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18 20:37:53
一、姓氏源流
    卓(Zhuó)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楚国王族的后裔。楚威王有个儿子名叫公子卓,其后代以祖字为姓,称为卓氏。根据考证,卓氏是发源于2800多年前的楚国。又据《战国策》中有卓氏是楚大夫卓滑之后这一说法。另外《姓氏考略》上提到,卓姓望出西河。古代的西河,即今山西省阳城,全国卓姓人家的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离石县)。

二、迁徙分布
    (缺)卓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六十五位。卓姓起源于春秋时候。当时楚国有个公子名叫卓,称为公子卓。公子卓的后代中有的以卓作为姓氏,称为卓氏,是今天卓姓最早的起源。卓氏的繁衍速度是比较迅速的。卓氏大规模地向各地播迁,大约发生于南北朝时期。《崇正同人族谱》介绍说:“ 晋武胡之乱,中原望族,相率南奔。粤有卓炜者,为建安刺史,后因家焉。卓姓移居广东,是为极为好的证据。据《姓氏考略》载,卓姓望族居西河郡(今山西省离石县)。

三、历史名人
    卓  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慈,谦恭友爱。乡里的老朋友,即使品行才能与卓茂有所不同,也都真心诚意地敬爱仰慕他。起初卓茂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奉事孔光,孔光称赞他是长者。当时卓茂曾经出行在外,有人指认他的马是自己丢失的。卓茂问道:“您丢失马多长时间了?”那人回答说:“一个月多几天啊。”卓茂拥有这马已经几年,心里知道那人弄错了,但还是默默解开马给了他,自己拉着车离去,临行回头说:“如果不是先生的马,希望您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有一天,马的主人在别处找到了丢失的马,于是到丞相府送马,磕头向卓茂道歉。卓茂本性不喜欢争执就像这样。后来卓茂凭儒术被举荐为侍郎,供职于宫门之内,随又调任密县县令。他费尽心思教化地方,对待人民如同子女,总是用善行来教导大家,口中从来没有恶言恶语,官吏百姓亲近爱戴他,因而不忍心欺骗他。
    卓  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  田:宋代文士。工小词。有《三衢买舟词》。
    卓  琮:宋代学者,字廷瑞,永春人。从陈淳游,嗜学坚苦,以积累成功。凡所讲论,能畅所授之旨。
    卓  敬:明代洪武进士,遇事敢言。时人有云:“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卓文君:汉代才女,是富翁王孙的女儿。丈夫去世不久后与才子司马相如相爱私奔,相如家徒四壁,文君当垆卖酒,后终为富贵。后来司马相如想娶茂陵人女为妾,文君作一篇《白头吟》自绝,相如读后十分感动,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卓明卿:塘栖人,明万历年间任光禄署丞,40多岁回到家乡时,家族人员众多,需要扩充宅居。和卓明卿同朝为官的大学问家王世贞当时是刑部尚书,他为卓明卿作传,在《卓徵甫传》中,有这么一段:“赞曰:语云人貌荣名,其有既乎,太史公之所以致叹于郭翁伯哉。”这说的是人们赞颂卓明卿有貌有名,称他为太史公。但民间把太史误为太师。
    卓尔康:字去病,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万历四十年(1612年)举人,官至工部屯田司郎中,谪常州府检校,后终于两淮盐运通判。据《明史·艺文志》载尔康《易学》五十卷,此本仅存图一卷,《图说》六卷及《说卦传》二卷,《序卦传》二卷,《杂卦传》一卷。每卷首但有“卷之”二字,而空其数,盖刻刊未竟之本也。
    卓人月:明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诗人、戏剧家,著《古今词统》十六卷,被誉为词苑功臣,可惜只活了31岁。
    卓晚春:莆田明代嘉靖年间一大奇人。他出生在醴泉里柳营村一个穷人家。三岁丧母,七岁丧父,从此成了一个苦命的孤儿。好心肠的姑母将他带到北高南渚林,扶养成人。晚春生来聪明伶俐,智力超常。虽然没上过一天私塾,却能吟诗作对;没学过一点算学,即使是千千万万之数,他竟能掐掐指头,推算如神。人称“卓小仙”。
    卓秉恬:清代有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字静远(1781-1855),一字海帆。成都市双流人。嘉庆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内阁大学士,兵部、户部、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要职。任职长达50余年,在整顿吏治、水利建设、培育人才、改良政治等方面有不少建树。1840年任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时值鸦片战争开始,上疏要求严禁鸦片。1855年卒于任内,清廷赠太子太保衔。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郡。治所在宛县,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西河郡:战国时魏国初置。治所在今山西省汾阳县。相当今山西、陕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
    2、堂号
    褒德堂:后汉卓茂,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为人宽厚、仁爱、恭敬,最初在丞相府当吏(小官),负责宫里的给事,后升密令,关心百姓像疼爱自己的儿子,举善而教(遇到好人好事就立即举出来做大家的榜样)。没用几年,把社会风气治理得很好。汉武帝升他做太傅,封褒德侯。
    此外,卓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忠孝堂”等。

