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5 17:00:39
一、姓氏源流
    周(Zhōu)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三代世表》、《周本纪》等所载,周姓最早出现于远古黄帝时,有个将军名叫周昌,至商代有个太史叫周任,以食采于周地得姓,他们的后代都以周为氏。
    2、出自帝喾高辛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篡》称:“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周为氏。”太王之孙周文王时,迁于丰邑(今陕西省西安沣水西岸),作为国都,在位50年。到其子武王时,终于灭了商朝,建立周朝,历八百余载,皆作周氏。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国所灭,其中部分周氏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一支是周平王时,少子姬烈受封于汝南,时人呼之“周家”,其后遂改为周氏;一支出自周赧王之后。据史料记载,秦灭掉东周后,把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时称赧王为周家,其后称为周氏;还有一支出自周公旦之后。周公旦,周武王之弟,为周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去世后,史称周公,其后代也以周为姓。周公的裔孙黑肩之后,世为周朝卿士,其后以国为氏。
    3、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
    (1)辛威之后周瑶,北周大将,初姓普屯,后因感北周王朝之恩,改为周氏。
    (2)唐玄宗时,有姬氏因避帝名讳,故而改周氏。
    (3)元朝时,有一位苏卓周的名人,改姓为周,并以“武功”为郡号。
    (4)北魏献帝次兄为普氏,后亦改为周氏。同时,有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均被改为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4、被赐姓为周。唐末有个叫成枘的,后梁时被赐姓周氏。
    得姓始祖:后稷。周姓的最早血缘先祖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黄帝轩辕氏有一曾孙名帝喾,帝喾的夫人姜尤外出游玩时,因踩了野人的脚印而怀孕,十月后生下一子。她觉得奇怪,曾几次抛弃,但孩子都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姜尤于是抱回家中精心抚养,取名为“弃”,以纪念他被遗弃的经历。弃长大成人后表现出超群的才智,他让部落的人结束了流动不定的游牧生活,教他们种植庄稼,开荒种田,成为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农业神。虞舜见他功勋卓著,便让他担任稷官,史称“后稷”。并封他于邰(今陕西省武功西南)。后稷在这里发展农业,使自己的部落成为一个著名的农业部落。后稷的裔孙(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迁到陕西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周朝被灭亡后,其宗室子孙和周朝遗民都以周为姓。由于后稷开创有功,后来便被周姓人尊称为始祖。位于陕西武功县的教稼台,就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周姓始祖而建立的。

二、迁徙分布
    周姓的最初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秦汉时期,周 姓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中心地带繁衍生息,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秦时,有河南临汝的周姓人迁往江苏沛县。西汉时,有河南叶县周姓人迁往河南平舆县。汉末,此支中又有迁往安徽庐江的,河南周燕在汉时迁往山东任太守。可见,这一时期,周姓已活动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且以河南为主要支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于是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动的足迹。如晋代,有周访任江西浔阳梁州刺史。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临川郡任太守之职。隋唐时,周姓有了大范围的分布与发展。唐初,随着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为周姓最初入闽者。唐僖宗时,又有周姓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而后移居广东者。这一时期,周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地区。宋元时期,周姓人最为显著的特点仍是南迁,以致于此期周姓名人多出于南方,如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音韵学家周德清等。明清时期,是周姓发展中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据记载,明初周正行五兄弟从江西迁到贵州麻阳。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广东人周朝德居于台湾。此时,周姓可谓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今日周姓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地区。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三、历史名人
    周  勃:江苏省沛县人,西汉时开国武侯,被刘邦赐予列侯的爵位,时称:“绛侯”。
    周  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省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  处:晋朝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南)人,是一位改恶从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  兴:雍州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书左丞。
    周  忱: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书。
    周  璇:上海人,一代影后,又有“金嗓子”的雅号,曾拍摄过《喜盈门》、《歌女之歌》、《忆江南》等影片。
    周亚夫: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名将,以治军严整闻名于世。
    周氏子:汝南周氏子,吴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县。元和中,以明经上第。调选,得尉昆山。既之官,未至邑数十里,舍于逆旅中。
    周日方: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于肖像、佛像画。画风“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五代南唐时画家,擅长于人物画,尤以仕女为最,题材多取自宫廷生活。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省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
    周树人:浙江省绍兴人,笔名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周恩来:江苏省淮安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国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相县,在今安徽省睢溪县。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浔阳。唐时,改九江郡为江洲,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阳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洲。
    临川郡:三国时吴国置。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
    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泰山郡:西汉置,治所在今天山东省泰安县东南。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西)。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省临汝)。
    华阴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
    河东郡:秦初置。治所在安邑(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清阳(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江陵郡: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长安郡:唐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一带。
    昭州郡: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2、堂号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爱莲堂: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
    此外,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庐江堂”、“浔阳堂”、“临川堂”、“陈留堂”、“沛国堂”、“泰山堂”、“河南堂”、“笃祜堂”、“武功堂”、“世德堂”、“亦政堂”、“诵芬堂”、“清白堂”、“继述堂”、“世善堂”、“忠厚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周姓以忠孝廉爱仁义为其主要特点,其自立堂号中多以此取名,如“清白”、“忠厚”等。
    2、周姓之忠孝仁义也反映在其字行辈份中,如浙江一支为:“智仁圣义,中和道德,继体守义,传家以孝。”另有一支为:“孝友振家业,种德培祖恩,和睦致瑞祥,忠义永吉庆。”

============================================================

【周姓宗祠通用对联】

〖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功高细柳;
泽普爱莲。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性爱莲,著《爱莲说》。

濂溪世德;
细柳家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朝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写的散文《爱莲说》十分有名,被选入当今中学课文。文天祥为其写象赞曰:“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垂社稷,泽及生民,朝阳鸣风,盛世祥麟,九重必作,名重缙绅。”下联典指汉·周亚夫。周勃、周亚夫父子均是汉朝名将,在大功于朝廷,周勃封绛侯,周亚夫官至丞相,封平虏大元帅。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边塞烽火连年不断,文帝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将军加强边防,周亚夫驻军细柳。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即使汉文帝来巡视,也得照军纪行事,文帝大为感动,称赞周亚夫有“真将军”(事载《史记》绛侯周勃或家)后以“细柳营”、“细柳”、“柳营”称军纪严明的军营。唐代王维诗“勿过新年市,还归细柳营”,唐代温庭筠诗“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

岐阳启姓;
绛邑封侯。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族领袖古公亶父率族人东迁岐阳。下联典指汉·周勃,辅佐刘邦建立西汉,后封绛侯。

岐阳启姓;
濂水分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氏来历。下联典指北宋·周敦颐。

奋身除害;
决策破曹。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周处与周蛟、周虎合称“三害”,后毅然改过,斩蛟射虎,卒为善士。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独排众议,劝吴主孙权决策破曹。

素贞守节;
太妊思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鲍琨琳之妻周素贞以节孝闻名于时,矢志抚养孤儿成才。《诗·大雅·思齐》篇,歌颂周文王之母太妊之德行。

爱莲世泽;
细柳家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周敦颐。下联典指汉·周亚夫。

系由丰水;
脉接岐山。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龙潭镇周氏祖堂联

-----------------------------------------------------------------

〖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军容推细柳;
理学尚濂溪。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性爱莲,著《爱莲说》。

濂深涵雅量;
溪广裕宏谋。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国乞力律周家祠联。

-----------------------------------------------------------------

〖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鹕之先鸣。
——鲁迅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周树人)集屈原《离骚》诗句。

-----------------------------------------------------------------

〖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汉室军容推细柳;
宋朝理学尚濂溪。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周亚夫。下联典指宋·周敦颐,学者尊称其为“濂溪先生”。

三军左祖安刘室;
一炬东风逞将才。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周勃。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

白练江帆浔阳景;
桃溪芳草玉楼春。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周德清。下联典指宋·周邦彦。

雪里寒梅香不冷;
春初早韭味常甘。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齐国周颙,字彦伦,曾在宋朝任益州主簿,入齐后历官始兴王前军谘议、直侍殿省、国子子博士。工书法,尤其擅长隶书,通《老子》、《周易》,又长于佛理。著有《三宗论》、《四声切韵》。生活清贫淡泊,长年吃菜蔬而不喜肉食,文惠帝太子曾问他什么味道最美,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大白菜)。”

宗传姬旦家声远;
学绍濂溪道脉长。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姓系出姬氏。下联典指宋·周敦颐。

-----------------------------------------------------------------

〖周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旌赐素丝,谏议名高琐闼;
风高细柳,将军声继蓝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指东汉·周举,后句典指西汉·周昌。周举,字宣光,汝阳人,博学多闻,为儒者所尊崇。顺帝时,历官并州剌史、谏议大夫、侍中、河内太守,为官清直,劾奏贪官,举荐清臣。要任他为大鸿胪时,却病死,朝中下诏书曰:“赐钱十万,用以旌表素丝(比喻正直廉洁的官吏)高节。)周昌,大臣,沛县人。秦时官泗水卒吏,秦末农民战争中归附刘邦,入关破秦有功,官中尉,后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刚直敢言,刘邦曾想废太子,他上谏阻止。后任赵王加如意相。”“琐闼”,指朝廷。下联前句典指西汉·周亚夫,后句典指三国吴·周鲂,字子鱼,三国时吴国阳羡人。黄武年间官鄱阳太守,平写彭绮叛乱,又用密计打败魏国曹休的军队。“监田”,地名,以产玉著称。

纬武经文,细柳营中令肃;
风光霁月,爱莲池上名香。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名将周亚夫,曾驻军细柳。下联典出宋·周敦颐,有《爱莲说》。

溪水长流,万派千支归一本;
榜山高挂,云龙凤虎兆鳌头。
——刘凤诰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本联采用江西省萍乡县上栗区周代宗祠联。联中“云龙”、“凤虎”均为当地山名。

武赠王公裔,裔固始分支淡水;
功颂傅保终,终卓渊源移芦山。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台湾省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联。全联典指本支周代的迁徙。上联“固始”,为今河南固始县;“谈水”,为旧县名,因谈水河得名,日本占据时改为台北。下联“芦山”,一在今山东省,一在今四川省。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
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三国吴·周瑜。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
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联。

沤心沥血干革命,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
鞠躬尽瘁为人民,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赞颂周恩来联。

