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5 16:42:07
一、姓氏源流
    赵(Zhào 趙)姓源出有四:
    1、出自赢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
    2、以国为姓。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3、为少数民族姓氏。历史上少数民族亦有赵姓,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赵曳夫(“南蛮”人),等等。他们的后代都沿袭姓赵。又,蒙古族要术甲氏改姓赵。
    4、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赐姓赵氏。
    得姓始祖: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二、迁徙分布
    赵姓的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赵公辅任西戎地区的行政长官,居住在天水。其后代就定居在天水,随后很快就繁衍成当地一大望族。同时,赵王赵迁因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后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推进到今广东、广西。赵氏南迁始于三国之时,由涿郡赵氏赵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赵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赵构建立的南宋,使得赵氏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大举繁衍发展。同时,北方的赵姓也在东北三省得到了播迁。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

三、历史名人
    赵  胜:战国时赵国贵族,又称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  奢:战国时赵国名将,善用兵,因功封马服君。
    赵  云:三国时蜀汉名将,河北正定人,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 胆”。
    赵  翼:明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其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赵公明:相传秦时得道于终南山。人称之为“赵公元帅”,被奉为“财神”。
    赵飞燕:汉成帝皇后,善长歌舞,由于体态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汉嘉鸿三年,成帝微服出巡,见歌女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宠爱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赵合德入宫,封赵氏姊妹为婕妤,从此赵氏姊妹贵倾后宫。为进一步巩固地位,赵飞燕诬告许皇后,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成帝遂废许皇后,另立赵飞燕为后,封赵合德为昭仪,二人极得恩宠。至平帝即位后,赵飞燕被贬为庶人,自杀身亡。后人称“燕瘦环肥”的“燕”就是赵飞燕,比喻体态瘦削轻盈的美女。
    赵匡胤:后周名将,“陈桥兵变”后,代周为帝,建立宋朝,立国320年之久,使赵姓的宗族声望达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
    赵文渊:北周著名书法家,擅长楷、隶书。当时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时奉命编定了一部六体书法字典。
    赵孟頫:元代杰出书画家,浙江吴兴人。其人精于正、行书和小楷,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
    赵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谦:清代杰出书画家、篆刻家,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甘肃省水市)。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涿  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南阳市。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下邳郡: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颖川郡: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平原郡:汉平原郡,治平原,在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西南一带。隋唐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汉唐平原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
    汉阳郡:①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境内,北周废。隋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②五代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武汉市汉阳。?
    2、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此外,赵氏的主要堂号还有:“天水堂”、“孝思堂”、“谷治堂”、“萃涣堂”、“爱日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

【赵姓宗祠通用联】

〖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日联冬夏;
雪梦罗浮。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春秋·贾季称赵衰为冬日之日;赵盾为夏日之日。下联典说隋·赵师雄冬日过广东罗浮山遇一美人共饮,醉卧而醒,见身边乃梅树一株。

中令世泽;
半部家声。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宋·赵普尝为中书令。下联典说相传其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说。

风高琴鹤;
图绘麒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宋·赵抃政清廉简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鹤相随。下联典说西汉·赵充国,图像麒麟阁。

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说造父为顓顼帝裔孙伯益十三世孙。

投书饮泣;
留履遗爱。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晋·赵至,少时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乃投书饮泣曰:我小未能奉养,使老父不免勤苦。下联典自明·赵豫,官松江知府,及去,老幼攀辕,留一履以志遗爱。

图麟世泽;
金城标美。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说汉赵充国。下联典说宋赵抃。

金城标美;
玉尺流徵。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西汉·赵充国,以七十高龄驰马金城,招降破敌。下联典自唐末·赵光逢,以文行知名。时人以其方直温润,称之为“玉界尺”。

派衍天潢;
家传清节。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赵匡胤为北宋开国皇帝。下联典用北宋·赵抃,卒谥“清献”。

箕骑天上;
丝绣平原。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南宋·赵鼎,自题铭旌曰:“自骑箕尾归天上,乞作山河壮本朝。”下联黄自赵胜,号平原君,礼贤下士。唐·李贺有诗云:“买丝绣作平原君。”

冀州世泽;
天水家声。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赵氏来历,西周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狩(传说去会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因徐偃王反叛,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得以大破徐偃王,造父被封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古代称冀州。下联典出赵氏郡望为天水郡。

-----------------------------------------------------------------

〖赵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手持半部论语;
胸罗数万甲兵。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太师赵普,世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典出南宋名相赵鼎,有《忠正德文集》。

古为帝王华胃;
今有琴鹤世家。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皇帝后裔。下联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贫如水,只有一琴一鹤。清代赵翼《奉命出守镇安诗》:“剧郡剑牛觇吏绩,傅家琴鹤本官箴。”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额匾上书有“琴鹤世家”四字,即本此。

但愿民安若堵;
何妨署冷如冰。
——赵申乔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文学家赵申乔自题联。

-----------------------------------------------------------------

〖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建宋光邦称雄主;
工收擅画树大家。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赵匡胤。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常山骄子英雄胆;
松雪道人绝妙书。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蜀汉·赵云。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发棹唱持楫请命;
推针绝绣帛成图。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晋·赵简子。下联典指三国吴国·孙权夫人赵氏。

江上飞云来北固;
湖连沧海欲东游。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联。

跨虎执鞭号元帅;
舍身抗日称英雄。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赵公明,人称“赵公元帅”,奉为“财神”。 下联典指抗日英雄赵一曼。

-----------------------------------------------------------------

〖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灵爽永护江原父老;
忠魂犹壮蜀国山河。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三国蜀汉名将赵云庙联。

积善有徵,受德之估;
笃心自守,与道合符。
——赵魏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清代金石学家赵魏自题联。

虽有周亲,不如我同姓;
谁为宋远,率乃祖攸行。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自赵姓始祖得率于周穆王,赐以赵城。 下联典自宋代开国皇帝姓赵。

乃祖曾将半部论语治天下;
后人当以千秋俎豆祭堂前。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北宋军事谋略家赵普。

门迎珠履,平原之声誉昭宣;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战国·赵平原君赵胜,养士三千,下联典自皆着珠履。西汉·赵广汉,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廉明有威。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门迎珠履,平原之誉著昭宣。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赵广汉。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赵胜,即平原君。

八百年聚族于斯,宋室同传宗室表;
二千石分符到此,明州来拜润州祠。
——赵佑宸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江苏省镇江赵氏宗祠联。

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
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赵氏宗祠联。

祠溯南迁,踵世爵八传,有农部高文、太常恩敕;
门开东向,俯平原三面,见榜山叠翠、剑海回澜。
——赵藩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云南省剑川赵氏宗祠联。

====================================================================

附录:【赵姓典故、趣事】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源于《史记·张汤列传》。
    汉武帝时有两个官吏,一个叫赵禹,一个叫张汤,他们都位居九卿,而且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张汤为人狡诈多变,赵禹为人忠朴廉洁,赵禹做官以后,门下一个食客也不招揽,就是公卿去拜访他,他也一概婉拒,有人托他办事,他也一律谢绝,所以人们称他是:孤立行一意而已。即执意地按自己的意志办事。
    后来,人们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简化为“一意孤行”,用来表示办事时,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而谢绝别人的意见。现在用它来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独断专行。

-----------------------------------------------------------------

〖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虎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
    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

〖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驾崩时,宦官赵高和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串通一气,假传圣旨,逼迫本该继承皇位的大公子扶苏下台,改立胡亥继承帝位。胡亥做了皇帝,即人们所说的秦二世。由于赵高帮助胡亥称帝出了大力,所以胡亥拜赵高为丞相。赵高做了丞相之后并不满足,还打算篡夺帝位,但是又害怕大臣们反对,于是便想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一天,赵高趁文武百官朝见秦二世的时候,特地叫人牵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当着群臣的面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笑了笑说:“丞相弄错了,把鹿说成马了。”赵高没有理他,高声地问大臣:“这到底是马还是鹿?”群臣们有的畏惧赵高而不敢言,有的直言为鹿,有的为了计好赵高就歪曲事实跟着说是马。过后,说实话的人全被赵高杀死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了“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5 16:42:41 |只看该作者
赵姓起源
    赵姓起源有二:
    一、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其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是造父。
    1、赵姓血缘始祖——少皞氏鸟夷族为赵姓的先祖氏族。
    伯劳鸟,赵姓民族的鸟图腾,其地望在今山西赵县。赵是少皞氏的后裔伯益的后代。伯益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贤人,他能调训鸟兽,深晓火的用途,使鸟夷族的畜牧迁徙生活进入农耕定居生活,因此而继承了少皞氏的赢姓,很得舜的欣赏,并将女儿嫁给他,禹曾想将王位禅让于他,可惜未能遂愿。伯赵就是伯劳鸟,是远古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左传·注》里说:“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左传·疏》里:“此鸟以夏至来鸣,冬至止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至也。”伯赵又名[贝鸟]或鴂,《诗经·豳风·七月》记:“七月鸣[贝鸟]”。就是说:七月到了,[贝鸟]这种鸟就鸣叫开了。
    伯赵有两个含义:其一,伯赵即伯劳鸟,是一种于七月定期鸣啼,冬至时即止的候鸟。其二,伯赵是上古时主掌司至,通报节气的官员。赵的始祖是少嗥金天氏,为中国上古时代“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的创始人,为人类天文历法之父。《帝王世纪》说少嗥氏“有凤鸟之瑞,以鸟纪官。,’伯赵又是一种“夏至鸣,冬至止”的候鸟,这样,以伯赵为氏族图腾的赵姓氏族,其首领也就担任了主掌报“夏至、冬至”两节气的官员。鸟夷族除其首领少皞、皋陶、伯益三个部族,都以玄鸟而演化的凤凰为图腾,少皞金天氏是鸟夷族的第一位杰出的首领,也就是赵姓的血缘始祖。
    少皞金天氏为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上古“五帝”之一。 中国的古籍之中,有关少皞金天氏的记载非常多。《史记》中的《五帝本纪》记载,少嗥金天氏是黄帝之子青阳,又名玄嚣。当今著名学者何光岳研究员经考证研究后,何先生认为:少睥金天氏是鸟夷族人的始祖,而鸟夷族人以玄鸟为图腾,并因此而转化为凤凰崇拜。玄鸟即是燕子。在中国的上古语言之中,嬴即是燕,燕就是嬴,嬴与燕二字是相通的。因此,说少睥金天氏是嬴姓,合乎历史的事实。
    少皞金天氏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的原始手工业与原始金属制造业和金属制器使用的创始人。除此之外,少皞金天氏还是传说中的中国上古时代原始古乐的发明人。少眸是其名,金天氏为其号。由于少嗥是以金德居于五帝之一,故曰金天氏的名号之中有“金”。
    少皞金天氏也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第一位天文历法的学者。据宋代罗泌《路史》中的《后纪七》所记,少皞金天氏领导下的鸟夷族,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早确定星宿的部落。少皞金天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运用天文学的原始知识,来测定天上的星座和确定方位,并以此来记录气节,故而在其名号金天氏之中有“天”。
    少皞金天氏的地望在北方燕山一带。据《通典》所记:“北辰为睥宗。”意思是说北方的星辰是以嗥作众氏族的宗主,即少皞金天氏是众鸟夷族部落的领袖。《帝王世纪》中言:少皞金天氏“作乐曰九渊”。所说九渊又称大渊,即为今时的渤海;因少皞金天氏所领导的鸟夷族人当时居于渤海,少嗥金天氏故而作九渊乐曲,歌颂自己的故乡。此后,少嗥金天氏带领鸟夷部落南迁至山东南部。据《路史》一书《注》引休子云:“少昊 (嗥)生于稚华之野。”稚华即是今河北盐山县东南。后率众鸟夷族人南迁,“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而谓之穷桑帝”。穷桑和曲阜都在今山东曲阜市。所谓登帝位,实际上是被鸟夷族人正式推举为鸟夷族部落联盟的首领。

