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9-16 00:27:42
一、姓氏源流
    袁(Yu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妫姓,为帝周代陈国始君胡公满裔孙诸之后,以祖名字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唐书·宰相世系表》、《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等所载,袁姓出自妫姓,帝舜之裔,周时陈国始君胡公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故城在今河南省太康),以祖父名字为姓(因古时爰、袁、辕相同),称为袁氏。据《袁枢年谱》载:“袁通爰、辕、榬、溒、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2、出自妫姓,与上同源,以祖上称号为氏。袁姓的另一说涛涂字仲,谥号宣,时人称之为袁宣仲,其裔孙告,秦末时避难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祖上称号为姓,称为袁氏。由于“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3、出自其他少数民族有袁姓。如满、蒙、回、土家、彝、瑶、白、朝鲜族等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袁涛涂。以妫为姓的后裔,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的胡公满,妫满其孙靖伯庚,靖伯庚第九世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爰”为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爰”和“袁”在古时通用,爰氏亦为袁氏。又因上古时爰又写作“辕、溒、榬、援”等字,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涛涂的后代世居阳夏,秦末年,传至辕颇裔孙辕告又避难徙居河洛之间,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其子孙后代未再混用。这样袁涛涂就成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从上文所述,袁姓发源于河南太康,辕告徙居河洛之间 ,而袁政因把辕改为袁,因而也有人认为袁政是袁姓的得姓始祖。西汉初年,袁政十一世孙袁爰,被封贵乡侯,复举家迁回阳夏定居,并成为当地望族,号称陈郡袁氏。东汉有袁姓播迁河南汝南,到袁爰八世孙袁安时贵显荣耀,因其不避权贵,为时人所称颂,又因袁安的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世三公,盛于东汉,“汝南袁氏”遂成为东汉的著姓。到东汉末年,袁姓有袁绍称雄河朔,袁术僭号寿春,皆名噪一时。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陈郡袁姓迁河东太原,有陈郡的袁焕(袁安叔父袁璋的后裔)迁京兆,后又分出华阴一支,袁绍次子袁熙的裔孙袁令喜,世居河北东光;袁术败后,子孙散逃于襄阳;居彭城者,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中原板荡,晋室南迁,许多居于中原的袁姓士族渡江南下,历东晋、宋、齐、梁、陈,多因仕宦而散居江南各地,另外还有许多袁姓人聚居在江西袁州宜春郡,形成当地大族,袁州也因袁姓聚族而居得名。隋唐时期,袁姓子孙旺于江南,而中原袁姓依然繁衍不衰,而且有资料表明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这一时期,还有部分袁姓徙居浙江杭州、宁波、奉化、鄞县及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福建福安等地。宋末,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骑兵进扰,袁姓又徙居于今湖北丹阳,安徽庐江,江苏无锡、扬州、南京等地。宋元以后,袁姓子孙辗转徙居到全国各地。近代史上,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望出项城,其妻妾成群,家族庞大达千人,分居全国各地,侨居美、英、法、德、日、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至此袁姓人已遍布海内外。如今,袁姓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河北、江苏、河南、江西、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袁姓约占全国汉族袁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四。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三、历史名人
    袁  盎:字丝,汉朝楚人,个性刚直,有才干。汉文帝时名震朝廷,因数次直谏,触犯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吴王优厚相待。他在汉武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贵异常。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氏头一位扬名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
    袁  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东汉名臣。少承家学,举孝廉。曾任阴平长、任城令 ,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 ,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京师肃然,名重朝廷,为时人称道。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袁  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时为郎,灵帝时辟为大将军何进的椽属。中平元年(184年)任中军校尉。灵帝死,绍劝何进召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及何进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进宫,将宦官无论少长一并杀光。董卓入京后废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与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讨卓,被推为盟主,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又联合公孙瓒迫冀州牧让权,自领冀州牧。后利用乌桓击败公孙瓒,镇压黑山军和河北地区的民变队伍,遂占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称大将军,兼督州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绍外宽而内忌,刚愎自用,拒绝谋臣沮授所建积蓄力量以图天下之策,与北方另一较大割据势力曹操争战。五年,双方决战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灭,逃回邺城,于七年忧郁病卒。死后,诸子争立,均为曹操所灭。
    袁  术:字公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北)人。后汉末年的军事家,军阀。袁绍兄弟,“少以侠气闻,数与诸公子飞鹰走狗,后颇折节。举孝廉,累迁至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入洛阳后,以袁术为后将军,袁术怕为董卓所不容,出奔南阳。之后被刘表推荐为南阳太守。之后袁术召集各路诸侯,190年攻入洛阳;在南阳时由于骄奢不修法度,成为当地百姓之患。后袁术与袁绍起称突,而与幽州公孙瓒结盟,遭袁绍、曹操夹击。袁术抵挡不住,率其部众前往九江,自领扬州刺史。后来袁术获得东汉的传国玺之后,便决意称帝,197年袁术于寿春称帝,国号仲氏,置公卿,祠南北郊;但是袁术称帝的行为并没有获得各路诸侯的支持与响应,袁术不久后便受到曹操击败,199年呕血而死。
    袁  宏:东晋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字彦伯,小字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初入仕途,谢尚引为参军,累迁至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专掌书记。桓温北伐,袁宏奉命作露布,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入为吏部郎,授东阳太守。太元初去世。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今存《后汉纪》30卷。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
    袁  郊:字之仪,袁滋之子,陈郡汝南朗山人,唐朝文学家。咸通时,为祠部郎中。昭宗朝,为翰林学士。作有传奇小说《甘泽谣》一卷。
    袁  枢:字机仲,建安(今福建省建瓯)人,南宋史学家。初任温州判官、兴化军教授。乾道七年(1171),为礼部试官,出为严州教授。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权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出知常德府、江陵府等职。喜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著《通鉴纪事本末》42卷,因其文总括为239事,独立成篇,起讫了然,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创造纪事本末这一新的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多有仿作。
    袁  江:清代著名画家。字文涛。江苏江都(今扬州)人。善界画。长于山水楼阁,精湛绚丽,能粗能细。初学仇十洲,中年继而临摹古人画,在传统基础上创出自己的新路。生活在康熙年间。他后半生受当时在扬州的山西盐商之聘,同他的从子袁耀到山西运河作画,作品流传在北方较多。其山水主要学宋代阎次平;画石多鬼面皴;楼阁主要学郭忠恕,工整严密。后期多画古代宫苑图,如《梁园飞雪图》、该图以枚乘、江淹的梁园、兔园赋为依据,极尽宫苑之壮丽 。另画《东园胜概图》卷,此图用长卷形式,界画精亚,建筑物比例适当,树石形态若真,山影波光,层次深远。《东园胜概图》为其代表作。还有《汉宫秋月图》等。
    袁  耀:字昭道,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袁江之侄。工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与袁江相似。其精品有胜于袁江者。偶作花鸟,亦甚佳。乾隆十一年作《骊山避夏十二景》,乾隆四十五年作《阿房宫图》,现藏南京博物院。约活动于乾隆中期。
    袁  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朝文学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选庶吉士,曾任溧水、江浦、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定居江宁。其诗文不拘形式,自成一格,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书,为“江右三大家”之一。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擅长音乐,与羊昙之唱乐、 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袁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采出众,代表作为《后汉纪》。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湖北省公安人,明朝学者,三袁是明朝复古派“七子”之后,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其中以袁宏道成就最著,有《袁中郎集》传世,其善诗歌古文,反对摹古,以清新见长。
    袁崇焕:字元素,明代广东省东莞人。有胆略,好谈兵。万历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并筑宁远城(今辽宁省兴城),以御清兵着绩。因获宁远大捷,清太祖努尔哈赤受伤死,官至辽东巡抚。次年获宁锦大捷,清太宗皇太极又大败而去,崇祯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自古北口入长城,进围北京,袁崇焕闻警星夜入援京师,但崇祯中后金的反间计,以为他与后金有密约,故被崇祯帝处死。
    袁于令:吴县(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著名戏曲作家,作有传奇八种,杂剧一种,另有小说《隋史遗文》。
    袁世凯: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河南省项城县张营人,中国近代史后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堪称这一历史时期的缩影。清末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军事上屡遭败绩,被列强瓜分殆尽,内外交困、穷途末路的封建王朝即将寿终正寝。而袁世凯却如鱼似水,左右逢源,开始发迹并迅速崛起,用维新志士的鲜血染红了顶戴;又翻云覆雨,纵横捭阖,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进而变本加厉,倒行逆施,复辟称帝。但机关算尽,却遭致众叛亲离,在举国反抗的浪潮中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袁国平:湖南省邵阳人,原名裕,字醉涵。早年随田汉从吏革命文艺活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曾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历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师党代表、中共湘鄂赣特委代理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政治部主任、总前委委员、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兼第八军政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长征到延安后,任红军教导师师长兼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红军步兵学校政委 。1938年任新四军总政治部主任。后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陈  郡:秦置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省淮阳)。西汉淮阳国,东汉陈国,献帝时改陈郡,均治陈县(今淮阳)。隋唐为陈州淮阳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属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彭城郡:指今江苏徐州。传尧封彭祖于此,为大彭氏国。秦置彭城县。西汉后期一度以楚国为彭城郡,治所在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东汉建彭城国。以后或为彭城郡,或为徐州,均治彭城。彭城县于元初撤销,并入州治。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东光县: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以秦时胡苏等地置东光县,治所在今河北东光。
    京兆郡:汉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魏改建京尹郡,“尹”为太守。唐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金元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
    华阴县:本春秋时晋地。汉高帝八年置华阴县,以在华山之北,故名。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濮阳郡:濮阳古为帝丘;春秋卫数迁至此。地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古黄河南岸。汉魏为东郡治所。晋建濮阳国,改濮阳郡,均治古濮阳。北魏移濮阳郡治所于鄄城(今山东省鄄城北)。隋唐濮州濮阳郡治所均在鄄城。五代梁晋夹河苦战,晋王李存助建德胜二城。其后德胜北城为濮阳,就在黄河边上。这一带是河道变动频繁之处,宋金之际,黄河主流南趋,濮阳便远离黄河。
    陈留郡:秦时置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隋唐为襄州襄阳郡。宋为襄阳府。元改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宜春县:隋置袁州,治宜春(今属江西,汉即名宜春,晋为宜阳,隋恢复原名)。元为路。明清有袁州府,民国废府。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县。
    2、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此外,袁姓堂号还有:“陈郡堂”、“汝南堂”、“彭城堂”、“陈留堂”、“怀楚堂”、“维则堂”、“介禳堂”、“介江堂”、“介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在汉晋南北朝时期,代有才人出,风光贵显千余年,为世人所敬仰。
    2、字行辈份严谨有序。如江苏丹徒袁姓一支字行辈份排语为:“恭宽信敏惠,仁义乃贤师,忠孝承家学,道德培福基。”

