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6 21:14:23
一、姓氏源流
    杨(Yáng 楊)姓源出有七:
    1、出自姬姓,为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南有晋水,就改称晋侯。春秋时杨灭于晋国,成为晋国羊舌的封地。晋武公(燮的10世孙)封次子伯侨于杨,称为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出自姬姓,为杨侯伯侨之子裔孙羊舌突之后,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伯侨之孙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字叔向,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为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伯石有子逃于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省),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
    3、出自姞姓杨国说。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载,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姞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4、出自杨孙孑遗说,为秦穆公时大夫杨孙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以祖名姓杨,称为杨氏。
    5、出自汉末时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6、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省梅州后改姓杨。又据《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等等。
    7、出自他族改姓杨氏。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三字姓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下令改为杨氏。
    得姓始祖: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冯翊(今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省一带;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三点一。

三、历史名人
    杨  朱:字子居,战国初魏国人,道家学派的思想家,反对墨子的“兼爱”和儒家的伦理思想。其说重在为我爱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杨  震: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东)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天下有名大儒。八世祖杨喜、高祖杨敞都曾封侯、拜相,有“关西孔子”之美誉,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其父杨宝通晓《欧阳尚书》,造诣颇深,为一代宗师。
    杨  雄:字子云,四川成都人,西汉著名辞赋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杨  坚:杨坚: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人,南北朝时北周丞相。公元581年杀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589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父子两代称帝37年。
    杨  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荒淫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终激乱败国,为宇文化及弑于江都。谥炀。
    杨  炯:华州华阴人,初唐四杰排名第二,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于显庆四年(659年)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其诗尤以描写军事题材的边塞诗影响最大,有《杨炯集》传世。
    杨  业:北宋名将,杨家将奠基人。在北汉刘崇时就勇猛善战,所向克捷,号为“杨无敌”,其家族世为麟州地方势力首领,史称“杨家将”。后随刘崇降宋,公元986年,因潘美、王侁见死不救,被辽精兵所俘,后绝食而死。
    杨  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杨时之后,有罗从彦、李侗、朱熹相继承传。至朱熹时,发展为与“濂学”、“洛学”、“关学”并称的“闽学”。因此,杨时被尊为“闽学鼻祖”。
    杨  慎:明代诗文家、著作家。字用修,号升庵,寻都(今四川省新都)人,生于北京,明朝状元,其文名满天下,才气超群伦,有著作《升庵集》和散曲《陶情乐府》传世。
    杨  锐:字叔峤,又字纯叔,四川省绵竹人,清代举人,受聘入山西巡抚张之洞幕府,掌管机要文牍。1889年,被清廷提升为内阁中书,参加《大清会典》修纂。书成,以功升为内阁侍读。任内尖锐批评慈禧不顾国耻民艰,在颐和园内大兴土木,恣意游乐之事等。1894年中日交战,支持对日宣战。1895年春夏间,与应试在京的康有为联络各省举人上书清廷,要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9月与康有为等发起组织“强学会”,鼓吹开启民智,讲求经济之学,学习西方科技等变法自强之道。1898年春,在京城四川会馆成立蜀学会,嗣又创办蜀学堂。参加康有为在京组织的保国会,并与川籍维新志士组成保川会,宣传改革维新。9月1日,被光绪召见,颇为重用。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光绪被囚,维新变法运动失败。9月28日,他与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慷慨就义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有《说经堂诗章》、《随史补遗》40卷等。
    杨玉环:唐朝蒲州永乐独头村(今山西省永济)人,被誉为盛唐第一美人,为唐玄宗宠妃,安史之乱中,军队哗变,最后魂断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
    杨延昭:民间俗称“杨六郎”,杨业之子,久经沙场,智勇兼备,防守边关20余年,因操劳过度,57岁时死于军前。
    杨士奇:原名杨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江西省泰和人,明朝宰相、诗文家,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为官清廉,爱惜人才。著有《东里全集》、《奏对录》等。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宋代诗人、学者,其诗作甚丰,有《江湖集》、《荆溪集》等九种专集,后并集为《诚斋诗集》,其他作品编为《诚斋集》。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保定容城人,明朝大臣。嘉靖进士,后任兵部员外郎。时西部蒙古族瓦剌、俺答部南侵,大将军仇鸾率军与战,一触即溃。后请开马市,与瓦剌、俺答求和。他上书劾鸾,认为“他耻未雪,议和示弱,有辱国体”。但仇鸾为朝廷权臣严嵩所庇护,反以败为功,加封太子太保,总督京营戎政。而他为仇鸾、严嵩所诬陷,被贬为狄道典史。后仇鸾事被揭发,罢官革职,他被召回,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后改任兵部武选员外郎。曾因弹劾权相严嵩10大罪而受迫害致死,可谓不畏权奸的英雄。被严嵩所害,下狱受酷刑,三年后被杀。有《杨忠愍集》。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领袖,封东王,节制其他诸王,后居功自傲,萌生野心,天京事变中被杀,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
    杨深秀: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字漪村(1849-1898),或仪村,山西闻喜人。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後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挠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护。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引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杨漪村侍御奏稿》、《虚声堂诗抄》、《闻喜县新志》。其狱中诗为世人所传诵。
    杨虎城:陕西蒲城人,是我国辛亥革命以来著名的爱国民主将领。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1917年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靖国军,后又参加了国民军。他于1924年加入国民党,拥护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先后任国民军师长、国民革命军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等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杨虎城将军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6年12月12日,他和张学良将军共同发动了著名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战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杨虎城将军被迫出国考察军事。抗日战争爆发,他即回国参加抗战,随后被囚禁达12年之久,1949年9月被秘密杀害于重庆。
    杨振宁:祖籍安徽合肥,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并定居,1957年,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得志: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今属株洲市)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济南军区原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共山东省第三届委员会第一书记,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杨成武:福建省长汀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原常委、副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原代总参谋长。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弘农郡:西汉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省灵宝北,为弘农郡治所,郡境包括黄河以南、宜阳以西一带。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湖南省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2、堂号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的肇姓始祖杼公兴旺发祥之地,故用此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等。

五、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
    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

【杨姓宗祠通用对联】

〖杨姓宗祠门楣题辞〗

清白传家    四知家风    关西世第    四杰传芳

    上述前三种题辞“清白传家、四知家风、关西世第”,均出自杨震的故事。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华阴人,汉昭帝时为丞相,封安平侯。杨震是东汉著名学者,明经博学,从游者数千人,诸儒称关西夫子。他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故事,名扬古今。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杨震“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后,转涿州太守,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自觉抵制贿赂,堪称廉政模范。1986年8月4日《人民日报》曾有专文,嘉彰“杨震家风”。

    “四杰传芳”为杨、王、骆、卢、四姓的共同门楣题辞。典故出自初唐四杰杨炯(陕西华阴人,著名诗人)、王勃(山西河津人,青年作家)、骆宾王(浙江议乌人,文学家)、卢照邻(河北涿州人,著名诗人)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提倡刚健骨气。被称为“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不同个性特点。其中,杨炯《从军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长于律诗,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长于歌行。“四杰传芳”盛赞初唐的这四位杰出人物,美名传扬,留芳于世。

-----------------------------------------------------------------

〖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公世泽;
四知家声。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位列三公,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拒贿之廉名。

四知堪懔;
三喜足荣。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唐·扬敬之,擢为太常少卿之日,吐子同时登科,时号“杨家三喜”。

四知足畏;
三喜同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唐·杨敬之。

才称敏捷;
世济经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末文学家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世代显贵,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建安年间举孝廉,任丞相曹操主薄,曹植把他当成自己的羽翼,交往很密。后来,曹植在曹操那里失宠,而杨修有计谋,又是袁术的外甥,曹操为免除后患,借故把他杀了。下联典出明代大臣杨士奇,名寓,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广各地塾师多年。建文初年被荐入翰林,充编纂官,修《太宗实录》。成祖时,入内阁典机务,成祖北巡,常让他留下辅佐太子。仁宗时,官礼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宰相)。宣宗即位后,任《仁宗实录》总载。历四朝内阁。长期辅政,与杨溥、杨荣并称“三杨”。著有《东里全集》。

四家称秀;
三喜同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诗人杨万里,字廷秀,因光宗曾为他书写“诚斋”二字,学者称他为“诚斋先生”,吉水人。绍兴年间进士,历官零陵丞、奉新知县、国子监博士等,主张抗金。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家”,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而自成一家,当时被称为杨诚斋体;对理学也有关注。著有《诚斋易传》、《诚斋集》。下联典出唐代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元和年间进士,官至国子祭酒兼太常少卿。任职这天,他两个儿子杨戎、杨戴同时登科。当时称“杨家三喜”。

关西世泽;
江东家声。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人称“关西夫子”。

家传清白;
世济经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明·杨士奇。

摘星见志;
立雪表恭。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文学家杨亿,字大年,建州蒲城人,淳化年间进士,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参加《册府元龟》、《宋太宗实录》的纂修,官至工部侍郎。曾与刘筠、钱惟演等诗歌唱和,编为《西昆酬唱集》,当时号称“西昆体”;又以骈文著名。他幼时几岁了还不能说话,一天家人抱他登楼,不小心碰了头,他忽然吟道:“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人们大为惊奇。下联典出北宋学者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人,熙宁年间进士,历官右谏议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先后跟从程颢、程颐学习,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又与罗从彦、李侗并称南剑三先生。著作有《二程粹言》、《龟山集》。一次,他和游酢去洛阳见程颐,程颐正瞑目而坐,二人站着不离开。程颐睁开眼时,门外的雪已一尺多深了。后来,便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典故。

系承尚父;
望出弘农。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宣王少子名尚父,封于杨邑(今湖北省襄阳)一带,号杨侯。下联典指东汉·杨震为弘农华阳人。

鱣堂集庆;
雀馆呈祥。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讲堂前,有冠雀衔三鱣鱼至。下联典指东汉·杨宝,尝救一黄雀,传为西王母使者。

-----------------------------------------------------------------

〖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神童列四杰;
进士第一名。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诗人杨炯,“唐初四杰”之一。下联典出明代文学家杨慎,正德间试进士第一。

四知传家永;
三公世泽长。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东汉大臣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少年时好学,博览群经,教书二十年,弟子千余人,当时被称为“关西孔子”。曾有冠雀衔三鱣鱼飞集讲堂前,生徒认为是吉兆,先生要至三公之位。后历官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果然达三公。一次,他路过昌邑,经他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里怀金十来送给他,他不接受。王密说:“暮夜,无人知道。”他斥责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叫作无人知道!”王密羞惭而退。他做高官后,全家人生活都很俭朴,有人劝他置、产业,他说:“让后代被人称清白吏的子孙,把这留给他们,不也很厚吗?”后来,杨氏多以“四知堂”、“三鱣堂”、“关西堂”等作堂号。

佳气生朝夕;
清言见古今。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书法家杨宾撰书联。杨宾,浙江山阴人。著有《大标偶笔》等。

