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0-11 00:49:57
一、姓氏源流
    宋(Sò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子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封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于宋说。宋传国三十六世,后为齐、魏、楚三国灭而分之,子孙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子姓源起为大众所认同。
    2、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
    ① 如《五代史》载,五代时辰州(今湖南省沅陵)蛮酋有宋姓;
    ② 清·贵阳府有宋姓土司,得姓于元朝;
    ③ 清·满洲嵩佳氏改宋姓,世居沈阳、牛庄、铁岭的满洲人改宋姓;
    ④ 清·高丽人(今朝鲜族)改宋姓;明时赐元人伯奇特兆尔姓宋名一诚。
    得姓始祖:微子启。宋姓出自子姓,为商朝王族支属后裔。商朝传到帝乙时已走向衰败,帝乙长子子启,是商纣王帝辛的庶兄,最初封在微(在殷墟附近),故称微子启,原为太子,理当继帝位。但帝乙废太子,立纣王为嗣,纣王继位后,荒淫无道,微子启屡谏不从。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见微子启很顺从周朝,于是封微子启于商丘,以奉汤王之祭,从而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仁德贤明,深得人民的爱戴。宋国建国七百多年,到战国后期,即公元前二百八十六年,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河南商丘,是当时宋国的都城,也可以说,是宋姓的最早发源地。伴随着宋的兴盛衰败,宋姓民众逐渐播迁,在秦汉之前,宋姓人已散居今江苏、河北、陕西关中、湖北等地。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将关东(今中原一带)豪强势力迁入关中,宋姓豪强自然也不能例外,此期为京兆宋姓的开基之初,此后不久,京兆宋姓一支西迁入甘肃敦煌,一支东迁入虢州(治今河南省卢氏), 一支南迁入江夏安陆(今属湖北省)。与此同时,定居西河介休(今属山西)的宋姓一支迁往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一支迁往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其中广平宋姓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因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在当时宋姓各望族中也就成为最为显赫的家族。宋姓入闽,始于唐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时名相宋王景,望出西河,从刑州南和(今河北省)迁河南光州固始,其中一子宋易曾任福建观察推官,宋易之孙宋骈也随之入闽居莆田,而宋骈弟宋臻也南徙迁居于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镜江落籍,成为镜江宋姓的始祖。五代时,有辰州蛮国南邺加入宋姓。宋时,有宋哲任丹阳而迁广平(今属河北省),此系望出扶风,宋哲之后有宋军兄弟七人,“长、二分北京、江南、山东,三、四、七同迁江苏宋家埠,五、六子元东派发江西省赣州府宁化县土龙坑,瑞金青草潭……。”(见《中坜宋氏族谱序》),此系后裔广布,可谓北及京鲁,南及江浙闽粤。北宋时的宋庠、宋祁兄弟从湖北安陆迁河南开封雍丘(今河南省杞县)。总之,唐代以前,宋姓南迁繁衍不太广泛,而宋代以后,宋姓开始遍及大江南北,元明清至今,宋姓可说是随处可见,无处不在了。如今,宋姓分布广泛,在山东省所占比例较高,约占全国汉族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亦多此姓,上述四省之宋姓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二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