============================================================

附录:【周姓典故、趣事】

〖桐叶封弟〗
    “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分封之意。唐代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

〖周瑜与赤壁之战〗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实力大增。几年后挥师南下,曹操送信给孙权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以张昭为首的众臣都丰张投降,只有鲁肃一人主张抵抗。当时周瑜奉命到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去了,鲁肃劝孙权将周瑜召回柴桑。周瑜回来后,对孙权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槁草;驱中国大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听了周瑜的话,非常激动为了表示抗曹的决心,拔刀斫破面前批阅奏章的几案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操者,与此案同。”
    这天夜晚,周瑜又单独去见孙权,分析当时军事形势:“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此开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北方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荆州刘表军队)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第二天,孙权正式任命周瑜为左军都督、程普为右军都督,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
    刘备在樊口日夜盼望孙吴军队,看见了周瑜的船队,便派人进行慰劳。周瑜说:“我有军事任务在身,不能离开办公的船舱,倘若刘备能屈尊到我船上来,那就符合我的愿望了。”刘备于是独乘一只小船去见周瑜,见面后问:“战卒有几?”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恨少。”周瑜说:“此自足用,豫州(刘备曾任豫州刺史)但观瑜破之。”刘备想喊鲁肃来见面。周瑜说:“鲁肃受军命也不得离开办公的船舱,你可另外单独去拜访。”
    周瑜担任孙刘联军的统帅,时年三十四。当时刘备军队约2万人,周瑜军队3万人,孙刘联军共约5万人。周瑜的船队沿长江上游前进,与曹军相遇于赤壁(今湖北省嘉鱼县长江南岸)。当时曹军中已流行传染病,两军初次交锋,曹军不利,引退到长江北岸,周瑜军在长江南岸。部将黄盖建议说:“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选冲锋战舰10艘,上载干燥的芦荻、枯干的柴草,又灌油其中,外面包上布幕,战舰尾部又系着轻快小船。在此之前,黄盖先致密信给曹操,假称投降。船队驶到长江中心,张举樯帆,依次前进。曹军将土都站在营外观看,指指点点,说这是黄盖投降的队伍。黄盖的船队离北岸约二水里,同时点火,当时虽是冬天,但碰上好天气,东南风急,风力猛,火势烈,火船如箭驶入曹营,曹军船舰全部被烧毁。大火蔓延到北岸陆地曹营,一下子,火焰满天,曹军人马烧死溺死不计其数。激战中,黄盖被流矢射中,天寒堕水,为吴军救起周瑜率领轻装精锐军队继续冲击,擂鼓如雷,曹军全线溃败。曹操带领残余军队从北岸华容道(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陆上撤退。天下大雨,地上泥泞,道路不通。曹操下令疲弱士兵负草填塞泥坑,骑兵才能通过。负草的疲弱士兵陷在泥泞中,被骑兵践踏,死的又很多。刘备的军队与周瑜的军队从水路、陆路奋勇追击,追曹军至南郡(今湖北省江陵)。曹军大溃败途中又疫病流行,二十几万大军死去一大半。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卫江北江陵,乐进守卫襄阳,自己带领残军北还许都。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战后,孙权在江东与江西的政权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分地区,以后又得到益州,曹操则占领了北方,从而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

〖针灸神技〗
    周汉卿,明初名医,松阳(浙江省县名,1958年并人遂昌县)人。他兼长内科外科,针灸尤其神奇。他用针灸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华州(今陕西省华县)陈明远,眼瞎十年,周汉卿看了后说:“可针也。”于是翻开陈明远的眼皮,用针刮去眼睛上的云翳。陈明远的眼睛马上光亮一闪,能分辨出五种颜色。这种高超技术,已接近现代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水平。又如义乌(今浙江省义乌)陈化子,腹部有肿块,抚摸如瓦坛。周汉卿看了后,说:“此肠痈也(这是肠内化脓性肿块)。”便用大针烧红穿刺,刺人三寸多,脓随针进出,进出时还发出响声,马上治愈。

-----------------------------------------------------------------

〖周恩来与酒〗
    周恩来会饮酒,酒量不小,但十分节制。在外交场合,周恩来常以酒作为调节、活跃气氛的话题。无论是日内瓦会议,还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访华……凡举行国宴,周总理都用茅台酒招待宾朋。
    1971年,美国的基辛格奉尼克松之命秘密访华。他来到我国时,对中国的一种神秘感使他有点紧张。为了活跃情绪,周恩来在与他们握手时,极力寻找话题与他们寒喧。其间,周恩来与美国特工人员雷迪和麦克劳德开玩笑说:“你们可要小心哟,我们的茅台酒会醉人的。你们喝醉了,是不是回去要受处分呢?”周恩来与他们如同亲朋好友聊家常,这便使基辛格一行紧张拘束的心理很快消失了。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周总理用贮藏了30多年的茅台酒招待贵宾。这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迷住了。在和尼克松碰杯时他告诉尼克松说,在长征途中,一次他曾喝过25杯烈性茅台酒,若是在肚子里发起热来可不得了!尼克松在美国曾经读过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其中讲到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占茅台酒镇时,红军将领和战士们畅饮茅台酒的故事。在另一次宴会上,周总理向尼克松介绍茅台酒时说:“比伏特加好喝,饮之喉咙不痛也不上头……”尼克松心悦诚服,也赞扬茅台酒“能治百病”。
    电视台工作人员拍下了周总理与尼克松满脸喜悦用茅台酒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另见《许姓典故、趣事·周恩来与许世友“赌酒”》: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68772

-----------------------------------------------------------------

〖周恩来罢宴〗
    那是1958年7月,周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若。周总理的工作精神,历来为全党所钦佩。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见周总理那样繁忙,那样不知疲倦地操劳,过意不去,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决定设宴送行。客人中除了周总理以外,还有他的两位随员,再就是我们三位记者。宴会,就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炊事员。名日酒宴,跟时下的美酒佳肴相比,只能算是瓜菜代。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还是说话了。——他慢条斯理、语重心长地说:“党向民同志,你一月有多少收入,我清清楚楚。这样一顿饭,你请不起,还是让我出钱,算我请客吧!”周总理随即示意他的秘书,把300元人民币交给县委的司务长。党向民激动地站起来:“总理,这怎行?说好了是我请客的啊!”“什么你请客?还不是县委出钱?”
    党向民热泪盈眶,坐在旁边的记者们对周总理的言行赞不绝口。
    自掏腰包,这就是周恩来总理的罢宴方式。(摘自《炎黄春秋》)

-----------------------------------------------------------------

〖周恩来妙语集萃〗

    对,牛弹琴
    1945年重庆谈判时,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代表对以周恩来为首席谈判代表提出的和平协议难以接受。一官员恼羞成怒地对我方代表咆哮道:“对牛谈琴!”周恩来神态自若,不缓不慢地应了一句:“对,牛弹琴。”
    ——这位国民党官员说“对牛弹琴”意思是贬低共产党谈判代表的水平,而周恩来原话奉还,还是这四个字,只是在“对”字后停顿了一下,变成两个断句,把国民党官员的言论比作“牛弹琴”,你说绝不绝?

    中国妓女
    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有妓女?”不少人纳闷:怎么提这种问题?大家都关注周总理怎样回答。周总理肯定地说:“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毒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想:问“中国有没有妓女”这个问题,你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一旦你真的这样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当然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这样回答既识破了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哎呀,周总理考虑问题周密细致,同时又那么快速反应,你不佩服他也难啊!

    中国马路
    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走上坡路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抗美战利品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中国有多少资金
    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你说这样的问题事先怎么准备,没有雄辩的口才和飞速的思维怎么可能做到?

    中国有多少厕所
    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召开记者招待会,当一个外国记者挑衅地问“新中国有多少个厕所”时,周总理答道:“两个。” 在记者惊异的目光中,总理继续说道:“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嘛!”顿时笑声四起,紧张的局面轻松下来。
    ——有人挑起事端,企图以巧言戏弄你,陷你于尴尬境地。如果本意恶劣,而且过分,你完全可以幽默为武器予以还击。这是个绝妙的“外交语言”式的回答,尽管采用的是一种叫做诡辩的方式,但是在那一个场合,回答那一个问题,周总理的这个答案堪称一绝!幽默的素材最好取材于对方话题,让其自食苦果,将尴尬不知不觉地转移给对方。

    5000年前登月球
    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不腐女尸引起世界轰动。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时曾向周总理提出一个要求:“尊敬的总理阁下,贵国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成果震惊世界,那具女尸确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啊!本人受我国科学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种地球上没有的物质来换取一些女尸周围的木炭,不知贵国愿意否?”周总理听后,随口问道:“国务卿阁下,不知贵国政府将用什么来交换?”基辛格说:“月土,就是我国宇宙飞船从月球上带回的泥土,这应算是地球上没有的东西吧!”周总理听后哈哈一笑说:“我道是什么,原来是我们祖宗脚下的东西。”基辛格听后一惊,疑惑地问道:“怎么?你们早有人上了月球,什么时候?为什么不公布?”周总理笑了笑,用手指着茶几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认真地对基辛格说:“我们怎么没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们就有一位嫦娥飞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广寒宫住下了,不信,我们还要派人去看她呢!怎么,这些我国妇孺皆知的事情,你这个中国通还不知道?”周总理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让博学多识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经历千年而不腐烂,这是一个应当严禁外泄的国家科研机密。周总理不为基辛格博士提出的用月土交换木炭的方案所动心,并且巧妙地借用中国古代传说,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请求。

