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1局局长、10局局长,三部副部长、政治委员。组织完成了各项战备、训练、科研等任务,参与了总参某部建设与发展许多重大问题的研究和领导,为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5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26 19:36:19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冯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冯洪达少将
    冯洪达(1930-1993),祖籍安徽省巢县人(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之三子),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自幼从父亲那里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怀有强烈的报国之志。
    1948年9月1日“胜利号”正在黑海上航行,冯玉祥将军遭遇火灾逝世后。冯洪达经毛泽东和朱德同意,进入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后转入苏联巴库海军学校学习海军专业。1953年回国,即投身于新中国的海军建设事业。历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院长,1990年1月被任命为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1日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3年7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2岁。著有《邓小平同志怀念冯玉祥将军》等。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26 19:36:42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冯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冯平烈士
  冯平(1899-1928.7.4),原名冯夙藩,字茂南,广东(今海南)省文昌县东路镇美德村人。1924年10月24日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在就读于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上海文化大学和广州大学。1923年被中共中央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学习政治和军事。
  大革命时期,1925年8月从苏联回国后,在广东省农民协会工作。参加国民革命军南征,讨伐军阀。1926年初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的身份随国民革命军第12师回琼,从事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先后任广东省农会琼崖办事处主任、中共琼崖地委委员兼军事部部长、广东省农民协会琼崖办事处主任、琼崖高级农民军事政治训练所所长,琼崖农民协会主席等职。积极发展农民武装。1927年琼崖“四·二二”反革命事变后,参与组织领导琼崖武装起义,任中共琼崖特委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1月任琼崖工农革命军(后改称工农红军)总司令兼西路总指挥、琼崖工农红军总司令兼西路总指挥,组织领导澄迈、临高、儋县等地区红军和农民进行武装斗争。1928年5月在反击国民党军队“围剿”的战斗中不幸负伤,由于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宁死不屈,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7月4日正气凛然地走向刑场,沿途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主义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英勇就义于澄迈县金江镇,牺牲时29岁。

  冯镜烈士
  冯镜(1998-1930.11.9),广西省镇结(今天等)县人。
  大革命时期,1924年7月毕业于南宁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在镇结县城任小学教师,领导组织学生运动。1927年初回乡组建农民自卫队,任队长。同年6月任镇结县农民协会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参与领导镇结、思林农民暴动。1928年向都县都康区农军与自卫队联合,成立农民自卫军独立团,当选为团长。1929年底任镇结县农民自卫军大队总指挥。1930年任镇结县革命委员会军事委员、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1930年11月9日被叛徒杀害,牺牲32岁。

  冯长贵烈士
  冯长贵(——-1931),安徽省六安县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幼读私塾,1922年考入芜湖赭山中学读书,参加芜湖反帝爱国学生运动。经高语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在芜湖赭山中学毕业后,受党派遣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去英山、潜山等山区开展秘密革命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串联进步学生,在农村兴办农民夜校、识字班,组织秘密农民协会,发展赤卫军、少先队,准备武装起义。1930年2月参加潜山独立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4师、皖西独立第2师),先后任潜山独立师团政治部主任,潜山独立师政治部主任。1931年春编为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师(后编为红4军12师),任红军教导师政治委员,在南下英山战斗中牺牲。

  冯达飞将军
  冯达飞(1899-1942.6.8),原名冯文孝,又名冯国琛,字洵,广东省连县东陂(今连州市东陂)镇人。1908年9岁时入私塾,后入芝兰小学和文望高级小学,1914年考入连县县立中学。1919年毕业后考入广东省陆军测绘学校,继入西江讲武堂。毕业后任中尉军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入黄浦军校一期学习,受中共革命教育影响,学习马列主义。1925年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赴苏联入莫斯科高级航空学校及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又转赴德国炮科研究院将校组学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回国,在广西南宁进行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12月参加了邓小平等所领导的著名百色起义。历任红7军2纵队第2营营长,纵队司令员。1930年11月红7军整编后任20师58团团长,后兼任教导队队长。1931年1月下旬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红7军到达连县,在家乡东陂宣传中共的主张和政策,赢得了父老乡亲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接着部队攻占县城连州,驻防7天,一方面安置伤病员在惠爱医院治疗;一方面筹集光洋4万元,以及大批粮食、生猪、布匹和药材等,充实部队给养,之后向湘赣边进军。1931年秋红7军和中央红军汇合,历任红军大学四分校校长、独立师师长、红8军代理军长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到达延安后任抗日军政大学4大队大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调派新四军皖南军部,任教导总队教育长,后任副总队长。皖南事变前夕,调任新四军新2支队副司令员。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中经艰苦战斗奋勇突围后,隐藏于皖南南陵县铜城街群众家中,被敌发现不幸被捕。敌人先将其押于上饶西山监狱,继之送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囚禁,并钉上两副脚镣。后又转至上饶盘石渡国民党第三战区军法执行总监部看守处监禁。1942年5月,再被转至茅家岭监狱关押。6月8日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战区政治部专员室,派5个特务把冯达飞等12位革命志士,一起被枪杀于茅家岭一小山坡下(今茅家岭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的烈士就义纪念处),牺牲时43岁。

  冯先卓烈士
  冯先卓(——-1931),安徽省六安县人。出身中农兼商贩家庭,与兄弟冯先旺、冯先林、冯先义4人先后参加革命。1927年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幼读私塾、小学、中学。1927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读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受党组织派遣回六安以教师职业为掩护,进行秘密革命活动。1929年参加六霍起义,1930年在六霍总暴动指挥部政治部工作。1931年1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1师31团任团政治部主任,后调任红4军11师组织部部长,参加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同年秋因拥护许继慎而受株连,被错误路线杀害。

  冯伦松烈士
  冯伦松(1900-1934),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曾任少先队员。
  1930年7月由乡苏维埃模范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2师当战士,随军转战于赤区金岗台、南溪、蓝子河、霍山、漫水河、独山等地。9月提升为排长。后在战斗中肩膀受伤,经组织批准回家休养数月。1932年2月归队,8月随军游击到四川长池,提升为连长。1933年红军在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广(元)等县扩编,部队改编为红9军,升为营长。1934年4月,提升为红9军某团团长,后于长征路上失踪,时年3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冯伦奎烈士
  冯伦奎(1909-1937.3),安徽省金寨县人。早年读过几年私塾。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
  1931年部队在古城畈整编时任连司务长,同年秋升任营长。1932年随军北上川陕,任红3十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934年冬随红四方面军两次翻雪山、过草地。后随四方面军一部过黄河西进,由红30军调到90师257团任政治委员。1936年部队过黄河入甘西之后,调任267团政治委员。1937年3月,在甘肃西部倪家营子与敌交战中光荣牺牲,时年28岁。

  冯仰义烈士
  冯仰义(1909-1936.4.15),山西省夏县人。自幼好学,爱舞枪弄棒。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由于家境贫寒,无力上学,凭空闲时到学校旁听上完小学。1927年考入晋南共产党人嘉康杰创办的平民中学学习,在这里受到革命启蒙教育,接受马列主义。他利用假日,在群众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宣传穷人翻身闹革命的思想。平民中学被反动当局查封后,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学习,一年后因家贫辍学。
  1930年进入河南某军校学习,因中原大战将学校打散,遂回到家乡,当小学教员。后和嘉康杰取得联系,开展地下党的工作。组织了一批青年人,练武习艺;组织群众抗粮抗款,与地主、土豪斗争。1936年3月嘉康杰得到红军东征的消息。为配合红军东征,成立了晋南工农红军游击队第1大队,任大队长,带领游击队打土豪、烧契约、分田地。4月12日捣毁夏县五区区公所,接着,率队上中条山,发动“中条山暴动”,捣毁二区区公所。4月15日游击队回师马村。在马村被国民党军队和夏县防共保卫团包围,游击队进行了英勇抵抗,但因寡不敌众被打败。被敌人追到一个崖头,无路可走时,从崖上跳下去,被追到崖头的敌人用乱石砸死,牺牲时27岁。

  冯君素烈士
  冯君素(1896-1942),原名冯顺德,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人。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5月任中共番禺县榄核支部(为番禺县农村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书记。领导番禺县榄核地区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后转移到香山县(今中山市)坚持秘密革命活动。1938年11月参加广州市区人民抗日游击第2支队(原抗日义勇队,吴勤为司令),任政训室主任。1939年3月后任广州市区人民抗日游击第2支队政训室副主任,负责民运工作。1942年5月在顺德县陈村镇被伪军逮捕,遭严刑拷打,始终宁死不屈。后在狱中牺牲,时年46岁。

  冯树立烈士
  冯树立(1911-1935),陕西省韩城县(今市)人。在县立中学读书时,大量阅读马列主义著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赴北平燕冀中学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学生卧轨反日斗争和南京请愿团活动,在南京被逮捕。狱中和其他同学一起进行绝食斗争,后南京政府迫于全国人民的压力将爱国学生释放。返回北京后,在中共北平市委领导下,参加“反帝大同盟”、“左联”等党的外围组织,并在北平《晨报》、上海《申报》副刊及《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激发群众的抗日斗志。因此被捕,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后,被派回家乡开展革命活动。在中共韩城县委领导下,积极组织农民赤卫队,发动群众打土豪。不久调至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共青团陕西省委工作,经常深入学校进行抗日反蒋的宣传。1933年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受到破坏,暂避北平。后转战陕甘宁边区,任边区文化委员会主席,协助刘志丹、习仲勋等同志,为建立和巩固陕甘宁边区做工作。1935年春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骑兵师,任政治委员,率领部队转战洛川、合阳、黄龙、韩城等地。同年秋受王明“左”倾路线迫害牺牲,时年24岁。
  1978年后,冤案得到平反。

  冯晓山烈士
  冯晓山(1902-1930.5.1),安徽省六安县人。1926年冬参加农民协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2月,受党组织派遣,到六安县龙门冲、红石岩一带秘密宣传群众,发展农民协会。1928年春在农协会员中建立一支20人的“摸瓜队”,并担任队长。同年夏带领队员伏击开往回龙寺“清乡”的小股敌人,毙俘敌各1人,击伤多人,缴枪2支。接着又突袭西两河口,打开街上的两家地主商店,将财物分给贫苦农民。1929年11月8日独山暴动开始,率领“摸瓜队”攻打魏祝三民团及其援敌。暴动成功后,奉命率领3区游击队和赤卫队,沿河设岗,日夜检查行人,负责安全保卫工作。17日又奉命率游击队和农协会员参与攻打麻埠民团。19日攻打龙门冲地主张汉卿圩子,开仓济贫。1930年1月先后担任红军第1游击纵队纵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33师第106团团长,率部参加了两次解放霍山县城和攻克麻埠、独山等战斗,支援霍山县东北乡农民暴动,继克独山。当反动分子勾结敌人,向起义地区疯狂反扑时,率部在西两河口一带镇压劣绅,打击了敌人的报复行为。
    1930年5月1日,率部攻打西两河口民团,在泅渡淠河时,不幸溺水牺牲,时年28岁。

  冯玺玉烈士
  冯玺玉(1911-1935.8),陕西省韩城县人。1929年在韩城中学毕业后,去北平燕冀高中读书,在校期间积极靠拢党组织。1930年在北平参加“反帝大同盟”、“左联”等进步组织,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多次参加学生爱国示威游行和卧轨斗争,参加了南京请愿团的活动,在南京被捕。在狱中进行了绝食斗争,后获释,回韩城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6月初,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来韩活动时,带领赤卫队员和群众在上官庄高呼口号,欢迎红军来韩,密切配合陕甘游击队在韩城西南原上开展打土豪。同年被调任中共陕西省委巡视员、共青团省委代书记。1933年中共陕西省委被破坏,又潜入北平,用“坚甲”、“史幼”、“超铮”等笔名,发表了不少充满激情的革命作品,并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1934年被中共党组织派到陕北,任陕甘苏区政府文化委员会委员长,亲自编写教材,为发展边区文化教育事业而奋斗。1935年春任中国工农红军红26军骑兵42师政治委员,转战洛川、黄龙、合阳、韩城等地,扫除沿途敌人关卡,打击反动地方武装,协助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粮分衣物,扩大革命影响。1935年10月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在甘泉县被错杀。时年24岁。
  20世纪70年代末,被平反昭雪。

