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0-29 21:13:35
一、姓氏源流
    郭(Guō)姓源出有六: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黄帝后裔,以封邑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此支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后裔。
    3、以居住地为姓氏。据《风俗通》所载,姓氏取自“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居住地。“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姓氏的起源中,这种现象比较少见。
    4、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相通,郭氏即为虢氏。按此说法,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五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灭郐和东虢有功,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平王遂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在其中,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虢序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
    5、出自冒姓。据《五代史》所载,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改姓郭。
    6、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据史料所载,有常姓人及少数民族如拉提氏、戈勒氏、鄂尔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齐氏等众多姓氏改为郭姓者。
    得姓始祖:虢叔。周初,周武王封其父之弟虢叔于虢(亦称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周宣王时,宣王封其弟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史称郑桓公。郑桓公见西周日渐衰落,便把财产、部落、家属连同商人迁到东虢和郐之间。郑武公即位时,趁着周平王东迁,先后攻灭了郐和东虢。周平王被迫对已成的事实给予承认,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做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于是楚庄王起兵伐周。在众诸侯的压力下,周平王不得不将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市北部定襄县一带)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氏,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郭姓族人最初的发源地当是今天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先秦两汉时期,郭姓族人繁衍之地仍以山西、陕西、河南为主,“太原”郡望在这一时期形成,并成为后来郭姓人繁衍播迁的主要支源,逐渐在阳曲、冯翊、华阳、京兆(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中山(今属河北省)、彭城(今江省苏徐州)、馆陶(今属河北省)、曲沃(今属山西省)、河内、广平、邯郸、河东闻喜、敦煌等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为避战祸的大批南下迁徙者,郭姓人开始在浙江、江苏等地散居,南迁者尤以太原郭姓为多;隋唐时期,山西、山东以郭姓为第一大姓。这一时期,除战乱使得郭姓入居浙江、江苏、湖北等地外,还形成以华阴郭子仪为始祖的汾阳(今山西省静乐一带)望族。后汾阳郭姓后裔嵩入闽成为福建郭姓始祖;从五代到宋元时期,随着金兵的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南下,迫使郭姓人再度南迁,由此,郭姓人遍布大江南北;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明清时期,郭姓人已是散布全国各地。如今,郭姓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最多,上述五省郭姓约占全国汉族郭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郭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

三、历史名人
    郭  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  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  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  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  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  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太原阳曲,生蕴,蕴生准、配、镇。准,魏雍州刺史,生奕。配,城阳太守,其婿有裴秀、贾充。镇,尚书郎、昌平侯。镇七代孙祚,后魏左仆射、东光文贞公。曾孙士谦、士伦。士谦玄孙由为驸马。士伦,唐仓部员外、深州刺史。曾孙珍,桂州都督。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生福善,唐兵部侍郎。荣弟宏道,同州刺史,生敬君、广敬。敬君生依仁。广敬左威卫大将军,礼部尚书。广敬生昶,庆州刺史。郭子仪说:荣,父叔进之后。进曾孙通,美原尉,生敬之,天宝中渭、吉、寿三州刺史。生子秀、子仪、子英等11子。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魏雍州刺史准孙正,因官冯翌,居焉。裔孙彦,周兵部尚书。孙福始,唐绥州刺史。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京兆郡: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开基祖为西魏右仆射郭嵩,郭准八代孙。嵩生衍,隋左卫大将军,洪州刺史。衍生斌、嗣本、俭。斌为隋武强公,生依宗。宗生袭庆、袭业。业生味丘,申州刺史。丘生液,驸马都尉。液生由峋。袭庆台州刺史,生味先、味贤。味先生景华。味贤生雄、儒华。雄吏部郎中,儒华校书郎。嗣本司农卿,生绍宗、齐宗。绍宗徐州刺史,齐宗司农郎中、怀州刺史。曾孙求商州刺史。俭生敬宗、肃宗。敬宗濮州刺史,曾孙南金,硖州刺史肃宗孙涣,荣州刺史。生佐殷、曙,殷剑州刺史,曙殿中御史。肃宗少子袭承左拾遗。
    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
    敦煌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市西)。
    中山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开基祖为唐中书侍郎、平章事、颖川男,郭正一生忠,通事舍人。
    馆陶郡:此支开基祖为唐齐州刺史郭庆善,林宗之后。生元振,兵礼刑三尚书、平章事、代国公。生晟,鸿胪卿、左骁卫将军。生箴、膳、兵员外。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配、镇。镇封昌平侯。后汉郭泰,世居介休,后世郭有道,裔孙居魏州昌乐。
    阳曲郡:治所在今太原北部定襄县。
    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开基祖为北齐黄门侍郎平章事郭举,生秦方。兄子秦初,生润、纳。润起居舍人,纳为给事中,陈留采访使,生贲、谟、霸。纳兄孙监察御史、阳翟公。郭孝恪,颖川阳翟人,生待封,左卫将军、宋州刺史。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此外还有:
    曲  沃:郭镇后,唐蒲州刺史,子贱。
    河  内:晋郭默。武昌,晋郭纳、郭察。
    西  河:(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郭公仆,西汉人。
    云  中:(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郭昌,东汉人。
    洛  阳:后汉郭整,六代孙荷。
    邯  郸:郭纵,冶铁富捋王公。
    闻  喜:晋郭瑷,建平太守,生璞、骜。
    敦  煌:晋郭禹,太傅左长史。
    晋  昌:唐左武将军郭知运,生英杰、彦英、协。祖籍太原。协生嘉。彦英剑南节度使。冯翌,光禄少卿郭仁助,生茂玮,玮生崇礼、崇默、崇嗣。礼济州刺史,生震、观、豫。震左司员外郎。观拾遗。豫生图,图生降,降鸿胪卿,生同知、同节。崇默襄州刺史,生恒。崇嗣生损,库部员外。
    京  兆:工部郎中郭虚巳,生恕、弼、彦、枢。恕少府少监,彦锦州刺史,枢京兆兵曹、右骁卫将军。齐州历城,北庭都护郭虔。
    2、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如招贤,先从我开始。你把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敬郭如老师,后来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纷纷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此外,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华阴堂”、“冯翊堂”、“汾阳堂”等。