三、历史名人
    宋  玉:战国时楚国人,文学家,屈原的弟子,工于辞赋,擅长音律,《九辩》、《招魂》为其代表作,开创了后代诗人悲秋的主题。宋义:秦末人,战国时燕人宋无忌之后,为楚怀王上将军,封武信侯。
    宋  祁:安陆(今属湖北省)人,后迁今河南杞县,宋代文学家、史学家,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佳句,得“红杏尚书”之美称。与其兄宋庠并称“二宋”。
    宋  钰:福建省莆田人,明代书画家 ,擅画山水,尤擅画松树,遒劲秀挺,为世人称誉,兼善分隶,苍老雄健,骨法崭然。
    宋  克:长州(今江苏省苏州)人,明代书法家,与宋王遂、宋广并称“三宋”。宋克擅画墨竹,与杨维翰、王绂、夏昶合称明代墨竹四大家。
    宋  濂:浙江义乌人,明代文学家,曾主修《元史》,全书二百一十卷,著述甚丰。
    宋  琬:字玉叔,号荔裳,莱阳籍人。清初著名诗人,顺治四年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为官清廉,仕途坎坷。他一生精于著作,著有《安雅堂全集》,是我国有代表性的诗人,与安徽施润章齐名,时称“南施北宋”。宋琬词、赋、文俱佳,传世诗作有1300余首,对丰富中国历史文化宝库做出了卓越贡献。
    宋  湘:清代诗人,字焕湘,号芷湾,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县)人,为嘉庆进士。宋湘诗写得好,书法亦佳,所作对联,多广为流传。著有《红杏山房诗钞》等。
    宋王景:邢州南和(今河北)人,唐代贤相,历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与姚崇并为名相,时称“姚宋”,对造就开元盛世颇有贡献。
    宋之问: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唐代诗人,以善五言诗与沈亻全期齐名,并称“沈宋”,其诗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颇有影响,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宋应星:江西奉新县人,明代科学家,所著《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是一部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性的科学巨著,在国际上也影响甚巨。
    宋教仁:湖南桃源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曾帮助孙中山改同盟会为国民党,后被袁世凯暗杀于上海,年仅31岁。
    宋哲元:山东乐陵人,冯玉祥五虎将之一,曾任热河都统和陕西、察哈尔、河北省政府主席及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军长。
    宋蔼龄:(1890-1973),原籍文昌(今属海南省),生与上海。1904年赴美国留学,入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1910年毕业后回国,任孙中山秘书。“二次革命”失败后与父宋嘉树去日本,仍任孙秘书。1914年和孔祥熙结婚。次年回国,在山西经营家业,主持铭贤学校事务。抗日战争时期与妹庆龄、美龄共同参加抗日活动,参与支持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组织妇女指导委员会,创办全国儿童福利会,担任香港伤兵之友协会会长。1947年去美国。1973年10月20日在纽约病故。
    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故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孙中山夫人),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是杰出的国际政治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的领导人。宋庆龄原籍是海南省文昌县,1893年1月27日诞生在上海。她的父亲是一位爱国人士。她毕业于美国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文学系。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在近七十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第一次大革命(1924—192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 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力,英勇奋斗,在 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宋美龄:蒋介石的夫人及外交助手。广东省文昌(今属海南省)人。1899年3月23日生于上海。幼年在家学英文。1910年去美国,后在威斯理女子大学就读。1920年回国后,参加基督教女子青年会活动。曾在电影审查委员会、童工委员会任职。1927年12月在上海同蒋介石结婚,后广泛参加社交、政治活动,并担任一些妇女团体、儿童福利团体的领导职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亲赴西安,支持和平解决。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航空委员会秘书长。1943年随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任翻译。1948年代表蒋介石去美国求援。1950年从美国去台湾。1974年,国民党十届五中全会授予她“中山奖章”。1975年蒋介石病逝后不久即去美国就医、定居。1976年曾回台湾小住。曾任“中华妇女反共联合会”主席,中国国民党评议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国民党妇女工作会指导长等职。1986年10月,回台湾参加蒋介石百年冥寿纪念活动。著有《西安事变》、《中国的和平与战争》等。
    宋春舫:浙江省吴兴人,王国维的表弟,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曾留学瑞士,精通英、德、拉丁多种文字,回国后任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宋先生又是一位藏书家,其书房“褐木庐”主藏国外戏剧书刊,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藏书家”之一
    宋任穷:原名宋韵琴,(1909-200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老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政治家。湖南省浏阳人。中国官方称他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卓越领导人”。另外,宋任穷也一直担任中国排球协会名誉主席。在长征途中任干部团政委,也是金沙江战役的指挥员之一。在国共内战时,任红28军政委、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政委、华野副政委。1949年后,历任云南省委书记、西南局副书记、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第二、第三、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东北局第一书记、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组织部部长等。是中共第八届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政治局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县)。
    广平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
    敦煌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
    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
    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
    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
    乐陵县: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
    江夏郡: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2、堂号
    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此外,宋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京兆”、“赋梅堂”、“善继堂”、“秉德堂”等。