  冯道南烈士
  冯道南(1901-1934),又名冯建亚,广东(今海南)省澄迈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23年夏考入广州第一中学读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1月随南征部队返琼。2月受中共广东区委和省农会琼崖办事处委派以省农运特派员的身份视察临高县农运情况,并发动农民建立农会、培训农运干部和农民自卫军骨干,开展减租、减息、反霸斗争。12月在临高县女子学校组建中共临高县支部,任书记,秘密开展党的宣传、组织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按琼崖特委的指示,带领党员和农训学员撤到新盈,收集枪支,武装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同年6、7月间武装人数已有100多人。随之带领队伍活动于故乡下岭一带,伺机打击敌人。当其获悉国民党澄迈县党部书记麦秀球每逢星期六常带兵回家探望娇妻时,就率部于善井、加笼冲之间的山沟埋伏,当场击毙麦秀球及全部警卫人员,缴获步枪10多支,威慑了当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1月琼崖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冯平在下岭村召开澄、临、儋三县代表会议,成立琼崖工农革命军西路指挥部,冯平任总指挥,他任副总指挥。此后革命军四出攻击敌人,军威大震。1928年5月由于叛徒出卖,冯平等被捕牺牲,他突围化装暂伏于农村。1929年初中共澄迈县委书记冯白驹分别委任王文宇为筹款队长,他为打奸队长。1930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2独立师成立,王文字任红2团团长,他任团参谋长。由于反动势力猖獗,随红2团转移羊山,与琼山红军会合继续坚持斗争。1932年国民党警卫旅陈汉光部渡琼向琼崖苏区、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随红军转移到母瑞山根据地。1933年初琼崖革命处于艰苦岁月,红军在母瑞山坚持一段时间后,第四批下山。1934年4月,在母瑞山坚持斗争的冯白驹等二名同志继续转移到琼山,和冯建亚等人胜利会合。当年夏天,带领驳壳班袭击琼山县云龙村“团猪”缴夺枪械时,不幸中弹英勇牺牲,时年33岁。

  冯精华将军
  冯精华(1916.6.5-1950.12.24),原名冯志统,曾用名冯自俭,常也夫等,河南省沁阳县西向镇义庄村人。1922年上小学,1929年考入省立沁阳十三中学。刻苦读书,扶弱制强,乐于助人,颇受师生们的好评,被选为学生会负责人。1936年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37年7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1月经马纪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发动全校师生游行示威,焚烧日货,宣传抗日救亡。1933年考入开封省立高师。后生活所迫,1935年休学返乡,在高小任教半年。1936年应考公职,任太康县土地陈报员。期间依律惩治一个抗差不办的土豪劣绅,很受农民赞扬。却遭到反动势力的仇视与责难,愤而弃职。8月返开封高师就读,投入抗日救亡活动。秘密组织进步青年准备参加红军,不料泄密遭当局通缉。连夜逃出校园,辗转到太原入国民师范受训,先后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和牺盟会。1937年3月经周小舟介绍奔赴延安,7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14队学习。后任抗大三期10队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赴抗日前线,经临汾八路军办事处朱瑞介绍,9月回到沁阳,发动组织抗日武装。1938年1月调任中共沁阳中心县委武装委员、晋豫边游击队警备大队副大队长,开辟晋豫边游击区。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将济源李世平的“红枪会”改编为抗日游击军。带领警备队战斗在太行山南麓、沁河两岸和沁博、沁济公路上伏击敌人,拔除据点。1939年夏调任晋豫边游击队第1大队大队长。1940年春整编为八路军129师机关新1旅第2团,任1营营长。8月在百团大战中,2团奉命袭击长治机场,带领1营4连夜袭,烧毁敌机3架、汽车库1座,击毙日军数十人。同年冬日军进行报复性扫荡,带领1营在平顺鸭子沟与日军激战,打退敌人数次进攻,被旅党委授予模范营长称号。1941年3月任新1旅1团参谋长,7月又升为新1旅副参谋长。1942年夏日军出动3个师团、两个旅团的兵力,以1500个据点为依托,向华北解放区进行大扫荡。在副旅长黄新友的指挥下,带领1、2团的几个连队,再次袭击长治机场,击毁敌人仅有的1架飞机、几辆汽车,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1943年4月任太岳军区四分区参谋长。10月亲率四分区主力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粉碎了日军吹嘘的“铁磙式”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在陈康司令员指挥下,带领部队先后收复济源、孟县二城。任太岳军区赴东北干部8支队副支队长,转战东北。1946年任吉黑纵队供给部政治委员兼吉林军区副参谋长。7月任吉林军区24旅副旅长兼吉南军分区司令员。在桦甸、辉南、磐石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人,对主力部队三下(松花)江南和四保临江诸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47年初调任吉林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同年冬任第43军127师副师长。在沈西战役中,抓住战机,指挥部队神速出击,取得了歼敌71军的重大胜利。1948年12月第四野战军继解放东北全境后,挥师入关,神速进入北平通县地区,与兄弟部队严密包围北平,对和平解放北平作出了贡献。1949年4月奉命抢渡长江天险,进军粤赣边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攻克广州,西进粤桂边区。任127师代师长,率部参加了歼灭张淦兵团的战斗。1950年3月亲率部飞渡琼州海峡,配合琼崖纵队歼灭了薛岳兵团,解放了海南岛。5月任第43军参谋长,12月23日下午在西营公事完毕返回的赤坎途中,因翻车受重伤,经抢救无效次日逝世,时年34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治部、司令部于1961年8月27日重立冯精华烈士(墓)碑于银河烈士陵园,占地面积为120平方米。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26 19:37:13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冯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冯广烈士
    冯广(1912-1929.8),广东省广州市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外出做工。19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了省港大罢工。1926年4月任香港金属业工会劳动童子团副团长兼宣传部长。同年9月任省港劳动童子总团候补执委、执委兼募委会主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2月在广州起义中,带领金属业劳动童子团配合工人赤卫队维持治安;和少年先锋队员紧随教导团战士奋勇追杀敌人;参加观音山阻击战,与赤卫队员打退了敌人多次攻击,掩护起义军主力撤退。1928年初在敌军3师“会剿”、陆空“合围”中,逃往香港,坚持地下斗争。1928年7月受中共党组织派遣到粤中地区活动。在莫斯科举行的共青团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并担任共青团两广省委书记。1929年在香港搞“飞行集会”,由于一团省委委员被捕叛变,遭反动当局逮捕并被引渡回广州。在囚禁中,坚贞不屈,严词拒绝敌人的威迫利诱,历数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当年8月惨遭杀害,牺牲时年仅17岁。

    冯甲烈士
    冯甲(1902-1934.7.7),广东省琼东(今海南省琼海)县人。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考入琼崖东路中学(今琼海嘉积中学),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1923年秋中学毕业后被聘任琼东昌文大宗学校校长。
    大革命时期,1926年1月琼崖光复后,深入乡村宣传国民革命,积极参加声援省港大罢工和声讨反动军阀邓本殷的革命活动,组织农民协会。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回乡揭露国民党右派的罪行,动员群众收集民间枪支,组织农民自卫军,开展武装斗争。7月出席中共琼东县代表大会,成立中共琼东县委。嗣后参与领导农民秋收暴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1月组织农民自卫军攻打福田墟民团据点,战后将这支农军整编为琼东警卫连,任指导员。同月22日率部打击草塘、潭门地方民团。同年12月接任连长,并领导农民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7月琼东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1930年4月,琼崖特委号召开展“红五月”军事攻势,回乡组织以农民赤卫队为骨干的破坏队、宣传队、运输队、救护队,筹集稻草、干柴,装好沙包,做好战前工作。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地物,周密策划。在战斗中,同县委书记冯世江指挥作战,采取“蒸猪”战术攻下旧村敌碉堡,歼敌29人,缴获步枪29支。他还参与指挥摧毁汪洋、平坦、西坡、福雷、何鲁、山溪等地敌炮楼碉堡。1930年7月琼东县委书记冯世江牺牲,接任县委书记。不久组织群众接应中共琼崖特委、琼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独立2师师部迁入琼东四区益平乡,使琼东根据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领导根据地的基层建政和分配土地工作。至1931年全县6个区,先后成立区苏维埃政府4个,区苏维埃政府(准备)2个,乡苏维埃政府46个,乡苏维埃政府(准备)13个,使琼东四、五、六区根据地连成一片。1931年10月被任命为红军独立2师第3团政治委员,率部在乐会、万宁两县境内活动。1932年7月被任命兼任中共乐会县委书记。8月国民党警卫旅旅长陈汉光率部进犯琼崖,疯狂扫荡苏区。8月5日敌人集中兵力向乐会四区根据地进攻,和团长王德春率红军3团主力和赤卫队英勇抗击敌人。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红3团从文魅岭突围,在乐四区与敌周旋,后又疏散到乡村坚持斗争。1934年3月成立中共乐(会)万(宁)临委,任书记。4月成立中共乐万县委,被委任为书记。7月被调往陵崖工作。7月7日出发到乐会、万宁交界的北岸大洋村时被敌包围,在指挥突围作战时牺牲,时年32岁。

    冯任烈士
    冯任(1905-1930.7.10),化名王警吾,江西省都昌县人。出生于乡绅家庭。1924年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是江西省早期党团组织重要领导人,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
    民主革命时期,“五·四”运动后开始接触新思想。1921年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参与组织进步团体读书会,负责主办会刊《读书札记》,传播新思潮,宣传新文化。
    大革命时期,1924年4月发动组织江西海员工会,被推为主席。6月被派往南昌明星书社工作。“五·卅”运动后,积极参与组织反帝爱国斗争。1925年12月任共青团南昌地委代理书记。1926年2月任共青团南昌地委书记。3月任共青团南昌地委组织部主任。6月赴九江,化名王警吾,发展党、团组织,领导工人运动,迎接北伐。11月5日北伐军攻克九江后,深入基层,指导基层党、团工作。12月调南昌,任中共江西地委技术秘书。1927年4月与袁玉冰、汪群等发起组织“列宁主义研究会”,在《红灯》周刊上号召全省青年“对列宁主义作较深的研究”。5月任中共江西省委秘书。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当选为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后,一直坚守南昌,联络各地失散同志,整顿恢复党的组织。11月增补为中共江西省委常务委员。12月任中共江西省委秘书长,负责省委机关工作。1928年9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任。12月5日出席中共江西省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候补常务委员,后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部长,代理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等重要职务。1930年6月17日在武昌被捕,不为敌人威胁利诱所动,7月10日英勇就义,牺牲时25岁。

    冯铿烈士
    冯铿(1906-1931),女。原名冯岭梅。广东省汕头市人。1922在中学读书时,即开始文学创作,并在《岭南民国日报》副刊和《火焰》周刊上发表作品。这时她主要写抒情诗和小品文,题材比较狭窄,但感情炽烈、纯真,通过对大自然、母亲和爱情的歌咏,寄托了对自由、光明、未来的向往。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投身于爱国学生运动。曾作为岭东学生联合会代表,在学联会的领导下,印传单,编刊物,排话剧,组织学生游行,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26年在汕头友联中学高中毕业。1928年春和丈夫许峨同往澄海县当小学教员,并兼任县立女子学校的部分课程。这时期的作品以小说为主,兼有诗歌、散文和独幕剧。中篇小说《最后的出路》是根据自己的一段斗争经历写成,控诉了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喊出了妇女解放的心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春到上海,曾在复旦大学读书,因经济窘迫很快就中止了学习。不久,开始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3月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参加“左联”工农工作部的工作。同年5月与柔石、胡也频等被推选为“左联”代表,出席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根据在大会上获取的丰富材料,写成小说《红的日记》和《小阿强》。《红的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反映与讴歌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战斗生活的文学作品之一。《小阿强》写的是革命根据地一名少先队长的英勇事迹,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这两部作品标志着她在创作道路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31年1月17日,与柔石、胡也频、殷夫等在英租界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预备会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两天后,被引渡到上海警备司令部龙华监狱。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牺牲时年仅25岁。是左联五烈士之一(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759 第23楼《柔石烈士·附录:左联五烈士》)。

    冯元蔚副书记
    冯元蔚(1930-——),彝族,彝名巴胡母牟,四川省西昌市人。1951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进入西康省第二边疆师范学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在西昌地区少数民族干训班学习,后任西昌地区民族事务处办事员、民干校生活队长。1951年5月入西南民族学院学习。1954年毕业后历任西南民族学院民族语文系教研室主任、中共语文系教研室党总支副书记,专修科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人事处副处长、语文系副主任、西南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共西南民族学院党委常委。1982年调中共四川省委工作,12月后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第五届四川省政协主席、中共四川省政协党组书记,四川省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南方民族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务。1996年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从事学术研究,其学术研究成果有:翻译彝族传统史诗《勒俄特依》、《玛木特依》、长诗《妈妈的女儿》、《我的么表妹》、《大凉山彝族长诗选》、《大凉山彝族故事选》、《西南少数民族名人录》、《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等。

    冯太兴烈士
    冯太兴(1898-1934.5),江西省广丰县人。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后历任中共铁家山区委书记、铁家山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广丰县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1933年9月,当选为广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时逢国民党军进剿,乃率县苏机关办事处转移。1934年5月,不幸被捕,惨遭杀害,时年36岁。