============================================================

【郭姓宗祠通用对联】

〖郭姓宗祠门楣题辞〗

汾阳世泽

    “汾阳世泽”,源出郭姓是春秋周王室的后裔。周武王封叔叔姬仲在东虢;周文王之弟亦封在虢,周平王又封姬仲后裔在此虢,故今陕地有北虢、东虢、西虢。郭、虢古代同音通用,子孙便称为郭氏,其后,郭氏代有封侯袭爵者。分支繁衍极盛。故郭姓的郡望有五处:即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至唐代,郭姓出了个威名盖世的大将军郭子仪,他统帅大军,英勇善战、历时三载,征战无数,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使唐朝转危为安,国威大振,为其后唐室中兴立下了旷世功勋。唐王加封其为“代国公”、“汾阳郡王”,唐德宗尊其为“尚父”。此时的郭氏可谓名冠一时,声振朝野,郭氏的兴盛亦如日中天。为纪念这位荣耀的显祖,郭氏取堂号为汾阳堂。对郭子仪的功勋,历代名人多有赞誉(如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寇准、明代解缙等)。今录范仲淹诗一首,曰:“令公名望寇肖何,葛亮储勋汝更多。心服边戎都将相,身扶国祚宰山河。钧衡自秉分轻重,鼎鼐端居本让和。图像凌烟为第一,名镌金石永难磨。”

-----------------------------------------------------------------

〖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北宫史表;
东国人伦。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燕国大臣郭隗。下联典指东汉学者郭泰。博通坟典,居家教授,弟子至数千人,名震京师。

道学千士;
纲佐一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开封人郭忠孝,字立之,曾跟从程颐学《易经》和《中庸》。进士出身,靖康年间官永兴军路提点刑狱,金人侵永兴,他与唐重分城拒守,城破战死。他曾命名书房为“兼山”,学者称他“兼山先生”,著有《兼山易解》。下联典指唐代大将郭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历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安禄山叛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击败史思明。肃宗即位后,他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官中书令,后又晋封汾阳郡王。“纲佐”,指官员中的主管和辅佐。郭子仪以一身系天下安危达二十年,故如此称谓。此联另有不同版本,下联前二言“纲佐”为“纲目”。

汾阳世泽;
虢国家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封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虢国为周诸侯国,后裔改虢姓为郭。

金台师事;
竹马欢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郭隗,燕昭王为隗筑黄金台,以招徕人才,乐毅、邹衍等闻风而至。下联典指东汉·郭伋,有德政,民乐年丰,儿童数百,骑竹马,迎拜道次。

光州世胄;
魏阙名家。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郭姓的望族在河南省光州固始县。下联典指唐·郭子仪,祖籍为山西阳曲(当时称汾阳),因而封为“汾阳王”。在阳曲东南是寿阳和乐平,为郭子仪五子、八子的封地;南面是太原、清源、祁,为郭子仪长子、四子、七子的封地。郭子仪的五个儿子也都是受封于祖籍地和得姓处。郭子仪被封汾阳王后,本氏族便以“汾阳”为堂号。其后,郭子仪那些枝叶茂盛的子孙,便以“汾阳”两个字作为家族的表记。一直到今天,只要提起“汾阳郭氏”,谁都知道那便是“郭子仪”的子孙,自然而然崇敬之情谥于言表。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虽然祖居四川省乐山,可其故居门庭上醒目书悬:“汾阳世第”。这无疑是向子孙和外姓表明郭氏之血脉源流。五十年代,郭沫若参观杏花村汾酒厂时就曾说:郭姓始祖在汾阳。

-----------------------------------------------------------------

〖郭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双阙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相国家声大;
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汾阳家声远;
鄂渚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汉口沿长江一带的郭氏宗祠联。

抱玉三朝楚;
怀书十上秦。
——郭向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郭向诗句联。

阁连云一色;
池带月重光。
——郭震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郭震诗句联。

-----------------------------------------------------------------

〖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世族;
汾阳将相传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共赏松石间意;
自谓羲皇上人。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诗人郭麟撰书联。

-----------------------------------------------------------------

〖郭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晋水功勋绵祖德;
汾阳将相旧家风。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功封虢叔家声远;
威重汾阳世泽长。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1)。

祖德问安犹点颔;
我裔继烈要留心。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大英县隆盛镇檀木湾村郭氏宗祠联(2)。上联典出《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的有关郭子仪的史实。这段史实《旧唐书》记载道:唐德宗时,郭子仪被封为宰相,尊称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册封2000户,给皇粮1500人,马200匹;建宗2年,郭子仪得病,德宗派舒王去探望郭子仪,郭子仪不能起床,只能在床上叩头谢恩。《旧唐书》还记载,郭子仪8个儿子7个女儿、孙和外孙数十人,每年未向郭子仪拜年问安时,郭子仪认不完这些孙子和外孙,只能点颔作答。这二段历史即谓之为“点颔流辉”。