-----------------------------------------------------------------

〖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痴姨不贪荣利;
贵妃可壮门楣。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魏文明太后宠爱的太监苻承祖的姨母杨氏,家庭贫穷,苻承祖送给她衣服、奴仆,他都不收。曾对姐姐说:“姐虽有一时的荣耀,不如妹有无忧无虑的快乐。”苻家笑她为“痴姨”。后来,苻承祖因罪被杀,株连到亲戚,只有杨氏因贫穷得免祸。下联典出唐代蒲州永乐人杨太真,小名玉环,通晓音律。初为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天宝初年入宫,得玄宗宠爱,被封为贵妃。姊妹都显贵,堂兄杨国忠也操纵朝政。当时民谣说:“生男勿喜女勿悲,生女也壮门楣。”白居易《长恨歌》也有句:“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文体擅西昆之美;
图书生东壁之光。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宋·杨亿,与钱惟演、刘筠等多有唱和,成《西昆酬唱集》,号“西昆体”。又与王钦若领修《册府元龟》一千卷。

凤律更新占四始;
雀环依旧卜三分。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其父杨宝。

三相贤名齐凤阙;
千金诗价重钟山。
——周师廉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周师廉题浙江省诸暨金堂村杨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宰相。杨荣,字勉仁,福建省建安人,建文年间进士,初任编修。永乐年间入文渊阁,以多谋善断受成祖器重,多次随行北巡,升至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历四朝内阁,长期辅政。著有《北征记》、《杨文敏集》。杨溥,字弘济,湖广石首人,建文年间进士,任编修。永乐年间侍皇太子,官洗马,后因故下狱;仁宗时获释,任翰林院学士;宣宗时入内阁,官礼部尚书;英宗初年,进武英殿大学士(宰相)。“凤阙”,汉代宫阙名,后用为皇宫的通称。下联典出明初诸暨人杨廉夫,能诗,太祖朱元璋曾称赞他的《钟山》诗“值千金,姑且赏赐五百。”

祠开苕左新门第;
村纪关西旧世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浙江省湖州杨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宗祠的地理位置,在苕溪东岸湖州城内;下联典出本支杨氏源于东汉杨震家族。

四知清操惭贪吏;
千古文坛重草玄。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事。下联典指西汉·杨雄事。

木兰花馥三春瑞;
易俗移风万户新。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撰杨姓析字联。

载福勋名垂宇宙;
云中旭日吊英贤。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抗日名将杨载云庙联。

忌我何尝非赏识;
欺人毕竟不英雄。
——杨芳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名将杨芳自题联。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杨继盛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明·杨继盛自题联。
   
鲁冠千军称无敌;
声威万代佩长城。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杨家祠堂联。

-----------------------------------------------------------------

〖杨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河洛传真,程门立雪;
章坛华胄,清白传家。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哲学家杨时,有“程门立雪”传说。下联典指东汉·杨震。

祖德恢弘,属守鱣堂旧则;
孙枝繁衍,别开鸠水名门。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杨家渡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下联典指本支杨氏居于芜湖,“鸠水”,在芜湖东。

业炳关西,继世簪缨留旧泽;
学源河北,传家诗礼焕新声。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事。

系出弘农,俎豆馨香绵百世;
家传清白,箕裘继述振千秋。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杨震事。

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
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
——杨沂孙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清代书法家杨沂孙自题联。杨沂孙,字舆,道光举人。善篆书。

关西孔夫子,英雄人物宗风范;
北宋杨家将,文武衣冠祖庙光。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的故事。下联典指家喻户晓的宋代杨家将。

溯昌邑辞金作宦,廉明名臣自昔关西重;
忆程门立雪帅事,诚敬理学于今海内宗。
——佚名撰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杨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杨震的故事。下联典指宋代杨时的故事。杨时去见老师程颐,适逢老师小憩,杨时就站在门外一直等着,这时天下着大雪,当老师察觉,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杨时尊师重道的精神是感人的。

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
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
——佚名撰广东省兴宁县大坪镇布路村杨氏宗祠善庆围堂联
    兴宁杨氏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总是以“客人”的身份入主异地,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除顽强斗争的一面外,还有仁爱处世、以礼待人的另一面。客家人的处世哲学,尊崇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以“仁”为本,以“礼”待人。在客家族群中,具有敬老爱幼、知上知下的良好风尚。我们进入客家村寨调查,主人们总是热情地招呼喝茶,捧出他们认为最好的食物招待客人。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体现在此联的主张,劝人“以和为贵”,处世更为直截了当。

============================================================

附录:【杨姓典故、趣事】

〖歧路亡羊〗
    “歧路亡羊”源于《列子·说符》。
    相传,有一次杨子(即杨朱,是战国时一位学者)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于是他派全家会去寻找,同时也请杨子的仆人帮着去找,杨子对此大为不解,感叹着问,失掉一只羊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去找呢?失羊者说,因为歧路太多了。可是他们找了一整天回来,杨子问找到没有,他们都叹息说没找到。杨子又感到不解,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回答说:“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意思是说,歧路之中又有歧路,岔路太多,我们不知道羊往哪一条岔路上去,所以就回来了。杨子听后感触颇深,家里的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杨子:“羊是不值钱的畜牲,何况走失的羊又不是你的,为什么要这样心事重重的?”杨子听后并没有回答。可是这些话被站在一旁的杨子的学生听到了,他感慨地说:“道路因为岔路多,所以容易使羊丢失,学者因为经常替别人打主意而往往为此丧失了性命,杨子的不快乐难道还不明白吗?”
    后来,人们用"歧路亡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就找不到真理,就会犯错误。

-----------------------------------------------------------------

〖一衣带水〗
    “一衣带水”源于《南史·陈后主纪》。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两国互不侵犯。北周的相国杨坚把持着重兵,于公元581年废掉了年仅8岁的周静帝,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陈国的陈后主荒淫无度,国势衰弱。杨坚称帝后,为了独霸中国,早就有灭陈之意,只是苦于势力还不够强大,所以做了一系列的让步。但是陈后主却得寸进尺,企图吞并隋朝。隋朝的谋士认为陈后主即将作乱,会给百姓带来灾难。隋文帝叹息道:”我身为百姓的父母,江南的百姓受到陈后主的压迫,我哪里能因为隔了一条衣带那么宽的长江而不去拯救他们呢?”
    公元588年,杨坚派了50万大军,由儿子杨广做统帅攻打陈国,陈国溃不成军,最后投降了隋朝。从此,东晋以来将近三百年的南北对立局面结束,国家重新得到了统一。
    后来,人们用“一衣带水”比喻两地之间虽有江河海洋的阻隔,但由于都有友好往来的共同要求,所以再宽的江河只不过像一条衣带罢了。这个成语现在多用于褒义。

-----------------------------------------------------------------

〖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源于《汉书·杨恽传》。
    杨恽是西汉宣帝时期丞相杨敞的儿子,后因告发霍光的子孙谋反有功,升为中郎将,被封为平通侯。杨恽为官清廉,虽然自己很有才干,但是并不恃才傲物,还喜欢拿出自己的财物帮助别人,对别人的缺点和过失也会毫不留情地去批评,为此得罪了不少人。
    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的单于被人刺杀后,便慨叹道:“遇到不好的君王,大臣给他拟订了治国的良策他不采纳,结果自己却丧了命。就像秦二世的时候,任用小人,残害忠良,最终处取灭亡。如果秦二世能够亲近贤良忠臣,他的帝位也许还能保持到现在。总而言之,古代和当今的帝王都如同'一丘之貉'。”
    后来太仆戴长乐谓杨恽谋反,其中有一条罪状就是上面所说的话,谓其借此表示对当朝皇帝的不满。汉宣帝看后非常生气,立刻判决他大逆不道,施以腰斩之刑。
    后来,人们用“一丘之貉”比喻两者的品质和行为都是一样的恶劣,属于同一类型,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