    冯太春烈士
    冯太春(1900-1960.12),山西省保德县冯家川村人。早年家境贫寒,靠二垧沙梁地渡日。1909年入学读书,1915失学后即自学中医,时学做油漆、裱糊工艺以补家用。193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中医学有所成,开业行医。对穷苦人特别关照,遇无力交付治疗费用的患者免费。1933年一个当了多年村长的同姓人,由于贪污公款等问题严重,引起村民的愤怒。在大家的拥戴下,挺身而出,率领群众开展清算斗争,取得成功。1934年有个叫高厚籍的税官,在冯家川肆无忌惮勒索民财。便冒着危险,展开说理斗争,迫使其收敛。1936年初春因暗中抵制阎锡山部防共反共,被阎部驻冯家川营发现逮捕,欲加残害。经村民奋力营救,终于获得自由。1937年3月加入中共党组织后,任保德县冯家川村抗日动委会主任。同年冬任中共保德县冯家川村党支部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保德县林遮峪区、村政府,在为溃退县里的部分国民党军筹派粮、款、夫役时,经请示中共区委同意后,带领500多人向当局请愿,要求及时解决。区、村官僚不但不予解决,还以武力相威胁,激怒了请愿的群众,一涌而上赶跑区长,打伤区兵和村长张世勤。一个月后被保德县政府逮捕入狱,引起更大的反抗浪潮。中共地下保德县委决定由牺盟会出面,支持冯家川群众的斗争,半个月后获释。这就是保德县“冯林事件”。事件后被调任中共区委组织科科长。1940年1月底县的旧政权垮台,任第三、五区长,县政府粮食科科长。1940年1月底县的旧政权垮台,新的政权建立后,任第三、五区长,县政府粮食科科长,中共保德县委农民部部长。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办了许多好事、实事。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秋被调中共晋绥边区第二地委社会部,任中共府谷工委委员,做陕西府谷国统区的统战工作。1947年夏被调二分区解放府谷随军工作团领导人,渡过黄河后,任中共府谷工委副书记。在解放陕北战争中支前、肃匪、建政、救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0月配合解放军打击窜犯府谷新解放区深焉、薛家焉的敌人。做好担架、护理、维持社会秩序、物资供应等后勤工作,为战斗胜利提供后勤保障。后任府谷县农会主席、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部长。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为培养与使用好干部,费了很多心血。1949年6月榆林和平解放后,被调榆林专署,先后担任卫生、工商、建设科长和监察处长,并为中共榆林地委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夏参与“三反五反”案件复查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为保护干部、避免冤假错案起了决定性作用。1959年因春积劳成疾,多方医治无效,1960年12月逝世,终年60岁。
    冯太春逝世后,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向遗孀马玉梅颁发了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书。1960年12月29日,中共榆林地委为冯太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高度评价了他一生的革命功绩。

    冯长根书记
    冯长根(1953.2-——),浙江省绍兴市人。出生在绍兴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中共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专业首席教授。
    1965年小学毕业后,读了一年初中,赶上“文化大革命”,1969年到绍兴义道房(时称胜利人民公社胜利大队)插队落户。1973年进浙江先锋机械厂当了一名学徒工。1975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时称工农兵学员)。1978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以优秀成绩考上了“文革”后的第一届研究生。1979年10月赴英国留学,先在兰卡斯特大学学习语言,后进入利兹大学化学院物理化学系。在英国期间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刊》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4篇。1983年完成博士论文,在论文的最前面用中英文工整地写上:“本论文献给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底回到了母校——北京理工大学。所学专业得到世界银行125万美元贷款,建立了“爆炸灾害预防与控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任了实验室最早的主任。先后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法国、英国、芬兰、瑞典、挪威、丹麦、葡萄牙、韩国、马来西亚参加国际会议和学术访问,并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英国利兹大学和剑桥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术研究。1989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1990年起成为博士生导师,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1990年培养第一位博士生起,至今已有42名博士生和21名硕士生毕业,6名博士后出站。其中有的人也成了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高工)。1999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协第五届副主席、北京市科协第五届副主席。2001年6月担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共科协党组成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十六大代表。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完成的第一部专著是《热爆炸理论》(1988年),这本书荣获第5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第二部专著《热点火理论》(1990年),荣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二等奖。其他著作还有《抽样检验》、《小尺寸微通道爆轰学》、英文专著《Thermal Theory of Explosion and Ignition》。研究成果和著述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教授的称赞,多年前就被人称为“有国际声望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荣获中国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冯凤仁烈士
    冯凤仁(——-1932),广东(今海南)省琼山县人。幼年在家乡小学读书,1922年考进广东省第六师范学校。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由广东省第六师范学校毕业后,转赴北京国民大学就读,修业后返琼参加革命。1927年参加琼崖工农革命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4月国民党军队过琼围剿革命,在反“围剿”战斗中,英勇善战,临危不惧,屡立战功。1930年8月任琼崖工农红军第2独立师第2团政治委员,与团长王文宇率部以琼山县羊山革命根据地为基地,活动于琼山、澄迈、临高等地区,打击敌人,发展红军,建立县、区、乡苏维埃政权。1931年12月调任中共琼澄县委书记,领导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1932年在“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

    冯文海副书记
    冯文海(1944.9-——),河北省广平县人。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中央党校在职大学学历。1966年7月参加工作。197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共广平县东孟固公社党委书记、东孟固公社党革委会主任;1973年任中共广平县委副书记;1974年后历任中共广平县委书记、广平县革委会主任,中共曲周县委书记、曲周县革委会主任,曲周县委书记;1982年8月任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1983年2月任邯郸地区农业委员会主任,邯郸地区农业局局长;1992年12月任邯郸地区行署副专员;1993年6月任邯郸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4年9月任中共张家口市委书记;1997年12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1998年4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秘书长、政法委书记;1999年2月后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01年12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2002年1月任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副主席、中共湖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冯文彬主任
    冯文彬(1911-——),浙江省诸暨县湄池镇湖西村人。出生于贫苦家庭,少年时随父到上海当童工。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11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时期,1925年入浦东中学夜校学文化,参加“五·卅”爱国运动。1927年参加工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被选为上海工会联合会常务委员。1929年秋被派到闽西,11月任中共红4军前敌委员会文书。1930年先后任红4军军部交通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总指挥部交通大队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治委员,总前委特务大队政治委员。随军参加第二次长沙战役和第一次反“围剿”作战。1931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1支无线电大队成立,任政治委员,参与红军无线电通信部门最初的组建工作。11月调任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巡视员,赴湘赣革命根据地检查指导共青团工作。1932年冬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1933年7月任新组建的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不久改任师政治部(后改称第15师)主任,参加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1月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兼巡视团主任。9月任红军陕甘支队第1纵队1大队政治处主任。10月任大队政治委员,长征到达陕北。12月调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春参加东征战役。4月被调回延安,任共青团中央书记,此后长期主持党的青年工作。11月共青团组织解散后,担任中共中央青年部部长。1937年4月在延安主持成立西北青年救国会,被选为主任,领导陕甘宁边区和西北地区的青年抗日救国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书记。1945年5月兼任解放区青年联合会筹委会主任。组织发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青年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动员国统区青年参加抗日民主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发动解放区广大青年参军参战,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指导国统区深入开展学生运动。1949年4月在北平主持召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会书记,成为著名的中国青年领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青年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天津市委常务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副校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等职。是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连续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冯世江烈士
    冯世江(1904-1930.7),广东省琼东(今海南省琼海)县人。出生于一户中农家庭。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秋考进广东省立十三中学。参与共青团十三中支部的领导工作,组织学生、群众团体集会、游行示威和募捐,支援“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1月领导省立十三中学生开展“择师”学潮,驱逐反动校长张韬。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根据琼东县党组织的指示,到农村收集民间枪支,组织武装队伍,在长坡一带村庄发展党团员,建立党的组织,开展武装斗争。7月中共琼东县委成立,任县委宣传委员,并负责琼东讨逆革命军的组织、宣传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琼东县暴动委员会成立,任委员,参与发动琼东县城暴动。12月选举产生新的琼东县委,被选为县委书记。1928年2月出席琼崖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积极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3月后领导琼东军民开展反对国民党“围剿”斗争,5月指挥进攻琼东县城,捣毁国民党琼东县党部。7月在琼东四区益平乡主持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琼东县苏维埃政府。反“围剿”受挫后坚持农村斗争。1929年11月领导红军攻打国民党琼东县监狱,营救政治犯80多名。此时各区、乡苏维埃政府陆续恢复或建立。1930年初琼东县的共青团县委、妇女协会、反帝大同盟、互济会、劳动童子团等群众团体陆续恢复和建立。4月出席琼崖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之后认真贯彻大会精神,在琼东掀起声势浩大的以攻歼团丁为目标的“红五月”军事攻势。5月上旬率领红军和赤卫队进攻旧村炮楼,歼敌29人,缴获步枪29支。接着又先后指挥摧毁了汪洋、西坡,福雷、玉田园、何鲁、山溪等地炮楼,沉重地打击了境内敌人,使琼东县革命根据地全面恢复。7月到中共琼崖特委驻地述职,途中遭敌阻击负重伤,经治疗无效牺牲,时年26岁。

    冯永年烈士
    冯永年(1903-1934.1.1),四川省大竹县人。1923年冬在大竹中学第三班毕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秋考入南京东南大学读书。在校期间受革命影响。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转到武昌从事革命活动,任党支部委员。同年7月“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回到大竹与地下党特支接上关系,继续进行革命斗争,参与除奸等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为躲避敌人追捕,转入山后八渡乡李孝庭队伍。1930年3月回到石河,被党派作石河伪区公所职员。1931年4月因中共党组织遭破坏,被迫到达县南坝中学教书。1933年11月回家时,在新庵场被敌人逮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问,未出卖中共党组织和革命同志,坚贞不屈。
    1934年1月1日晚,闻讯翌日敌人将要杀害他,于当晚服毒死于狱中,牺牲时31岁。

    冯纪新书记
    冯纪新(1915-2005.7.21),安徽省金寨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任民族解放先锋队北平西城区队队长,河南省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农村服务团总队长兼中共党总支书记,中共皖东省委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中共定合中心县委书记兼新四军18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中共嫩江省委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部长。1953年4月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1954年8月任中共黑龙江省委副书记。1956年任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东北局农业委员会主任。1964年9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常务副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共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总院党委书记。1977年8月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11月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省长。1981年1月任中共甘肃省委代理第一书记。1982年3月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1983年任甘肃省顾问委员会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顾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5年7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冯启贤烈士
    冯启贤(1907-1948.9),女,广东省广宁县坑口镇狮村人。早年在上林小学读书时是孔令鉴的好学生,在中共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思想进步很快。1924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大革命时期,1924年积极协助中共地下党宣传农民运动的道理,是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1925年4月出席县农协会在白庙召开的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积极参加捣毁神像等反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了领导的好评。同年冬参加周其鉴等在南街陈家饲举办的“教师养成所”受训几个月,后在上林小学当教师,除认真教好文化课外,还积极向学生、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1月上林乡成立妇女解放协会时,被选为委员。同年冬广宁县妇女解放协会成立时,又被选为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积极向妇女宣传翻身解放的道理,经常上门发动妇女向封建势力作斗争,争取男女平等,带领妇女打菩萨,砸神庙,扫赌具,砍烟枪,剪辫髦,闯词堂,还结队到土豪劣绅家里,质问为什么要搞男尊女卑?为什么太公分猪肉没有妇女的份?问得他们无言以答,只好重新决定,逢年过节分猪肉时,男的有一份,女的也有一份。同时积极提倡移风易俗,掀起一场“改名风”,使妇女们大胆使用自己的名字。还积极发动妇女学文化,更好地为农民运动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除支持丈夫伍学祯(烈士)参军参战外,还以上林小学教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为中共广宁县党组织做地下交通工作,探听敌情,传递信息。1945年参加游击队,由于身体不好,虽然不随队上山打游击,但仍然以上林小学为立足点,隐蔽下来继续为中共广宁县委做地下交通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9月,国民党向四雍游击根据地大举扫荡,在反扫荡中不幸被捕,惨遭敌人枪杀,牺牲时41岁。