潇湘水云留雅韵;
关山春雪展新图。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古琴演凑家郭沔。有《潇湘水云》等流传于世。下联典指北宋画家郭意。工山水,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有《关山春雪》等存世。

一池浓墨盛砚底;
万木长毫挺笔端。
——郭沫若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郭沫若撰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联。

郭子精忠复唐室;
燕招贤士筑金台。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下联典出指战国·郭隗事典。

支分法石源流远;
地卜奇山甲第兴。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1)。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惟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这里景秀物华,地灵人杰,优越的地理、优良的历史、优秀的人文增强了整个乡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郭氏家庙是一座构筑典丽、恢宏壮观、凸显明代建筑风格的古祠,全庙长37.6米,宽17.6米,屋脊高达9米,为皇宫式的木石结构建筑。距围墙60余步的西南隅,至今保存着“午门”的遗迹,午门遗址中间是大门,两边是侧门,花岗岩石礅所雕的云月图案表现了伊斯兰的风格。午门是皇宫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的官吏来到午门前都必须下轿、下马,步行而进。顺着午门进入的古道返回宗祠。围墙西南角水沟涵口的盘形石头上面刻着螺旋形的花纹,这里的回民称它为“分水石”,水沟里的水通过这里时会形成回流。它的寓意是宗支番衍、脉旺流长,而且还寄望远支的族裔应当溯本追源,回报祖德宗功。大门上的这副对联,道出了郭氏的渊源。

-----------------------------------------------------------------

〖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织女赐词,汾阳寿考;
郭主好礼,真定芳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郭子仪以平安史之乱功封汾阳王,相传织女赐其词“大富贵亦寿考”。下联典指汉·郭昌,娶真定恭王女,号郭主,好礼节俭,绰有母仪。

派出汾阳,将相两朝济美;
堂居晋水,簪缨百卉传芳。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见虏单骑,远祖忠贞昭日月;
旌闾双阙,先人孝德动乾坤。
——戴大宾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莆田县郭氏宗祠联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三阳开泰;
原晋水、分法水、聚奇水,万水朝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2)。百崎回民的开基祖郭仲远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从泉州法石(今石头街),带着妻儿迁到后渚港畔的惠南海滨,就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奇山之下安居乐业,生息繁衍,至今600多年,发展成为现在1.3万多人的百崎回族乡。大门上面匾额题字“汾阳衍派”,“汾阳”是汉族郭姓的堂号,源于他们的始祖郭子仪曾经被封为“汾阳王”。百崎郭氏既然是回族,为什么自称是汉人郭子仪的后裔呢?原来元朝时发生了一起“反色目”的排外风波,郭氏回民为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只好寄托在汾阳郭氏望族的名分下。这与大门的匾额异曲同工,当时的严峻局势可窥一斑。其实,百崎回民的先人是由“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最初定居在杭州府富阳县的郭家村,历经数代繁衍至郭德广,他的阿拉伯名译音为伊本·库斯·德广贡。“库斯”与“郭氏”谐音,这就是回族人汉族姓的由来。

谱衍汾阳,念祖德之贻,谋世传忠孝;
堂居晋水,承天朝之宠,渥罔替簪缨。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汾阳诗礼传家,科甲名未即光绳祖武;
晋水簪缨奕世,尽忠孝已涅克裕孙谋。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万里寻根乡关何处,黄河岸边虢国文明光华夏;
千秋祭祀鼎豆所在,崤函大地郭氏宗裔遍寰宇。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世界郭氏宗亲总会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郭氏祭祖联。

前朝名吏,以素知兵系中州安危,岂止六壬浅术;
今代德门,惟阴行善使累叶繁盛,更多三甲寿征。
——吴汝纶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北省深州市郭氏家祠联。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旅台阳,一阳光照天下;
原晋水、分法水、开奇水、聚淡水,万水潆洄吾宗。
——郭伯廷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3)。百崎回族开基祖是郭仲远。宗谱载,他生于元末至正八年(1348年),卒于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郭仲远率妻子来惠安,卜居於螺阳二十三都白崎铺,安家创业,生五男二女。死后,葬于吉浦与下埭间龙头山之阳,因其地形似而号“狮穴”,郭氏子孙尊称为石狮墓,基墓纯属回族墓葬,俗呼“石棺”,周围雕刻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内容是古兰经章句。郭仲远墓说明了白崎郭姓宗族最初的信仰与文化倾向。百崎郭氏宗祠中的这副对联,“聚奇水”,说明开基祖郭仲远是在崎水之滨聚族而居。祖先墓葬采取回教形式,族属分明的百崎郭姓,却自认是汉族人郭子仪之后裔,“源晋水”,却强调补“祖汾阳”的血缘认同,这一点颇值得探讨。郭氏初修族谱的题辞中,其实亦有值得玩味的记载:“厥后分处他郡,愈远愈繁,历烽火之间关,乃无从而考订。今以不可知者,阙其攸传;靡敢谬立宗支,以罔后人。姑自先大父(指郭德广)肇迁来泉所可知者(始)……”题辞人“嗣孙萌”是白崎郭姓二世祖长房公郭萌(字仕初),生于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卒于正统十四年已已(1449年)。他说自已为郭氏家谱题辞用意在于“世代相承,别其长幼而稽其姻亲,俾代不乏书而传于无穷。”

谱有祖基,汾阳而富阳、螺阳家道,悠然天道之开泰;
堂乃肯构,世德而世爵、世禄宗功,并此功臣以流徽。
——佚名撰郭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郭姓宗祠联。全联典指唐·郭子仪事典。

