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5 16:54:35
一、姓氏源流
  李(Lǐ)姓源出有六:
  1、据《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嬴”姓。皋陶之后,世为大理(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官为姓,春秋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李”为氏,称李耳。
  2、据《北史》所载,赵郡李氏,为赵将武安君之後,李左车其先也。
  3、据《魏书》所载,后魏有代北鲜卑族复姓“叱李”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4、唐朝皇室姓“李”,“李”遂为国姓。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十六姓(其中五家为复姓)赐与国姓“李”。此外还有许多家族改为李氏,由此李氏人丁大增。
  5、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得姓始祖:李利贞。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皋陶断案非常准确,从未出过差错,在当时名声很大。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木子即李树的果实)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记住“木子”的救命之恩,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可逾百分之十八,而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不足百分之八。李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一亿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

  三、历史名人
  李 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陈国人,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周时以著《道德经》而闻名,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
  李 斯:河南省上蔡人。战国时任秦国宰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就了封建帝业。
  李 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 白:祖籍甘肃秦安,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他的一生创作甚多,现存有九百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等。
  李 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人,西汉名将,曾七十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 春:隋代工匠。他所创建的赵州桥,是我国现存的著名古代大石拱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建桥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李世民:即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封建帝王。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刑法宽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清照:济南(今属山东省)人,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文章,原有《李易安集》,已佚,后人辑有《漱玉词》。
  李元昊:党项羌族,1031年,承其父位,决定不再沿用唐宋赐姓,宣告西夏王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称西夏皇帝。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历时三十七年编写完成了《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自成:今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义军领袖,号“闯王”。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1645年被害。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省合肥人,清代政治家。平定捻匪及太平天国有功,历任直隶、湖广、两广总督。尤善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与外国签订条约。後因积劳呕血而死,晋封一等侯,卒諡文忠。
  李汝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代小说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镜花缘》。
  李宗仁:字德邻,广西省桂林人,桂系首领。解放战争后期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代总统。1949年底去美国,1965年7月回到北京。1969年病逝。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总编,《新青年》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李先念:曾用名李威,湖北省黄安(今红安)人。1909年生,1927年参加黄安、麻城农民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一生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为之奋斗,1983年6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92年6月在北京病逝。
  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人。蒙古族。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协主席,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 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治所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西南)。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乘乡(今四川省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公元926年,为契丹所灭。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渤海湾沿岸一带;
  襄城郡:南北朝时北魏于县境置钟离、襄城、陈阳、石马诸县,分别属南襄州、西淮安郡和襄城郡,今城关镇为当时的襄城县治,以后历为州治、县治。治所在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
  江夏郡:汉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省云梦),辖今豫、鄂各一部。三国魏吴各置江夏郡,吴江夏治武昌(今鄂城),魏江夏治上昶(今云梦西南)。晋灭吴,还治旧地,改为武昌郡。南朝宋移治夏口(今武昌),辖区缩为今武汉及其附近一带。隋唐江夏郡即鄂州。
  梓潼郡:汉末刘备分广汉郡置梓潼郡,治梓潼(今属四川省)。隋废。唐有梓州梓潼郡,即上条所述。旧梓潼县,西魏改名巴西,隋唐时为绵州巴西(先名金山)郡地。
  范阳郡:唐幽州范阳郡,本涿郡,天宝元年(742年)改置。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又为方镇名,本为幽州节度使,天宝元年亦改为范阳。宝应元年(762年)改幽州节度使,并兼卢龙节度使。又幽州本有范阳县(原涿县,唐改)。大历四年(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梁 国:汉建梁国,治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为梁郡,治下邑(今安徽省砀山)。隋曾以宋州为梁郡,唐为睢阳郡。
  南阳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此外,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赵郡堂”、“平棘堂”等。

  五、宗族特征
  历代李姓政治地位显赫。据有关史料统计,李姓族人仅称帝王者就达六十多人,这是其他姓族所不可比拟的。各支李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江西建昌李姓一支派语字行为:“辂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河北高邑李氏派语字行为:“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李姓宗祠通用联匾】

  李姓宗祠通用匾额

  道德传家    太白遗风    诗酒流芳

  “道德传家”源自老子。在李氏家谱中,老子是十七世裔孙。名耳、字聃,今河南鹿邑人,是周朝主管王室藏书的官吏,因而是一位学问渊博、见识高深的人,孔子曾向他请教关于礼的事,可以说是孔子的老师。老聃阐发了一系列哲学思想,其中有关于“道”的理论,因而《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经典,老子其人也就披上了五光十色的宗教幔纱,视如神明。所有李氏族人都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而感到骄傲,李氏宗族也为有这位名扬四海的伟人而门庭增辉。

  “太白遗风”“诗酒流芳”指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经郭沫若考证,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北部),李白就生于此地,幼年又随父迁居今四川油南青莲乡,该地仍存有李白早年读书的青莲书院,故李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有着传奇式的生平和“光焰万丈长”的不朽诗篇。又喜饮酒,有“斗酒百篇”的美誉,杜甫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人们心目中李白是一位超凡绝顶的人物,他的诗歌成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李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

卫公勋业;
元礼门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靖屡建军功,太宗时封为卫国公。下联典自东汉·李膺,字元礼,以声名自高,后进有登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西陇望族;
北海名流。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唐·李邕,李善之子。善注《文选》。玄宗时,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

陇西世泽;
冯南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汉李广,陇西成纪人。以及唐高祖李渊,祖籍陇西成纪。“冯”,即冯翊,古地名,今陕西省大荔县。

邺侯世泽;
楷模家声。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泌,封邺侯。下联典自东汉·李膺,字元礼,太学生称“天下楷模”。

庋藏邺架;
召记玉楼。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泌,封邺侯。藏书甚丰,号为“邺架”。下联典自唐·李贺,临死前见梦:上帝成白玉楼,召其作记,遂卒。经传道德;

家藏邺架;
诏赴玉楼。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大臣李泌,字长源,京兆人,自幼聪敏,勤奋苦学,博览经史,擅长行书,喜欢吟诗作赋。玄宗时为皇太子供奉官,后历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官至宰相,封邺侯,家中藏书极多,号称“邺架”。善权术,有谋略,曾为肃宗筹划平安史之乱;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长于随机应变。下联典出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福昌人,唐朝廷皇室远支,家世没落,生活困顿。少年聪明异常,七岁能写诗文,曾使韩愈惊。作诗极为刻苦认真,母亲说他:“此儿要呕出心才作罢!”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其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韩愈曾为他作《讳辩》。相传他临死前,白天见个绯衣人拿块板,上面写着:“玉帝新建成白玉楼,召先生去作记。”

经传道德;
名重谪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下联典自唐·李白,贺之章称之为“谪仙人”。

漱玉词丽;
娘子军兴。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南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下联典自唐高祖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其夫柴绍随李渊起兵反隋,平阳公主在陕西招募军队七万余人,时称“娘子军”。

有典有则;
卜世卜年。
——佚名撰台湾省金门县李氏家庙联
  金门县现有五个乡镇,37个行政村,157个自然村。但当地人民仍习惯以“乡”做为村庄住民的认同体,这可能是受到明清时期的“都→保→乡”地方层级旧制观念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乡”,就是一个最基层的地方聚落单元。例如,旧属19都古贤保古坑乡,就是指今日的古岗这一个自然村。 金门与厦门过去同属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管辖,当地方言都还能保留闽南方言古音,例如一般人都把“乡”读成“香”它闽南话读音与拜拜所用的“香”相同。金门家庙多且密度高,更有几个乡是“一乡数庙”的情况,例如琼林就有蔡氏家庙七处,西园有黄氏家庙四处,北山也有李氏家庙四处,盘山有翁氏家庙三处。这些家庙除代表大宗、小宗之区分外,也代表当地姓氏家族的兴盛繁衍景况于一斑。金门家庙大门之左右两扇门板题字(板门联),在后埔(金城镇)是以题“祖德”、“宗功”者较为普遍,但在金沙镇则以门神装饰绘画者较为多见。何培夫认为门神耸立寺庙大门,首当其冲而地位显要,其设置目的不外乎辟邪逐厉、迎祥纳福与安宅镇殿。在民风古朴的金门浏览众多家庙建筑,能够让人同时欣赏到生命礼俗中的善与美,它涵括了各种传统的、庄严的、亲情的、艺术的、宗教的事与物。

  李姓宗祠五言通用对联

匡山怀哲士;
青莲慕奇才。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李太白祠联。

丞相将军府;
忠臣孝子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闻名当世的入闽始祖火德公是陇西李氏的第二十七世裔孙,李火德一支自明、清以来因其人文鼎盛而闻名台湾和东南亚诸国。台湾省国民党主席李登辉、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分别是李火德的第26世和28世后裔,李登辉鼓吹“两国论”是数典忘祖,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今福建上杭县稔田乡官田村有规模宏大的“李氏大宗祠”(火德公总祠)正大门有这一副显赫的宗联。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李大钊自题联。

勋业西平望;
文章北海风。
——当代书画家李曲斋集清·李文田遗墨字撰题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联
  广东省顺德县均安镇上村李氏宗祠始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八年建成。1988年定为顺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家古老建筑三进两廊,砖石结构,镬耳山墙,屋脊灰雕禽鸟吉祥花饰,门前台阶,石狮昂着两旁。悬挂于正门的“李氏宗祠”匾额为李文田嫡孙、现代知名书画家李曲斋集李文田遗墨而成。大殿堂上,高悬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太后御笔赐南书房翰林李文田“福寿”、“龙虎”二匾,笔墨沉雄,刚柔相济,仿佛这位垂帘听政的性情流露。老佛爷墨宝稀有浮世,游人当一饱眼福。神龛两侧,在石刻两块,此乃光绪皇帝两道圣旨,第一道圣旨称赞李经济教育子孙有方,赐赠他为资政大夫,鼓励他的家族珍惜这荣耀,并保持下去。称赞欧阳氏贤良淑德,深明妇道,是妇女的楷模,封赠她为夫人。著名的教育家、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是李文田的学生。第二道圣旨表彰李文田诗礼青湘扬奕叶之辉,恩赐资政大夫。圣旨文意,体现出光绪帝亲民情感。难得这位皇帝在变法维新中扮演了不寻常的角色。李文田的宫廷画像挂于大殿之壁。“文革”期间,画像失窃,偷者没有卖掉,也许因为失窃,才不至于在“破四旧”中毁灭。画像为工笔丹青,可以从中领略宫廷画之风采。李文田为咸丰六年(1856年)钦点探花,历同治、光绪三帝。官至翰林院学士、内阁学士、乡试主考、会试副总裁、礼部及工部右侍郎,入值南书房。李文田精研经典词章,西北地理。主持修筑北并石角围、三水大路围。效禹治水,造福庶民。李文田的书法艺术,收藏界视为珍品。仓门“梅庄欧阳公祠”及正堂之“绍德堂”匾额,为李文田手书,被顺德史家称为“传世宝物”。梅庄欧阳公祠是一家极具观赏价值的祠堂。大路围修“李文田庙”志念。庙宇宗祠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有祭祖敬宗的顺德民间历来重视宗祠修建,“顺德祠堂”闻名遐尔。纵观祠堂史,多为士大夫而建。李氏宗祠也在此般环境下产生。建成之日,李文田手书“李氏宗祠”。京都文学宗人翰墨名流送来楹联祝贺,楹文涵盖李文田文风业绩。上联“勋西平望”之“西平”,典出东汉西域李氏郡望(陇西郡)与李唐宗族是一系。又意指李文田精熟辽金元史,被同僚誉为西北地理学家,业绩西平可望。下联“文章北海风”之“北海”,典指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号北海,擅行楷取法二王,自成面目,反对一味摹仿。言“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李文田书法工欧阳询、博汉魏碑融篆隶楷一炉,不拘泥于古而自成一家,大有北海风格,为历代藏家所珍。

  李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

狂歌痛饮双仙骨;
索句呕心一锦囊。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唐·李白为诗仙、酒仙,是为双仙。下联典自唐·李贺每出游,备一锦囊,得句即投其中,其母见之曰:“是儿要呕出心乃巳耳。”

居士词犹传漱玉;
娘子军莫与争锋。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李清照。下联典指唐·李渊之女平阳公主。

木荣花绽展春色;
子孝孙贤传嘉风。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鹤顶格李姓拆字联。

岷江水利千年颂;
昌谷诗风万里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战国水利家李冰,开凿都江堰。下联典指唐代诗人李贺,有《昌谷集》。

胪唱儿孙三百辈;
经传道德五千言。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李氏祠堂联。

玉炉修炼延年药;
真道兴诚益寿丹。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云南省陆良县城南面三十里处的终南山老子(李聃)说经台石刻联。

新添十竹皆紫玉;
恰对九峰如画屏。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地理学家、古文家李兆洛撰书联。

犹龙紫气当前现;
旋马清风奕世存。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台湾省屏东县内埔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时思想家老子(李聃)。下联典出北宋大臣李沅,字太初,肥乡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真宗时历官户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侍郎、尚书仆射(宰相)。性格耿直,善良忠厚,多次上疏议论朝政,当时人称他为“圣相”。对自己要求严格,生活清俭,在京城封丘门内建宅院时,客厅前一片地方仅仅容下旋马(谓掉转马身)之方寸之地。

原本陇西神仙祖;
派系唐朝帝王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台北县淡水镇忠寮里竹围子李氏祖厝联。

  李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对联

道德犹龙,名起柱下;
文章倚马,系出陇西。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春秋·老子,名李聃,著有《道德经》。曾任周柱下史。孔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后人以犹龙代称老子。下联典自唐·李白,旧说为陇西人,其《与韩荆州书》云:“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诗礼趋庭,人羡邺侯卷轴;
忠贞体国,世瞻元礼萧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李泌秩事。下联典指东汉·李膺秩事。

鸣凤朝阳,谏诤均推御史;
宫袍带月,神气咸钦谪仙。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御史李善感。下联典指李白。

自唐及周,理官柱史遗恩远;
由粤而蜀,祖德宗功沛泽长。
——佚名撰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四川省成都市大街太平巷李氏宗祠联。上联“理官”,指李氏源于大理官;“柱史”,言老子(李聃)曾任周朝柱下史。下联典出成都这支李氏的迁徙,据民国年间《李氏族谱》:唐代大将李光弼本是营州柳城契丹族人,归唐后姓李氏,屡立战功,封临淮郡王,定居金陵,又向南方数省迁徙。元、明以后,有一部分从南方西迁,其中广东李氏的一支于清代乾隆年间辗转迁至蜀地,定居成都。

系出陇西,将相公侯光国史;
宗开淮左,忠良孝友笃家风。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曹府山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李氏郡望及历史上李氏人才辈出,不乏“将相公侯”;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定居于淮河西岸,以“忠良孝友”为家风。

模楷听松风,敢诩龙门望第;
文章标花萼,毋忘鹿洞遗规。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李氏祠堂联。

欲从学海问津,且把汉书终日读;
莫谓凡夫难度,尚留道德五千言。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安徽省嘉山县方村镇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隋末瓦岗军首领李密,字玄邃,京兆长安人,上柱国、蒲山公李宽的儿子。少年时好学,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大业年间,参与扬玄感起兵反隋,失败被俘,在押送途中逃脱,投奔瓦岗,辅助翟让联合附近各部起义军,并设计在荥阳击杀隋将张须陀,得翟让信任,自率一军,号称蒲山公营,继而被翟让推为全军之主,称魏公,立年号为永平。他传檄天下,数隋炀帝十罪,屡破东都隋兵,部众日益强大,后来入关降唐。下联典指老子李聃。

田可耕,桑可蚕,书可读,袭誉传家至宝;
战则胜,攻则取,守则固,文忠开国殊勋。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江南巡察大使李袭誉。下联典出明代大都督府左都督李文忠。

世系考春秋,御史名官、东鲁圣人曾问礼;
渊源溯唐代,翰林著绩、玄宗皇帝也求诗。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孔子问礼李聃之事。下联典出唐玄宗李隆基求诗于李白之事。

脉接盛唐,喜玉叶金枝,派衍绥江绵瓜瓞;
源开有宋,幸龙章凤诰,多传岭表世簪缨。
——佚名撰李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广东省广宁县古水镇李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李氏宗的来源和迁徙;下联典出本支李氏多有大家贵胃。

  附录:【李姓典故、趣事】

  〖李姓崇拜李树〗
  李姓的起源与“木子”密切相关。因为有人将“木子”解释为野生李树所结的果实——李子,所以,李姓人爱李树,崇拜李树,甚至把李树视为神树,引植于家宅园中。据说李唐王朝的皇宫御花园内,就种植有许多李树,唐代大诗人李白家里也建有桃李园。

  〖唐明皇创梨园〗
  唐玄宗李隆基,因死后谥号为“明”,故亦称唐明皇。他重视文学,爱好歌舞,曾专门开辟两个地方,作为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场所,名曰“梨园”。一个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光化门北禁苑中,有广场,兼可拔河、打球;一个在蓬莱宫侧宜春院,其中分设男女二部。当时,宫廷乐舞有两大类,一为坐部伎,在堂上表演,舞者大抵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一为立部伎,在堂下表演,舞者 60至1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用鼓和锣等伴奏。唐明皇曾选坐部伎子弟300人和宫女数百人于梨园学习歌舞,有时亲加教正,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后来,人们称戏班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都源出于此。

  〖月饼的传说〗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每逢中秋,人们除了以月饼祭月外,还以月饼馈赠亲朋。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象征。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水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食月饼的记载多始见于明清时。明人田汝成在《西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遗,取团圆之意。”因古人称中秋为“团圆节”,所以月饼又称“团圆饼”。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另一种传说即唐太宗李世民征北方突厥,八月十五凯旋归京,长安城内一片欢腾。有个吐蕾人正在长安,他向唐太宗献圆饼祝捷。太宗大喜,从装饰华丽的饼盒中取出圆饼,指着悬挂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后太宗与百官共食圆饼,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形成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传说,唐明皇游月宫时吃了嫦娥做的仙饼,回宫后难忘美味,遂命人制作并于八月十五食之。
  明清时,中秋食月饼的风俗已相当盛行,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师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月饼除了是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外,还是馈赠亲友的节日礼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月饼已由当初的家庭手工制作逐渐变成了一种专业化生产,品种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明清时已发展成为传统的糕点形式。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现代月饼在继承明清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制作更精美,口味更繁多。不同的地区的月饼以其独具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广式月饼皮薄、松软、香甜、馅美;苏式月饼松脆、香酥、甜咸适口;潮式月饼以糖冬瓜为馅,滋润、松脆。月饼除象征团圆的传统圆形之外,还有正方、八角、三角、长方等形状,其内中包馅有冰糖、豆沙、莲蓉、五仁、百果、枣泥、火腿、蛋黄、叉烧等数十种,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月饼作为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其饼面图案无不与月亮相关,如“嫦娥奔月”、“月宫蟾兔”、“银河夜月”、“三潭印月”、“西施醉月”等。精美的图案不但烘托了中秋佳节的祥和气氛,而且也增加了节日的诗情画意。

  〖唐朝禁食鲤鱼〗
  唐朝皇帝姓李,而鲤鱼的“鲤”与“李”同音,因此,当时以鲤鱼为鱼中之贵,从皇帝、官吏、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崇尚鲤鱼,竞相喂养红鲤鱼,还繁育出许多新品种。虽然养鲤成风,鲤鱼又是美味佳肴,但人们却不得烹食鲤鱼,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鲤”与皇帝的姓同音,食“鲤”就等于食“李”,自然在避讳之列,据说李唐王朝曾为此而下令禁止烹食鲤鱼。

  〖李涉诗能避盗〗
  唐代诗人李涉,文宗朝做过太常博士。他的诗语言通俗,在民间有不少读者。传说有一次他夜过九江皖口时遇“盗”,“盗”问他叫什么名字,同行的人替他回答是“李博士”。“盗首”说:“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李涉欣然写了一首七言绝句,题为《井栏砂宿遇夜客》,其诗云:“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盗首”看罢大喜,不仅没抢劫他的财物,还厚赠拜别。

  〖司马迁赞李广〗
  西汉名将李广,是一个谦恭谨慎、不善言词的人,虽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不但没有封侯,最后还受处分被迫自杀。所以,当人们闻听他的死讯后,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他的人,都悲痛欲绝。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单独为李广立传,并满怀激情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赞美他,这意思是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凭着花和果实,自能吸引人们在树下走成一条路。
  此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成为人们广泛应用的成语,用以比喻只要真诚、忠实,就会感动人,为人所敬仰。

