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漫笔
一,对联离我们有多远 对联,又称"楹联","门联",又叫"对子",是悬挂或粘帖在墙壁或楹柱上的联语. 什么叫对联
对联又叫楹联、对子,是用于特定场合的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一般是悬挂或粘帖楹柱上、门上、厅堂、墙壁上乃至花圈上,或庆贺、或哀挽、或酬赠、或题名胜、或诣讽。最常见的是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帖春联,可以说对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学艺术。
二、对联的三要素
对联有三个要素:对偶、独立、独特。
1、对偶,即是对联的内在性质又是对联的外在形式。表现为:上下两句(出句和对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举例:兵无孙法战难胜;人有英才事易成
2、独立,是指对联有独立的完整的意义、能够独立使用。如常江先生题鹳雀楼联:“上去果然穷远目,下来依旧放平心”。而律诗和绝句中的大多数对偶句不具备这个特性,一般情况是一首诗的八句(或四句)共同表达一种完整的意境。例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由两个对偶句组成的,但是每个对偶句都不能单独表达一种完整的意境。因此,如果说对联来源于诗,那么它就是诗中之诗,是诗词发展的高级阶段。
3、独特,是指对联具有独特的形、音、义的文学表现形式,人们一看就知道是对联。它能集多种修辞方法于一身并能吸取诗歌、谒后语等艺术手法而不改其特性,不象散文诗与诗化散文、纪实文学与报告文学那样容易混淆。例如:解缙的“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一联,就是集对偶、排比、总分、借音等多种修辞方法于一身,构思新巧工稳。
第二章 对联写作的一般要求
由于对联是一种文学艺术,并具有对偶、独立、独特的三要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创作对联时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要注意对联的思想性。即要求观点正确、内容完整,要重在立意、工于练意。如:上世纪80年代,中央电视台征春联出句是“梅柳迎春,万里东风绽桃李”,有应对句:“星辰拱极,千年大业莫参商”,一般人都认为,用天文名词与植物名词属对,立意宏伟而思想可取,可以得奖。但细分析,参、商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参商”比喻亲友不能见面,又比喻感情不不和睦。如果此对句得奖并公布于众,敏感的外国人可能会推论出党中央分两派,正在斗争,自然会闹出政治笑话。最后,应对者只好“委屈”出局。
二是要有针对性。即在撰写、张贴对联时,要切合时令、环境、人物、事件、气氛、行业等特点,做到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弄不好也要出笑话。如:有位朋友给她母亲过生日,我也去祝寿。他要悬挂“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不留香”这副联,问我行不行。这是个挽联呀,让人哭笑不得。我只能说改为“慈竹当风舞;晚萱经雨香”五言好点。
三是要有文学艺术性。这就要求在创作时,注重运用形象思维、艺术夸张、炼字锻句、用典等手法,做到百改不厌、巧妙取舍、含蓄婉转,达到以情感人、以景动用人、以理服人的艺术效果。当然,好的联语又不能让人看出有斧凿的痕迹,仿佛天然而生,信手拈来,文采四溢。如李俊和先生题鹳雀楼联:“五峰列障,九曲抱关。想它鹳雀栖身,定是沉迷此景;三省闻鸡,四围眺胜,问尔黄河转首,莫非留恋斯楼?”作者煞费苦心,一想一问真是叫绝!
古训讲:“言之无文,则行不远”。对联无文采,索然无味,必定影响艺术效果。
四是如有“横批”时,最好和“横批”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多数的对联可以不用“横批”,但我们可以把“横批”看作是对联的有机组成部分。“横批”能画龙点睛地突出对联的中心思想,对对联的内容起着补充和烘托的作用。所以,创作对联时,可以用“横批”与创作主旨有机地相照应,做到“横批”与联语相得益彰。
五是要符合对联的格律。对联的格律与诗词的格律、音乐的乐理一样,即是对联创作的内在规律又是它的外在形式。在创作对联中又怎样遵守格律呢?通常可概括为:
撰写对联,优美精练;表情抒意,喜闻乐见。
上下两联,长短相等;上仄下平,对仗工整。
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节奏步匀,句式亦同。
含义关联,异位避复;传统特征,切记牢固。
从右至左,自上而下;直写竖贴,齐头并挂。
那么,对联格律又有哪些具体内容,怎样理解呢?
