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之 发表于 2009-5-25 23:33:36
2008年新增佛教对联选

肖大志(达之)


人物篇:
誉极一时,名满十方,乐说辩才弘正法
学通三藏,理穷四谛,敷宣胜义伏邪师(敬题德慧)
1:德慧:南印度人。生于公元五世纪后半至六世纪前半。唯识十大论师之一。大唐西域记卷8云:“时南印度德慧菩萨,幼而敏达,早擅精微,学通三藏,理穷四谛。”尝于摩揭陀国王前论破数论外道摩沓婆,名声乃着。王为建伽蓝,供养甚笃。外道弟子逃往邻国,招募英杰,以雪前耻,师仍负座对论,三复而亦折服之。其后师曾住那烂陀寺,雅誉高极一时。
2:胜义:最胜之义,又作第一义、真实。指胜于世间世俗义之最胜真实道理。

妙解因明,善穷内论
精通唯识,弘阐大乘(敬题安慧)
注:安慧:(475555)。南印度罗罗国(伐腊毗国)人。为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左右,南印度大乘佛教之大学者。师上承德慧,下传真谛,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论义,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对安慧的介绍说:“妙解因明,善穷内论,扇徽猷于小运,飞兰蕙于大乘,神彩至高,固难提议。”

抉奥阐幽扶正法
苦心孤诣释因明(敬题法称)
注:法称:公元六七世纪之瑜伽行派论师,亦为著名之因明学者。生于南印度睹梨摩罗耶国,婆罗门种出身。少有才俊,早年修习婆罗门教及外道诸学,达十八年之久,后学佛法始皈佛教为优婆塞。钻研陈那之《集量论》,为之作注,即因明名著《释量论》,学识堪匹陈那。又就金刚陈阇梨受灌顶,游历诸方,弘法宣化。晚年入羯陵伽国建立伽蓝,入寂于该地。师生于印度佛教渐衰之时,力挽教势,特以因明著称,影响后世甚钜。


集句篇:

入涅槃海
开甘露门(集句,敬题三世诸佛)
1:《西方合论》卷2云:“乘大乘智,入涅槃海。”
2:《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又,开甘露门,为佛教术语,施饿鬼也。

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众生是佛,佛即是空(集句)
1:《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三界唯心,心名为地。”
2:《六祖坛经》云:“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3:《雍正御选语录》云:“汝但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即是色。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空。空即是佛。能将此四句。合成一句承当。一生参学事毕。”

依于仁,游于艺
知如实,见如真(集句)
1:《论语·述而篇》云:“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中阿含经·罗摩经》云:“我觉知圆满,不从他悟,道业已成,生死已出,自知不再轮回生死,知如实,见如真。”

心月圆明处
虚空粉碎时(集句)
1:《大日经》卷7云:“心月圆明处,声鬘与相应。”
2:“虚空粉碎时”乃禅宗常用语。如,道璨有诗《钓雪》云:“百尺竿头一缕丝,没提撕处急提撕。离钩三寸忽抛却,正是虚空粉碎时。”道璨又有偈颂云:“睚到虚空粉碎时,空花一任眼前飞。若还别觅安心法,客路漫漫何处归。”

发菩提心,求悉地果
游三乘路,趣涅槃城(集句)
1:《苏悉地经》卷中云:“应怀踊跃,发菩提心,求悉地果。”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486云:“我当普令,诸有情类,游三乘路,趣涅槃城。”

清净本来不动
染污即是无明(集句)
1:《佛祖统纪》卷19载:法师宗晓有偈曰:“清净本来不动,六根四大纷飞,扫却云霞雾露,一轮秋月光辉。”
2:《成唯识论自考》卷8云:“染污即是无明爱取”

自性能含万法
慈心常念众生(集句)
1:《六祖坛经》云:“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
2:《思维略要法》云:“修习慈心常念众生令得佛乐。”

运心供养
正念诵持(《苏悉地羯罗供养法》集句)
1:运心供养:只在心中作供养的观想,并不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或,供养时运心作观。
2:《苏悉地羯罗供养法》卷下云:“行者运心遍满虚空,以至诚心如是供养,最为胜上。是故行者,以决定心而行此法,运心供养。”又云:“正念诵持,观本尊形。”