姓氏自姬周西虢叔而彰,历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以迄乎今朝,奕叶相承,迭有贤豪兴异代;
祠宇据印尼雅加达之胜,由高曾祖考伯仲昆季子孙,更传于后世,一龛共祀,还期俎豆享千秋。
——郭汤盛撰郭姓宗祠通用联(37+37=74字)
    此联为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郭氏宗祠联。

============================================================

【郭姓典故、趣事】

〖口若悬河〗
    “口若悬河”源于《晋书·郭象传》。
    晋代的郭象是一个著名的清谈家。他幼年非常好学,善于思考问题,对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事情,他总喜欢探个究竟。成年后,在许多人请他去做官,他都推辞不就,而是把研究学问和谈论哲学当成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专心读书,所以知识非常渊博。讲解问题时能够把事情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又喜欢发挥自己的见解。当时的太尉王衍常常称赞他说:“听郭象说话,好比悬在山上的河流奔泻,直往下灌,从来没有枯竭的时候。”
    后来,人们就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谈吐流利。能言善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0-29 21:13:57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郭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

    郭天民上将
    郭天民(1905-197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广州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排长、副连长,中国工农红军教导大队大队长、支队长,红8师参谋长,独立第6师师长,第62师师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红九军团参谋长,红军大学教育科科长,第四方面军第30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局长,晋察冀军区第二支队支队长、军区副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冀察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长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鄂豫军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军事出版部部长、院校部部长。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5月26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65岁。朱德委员长曾赞扬郭天民将军是一个“有功不居功的人”。

    郭鹏中将
    郭鹏(1906-1977),湖南省醴陵县人。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6军第九团班长、排长、连长,红18军第52团营长,红六军团第17师50团团长,红2军团第6师师长,红32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参谋长、副旅长,晋西北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兼武装部部长,晋绥军区塞北军分区副司令员,八路军南下第一支队干部大队大队长、支队副司令员,湖南抗日救国军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359旅旅长,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359旅旅长,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二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兵团军长,南疆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7月16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71岁。

    郭化若中将
    郭化若(1904-1995),又名郭俊英。福建省福州市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代区队长。参加了北代战争。1927年赴苏联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回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二纵队参谋长,红四军参谋处处长,红一军团参谋处处长,红一方面军代参谋长,红军总前敌委员会秘书长,军委二局局长,红军教导师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局长、编译处处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兼中央军委四局局长,延安中央党校军事教育处处长,延安炮兵学校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九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淞沪警备司令部、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和第八兵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11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1岁。

    郭奇少将
    郭奇(1913-1972),湖南省濮阳县人。1932年加入反帝大同盟。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八路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2大队教育干事、政治教员,抗大总校1大队2营政治主任教员,1大队政治处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部副部长、政治部政教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经济学教授会主任,学院政治部教育部副部长、政治部宣传教育部第二部长兼哲学教授会主任,高等军事学院社会科学教授会主任,学院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兼社会科学教研室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10月12日逝世,终年59岁。

    郭强少将
    郭强(1915-1982),江苏省武进县人。1937年入陕北公学学习,1938年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10支队连政治指导员,步兵大队政治教导员,第6支队2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豫军区11军分区10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1纵2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16军47师政治委员,湛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二副主任。参加了邯郸,鲁西南、淮海、渡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5兵团第16军47师政治委员兼贵州军区毕节军分区政治委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47师政治委员,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任后,1958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任锦州步兵学校政治委员,1973年担任黑龙江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兼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长。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2年3月20日因病逝世,终年67岁。