    冯和兰烈士
    冯和兰(1917-1947.11.6),女,浙江省镇海县石楔冯家村人。1929岁初小毕业后辍学,在家编织草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秋继续升学,读完高小。1936年秋自筹学费,考入鄞县县立女子中学。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春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跟着姐姐冯仪到镇海横河乡公德小学当教员。积极参加当地的抗日救亡团体,用各种文艺形式向群众进行抗日宣传。教学之余,又阅读马列著作和进步书籍,树立了革命的世界观。1939年在横河组织农民运动,开展反高利贷、反奸商囤粮等斗争, 1941年冬在横河举办抗日救国演讲会,扩大了抗日影响。1943年来到三北革命根据地,参加了党在龙山区开办的暑期训练班。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因有孩子不便随军,奉命留守。利用教师的身份,在横河一带山区农民中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46年7月奉调到宁波西门外中共浙东临时委员会设立的“假家庭”(浙东临委秘密联系点)工作,又兼任中共后塘乡梁山伯庙小教支部书记。在特务清乡搜捕的险恶环境下,领导支部整顿组织,建立联络站,与浙东临委定期联系。 1947年4月12日到临委机关汇报工作,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鄞县保安队逮捕,经审问后认为是“共产党要犯”,和陈爱中一道被解往杭州省保安司令部监狱。面对特种刑庭的威胁利诱,坚贞不屈。同年11月5日,她被押解回宁波。6日被枪杀于草马路刑场,时年30岁。临刑时她仍高呼革命口号,高唱《国际歌》。

    冯荣卿烈士
    冯荣卿(1903-1934.5.20),湖南省平江县人。出生于一个佃农家庭。1919年举家迁居江西省铜鼓县的幽居。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8月,参加彭德怀率领的红5军。1930年夏因病回家休养。不久被中共铜鼓县幽居区委任命为区赤卫营营长,在当地扩展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1934年1月调任中共修(水)铜(鼓)县委工作团副主任兼县苏维埃特派员。2月率团到幽居附近开展工作时,由于叛徒出卖,住地于5月12日被敌军包围。突围中,受伤被捕。关押期间,经受敌人长达8天的火烙、油烫、挖眼等种种酷刑,始终只字不吐。最后于5月20日英勇牺牲,时年31岁。

    冯树功烈士
    冯树功(1901-1930.7),湖北省麻城县人。1909年8岁时入私塾,1914年13岁时进小学。毕业后考入武汉中学读书。在校期间接触新思想,决心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给家中写信说:“要为中国人有自己的自由国家奋斗至死!”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加入中国国民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夏在顺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化装成小贩走村串户,宣传革命思想。1926年秋,北伐军攻克武汉,遵照上级指示加入中国国民党,与其他同志一道接管了国民党麻城县党部。1927年春夏间,被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派往应山县,任特派员。7月任国民党应山县党部宣传部部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1月任中共应山县委书记,领导了应山年关暴动。1928年4月县委遭敌人破坏,冯离开应山。1930年任中共麻城县委组织部长、中共麻城县委书记。7月被敌逮捕,押至武汉。在狱中受尽酷刑折磨,坚强不屈。不久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29岁。

    冯品毅烈士
    冯品毅(1900-1930),河北省大名县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6年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学习,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前身)英文系。受“五·四”运动熏陶,成为北京学生界的活跃人物。1923年毕业后,到河南开封第一师范任英语教师,在学生中组织读书会、青年学社等进步团体,支援“二·七”大罢工,发展党员。
    大革命时期,1925年夏任中共豫陕区党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并兼任共青团开封地方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开封市执行委员。1926年1月被选为河南省代表,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转移到大名第七师范任教,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向学校负责人谢台臣、晁哲甫、王振华介绍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书籍。同年底,任苏联驻沪领事馆翻译。不久到蔡廷锴部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夏携妻子乘车由原籍赴京,途经琉璃河车站。不幸死于交通肇事,时年30岁。

    冯宪章烈士
    冯宪章(1908-1931.8),广东省兴宁县人。1923年12月考入梅县东山中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6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期间阅读进步书刊,并结识进步学生。在共产党人张维的倡导下,成立“兴宁留梅学会”,宣传民主革命思想,进行街头演出,在《宁江青年》发表诗文。
    大革命时期,1925年初在大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组织“新学生社”。1926年5月共青团梅县县委出版《少年旗帜》,任主编。1927年3月和进步学生一起,深入乡镇农村,以演白话戏、讲演会、散发传单等形式,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反对分裂的革命活动。5月为反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加入攻打梅城的暴动“行动队”而被通缉,离校避难。8月参加兴宁县党组织发动的第二次暴动。暴动成功后,成立红12团,任团部宣传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2月赴广州加入工人赤卫队,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前往上海,考入共产党领导的上海艺术大学,加入“太阳社”,以诗文当刀枪,向“地狱和魔鬼”发起进攻,蒋光赤称赞“他的革命诗歌里流动的情绪比火还要热烈,前途是极有希望的。”同年秋“太阳社”被封,东渡日本,与蒋光赤等组织“太阳社”东京支社,继续从事无产阶级文学活动。1928年3月,被日本当局逮捕入狱,不久遣送回国。在上海集中全力进行革命创作。接连出版《梦后》、《警钟》、《暗夜》诗集和《火焰丛书》之一等著作、以笔、以诗去宣传马克思主义,抨击反动与黑暗,为无产阶级革命呐喊助阵。不久,《游移》、《一月十三》、《楼头的艳笑》相继出版,既触及社会底层的凄苦,呼唤民众起来反抗,又揭示“国民如若麻木不仁最终将埋葬自己”的真谛,更预言旧社会必定灭亡,新社会必定诞生,人民必定胜利,前途必定光明。他多才多艺,毅力惊人,在创作的同时,还翻译了苏联等国的革命文艺理论,先后出版《新兴艺术理论》和德国革命女作家露沙·罗森堡的《狱中通信》,为转化文学为政治服务,把新文学运动推向新高潮作出很大的贡献。1930年3月2日,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5月被捕入狱。在狱中与敌人作了坚决的斗争,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1931年8月,因监狱恶劣条件折磨病重致死,时年23岁。
    1963年6月11日,《人民日报》载纪念文章,赞扬他是一位“把自己的灵感和生命都贡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的革命诗人。”

    冯菊芬烈士
    冯菊芬(1909-1930.9),女,江苏省东海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海县白塔埠地区最早的女党员。
    1928年春在白塔埠小学读书时,是中共小学党支部的积极活跃分子,并常常利用白塔埠的集日,组织女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提倡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反对女子裹脚等宣传活动,并积极带头放足。1929年6月1日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清党”,大肆搜捕共产党人。6月9日反动军警包围了白塔埠,遂与其父一同被捕,投入清江监狱,反动派对她施以残酷的刑罚,敌人没有得到任何口实,遂于1930年春释放。同年5月转移到上海,不久由中共江苏省委安排去训练班学习,在此期间与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刘瑞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相识,并结为伴侣。7月被派到南京组建市军委机关。8月南京军委机关被反动派破坏,遭逮捕,关押在国民党南京警备司令部监狱,9月就义于南京雨花台,牺牲时29岁。
    1952年12月,刘瑞龙凭吊雨花台烈士墓,为缅怀菊芬烈士赋诗一首:
    浦滨握别未六旬,噩耗惊传石头城。
    互勉忠荩非虚约,临危不忘自许名。
    慷慨就义全大节,坚贞不屈励丹心。
    大地回春酬宿愿,九州解放慰平生。

    冯菊坡副秘书长
    冯菊坡(1899-1957),广东省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伦漖镇人。早年就读于广州育才英文书院。1921年加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是广东地区早年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1月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和杨殷、王寒烬到苏联参观学习,并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受到列宁的接见。1923年回国后,中共党组织委派,到广东从事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历任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团章审查委员、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广东分部主任、中共广东区执委会代理委员长等职。参与创办爱群通讯社,出版《爱群报》,致力于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1923年与阮啸仙等组织新学生社,发动青年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并出席中共三大,迭任中共广东区执委会工委书记、工人部部长等。
    大革命时期,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后,任国民党中央工人部秘书。1925年负责中华全国总工会招待部工作,并任省港大罢工委员会宣传学校校长,参与领导省港大罢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委员长。1930年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到北方工作。后自行脱离革命,被开除中共党员党籍。
    抗日战争时期,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办学的学校。先以长沙临时大学的名义在长沙组建;一学期后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胜利的1年后,于1946年才告结束,三校于是年秋季才各自返平津复校)。
    解放战争时期,任教于重庆南开学校(今重庆南开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教于重庆南开学校和广东华南联合大学附中。曾任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
    1957年因病逝世,终年58岁。

    冯培元烈士
    冯培元(1900-1937),河南省商城(今属安徽省金寨)县人。早年家境贫寒,从小帮人放牛。1910年时10岁后读了一年半私塾。后靠扛大扁担维持家计。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参加汤家汇农民暴动,任汤家汇区赤卫队副队长。1932年春,任赤南县保卫局审判员。后任伏山乡苏维埃主席兼游击队队长。1933年率队参加工农红军。后因眼疾,调地方工作。1934年冬在商南县委书记张泽礼的帮助下,组建中共商南县起伏山便衣队,任队长。在艰苦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率领便衣队为红军和游击队搜集情报,筹措粮款;烧炮楼,煞敌威。打得商南民团一提起冯眯细就心惊肉跳。红28军军政委高敬亭称他是“便衣队中的奇兵”。1937年冬月初,被伪保长出卖于商城县石冲村遭敌杀害,牺牲时37岁。

    冯雪涛烈士
    冯雪涛(1903-1929),湖北省大冶县人。出身于贫农家庭,从小靠伯父扶持在家乡私塾读书。后到武汉读书深造,在曹壮父、曹大骏等人的影响下,1924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同曹大骏、曹振亚等人一道返回家乡,以教书为掩护,在龙山镇搞农民运动,是该地区党的负责人之一。在曹少坡村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龙山文化促进社”和“除毒会”、“妇女天足会”,举行了一次千余人以上的反封建大游行,把龙山镇的鸦片烟馆全部查封。1926参与领导了龙山地区反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斗争,实行减租减息,反对苛捐杂税,并带领群众没收了吴进村大地主的粮食,亲自开仓分给贫苦农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5月因民团通缉,避走上海,及时与党取得了联系,任上海《红旗》报馆编辑,常秘密散发传单,宣传革命道理。1929年的一天,该馆正在召开秘密会议,被敌发觉围捕。英勇不屈,与敌辩理,敌人当场用电将他触死,牺牲时26岁。

    冯常甫烈士
    冯常甫(1900-1931.4.9),湖北省阳新县人。1926年4月由黄庭照介绍参加革命,同年11月亦由黄庭照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与金海地区最早的党支部书记黄庭照(又名黄月涛)往来密切,受其进步思想的影响,觉悟日益提高。1927年1月到金海镇新亭里一带秘密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在黄颡口、鄢家港、昌湖、周堡等地建立了党支部,任中共阳新县金龙区委副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在十八乡创办了赤卫队。1930年10月任中共阳新县委委员。1931年4月9日晚与中共金龙区委书记严幼甫等6人,在汪自成家商谈攻打团防事宜。不料汪自成早已背叛革命,指示其妻密告“铲共团”,带领“铲共团”包围了冯常甫等人开会的地点,纵火烧房,冯常甫等壮烈牺牲,时年31岁。

    冯敏刚副书记
    冯敏刚(1946.8-——),河北省大城县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农艺师。1970年8月参加工作。197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9月在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专业学习;1970年8月任青海省尖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员;1975年8月任青海省尖扎县农科所技术员、副所长;1981年4月任青海省尖扎县农林科副科长;1982年2月任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农林局副局长;1983年7月任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长(1984年9月至1986年7月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86年8月任中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常委、副州长;1988年8月任中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1990年6月任中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书记兼格尔木市委书记;1993年4月任中共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委书记;1994年5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1995年2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1999年11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2000年5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2002年5月任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兼省委党校校长;2003年4月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现任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校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江苏省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冯道先烈士
    冯道先(1905-1936.9),广东(今属广西区)省合浦县人。1919年考人廉州中学。1923年秋考进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后辍学回合浦任小学教员,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
    大革命时期,1925年冬任合浦县立女子小学校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曾遭敌逮捕。获释出狱后,到广东新会县创办新会县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并担任国文教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秋返回家乡任合浦一中教员,创办“绿波书社”,出售革命书藉,传播革命思想。1933年秋到中山大学学习,并参加“反帝大同盟”进步团体。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中山大学成立纠察总队,任总队长。1936年1月13日,在“荔湾惨案”中再次被捕。同年9月英勇就义,牺牲时31岁。