============================================================

【袁姓宗祠通用对联】

〖袁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扬风惠政;
卧雪清操。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东阳太守袁宏,字彦伯,阳夏人。少有逸才,文章艳美。曾为谢安的参军、桓温的记室,后自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谢安赠他一把扇子说:“聊以赠行。”宏应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因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后汉书》,继荀悦的《汉记》,著《后汉纪》,又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篇。下联典指东汉司徙袁安,字邵公,汝阳人。曾客居洛阳,恰值大雪,洛阳令巡行至他门前,见关着门没有行迹,就命人扫雪入内,见他僵卧在屋里,又听他听:“大雪天人们都在挨饿,不好去麻烦别人。”便认定他是贤人。明帝时,历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历官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专横。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疏陈五弊;
曲列三绝。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恺,字伯顺,聊城人。崇祯时,由推官入为给事中,上疏陈时弊五事,因语侵佥都御史宋之普而遭贬。下联典指西晋吴郡太守袁松,博学能文,曾著《后汉书》百篇。他性情秀远,善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书藏万卷;
笔扫千军。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袁抗,喜藏书,至万卷。下联典指晋袁宏为桓温记室,所著《咏史诗》、《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颂》等,世称其美。

忠臣孝子;
四世三公。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袁粲,为刘僧敬所害,其子以身卫父。粲曰:“我不失为忠臣,汝不失为孝子。”遂俱死。下联典指东汉·袁安、子袁敞、孙袁汤、曾孙袁逢,时谓“四世三公”。

登龙望重;
倚马才高。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袁昂,雅有人鉴,入其室者称“登龙门”。下联典指晋·袁宏,于军中作书,倚马立就。

-----------------------------------------------------------------

〖袁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抚射衔道义;
接武在文章。
——康有为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康有为撰明代军事家袁崇焕祠联。祠在北京市左安门内新西里三号。

-----------------------------------------------------------------

〖袁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到处自开诗世界;
无人不拜老神仙。
——黄之纪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之纪赠清代诗人袁枚联。袁枚创作讲求性情个性。反对清初以来拟古和形式的风气,其诗风格清新,与蒋士铨、赵翼并称“江吉三大家”。

黄初词赋空千古;
白下江山送六朝。
——孙子潇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孙子潇赠袁枚联。

明德自有达人后;
忠臣心求孝子门。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上海袁公祖德祠联。

才捷当庭赋铜鼓;
节高卧雪对梅花。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人袁枚(1716-1797)的事典。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别叼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进士,入翰林。任县令时。推行法制,不避权贵,有政声。后不复仕,于南京小仓山筑随园,创作诗文。其文学观主要表现在《随园诗话》一书中。下联典指东汉司徙袁安,字邵公,汝阳人。