  〖皖南徽墨酥〗
  皖南徽墨酥,看起来像书房好墨,尝一口甜醇香酥,为当地传统特产。要问这酥的来历,得听一段有些惊险的故事。
  唐朝末年,中原战乱连年,河北有位叫奚廷王圭的制墨高手,漂泊到了江南。当时“南唐”皇帝李煜爱好舞文弄墨,对笔墨之类很是讲究,他把廷王圭请来,安排在徽州造墨。不久,北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北方,又跨过长江,灭了南唐,李煜被北迁到宋朝都城汴京。谁知这位“降王”痴心依旧,看到书房缺墨了,习惯地派人来徽州取墨。“王府总管”是宋朝派的,知道“降王交通外地、私取贡物”的分量,就布下罗网,准备获得“物证”。
  徽州的老廷王圭这时也非常为难,墨坊里驻有宋朝的督贡官,私取贡物,罪犯天条,叫来人空手而回又对不起老主人。思忖之际,对面新开的糕团店传来了诱人香味,过去一看,那新捣的“黑麻馅”同墨坊里的“墨料”一模一样,心中有了底。他取来“墨模”,借了麻馅,印了批“墨锭”交来人带走。后来,李煜果然逃过了这一劫,而徽墨酥的香味,也飘扬在汴京了。
  现在,走皖南、游徽州的人,仍能尝到黑芝麻、百花蜜调制的脱壳“徽墨酥”,听到这流传已久的故事。

  〖李白与酒〗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生于此。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青莲乡。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鉴,并好行侠。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任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幕僚,因永王失败而受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很大。李白一生嗜酒,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极其传神地描绘了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四句诗,一写出酒与诗的密切关系,二写出同市井平民的亲近,三写出藐视帝王的尊严。因此,人民群众很喜欢李白,称他为“诗仙”、“酒仙”。为了称颂和怀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古时的酒店时里,都挂着“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此风流传到近代。

  〖安陆翰林鸡〗
  “翰林鸡”,是楚北安陆市太白酒楼烹制的系列太白菜肴之一,此肴得名,是取李白曾供翰林职之意。其制作系用整鸡首先腌渍入味蒸至七成熟,然后去骨切块,上盘整理成原鸡形。另以蛋黄糕雕刻“翰林鸡”三字,置鸡首前,并以鸡汤、磨菇入味和以若干小虾球点缀,经复蒸烹制成。可谓制工精细,造形生动,形神兼备,质佳味美。
  据有关史籍记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自26岁出川入楚,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春到安陆。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梦有七泽,遂来观焉。”李白寓居安陆时,结交了不少名人,并以“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而著名。传说他饱览古泽楚风后,常豪饮高歌,语惊四座,其才华深受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安陆人)的赏识,次年并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予李白。
  “涢水波于酒,碧山俏作诗”。李白十年酒隐安陆,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以及关于李白活动的不少珍贵贵迹。经安陆研究太白办公室考证,诗人当年的饮食生活表明李白平素嗜酒佐食之物,最喜食鸡、鸭、鹅、鱼及蔬果菜肴,也吃牛、羊肉和野味精,唯独不食猪肉。友人素知诗人生活癖好,故常以鸡、鸭、鹅等作菜佐酒助兴。在众多酒肴中,而李白尤对“烹鸡”最感兴趣。这在后来李白出游离开安陆,当他接到朝廷诏令时,还回想过烹鸡的美味精。曾作诗曰:“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童嘻笑牵人衣”。由此流露出诗人功名即在眼前,兴高彩烈,志得意满,而痛饮白酒,笑尝烹鸡的得意情景,不久李白便入京任翰林职。
  传说“翰林鸡”一菜,就是友人为钦佩诗人才华而精心制作的佐酒佳肴之一。因诗人李白向喜食烹鸡,故后人便呼之为“翰林鸡”,缘出于此。

  〖父子相讽〗
  李长沙相公的儿子李兆先一向沉迷于声乐妓院,而不思进龋李长沙在兆先的书桌上写了
四句话规劝他:
  今日柳巷,明日花街;科场近了,秀才秀才。
  兆先回家后见了,“嘿嘿”一笑,立即拿笔续写四句:
  今日骤雨,明日狂风;燮理阴阳,相公相公。
  ——明·姚旅《露书》

  〖舍命陪君子〗
  李西涯(李东阳号)先生在翰林院供职时,有一天,被邀去陪一位知府饮酒。因饮酒过多,以致酩酊大醉。酒醒后,西涯醉眼矇眬地对知府说:“晚生今日舍命陪君子了。”知府笑慰道:
  “学生(旧时对人的一种谦词,不一定具有师生关系)我也不是什么君子,老先生您可不要轻生哟。”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李章换鱼〗
  一天,李章去邻居家赴宴。这家主人一向悭吝,菜肴上齐后,主人面前的那条鱼,比众客人的大许多。李章从旁边看得很清楚,便请教主人道:“我常常看见人们写‘苏’(繁体字为“蘇”)字,其中的‘鱼’字有时在左边,有时在右边,不知道为什么?请您解释一下。”
  主人摇头晃脑地解释道:“古人作字,不拘一体,没有定规,往往因书写方便而移动位置。”
  李章不等主人说完,便伸手把主人面前的大鱼拿起来,在众人眼前一晃,说:“李章我谨遵主人之命,今天这左边的大鱼,也该因便移到右边了。”满座之人为之喷饭叫绝。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李胡子〗
  有个姓李的人,绰号李胡子,与一个姓张的人家隔壁居住,姓张的这人一向怕老婆。一天夜里,张某被老婆打得实在受不住了,便越墙逃到李胡子家。
  李胡子见此,顿觉不平,便拿了一个大棍杖摸着黑来到张家,把张妻痛打了一顿。张妻还以为是丈夫打的,哭着责骂道:
  “你这个没良心的东西,跟李胡子那种人来往,学得心性都和他一样了。”
  一个丫环忙举着蜡烛照李胡子,惊讶地说:
  “俺家老爷,不但心性像李胡子,就连嘴脸也都像他了。”
  ——明·赵南星《笑赞》

  〖洋葱炒牛肉丝〗
  李厚基(1869-1942),江苏省徐州丰县人,清末时曾作为钦差大臣李鸿章的随员,参加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后又随李鸿章访问欧美六国。
  有一次,李厚基回徐州,徐州豪绅为了讨好他,在快活林酒家宴请他。席间,李厚基乘兴畅谈随李鸿章访问欧美的经过,谈到吃牛肉的问题说:“在俄国吃的俄式烤牛肉,与中国回民烤牛肉不同,俄国是大长条,先腌后再隔火炙,别有一番风味;在美国吃的烤牛肉,是烤时加调料,烤后再蒸,蒸好再烤,风味又不一样。”又说:“一次,同李大人在美国纽约。当时,美国要人宴请,席设在著名的中国万里云菜馆。有一道菜是洋葱炒牛肉丝,鲜嫩微甜稍辣,得到李大人的称赞。以后李大人每餐必点此菜。因为李大人是中国的钦差大臣,洋葱炒牛肉丝这道菜就很快在美国驰名遐迩,美国人把此菜翻译成‘炒杂烩’或‘李(鸿章)杂烩’,并且成为中国饭店的代称。遗憾的是,李大人没有中国吃到可口的洋葱炒牛肉丝,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有专养成的食用牛,肉质鲜嫩,而我国是非老牛不杀。”李厚基谈罢不胜地感慨。
  李厚基谈时毫无目的,而快活林主要股东之一、商会会长徐厚基听后,感到这一次显示快活林厨师特长的大好机会,马上到厨师张继阁商量。过了一会儿,一道鲜美的洋葱炒牛肉丝端上桌来,李厚基吃了几口,大为惊叹,说没想到徐州能做出这样鲜嫩的牛肉丝,便询问其故。徐厚基答道:“这是我店名厨张继阁用‘软炒法’炒制的。所以老牛肉质虽老,如掌握好火候,也能炒得鲜嫩。”李厚基听了十分赞赏,乘兴口占一联“李杂碎誉满美国,张师傅名扬徐州。”
  从此,洋葱炒牛肉丝就成为徐州名馔,前来快活林品尝者络绎不绝。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女将军〗
  1955年9月27日,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中南海举行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作为惟一的女性,李贞在那些叱咤风云的将帅之中尤为惹眼。待李贞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周恩来亲手把少将军衔授予她,握住她的手说:“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有着“开国女将”之称的李贞,1908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6岁当童养媳,1926年参加革命,次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湘赣和湘鄂川黔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红军长征。曾任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她常说:“是党给了我信心和力量。”她在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女将。
  抗日战争时期,她奉命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历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组织部组织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保卫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等重大战役。新中国建立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1953年回国后,任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对加强部队干部队伍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她曾和许广平率中国妇女代表团访问苏联,向苏联人民介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扩大了中国妇女在国际上的影响。1957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为军队法制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1975年10月,任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等职。
    李贞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十三大特邀代表、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0年3月11日病逝。这位身经百战,中外闻名的中国巾帼将军,始终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她室内的4把藤椅是15年前从湖南搬家时带回北京的,年长日久已破烂不堪,女将军不让扔掉。两只皮箱从朝鲜战场一直跟随着她至今,用了整整40年,皮质老化开裂,但她总是不肯换新的。一只用了14年锈迹斑斑的冰箱是她家最高档的消费品。她和甘泗淇将军在长征途中结为伴侣,没有子女,她用自己的工资抚养了20多个烈士遗孤,还一次次地为教育、科研事业捐款。最后,还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将她仅有的1.1万元人民币和2500元国库券交给组织。她在遗嘱中交待:“将平时节省下来的工资,一部分交党费,一部分捐献给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一部分捐献给甘泗淇的家乡湖南宁乡县作办学补助。”她是为党为人民戎马倥偬,艰苦奋斗了64个春秋的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是身经百战的的巾帼将领,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对将军夫妇〗
   甘泗淇,1930年出生,湖南省宁乡县人。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党组织派他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从那时起,他将“姜凤威”更名为甘泗淇。4年后,甘泗淇学成回国,受党中央派遣来到江西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1师党代表。
  红二、六军团长征前不久的一天,红二方面总指挥贺龙将一个个子不高、留着短发的女红军战士叫到跟前,她就是时任红二方面军六军团组织部长的李贞。贺龙对她说:“中央红军长征走了很久了,我们也要开始长征了。长征很远很苦,我给你介绍个伴吧。他叫甘泗淇,是红18师的政委,是留苏的学生,文化高,人也很正直。”李贞回答说,“长征路上这么多人,还要找什么伴嘛?他文化那么高,可我却大字识不了几个。再说,现在是行军打仗,子弹又不认得人,要是我死了,他就得担心,他死了,我也要担心。我看还是长征以后再说吧!”
  贺龙又找到了甘泗淇,说:“红六军团有个女干部李贞,她作战勇敢,又会做饭,红二方面军女同志不多,不能错过了这个机会呀!”不久,甘泗淇也调到了红六军团,任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与组织部长李贞在一起工作,互相接触的机会多了,了解也透彻了。有几次,甘泗淇还直接找到李贞长谈,从谈工作、谈理想起,一直谈到了爱情,他还帮助李贞写了一篇总结工作情况的报道。李贞见这位知识渊博的首长这么平易近人,这么关心她的工作,极为感动。她特意做了一双布鞋送给他,用旁人的话说,也算是定情礼物吧。
  共同的工作,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语言,使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终于,他们愉快地接受了贺老总的安排,在长征即将开始的时候,由贺龙主婚,在一个老百姓家借了一间房子,结成了情深意笃的革命伴侣。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夫妻二人又同时被授予将军军衔,甘泗淇是上将,李贞是少将,从此,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了第一对将军夫妇。
  抗美援朝回国后,不少老同志见到甘泗淇都非常遗憾说:“老甘啊,太遗憾了,你革命几十年,连个孩子也没有啊!”李贞也经常觉得内疚,觉得对不起丈夫,她对他说:“老甘,趁现在还来得及,你再娶个妻子吧,也给你生个孩子呀!”可甘泗淇回答得非常干脆:“我要的是爱人,不是孩子!”
  令人遗憾和悲痛的是,功勋卓著的甘泗淇将军却英年早逝。1964年2月5日,甘泗淇60岁刚过两个月就匆匆离开了相依为命30年的妻子李贞和他们共同抚养的20多个烈士遗孤。他留给李贞的,除了他未尽的事业之外,便是难分难舍的夫妻感情。
  1990年3月11日,李贞因病在北京逝世。她在遗嘱中交代:将平时节省下来的工资,一部分交党费,一部分捐献给宋庆龄儿童福利基金会,一部分捐给甘泗淇的家乡湖南宁乡县作办学补助,最后一次表达了她对丈夫及家乡的热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5 16:55:08 |只看该作者
李姓来源有三

    一、为出自嬴姓,系皋陶之后
    相传远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生有儿子大业,大业生子女华,女华再生子皋陶,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的曾孙,生于曲阜(今属山东省),曾继任东夷族的首领,因曲阜为偃地,所以被赐为偃姓。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曾选拔皋陶帮助治理天下;舜继尧为部落联盟领袖后,任命皋陶为大理。大理也叫做“士”,是古时掌管刑狱的官,后来又称为理官。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曾制定墨、劓、剩、宫、大辟5种刑罚,根据犯罪者所犯罪行的性质、情节等进行公平处理,使天下人信服,因而安定了社会秩序。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领袖后,认为皋陶最贤能,准备让皋陶做自己的继承人,可是还未来得及禅让,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之职,到了商代,便以官职命名本族姓氏,称为理氏。为什么称为氏而不称为姓呢?原来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有某种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只知道母亲而不知父亲是谁,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也就是说,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字最早的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思是人所生,因生而为姓;后来变为由“女”与“生”组成,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古姓,如姬、姒、妫、姜、嬴等,都带有“女”字。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也就是说,只有贵族才能称氏。姓是决定能不能通婚的依据——同姓不能结婚,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从此以后,或说姓,或说氏,或兼说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说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今河南省淮阳)人,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县东)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为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唐李思摩,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原名阿史那思摩,其酋长称颉利可汗,名咄苾。颉利曾屡次扰唐,咄苾与思摩于贞观四年(630年)扰唐时被唐将俘获并送往长安(今西安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思摩忠诚可嘉,于是赐为李氏,令他统领颉利旧部驻守河南之地。李突地稽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酋长,唐朝初建时即来唐朝贡,后曾击败进攻幽州的突厥兵,于贞观初年被唐太宗李世民任为右卫将军,赐为李氏。李嘉庆 蛛鞘族人,本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被赐姓李,更名嘉庆。其子李怀光,唐德宗时被封为都虞侯。
    李国昌本为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任太原行营招讨等职,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升为单于大都护、振武军节度使,被赐姓李名国昌。
    回族李姓:7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13世纪以来,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1982年统计约有721.9万人。李姓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如五代前蜀词人李珣,其祖先就是波斯人,来中国后留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
    苗族李姓:苗族居住在南方,半数以上在贵州,其余分布于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1982年统计约有503万人。李姓在苗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黔西威宁地区的苗族中为大姓之一。汉姓李,苗姓为“孟恩路”,这是他们实行“子父连名制”的一种特殊写法。苗族中的李姓,有些是民族融合的产物,有的已与李姓的原义无关。例如,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张秀眉领导的贵州苗民起义中有个起义军将领叫李洪基,但他并不姓李,“李”系他的苗语名字“拟”的讹写,而“拟”在苗语中意为水牯牛,“洪基”为“弯角”之意,故“李洪基”即“弯角水牯牛”。据有关学者考证,清代官府在登记户籍册时,用同音的汉姓代替男性户主的单舌苗名,因而形成了苗族汉姓。苗族中的一些李姓,就是这样产生的。
    壮族李姓:壮族系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成,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1982年统计约有1337.8万人,90%以上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少部分居住在云南、广东等省。李姓在壮族中人数较多,曾出过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如太平天国著名将领李开芳、李锦贵、李文彩等,均为壮族李姓人。
    瑶族李姓:瑶族主要由古代“长沙武陵蛮”的一部分发展而成。1982年统计约有140万人,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5省区的山区,其中广西瑶族人数约占总数的70冤强。李姓为瑶族主要姓氏之一,在瑶族原有12姓中居于第五位。瑶族李姓根据血缘远近,分有若干“房”;各房都有称呼,辈分称谓有“本头”、“巴比”、“九古”等。瑶族李姓具有反抗封建压迫的精神,清代有广东八排瑶民反清首领李英,还:有湖南瑶民起义首领李元发。
    白族李姓: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并散居于云南省碧江、元江、昆明、昭通及贵州省毕节等地,1982年统计约有113.1万人。唐代史学家杜佑,曾任岭南节度使,熟悉南方少数民族情况,他所写的《通典》中记载有白族的姓氏:“其地有数十部落……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各据山川,不相役属。”从中可以看出李姓是白族中的大姓,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再往前追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在赐给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以张姓时,又赐各酋长杨、李、赵等姓。这又说明1700多年前云南白族已有李姓。三国以后,有不少李姓汉人徙居云南,久而久之,与白族融合在了一起,如唐朝贞观年间的“西洱河蛮”中的杨、李、赵等姓,都自称本来是汉人。难怪有人说云南的李姓不容易分清谁是汉族还是白族。在历史上,白族李姓曾涌现出一些比较著名的人物,如宋代大理国有大臣李紫琮,明代有文学家、史学家李元阳,清代有学者李倬云、李根云、李崇阶等。现在,李姓仍为白族四大姓之一。
    畲族李姓:畲,意为烧榛种田,即在播种之前将田中的草木烧去,以灰作肥料。畲族即因从事畲耕(即刀耕火种)而得名,他们自称“畲民”或“山客”,1982年统计约有36.8万人,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5省60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他们通用汉语,主要从事农业,长期和汉族人民杂居,关系十分密切。福建霞浦县畲族族谱中记有“唐光启二年(886年),盘、蓝、雷、钟、李有三百六十余丁口,从闽王王审知为乡道官,由海来闽”,这说明唐朝末年福建有畲族李姓。元末有福建农民起义首领李志甫,据说就是畲族人。

    犹太人中的李姓
    犹太人古称“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曾在巴勒斯坦居住,用希伯来语(属闪含语系闪语族),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王国,创犹太教。公元1至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其中散入欧洲的受到迫害屠杀,或与当地民族结合。犹太进入中国,约始于唐代;有较多的人来中国,是在北宋中叶。北宋时进入中国的这一批犹太人,其先祖在公元前2世纪 70年代离开犹太本土,流徙到印度的孟买地区,在那里定居了1100多年之后,于 11世纪中叶或后叶,又循海道向东推进,到达了中国。他们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向皇帝殷勤致意,并进贡西洋布。皇帝接受了他们的贡品,同意他们“留遗汴梁”。于是,这一支犹太人就在开封定居下来,并分别取了汉人的姓。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犹太人散居于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宁波、泉州等地,但人数最多是住在开封的犹太人。住在开封的这一支犹太人移民,以李姓为首,共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聂、金、张、左、白等 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为“同姓不同家”。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他们在开封上市子东南(今南教经胡同)购置土地,建筑寺院,取“清者精一无二,真者正而无邪”之意,名为清真寺,通称礼拜寺,作为开封犹太人宗教活动的中心。这所寺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最早、保存时间最长、最为著名的中国犹太人的礼拜寺。到了明代,开封犹太人进入鼎盛时期,教徒发展到500余户,约4000余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明军掘黄河堤放水淹李自成起义军,使开封沦为泽国,开封犹太人逃亡各地,直到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开封城时,幸存的犹太人才随同汉、回民返回开封,后又在寺院旧址上重建了清真寺。
    清初,开封犹太人有李、艾、赵、张、高、金、石7大姓,李姓仍居首位。现在,开封犹太人尚有4姓,仍有李姓,他们已完全接受了中国文化。


    三、赐姓改姓
    封建社会的赐姓,是最高统治者出于自己的意志,将别人已有的姓抹掉,换成另一个姓;因皇帝的姓最为尊贵,称为“国姓”,所以,皇帝赐给臣属的姓大都是自己的姓。皇帝赐姓,往往出于褒赏、恩惠、笼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被赐姓者来说,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会使全家全族感到无尚荣耀。唐朝皇帝赐姓之风,盛于以前咨朝,自开国皇帝李渊开始,至末期的昭宗李晔,一直绵延不断。
    李勤(594-669),本姓徐,名世勋,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东南)人。家富有,初从翟让起义,参加瓦岗军,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降唐,被唐高祖李渊任为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单名勣。
    李粲,滑州人,本姓丙,在隋朝任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李渊入关后,率众归唐,被授宗正卿,封应国公,赐姓李。
    李子和,蒲城人,本姓郭,原在隋朝做官,曾以罪徙榆林,唐高祖武德初年献款,被任为灵州总管,后又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刘黑闼起义,因有功,被赐姓李,封夷国公。
    李抱玉,河西人,本姓安,唐高祖时功臣安兴贵的后裔,原名重璋,善骑射。唐玄宗李隆基以其战河西有功,为他改名抱玉。安禄山叛乱时,安抱玉镇守南阳,上书朝廷,说耻与逆臣安禄山同宗,要求改姓,于是唐玄宗赐他姓李。
    李忠臣,蓟人,本姓董,名秦,少年时从军,憨直不通书,但努力奋斗,因有战功,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赐名忠臣。
    李国臣,河西人,本姓安,膂力过人,积功升任云麾大将军,被唐肃宗李亨赐姓李。
    李宝臣,奚族人,原为范阳守将张锁高的养子,名忠志,字为辅,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属,随安、史叛唐。761年,史思明死,他献恒、赵、深、定、易5州,唐代宗李豫升他为礼部尚书,赐姓李,赐名宝忠,封赵国公。
    李光进,其祖先为河曲(今青海省东南境黄河曲流处)羌族,姓阿跌氏,唐朝贞观中期内属,以其地为鸡田州,光进随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有功,于大历年间被唐代宗李豫赐姓李。
    李元谅,安息人,本姓安,少为宦官骆奉仙所养,冒姓骆,名元光,勇敢有谋略,唐德宗时与李晟收京师,贞元年间因守备有方,避免了一次与吐蕃的战争,被赐姓李,赐名元谅。
    李全略,本姓王,名日简,以功累官横海军节度使、沧德棣州观察使,被唐穆宗李恒赐姓李,赐名全略。
    李茂勋,回鹘(即回纥)族阿布思后裔,降唐后,受到兵部尚书张仲武的重用,后因积功较多,被唐宣宗李忱赐姓李名茂勋。