    冯裕深烈士
    冯裕深(1905-1933.4),广东(今海南)省琼山县人。幼年在岭脚小学念书,后考进琼山中学就读。受胞兄冯白驹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革命需要,未毕业便返云龙小学任教员。1929年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琼崖特委书记。1932年7月国民党军陈汉光部进琼围剿红军,敌强我弱,红军反围剿失利,潜伏在定安附近一带坚持斗争。1933年4月与曾昌鸾、李汉等12名驳壳班返琼山革命根据地,途经定安县居丁交通站,因交通员叛变,遭反动民团袭击,遂奋起还击,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冯登权烈士
    冯登权(1913-1936.2),四川省阆中县人。出生在阆中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进私塾读书,因家贫辍学,岁就挑起了筹谋全家生计的担子。1933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中共党员彭蕴山,回到家乡从事革命活动。在彭蕴山的教育下,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很快成为农民协会的骨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2月任中共阆中县乡党小组长,参加了该地区组织的游击队,组织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进行武装斗争。1933年7月老观山区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暴动,事成后被任命为阆中县乡维埃秘书、少共书记,与弟弟一道参加了红军,任指导员。老观农民暴动成功后,反革命势力多次对新生红色政权进行袭击。民团头子杨子杰、还乡团分队何汝龙,带领地方反动武装,配合国民党李炜如部一个团,1000余人向苏区疯狂反扑。负责担任阻击钳制敌人,协同西山游击队大队长王思福率领游击队,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临危不惧,利用熟悉地形的有利条件,迎击敌人,掩护红军家属和苏维埃干部安全转移后才撤出阵地。在龙蟠坪抄围战中,率领一个尖刀班,直插敌峰,挥刀砍了两挺重机枪的射手,并掉转枪口向敌人扫射,将进攻红军的敌人压在我军阵地前沿开阔地上,红军趁势发起冲锋,一举击溃了敌人一个团的兵力,受到上级嘉奖。1935年4月随红军北上,途中因眼疾严重,组织决定他回乡就地坚持斗争。9月回到解元场表兄家,因当时国民党反动派,还乡团四处缉捕共产党和苏维埃干部。又转移到红土乡,被人告发被捕,押送县监狱。在狱中气宇轩昂,义正辞严,坚贞不屈。1936年2月被敌人将押赴刑场处决,牺牲时23岁。途中高唱革命歌曲,大义凛然。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后,遗体被抛入嘉陵江中。

    冯榜立烈士
    冯榜立(1903-1935),江西省萍乡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任萍乡大安区苏维埃政府粮食部部长。10月任萍乡县苏维埃政府邮政局局长。1931年2月任萍乡赤卫师政治委员,后任萍乡县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部长。1932年4月任中共萍乡县委常务委员,同年7月兼任中共萍乡县委组织部部长。1934年8月任中共莲(花)安(福)萍(乡)中心县委组织部部长。1935年在安福肖家被国民党逮捕,后在上埠英勇就义,牺牲时32岁。

    冯毅之书记
    冯毅之(1908-2002.7.16),原名冯登瀛,字仙舟,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庙子镇长秋村人。1930年先后参加上海、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济南读高中时,受到了胡也频、楚图南老师的教诲,促使他向往革命,爱好文艺,并当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因在学运中得罪了国民党当局,随同胡也频、丁玲逃亡上海,在由胡也频介绍参加的文学暑期学习班中,得到了冯雪峰、鲁迅、茅盾、夏衍、潘汉年等文化名人的指点,参加了上海左联。1930年任北平左联组织部部长。1931年起拉过洋车,当过兵,教过小学和师范,从事中共党的地下工作。写过《洋车夫日记》,短篇小说《日月星》、《母与子》、《西瓜》,以及诗集《寒夜行》等现实主义作品奠定了从事革命文学的基础。作品正和老舍取材于北平的《骆驼祥子》原型一样,故事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艺术创作扎根于底层的劳动人民。《洋车夫日记》遗失了,却留下了《洋车夫小调》两首诗《五更曲》和《十二月小调》,是革命的祥子。
    抗日战争时期,毅然投笔从戎,浴血奋战。历任八路军4支队独立营营长,益都县大队大队长,益(都)临(朐)淄(博)博(山)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中共益都县委委员、益都县县长。在家乡开展游击战争,使日寇闻风丧胆,几次扫荡长秋村,始终未抓到这个“冯铁头”,成为抗日英雄。在抗战最艰苦的日子里,一家人牺牲了7口,其兄在抗日中英勇牺牲,继而其父、妻和三个女儿,在马鞍山战斗中壮烈殉国。1946年5月被抗日民主政权授予“一门忠烈”的光荣匾额。其间作品有短篇小说《向木兰》、《流氓司令》、《难逃法网》和诗集《怒火与炮火》,以及《抗日战争日记》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青州市委委员、青州市长,鲁中文艺工作者协会主任,作品有《解放战争日记》和诗集《苦难与欢乐》,小说《淄流》等。1949年6月作为华东区文艺工作者代表团副团长,赴京出席全国第一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和中共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兼中共山东省文化局党组书记。全神贯注忙于山东文学艺术的领导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中,作为中共山东省委整风领导小组成员,公开站出来保护知识分子。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中共党内被甄别平反。“文化大革命”中冒着生命危险,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忠实地记在《日记》上,并将这目击实录转移到农村,得以保存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这部30余万字的《阳春勿忘三九天·冯毅之“文革”日记诗文集》是作者用生命凝聚的结晶。因之遭更大的摧残,家破人亡。妻子朱平在造反派追逼交代这些日记下落时,跳井自杀。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0年聘任山东艺术学院院长兼中共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1983年离休。
    2002年7月16日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95岁。临终的遗言是,不送花圈,不开追悼会和遗体告别,骨灰不送英雄山烈士陵园,送青州老家长秋村安葬,墓碑上刻着“作家冯毅之之墓”,略去职务官衔,其手稿由青州市博物馆和长秋村“一门忠烈”纪念馆展出。1990年出版有《冯毅之六十年作品选》,1999年编辑出版了200余万字的巨著《风雨沧桑一百年》,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遗产和思想结晶,值得人们继承和发扬。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1-26 19:38:25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冯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冯牧院长
    冯牧(1919.3.1-1995.9.5),原名冯先植,笔名若湘,北京市人。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文艺活动家、评论家、散文家。主要从事文艺评论创作,1940年发表处女作。
    大革命时期,1925年开始上学,先后在北京北师附小及辅仁中学、平民中学就读,直至高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月13日,经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安排,秘密离开被日寇占领的北京到冀中根据地工作。1939年到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到延安鲁艺了文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在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开始在延安发表作品。1944年在延安《解放日报》社任文艺编辑。写作评论文章和散文,推出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及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
    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日报》社任文艺编辑。1947年在陈谢纵队和第四兵团任新华社记者和科长。写有战地通讯、特写。作为新华社前线记者,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陈赓兵团转战华北、中原、华东、中南和华南战场,并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在炮火前沿撰写并发表了数十篇战地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忠实记录了刘邓大军的英雄形象,并因此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一等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第13军文化部长,并随部队沿滇南河口一线剿匪,第一次深入云南边境,升任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后任云南军区文化部副部长,第二次深入云南边境,走访了红河以南等地区,主力写作文艺理论。1953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观团赴朝鲜参观。1954年春第三次深入云南边境,第一次走访西双版纳和阿佤山。1957年年底转业回北京,调中国作协工作,任《新观察》主编。1960年任《文艺报》副主编。1963年中共作协党组成员。1976年起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负责人。1977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文化部党组成员。1978年任恢复中国文联及各艺术家协会筹备组副组长兼秘书长、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秘书长。6月任《文艺报》主编。年底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核心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并筹备创办《文艺研究》杂志,后正式出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第一副院长。1979年起任中共作协党组第一副书记,中共文联党组第一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院长、中共文化部文艺研究院党组成员,中共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95年9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著有文艺评论集《繁花与草叶》、《激流小集》、《耕耘文集》和《新时期文学的主流》等;小说散文集《滇云揽胜记》、《我的三个故乡》、《八千里路云和月》等;战地通讯集《新战士时来亮》等。

    冯定副校长
    冯定(1902.9-1983.10.15),笔名贝叶,浙江省慈溪县孝中镇(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1920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校,后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30年毕业回国,任上海赤色总工会秘书、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党刊编辑。长期在地下党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以贝叶为笔名在《读书生活》、《文化食粮》、《自修大学》等刊物上发表大量的文章、著作。特别是1937年写的《青年应当怎样修养》一书,针对国民党统治区青年思想实际,用谈心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和新人生观,在广大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在上海重印多次,成为最畅销的读物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长、《抗敌报》主编,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建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任副校长。在新四军的党刊、党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分析当时政治斗争形势,宣传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等。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淮北区党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淮安华中分局宣传部副部长。1947年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出版《平凡的真理》一书,依据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思想,结合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内容,以独特新颖的结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为当时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青年们喜爱的理论读物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副院长。1957年由毛泽东提名调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后任中共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哲学学会第二届会长,《哲学研究》编委,全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顾问。从事哲学教学之余,仍然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曾多次参加学术讨论会,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1983年10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著有《平凡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革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共产党人生观》、《人生观漫谈》等,主要论著收入《冯定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冯俊副校长
    冯俊(1958.1-——),湖北省英山县人。1977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国共产党党员。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评、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82年1月至1984年12月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2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1987年1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入选国家教委“全国作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的100名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出国项目。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6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12月被评定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 “百人工程”。1998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培养人选”。历任外事处副处长、处长兼港澳台办公室主任,2001年2月被教育部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教学和研究领域是外国哲学、特别是法国哲学和英国哲学。精通英语,语法熟练。除校内任职外,还担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高校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校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理事、中国高校校友海外联谊会理事、国家汉语水平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笛卡尔第一哲学研究》、《当代法国伦理思想概论》(台湾版)、《法国近代哲学》(台湾版)、《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当代外国伦理思想研究》等著作、译著、教材十余部,论文数十篇,共计近300万字,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曾出访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其学术成就被国内外十多种报刊和《名人录》介绍。

    冯乃超副部长
    冯乃超(1901.10.12-1983.9.9),翻译作品常用笔名冯子韬,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出生于日本横滨市的一个华侨商人家庭。1927年弃学回国参加革命。192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创造社后期主要成员。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参加日本马列主义研究会。1923年在日本第八高等学校理科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社会学科,后改学美学与美术史。
    大革命时期,1924年开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任创造社东京分部联系人。1926年3月开始,在《创造月刊》上发表组诗《幻想的窗》等具有象征色彩的诗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应成仿吾之邀回国参加创造社,编辑《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成为后期创造社的中坚分子。1928年1月发表在《文化批判》创刊号上的两首诗《上海》和《与街头上人》,标志其诗风从低沉到革命的转变。1928年9月任中共创造社党团文艺组组长、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29年秋与郑伯奇等组织中国艺术剧社,任文学部部长,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与鲁迅等参加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推举为《理论纲领》的起草人,并任中共左联第一任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31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委员会书记、中共文化总同盟书记,并兼任《红旗报》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到郭沫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任中共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特支书记。并参加筹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任理事兼组织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参加重庆谈判,任中共代表团顾问。1946年赴香港,任中央华南分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调北京任中山大学领导,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机关党委文教书记,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副部长。1952年调中山大学,先后担任中共中山大学党组成员、党委第一书记,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共广东省委高教第一书记,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职。1975年调任北京图书馆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文学创作上以诗歌为主,也写小说和评论。
    1983年9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著有诗集《红纱灯》(1928年创造社)、《毛泽东颂》(编选,1948年香港海洋书屋)等;小说散文集《傀儡美人》(1929年上海长风书店)、《抚恤》(1929年上海沪滨书局)等;文集《冯乃超文集》(上集,1986年中山大学出版社)、《论中国文学革命》(编选,1947年香港海洋书屋)等;翻译书有《芥川龙之介集》(短篇小说集,日本芥川龙之介著,1934年中华书局)、《某傻子的一生》(短篇小说集,日本芥川龙之介著,1940年上海三通书局)、《河童》(中篇小说,日本芥川龙之介著,1941年上海三通书局)等。

    冯之浚副主任
    冯之浚(1937.4-——),回族,北京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7月参加工作。1981年4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62年上海铁道大学(现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现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十届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口福利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近年来致力软科学理论研究,尤其在知识经济研究、战略研究、科学学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等领域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有149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并有30多部专著出版。长期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国内最早研究循环经济的学者之一,并任中国循环经济论坛组委会副主任、秘书长。2002年以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细致分析,撰写了多篇理论文章,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经济快讯周刊》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冯少山副局长
    冯少山(1884-1967),又名冯培喜,广东省人。系华侨子弟。幼年随父母侨居美洲,长成后回国。1945年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当选上海市总商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1928年17年4月当选上海市总商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委员、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主席。发动罢市、罢工、罢课的斗争,声讨帝国主义杀害我国同胞的罪恶行径。同年7月26日因反对蒋介石黑暗政治遭通缉,避居海外。1931年9月,由虞洽卿等5人联名提请国民党政府取消通缉令,后因国内八方面军反蒋之举,应召回国参与。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傅筱庵被杀后,汪精卫、陈公博让其出任伪上海特别市市长,坚辞,遂离沪。参加抗日募款救国运动,领队到香港、马尼拉、宿务、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地,战绩卓越,深得各地侨胞的热烈欢迎和赞助,募集到的捐款完全用于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上海开林油漆公司董事长。1945年12月与马叙伦、许广平、周建人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任理事和民进上海分会理事兼工商委员会主委。“开林”与“益民”、“利达”合并由工业部轻工处接管。以上海各人民团体界别代表出席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任全国政协赴东北参观团副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山东皖北苏北分团副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第二届赴朝慰问团。1956年起当选上海市工商联第二、三、四届执行委员。历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粮食局副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二商业局副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副局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1967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