    2、受姓始祖——造父
    鸟夷族的第三位杰出的首领伯益与玉女的长子鸟俗氏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夏朝还国事太平。鸟俗氏大廉的长子名叫费昌。费昌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正是夏桀当政之际。在夏桀当政时,朝廷大臣们几乎都在荒淫无度、奢侈腐朽中生活。一些关心江山社稷、敢于直谏的大臣,或被莫须有的罪名治罪,或被贬官革职。广大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和残酷,夏王朝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费昌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担忧。他再也不能缄默不语了,于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多次向夏桀进谏,劝其俭奢华、轻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荒淫无道的夏桀不但不听其劝告,反而认为费昌是在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于是暗中下令将费昌入狱待斩。费昌事先得报,举家逃到了正在汇集天下英雄,商讨灭夏大事的商国。
    夏桀统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开始分崩离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省商丘)地的商汤治政有方,国事兴旺。商汤委任贤人伊尹为相,委以国政,征服了与商为敌的部落葛(今河南省宁陵北),并先后灭掉了韦(今河南省滑县)、顾(今河南省范县)两个诸侯,又灭了昆吾氏(今河南省濮阳县),开始举兵西向,准备与夏桀争夺天下。费昌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避难逃到了正处于旭日东升之势的商国。
    费昌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一位贤臣,伊尹早就建议商汤与其联系,以便削弱夏桀身边的力量,今见费昌避难本国,商汤与伊尹都无比高兴,于是立即召费昌入宫,三人连夜商讨灭夏桀的大事。《史记》中的《秦本纪》记曰:费昌“为汤御”。即指费昌充当了商灭夏的开路先锋。费昌统兵伐夏,夏兵多于战前倒戈,商兵势如破竹,夏桀只得亲自统兵迎战。费昌“败桀于鸣条”(今山西省运城安邑镇),为商朝的建立立下了显赫战功。
    从商汤开国直至商朝第九代王太戊帝,费昌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赢姓多显,遂为诸侯”。其子孙后代,“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费昌之子中衍,为帝大戊御。其孙名中潏,任商朝西戎(今甘肃省)守土官。中洁有子蜚廉,蜚廉善跑,恶来力大如牛,父子二人颇得商纣王的器重。纣王凭借蜚廉父子二人之力,坐稳王位后,即行暴政,举国上下怨声载道。蜚廉知纣王无道,必无善果,于是借口为纣王寻找神石棺而离开京城,随后隐居于霍太山(今霍山,又名太岳山,位于山西省霍县东南)。恶来因为是纣王的贴身护卫统领,故而未能走脱。后来周武王伐纣,恶来尽职而殉身。恶来的后代由蜚廉抚恤养大,逐渐繁衍成日后强大的秦族,仍继承舜帝赐给远祖伯益之姓——赢。
    蜚廉退隐霍太山后,因而避免了战争之祸,并喜添一子,取名季胜。季胜有子名孟增,自幼聪明过人,对商朝的甲骨文造诣颇深,因而“幸于周成王”,被周成王召人宫内,当上了讲学的太学士。不久,孟增就得到了周成王的嘉奖,被赐封于皋狼(今山西省与陕西省交界之处的河套地区)。孟增以地名显贵,被周成王赐名皋狼。皋狼有子名衡父,衡父有子名造父。造父得信于周穆王,并因功受赐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由此而得姓为赵氏。
    汉代的大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这样解释“赵”字的:“趋赵也,从走,肖声。”又说: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再说: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依据许慎的考证,“走”与“肖”二字结合为“趟”字(今简化为赵),“赵”的含义就是亲近的随从仆人。正如许慎所言,赵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亲近车御,并因此而受赐赵城,获得赵姓。
    造父为少嗥金天氏的十三代孙。造父因祖父孟增皋狼的功德而成为周穆王的亲信随臣。造父与周穆王岁数相近,并又有共同的喜好,都喜爱收养天下的名马,擅长狩猎。周穆王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车舆。一日,造父游潼关马市,发现了六匹毛色无杂的骏马。其时,周天子的车乘为八匹骏马,并且品种统一,毛色一致。造父心想,买下了这六匹骏马,若留下自己来用,其品种优于周穆王车乘之马,自感不妥;若送与周穆王,又还少了两匹。若不买下这六匹骏马,造父内心实在难以平静。这样,造父在马市上转了一天,直到得知这种骏马在潼关东南山中的桃林地方还可以找到,就毫不迟疑地买下了这六匹骏马,并亲自深入东南山桃林去找寻同一毛色的骏马。
    据《史记》中的《赵世家》正义所云:桃林之地,“广阔三百里”,树木参天,遮天蔽日,捕获千里骏马,谈何容易。造父在三百里桃林之中,风餐露宿,人蛇蟠之川,闯虎穴之沟,终于获得同一毛色的千里骏马两匹。造父将所得之八匹千里骏马送给周穆王。周穆王万分喜悦,立刻更换新舆,并赐造父深入桃林亲自捕获的两匹千里骏马名为“骅骝”、“骊耳”。从此以后,“骅骝”“骊耳”就成为赞美千里骏马的代名词。
    周穆王自从换了新坐舆后,喜欢得不得了,对造父更是倍加宠爱。周穆王有时高兴,还常赐造父与自己同乘。一日,周穆王召造父与自己同乘,出都城丰镐(今陕西省西安),纵马西向,八匹千里骏马如腾云驾雾,不一会就将随行的卫队远远地甩在身后,不见踪影。周穆王和造父,君臣二人,乘兴扬鞭催马,不出半日就来到了西域。两人第一次来到西域,见地广人稀,山川壮丽,景色古朴,大大异于关中;加之珍兽猛禽遍地,激起了他们射猎之心。君臣二人追禽赶兽,好不得意;所乘千里骏马又十分贴近人意,真乃随心所欲,意到车到,心想事成。不出一刻,车舆上就堆满了射猎的珍禽异兽。
    其时天色已晚,难以辨别回关中之道。君臣二人决定在西域寄宿一夜。二人已感疲惫,于是不讲君臣之礼,二人并肩躺在车舆上,任凭千里骏马在西域千里荒漠上驰骋。良驹识途,千里骏马通神灵。八匹千里骏马奔驰了近半个时辰,将君臣二人送到了西域瑶池。瑶池乃凡人难以见到的仙境,主宰西域的土地娘娘西王母就住在这里。《史记》中《赵世家》篇的《索隐》记载:周穆王与造父得到了西王母的热情款待,并在瑶池之上“与西王母觞”,三人对饮仙酒“作歌”,周穆王与造父都“乐之忘归”。正在此时,传来徐国(在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穆王非常着急,在这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穆王迅速返回镐京,及时发兵打败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将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北)之地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的后裔便以封邑为氏,称为赵氏。造父受周缪王(即穆王)赐,得赵城为赵氏,下传六世至奄父,名公仲,为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兴”,赵姓初兴。

    二、皇帝赐姓和少数民族改姓赵氏:
    在赵姓的发展史上,由于赐姓、冒姓和改姓及其他途径加入赵姓的也不少。

中国历代帝王为笼络、褒奖臣属,不但用惯常的封官加爵、赏赐钱财等手段,还通过钦赐国姓来达到目的。宋代皇帝对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等赐姓赵,以示恩宠。北宋太宗时,居住在今宁夏、甘肃和陕西北部的党项族拓拔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任命木荣为荣州(今四川省荣县)团练使,赐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河湟羌族隆赞(首领的称号)青唐陇拶为河西军节度使,任鄯州(今青海省西宁)知府,封武威郡公,并赐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咓受赐姓名为赵怀义,任廊州团练使,并任湟州(今青海湟中县)知府。辽政权光禄卿马植,本燕人,为辽国大族,与辽皇帝不睦,向宋朝廷透露了辽政权的内部情况,并建议宋、金联合灭辽,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先授秘书丞,旋升任右文殿修撰,颇为宠信。后因事贬谪彬州,于贬所处死。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但南宋朝廷认为他功在社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他们有的从海路来,经江浙逐渐深入内地;有的从陆路来,经波斯、印度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原。宋代,犹太人向朝廷进贡西洋布,皇帝对他们说:“归我华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于是他们就在中国居住下来,散居于北京、杭州等地,尤以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最多,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年)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周、张、石、黄、李、聂、金、张、左、白等17姓(其中两李、两金、两张系同族异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 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授锦衣卫指 挥,后升任浙江都指挥佥事”。清朝康熙年 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 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就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南马头村有几户赵姓人家,每逢年节祭祖便合族集中,悬挂祖先画像,郑重参拜。据说他们挂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像。相传这刀家是明朝皇室后裔,明亡后,改姓隐名,迁居此村,原姓朱后改姓赵。1983年,在殡葬赵永全时,在墓侧掘出残碑一通,上刻:“……我祖是大明之君,自崇祯失基,播迁于此。我本姓朱,随以赵为氏焉。”可惜 1942年日本侵略军“扫荡”马头村火烧房子时,这支赵氏祖先像遭火焚毁。曾任清贵州提督的赵德光,祖上本姓张。元朝时,有一个女真人姓术要甲,由于发音问题,被误传为“赵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为官,诏书呼其为赵氏,他也就改姓赵,取名赵良弼,成为元代名臣。明朝时,蒙古人阿勒楚尔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斋氏,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人们传言他随外祖父姓赵(兆斋与赵同音),他也将错就错,改姓赵。女真人是满族的祖先,清兵入关时,引起汉族人的反抗。康熙帝时,将汉军镶红旗人一支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都出自这支。清朝廷后又将汉军正蓝族人一支改为赵姓,清末名臣赵尔巽、赵尔丰都出自这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失去了尊贵地位,他们纷纷改姓赵、刘、金三姓,从而扩大了满族中赵姓的人数。满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
    据《汉书》中的《列传》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位叫赵安稽的匈奴人,世世代代居住在甘肃塞外的匈奴领地,为当地的匈奴王。汉武帝时,赵安稽投降汉朝,被汉武帝册封为昌武侯。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左贤王举兵反对汉朝的统治,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大军征讨。赵安稽率领所属部落协助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屡立战功,被册封为坚侯。

    匈奴赵氏
    坚侯赵安稽的同族人之中,有一位叫赵信的匈奴人,曾任匈奴国的相国,有“胡小王”之称。“胡小王”赵信初投降汉朝,被封为翕侯,赐将军名号。当时,匈奴国的皇帝伊稚斜单于十分器重赵信的才干,将自己的姐姐嫁给他,并封赵信为匈奴国次王。故此赵信叛汉投匈。其时,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进攻匈奴,匈奴国君伊稚斜单于几番交战,都大败而归。赵信于是建议伊稚斜单于率领所部先迁移到漠北,以迫使汉军罢兵归朝,然后再率领所部返回漠南的塞外故地。伊稚斜单于从其计,将所部迁往漠北。不料,赵安稽的家臣探知此计,向赵安稽报告了此计。赵安稽于是建议骠骑将军霍去病将计就计,利用赵信误以为汉军不会出击漠北的思想,遣大军远征漠北匈奴,杀了伊稚斜单于一个措手不及。骠骑将军霍去病从赵安稽之计,率军直捣漠北,远征伊稚斜单于而大获全胜。单于被迫派赵信为使者与汉室和亲,西北边境由此安定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坚侯赵安稽一脉赵氏家族,也因此得到了一个繁衍发展的大好时期。

    越族赵氏
    西汉武帝之时,世居南越的赵光因归附汉朝,而被西汉武帝封为随桃侯。
    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广西省梧州),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南越国被汉武帝派兵灭亡之后,汉朝为了拉拢赵光,以便于巩固汉朝对南越的统治,对赵光采取了怀柔政策,保留了赵光苍梧王的称号。赵光为了表示自己与汉朝势不两立,拒绝了汉武帝赐封的苍梧王称号,自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赵光之所以在原苍梧王的名号之中,加上一个“秦”字,一是因为汉朝赐封了苍梧王,赵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称本族姓秦,自号秦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赵光与联姻的原南越国贵族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汉武帝遣派将军路博得率大军去平定。赵光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对汉朝,是得到了关于汉朝内部不确切的情报,因而起兵想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当汉朝真的派出大军来征讨时,苍梧秦王赵光自知不是汉朝大军的敌手,立即上书汉武帝表示言和。汉武帝原本想趁此机会废掉苍梧王,没想到赵光见风使舵如此迅速,加之讨伐的汉军还没有准备充足,只得接受了赵光的上书。为了表示对叛乱的责罚,汉武帝撤消了汉朝原赐给赵光的苍梧王称号,改封为随桃侯。赵光为了表示对汉朝再也不怀二心,重新宣称自己恢复有功于汉朝的赵姓,再也不提自己姓秦。现今南越族之中的赵姓成员,多是随桃侯赵光的后裔。

    白族赵氏
    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之时,居住在云南大理一带的少数民族白族建立了一个名为大长和国的小国。在这个大长和国之中,有一位名叫赵善政的白族贵族十分有名望和地位。依据《新唐书》与《南诏野史》的记载,白族之中的赵姓是一个资深的贵族世家。在一些古籍之中,就有了赵。赵姓是如何进入云南大理一带,并成为白族大家庭之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史书的记载不一,其主要的观点是: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致使中原一带社会动乱,加之当时黄河发大水,居住在中原的赵姓家族成员之中的一支就举族向南迁徙,进入云南后在大理定居了下来。
    中原赵姓迁徙进入云南,并定居在白族居住的大理之后,将当时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带人到当地,使白族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明显的提高。为此,中原赵姓成为大理白族的贵族世家以后,其家族成员之中出了一位名叫赵善政的后人,成为了大理白族的大长和国的清乎官。赵善政世居剑川(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与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颇有交情。杨于贞认为当时的国君郑隆嬗不听话,于是杀死了郑隆嬗,由赵善政继为骠信(国王)。赵善政得到王位后,改大长和国的国号为大天兴国,又称兴源国。赵善政在位仅两年,公元929年又因与杨干贞发生冲突,而被节度使杨干贞所废。
    白族之中的赵姓家族涌现出了不少的文人学士,其后裔之中有明代的著名文人赵炳龙。据有关史籍记载,赵炳龙自幼勤奋好学,擅长古文,名于诗词,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3年)高中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明朝灭亡后,赵炳龙追随当时的抗清名将杨畏知赴肇庆(今广东省肇庆)抗清,担任南明政权吏部文选司主事,不久升任户部员外郎。南明政权被清军灭亡后,赵炳龙见清朝统一天下的大势不可抗拒,自己又不愿附膺清朝,于是隐居在肇庆的郊外向湖村,以教书为生。赵炳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著作,所著颇多,其著作《居易轩诗文钞》8卷、《宝岩居词》等至今流传于世。又有赵汝濂,白族的云南大理赵姓家族的后裔。赵汝濂在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中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赵汝濂为官清廉不贪,严于律己,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其时,朝廷佞臣赵文华党羽甚众,其他御史都不敢揭其短。惟有赵汝濂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多次上书责谏佞臣赵文华,因而名扬四海。赵汝濂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文风洒脱,落落大方,其诗文有“信手应人、不为雕虫之技”的美誉,颇有盛名。
    白族之中的赵姓家族中的清代名人,比明代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尤以赵淳、赵廷枢、赵辉璧等人最著风骚。赵淳,白族赵姓世家之后,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及第,曾任云南东川、鹤庆两府教授,其诗文辞句精练,风格明快,妙不可言,可惜多已流失,留传下来的不多。赵廷枢,为赵淳的同族人,曾任江西安福、萍乡、安远诸县知事,晚年辞官归乡定居。赵廷枢所撰诗文颇多,今有《所园诗集》4卷,有诗文五百余首,流传于世。赵辉璧,洱源风羽(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人,因其祖居之地与后唐时当了两年大天兴国国王的赵善政是同地,而赵善政被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所废后,就隐居下来,其后事不明;因而,赵辉璧有可能是赵善政的后裔。赵辉璧是清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高中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山西临县知县,后因病归故里。其著述颇多,《古香书屋诗钞》12卷,题材广泛,内容精湛,对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与反动的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其撰写的《读诗管见》,是一部关于诗歌精辟的理论性著作,为同朝学子们所称赞,对今日的诗歌爱好者依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蒙古族赵氏
    据《元史》一书记载,在内蒙古境内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汪古部落之中,有赵姓家族的分支。蒙古族汪古部落的赵氏,参与了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其中一位名叫赵国宝的族人是元军进攻四川的先锋军统帅。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赵国宝统率元军的先锋部队直攻四川境内的重镇重庆,经过几十天的激战,迫使重庆的南宋守将张实投降。赵国宝因功被授三晶印,并授为蒙古军汉军的元帅,并同时被赐文州吐番万户府达鲁花赤(蒙古语,意思是征服者和统治者)。达鲁花赤的头衔只有蒙古的贵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说,从赵国宝开始,蒙古族汪古部落中赵姓已成为蒙古国及此后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国的贵族。
    赵国宝之子赵世延也是蒙古族汪古部落之中的佼佼者。赵世延自幼喜欢读书,潜心研究中原儒家学派的经世致用之学,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赵世延官授承事郎、云南省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不久升监察御史。其时,元朝丞相桑歌处事专横,包庇凶犯,赵世延于是当廷指责丞相桑歌,请求元世祖忽必烈下旨严办凶犯。赵世延与丞相桑歌因此不和,因而多次遭到桑歌的中伤。元世祖忽必烈重其才,不愿治其有罪,于是将赵世延出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赵世延到任后,大力倡导儒学。其时,江南正逢水灾,赵世延于是遵照圣人之言,在管区之内设立多处义仓,并主持修复了澧阳县(今湖南省澧县)的环堤,因而深得民心。元成宗铁木耳之时(公元1295-1307年),赵世延任中书左司都事、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安西路总管等官职。元武宗海山时(1308-1311年),赵世延升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因主持修复都江堰有功,晋升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元仁宗时(公元1312-1320年),赵世延作为少有的四朝元老进一步得到元仁宗的器重,历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中书参知政事、御史中丞、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等封疆大臣。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赵世延因年老多病而上书请求辞官。此时,赵世延已是八朝元老,元文宗仍不愿让其告老还乡,于是将其诏进京城与当时几位大学者组织纂修《经世大典》。不久,赵世延被封鲁国公,举家迁居成都。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赵世延因病卒于成都。赵世延是元朝达官,也是元朝贵族之中少有的几位颇得民心的好官。赵世延为政历时九朝,共五十余年,编有《风宪宏纲》流行于世。