-----------------------------------------------------------------

〖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叱逆怀忠,谁出其右;
负图卫主,重义予生。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太子左卫率袁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博学多通,曾任彭城王军司祭酒,元嘉年间官至太子左卫率。元凶刘邵将为逆时,胁迫他参与,他不从,叱责道:“这样作为天地之所不容!”于是被害。谥忠宪。有才辩,能诗词,后人辑有《袁阳源集》。下联典指南朝宋袁淑的侄子袁粲,字景倩,好学有清才,历官尚书吏部郎、太子左卫率、侍中、史部尚书,以尚书令(宰相)受明帝遗命,与褚渊共同辅佐苍梧王(后废帝)。顺帝时,官中书监,镇守石头城。当时萧道成(齐高帝)权势日重,他密谋起兵灭萧道成,因褚渊泄密,他父子均被杀。当时人们唱道:“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隋主宫人,司花美眷;
随园女弟,小草楼居。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袁宝儿。下联典指清袁枚的妹妹袁静宜。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
——袁崇焕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袁崇焕(1584-1630)自题联,。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今广东省东莞)人。万历进士,授邵武知县。天启二年(1622),自请守辽,超擢兵部佥事,监关外军,驻守关内。三年,修筑关外重镇宁远城,继而又修锦州、松山、杏山等城。他曾屡次获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用权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被崇祯任命为兵部尚书。

政得民心,后刺史称前刺史;
春交郎手,小登科兆大登科。
——佚名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节度使袁滋,他曾为华州刺史,清简慈惠。下联典指唐代名人袁筠的事典。

水东追祖源,姓字尝开传帝后;
埭南立门户,农桑自可乐田园。
——袁家云撰袁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棣南街袁氏宗祠联。上联“水东”,指袁氏世代所居住的泾县水(青弋江)东翟村;“帝后”,指袁氏来源于舜帝的后人陈胡公的后裔。

============================================================

附录:【袁姓典故、趣事】

〖袁天纲相面武则天〗
    隋末唐初,四川成都人袁天纲以善相面闻名天下,他在隋大业年间,曾为杜淹、王硅、韦挺等相面,后都应验。
    相传武则天尚在襁褓中时,袁天纲应其父亲武士邽的邀请,来此做客,他一见武则天母亲说:“根据夫人的骨相特征,必生贵子。”武士邽又将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让他相面,他相后来做了韩国夫人的武则天的姐姐说:“这位小姐也是大贵人,然而将来对丈夫不利。”他相武则天哥哥武元庆、武元爽:“这两个儿子都是保家之主,将来官可至三品。”这时乳母抱着穿着男孩服装的武则天,袁天组一见就觉得此幼儿不同凡响,脱口说道:“这位公子神色奥妙,前途不可限量。请抱着他走动走动,我再仔细相命。”袁天纲看了会儿,又让武则天抬头举目,大吃一惊道:“龙睛凤颈,贵人中之最贵者。”袁天纲再从侧面看,又惊讶道:“这个小公子未必是个男孩吧?若是女孩,就不可预测,将来一定是天下之主呀!”

------------------------------------------------------------------

〖义犬报仇〗
    早在泰豫元年(472年),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褚渊、刘倓、萧道成共掌机密。
    后废帝元徽二年(474年),桂阳王刘休范起兵进攻建康,形势非常危急,叛军已攻至南掖门,朝中诸将情绪低落,都没了主意,只顾自个儿准备逃命。这时,一向散淡的袁粲却慷慨激昂地对将帅们说:“寇贼已进逼到家门口了,而诸位却离心离德,我受先帝嘱托,辅助幼主,本当以死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今日正是我为国家而死的日子。”他令左右随从备马出战,神色悲壮。见久病、瘦弱的袁粲要去送命,一些将领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立即重新部署兵力,终于平定了叛乱,使朝廷转危为安。袁粲因功被授予中书监、开府仪同三司(意即礼遇同太尉、司徒、司空相同)、领司徒。
    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
    升明元年(477年),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功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袁粲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袁粲遇难时,他的小儿子由保姆抱着投奔了他的门生狄灵庆,谁知此忘恩负义之人竟将这个小孩交给官府处置,并教训保姆说:“听说交出小公子可获得重赏,而今袁氏已被杀,把小公子藏起来有什么用?”保姆哭着咒骂:“袁公昔日对你恩重如山,现在遇到大难投奔你,你怎能忍心为私利杀害小公子?如果天地鬼神有良知的话,我会见到你灭门的那一天。”
    几年后,一条狗忽然闯进狄灵庆的家,将其一家全部咬死。

------------------------------------------------------------------

〖脔婿〗
    宋朝时,人们把科举榜下选择的女婿,称为“脔婿”。“脔婿”一语大概出自东晋文人袁山松,但这一说法实在没有道理。就中榜的科举士子来说,他们中间也有本不情愿做别人的乘龙快婿的,只是迫于权贵豪门的威逼强诱而不得不屈从。
    有一位新科少年,相貌俊美,风度潇洒,被一个极有势力的权贵所欣慕,欲择为已婿。这个权贵使命十几个仆人将新科少年簇拥到自己府中。一路上,少年欣然而行,全无趋避推辞之意。到了权贵家门口,前来观看的人们几乎围成人墙,里三层外三层的,好不热闹。
    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位穿金紫衣服的官员来,见了新科少年,满脸堆笑地说:“老夫我只有一个女儿,容貌也不错,愿与君结为秦晋之好,不知尊意若何?”
    少年连忙鞠躬拜谢道:“我乃寒微之士,得以托迹高门,实乃三生有幸。只是小生已是有妇之人,待我回家后与妻子商量一下,再来答复如何?”众人闻之,大笑而散。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

〖袁凯装疯避祸〗
    袁凯在明朝初年曾任侍御史,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圈录应处决的囚犯,让袁凯送给皇太子审核。皇太子将名单删减了不少,惹得朱元璋很不高兴,就问袁凯:“朕与太子哪个正确?”袁凯一听此话,大费周折,双方都得罪不起,弄不好就要掉脑袋。急切之间,他巧妙对答:“陛下对囚犯处以极刑,从法律上说是正确的。而太子宽宥罪犯,说明太子心地仁慈。”朱元璋平常对人猜忌多疑,苛暴寡恩,一听此话,认为他在耍滑头。就把他关进监狱,随后又宽宥之。但是每逢早朝,朱元璋一见袁凯总要说“这是个滑头”。
    伴君如伴虎,袁凯深知朱元璋秉性;凶残狠毒,许多功臣良将都被他诛杀,一定大事不妙,恐怕大祸临头。在一次早朝时,袁凯诡称中风,仆倒在地不起。同僚们慌作一团,朱元璋冷冷地说:“他既然中风了,就一定失去知觉。让我试试,看他是否假装。”命侍从用铁钻钻他,袁凯忍住痛,像死人般一动也不动。朱元璋这才相信,把他逐出朝廷,赶回家中。
    袁凯回乡后,知道朱元璋不会放过自己,就装起疯来,用铁索锁住自己的脖颈,毁坏自己的形体。他还叫家人用炒好的面粉和沙糖搅拌后,从竹筒里挤出来,状似猪狗拉下的粪便,暗地里用布撒在篱笆脚下和水边,故意让人看见他爬着去取来吃。
    后来朱元璋常念叨他:“东海跑掉了一条大鳗鲡,到哪里找回来呢?”于是派人到他家去,起用他为本郡的儒学教授,在乡饮酒礼上被尊为上宾。袁凯瞪着眼睛,注目细看使者,唱起了《月儿高》一曲。使者回报皇上,朱元璋这才认为袁凯真的疯了,便搁置下来。