--------------------------------------------------------

李姓迁徙史

    先秦时期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老子,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 (管理藏书的史官),是春秋时的思想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传为《老子》一书的作者。古书有的说他是周平王时(春秋初期)人,又说春秋末期的孔子曾向他问礼,于是就说他活了160多岁或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才活了那么大岁数。《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是道家的主要经典,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包含着某些朴素辩证法因素,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唯物、唯心两派都从不同的角度吸收了老子的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也是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儿子叫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叫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帝王或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于苦县。李硕宗的五世孙叫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李耳的父亲和母亲。李耳的后代李宗,字尊祖,在魏国做官,被封于段,为干术大夫。李宗之子李同为赵国大将军,孙李兑为赵相,曾孙李跻为赵国阳安君。李跻有两个儿子:李云、李恪。李恪的儿子李洪,任秦国(在今甘肃、陕西一带)太子太傅,其孙李兴族为秦将军。李兴族之子李昙,字贵远,在赵国做官,封柏人(今河北省唐山)侯,后又入秦,任御史大夫。李昙有4个儿子:崇、辨、昭、玑。他们及其后代因分别在外地任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任陇西(治所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守,封南郑公,为陇西房;四子李玑,战国末任秦国太傅,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在赵国做官,定居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39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3组。
    李耳以后,李姓人口逐渐增多。春秋时晋文公(都城在今山西省翼城东南)的理狱官李离、战国时魏文侯(都城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相李悝,都是早期迁入今山西境内的李姓人;战国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守的李冰,是最早迁入今四川的李姓人;李耳之孙李同,到赵国(都城在今河北省邯郸)做官,是最早迁入今河北的李姓人;李同裔孙李恪的儿子李洪,到秦国(都城在今陕西省咸阳东北)做官,是最早迁入今陕西的李姓人;李洪裔孙李昙,在秦国任御史大夫,其长子李崇开创陇西房,四儿子李玑的二儿子李牧开创赵郡房,形成李姓宗族最重要、最根本的两大支派。


    两汉、三国时期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如李耳裔孙李解,因在胶西国做官,留居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更始初任军师将军的李淑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人。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已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如东汉时率乡勇抗击海贼的李久为辽东(今辽宁省辽阳)人;向西北已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汉末车骑将军李催为北地(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西南)人;向东南又发展至今江苏,如东汉时善风角占候之术的李南为句容(今属江苏省)人;向南已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如东汉时交趾刺史李进为高要(今属广东省)人,三国时吴丹阳太守李衡为襄阳(今属湖北省)人;向西南已发展至今云南,如三国时蜀汉兴亭侯李恢为俞元(在今云南省澄江县境)人。
    三国时,魏文帝立“九品官人法”,州设大中正,郡设中正,执掌用人权,从此形成把持政权的土族制度。在这个任人以“家世”为重的时代,“士族”行列里没有李姓。东晋、南朝时期,排列士族姓氏等级,把北方山东(指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在一郡之内的大姓望族称为郡姓,列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因为士族门第大抵是由祖先有声望、代代保持富贵、常有功臣名人、一家男女熟习礼教的形式和表现异于常人的风尚、能谈论、有文章等各种因素构成的,说明李姓已经崛起。但是,这里所列的大姓仅限于“山东”地区,说明当时李姓还不是全国的大姓。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从而提高了李姓声望。


    隋唐时期
    陇西李氏自西魏、北周至隋代,世代为皇亲国戚,官位显赫,至隋末,在朝廷内外已具有相当雄厚的实力,因之为唐代李姓的空前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这一历史时期,李姓除分布于上文所述的地区外,又有今内蒙古、浙江、安徽等省区的李姓人载入史册,但总的来说,李姓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虽然也有人在朝做官,但因知名度不高,所以,几乎是默默无闻。
    随陈化父子入闽 唐朝初期,朝廷派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往闽南镇压“蛮獠啸乱”,后其子陈元光继任,平定了局势。固始籍将佐李伯瑶随陈氏父子入闽开发漳州,功绩卓著,留居当地,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
    武周时避祸南逃 唐高宗皇后武则天,690年废睿宗李旦,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使宗室、朝臣不少人被牵连冤杀。为了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
    避“安史之乱”南迁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史思明,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这场战乱,使中原人民遭受了空前浩劫,大批人被迫逃往江南避难,其中有一批李姓人。
    李光弼徙居金陵唐朝大将、营州柳城契丹族人李光弼,天宝末年任河东节度使,与郭子仪一同平定“安史之乱”,因功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从此子孙蕃盛,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李德裕贬死崖州 始于唐穆宗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之间将近四十年的斗争,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即位后,任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到了唐宣宗时,牛派得势,李派则全遭罢斥,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司户,于850年病死,其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随王氏兄弟入闽 唐末至五代年间,因中原地带长期动乱,河南因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最后在福建创建闽国。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氏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的一些地方。


    两宋时期
    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其中,迁徙人数较多的是宋代“靖康之变”时的南迁。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次年4月,金国贵族俘获宋徽宗、宋钦宗及其宗室、后妃等数千人,并掠走大批珍宝器物、皇家藏书,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1127年5月,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史称南宋。同年10月,南宋政府南迁扬州,后又逃到镇江,再逃至杭州。这一时期,中原人因之多次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的足迹,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其中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此外,还有抗金义军中的李姓人辗转南迁。如王屋(今河南济源)人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转战于黄河两岸,因作战失利,李兴率领所部义兵万余人南渡归附南宋。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例如,覃怀(今河南省武陟)人李曾伯,举家渡江后居嘉兴(今属浙江省),宋理宗宝佑年间举进士,后累官治海制置使;李芾从开封徙居衡州(今湖南省衡阳),恭帝德祐初知潭州;开封饮食业以烹饪羊肉著名的厨师“羊肉李七儿”、以善于用肉和各种莱肴做汤闻名的“杂菜羹李婆婆”等南迁后在杭州重操旧业。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


    移居台湾
    明代,李姓已基本上遍布大陆各省,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东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求生存与发展。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1661年,郑芝龙之子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进入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8个月的战斗,赶走了荷兰侵略者,于1662年2月1日收复台湾。此后,郑成功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推行屯田;随从他前往的将士,也都留在了那里,共同开发台湾。郑成功在收复台湾的5个月后病死,其子郑经嗣位,据守台湾至1680年。郑氏父子入台、治台时期,有许多李姓人追随左右,在收复台湾的战斗及开发台湾的事业中,做出优异的成绩。仅收入《台南市志·人物志》中的李姓人物就有: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台湾通史》等文献也有许多篇幅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南明桂王朱由榔年号,始于1647年,郑成功及子经、孙克块沿用至1683年)。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里;永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
    清政府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至清末,台湾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对此,《台湾篇》等文献有较详细的记述,如:康熙二十四年,李婴进入鹿仔草堡开垦;康熙二十九年,闽人李阳,入垦他里雾堡田头庄;康熙三十二年,闽人李云龙,入垦学甲堡(今台南县学甲镇);康熙六十年,粤籍义民李焕挺,居于下淡水港,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康熙末年,粤人李贞镐,入垦哆哕咽堡前大埔庄;康熙年间,龙溪商人李元,入台湾府(今台南市)开设糖廊,号“李胜兴”;康熙年间,南安人李碧,与黄放合垦于大糠榔西堡港尾寮庄;雍正九年,粤籍义民李伯寿,居于彰化阿束庄附近,大甲西社番变时不幸战死;雍正末年,李、陈、郭、蔡、尤等姓,合垦于苗栗二堡苑里;嘉庆初年,李、谢、林三姓入垦东螺西堡宝斗庄;嘉庆十七年,李享等人入垦奇莱荒埔(今花莲县);嘉庆二十三年,李、王、张三姓计140人,合力开辟井子脚的新盐田;道光七年,李合吉等人入垦奇菜荒埔……总之,三百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后,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走向世界
    李姓向海外发展,早于向台湾移民,除由于特殊历史原因早已形成的越南李姓和朝鲜李姓外,最早移居海外的是明朝初年由福建徙居日本的李姓人。这些人熟悉水性,善于驾船,去琉球国(日本西南部琉球群岛)后,有李荣、李杰、李敬、李进、李隆、李陆、李珍、李华、李弥、李叶等人,曾受琉球国的派遣,作为出使明朝、清朝的通事。《明会要》记载的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就有李姓人。这些李姓人,后来定居于今冲绳岛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带。
    清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南方沿海一些居民开始渡海远徙,到南洋(亚洲东南部地区,即“东南亚”)谋生,其中有许多李姓人。据有关史料显示,早期下南洋的人,主要是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及广东广州、惠州、潮州、嘉州、琼州(今海南岛)等地的男性青壮年,他们通过香港、澳门、厦门、汕头等口岸出境,乘船南行,历尽艰难曲折,到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由于他们无力支付路费,绝大多数是以“佣工”的身份,通过中介机构被转贩到南洋的。当时的香港合安栈、新加坡广福泰栈等,就是专门从事拐卖、贩运华工的机构。他们到达南洋诸国后,基本上都是做苦工,经过一番艰苦劳动后,有的在经济上稍有积蓄,便做点小本生意,待有一定资金时,转而经营商业,赴南洋者并非都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奔赴南洋人仍络绎不绝,以致一浪高过一浪。在南洋诸国拥有较多人口的李姓华人,就是这一时期迁入的。
    李姓远涉重洋到大西洋西岸的欧、美各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1848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由于缺乏采矿劳力,便在中国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其中有闽、粤等地的一些李姓青壮年,这些华工为美国西部的早期开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后他们在美国各地发展繁衍,人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成为美洲李姓华人的主要聚居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两国为解决后勤劳力不足,经中国政府允许,又在中国上海、天津、青岛、河南等地招募华工25万名,其中也有不少李姓人。当时的苏联也曾在河南永城、夏邑等县招募劳工,其中也有李姓人。
    越南李姓,越南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密切关系。中国五岭以南地区古称交趾,远在上古时代,帝尧南抚,曾到交趾。公元前2世纪初,南越王赵佗置交趾,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汉武帝时,交趾为13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东汉移治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直到隋代,一度曾称交州,长期为交趾郡。唐代,交趾为安南都护府地。10世纪30年代(五代后晋时)独立,始形成封建国家。北宋封其王为交趾郡王,南宋改封安南国王,此后即称其国为安南国,直到1802年才改国号为越南。正由于中国与越南这种密切关系,从秦汉时期开始,中原地区许多人持续不断地迁往那里,其中就有李姓人。唐朝中叶,有唐太宗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象古,任安南都护,子孙留居安南。北宋时,李象古的裔孙李公蕴在前黎朝任殿前指挥使,住在安南北江古法,附近有一棵木棉树被雷击,留下斑斑痕迹,于是他就借机造成一段文字,中有“十八子成”、“天下太平”之语,利用人们迷信符瑞的心理,制造李氏应为国王的舆论。1009年,黎卧朝帝死,李公蕴被拥立为帝,建立越南李朝,建都大罗城,改城名为升龙(今河内)。越地李朝历8主216年,实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体都仿照中国。其中,曾长期采用赐姓的手段来加强统治,赐给有功的文臣武将以李姓,从而使李姓人口急剧扩充,发展成为越南的大姓。
    朝鲜李姓,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里志》载:“自新罗末通中国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后,“始仿中国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中国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后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里,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

李姓家谱介绍

    “家乘”一词,最早出现于北京,是从《乘》衍生出来的。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名《乘》,后因称史籍为史乘。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著有《宜州乙酉家乘》,是记载私家之事、日记性质的作品。此后,有人撰写家谱时,袭用“家乘”之名,意为家族之史。“谱牒”是古代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因魏、晋、南北朝时特别重视门第,有司选举必稽谱牒,所以古代的谱牒是地主官僚保持门阀的工具;这里所说的“家乘谱牒”,指记载一姓一族世系和有关事迹的书或图表,即族谱或家谱、宗谱。
    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省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
    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后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25 16:55:5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李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1)

    李达上将
    李达(1905-1993),原名李德三。陕西省眉县人。1925年入平凉第二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任西北军排长、连长。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连长,湘赣边独立一师参谋长、第三团团长,红17师参谋长兼13团团长,红六军团参谋长,红二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援西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参谋处处长、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兼特种兵纵队司令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计划和监察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兼国防体育协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二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7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李涛上将
    李涛(1905-1970),原名李湘舲。湖南省汝城县人。1925年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汝城县总工会委员长兼工人武装纠察队队长。1927年参加工农革命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第二师一团一营党代表,赣西游击队大队指导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纵队政治委员、第七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红13军第39师政治委员,红军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红九军团政治部主任、政治保卫局局长,军委二局政治委员,西北国家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政治部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武汉办事处处长,驻南京办事处主任,军委总参谋部一局局长,军委经济建设部部长,军委秘书长兼二局局长,中央情报部第三室主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作战部部长兼一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部长、三部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12月20日逝世,终年65岁。

    李天佑上将
    李天佑(1914-1970),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六塘镇高陂寨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百色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排长、特务连连长,红三军团第58团副团长、团长,红三军团第五师13团团长、师长、军团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10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副师长、第四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团长、副旅长、代旅长。1939年赴苏联学习军事。
    解放战争时期,任北满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兼哈尔滨市卫戍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38军军长,第13兵团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兼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9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56岁。

    李志民上将
    李志民(1906-1987),原名李凤瑞、李明阶。参加革命后立志为民,改名李志民。湖南省浏阳县人。1925年任乡农民协会副委员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第二纵队二大队四中队党代表、特务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党委秘书长,红三军团政治部保卫大队政治委员,红五军第六师七团政治委员,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教导营政治委员,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军团保卫局二科科长,中央军委直属第81师政治部主任,红27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组织科科长、干部科科长、组织部部长、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部长,第四军分区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9兵团政治委员兼陕西军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1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李克农上将
    李克农(1899-1962),安徽省巢县人。1926年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到上海,从事党的秘书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宣传委员,中央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红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参加了长征。西安事变时,任中共赴西安谈判代表团秘书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上海、南京、桂林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长江局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情报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军委情报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2年2月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

    李聚奎上将
    李聚奎(1904-1995),湖南省安化(今涟源)县人,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排长、中队长、大队长,红三军第三纵队支队长,第九师27团团长、师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31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参谋长,抗日选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决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参谋长,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处副处长,西满军区参谋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后勤学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顾问。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5年6月25日逝世,享年91岁。

    李耀中将
    李耀(1911-2003),安徽省金寨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一师第三团机枪连班长、排长,安徽六安县保卫局保卫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红27军第一团营长兼营政治委员,红28军军部手枪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红25军第223团连政治指导员,陕北干部学校政治大队政治委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兵站医院政治委员,援西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六支队营、团、总队政治委员,豫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八纵队二十四旅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十二旅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陕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第十九军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干部部部长,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4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李天焕中将
    李天焕(1912-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黄安县委委员、区苏维埃政府委员兼少共区委书记,县模范营政治委员,红四军第12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11师政治部秘书长,33团政治处主任,红30军第90师政治部主任、33团政治处主任,红30军第90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晋察冀边区政府公安局局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冀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20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总参谋部警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兼公安部队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委员。是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5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李成芳中将
    李成芳(1914-1984),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0师29团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红31军第93师278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通信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决死队军政干部学校游击教官,决死第一纵队三团团长,纵队参谋主任,决死第一旅参谋长、副旅长兼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副司令员,太岳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太岳纵队第一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十一旅旅长,豫西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中原野战军第九纵队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四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军长,西南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代军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1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李寿轩中将
    李寿轩(1906-1984),湖南省宝庆(今邵东)县人。1926年在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当兵,参加了北伐战争。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五纵队十二大队中队长、大队长,红三军团第四师团长,红81师参谋长,红27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决死第三纵队副司令员兼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延安中央党校学员队队长,八路军总部教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哈尔滨卫戍司令员,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司令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9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李作鹏中将
    李作鹏(1914-——),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央军委二局参谋、二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参训队长,八路军115师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山东纵队参谋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处处长,第一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参谋长,中南军区军政大学副校长,第一、第四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陆军训练部部长,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治委员。“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73年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7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依法剥夺李作鹏获得的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雪三中将
    李雪三(1910-1992),河南省修武县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38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宣传科科长,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团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警卫营政治委员,687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豫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新编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三师八旅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四师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39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总后勤部顾问,后勤学院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将军衔,1956年回国改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李元少将
    李元(1894-1979),原名李龙开,江西省吉安县天河镇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3军9师27团机枪连司务长,第3军经理处出纳,红1军团1师2团供给处会计。参加了中央革革命根据地第一至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主力参加长征,在频繁征战中,参与组织红1军团1师2团的作战供给工作。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后,任红一军团二师供给处会计股股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五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后随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40年,任八路军第115师供给部出纳科科长。1943年起,先后任滨海军区财委会审计,滨海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参加了滨海地区的抗日反顽斗争,并参加滨海区1944年反“扫荡”作战。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组织筹借军需物资,保障前方供给。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1947年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作战。后率领山东军区部分后方人员转入东北。1948年6月,由东北返回华东,任华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参加了济南、淮海等战役中的战勤工作。1949年4月,任山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后勤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后勤部第一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0年离职休养。1979年8月26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85岁。

    李元少将
    李元(1917-——),湖南省平江县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湘鄂赣游击支队第一大队军事教员、排长,新四军第一支队1团连长、营长,新四军第7师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巢北支队参谋长,独立团代理团长,新四军第2师6旅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经历了皖南事变。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北军区第5军分区副参谋长,华中野战军第12纵队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副参谋长、军参谋长、副军长兼参谋长,1950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参谋长。回国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时,分管总后司令部和军交部的工作,参与作战后勤组织指挥、交通运输组织工作。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参谋长,1975年升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平少将
    李平(1914-1964),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战士、红12军35师1团青年干事,红1军团1师直属队特派员,红1军团2师6团副特派员,红1军团卫生部副特派员。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北后方军委直属队特派员,陕北红军30军副特派员。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学习,毕业后任抗大第1大队宣传股股长,第3支队政治协理员、1大队政治处主任,抗大二分校政治部干部科长、二分校3大队政治委员,二分校叁团政委、二分校政治部组织科长,晋察冀军区无线电大队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区机动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第15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冀东第十四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预备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46军136师副政治委员,整编第92军84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民航局华北办事处政委,民航局党委办公室主任、人事处处长、民航局中国人民航空公司副经理,军委民航局第二副局长兼商务处长,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兼党委副书记。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逝世,终年仅50岁。

    李发少将
    李发(1913-1957),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红4军11师35团机枪连排长,红25军特务营连长,第225团营长兼政治委员,红30军246团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劳山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挺进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胶东军区参谋长,胶东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参加了济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渤海军区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副军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3月逝世,终年仅44岁。

    李贞少将
    李贞(1908-1990),女,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浏东游击队士兵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平江、吉安县委军事部部长,湘赣边区红军妇女团团政治委员,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2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妇女学校校长,八路军120师教导团组织科科长,师直属政治处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秘书长,防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查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被授予少将军衔,是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女性。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3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李伟少将
    李伟(1914-2005),又名李鼎声、李伟华,河北省沧县(今沧州市)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一二·九”运动。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36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观测员和数学教员、数理总教员、团政治处宣教股股长,延安炮兵学校和东北炮兵学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东北炮兵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副部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炮兵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参加了黄崖洞、靠山屯、四平、吉林、辽阳、锦州、天津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第一、二、三次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委炮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总政文化部文艺处副处长,第二处长,总政文化部编审出版处第一处长、俱乐部工作处第一处长,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总政宣传部副部长,总政副秘书长,总政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顾问等职。长期担任军队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对部队的宣传文化工作倾注了巨大心血。他是我军著名音乐家,一生酷爱音乐,笔耕不辍,共创作了近800首歌曲,发表了大量音乐理论、文艺评论作品。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他被授予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2001年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2005年8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李改少将
    李改(1918-1999),湖南省茶陵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政治部干事、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组织部巡视主任,教导第1旅1团政治处副主任,山东军区第3师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山东鲁中区1942年冬季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第7旅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7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9师政治委员,第野战军45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参加了1945年秋淄博战役、津浦路阻击吴化文部北上战役,1946年三保本溪战役、保卫四平战役、四保临江战役,1947年东北夏季、秋季和冬季战役,1948年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衡宝战役等,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政治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第四高级步校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训练部代理部长、部长、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系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训练部部长,海军学院政治委员等职。他顾全大局,不计名利,自觉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都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改进方法,提高领导艺术,为党和军队的事业埋头苦干,呕心沥血。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9年1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李明少将
    李明(1918-1985),四川省苍溪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1军93师279团文书、书记。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干事,129师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干部科科长,太行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27旅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5军44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4师副政治委员,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副处长,干部部部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干部部部长,1957年回国后,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59年毕业。任云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昆明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贵州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昆明军区炮兵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6逝世,终年68岁。