    联结在一起
    周总理在加德满都举行记者招待会。在场的美国记者故意拿着中尼两国分别出版的地图,指出两国边境在珠穆朗玛峰这一段的画法不一致,并借此提问:“关于埃佛勃朗峰(即珠穆朗玛峰)的问题,在这次会谈中是否已作出了决定?您刚才的话,是否意味着由中尼两国来平分这座山峰,尼泊尔是否同意?” 周恩来立即回答:“无所谓平分。当然,我们还要进行友好的协商。这座山峰把我们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不是你们所说的把我们两国分开!”
    ——边界问题是一个敏感的问题,美国记者的提问既是挑衅,又是圈套,简单回答是或不是都会掉进陷阱。周总理识破其险恶用心,改“平分”为“联结”,表明了我国解决同邻国边界问题的基本方针,强调了睦邻友好政策,所言无隙可击,令美国记者大为失望。周恩来的泱泱大国总理的机敏思维和友好风度在尼泊尔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洗不干净了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尽管中美当时处于敌对状态,但周总理一贯的思想,还是把当权者和普通美国民众分开。在谈判桌上横眉冷对,那是一点情面也不讲的。但会场外,他可是统战高手,尽量做工作,力图潜移默化。他对普通美国民众一直是友好的,包括新闻记者在内。所以,在那个美国记者主动要和周总理握手时,周总理没有拒绝。但这个记者看来纯粹要使周总理难堪,否则不会自己主动握手,然后又懊悔不迭地拿手帕擦手。周总理在他擦手之前,也不会意识到他会这样做。当时大堂里人很多,就看你周恩来下不下得了台。所以周总理也拿出手帕擦手。请注意两人做法不同的是:记者擦完手后仍把手帕塞回裤兜,而周总理是擦完手后把手帕扔进了痰盂。周总理的意思是:你的手帕还能用,我的手帕因为擦了以后沾染了你的细胞,你这无耻小人的病菌,再也不可能洗干净使用了,所以我就把它扔到痰盂里去。

    高兴地教你
    周总理从日内瓦开会回来顺道访问莫斯科。在为他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他用英语向苏联人祝酒。这时米高扬(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抱怨道:“周,你为什么不说俄语?你的俄语很好嘛!”。周总理仍用英语回答说:“米高扬,该是你学习汉语的时候了。” 米高扬抱怨说:“汉语太难学了。”此话一出,周总理马上轻快地说:“没关系,下回到我们使馆来,我们将非常高兴地教你。”
    ——米高扬的抱怨显然不大友好,周总理的方法是先不予理睬,促使米高扬说出不学汉语的原因。米高扬果然上钩,周总理让他来使馆派人教,把米高扬置于学生的地位。

    都背叛了各自的阶级
    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批评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义政策。狡猾的赫鲁晓夫却不正面回答,而是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周总理进行刺激,他说:“你批评的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言外之意是指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周总理只是停了一会儿,然后平静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周总理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唇枪舌箭,以超人的智慧,应酬自如,对手甭想占到便宜。他坦言“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出其不意地将赫鲁晓夫射出的毒箭掉转方向,朝赫本人射去。此言一出,立即在各共产党国家传为美谈。

    红太阳光芒四射
    文化大革命期间,江苏省射阳县的一群红卫兵到北京上访,周总理接待了他们。红卫兵要求把射阳县名字改掉,理由是“射阳”二字是含沙射影,箭射红太阳。周总理听他们讲明来意后,哈哈大笑起来。他们不理解总理为什么发笑,几只眼睛盯着总理脸上望。总理说:射阳两个字很好嘛,我看不用改了。你们这些小将看问题,为什么不从积极方面去看,而从消极方面去看呢?我说“射阳”两字很好,因为我的看法,不是箭射红太阳,而是红太阳光芒四射。周总理深怕他们听不清楚,又重复地说了一句对射阳的解释,射阳就是红太阳光芒四射,你们说对不对?说罢,又哈哈地大笑起来。红卫兵代表也都笑了,因为他们对总理的讲话感到心服口服,表示还是叫射阳县好。
    ——在文革那个特殊背景下,如果周总理从“射阳”的历史渊源和沿革去解释的话,红卫兵未必听得进去。当然也可以用行政命令来压服,但效果也不会好。周总理赋予“射阳”二字新的含义,使红卫兵心悦诚服。我们听故事的人现在也不得不击节赞叹呀!

    比厕所还臭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以后,苏联大使找到周总理,阴阳怪气地问道:“总理同志,听说最近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周总理平静地回答:“也没什么大事,只不过是森林里倒了一棵树;一棵树上落下一片叶子而已。”苏联大使故作关心地说:“据权威人士推测,此事对中国的影响极为不利呀!”总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颗毒瘤在肌体上自动消失,有百利而无一害。”苏联大使有些恼怒:“总理同志,有句话我早就想说了,你们在国际上口口声声骂我们是社会帝国主义,把我们说得比厕所还臭。既是这样,那么请问:你们的林副统帅在国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偏要投奔我们苏联呢?”周总理冷笑道:“正因为厕所臭,苍蝇才喜欢那个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又何必多此一问?”苏联大使被说得哑口无言。
    ——林彪叛逃苏联并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这个消息传出后,国际上一些敌对分子幸灾乐祸。中苏关系当时严重恶化,苏联大使和总理见面时存心想看好戏,让周总理难堪。他见兜圈子达不到目的,就摊出所谓的“王牌”,料想周总理一定无话可说,结果周总理反戈一击,苏联大使陷入十分狼狈的境地。

    消灭法西斯
    周总理设宴招待外宾。上来一道汤菜,冬笋片是按照民族图案刻的“卍”,在汤里一翻身恰巧变成了法西斯的标志“卐”。外客见此,不禁大惊失色。周总理对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随即泰然自若地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们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图案,念‘万’,象征‘福寿绵长’的意思,是对客人的良好祝愿! ”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 我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话音未落,宾主哈哈大笑,气氛更加热烈,这道汤也被客人们喝得精光。
    ——在外交场合出现法西斯的标志很容易引起外交纠纷,尤其是曾经遭受法西斯铁蹄蹂躏的国家,他们看见这种标志是很反感的。周总理的解释及时解除了他们的误会,但令人叫绝的是周总理借题发挥,号召大家一起来消灭法西斯,把那个菜吃掉。意外的这么一个被动场面,经周总理反意正解,反倒起了活跃宴会气氛的作用。
    附录:“卍、卐”字(Wàn 音万)标志的解释
    《辞海·宗教分册》的“卐”条这样解释:卐(Wàn 万),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等国家中都有出现,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均加以使用。梵文作Srivatsa(室利靺蹉),意为“吉祥云海”。鸠摩罗什、玄奘译为“德”字,北魏菩提流支在《十地经论》中译为“万”字,武则天长寿二年(公元693年),制定此字读为“万”。意为“吉祥万德之所集”。大乘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小乘佛教认为此相不限于胸部。在佛经和佛寺中,卐字(右旋)亦传写作卍(左旋)。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等认为应以右旋(卐)为准。
    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对卐字的解释也大致如上。
    此解释将中国的“卐”划为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但是今天的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卐”在辽宁省敖汉旗的小河沿文化层(公元前2500年左右)中就有出现,商、周的青铜器更有明显的例证。这些实证都比公认的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早2000多年,也就是说卐纹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
但这些考证只具有历史文化的意义,对于使用此纹饰的万安公墓而言,我相信其设计者绝没有深究这个纹饰的意义到如此地步,而其依据的应当与后来《辞海》的解释大致相同。
    万安公墓当初在墓徽里使用这个纹饰,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
    首先从唐代开始武则天以官方的形式将“卐”规定为“萬(Wàn 万)”,在名称上正好合适。
    其次,在没有现代考古佐证之前,“卐”被认为是佛教使用的符号,因为卐几乎被作为惯例饰于佛祖释迦牟尼的胸口上,称为“佛心印”,意味着佛陀的神圣之心。在中国,佛教与亡魂的关系密不可分。
    “卐”在含义上被解释为“吉祥万德之所集”,是一个十分吉祥的字眼,用来作为标志应当是很合适的。
    总之,德国纳粹党使用卐纹,代表了战争和权力,而万安公墓使用此纹饰不仅代表了“万”字,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佛教“吉祥万德之所集”的意义。希特勒使用此纹饰的时候是在1920年,但真正全面代表纳粹德国却要到1933年以后,万安公墓则在1930年使用此纹饰,我相信墓徽设计者并没有注意到遥远的德国已经有人在使用这一纹饰了吧。
    经常有人问:卐(右旋)和卍(左旋)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也有人说德国纳粹党使用的是“卐(右旋)”,而万安公墓使用的是“卍(左旋)”。后来万安公墓在一些场合使用“卐(右旋)”,则遭到个别人的指责,以为万安公墓公然敢使用纳粹的标志,事态实在严重。其实万安公墓使用卐纹纯粹是"中国意义",和纳粹党标志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我还相信希特勒在设计纳粹党标志的时候,绝对没有考虑到"卐"纹在中国的意义,他甚至不会知道中国也使用这个纹饰吧。
    其实“卐”和“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区别。倒是国外一些专家在解释这种差别时,认为“卐”代表太阳自春至夏的正向运动,而“卍”代表自秋至冬的逆向运动。而在中国,本土的“卐”和“卍”甚至出现在同一个器物上。即使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这两者也是混用的,“在佛经和佛寺中,卐字(右旋)亦传写作卍(左旋)。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十一)等认为应以右旋(卐)为准”。只不过在中国倒是“卍”(左旋)使用得多一些,而“卐”(右旋)使用很少。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的中文译者在“卐”后还特别注明:“希特勒的卐字方向与东方古代文化中卍字带钩的方向不同,这一点作者没有注意到。”作者注意到了“中国废墟”中的纹饰,译者却没有注意到两种旋转方向在中国古代往往被混用,并没有什么区别。

-----------------------------------------------------------------

〖不同人眼里的周总理〗

    1、在1972年2月22日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亲自为周总理脱大衣。
    2、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总理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3、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说:“毛主席真幸运,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就好人。”
    4、建国前,斯大林和米高扬也说过:“你们在筹建政府方面不会有麻烦,因为你们有现成的一位总理,周恩来。你们到哪里去找这样好的总理呢?”
    5、苏联前总理柯西金对毛主席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大的政治家。”末了,他又补了一句:“前天美国报纸上登的。”
    6、苏联总理柯西金在会见日本创价协会会长池田大作时说:“请你转告周总理,周总理是绝顶聪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是不会进攻的,也不可能进攻的。”
    7、英国前外交大臣艾登对美国记者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8、苏联前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9、原政协副主席钱学森说:“许多党外人士说,我们是认识周恩来才认识共产党的,相信周恩来才相信共产党的。”
    10、原国家主席李先念说:“中国共产党因为有周恩来而增添了光辉,中国人民因为有周恩来而增强了自豪感。”
    11、著名作家冰心老人说:“周恩来总理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
    12、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13、胡耀邦同志于1984年瞻仰了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后题词:“全党楷模”。
    14、毛泽东于1974年在长沙对王洪文说:“对周恩来的任何攻击,必将遭到人民的坚决反对,”
    15、文革中当红卫兵向毛泽东提出批斗周恩来的要求时,毛泽东说:“好吧,让我也去陪斗吧!”
    16、文革中极左分子提出要批判周恩来时,毛泽东又说:“周总理打倒了,哪谁来治理国家呢?根本办不到。反周民必反。”
    17、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和蔡元培说:“周恩来先生的人格真是伟大!”
    18、著名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原北大校长马寅初说:“周恩来总理是最得民心的共产党员。”
    19、陈云、彭真、宋庆龄、叶剑英、罗瑞卿、余秋里、谷牧说:“没有周总理,‘文化大革命’的后果不堪设想。”
    20、更多的人说: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楷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的化身,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典范、是人民的好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