------------------------------------------------------------------

〖袁知县智取骗骡人〗
    明代江西人袁道任太平县知县时,县里有位老农,家住深山中。有一天,老农用骡子驮着钱物,骑着出山去购买东西。走到半路,骡子倔强不肯走,老人正无计可施时,一年轻人骑着毛驴前来,关切地问老人:“老人家,往哪里去呀?”老人气喘吁吁地说:“我要到县城去,可这畜牲怎么也不肯走了。”那人闻听此言,眼珠转了一转,对老人道:“我正好也要到县城,咱们可以同行。这里离县城还远呢,如果不加快速度,天黑以前赶不到县城。这样吧,既然你的骡子不听话,你又摆弄不住它,我的毛驴很驯服,为了早点赶到县城,暂且跟你换一下坐骑,怎么样?”老人觉得这年轻人真是通情达理,虽然素昧平生,却热心助人,便很感激地骑上毛驴。年轻人也跨上骡子,与老人边走边聊。走到一个三岔路口,年轻人突然挥鞭猛抽骡子,拱手一揖:“老人家,得罪了。”便飞奔而去。
    老人这才知道遇到了骗子,想到大半生家产顷刻间被人骗走,真是悔恨万分,无奈之下,老人便告到袁知县那里。袁知县听罢案由后,沉吟不语,忽然下令把毛驴关在厅堂上,不准给它喂食,并要老人不要离开,四天后再来听消息。老人也不知道袁知县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得焦灼地等待。
    四天后,袁知县升堂,宣老人进堂问道:“你还认得离去的路吗?”老人道:“我知道。”袁知县说:“那好,今天就让你找到骡子。”于是就叫隶卒牵着毛驴同老人一道来到丢失骡子的地方,然后放开毛驴任其所往。毛驴因为饿得厉害,而且熟知回家的老路,飞快奔回主人家。老人和县衙隶卒跟进一看,老人的骡子正系在这家门前,老人指着这家院子中站着的年轻人叫道:“这就是骗我骡子的人。”隶卒们一拥而上,将其捆绑到县衙去见袁知县,那人只得认罪。

-----------------------------------------------------------------

〖随园三妹〗
    随园的创始人袁枚,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是乾隆年间进士,曾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县令。辞官后,侨居江宁,居于金陵(今南京)织造隋氏之园,改其名为随园,因而自号随园老人。随园论诗创性灵之说,著有《随园诗话》,主张诗词要抒写性情。他与当时的蒋土铨、赵翼,被称为乾隆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他提倡女学,并设馆招收女弟子,教之以诗,传授性灵之说,对清代的妇女文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随园三妹,即袁枚的三妹袁素文、四妹袁绮文和堂妹袁秋卿。她们姊妹三人都是清代著名女诗人,袁枚曾编辑她们的诗稿刊行于世,题为《三妹合稿》。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余三妹皆能诗,不愧孝绰门风,而皆多坎坷少福泽。”时人也把随园三妹比之为“孝绰三妹”。随园三妹,素文遭夫虐待,绮文早寡,秋卿早逝,即所谓“多坎坷少福泽”之意。
    袁素文,名机。她幼时嫁给如皋高绎祖,婚后遭丈夫虐待。绎祖嗜赌成性,暴戾佻荡,蛮无人理,使她无法在高家呆下去,不得已而归母家。不久,高绎祖去世,一年后她也死去。著有《素文女子遗稿》,收《三妹合稿》中。试看其咏物诗《灯》:
    添尽兰膏惜寸阴,煎熬终不昧初心。孤檠柄曲吹痕淡,细雨更残背壁深。
    有焰尚能争皎月,无花只可耐孤吟。平生一点分明意,每为终风恨不禁。
    袁绮文名杼,字静宜。据《杭郡诗辑》记载,袁杼早寡,只好徙随园依附其兄袁枚。其诗著有《楼居小草》。其《哭儿》诗写得情意深挚:
    容易芝兰膝下生, 一朝缘尽夜三更。阿娘知汝《离骚》熟,苦诵《招魂》坐到明。
    顷刻书堂变影堂, 举头明月望如霜。伤心拟拍灵床问: 儿往何乡是故乡?
    诗中描写的是儿子死前的情景。袁杼儿名执玉。执玉9岁时能诗,12岁时入学,15岁秋试毕得病。病危时,他已瞑目,既而忽强睁眼问母亲:唐诗“举头望明月”的下句是什么?母亲回答是“低头思故乡”。他听了母亲的回答,哭着死去。“伤心欲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写的就是这件事。全诗表现的是母爱深情。
    袁秋卿,名棠,字秋卿,又字云扶,袁枚的堂妹,扬州汪孟翊的妻子。婚后,夫妻和谐,情感甚笃。不幸的是,秋卿因难产而死。袁香亭为此在诗中说:
    最苦高堂念,怀中小女儿。至今传死信,未敢与亲知。
    书远摹多误,人稠语屡歧。调亭两边意,暗泣泪如丝。
    “怀中小女儿”,即指分娩之难而言。秋卿诗著有《绣余吟稿》和《楹书阁遗稿》,收入《三妹合稿》中。其《七夕》诗,写得清绝而有韵味:
    遥见微云海上生,接来一带鹊桥横。几家帘摧针楼月,何处人吹玉管笙?
    传说女郎今夕会,果然风露此时清。嫦娥似亦怜深意,影照银河分外明。

------------------------------------------------------------------

〖袁世凯捐官被骗〗
     袁世凯青年时期,有一次从河南项城老家投奔在京供职的叔父袁保恒。一天外出饱览京都风光,走在路上忽然有人叫住了他。来人自称姓倪号幼岑,曾在袁世凯嗣父的署中做事,且曾与世凯晤谈多次。袁世凯当时年纪尚小,加之署中幕僚颇多,这个倪幼岑究竟是哪一位,让袁世凯有些茫然。倪幼岑得知袁世凯初抵京师,便拉着他直奔酒楼为其洗尘。袁世凯此次进京的目的就是想捐个功名,以求出路。
    到了酒楼一落座,袁世凯便打听起倪幼岑的职业来,巧的是倪在吏部做事。见袁世凯很关心捐功名的情况,倪幼岑便把有关捐官情况给他讲解了一番,建议袁世凯先报捐实缺小京官,遇有机会通过保恒叔父再谋求外任,这样做比起走正常捐官途径来事半功倍。如果可能,他还可以通过在吏部做主管的舅父按照皖赈例报捐,只需花费六成捐银外加三百两手续费就能办妥。袁世凯大喜过望。两人约定次日下午先送手续费到倪的寓所。
    第二天下午,袁世凯来到倪公馆,把拜帖送了进去。不一会儿,倪幼岑迎了出来,热情邀请袁世凯到内堂落座,告诉他事情已经办妥,捐的是工部营缮司主政,一共花费1500两纹银。袁世凯为了保险起见决定先付半数捐款,待拿到执照再付清余款。倪幼岑收下银子后答应3日后送执照过府。
    过了约定日期,却不见倪幼岑来访,袁世凯不由着急起来,跑去一看,倪公馆的牌子已经不见了。向房东一打听,才知道倪幼岑已于前一日搬走了,他也不在吏部供职,只是个贩古董的。袁世凯此时方才醒悟遇到了骗子。