    李治少将
    李治(1899-1989),江西省永新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第四医院军医、医务主任,红军总医院护士学校校长兼教员,红军第1医院院长,红军总医院直属重伤所所长,卫生学校教育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卫生学校校长兼教育长,卫生部保健科科长,陕甘宁边区政府卫生处处长,卫生署署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卫生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卫生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务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9年2月5日逝世,终年90岁。

    李勃少将
    李勃(1912-——),原名苟兴阳,四川省平昌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红四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干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民运工作团主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营副政治教导员,第2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八路军总部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委办公厅协理员,警备第1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辽纵队第27旅政治部主任,冀察热辽军区第18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24师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民航局西南办事处政治委员,华中管理分局局长,空军政治部主任,雷达兵部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信少将
    李信(1907-1985),湖南省浏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任湖南省农民运动特派员。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鄂赣独立第1师组织科科长,红18军组织部部长,红6军团宣传部部长,第18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红6军团教导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巡视员、组织科科长,干部科科长,359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359旅副政治委员,牡丹江军区、合江军区政治部主任,160师政治委员,48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总干部部一部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国防科学工作部部长,总参谋部三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逝世,终年78岁。

    李觉少将
    李觉(1914-——),山东省沂水县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东北军骑兵学校学员,骑兵第3师7团1连副排长,红军步校第3团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教员,决死11总队政治工作员,晋西支队第3大队总支书记,2团3营政治教导员,教导第3旅7团政治处副主任,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作战股股长、参谋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1旅参谋长兼1团团长,第1纵队参谋处处长,20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6军47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野战军16军参谋长,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9局局长、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真少将
    李真(1918-1999),江西省永新县人,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卫生部医务科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湘赣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工作及龙家寨、陈家河、桃子溪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医生,718团医生,冀中军区主治医生,特务团卫生队队长,冀中人民自卫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冀中军区警备旅卫生部部长兼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卫生部部长等职,参加了反击日伪军进攻晋西北地区战斗、桑干河地区抗日游击战、百团大战、冀中五一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卫生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察哈尔军区察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华北野战军第3纵队9旅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63军188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撤出张家口、解放察哈尔南部和攻克太原、进军大西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从1953年10月起,先后担任军事学院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防化兵部政治委员,军委工程兵部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等职,为部队战备训练任务的完成、干部队伍建设、政治思想工作、部队驻地军民关系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军兵种建设和后勤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离职休养后,先后出版了回忆录、诗词选、书法选集等7部书,享有“将军书法家”、“将军诗人”之美誉。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5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李健少将
    李健(1918-——),河南省济源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豫边唐支队民运队长、连长、作战参谋,八路军3纵队兼冀中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通信科副科长、代科长、交通科副科长、第3科副科长、科长、侦察科科长、参谋处副处长兼作战科科长、团长,第九军分区参谋长,冀中军区参谋处处长,河间市卫戍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炮兵团参谋长、副团长、炮兵旅参谋长,华北军区炮2旅、炮4旅参谋长,华北军区特种兵炮兵司令部参谋长、华北军区炮兵参谋长兼20兵团炮兵部主任。在石家庄战役中,炮兵编群作战,统一指挥,开创我军炮兵攻坚典型。高存信、李呈瑞、李健组成炮兵指挥所,编成4个炮兵群,先后对敌外围据点进行炮击,对外市沟目标进行火力急袭,对市内沟之敌进行火力奇袭,紧随步兵进入市区支援步兵巷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炮兵参谋长兼高炮师师长,1951年入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20兵团炮兵主任、司令员。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6师师长、北京军区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李彬少将
    李彬(1915-——),陕西省米脂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第2团特派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3团特派员,鲁西军区后勤部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第4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1旅2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6军46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16军46师政治委员,川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二步兵学校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基少将
    李基(1904-1993),湖南省平江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红5军3纵8大队大队长,红1师3团连长、连政治委员,红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3军团4师特派员,红四方面军保卫局预审科科长,红4军保卫部副部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后,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保卫部第2科科长,八路军总兵站部副部长。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东北民主联军骑兵纵队后勤部部长,东北野战军10纵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宜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部长,工程兵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工程兵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逝世,终年89岁。

    李铨少将
    李铨(1912-1968),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0军173团连指导员,独立1师1团团部支部书记、干事,红6军团特务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8师政治部主任,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解放旅旅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2兵团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中共伊犁区委书记,伊犁军区政治委员,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处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12月4日逝世,终年56岁。

    李静少将
    李静(1918-——),河北省文安县人。1937年在文安县组织抗日救国军。1938年参加河北八路军游击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游击军政治部火星出版社编辑,冀中军区第4军分区独立2团营政治教导员,军分区政治部敌工科长,第9军分区24团政治处主任,第7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36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独立8旅22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2纵6旅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第2纵队6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67军200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保南、清风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200师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200师政治委员、师长、代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任67军200师师长兼政委、副军长。1959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海军舟山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审室副主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副总编辑。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李震少将
    李震(1914-1973),河北省藁城县人。1936年在北平从事学生运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党组织派往山西国民革命军军官教导团,任连指导员,后任八路军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太行军区第6纵队18旅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庆市总工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政治委员,志愿军第3兵团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二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副部长、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3年10月20日自缢身亡,终年59岁。
    附注:李震死因  1973年10月初,根据毛主席关于工农出身的中央委员要参加中央读书班学习的指示,担任过河南林县县委书记的红旗渠功臣杨贵来到了北京。
    开班的第二天晚上,周总理和其他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体学员。周总理手拿花名册,一个一个点名和大家交谈,其他领导同志也不时地插话,气氛既热烈又轻松。总理点到杨贵时,他立即起立,总理示意他坐下谈。
    “你是哪一年入党的?”总理问。“1943年。”“哦。已经有30年党龄了!”总理感慨地说。“杨贵同志,你做县委书记多少年了?”“加上兼职19年。”
    总理又问:“杨贵同志,你现在工作是以省委为主、还是地委为主?”杨贵回答:“省委为主。”
    10月29日晚上,王洪文来到读书班,通报了公安部部长李震突然死亡的消息。
    此前的10月21日上午10时,周总理接到公安部副部长于桑打来的电话,说李震部长失踪了。周总理指示立即组织查找。到了中午,于桑电话报告,在地下热力管道的地道里发现了李震的尸体,是被绳勒死的。
    23日至25日,政治局几次分析李震死因,多数人认为李震是他杀。为有利于案件侦破工作的开展,对认为“自杀”的于桑、刘复之两位副部长采取保护性隔离审查措施。
    王洪文到读书班通报情况后,便着手物色公安部的人选。11月3日,他以工人出身的中央委员为主选定了十几个人。这些人大多是临时参与办案的,半天在读书班学习,半天到公安部办案。只有上海5703厂工人祝家耀和军人徐海涛是全天介入公安部办案。
    在11月1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王洪文汇报了派往公安部工作的人员名单。周总理看过名单后说:“都是工人和部队的同志,我看还是让熟悉地方工作的杨贵同志去吧!”
    12月12日,受周总理委托,李先念副总理找杨贵谈话说:“周总理听说你不愿到公安部工作,让我找你谈谈,还是去吧。调你到公安部工作是总理的意见,这是工作的需要,你可要理解总理的意思啊!”
    华国锋在核心小组会议上宣布了周总理亲自草拟的10人破案组人员名单,明确吴忠任组长,杨贵具体负责。
    杨贵进公安部之前,李震案件侦破工作已经开始。由于王洪文竭力坚持李震是被谋杀的,公安部机关的气氛非常紧张。从广州、天津、上海、北京抽来的侦破专家也吞吞吐吐,不敢把侦破的真实情况讲清楚。
    杨贵看出了人们的心思和顾虑。经过反复做思想工作,开始有人敢讲真话了。杨贵还带着专家到现场观察和分析案情。李震的死亡时间大致在20日夜十一二点。从现场情况看,李震系服用大量安眠药后上吊身亡。由于地下管道低矮,死者双膝跪地,身体向后仰着,上衣口袋里还有剩下的一些安眠药。经专家组技术分析,初步认定李震是自杀。
    杨贵向华国锋作了汇报,并建议:“既然李震案件已经查清,就应该解除对于桑、刘复之和其他同志的审查。”征得华国锋同意后,杨贵在核心小组会上讲了李震案件的侦破结论,并谈到准备对于桑、刘复之等同志解除审查的想法。祝家耀坚决不同意。会后,还到处煽风点火,提出了一个个所谓的疑点:“李震是在被杀后,有人背进地道里的。”“李震口袋内的安眠药是死后有人故意装进去的。”“李震办公室窗帘上的尼龙绳被剪断一截,但上吊的绳子和窗帘绳的颜色不一样,是有人做了手脚。”“李震房间玻璃门上有个小洞,正好对着于桑卫生间的窗户,他们说是有人枪杀李震不成才把他勒死的。”
    杨贵带领破案组一个疑点一个疑点突破:地下管道口小,一个人进去都费劲,根本无法将死人背进去。经医科院和血型研究所取样鉴定,李震上衣口袋里的安眠药上沾有李震的唾液,是死者从口中吐出一部分装进口袋里的。
    化验结果显示:李震上吊用的绳子就是从窗帘绳子上剪下来的。颜色不一样是因为窗帘绳子的下半段经常拉动而染的污垢。
    杨贵和技侦专家又察看了李震房间玻璃门上的小洞,周围没有放射状裂纹。为了验证圆孔的成因,破案组做了一扇同样的玻璃门,杨贵亲自持枪,按照于桑房间与李震房间等距离进行射击,一枪打去,玻璃被打得粉碎……经过反复论证,李震自杀的结论无可置疑!
    但祝家耀等人硬说李震虽不是于桑、刘复之谋害的,也是被他们逼死的!
    杨贵和华国锋就解除对于桑、刘复之的审查向周总理作了汇报。经总理指示,于桑、刘复之等同志才先后获得解脱。(据《中国老年报》作者:郝建生 等)

    李毅少将
    李毅(1911-1981),河南省开封市人。1930年在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73旅当医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宁都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卫生部医院院长,第13师卫生部部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部后方医院院长。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后方医院院长,中央军委卫生部医政处处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医政科科长,新四军第6支队卫生部政治委员。以后改行当政工干部,历任新四军4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11旅32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11纵31旅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政治工作教授会副主任,中共党史教授会主任。后调装甲兵工作,历任装甲兵学院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1年2月15日逝世,终年70岁。

    李人林少将
    李人林(1914-1995),湖北省天门县黄土潭乡么屋台村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7师19团排长,红2军团第4师10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到鄂豫边地区,任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第4团队团长,参加开辟天(门)汉(汉阳、汉川)沔(阳)抗日根据地。1940年起任豫鄂挺进纵队第8团副团长,第9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5师13旅38团政治委员,第3分区参谋长。1943年春,率第5师15旅一部创建襄(河)南抗日根据地,任襄南指挥部指挥长。1944年起任鄂豫皖湘赣军区第5分区参谋长,鄂中分区司令员兼中共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江汉军区副政治委员,江南游击纵队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在长江两岸坚持开展游击战争。后任襄南军分区司令员,江汉军区独立1旅旅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47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1978年任基建工程兵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3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李士才少将
    李士才(1906-1994),原名李仕才,江西省兴国县均福山林场人。1930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村苏维埃政府主席,省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科员,红军第2补充师干部队支部书记,红3军团第5师15团团部政治指导员,13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军第2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115师342团政治处主任,晋冀鲁豫军区教导第3旅8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20旅副政治委员。第1纵队19旅政治委员,鄂豫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江西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广州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广西军区第二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3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88岁。

    李士怀少将
    李士怀(1911-1983),河南省商城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独立第4师排长,红28军第82师排长,连政治指导员,鄂东北独立团政治委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9团副营长,第14团营长、副团长,新四军第2师6旅17团副团长,第5旅15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5旅15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5师参谋长,第4师副师长,江淮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宿县军分区司令员,安徽省公安总队总队长,安徽省公安厅副厅长,安徽省武装警察总队总队长,安徽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10月22日逝世,终年72岁。

    李大同少将
    李大同(1911-——),山东省招远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干事。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军委总政治部研究室研究员,359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组织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政治部副主任,717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7军139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3兵团政治部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直属政治部副主任,中南军区干部部办公室主任,军委总干部部办公室主任,军衔奖励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干部部部长,工程兵政治部副主任,工程兵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李大清少将
    李大清(1916-——),湖北省黄陂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川陕工人师连长,红33军交通队队长,红四方面军总部护卫连连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挺进支队营政治教导员,先遣支队3大队政治委员,卫河支队政治委员,第129师新编8旅23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 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晋冀鲁豫军区10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桐柏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3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河南军区警备2旅副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邯郸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炮兵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南军区榆林指挥部政治委员。1957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广州军区工程兵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工程兵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装甲兵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大磊少将
    李大磊(1910-1988),河北省大名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大名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8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大名城北区游击大队大队长,八路军129师冀南军区第2支队司令员,第
1军分区副司令员,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第9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第9军分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4纵队42旅副旅长,华北军区70军210师副师长。1947年10月,指挥军分区独立团,在成安商城吕家庄全歼由永年突围南逃的国民党许铁英少将部,参战部队两个营荣立大功。后任华北野战军14纵42旅副旅长、70军201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高炮3师师长,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副参谋长,武装力量监察部监察处主任监察员,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古代兵法研究室主任、战争理论研究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6月25日逝世,终年78岁。

    李元明少将
    李元明(1918-1999),湖南省石门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6军团第16师46团班长、排长,第52团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连长,山西忻崞游击大队大队长,359旅教导营副营长、营长,719团营长,南下支队独立团参谋长等职,参加指挥了田家庄、三井镇、张家湾及南下支队南征途中的多次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军区鄂北军分区副团长,晋绥军区第7军分区参谋长,第8军分区19团团长,第4参谋长,第一野战军7军21师参谋长。参加了汾孝、临汾、晋中和太原战役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师长、师长,沈阳军区炮兵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副师长、师长,沈阳军区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军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顾问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高度重视炮兵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力开展部队训练和学术研究工作,不断促进司令部的建设,为我军的炮兵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由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10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李夫克少将
    李夫克(1915-1988),江西省莲花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家保卫局保卫队第二大队大队长,陕北红30军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第1大队2支队支队长兼军事主任教员,抗大训练部军事教育科长,八路军120师358旅参谋长,晋西北军区参谋处处长兼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教
导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副参谋长,晋绥军区3纵参谋长,西北野战军3纵独立5旅旅长,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沙家店、宜川、扶□,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参谋长、代参谋长。1958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战役系。后任军事科学院战役研究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秘书长,军政大学副校长兼理论
研究部部长,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6月4日逝世,终年73岁。

    李开湘少将
    李开湘(1910-1999),四川省苍溪县人,1932年参加白区地下党的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当地组织游击队队长、营长。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后,先后任油印员,援西军政治部秘书、宣传干事等职,参加了长征和川陕苏区反“围剿”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干事,冀南先遣队政治部组织科代科长,129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太行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同浦、正太铁路沿线的一系列战斗及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二野战军第12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在陇海、定陶、南渡黄河、鲁西南战役、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横渡长江、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和战略行动中屡建战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军政大学川东分校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兵团干部部副部长。回国后,任南京军事学院干部部副部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干部部部长,火箭工程系政治委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某训练基地司令员、政治委员,总后勤部顾问等职。大部分时间从事军事院校的领导工作,倾心培养高素质的军队指挥人才和技术人才,为军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3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李木生少将
    李木生(1912-1971),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红1句军团13师35团班长、排长、连长,红3军团第4师10团营长、副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抗大第3期毕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8团营教导员、营长,第5支队15团营长,第2师5旅13团参
谋长、副团长,第6旅18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12纵34旅副旅长、旅长,第三野战军34军102师师长。参加了涟水、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69师师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69师师长。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68师师长,南京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江苏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1年9月17日逝世,终年59岁。

    李少元少将
    李少元(1915-1984),河北省英山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独立营连指导员,第75师直属队总支书记。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八路军第2纵队2旅6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3师8旅24团政治委员,独立旅3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6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39军117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7师政治委员、39军政治部副主任,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兼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治委员,军区顾问。1969年1月以后,参与指挥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6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4年12月28日逝世,终年69岁。

    李中权少将
    李中权(1915-——),四川省达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川东游击军大队中队长,大队政治委员,中共绥定道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川西道委组织部部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共天全县委书记,金川独立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员,第二分校大队政治委员,第二分校3团政治委员,冀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46军政治委员兼衡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第3军军政治委员,1951年赴朝学习空军实际作战经验。回国后,任华北军区空军参谋长、副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1962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历任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第一副司令员、第二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化民少将
    李化民(1915-2002),甘肃省临洮县人,1928年参加西北军,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15师战士、班长、宣传队分队长、队长,红1军团宣传大队副大队长、排长、干事、营政治指导员,第15军团回民师代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广东水口、东黄陂、建昌等战斗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及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部政治协理员、团通信参谋,豫北第2支队政治委员、副营长,115师344旅688团营长兼政治教导员,129师新编第1旅2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冀中军区第32团团长等职,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香城固、黄崖洞、马子滩、林南等战役战斗以及太行山根据地反“扫荡”作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保安第1旅副旅长,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21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4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四平、锦州、辽西、天津、湘赣、衡(阳)宝(庆)、解放广州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军长、广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顾问等职。在各级领导岗位上,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及时总结部队建设的经验,解决基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高标准地加强部队全面建设。他1985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关心国家和军队建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1985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8月24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88岁。

    李长如少将
    李长如(1918-2002),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27军第1团战士、宣传队队长、交通员、巡视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四次反“围剿”作战,后在极其艰苦和残酷的环境中随部队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第4支队9轩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参加了蒋家口、棋盘岭、周家岗战斗和多次反“扫荡”斗争,为开辟、巩固和发展皖中、皖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北军区警卫团政治委员,辽西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44军131师副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四平、辽沈、平津、衡宝和解放万山群岛等重大战役和战斗,率部从黑龙江畔打到珠江口外,为解放东北,挺进中南,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131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44军政治部副主任,1952年调人民海军工作,历任中南军区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政治委员,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主任,国家海洋局政治委员,海军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顾问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0月9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4岁。

    李长暐少将
    李长暐(1909-1987),江西省信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2军第286团连政治指导员,红3军团补充第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师干部教导队政治委员,红3军团无线电台政治委员,红29军第256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绥德警备司令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副官处处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副官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总兵站部部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5分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逝世,终年78岁。

    李文一少将
    李文一(1907-1975),原名公选,山西省万荣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教导5旅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滨海军区20团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警备旅22团副政治委员,滨海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华东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第三总队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4月,中央军委命令:第二、三、四野战军各抽调一个师的全套干部参加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同时由第三野战军调集干部组成顾问团团部班子,由第四野战军抽调一个军事学校的班子担任越军军事学校的顾问。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和粟裕商议,由当时设在南京的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首长组成顾问团团部。当时总队首长梅嘉生、邓逸凡调到赴越南军事顾问团工作,李文一接替邓逸凡担任华东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委。不久,李文一也
接到调令,参加了赴越南军事顾问团。李文一随韦国清去越南工作。当时韦国清手下,武有梅嘉生、王砚泉,文有邓逸凡、李文一。李文一回国后,历任南京军事学院中共党史教授会副主任、政治系副主任,后进京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三级军功章。1975年11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李文清少将
    李文清(1910-1999),湖北省松滋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3军第7师19团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副团长,龙桑独立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参谋长、团长、旅参谋长,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雁北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文安、枣子营、五台、繁峙等战役战斗,出色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参谋长,第一野战军第3军参谋长。参加了保卫延安战役,并指挥了罗川、榆林、清间、瓦子街和解放西安、解放大西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北军区副司令员,四川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等
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经常深入部队调查研究,认真做好和平时期战备训练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7月13日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90岁。