    郭玉峰少将
    郭玉峰(1919-2000),河北省海兴县人。1938年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3分区2团连政治指导员、营副政治委员,第3分区政治部组织干事、组织科科长,第3支队7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10旅28团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第29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炮兵团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陆军第64军191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1951年-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干部管理部副部长,志愿军第64军191师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回国后,1953年起任陆军第64军191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第64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64军政治委员,1967年10月-1975年6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业务组负责人。1975年6月-1977年12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其间曾任部核心小组组长。1980年5月-1981年2月被隔离审查。1983年7月被开除党籍。1983年9月到河北省邢台市安置。曾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任职至1977年12月)。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0年1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附录:郭玉峰在中组部的所作所为   郭玉峰,原为部队的一位军政委。“文革”风起后不久,康生把他带到了中央组织部,并对中组部的全体工作人员说:“我给你们调来一个全国最强的军级干部。”康生还说,郭玉峰是全军最优秀的军政治委员。开始,郭玉峰只是中组部的业务组负责人,后来先后成了中组部的核心领导小组长和中组部部长。许多人都知道,这是康生对郭玉峰的赏识与恩典,因为康生当时就是党中央组织宣传小组的主要负责人,康生的妻子——“康办”主任曹轶欧的办公室就设在中组部的大楼上。
    1969年4月,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郭玉峰带着中组部的另一位“九大”代表,去吉林省通榆县双岗中组部五七干校召开大会传达“九大”精神,郭玉峰在大会上提到朱总司令时说:朱德一贯老右,一贯反对毛主席,从没打过胜仗,连一份检查都写不好……1973年8月,党召开了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郭玉峰又带着中组部的另一位“十大”代表,去河南省长葛县中组部五七干校传达“十大”精神,再一次丑化了朱总司令。
    粉碎了“四人帮”,许多在“文革”中被迫害的老干部纷纷到中组部上访,往往都被拒之于中组部大门外,其中包括中共中央东北局原第一书记宋任穷的妻子钟月林、原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廖志高夫妇等人。
    一天,先后担任过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和中共陕西省委书记的舒同,也到西单商场北邻的中组部大院上访,想诉说诉说林彪、“四人帮”对他的诬陷迫害,并要求看看陕西省委对他的审查报告和中央的批示。郭玉峰虽然派人与他谈了话,但当他想住进中组部万寿路招待所时,招待所的人却将他的手提包扔出门外,要他“从哪儿来回到哪儿去”。
    就这样,这位建国前后的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长、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两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有时骑在马背上也不忘练字的著名书法家,被冷落在北京街头,茫然无去处。
    此刻在北京,在中央各机关,尚有六千多名干部被继续挂着。国内外著名文化人夏衍、楚图南,原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曹瑛,原对外文委副主任陈忠经这样的老同志,竟被人统称为“社会糟粕”而没人敢用,只得在家待着。
    在外地,被“押”在外省市的许多老干部纷纷给中组部写信,要求早日“天大亮”,有人愤怒地责问郭玉峰:“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再这样拖个没完没了,难道把我们拖到下棺材吗?!”
    那么,对原来就是中组部和中监委的老同志,比如袁任远、陈野苹、张策、杨士杰这样的老革命,这位“全国最强的军级干部”是不是稍作宽让、给条出路呢?不,也一样,也一直不给他们“天大亮”。粉碎了“四人帮”,他们当中的一些人连中组部办公大楼都不能迈进一步。“文革”前的中组部老部长安子文的秘书陆沅,一位纤柔瘦弱的女同志,从五七干校回来又被投入修建地下工事的劳动,直到1977年4月——粉碎“四人帮”已达六个月,郭玉峰还让人叫她在留党察看两年的结论上签字,否则立即开除党籍。在此之前,还想把陆沅赶往农村,理由是“黑帮”的秘书不能留在北京。并让北京市吊销陆沅丈夫的户口——因为陆沅丈夫是北京市的干部——把他们一道赶出北京。这时北京市的有关人员出面答复说:“你们解决你们的问题,我们解决我们的问题”,加之陆沅奋起抗争,“赶出北京”的计谋才未得逞。
    中组部和中监委的一直被歧视、刁难、压制的老同志,再也不能忍受郭玉峰的恣意妄为,再也不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1977年春天,围绕着中组部推选党的“十一大”代表的活动,再加以原巡视员张志杰的紧张联系,中组部老干部党支部遂以袁任远、张策、杨士杰等同志为核心,纷纷用大字报向郭玉峰展开了斗争——“郭玉峰不下台,老干部出不来!”
    然而上面似乎还有人庇护着郭玉峰,他继续稳坐钓鱼台。
    《人民日报》发表那篇文章的大清早,郭玉峰先听到了中央台广播的文章摘要,就狠声狠气地说:“简直是一派胡言!通篇都是右派言论!”《人民日报》一到,他看都不看,揉巴揉巴扔进了废纸篓,连声说:“大毒草,大毒草!”
    中组部靠边站的老同志们更加明白:这场斗争如果不是党的正义一方取得胜利,那后果恐怕不只是一些人很可能人头落地(已有人因“恶毒攻击英明领袖华主席”而惨遭杀害),而是整个国家整个党仍将被“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阴影笼罩着!为了党的命运,也为个人的尊严,他们又一次纷纷奋起抗争。一霎时,西单商场北邻的这个大院就糊满了大字报。许多大字报认为,这些年中央组织部在郭玉峰的把持下,真正成了“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阎王殿”;这个阎王殿的特色是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完全背离了党的优良传统。
    “对头脑正常的人说来,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是怎样一个人。”一位老同志在其大字报中不但引用了恩格斯的这段话,而且还注明这段话出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的多少页;接着这位老同志自己说:“我们虽然备受摧残,但幸运的是头脑还都正常,我们都看得很清楚郭玉峰是个什么人!”
    还有一张大字报在历数郭玉峰许多乱党纲常的事实之后,引用了《马太福音》第七章的一段话:“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伪善的人!你先去掉你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你弟兄眼中的刺!”
    许多老同志的大字报几乎同声厉斥:“郭玉峰!你要知道,你继续糟蹋坑害党的干部,就是对人民的犯罪!”他们强烈要求郭玉峰立即给他们妥善安排工作,他们不愿再白吃人民的小米。
    郭玉峰听说院子里贴了为数甚多的大字报,不免大吃一惊。他的妻子到院子里转了转,看了看。郭玉峰感到很委屈。他认为他对全国五七干校几十万干部的分配工作是做过一些努力的,只是由于张春桥、王洪文等人的一再责难,才未能如愿。甚至于,汪东兴也曾打电话责问过他:“郭玉峰,你叫把干校都撤销啦?!”
    如果郭玉峰的这种委屈确有某种根据,那么“全国最强的”也仅仅是康生们眼中的“强”,在解放全国受苦受难的广大干部方面,也还是碰到“硬胡桃”就软了下来的。
    接着,大院里就有些似乎自愿为郭玉峰解围的人,以整洁院落为借口,用水龙头洗刷墙上的大字报。可是,老干部们又在后面跟着贴……