============================================================

【宋姓宗祠通用对联】

〖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明廷圭璧;
文苑英华。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景的事典。宋景,南和人,耿介和有大节,工文辞,善守文持正,为唐代贤相。尝作《梅花赋》,诗人皮日休,甚为叹服。下联典指宋代吏部使尚书宋白,字太素,大名人。建隆进士。乾德初试拔萃高等,授著作佐郎。太宗时擢为左为拾遗。雍熙中,召与李昉等纂《文苑英华》一千卷。仕终吏部尚书。谥文安。

父子同馆;
兄弟联科。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赵州平棘人宋皋、宋绶父子,曾同直集贤馆。宋绶,字公垂,博通经史百家,曾四次入翰林,参与编修《真宗实录》及国史,又历官参知政事、河南知府、兵部尚书、知枢密院事(宰相)。先后就削弱朋党势力、对付西夏进犯等事上书,多被仁宗采纳。下联典指北宋开封雍丘人宋庠、宋祁兄弟,天圣年间同科中进士(宋庠为状元),又并有文名,时称“二宋”。宋庠,字公序,文学家,历任三司户部判官、知制诰、翰林学士,能明辨是非,敢直言诤谏。后两任参知政事、两任宰相。文章典雅,诗作秾丽,有《宋元宪集》。宋祁,字子京,文学家、史学家,曾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合作《新唐书》,官至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诗词语言工丽,《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世称“红杏尚书”。

辞工九辩;
制列八条。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辞赋家宋玉,曾在楚国顷襄王朝中做官。流传下来的作品,《九辩》最著名,叙述了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流露出抑郁不满的情绪。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广平人宋世良,字元友,官清河太守。郡东南有曲堤,是盗贼聚集的地方,他施行八条制度,使盗贼逃跑。当时民谣说:“曲堤虽险贼何益,但有宋公自屏迹。”任职期满时,人们倾城而出,攀住他的车辕哭留。

节高拒马;
理悟谈鸡。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学者宋纤,字令艾,一作令文,敦煌人。少有远操,隐居酒泉南山。弟子受业者三千余人。太守马岌具威仪造之,拒不见。岌叹曰:“名可闻而身不可睹。今而后,知先生人中龙也。”年八十二卒,谥玄虚先生。下联典指晋代兖州史宋处宗,名宗,沛国人。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窗间。后作人语,与之论谈极妙。由是玄学大进。

高堂邃宇;
萝阿拂壁。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集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招魂》词赋联句。宋玉精于辞赋、音律。《汉书·艺文志》著录《宋玉赋》十六篇,已失传。在现存十四篇中,惟《九辨》、《招魂》摸拟屈赋,较有意境,余经后人考校,疑非原作。

广平守法;
皇嗣延师。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宋璟,封广平郡公,善守法以持正,应变以成务。下联典指明·宋濂,太祖召为郡学五经师,后授皇太子经。

宋京留守;
周室春官。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微子,商纣王之庶兄,名启。周武王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始祖,其子孙以国为氏。

唐廷圭璧;
文苑英华。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邢州南和人,调露年间进士,官御史台中丞,为武则天所器重。睿宗时任宰相,能革除积弊,选技人才。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而被贬职,开元年间又任宰相,主张宽赋役、省刑罚。与姚崇同被称为贤相。下联典指北宋·宋白,字太素,建隆年间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左拾遗、吏部尚书。雍熙年间与李昉等合纂《文苑英华》一千卷。