    藏族赵氏
    作为元朝开国功臣的少数民族的赵氏,除了内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赵姓族人之外,还有世居在甘肃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的后裔。据《元史》一书的记载,世居在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在金朝本年出了一个赵阿歌昌,任金朝熙河(即甘肃临洮一带)节度使。金朝被元朝灭亡之后,赵阿歌昌率领部众占据甘肃莲花山,称王一方。后见元朝国势日盛,赵阿歌昌于是顺势而为,投降了元朝,被元帝授叠州(今甘肃省境内)安抚使。赵阿歌昌到叠州赴任之时,叠州城内空无一人。原来,当地居民为了逃避战乱,早已人去楼空,留下了一座空城。赵阿歌昌上任后,立即招抚逃亡在外的叠州居民,亲自带领回城居民修筑居室,请来内地汉人讲授耕桑技术,使叠州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为促进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昌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赵阿歌昌一生致力于叠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逝世于官职任上,终年八十岁。
    赵阿歌昌有子多人。其中,赵阿歌潘是最有作为的儿子。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南征大理,取道经过临洮。其时,赵阿歌潘为临洮府事,受命随元世祖忽必烈同行。忽必烈之子蒙哥为蒙古军大元帅,十分赏识赵阿歌潘的才于,于是将其招入幕府之中,共谋南征大计。后蒙哥统军攻四川,授命赵阿歌潘为先锋军统帅。赵阿歌潘率领先锋部队屡立战功,因而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临洮府元帅。后又因功被元帝赐名拔都(蒙古语,意为大元帅),成为元帝国声名赫赫的大元帅。拔都,不仅是大元帅,而且是专门赏赐给蒙古贵族的高级官衔。赵阿歌潘受赐拔都头衔之后,世居甘肃临洮藏族之中的赵姓家族就成为了大元帝国的贵族,其家族文化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族人也得到迅速的繁衍。
    藏族赵姓除了赵阿歌昌一支外,还有其他几支,其中南宋恭帝赵噝、的后裔一脉人藏族也是藏族赵姓的主要支脉之一。
    赵噝,公元1271年出生,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后,南宋度宗赵褀之子。度宗病逝后,赵暴继承帝位之时年仅4岁,是为宋恭帝。继帝位后,因年岁太小,朝政由谢太皇太后主持,实际上仍由专横霸道的奸臣贾似道专权。公元1276年1月,元军打败宋军,兵临南宋都城临安城下。年仅5岁的宋恭帝赵昆随同谢太皇太后投降。当年2月,赵噝和生母全太后及随从被押离临安北上,五月抵达元朝大都(今北京)。赵噝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瀛国公,暂居大都。公元1282年12月,12岁的赵噝又被迁居到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别苏克),在此度过了少年时代。公元1288年,赵噝已年满18岁。元世祖忽必烈担心留着他将造成后患,准备杀掉赵噝。赵噝得知这一消息后,主动向忽必烈请求脱离尘世,永生为僧,以绝己后,消除忽必烈的疑虑。元世祖忽必烈应允,于同年12月遣送赵屠、进入吐蕃,习学佛法。从此赵噝长期居住在西藏萨迦大寺,更名为合尊法师,号木波讲师,过着清苦孤独的庙宇生活。赵噝终日与青灯黄卷为伴,潜心于学习藏文,研究佛法,几年之后成为萨迦大寺的学问僧,一度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主持。赵噝在佛经的翻译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译成了《因明人正理论》、《百法明门论》等重要的经文,被藏学史学家誉为翻译大师。
    赵暴老年,与一回族女子做伴。据传说,这名回族女子是元朝的皇族赵王经过萨迦大寺时,见赵孱、年老孤单,颇为同情,于是留下一名回族女子与其做伴。不久,赵噝与回族女子奉诏迁居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山寺,在此得一子。其时,元明宗巡行至赵昆居住的甘州山寺,见山寺之上有龙文五彩神气,于是下令随行官员人寺访查,得知山寺之中别无他物,只有一小儿刚出世。元明宗正好无子,得此消息大喜,当即下诏,收赵噝之子为太子,赐名妥好欢贴睦尔,即后来的元顺帝。故此,在《宋人轶事汇编》一书之中的《少帝》卷中,有明朝才子俞应则之诗文云:“虽因浪子失中国,世为君长传无穷。”意思是说,南宋王朝虽被西湖的歌舞所断送,小儿皇帝赵噝的后裔依然能得到天子之位,这岂非天意乎?有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应则的诗后,去观看历代帝王像,见到元顺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难怪元顺帝一点也不像元朝的历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
    公元1323年,赵噝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被屈杀。其子多人,除传说中的长子为元顺帝以外,其余都留居西藏,成为藏族之中赵姓始祖之一。

    瑶族赵氏
    赵姓不仅是汉民族之中的大姓,在有的少数民族之中也为主要的姓氏之一,尤以瑶族的赵姓为代表。瑶族的赵姓与其他少数民族之中的赵姓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之中的赵姓没有关于赵姓始祖传说的文献记载,而瑶族的赵姓始祖是一只名叫盘夸的龙犬;盘夸与评王的公主结婚后生了12个子女,其中的第八个儿子取名叫赵瑞封,即是瑶族的赵姓的始祖。
    传说,瑶族早年有一位评王。一日,评王上瑶池仙境游玩,得到龙犬一只,身长三尺,毛色黄斑,能讲人语。评王十分宠爱,为龙犬取名盘夸。其时,有一位高王,兵强马壮,率兵侵略评王。评王被打败后,只得将爱犬盘夸献给高王求和。高王得到盘夸后,仍不放过评王,时时加以侵略劫夺,令评王的民众无法为生。盘夸龙犬是一只神物,对高王的霸道行径十分不满;加之盘夸与评王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决定惩罚高王,为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除去祸首。一日,盘夸龙犬趁高王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高王身边的近侍又疏于防范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高王,将高王的首级咬下,冲破敌人的追杀,狂奔七天七夜,将高王的首级献给评王。盘夸龙犬因劳累过度,四肢鲜血染地,昏倒在评王宫殿的大堂之上。评王急忙宣太医急诊,将盘夸从危亡之中救活。
    评王见盘夸为一龙犬,竟如此感恩图报,甚是感动,决意给盘夸以重奖。评王问盘夸龙犬要什么赏赐,盘夸龙犬回答:“评王曾有令,谁能除去高王,谁就可以与公主成亲。我要求评王信守此诺。”盘夸龙犬的要求可把评王给难住了。不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自己就失信于天下;如果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岂不断送了公主的一生。评王左右为难,终日忧心忡仲。公主深被盘夸龙犬的行为所感动,评王的心事被她得知后,决心与龙犬成亲。盘夸龙犬与公主成亲后,双双进入深山老林。盘夸龙犬进入深山老林与公主完婚后,一夜之间竟变成了一位英俊少年。几年之中,公主一连生下六对龙凤胎。评王得知自己有了六男六女12个外孙,说不出有多么高兴,于是传下圣旨,敕封盘夸为瑶族始祖盘王。与此同时,评王还给自己的12个外孙分别敕姓为: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被敕赵姓的是第八子,名叫赵瑞封,封都尉补充国公。
    其时正值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2年),赵瑞封出外独立谋生,居住南渡林子村。赵瑞封娶妻二人,大妻生子赵宗先,分下金香炉,小名大赵;小妻生子赵宗县,分下银香炉,小名小赵。至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赵瑞封后裔迁至桂林落居。在桂林住了两代以后,赵姓瑶人又从桂林迁居到了广西平乐府东门八宝村住了一年。因避官祸,赵瑞封的后裔被迫迁出八宝村,迁到上五堡京子村,与另外七姓瑶人合居。赵宗先有子五人,赵宗县无后。赵宗先的后人之中出了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就是瑶族人民的反清英雄赵金龙和赵福才。
    清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清朝政府加强了对瑶族人民的剥削,当时迁居到湖南江华居住的瑶人赵金龙和赵福才决定举行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两人秘密联络了近三千瑶族人民,以红布缠头作为义军的标志。起义军起事后,迅速占领了蓝山、江华、宁远、新田等地,并制定了“杀贪官、斩污吏、夺田地、扶贫苦”的政策,很快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赵金龙有勇有谋,率领起义军多次击退清军的围剿。第二年,清朝政府调集了湘、广、桂、黔四省的兵力,由户部尚书禧恩亲自坐镇指挥,对赵金龙和赵福才领导的瑶族人民起义进行大规模镇压。赵金龙和赵福才率领瑶族义军,与强大的清军浴血奋战了二十余天,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为中华少数民族中的赵姓家族历史,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篇章。

    壮族赵氏
    在清朝时期,壮族赵姓家族成员中出了三位有名的大学者,他们是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广西龙州的赵荣正和赵荣章。

-------------------------------------------------------

赵姓分布

    山西省
    洪洞(古赵城)赵氏。永济赵氏。闻喜赵氏。武乡赵氏。汾州赵氏。平定赵氏。五台赵氏。孝义赵氏。沁水赵氏。平顺赵氏。太谷赵氏。陵川赵氏。解州赵氏。定襄赵氏。应县赵氏。原平赵氏。左云赵氏。


    河北省
    涿郡赵氏。正定赵氏。蔚县赵氏。文安赵氏。威县赵氏。定县赵氏。井陉赵氏。晋县赵氏。蠡县赵氏。保定赵氏。磁县赵氏。元氏赵氏。黄骅赵氏。易县赵氏。饶阳赵氏。安国赵氏。昌黎赵氏。平山赵氏。阜平赵氏。深县赵氏。束鹿赵氏。宁晋赵氏。河间赵氏。赞皇赵氏。大名赵氏。青县赵氏。宛平赵氏。安次赵氏。雄县赵氏。卢龙赵氏。


    北京市 天津市
    北京赵氏。天津赵氏。


    甘肃省
    天水赵氏。平凉赵氏。静宁赵氏。

    陕西省
    咸阳赵氏。兴平赵氏。武功赵氏。华阴赵氏。乾县赵氏。 府谷赵氏。周至赵氏。耀县赵氏。西安赵氏。渭南赵氏。户县赵氏。


    河南省
    开封赵氏。洛阳赵氏。荥阳赵氏。汝南赵氏。许昌赵氏。虞城赵氏。南阳赵氏。清水赵氏。淮阳赵氏。郾城赵氏。临汝赵氏。邓县赵氏。淇县赵氏。西华赵氏。武陟赵氏。内黄赵氏。项城赵氏。偃师赵氏。巩县赵氏。永城赵氏。南召赵氏。汲县赵氏。商城赵氏。夏邑赵氏。博爱赵氏。滑县赵氏。


    山东省
    武城赵氏。益都赵氏。莒县赵氏。平原赵氏。东平赵氏。利津赵氏。济南赵氏。诸城赵氏。曹县赵氏。鄄城赵氏。菏泽赵氏。梁山赵氏。肥城赵氏。寿光赵氏。日照赵氏。博兴赵氏。海阳赵氏。历城赵氏。龙口赵氏。烟台赵氏。莱阳赵氏。


    河北省
    房县赵氏。安陆赵氏。钟祥赵氏。黄陂赵氏。麻城赵氏。通城赵氏。崇阳赵氏。


    安徽省
    休宁赵氏。凤阳赵氏。庐州赵氏。合肥赵氏。萧县赵氏。宿县赵氏。泾县赵氏。灵壁赵氏。金寨赵氏。太湖赵氏。


    江苏省
    南京赵氏。武进赵氏。徐州赵氏。丹徒赵氏。淮安赵氏。常州赵氏。苏州赵氏。常熟赵氏。无锡赵氏。六合赵氏。江阴赵氏。吴江赵氏。镇江赵氏。高邮赵氏。

    上海市
    上海赵氏


    浙江省
    杭州赵氏。建德赵氏。归安赵氏。衢县赵氏。绍兴赵氏。余姚赵氏。吴兴赵氏。青田赵氏。慈溪赵氏。温州赵氏。宁波赵氏。鄞县赵氏。兰溪赵氏。嘉兴赵氏。湖州赵氏。缙云赵氏。文成赵氏。东阳赵氏。海宁赵氏。义乌赵氏。宁海赵氏。瑞安赵氏。丽水赵氏。嘉善赵氏。