义理篇:

亦作黄花翠竹,亦为山色溪声,红尘万象无非佛
或化药草稻粱,或现河池泉井,菩萨大悲利及人
1:苏轼有诗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古德亦云:“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
2:《怡山发愿文》云:“疾疫世而现为药草,救疗沉疴。饥馑时而化作稻粱,济诸贫馁。”《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

勤修巧度
净念密行

由闻生信
以智除疑

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戒以修善,定以摄念,慧以明心

名利身家皆放下
涅槃生死不相关

行剑刃,走冰凌,时犹可见
负干柴,入火海,理甚难宣

大智大行大愿大悲,大菩萨法门广大
真心真我真知真觉,真佛子自性天真
1:大菩萨:指深行之菩萨。于菩萨位中已达不退位,称为大菩萨。
2:真佛子:别教菩萨,始到初地,即证我法二空之真如,故谓为生于如来家之真佛子。

佛如如是如如佛
心了了之了了心

小根、中根、上根、上上根,根根普被
正法、是法、非法、非非法,法法皆空

男女媸妍皆幻
贤愚凡圣一如

无我无人无寿者
大雄大力大慈悲

胸无丘壑诚为善
心存芥蒂总还痴

反身责己镜常照
暗室欺心事莫为

随心自在非贤圣
唯欲是从难出离
1:《中阿含经·心经》云:“多闻圣弟子非心将去,非心染著,非心自在。比丘!多闻圣弟子不随心自在,而心随多闻圣弟子。”
2《法句经·心意品》云:“轻躁难持,唯欲是从; 制意为善,自调则宁。……当觉逸意,莫随放心。”又,《本事经·第60经》云:“若心随顺趣向喜乐可爱境相,当知此心,随顺诸欲,违背出离。”

闻经思义理明了
历事炼心履及之

大道微明,叹愚夫常毁訾轻贱
深经幽眇,唯智者能信解受持
1:微明:知幽眇之理而收显着之效。
2:深经:为诸大乘经典之通称。此等经典宣说诸法实相深理,故称深经。苏轼《书<楞伽经>后》云:“《楞伽》义趣幽眇,文字简古,读者或不能句。”幽眇,精深微妙。

红尘白浪甚难出
黑业苍生尤可怜
注:黑业:即恶业。

念及众生勤苦
志求大事因缘
注:《苏悉地》卷2经云:“我为一切众生,志求大事因缘,故应当爱护是身,少时安寝,非为贪着睡眠之乐。”

境渊智水唯真觉
文底秘沉是妙经(敬题《妙法莲华经》)
1:《妙法莲华经玄义》卷3云:“境渊无边,智水莫测。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2:真觉:谓佛之究竟觉悟。以其别于菩萨之相似觉、随分觉,故称真觉。
3:文底秘沉:日本日莲宗用文底、文上两种方法来解释法华经意义。谓文字除了文上明显的意义外,尚有隐寓之深义,称为文底秘沉。
4:《妙法莲华经》被称为大乘妙经。

祈求感应须修法
供养如来在运心
1:修法:又作行法、秘法、密法。在密教所修之加持祈祷等法,即奉上各种供物而修护摩,依所定规则,口唱真言,手结印契,心持念本尊,行者与本尊融成一体,以获得所期望成果之作法。
2:运心供养:四供养之一。又称以心供养、理供养。但于心中起供养之思,而不现于事实。亦即心中兴起至诚之供养想。

方哉广哉毗佛略
忧也喜也邬陀南(敬题毗佛略、邬陀南,兼敬题十二部经)
1:毗佛略:意为方广、广大、广博等。十二部经之一。指佛之言教中,语正而言多者,或理正而义备者;即广说诸法之义。后将大乘方广经、方等经称毗佛略。
2:邬陀南:本为气息之义,转指由感兴而自然发出之音声。意译作自然、自说、无问自说、感兴偈等。十二部经之一。佛不待弟子之问,其心映照,迳自吐露,称为邬陀南。《大毗婆沙论》卷126云:“自说云何?谓诸经中因忧喜事,世尊自说。”
3:十二部经:又作十二分教。即:1、契经(音译修多罗),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2、应颂(音译祇夜),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覆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3、记别(音译和伽罗那),又作授记。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所作之证言。4、讽颂(音译伽陀),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5、自说(音译优陀那、邬陀南),佛陀未待他人问法,而自行开示教说。6、因缘(音译尼陀那),记载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7、譬喻(音译阿波陀那),以譬喻宣说法义。8、本事(音译伊帝曰多伽、伊帝目多),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9、本生(音译阇陀伽),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10、方广(音译毗佛略),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11、希法(音译阿浮陀达磨、阿毗达磨),又作未曾有法。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12、论议(音译优波提舍),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