    郭成柱少将
    郭成柱(1912-1972),原名郭春行,又名郭春竹,福建省龙岩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1931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2军36师108团团委秘书,红1军团1师3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第2师政治部技术书记,红1军团政治部统计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苏鲁豫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大队政治委员,教导1旅政治部主任,新四军3师7旅政治部主任、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6纵16师的首任政治委员。16师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部队,红军时期红一方面军红1军团2师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5团。皖南事变后南下华中,改编为新四军3师7旅。进入东北时共9000人。该师“部队干部历史很老,文化较低.该部
队在我军历史上参加战斗最多,经验丰富,战斗作风勇猛,能攻能守,不怕牺牲。装备好,行军能力强,能打硬拼仗。有朝气,雷厉风行,但也存在简单化,对新战术研究与掌握不够。是东北各野战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后升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政治部副主任,第5纵政治部副主任。第5纵队入关,13师首长的吉普车在喜峰口翻下山坡,师长徐国夫身负重伤,政治委员李辉、政治部主任胡寅牺牲,郭成柱一度代理13师政治委员,后担任5纵政治部主任,第42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第42军政治委员,中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广州军区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2年8月9日逝世,终年60岁。

    郭廷万少将
    郭廷万(1913-——),福建省龙岩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1军团第1补充师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连长、东进支队4大队营长、教导第5旅15团副团长,山东滨海军区独立第2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陇海东段警备部队司令员,山东军区滨海警备旅副旅长,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9师师长,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鲁南、泰安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第28军82师师长。1952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福建省军区龙溪军分区司令员、省军区副司令员、省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州市卫戍区司令员。当选为福建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1955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郭延林少将
    郭延林(1914-2004),江西省吉安县人。1928年参加赣西农民起义。1929年参加游击队。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司令部交通科参谋,第1师1团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连政治指导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斗争和水口、乐安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和东征、西征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营政治教导员,第3团营长,延安炮兵学校工兵科教员兼协理员等职,参加了平型关、冯家沟、雁宿崖、百团大战和黄土岭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护路军第3团政治委员,南满护路军副政治委员,铁道纵队第4支队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淮海和渡江战役,解放大军打到哪里,就率领铁道部队把铁路修到哪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兵第1师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所有铁道战线的斗争。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1师师长,铁道兵第6师师长,铁道兵第2军副军长,铁道兵第1军副政治委员,1960年毕业于解放
军政治学院,后任铁道兵后勤部政治委员,参加了援助越南的工作,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工程队第1支队指挥部政委、中国援越后勤部队1支队政委。援越任务结束后,任铁道兵科学研究院政治委员,工程支队指挥部政治委员,铁道兵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和黎湛、鹰厦等铁路建设,为加强铁道兵部队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8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郭林祥少将
    郭林祥(1914-——),江西省永丰县人。1930年9月参加中国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干部团连指导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1军团4师11团总支书记,第4师组织科长,第1师13团政治委员。1937年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总校队长,大队长,支队长,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委员,太行军区3分区政治部副主任,第6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1944年9月任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中原军区1纵队1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7年起任华东野战军独立师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13纵队政治部主任,第18兵团第61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任川北军区副政治委员,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1952年8月任四川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55年5月任成都军区副政治委员、1959年12月任第2政治委员、1965年11月任第三政治委员、1973年6月任政治委员,1973年8月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1975年8月任新疆军区政治委员、1978年1月任第二政治委员,1980年1月任南京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2年12月任政治委员。1985年3月任中央军委纪委书记,1985年10月-1990年4月任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兼总政治部副主任。是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14日被授予上将军衔。

    郭卓辛少将
    郭卓辛(1912-1984),河北省安次县(今廊坊市)人。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13军38师政治部秘书,第13师37团指导员兼技术书记,红5军政治部统计干事,红30军89师267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后任援西军文书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营政治教导员、大队政治委员,山东军区独立1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徐州警备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浙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1月6日因病逝世,终年72岁。

    郭金林少将
    郭金林(1913-1990),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第一军团4军11师31团副排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财政部审计局审计。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会计,中共河南省委秘书处会计科科长,新四军第6支队会计科科长,第4师供给处副处长,师供给部副部长、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华东野战军供给部副部长,第三野战军供给部政委。参加了苏中、鲁南、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后勤供给部部长、财务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南京军区财务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部长、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2月30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郭宝珊少将
    郭宝珊(1904-1970),河南省南乐县人。1934年参加陕北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在陕西黄龙山自发组织农民武装,后为国民党军军官。1934年10月,国民党集结大量兵力,向陕北红26军进攻,郭宝珊率一个营随敌向甘肃庆阳出发,在红26军红3团的配合下,10月20日,郭宝珊营在庆阳起义。11月10日,郭宝珊部改编为西北抗日义勇军,郭宝珊为司令员。参加了陕甘苏区反“围剿”和劳山、东征等战役。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甘泉独立营大队长,甘泉独立营营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3旅8团副团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三边军分区副司令员,延陵军分区司令员,警备第4旅旅长。1949年1月,警备第4旅和骑兵第6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4军12师,任师长。参加了宜川、荔北、扶□、兰州等战役。兰州战役以后,第12师留守兰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9月,第4军撤消番号,第12师改编为西北军区公安部队第20师,任师长,以后担任公安部队副司令员,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11月27日逝世,终年66岁。

    郭炳坤少将
    郭炳坤(1914-1977),陕西省蒲城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西关中游击队指导员,红26军1团政治委员,关中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三边军分区司令员,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3旅副政治委员,三边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4纵警备3旅旅长,第一野战军第4军11师师长。参加了扶□、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军政治委员,西北军区干部部部长。1950年9月,成立总干部部,毛泽东说:“成立总干部部,要徐立清来搞。”又批示:“赖传珠资深,同意排在前面,但工作要让徐立清多做。” 总干部部从总政治部、东北军区、华北军区、西北军区、西南军区、中南军区、华东军区、中组部、总参谋部共选配了80名干部,并在华北革命大学选调了27名学生。总干部部当时设任免考核处,副处长吕义山,军衔奖励处,处长王文轩,统计档案处,处长刘绍文,抚恤保健处,处长黎映霖,秘书处,处长叶显锐。1952年,编制调整,一部为一般兵种干部任免部,部长李信,二部为特种兵干部任免部,部长王文轩,三部为组织计划部,部长袁子钦,四部为军衔奖励部,部长曹广化,五部为预备役干部动员部,部长郭炳坤。这五个部的部长来自各个方面军、大单位:李信来自红二方面军、四野;王文轩来自三野;袁子钦来自红一方面军、华北军区;曹广化来自红四方面军、四野;郭炳坤来自陕北红军、一野;体现了毛泽东“五湖四海”的选人原则。郭炳坤后来调海军,历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北海舰队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4月6日逝世,终年63岁。