    冯正霖副部长
    冯正霖(1957.9-——),陕西省延川县人。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1978年在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公路系公路工程专业(路7710班)学习。1982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工作,先后历任交通部助理工程师、副处长、处长、助理巡视员,交通部公路司副司长、司长 (其间:1995年7月至1998年6月挂职任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2003年5月任中共交通部党组成员;200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

    冯白驹副省长
    冯白驹(1903.6.7-1973.7.19),原名冯裕球,学名冯继周,后改名冯白驹,广东(今海南)省琼山县云龙镇长泰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读小学时,就与同学组织“同志互相社”,反对封建,革除旧俗。1919年9月在琼山中学读书,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为学生运动的骨干。1926年初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琼崖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中国人民放军杰出的将领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5年考取上海大夏大学预科,其间常与上海各大学的琼崖籍进步学生来往,阅读革命书刊,讨论革命道理,思想受到影响。1926年初停学返琼投身革命,任海口郊区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琼崖国民党在海口发动“四·二二”事变,中共琼崖地委转入农村坚持斗争,任为中共琼山县委书记。主动积极地组织县委和建立、发展基层党组织,创建琼山县农民革命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初调任澄迈县委书记,7月迁入海口的中共琼崖特委机关遭敌破坏,特委领导人被捕牺牲。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倡议并与王文明(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主持召开了各县委代表联度会议,重建特委领导机关,主持特委工作。1930年1月王文明病逝。继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2月亲自赴香港、上海,分别向中共广东省委和中共中央周恩来汇报,请示工作。4月主持召开琼崖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传达周恩来和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扩大农村根据地、发展党组织、扩建红军等项决议。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发展了党组织,建立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部,开创革命新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执行中共独立自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琼崖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团结抗日协议。因国民党背信弃义,10月不幸被捕,在狱中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海南各界人民的抗议以及党中央、周恩来直接向蒋介石进行干涉,12月获释。作为中共琼崖特委的全权代表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938年11月达成谈判协议。12月5日在琼山县云龙墟将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任独立队长。1939年2月日军侵琼,命令独立队第1中队在南渡江潭口阻击日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随后将独立队扩编为独立总队,任总队长,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党中央决定复任特委书记兼独立总队长、政治委员。1941年当选为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主席。领导琼崖抗日军民两面作战,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逆流,制定“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作战方针,粉碎了日军的“蚕食”、“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秋独立总队改编为独立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春率部进入白沙,在白沙起义群众的配合下建立了白沙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全面内战。领导琼崖纵队进行自卫反击,粉碎敌军的疯狂进攻。正确对待和处理了“北撤”和“南撤”问题。使琼崖斗争得到坚持和发展。领导部队挺进五指山,建立中心根据地。1947年5月主持召开中共琼崖特委第五次代表大会,根据中央指示,将琼崖特委改为中共琼崖区党委,被选为区党委书记。10月中央军委命令琼崖独立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9月集中兵力开展秋、春、夏三大攻势,取得重大胜利。1950年、领导琼崖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接应和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解放了海南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中共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海南行政公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书记,广东省副省长,浙江省副省长等职。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只授勋,没授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7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冯白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期担任琼崖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创造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周恩来赞誉“冯白驹同志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邓小平为其雕像题写“冯白驹将军”五个大字。

    冯仲云副部长
    冯仲云(1908-1968),又名冯群,江苏省武进县余基镇人。出生于一个小职员的家庭。1923年考入杭州薰兰中学,同年因反对曹锟贿选受到同学拥护。1925年参加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示威游行。1926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3月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1930年2月调任中共北平市委干事,主办文艺刊物《展望》。4月下旬被驻防北京的阎锡山部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严守机密,曾经在刑场陪绑。9月底越狱逃出到东北,任哈尔滨商船学校数学教授,并到省立第一中学兼课,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5月任中共哈尔滨江北区委宣传部部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奉组织委派出任中共全满反日总会党组书记。10月任中共满洲省委驻松花江下游代表,领导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成立了汤原抗日游击队。1933年夏任中共满洲省委南满巡视员,前往海龙、磐石等地传达党中央“一·二六”指示,建立反日统一战线。7月回哈尔滨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以自己的家作为省委秘书处办公和省委会议场所。1934年被派到绥芬河布置国际交通站并巡视牡丹江等地党的工作。1935年1月同赵尚志领导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任政治部主任(未设政委),深入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反日统战工作,教育争取祁明山率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月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参与领导建立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命令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武装部队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仍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在北满省委会议上因被指责折中、调和,被撤消了中共北满省委书记职务。6月改任中共北满省委宣传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抗联主力西征后,率留守部队在小兴安岭密林深处坚持斗争。1939年以中共北满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身份到下江指导工作。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任政治委员。之后部队在嫩江、讷河、德都、北安一线打击日伪反动势力。1940年9月率第2、第9支队袭占克山县城获胜。1942年任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委员,在中共东北委员会的指导下,将三个路军合并为东北抗联野营教导旅,率主力转入苏联境内整训,任旅情报科科长兼政治教员。在此期间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研读了大量马列主义经典及军事理论及航空兵战术,政治理论和军事科学知识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率部分抗联干部随苏联红军到沈阳,任中共沈阳地区委员会书记兼沈阳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协助八路军进驻沈阳。1946年4月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任内为建设民主、繁荣的新松江省付出了艰苦卓绝地努力。1949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烈士遗孤得到了最妥善的安置和最好的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任北京图书馆长,对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其所保留的新善本(包括老解放区的革命文献、革命领导人手稿名人手稿)至今仍是国图的瑰宝。后任政务院水利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任内为新中国的水电业解决过许多重大科研课题,培育下大批英才。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
    1968年3月17日不幸含冤逝世,终年60岁。
    1977年11月中共中央为冯仲云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对他的光辉一生,作了充分肯定和公正评价。

    冯克熙常委
    冯克熙(1922.9.29-2004.3.17),四川省江安县人。194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青年民主社。1945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2年肄业于西北联大。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参加重庆《新蜀报》编辑部工作,任编辑。1943年任《国民公报》编辑、主笔,成都《华西日报》驻渝特派员。1945年任郭沫若主办的群益出版社总经理。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民盟中央机关报《民主报》经理,民盟重庆市支部委员,宣传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民主同盟重庆市委委员,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正阳学院教授,重庆市工商局研究室主任,重庆市财委计划处副处长,重庆市公用局计划科科长,重庆市第一届人代会代表,重庆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1957年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22年。1979年改正后,任《城市公共交通》杂志总编辑,出席民盟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后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民盟四川省委委员、民盟重庆市委常委。1983年后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8年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重庆社会大学校长,重庆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重庆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是重庆直辖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主任委员、民盟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民盟重庆直辖市第一届主任委员、民盟第五、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盟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2004年3月17日因病在重庆逝世,享年82岁。发表有《论改革》、《论知识分子》、《美国纪行》、《苏联印象》、《在东欧和西欧》、《访日遐思》等论著20余篇。著有《与时代同步》、《路漫漫其修远》、《见微集》三本文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冯国勤副市长
    冯国勤(1948.9-——),上海市人。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在职大学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经济师。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历任中共上海严桥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中共上海市高行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共奉贤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嘉定县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嘉定县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中共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书记。1996年10月起,任上海人民政府市副市长兼中共上海市郊区工作党委书记。2002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冯炯华副主席
    冯炯华(1945.4-——),籍贯广东省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人,出生于北京市。1968年参加工作。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
    1963年在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系学习。1968年起先后在青铜峡铝厂、宁夏机电冶金研究所、宁夏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材料研究室主任、副总工、副所长。1989年任银川市副市长。1996年任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1999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3年当选为第九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5年1月2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增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从事教研工作20多年,行政管理工作10多年。“5361”粉末冶金轴承中档圈获宁夏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单面含油轴承课题是宁夏第一项国家专利项目。作为访问学者出访过英国,参加学术交流。1988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主编有《宁夏年鉴》、《宁夏通志》、《宁夏通鉴》等。

    冯素陶常委
    冯素陶(1906.2-——),云南省禄丰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27年广东大学肄业。是我国知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5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云南社。1926年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滇社,任该社总部的总务及组织部门负责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冬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在上海参加党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作理论研究工作。1933年任上海“反帝大同盟”秘书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前后,任云南文化界抗敌协会理事会主席,“昆明文化界宪政联合会”理事会召集人,《战时知识》半月刊主编。1944年在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民盟支部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曾与黄炎培、沈钧儒等合作共事。
    解放战争时期,任云南省民盟支部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949年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务长。1959年奉调到山西工作,历任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山西分会副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山西分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同盟山西省委主任委员、民盟第一、二、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盟第一、二、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第八、九届顾问、民盟山西省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教育、统战和人大工作,为山西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以及教育事业所做出重要贡献。离休后热心社会工作,积极参与山西新时期新阶段的社科理论研究工作。围绕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工作大局,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统战理论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4月被山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编著有《中国社会思想史》、《农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大学讲义数部及教育、政治、经济、民族、国际问题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冯淑萍副主任
    冯淑萍(1951-——),女,上海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财政部部长助理、中共财政部党组成员。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1978年毕业山西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工作。2001年起任财政部部长助理、中共财政部党组成员,兼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被聘为清华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兼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天津财经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八届执行委员。
    是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国际化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从1978年至2001年一直在财政部会计司工作,长期致力于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管理工作,参与了计划经济时期会计制度的建设,直接组织、实施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会计系统工程,建立了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体系。长期担任联合国政府间会计和报告专家工作组中国代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委员,是亚洲六位咨询委员之一,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会计组织的重要活动,并发表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国际化的主张,在国际会计界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2002年11月在香港主办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以及在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发表的演讲,引起了国际会计界的关注,国际会计权威媒体全文转发了其发言,被认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会计国际化走出了一条道路。
    非常重视会计理论研究,论文、著作颇丰,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讲话》、《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方向、模式及实施》、《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协调》、《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会计对策》和《中国会计改革与国际协调》等,特别是近期出版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国际协调》,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理论,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还非常重视会计人才培养,担任了多所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和硕士、博士生导师,多次应邀担任国际、国内研讨会主题演讲人,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会计人才。

    冯梯云副部长
    冯梯云(1925.8-——),浙江省慈溪县人。1951年参加民主建国会,历任民建宁波市委副主任委员,民建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1983年后当选为民建主建国会第四、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民建第四届中央委员会执行局副主任,1994年任民建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起任上海统原银行职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于上海东吴法学院肆业,历任宁波市正大火柴厂厂长,余成钱庄副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后任公私合营宁波火柴厂第二厂长。1959年任宁波市工商联筹委会常委,1963年后历任宁波市工商联副主委、宁波市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三届执行委员、第六届顾问。1981年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1988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冯雪峰社长
    冯雪峰(1903.6.2-1976.1.30),原名冯福春,浙江省义乌县赤岸乡神坛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民主革命时期,1913年10岁时进私塾,1914年转入初级小学。1918年在县立高小毕业,1919年考入浙江第七师范学校,开始受到新思潮的影响。1921年春因参加学潮被开除,暑假期间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继续学习,并参加了由朱自清、叶圣陶等人组织的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结成湖畔诗社,合作出版白话诗集《湖畔》、《春的歌集》。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到上海中华学艺社做事务员,不久又回到杭州慈溪县当小学教师。1925年3月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并自修日文。靠当校对、做家庭教师维持生活。1926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译作大都发在鲁迅主编的《莽原》半月刊上,被苏俄文学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吸引,并阅读李大钊的著作。1927年3月因为译稿中有“献给为共产主义牺牲的人们”的题词而遭到反动当局缉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春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工作,出版《新俄的文艺政策》、《作家论》等译作。8月回浙江义乌任初级中学国文教员,并担任党的城区书记。不久因工作暴露,11月又回到上海。12月间由柔石介绍结识鲁迅,在鲁迅指导下从事翻译和编辑出版《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工作。1929年下半年参加筹办《萌芽月刊》及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1930年“左联”成立,负责编辑“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并参加培训左翼文艺青年。1931年左联五烈士牺牲后,任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和鲁迅等左翼作家一起,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了英勇斗争。12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副校长。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1935年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红军大学和中央党校工作。1936年任中共中央上海办事处副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41年2月6日被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在狱中创作了《真实之歌》和《灵山歌》。两年后由党的多方经营救下出狱。1943年6月到重庆作统战工作并从事写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回到上海从事统战工作和文化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上海解放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文艺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等职。长期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鲁迅研究。1951年5月调北京,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并被开除党籍。
    1976年1月30日因患肺癌逝世,终年73岁。著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为《雪峰文集》出版,共四卷。
    1979年4月正式批准《关于冯雪峰右派问题的改正决定》,冤案得到昭雪,恢复了党籍和政治名誉。同年11月17日补开了正式追悼会。在赤岸镇神坛村设立了冯雪峰故居纪念馆,并在义乌和北京两次召开了冯雪峰研究会。