〖联合国为周恩来逝世降半旗的真正内幕〗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时,设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门前的联合国旗降了半旗。这是非常罕见的事。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还没有为谁下过半旗。
    一些国家感到不平了,他们的外交官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言辞激愤地向联合国总部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下半旗呢?  
    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就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
    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¼,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  
    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各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瓦尔德海姆机敏而锋利的谈吐,不仅表现了他机智无比的外交才能,同时也反映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尚品格是举世无双。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8#
发表于 2008-11-25 17:07:51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周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周华烈士
    周华(——-1911),字铁梅,广东省南海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从其兄周天祥经商龙州,旋入安南(今越南),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防城起义时,掌军需。后在新加坡,参与办《中兴日报》。加入“民铎剧社”,周游南洋各地,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11年(宣统三年)初回国,投身4月27日的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在焚攻两广督署中,力战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周增烈士
    周增(1892-1911),字能益,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弃学从商,随父经营木材,常因采办木材往返于闽粤汀、漳、潮、嘉之间,结识会党中人甚多,1908年梁鸣九、射良牧、姚雨平等在梅县松口设立同盟会机关部,遂加入中国同盟会,负责同盟会梅县的联络工作。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时,为先锋队(敢死队)队员,参加攻打两广督署,次晨为守护弹药被捕,直供不讳,遂被清廷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周仲武烈士
    周仲武(1881-1927.9.1),广西省邕宁县人。1907年赴广州,考入广东高等工业学堂学习。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民主革命时期,辛亥革命前夕毕业回到家乡,受聘为南宁简易师范学堂学督(校长)。1913年当选为广西省议会议员。1916年担任《岭表日报》总理(社长)。
    大革命时期,1925年9月被委任为国民党广西省党部筹备委员。1926年1月在国民党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广西省党部监察委员。利用《岭表日报》积极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支持工农革命和学生运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不幸被捕入狱。
    1927年年9月1日,就义于西南宁,牺牲时46岁。

    周均时烈士
    周均时(1892-1949),原名周烈忠,字君适,四川省遂宁县人。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194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是中国著名数理学教育家。
    民主革命时期,1904年随父经商到重庆,进入正蒙公塾读书。两年后随父去上海,在中国公学就读,继考入南洋大学船政科学习毕业。1911年辛亥革命后,返回成都。1913年考入德国留学,又转波兰研究弹道学等。1920年学成回国,经上海返渝。1922年夏,再次赴德国考察,在柏林工业大学,跟从娄耶教授专研相对论,并直接听过爱因斯坦讲学。当时朱德也在德国,与他结为好友。
    大革命时期至抗日战争时期,1924年从欧洲回国后,以科技兴办工业,当走实业救中国道路的理想破灭后,转为从教。先后执教暨南大学、南京中央大学、重庆大学;还担任昆明同济大学、上海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校长等。
    解放战争时期,在不断探索救国途径中,终于找到了真理,并为真理而献身。1948年负责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川东分会地下组织,作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从事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的斗争。确定“保川拒蒋,迎接解放”工作方针。由于打入民革内部的特务告密,于1948年8月20日被捕,次日转移到白公馆。在狱中,敌人对他诱降不成,刑讯不屈,铁骨铮铮,坚持气节。
    1949年11月27日殉难于重庆歌乐山麓白公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松林坡。著有《高等物理学》、《弹道学》等。
    重庆解放后,遗体经党和人民政府收殓,遵照家属意见,葬于重庆市南岸区凉风垭坡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委员长赴渝视察,曾问及周家情况,对这位已为人民革命光荣献身的具有科技专长的爱国老友,深表悼惜。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1-25 17:07:34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周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周扬副部长
    周扬(1908.1.1-1989.7.31),原名周起应,字杰生,号运宜,笔名周苋等。湖南省益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是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留学日本。1930年回国,参加领导中国左翼文艺运动。1932年重新入党,任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书记,中共“左联”党团书记,主编《文学月报》。1933年发表《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1936年发表《论现阶段的文学》、《关于“国防文学”》,参与倡导“国防文学”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赴延安,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文艺战线》主编等职。先后出版论文集《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民间艺术和艺人》、《论赵树理的创作》等。1944年编纂出版《马克思主义与文艺》。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翻译出版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1949年7月在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当先为文联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中共文化部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宣部顾问,分管文艺处和科学处。全国文联副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协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被投进监狱。粉碎“四人帮”后得到平反昭雪,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第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9年7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辑有《周扬文集》。

    周济部长
    周济(1946.8-——),上海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机械制造专业。1978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80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工学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4年学成回国后,在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湖北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院长。1995年11月任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副校长。1997年6月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兼任华中软件公司董事长。1999年1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2000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科技厅厅长,2001年12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中共武汉市委副书记,湖北省武汉市副市长、代市长。2002年1月在湖北省武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当选为湖北省武汉市市长。2002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共教育部党组副书记。2003年3月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
    长期致力于优化设计、CAD、数控和CIMS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并有显著的应用成效。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20余项。

    周强书记
    周强(1960.4-——),湖北省黄梅县人。西南政法学院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中国共产党党员。1976年8月参加工作。
    1978年至1985年在歌乐山下的西南政法学院学习。1985年毕业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法规司、办公厅、法制司主任、法制司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副主任、司长等职。1995年11月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第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上被增补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1998年6月在共青团十四届一中全会一次会议上当选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2003年7月在共青团十五届一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代表)。
    2005年4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由于“为全世界树立了值得学习的榜样”,在推动保护母亲河行动和保护环境领域成绩斐然,先后动员了3亿人次中国青少年参与环保活动,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获得首届“地球卫士奖”。

    周干峙副部长
    周干峙(1930.6.28-——),江苏省苏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建设部高级建筑师,著名建筑学家、城市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先后在国家建设工业部、城市建筑总局、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单位任工程师、高级建筑师,国家建委城乡建设总局副处长、天津规划局代局长、国家城建总局城市建设研究所、国家建委城市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等职。期间1985年12月起兼任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为大地海洋科学系)教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副部长。建国初期,具体负责编制了西安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中国早期城市规划的编制树立了一个样板。此后,参加指导并组织编制了上海总体规划以及地震后的唐山市、天津市重建规划。指导编制了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深入研究了住宅建设、城市交通、旧城改造等方面的问题;创议及早综合治理大城市交通;以“滚动、灵活、深细、诱导”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提高了城市规划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了城市规划理论。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第九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现任建设部特邀顾问。
    主持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课题“中国大城市交通研究”,中国工程院“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降低地铁造价研究”,并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承担的“十一五”重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城市发展与城镇化科技问题研究专题报告”的咨询评议;在清华大学每年保持指导1-3名博士研究生。承担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咨询课题“城市化中的科学问题”,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课题“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东北水资源水土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并负责其中子课题研究。其主持的深圳市198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全国优秀城市规划奖;曾著有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交通、住宅建设、旧城改建、城市房地产以及规划设计改革等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周小川行长
    周小川(1948.1.29-——),江苏省宜兴市人(原机械工业部、建设部部长周建南之长子,见下)。1968年7月参加工作,毕业于北京化工学院,在职研究生学历。1985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198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至1985年间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分析及许多经济课题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6年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1991年任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中国银行副行长,1995年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1996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1997年7月任中国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一届委员,1998年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2000年2月任中国证监会主席。2002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第11任)、中共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2003年6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周文重副部长
    周文重(1945.8-——),江苏省人。大学毕业。
    197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科员;1973年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巴斯大学、伦敦经济学院进修;1975年任外交部翻译室科员;1978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随员、三秘;1983年任外交部翻译室二秘、副处长、处长;1987年任驻旧金山总领馆副总领事;1990年任驻巴巴多斯特命全权大使兼驻安提瓜和巴布达特命全权大使;1993年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1994年任驻洛杉矶总领事(大使衔);1995年任驻美利坚合众国大使馆公使;1998年任驻澳大利亚联邦特命全权大使;2001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200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2005年3月任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第8任)。已婚,有一女。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历任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
    第1任柴泽民1979.3-1982.12、第2任章文晋1983.3-1985.4、第3任韩叙1985.5-1989.8、第4任朱启祯1989.10-1993.3、第5任李道豫1993.4-1998.2、第6任李肇星1998.3-2001.1、第7任杨洁篪2001.1-2005.3。

    周可仁副部长
    周可仁(1940.10-——),江苏省如皋市人。196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外贸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贸经济专业毕业,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
    1960年9月在北京外贸学院(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贸经济系学习。1965年8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贸部三局干部。196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丹麦使馆商务处工作人员。1974年3月任国家外贸部三局干部。1977年6月任中国驻马耳他使馆商务处三秘。1981年10月任国家外贸部政策研究室干部。1982年4月任国家外贸部政策研究室副处长。1984年4月任国家外贸部政策研究室处长。1986年9月任国家经贸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司级)。1988年1月任中国驻挪威使馆商务参赞(副司级)。1991年5月任国家经贸部欧洲司司长。1992年8月任国家经贸部对外贸易管理司司长。1993年4月任国家外经贸部对外贸易管理司司长。1994年11月任国家外经贸部部长助理、中共国家外经贸部党组成员。1995年5月任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总经理(正司级)。1997年8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驻国家外经贸部纪检组长、中共驻国家外经贸部党组成员。1997年9月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1998年1月任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行长、中共中国进出口银行党组书记(1998年6月改任党委书记)。1999年2月以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中共对外经济贸易部党组成员。