    郭维城少将
    郭维城(1912-1995),满族,辽宁省义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在东北军任张学良机要秘书,苏鲁战区秘书主任、处长。“七·七”事变后,随东北军爱国将领于学忠参加了淮河、台儿庄、武汉等战役,随后东进山东进行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参与组织东北军111师部分官兵起义。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111师副师长兼政治部主任,山东行政委员会委员,滨海支队副支队长。1945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齐齐哈尔护路军司令员兼铁路局局长,西满护路军司令员,中长铁路滨州线军事代表兼西满铁路局副局长,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铁道运输司令员兼铁道兵团前进指挥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衡阳铁路局局长,中朝联合新建铁道指挥局局长,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兼大兴安岭会战指挥部指挥、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中共郑州铁路局第一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副部长、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5年1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0-29 21:14:13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郭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郭伯雄上将
    郭伯雄(1942.7-——),陕西省礼泉县人。1958年8月参加工作,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8月至1961年,陕西兴平县408军工厂工人。入伍后,1961年9月至1964年陆军第19军55师164团8连战士、副班长、班长。1964年至1965年陆军第19军55师164团8连排长。1965年至1966年陆军第19军55师164团政治处宣传股干事。1966年至1970年陆军第19军55师164团司令部作训股参谋。1970年至1971年陆军第19军55师16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1年至1981年陆军第19军司令部作训处参谋、副处长、处长。1981年至1982年陆军第19军55师参谋长。1982年至1983年兰州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其中:1981年9月至1983年7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1983年至1985年陆军第19军参谋长。1985年至1990年兰州军区副参谋长。1990年至1993年陆军第47集团军军长。1993年至1997年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97年至1999年兰州军区司令员。1999年至2002年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军常务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部党委副书记。2002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200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五届四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晋升中将军衔,1999年晋升上将军衔。

    郭林祥上将
    (见上《开国将军·郭林祥少将》介绍)。

    郭涛中将
    郭涛(1927-——),河北省魏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魏县青年救国会儿童部部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学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连政治指导员,中原野战军营副政治教导员,第二野战军营政治教导员、师炮兵室主任。参加了进军大别山、襄樊、淮海、渡江、西南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志愿军师炮兵指挥部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长,军炮兵参谋长,副师长,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部部长、解放军某军区副参谋长,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是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郭辅周中将
    郭辅周(1931-1995),河北省任丘市人,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察冀军区六纵队连部文书、营部书记。参加了清风店、保北、桃园、石家庄、元氏、盂西、平津、太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师部作战参谋,参加了金城阻击战和隐山防御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团副参谋长兼作训股股长,军司令部作战训练处处长,军区作战部部长,某军参谋长、副军长,济南军区参谋长等职。全身心投入到保卫国家安全和加强部队建设上,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坚持原则,顾全大局,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生活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学习刻苦,工作勤奋,始终保持了一个老党员、老战士的本色。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5年1月12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64岁。

    郭庆富少将
    郭庆富(1930-2002.11.1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47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班长、参谋、助理员、教员、副团长、处长,解放军第二炮兵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解放军第二炮兵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11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郭铁男少将
    郭铁男(1952.12-——),黑龙江省富锦县人。武警少将警衔。
    历任黑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兼武警黑龙江消防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武警学院副院长、政治委员,公安部消防局局长等职。
    2005年被国际民防组织授予国际民防骑士勋章。
    附录:国际民防组织与民防骑士勋章
    国际民防组织成立于1931年,1972年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宗旨是推动世界各国防止和减少和平时期自然灾害(包括减灾、人防和消防等工作)和战时对平民提供保护,对伤员提供医疗。目前国际民防组织共有46个会员国,13个观察员国和12个附属会员组织,成员国绝大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国际舞台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国际民防组织民防国际勋章委员会每年向成员国在民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士颁发勋章。
    经国际民防组织委员会评定,认为中国公安部消防局局长郭铁男少将,近年来在推动消防工作发展及重大自然灾害救援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特授予骑士勋章。并于2005年12月向公安部递交了勋章及证书。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0-29 21:14:42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郭沫若将军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又名郭鼎堂,号尚武,化名吴诚、丁汝常等。四川省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人。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还是国家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出生在一个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1914年留学日本长达10年,先学医,后从文。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运动时期,发表新诗《女神》等,并创立了 “五·四”新文学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之一——创造社,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1927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任广东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伐战争爆发后,毅然投笔从戎,同年7月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任北伐军政治部秘书长,军衔为少将。攻下武昌后,升为政治部副主任,军衔晋升为中将。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随起义部队南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2月因受蒋介石通缉,避难旅居日本又近10年,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等。1937年7月27日,结束在日本的流亡生活回国。
    抗日战争时期,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筹办《救亡日报》。出任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负责有关抗战文化宣传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写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等,以古喻今,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发动派的卖国投降政策,激励了革命人民的斗志。1944年,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同时继续进行历史研究,写出了研究古代思想的《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两部著作。
    解放战争时期,仍用手中之笔坚守宣传阵地,与我党里应外合,又写出了《历史人物》等论著,来作为对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许许多多的行政职务,但一直没有变动过的一个职务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949年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长达29年,直至逝世)、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第二、三届)、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职。从事着繁重的国务活动、文化科学活动、文化的组织领导工作和国际和平活动、对外友好与交流事业。同时还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历史剧和历史、考古著作。
    1978年6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所著《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文化巨匠,周总理曾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著述收入《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0-29 21:14:56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级领导人名录】