〖杨朱的“为我”思想〗
    这些“逸民”、“隐者”之流,是道家的前驱。他们还只是各自随时地发泄一些牢骚,发表一些对新社会不满的言论。他们的思想还没形成为一贯的学说。他们的行动也基本上是个人的,还没有成为一个学派。
    首先为他们创立一种学说、一个学派的人是杨朱。
    杨朱本人的历史,我们知道很少。他的名字,见于先秦各书里,也有不同。《庄子》里所说的阳子居,《吕氏春秋》所说的阳生,都是他一人。照传统的说法,他是春秋末老聃的学生,也有说他是战国时人。
    传统的说法是靠不住的。从战国初期思想斗争的情况看,道家思想的出现总在墨翟以后。在《墨子》中看起来,墨翟所批判的仅只是儒家。可见当时还只有儒墨二家展开斗争。道家的出现,应在以后。
    《淮南子》说:“夫弦歌鼓舞以为乐,盘旋揖让以修礼,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而墨子非之。全生葆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而孟子非之。”(《汜论训》)这里所说的次序,就是历史的次序。在孟轲的时候,杨朱已有很大的影响。孟轲说:“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他要“辟杨墨”。从当时阶级斗争的观点看,他辟墨是奴隶主阶级与小生产者阶级矛盾的表现,而“辟杨”则只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内部矛盾。“辟杨”是因为孟轲看来,杨朱所代表那一派,同隐者、逸民一样,只注意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消极反抗。
    杨朱的中心思想,照孟轲所说的,是“为我”。他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韩非也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说:“阳生贵己。”(《不二》篇)阳生就是杨朱,贵己就是为我。
    大概杨朱一派有“不拔一毛”、“不利天下”的口号。这个口号可能有两个解释。一个是,只要杨朱肯拔他身上一根毛,他就可以享受世界上最大的利益,这样,他还是不干。另一个是,只要杨朱肯拔他身上一根毛,全世界就可以都受到利益,这样,杨朱还是不干。前者是韩非所说的解释,是“轻物重生”的一个极端的例;后者是孟轲所说的解释,是“为我”的一个极端的例。两个解释可能都是正确的,各说明杨朱的思想的一个方面。
    孟轲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下》)在《庄子》书中,也是杨、墨并称。《骈拇》篇说杨墨是“骈于辩者”。《胠箧》篇要“钳杨、墨之口”。可见杨朱和他这一派的人长于辩论,而且辩论的“言”是很多的。他们有很多的辩论,支持他们的“为我”的一贯的理论。
    在《吕氏春秋》的《本生》、《重己》、《贵生》、《情欲》、《审为》这几篇中,保存有些辩论,其内容就是像这些题目所表示的。我们可以相信,这些辩论是杨朱一派的学说。因为韩非称“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的人为“轻物重生之士”。《淮南子》也说:杨朱“全生葆真”。《吕氏春秋》这几篇,正是讲这些道理。我们可以用这几篇作讲杨朱这一派学说的资料。当然其中有许多是后来的发展,不是杨朱本人的著作。至于《列子·杨朱》篇虽然标明是杨朱的学说,但是《列子》全书都晚出,不足为据。
    照这几篇所说的看起来,杨朱派所重的“生”就是生命。“生”的根本就是“身”即身体。杨朱派认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为的养生,也就是养身。“物也者,所以养性(生)也,非以性(生)养也(非下原有所字,依俞樾校改)。”(《吕氏春秋·本生》)。《吕氏春秋》说:要帽子是为的头,要衣服是为的身体。如果一个人砍头去换帽子,杀身去换衣服,任何人都知道是不应该的。因为头及身是“所为”,帽子及衣服是“所以为”。照这个例子推起来,“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为》)。身是主体,一切都是为的它。一个人的身,就为他的“我”。为身就是“为我”。从这个前提出发,可以得到如韩非所说的,“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的结论,也可以得到如孟轲所说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结论。
    杨朱派认为生命的内容是欲望,“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吕氏春秋·情欲》)人在生活中欲望得到适当的满足,这就是生命得到最好的发展。《吕氏春秋》引子华子说:有全生,有亏生,有迫生。“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高诱注:半也。)得其宜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他说:屈服、羞辱都是人所甚恶者。“迫生不若死”。死是“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贵生》)从阶级斗争的情况看,这也就是说,宁可死也不愿向新兴地主阶级屈服,不接受地主阶级给予他们的耻辱。这是没落奴隶主以死为反抗的思想。
    但是,满足欲望也要有节制,不然的话,就要伤生命。《吕氏春秋》说:“耳不乐声,目不乐色,口不甘味,与死无择。古人得道者生以寿长,声色滋味能久乐之。奚故?论早定也。论早定则知早啬,知早啬则精不竭。”(《情欲》)这是说,耳须能享受好的声音,眼须能享受好的颜色,口须能享受好的味道,这样生活才有意义;不然的话,就与死没有分别了。但是要想长久生活,长久享受这些享乐,必须保持着生命的存在,不要早死,所以要在很早的时候就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使用太过。这就要及早懂得吝啬,这就是所谓“早啬”。同时为了保持生命,对于欲望要及早的克制。
    《列子·杨朱》篇引杨朱的话说:“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照孟轲、韩非关于杨朱的评论看起来,这一句话可能是杨朱的思想。这一句话说明,杨朱的“为我”的思想,是他的世界观,同时也是他的政治思想。
    在社会的大转变时期,各个阶级都企图用它的世界观改造世界,使社会合乎它的阶级利益的要求。这就是“各以其道易天下”。“易天下”就是改造社会。
    “人人不利天下”,可能解释为,每人都不作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也都不作有害于自己的事情。这个原则的前提是,认为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利益的最好判断者,最能知道他自己的利益是什么。谁也用不着管谁,谁也管不了谁。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有的,这只是道家的人所幻想的一种生活。他们都赞美这种生活,认为是“至治”。如果这就是“至治”,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便是“至乱”。
    “人人不利天下”也可能解释为,每个人都不争权夺利。杨朱认为,当时“天下大乱”,主要的是因为人们争权夺利,如果谁都不争权夺利,天下就太平无事了。杨朱企图以这种思想反对奴隶和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阶级进行的阶级斗争。
    无论照哪一种解释,都可以说明杨朱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上的代表。
    专就全生保身,满足欲望这一点说,也是有困难的,困难在于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是互相矛盾的。究竟满足哪一种欲望好呢?杨朱一派认为要“早啬”,要克制,但也可能有另一种想法,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眼前的欲望的最大的满足,不需有任何限制,从而倒向纵欲主义。
    荀况说:有一派人,“纵情性,安恣睢,禽兽行……是它嚣、魏牟也”。(《荀子·非十二子》篇)魏牟就是《吕氏春秋》和《庄子·让王》篇所记载的中山公子牟。公子牟问詹子:明知道应该“重生轻利”,可是自己不能克制自己,怎么办?詹子说:不能克制就随便好了。既不能自制,又勉强不随便,那就是受了两层伤了(《吕氏春秋·审为》)。《庄子·盗跖》篇更进一步发挥了这样的思想。照这篇所说的,跖告诉孔丘说:“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这些话只是道家借跖的口说他们自己的话。无论如何,这可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这一种纵欲主义的思想。《列子·杨朱》篇所讲的杨朱思想,正是这种思想。这并不是杨朱本身的思想,但也是从“为我”发展出来的。“为我”的思想,可以从“贵生”发展到它的反面,从“贵生”转化为找死。

-----------------------------------------------------------------

〖杨贵妃复活日本国〗
    杨贵妃(719-759年),本名杨玉环,是隋朝名臣杨汪的“四世孙”(应为五世孙女),本弘农华阴杨氏,后曾祖杨J顷徙居河东,这支杨姓人又称为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杨氏。贵妃约在10岁的时候,父母双亡,改由叔父杨玄墩抚养。她天生丽质,又聪颖好学,能歌善舞,精通音律,机智警敏,善解人意。唐玄宗于天宝四年(745年)八月初六日正式册立她为贵妃。
    杨玉环与唐明皇李隆基结合后,爱情生活还是过得很美满称心的。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贵妃与玄宗等人弃皇宫而逃。次年7月15日行至马嵬坡,军队发生哗变,指名要玄宗处死她。年38岁。
    有人甚至考证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原是杨贵妃的后代。相传,在日本,姓八木的人很多,许多人将“八木”写成“杨贵”。有人认为,八木家族和杨贵妃也许有血缘关系。据日本渡边龙策《杨贵妃复活秘史》记载:杨贵妃在长安大乱后逃到扬州,东渡日本。日本山口县、向津县半岛的久津,就是她搭船到日本的第一站,至今还有一处名为“杨贵妃之墓”的五轮塔。当地人人都能告诉你详细的地点。
    还传说杨贵妃是名古屋热田大明神的化身。据说唐玄宗要讨伐日本,大明神化为绝世美女,前来唐土,迷倒玄宗,使其忘却了攻击日本的计划。这位绝世美女就是杨贵妃。她在马嵬坡缢死后,灵归热田。如今,热田神宫境内东北角有清水社(俗称清水神),长满了青苔地的石台,或者靠北进内云见山台地的古老台阶,据说是杨贵妃灵墓地的遗址。早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就有了这种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

〖杨修之死〗
    相传东汉末年,杨彪的儿子杨修,是个文学家,才思敏捷,灵巧机智,后来成为“一代奸雄”东汉相国曹操的谋士,官居主簿,替曹操典领文书,办理事务。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后花园。落成时,操去观看,在园中转了一圈,临走时什么话也没有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工匠们不了解其意,就去请教杨修。杨修对工匠们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你们把园门造得太宽大了。工匠们恍然大悟,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验收。操大喜,问道:“谁领会了我的意思?”左右回答:“多亏杨主簿赐教!”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忌讳。
    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了一盒精美的酥(奶酪),想巴结他。曹操尝了一口,突然灵机一动,想考考周围文臣武将的才智,就在酥盒上竖写了“一合酥”3个字,让使臣送给文武大臣。大臣们面对这盒酥,百思不得其解,就向杨修求教。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竟拿取餐具给大家分吃了。大家问他:“我们怎么敢吃魏王的东西?”杨修说:“是魏王让我们一人一口酥嘛!”在场的文臣武将都为杨修的聪敏而拍案叫绝。而后,操问其故,修从容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虽然喜笑,而心头却很妒嫉杨修。
    曹操多猜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有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起来的时候,假装作梦,佯惊问:“何人杀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又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更加厌恶杨修。
    曹操出兵汉中进攻刘备,困于斜谷界口,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朝,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悖。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公何收拾行装?”修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此情后,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说:“你怎敢造谣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

〖程门立雪——杨时尊师重道〗
    杨时自幼聪颖好学,受学于本县即今福建将乐及邵武一些名士之门。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登进士第。元丰四年(1081年),受任徐州司法。适逢当时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讲孔孟绝学于河洛,即在今洛阳等地设馆讲孔孟儒学,杨时认为这是机会难得,于是辞掉徐州司法的官职,毅然偕同建安游定夫(游酢)同往颍昌(今河南许昌)师事程颢。师徒相见恨晚,配合默契,相互切磋,深得程颢器重,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
    严冬的一天,杨时与同窗游酢去拜访先生程颐。程颐正在小睡。杨时和游酢不愿惊扰老师午休,二人便冒着严冬的风雪站立门外等候。几个时辰之后,程颐醒来出门一看,雪下了三尺多厚,杨、游二人早已成了两尊雪人。后学者被他们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所感动,于是这段趣闻不胫而走,“程门立雪”的成语典故流传至今。

-----------------------------------------------------------------

〖不是六斤半〗
    隋文帝开皇年间,越国公杨素任尚书令。当时有一位姓出名六斤的人想拜见杨素,便带着名纸到尚书省,在门口遇到了儒林郎侯白,请求侯白代他署上姓名。侯白遂写成“六斤半”。名纸很快传到杨素手里。
    杨素对这个人的姓名感到奇怪,便召来出六斤问道:“你的名字叫六斤半?”出六斤回答道:“您搞错啦!是出六斤。”杨素拿着名纸在他面前一晃:“这上面为何写成六斤半?”出六斤解释道:“刚才在门口请侯秀才代写的,大概是他写错了。”
    杨素马上把侯白召来,指了指出六斤问道,“你怎么把人家的名字给写错啦?”侯白分辩说:“没写错呀。”杨素便拿起出六斤的名纸,指着侯白书写的“六斤半”三个大字,得意地问道:“肯定是你写错了。若不是你错,为什么人家姓出名六斤,请你代笔,你却写成
了‘六斤半’?”
    侯白恍然大悟,回答道:“是这么回事,刚才我在尚书省门口遇见他,他求我写字,既然他说是出六斤,我捉摸着那只能是六斤半了,不料到竟写错了。”杨素听后,笑得前仰后合。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

〖腊月何处有蛇咬〗
    隋朝时,有一个人内心特别敏慧,但却有个天生的缺陷——口吃。越国公杨素每逢闲闷时,便把他召来畅谈取乐。
    有一年腊月,杨素与这人在府中闲坐。杨素戏问道:“有这么一个大坑,深一丈,方圆也是一丈,假如把您放在里面,您可有什么办法出来?”这人低头想了好长时间,忽然抬起头来问道:“坑……坑里有……有梯子吗?”杨素说:“当然无梯啦,若有梯子,还用问您吗?”这人又低头想了好长时间,问道:“白……白……白……白天?还是夜……夜……夜……夜……夜里?”杨素不耐烦地说:“管什么白天黑夜?我问您可有法子出来?”这人反问道:“若不是在……在夜晚,眼睛又……又不瞎,为何掉入……入坑里?”杨素听了,大笑不止。
    杨素又问他:“假如我突然命您做一军官,守一小城,您手下的兵士不过千人,粮食也仅够吃几天,城外有数万敌军包围。您作为城中主帅,可有什么守城之计?”这人低头良久,问道:“有……有援……援兵吗?”杨素答道:“正因为没有援兵,所以才问您呢?”这人又沉吟很久,抬头对杨素说:“诚……诚如君言,失败难免。”杨素又大笑不止。
    接着,杨素又问道:“看来您多智多能,我提的问题没有能难住您的。现在再问您一事:今天家中有人被蛇咬了脚,您说应该怎么医治呢?”这人应声回答:“取五月五日南墙下雪……雪……涂……涂即……即治。”杨素问:“五月哪里能有雪?”这人笑着反问道:“既然五月没……没有雪……雪,那么……么腊月何处有蛇咬?”杨素听了,笑得前仰后合,把这人打发走了。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