悟道无非明一性
修空不妨善多闻
1:一性:指正因佛性。谓一切众生皆具此性,但背觉合尘,常为烦恼之所覆障。若顺性而修,则能超脱生死,悟入涅槃,与佛所证,无二无别。
2:多闻: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

烦恼即菩提,无明即法性
放逸是死路,不善是众生
1:“烦恼即菩提”、“无明即法性”,皆佛教常用语。
2:《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云:“若不放逸者,则得不死处,如其放逸者,常趣于死路。”
3:《坛经》云:“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

如法首先须摄众
修行第一要持心
1: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
2:摄众:摄取众生,不弃舍众生。
3:《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云:“证修佛地有十种持,必定成就。何等为十? 第一持心……”

闻信此经,诸佛六方常护念
证修之法,众生第一要持心
1:六方护念:阿弥陀经又叫护念经。六方护念,又作六方证明。《阿弥陀经》举六方诸如来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言。
2:护念:谓佛、菩萨、诸天等保护佛教徒,使不遭受各种障害。
3:《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云:“证修佛地有十种持,必定成就。何等为十? 第一持心……”

颠倒众生,非力非慈所摄
轮回六道,是因是果其然
注:《佛心经品亦通大随求陀罗尼》云:“尔时如来从三昧起告言:‘诸善男子,善哉!善哉!众生没尽,汝悉知不?我今诸众生不解我法,不知我心,不到我际,被魔所持。如何救得?谁有方计护得众生?谁有方计摄得此毒?’其时即有二十千万亿菩萨,皆是灌顶大法王子威德自在,来白佛言:‘世尊,我有菩萨慈。’佛言:‘此非慈摄。’复有百千万亿恒河沙数世界金刚密迹,一一密迹持四天下力士,前白佛言:‘世尊,我能力摄。’佛言:‘金刚,此非力摄。’……”

入廛垂手
得道低心
注:低心:即低首下心之意。乃低头下视,内心沉着,默然忍受当前之一切事物。

金刚破相
般若明心(敬题《金刚经》)
1:《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以破相为宗旨。
2:破相:亦即无相。破相宗(又作无相宗,般若宗,即三论宗)认为凡圣染净之法一切皆空,本无所有,故以八不中道、无所得等破一切法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行施离相得其妙
为善无心福乃多(敬题《金刚经》)
1:《金刚经》大倡离相行施。《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即通常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2:《金刚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云:“离相布施,成无漏因,其福乃多。”
3:无心:有多种含义。此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系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又,常言道:“无心为善是真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集众善因,成一佛果
聚无量福,得三菩提
注:《妙臂菩萨所问经》云:“譬如众流,皆归于海。既入海已,咸成一味。集诸善因,总趣佛果。无量福聚,自然相随。”

心退念邪魔得便
义乖文阙果难成
注:《妙臂菩萨所问经》云:“若或退心,恐起邪念。邪念若起,当被恶魔,而得其便。”又云:“文句阙失,义理乖违,悉地难成。”

如如不动离诸相
佛佛所言净此心
1:《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2:《妙臂菩萨所问经》云:“佛佛所言,一切诸法,心为根本。心不清净。当感贫穷丑陋之果,或堕地狱畜生。若心清净,当得生天,及生人中受于快乐,乃至远离地水火风生老病死,无常无我败坏之乐,后得解脱寂灭涅槃之乐。”又,《七佛通戒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起六度万行,是菩提萨埵
历三祇百劫,得波罗蜜多
注:三祇百劫:指菩萨由发心至成佛果之间的修行时限。三祇是指三阿僧祇劫,是菩萨积集菩提资粮的时限;百劫是百大劫的略语,是菩萨为得佛身相好、修福业所须的时限。