    周永康部长
    周永康(1942.12-——),江苏省无锡市人。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警监警衔。
    1961年在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学习。1966年留校待分配。1967年任大庆油田673厂地质队实习员、技术员。1970年任辽河石油会战指挥部地质团区域室技术员、大队长、中共地质团区域室党支部书记。1973年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处长。1976年任辽河石油勘探局政治部副主任。1979年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副局长兼中共钻井指挥部党委书记、中共物探指挥部党委书记兼指挥。1983年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局长、中共辽河石油勘探局党委副书记,中共辽宁省盘锦市委副书记、盘锦市人民政府市长。198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中共石油工业部党组成员。1988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共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副书记(其间:1989年3月兼任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指挥、中共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临时党委书记;1989年8月兼任中共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胜利石油管理局局长和中共山东省东营市委书记)。1996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中共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党组书记。1998任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共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1999年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2002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副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部长(第11任)、中共公安部党委书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一政治委员、中共武警部队党委第一书记,国家禁毒委员会主任。2003年3月任国务委员兼公安部部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周光召副委员长
    周光召(1929.5.15-——),湖南省长沙市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4年8月参加工作。195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著名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家庭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育不断开拓着视野,养成独立思考而又踏实进取的精神。在数学老师唐秀颖先生的影响下,独辟蹊径地解开一个又一个数学难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初回到长沙,同年秋季考入清华大学先修班,1947年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7月毕业并成为本系研究生。1952年秋转入北京大学研究院,从师于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教授,进行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1954年7月以优良的成绩通过了研究生的论文答辩。8月走上工作岗位,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1957年春被国家遴选派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任中级研究员。1961年2月奉召回国,5月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理论部第一副主任,进行有关核应用的理论研究。至1979年先后任九院理论研究所的副所长、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九局总工程师。1979年8月重返理论物理研究领域,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9月应邀去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任客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1年9月赴西欧原子核研究中心任研究员。是该中心在60年代以来邀请的第一位中国物理学家。1982年9月回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4年4月8日升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5年底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1987年1月22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共中科院党组书记。1988年10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2年4月当选为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中方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会长,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协会名誉主席,国际粒子和场学会委员,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副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主席兼理事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委员会委员;兼任《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的编委。被聘兼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2000年亚洲基金会名誉顾问,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等职。
    在理论物理的各主要领域都有过杰出的创造性成果,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盛誉。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因在量子场论的研究中有重大突破,1987年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还被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四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1993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1994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中国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是美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捷克科学院、保加利亚科学院、蒙古科学院、法语区工程师科学院、罗马尼亚科学院、韩国翰林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院士,是目前中国担任外籍院士头衔最多者。著有《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理论》、《膺轴矢流部分守恒》、《静质量为零的极化核子的反应》等论文80余篇。

    周远清副部长
    周远清(1939.5-——),湖南省桂东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1966年参加工作,教授。1981年-1983年赴日作访问学者。
    1956年考入清华大学,196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主任,系副主任、主任,教务处处长、副教务长、教务长,清华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后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智能机器人及三视图智能输入和理解系统的教学与研究。1992年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先后担任高等教育司司长、专职委员、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后改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共国家教委(教育部)党组成员。2000年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2002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委员,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副主任委员。
    主管全国高教工作后,主持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要点研究”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等大型课题的研究工作。参与领导了各项重大改革,并注重和积极推动高教理论的研究。主编有《计算机应用》和《人工智能》等系列丛书。著有《智能机器人系统》、《计算机控制》、《周远清教育文集》等。

    周伯华省长
    周伯华(1948.7-——),湖南省湘潭县人。湖南株洲粉末冶金学校稀冶专业毕业。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
    1965年9月在湖南株洲粉末冶金学校稀冶专业学习。1968年12月任湖南省株洲硬质合金厂工人、共青团株洲硬质合金厂车间支部书记、中共株洲硬质合金厂党委办秘书、共青团株洲硬质合金厂委副书记、中共株洲硬质合金厂车间党支部副书记、书记;1978年任中共株洲焊接器材厂党委副书记、书记;1981年任株洲市经委副主任、中共株洲市经委党组副书记,中共湖南省委政研室副处级研究员(其间,1980年9月至1981年10月在湖南省委党校学习);1983年在中央党校培训部学习;1986年任中共株洲市委常委、株洲市政府常务副市长;1990年起任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当选副省长。2001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省委副书记。2003年3月被任命为湖南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2004年1月,在湖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补选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周建人副委员长
    周建人(1888.11.12-1984.7.29),笔名乳名阿松,初名周寿松,字乔峰,笔名克士、高山等,浙江省绍兴县人(鲁迅的三弟)。1927年在鲁迅等引导下参加“济难会”、自由运动大同盟。1932年12月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45年12月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著名作家、生物学家,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1905年毕业于会稽县学堂。1906年任绍兴僧立小学教师、校长,期间刻苦自学,钻研植物生物学科,撰成《会稽山采物记》等。1909年以后参加其兄鲁迅组织的各种进步活动,并加入文学团体越社。先后任教于绍兴小学、绍兴明道女校、成章女校。1919年迁居北京,1920年入北京大学旁听攻读哲学,1921年至上海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前后23年潜心研究生物学,并从事著译工作,在《东方杂志》、《妇女杂志》、《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妇女解放,普及科学知识。1923年应瞿秋白邀请,在上海大学讲授进化论,并先后在神州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安徽大学任教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秋鲁迅到上海定居后,常为鲁迅与中国共产党的交往担任通讯联络和掩护工作,经常同鲁迅、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一起学习马列主义,讨论中国社会问题。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筹备工作,任该盟中央调查员。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组织进步团体,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抗日战争时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同进步文化界人士一起,多次签名发表反对国民党投降政策的救亡宣言。在上海和文化教育界爱国知识分子组织马列主义读书会,团结进步人士坚持民族解放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生活书店、新知识书店编辑。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撰文抨击国民党当局卖国、独裁、内战的政策,力主“科学中国化,中国科学化,社会民主化”。此外,撰写了大量有关鲁迅的文章,为研究鲁迅、弘扬鲁迅的战斗精神起了积极作用。1945年12月30日同马叙伦、王绍鏊、许广平、林汉达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46年5月进一步开展反独裁、反内战的斗争,组成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当选为理事。同年6月23日在上海欢送以马叙伦为团长的赴南京和平请愿代表团,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不畏强暴,不避艰险,始终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1948年秋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从上海辗转到达当时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北平解放后,任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9月,以中国民主促进会代表身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以及政府组织法草案整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浙江省省长等职。并长期担任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领导工作,历任民进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第三届中央常务理事。1954年12月被增选为第三届民进中央副主席,并历任第四、五届民进中央副主席,1966年7月任代理主席,并连任第六、七届民进中央主席,对民进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4年7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翻译有《遗传论》、《性与遗传》、《生物进化论》等书,其中《物种起源》(与人合译)被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影响尤为广泛。主要著作有《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科学杂谈》、《进化与退化》、《哺乳动物图谱》、《论优生学与种族歧视》、《科学杂谈》、《生物进化浅说》、《鲁迅故家的败落》、《要讲关于鲁迅的事情》等,晚年写有《鲁迅和周作人》等。

    周建南部长
    周建南(1917-1995),江苏省宜兴县宜城镇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中共统战和情报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1937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同年底辗转到达延安。1939年8月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派往重庆做地下统战和情报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11月,先后担任东北工业部电工局局长,随李富春副总理赴苏联参加援华156项工程中主要项目的谈判。1961年3月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副总局长,组织领导编制机械工业科技发展规划,为推动机械工业贯彻工业70条、科研14条、“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我国援外和成套设备出口工作作出了贡献。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下放河南罗山“五七干校”劳动,至1973年恢复工作,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研究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建设部部长等职。1985年8月响应中央号召主动退出机械部部长职务,从事调查研究和参谋顾问工作。1985年以后,受国务院委托,主持领导了机电产品出口工作。这时年近古稀已知自己患前列腺癌,面对重任并不却步,领导组织制订了一系列扶植鼓励机电产品出口的方针、政策和措施,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机电产品出口外贸体制改革,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机电产品出口体制,使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连续10年大幅度增长,至1995年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为改善我国外贸出口商品结构、推动外贸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振兴机电工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95年6月28日因患癌症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领导主持编写有《中国机电产品出口五年》(1986-1990)、《机电产品出口国际认证指南》等。著有《论机电工业发展和改革开放》一书,该书汇集机械工业的发展战略、机械工业体制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改革开放中的外商投资工作等问题发表的讲话和文章,为中国机电工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总结了宝贵的经验。
    长子:周小川,为中国人民银行第11任行长(见上)。