〖浴狗日〗
    民间传说:三月三日为浴佛日,六月六日为浴狗日。
    有一年的三月三日,一位客人来拜望杨南峰,杨南峰因正在洗浴,没有接见他。客人不理解,认为杨南峰太傲慢无礼,寻思着以后报复他。
    同年六月六日,杨南峰去回访这位客人,这位客人也以正在洗澡为由而拒绝接见他。杨南峰忽然想起他这是在报复,便在客人的墙壁上戏题一诗:
    君昔访我我洗浴,我今访君君亦浴;
    君访我时三月三,我访君时六月六。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1-26 21:16:58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杨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杨卓霖烈士
    杨卓霖(——-1907),湖南省醴陵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行伍出身。1900年曾随清军在京、津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后愤清政腐败,乃周游各省联络会党密谋起义,欲推翻清朝。后入南京将备学堂学习。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时为陈天华投海深深感动,想大干一番事业,遂为学习爆炸技术专门迁至横滨。不久,他的好友姚宏业被留学生选为灯国设学代表,路过横滨,两人相对面位,各以死相勉。积极投入反对日本取缔中国和朝鲜留学生的斗争。1906年回国返沪,创办《竟业旬报》,宣传革命。准备策应湘赣萍(乡)、浏(阳)、醴(陵)起义(又称“丙午萍浏之役”),后起义已告失败,乃转赴扬州准备谋刺两江总督端方,因事败被捕。负责审讯的清吏以其是自己的同乡,暗示只要不承认革命党,就可为他减罪。但杨卓霖却直言不讳,说他就是革命党,曾读欧洲历史,知中国如不实行政治革命,就不足以救亡。临终时遗言为:“不自由毋宁死。佛家云,众生一日不出地狱,即余一日不出地狱”。遂于1907年底在南京慷慨就义。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26 21:16:48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杨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杨殷烈士
    杨殷(1882.8.12-1929.8.30),字孟揆,又名杨梦夔、杨夔礼、杨典乐,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出身于一个小康户家庭。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转为国民党党员。192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军队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军事部长(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军委主席),为党和军队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主革命时期,1913年3月在上海曾向镇压革命的上海镇守使郑汝成行刺。1914年转为中华革命党党员。1917年在广州任孙中山卫队副官,兼大元帅府参军处参谋。1919年起在广州西关盐务稽核处当师爷。1922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专门从事党的工作,并变卖家产,解决党组织活动经费的困难。同年底,被派往苏联参观、学习。1923年春回国后,从事职工运动,并根据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需要,参加国民党组织的活动,同年10月被选为国民党广州市第四区分部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他先后在广州、佛山、顺德等地以及粤汉铁路职工中组织工会,开展工人运动,同时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建立共产党的组织。
    大革命时期,1925年3月,任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广州办事处顾问。同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工人部特派员身份去上海,慰问香烟业罢工工人。10月参与组织工农兵革命武装,配合平定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1月,出席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介绍广东、香港、上海等地工人运动,以及建立广东工团军的经验。同年5月起,参与组织广三、广九、粤汉铁路工人罢工,配合东征军回师镇压军阀杨希闵、刘震寰部的叛乱。后又以中华全国总工会代表身份参与领导广东省港大罢工。1926年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坚决主张反击蒋介石的反共阴谋活动。同年7月,参与组织铁路工人纠察队,并率队与工贼控制的反动武装进行战斗。1927年参加中共广东区委领导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整顿党的组织和工会,准备应变,坚持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广东区委改组为省委,任省委委员兼省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后又兼省委肃反委员会主席。往来于香港、粤东、广州、海南岛等地,指导武装斗争和肃反斗争。同年11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负责总指挥部参谋团的工作,率敢死队配合第四军教导团攻下公安局,接着又指挥西关地区战斗。广州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任人民肃反委员会委员。张太雷牺牲后,任广州苏维埃政府代理主席。起义失败后,到海陆丰协助彭湃等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6月至7月,出席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候补常委。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长兼江苏省委军事部长,曾到江苏、山东、安徽等地指导武装斗争和白区工作。1929年8月24日,由于叛徒白鑫告密,与彭湃等在上海被捕,30日与彭湃、颜昌颐、邢士贞4人一起被秘密杀害于龙华上海警备司令部内,时年47岁。中国工农红军曾建立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以志纪念。

    杨开慧烈士
    杨开慧(1901.11.6-1930.11.14),女,幼名霞,字云锦。湖南省长沙市人。出身于进步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昌济先后在湖南第一师范和北京大学任教,是一位爱国的进步学者。她先后在衡粹实业学校、隐储女校、长沙稻田女子师范附小读书,在长沙结识毛泽东。1918年秋随父到北京,在家努力自修,攻读英文,阅读新思想、新文化书刊,同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毛泽东经常接触,受到他的启发和影响。1920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参加北京“五·四”爱国运动,同年底毛泽东再次到北京,俩人开始建立恋爱关系。1920年1月杨昌济病故后,举家返回湖南省长沙板仓。不久入长沙福湘女子中学读书,带头剪短发,组织发动进步同学,同反动的学校当局进行斗争。7月协助毛泽东等创办长沙文化书社,不久同毛泽东结婚。1922年同毛泽东居住在长沙清水塘,作为中共湘区区委的秘密机关,担任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同时兼任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干事。协助毛泽东热情接待来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妇女,处理区委机关大量日常事务。开展农民运动、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学生运动,成为毛泽东的忠诚伴侣和得力助手。
    大革命时期,1924年随毛泽东到上海,到小沙渡纱厂工人夜校讲课,随向警予开展妇女运动。1925年2月随毛泽东回韶山,协助他开展农民运动,开办农民夜校,建立雪耻会,发展党组织。同年冬赴广州,为毛泽东担任联络交通工作,去中央政治讲习班听课。1926年11月同母亲带孩子返回长沙。1927年初随毛泽东到武昌,经常帮助他抄写材料。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在严酷的白色恐怖中,按照党组织的安排,同母亲及三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回到长沙板仓,积极支持毛泽东深入农村领导秋收起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参与领导以板仓为中心的长沙、平江边界的地下斗争,经常深入贫苦农民家中进行宣传和组织活动,重建党的组织,独自顽强地战斗整整3年。1930年7月底8月初红军攻占长沙并撤离后,国民党湖南当局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屠杀革命群众。10月中旬她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长沙陆军监狱。在狱中,面对穷凶极恶的国民党长沙警备司令部“铲共队”的种种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逼迫她登报声明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她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你们要打就打,要杀就杀,要想从我的口里得到你们满意的东西,妄想!”“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并鼓励同监难友坚持斗争,利用亲友探监向党组织汇报狱中情况。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仅29岁。
    毛泽东在1957年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句,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词中热情怀念的“骄杨”就是指他的夫人和战友杨开慧;“柳”则是指李淑一死去的丈夫柳直旬。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26 21:16:3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杨姓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杨连弟烈士
    杨连弟(1918-1952.5.15),天津市北辰区北仓镇人。194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修复陇海铁路8号高桥时,机智勇敢地攀上40多米高的桥墩,提前完成修桥任务,荣获“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9月光荣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第1师1团1连副连长。
    在朝鲜战场上,多次出色完成抢修铁路大桥的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朝鲜前线的战斗,先后荣立战功6次,其中大功1次。1951年7月,在抢修清川江大桥时,带领一个排12次搭设浮桥,并创造出“钢轨架浮桥”的方法,保证了正常施工,使几次中断的大桥顺利通车。1951年8月,出席了志愿军铁道兵首届庆功大会;9月当选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国庆观礼团代表归国观礼,并应邀列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1952年3月重返朝鲜前线。在粉碎敌人“绞杀战”的战斗中,英勇指挥部队坚守百岭川等重要桥梁地段。1952年5月15日,在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时年34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光荣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1枚。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连弟连”。

    杨根思烈士
    杨根思(1922-1950.11.29),本名羊庚玺,祖父羊金魁,父亲羊德堂,江苏省泰兴县羊货郎店人。1942年参加革命,1944年3月参加新四军,在新兵登记时,部队同志将“羊根玺”误听(写)为“杨根思”,从此沿用杨根思名。杨根思这块质朴的矿石(玺),投入了人民解放军这座大熔炉,在战斗烽火中炼成了一块好钢。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20军58师172团参谋,1946年10月在攻击郭里集战斗中,根思用拉雷炸毁碉堡,战后被誉为“爆破大王”。1947年1月攻击齐村国民党守军。杨根思用两包炸药连炸两座碉堡,又抱炸药包慑破敌胆,迫使堡内大批守军缴械投降。战后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1948年12月由第172团参谋调任第172团3连3排排长,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大军渡江后,参加解放上海战役,被提升为第172团3连副连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参加军首届英模大会,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随升为第172团3连连长,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同年9月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接见。1950年11月7日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连长。11月29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南小高岭战斗中,带领3排战士坚守阵地,切断美军退路,接连击退敌人8次品反扑。阵地上只剩下3人,通讯员玉喜负伤,重机枪手陈德胜于弹打光,杨根思果断命令两战友撤下,独自坚守,美军一军官挥舞陆战一师的旗帜发动最后冲击,嚎叫着领队逼近阵地。杨根思举起驳壳枪将美军官及军旗击倒,点燃导火索,身抱炸药包冲入敌阵,轰然与群敌同归于尽,时年28岁。杨根思用生命保住了小高岭阵地,为夺取第二次战役胜利立了卓越功勋。1952年5月9日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英雄光荣称号,并将所在连队命名为“杨根思连”,3排命名为“杨根思排”。1953年6月25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利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1枚。
    1955年泰兴县人民政府亦在其家乡修建“杨根思烈士祠”,后改名为“杨根思烈士陵园”。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26 21:16:17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杨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杨白冰上将
    杨白冰(1920——),四川省潼南县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参加八路军和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入陕北公学和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129师组织部干事。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太行军区1942年夏季反“扫荡”。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129师延安留守处政治协理员,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中共经扶县委组织部部长,经东县工委书记兼县游击大队政治委员,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组织部科长,第二野战军后勤部组织部副部长。参加了进军大别山、淮海、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后勤部组织部部长,第二政治干部学校组织部部长兼干部部部长、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青年部副部长,成都军区组织部部长。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区副政委、政委,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委员,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秘书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2年10月至1993年3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57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59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怀庆上将
    杨怀庆(1939.2-——),山东省寿光县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护卫舰支队政治部组织科干事,东海舰队干部部干事、科长、副部长、部长,舟山基地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87年入读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90年10月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1992年11月任海军政治部主任。1994年任海军副政治委员。1995年8月任海军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0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4年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2000年6月21日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