    李孔亮少将
    李孔亮(1914-——),河北省高阳县人。1938年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第1团政治部宣传干事,冀中军区独立1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冀中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10军分区32团政治处主任,第10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1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南下工作团第2分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第6分校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25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事体育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械部政治部副主任,第1军械科学试验靶场政治委员,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政委,沈阳军区后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李水清少将
    李水清(1917-——),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宣传员,宣传队队长,第13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营政治教导员,冀察热挺进军第33团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7团政治委员,第11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野战军第3纵队7旅副政治委员,第5旅政治委员,第20兵团67军199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199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副军长,在秋季防御战役中,67军激战金城川叁日,顽强抗击了敌人3天的猛烈攻势,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重创美军第7师。全军3天共歼敌17000多人,创造了朝鲜战场日歼敌的最高纪录,志愿军司令部、兵团均发电予以表扬。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副军长,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书全少将
    李书全(1917-1986),安徽省六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5师政治部青年干事、青工科科长,红25军第74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组织科科长,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6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4团营政治教导员,警备第1旅教导大队政治委员,河南人民抗日军第3支队7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5师15旅43团政治委员,鄂豫陕军区第5军分区53支队政治委员,新四军第5师14旅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55师政治部主任,陕南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86年10月25日逝世,终年69岁。

    李书茂少将
    李书茂(1914-1993),湖北省沔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鄂省保卫局特务连副分队长,红3军第3支队分队长,司令部副官,红二方面军司令部参谋,补充团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参谋、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独立第1旅参谋长,第一野战军第1军2师副参谋长,第3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17日逝世,终年79岁。

    李丙令少将
    李丙令(1917-2002),山东省平度县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和组织了天福山起义。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中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营政治委员,第63团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19旅政治部主任,第5旅15团政治委员,胶东军区第1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胶东地区历次反“扫荡”斗争和攻克牟平城、福山城、河源、两沟、马连庄、平度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辽东人民自卫军4纵队政治部主任,支队政治委员、旅政治委员、第11师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第6师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0师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新开岭、“四保临江”、梅河口、安奉路、鞍海、桓仁、辽阳、鞍山等战役战斗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他指挥所属部队参加了解放康庄、怀来、张家口,包围北平等战役战斗。随后,率部参加了湘南衡宝战役、广西战役和广东地区剿匪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守备粤东海防,解放南澳岛、南鹏岛、南澎岛,保卫东山岛等战斗。从1957年起,先后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副教育长、教育长、政治部主任、训练部部长,军政大学副校长、副政治委员等职,为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军事教育事业和培养中高级指挥人才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6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李丕功少将
    李丕功(1910-——),山东省长山县(今属淄博市)人。1937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支队特务大队通信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特务营副连长、连长,清河军区直属团副营长、营长,渤海军区直属团副团长,山东军区第7师19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7师19团团长,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7师50团团长,第四野战军43军128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128师副师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136师师长、第46军副军长。回国后,任上海警备区参谋长,第20军副军长,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李世安少将
    李世安(1915-1996),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排长,红28军手枪团中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教导大队大队长,淮南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第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2师5旅14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闻军松江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兼野战军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4师政治委员,第国野战军39军事家15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第2航空学校政治委员,空军混成旅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南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民航总局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李世焱少将
    李世焱(1909-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河口县特务营政治委员,红25军第224团连政治指导员,红28军第82师244团连长,手枪团分队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战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9团营政治委员,第14团政治委员,第7团任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支队改编为新四军2师4旅,任旅政治部主任,淮南军区路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独立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30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36旅政治委员,江淮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皖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皖北军区副政治委员,1956年任安徽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65年兼任上海警备区第二政治委员,1969年后担任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0年2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李东野少将
    李东野(1916-——),辽宁省沈阳县(今沈阳市)人。北平东北大学肄业。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任东北抗日救亡总会西安分会宣传部副部长,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延安分会主任,中央党校附设训练班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延安赴东北干部大队副大队长,辽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保安总队政治部副主任,辽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辽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安东海军学校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大连海军学校政治澡主任,第1海军学校政治部主任,海军指挥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副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布德少将
    李布德(1919-——),四川省营山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文书、译电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4纵队特务连政治指导员,冀热察挺进军第12支队直属队总支书记,第7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团总支书记,晋察冀军区第11军分区北支支队政治委员,冀察军区第13军分区20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纵队5旅14团政治委员,15团政治委员,第5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20兵团67军199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201师政治委员。201师在金城阻击战中,作战191次,歼敌23000人。1952年调任第68军202师政治委员,在金城反击战中,先攻十字架山,再攻529.3高地,最后攻占桥岩山,作战212次,歼敌9700人。1954年升任志愿军第68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5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8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6年,到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后任要塞区政治委员,1964年升任68军政治委员,山西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夜过党岭山》、《战斗在小五台山》、《解放张家口》、《正太战役中的15团》、《解放太原战斗中的199师》等。

    李永悌少将
    李永悌(1916-——),四川省宣汉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政治部宣传员,红四方面军总司令部二局报务员,军委二局研究员。参加发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二科一股股长,二科副科长、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二局局长,华北军区司令部6处副处长,中原军区司令部二局局长,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新闻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第七局局长,军委中南技术局二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三局副局长、局长兼局政治委员,总参谋部三部副部长、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晚年患严重的神经衰弱,1977年曾50多天不能好好睡觉。他的朋友着名国画家董辰生建议他练习书法。其书法得到启功、王遐举指点,渐入佳境,曾与许德珩、启功、王遐举、董辰生等人举办8人书画展。与夫人出版有《书画作品集》。

    李发应少将
    李发应(1915-2000),安徽省霍邱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3师217团排长,连长,217团干事,红31军第93师271团政治处主任,红93师政治协理员兼特派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警备第6团政治教导员,团副政治委员、副团长、代团长,绥蒙军区第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骑兵旅第3团团长,晋绥军区第5军分区42团团长,第41团团长,晋绥军区第12旅27团政治委员,第3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太原、临汾、平津、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四航空学校政治委员,第八航空学校校长,空军副军长,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副主任、政治委员,空军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11月4日因病在南京市逝世,享年85岁。

    李光军少将
    李光军(1919-1995),江苏省睢宁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
    抗日战争时期,任县边区抗日青年救国团主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一队连长、营政治教导员,新四军第4师9旅26团营长、营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师9旅26团副团长,华东军区第2纵队6师17团团长,第三野战军第21军63师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4师9旅26团副团长,华东军区第2纵队6师17团团长,第三野战军21军63师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军长,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95年4月28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76岁。

    李光辉少将
    李光辉(1912-——),湖南省平江县人。1928年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军团第5军1师1团班长、连政治指导员,5师政治部民运干事,红1军团政治部民运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民运干事,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12大队政治委员,第12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游击军政治委员,第3军分区42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12军分区10团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察北分区副政治委员,独立第5旅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2师政师长,第四野战军48军143师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零陵分区司令员,总高级步校合同战术教授会主任,南昌步兵学校校长,解放军副军长,闽北指挥部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福州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军区部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仲麟少将
    李仲麟(1920-2000),浙江省鄞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参谋部爆破班班长,新四军后担任游击支队爆破教官,新四军第4师留守处副处长,军工部副部长,主持创办新四军第4师军工厂。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师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区军工部副部长兼第二总厂厂长、军械处处长,华东军区军工部副部长、军械处处长,第三野战军军械部部长,华东军区海军技术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军械部部长,1961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炮兵工程学院。回国后,担任炮兵工程学院副院长。1964年至1966年任院长,1966年至1968年任华东工程学院副院长、院长、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0年4月1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80岁。

    李兆炳少将
    李兆炳(1909-1992),福建省漳州市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宣传队副队长、宣传科科长、教育科科长。参加了长征。为红军的政治工作和宣教工作,为红一军团政治部机关报《战士报》的编辑出版,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俱乐部干事,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科长,陕某宁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延安中共中央党校第三部组教科副科长,军委编译局副局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第2旅政治部主任,冀晋军区野战军第1旅副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独立第4旅政治委员,太原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编译处处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国家文物局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离休之后,仍然关心着博物馆事业和党史资料征集工作。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2年6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李庆柳少将
    李庆柳(1915-2001),湖北省麻城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工作,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河南省光山县委书记,红25军第73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第74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宣传科科长、组织科科长、政治教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1旅2团政治处副主任,河南军区第3支队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围攻七里坪战斗、陕西山阳县战斗、河南伏牛山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15旅政治部副主任,陕南军区分区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12纵队34旅政治部主任,江汉军区第4分区副政治委员,独立师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原突围平汉战斗、鲁南战役、湖北襄樊战斗、宜昌战斗、安徽金家岩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军第7航空学校副政治委员,第8航空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铁道兵学院政治委员,铁道兵工程学院政治委员等职。为我军空军和院校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4月10日因病在石家庄市逝世,享年86岁。

    李汛山少将
    李汛山(1910-1992),四川省蓬溪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四川阆(中)南(部)联合县委宣传部长,红四方面军经理部军需科科长,供给部军械修造处处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供给处处长,陕某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供给部副部长、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热辽军区副参谋长、供给部部长,冀察热辽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兵站部部长,冀热察军区参谋长。皖南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供给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后勤教授会主任,后勤学院副教育长、教育长、副院长,总后勤部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后勤学院教育长。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4月30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

    李如洪少将
    李如洪(1917-——),江苏省江宁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教员、研究员,秘书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校务科科长,第3大队政委,东北军区军工部行政处处长、人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国家重工业部人事司副司长,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司司长,设计总局局长,基本建设局局长,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1972年参加领导了“运-10”飞机的研制工作。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4月13日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克忠少将
    李克忠(1918-1985),河北省定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抗日自卫军4团宣传员、连政治指导员,冀中军区第3纵队2团营教导员,第6军分区警备旅1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处主任,第31区队政治委员,第3纵队3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冀中五一反“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19兵团63军189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石家庄,太原、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9兵团第188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3军189师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炮兵政治委员,昆明军区副政治委员,云南省委副书记。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任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5年10月25日逝世,终年67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25 16:56:20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李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2)

    李赤然少将
    李赤然(1914-——),原名李宗贵,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安定县区委书记,红27军第84师1团连政治指导员,第2团政治委员,红15军团第81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两延河防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兼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5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3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兼关中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兼敌工部部长,西北野战军骑兵第6师政治委员,兰州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师政委、军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高射炮学校政治委员,防空军高级防空学校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呈瑞少将
    李呈瑞(1912-1967),江西省兴国县崇贤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模范师3团排长,红3军团政治部直属政治处组织干事,红1军团4师12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政治部直属政治处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队政治指导员,2团政治处主任,抗大总校政治部组织部干部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冀中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7旅副政治委员,炮兵旅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炮兵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军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9月22日因病逝世,终年55岁。

    李佐玉少将
    李佐玉(1914-1992),江西省兴国县鼎龙乡人。1928年参加赣西南农民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保卫局侦察部侦察员,第1师1团副特派员,红军学校政治部副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第四后方医院特派员,中央军委通讯学校特派员,八路军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锄奸科科长,3团代政治委员,晋绥军区骑兵支队1团政治委员,绥远军区骑兵旅副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远军区骑兵旅政治委员,骑兵第一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8月4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李伯秋少将
    李伯秋(1916-——),辽宁省辽阳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于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4支队1团1营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鲁中军区第二政治委员,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兼2团政治委员,第1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警备第2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3师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7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0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朝鲜西海岸反登陆防御和
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代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共辽宁省委书记。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迎希少将
    李迎希(1902-1981),河南省商城县人。1928年参加商城农民暴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商城游击第4支队中队长,商城游击大队大队长,红4军10师29团营长,团参谋长,独立团团长,红四方面军独立师副师长,第4军司令部参谋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120师359旅团参谋长、团长,河南人民抗日军第4支队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河南军区参谋长,鲁中军区4师副师长、师长,华东野战军9纵22师师长,第9纵副司令员,山东兵团参谋长,第7兵团参谋长兼浙江军区参谋长。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济南、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5月22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李良汉少将
    李良汉(1914-2004),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永丰县模范团连副政治委员,红1军团警卫连班长、排长、司务长等职,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斗争和反帝大同盟工作,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工作连副政治指导员,总校医院、总校校部政治指导员,第一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总校直属队政治协理员,抗大太岳大队政治委员,太岳分校政治部主任等职,多次参加反“扫荡”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华北军政大学第三总队政治委员,为加强军政大学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培养大批合格的军政人才做了大量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30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副主任,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工程兵副政治委员等职,为我军军校建设和工程兵建设做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5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李君彦少将
    李君彦(1913-1999),河北省定兴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干事,河北省委宣传干事,江苏省委组织干事,共青团中央经济斗争部秘书、部长,共青团河北省委巡视员、北平市委书记、天津市委组织部长等职。“七七事变”爆发后,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教员,抗大第二分校训练部政治教育科副科长,校部教育科科长兼晋察冀军区训练部编译科科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宣传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军事管制局局长,独立第4旅政治部主任,第一纵队3旅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等职,随部队参加了察南、绥东、应县、保北、平津、太原、兰州和宁夏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海军政治部副主任,海军政治部顾问、副主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军顾问,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尤其为海军政治工作的丰富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9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李陈泰少将
    李际泰(1919-1985),山东省武城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东进支队政治指导员,山东纵队特务团营总支书记,山东纵队第2旅4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滨海军区营副政治委员,13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1师2团政治处主任,山东野战军1师2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112师政治委员,1950年率112师入朝作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政治部主任、军参谋长、副军长、代军长,防空部队华北防空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司令员,国务院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5年1月22日因病逝世,终年66岁。

    李忠信少将
    李忠信(1916-1997),安徽省萧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苏鲁豫抗日游击队排长,苏鲁豫支队连指导员,八路军115师教导第5旅14团营教导员,县大队副政治委员,山东滨海军区4团营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2师4团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2师4团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2师4副团长、团长,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2师副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38军113师参谋长、112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副师长,在第二次战役中,112师迂回攻击德川之敌,敌我粘在一起,全线大乱,112师的师团指挥所同敌军散兵发生混战。当时112师指挥所设在一个小村子里,师长杨大易到团里去了,政委李际泰也不在指挥所,李忠信盘腿坐在炕上,伏在小炕桌上写战报。突然电话响了,原来是师里查线员打来的,声音很低:“副师长!别跟我说话,你听着就行,有一股敌人正向你住的房子去了。”李忠信到屋外一看,一伙敌兵快要进指挥所了。指挥所只有一个警卫班,李忠信沉着冷静,果断命令警卫班抢占屋后山头,又令司号员吹号。李忠信抡起驳壳枪就打,枪声和号声把敌兵吓跑了。李忠信后来接替杨大易任112师师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副军长、50军副军长,成都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四川省军区顾问,沈阳军区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7年12月27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81岁。

    李国良少将
    李国良(1908-1983),湖北省天门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区赤卫大队大队长,红3军第7师20团排长,新兵团连长,红2军团4师10团总支书记,第4师司令部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 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营教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大青山骑兵支队2团团长,绥蒙军
区教导大队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绥东军分区司令员,晋绥军区新5旅旅长,第10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公安总队总队长,江西省公安总队总队长,江西省军区参谋长,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江西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6月23日逝世,终年75岁。

    李国厚少将
    李国厚(1915-1998),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1师30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25军75师223团营政治委员,红15军团电台政治委员,红25军73师21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营长,2师4旅12团营长兼教导员,淮南津浦路西联防司令部参谋长兼独立1团团长,第2师6旅16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第6旅副旅长兼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豫皖苏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皖北军区警备第2旅旅长。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师师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南京军区公安军副司令员,浙江军区副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2月26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83岁。

    李定灼少将
    李定灼(1914-198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1师30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第32团政治处主任,第33团副团长,军司令部第四科科长,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营教导员,385旅独立支队政治委员,东进纵队8支队政委员,第1团团长,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司令员。在冀南军区,曾被日军俘虏,后被我军营救。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独立5旅旅长,晋冀鲁豫军区10纵29旅旅长,桐柏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司令员,第四野战军58军173师师长。参加了邓县、襄樊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参谋长、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9月5日逝世,终年73岁。

    李树荣少将
    李树荣(1919-——),陕西省延川县人。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5军团第73师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旅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八路军第2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1旅政治部副主任,第二野战军16军47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铜仁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师师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师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师长,海军青岛基地航空兵副司令员,北海舰队航空兵副司令员,北海舰队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李荆璞少将
    李荆璞(1908-2000),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31年参加反日自卫队。1932年10月参加革命,193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宁安反日自卫队队长,吉东工农反日义勇总队总队长,绥宁抗日同盟军1师师长,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1师师长,1937年至1938年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八路军大青山骑兵支队团政治部主任,绥蒙军区武委会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牡丹江省军区司令员兼临时省委书记,我党领导下的牡丹江市政府第一任市长,合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兼佳木斯市卫戍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任热河省军事部部长,热河省军区司令员,1956年调任沈阳军区第一文校校长,1962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0年11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李钟奇少将
    李钟奇(1913-2003),原名李连芳,辽宁省建平县人。1931年参加东北义勇军,1933年编入抗日同盟军。1936年率东北军所部加入中国红军队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抗日同盟军骑兵3师9团连长,红1军团骑兵团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骑兵营副营长、代营长,平西军分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参谋长,骑兵团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陆军中学总队长,总校二大队大队长。参加了平型关等战斗和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校副教育长,华北军区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副教育长。为我军培养了大批作战指挥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军校局副局长,军校部组织计划处处长、军委军校管理部助理部长,军委训练总监部计划监察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军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等职。为部队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李俭珠少将
    李俭珠(1908-1997),湖南省茶陵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茶陵游击队中队长,独立营政治委员,红6军团第17师50团特派员,红2军团第4师特派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锄奸部副部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长春市公安总局副局长,吉林军区政治部主任,吉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3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吉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9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炮兵5师政治部主任,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种兵政治部副主任。回国后,历任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14日因病在长沙逝世,终年89岁。

    李宏茂少将
    李宏茂(1913-1984),四川省开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无是处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6团班长、排长、连长,红四军卫生部所长,警卫队政治指导员,红9军第25师司令部侦察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队长,胶东军区第13团营长,第15团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12旅34团团长,第12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41军123师参谋长。参加了海城沙子岭战斗、本溪保卫战和塔山阻击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23师副师长、师长,第41副军长,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10月2日因病在长沙163医院逝世,终年71岁。
    附录:将门虎子  197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被迫对越南侵略者奋起自卫反击。李宏茂正因重病住进广州军区总区院,他没把生病的事告诉儿子,却写信去鼓励在解放军中服役的三个儿子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信中说:“我们一切都好,不必挂念,在战场上要当英雄”。
    在战斗中他的三个儿子都曾负伤立功:
    李海立二等功,为副营长,负伤;
    李伟立三等功,负伤;
    李江立三等功四次,负重伤,身上中了上百块大小弹片,肠子被炸断,经医院抢救好转后送到长沙祟军医院治疗,李宏茂去看望时鼓励儿子说:“你做得对,要革命就会有流血牺牲的,你要好好养伤,争取早日重返战斗岗位”。
    李宏茂热情支持三个儿子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的事迹,《解放军报》1979年17日在头版进行了报道,誉之为“将门虎子”。

    李桂林少将
    李桂林(1913-1981),又名李林,湖南省平江县献钟镇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5军3师政治部文印科科长,红29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3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警备2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辽东分校政治部主任,东北独立5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第50军149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基本建设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后勤学院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7月18日逝世,终年68岁。

    李振邦少将
    李振邦(1913-1999),江西省丰城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3军第9师26团机枪连任战士、班长、排长、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赣东、宜南等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抗大第一分校大队政治协理员,大队政治教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2旅5团政治委员、县委书记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2师6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北野战军第38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42军155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长春战役、平津战役和豫西剿匪、解放大西南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政治委员,回国后,任成都军区炮兵部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炮兵部副政治委员等职。是第五届全国政协
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9月12日因病在济南逝世,享年87岁。

    李振声少将
    李振声(1919-1974),湖南省茶陵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保卫局侦察科科员,红6军团16师46团政治处干事,团俱乐部主任,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7团政治处主任,第3军分区2支队政治委员,第20团政治委员,冀东军区第18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独立13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9纵26师首任政治委员,26师的前身是冀东军区独立11旅,是抗日战争结束后由冀东各县区游击队组成。“该师没有老骨干部队,干部绝大多数是青年。部队富有朝气,战斗情绪高,作风勇猛,执行命令坚决。”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6军137师政治委员,衡阳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师政治委员,空18师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18师政治委员。空18师在朝鲜战争中与美空军作战7次,击落敌机6架,被击落、击伤各3架。回国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干部部第二部长,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空9军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4年3月1日逝世,终年55岁。

    李致远少将
    李致远(1907-1978),江西省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独立第3师八团政治处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中央军委总卫生部训练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邓宋支队第七团政治委员,挺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军区独立第8旅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6纵队17旅政治委员,第20兵团203师政治委员。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河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78年1月23日逝世,终年71岁。