    周铁农副主席
    周铁农(1938.11-——),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员,1960年1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大学学历,副教授。
    1955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1960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系见习助教。1961年任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助教。1978年任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讲师、教学研究科副科长。1982年任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副教授。1983年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副市长,黑龙江力学学会常务理事。1991年任黑龙江省政府省长助理、副省长,民革黑龙江省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力学学会副会长。1992年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黑龙江省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政府副省长。1998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常务副主席。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第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周巍峙部长
    周巍峙(1916.6.13-——),原名周良骥,曾用名何立山,江苏省东台县人。中国著名音乐家。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歌咏活动时组织过“新生合唱队”(原名新生口琴队),以后加入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歌曲研究会等进步团体,并开始创作歌曲。1936年编加出版的救亡歌曲集《中国呼声集》,在当时影响很大。任中国歌曲工作者协会执行干事,《读书生话》出版社出版部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参加唤起民众团、西北战地服务团,活跃在华北抗日前线。历任《全民通讯社》编辑、前线记者,中国歌曲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八路军驻临汾办事处秘书。1938年赴延安,历任晋察冀边区音协主席、边区参议员,延安鲁艺助理员、文工团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张家口市委文委书记,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团长、戏剧音乐系主任,华北人民政府文委委员,华北文联常委,天津市军管会文艺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事艺术行政领导工作,历任中央歌舞团团长,中央实验歌剧院院长,文化部艺术局局长、中共文化部党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代部长、第一副部长,中国音协第二届常务理事、第三届副主席,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文联第一、三、四届委员,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田汉基金会理事长,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会长,文化部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名誉主任。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届全委会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七届全委会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谱写的歌曲主要有:《上起刺刀来》、《前线进行曲》、《起来、铁的兄弟》、《子弟兵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十里长街送总理》、《九一八纪念歌》、《守土抗战歌》(原名《上起刺刀来》),歌剧《不死的老人》(与劫夫、陈地合作)等,还撰有《国防音乐必须大众化》、《“调查研究”与“体验生活”》、《发扬地方艺术形式,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等音乐论文。
    夫人:王昆,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歌剧表演艺术家,东方歌舞团团长。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25 17:07:04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周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周镐将军
    周镐(1909.1.12-1949.1),字道隆,又名周继文、周治平,湖北省罗田县周家垸人。世代业农,幼年入私塾,1923年14岁时考入武汉私立成城中学读书。1946年6月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徐楚光介绍,被中共华中局委任为京沪徐杭特派员,并被批准为中共特别党员。
    大革命时期,1926年在成城中学毕业后,考入桂系武汉随营军官学校步兵科(后改为中央军校武汉分校)第七期,因在政治测验中有反蒋言论而被开除学籍,乃往福建投蔡廷锴第19路军任下级军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随第19路军参加淞沪战争,失败后第19路军被蒋介石调往福建与红军作战。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等以蔡廷锴的第19路军为骨干,领导发动了“福建事变”,受到了蒋介石的严厉镇压,两个月旋告失败,第19路军亦被撤销。乃脱离所在部队,取道上海欲返回家乡,途中以“共产嫌疑”为名遭到宪兵警察的拘捕。意外地是负责审讯的一位宪兵长官是旧交,竭力劝其以黄埔出身加入军统,告知过去一切可以不究,可保证无罪开释。念及旧交及目前处境,被迫同意试试。1935年正式加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供职,任武汉站站员。不久因在同事中有激进言论被军统逮捕审查,送至南京洪公祠1号,后幸经军统局核心成员“十人团”之一的周伟龙保出。这次被关押的经历,对其在军统内步步高升产生了重要影响。1936年戴笠派其为军统贵阳邮电检查所所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调任广东税警总团查缉股组长,暂编第八师(由广东税警总团改编)谍报队少校队长。1940年任军统广东省督察。1941年又调回重庆军统局任督察室第一科上校科长。1941年底受戴笠派遣,从四川到南京。1942年4月被安排在汪伪中央军委任少将科长,后任少将参议、军统南京站站长。此后结识曾在汪伪机关工作过的共产党员徐祖光(即徐楚光,系周镐湖北同乡,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步兵科同学,由中共派遣打入汪伪军委会政治部任情报局上校秘书、陆军部第六科上校科长等职)。曾利用自己任职的汪伪军委会军事处第六科掌握军事物资运输的汽车和火车车皮,给新四军运送过盐和物资,也曾将一些钱款资助过徐楚光作活动经费,默契的配合早已有之。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1日通过地下电台得到《波茨坦公告》发布的消息和重庆方面的指令,开始秘密筹划接管南京日伪政权的工作。8月14日被委任为京沪行动总指挥部南京行动总队总指挥,旋即发布文告,发表讲话。下令逮捕汪伪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鲍文樾、南京市市长周学昌。重庆方面怀疑周与中共有联系,乃令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不准向周的指挥部投降。8月17日,冈村宁次以请周会谈投降事宜为名,将其软禁,不久转交军统关押审查。1946年3月出狱。出狱后与徐祖光秘密联系,被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负责人邓子恢、谭震林亲自签署,委任为京(南京)、沪(上海)、徐(徐州)、杭(杭州)特派员,并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特别党员。从事搜集国民党的军事情报、对过去有私交的西北军高级将领进行策反工作。其后因叛徒告密,先后于1946年11月和1947年2月两次被国民党保密局逮捕关押,皆因查无实据而被释,后被中共党组织调往解放区工作。1948年11月,为配合解放军在淮海战役的整个军事部署,担负与国民党107军副军长王清翰配合,逼该军军长孙良诚率军部直属部队和1个师投诚。1949年1月与孙良诚、王清翰等人同往争取国民党刘汝明兵团起义时,不意孙良诚叛变,与王清翰2人即被刘扣押并解送徐州“剿总”。蒋介石密令将2人押送南京,不久杀害于保密局看守所,牺牲时40岁。

    周子辉烈士
    周子辉(1901-1931.1),湖北省黄梅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深入群众发展革命组织,开辟根据地。
    1927年留学俄国,1930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历尽艰辛。同年12月底,中央调派尤崇新、周子辉等从上海来汉恢复武汉市委,尤崇新任市委书记,任市委秘书长。此时党在武汉的组织和党员虽略有发展壮大,但敌我力量悬殊,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对武汉实行残酷的统治,军警机关林立,每日军队巡逻,密探遍布,还随时进行清查。1931年1月武汉市委被敌破坏,被捕而壮烈牺牲,时年29岁。

    周从化将军
    周从化(1895-1949),四川省新都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党川军第41军参谋长,国民党第7战区长官司令部及川康绥靖公署中将参谋。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根据中共党组织的指示,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川康分会,任分会负责人,领导军运工作。1949年8月21日因策反四川军阀王陵基在成都被捕,关押于白公馆看守所。在狱中,特务企图诱他“反省悔过”,他答复总是“青年人错了,老年人不会错;老年人错了,青年人就不会错。”临刑前,用竹筷子在白公馆监狱牢墙上刻下“神州嗟浩劫,四族胜狼群。民生号饥寒,民权何处寻?兴亡匹夫志,仗剑虎山行。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诗句以自勉,表现了他在惨无人道的折磨下仍然保持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无比忠诚。
    1949年11月27日殉难于白公馆,牺牲时54岁。

    周文雍烈士
    周文雍(1905.8-1928.3.6),广东省开平县百合镇下洞村凤凰里人。出身于贫苦塾师家庭。1912年入横石小学读书,完成高小学业。1923年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是广州工人运动优秀领袖,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离开家乡到广州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读书,受到“五·四”运动的革命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学生群众的革命活动。1923年选为学生会会长,并任青年团支部书记。曾参加国共合作后的国民党,任国民党区分部执行委员,并当选为广州市学联委员兼文书部副主任。
    大革命时期,1924年冬任青年团广东区委委员,负责广州新学生社工作,曾参与发动沙面工人罢工,深入人力车夫工人中进行宣传组织。“五·卅”惨案后,参与组织沙面工人参加省港大罢工。同年11月,任共青团广东区委经济斗争委员会书记、中共广东区委工委委员,主持成立了广州洋务总工会。1926年任中共香港金属业总工会支部书记,领导撤至广州的香港金属工人坚持大罢工斗争。4月,被选为广州工人纠察队总队长,领导工人武装积极参加省港大罢工的巡逻和保卫工作。1927年广州发生“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担任重建的中共广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并兼市委工委书记兼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继续领导广州工人坚持革命斗争。为了工作需要他与陈铁军假扮夫妻,建立秘密机关。积极部署各工会开展斗争,营救被捕同志。以工人纠察队为骨干迅速发展工人秘密武装,亲自指挥工人武装打击反动工会头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11月1日亲自领导广州3000余失业工人,前往东山包围汪精卫住宅请愿示威,途中被捕。第二天被工人武装劫持脱险。不久投入广州起义准备工作,任起义总指挥部委员兼广州工人赤卫队总指挥,被选为起义政纲起草委员会委员。12月11日,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亲自指挥工人亦卫队配合教导团攻击公安局。成立广州苏维埃政府,担任人民劳动委员。12日在西瓜园主持庆祝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13日指挥起义武装阻击敌人,掩护主力撤退,最后转移至香港。1928年1月,当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务委员兼广州市委常务委员,与陈铁军潜回广州,重建党的机关,发动工人准备举行“春节骚动”。不久被敌人逮捕。在狱中备受酷刑,坚贞不屈,写下壮烈的遗诗“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志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在敌人法庭上留下了与陈铁军的合影。
    1928年3月6日,在广州红花岗同陈铁军举行了刑场婚礼,尔后慷慨就义,牺牲时年仅23岁。

    周幼海科长
    周幼海(1922.10.20-1985.7.24),曾改名周祖逵、周之友,祖籍湖南省沅陵县人(周佛海〔见下〕之次子)。出生于日本鹿儿岛。1946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6岁时在上海比德小学(今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读书。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随母迁香港,就读于岭南中学。同年12月,其父周佛海随汪精卫投敌,被同学们骂为“小汉奸”,并将这3字用刀刻在他的书桌上,使他深感耻辱,曾在校刊上著文表明自己的爱国赤诚。1939年被日本方面安排到日本读书,仍为同学所不齿。在心灵深受煎熬之际,一位名叫陈国祯的中国同学给他指点迷津,秘密地将斯诺《西行漫记》等进步书刊借给他阅读,使他开始认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知道其父原来也曾是共产党员,认识到走什么道路决定于自己。1943年初又被送到日本庆应大学经济系读书,日军大本营报道部长谷那华雄在报刊上进行宣传,鼓吹周幼海再度赴日是“响应日本对华新政策”。周幼海在上海《平报》发表文章反驳。在此期间有机会阅读了日文版《资本论》、《大众哲学》等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日伪政权也随之土崩瓦解,随同其父一度被国民党当局软禁于重庆白公馆,1946年5月被释放。7月到上海,由田云樵介绍到淮阴中共华东分局联络部。8月2日经扬帆、何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中共地下“特别党员”,改名周之友。旋被扬帆派回上海,在田云樵领导下的中共中央上海局肃反工作委员会,从事策反工作,成为扬帆麾下的一员干将。公开身份是在中央商场二楼交易所做投机生意的商人,由于结识大批国民党上层人物,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从事策反,不时把重要情报报告田云樵,并曾参与策反上海警察局的重要头目和浙东税警大队长。还竭尽全力,为中共地下组织提供活动经费,据不完全统计,有大条(旧秤10两)黄金12根、港币3.75万元、美金5000元,翡翠6块、红蓝宝石2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公安局社会处二室二科副科长(扬帆出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又成为扬帆麾下的一员战将。还将分家所得1万美元全部上交组织。1955年因潘(汉年)扬(帆)冤案牵连被捕,被关押于北京秦城监狱坐牢10年,出狱后以“反革命罪”判处管制3年,在上海徐汇区京华化工厂“监督劳动”,住厂里集体宿舍。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受刘少奇冤案株连,再度被投入秦城监狱,一关就是8年。1975年出狱后再度到京华化工厂“管制劳动”。1983年年8月22日,公安部下达了《对周之友同志问题的复查结论》,明确指出:“周之友同志在1955年、1967年先后两次被关押审查,纯属冤案,应予平反,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1985年7月24日因病逝世,终年63岁。遗有由他口述,经人记录整理的著作有《周佛海末日记》。