-----------------------------------------------------------------

〖宋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开帘对春树;
弹剑拂秋莲。
——宋钰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宋钰(1576-1632)自题联。宋钰,字比玉,自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寓居金陵。善画山水,尤善画松树,遒劲秀挺,为世人称誉。兼善分隶,苍老雄健,骨法崭然。包世臣《艺舟双辑》将他的分书及榜书列为上品。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1882-1913)自题联。宋教仁,字初遯,号渔父,湖南桃源人。被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于上海。有《宋教仁选取集》。

-----------------------------------------------------------------

〖宋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移北斗成开象;
酒递南山作寿怀。
——宋之问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宋之问(?-712)《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句联。宋之问,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人。一说虢州(今河南省灵宝)人。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百世敬承槐里谏;
知秋藏有锦袍诗。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商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向帝辛进谏之事。下联典指明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告等老还乡时,太祖朱元璋在饯行宴上做了两句诗:“白下开樽旅话别离,知君此后迹应稀。”宋听了便接吟道:“臣身愿作衡阳雁,一度秋风一度归。”朱听了非常高兴,就赐给宋一些锦锻,说:“这是给你做百岁衣的。”(见《玉堂丛语》)。

更新正值青阳候;
待和先吟白雪歌。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事典。

-----------------------------------------------------------------

〖宋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文苑英华,明廷圭璧;
节高拒马,理悟谈鸡。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指宋白、后句典指宋璟。宋白,字太素,北宋大名人,建隆年间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左拾遗、吏部尚书。雍熙年间与李昉等合纂《文苑英华》一千卷。宋璟,唐代大臣,邢州南和人,调露年间进士,官御史台中丞,为武则天所器重。睿宗时任宰相,能革除积弊,选技人才。后因奏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而被贬职,开元年间又任宰相,主张宽赋役、省刑罚。与姚崇同被称为贤相。下联前句典指宋纤、后句典指宋处宗。宋纤,晋代敦煌人,字令艾,节操高远,隐居在酒泉南山,跟他学习的弟子达三千多人。太守马岌叹道:“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从今后知道先生是人中之龙啊!”宋处宗,晋代沛国人,官兖州刺史。得到一只长鸣鸡,非常喜爱,养在窗户下,据说后来竟会说人话,与它谈论起来极妙。此后,他的玄学也因此大为长进。

女子明经,天子呼为学士;
令君施政,神父见颂黎民。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女名儒宋廷芬,贝州清阳人。能辞章,生五女皆警慧,善属文,秉性素洁。贞元中。李抱真表五女才德。德宗召试,悉留宫中。廷芬擢为饶州司马。下联典指东汉颖州太守宋登的事典。宋登,字叔阳。为汝阴令时,政令明,称“神父”。入为尚书仆射。后拜郎中,除为颖州太守。

赋梅花,夺锦袍,诗人韵美;
教书生,隔纱幔,才女名香。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景的事典。下联典指前秦太常韦逞母宋氏,教逞学成。苻坚为宋氏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绛纱幔以授业,号宋氏为宣文君。

祖德绵长,二妙十贤徽在昔;
宗功久远,人龙士凤续于今。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氏宗祠联。

武略著从龙,棣萼勋名,万里侯封谁与比;
文章堪起凤,梅花格调,一朝相业迥非常。
——佚名撰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蜀山镇宋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明初凤阳定远人宋晟,字景阳,跟从太祖朱元璋渡江,因功官至都督佥事。建文年间,出镇甘肃;成祖时,入朝为左都督还镇,封西宁侯。下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事典。

============================================================

附录:【宋姓典故、趣事】

〖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源于宋玉的《风赋》。
    楚国的文人宋玉和景差跟随着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忽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楚王敞开衣襟让风吹着自己的胸膛,感到非常的舒畅。他不禁感叹道:“这风吹得我好畅快呀!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听了回答说:“这只是大王的风罢了!百姓哪里能够和您共同享受呢?”楚王听后非常奇怪,不由惊讶地说:“风是天地间的大气,从各个角落毫无阻挡地吹过来,不管是宝贵的,还是贫贱的;高尚的,还是低下的,都会吹他们身上。如今你却说风是我独有的,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宋玉回答说::“我听老师说过,树分杈的地方,常有鸟来做窝;有空隙的地方,就有风吹来。由于地位不同,风自然就两样了。”
    后来,人们根据宋玉的话语概括出“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用来说明人说话或者做事不谨慎、不周密,给人找到了责怪的借口。