    李铁砧少将
    李铁砧(1915-1967),安徽省桐城县人。1937年肄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专修科。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教育干事,教育股副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延安炮兵学校秘书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团炮兵学校后方政治部宣传科科长,中国共产党通化省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补充师第5团政治处主任,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兼军政大学杂志主编,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炮兵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炮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炮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炮兵直属政治部主任。1957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6月逝世,终年52岁。

    李建良少将
    李建良(1910-1988),湖北省荆门县人。1931年参加荆门县赤卫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荆门县特务队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4师10团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12团政治委员,第1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120师独立第2支队政治委员,714团政治委员,晋绥军区独立2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7军2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齐会战斗和晋中、太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第3公安军学校政治委员,公安军边防学校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工程兵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委员。1963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3月21日逝世,终年78岁。

    李家益少将
    李家益(1918-1974),安徽省金寨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1师32团政治处宣传员,共青团团委书记,第12师参谋,川陕省指挥部参谋,西路军队列科代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第三分校训练部政治指导员,参训队队长,中央军委一局一科科长,陕某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第一科科长,八路军129师385旅警备5团参谋长,385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10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3纵7师参谋长,第9师参谋长。参加了
鲁南、洛阳、济南、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25军参谋长、24军参谋长。1952年
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24军参谋长、副军长。参加了朝鲜东海岸元山防御作战、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1965年7月至1966年5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74年1月16日逝世,终年56岁。

    李资平少将
    李资平(1910-2004),广东省广州市人。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叶挺领导的铁四军军医院工作。1933年参加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军委卫生部第一后方医院主治军医,休养连连长,永坪医院院长。1934年,参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任留守兵团卫生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卫生部部长,东北军区医院管理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卫生部部长兼广东省卫生厅厅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卫生部部长,东北军区卫生部部长,东北军区军医学校(第一军医大学前身)校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副部长、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中共四川医学院党委第一书记,四川省政协常委,北京医学院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4年9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李继开少将
    李继开(1916-1994),江西省新干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兵站警卫连排长,中央军委警卫营参谋,军委1局参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兵站运输科科长,兵站部延川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政治部总务科科长,太岳纵队第2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八路军南下支队情报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鄂东军区参谋长,胶东军区副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参谋长,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苏南军区参谋长兼无锡市警备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副参谋长,第10兵团兼福建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副参谋长,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军区空军后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4年10月4日逝世,终年78岁。

    李彬山少将
    李彬山(1912-——),原名李礼三、李斌山,湖南省平江县谢江练埠村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湘鄂赣军区政治部破坏部部长,湘鄂赣军区游击队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过新四军第1支队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苏北盐城总队副总队长,独立团团长,新四军第6师51团政治委员,苏浙军区第3纵队9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过苏中军区第3旅9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0师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3军67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过中国人民解放军23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上海警备区第二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依法剥夺李彬山获得的一级解放勋章。1995年逝世,终年83岁。
    附注:李彬山与“四人帮”的问题  文革初期,李彬山就投靠张春桥,参与迫害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廖政国。上海“一月革命”时成立的上海市革命委员会17名委员中,就有李彬山。批林批孔运动一开始,张宜爱、李彬山写信给张春桥,反映上海警备区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捂盖子。张春桥批示由王洪文主持市委常委和上海警备区常委开会,帮助警备区领导取得“主动权”。马天水等在会上攻击上海警备区执行“没有廖政国的廖政国的路线”。会议的第二、三天,张宜爱、李彬山发言,站在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一边指责警备区其他领导,攻击周纯麟,致使周纯麟在会上心脏病发作,昏倒在会场。王秀珍在一次会上指着张宜爱、李彬山说:“来来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你们说没有头头,这就是你们的司令、政委!” 李彬山得到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培植,委以重任。李彬山本不管民兵工作,但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却使他成为百万上海民兵的司令。李彬山把持的民兵指挥部只听“四人帮”、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指挥,李彬山把警备区部队当作当面之敌,针对警备区部队大抗民兵战备演习,发枪发弹,在我军历史上极为罕见。1976年10月8日,徐景贤、王秀珍获悉“四人帮”被拘禁的消息后,决定发动武装叛乱。徐景贤、王秀珍、王少庸召集张宜爱、李彬山、市民兵指挥部施尚英、钟定栋、市公安局薛干青、徐成虎进行紧急部署,决定建立指挥班子,设立两个指挥点。为了控制调动部队,8日晚,徐景贤、王秀珍通知张宜爱、李彬山、杨新亚(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李仁斋(警备师师长)待命。深夜,徐景贤、王少庸、张宜爱、李仁斋进入一号指挥点,负责总的指挥,同时下达将警备区两个连交给市委机关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调动的手令。王秀珍、冯国柱、李彬山、杨新亚进入二号指挥点,具体部署武装叛乱。由于中央采取了有力措施,制止了这一犯罪活动。

    李梓斌少将
    李梓斌(1914-1986),湖南省平江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1师训练队副排长,第6师17团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队长、大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1支校校长,115师教导第5旅参谋长,山东军区第1师副师长,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参谋长,西线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区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21分部副部长,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7月21日逝世,终年72岁。

    李雪炎少将
    李雪炎(1913-1999),河北省定兴县人,1937年参加河北游击军,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河北游击军第10路连长,冀中军区游击第3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组织科科长,独立支队第25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边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3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第7师20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19旅政治委员,教导团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南军区工兵学校政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工程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副参谋长兼计划处处长,空军后勤部第二副部长兼参谋长,空军学院院务部部长,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空军后勤部副部长,后勤部顾问等职。
    1955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空军少将军衔。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99年8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李曼村少将
    李曼村(1917-1996),山东省章丘县(今市)普集镇万山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独立2团中队长,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3支队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3旅营政治教导员,第8团政治委员,清河军区清西独立团政治委员,渤海军区第6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涝海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兼警7旅政治委员兼地委书记,第7师政治委员,第11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8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第三政治干部学校、政治师范学校、第二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增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6年8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李逸民少将
    李逸民(1904-1982),浙江省龙泉县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参加过南昌起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情报部第一局局长,西北公学副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北平军调处执行部第26小组代表,牡丹江省建设厅厅长,东北人民政府财经计划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军委直属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报》社总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总参谋部政治部顾问。是中国共产党长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2年6月5日逝世,终年78岁。

    李辉高少将
    李辉高(1904-1969),又名贵森,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参加浏阳县东乡红军游击队。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4师1团司务长、管理员,红3军团第4师司令部运输队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补充团供给处粮秣股股长,团供给处处长,115师补充团供给部副部长,鲁南军区供给处处长、供给部部长、后勤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南军区供给部部长,山东军区供给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后勤部部长,济南军区后勤部部长,济南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9年4月26日逝世,终年65岁。

    李景瑞少将
    李景瑞(1914-1969),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34师电台报务员,少共国际师(第15师)电台报务员,粤赣军区无线电队报务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电台报务员,红3军团无线电队代理报务主任,红四方面军电台报务主任,红5军无线电队队长,援西军无线电队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5旅电台队队长,新四军第1支队电台中队中队长,苏北指挥部通信科科长、电台总队政治委员,第1师司令部第3科科长兼电信大队大队长,苏浙军区司令部第3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司令部通信局副局长兼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通信科科长,第三野战军司令部通信联络处处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通信兵部副主任兼训练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1969年4月6日逝世,终年55岁。

    李道之少将
    李道之(1911-1983),原名李道元,山东省牟平县人。1938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3军新兵营连指导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64团营副政治教导员,山东纵队第5旅13团政治处副主任,旅政治部锄奸科科长,第14团政治部主任,胶东军区6师18团政委、巡视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6师18团政治委员,东北吉黑军区警备3旅政治部主任,哈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哈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北满独立2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1纵民运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第38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26师副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6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直属政治部主任,空军第13师政治委员,空5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12月14日逝世,终年72岁。

    李福尧少将
    李福尧(1917-2000),河北省冀县(今冀州市)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鲁西北抗日游击支队。
    抗日战争时期,任班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第10支队1团政治处主任,129师冀南军区新八旅组织科科长,第3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独立第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独立4旅政治部主任,桐柏军区28旅副政治委员,湖北军区独立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参加了“百团大战”。经历了从晋冀鲁豫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反攻,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高级工兵学校政治委员,第五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副政治委员等职。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 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3月23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李福泽少将
    李福泽(1914-1996),山东省昌邑县人。1935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后转入大厦大学。1936年参加上海救国学生联合会。1937年9月赴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11月,奉命回家乡组织抗日武装。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昌邑县委军事部部长,鲁东游击队参谋长,鲁南第1区队区队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8支队1团团长,第1旅1团团长,第1旅参谋长,鲁中军区第3师参谋长等职,为巩固和扩大鲁中抗日根据地,发展地方武装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第3师参谋长,警备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1旅旅长,纵队参谋长,安东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41师参谋长等职。参与指挥了南满战役和塔山阻击战。后参加了平津战役、广西战役等,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参谋长、副军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同年10月回国后,相继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军参谋长、副军长。回国后,任中南军区司令部军训处处长、作战处处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兼作战处处长,训练基地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国防科委副主任兼基地司令员等职。曾直接参与组织领导了导弹、导弹核武器、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等重大试验,为发展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2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

    李德生少将
    李德生(1916-——),河南省新县陈店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军第11师32团团部传令兵、班长、排长,第12师35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川陕,投入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5年参加长征,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交通队支部书记。同年6月因被指责否定张国焘的正确领导被开除党籍,1936年2月重新入党(1946年中共“七大”后取销被开除党籍的错误处分)。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通信排长、特务连连长、副营长、营长,太行军区第2军分区30团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的战斗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初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七旅十九团团长,1946年7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七旅旅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和兰封战役,并率部随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参加了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在襄樊战役中,所部十七旅在其指挥下英勇作战,活捉敌中将绥靖区司令官康泽,被中共中央记大功一次。率部参加淮海战役后不久,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12军35师师长,随后率部参加渡江作战,直取徽州、金华、杭州等地,并参加解放重庆、成都的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3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师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金城防御作战。1952年9月任十二军副军长,11月出任上甘岭战役前线总指挥,参加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回国后,1955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军长,1957年入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0年返回部队后,在毛泽东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了“郭兴福教学法”,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称赞,并于1964年1月由军委号召在全军学习推广,为提高人民解放军的训练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1968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年4月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1971年1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1973年12月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85年11月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党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授予上将军衔。著有《李德生征程漫忆》及《李德生回忆录》。

    李镜如少将
    李镜如(1914-1999),河北省束鹿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南民众抗日自卫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八路军129师385旅政治部宣教科副科长,统战科科长,第769团政治处副主任,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14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要将红军帽改为国民党军帽,很多人想不通,李镜如也是一个。他对徐立清说:算了,我这个副科长不干了,我想不通,更不能去做别人的工作。有一次,他带部队插入敌后,遇到日军围剿,部队没有粮食,一连7天7夜靠挖野菜充饥。一次路过一块玉米地,弄了一些玉米给团里的病号补养身体。这件事被反映到129师组织部长徐立清那里,他被徐立清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3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野战军第11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川东军区干部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动员部副部长、任免部副部长,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第3海军学校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国共产党海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9年3月5日因病逝世,终年85岁。

    李懋之少将
    李懋之(1910-——),山西省襄垣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纵队游击大队副大队长,游击第1团副营长、代营长,第216旅参谋主任,八路军太岳纵队25团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太岳分校教育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纵队参谋处处长,豫西军区参谋长,河南军区副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吕梁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副参谋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上甘岭战役,回国后,任军事工程学院副教育长、物资保障部部长、教育长。1958年入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后任军事工程学院副院长、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李耀文少将
    李耀文(1918-——),原名张锡绅,山东省荣成县成山镇一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政治部教育股股长,第一路指挥部政治委员、军政治处主任,胶东抗日游击第3支队政治委员,支队政治部主任,第3军62团、21旅政治委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旅政治部副主任,鲁中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第9师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3师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6军政治部主任,第26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政治委员,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大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功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1日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25 16:56:43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李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李景上将
    李景(1930-——),山东省滕县人。1945年12月参加革命。1946年11月16岁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民兵联防队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战士,连部文书,鲁南军区教导团干部队学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人民解放军空军第6航空学校,任空军航空兵第9师飞行员、中队长、团空战射击训练副主任;1955年9月任海军航空兵团空占射击训练主任、飞行大队大队长、副团长、团长,1966年6月任副师长,1969年5月任师长;1973年7月任海军副参谋长;1980年11月任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1982年8月任海军副司令员,1983年8月至1990年4月兼海军航空兵司令员;1992年11月至1995年7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其军衔也由海军中将改为中将军衔。李景上将起于陆军,发迹于空军,建功于海军,最终归于陆军,完成了海陆空三栖的经历,1995年年满65岁退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空军校官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李九龙上将
    李九龙(1929.3.25-2003.11.19),河北省丰润县胥各庄(今属丰南县)人。1945年8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24师排长,第四野战军45军135师405团2连副连长、连长,参加过东北1947年秋季攻势和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立大功四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副营长,参加桂东南剿匪作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营长、副团长,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金城战役。1958年回国后,任副团长。1960年入军事学院学习。后任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1985年6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90年4月任总后勤部副部长。1991年9月-1994年10月任成都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8日晋升为上将军衔。2003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3年11月1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李文卿上将
    李文卿(1930-——),原名李云岫,山东省牟平县人。1945年7月参加革命,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战争时期,任牙前县区青年救国会任干事、区政府助理员,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19师55团政治处政工组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南京军区直属政治部助理员,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秘书、副主任,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1992年10月-1995年7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李来柱上将
     李来柱(1932.11-——),山东省范县(今属河南省)人。1944年参加地方革命武装。1947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营副政治教导员、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参谋长等职。1976年于解放军军政大学毕业。后历任师长,北京军区步兵学校副校长兼训练部部长、石家庄陆军学校校长。1985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93年12月起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8日晋升为上将军衔。

    李希林上将
    李希林(1930.10-——),原名李瑞林,河北省冀县(今冀州市)人。194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大队侦察通讯参谋、总队作战参谋、团司令部作战股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边防师司令部侦察科副科长,广州军区团副参谋长,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副团长、团长、军教导队队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军参谋长。1980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83年起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85年6月任广州军区参谋长,1990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92年10月-1996年1月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常务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8日晋升为上将军衔。1996年退役。

    李新良上将
    李新良(1936.11-——),山东省莱阳县人。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
    1953年8月入南京工程兵学校学习。1956年毕业,任陆军第41军工兵营排长、副连长、营参谋、团司令部作训股参谋。1962年任师司令部工兵科参谋、师司令部工兵防化科科长。1969年任团参谋长。1973年任副师长。1980-1981年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毕业后任41军师长。1983年5月任广西军区司令员。1988年2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93年12月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1995年9月起任沈阳军区司令员。1997年12月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1998年晋升上将军衔。

    李继耐上将
    李继耐(1942.7-——),山东省滕州市人。1961年9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6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1967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先后在工程兵部队当战士、班长。1969年起先后在第二炮兵部队任副排长,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基地政治部宣传处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宣传股副股长,团副政治委员。1977年10月调任第二炮兵政治部组织部青年科科长,后任组织部副部长兼青年科科长、组织部副部长兼组织科科长、组织部副部长,基地副政治委员。1985年2月任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1990年4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92年11月任国防科工委副政治委员。1995年7月任国防科工委政治委员。1998年3月起任总装备部政委。2002年11月任总装备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上将军衔。

    李乾元上将
    李乾元(1942.3-——),河南省林州县人。1959年入郑州纺织机械学院学习。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长、师作训科参谋、副科长,1976年任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1980年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82年任师参谋长。1983年任陆军第1军副参谋长。1985任陆军第1集团军军长、党委副书记。1990年7月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94年12月任兰州军区参谋长。1999年6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同年9月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李德生上将
    (见上《开国将军·李德生少将》介绍)。

    李耀文上将
    (见上《开国将军·李耀文少将》介绍)。

    李玉中将
    李玉(1943-——),陕西省延长县人。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85年10月后任兰州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1992年3月任作战部部长,1993年10月任陆军第21集团军副军长,1994年9月任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副部长,1995年7月任军事百科部部长,1997年11月后任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主任、总参谋长助理。
    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李平中将
    李平(1925-——),山东省蓬莱县人。1938年参加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连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纵队教育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渡江、漳厦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1957年军事学院政治系毕业。后历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总政治部群众工作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直属政治部主任,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副政治委员,1986年任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伦中将
    李伦(1927-——),安徽省芜湖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自然学院、抗大、炮兵学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司令部参谋,华东野战军副营长,第三野战军营长。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1949年在解放舟山群岛战役中立一等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副参谋长,中央军委运输司令部科长,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科学研究室主任,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训练处副处长,总后勤部运输部处长,副部长,部长。1986年任后勤学院院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灿中将
    李灿(1925-——),河北省徐水县人。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战争时期,任徐水县区抗日联合会主任,特派员、营教导员,政治处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空军团政治处主任,军区空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青年部部长,群众工作部部长,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石家庄高级陆军学校副政治委员,1987年任军事教育学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硕中将
    李硕(1929.9-——),北京市房山县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任第19兵团团政治处宣教干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回国后,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军政治部副主任、军政治部主任,1982年任军政治委员,1985年任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1988年任成都军区纪委书记。1990年任军事科学院纪委书记。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0年退役。第九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特邀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文华中将 
    李文华(1945.8-——),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人。1965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团组织股干事,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政治教导员、政治教导员,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团政治委员,集团军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集团军政治部主任,北京卫戍区政治部主任。1995年任北京卫戍区政治委员。2002年任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94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200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李世田中将
    李世田(1927.10-——),山东省文登县高村镇辛店子村人。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1946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文登县警卫营连文化干事,胶东军区、第三野战军连指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干事、舰队训练团大队政治委员,政治处主任、舰队训练团副政治委员,水警区政治部副主任、水警区政治部主任、水警区副政治委员、水警区政治委员、基地政治部主任、基地政治委员。1985年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李正忠中将
    李正忠(1928-——),奉天省盖平县(今辽宁省盖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察军区分区作战参谋,参加了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军区骑兵师军务科科长,团副参谋长。196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毕业。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师副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新疆军区军训部副部长、部长,乌鲁木齐军区副参谋长,1985年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平相中将
    李平相(1923-1994),山西省解县(今运城市)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苏鲁豫支队测绘员,参谋,新四军第三师骑兵连连长。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师侦察科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师参谋长。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军事学院教员、教研室主任、训练部副部长,武汉军区副参谋长,新疆军区副参谋长,后勤学院训练部部长,1986年任后勤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病逝,终年71岁。

    李永泰中将
    李永泰(1928-——),朝鲜族,吉林省通化县人。1945年参加八路军,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司务长,辽东军区卫生部会计。1950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任飞行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大队大队长。后任空军团领航主任、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1975年7月任武汉军区空军司令员,1982年11月任空军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族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李永德中将
    李永德(1941-——),黑龙江省望奎县人。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5年6月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历任空军航空兵飞行员、大队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副师长、师长。1980年入空军学院高级班学习。后任空军某军副军长、空军某指挥所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94年12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1999年1月任空军副司令员。
    1988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6年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

    李安东中将
    李安东(1946.7-——),陕西省西安市人。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8月参加工作,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系毕业,大学学历。1965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5年8月至1970年8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系学员;1970年8月至1977年9月空军航空兵师机械师、参谋;1977年9月至1983年1月空军司令部科研部装备发展规划办公室参谋、科长;1983年1月至1985年6月空军司令部科研部装备发展处处长;1985年6月至1987年2月解放军总参谋部陆航办工作;1987年2月至1988年3月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部航空专用装备处副处长;1988年3月至1992年12月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部综合计划处副处长、处长;1992年12月至1993年2月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部综合计划局局长;1993年2月至1998年8月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部副部长、部长(期间:1996年3月至1997年1月在国防大学基本系学习);1998年8月至2000年12月解放军总装备部部长助理兼总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1999年12月免兼职)、总装备部党委委员;2000年12月起任解放军总装备部副部长、总装备部党委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李际钧中将
    李际钧(1934.5-——),吉林省长春市人。195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回国后,任军司令部侦察处参谋 ,1958年军事科学院外军研究部助理,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学术调查研究处处长,军事科学院计划指导部学术调查室主任,第38军师长,第38军军长,1985年第38集团军军长,1987年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1991年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1992年年11月起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7年退役。