    杨国屏上将
    杨国屏(1934.10-——),原名杨祖藩,湖北省钟祥县人。1950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观测员、测绘员,1969年任沈阳军区司令部作战部测绘科参谋、作战科副科长和科长。1976年6月任沈阳军区司令部作战部副部长,后任部长。1982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83年5月任陆军第64军参谋长。1985年8月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1990年4月任济南军区参谋长。1991年入国防大学学习。1993年12月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94年12月任国防大学副校长。1996年2月至1999年12月起任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8年晋升为上将警衔。

    杨国梁上将
    杨国梁(1938.3-——),河北省遵化县人,196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基地任参谋,1971年任基地司令部副科长,1976年任基地发射团副团长,1982年任基地司令部副处长、处长,1983年任基地副司令员,1985年任基地司令员,同年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员,1992年11月起任第二炮兵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四、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1998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杨德中上将
    杨德中(1923-——),陕西省渭南县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八路军115师滨海军区连政治指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鲁中南军区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莱芜、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副局长、局长兼中央警卫师师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第一副主任兼警卫局局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杨德清上将
    杨德清(1942.9-——),湖北省应城县人。1963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班长,排长。1973年任武汉军区政治部秘书处秘书。1977年3月任装甲兵团政治委员,1980年入政治学院学习。1982年8月任装甲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主任、政委。1985年8月任陆军第54集团军政治部主任。1989年11月任军事经济学院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1991年12月任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1994年12月任总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纪委书记,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1999年5月任成都军区政治委员。2003年12月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五、第十六届中央纪律委检查委员会委员。
    1990年由大校晋升为少将军衔,1996年晋升为中将军衔,2004年晋升为上将军衔。

    杨桓中将
    杨桓(1927-——),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人。北洋大学肄业。1948年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中南军政大学政治部干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大学政治部干事,1957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历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讲师,国防科委基地科长、副处长、副团长,国防科工委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第二炮兵技术装备部部长,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杨永斌中将
    杨永斌(1927-——),山东省济宁市人。1943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兵组织。1945年4月参加八路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连副政治指导员。1947年在滕县战斗中,荣立一等功。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第103师炮兵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淮海、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入空军部队。任空军航空预备学校预科总队3大队政治指导员、训练部政治助理员、大队副政治委员、直属队政治协理员,空军飞行大队政治委员、某基地大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1963年入空军学院政治系学习。后历任空军团政治委员,1970年后任沈阳军区空军组织部部长、空军航空军某师政治委员,乌鲁木齐军区空军指挥所政治委员,1983年任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1990年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是第六、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16日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杨振玉中将
    杨振玉(1931.10-1999.7.8),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县(今市)人,1947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任赤峰县支队战士、文书,师文化教员,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参加了平津战役、太原战役,作战勇敢,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先后任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团射击主任、飞行大队长,参加数十次空战,共击落敌机3架、击伤1架,先后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荣获空军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58年以后,先后任副团长,空军学院研究部研究员,团长,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师长兼司令部参谋长,某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空军上海指挥所副司令员,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在历任的各个工作岗位上,均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参与领导了全军院校研究生教育工作。1987年出席了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是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1999年7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1岁。

    杨业功少将
    杨业功(1945-2004.7.2),湖北省应城市人。1963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班长、排长、参谋、作训处长、旅长,解放军第二炮兵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解放军第二炮兵参谋长等职。入伍40多年来,他牢记军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特别是走上基地领导工作岗位后,殚精竭虑,忘我工作。先后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常规导弹旅,组织了第一枚常规导弹发射,多次出色完成了军事演习等重大任务。为部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呕心沥血,拼搏进取,做出了突出成绩。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杨业功一心一意想打赢、谋打赢,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旅,先后参加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和国庆5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特别是担任某基地司令员期间,他和党委“一班人”精心谋划,精心组织,部队力量建设、战场建设、军事训练、人才培养和装备配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部队战斗力得到快速提高。对导弹部队事业执著追求,工作扎实深入,每年有100多天到部队检查指导,每个新建阵地都是亲自勘察、选点,所有点位都熟记于心。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拼命工作,即使在病重期间仍然牵挂部队建设,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生活简朴,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不谋私利,在官兵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4年7月因积劳成疾病逝。200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给杨业功同志授予“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

    杨华荣少将
    杨华荣(1944.10.4-——),女,湖南省醴陵县人。出生于一个革命军人家庭。1963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济南军区军医学校。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2月分配在济南军区某医院任眼科医生。1979年3月,调到新组建的基建工程兵通信指挥部卫生处任助理员,负责计划生育工作,使该部队独生子女领证率达到先进水平。1984年5月,调到总参谋部管理局工作,任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使计划生育率达到100%,独生子女领证率、晚婚率保持在99%以上,受到总部表彰。1985年2月至1998年1月,任总参谋部管理局卫生处副处长、处长。主持制定总参谋部《卫生工作建设规划》、《医疗保健工作规划》和《除害灭病工作规划》,有效地加强了总参谋部的卫生建设工作。1989年,她筹划成立总参谋部中心门诊部,从而缓解了机关看病住院的矛盾,推动门诊部业务建设的发展。1998年1月,任总参谋部管理局副局长。分管卫生行政、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她指导和参与了《人口与优生》、《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基础知识》等书的编写,被解放军《健康杂志》聘请为编委会委员。
    1999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杨兴隆少将
    杨兴隆(1931-2002.10.13),河北省迁县安人。1947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0集团军政治委员,陆军第54集团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专职委员。1991年7月离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10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杨志泛少将
    杨志泛(1932-1989),原名杨芝法,浙江省临海市城关镇人,原籍天台县南屏乡南山上杨村。1949年6月,在临海回浦中学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调天台县人民武装部工作,驻南山片,兼任杜潭乡乡长。白天领导贫苦农民减租减息,斗土豪分田地,晚上组织民兵埋伏要道,截击土匪,英勇作战。195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调温州军分区任团政治处助理员。此后历任省军区政治部秘书处与司令部办公室秘书,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秘书、副科长,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师副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南京陆军学校副政治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坚决斗争。后调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治委员。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晋升为少将军衔。1989年9月28日因患胰腺癌病逝,终年57岁。

    杨俊生少将
    杨俊生(1943.12.26-——),女,是著名开国将领杨成武上将之女,福建省长汀县人,出生于河北省易县。1961年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自动控制专业学习,1968年毕业分配到某导弹部队工作。1983年调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作,先后任武警总部干部处副处长、技术装备部部长、科技开发部主任等职。1996年7月晋升武警少将警衔,是中国武警部队组建以来第一位女将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组建伊始,急需大量德才兼备的干部去挑大梁。聂荣臻元帅对杨俊生的思想表现、政治素质、工作业务能力等方方面面比较了解,便向武警总部写了一封推荐信……从此,杨俊生走进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这一年,杨俊生40周岁。开始,她在武警部队政治部工作。3年后,就任武警总部警务装备处副处长。1991年3月,杨俊生被任命为武警总部技术装备处处长,全面负责整个武警部队技术装备的业务工作。武警部队重新组建初期,装备建设是弱点,也是难点。装备老化、型号杂、质量差、缺编多等问题特别突出。不仅缺乏武警部队执行处置突发事件和执勤等特殊任务的专用装备,即使原有的老式“车、马、炮”,往往也不够规定数量。于是,她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武警部队武器装备的基本建设上,向着装备建设系列化、专业化、规范化方向,保证部队“开得动,收得拢、联得上,打得赢”。成立科技开发部,是杨俊生“走中国武警特色科技装备道路”构想的第一步棋。
    1993年4月29日,科技开发部正式成立,杨俊生兼任该部主任。紧接着,她又走出了第二步棋:边研制边生产,把更多更好的警用装备器材以最快的速度装备到部队。这时的杨俊生,肩上还没扛那颗“将”星……然而,她却很会给自己“排兵布阵”、“四面出击”、“多线作战”!1994年6月,JJ93-l型展合式野战指挥车隆隆地开出研制基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7月,中国武警第一台94式装甲防暴车通过鉴定试验,装备部队使用。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杨俊生在科技兴装的路上迈着坚实的步伐,取得累累硕果。
    1996年7月11日晋升为武装警察专业技术少将警衔。

    杨福坤少将
    杨福坤(1944-2002.7.20 ),辽宁省新金县人。1969年9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70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排长、干事、秘书,北京军区军事法院院长,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办公厅研究室研究员,中央军委法制局局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7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8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26 21:15:2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杨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杨勇上将
    杨勇(1912-1983),原名杨世竣,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政治部宣传大队长,红三军团连政治委员、营政治委员、5师14团政治处主任,第4师10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第4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副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副司令员兼343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教导第3旅旅长,延安军事学院高干队队长,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五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司令员,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第二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副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1月6日逝世,终年71岁。

    杨至成上将
    杨至成(1903-1967),贵州省三穗县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连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28团一营连长,井冈山留守处主任,红四军、红12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红军总兵站站长,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1938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6年回国。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华中军区军需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财经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4岁。

    杨成武上将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2师教导大队政治委员,第11师32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独立第一师师长,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司令员,第20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参谋长,京津卫戍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员,华北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第一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副总参谋长兼神州军区司令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2004年2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杨得志上将
    杨得志(1910-1994),湖南省醴陵县人。1928年参加工农革命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1师班长、排长、连长,第45师管理科科长、93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一团团长、副师长,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344旅副旅长、代旅长,冀鲁豫支队支队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第19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兼陕西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二届中面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曾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枚。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0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杨秀山中将
    杨秀山(1914-2002),原名杨木森,湖北省沔阳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六军政治部宣传员,红三军第七师政治部宣传队长、七师总支书记,红2军团第4师11团政治委员,12团政治委员,第四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骑兵营政治委员,358旅7团政治委员、旅副政治委员,晋绥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四旅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第二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事学院高级系班主任,军事师范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院校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校部副部长,国防工业委员会政治部主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政治学院副院长,后勤学院院长。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1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杨国夫中将
    杨国夫(1905-1982),安徽省霍丘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游击队分队长、特务队队长,红四军第12师35团连长,第10师30团副营长、营长,红30军第90师269团副团长、270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山东纵队第三旅副旅长,清河军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司令员兼第七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师长,第六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43军副军长,江西军区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副校长、校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7岁。

    杨梅生中将
    杨梅生(1905-1978),原名杨勋梅,湖南省湘潭县人。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武汉警卫团。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11师31团班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31团副队长,红一军团第12军特务大队大队长,第36师106团团工,湘赣红3师师长,四川军区参谋长,军委警卫营营长,红四方面军总部纵队参谋长,抗日救国军总指挥部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警备科科长,新四军竹沟留守处参谋长,江北指挥部副参谋长,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独立旅旅长兼路东联防司令部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热河军区代司令员,合江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46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军长,湖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8年1月9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3岁。