-----------------------------------------------------------------

〖灌瓜〗
    “灌瓜”这个典故源于《新书·退让》。
    这个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魏国有个大夫名叫宋就,他曾在与楚国楚县接壤的地区任县令。
    在两国的边线界上都有哨亭,以防止对方人员闯入。两国都在各自的国土上种有西瓜。由于魏国的士卒非常勤劳,他们经常给瓜地浇水施肥,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大又多;而楚国的士卒非常懒惰,他们既不给瓜地浇水,又不施肥,结果他们的瓜又小又少,楚县的县令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恼火,他立即派人驻守边界的亭尉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番,亭尉遭到斥责后,心里非常恼火,他把自己受责备的原因归咎于魏国的西瓜长得好,于是在一个风高月黑之夜,偷偷越过边境,毁坏了魏国的瓜地。
    魏国的士卒发现后也要捣毁楚国的瓜地。魏国的亭尉知道这事非同小可,搞不好会因小失大。破坏两国的有关系。于是他就此事前去请示宋就听后不以为然,他对亭尉说,楚国的做法是错误的,如果再去效法,就有可能引起事端,为了和楚国搞好关系,我们可以以德报怨,每天晚上派一些人到楚国去帮助他们浇水施肥,而且这事一定要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结果没用多少天,楚国瓜地里的瓜也一天天长大了,亭尉和士卒觉得非常奇怪,后来才发觉是魏国人干的,楚县的县令听到这件事后,立即派人把此事奏报楚王,楚王为魏国宋就的做法所感动,也为自己士卒所做的事情深感内疚,于是派人带厚礼前往魏国赔礼道歉,从此两国结为友好邻邦。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以德报怨。《北史李延孙传论》就引用了这个典故:“灌瓜赠药,虽有愧于昔贤;御侮折冲,足方贺于前烈。”

-----------------------------------------------------------------

〖糟糠〗
    “糟糠”是用来作患难与共之妻的典故,出自于《后汉书.宋弘传》。
    东汉朝廷官员宋弘为官清廉,不徇私情,深得光武帝的信赖。光琥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寡居在家,对宋弘产生了爱慕之情,于是光武帝招宋弘进宫,与他交谈,并让湖阳公主在屏风后面倾听。光武帝笑着对宋弘说:“人显贵了,就要另交朋友;发财了,就要改娶妻子。这是人之常情啊!”宋弘一听就明白了皇上的用意,他想:“自己夫妻感情很好,当初父亲被奸臣迫害致死,妻子与自己一直共患难,同甘苦,怎么能中途抛弃而另觅新欢呢?”于是对光武帝说:“我听说,古人有‘贫贱之交无相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佳话啊!”光武帝听后便不再提起此事。
    明代李贽《器黄宜人》运用了这个典故:“贫交犹不弃,何况糟糠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0-11 00:50:57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宋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宋玉琳烈士
    宋玉琳(1880-1911),一名宋豫琳、宋予琳,字建侯,安徽省怀远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5岁时参加凤阳府童子试,获榜首,补博士弟子员。1907年春就学于安庆巡警学堂,参与徐锡麟剌杀安徽巡抚恩铭未遂被捕,翌年被释放。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入安庆(皖)新军,充马炮营某标秘书,11月9日加入岳王会,参加熊成基领导的安庆起义,失败后逃亡。1909年往南京联络同志再谋起义,1910年(宣统二年)秋复返安庆,谋起义不果,复考入高等巡警分校肄业。1911年春约聚江淮革命志士97赴广州参加黄花岗起义,与饶辅廷负责制办粮饷。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旋至华宁里,弹尽被捕,刑讯时,言词激昂慷慨:“安庆之役,吾应死而不死,将有以报吾死友,今日者可以死矣。”声色凛然不可犯,遂慷慨就义,时年31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0-11 00:50:43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宋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宋清渭上将
    宋清渭(1929.3-——),原名宋清湖,山东省陵县郑家寨乡大吴村人。1945年6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连副政治指导员,军分区政治部文书股股长,连政治指导员,1947年立一等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治部直属政治部组织干事、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副科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军副政治委员。1978年9月入政治学院学习。1979年8月毕业后,任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1987年11月-1994年10月任济南军区政治委员。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8日晋升为上将军衔。