    江西省
    清江赵氏。余干赵氏。宜春赵氏。南昌赵氏。南丰赵氏。贵溪赵氏。玉山赵氏。


    湖南省
    衡山赵氏。长沙赵氏。浏阳赵氏。零陵赵氏。湘潭赵氏。益阳赵氏。岳阳赵氏。


    福建省
    闽侯赵氏。霞浦赵氏。福州赵氏。

    广东省
    文昌赵氏。中山赵氏。台山赵氏。新会赵氏。

    四川省
    中江赵氏。遂宁赵氏。广汉赵氏。德阳赵氏。新津赵氏资中赵氏。荣县赵氏。宜宾赵氏。内江赵氏。酉阳赵氏。成都赵氏。达县赵氏。叙永赵氏。巴县赵氏。


    贵州省
    安顺赵氏。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州赵氏。宁明赵氏。


    云南省
    昆明赵氏。剑川赵氏。顺宁赵氏。大理赵氏富宁赵氏。


    辽宁省
    海城赵氏。朝阳赵氏。兴城赵氏。新民赵氏


    吉林省
    临江赵氏。永吉赵氏。


    黑龙江省
    桦川赵氏。双城赵氏。阿城赵氏。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赵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赵氏。汪古部赵氏。

-------------------------------------------------------

赵姓迁徙史


    一、两汉以前
    造父封于赵城而得赵姓,至叔带时,率领子孙迁往晋国,这样,在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以下地区:赵城、耿、原、晋阳、代、邯郸、武城、真定,在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都有赵姓。赵国的疆域包括今陕西一部分,赵武灵王时开疆拓土,疆域扩充至河套地区,赵亡前赵姓的活动范围还包括今陕西、内蒙古。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天水(今属甘肃),形成一个望族;赵王迁被秦始皇流放到今湖北房县,子孙在今湖北繁衍;秦始皇又迁徒六国贵族之后到关中。


    二、汉至宋以前的迁徙
    西汉赵王迁的后裔迁居涿郡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西南),此地原属河间,因此涿郡赵氏又称河间赵氏。南朝时,天水赵氏的一支迁居江南。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期迁居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安人赵达任北魏库部尚书,封临晋子,举家离开南安迁居北魏都城洛阳。当时为了防止柔然(古代北方的二支少数民族)的袭扰,北魏在北部边境上设立了许多军镇,选择贵族、官宦子弟镇守。赵达之子赵仁因镇守武川镇,举家自洛阳迁至武川。赵仁的孙子赵贵成为武川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跟随宇文泰进兵关陇,是西魏八柱国之一,为宇文氏占据关陇、建立北周屡立大功,被赐姓乙弗氏,封楚国公,曾任北周太傅、大冢宰,举家又自武川回迁洛阳。
    天水南安赵氏还有一支在北魏时迁居。这支赵姓从代又迁居洛阳。
    天水赵氏的一支在北魏时徒居南郑(今陕西省汉中),后又自南郑徙居洛阳。天水西赵氏的一支迁居洛阳。北魏时今甘肃赵氏的一支徙居洛阳。


    三、两宋以来的迁徙
    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所谓郡国,仅仅只是食其采邑,受封王公并不居住在郡国之地,而是集中居住在京师。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宗室:
    宋太祖赵匡胤有四子,德秀与德林无后,燕王赵德昭有五子,秦王赵德芳有三子。
    1、燕王赵德昭一脉的迁徙:令字派迁居的地址主要有安徽颍州、四川蜀州、江苏泰州、福建福州、福建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绍兴、河南洛阳、湖北荆南;子字派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苏镇江、浙江衢县、广东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自师字派以下新迁的地址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临安、浙江云和、江苏太平州,等等。
    2、秦王赵德芳一脉的迁徙的基本状况是:子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嘉兴、江苏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师字派迁居主要有江苏太平州、浙江婺州,等等。

    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
    靖康之耻后,北宋被金国灭亡,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及北宋的后妃、宗室,连同朝官三千多人,一起俘虏北去。宋徽宗死于五国城。金国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又把宋钦宗迁居到了燕京(今北京)。
    康王赵构南逃临安建立南宋,自号为宋高宗,其子早夭。宋高宗赵构以为北宋惨遭靖康之难和自己儿子的早夭,是因为其祖宋太宗赵匡义没有遵守“金匮之盟”而遭至的灾难,于是将南宋王朝的帝位传给了宋太祖赵匡胤一脉的后裔,宋太宗赵匡义一脉宗室南迁后裔,此后多由南宋京城临安迁出,散居于南方民间。
    士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赣州、福建建瓯、浙江绍兴。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不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临安、浙江金华、浙江浦江、浙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荆南、湖南郴州、湖南零陵、广西横县、四川成都、四川开县。宋太宗赵匡义七世孙善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浙江宁波、江苏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江西临川。宋太宗赵匡义八世孙汝字派迁居的新址主要有安徽阜阳、湖南平江、江西余干、江西袁州、福建福州,等等。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逝世。遵照皇太后杜氏的“金匮之盟”,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匡义。按照“金匮之盟”的约定办事,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魏王赵廷美。赵匡义登基之后,隐匿“金匮之盟”的内容。魏王赵廷美一向专横骄恣,曾多次遭到其兄宋太宗赵匡义的斥责,此刻得知有“金匮之盟”一事,于是对赵匡义甚为不满,于是暗中谋划,阴谋早日篡夺皇位。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魏王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赵廷美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魏王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赵廷美迁居房陵后不久,就忧愤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
    自贬于房陵之后,其后代外放为官散居之地,主要有:河南开封、河南洛阳、福建汀州、山东沂州、山东济州、江苏昆山、浙江秀水、江苏溧城、江西波阳、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四川青城,等地。

    西平赵氏
    北宋庆历年间,陕西赵懿甫官居汝南节度使,后家居汝南城东五里屯。传十世至希贤(号龙华)由汝南迁蔡州。元末至正年间,赵希贤之后赵伊官至盐运使司通判, 由上蔡县白圭庙东徐赵庄迁西平县专探乡赵老庄。赵伊之子赵仲来系明正德年间贡生,为西平赵氏之始祖。赵仲来生才广、才宇,才广生恭、肃、鉴、铎、镤,才宇生钦。自仲来至今已历二十四世,为西平名门望族,其后裔现分居于杨庄乡、专探乡、芦庙乡、师灵镇、谭店乡、宋集镇、出山镇、酒店乡等地。
    从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等地的赵氏族人陆续迁到台湾、南洋,更有人漂洋过海,移居到欧美各国。

-------------------------------------------------------

赵姓家谱介绍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姓族谱的基本格式
    赵姓族谱虽有以上种种类型,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这些类型并非同时出现,而是大体经历了一个从简易家谱,到族谱、支谱、房谱,再到宗谱、统谱等联宗合纂的演进过程。同样,族谱的修撰格式也有一个从简单谱系、谱表到体例完备的发展过程。就现存清代、民国时期的赵姓族谱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谱序。这是每部族谱都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包括本族人写的序和邀请外族人写的序,以及跋语等。外族人写序通常是当朝、当地的名人,或是与家族有特殊关系的人。谱序跋的内容大致是修谱缘由、修谱经过、家族渊源传承,有的谱中还阐发一些修谱理论。随着族谱撰修的次数增多,序跋也不断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谱,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况是续修次数越多,谱序就越长,谱序跋本身也就成了了解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二是谱例,即修谱凡例,主要阐明族谱的纂修原则、体例、领谱和族谱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间所修的《天水堂赵氏合修族谱》凡例共有20则。《山阴华舍赵氏宗谱》除录旧谱凡例外,还新增凡例若干条。
    三是先世考与遗像赞。主要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和分支迁徙情况,尔后是把本家族中最显赫、有德行功业的先祖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这方面,民国年间所修的《东莱赵氏家乘》最具典型。不仅考述文字简明清晰,祖像的绘制也十分精美。在说明本脉出于蜀汉顺平侯赵云,世居成都府红花市之后,用四言联句表达家族的迁徙、兴盛情况,颇有特色:“聿维我谱,俱详历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迁莱,郡城安宅,嘉靖开科,隆万任职。伯镇封疆,仲总六卿,武勋相业,朝廷所荣。愿绍前烈,德言与切,绵长先泽,睦族敦宗。”另外,赵宋皇室后裔的族谱大多载录《太祖遗训》一文。
    四是恩荣录。主要刊载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员对家族或家族成员的封赠文字和匾额。山阴华舍谱中有御印、御押,东莱赵氏有“诰命”、“封赠”、“荫袭”、“旌表”四项。
    五是家法族规。清末民初所修的赵姓族谱中,一般都是旧规、新规分列,内容庞杂,财产婚姻、祖业管理、家族往来,举凡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无所不包,且各个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况而有所侧重,但都不离敬宗收族这一核心内容。
    六是祠堂坟墓。赵姓对祠堂、祖坟的修建历史、建筑规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详尽记载,有些谱中配有简单的绘图。其中大量内容是有关宗祠的管理规章,如山阴华舍赵氏谱中有“宗祠条规”、“陵祭条款”、“宗祠禁约”、“宗祠祭典”、“宗祠仪注”、“六陵仪注”、“宗祠仪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联额”,另外还有历代相关的碑文、记颂等。
    七是世系。这是赵姓族谱中的主要内容,占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两种形式,一是世系传录,即从一世祖开始到修谱日期止,家族成员的姓氏名号、生卒年月、简要阅历、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赠等情况;另一种是世系表或世系图,即以图表的形式记载该家族的血缘传承情况。在笔者所见的赵姓族谱中,后一种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传记,包括行状、墓志铭、神道碑以及年谱等多种形式。传记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与地方志的体例大体一致。
    九是仕宦录,或称科第录,登载赵姓族内历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单,并简要记载他们的业绩及著述。
    十是族产,包括祀田、祖山、义庄、庙产、房屋等。赵姓族谱对这一点相当重视,族田、祖山都写明地理位置和面积大小。同时《还记载族产的数量、买卖情况、管理细则、收支账目以及经营租佃。
    十一是艺文或名迹录。收录赵姓族人或与家族相关的各种著述诗文。名迹录则是记载与赵姓家族相关的名胜古迹、山水桥梁、庵寺书院和亭台堂舍等。
    十二是字辈谱与领谱字号。

附录:光绪年间所修《暨阳章卿赵氏宗谱》谱目
    卷一:总谱,包括江阴赵氏发源图、江阴赵氏世子总图、章卿赵氏四大支十一分支世系总图、发源谱、十六世总谱。卷二至卷十五,支谱。卷十六至十八,分支谱。卷十九,家范录,包括祖训、家法、祭法等。卷二十,义田录,包括义庄、义庄条规、义田细则。卷二十一,世济录,含科举、世荫、胄子等。卷二十二,先茔录。卷二十三,先茔图。卷二十四,墓志行状。卷二十五,丝纶录,包括制、敕书等。卷二十六至二十九,文乘录,录家族艺文。卷三十,节录,内含历修谱序、后序、跋等。