    李旭阁中将
    李旭阁(1927.1.31-——),河北省滦县(今滦南县)小集庄人。1943年6月参加革命,同年12月参加八路军。194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冀东军区第13分区军政干校学员、连文化教员,冀热辽军区特务团供给员,参加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冀东军区司令部参谋,第15分区司令部股长、作战科副科长,团副参谋长、团参谋长。1951年2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司令部军训科科长、副处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3年回国。1954年调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参谋,总参谋部作战部副处长。1964年任中国首次核试验办公室主任。1969年任师长。1975年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1982年任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副司令员。1985年7月-1992年11月任第二炮兵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买富中将
    李买富(1946.9-——),山西省沁水县胡底庞庄村人。1964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空军雷达兵第29团战士、司务长,空军郑州场站军需股股长、副站长,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军需处副处长、处长,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军需处处长、副部长、部长,1994年任成都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1991年入国防大学后勤干部进修班学习,1999年入空军工程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2000年8月任成都军区空军副司令员,2001年1月任空军党委常委、后勤部部长,2003年任空军副司令员。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5年7月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200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李进民中将
    李进民(1926-——),山东省平度县人。1938年8月参加八路军,194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排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指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1985年7月任北京卫戍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连秀中将
    李连秀(1923-——),山东省沂南县人。1938年8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山东军区班长,排长,副连长。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1纵队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团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参谋长、军长,第40集团军军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国家公安部党组成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9年1月被授予武警中将军衔。

    李宝祥中将
    李宝祥(1940.4-——),山西省襄汾县人。大专文化。195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排长,团政治处干事、组织股长、主任。1980年6月任团政治委员。1983年5月任师政治委员。1985年8月任集团军政治委员。1991年3月入国防大学学习。1994年12月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李栋恒中将
    李栋恒(1944-——),河南省南阳市人。1963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系学习,196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9月毕业待分配,同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8年12月部队农场当兵锻练,1970年3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战士,1970年9月任排长,1970年12月任陆军某师政治部秘书科秘书,1974年8月任陆军某军政治部组织处秘书,1977年9月任营政治教导员,1979年1月任陆军某团政治处主任,1979年8月任陆军某团政治委员(其中:1980年8月至1982年7月解放军政治学院完成班学习);1982年7月任陆军第190师政治部主任,1983年4月陆军第190师政治委员,1983年11月总政治部干部部院校处处长,1986年7月任陆军第39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90年6月任陆军第39集团军副政治委员,1993年2月任陆军第39集团军党委副书记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1995年3月至6月中央党校省部级班学习)。1996年4月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政治部主任。2003年12月任解放军总装备部副政治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200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97年晋升武警中将警衔,2003年改陆军中将军衔。

    李宣化中将
    李宣化(1922.4.14-——),河南省杞县高阳小岗村人。1938年10月参加新四军。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政治教导员和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股长、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政治处副主任,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团政治委员,1952年回国。后任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6年8月入解放军政治学院速成系学习。1957年毕业。后任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部秘书处处长,装甲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师政治委员,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主任。1985年6月-1990年4月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海波中将
    李海波(1929-1991),上海市宝山区人。1945年4月参加新四军,194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司令部联络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参谋、副大队长。参加过孟良崮、平汉路、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舟山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副科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司令部参谋、师司令部副科长。参加了石砚洞北反击等战斗。回国后,任第23军科长、副处长,沈阳军区防突发事件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军区司令部情报部副部长,第23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1981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回国后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沈阳军区参谋长。1985年至1989年,参加指挥东北的抗洪、扑火等重大抢险救灾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多次立功受奖。1953年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1年1月26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62岁。

    李继松中将
    李继松(1941.7-——),河南省杞县人。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指挥排排长,团政治处组织股干事、股长。1973年任师政治部副主任,1978年任团政治政委。1983年任军政治部副主任,1984年任师政治委员,1985年8月任陆军第31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87年任陆军第31集团军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1992年3月任陆军第31集团军政治委员。1996年4月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1999年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第十六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90年由大校晋升少将军衔,1997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李大鹏少将
    李大鹏(1929-2003.3.21),黑龙江省双城市人。1946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后勤部副科长、后勤指挥所联合办公室主任、教务科科长、劳资处副处长、教务处处长、训练部副部长、校务部部长,解放军高级后勤学校副校长、校长,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院长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3年3月2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74岁。

    李小军少将
    李小军(1945.5-——),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一村,196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军某处处长,总参谋部兵种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局局长,装甲兵指挥学院院长,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等职。
    1996年授被予少将军衔。

    李元喜少将
    李元喜(1929.11-——),山西省高平市马村镇(原东周乡)东宅村人。1944年参加革命,1946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至1980年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步兵学校、军政大学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班长、团宣传队队员、文化教员,连政治副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参加过解放晋南、太原、西南剿匪等战役和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营副教导员、营参谋长,参加过抗美援朝等战斗和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营长、营长,第179师(临汾旅)作训科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谋长、副师长,南京军区训练外围官大队大队长,第60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1985年8月-1990年6月任安徽省军区司令员。1992年底离职休养。是任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尉官军衔。荣获解放奖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际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1日被授予少将军衔。

    李少军少将
    李少军(1949.11-——),江苏省睢宁县人。1968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北京军区红二连(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2师5团2连)战士、班长、排长,第38军112师红军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第3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军长。200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任第38集团军军长。是开国少将李光军(见上第3楼《开国将军·李光军少将》介绍)之子。

    李文瑞少将
    李文瑞(1930.2-——),黑龙江省巴彦县丰乐乡陈林屯人。1945年9月参加苏联红军驻巴彦县卫戍司令部“中国学生队”。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74年奉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历任政工研究员、外军部第四研究室主任、院计划组织部副部长、军制部部长、政治部主任。李文瑞曾参与编撰中国第一部军事百科全书,主编《1985年军事年鉴》和《1987年军事年鉴》。
    1988年9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李文健少将
    李文健(1930-2001),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人。194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供给部财粮科见习会计,第二野战军第12军供给部财政科会计、后勤部参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后勤部参谋,志愿军总部财务部秘书。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后勤部财务部企业财务科科长、供应部副部长、财务部部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11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李玉忱少将
    李玉忱(1930.3-2004.4.22),辽宁省岫岩县人。1947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学员、干事、副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赤峰守备区政治委员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4月22日因病在长春逝世,终年74岁。

    李希楷少将
    李希楷(1932-——),女,江西省武宁县罗溪镇人。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第三军医大学学习,毕业后留学校附属医院工作,当了28年的心血管内科医生,后任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
    她把一腔激情倾注在事业之中;上班时,精心诊治病人,为一个个急者追回失去的笑容;业余时间,总是孜孜不倦地刻苦攻读,在知识海洋里,忘情地邀游,不懈地探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0多篇学术论文和综述,展示了她不断攀登的足迹;3枚闪亮的军功章。凝聚着祖国人民对她的评价。1983年,机遇垂青于这位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女姓。她被破格提升为新桥医院院长。她走上领导岗位之后,在办公桌玻璃板下,压了一张“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纸条,以此作为座右铭。在她任职期间,她向党委提出建议:为了鼓励医生护士安心临床,在全校设立“医疗成果奖”,每年评一次,专门嘉奖那些在临床上解决了重要问题的医护 人员。这一举措,使全校医护人员无 不欢欣鼓舞。从1988年至今,已有上千名医护人员获得奖励,其中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还因此晋升了职称。李希楷认为,军医大学的护士不能只会打针递药等简单的医护技巧,应该朝科研型方向发展。在她的倡导下,学校特设了护士科研基金。向来被人们认为与笔杆子和做学问无缘的护士们,也开始刻苦钻研,潜心学问了,几年间,竟交出了奸几百篇论文,令人刮目相看。这位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女将军,现已退休。军内许多医疗单位都以高薪聘她当顾问、当教授,她都一一谢绝了。她要把自己的知识和余热全部奉献给学校。
    1988年授予少将军衔。

    李忠文少将
    李忠文(1932.3-——),黑龙江省巴彦县龙泉镇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在巴彦县第一中学学习时参加革命,先在哈北军区独立7师2团宣传队当队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起开始了他的海军生涯,调任海军某部连副政治指导员。1960年起历任海军潜水艇副艇长、艇政治委员、支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等职。1979年执行潜水艇水下远航训练任务,水下航行万余里,历时34昼夜,圆满完成任务。1988年任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政治委员,潜水艇学院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李振军少将
    李振军(1920.6.5-——),苗族,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人。少年就读县立模范小学(今文昌阁小学),成绩优异,后考入沅澧中学。1937年到达延安,参加了革命队伍,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先在陕北公学,后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留校工作。后任抗大总校教育干事、党务干事,再到晋察冀军区抗大十分校,军区政治部、一分区抗大、一分区三团政治处任指导员、宣传干事、股长、主任教员。一分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1943年调往前方部队任团政治委员、旅政治处主任、军秘书等。
    解放时期,1945年-1964年,先后在晋察冀军区、东北一纵队、第48军团副政治委员、政委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参加了辽沈、锦州、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团干部部副部长、政治部主任,1955年后调广州军区任青年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政治部主任,第47军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1970年第47军北调时,留在湖南任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委书记。1978年调回部队,任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并领导叶剑英传记组。1982年中国人民武警部队成立后,任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副政治委员、第一任专职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李振军戎马一生,不仅为党为人民立下许多功劳,而且在书法、诗词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字龙飞凤舞,潇洒流畅;他的诗也明快爽朗,含意深刻,颇具儒将风度。现在已年逾古稀,还在为党为人民作力所能及的工作。还在兼任《民主与法制》、《中国老年杂志》、《红叶诗刊》、《中国作家协会基金会》、《老区建设委员会委员》等刊和协会顾问,他有一首抒怀诗写道:
    匆匆步入古稀年,历经沧桑志未寒。
    奉献余势补万一,乐观世事看真颜。

    李家瑞少将
    李家瑞(1938.11-2005.7.11),安徽省颍上县人。195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毕业于武汉高级步兵学校、北京军事学院。武警技术学院(现为武警工程学院)副院长。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某部战士、班长、排长,1959年任某师警卫排长。1964年后任副连长,军教导队任教员兼示范排长,同年参加沈阳军区比武时被评为沈阳军区郭兴福式“四会”教练员。1966年任特务连连长,连队多次被评为先进连队,1969年任营长,营党委多次被团评为先进党委。1974年任副团长、副师长,后调军分区任副司令员。1983年晋升为师长,1984年参加成都军区大比武,9项科目8项第一、1项第二,被评为先进团体,同年全师无政治、行政事故,被评为“安全师”。1985年调至武警西藏总队任总队长,认真搞好两级党委干部部队队伍建设和部队政治思想、军事业务、政治纪律建设,较好的完成了值勤等任务。1987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发生了极少数分裂主义分子挑起的骚乱事件,党中央。国务院对拉萨市实行了1号戒严令,到1991年底的5年间,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先后平息了大小70余次骚乱事件,总队先后3次被自治区、1次被国务院评为“双拥”先进单位,总队党委连续3年被武警总部评为“先进党委”。1992年调任武警技术学院副院长,工作中坚持为教学服务,为部队服务,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积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12月被授予武警少将警衔。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战士,并荣立三等功1次,2次被评为先进。2005年7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李景伟少将
    李景伟(1929-2002.6.23),辽宁省凤城县人。1947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任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后调任解放军海军快艇某大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快艇某支队政治部主任,海军连云港水警区副政治委员,海军登陆舰某支队政治委员,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福建基地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2002年6月23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李慎明少将
    李慎明(1949.10-——),河南省温县人。197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研究生班毕业,高级编辑。
    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解放军报》社、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199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00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是中国政治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国际学科评审组组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顾问等。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国际政治、全球化理论及党建理论等方面。主要成果有《21世纪初的我国国际环境和国际战略》、《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相统一的战略指导思想》、《全球化与第三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试谈新世纪全球化指导原则与实践》、《弘扬党的优良学风,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努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功底》等100余篇。
    1997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出版有论文集《战争、和平与社会主义》、长篇传记文学《纵马湘赣》、《王震传》(合著),有关作品几次获国家奖。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25 16:57:00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李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李之龙将军
    李之龙(1899-1928),字在田,号赤显,湖北省沔阳县人。曾就读于武昌外国语专科学校英语科。1912年秋响应孙中山“二次革命”号召,参加湖口起义,失败后被校方开除,此后转入武昌高等商业学校。1916年秋考入烟台海军军官学校,立志为建立中国海军,保卫祖国海防奋斗。1919年发动海校学生上街游行,响应北京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秋结识董必武、陈潭秋,回武汉参加革命活动。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先后在河南陈州中学、武汉中学任教。1923年春在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负责联络工作。从事工人运动,参加了“二·七”工人大罢工。
    大革命时期,1924年初任中共汉口地委委员。不久赴广州任苏联顾问团团长鲍罗廷的英文翻译。同年夏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被选为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同年11月毕业,留军校政治部协助周恩来工作。1925年2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6月被选为该会常务委员负总责,领导反对国民党右派孙文主义学会的斗争。参加了讨伐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作战,任黄埔学生军教导团营党代表。指挥全营智取五华城,攻克兴宁。他还兼任黄埔军校血花剧社社长,组织演出革命文艺节目。同年10月任国民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少将)兼海军参谋厅厅长,参与领导建立和发展国民革命军海军部队。1926年1月,任海军局党代表兼代理局长,授少将军衔,不久兼任中山舰舰长。支持省港工人大罢工,打击走私活动,被国民党新右派视为眼中钉。3月18日奉命于19日调中山、宝壁二舰开赴黄埔军校门前备用。3月20日被诬陷为“共产党阴谋暴乱”遭逮捕关押,是蒋介石制造的三二O反共事件的受害者。6月底获释,到北伐军总政治部负责宣传工作兼任新剧团主任。同年冬在汉口任中央人民俱乐部主任。还兼任《血花日报》社社长。1927年春自编自演话剧《孙中山伦敦蒙难记》,发表了《三二O反革命政变真相》小册子。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广州从事兵运活动,秘密策划国民党海军起义。1928年2月6日于广州被捕,2月8日在红花岗英勇就义。

    李兆麟将军
    李兆麟(1910-1946),原名李超兰,曾化名李烈生,辽宁省辽阳县人。“九·一八”事变后,到北平参加由中共地下党员任骨干的抗日民众救国会,在平西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派李兆麟等人以抗日民众救国会名义,回东北辽阳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开展反日武装斗争。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被派到本溪煤矿从事工人运动。1933年8月调中共满洲省委军委工作,先后赴海伦、珠河等地参与创建抗日武装。1934年起任珠河反日游击队副队长、哈东支队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6军政治部主任、北满抗日联军总政治部主任。曾与赵尚志等指挥打宾州,克五常堡,与李延禄部配合袭击洼洪,攻占林口,指挥老钱柜等战斗,创建松花江下游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5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总指挥,率部在广袤的松嫩平原上开展了英勇的抗日游击战,打击日伪军,先后攻克讷河、克山、肇源等县城。1940年底,抗联部队在极其艰难困苦和险恶的环境下遭受严重挫折后,李兆麟和周保中等组织整训部队,继续坚持斗争,曾任整训后的东北抗联教导旅政治副旅长。“……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风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这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的李兆麟在极其艰苦的东北抗战岁月写下的《露营之歌》,这支歌成为鼓舞东北抗联将士浴血奋战、艰苦斗争的有力武器。
    解放战争时期,以中共代表身份任滨江省副省长,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在党内为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面对当时东北复杂险恶的形势,积极揭露反动派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反动政策,号召人民为建立和平、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斗争。深知敌人的卑鄙和凶残,但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东北同胞的利益,早已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定地说:“如果我的血能擦亮人民的眼睛,唤起人民的觉悟,我的死也是值得的。”
    1946年3月9日在哈尔滨一中附近被国民党女特务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
    为纪念他,哈尔滨市将道里公园改名为兆麟公园。

    李富春将军
    李富春(1900.5.22-1975.1.9),湖南省长沙市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旅欧总支部领导人之一。1925年回国参加北伐战争。1926年9月8日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后历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代理省委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后历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上海法南区委书记,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代理省委书记。1931年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3军团政治委员。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陕甘宁省委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副部长、财政经济部部长、办公厅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西满分局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副书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重工业部部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工交办主任。是第七至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政治局常务委员。是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为国家的经济复兴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文化大革命时遭到错误对待。
    1975年1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夫人蔡畅。

    李家俊烈士
    李家俊(1903-1931),四川省万源县人。1903年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先后入县高小和绥定(达县)联合中学读书。1922年考取上海同济医学院。1924年回本县固军坝创办小学。因率学生冲击县政府被捕入狱,曾留下正气凛然词句:“身似虎,气如虹、哪堪囚蛰在笼中。安邦志,济民衷,潜伏爪牙,忍气吞声,任彼小丑且横行,他日身返潭穴后,再作霖雨济群生”。1926年与王维舟、陈毅、张爱萍等结识,在成都、重庆、达县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贯彻中共“八七”会议精神,协同王维舟、唐伯垃等,在宣汉、万源一带开展群众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中共党组织在万源、宣汉边界地区的广大农民中,建立了比较坚实的工作基础。1929年4月,发动和领导万源固军坝农民武装起义,燃起了土地革命的火焰,震憾了川东北。并建立“川东第1路游击军”,后正式命名为“四川工农红军第1路游击队”,任司令员。同年底,宣(汉)达(县)城(口)万(源)四县委员会和城、万红军总指挥部成立,任副书民兼城、万红军总指挥。固军坝起义的胜利,使军阀刘存厚极为恐慌,先后三次调兵进行“围剿”。李家俊机智勇敢,多谋善断,采取“诱敌深入”、“以逸待劳”的作战方针和灵活多变的战术,与军阀刘存厚多次作战,屡战皆捷。轰动全川,确有第二井冈山之气概。此时,红军游击队发展2000余人,建立了1000余平方公里的革命根据地,成立1个县农会,4个区农会和23个场农会,革命力量大大加强。他被誉为“四川的彭湃”。1930年李家俊调到中共四川省委作军事工作,先后在江津、合川、忠县、长寿等地发动武装起义。1931年春任中共川东特委军委书记、江巴中心县委军支书记,负责领导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各地的军事武装斗争。同年10月在往返重庆途中,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国民党重庆当局企图劝诱投降悔过,李家俊义正辞严,坚定地说:“共产党为国为民干革命,有什么过该悔?想让我投降,白日做梦!”
    1931年10月29日,于重庆罗家湾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1-25 16:57:14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李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李伟森烈士
    李伟森(1903-1931),乳名伟生,学名国纬,字北平,笔名李求实,化名林伟,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人。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时,领导了武汉学生运动。嗣后与恽代英等组成利群书社。1920年到黄陂北乡当小学教员。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随恽代英到四川泸州,创办泸州联合师范学校。同年回武汉,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读书,做共青团的工作,并主编《日日新闻》。1923年参加京汉铁路“二·七”工人大罢工。因敌人通缉,到安源煤矿工作,任安源路矿俱乐部文书股股长。同年被选为共青团中央候补委员。
    大革命时期,1924年4月任共青团农工部部长。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任青年团中央驻莫斯科总代表。1925年回国。1926年8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主编《少年先锋》。后调任共青团湖南省委书记。1927年参加广州暴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到上海从事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曾编辑过《中国青年》、《少年先锋》及报纸。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中国青年》主编,与谢觉哉编辑《红旗》三日刊。1929年到中共中央宣传部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编辑,5月主编《上海报》。1930年3月与鲁迅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工作,8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兼任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准备委员会党团书记。1931年初任全国互济总会党团书记。1931年1月17日下午,在上海东方旅社准备参加党的重要会议时,因叛徒的告密,与柔石、殷夫等一同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反动派活埋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内广场,时年28岁。临刑时颜色自若,高呼口号,慷慨就义,是左联五烈士之一(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759 第23楼《柔石烈士·附录:左联五烈士》)。
    李伟森先后编辑过九种革命报刊。注意发表革命文艺作品,开展工农通讯员的工作。平时对于工作不避艰险,好读书,于工作繁忙中,“也常于深夜握管为文,至晨不息。”业余时间从事小说和诗歌的创作,著述很多,著有《杜思退也夫斯基评传》、《小品文杂感集》、《十月革命后俄国农业状况》等,译著有《朵思退夫斯基》、《动荡中的新俄农村》等,编有《革命歌曲》等。