    宋文中中将
    宋文中(1929-2003),河北省玉田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宣传员、测绘员,随部队参加了丰润、武清、香河、土山、宝坻、蓟县等战斗。
    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参谋,参加了蓟县盘山阻击战、蓟三线围歼战、奇袭通州和三河、滦县、迁安、彰武南、锦州、营口、天津、军粮城、渡江、湘赣、衡宝、绥宁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师副科长、科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兼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湘南、湘西剿匪作战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板门店、大德山地区防御作战以及朝鲜西海岸反登陆、反空降作战准备。1960年调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武官处助理武官,1963年起任总参谋部某部参谋,1969年调解放军第二外语学校任训练处处长、训练部部长等职,1974年起历任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武官、中国驻丹麦大使馆武官、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1985年任总参外事局局长。1990年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军事科学做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暨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暨外事委员会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3年4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宋双来中将
    宋双来(1926-——),河北省武强县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副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第19兵团营政治教导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后任军教导团大队副政治委员,轮训大队政治委员,军政治部科长,团政治处主任,1960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团政治委员、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军副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步兵学校政治委员,石家庄陆军学校政治委员,军事教育学院政治委员。1988年任陆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宋克达中将
    宋克达(1928.7.5-1995.9.17),原名宋崇宽,江苏省盐城县大纵湖乡小范村人。1944年8月参加新四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5分校学习。194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连文化教员,参加阜宁、两淮等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随部进军东北,任连政治指导员,团宣传股副股长。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团联络股股长、师干部管理部干事、团干部处副处长。1953年4月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干部部助理员,沈阳军区政治部干部部科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85年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1987年-1993年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5年9月17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67岁。

    宋举浦少将
    宋举浦(1953.12-——),山东省文登市人。1954年至1966年5月在浙江杭州市居住并上小学,1966年六月至于1970年12月在四川成都市居住并上中学,1970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毕业于国防大学指挥员班,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少将军衔。
    入伍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团政治处新闻报道组兼职摄影,1971年起从事部队新闻报道,并开始艺术摄影创作。中学时代接触过照相机,一直到现在把摄影作为唯一爱好,从留影、记录到创作,从黑白、彩负到反转,从135、120、4X5到8X10,从海鸥、理光、尼康到哈苏、林哈夫,走上了一条摄影“发烧”之路。在摄影名师邵华、朱宪民、贾明组、陈长芬,李前光、刘雷、史国瑞、岱天荣、何崇岳、赵大督等的指导下,于摄影艺术领域开始入门。先后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和大画幅摄影学会。近年来多次在《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摄影报》、《学习时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南方航空》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在平遥、都匀等处参展,并多次在一些摄影赛事中获奖。《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中国摄影报》、《军营文化天地》等报刊杂志曾做过专题人物介绍。2003年与赵大督先生合作出版画册《佛教圣地五台山》。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0-11 00:50:28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宋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宋任穷上将
    宋任穷(1909-2005),湖南省浏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连党代表、团、师政治委员,红军干部团政治委员,红28军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东进纵队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冀南区委书记,冀南行署主任,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共平原分局代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部长,中共豫皖苏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三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副书记,第四兵团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兼云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副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东北局第一书记兼沈阳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5年1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宋时轮上将
    宋时轮(1907-1991),湖南省醴陵县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南萍醴游击队队长,湘东南第二纵队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四分校校长,红35军参谋长,独立第三师师长,红21军参谋长兼61师师长,红军大学第二大队大队长,红15军团作战科科长,红30军、红28军军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716团团长,雁北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七师师长,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处处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九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第一副院长兼计划指导部、外军研究部部长,军事科学院院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9月17日在上海逝世,终年84岁。