第三章 对联的格律
在前面已经讲过,对联的格律是对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一般地说对联 上下两句字数相等、平仄协调、词性(词类)相同、结构相同。
一、字数相等
对联分为上、下两句,上句叫出句,又叫上联,下句叫对句,又叫下联。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在征联或考试中,有时给上联征下联,如:山东济宁交警主办的纪念江泽民“严格执法,热情服务。”题词五周年征联,其中出“金盾耀金辉,题词五载千军奋;”征下联;有时给出下联征上联,如在2000年吉林省中考中出“品千古美文”征上联;有时候给出一定的条件求征自撰联,如北京申奥大宝杯征联要求在12言以内的自撰联。
对联有一术语,即“12言”中的“言”。几言联就是出句和对句都是几个字。如七言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出句和对句都是七个字。
二、平仄协调
平仄协调是对联格律中一个重要方面。平仄是以语音四声为基础。
(一)四声
四声就是我们汉语中的四种声调,分为新四声(普通话)和古四声。
大家知道,声调是语言的基本特点。语言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主要因素。
1、新四声就是指普通话中的四种声调,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声调特点:
(1)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2)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3)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4)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2、古四声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包括平、上、去、入四声。
(1)平声是一个中平调,后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是一个升调,现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是一个降调,也就是今天的去声。
(4)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它在普通话中已取消,现在大多数变为去声,其次转变为阳平,变为上声最少。如:人、一、十、国等。
《康熙字典》有一歌诀《四声法》是这样讲的: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虽然不够科学,但它可以让我们基本了解古代四声的大概。
(二)平仄及其运用
辨别了四声就奠定了平仄的基础。平仄是依据四声划分的两大类,平声就是阴平、阳平(古平声),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入声属于古仄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由于平声没有升降,且较长;而仄声有升降且较短,这样两类声调在对联中交替运用,就使声调多样化,不至于单调,读起来有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平仄协调是对联的基本格律之一。一般的说,平仄协调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也就是说二至三个音节必换平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3)必须出句落在仄声,对句落在平声。
例如:毛主席在《长征》诗中第5、6句就是一个平仄协调的对偶句: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
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这里拍是入声字)
即: 平平 | 仄仄 | 平平 | 仄
仄仄 | 平平 | 仄仄 | 平
究竟我们是用新四声还是古代四声呢?当然,我们应本着“倡今知古”的原则,在必须掌握和运用普通话四声的同时,也应该知道古代四声,以便欣赏和创作古韵对联。
我们在对联写作的实际应用中,在平仄协调要求上,就是向律诗一样,严格执行律诗的格律。通常有两种形式:前面我们举例就是其中一种形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另外还有一种形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在运用中也可以变通。一般在七言律联中采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格律,也就是:第一、三、五字可以不论平仄,第二、四、六字必须平仄交替并上下平仄相对。若用O表示可平可仄,则:
(1) O 仄 O 平 O 仄 仄;O 平 O 仄 O 平 平。
(2) O 平 O 仄 O 平 仄; O 仄 O平 O 仄 平。
为了便于对联写作练习,初学者可以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出句要仄止,对句应平收”的要求进行练习和掌握平仄协调的格律。
三、词性(词类)相对
(一)对仗(对偶)
对仗(对偶)即词性(词类)相对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对仗的来源是古代仪仗队的两两相对。
对仗是一种修辞方法,就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仗,这叫自对。对仗还可两句互对,如“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两句相对。
在对联写作中,对仗的一般要求是词性(词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二)词的分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在对联写作中,词的分类与语法中的词类大同小异。一般来说,词可按词性分为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名词又分为(1)天文(2)时令(3)地理(4)宫室(5)服饰(6)器用(7)植物(8)动物(9)人伦(10)人事(11)形体等11小类。
对联在对仗中词类(词性)相对是非常讲究的,一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数量词自成一类相对。“孤”“单”等字也算是数目。
2、颜色自成一类相对。
3、方位词自成一类相对。包括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前后等等,很少与其它词相对。
4、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5、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形容词连绵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绵字(踌躇、踊跃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6、专用名词只能对专用名词。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乾隆出句)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纪昀对句)
人吃狗不理,理不狗吃人。(无为对句)
(三)工对 、宽对与借义对
由于对联在词类对仗是非常讲究的,我们依据对仗程度又把对联分为工对、宽对、借义对。
1、工对就是同类词相对(最好是同小类词相对)或反义词相对。如:我们面提过的征春联出句“梅柳迎春,万里东风绽桃李”,应对句:“椿萱含笑,一门和气乐桑榆”就相当工,获得了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2、宽对就是我们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不能为追求工对而损害对联的思想内容,一般允许邻近事物相对,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甚至只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就可以。平时所作的对联多为宽对。
3、借义对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对联中用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
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酒)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物)
四、结构相同
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已练习和掌握了语句结构。在对联中要求结构相同,简单地说: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不完全句对不完全句。包括相对应的词组结构也要相同。例如:
(1)风吹草长,鸟语花香。
(2)梅傲雪,菊欺霜。
(3)精神振奋,斗志昂扬。
(4)党正民心顺,官廉国运昌。
(5)诗颂河清海晏,对歌国富民强。
(6)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五、对联写作的二条禁忌
一是忌同字相对,在每副对联中上句和下句在同一字位置上不能同字,同字必同音同义,必然失对。异位也不能重复,如重复,上下两联相对字同时重复。
二是忌合掌。合掌是指对句意义相同,在创作对联中尽量避免同义字相对。如:“赏百年佳作;品千古美文。”就是属于合掌;若改成“赏中秋明月;品千古美文。”或“写百年佳作;品千古美文。”就不合掌了。
总而言之,对联以意为主,我们在创作中时刻要把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到形式服务于内容,形式服从于内容。当格律与联意不能两全时,就不得不违格律求联意。当然,我们在对联创作中要尽最大努力,做到意义明确、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把联意尽可能地用格律的完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格律本身就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我们在练习创作对联时,先要熟习对联格律,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并不为对联格律所束缚,大家就会创作出优美的对联来。
一代武功,当仗风云三尺剑;
千秋文治,亦须天地两行书。
祝大家在联海中畅游!
来源:http://www.c6c6c6.com/
[ 本帖最后由 素心月 于 2007-6-27 19:0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