------------------------------------------------------------------

〖袁世凯的驭人术〗
     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对袁世凯的“颠覆性”刻画,让许多观众感到了“震慑”,据说这是为了要“善待先人”。不过我想袁世凯在世时对后人会不会“善待”他,并不是很在意,否则他也就不会“视四万万人的尊严如无物”,悍然称帝了。实际上,和理想主义的孙中山不同,袁并无大政治家的胸怀与抱负,总以权谋手段取一时之势而自以为得计。他虽然不至于对国泰民安深恶痛绝,但首先要满足的,还是自己对权位的野心。
    “不学多术”的袁世凯发迹的最关键一步,是“小站练兵”。有一次他对张之洞透露自己的练兵秘诀道:“练兵的事,看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主要的是要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服从就吃刀。”当时在“新式陆军”中,每棚(相当于班)都供奉有袁的肖像,朝夕焚香跪拜。袁又经常派人到各营演说,向士兵灌输袁世凯是所有士兵的衣食父母,大家都是袁世凯养活之类的鬼话,以至于部队中弥漫着对袁世凯的个人迷信,“但知有袁宫保,而不知有朝廷”,更不用说国家民族了。
    对士兵是这样,对重要干部,袁则另有一套笼络控制的手段。如袁手下有一个文案阮忠枢,有一次结识了妓女小玉,欲纳为妾,结果遭到袁的痛骂。事过之后袁却秘密派人将小玉赎出,并购置了房舍和各项陈设,然后带阮过去,这时天色已晚,阮随袁进入一个院中,只见房中铺陈异常华丽,堂上红烛高烧,摆着丰盛的酒席。及至进入屋里,看见自己朝思暮想的小玉,方才恍然大悟,从此对袁更加忠实效劳,甚至在袁称帝失败,落到了国人皆曰可杀的地步的时候,阮还在四处活动让袁留任大总统。
    袁世凯对他的许多心腹,高一级的如有“北洋三杰”之称的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次一级的如曹锟、张作霖等都使用过类似手段。据袁世凯的女儿回忆,有一次时任师长的张作霖由东北来京谒见,当时袁的办公室内陈列着四块打簧金表,样子极其精致的。袁在和张谈话时发现张不时地注视离他座位很近的这四块金表,当场就送给了他。北洋军之所以除了袁之外,谁都无法驾驭,这套驭人之术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但是,当一些新型人物出现之后,袁世凯的这套百试不爽的驭人之术开始失效。袁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极想笼络众望所归的宋教仁,他派人暗中了解宋的体型,送去的西装,比宋自己定做的还要合体。他还送交通银行五十万元的支票一本,请宋自由支用,但宋教仁只留下衣服,支票却让人退还给袁,并修书一封曰:“绨袍之赠,感铭肺腑。长者之赐,仁何敢辞。但惠赠五十万元,实不敢受。仁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用处。原票奉璧,伏祈鉴原。”这件事是使袁对宋起了杀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驭人之术失效,标志着袁无法再随意羁縻他人为自己效劳。后来的史家多认为“刺宋”是袁走向末路的开始,这还是很有道理的!

------------------------------------------------------------------

〖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宋教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他憎恶封建君主专制,在中国长期不懈地推行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1912年1月l日,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家教仁担任新政府法制局总裁。他充分发挥自己在法律、政治方面的特长。协助孙中山制定了一系列法令,用以巩固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然而软弱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经不起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压力,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三个月就夭折了。3月11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职,宋教仁被任命为农林总长。由于衷世凯独载专制,目空一切,宋教仁愤然谢绝了衷的一再挽留,于当年7月宣布辞职。   
    为了革新政治,建立真正的民主宪政,宋教仁辞职后积极主张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阁,实行责任内阁制,企图以此来限制袁的权力。而要组织政党阁,就必须有一个大的政党。这年5月间,民社与统一党、国民协进会、国民公会等几个小党派联合成立了共和党,拥护在世凯,反对同盟会。为了与之相抗衡,宋教仁征得孙中山等人同意,以放弃同盟会“平均地权”的纲领为代价,于当年8月在同盟会的基础上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共和实进会以及国民公党等几个中间党派,组成了国民党。由于宋教仁不断扩充国民党的力量,因而使国民党在人上占据了优势。1912年底,国会大选开始,国民党在全国大选中获肚,取得了多数席位,宋教仁作为国民党的领袖,自然成了政党内阁的组阁人。为了尽快实现民主宪政的理想,宋教仁亲临长江各省演讲,尖锐地抨击袁世凯专制政治的黑暗,积极宣传责任内阁的主张。他向大家描绘未来宪政共和国繁荣昌盛的美好前景,听者人人振奋,所到之处掌声雷动。   
    宋教仁的行动危及了袁世凯的统治地位。早国会选举前,袁世凯就试图拉拢宋教仁。曾赠他5万元交通银行支票,要他放弃责任内阁制的主张,教仁不为所动,以“退居林下,耕读自娱,有钱亦无处”为由退回支票。(另有说法:教仁收了支票但将其用于在南方的宣传,扩大国民党的影响——历史风云网注)袁见收买不成.便开始密切监视宋教仁的行踪:当他得知宋教仁拥黎逐袁计于收买流氓,布置歹徒,对宋教仁下了毒手。

------------------------------------------------------------------

〖袁世凯称帝〗
    1915年11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国民代表大会终于通过以“君主立宪”为国体的决议。此后,袁世凯的心腹们又强迫各地代表在统一拟定的推戴书上签了名。
    袁世凯见到推戴书后,心中窃喜,表面上却一再假意推让,一直到第二天,才发表公告,表示“遵从民意,勉为其难了”,只好接受帝位。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此后,袁世凯大封爵位,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确定以“洪宪”为年号,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当上皇帝后,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谴责,被搞得焦头烂额;各地的反袁护国战争风起云涌,袁世凯处于众叛亲离的境地,对此他深感绝望。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称大总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反对的怒潮中,忧惧而死。屈指算来,他总共只做了八十三天的洪宪皇帝。

------------------------------------------------------------------

〖袁世凯送龙袍〗
    1916年,袁世凯正式称帝,改民国五年为“洪宪元年”。他做皇帝之前,总统府给他特制了一件龙袍,龙袍上有龙九条,蜿蜒全身。袁世凯看了不悦,认为着九条龙是散龙,龙气不团结,于是又命重做一件九条龙团结在一起的龙袍。龙袍作成以后,袁世凯试穿了两次,进行登基演习。但到了登基那天,全国讨袁四起,袁世凯不敢穿龙袍,而是穿了总统服当了皇帝。袁世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一直不敢把龙袍穿出来。
    袁世凯满57岁生日这一天,他特地请来了京剧老生刘鸿声给自己唱《轧龙袍》,他很欣赏刘的唱功,心想自己的龙袍虽好,但没机会穿出来,不如送给他算了。就对刘鸿声说:“我这里有一件龙袍,就送给你。”从此,刘鸿声外出唱《轧龙袍》,就穿了袁大总统送给他的龙袍,一时名声大噪,观众都前来观看袁的龙袍究竟是何等豪华?