-------------------------------------------------------

赵姓家谱文献目录


    全国·赵氏宗藩庆系录口口卷
    全国·油麻村赵氏宗谱六卷 藏地:河北大学(清)赵龙生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孝思堂木刻
    全国·赵氏族谱四卷 藏地:南京大学清宣统二年(1910年)赵尔巽四川刻本北京密云·天水郡赵氏族谱三
    河北满城·玉川赵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民国)赵述诚等修 1928年钞本 一册
    河北迁安·泺阳赵氏东门统谱六卷 藏地:吉林大学 美国(民国)赵云路等修 1932年唐山泰石印局石印本
    河北丰润·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藏地 :华东师范大学 日本 美国(民国)赵庶蕃 赵春林增纂 1932年唐山同泰刷印局石印本 七册
    山西洪洞·赵氏族谱二十卷 藏地:美国(清)晨等辑清雍正四年(门26)边贻斋刊本 四册
    山西洪洞·赵氏族谱四卷 藏地 :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赵景宸汇编 1942年济南茂文斋印刷局铅印本册
    山西·阳林赵氏家谱 藏地:台湾清嘉庆十年(1805年)钞本 一册
    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城厂镇九龙口村(清)赵永连纂复印清康熙间刊本
    辽宁本溪·赵氏分清谱册一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堿厂镇厂西街(民国)赵永顺纂 1912年铜刻本
    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清河城满族乡小市五七街(民国)赵芳贵纂复印本
    辽宁本溪·赵氏谱册一卷 藏地:辽宁本溪市清河城乡清河村赵振铎纂
    辽宁辽阳·赵氏家谱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清)赵宏恩辑清乾隆二年(1737年)赵氏刻本
    上海·忠诚赵氏支谱二卷附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美国(民国)赵锡宝编 1922年上海彩文协记印刷公司美术
    江苏·宿迁县赵氏家谱四卷 藏地:扛苏泗洪县公安局档案室(缺卷 4) (民国)赵培心 赵光启整理 1935年半部堂重修本
    江苏兴化·赵氏念初族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恭生等修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活字本八册
    江苏南通·崇川赵氏祚德堂宗谱不分卷 藏地:江苏南通市图书馆(清)赵国祯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刻本六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重修宗谱不分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明)赵邵颛纂明钞本
    江苏镇江·润州赵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刊本 四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六卷 藏地: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清)赵紫瑜续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刻本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增删构正重修家史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中道 赵克全续修清雍正八年(1730年)刊本 十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 十二美国汪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刊本 十二册
    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缺卷6)(清)王文沼 赵明礼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本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 :美国(清)赵元勋等修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刊本十四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卷 藏地:日本(存卷7-10)美国(存四册)(清)赵廷芝续修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刊本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书田续修 清道光三年(1823年)刻本
    江苏镇江·梅巷赵氏宗谱八卷 藏地:日本美国(清)赵彦等修清道光九年(1829年)悼叙堂刊本 八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藏地:日本美国(清)赵方栋等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木活字本 六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八卷 藏地:日本美国(清)赵沣 赵槭等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木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八大分大二公支下屏翰分宗谱十四卷 藏地:日本 美国(存卷7-14)(清)赵存高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洪溪赵氏庆三公支下分谱三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念祖修 赵增复续辑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活字本四册
    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二卷 藏地:扛苏苏州市图书馆(清)赵时芬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活字本美国十四册
    扛苏镇江·大港赵氏斗星分宗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清)赵雨三主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活字本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分谱六卷 藏地:江苏镇扛市博物馆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木活字本
    江苏镇江·古润洪溪赵氏族谱十六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明俊修清宣统二年(1910年)活字体十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第四大分仁三公裔下煜载分续修宗谱四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赵赓元纂 1911年活字本 十一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文翕分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图书馆(民国)赵蓉曾纂 1913年活字本 十册
    江苏镇江·大港赵氏族谱十四卷 藏地:河北大学(民国)赵文麟修民国四年(1915年)木刻本十四册
    江苏镇江·梅巷赵氏重修宗谱十七卷 藏地:美国(民国)赵桐 赵衡辑民国六年(1917年)惇叙堂刊本五十册扛
    苏镇江·大港赵氏迁居住驾庄重修族谱十卷 藏地:日本美国(民国)赵治中主修 1927年木活字本 三十册
    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清)赵楫等修清道光三十年(1850)活字本二册
    江苏·丹徒赵氏支谱二卷 藏地:吉林大学上海图书馆 — (清)赵邦翰重纂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活字本 四册
    江苏扬中·赵氏家谱 藏地:江苏扬中县民国间木刻本六册
    江苏丹阳·赵氏宗谱 藏地:中央民族大学(明)廷桂编
    江苏丹阳·云阳赵氏重修宗谱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吉林大学(清)赵学曾重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排印本 六册
    江苏丹阳·云阳鸥溪赵氏家乘三十二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清)赵佛纂 1942年榖诒堂铅印本三十五册
    江苏句容华阳赵氏宗谱 藏地:江苏句容县夫王乡赵巷 1917年木活字本 十三册
    江苏常州·观庄赵氏分支小谱四卷 藏地:美国 (清)赵味辛等修清同治二年(1863年)活字本四册
    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辽宁图书馆 江苏常熟市图书馆日本 美国(清)赵烈文辑清光绪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一卷
    江苏·常州观庄赵氏支谱二十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1928年活字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昉等纂清光绪十年(1884年)敦睦堂刻本十二册
    江苏常州·寺庄赵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1917年敦睦堂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常州·赵氏近支人丁册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民国)赵毓森编订 1916年石印本 一册
    江苏常州·赵氏族谱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清稿本 一册
    江苏武进·焦溪河口赵氏族谱四卷 藏地:美国(清)赵端思等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敦睦堂刊本四册
    江苏武进·西盖赵氏族谱十二上海图书馆美国(清)赵洪良等修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永思堂重刻本二册
    江苏武进·将林赵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赵书文主修 1925年绵远堂活字本 九册
    江苏武进·韩区赵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藏地:美国(民国)赵多荣等修 1926年永思堂木活字本
    江苏·武进青山门赵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福建省图书馆(民国)赵靖修 1928年崇礼堂刻本美国
    江苏无锡·赵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户夂木]重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活字本 十六册
    江苏无锡·赵氏黄桥支甘露世谱四卷附赵氏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清)赵士奎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活字本 五册
    江苏无锡·锡山赵氏宗谱十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清)赵寅恭 赵协卿纂清宣统元年(1909年)活字本十八册
    江苏江阴·赵氏宗谱八卷 藏地:美国(清)赵洪等修清同治十一年(1871年)宝玉堂木活字本八册
    江苏江阴·暨阳章卿赵氏宗谱三十卷 藏地:哈尔滨师范大学,日本、美国(清)赵晋封等修清光绪九年(1883年)木活字本 三十四册
    江苏江阴·暨阳南门赵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美国(清)赵炜等序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永思堂活字本十册
    江苏常熟·街上赵氏十修宗谱口口卷 藏地:江苏常熟市图书馆(存卷2、5)清钞本 一册
    江苏崐山·赵氏家乘十六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中国人民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天津市图书馆 河北大学 山西图书馆 吉林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上海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市博物馆江苏泰州图书馆 江苏苏州图书馆 江苏苏州博物馆 苏州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书馆 江苏昆山县图书馆 浙江嘉兴市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西南师院 云南省图书馆 日本 美国(民国)赵诒琛等辑 1919年刻本
    江苏崐山·浦阳赵氏家乘十卷 藏地:美国(民国)赵诒琛等跋 1914年刊本 四册
    江苏崐山·新阳赵氏清芬录三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民国)赵诒琛编 1917年义庄重修刻本 一册
    江苏崐山·赵氏清芬录再续题辞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赵诒琛编 1923年刻本 一册
    江苏太仓·璜泾赵氏宗谱不分卷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赵封补修
    扛苏·赵氏支谱十二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清)赵书 赵祖培修纂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刊本
    浙江杭州·武林赵氏家乘一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清)赵德蝰修稿本 一册
    浙江杭州·赵洪氏宗谱附祖先坟墓碑记图考不分卷 藏地:美国 · (民国)赵洪绳武修 1936年铅印本一册
    浙江建德·凤市赵氏宗谱五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清)赵埰麒纂清光绪七年(1881年)沐恩堂活字木 四册
    浙江·萧山赵氏庆源类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存卷首、1)(清)赵王言重修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钞本辽宁图书馆
    浙江萧山·赵氏家谱十卷首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清)赵引修编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追远堂刊本
    浙江宁波·四明赵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清)赵有深 赵有和等纂清同治八年(1896年)乐善堂木活字本册
    浙江宁波·四明赵氏宗谱十卷首二卷末二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清)赵有丁 赵毓麒等纂 1924年乐善堂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宁波·镇北赵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民国)赵学晋 赵有信等纂 1917年积善堂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余姚·宋溶仪赵氏庆源图不分卷 藏地:美国(清)赵霈等重订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刊本四册
    浙江余姚·溶仪赵氏玉牒世谱十二卷(清)赵维善等修清咸丰十年(1861年)孝思堂木活字本二册
    浙江余姚·涫仪赵氏族谱十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惟善重修清光绪七年(1881年)江楼祠活字本册
    浙江余姚·濬仪赵氏玉牒世谱十四卷 藏地:上海图书馆(民国)赵庆昌等纂 1913年刻本 十四册
    浙江余姚·濬仪赵氏宗谱口口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文管处 1931年刻本
    浙江余姚·长冷溶仪赵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清)赵炳纲续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敦本堂木活字本十五册卷 (清)赵东林 赵风珊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浙江余姚·姚江赵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民国)赵正标 赵全序等修 1923年铅印本六册
    浙江·慈溪鸿庄赵氏宗谱 藏地:河北大学(清)赵一荣 赵思前纂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爱日堂木刻本十二册
    浙江奉化·赵岙赵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浙江奉化县文管会 (清)孙丹枫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写本
    浙江奉化·白水赵氏宗谱 藏地:浙江奉化县文管会(存二册)民国间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象山·灵严赵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管会(残)(民国)赵永绣纂 1928年木刻本
    浙江绍兴·山阴华舍赵氏宗谱十八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杭州大学 日本美国(清)赵寿祺辑清光绪十年(1884年)萃涣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山阴华舍赵氏宗谱二十四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日本 美国(民国)赵瑲 赵德基编 1916年萃渔堂活字本
    浙江绍兴·绍县天乐赵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吉林大学(民国)赵启英修 赵允孚纂辑 1919年庆源堂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诸暨·清门福泉赵氏宗谱十二卷 藏地:南开大学(清)赵伟猷等编辑清道光九年(1829年)永思堂刻本六册
    浙江诸暨·莼塘赵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日本美国(清)赵炳文等修清同治七年(1870年)敬睦堂木活字本
    浙扛诸暨·暨阳柴严赵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南开大学(清)赵子鼎编辑 清宣统二年(1910年)孝义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浙江上虞·富峰赵氏续修宗谱八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淞续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日生堂活字本四册
    浙江上虞·镇龙赵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浙江图书馆(民国)赵长钦修 胡显曾纂 1930年文杏堂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剡溪赵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河北大学(清)赵伯周纂清雍正四年(1726年)木刻本
    浙江嵊县·剡城赵氏宗谱口口卷 藏地:浙扛嵊县图书馆(存卷3-5)清光绪元年(1875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剡城赵氏宗谱口口卷 藏地:浙江嵊县文管会(存卷4)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剡源三石赵氏宗谱十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清)赵智间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活字本二册
    浙江嵊县·剡城赵氏宗谱六卷 藏地:浙讧嵊县文管会(存卷1、2)(民国)赵礼宗修 1935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赵氏宗谱七卷首—卷末一卷 藏地:浙江嵊县明溪乡湖头(存卷首)(民国)赵佩蓉修 1936年木活字本
    浙江·兰溪南阳赵氏宗谱五十卷 藏地:浙扛兰溪县高潮乡(五部)1928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南阳赵氏宗谱六十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灵洞乡(一部缺二卷,又一部缺五十六卷)1928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南阳赵氏行谱五十二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文管处新周乡(三部)1928年木刻本浙扛兰溪县
    浙江兰溪·永昌赵氏宗谱十六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永昌乡(民国)赵阿赞 赵植西等修1931年木刻本
    浙江·东阳巍山赵氏宗谱七十二卷 藏地:浙江东阳县巍山镇三村(缺四卷)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赵氏家乘 藏地:浙江东阳县六石乡西厚里(存卷 15-20)1931年木活字本
    浙江常山·赵氏宗谱二卷 藏地:浙江常山县招贤乡汪家圩村(民国)赵伯安增修 1947年木刻本
    浙江临海·宋赵重修族谱一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 (清)张余纂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写本
    浙江临海·台临赵氏宗谱四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民国)赵嵩望纂 1925年木活字本
    浙江沮岭·关[土与] 赵氏房谱一卷 藏地:浙扛临海县博物馆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木活字本
    浙江仙居·赵王合谱六卷 藏地:浙江兰溪县文管处清光绪六年(1880年)木刻本十册
    浙江仙居·赵王合谱口口卷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9)1926年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北坑赵氏宗谱三卷 藏地:浙扛缙云县方溪乡北坑村(民国)赵桂林总理 1917年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赵氏总祠志四卷 藏地:浙江缙云县楼案馆(民国)赵学斋 赵喜清等纂 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天水赵氏宗谱口口卷 藏地:浙扛缙云县档案馆(存六卷)1948年木活字本
    安徽宿县·赵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清)赵志淦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活字本十二册
    安徽灵璧·赵氏家乘十卷 藏地:安徽灵璧县档案馆(缺卷4、7、9)(民国)赵安润修 1915年钞本
    安徽旌德·旌阳赵氏宗谱十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赵宗琦修 1923年活字本九册
    安徽桐城·赵氏支谱十二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人民大学(清)赵后亿等修清光绪五年(1879年)明德堂活字体十
    安徽桐城·桐陂赵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 藏地:中国人民大学 辽宁大连市图书馆(存卷6-16)台湾 日本 美国(清)赵立方街修清光绪九年(1883年)明宗堂活字本二十册
    安徽桐城·赵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日本美国(清)赵绍康 赵国祥等重修清光绪十年(1884年)木活字本十四册
    安徽怀宁·武陵赵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美国(清)王绳武等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忠恕堂木活字本
    安徽怀宁·赵王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安徽博物馆(民国)王璧成 王脱颖纂 1946年木活字本十三册
    安徽贵池·龙坦赵氏宗谱二十五卷 藏地:日本美国(清)赵世标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木活字本
    福建漳州·赵氏族谱 藏地:台湾(民国)赵守旺序 1933年钞本
    江西南昌·赵氏族谱 藏地:河北大学(清)赵学积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木刻本
    江西铜鼓·赵氏宗谱山东淄博·淄川胡氏族谱四卷 藏地:山东淄博市博物馆山区图(民国)胡永年纂修 1917年般阳顺和堂石印本
    山东益都·青郡赵氏宗谱不分卷 藏地:中央民族大学旧写本四册
    山东掖县·赵氏家乘二十六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吉林大学 山东掖县档案馆 美国(民国)琪等辑十六册 1935年永厚堂铅印本

    各地的赵姓族谱概述:
    北京地区一部,即密云天水郡赵氏族谱。
    河北地区3部,即满城的玉川赵氏、迁安的泺阳赵氏和丰润赵氏。河北的3部中就有两部是统谱。
    山西地区3部,其中洪洞赵氏有两部,阳林赵氏1部。
    辽宁地区5部,其中本溪赵氏4部,辽阳赵氏1部。
    上海地区1部,即南汇忠诚赵氏。
    江苏地区58部,其中以江苏大港赵氏、常州(包括武进)赵氏、锡山赵氏、江阴赵氏,丹徒赵氏、昆山赵氏为主,其他尚有宿迁赵氏、兴化赵氏、南通崇川赵氏、扬中赵氏、丹阳赵氏、句容华阳赵氏、常熟赵氏、太仓璜泾赵氏,或1部,或两部。
    浙江地区49部,其中有3部谱左右的是杭州武林赵氏、宁波四明赵氏、余姚浚仪赵氏和姚江赵氏、绍兴山阴华舍赵氏、诸暨清门福泉赵氏、嵊县剡城赵氏、兰溪南阳赵氏、缙云天水赵氏,其他尚有建德风市赵氏、萧山赵氏、慈溪鸿庄赵氏、奉化赵岙赵氏、象山灵岩赵氏、上虞富峰赵氏和镇龙赵氏、东阳巍山赵氏、临海的台临赵氏等。
    安徽地区9部,主要是桐城赵氏、怀宁赵氏、旌德赵氏和贵池龙坦赵氏。
    福建地区1部,即漳州赵氏族谱。
    江西地区两部,分别是南昌赵氏和铜鼓赵氏。
    山东地区14部,其中有益都青郡赵氏、黄县东西支赵氏、金乡赵氏、德州赵氏、城阳赵氏、莱阳赵氏、琅琊赵氏、掖县赵氏等。
    河南地区4部,分别是鲁山楼张赵氏、项城赵氏、郏县赵氏、渑池赵氏。
    湖北地区2部,为武昌赵氏和新洲赵氏。
    湖南地区22部,其中湘潭中湘赵氏、湘乡赵氏、邵阳赵氏各4部,宁乡赵氏和衡山赵氏各3部,益阳赵氏和安化赵氏各1部。
    广东地区15部,其中新会赵氏占有9部,其他有番禺赵氏、斗门赵氏、台山赵氏、开平赵氏等。
    广西地区1部,为平乐天水赵氏。
    四川地区5部,分别为蒲江赵氏、绵竹赵氏、内江赵氏、蜀南宜宾赵氏和温江赵氏。
    云南地区7部,主要是大理太和赵氏和腾冲赵氏。
    甘肃地区2部,一为天水赵氏,一为庄浪赵氏。