    宋文少将
    宋文(1914-1992),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0师29团政治处干事、31军93师279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第31军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8团连政治指导员,挺进团营长兼教导员,第五支队10团参谋长,第14团副团长,第二师5旅14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2纵5旅副旅长,华中野战军6师16旅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6纵16师政治委员,豫皖苏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5军74师师长。参加了苏中、鲁南、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华东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65年任安徽省军区政治委员,江苏省军区副司令员、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6月29日逝世,终年78岁。

    宋烈少将
    宋烈(1909-1976),原名宋耀光,四川省阆中县望垭乡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担任乡苏维埃政府裁判员,红9军独立营营长,红27师81团特务营
政治委员,第81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第27师政治部地方干事长,红9军政治部总务处处长。擅长地方工作,在巴中县组织了两支赤卫队,为部队补充了近500名新兵。后参加西路军,所在部队被打散,他亦被俘。在被押往青海途中,借机逃脱,躲进祁连山,经过两个月的艰难跋涉,到达延安。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军法 处承审员,政治部保卫部科长。他长期熬夜,常常眼睛发红,看不清东西,人称“宋瞎子”。1943年任太岳区公安局长,长期从事公安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行政公署公安局局长,南下干部大队大队长,豫陕鄂边区组织部部长、社会部部长,中共豫西区地委委员兼中共宝丰县委书记,豫西区委社会部副部长兼公安局局长,中共河南省委委员兼社会部副部长、公安厅副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委委员兼社会部副部长、公安厅长,1952年在豫东回族聚集地区,制止了一场暴动。1953年任武汉市公安局长兼检察署署长,1955年调中央公安部,历任第16局局长、第4局局长,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治委员,公安部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6年7月18日因癌症病逝世,终年67岁。

    宋玉林少将
    宋玉林(1915-2001),江苏省会昌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1师1团排长、连长。参加了第3、4、5次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连长、营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代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高干队队长,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教导5团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的腰站阻击战、雁宿岩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灵涞战役、晋察冀边区反扫荡、血
战观音堂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进支队队长,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随营学校校长,第8旅旅长,第19兵团第63军188师师长。华北的一些大仗、硬仗,几乎都参加过,且屡建战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98师师长、第66副军长,参加了第1、2、3、4次战役。1955年回国后,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三级红星奖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2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宋庆生少将
    宋庆生(1910-1977),湖北省天门县人。1926年加入少先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村苏维埃主席。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通讯员、红3军供给部文书、科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独立第3支队供给部供给主任,八路军第120师358旅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3纵供给部部长,西北野战军3纵供给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3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后勤部部长,1951年入中国人民大学预科补习文化。1952年任装甲兵技术部部长。1953年入第一坦克学校学习。1956年入军事学院装甲兵系学习,1958年毕业后继续担任装甲兵技术部部长、后勤部部长,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组装坦克所需的24种主要部件,宋庆生率领我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攻关,解决了坦克部件生产中的许多难题。1964年,他再次出任装甲兵后勤部部长,1969年升任装甲兵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年7月28日逝世,终年67岁。