    郭子化副部长
    郭子化(1896-1975),又名葛法元、葛幼如、李念三、郭省三,安徽省泗县人。早年就读于省立徐州第七师范学校。1919年参与领导响应北京五四运动的学生爱国运动,被推选为徐州学生联合会会长。曾领导组织宣传队和抵制日货小分队,到各商店、火车站查禁日货。后成立徐州地区八县学生联合会,被选为副会长。1920年夏参与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小组。1921年1月组织成立进步学生团体赤潮社,创办《亦潮》旬刊。是徐州地区著名的学生领袖。1924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北伐军打到武汉时,受中共组织的派遣,参与国民党江苏省党政训练班的筹办工作。从而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接触了不少国民党党员,和徐州地区不少上层人士都有交往。在中国共产党正确路线的感召下,使他们走上了抗日之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在家乡从事教育,秘密进行地下工作。1928年起先后任中共泗县县委组织部长兼马厂区委书记。1930年8月领导发动泗县农民暴动,失败后转至沛县任教。1931年1月任中共永城县委组织部部长兼中共薛湖区委书记。1932年10月底受中共徐州特委派遣,以行医为名到枣庄,在老街西门外鸡市租了两间草棚开起药铺,后发展成“同春堂”药店。此后以行医为掩护,肩负起重建枣庄党组织和开展工人运动的任务。1933年春成立了中共枣庄矿区工委,任书记。1935年2月成立中共苏鲁边区临时特委,任书记,在同上级组织失去联系情况下,独立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积极发展抗日救亡活动。5月去沛县帮助建立县委,组织发动两万余群众的围城斗争,领导发动徐州贾旺煤矿5000工人罢工27天。1936年冬任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1937年5-6月奉命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党的苏区代表会议,向中共中央汇报苏鲁边区党的工作情况,任中共苏鲁边区特委书记。7月初由延安返回鲁南,随后出席中央白区工作会议,任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委员,中共山东省委委员兼统战部长,中共山东分局统战部部长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在四省边界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3月领导发动鲁南沛县、滕县、峄县武装起义,成立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同年夏率义勇队到费县抱犊崮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游击地。同年秋同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机关会合,任省委委员兼统战部部长。1939年10月被选为出席中共“七大”代表,步行赴延安,先后在延安马列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参加党的“七大”后,于10月回山东,先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华东省支前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秘书长,山东省支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编制委员会主任等职。1948年9月任济南解放后的第一任市长。1949年2月起,先后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统战部部长。参与领导山东各解放区恢复发展生产,支持华东人民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山东省政府副主席、代理主席,1954年任华东行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2月后历任国务院卫生部部长助理,1961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5年1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0-29 21:15:10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郭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郭继枚烈士
    郭继枚(1893-1911),广东省增城县福和都(今福和镇)官塘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出生于马来西亚霹雳州务边埠。先后在务边埠小学和怡保保育才学堂就读,成绩优良。自幼学习英文,早年人填罗育才学堂,中英文字,均明大略。稍长返回故里,倾心革命,立志反清。成人之后,适值推翻清朝统治的国内革命风起云涌,并波及南洋。1910年夏复游南洋,郭继枚在务边埠聆听过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受革命思想熏陶,又曾回国目睹清政府的腐败,对祖国和乡亲寄予深切的同情。1910年夏天,在务边埠加入同盟会,积极活动,支援革命。1911年初回增城。1911年初,父亲让他与邱氏完婚,想籍儿女之情转移其革命之心。此时正值同盟会密谋在广州起义,郭继枚毅然告别结婚仅三天的妻子,回国参加起义。临行时对妻子说:“我还未实现自己的志向,怎能受家庭拖累呢?”又说:“我耽误你了,这次远行成败难测,你不必记挂我,倘有不测,请你为我在父亲面前尽孝!” 2月27日,与余东雄至广州。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为攻打总督署的先锋队(决死队)队员,奉黄兴之命随何克夫炸两广督署,冒险争先,丝毫不畏惧,在双门底(今广州市北京路)只身炸毙8名清军,为直捣总督署开辟前进道路。事败后与何克夫退至大南门内,弹药尽绝,撤退时,在南大门三兜村(今北京路附近)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8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上,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纪念烈士,后在增城市(今广州市增城区)荔城镇命名了一条继枚路,在其乡修建一间继枚小学。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0-29 21:16:06 |只看该作者
郭光豹(1934年一)
  潮州市潮安龙坑人,生於新加坡。在故乡读完中学,後就读於广东省立财经学校。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参谋、记者、广州军区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等职,1988年授予大校军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世界华文诗人协会理事等。已出版诗集、散文集共20部,万行叙事长诗《赤子三部曲》是其成名作,另有《深沉的恋歌》(诗集)获广东鲁迅文学奖,《田园小诗三首》被收进《中国新文学大系》,《爱情的凯歌》获全国俊秀报告文学奖和全军八一奖,《灿烂的晚霞》获全国电视剧奖,以及其他省级以上各类文艺奖共15项。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