-------------------------------------------------------

赵姓字辈

    西平赵氏辈序为:“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25 16:43:06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赵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赵尔陆上将
    赵尔陆(1905-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8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央苏区红一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第二支队支队长,红四军第29团团长,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前敌指挥部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晋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张家口第五小组中共代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赵镕中将
    赵镕(1899-1992),字伯陶,云南省宾川县彩凤村人。1919年在昆明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赴广州投身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1924年在拱卫军任参谋。1926年入朱德创办的南昌军官教育团任副官、书记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部军需员,红12军经理部会计科科长,红9军团供给部部长,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红32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供给部副部长,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驻涞源办事处主任,晋察冀军区兵站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3 岁。

    赵启民中将
    赵启民(1910-1997),陕西省蓝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西泾阳游击队第三中队队长,红26军第二团排长,三团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78师参谋主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科长,延安县军事部部长,红宜延军分区代司令员,独立第二团团长,独立师第三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参谋长,第五支队参谋长兼十团政治委员,新四军二师五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代政治委员,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34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7岁。

    赵杰少将
    赵杰(1913-——),又名赵东斌,河南省商城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34团营部书记,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红九军第25师2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27师80团作战参谋兼特务营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作战参谋,江北指挥部作战参谋,第4支队司令部参谋、副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5师13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参谋长,第6纵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7兵团兼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副主任、主任、副司令员,志愿军装甲兵第一指挥所副司令员、主任,坦克3师师长,志愿军坦克兵司令员。率部参加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任浙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附录:虎将之子——记开国少将赵杰的儿子赵建军是为了越南人民的解放事业,在越南战争中牺牲的惟一一名红卫兵
    北京100中学高叁学生赵建军、武热河与北京56中的高二学生孙智忠(后为香港某中资公司老总)、北航附中的瞿少东以及王莒生、李小倩、赵奠军(赵杰的二儿子)、武热河(后为空军军官。这位老兄曾在战友倒下的地方取走一把泥土,这被鲜血和泪水浸染的越南土壤他一直珍藏至今)、瞿少东(后为北京某报社记者)、李南下、赵和平、杨锐等10名红卫兵于1966年10月30日下午登上北京至南宁的5次直快,准备到越南南方,参加南方游击战。
    11月3日到达凭祥,分组穿越边界时,被我边防军拦截,北送南宁途中,赵建军、武热河、孙智忠、瞿少东逃脱,并于11月6日到达河内。经周恩来批准,四人被派到我援越部队锻炼。
    11月9日,赵建军、孙智忠被分至我高炮 1师316大队2分队,武热河、瞿少东被分至高炮1师302大队2分队。1967年1月19日傍晚,美军四架F-105飞机掩护20架轰炸机向我阵地扑来,赵建军所在的一班击落一架F-105后,被敌子母弹命中,赵建军壮烈牺牲……他是越南战争中牺牲的惟一一名红卫兵。根据赵建军同志的先进事迹,高炮1师决定,给赵建军同志追记二等功,并按烈士遗愿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67年6月,我高炮1师奉命换防回国,带着击落美机56架的赫赫战绩重新踏上祖国的土地,临行 前,他们用打下的美军F-4、F-105飞机的残骸制作了6架飞机模型。回国后,分成三套:一套送给毛主席,一套送给周总理,一套送给赵杰和他的夫人王华。在同样用飞机残片打造的毛主席像章背面,高炮1师刻上了赵建军的一句诗:“誓 把群魔扫,笑迎东风来。”不久后赵建军的兄弟姐妹们相继加入人民军队的光荣行列,其中赵奠军还补入了哥哥生前所在的那个师、团、营、连、排、班。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开始的那天,《解放军报》的社论中有“在越南抗美救国的艰难岁月,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舍得室中暖,甘受青山寒’,为越南南北统一做出了巨大民族牺牲。我们珍惜这种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决不许地区霸权主义者破坏她、玷污她。”各位贤明网友,这段文字中的那句诗就是12年前赵建军在血洒异国他乡的前夜写下的。

    赵俊少将
    赵俊(1915-1994),原名赵诗元,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少年先锋队,参加了当地的打土豪劣绅活动和六霍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3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华民族解放少先队分队长,六安县政治保卫局审讯科科员、副科长,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营部书记,第34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团作战参谋,红9军2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侦察科科长,第27师80团作战参谋兼特务营营长。参加了鄂豫皖、川□苏区的反“围剿”和苏家埠战役及长征。
    抗日战争初期,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新四军军部作战参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作战参谋,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参谋、副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参谋处处长,淮南军区路東军分区参谋长,新四军第5师13旅参谋长。参加了开辟淮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和挺进敌后反摩擦、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渤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野战军10纵参谋长,第6纵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参谋长,参加了中原突围、泰安、孟良崮、济南、豫东和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历任浙江军区兼第七兵团副参谋长、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回国后又参与指挥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任浙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毕业,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1月因病逝世,终年79岁。

    赵峰少将
    赵峰(1914-——),原名赵世钦,河南省泌阳县人。1932年到国民党部队当兵,两年后回家。1936年为共产党做地下交通工作,1937年参加豫南红军游击队任卫生员。1938年任新四军第四支队8团队军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第五支队10团卫生队队长,1940年任10团1营营长。1941年任第二师5旅司令部作战参谋,第14团参谋长,1942年任15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任东北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独立1团团长,独立2师1团团长,第四野战军49军145师433团团长、师参谋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广西军区钦廉军分区副司令员,第48军146师师长。1952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越南军事顾问团顾问,1956年回国,任第26军副军长、军长。1978年到1983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979年到1983年任山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赵一萍少将
    赵一萍(1905-1986),原名马兰馨,又名马香圃,山东省寿光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寿光县委政治交通员、少共县委委员、县委书记,中共胶东西海地委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蓬莱人民抗日救国军大队长、营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61团团长,第5支队参谋长,山东纵队第5旅参谋长,胶东军区第3军分区(西海军分区)司令员。在平度曾指挥过大青杨战斗等。
    解放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参谋长,鲁南军区参谋长,鲁中南军区参谋长,徐州警备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32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兼参谋长,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青岛警备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海军工程部部长,海军副参谋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4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赵文进少将
    赵文进(1913-1998),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2师36团排长、连长,红9军25师36团副营长、营长,红31军91师277团副团长、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队长,平西挺进军11支队32大队大队长,冀东军区第13军分区11团团长,冀热辽军区第15军分区司令员,热中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热辽纵队3旅旅长,热南军分区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5师师长,华北军区8纵23旅旅长,第十九兵团65军194师师长。参加了平津、太原、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194师师长、副军长、后兼参谋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保卫开城作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时,任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成员,后任成都军区军政干校校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8月26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85岁。

    赵正洪少将
    赵正洪(1913-1992),湖北省黄梅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0师29团政治处宣传队队长,红30军第88师263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师部通信队队长,第88师268团营政治委员、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8军分区23团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8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9师政治委员,安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政治委员,1960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兼国防体育协会副主任,全国体育总会主席,1975年到1978年继续任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2月30因病逝世,终年79岁。

    赵东寰少将
    赵东寰(1907-2002),辽宁省法库县人。1930年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曾任东北军连长、副营长。1936年“西安事变”时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参谋处处长,第3团团长,八路军第3纵队北上挺进支队司令员,八路军第3纵队南下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9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他指挥河北省梅花镇军民同前来进攻的日军浴血奋战,与外围兄弟部队里外夹攻,击毙日寇800余众。随即,他在冀中12县组织开展游击战争,参加了“百团大战”,为创建晋冀鲁豫敌后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参谋长,辽吉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辽西军区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长,骑兵支队司令员,独立第10师长,第四野战军第38军151师师长,第42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平保卫战、围困长春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以及伏牛山和嵩山地区的大规模剿匪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人民武装部第一副部长,华南军政干校校长,高级工兵学校校长,军委军事建筑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参谋长,军委特种工程指挥部参谋长,工程兵工程部部长等职。为人民工兵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国防科研试验基地和人防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2年1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赵北源少将
    赵北源(1917-1964),河北省大名县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大名县大队4中队指导员,冀南军区第2支队1大队大队长,第9旅26团营长第1军分区26团参谋长,第1军分区武工队政治委员,漳河县县长,路南支队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26团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独立5旅14团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10纵86团团长,第四野战军第58军173师副师长。参加了邯郸、邓县,宛东,襄樊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司令员。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海军系。后历任海军青岛基地参谋长,海军北海舰队参谋长,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8月23日逝世,终年仅47岁。

    赵汇川少将
    赵汇川(1913-1996),原名赵克海,原安徽省籍濉溪县孙町区杨柳乡赵庄人,出生于安徽省宿城县(今宿州市)。1931年秋在省立第五中学(即凤阳第五中学)高中师范科就读时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察绥抗日同盟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宿县抗日游击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6支队11团团长,淮北军区第3军分区(邳睢铜地区)司令员。参加了邳睢铜地区、苏皖边区、魏集、东甸、高楼、泗阳,睢宁等战斗,巩固和发展了邳睢铜抗日民主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第7军分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参谋长,淮北挺进支队副司令员,江淮军区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司令部参谋长,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参加了宿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学校校长,海军航空部参谋长。1953年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回国后任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84年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5月27日因病在青岛逝世,终年83岁。

    赵兰田少将
    赵兰田(1918-2004),四川省平昌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班长、排长,团政治处组织股长,侦察连政治指导员,教导团司令部参谋、团干部教员等职。参加了保卫川陕苏区的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第385旅第14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第385旅769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先后参加了夜袭阳明堡、响堂铺伏击战、反“九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参与创建了晋东南抗日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支队政治委员,第7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7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1军31师师长等职,率部先后参加了上党、邯郸、平汉、陇海、定陶、羊山、宿县、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1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1师师长、第60军副政治委员,第15军副军长、代军长,参加了金城阻击战、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上甘岭战役、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等职。抗美援朝期间,他率部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和秋季反击战役。回国后,1954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担任了大名鼎鼎的空降兵15军首任军长,后任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为空降兵部队的创建和发展,为人民空军的建设做出了贡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赵华清少将
    赵华清(1919-——),原名赵悦荣,山东省茌平县人。1935年考入平原简易乡村师范。1937年经山西风陵渡办事处介绍到临汾平津同学会,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被派往山西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毕业,任山西吉县自卫队政治指导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任山西政治保卫二支队4大队11中队政治指导员,山西新军213旅58团2连连长,12月事变,率部随旅突围到晋东南,任山西抗敌决死队1纵队57团3连连长。1939年任1营政治教导员。1943年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1营政治教导员。1945年任772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吕梁、太岳、中条地区反扫荡和浮翼反顽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上党战役。1945年任晋冀鲁豫军区4纵10旅28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同莆战役。1946年任副团长,参加了闻夏、临浮、晋东南、汾孝、晋南、强渡黄河、潼洛间作战、开辟豫西根据地战役战斗。1947年任团长,参加平汉、洛阳、宛东、宛西、淮海战役。在洛阳战役中,担任主攻,所部活捉敌师长邱行湘。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13军37师副师长。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南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9师副师长,1952年升任师长,同年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4年毕业。后到苏联学习,先后就读伏龙芝军事学院和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1957年毕业于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1958年任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研究员,1962年后,历任昆明军区副参谋长,福州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赵易亚少将
    赵易亚(1917-2002),江苏省泰兴县人,1935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侵略军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西省安吴青训班政治协理员、教育干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第1纵队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南进支队政治部宣教科科长,新四军第3师9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第4师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华中野战军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山东兵团政治部宣教部部长,第三野战军第25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宣教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华东军区高级干部理论训练班主任,《解放军报》报社副总编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解放军报》报社总编辑,《解放军报》报社顾问等职。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长期从事我军的政治宣传工作,为激励和鼓舞部队的士气和斗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军的政治工作、宣传工作、理论工作和新闻事业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2年5月13日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赵国泰少将
    赵国泰(1915-1974),湖北省崇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中国工农红军司号员。先后参加长沙、沙县、龙岗战斗,右腿负伤。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调红3军团保卫局2科受训,任第3军团保卫局科员。1934年在广昌战斗中负伤。参加了长征,1935年任第叁军团保卫局通讯班班长,红4师司号长。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后任红军大学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游击军大队政治处副主任、营长兼政治教导员,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曾潜入伪军内部策反一个团起义成功,编为晋察冀军区直属游击军,任政治委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安东保安旅旅长,安东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1946年解放沈阳战斗,友军4攻救兵台不克,主动请战,智取救兵台,歼敌500余。1948年任东北军区163师师长,率部参加解放平顶山、抚顺、本溪。在沈阳战役中163师歼敌600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50师师长,率部参加了飞机场的修建保护、攻占敌岛作战和负责保卫丹东至平壤的西海岸线。回国后,1954年任50军副军长兼军参谋长,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1957年毕业,任第50军副军长,1969年任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4年11月28日逝世,终年59岁。