-----------------------------------------------------------------

〖袁世凯与烟草史上的“三个第一”〗
    袁世凯以窃国大盗的臭名昭著于世,因为他十分善于钻营。在任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民国大总统时,为弥补财政亏空,在中国烟草发展史上,创了三个第一。
    其一为征收烟酒税。1911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第二年年,在直隶省实行加抽烟酒税,并极力向全国推广。他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言:“烟酒二项为民间嗜好所需,无关养生本计,重征尚无妨碍。”通过试办数月之后,“解征之款,已有十数万两。”收益不小,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认可,旨定直隶烟酒税专供练兵饷需,“每年额征银十万两,本不容丝毫短绌。”以后又制定了《直隶加抽烟酒税章程》,详细规定了征税的办法。直隶烟税有一定的影响,后来逐渐为其他省所效仿。
    其二为开办烟厂。自1890年,纸烟输入中国以来,“中国之利源外溢者岁不下数万金”,严重影响了官僚资产阶级的利益,在袁世凯等人的倡导、支持下,1902年,在天津成立了北洋烟草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兴办的机制卷烟厂,也是清代唯一官商合办的烟草工业。在兴办过程中,事无巨细,袁世凯都——过问。公司兴办之初,颇有发展之势。但由于公司掌权的封建官僚营私舞弊,负债累累,开办不到4年,便宣告破产。
    第三为实行全国烟酒公卖,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以后,挥霍无度,后来又图谋称帝“尽耗于无形之暗支”。为弥补财政亏空,财政总长周学熙及其幕僚倡议国家管理烟酒公卖。这项建议得到袁世凯的同意,于1915年5月批准公布了《全国烟酒公卖暂行简章》,特设全国烟酒公卖局。这是中国第一次烟草专卖。其实所谓公卖,当时只是增加和整顿烟税,并没有把市场管理起来。
    袁世凯所首创的证烟税,办烟厂、实行烟酒公卖虽然出于维护其权力的个人目的,但也为中国卷烟工业和烟草专卖事业奠定了基础,在中国烟草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9-16 00:29:31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袁姓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袁国平将军
    袁国平(1906.5-1941.1.12),原名袁裕,字醉涵,湖南省宝庆(今邵东)县人。 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因积极参加长沙学生运动,被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0月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学习。192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安徽省泾县茂林地区,曾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袁国平就是在这次事变中壮烈牺牲的新四军重要将领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2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因积极参加长沙学生运动,被选为湖南省学联执行委员。1925年11月在上海参加“南国社”。1926年1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同年7月随军北伐,任国民革命军左翼宣传队第4队队长。10月调国民革命军第11军政治部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参加了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后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52师74团1营3连政治指导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先后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广东花县将起义军余部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任师党代表、师党委书记。1929年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委员兼宣传部长,红5军代政治委员,红五军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红1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红3军团政治部主任,同时兼红8军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等职。在任期间,亲自撰写了《怎样巩固湖南的苏维埃政权》和《扩大红军》两篇文章,在《红军日报》上发表,为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工农武装的建立和壮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两次入闽作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随军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和二分校(即庆阳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共陇东特委书记兼八路军驻陇办事处主任,1938年1月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兼中共中央东南局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常务委员等职。一生主要从事部队政治工作,重视部队政治工作,在作战中注重整肃部队纪律,搞好政治理论学习,大大增强了部队战斗力。组织编写了《新四军工作十讲》,选编了《苏联红军政治工作辑要》等教材;协助叶挺、项英领导新四军进行建军、统战和向敌后展开;两次主持召开新四军政治工作会议,起草、颁发《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成立文艺宣传队,亲自为《新四军军歌》作词,大振军威。为新四军的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红三军团的一些老同志回忆说:“我们军团之所以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因为有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是有杰出的军事家彭德怀,二是有出色的政治家袁国平。”毛泽东曾称赞“袁政治开展,经验亦多。”陈毅曾赞扬说:“袁国平是一个好的宣传鼓动者,有才干。”
    1941年1月6日,新四军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这就是国民党反动派蓄意制造的“皖南事变”。当战场的指挥重担落在他身上时,他临危不惧,指挥新四军战士血战7昼夜。1月12日在突围中不幸4处中弹,第二天战士轮番背着他继续突围,他担心连累战士,毅然对着自己的头部扣响了板机,壮烈牺牲,年仅35岁。为了表达对他的景仰和怀念,人们将其遗骸于1955年6月19日移葬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9-16 00:29:08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袁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袁守芳上将
    袁守芳(1939.1-——),吉林省吉林市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共产党党员。1980年入读解放军政治学院基本系。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91年1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95年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96年任总政治部主任助理,11月任总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纪律委检查委员会委员,第十五届、第十六届候补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0年6月21日晋升为上将军衔。

    袁俊中将
    袁俊(1924-2004),江苏省启东县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连政治指导员、副股长、区长等职。参加了车桥战斗和如皋遭遇战,担任区长期间为抗日部队提供了有力保障。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营政治教导员,华东野战军营长、团副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高邮、七战七捷、盐城、莱芜、孟良崮、鲁南突围、平汉线、确山、豫东、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团长、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团长、副师长兼师参谋长。回国后,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军长,1979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校长,陆军指挥学院院长,**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等职。参加了解放舟山群岛的战斗和抗美援朝作战。经常深入部队和边防一线调查研究,经常深入教学科研一线现场办公,为加强部队建设,为保卫祖国边防,为培养我军中级指挥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4年4月25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0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9-16 00:28:45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袁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袁子钦中将
    袁子钦(1908-1968),又名袁致卿。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二纵队政治部宣传员,第31团连政治委员,第10师政治部宣传股股长,第13军39团地方工作团主任,第1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五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科长、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组织部副部长、部长,抗大总校政治部主任,第六分校政治委员,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下三纵队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政治委员,第18兵团60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组织统计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干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0岁。