拔矛刺背苦离矣
仰首枝头果熟乎
注:《禅海蠡测》云:“定久慧生,待至脉解心开,如‘仰首枝头,即见熟果’,如‘拔矛刺背,顿脱苦厄’,证悟菩提,还同本得,皆为‘离戏’之事。”

他是则谁都是,是个什么?非紧要
你非即我也非,非得怎样,是执迷

历五十三参入法界
经百千万劫证菩提
1:五十三参:《华严经·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遍求法门要义,次第辗转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故谓五十三参。
2:百千万劫:劫者,分别世界成坏之时量名,经其劫百千万,则称百千万劫。白居易诗云:“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

开一百八明门,圆通万法
现三十二身相,妙应群机
1:一百八法明门:明门,智慧之异称。法明门者,为令众生破除昏暗,通达一切智慧也。《佛本行集经》载:护明菩萨(即释迦牟尼佛在天宫之号)在兜率天宫欲下人间托生时,于狮子座上,宣说此一百八门,留与诸天以作忆念,然后下生。
2:三十二身相:指观世音菩萨为济度众生,顺应各种机类而示现之三十二种形相。全称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

历劫修心,心空尘寂,顿证菩提,随心成就不思议
临终净念,念佛持名,往生业障,应念消除无有余
注:顿证菩提:疾速获得正果、证得菩提,称为顿证菩提。

一超直入妙严海
权示顿开方便门

识种业田贪是水
道芽觉树信为根
1:贪水:贪爱之情能吸引诸物,又能滋长恶法,故以水为喻。《楞严经》卷8云:“是故十方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2:信根: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

一悟即无分别,分别即非诸佛
修空不碍慈悲,慈悲不舍众生

任凭天上风云际会
立定脚跟心地一如

如来说法义无量
我辈随根解少分

正行菩萨求空法
邪见众生谤大乘
注:空法:观我空法空有为空无为空等空理之法。《宝积经》云:“求于空法,所行正故。”《法华经·譬喻品》云:“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

生来死去两重天,名色妄缘依业运,想临命终时,诸根散坏,眷属舍离,威势退失,珍宝莫随,倘未蒙接引往生极乐,则幻境虽空而罪报苦深,隔阴虽迷而胎狱劫长,轮回路上,难免披毛戴角、幽冥鬼窟,纵偶遇人身,亦面目全非,于茫茫刹海、恒沙众里,更向何方酬宿恩、何处寻旧爱?
爱恨情仇多少错,凡愚真相是痴狂,其颠倒甚者,祖母为妻,怨贼作父,儿孙被烹,猪羊在席,如永断无明嗔爱感召,便佛心已得乃顿超三界,梵行已立乃不受后有,解脱道中,自然隐迹韬光、游戏神通,但坚持誓愿,存灵犀一点,入滚滚红尘、五浊世间,常将大力济沉溺、大悲度群生。
1:名色:为名与色之并称,一般作为概括一切精神与物质之总称。
2:《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3:古德有偈云:“三界轮回苦,孙儿娶祖母;猪羊席上坐,六亲锅里煮。”
2008-6-296-30
单联108字,全联216字。


附:在下原创佛教对联,始于1996年,至1998年,得500副,开始陆续发表。最初由一佛友于1999年(或2000年)发于网上的<<佛教对联选注>>(未定稿)500副,迄今已发了10年。2002年本人在网上发表《触闻集——佛教对联700副》,接着发了8009001200副。到2006年底达到1600余副。近两年来,也曾写了一些佛联,虽然数量不是很多,尚未入编《触闻集》。
现整理一下去年的佛联。再发一小集《2008年新增佛教对联选》。




2009-5-25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cat898.com/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3#
发表于 2009-5-27 02:08:50 |只看该作者
谢谢阿谢!
欢迎光临達之的博客
http://blog.cat898.com/boke.asp?xdz123.showchannel.0.html

    包括社会批评类杂文、佛学文章、佛教对联 、对联作品与对联理论文章、新诗、格律诗词、哲理随笔、杂感体验等
2#
发表于 2009-5-25 23:36:25 |只看该作者
好联,学习。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