    赵承丰少将
    赵承丰(1917-1994),四川省苍溪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88师文印员,后调到军部当文印员,不久又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从事文印工作。1936年11月调到西路军政治部工作。参加了长征,西路军在甘肃走廊失利后,被分配到西路军总部干部支队,进入祁连山打游击。干部支队被打散后,历尽艰辛,甚至以牛马粪充饥,寻找红军,途中为民团抓获,遭受酷刑,强令为民团背行李、喂马、做饭。
    抗日战争时期,在甘北伺机逃脱,沿甘新道路,经戈壁滩到达新疆星星峡,编入西进总支队,学习汽车、装甲车驾驶。1939年底随西进总支队300余人回到延安。1940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文印科长,1943年随谭政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任政治部组织部干事。1945年他到中央党校二部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担任黑龙江省警卫2旅政治部主任,负责剿灭刘山东匪部。1949年7月任军委总政治部秘书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总政治部行政管理处处长、干部调配处处长、干部部干部任免处处长,1956年升任干部部副部长,1957年任总干部部政治干部任免部副部长,1958年任总政治部副秘书长,1963年被调离总政治部,1964年被调出军队,到地质部任政治部副主任,1973年到国家出版社工作,1978年任兵器工业部政治部副主任、纪检组组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0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94年1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赵承金少将
    赵承金(1901-1989),号品三,满族,辽宁省海城市牛庄镇人。1917年参加东北军,历任营长、副团长。1931年毕业于东北讲武堂。1937年2月在吕正操的影响下,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于同年10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人民自卫军第一团团长,八路军冀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南进支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一旅副旅长。参加卫东、冀中军区反“扫荡”、百团大战、卫南等战役,为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初期,率部开赴东北,后任沈阳市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员兼保安第四旅旅长,辽宁省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嫩江军区副司令员,东北军区第56军170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任辽西军区副司令员兼辑安江防司令员,1954年4月任热河省军区司令员,1956年3月任辽宁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9年10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88岁。

    赵复兴少将
    赵复兴(1914-——),湖北省沔阳县人,1914年出生。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师1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山城堡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部教育科科长,第1支队支队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队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赤峰军分区司令员,冀察热辽军区军政干部学校训练部部长、东北军政大学冀察热辽分校教育长,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分团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副参谋长,第五步兵学校校长,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68年到1969年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后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赵炳伦少将
    赵炳伦(1912-1984),湖北省麻城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93师276团连政治指导员,第274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红31军政治部保卫部科长,红31军卫生部政委。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教导队政治指导员,特务营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1941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358旅769团副团长,新四军第5师39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南军区第3军分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50军211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原突围、辽沈、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湖北军区荆州军分区司令员,第二政治学校副校长、校长,防化兵学院副院长,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宁夏军区副司令员,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4年3月31日因病逝世,终年72岁。

    赵冠英少将
    赵冠英(1916-1989),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车赵村人。1933年秋参加冯玉祥部队的新兵团。1936年春在冯部西北军官训练班结业后,在国民革命军78师3营9连任见习排长。同年9月带领所在连100余人,参加了长征途中的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教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教导队队长,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第3大队大队长,第2军分区参谋长,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40年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第8旅旅长,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2纵队副参谋长,华北野战军第2纵队参谋长。1948年后,任包头卫戍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20兵团第67军参谋长,第20兵团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1952年巩固阵地作战,秋季战术性反击,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1957年回国。1961年调山西省军区任副司令员。1977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后任副教育长、教育长,军种学院训练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1月23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赵晓舟少将
    赵晓舟(1916-——),河南省郾城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鲁西北范筑先部第10支队教导队队长,八路军范筑先纵队司令部参谋主任,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司令部作战股股长,第五大队大队长,第3团团长,新编第8旅24团营长,第22团参谋长,冀南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平原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4旅参谋长,第二野战军10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1航空学校校长,海军技术部部长,海军副参谋长兼技术部部长,海军第三研究院副院长,海军装甲技术部部长,海军航空兵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赵章成少将
    赵章成(1905-1969),河南省洛阳市人。原是西北军的迫击炮手,在旧军队,尽管他没有文化,但在严格的旧式军棍训练下,结合自己的天赋和战斗经验,练就了精湛的迫击炮操作技术,射击技术十分娴熟,而且总结出许多土办法。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军史上写下了特殊的一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炮训队队长,第9炮兵连连长,红1军团炮兵营营长,红军学校教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营长、炮兵主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炮兵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炮兵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炮兵主任,炮兵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炮兵第3师师长,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1954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司令员、志愿军炮兵第二司令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69年11月20日,因突发心脏病在北京301医院南楼逝世,终年64岁。
    附录:神炮手赵章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赵章成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战役中,因炮击龙坪百发百中,“神炮手的美名传遍红军。
    1935年5月底,任红一军团炮兵营营长的赵章成随部队渡过金沙江,来到大渡河畔的安顺场南岸渡口。此时,国民党调集几十万重兵左右夹击,妄图把红军围歼在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的狭小地区。为突破大渡河天堑,粉碎敌人围攻,担任先遣队的红一军团第1师第1团组成了一支17人的渡河奋勇队,赵章成指挥炮兵营担任火力支援。此时,他们只有4门迫击炮,炮弹数量也十分有限。载着17勇士的渡船刚离开河岸,对面碉堡里的敌人便开了火,溅起条条水柱,激起重重漩涡,使渡船上下颠簸,左右摇晃。危急关头,赵章成亲自操炮向敌人开火。随着一声声巨响,敌人的一个个碉堡开了花,17勇士化险为夷。
    渡船就要靠近对岸的石级甬道了,突然200多名敌人蜂拥而上,如狼似虎扑向渡口,17勇士奋力还击。顿时,喊杀声震天,硝烟弥漫。接到炮火支援的命令,赵章成仔细测定距离后操炮发射,两发炮弹不偏不倚地在敌群中开了花。17勇士见状奋起冲锋,终于夺取并牢固占领了安顺场北岸渡口。
    在20世纪60年代的“大比武”运动中,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的赵章成,又一次成为军内的新闻人物。他下到基层连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言传身教。当时,《解放军报》和《解放军文艺》对赵章成的教学活动都作了长篇报导,八一电影制片厂将他的教学拍成了详细的军教片在全军放映。在影片中有一组镜头,赵章成挺身而立,左手托着没有炮架的迫击炮身管,右手接过旁边递来的炮弹,一发接一发地不停射击,靶标被一个个地击毁。

    赵遵康少将
    赵遵康(1913-1983),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县游击队排长、连长,红四方面军4军12师26团排长,红25军75师223团连指导员,第75师政治部民运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民运股股长,晋南游击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冀鲁豫军区副团长、团长,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11纵队33旅副旅长,第31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17军补训师师长,第17军后勤部部长。参加了睢杞、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后勤部部长,1955年毕业于后勤学院组织系,后历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7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70岁。

    赵鹤亭少将
    赵鹤亭(1914-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骑兵连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骑兵排长,八路军东进纵队骑兵大队政治教导员,特务营营长,冀南军区特务团团长,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第3军分区32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2纵5旅副旅长、鄂豫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50军14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48师副师长、代师长、师长。参加了第一至四次战役,1951年50军第二次入朝作战,参加了朝鲜西海岸攻岛作战和西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副军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2月5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76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25 16:43:26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赵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赵可铭上将
    赵可铭(1942.10-——),湖北省武汉市人。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战士,班长,营部书记,师宣传科干事,武汉军区宣传部干事,副科长。1980年任《解放军报》社记者,师政治部主任,1985年任广州军区政治部秘书长。1988年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95年任陆军第47集团军政治委员。1996年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2001年7月任国防大学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8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4年6月20晋升为上将军衔。

    赵南起上将
    赵南起(1926.4.15-——),朝鲜族。吉林省吉林(今永吉)县人。早年当过店员。194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9月在永吉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同盟,同年12月入东北义勇军桦甸第7支队,参加肃清日伪军残余力量和土匪的斗争。后入东北军政大学吉林分校学习。1946年冬,任吉林省民运工作队队员,下乡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1947年在中共延边地委任文书、组织干事兼总务股股长,1948年任总务科副科长,1949年任秘书。同年任中共吉林省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东北军区司令部情报处参谋。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处任参谋。1951年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参谋处参谋,1952年任运输科副科长,1953年任科长、计划科副科长。曾在反美国空军的“绞杀战”中,参与军事运输的组织工作。1955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指挥系学习。1957年任志愿军后勤司令部组织计划处计划科科长。1958年回国,1959年任吉林省军区延边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63年任延边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64年任延边军分区副政治委员,1966年起任延边军分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共延边自治州委副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诬陷,1968年被免职。1973年任通化军分区政治委员。1977年起,任吉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延边军分区第一政治委员,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革命委员会主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委第一书记,吉林省副省长。1982年起,任中共吉林省委副书记、书记,吉林省军区副政委、政委。1985年任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1987年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赵坤中将
    赵坤(1929-——),江苏省丰县人。1941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第11纵队侦察连政治指导员,第11军31师团政治处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31师团政治委员,第31师政治委员,第11军副政治委员,解放军昆明陆军学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85年任云南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赵昭中将
    赵昭(1923-2004),原名赵明发,笔名赵松,河北省安国县(现市)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独立大队政治教导员、大队副政治委员、大队副大队长等职,参加了河间剿匪和冀中、冀东游击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团政治委员、科长,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军直直工部部长等职,参加了平谷、平泉小四沟、密云、绥中、北京外围战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空军政治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空军政治部秘书长,空军后勤部第二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等职。1989年9月离职休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2004年11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赵先顺中将
    赵先顺(1924-2002),河南省永城县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第3师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参加了小孙庄、林公渡、黄龙岗等数十次战役战斗,为建立和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副团长等职,参加了四平保卫战、怀德攻坚战、彰武战斗和辽沈、平津、衡宝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一至五次战役。1955年8月,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9年至1990年,先后任副师长、师长、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1985年6月5日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对部队的战备训练和各项建设,兢兢业业,呕心沥血,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90年离休,离开领导岗位后,继续保持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关心和支持军队建设。是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战争年代多次荣立战功。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2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赵兴元中将
    赵兴元(1925-——),山东省济南市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班长,排长,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营长,第四野战军副团长。战争年代荣立特等功两次、大功六次,获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模范指导员、全面功臣等称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长。回国后,1958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历任副师长,师长,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赵国臣中将
    赵国臣(1935-1994),辽宁省绥中县人。1956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毕业于海军指挥学校,任潜艇部门长,1965年毕业于海军潜水艇学校,历任潜艇副艇长、艇长,潜艇支队支队长,1982年毕业于海军学院,历任潜艇支队支队长,海军旅顺基地参谋长,中国赴南极考察编队副总指挥,海军旅顺基地参谋长、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中将军衔。1994年9月27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赵炳耀中将
    赵炳耀(1932.7-2001.7.23),山东省莱阳县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参加了1948年的桥头镇战斗,1949年的渡江战役,湾址、上海崇明岛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的浙江、安徽剿匪战斗。历任空军团政治处协理员,空军基地机务中队政治指导员、后勤部协理员、政治部科长,空军飞行团政委、场站政委、师政治部主任。1976年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空军师政委,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和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在各级领导岗位都恪尽职守,认真负责,联系群众、团结同志,努力争创一流成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空军部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中将军衔。1993年1月退役。2001年7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9岁。

    赵文泷少将
    赵文泷(1942-2004),河北省易县人,1961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伍后到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学习學習,历任车间技术员、工厂技术研究室副主任、副师长等职。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同步卫星的研制、安裝、验收任务。后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4年1月7日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62岁。

    赵本胜少将
    赵本胜(1942-2004),安徽省舒城县人。1960年入安徽省劳动局技工学校学习,1961年在该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6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入伍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无线电员、给养员,1964年入南京军区后勤部干部训练大队学习,后任南京军区后勤部基建营房部助理员、营房科副科长、科长,营房部副部长、部长,1992年入国防大学进修学习,1993年任南京后勤部副部长。
    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4年1月16日逝世,终年62岁。

    赵宗焕少将
    赵宗焕(1933.12-2004.2.22),1947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任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9年4月离休,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功勋荣誉章。2004年2月22日因病在哈尔滨逝世,终年71岁。