    袁升平中将
    袁升平(1912-2003),江西省吉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游击队班长,赣南独立团排长、连长,红军卫生学校政治教员、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师13团总支部书记,1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团副营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二、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支队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教导第二旅政治部主任、旅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西、辽吉、辽北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第12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0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济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8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袁光少将
    袁光(1909-1998),原名袁邦光,江西省泰和县人。1927年在家乡江西参加农民暴动后加入农民赤卫军。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至1935年在红军总司令部无线电队,先后上士、司务长、政治指导员、分队政治委员等职。是我军无线电通信事业资历最老的同志之一,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我军第一个炮兵团的创建工作。任八路军炮兵团政治处主任,1939年春任延安留守兵团特务团政治委员。1942年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先后担任延安联防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联防军骑兵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第11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第3军7师副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铁道兵第2师政治委员,铁道兵团干部部部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干部部部长、志愿军铁道兵指挥所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审判庭副庭长,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副庭长,军事法院副院长等职,1961年1月兼任总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1979年1月先后担任总政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央军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10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袁彬少将
    袁彬(1915-2005),湖北省麻城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卫生部医生,第89师267团医务所所长、副连长。参加了长征,是西路军的幸存者,随李先念到新疆,进新疆航空队飞行训练班当学员,是我军的“航空火种”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任迪化(今乌鲁木齐)新兵营排长,新疆航空学校训练班学员,毕业于东北航空学校。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航空学校第2大队中队长、副大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4航空学校训练处处长、副校长兼飞行大队大队长,空军第3驱逐旅团长,空3师9团团长,空3师副师长、空4师副师长、空3师师长。1951年率空3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参加了4个阶段的空战,作战86天共击落击伤敌机64架。毛泽东在看了空3师的战报后,在战报上写了“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的批语;1952年率空3师第2次入朝作战,空3师在朝鲜战争中,击落敌机87架,击伤敌机27架。被敌击落43架,击伤敌机18架,牺牲飞行员18名,袁彬因指挥作战有成绩,荣立一等功。回国后,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历任空5军副军长,空1军军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1月26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袁渊少将
    袁渊(1903-1992),原名袁汉卿,别名袁间裴,江西省南康县(今市)人。1931年初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在大余县南安镇参加了工会,任常务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到国民党岳维后部当兵,从事地下兵运工作,历任班长、排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军第10师保卫连班长,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排长、副连长、学兵连长、警卫连连长,红4军军部警卫营营长,庐山独立团团长,军部作战科副科长、第四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参谋长,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7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12旅旅长,第14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46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第5分校校长,第24步兵学校校长,马列主义学院第1分校军事教研室主任,第2高级步兵学校代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教育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因病逝世,终年89岁。

    袁也烈少将
    袁也烈(1899-1976),原名袁炎烈,字树成,号映吾,曾用名袁振武、王国栋,湖南省洞口县袁家垅村人。192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加入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24年考入桂军军官学校。1925年6月参加革命,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7月由聂荣臻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过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时期,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连长,先遣团连长,第11军72团营长,第25军72团参谋长。参加过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1纵队参谋长兼长1营营长,第1纵队纵队长,红7军第20师59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训练部部长,清河军区参谋长,渤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司令员,渤海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部副部长。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6年8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袁克服少将
    袁克服(1907-1982),原名袁克福,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黄麻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安县指挥部指挥员,红4军第12师34团政治委员,共青团鄂豫皖省委书记,中共川陕省委书记、保卫局局长,红4方面军独立第1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民运部股长、民运部副部长,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延安中央组织部行政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省军区警备2旅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18师政治委员,第4野战军第43军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抚保部部长,陕西省军区政治委员,兰州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11月5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袁佩爵少将
    袁佩爵(1914-1972),曾用名袁能钟、袁润生,江西省泰和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国际师3团技术书记、师政治部技术书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二分校支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处主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教导大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旅代政治委员,第4纵政治部副主任,第19兵团64军190师代政治委员。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政治部主任。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政治部主任,第64军副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二级国旗勋章一枚。1972年2月14日逝世,终年58岁。

    袁学凯少将
    袁学凯(1814-2004),湖北省黄陂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军部交通队战士、班长、排长,军部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红31军第91师277团营政治教导员等职。参加了麻城、长治、日龙关等战役战斗,参加了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主任,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副司令员,决死第1纵队25团副团长,第386旅16团政治委员,八路军留守兵团新编第4旅25团政治委员,第16团团长等职。参加了浮山、韩略村战斗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新编第4旅副旅长,第一野战军第6军17师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蟠龙、悦望、西华池、宜川以及解放西安、兰州和进军新疆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17师政治委员,西北军区空军参谋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等职。参加了防空作战和国防科学试验保障任务等。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8月15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0岁。

    袁意奋少将
    袁意奋(1917-——),湖南省慈利县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二方面红2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干事,红4师10团俱乐部主任。参加了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教导团连政治指导员,第358旅714团组织股股长、团政治处
副主任。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714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独立1旅2团副政治委员,绥蒙军区7团政治委员,第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1军2师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西府陇东、荔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一分校政治委员。1954年入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1958年毕业,任海军南海舰队湛江基地政治委员,榆林基地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9年率领由护卫舰“南宁”号和猎潜艇“泸州”号组成的巡逻编队,从榆林港出发,巡航西沙海区,曾派人登上永兴岛、西沙洲、树岛、南沙洲、东岛进行普查。后任海南军区副司令员、第七研究院政治委员,海军装备技术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袁福生少将
    袁福生(1916-1993),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补充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6军团保卫局内勤检查员、侦察组长,红6军团直属队特派员、补充团特派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锄奸科股股长,第359旅政治部锄奸科副科长、科长、军法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10纵队保卫部部长,第四野战军47军139师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宜沙、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39师政治委员,第47军干部部部长,志愿军司令部军法处副处长。回国后,任武汉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3月5日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77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9-16 00:28:14 |只看该作者

袁姓起源

关于袁字
    袁,《说文》:“袁,长衣儿。从衣。虫省声。”段玉裁注:“此字之本义。今只谓为姓,而本义废矣。古与爰通用,如袁盎,《汉书》作袁盎是也。《王风》‘有兔爰爰’。《传》曰爰爰,缓意。远、辕等字以袁为声,亦取其意也。”袁,上古又作爰、辕、援、滚、榱,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六家。