    冯德培副院长
    冯德培(1907.2.20-1995.4.10),浙江省临海县城关镇人。出身于一个小康之家。中国近现代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
    1922年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文学院。1923年转学心理学系。1926年于生物学院毕业,即留校任教。1927年复旦大学生物学院因学潮被解散,转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林可胜指导下学习和工作。1929年后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神经代谢研究。193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秋转入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神经和肌肉产热的研究,师事著名生理、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A·V·Hill教授。193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逊基金医学物理学研究所进修一年。1934年夏回到北京协和医院生理学系,开展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经1936-1941五年间对神经肌肉接头的研究,他和他的实验室开始崭露头角。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关闭,研究工作被迫中断。1943年由北京辗转至重庆,先受聘为内迁的上海医学院生理系教授,后任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兼代主任。1945年底应英国文化协会的邀请访问英国。1946年转赴美国,在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为筹备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采购仪器设备和搜集图书。1947年夏,回到已由重庆搬迁到上海的医学研究所筹备处。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理化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学部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以及《生理学报》主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学术声誉,1981-1993年连续三届当选为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理事。1986年还被聘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以及被选为英国、加拿大、美国生理学会和美国神经学会、亚太地区生理学联合会的荣誉会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等职。
    主要学术成就集中在肌肉神经的能力学、神经肌肉接头生理学、神经与肌肉间营养性相互关系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所发现的静息肌肉被拉长时放热、养消耗增加的“拉长效应”,被国际生理学界定名为“冯氏效应”载入科学史册。
    1995年4月10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8#
发表于 2008-11-26 19:47:34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冯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冯如将军
    冯如(1883.1.12-1912.8.25),原名冯九如,字鼎三,号树垣,广东省恩平县莲塘乡杏圃村人。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民主革命烈士。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杰出的飞行家。
    1895年12岁时到美国旧金山当勤杂工,“日作营生,夜习西文,”立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振兴中华的宏愿。1901年转往纽约做工,边作工边刻苦自学,几年后掌握了机械学、电学等基础理论和机械制造技术。当时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不久。认为航空事业对祖国富强意义重大,于是决心研制飞机,使之“成一绝技,以归飨祖国”并立誓“苟无成、毋宁死”。1906年从纽约到旧金山,倡议华侨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筹得一笔资金。亲任总机器师,潜心研究设计、制造飞机,以实现其制造飞机救国的愿望。1907年同助手开始试制,两次飞行均遭失败,厂房因失火焚毁,但仍百折不挠。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9月21日,接近黄昏时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了第一次试飞,这是一个远离居民点的地方,在场的除记者外,就是他的三个助手。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0.8公里,离地4.57米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转,飞机摔在地面,人被摔出机外,幸没受伤。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螺旋桨桨轴螺丝拧得太紧,致使桨根断裂。1910年7月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并在当年国际飞行比赛中获第一名,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欧美报刊交口称赞。1911年2月22日改名广东飞行器公司,在合约中,把冯如一贯主张的“壮国体,挽利权”作为公司的宗旨和经营原则。美国人多方用重金招聘,均遭拒绝。3月22日偕同三名助手,携带两架自制飞机抵达香港,随后返回祖国。4月27日广州爆发了武装起义,亲身感受到了革命的强烈震荡,热血沸腾。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纷纷响应,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大地。11月9日广州光复,广东革命军政府成立。身在广州亲眼目睹了滚滚的革命洪流势不可挡,毅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参加广东革命军。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国民革命政府飞机队队长(助手朱竹泉任飞机次长,朱兆槐、司徒璧如为飞行员)成为中国第一支革命空军的缔造者。1912年8月25日上午11时,亲自驾驶飞机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作飞行表演,因用力过猛,飞机坠落,身受重伤,壮烈殉职。被广东国民革命政府追授为陆军少将衔。
    1912年9月24日广东各界在燕塘操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按照烈士生前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下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左侧,与为辛亥革命而献身的烈士们相伴长眠。其事迹交付国史馆,并在其牺牲处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冯占海将军
    冯占海(1899.11.6-1963.9.14)字寿山,辽宁省锦(今凌海)县班吉塔镇杂木林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1950年8月3日经宁武、龙云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主革命时期,1917年投奔姨父张作相,投身军旅任勤务兵,后入东北讲武堂深造。1921年任陆军27师108团上尉副官,
    大革命时期,1924年6月张作相任吉林督军,调任督军署卫队团少校营长,后晋中校承启官。1927年提升为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上校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收编绿林及民众抗日武装。11月12日吉林省临时抗日政府于宾县成立,占海被任命为吉林省省会警备司令兼混成新编第1旅旅长,驻防宾县。1932年1月27日得知于琛澄伪军犯哈,毅然率队迎敌,会同李杜等粉碎伪军参哈尔滨的进犯。吉林自卫军成立后,被推为副总令兼左路总指挥,哈尔滨失守后,率部往方正一带。组织队伍反攻,歼敌数千人,兵进哈尔滨外围,后撤离方正,转入下江。4月吉林自卫军组织反攻,率军进入哈尔滨香坊一带,日军偷袭依兰,使自卫军前后方联系中断,当即率军南下。后来队伍壮大,发展了10000余人,改称吉林救国军,自任总司令。同月向伪吉林省城吉林市发起了反攻,因孤军作战,反援不济,攻城不果转入热河参加热河保卫战。热河沦陷后入关,加入抗日同盟军,任第四路军总指挥。后改编成91师,隶属万福麟的53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91师在永定河南岸固守城与日军激战,全师伤亡惨重。1938年7月,91师划为汤恩伯的21集团军,在武汉会战中,官兵浴血厮杀,伤亡殆半,后痛惜部队减员,更因汤恩伯飞扬跋扈,岐视旁系而心灰意令,于是率亲信副官二人出走,潜入广西,香港等地,以经商为业脱离了军旅。1939年10月,国民党当局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而本人却在昆明先后以经办同兴汽车商行和同义大旅社为业。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东北光复,第一个愿望是想回到阔别以久的家乡,但国民党当局以必须以发表反共声明为条件,才允许到东北去。至1946年初仍然滞留在北平。为了不再骚扰吉林人民,坚决辞退了国民党委任的吉林保安司令的职务。同年秋将全家迁往北平,经营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被选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9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1955年4月21日受周恩来之请返回吉林省任省体委主任。先后当选为吉林省第一、第二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吉林省民革副主任委员等职。为国家的繁荣和统一,吉林省的体育事业,台湾的和平统一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63年9月14日因病在长春逝世,终年64岁。

    冯自由会长
    冯自由(1882-1958.4.6),原名冯懋龙,字建华,别署海桴,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出生于日本横滨华侨家庭(父冯镜如、叔父冯紫珊,见下)。幼年回国求学。1895年在横滨加入兴中会。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民主革命时期,出身于英国殖民地社会的资产阶级家庭,所受教育,又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的立宪派所主持的学校。自从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接触,徘徊在革命、立宪的夹缝中,而后能倾向革命,摆脱立宪派的羁绊。1899年入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900年进东京专门学校(后改早稻田大学)学习,参加留日学生爱国活动,因反对康有为、梁启超,改名自由。对父亲和叔父替康梁服务,也一度提出反对,使得康、梁两人重返当时的革命阵营,做了革命派一些党务、宣传工作。后转入东京专门学校政治科,与郑贯公等创办《开智录》半月刊,阐发天赋人权说。1901年与王宠惠参与组织广东独立协会。1902年参加发起“支那亡国242年纪念会”与青年会。1903年任香港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和旧金山《大同日报》驻东京记者。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评议员。1906年任香港同盟会分会会长、《中国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多次参与筹划武装起义。1910年去加拿大温哥华市,任《大汉日报》记者、主笔,为广州起义筹款。1911年去旧金山主持《大同日报》笔政。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旅美华侨革命党总代表回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机要秘书。临时政府北迁,旋任北京临时政府临时稽勋局局长。7月被袁世凯逮捕入狱,获释后赴香港。二次革命后去日本。1914年在日本任中华革命党党务部副部长。不久赴美洲,任中国国民党美洲支部长。1923年返粤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兼常委,反对国共合作。
    大革命时期,1925年因反对国共合作,并于上海组织同志俱乐部,从事反共活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对蒋介石“四·一二”叛变革命,用极端残酷惨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有反感,说蒋这样子做,将来必有自食其果的一天。以抱残守缺,昧于时代潮流,对政治认识不清,反对国民党改组,搞“护党救国”的勾当。为了自恃是国民党的老资格,不与“草头蒋”合作,转业经商、写作过日子,并不表示清高自爱,只是在政治失败后,一时的负气而已。一度到哈尔滨,担任垦业公司、康年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恢复国民党党籍,在上海任新新公司(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经理。对生意本属外行,只是代表李煜堂抓财权而已。在新新公司任职不久,便家居写作。过了一个时期,静极思动,其后便守不住了。1932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每周到南京开会一次(一直到抗战开始,在院中每次会议,都没有讲过一句话)。1936年以后,主要从事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撰述。
    抗日战争时期,住在上海极斯非而路甲51号(今梵皇渡路320弄),按月收几百元薪金,聊度寓公生活,有时也动动笔杆写稿。从此在国民党政府,由立法委员而国府委员、顾问。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底上海解放前夕,移居香港,住了一个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在公理会受水礼,做了基督教徒(以前是反对宗教的)。1951年8月定居台湾,依附蒋介石当了“总统府国策顾问”,还企图当选中委。对曾在清王朝有过科举功名、做过官(思想身份没有转化的)、遗老、复辟党、保皇党等和在抗战时期当过汉奸的,都不与往来。
    1958年4月6日因病死于台湾,终年76岁。著有《革命逸史》《华侨革命开国史》、《华侨革命组织史话》等。

    冯庆远烈士
    冯庆远(1907-1933.3.11),河北省大名县人。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1924年考入国民军革命军第三军军事学校,后转入国民军革命军第一军军官教导团学习,在冯玉祥部服役。中原大战后,在国民革命军第29军任连长、营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耻辱”的决心率部投入抗日战场。1933年3月11日喜峰口战斗中,率部冲入敌阵,在潘家口白舌子日军炮兵阵地与敌肉搏,手刃敌10余人。敌增援兵到,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6岁。

    冯汝南烈士
    冯汝南(1913-1942),江苏省涟水县东胡集乡邱岭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家乡处于盐阜区西北边缘,家境殷实,有自卫枪支。青少年时就喜欢玩枪,日久便练就一手好枪法。
    1939年日军侵占涟水后,敌我双方都看中了他。日伪方面拉拢他说:“你为我们出把力,要做什么官就给你什么官。”他回答说:“不去,我是中国人!”中共方面涟水、滨海一带的领导人薛华甫、王伯谦等人经常来往于他家,也经常教育争取他为抗日救国出力,他表示:“你们放心,我坚决为共产党服务,与日本鬼子斗到底。”时敌我之间斗争尖锐复杂,日伪军经常前去骚扰“蚕食”,奸淫烧杀,无所不为。1941年春薛华甫县长等活动于东胡集乡张圩一带。一天早晨大东镇的伪军过来抢劫,一边点火烧房,一边追赶跑反群众。一名伪军夺去一个妇女的包袱后又去抹银镯,正巧被薛华甫等人赶来后看见,薛对身旁的冯汝南说:“汝南,把那个家伙撂倒!”冯端起枪略一瞄准,扳机一扣,伪军应声倒地。敌人冲上来抢了尸体就往回跑,边跑边喊:“这一枪不是旁人打的,一定是冯汝南,非跟他算帐不可。”同年夏薛华甫因扩军扩枪住在冯汝南家,伪军闻讯赶来袭击。知道情况后,立即将几十支枪藏入柴捆和猪汪里,并让薛撤走。霎时敌人已直逼冯家大门口,喊道:“冯汝南,把薛华甫交出来,与你无关,不然就对你不起!”冯手持驳壳枪,打开铁栅栏说:“薛华甫不在这里,不信就进来找,但不准你们乱动,谁动一下枪,就打死谁。说打你左眼,不会打到你右眼.”敌人真的没一个敢摸自己的枪,见薛果真不在,便不声不响地撤走了。1942年4月1日拂晓,日军从阜宁经佃湖、羊旗杆奔袭至东胡集乡小埝村一带,杀人放火。冯不明情况,以为仍是少数伪军下来骚扰,便把村上的“红会”集中起来迎击。带领“红会”占领了一条交通沟,但“红会”只有长矛、大刀,唯他一人有枪。伏在沟坡上,借着火光一连打倒几个敌人。敌人组织火力还击,见对方只有一杆枪,便用机枪专门封锁。一个敌人骑在马上指手划脚,便伸枪将其击毙。敌人又集合一个排兵力冲过来,便扔出两颗手榴弹,炸得敌人噢噢乱叫。敌人正面受挫,便又从两侧迂回包抄,派出一名射手抄到背后一座坟包后。当再度探身射击时,不幸被敌击中后脑,壮烈牺牲,时年29岁。
    1942年6月11日,中共涟东县委在邱岭村为冯汝南等烈士召开追悼会。1943年盐阜专署在阜宁芦蒲建抗日烈士纪念塔,冯汝南的英名被刻进纪念碑。