    杨力少将
    杨力(1918-1999),江西省瑞金县人。1931年参加瑞金县中国工农红军游击大队。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排长,红一方面军总部特务团连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注游击第3支队支队长、第四军分区特务营营长、第9地区队参谋长、第36团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带领部队在正太路东段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第1旅副参谋长,冀察热辽独立第十三旅参谋长,热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冀热察独立第七师参谋长、副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六军一五九师副师长。先后参加了内蒙古多伦战斗、承德保卫战、热河省古北口平古线战斗和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中成立后,任军委海军司令部训练处处长,海军第一航空学校副校长、校长,海军北海舰队航空兵部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司令员、顾问。致力于军事训练改革,注重加强部队后勤设施建设和国防工程建设,为海军舰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9月20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81岁。

    杨弃少将
    杨弃(1918-1975),原名泳周,字郁斌,陕西省汉阴县蒲溪镇后坝村人。1923年考入省立七中(今安康中学)。1938年上高中时参加抗日民族先锋队,同年7月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9连文化教员、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锄奸干事,苏北军区淮海军分区第2支队特派员,第6团营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6师16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9军117师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7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干部部部长、军政治部主任,旅大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辽宁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政治委员,辽宁省常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75年4月23日逝世,终年57岁。

    [B杨卓少将
    杨卓(1914-——),原名杨德财,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兴国县乡赤卫队。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6师18团排长,第4师11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第1师13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师兼第1军分区政治部锄奸科科长,第1军分区25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政治部副主任,华北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华北军区第3兵团政治部保卫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警备部干部部副部长,训练基地政治部主任,解放军外语学院第一政治委员,解放军技术工程学院第一政治委员,总参谋部三部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杨恬少将
    杨恬(1920-2002),江西省德安县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大队政治处宣传干事、大队政治处宣传股股长、第二分校队政治指导员,抗大总校文工团团长,抗大总校政治部教育科副科长、代科长,第6分校校务科科长,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队列主任,第四科副科长。为培养抗日骨干力量做出了贡献。参加了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副处长、处长,华北军区南线办事处副主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参谋处长,军区后勤部参谋处处长。参加了陇海线出击作战,在自卫战争中指挥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直属队圆满完成了围困开州敌人及渡河等任务,并努力做好济南、淮海战役中的战勤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总后勤部秘书处处长、计划局代局长、司令部副参谋长兼组织计划局局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方勤务部副部长,千方百计为志愿军筹措物资。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兼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院长,总后勤部司令部参谋长,国防科委后勤部部长,国防科工委后勤部部长等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后勤保障和管理的路子,为军队后勤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国防科研试验后勤保障工作领导岗位上,认真抓好军需供应、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加工修理等勤务技术和人员生活保障,圆满完成了科研试验的后勤保障任务。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5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杨森少将
    杨森(1916-2004),河南省固始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第75师225团通信班长、排长,特务连连长,团通信参谋。参加了鄂豫皖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通信参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区队长,中央北方分局警卫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晋察冀军区第12军分区游击大队大队长,军分区司令部通信股股长,第40团参谋长、团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和收复张家口、宣化、新保安、怀来、延庆的战斗。参加了绥远、正太、大清河北、保北、清风店、平津、太原、兰州、宁夏等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2军分区12团团长,第19兵团65军193师副师长兼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193师师长,第65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顾问等职。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部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4人晋升为少将军衔。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7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杨大易少将
    杨大易(1919-1997),四川省苍溪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第89师70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军直属队股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营政治教导员,第5大队政治处副主任,山东军区特务团政治处主任,滨海军区独立5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师4团团长、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1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38军11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师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参谋长、副军长,桂林步兵学校校长,湖南省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辽宁省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56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5月29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8岁。

    杨广立少将
    杨广立(1918-1997),字泽普,山东省滕县柴胡店村人。1926年春考入五所楼私立完全小学。翌年毕业。1936年由张学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
    抗日战争时期,任鲁南人民抗日义勇队战士、后为班长。同年7月任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2营5连政治指导员。1939年秋八路军115师进入鲁南,义勇总队19团改编为11 5师苏鲁支队,任苏鲁支队2营政治教导员。部队改编教导2旅5团,仍任2营教导员。精兵简政时,部队改设大队,任第3大队政治委员。115师在开展评选模范干部的活动中,在教导2旅党代表大会上被评为模范干部并授予奖章。1943春,被调到武工队任副队长。时过不久,任命独立支队副政委兼铁道游击队政治委员。1944年秋,鲁南军区第2军分区成立,独立大队撤销,任总支部书记兼军分区政治部组织股长。1945年8月,第2军分区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3师24团,任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8师24团政治处主任,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8师24团政治委员。1949年部队南下,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64师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22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60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4月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11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杨中行少将
    杨中行(1910-1987),安徽省六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川陕省委秘书长,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秘书长、红四方面军独立1师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警卫营连政治指导员,八路军留守兵团关中军分区保安1团政治委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组织部干部科副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军区警1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独立1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10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第47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辽沈、平津、宜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政治部副主任,第50军政治部主任、50军副政委。回国后,历任50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装甲兵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杨介人少将
    杨介人(1909-1999),山东省蓬莱县人。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蓬莱县人民政府警卫队教官,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55团参谋,第5支队19旅教导队队长,第5旅司令部作战科参谋,第13团参谋主任,第5旅作战科科长,山东纵队第3军区参谋处处长,胶东军区作战科科长,第16团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南海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胶东军区东海军分区司令员、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副校长、第12步兵学校副校长,山东军区长山列岛水警区司令员,山东军区司令部训练处处长,济南军区工程兵主任。1965年担任山东省计划委员会主任、副省长。1977年担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9年1月17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90岁。

    杨文安少将
    杨文安(1912-1967),原名杨辂,山西省芮城县人。1928年考入运城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靠公费补贴维持学习生活,在学校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担任芮城同乡学生会会长。1934年毕业后,在运城开办星星补习学校。1936年考入晋绥军军官教导团学兵队,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被指定为支部书记,秘密发展党员40余人。同年带领部分学兵队员去文水县,与程子华取得联系。因平安到达文水,改名文安。1939年参加山西新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山西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抗日游击第1路纵队3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山西保安2区7支队3营营长,山西新军暂编1师36团3营营长、副团长,山西新军教导大队大队长。1938年率部在马村设伏毙伤日军90余人。1940年在大聚会与日军激战一天,日军伤亡150人。1943年到抗大学习,1944年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杨文安任晋绥军区第8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担任西北野战军1纵358旅参谋长,后任1纵副参谋长兼教导团团长,第一野战军第1军副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宜川、荔北、扶□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参谋长。回国后,任防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参谋长。1956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任防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空军技术部副部长,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革中遭迫害,于1967年6月在北京含冤自尽,年仅55岁。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他平反,给予革命烈士待遇。

    杨以山少将
    杨以山(1915-1995),安徽省六安县(今市)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为中共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政治青年干事,彭杨学校连政治指导员,红四方面军总部担架队队长,总部供给处军需股股长。参加了鄂豫皖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供给部军需科科长,八路军总部直属供给处处长,太行军区第8军分区供给处处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太行根据地反“扫荡”和林南、温县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9纵队供给部副部长,郑州办事处主任,第二野战军卫生部供给部部长。参与组织了洛阳、郑州、渡江等战役战斗的后勤保障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财务部副部长部长,昆明军区后方勤务部副部长,西藏军区后勤部部长,成都军区后勤部部长、军区顾问等职。长期深入基层,跑遍了大西南各个部队和哨所,为西南战区的后勤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4月5日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0岁。

    杨世明少将
    杨世明(1907-1986),湖南省浏阳县人。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浏阳县少先队队长,赤卫军中队长,红3军军医处救护队队长,第7师21团副连长,红一军团卫生部司务长、供给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6大队营政治教导员,第4团政治处主任,第19团政治处主任,第5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43团政治委员。1943年参加北岳区反“扫荡”,获“晋察冀边区第一等战斗英雄”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后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1纵1旅副政治委员,察哈尔军区察南军分区司令员,察北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96师师长,率部参加第4次战役。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196师长、十三陵水库现场总指挥,第66军副军长,华北农垦兵团司令员,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6年6月29日逝世,终年79岁。

    杨世荣少将
    杨世荣(1917-1987),四川省营山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73团宣传员,红31军供给部瓦职支部书记。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总支书记,决1旅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决1旅25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11旅33团政治委员,豫西军区第2分区政治部主任,豫西独立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云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速成系副主任、主任、大队长,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7年11月27日因患心肌梗塞不幸逝世,终年79岁。

    杨汉林少将
    杨汉林(1915-1985),江西省兴国县东村乡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2军政治部组织干事,粤赣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湘粤赣游击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中共湘南资(兴)汝(城)桂(东)边区县委书记,组织部部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政治部组织干事,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政治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三野战军25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34军100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野战军高炮师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5年2月9日逝世,终年70岁。

    杨永松少将
    杨永松(1918-——),广东省大埔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永定县儿童团团部组织科科长,组织部部长、巡视员,红12军101团文书,红1军团3师3团收发员,第2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师直政处教育干事,师政治部秘书,师直政处教育股长,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师政治部秘书长,教导2旅5团政治处主任,1944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抗大总校秘书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秘书长,第四野战军战车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工程兵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绂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有山少将
    杨有山(1906-1983),辽宁省辽阳县人。1925年参加东北军,历任班长、排长。1928年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4旅25团排长、连长。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任陕北公学军事教员、军事主任教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教导队队长,第一支队副参谋长,第1团参谋长,第3区队区队长,冀察军区教导大队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宣化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军区2纵5旅副旅长,军政大学大队长,华北军区第3兵团参谋处处长,第20兵团66军196师师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6军196师长。回国后,任第6高级步兵学校校长,第31步兵学校校长。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北京军区司令部军事训练处处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3年4月2日因病在保定逝世,终年77岁。

    杨克武少将
    杨克武(1915-2001),原名杨瑞祯,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2师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军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红25军75师223团司令部参谋、红15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115师344旅688团宣传干事,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晋察冀军区组织科科长、第1军分区3团政治委员,平西挺进军作教科科长。1940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任延安军事学院组织科副科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组织科科长,大队政治处主任,冀东军区第15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8纵秘书长,第四野战军45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军区榆林军分区副参谋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战役法教授会主任,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室主任,湖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月30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6岁。