============================================================

【卓姓宗祠通用对联】

〖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王裔;
望出西河。
——佚名撰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临邛巨富;
褒德晋封。
——佚名撰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临邛人卓王孙,卓文君的父亲,家中极为富裕。下联典指东汉宛人卓茂,字子康,元帝时在长安跟从博士江生学习礼法、历算,被称为通儒。历官丞相府史、侍郎、给事黄门、密县令,以教化著称。光武帝时为太傅,封褒德侯。

名高东汉;
绩著西溪。
——佚名撰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卓茂,元帝时学于长安,称为通儒,后迁密令,视民如子,举善而教,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更始立,以茂为侍中祭酒,光武即位,访求茂,以为太傅,封褒德侯。下联典指黄宋朝人卓立,中特科,著有《西溪文集》八十卷。

褒德世第;
东汉名高。
——佚名撰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卓氏宗祠“褒德堂”堂联。

-----------------------------------------------------------------

〖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作管夷吾,有所不屑;
惟方正学,可与为邻。
——佚名撰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温州市鸥江孤心屿卓公祠联。祠祀明代卓敬。卓敬,瑞安人,洪武进士,遇事敢言。时有人言:“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

文君当垆,终为富贵;
廷瑞苦学,积累成功。
——佚名撰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才女卓文君,临邛人。与才子司马相如爱私奔,相如家徒四壁,文君当垆卖酒,后终为宝贵。下联典指宋代学者卓琮,字廷瑞,永春人。从陈淳游,嗜学坚苦,以积累成功。凡所讲论,能畅所授之旨。

良夜歌声,传来钓叟;
远山眉黛,解逗琴心。
——佚名撰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卓处恭,曾过洞庭湖,月下遇见一位老翁,敲着船舷唱歌:“世间多少乘除事(比喻人事的消长盛衰),良夜月明收钓筒。”下联典指西汉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眉如远山,面如芙蓉,善鼓琴,丧夫后住在娘家。司马相如路过讨水喝,用琴心挑逗她,便与司马相如相爱,一同逃往成都,不久又返临邛,自己当垆卖酒。

诗词雅工,文士高宋代;
车衣宠锡,武将列云台。
——佚名撰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绍兴间文士卓田,字稼翁,号西山,工小词,有《三衢买舟词》。下联典指东汉太傅卓茂的事典。卓茂,字子康,宛人。元帝时学于长安,称通儒,后迁密令,视人如子,举善而教,数年,教化大行。光武时封褒德侯。