    周兆璜烈士
    周兆璜(1898-1931.2),安徽省潜山县人。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20年进入安庆安徽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读书。1923年暑假,因与王效亭等在潜山县城组织“驱张团”,驱逐县行政公署知事张汉,被校方开除。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转入芜湖安徽省立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继续求学。1926年秋回潜山,参加组建国民党潜山县党部临时执行委员会工作,任宣传部长,后任执行委员兼青年妇女部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1月任中共潜山特支委员。12月7日参加组织并指挥梅城暴动。暴动失败后,任潜山三区小学校长,以教书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清水寨暴动爆发后,到黄泥镇散发反蒋宣言,筹集枪支弹药。1930年2月19日在黄泥镇不幸被捕。1931年2月牺牲于安庆,时年33岁。

    周作仁烈士
    周作仁(1901-1930),江西省吉水县人。1920年从吉水县立小学毕业后,在官田村教村塾。1922年就读于吉安私立阳明中学。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毕业后任教于三曲滩小学,创办《少年周刊》宣传革命,并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7年4月任中共同登区支部书记,秘密组织农民抗租、抗粮、抗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主持中共吉水区委工作。1928年任中共吉水县委委员兼三曲滩、同登区区委书记,率游击队、赤卫队袭击三曲滩的吉水县保卫队。1930年1月领导同登区农民暴动,成立区、村苏维埃政府。5月任县苏维埃政府秘书长。1930年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时年29岁。

    周佛海汉奸(曾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周佛海(1897-1948.2.28),本名周福海,湖南省沅陵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曾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年冬脱离中国共产党,加入中国国民党。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投靠蒋介石。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一大代表,汪精卫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人(民国十大汉奸之第3号大汉奸),被视为最反覆无常的近代中国政治人物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留学日本,曾经留学于第七高等学校,并且于此时接触共产主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于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以日本代表出席;之后回日本完成学业并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经济系。
    大革命时期,1924年退出中国共产党,而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4月宁汉分裂后,支持武汉国民政府,曾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蒋介石进行反共清党后,改投靠蒋介石。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随着全国抗战的呼声不断高涨,与汪精卫一伙组织“低调俱乐部”,与抗日唱反调,鼓吹“战必败,和未必大乱”的投降主义言论。拥护汪精卫,反对蒋介石,还与日本侵略者暗中勾结,进行谋求“和平”的勾当。1938年12月先于汪精卫等逃离重庆,经河内到香港。之后,由香港潜入上海,开展卖国活动。1940年汪伪政权成立后,历任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总裁、上海市长、上海保安司令、物资统制委员会委员长,财政部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等重要职务。1941年3月,汪精卫去日本治病期间,代理行政院长一职。8月初汪病情恶化,应日本政府之召抵达名古屋探视汪,并与陈璧君(汪精卫老婆)商谈人事调整问题。后又抵东京,分别拜访日本首相、海相、陆相、军令部长、参谋总长等,讨论对重庆民政府的诱降及汪死后的人事安排问题。汪精卫病死后,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任上海市长,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抗战胜利前夕,感到前途不妙,便暗中与国民党联络。1943年透过戴笠、杜月笙等人连络重庆国民政府要求“戴罪立功”,寻求后路。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解散,被蒋介石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京沪杭行动总指挥,后改任“总司令”,负责维护京沪一带的治安和秩序,等待重庆国民党军队的到来。向蒋介石表示:“与其死在共产党之手,宁愿死于主席之前。”当国民党大批人马到达上海后,失去了利用价值。1945年9月30日被押送重庆。1946年9月押到南京。10月21日被南京高等法院第一法庭进行公审。11月7日,法庭以“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罪行判处死刑。被送往南京老虎桥监狱。1947年3月,蒋介石发布特令,以“响应反正”、“戴罪图功”,“以观后效”为由“减为无期徒刑”,免其一死。在狱中重病在身,不能坐、不能睡,只好将被褥高高叠起,日夜伏在床上喘息、呻吟,痛苦万状。
    1948年2月28日在惨呼哀号之后,一命呜呼,时年51岁,结束了遗臭万年的大汉奸的一生。
    周佛海遗有一子为周幼海(见上),走了和父亲180°相反的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弃家闹革命,在公安政保战线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周诒功烈士
    周诒功(1892-1932.9.13),湖北省远安县人。是个手艺精湛的厨师。1931年参加远安县农民协会。
    参加农会后,以厨师身份为掩护,探听敌人情报。1932年9月,远安反动团练头子周行谟结婚,请来南漳东巩伪团防局为他保驾,并策划偷袭我苏区。他利用周行谟请他下厨的机会,搞清了敌人的行动计划,并密告共产党领导人周武谟。周武谟立即率领游击总队,在红军和地方赤卫队的配合下,于9月13日拂晓,在远安大堰朝天观发起进攻,把敌人打得一败涂地。见战斗取得胜利,便马上将敌人结婚用的肉食背了一篓送去慰劳我军战士,不幸遇到溃逃的匪兵,把他抓住杀害,牺牲时40岁。

    周诒芬烈士
    周诒芬(1893-1933),湖北省远安县人。1929年参加远安县赤卫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团,同年10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任远安县赤卫队队长。先后在大堰、泥龙、刘家湾等地发动群众,组织农民武装,打击土豪劣绅和反动民团。1933年2月,赤卫队研究准备将当地反动大刀会头子周诒恒秘密处决。因叛徒周圣谟告密,不幸被捕。敌人将其反吊在晓坪大堰朝干观的一棵梨树上,一边抽打,一边审问,企图要他交出赤卫队员名单。但始终宁死不屈,刽子手将树放倒,壮烈就义,牺牲时40岁。

    周治中烈士
    周治中(1894-1931),女,江西省临川县人。从小受到反帝反封建思想熏陶。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期与江西党的创始人赵醒侬方志敏袁玉冰及进步女青年刘和珍刘若安胡德兰等进行革命活动。曾任中共江西省委委员妇女部长。经常以“唱凯”的笔名在《红灯周刊》等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提倡“打倒封建”“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为发展江西的妇女运动作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江西妇女运动的先驱”。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隐蔽下来,协助临川县委书记曾去非开展对敌斗争。1931年不幸被捕,在国民党反动派监狱里,受尽折磨,忠贞不渝。6月30日壮烈牺牲,时年37岁。

    周狷之烈士
    周狷之(1903-1930.9),安徽省六安县人。出生于一户拥有数百亩田地的大地主家庭,过着优裕的童年生活。幼读私塾。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20年由安庆江淮中学转入当涂县安徽省立第十中学,曾经受安庆“六·二”学生运动和反对三届安徽省议会选举、反对曹锟贿选伪总统斗争的实际锻炼,世界观发生转变。反对妇女缠足、穿耳、束胸,主张妇女识字,对妻子平等相待,相敬如宾。他曾在卧室张贴“反对封建旧礼教,建设民主新家庭”的对文,公开叛逆自己的阶级。
    大革命时期,1926年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回六安深入苏家埠、独山等地佃户家、长工中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后在大寺庵办起六安西南乡农民夜校,组织秘密农民支部和乡农民协会。1927年3月,代表国民党六安临时县党部出席了在安庆举行的第一次国民党安徽省代表大会,4月当选为中共六安特区委员会委员。又以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兼民运部长的身份,开展庆祝北伐胜利的宣传活动,处决县衙门无恶不作的差头邓宏发和土匪王寿廷,惩办依附北洋军阀而大发横财的伪商会会长王筱?和大土豪董复初、高子舞,命令王、董、高各拿出3000块钢洋“拥护革命”。不久和邹同祁、施先明、吴保才一起,领导六安城关黄烟工人开展罢工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底组织一支农民武装别动队(又叫“摸瓜队”)。为了筹积经费,购买武器,他变卖了一个小庄园和3亩田地。后另组革命武装赤卫队、游击队。1929年7月,参与制定举行秋收起义、成立六霍暴动总指挥部的计划,并当选为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后兼宣传部长)、六霍暴动总指挥部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参加领导六霍暴动,并任六霍行动委员会政治部主任,为建立中国红军第11军33师,创建皖西根据地,建立六安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和霍山县苏维埃政府,作出了重大贡献。1930年初代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多次赴合肥、寿县、霍山、霍邱、英山等县巡视指导工作。3月作为六霍党和根据地的代表,出席了在鄂东箭厂河召开的鄂豫皖边区党的会议。7月任六霍前方办事处主任,在武装护送下,连续冲破敌人3道封锁线,进入六安白区开展工作。7月29日在北门一带检查布置工作时,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9月押至六安老衙门前。高声朗诵绝命诗:“头颅抛千触,风雨撼孤舟;宁为革命死,不作阶下囚。”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打倒蒋介石”、“苏维埃运动万岁!”,从容就义,牺牲时27岁。

    周朝顺烈士
    周朝顺(1911.12.25-1942.2.15),浙江省庆元县黄田镇黄源底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6年与闽北红军不断接触,结识在庆元县仙庄一带开展革命斗争的红军第3纵队队长周汝春(又名周国华)、政委叶全兴,从此思想倾向革命。1941年2月由陈贵芳、董生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到福建省崇安县一带学武,练就了一身武艺。1937年闽北红军走后,带领青年农民举行起义,组织起一支以青年农民为主的武装队伍,抢夺国民党小梅盐务局枪支,打击土豪,向贫苦农民分发财物,深得农民拥护。经常与共产党联系,经中共建松政特委再三考察后,派出共产党员董生有为党代表,直接领导这支队伍,成为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1939年起称周朝顺游击队,任队长,活动在庆元县、福建省松溪县边界地区打击敌人。1940年参加特委干部训练班学习。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围剿清乡,形势险恶,特委战略转移,闽浙边武装力量发生变化,8月护送董生有回特委,从此,周朝顺游击队失去党组织的领导。1941年10月,游击队有多名战士被庆元县当局拘捕。1942年2月为营救被捕的战友,利用敌人的诱骗,乘“招安”之机,将计就计带领12名骨干打入敌人内部,积极准备越狱行动。2月15日因叛徒告密,越狱行动失败,是日晚13人全部被捕,被敌人枪杀于庆元县城北门外,牺牲时31岁。
    周朝顺对敌斗争坚决,意志坚强,立场坚定,没有出卖党的机密。2003年5月3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周梓青烈士
    周梓青(1905-1932.10),女,湖南省新县人。幼年父母双亡,跟人当童养媳。公公为进步私塾先生,随其学到了不少文化。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2月在公公和丈夫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为地下党组织搜集、传递情报,为举行“卡房农民暴动”日夜奔波。1930年3月调光山县弦西区(今新县卡房)宣传队当导演,自编自演《妇女诉苦歌》、《放足歌》、《穷人调》、《送郎当红军》、《兵变歌》等歌曲,1931年5月,出席了在新集召开的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当选为光山县妇女部宣传委员兼秘书。其间,积极宣传革命道理,发动广大妇女起来反帝反封建,提倡放足,男女平等,寡妇自由改嫁,反对包办买卖婚姻,鼓励妇女参加社会活动。发动群众送郎、送子当红军,给红军做鞋、送粮草,洗衣浆衫,护理病伤员,为红军家属代耕代种,为革命作贡献。受到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的表扬。1932年10月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于新集,牺牲时27岁。