    李硕勋烈士
    李硕勋(1903.2.23-1931.9.5),又名李陶,四川省庆符(今为高)县人。1918年考入县立中学,后插班到成都省立第一中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并成为四川省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由于积极组织学生运动,被四川军阀下令通缉,被迫转道重庆等地,来到上海,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24年5月,由青年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时期,1925年7月,当选为中华民国学生联合会会长兼交际部主任。此时,正值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李硕勋还以个人身份,担任了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秘书长。1926年10月,被派到武汉,任中共武昌地委组织部部长。在这里,协助北伐军尤其是叶挺独立团做了大量工作。12月,担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后改编为第11军)第25师政治部主任,该师副师长为叶挺。1927年4月,第25师奉令继续北伐。在与奉系军阀进行的河南战役中,参予了指挥了上蔡、东西洪桥等重要战斗,深入基层,在士兵中开展生动的思想动员工作,并进行了大量严谨细致的组织工作,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进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在南昌城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当天上午,接到上级通知,便以执行任务为名“紧急集合”,甩开师长李汉魂(系国民党党员),率73团全部,73团、75团一部,沿南浔铁路南下,赶赴南昌,参加起义。这支部队改编为起义军第11军第25师,周士第任师长,李硕勋为党代表兼师政治部主任。起义军撤离南昌之后,8月30日,发起攻打会昌战斗,李硕勋、周士第指挥第25师浴血奋战,率先攻入城中。9月,起义军进入广东境内,第25师转归朱德指挥,驻守三河坝,构筑工事,准备阻击两广军阀武装的进攻,掩护起义军主力进占汕头。第25师以梅江为天堑,苦战三昼夜,击退敌人数十次进攻,歼其3000多人。由于敌我力量相差悬殊,部队严惩减员,起义军遂撤出战斗。此时得知,攻打汕头的起义军作战失利,且无法与之取得联系。于是,由朱德、周士第、李硕勋三人组成的前敌委员会,在分析敌情后决定,起义军“穿山西进,直奔湘南。”10月下旬,进入湖南境内。为尽快与中央取得联系,朱德派李硕勋返回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1927年10月,李硕勋回到上海,向中央汇报了起义军情况之后,被留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任中共江苏省秘书处秘书。在此后的三四年间,先后在上海、武汉、杭州、南京等地来往奔波,担任过中共浙江省委军委书记、江苏省委军委书记等重要职务,1930年还当选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参予领导了组建红14军、红15军、红17军的工作,为我党早期武装力量的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31年5月,中央为了更好地开展两广的武装力量建设,任命为两广省委军委书记、红7军政治委员。乘船赶赴香港。此时,海南岛的革命武装斗争取得了较快发展,两广省委决定,派李硕勋去海南,主持召开琼崖游击队负责人军事会议,并指导海南扩大武装斗争。8月抵达海口,住进得胜沙路中民族店。正当他与当地党组织接通联系并准备召集军事会议时,由于叛徒出卖,8月13日在旅店被国民党密探逮捕。在狱中,以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坚贞品格和不屈意志,经受住了一次次严刑拷打。自知敌人手辣心狠,为了不连累家乡亲人,改名李世勋,改籍贯为四川省宜宾,并做了牺牲准备。给妻子赵君陶写了遗书,以平静的心情交待了身后之事:“陶:余在琼已直认不讳,日内恐即将判决。余亦即将与你们长别。在前方,在后方,日死若干人,余亦其中之一耳。死后勿为我过悲。惟望善育吾儿,你宜设法送之返家中,你亦努力谋自立为要。死后是尸总会收的,绝不许来,千嘱万嘱。勋”9月5日,国民党琼山县宪兵队将已被打折双腿的李硕勋押赴海口市东较场行刑。李硕勋站不起来,被人用竹萝抬到刑场。他大义凛然,高昂起不屈的头颅,面对国民党宪兵队,大声高呼“打倒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从容就义,时年28岁。
    李硕勋烈士的遗书,后来通过难友、狱卒的关系,寄往香港。几经周折,才最后交到他夫人赵君陶手里。1959年,赵君陶又将这封遗书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使之成为缅怀先烈、教育人民的珍贵教材。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8#
发表于 2008-11-25 16:57:43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李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李蒙副主席
    李蒙(1937.5-——),山东省博兴县人。1965年5月参加工作,中国农工民主党成员,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自动化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1955年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自动化专业学习。1960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自动化专业研究生。1965年在黑龙江省哈尔滨电机厂工作。1967年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自动化室设计员。1969年任四川东方电机厂调速器车间试验员。1972年任四川东方电机厂设计科、研究所设计员、设计科科长。1984年任四川东方电机厂厂长助理、厂销售处长、副总工程师。1987年任四川东方电机厂副厂长。1992年任四川省省长助理。1993年任四川省副省长。1995年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1997年任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常务副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鹏总理
    李鹏(1928.10-——),祖籍四川省成都市人,出生于上海市。1941年3月参加工作,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前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系毕业,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在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中学、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晋察冀电业公司技术员,哈尔滨油脂厂协理、中共厂党支部书记。1948年在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水力发电系学习,任中国留学生总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从苏联回国后,任丰满发电厂副厂长、总工程师,东北电业管理局副总工程师,阜新发电厂厂长。1966年任中共北京供电局党委代理书记、革委会主任,北京电业管理局局长、中共北京电业局党组书记。197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副部长、中共电力工业部党组成员兼中共华北电业管理局党组书记,电力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水利电力部副部长、中共水利电力部党组副书记。1983年6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84年任国务院环保委员会主任,电子振兴领导小组组长。1985年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198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五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11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并任国务院代总理。1988年4月至1988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88年至1990年9月兼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1992年10月当选为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1996年3月兼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1997年9月19日在中共第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曾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
    1987年8月荣获联合国环境计划署金质奖章。1990年6月26日,被授予秘鲁众议院最高荣誉勋章——塔瓦拉大十字勋章。1995年10月9日,获秘鲁总统藤森授予的太阳大十字勋章。1999年4月10日,获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统拉斐克·塔拉尔授予的“巴基斯坦勋章”。
    夫人:朱琳,生于上海市。毕业于哈尔滨外语学院俄语专业,分配在吉林市化工厂做俄文翻译。曾任国务院特区办公室研究室主任。他们有二子一女。
    父亲:李硕勋是革命烈士(见上第7楼《中国共产党李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李硕勋烈士》)。
    母亲:赵君陶(见《赵姓宗祠通用对联(001)》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133 第7楼《中华人民共和国赵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赵君陶委员》),1985年冬在北京逝世。

    李四光部长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原名李仲揆,湖北省黄冈县(今市)回龙山香炉湾人。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903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1904年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派到日本留学。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赞赏他的志向:“你年纪这样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还送给他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时期,1910年从日本学成回国。参加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被委任为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后又当选为实业部部长。袁世凯上台后,革命党人受到排挤,再次离开祖国,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1918年获得硕士学位,决意回国效力。途中,为了解十月革命后的俄国,还特地取道莫斯科。1920年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
    土地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28年又到南京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后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会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带领学生和研究人员常年奔波野外,跋山涉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川。先后数次赴欧美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和考察地质构造。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在国外邀请担任政协委员。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做好了回国准备。这时,伦敦的一位朋友打来电话,告诉他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开发表声明拒绝接受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就要被扣留。李四光当机立断,只身离开伦敦来到法国。两星期之后,李夫人许淑彬接到李四光来信,说他已到了瑞士与德国交界的巴塞尔。夫妇二人在巴塞尔买了从意大利开往香港的船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启程秘密回国。回到新中国怀抱的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全国科学技术联合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虽然年事已高,仍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为我国的地质、石油勘探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年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20世纪60年代以后,因过度劳累身体越来越差,还是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预测、预报以及地热的利用等工作中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1年4月29日因左骼总动脉瘤破裂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天文、地质、古生物》等。主张用力学研究地壳现象、探索地壳运动与矿产分布的规律,把各种构造形迹看作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从而创立了“构造体系”的基本理论。用此理论分析中国东部地质构造特点,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三个沉降带具有大面积储油层。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主张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为实现地震预报指明了方向。

    李先念主席
    李先念(1909-199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6年10月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领导家乡农民参加黄麻起义。先后任中共黄安县区委书记,黄安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1931年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团政治委员、师政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为创建中国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贡献。1935年参加长征,率领第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攻克四川省西部的懋功,同第一方面军会师。1936年第四方面军的一部分在甘肃渡黄河西进,组成西路军。1937年率西路军余部转战到新疆。参与指挥了包座战斗,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通道。红四方面军南下川康期间,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斗争。同年底到达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第5师师长兼政委,中共豫鄂边区委员会书记,率部在中原地区坚持斗争,创建了豫鄂边区抗日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华东、华北部队作战和进军东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领导了中原解放区的自卫战争。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奉命率部到鄂、豫等地区坚持游击战争。1948年任大中原军区第二副司令员、中原局委员。统帅6万部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重围,会师大别山,创建了豫鄂陕边根据地,协助刘伯承、邓小平进行军事和政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席(1950-1954年),中共武汉市委书记,武汉市市长(1953-195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80年辞),兼任财政部部长。1956年后连续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至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8年5月增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1962年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1969年4月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文革”中,协助周恩来总理主持经济工作。1976年10月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国家危难关头,处乱不惊、力挽狂澜,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宏伟气魄。粉碎“四人帮”之后,李先念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参与制定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7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1983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8年4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89年当选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名誉会长。
    1992年6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出生入死、历尽艰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主要著述收入《李先念文选》。

    李岚清副总理
    李岚清(1932.5-——),江苏省镇江市人。195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大学文化。
    1952年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科计划员、副科长。1956年赴苏联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实习。1957年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计划处科长并被东北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聘为兼职研究员。1959年任一机部秘书。1961年任国家经委秘书、企业管理局科长。1969年下放国家经委“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任第二汽车制造厂计划处副处长、发动机厂党委第一书记。1978年任第三汽车制造厂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重型汽车厂筹备处负责人。1981年任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政府贷款办公室负责人。1982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外资管理局局长。1983年任天津市副市长兼市委对外经济贸易党工委书记。1986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90年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副主任。1992年10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93年3月在全国人大第八届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同年6月任全国打击走私领导小组组长。1994年任全国外资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9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1997年9月当选为第十五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98年任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1998年3月任国务院副总理。2002年至2003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夫人:章素贞。

    李铁映副委员长
    李铁映(1936.9-——),湖南省长沙市人。195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捷克斯洛伐克卡理士大学物理系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195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学习时入党,后在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培训。年赴捷克斯洛伐克查理大学物理系学习。1961年参军到国防部十院十三所工作(1961年至1963年在北京,1963年至1970年在石家庄),任四室技术员、负责人、副主任,五室副主任,1965年集体转业(其间:1964年1965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进修日语)。196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一四一三所五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开始受到冲击和批判,在单位劳动。1970年在四机部一四二四所(四川永川),1972年恢复工作后任该所一室主任。1978年任四机部一四四七所(辽宁沈阳)总工程师、副所长兼辽宁省沈阳市科委副主任、省科协副主席。1981年任辽宁省沈阳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市委常务书记。1983年任辽宁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84年任辽宁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兼海城县委书记。1985年任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1987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任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4月任国务委员兼国家教育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1992年10月当选为中共第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3年3月任国务委员兼国家体改委主任。1997年9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98年3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1991年任中国国情研究会名誉会长。1993年任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名誉主席。1995年4月任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8月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2000年11月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曾任中央爱卫会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名誉主席。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委员,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
    1995年4月被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授予国际田联荣誉勋章。1998年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勋章。
    父亲:李维汉。母亲:金维映。妻子:秦新华,曾任卫生部科技司副司长、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们育有一子一女。

    李瑞环主席
    李瑞环(1934.9-——),天津市宝坻区人。195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7月参加工作,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
    1951年在北京第三建筑公司当工人(其间:1958年至1969年在北京建工业余学院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1965年至1966年任北京建筑材料供应公司党委副书记兼北京建筑木材厂党总支部书记。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1年任北京建筑木材厂党委书记。1972年任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党委副书记。1973年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兼市基建指挥部指挥、市总工会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常务委员。1979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副主席。1981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长,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代理市长、市长。1984年任中共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委书记(1987年8月任)。1987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市长。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92年10月当选为第十四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1993年3月26日当选为第八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1997年9月19日在中共第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1998年3月任第九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四中全会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著有:《为人民办实事随谈》(1990年出版)。爱好:打网球、乒乓球、钓鱼、京剧。

    李锡铭副委员长
    李锡铭(1926-——),河北省束鹿县人。1946年后入清华大学先修班、建筑系、土木系学习。194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受北京市委青委委派到石景山发电厂从事建团工作并兼石景山发电厂党总支部宣传委员。1952年后任石景山发电厂党总支部副书记、代理书记。1957年任石景山发电厂党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0年后先在石景山发电厂生产组协助工作,后任厂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5年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1年在国务院国民经济调整办公室工作。1982年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党组书记。1984年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1993年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李肇星部长
    李肇星(1940.10-——),山东省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64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进修。1967年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科员。1968年在山西离石、江西上高等地的干校和广州军区牛田洋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任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职员、随员。1977年任外交部新闻司科员、副处长。1983年任中国驻莱索托王国大使馆一秘。1985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外交部发言人。1990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93年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1995年任外交部副部长。1998年任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2001年任外交部副部长。200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素有“诗人外交家”之称,出版有诗歌散文集《青春中国》。

    李嘉诚常委
    李嘉诚(1928.7.29-——),广东省潮安县(今潮洲市)人。世界级“财界猛龙”,中国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是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保持以往的强势模式进军内地房地产领域,项目主要集中在高档物业方面且取得骄人业绩。
    1939年日寇入侵广东后,随父流浪到香港,1942年父亲去世后不得不辍学,一面打工(当推销员)糊口,一面坚持自学。小小的年纪,干起活来却有一股不要命的劲头,再加他机敏好
学、对自已要求严格,很快便得到老板的常识,
    1948年时便提拔为工厂经理。这为在经营管理方面提供了绝好的锻炼机会。他对这一段经历回忆说:“我对自已要做的事都全力以赴。”
    1950年,李嘉诚凭借自已省吃俭用所省下来的积蓄,再加上一部分借贷,自已创办长江塑料厂,生产玩具和生活用品。1958年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以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靠“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要决,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所拥有的香港行情最俏的土地,其面积仅次于港府;拥有英资和纪黄埔公司40%的控股权,并出任其董事会主席;掌握的股票占香港股市总值的近2成;经营的地产、金融、酒店、石油、电力、货柜码头等业务,遍布全球五大洲;财产总额约为200亿港元(美国《幸福》杂志估计为25亿美元),长期位居港澳华商富豪榜首。被世人称为:“财界猛龙”、“天之骄子”等。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存疑);香港大学颁授予名誉法学博士,英国女皇颁授予CBE勋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9#
发表于 2008-11-25 16:58:08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李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李晚烈士
    李晚(1874-1911),一名晚发,字晚君,广东省云浮县东安镇人(碑载为广东省东安),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因家贫辍学,从事耕作。至成年,赴香港,学习成衣业。因交结志士,与革命党人结识,渐明民族革命反清之义。听闻南洋多革命机关,遂辍业出南洋,至马来西亚吉隆坡,加入中国青年会。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回云浮,租腰古墟汛地前民房,为党人活动之地,旋被清廷侦知,因遭清吏缉捕,不得不复出南洋。1911年(宣统三年)2月随黄兴至香港,组织机关,谋入广州发动起义。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冲锋在前,随黄兴进攻两广督署,遭清兵围攻,退出总督署,在巷战中力战而死,时年37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李文甫烈士
    李文甫(1892-1911),字炽,广东省东莞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在香港结识汪精卫、胡汉民,共组同盟会南方支部,并奔走内地,从事联络。旋任《中国日报》经理,兼主《时事画报》笔政,积极宣传革命。1910年(宣统二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后,与林时塽等为前驱率众攻打督署伤足,转战至北较场,被捕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年仅19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李文楷烈士
    李文楷(1887-1911),又名李芬,广东省清远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随叔父在广州经商。后家道中落,改操印刷业。1909年(宣统元年)供职于《星洲晨报》。1910年冬知广州将有大举,乃束装回国。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时,与清军奋勇巷战,中弹牺牲,时年24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附录: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楷在黄花岗起义时并未阵亡
    2002年12月,黄花岗公园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安的信,信中称: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李文楷在黄花岗起义时并未阵亡。信是李文楷的后人李庭选寄来的。原来:
    1911年黄兴等人在香港成立了广州起义“统筹部”。李文楷于3月11日到达广州后,被编入在起义中主攻总督署的第一路,但此后李文楷因得重病被送往香港治疗,由于内奸告密,黄兴不得不临时改变计划,提前在广州发动起义。当时,李文楷仍在香港。1922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立石记名时,由于起义时的情况无法查清,李文楷被列入其中。当时,李文楷在报纸上看到此事后,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先后给冯玉祥和时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写信说明情况,得到回答称七十二烈士已经驰名中外,不便更改。李文楷在1959年病逝于山西省万荣县,享年78岁。
    黄花岗公园接到信后,经仔细核查确认了这一史实。现在黄花岗公园的讲解员在介绍辛亥革命历史时,会专门提到这一史实。至于“七十二烈士”之称,由于广州起义中牺牲的烈士远远超过七十二个,“七十二”是因为当时善堂殓收死难者遗骸72具,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没有必要改动。

    李炳辉烈士
    李炳辉(1891-1911) 字祖奎,别号路得士,广东省封川县平岗村(今中封开县平凤镇)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少年时随人到南洋就读教会学校。后在马六甲某校肄业,加入基督教,被派往新加坡传教,历任石叻、日里诸埠教务。有爱国心,由肖锦兰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热心宣传革命,决心推翻帝制。1911年(宣统三年)春,得知同盟会决定在广州起义,即与众志士回香港待命。时其母来信促他回家过生日,他复书慈母并附诗云:“回头二十年前事,此日呱呱堕地时;惭愧劬劳恩未报,只缘报国误为私。”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编入敢死队,由黄兴率领进攻两广总督署,与清军激战一夜,壮烈牺牲,时年仅20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李雁南烈士
    李雁南(1880-1911),又名李群,外号肥仔南,广东省新会县礼乐乡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性慷慨,行侠好义,青年时做过船夫,曾打劫过往船只,遭清廷通辑。后来参加反清复明为宗旨的三合会,携眷赴香港转往南洋。初居于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得同盟会员薛南介绍认识孙中山,接受反清革命思想。曾和革命党人到云南缅甸进行革命活动。后来全家在缅甸谋生,做小本生意。1908年缅甸同盟会支部成立,即加入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10年冬,孙中山筹划在广州起义,革命党人纷聚香港。李闻迅决定回国参加起义,当时,缅甸同盟会支部组织了李雁南、曹伯忠、雷瑞庭等16人回国参加先锋队(敢死队)。李带家眷回到广州安置停当,即投身革命活动,协助何克夫临时召集数十人加入先锋队,随时应召待命。
    1911年4月27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起义爆发。李参加的南洋华侨先锋队在何克夫部,由黄兴统率进攻两广总督署。是日下午5时30分由小东营出发,臂缠白巾,足穿黑面树胶鞋,腰系炸弹,手持驳壳枪,与队伍一起冲入督署,在二门与清军卫兵射击交锋时,身受轻伤,但仍奋勇冲杀,参加搜索督署官吏,时总督张鸣岐早已逃去。起义军放火焚烧署衙,退出督署。黄兴重新布署,先锋队被派往攻打督练公所,当转出督署后面街口,与从观音山开来的清兵遭遇,展开巷战,将清兵打退。这时张鸣岐已组织兵力反扑,李遇欧阳俊、梁镜球,便安置伤员于莲塘街64号梁镜球家中,闻外面有号筒声,从即冲出街外。时天已入黑,督署火光熊熊,街巷冷静,他们行经大石街口,忽然,通观音山的横巷有枪弹射击,即分头据巷口还击。李雁南与欧阳俊爬上屋面,向清兵射击和投掷手榴弹,掩护同志撤回莲塘街。在战斗中,南雁南左手拇指被击断,只得撤回梁镜球家隐伏。次日晨,街巷布满清兵,挨户搜索。众人化妆出走,李雁南因身手受伤,亦无辫发,决定暂躲在楼阁上,伺机脱逃。但只躲了一天,到29日被清兵搜屋时发现捕去,押至督练公所。在被审讯时,李雁南大义凛然,向清吏慷慨陈词,言平生宗旨以救国救民为己任。最后指出:“政府的官员只知卖国求荣,腐化堕落,不出数年,中国必亡国亡种。”官吏力图辩驳,李雁南严词斥责说:“你辈甘为奴隶,一派胡言,决不能动摇我革命党人的决心。现在既被执,唯有速死而已!”遂被警兵押往营内空地枪杀,牺牲时年31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李德山烈士
    李德山(1868-1911),字泽三,广西省罗城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少时习拳术技击,从学者众。愤清廷暴横,常向徒众传播反清思想。1902-1903年(光绪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间,联络柳州陆阿发等密谋起义,为清吏疑忌,易名潜归乡里。1904年龙岸绅商议办团练,推他为管带,旋奉清军统领黄忠浩命招抚绿林,遂入游勇陆亚发部。1904年陆亚发起义失败,余部被编为湘军黄忠浩忠字军先锋营,李任管带,仍进行反清活动,乘机对所招绿林说以大义,未几谋泄,被捕入狱,数月始出狱回罗城。1907年赴柳州加入同盟会,负责联络会党和购运武器。1908年秋与同志数人在柳州创办樟脑公司及华熙客栈,作为革命机关,并登鱼峰山测绘柳州城地图,以备起义之用,又遭清吏猜疑,乃走广州。1909年柳城太平起义失败后,随刘古香逃往香港。1910年(宣统二年)1月潜入广州接应新军起义时,拟为内应,事败后到平南县都兴村开馆授拳,继续从事革命活动。4月再次被捕入狱,得保获释。1911年3月至广州,结识黄兴。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率广西同志随黄兴参加攻打两广督署,奋勇当先。继而转战至高阳里米店,积米为垒拒敌,次日受伤力尽被捕,从容就义,时年43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