    冯国璋军阀
    冯国璋(1859.1.7-1919.12.28),字华甫(符),河北省河间县西诗经村人。1866年7岁时入本村私塾读书,1871年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铺毛公书院读书,1876年结业,考试名列前茅。在堂叔冯甘棠的资助下,于1881年到保定莲池书院进修2年,因家境艰难,1883年辍学回家。为了找寻出路,于1884年末告别父母妻子,只身去津投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是中国近代北洋军阀首领,与段祺瑞、王世珍并称为“北洋三杰”,曾任民国政府代总统(北洋政府第3任大总统)。
    清未时期,1885年入淮军直字营当兵。6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成为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学员。1889年7月从该校以优异成绩毕业,1893春入淮军聂士成军作幕僚,得到聂的器重。在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随聂士成赴朝鲜及东北前线与日军作战,战后得到了候补知县并加五品顶戴的虚衔。后出使日本,留心考察日本军事,编成兵书数册。1896年回国后,将所编兵书送呈袁世凯,颇受重视,任用其负责训练新军,兴办军事学堂。经手培养了一大批有北洋派系观念的军官。1899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改称武卫右军。同年袁出任山东巡抚,也随军入鲁,并奉命改编原旧军,组成武卫右军先锋队20营。1901年11月升为补用知府并加盐运使用权衔。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被清廷委为军统,令率部增援,但却在湖北按兵不动,有意拖延。清廷迫不得已,被迫起用袁世凯。袁出山后,冯国璋率军与革命军激战四夜,于1911年11月1日攻陷汉口。袁世凯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统领禁卫军兼充总统府军事处处长。1912年9月出任直隶都督兼民政厅长。二次革命爆发后,任为江淮宣抚使兼北洋军第2军军长南下镇压。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12月16日出任江苏都督,同年晋升陆军上将,后又授以宣武上将。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因不愿失去地盘,故在江苏就职,仍兼江苏督军。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进入外国使馆。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通电讨伐张勋。张勋战败后,依法将大总统职权还予黎元洪。此时北洋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及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两派基本形成。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后,段持武力政策,坚持对南方用兵。冯想离京出逃,在蚌埠受阻,只得回京,让段祺瑞重当总理。皖系政客在此时已建立“安福俱乐部”,策划新的总统选举。冯自知当选无望,1918年8月13日通电辞职。10月徐世昌为了平息冯的不满,特准冯仍节制北洋第15、16两师。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10月抵北京。
    1919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帽儿胡同逝世,终年60岁。

    冯夏威烈士
    冯夏威(1881-1905.6.14),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北村人。旅美爱国华侨。1895年随父到美国当铁路苦工,深受美帝国主义对旅美华工的种种迫害。
    1905年《限禁来美华工条约》已届期满,美国当局却无理拒绝废约,并继续利用旧约肆意迫害旅美华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竞俯首屈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广州、佛山、香港、上海等地群众率先反美拒约运动,并组成拒约会,广泛宣传抵制美国货。这时毅然从美国回到上海参加拒约运动,代表旅美华侨向清政府请愿,要求清政府出面交涉废约,维护华侨权益。清政府不但不接受这一正当要求,反而斥责为“滋生事端”、“小题大做”。6月14日再组织华侨到上海美总领馆请愿,美领事更加气焰嚣张,肆加侮辱。激于义愤,决心以死拒约,在上海美总领事馆门前服毒自杀,时年24岁。并立下遗书,以勉励国人,遗书上写:“未死者应持以坚忍,无贻外人讥也”。
    冯夏威的殉国,进一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美爱国义愤,反美拒约运动遍及全国城乡。1905年9月,上海广东同乡会把冯夏威灵柩运抵广州,广东各界发起追悼拒约英烈。17日在广州城西华林寺开追悼会,第一天达1万人,最后一天增至3万人。18日灵柩经佛山运返沙头,沿途群众组织演说,宣传反美拒约,并在沙头公祭烈士,四方来会者1万余人,港澳均派有代表参加,后葬于西樵山白云洞口,墓碑刻:“伟人冯夏威墓”,拒约同仁立。1986年因扩建西樵山旅游区道路,后迁墓于西樵山蟠龙洞内。1994年南海市政府将冯夏威墓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1998年南海市博物馆在沙头古建筑五凤楼筹办爱国华侨冯夏威纪念馆。供广大人民群众瞻仰,对青少年一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冯特民烈士
    冯特民(1883-1913),原名冯超,字惕庵,后改名冯一,字特民。湖北省江夏县(今武昌)人。早年毕业于湖北自强学堂,曾游学国外,工书能文。1906年2月14日加入中国同盟会。
    先在汉口土(今统一街)吉祥里办一高等小学堂,同事有黄幼轩、姚冠春等人。1904年投入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参与组织革命团体武昌加入科学补习所,为主要成员。10月科学补习所被查封后,刘静庵利用教会日知会阅报室进行革命活动,成为日知会的积极组织者之一,草拟了会中的一切章制文告,被推为会中评议员。1905年夏和陆费逵、张汉杰接办《楚报》,用笔名鲜民,撰文抨击时政。1905年9月,因撰文抨击湖广总督张之洞与英国密订粤汉铁路借款合同事受追查,一度避居上海,后转赴日本。1906年2月日知会正式成立,宣读会章,痛哭陈词,与会者深受感动,同时又加入群治学社。中国同盟会本部派余诚回鄂成立湖北分会,借日知会作根据地,与刘静庵首先加盟,任主盟人。同年底湖北当局借萍浏醴事兴大狱,刘静庵等9人被捕,日知会被封。两案并发,在武汉难以存身。适伊犁将军长庚请张之洞选派湖北新军官弁前往训练新军,张调升后,由继任总督赵尔巽派杨缵绪去新疆伊犁,杨亦江夏人,思有文士为助,为避难于1908年1月8日联络李辅黄、郝可权、冯大树、方孝慈等人,随军西上伊犁加入杨军。4月任混成协书记官,并办《伊犁白话报》鼓吹革命。同行人中不乏同盟会、日知会同志,设立伊犁同盟会机关,为领导人。发展了伊犁将军署文案黄心斋、绥定知府贺家栋、管库黄立中及李梦彪、邓宝珊、张维直、金伯韬、郭英夫等人加入同盟会。1910年3月25日创办《伊犁白话报》,任主笔,以汉、满、蒙、维四种文字发行。报纸内容丰富,文字清新活泼,为近代新疆首家新型报刊,深受群众欢迎。1911年9月25日新授伊犁将军志锐抵任,勒令于10月27日停办《伊犁白话报》。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和革命同志分电杨缵绪和伊犁革命党人就地响应。电由俄国转到伊犁已是11月中旬,革命党人立即召开会议组织起义的指挥机构,公推和李辅黄主持其事,并议定19日晚9时发动。任务是率队占领南库取弹药,由南库同志黄立中接应。时清政府将杭州将军志锐与伊犁将军广福对调,广福系蒙古人,较得人心,而志锐新到不久,为防革命,裁撤新军,遣散费又迟迟不发,人心思动,为党人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19日晚各负责党人按计划行动。志锐闻变,急由将军府越墙逃入协领衙门,被起义军搜出并枪决。各路迅速取得胜利,惟北库新军满营在协领蒙古人蒙库泰率领下负隅顽抗。遂率队增援,至20日晨战斗尚在进行中。前任将军广福因志锐挽留未行,党人立即采取政治攻势,请广福出为劝谕,北库乃停止抵抗。11月20日伊犁正式独立,为了团结和尊重少数民族,特拥广福为新伊犁都督,杨缵绪为总司令兼司令部部长,组成五族共和会。1912年1月8日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新伊大都督府,任外交司总长。希望沙俄对中国革命持中立,但沙俄要保留不平等条约,竟收买政治流氓破坏革命。5月双方奉袁政府命令停战议和,成立都督府。8日沙俄公然出兵闯入伊犁。当时虽不是伊方代表,却是伊方的决策者,派副司长王纬彤交涉无效,便亲自与俄国驻伊犁领事交涉。被沙俄领事的横行霸道激怒,拔出佩剑要与俄领事决一雄雌,俄军的暴行才稍有收敛。为扫除旧官场的积习,推行民主政治,在《新疆报》上连续10多天登载征求对本人改进工作的启事。议和后杨增新任新疆都督,杨较袁更为凶狡,任为统一后的外交司司长,规定必须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就职,以便受彼控制。但被洞察其奸,拒绝袁世凯、杨增新的调动,留伊犁不去,继续留任伊犁外交司司长、伊塔观察使兼都督府政治顾问。1913年二次革命,袁世凯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迫害。3月16日北京政府授他为陆军少将。3月29日同意为代理伊犁镇边使职务,伊犁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伊犁支部,当选为正支部长。
    1913年10月26日,杨增新收买匡时赴伊犁,运动广福等,勾结陕甘军人与回族军官,发动兵变,遂与李辅黄等20多名革命志士同时遇害,牺牲时30岁。

    冯超骧烈士
    冯超骧(1880-1911),初名冯敬,字雨苍,一作郁庄,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人(碑载为福建省南平县),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义和团运动后至南京,入南洋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因病中辍。不久至长门(今福建省连江县南),入要塞炮术学校学习,期间十分刻苦努力。毕业后至北京,经部试,名列第四,得协军校。旋回福建,任职闽江口炮台。1911年(宣统三年)春得悉广州将有大举,适逢林觉民回福建招募革命同志,毅然辞别病重的父亲及妻子,乃赴香港,4月23日晚继抵广州,26日早因事复去香港。4月27日再回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后,参加攻打督署,战斗中奋勇当先,攻入署内后未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遂复杀出,与清水师兵遭遇,胸部中弹、受伤十余处,于东辕门壮烈牺牲,时年31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冯紫珊司库
    冯紫珊(——-1921),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出生于香港(为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冯自由之叔父,见上)。清同治、光绪年间人。父冯展扬,在香港经商,因结交“红头贼” (太平军士兵)而被捕入狱。为免受株连,便随胞兄冯镜如(见下)东逃日本,在横滨开设致生印刷店。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的后,接待赴日避居横滨的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等人。与兄冯镜如联络了20多位华侨,参与和组织建立横滨兴中会,被举为兴中会横滨分会司库。刊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和《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两篇,作为鼓吹反清革命的宣传品。旋又资助孙中山转赴檀香山。戊戌变法后任横滨保皇会会长。后又兼《新民丛报》编辑发行人。1921年在粤去世。

    冯镜如会长
    冯镜如(——-1913),英文译名经塞尔,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出生于香港(为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冯自由之父,见上)。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早年加入英国籍。父冯展扬,在香港经商,因结交“红头贼” (太平军士兵)而被捕入狱。为免受株连,便东逃日本,在横滨山下町开设文经商店(又名文经活版所),专营外国文具及印刷事业。1895年在日本参与组建兴中会。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因痛恨清政府的腐败,便剪去发辫,以表示与清政府决裂。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东渡日本来到横滨。遂热情接待,经过孙中山的宣传策划,不久便在文经商店二楼成立兴中会,被推举为首任兴中会横滨分会会长。以后经常赞助孙中山在日本的革命活动,同时又印刷宣传反清的刊物如黄梨洲的《原臣篇》、史可法的《扬州十日》等,并请陈少自编辑《华英字典》出版。1898年积极倡议创办日本第二间华侨学校一大同学校,并被推选为协理。后来又多次设法使梁启超与孙中山联合。1901年文经商店遭火灾,损失殆尽,便回上海担任广智书局总经理。1903 年因发起张园国民议政会而被清政府通缉。晚年回广东闲居。1913年冬病逝。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