    杨怀珠少将
    杨怀珠(1910-1999),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军区武平县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红军总兵站第20兵站政治委员,军委二局管理科科长,红15军团政治部保卫部侦察队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四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保卫部保卫科科长,东进纵队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安总局二科科长。参加了太行山粉碎日寇四路围攻和百团大战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南进支队政治部保卫科科长,辽西纵队、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四野战军45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45军卫生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保卫部副部长,海军军事法院副院长、院长,海军技术部政治委员,海军工程部政治委员,海军后勤部顾问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10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杨虎臣少将
    杨虎臣(1914-——),湖北省天门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军部侦察排排长,红二方面军5师4团连长、营长。参加了湘鄂
西、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司令部副官处副官,第3支队8团营长、晋西北军区卫生部卫生所所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管理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9军分区工商局局长兼贸易公司理,第11军分区贸易公司经理,
甘肃省贸易公司副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后勤部西安办事处处长,西北军区后勤部营房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马政局局长农垦部国营牧场管理局局长,总后勤部军马场管理局局长,军马部部长,企业部副部长军需部副部长,军需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尚高少将
    杨尚高(1908-1983),原名杨向高,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6军军政学校干事,湘鄂赣独立2师连指导员,湘鄂川黔军区大庸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6军团18师54团政沼委员,红6军团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后,任八路军120师教导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3纵政治部 副主任,西北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参加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总后勤部学校管理部部长、训练部部长,后勤学院副院长,总后勤部科技部部长、后勤学院副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1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杨尚儒少将
    杨尚儒(1903-1986),福建省连城县人。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3纵队7支队19大队司务长,第12师第36团连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2师第5团营长,团参谋长,红1军团第4师第11团团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东征和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第343旅第686团营长,晋西游击大队大队长,晋西支队第1团团长,代理支队长,115师教导第4旅副旅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1943年进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7纵19旅副旅长,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率“前方总部 ”到四平市,部署城防事宜。随后移驻梨树镇,指挥四平地区阻止国民党军北进的战斗。四平城内作战指挥部由马仁兴、杨尚儒、左叶、邓忠仁、杨骥等人组成,马仁兴为指挥。任东北民主联第1纵队第3师副师长,纵队后勤部部长,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后勤部部长,参加了三个机场的修建和反绞杀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6年1月2日因病逝世,终年83岁。

    杨明山少将
    杨明山(1906-1995),河南省光山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24团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红9军第27师81团营政治教导员,第80团政治委员,第28团政治委员,红30军91师272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区队长,八路军留守处组织股股长,八路军总政治部直属工作部组织干事,新四军第5师13旅38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民主建国军第2军5师参谋长,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处长,豫北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平原军区干部部副部长、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军区炮兵部干部部部长,河北省军区干部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11月10日因病在保定逝世,终年89岁。

    杨国宇少将
    杨国宇(1914-2000),四川省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宣传员,第31军91师274团排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译电译电组组长、机要科科长等职,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围攻”作战,田水堡、山城堡等战役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七七事变”爆发后,任八路军129师司令部译电员、译电组组长、机要科科长,随部队参加了七亘村、马山村、神头岭、香固城、响堂铺、百团大战以及白晋、破袭平汉路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政处长,中原军区司令部交通队队长、处长,运输司令部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1军参谋长等职,参加了蒙城、侯马、新绛、曲沃等战斗和邯郸、晋南、进军大别山、淮海、渡江、进军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参谋长,海军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海军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在担任海军领导职务期间,经常深入舰艇和边防海岛部队调查研究、指导工作,面对面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从海军的特点和实际出发,狠抓部队战斗力建设;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海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为捍卫祖国的领海主权,建立了显著的功绩。离休后,仍坚持学习,著书立说,曾任长城学会副会长、中国干部协会副会长、历史巨片“大决战”军事顾问等职务。是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4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杨树根少将
    杨树根(1915-1998),江西省清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通信员、司号员、师直青年干事、团宣传队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师教导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直总支书记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山城堡等战役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省委军事部干部、中共晋中地委书记,山西省委驻太岳办事处军事部部长,八路军游击纵队先遣支队政治委员,新编第9旅27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第5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指挥所部参加了百团大战,组织军民开展破袭战、麻雀战,粉碎日伪军多次围攻和“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独立4旅政治委员,晋冀鲁豫野战军28旅政治委员,湖北军区独立师师长等职,先后率部参加了衡水、冀县、高邑、元氏、高唐、濮阳、邓县、襄樊、淮海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第24步兵学校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中学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南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代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国务院财贸战线政治部副主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9月30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83岁。

    杨思禄少将
    杨思禄(1917-——),曾用名张友、方力。江西省于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二师警卫班班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警卫连排长、代连长,冀热察挺进军第37团副营长、营政治教导员,冀东军分区物务营营长,冀热辽军区特务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热河纵队第25旅旅长,冀东军区第12军分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教导第3师师长,第二野战军直属教导第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五航空学校参谋长、副校长,空军师长,第11航空学校样长,副军长、军长,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福州军区空军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顾问。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俊生少将
    杨俊生(1916-1998),江西省瑞金县(现市)叶坪乡合龙下吴坊人。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2师2团连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5支队营教导员,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7团政治委员兼团长,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1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6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兼参谋长。炮兵指挥所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长,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北京卫戌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司令员,旅大警备区第一政治委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8年2月15日在北京逝世,终年岁。
    附注:(同名同姓同衔者)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一位女少将——杨俊生(见下第4楼《中国人民解放军杨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杨俊生少将》)

    杨家保少将
    杨家保(1914-1981),原名欧阳家保,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1师33团勤务员、班长、红1军团保卫局侦察科侦察员、科员、侦察科副科长、红1军团补充团特派员、红29军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长。1936年5月入红军大学学习。西安事变时,随周恩来去西安做保卫工作。当时飞机很小,除两个驾驶员和张学良派来接周恩来的我党驻东北军代表刘鼎以外,只能再乘7个人,共10个人。周恩来一盘算,根据工作需要,7个人不行,问驾驶员能否多坐两个人。驾驶员说,从载重来说是可以的,但都坐在舱内不
能保持平衡,有个办法,机头的行李舱是空的,可以躺两个人,这样飞机就平衡了。这时警卫员龙飞虎和杨家保自告奋勇要去躺在行李舱内,周恩来同意。驾驶员就把“飞机鼻子”的盖子掀开,龙飞虎和杨家保钻进行李舱,到了西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政治部军法处科长,江北指挥部军法处军法官、大队教导员,第5支队8团营政治教导员。1941年任新四军2师政治部锄奸部侦察科科长,锄奸部副部长,淮南津浦路西军分区公安局局长,苏南行署公安局局长。1944年,到华中局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1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东野战军保卫部部长。1948年担任华东野战军先遣纵队副政治委员,进入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争。1949年任第三野20军59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政治委员,第20军政治部副主任。回国后,1955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后升任20军政治部主任
,一度在地方工作,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长,后又回到军队,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1年7月25日逝世,终年67岁。

    杨银声少将
    杨银声(1918-1993),安徽省寿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皖西北游击大队宣传员,皖西北游击师连政治指导员。1936年在一次
战斗中受伤,组织上把他送到敌人鼻子底下养伤。他以地主家少爷的身份,在巢县教会医院养了一段伤。等到敌军弄清杨银声的真实身份,已远走高飞。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任皖西北特委青年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干事,第3军分区20团总支书记,第3军分区10区队政治委员,雁北军分区支队副政治委员,第5军分区35团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3纵9旅27团政治委员,华北野战军独立1旅副政治委员,第19兵团65军195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195师政治委员。回国后,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副军长、65军政治委员,第63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二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任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28日逝世,终年75岁。

    杨焕民少将
    杨焕民(1912-1994),湖北省孝感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北游击队司令部收发科科长,红第73师司令部参谋主任,师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教员,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1团副团长,第5团政治委员,第5师特务旅副旅长兼参谋长,鄂豫皖军区第1军分区参谋长,抗大第10分校副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4旅、13旅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34旅政治委员,江汉军区洪山军分区司令员,湖北军区大冶军分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51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1兵团参谋长,中南军区空军、华东军区空军、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军区空军司令员,1979年任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0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

    杨植亭少将
    杨植亭(1905-1982),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安徽省六安县赤卫队连长、独立团连长,红25军军部经理处粮秣科科员、粮食主任、事务长,总务科科员,红15军团供给部军实科副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军实科科长,军区直属供给处处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财经办事处供给总店经理,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华北军区后勤部太原办事处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11月30日逝世,终年77岁。

    杨斯德少将
    杨斯德(1912-——),山东省腾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苏鲁支队政治部敌工股股长兼特务第2大队政治委员,八路军115师教导第2旅6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兼中共赣榆县委敌工部部长,滨海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敌工股股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科科长,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前方政治部联络部部长,民联部部长,第中野战军第34军100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警备司令部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治委员,空军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敌工部敌人处处长,总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兼广州联络局局长,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75年任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副主任。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杨辉图少将
    杨辉图(1911-1987),广东省大埔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0师政治部宣传员,红军大学步兵学校3连文书,红军大学庆阳教导师政治部组织干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总部直属政治处总支书记兼组织股股长,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组织科科
长,太岳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太岳军区基干第1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4纵后勤部供给部政治委员,豫西军区第1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豫西、吕梁、洛阳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粤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广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广东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7年1月24日逝世,终年76岁。

    杨家瑞少将
    杨家瑞(1905-1989),陕西省兴平县人。1923年参加国民军。1927年在西安参加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事兵运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杨嘉瑞所在的部队移防监利县城,杨嘉瑞是连长,得悉贺龙要攻打监利县城,借另一位连长挨了营长打的事情,把驻防监利县城两个连的班排长找来议事,因杨嘉瑞有威信,大家都同意火线起义。第二天,贺龙攻城,杨嘉瑞他们两个连奉命撤到江堤,营长跑来质问杨嘉瑞:为什么红军边攻边喊叫你的名字?杨嘉瑞搪塞说:我咋知道为啥喊叫我的名字?他要叫你的名字,你有什么办法?营长欲将杨嘉瑞软禁起来,红军喊叫杨嘉瑞的声音越来越近,杨嘉瑞手下的一个班长一枪打死了营长,杨嘉瑞指挥两个连,调转枪口,举行了战场起义,这一仗歼敌1000余人。参加中国工农后,任红6军49团2营营长、副团长、红二方面军第9师27团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独立1支队支队长,特务团团长,晋绥野战军独3旅旅长,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参加了黄土岭战斗,激战两天,击退日军进攻20余次,粉碎了敌人突围企图。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独立3旅旅长,第一野3军8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兵团副军长,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历任陕西省军区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陕西省军区司令员、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本国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5月6日因病逝世,终年84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6 21:14:43 |只看该作者
杨姓起源

