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07-6-15 01:07:17
中国楹联学会发布联律通则(试行)
       按语: 中国楹联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指出,楹联作为独立的文体,应该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运行规则。长期以来,联界在很大程度上习惯于套用诗律,没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掌握的联律,长此下去,势必影响楹联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论述,在 我国楹联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进一步把握楹联发展规律,尽快制订出一套既符合楹联文体自身特点,又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联律,已成为楹联文化事业蓬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在广泛开展联格文则讨论的基础上,遵循“求大同,存小异”、“严而不死,宽而不滥”的原则,适时地制订了《联律通则(试行)》。这是楹联学术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楹联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实施《联律通则(试行)》,必将对进一步提高楹联创作水平,普及楹联知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联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由衷地希望广大联友在实践中继续关注《联律通则(试行)》,使其不断充实和完善,无愧于联界的基本法则。

联 律 通 则
(试行)
第一章 引 言
   第一条 楹联作为有一千多年历史的独立文体,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第二条 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
   第三条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四条 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

第二章 总 则

   第一条 字句对等。上下联句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第二条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第三条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第四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第五条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第六条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第三章 附 则

   第一条 用字的平仄声调遵循汉语音韵学的成规。(1)在近古与近代通行的韵书中,字分四声,“平声”不分阴阳,统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三种声调为“仄”;(2)现代汉语字音以“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声、今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
   第二条 语句的平仄结构以两字(两个音节)或一字(一个音节)为一个节奏,节奏点在每个节奏的第二字(一字节奏,节奏点即为该字,诵读时隔占一节奏),以此安排平仄重复交替。
   第三条 语句的语流节律按“二字而节”的常规节奏安排。在其与句法结构的语意节拍不一致时,平仄结构是不变的,可据联文表达需求、作者态度表现与诵读需要组织或划分为种种相应的语意点顿句式。一副楹联,或依节奏,或依意顿,只用一种方式,上下联要一致。
   第四条 使用领字,在上下联相应位置要一致,词性要相同,允许不拘平仄相反律,且不与被领词语一起计节奏。
   第五条 原则上按现代汉语语法学体系的词性分类属对。据历史上诗联家创作、鉴赏实际,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
   ① 形容词和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
   ② 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③ 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
   ④ 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介词、连介词与助词、联绵字等常见形式;
   ⑤ 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构系列等。
   第六条 对于历史上形成且沿用至今的几百种属对格式,例如:字法中的嵌字、衔字,音法中的借音、谐音,词法中的交股、转品,句法中的当句、鼎足、流水,等等,不能尽入于律,未列本通则者,以“律有,因律;律无,循例”原则定可否;凡对偶类修辞格运用得当,合于本通则要求即可视为成对。
   第七条 巧对、趣对、借对(或借音或借义)、摘句对、集句对等允许不受典型对式的严格限制。
   第八条 避忌:
   ① 合掌。
   ② 不规则重字。
   ③ 上联尾三仄、下联尾三平。
   第九条 本通则作为楹联创作、评审、鉴赏的依据,由中国楹联学会解释。
   第十条 本通则自2007年6月1日起试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2#
发表于 2007-6-15 23:34:46 |只看该作者
先学习下:)
3#
发表于 2007-6-16 11:32:05 |只看该作者
嗯,所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规则发行的及时,比较符合当前联界的发展趋势
4#
发表于 2007-6-16 11:54:11 |只看该作者
学习领会中~~
5#
发表于 2007-6-16 17:03:06 |只看该作者
永远学习中.....
6#
发表于 2007-6-16 17:14:09 |只看该作者
: 支持本论坛采用联律通则。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7#
发表于 2007-6-20 02:08:47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中~~~
8#
发表于 2007-6-23 15:19:28 |只看该作者
小明,这个偶不太懂“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
可以举个例子吗?先谢谢你哦,:
9#
发表于 2007-6-25 17:48:47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曲曲 于 2007-6-23 15:19 发表
小明,这个偶不太懂“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之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
可以举个例子吗?先谢谢你哦,:


曲曲MM,爱得明(admin)他忙,我代答吧:)
这个说的就是马蹄韵来的。以下节录余德泉《对联通》的一段作为说明:
      清人林昌彝说:“凡平音煞句者,顶句亦以平音;仄音煞句者,顶联亦以仄音。照此类推,音节无不调叶。”(林庆铨《楹联述录》)这段话换一种说法,就是“仄顶仄,平顶平”。对联平仄的这种运用规则,就叫“马蹄韵”,亦称“马蹄格”。
  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开头和末尾,应为单平或者单仄。
  一 马蹄韵的由来和发展
  马蹄韵的运用,最初仅限于辞赋句脚。而今一般人亦作句脚理解。林氏言“唐宋律赋,蝉联相续”,按此不得晚于唐代。事实上,这种用法六朝就有了。南朝陈徐陵的《玉台新韵序》就具有这种特性。这里仅引其首篇八句(字下标“-”者为平,标“·”者为仄,本章下同)可见一斑: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万户千门,张衡之所曾赋。周王璧台之上,汉帝金屋之中。玉树以珊瑚作枝,珠帘以玳瑁为柙。

  把句脚的平仄摘出来,这几句就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马蹄韵的特点非常明显。
      。。。。。。
      对联句脚对马蹄韵的运用,有正格与变格之分。
10#
发表于 2007-6-29 16:13:32 |只看该作者
呵呵,知道啦,谢谢阿谢哥哥
11#
发表于 2007-7-2 06:39:03 |只看该作者
看阿谢说得那么辛苦,真啰嗦。简单就是,长联复句的句脚,以马蹄韵形式安排,亦以马蹄韵形式配合立脚点分成正与变格。

搞定。
12#
发表于 2007-7-4 14:50:21 |只看该作者
9494,阿谢就是有点啰嗦,不过心眼挺好滴
13#
发表于 2007-10-6 01:47:16 |只看该作者
学习加灌水~~
14#
发表于 2007-10-19 20:11:02 |只看该作者
继续学习中......
15#
发表于 2007-10-29 04:05:24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曲曲 于 2007-7-4 14:50 发表
9494,阿谢就是有点啰嗦,不过心眼挺好滴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爱祖国更爱才子
16#
发表于 2007-10-29 04:07:41 |只看该作者
再学习,我记得新联则没有提孤平犯忌了,是不是以后可以孤平啊?
爱祖国更爱才子
17#
发表于 2007-10-31 22:06:15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蓝深蓝 于 2007-10-29 04:07 发表
再学习,我记得新联则没有提孤平犯忌了,是不是以后可以孤平啊?


个人观点:在自由对句而言,是的。但个人立场上,苦丁还是喜欢正格。尤其是创作严肃成联的时候。退一步的话,假若创作上一句得出孤平,苦丁觉得另一句需要配合,才显得效果完美。

心无一纸能遗字;
口有千言不作声。--- 苦丁
18#
发表于 2007-11-1 00:39:47 |只看该作者
受教!好玩的紧,要是出个孤平,非要别人对个孤仄,还不给人骂死?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爱祖国更爱才子
19#
发表于 2007-11-6 18:09:23 |只看该作者

一头午睡

太罗嗦,能不能简单点?:h
20#
发表于 2007-11-27 17:04:48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善忘斋 于 2007-11-6 18:09 发表
太罗嗦,能不能简单点?:h

看了以前自己的言论,真是 !不过,还是请老师们结合规矩多举些例子,方便理解。 急切盼望
人,一个原点;知识,半径;知识越多,半径越大;圆越大,周长越大;周长与外界的接触越大;外界是所不知;所以,知识越多,不知道也越多!!!!!郁闷。
21#
发表于 2008-2-11 16:17:59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看例子,举例说明比言论让人容易明白
你们上面说的我都看不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