    袁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关于袁姓之由来,唐代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认为出自“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南宋人郑樵将袁姓列入“以字为:氏”类,其《通志·氏族略》载:“袁氏,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18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相传,早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黄帝作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阳。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颛顼的儿子穷蝉时失去帝位,家道中落。穷蝉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桥牛,桥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华,冀州人。曾经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多种手艺,又在负夏赶集做过小生意。舜的父亲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亲死后,瞽叟续弦娶了后妻生了象。瞽叟心不向善,喜欢后妻所生儿子。他的后妻也讨厌舜,象在父母的宠爱下,变得狂傲骄纵。他们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于死地。而舜每到大难临头时,都能逢凶化吉。事后,他顺从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诚笃小心,从不懈怠。 舜20岁时,有孝顺之名。30岁时,主持中原部落联盟事务的陶唐氏帝尧,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诸侯领袖让贤。四方诸侯领袖觉得他们德行不高,难担重任。尧就让他们尽量推荐贤人。四位向尧推荐虞舜,尧说:“我听说过此人,他到底怎么样呢?”四位都说:“他是盲人的儿子,父亲心不向善,母亲言不及义,弟弟倨傲无礼,他却能够和睦孝顺,把一个家庭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什么差错。”帝尧答应试试他。
    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观察他怎样治家;又使9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怎样处世。舜住在妫水转湾处,家居行为认真不苟,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侍奉舜的亲人,能遵守为妇之道;尧的9个儿子也都更加友爱。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能让出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上的人能让出自己的住所;在黄河岸边做陶器,黄河沿岸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一年之后,他所在的地方成了村落,两年后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尧于是赏给舜细葛布衣和琴,又为他建筑仓库,送给他牛羊。瞽叟和象并不因舜成为帝尧的贵婿而有所收敛,仍然想法设法谋害他,以夺取其家产。可是舜都巧妙地摆脱了灾:难,仍然孝顺瞽叟,友爱弟弟。尧对舜十分满意,就让他用心宣扬五种伦理,这五种伦理都为人民所乐为。尧又使舜担任各种公职,他把事务都处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四方的宾客如归,一片和睦,从诸侯国远道而来的宾客都肃然起敬;尧又使舜进入原始山林川泽之地,在暴风雷雨中,舜能够不迷失方向。尧经过3年之久的考察,认为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足以托付天下,就着意栽培他。20年后他从帝位上退下来,使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视天下。舜30岁时被重用,替尧办事20年,50岁时代行政事。8年后尧去世,舜为尧守丧 3年。
    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于是一反常道,传给了舜。尧在世时权衡了很久,这样说道:“把天下传给舜,天下便都可得到好处,只有丹朱痛苦;传给丹朱,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处。总不能拿全天下的痛苦,去造福一个人。”帝尧三年丧过后,舜为了要让位给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诸侯来朝见天子的,不去朝见丹朱而去朝见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颂政德的,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吧。”于是回到首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有虞氏帝舜。舜61岁时,正式登上帝位,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广西、广东交界处)。葬于长江之南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
    舜的儿子商均也不贤,舜于是早作打算,立禹为继承人。禹登帝位后,封商均为诸侯,封于虞(今属河南省),以供奉先人祀典,其服饰、礼乐都独自拥有,并用客人的身份朝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臣下,表示不敢专有天下。由于舜曾在妫水边居住,其子孙便以地名为氏,形成妫姓。夏朝时,夏王曾封舜之后虞思、虞遂官爵。到商朝时,已湮没无闻。虞遂的后代投奔周部族,任陶正(负责陶器的烧制),生下儿子名满,他是帝舜的嫡系子孙。到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时,就把妫满封到古陈氏部落故地,建立陈国,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让他承袭帝舜的祭祀、香火,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就是陈国的开国始祖,史称陈胡公。
    陈胡公卒后,子申公犀侯继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袭国君之位,是为陈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为陈国卿士。靖伯庚的9世孙,也即陈胡公的第11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宣仲涛涂因功受封阳夏 (今河南省太康),成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为氏,形成爰姓。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溒、榱、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6家,爰姓也作袁、辕、渍、榱、援姓,相互混用。如涛涂字仲,死后被追谥为宣,故称宣仲涛涂。但当时人又把袁姓始祖称做辕宣仲、辕涛涂,《左传》中把辕涛涂的儿子写成袁选,孙子写成袁侨,即是证明。《北史》载,北魏人李绘同南朝梁大臣纵论姓氏,袁狎道:“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在十四姓之限。”李绘道:“兄所出虽远,当是共车千秋分一字耳。”
    鲁僖公四年、陈宣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56年),诸侯霸主齐桓公为独霸中原,率鲁、卫、宋、郑、陈、曹、许等诸侯联军击溃蔡国军队后,进兵讨伐楚国,兵驻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东),辕涛涂率陈国军队从征。楚国在严加防范的同时,派使臣屈完到联军帐中与齐桓公当面理论。齐桓公被驳得理屈辞穷,又见楚兵防守严密无隙可乘,便与楚国订立盟约。诸侯国联军罢兵回国,将经过陈国和郑国边境,辕涛涂怕齐军过境给陈国增加物资供应方面的负担,就与郑国领兵将领申侯商量,最好让齐军绕过陈、郑边境,从东夷部落穿过。申侯当面答应,背后为了取悦齐桓公,把辕涛涂出卖了。申侯提醒挤桓公说:辕涛涂的计策不可行,经过几番征战,大军已经很疲惫了,如果兵出东道,一旦遭到敌人进攻,恐怕要受损失,不如从陈、郑两国边境经过保险。我们郑国愿意供应粮草,保证大军平安归国。齐桓公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为嘉奖申侯,就把齐国以前侵占的虎牢之地归还郑国。他认为辕涛涂不忠于霸主,就把辕涛涂抓了起来,押送齐国。第二年,齐国又指使鲁国的叔孙戴伯率诸侯军队讨伐陈国,陈宣公被迫屈服请罪并订立和约,齐国这才把辕涛涂放回。
    辕涛涂为了国家利益而受此磨难,使陈宣公深受感动,任命他的后世子孙代代为陈国上卿。鲁哀公十一年、陈湣公十八年(公元前484年),涛涂裔孙辕颇为陈国司徒(官名。掌土地和人民,负责田地管理和征发劳役),因事被国人驱逐,逃往郑国,随他同时逃难的还有其族人辕糠。郑被韩国所灭,辕颇裔孙又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们又为秦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辕颇的裔孙辕告率众避难于河洛之间(黄河、洛水之间地区,今河南洛阳、偃师、巩义一带)。到了汉代,辕告的少子辕政,将“辕”去掉“车”旁改从袁姓,因此有人把袁政奉为袁姓的立姓始祖。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

袁姓迁徒史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士族门阀制度彻底被扫荡干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这个历史转折中,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兴盛了几百年的陈郡袁氏早已湮没无闻。此后的袁氏子弟再也没能凭家族关系、无任何功劳即获取重要官职,沦为寻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员,很快适应了社会变迁,靠着个人努力和机遇,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据有关资料,袁姓位居中国大陆地区第3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

袁氏家谱介绍

    袁氏早期家谱
    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做玉牒。谱牒是家族与玉牒的合称,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著述为生的家族。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代袁姓也有家谱传世。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属湖北省)袁姓所撰家谱写的序。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托而为袁氏家谱作序。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当时袁姓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托,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考察潜江袁姓世次,自袁使君上溯10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姓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姓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标明袁姓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袁姓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卒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卒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著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
    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
    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
    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
    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
    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
    《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10年(1921年)刻本。
    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