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孝友睦娴,任蜨之谓和。
——清·卓恬撰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武英殿大学士卓秉恬撰书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18 20:38:03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卓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卓文升烈士
    卓文升(1903-1933.2),福建省上杭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才溪时雨小学毕业后,考进了上杭旧制中学。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家乡“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的土地革命运动。1929年5月任乡苏维埃政府文书。6月调上杭赤卫队第13大队任文书。1931年10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7师,任2团2连文书。1932年5月任红12军35师103团2连政治指导员,后升任团政治委员。1932年12月调任新编红12军35师105团政治委员。转战在闽、粤、赣三省,经历了几十次的大小战斗,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扎扎实实,战斗沉着指挥,身先士卒。参加过第一次反“围剿”消灭国民党18师,活捉师长张辉瓒的战斗。在第二次反“围剿”中,率部从江西富田打到福建太宁城。在第三、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率部活跃在太宁、建宁、吉安一线,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1933年2月奉命率领红12军35师105团指战员投入江西黄陂战斗,全歼李明、陈时骥二个师。在这次战斗中,亲临第一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18 20:38:15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卓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卓兰芳烈士
    卓兰芳(1900-1930.11.24),浙江省奉化县人。早年入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读书,因对当时的教育不满,被校方开除。先后在奉化、鄞县、镇海、宁波等地小学任教。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下,学习新文化、新思想。1923年参加宁波青年进步团体“雪花社”,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当地举办工人夜校,深入群众,宣传革命。1925年3月,共青团宁波地委创办《火曜》周刊,撰写了《“五一”节与中国被压迫民众》、《我们要亲世界以平等待我的民族》等文章,还列表介绍了学习马列主义的“一个最低限度的书目”,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共的政治主张。“五·卅”运动中,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带领青年党团员到工厂发动工人罢工。10月组织成立了宁波和丰纱厂工会。1926年1月任中共宁波地委工运委员,继续深入宁波各工厂单位,开展工人运动。同年春奉派到奉化县,以小学校长身份为掩护,发动农民运动,帮助筹建农会,在小学教员、农民和手工业工人中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党组织。11月任中共鄞奉部委书记。领导当地农民开展反抗劣绅强占公有苔涂、攻占盐局和税关、赶走奉化县知事等斗争。1927年1月,赴上海参加上海区委开办的秘密党校学习。2月当选为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并任宁绍台农民协会指导员,发动各县相继成立农民协会。3月组织余姚庵东盐场1000余盐民示威游行,开仓分粮,成立了余姚盐民协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返回奉化,布置隐蔽。4月赴武汉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中共浙江省委成立,当选为省委委员、常委兼农民部主任,赴诸暨、富阳等地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1月中共浙江省委制定了北起钱塘江、南到温州湾的《浙东暴动计划》,被指派为奉化忠义区暴动点负责人。回奉化动员党员变卖家产,筹措暴动经费。1928年1月,中共浙江省委决定继续发动浙东暴动,并将重点移至奉化,作为中共浙江省委特派员,发动和指挥了奉化暴动。5月出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其间接连发出省委通告,部署全省反帝斗争、宣传教育、职工运动、秋收抗租等项工作。主持了在兰溪召开的浙西党的代表会议,兼任中共浙西特委书记。深入浙西各县,整顿和建立县委组织,加强党的建设,以兰溪、永康、建德为重点,发展浙西地区的革命形势。还以省委名义发出指示信,纠正基层的盲动情绪。192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撤消后,担任中共中央巡视员,赴浙东、浙北、浙西等地巡视。1930年按上级指示,奔走各地,先后发动了诸暨暴动、建德暴动和富阳暴动。6月改任中共浙北行动委员会书记。同年10月28日在杭州被捕,关押在柴木巷拘留所,后被叛徒指认,暴露了身份。几天后转押到浙江陆军监狱。
    1930年11月24日被绑赴刑场。一路上昂首挺胸,高呼“共产党万岁”等口号,壮烈牺牲,时年30岁。

    卓金和烈士
    卓金和(1902-1936.4),安徽省太湖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在大石岭一带进行活动,建立组织,发展党员,并任中共大石岭小组长,后成立中共太湖特支,任特支委员。1928年9月任中共大石岭特支书记,后任区委书记。1929年10月,太湖县建立地方赤卫队,开展游击活动,任分队长,并在大石岭秘密成立了抗租抗债委员会,为委员,对不合理的粮价和其它生活必需品进行合理评价,控制投机倒把和高利贷剥削。1930年春,太湖大旱,地主乘机囤积居奇,抬高物价,残酷剥削农民。与孙敬纯等人组织了工农暴动队,在3月下旬,封闭土豪的粮食,没收土豪的枪支,把粮食、衣物全部分给穷人,惩办了罪大恶极的豪绅。同年春中共安庆中心县委决定将太湖特区改为中共太湖县临委,任临委常委。1931年任中共太湖县委书记,具体负责县委工作,继续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团结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同年2月国民党太湖县自卫团包围村庄,不少革命者被捕。潜入安庆,不久返回。在卓家埠召开会议,讨论第二次革命武装暴动,计划打倒地主陈化固,再夺取伪望江长岭自卫团和伪徐家桥镇自卫队的枪支,开展游击战争。由于叛徒告密,暴动未能成功。1935年在杨柳湖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同年8月不幸被捕。1936年4月被杀害于太湖县城外,牺牲时34岁。

    卓恺泽烈士
    卓恺泽(1905.10.23-1928.4.26),浙江省奉化县松岙村人。出生于较富裕家庭。1918年8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1923年8月进入北京华北大学,参加中国社会主义共青团,同年12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11月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候补委员。1925年“五·卅”惨案后,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到北京学联工作,组织“沪案雪耻会”,发动学生罢课和示威。同年6月,被选为共青团北京地方委员会青年部负责人。10月任共青团北方区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并协助赵世炎编辑《政治生活》刊物,引导青年投入反帝反军阀的斗争。1926年1月兼任共青团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在“三·一八”惨案中受伤。伤愈后回乡探亲,发动群众参加农民协会,宣传革命真理。同年7月调任中共上海闸北区区委书记。10月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编辑《中国青年》,发表了20多篇文章,抨击帝国主义、国家主义、军阀及国民党右派。1927年2月任共青团江浙区委委员,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宣传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坚持斗争。同年5月出席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青团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被选为中共浙江省委委员,同年11月任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1928年3月,被委任为共青团中央特派员兼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赴武汉工作。4月19日,在武昌出席秘密会议时被捕。在狱中,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遭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服。
    1928年4月26日,英勇就义,牺牲时23岁。