    杨姓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姬姓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
    1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24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纳4妃,生25子。元妃西陵氏之女,曰螺祖,生昌意、玄嚣、龙苗;二妃方累氏,又名白节,生休及清;三妃彤鱼氏,生妃及夷彭;四妃曰嫫母,貌恶而德充,生苍林、万阳。其众妾之子 16人而已;已得姓者14人,为12姓。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110岁,传子玄嚣。
    2世,玄嚣:名挚,黄帝次子。母螺祖,感大星如虹,下临华清之祥而生帝。黄帝之世,降清江水,邑于穷桑,故号穷桑氏。国于青阳,因号青阳氏。以金德王天下,遂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都曲阜。在位84年崩,寿100岁,葬于云阳,故后世又曰云阳氏。生子曰娇极。传位于兄昌意之子高阳,是为颛顼。
    3世,娇极:玄嚣子,未继位。生子麦嗣位,是为帝喾。
    4世,帝喾:娇极子,名(俊-亻)。生而祥灵,年15,佐颛顼帝受封于辛。年30,以水德代高阳氏为天子。以其肇于帝,故号高辛氏,都于亳。帝四妃:元妃有邵氏女,曰姜嫄,与帝礼祀上帝而生稷;陈锋氏女曰庆都,有赤龙之祥,孕14月,而生尧于丹陵;有娥氏女曰简狄,祈于高襟,有飞燕之祥而生契;娥訾氏女曰常仪,生子挚。帝喾在位70年崩,年105岁,葬于顿丘。子挚嗣立。
    5世,后稷:名弃,母有邵氏女,曰姜螈,为帝喾元妃。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而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而不践;徙置平林,适会山林多人迁之;又弃之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之。姜螈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因初欲弃之未果,因名为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则之。帝尧闻之,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封于邵,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卒,子檠玺立。
    6世,檠玺:后稷子,袭父职,务稼穑。
    7世,叔望:檠玺子,袭父职,务稼穑。
    8世,不窟:叔望子,当夏太康政衰失国,不窟不务稼穑,遂失其官,逃窜西北戎狄间。生子曰鞠。
    9世,鞠:不窟子。生子曰公刘。
    10世,公刘:鞠子,虽在戎狄间,复修后稷之业。咸清甲子,自土沮漆渡渭,迁国于豳,百姓怀之,多从而保焉。周道之兴,实自此始。公刘卒,子庆节立。
    11世,庆节:公刘子,国于豳。庆节卒,子皇朴立。
    12世,皇朴:庆节子,嗣位豳国。
    13世,弗差:皇朴子,嗣位豳国。
    14世,毁喻:弗差子,嗣位豳国。
    15世,公非:毁喻子,嗣位豳国。
    16世,辟方:公非子,嗣位豳国。
    17世,高圉:辟方子,嗣位豳国。
    18世,侯侔:高圉子,嗣位豳国。
    19世,亚圉:侯侔子,嗣位豳国。
    20世,云都:亚圉子,嗣位豳国。
    21世,太公:云都子,嗣位豳国。
    22世,组绀:太公子,嗣位豳国。
    23世,诸益:组绀子,嗣位豳国。
    24世,公叔祖:诸盩(Zhōu 音州)子,嗣位豳国。
    25世,古公直父:公叔祖子。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因熏鬻、戎狄攻扰,遂去豳渡漆沮,逾梁山,止于岐山之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幼,尽归古公于歧下。及其傍国,闻古公贤,亦多归之。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日虞仲;其妃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太任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次子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二人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王季。
    26世,季历:古公三子,修古公遗道,笃于仁义,诸侯顺之。王季卒,葬鄂县之南山,寿98岁。子昌立,是为西伯文王。
    27世,文王昌:季历子,母曰太任。太任之性,诚一端庄,维德之行。及其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而生文王。王生而圣瑞。及长,受殷纣命,为诸侯领袖,得专征伐,称西伯。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王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以此士多归之,诸侯响之,天下三分有其二。以服事,即位50年,被囚羡里,后6年自歧下,迁都于丰邑,7年而崩,寿97岁,谥为文王。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今陕西省咸阳西北18里处,有周文王陵)。太子发立,是为武王。
    28世,武王发:文王太子。商纣五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西伯(文王)崩,太子发继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爽、毕公高之徒皆左右。武王率修文王绪业。时纣王无道,武王以姜尚为师,遂率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孟津,诸侯咸会,陈师牧野。商纣闻武王来,亦发兵70万人拒武王。武王使帅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太公卒,驰于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心。武王亟人,纣师皆倒兵,不战以归,武王驰之,纣兵皆岸畔。纣走,登鹿台自焚而死。于是诸侯尊武王为天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后崩,寿93岁。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太子诵立,是为成王。

    源于西周唐叔虞次子杨杼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其世系为:
    1世,杨杼(姬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均为夏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寿85岁,谥忠廉。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配姒氏,生于周成王二十五年辛酉(公元前1080年)二月初二日亥时,(卒年不详)诰封贞静夫人。葬同夫山。生二子:伯沃、仲沃。仲沃,官拜中卿大夫,配政氏,生子唐。
    2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公元前1045年)三月初三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孝王元年丁卯(公元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寿92岁,谥勤简。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配胥氏,生于周康王二十六年己亥(公元前1042年)六月初六日卯时,寿89岁,诰封专肃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庚。
    3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公元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时,卒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公元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时,寿68岁,谥闵惠。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
    配贲氏,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公元前1022年)六月十一日卯时,卒于前953年四月初八日酉时,寿76岁。葬同夫山。生子三:文、宜、亭。直,为邑宰,配郗(胥)氏,生子五:元始、元发、重邑、应春(青)、常五;亭,官中都宰,配胥氏,生子三:统伯(阮伯)、耀高(叔蒿)、谓明。
    4世,杨文: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公元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公元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时,寿86岁,谥清勤。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同父处。
    配山氏,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三月初十日子时,卒于周孝王二十三年己丑(公元前930年)二月初二日亥时,寿69岁,谥端庄夫人。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生子昭成。
    5世,杨昭成:生于周恭王元年甲辰(公元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公元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时,寿73岁,谥密察。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同母处。
    配宣氏,生于周恭王七年乙巳(前967年)五月十一日寅时,卒于周夷王三十四年庚午(公元前882年)四月二十五日丑时,寿85岁,谥敬德夫人。葬同夫山。生子四:辛、康、京、襄。辛,配向氏,生子六:冉、沈(游)、杭(慨)、载(栽)、骞、颜;京,配万氏,生子二:羡明、羡光;襄,官太傅,配华氏,诰封紫阁夫人,生子四:丰、礼、鳌、鲁。
    6世,杨康:生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46年)九月十四日午时,官周王朝卿士大臣。卒于周夷王三十三年己巳(公元前882年)十二月二十日未时,寿64岁,谥威烈。葬古塘坳牛形,庚山甲向。
    配柳氏,生于周懿王五年己未(公元前952年)六月初十日亥时,卒于周夷王三十六年壬申(公元前889年)正月二十日戌时,寿 73岁,封慈德夫人。葬同夫山。嗣祀子绍甲。

    源于西周宣王少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源于春秋晋太傅杨肸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肸、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肸,字叔向,又称叔肸,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省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省),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二、赐姓转姓
    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省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省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3、改姓
    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中共党员杨靖远,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抗日名将杨靖宇将军,原姓马名尚德。

    4、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贇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
    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

    三、少数民族杨姓
    白族杨氏: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省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1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省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父亲杨璟,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回族杨氏: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此外在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

-----------------------------------------------------------------

杨姓迁徙史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省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台湾杨氏
    台湾台南佳里杨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莱。”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莱,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台湾台北半线杨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毕后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您当远徙,十年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睦宗族,恤乡里,治桥梁,捐学田,邑人莫不称颂之。茔墓于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杨振文能识大体,人郡庠,捐资为知府衔,赏戴花翎。孙杨应选,亦有盛名。

    台湾台中杨氏
    台中县杨氏的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所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其从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其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继续购有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台湾台中沙鹿镇杨氏
    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团,员工近5000人,工厂动力达3万匹马力,关系企业计20余家。

    香港八闽弘农杨氏
    孙中山先生的两名亲密战友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和“四寇堂主人”杨鹤龄(“四寇”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杨氏为主体自愿结合而成的民间群众团体——香港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合会成立了,并推选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现任会长杨金溪,副会长杨友谊、杨慈意,理事长杨丕汉, 秘书长杨思敬。联合会的主要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杨氏正谊明道、廉洁奉公、清白传家等伦理道德规范;并肩负联络宗谊,增强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济,加强经济合作,促进闽港文化经贸交流,以及扶危济困,举办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等任务。建会初期,就有会员500多名,包含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两种。

    移居海外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这是杨姓人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目前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孟加拉杨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年),杨姓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缅甸仰光杨氏
    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门牌 75—76号第三、四楼,1925年冬落成。当时“四知总堂”的会址系租赁,岁时莅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会所,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着手劝募基金,幸得诸族亲热烈支持,踊跃捐献,数月之间,巨款立就。1958年购地于仰光海域街门牌400号,第二年己亥冬兴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内部雕刻布置,历时经岁,至1962年12月举行落成庆典。目前已在全缅各重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宗亲、加强团结,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

    菲律宾杨氏
    杨姓人已散布在菲律宾全国各地区。宗亲总会成立于 1950年3月19日,会址设在马尼拉市,下面还有礼智三描分会(礼智市)、宿务分会(宿务市)、三宝颜分会(三宝颜市)、纳卯分会(纳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会(怡郎市)和美骨区分会及五宝杨氏家族会等。这里的杨姓人大都来自中国福建的泉州市、厦门市及其附近的晋江、金门、同安、安溪等县。

    新加坡杨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侨,其中杨姓人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考证,但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就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泰国杨氏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

    印度尼西亚杨氏
    居住在印尼的杨姓人建立了印尼杨氏宗亲总会和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后者为以伯侨公为大始祖,直系传下第59世的世隆公,开基于福建漳浦县佛昙镇衍派的子孙居住于万隆市者所组成,会员800余户,达5000余众。还有印尼坤旬杨氏弘农世家,这一家曾于1994年8月组团回河南开封寻根访祖,并参加了新建天波杨府的剪彩活动。

    欧美澳杨氏
    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过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杨氏。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的杨祖佑,当年即被布什总统任命为总统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杨彼德被布什总统任命为全国图书馆及资料委员会委员;生物学家杨祥发获“沃尔夫农业奖”。美国设有董杨宗亲联谊会,加拿大设有董杨宗亲筹备委员会,大洋洲的新西兰也有杨氏宗亲会。

--------------------------------------------------------

杨姓家谱介绍

    修谱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忄音)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
    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
    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
    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
    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

    家谱保存
    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家谱的内容体例
    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
    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
    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
    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
    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
    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
    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
    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
    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
    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

杨姓家谱文献目录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里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一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载杨玠《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民国黄梅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以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
    《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营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时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卜居独山,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称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弘农杨氏宗谱(残)》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杨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杨氏家谱》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杨氏宗谱(残)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
    《宁都杨氏族谱》
    《宏农杨氏宗谱》
    《杨氏铜城族谱》
    《郴州杨氏十修族谱》
    《蓝山杨氏族谱》
    《草塘杨氏七修族谱》
    《卧龙杨氏四修宗谱》
    《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
    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
    《靖州杨氏宗谱》
    《杨凝式家谱》
    《杨氏血脉谱》
    《杨氏家谱状并墓记》
    《杨氏支分谱》
    《杨氏谱》
    《杨愔家传》
    《杨氏家乘》
    《宏(弘)农杨氏重修房谱》
    《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
    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
    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

杨姓字辈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修改为: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