    赵织雯少将
    赵织雯(1935-——),女,上海市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南京外国语学院,并留校当助教,却没有想到部队女同志“内转”脱了军装。直到1964年被批准重新穿上军装,军衔跳过少尉、中尉,“一步”到上尉。5年后,复员上海当女工。1981年被任命为华东师大外语系副主任,兼现代英语教研室主任。1987年与丈夫一起重进军营,第3次穿上了军装。一年后,她就跟部队专业技术干部一起改了文职。1989年第4次穿上军装时,已是军职领导干部,军衔跳过了少校、中校、上校,由上次授衔的上尉“一步”跳到大校。次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赵织雯和教书育人有缘。她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父母都做过教师,她的五个兑弟姐妹,不是在北京的大学当教授,就是在小学当校长。她的久夫,也和她一样,长年工作在教学一线,是英语教授,也是研究生导师,并是赵织吏所有学术著作的合作者。赵织耍在教书育人这块田野上已躬身耕耘了30余年,从教学小组长,到教研室副主任、系主任,直到现任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她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作为研究生的导师,她对学生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并将自己多年来总结的教学成果,集结出书,使更多的求学者受兑。她编纂《实用英语交际语法》面世以后,己再版6次仍供不应求,我们在她的书桌上看到了她的另一个大工程:《现代英语交际指南》。这本100万字的英语交际工具书,倾注了赵织雯的大量心血,全书分交际功能、交际活动与场合、话题和概念等四部分。我们翻到“问候”一节,看到“经常见面人与人之间的问候”、“好久未见面的人之间的问候”、“巧遇时的招呼”、“主人向客人的问候”、“请你代为问候”和“传达他人问候”仅这些细致的条目,就可以使我们看到30年来,赵织空以怎样细致的态度哺育那些莘莘学子。作为将军教授,赵织认为,教学的本质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首先,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第二,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往是人格的所有方面的相互影响。从新时期历史使命来看,军事院校的教学至少有提高学员的认知水平、发展学员的能力、建构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员的思想品德、造就学员的强健体魄等五个方面的功能。赵织雯的工作是细致的,细致到每个班,每个学员、每个教员。她在这些细致的工作中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工程,作为这个工程主管,她不失女将军的气魄和风采。
    1985年,赵织雯与丈夫熊建衡合著的43万字的《实用英语交际语法》,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先后重印了6次。熊建衡时任广播英语教研室主任,他编写的广播英语教材在社会上的销量就达百万余册。夫妻教学生涯进入一个鼎盛时期。
    1990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25 16:43:4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赵姓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赵尚志将军
    赵尚志(1908.10-1942.2.12),辽宁省朝阳县人,1919年随全家流亡哈尔滨,早年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同年冬受命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4期学习。1926年5月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哈尔滨参加建立党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曾两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严守党的机密,始终坚贞不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1933年10月领导创建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任队长。游击队创立时,与战友们发出誓言:“我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全体战士,为收复东北失地,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万死不辞,赴汤蹈火,千辛不避,誓心武装东北三千万同胞,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随着部队的发展壮大,1934年6月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35年1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1936年1月任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同年8月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北满临时省委执委会主席、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副总指挥。面对日伪军的疯狂“讨伐”、“清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险恶环境中,率领抗联部队对日伪军进行了英勇无比的艰苦战斗,远征松嫩平原,爬冰卧雪,餐风宿露,作战百余次,打破了日伪军一次次的重兵“讨伐”和“清剿”。1942年2月12日,在率部对敌人作战中身负重伤被俘,他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痛斥敌人。穷凶极恶的敌人割下了赵尚志的头颅,运到长春庆功,把躯体扔进了松花江的冰窟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表彰赵尚志的抗日功绩并永远缅怀这位抗日英雄,人民政府把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把他的牺牲地改为尚志村,把哈尔滨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尚志大街”。

    战斗英雄——赵宝桐
    赵宝桐(1928-2003),辽宁省抚顺市人。1945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辽沈战役、解放抚顺及武汉三镇等战役战斗。1949年人第四航空学校学习,是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其英雄事迹在中朝两国人民中间广为传诵。
    抗美援朝战争中,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3师7团飞行中队长、大队长、团长等职。1951年10月至1952年1月、1952年5月至1953年1月,空3师两度赴朝作战,共击落击伤敌机114架,该师涌现出王海(1988年授上将衔)、刘玉堤(1988提授中将衔)、赵宝桐(无冕将军)等战斗英雄,毛主席曾有“向空军第3师致祝贺”的手书。在抗美援朝空战中,赵宝桐英勇顽强,沉着机智,坚决果断,创下个人击落敌机7架、击伤2架,创造了志愿军飞行员击落敌机的最高纪录。所率中队击落击伤敌机17架、所率大队击落击伤敌机30架的光辉战绩,荣立特等功两次,并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空军两次给记特等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二级自由独立勋章和三级红旗勋章。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3师7团团长,空军第6航空学校训练团团长,空军第6航空学校司令部副参谋长,空军第3航空学校副校长,北京军区空军副参谋长等职。2003年12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附录: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空战之王”——赵宝桐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4师打响了空中“反绞杀”的第一仗,在38天的作战中,共战斗出动29批508架/次,共击落美机20架,击伤10架。从1951年10月起,志愿军空军先后有9个师18个团的歼击机和2个轰炸机师的部分部队陆续参战,参战飞机数量增至525架。
    1951年10月20日,已是副大队长的赵宝桐和空3师的战友们驾驶50架米格-15歼击机抵达安东前线机场,担任掩护泰川一带新建机场和平壤至安东一线交通运输的任务。空3师首先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制定了实战锻炼计划,请空4师和人民军的同志介绍美机的活动规律和特点,学习空中作战经验。随后由人民军空军带领,以大队和团编队的形式熟悉战区,训练战法。可战情紧急,仅仅半个月后,赵宝桐就参加了第一次空战。
    11月4日上午10时,我空军地面雷达报告:敌机6批共128架,进犯我清川江、定州、博川等地区。地面指挥所命令7团升空迎敌。副团长孟进率22架战鹰,在人民军空军的掩护下跃入天空。地面指挥员及时通报着情况:“价川上空约5500米高度,F-84、F-80飞机20架”。
    初次参战的赵宝桐,此刻既紧张又兴奋。从飞机上望下去,可以清楚地看到地面上清澈的清川江和被敌人炸毁的城镇和村庄。飞至朔州上空后,在师指挥所的引导下,飞机进入战斗队形,搜索前进。赵宝桐所在的大队在高空担任掩护。此时,敌机已窜至价川上空,孟进见敌情改变,令转向东南方向前进。可3大队却没有听到副团长左转弯的命令,在大队长牟敦康的率领下继续向南飞去。不久就到了顺川的上空。
    “注意,前面有敌机!”赵宝桐从耳机里听到大队长的声音。只见大约6公里外有10余架F-84战斗轰炸机,高度4000米,分为上下两层,正在向南飞行。牟敦康命令各机投下副油箱,加大速度爬高向敌机飞去。敌机近在眼前,共有24架。牟敦康迅速下令:“2中队掩护,1中队攻击!”并率先冲向敌机,赵宝桐和僚机紧随长机组跟了上去。
    敌机被志愿军的飞机打了个措手不及,一下子四散逃离。而赵宝桐因冲得太猛,一下子掉进了20多架敌机的中间。几架敌机马上围拢过来,都把机头对准了他的飞机。赵宝桐毫不迟疑,猛地一拉操纵杆,飞机像离弦的箭,向斜上方冲去,机身旁闪进道道弹光。等他回过头来,看到4架敌机正在左转弯,露出一个空档,就一个半滚冲了过去,顺势咬住一架敌机紧追不放。敌机左转,他也左转,双方在几千米的高空展开了追逐战。终于,赵宝桐把敌机慢慢地套入瞄准具的光环,此时4架敌机也从尾后向赵宝桐包抄过来,机头也对准了他的飞机。
    但机警的赵宝桐先敌开炮,三炮齐发,随即一个跃升,敌机的机枪已同时打来。紧擦着赵宝桐的机尾飞过去。赵宝桐加大飞行速度,突然飞机失速进入螺旋,像一片落叶,旋转着快速坠向地面。但赵宝桐保持镇静,终于在300米高度改出螺旋,飞机又向高空冲去。而被他打下的那架敌机已扎进江湾的泥滩里。
    此时,敌机在志愿军空军的打击下,掉头向西南方向飞去。“想逃,没那么容易!”赵宝桐盯住一架敌机跟了上去,500米、400米、300米,他稳稳地将敌机套住,按下炮钮,“咚!咚!咚!”炮弹正中敌机机翼。敌机冒着浓烟向地面栽去,摔在小山坡上,爆炸了!
    首次空战,赵宝桐就取得了骄人的战绩:2:0!
    但毕竟是同性能较差的F-84的较量,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11月底,美空军第51战斗截击联队完成了F-86E的改装,美军在朝鲜战场的F-86“佩刀” 式飞机增至两个联队120余架,并担当美混合机群的空战主力,美军以它为后盾,进一步加大了轰炸强度和密度。空战规模日益扩大。
    12月2日,志愿军空军第一次参加了敌我双方多达300架飞机的大空战,赵宝桐遇上真正的对手——F-86。下午2时33分,美机8批120余架飞机向泰川、博川、顺川等地飞来,准备对我交通线予以重点轰炸。志愿军空3师首次全师出动,配合人民军空军4个飞行团的兵力,升空迎敌。当空3师飞至顺川、清川江口上空时,与美军20架F-86“佩刀”式战斗机迎面相遇,双方在空中展开厮杀。赵宝桐毫不畏惧,上下冲杀,接连击落两架“佩刀”,成为空3师击落“佩刀”战斗机的第一人。
    在抗美援朝空战中,赵宝桐共击落美机7架、击伤2架,创造了志愿军空军击落击伤敌机的最高纪录。1952年赵宝桐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两次荣立特等功,成为中国空军历史上的“空战之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25 16:44:01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赵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赵一曼烈士
    赵一曼(1905-1936.8.2),女,原名李坤泰,学名李淑宁,又名李一超,四川省宜宾县人。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五四”时期接受进步思想,反抗封建礼教,谋求妇女解放,冲破封建地主家庭束缚,走上争取人民解放的道路。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1927年9月,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是著名中国抗日民族女英雄。
    1928年从苏联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先后任满洲总工会秘书、组织部长,中共滨江省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中心县委特派员、铁北区委书记,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斗争。她能文能武,机智过人。为了启发工人、妇女觉悟,不时创作一些文艺作品在地下刊物上发表。在一首《滨江述怀》的诗中抒发了坚定的抗日意志:“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1935年秋,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第2团政治委员。11月间,第2团被日伪军围困于一座山间。她协助团长指挥作战,与敌激战竟日,连续打退敌军6次进攻。团长让赵一曼带领部队突围。赵一曼果断地说:“你是团长,有责任将部队带出去,我来掩护!”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后在珠河县春秋岭附近一农民家中养伤,被日军发现,战斗中再度负伤,昏迷被俘。日军对她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在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6月30日晨,被追敌再度捉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
    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杀害。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时年31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赵一曼烈士,哈尔滨市将她战斗过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一曼大街。朱德、宋庆龄、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她题了词。1962年4月9日,郭沫若为赵一曼题写了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
    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
    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
    东北西南齐仰手,珠河亿载漾东风。

    赵紫陽总书记
    赵紫陽(1919.10-2005.1.17),原名赵修业,河南省滑县人。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起先后任中共滑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豫北地委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1940年6月后任中共冀鲁豫边区第二地委(后改称第六地委)书记,1943年改任中共冀鲁豫边区第四地委宣传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起任地委副书记、书记兼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47年秋率地方干部队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南下,任桐柏区党委副书记兼桐柏军区副政治委员,参与开辟桐柏解放区。1948年参加邓县战役、襄樊战役。1949年3月后任中共南阳地委书记兼南阳军分区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书长、农村工作部部长、副书记,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第二书记、第一书记,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并曾兼任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第三政治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被撤销一切领导职务。1971年起先后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并兼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1975年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兼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0年4月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同年9月任国务院总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至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77年8月被选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9年9月在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80年2月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副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87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被推选为代理总书记。同年10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并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1988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关于赵紫陽同志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中所犯错误的报告》,指出他在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犯了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错误,对动乱的形成和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期间,虽然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是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也有明显失误。全会决定撤销他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的职务,对他的问题继续进行审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决定撤销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
    2005年1月17日,因长期患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疾病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附:新华社北京1月29日电  赵紫陽同志患病和病重期间,中央指示有关部门对他的生活和治疗作了妥善安排,并专门成立医疗小组进行积极救治。在赵紫陽同志弥留时,曾庆红同志代表中央领导同志前往医院看望。2005年1月29日赵紫陽同志的遗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贾庆林、贺国强、王刚、华建敏等同志代表中央领导同志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赵紫陽同志遗体送别,并向其亲属表示慰问。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等单位送了花圈。赵紫陽同志亲属、身边工作人员、生前友好、家乡和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代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代表也前往送别。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1-25 16:44:19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赵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赵沁平副部长
    赵沁平(1948.4-——),山西省介休县人。1970年4月参加工作,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
    1970年在山西太原无线电元件厂工人。1972年在山西太原工学院学习。1975年任山西太原无线电六厂技术员、车间副主任。1978年在太原工业大学(现太原理工大学)电子系硕士研究生。1982年任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系教师、系主任助理。1984年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1989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教授。1994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1995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1996年至200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1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共教育部党组成员。

    赵君陶委员
    赵君陶(1903.1.17-1985.12.14),女,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人。1919年随全家迁到北京,在五哥赵世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的引导下,追随时代前进的潮流,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1925年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无产阶级教育家。
    大革命时期,1926年8月在上海与李硕勋结婚。同年冬到武汉,李硕勋投笔从戎,在号称“北伐先锋铁军”的叶挺部队担任师政治部主任;赵君陶担任湖北妇女协会宣传部长,动员妇女支援北伐铁军。南昌起义失败后回上海,此后,长期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曾任中共中央妇女部负责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奉党组织之命回到四川重庆,在二哥赵世双家里隐蔽下来,以教书为生。曾先后在成都、金堂、简阳、五通桥、合川、雅安等地教书,伺机宣传进步思想和党的主张。教育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学生,有的学生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许多党的地下组织遭受破坏,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37年李一氓奉命到四川做统战工作,从此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初,根据中共南方局决定安排到保育院工作,抗战时期的保育总会是在共产党和民主人士推动下,为收容抗战难童成立的组织,下属若干保育院。在邓颖超推荐下到重庆市合川县土主场周家祠堂创办第三保育院,任院长。对保育院收容的5-10岁难童,精心教育;对中共南方局和地方党组织来院隐蔽或工作的地下党员认真保护和关照,直到抗战胜利。她和院里的同事共抚养了800多名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年岁不齐的儿童,使他们恢复了健康,受到良好的教育,完成了学业,走向了社会。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赵妈妈。邓颖超对她在第三保育院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亲笔写下:“在抗日烽火中以伟大慈母般的爱培育下一代”。邓颖超作为李鹏父亲李硕勋的革命战友和同志,一直被李鹏等烈士后代视为“亲爱的邓妈妈”。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战胜利,第三保育院合并到重庆歌乐山保育院,才离开合川到延安。后到东北,任哈尔滨第四中学校长,为党和国家培养出许多栋梁之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对工农出身的干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中南教育部工作时期,1950年9月后,先后创办了中南实验工农速成中学,在天津创办南开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后到北京参加了北京化工学院的创办工作,后任副院长。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担任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是教育界的代表。每次开会,都积极参加讨论,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1985年12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终生为革命,为无产阶级的教育事业立下不朽功勋。著有《赵君陶教育思想论文集》。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