    宋学飞少将
    宋学飞(1904-1970),河北省易县人。1926年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参加东北军,当过连长。1937年参加河北易县抗日救国军,任参谋长。1938年编入八路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游击第3支队参谋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独立支队参谋长,第25团团长,第1军分区司令部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晋察冀军区3纵7旅副旅长兼副参谋长,第8旅副旅长兼副参谋长,晋察冀野战军6纵副参谋长,第20兵团68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了雁宿崖战斗和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国大典时,受阅部队中有一支骑兵部队,由华北骑兵3师组成,宋学飞负责组织训练。步兵分列式用的曲子,一直未选定,宋学飞曾在旧军队当过军官,对于军
乐知道一鳞半爪,他提出用德国曲子。他还没说完,马上有人截断了他“不要再用旧的了,我们请的是苏联顾问,应该用苏联曲子。我们解放了,不能用德国的。社会主义要一边倒,苏联不用德国曲子,我们也不用。” 1951年宋学飞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参谋长、西海岸指挥部副参谋长。回国后,历任河北省军区第三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0年10月8日逝世,终年66岁。

    宋治民少将
    宋治民(1912-1988),河南省固始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户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县独立团特务连司务长,红25军75师225团营部书记、连代理政治指导员,红15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通信营政治教导员,第115师师直属队政治处组织干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新四军第六支队3团政治处主任,第4师特务团政治处主任、特务营政治委员、师卫生队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干部科科长,第11旅31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2纵5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三野战军第21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宿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委员,浙江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副政治委员,浙江省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5月15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宋承志少将
    宋承志(1917-——),安徽省金寨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军部通信队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第49师217团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副营长,延安军事学院炮兵大队副大队长,延安炮兵学校训练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3团团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第2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炮兵师师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2师师长,参加了第1、2、3次战役。回国后,任东北军区炮兵参谋长兼第5炮兵学校校长,东北军区炮兵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宋维栻少将
    宋维栻(1917-——),安徽省金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军部特务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6年如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任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政治指导员、组织干事,第343旅685团营组织干事,苏鲁豫支队1大队营政治教导员,1大队政治处组织处主任,新四军第3师7旅21团政治处主任、第20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曹甸、太平桥、山子头、盐阜反“扫荡”、淮阴、淮安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师7旅20团政治委员兼团长,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6师团长,第四野战军第43军127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128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127师师政治委员、43军副政治委员,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广东省军区政治委员,海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铁道兵政治委员,福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宋景华少将
    宋景华(1919-——),曾用名宋金泉,江西省吉安县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第15师(少共国际师)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俱乐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第8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27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4团政治委员,鄜(县)甘(泉)警备区政治部主任,第385旅第770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第24旅政治部主任,吉林军区吉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东北人民野战军独立第11师兼长春卫戍区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第164师政治委员,炮兵第6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炮兵学校政治委员,第2海军学校政治委员,海军旅顺基地政治委员,北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宋献璋少将
    宋献璋(1916-1990),四川省阆中县人。7岁上学读书,12岁学缝纫,1931年15岁时参加游
击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共青团阆中县的青工部长,1933年17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中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红9军25师73团快枪连当战士,1934年在万源保卫战中受了伤,但持没有离开连队。1935年任快枪连的排长,在一次战斗中第二次受伤,带着伤疼走完了长征路。到延
安后,被分配到总卫生部二分院四所任政治指导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到115师先后在卫生部和政治部工作,八路军115师供给部政治部保卫科科长,教导第5旅政治保卫科科长,鲁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下部队任21团政治委员,1948年鲁中南纵队和吴化文起义部队合编为35军,任鲁南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鲁南纵队第47师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35军105师政治委员。在解放南京的战斗中,105师越过大片水网地带,直插浦口歼敌一部,从浦口码头起渡,进入石头城,直插新街口,控制中山门,占领飞机场。当晚,从南京逃出的敌整编敌4师,盘踞在城东、汤山一带。即率两个团和一个加强营将敌包围,亲临阵地前沿喊话:“只有放下武器,无条件地交枪投降,才是你们的唯一出路!”我警卫连齐声高喊“缴枪不杀!”震住了敌军。第二天一早,乘车来到敌军师部驻地,最后这个师的四个团全部缴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师政治委员,浙江军区干部部部长,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任浙江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58年任南京步校政治委员,1962年调海军,先后任舟山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9月16日逝世,终年74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