    卓崇德烈士
    卓崇德(1900-1931.6.27),浙江省奉化县人。1911年在本县松溪学堂毕业,即辍学回家务农。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卓兰芳来奉化开展农民运动,积极参加揭露地主、豪绅提高租价剥削农民的斗争。1926年任本村农民协会会长。11月带领农民协会会员参加攻打翔鹤潭盐局和税关,将缴获的枪支分发给各村农民协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根据党的安排,暂时离开家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作为中共湖头渡支部的负责人,参加了卓兰芳主持召开的各村农民武装负责人会议,决定在奉化松岙实行暴动。后因故又临时决定停止举行暴动。因未接到通知,如期率领农民军向松岙进发,遇敌人包围袭击,被迫出走上海。1928年3月,中共浙江省委改组,任委员。4月受省委指派,回奉化建立农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7月被指派为省委驻沪交通。1930年2月从上海回奉化,被国民党当局侦悉。不久在鄞县被捕。
    1931年6月27日,被枪杀于宁波大校场,牺牲时31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18 20:38:33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卓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卓琳秘书
    卓琳(1916.4-——),女,原名浦琼英,云南省宣威县榕城镇普家山村人。出身于一个巨商之家(其父浦钟杰,字在廷,是名震西南著名的民族实业家,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被孙中山授予少将军衔,获五等嘉禾奖章)。1937投奔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被挑选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成员参加在北平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当从云南出发刚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运动会自然开不成了,云南队只好撤返。才走到香港就要返回,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写信给家里,表示不回云南,要求去北平读书。家人同意后,经上海辗转北平,在一个补习班学习数月。1932年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1935年,“一二·一六”运动中,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加入抗议洪流,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卖国行径。1936年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平大学物理系学习,是西南第一个考入北京大学的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乔装成百姓模样,决计要去延安投奔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后转船倒车,折腾数回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并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1938年因工作需要化名卓琳。1939年9月经人介绍和邓小平相识相爱并结婚,此后,便一直跟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先后在八路军129师师部秘书科、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单位或部门工作,任妇女训练班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工作。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重庆人民小学的校长,负责管理、教育第二野战军干部子女的责任。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随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住进中南海。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整理日常文件,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着。实行薪金制后,被定为行政15级(相当于今地、师级)。其政治地位和命运,也随着邓小平地位的变化而改变。从建国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7年,一帆风顺。1969年10月,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便毫不犹豫地陪伴邓小平到了江西,共同度过了3年零4个月艰难的时光……在相伴走过的58个风云多变的春秋中,始终和邓小平心心相印、患难与共。1997年邓小平辞世后,时年88岁高龄的卓琳女士恪守著邓小平关于“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谨慎”的提醒,在北京家中安享着晚年时光。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18 20:38:44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卓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卓秋元烈士
    卓秋元(1882-1911),福建省连江县长龙乡下洋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出身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刚正直爽,幼时入私塾读书,少年时代即跟随长辈习武,经常隐于山村之中拉弓打猎,喜欢讲义气打抱不平。成年时,因家贫做过卖花生意,走乡串户,但见到贫困人冢的疾苦。就以积蓄的钱相济,得到乡人的好评。胞兄卓孝元习举子业,卓秋元为武童生,以武自尚。其乡多猎社,卓秋元善拉弓,喜狩猎,热心革命,放弃科举,精心务农。青年时代,正是满清政府政治腐败,孙中山倡导的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时代。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秋元与胞兄卓孝元同时加入透堡秘密团体广福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兄弟两人积极拥戴吴适为广福会大哥,后改称光复会,成为同盟会福建14支部的一个革命组织。卓秋元在光复会中悉心练武,毫无保留地向同志传授。共商反清救国大计。常愤慨表示:“宁可舍身报国。不能苟且偷生。”是光复会的一名中坚分子。
    1911年(宣统三年)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起义,派林觉民回福建招募爱国志士前往参加,卓秋元积极响应,随吴适率领的26名志士组成的队伍,到马尾乘船转经香港赴广州。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先锋队(敢死队)。下午5时30分,先锋队首战两广总督署告捷。当转战军械局时,在东辕门与李准卫队相遇,双方展开激战。秋元肩扛炸弹,勇敢冲向军械库。不幸中弹扑地,壮烈殉难,时年29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