    周勤汉烈士
    周勤汉(1907-1928.6.23),广东省潮安县峡山镇人。早年其父赴南洋谋生,出生于泰国。1915年8岁时回国读书。1926年秋由马远行、马伟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在潮阳人陈心余开办的汕潮揭普电话公司任司机(话务员),在大革命进步思潮影响下,思想得到启迪,积极投身先进行列,积极参加革命斗争。二次东征后,参加以李春涛(国民党左派人物)为顾问的汕头青年进步组织“岭东砺青学社”,学习革命书刊,宣传先进思想。1925年冬,汕潮揭普电话公司部分职工,在黄色的汕头机器工会鼓动下,以公司亲资派工头拉拢20多人,组成电话工团,受国民党右派的操纵。1926年初,中共领导的汕头总工会派工会秘书长陈振韬、工会干事林芳史、工运领导人方达史来汕潮揭普电话公司改体电话工团,重新组成新的电话工会。积极参加为改善工人生活待遇,向资方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的斗争,被选为中共汕头电话总支部委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国营企业汕头党组织被迫转入地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共广东省委号召党的各级组织积极策应。为配合起义军入汕,亲到潮阳参加方惟精组织的工农革命军第3独立团,8月31日攻占潮阳县政府,释放被监禁的犯人。9月24日起义军进入汕头时,又与电话公司职工一起,接管汕潮揭普电话公司,为南下大军服务。起义军在潮汕失利后,但心不灰志不馁,发动地下党员捐款买笔墨纸,刻印革命传单,到处散发张贴。由于斗争坚决,被委任为电话总支代理书记。1928年2月9日,潮汕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就在这被敌人血腥洗劫后的关键时刻,被选为中共汕头市委委员,并把汕潮揭普电话公司作为党的接头联络点。还受市委委托到香港向上级党汇报工作,接受任务,而且机智勇敢的把党的文件密藏饼干盒内安全带回汕头。6月15日,市委交通员林占枚被捕叛变,中山路花园里的中共汕头市委机关受到破坏,情况十分危急,本可以一早就离开,但为了处理善后工作而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感动了狱中人。
    1928年6月23日,在押上刑场时高唱《国际歌》,不幸在汕头市被杀害,牺牲时年仅21岁。

    周谟明烈士
    周谟明(1900-1932),湖北省远安县人。1930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团。
    1930年8月在黄茶院参加农会,积极进行地下工作,秘密串连周廷如、周廷炎、刘大才等贫苦农民参加农会,壮大革命力量。同当地曾楚壁等土豪劣绅开展斗争。1931年,任赤卫队队长。1932年,土豪曾楚壁勾结南漳东巩团防局,妄图扑灭这支革命力量。他带领赤卫队和敌人开展游击战。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捕,关在东巩团防局。严刑拷打5天,坚贞不屈。敌人无奈,将其杀害,牺牲时32岁。

    周裕藩烈士
    周裕藩(1920.1.29-1945.2.1),福建省平潭县流水镇盘团村人。193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在福清松潭小学念书。1934年小学毕业考入福清县立初级中学。在进步教师陈聪章、俞建曦的教育下,积极参加传阅进步书刊和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后来与福清地下党余长钺、陈亨源相识,在革命前辈教育下,接受马列主义真理。1937年6月,余长钺等几位领导被杀害,激起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痛恨。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9月回到平潭,在盘团小学以任教为掩护,与曾焕乾一起创办平潭第一所农民夜校,同时组织文艺宣传队宣传抗日。1939年春就学于福州协和农业学校,秋又回平潭活动。1940年中共福清中心县委成立,为平潭县个别联系负责人。随后和曾焕乾一起在大扁岛(1956归属福清)与福清的骇窑,建立抗日游击队。任副指挥兼队长(焕乾任指挥)。1941年4月福州、长乐、福清相继沦陷,遂与焕乾一起在南平创办剑城书店。出售革命书刊。6月奉中共闽南特委黄国璋、陈亨源之命回平潭成立大富民众自卫团,为总负责人。月底自卫团在海上击毙抢劫商船的日伪1人、俘4人,缴获驳壳枪4枝、曲九1枝。返航时得悉日伪军数人溜回南井村,裕藩下令乘胜直捣南井村,击毙中队长王代明等3人,缴获驳壳枪1枝,步枪3枝。1942年6月奉命筹组闽中沿海突击队,9月正式成立,任政治指导员。12月队伍开往乌丘岛,打入日伪军张天祯部,争取沿海股匪及日伪军反正,以扩大武装力量。1943年8月成立中共福长平海口特区委员会,任书记。1944年春,沿海突击队奉命暂时分散活动,待命集中。是年冬在平潭发展一批党员,成立大富片与盘团片两个党小组,成为平潭最早成立的中共组织。同时与原国民党海军少校陈魁梧合作,在福州鼓山成立抗日游击队,任队长兼政治委员(魁梧为指挥官)。11月鼓山游击队在海上截击一艘日军的运粮船后,为日军所包围,队员7人被杀害于福州码头。鼓山难以立足,带部分人员回长乐。1945年1月奉命恢复沿海突击队,与林慕曾带10人开赴长乐东洛岛。平潭县长林荫得悉此情,派自卫队两个分队围攻东洛岛。突击队击退来犯之敌并俘虏10多人,缴获一批武器。由于过份优待俘虏,疏于戒备,2月1日俘虏突然暴动,在搏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5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纪念周裕藩对革命所作的贡献,将其家乡盘团村改名为裕藩村。1956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25 17:06:40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周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周昆将军
    周昆(1902-——),湖南省平江县人。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参加秋收起义后首批上井岗山的老干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 军第31 团连长、第2纵队第5支队副支队长、支队长。参加了井冈山和赣南、闽西地区的游击战争。1930年后,任红12军第1纵队纵队长、第34师师长,红4军第11师师长、军长,红1军团第10、第3师师长,闽赣军区第21师师长,红军大学代理校长,红8军团军团长兼第21师师长,第23师师长,红1方面军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学校校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中央教导师(庆阳步兵学校)师长,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教育长。1937年参加过秋收起义的部分干部在延安与毛泽东合影,其中有赖传珠、张宗逊、孙开楚、赖毅、谭冠三、杨立三、陈伯钧、龙开富、周昆、谭希林、罗荣桓、谭政、刘型、杨梅生、胡友才等人。照片上毛泽东题字为:“一九二七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第115师参谋长,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太原沦陷后,八路军115师奉中央的命令开赴吕梁山建立晋西根据地……1938年2月潜逃回家乡平江县(见下附录)。
    附录:八路军115师参谋长周昆潜逃之谜
    1938年2月间,八路军115师周昆参谋长到第2战区八路军总部去开会,领取了6万元军费,这是国民党政府发给115师的最后一笔经费。会后,周昆将一个挎包交给警卫员说:“这是重要文件,你马上回去交给作战科王科长。”警卫员回来把包交给115师作战科科长王秉璋,他打开一看,不是什么文件,而是3万元纸币。内有一封短信,周昆在信上说“共领取了6万块钱,我带走了3万块,另3万块交警卫员带回,望查收。”周昆携3万元钱潜逃回了湖南老家平江县,此后再未离开过。解放后,组织上进行过调查,结果证实没有参加过任何反革命组织,也没有任何其他反革命行为。从这一点出发判断,当年潜逃的动机是非政治性的。细究起来,说怕死怕苦有点根据不足,因为官至八路军师参谋长,战死的可能已经不大了(左权的牺牲是例外),生活也不会太差,可能就是不想再干下去,弄点钱回家日子算了。这一级别的干部在非险恶的环境中开小差,我军军史中似乎只有周昆一位。对比红军初创时的职务和八路军中的职务,应该属于能力很强且有头脑的一类人。为什么会突然潜逃一直是个谜,说贪财吧,只拐走了一半经费,事情没有做绝。周昆潜逃后,第115师参谋长一职长期空缺。1938年3月8日,八路军总部任命王秉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为参谋处长,司令部的工作由王秉璋负责,行使参谋长职责。

    周子昆将军
    周子昆(1901-1941.3.13),原名周维宽,字仲和,祖籍湖南省,出生于广西桂林。早年曾参加“五·四”运动。后入桂军刘震寰部当兵。1925年6月投身革命,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任班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被编入叶挺独立团,任排长。1926年随军北伐,参加了汀泗桥、贺胜桥、攻克武昌等战役,晋升为连长、营长、军官教导大队大队长。
    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失败后,随朱德、陈毅等转战闽赣粤湘边界。1928年初参加湘南起义,4月到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历任红4军教导队副队长、红6军第2支队支队长、红3军参谋长、军长、红5军团参谋长、江西军区参谋长、福建军区总指挥、独立22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赣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战役,是红军的一员骁将。在中央苏区期间,他工作频繁变动,几上几下,但他一切听从党安排,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组织性和忠诚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德。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后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第1局局长。1937年初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兼任队长。
    1937年12月任新四军副参谋长。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并参与组织部队向苏南、皖中、皖东敌后挺进,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8月兼任新四军教导总队总队长。他治军严格,重视司令部建设与部队的教育和训练,亲自编写教材和授课,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贡献。朱德在回忆与周子昆并肩战斗的这段历史时说:“周子昆原则性强,刚柔并济,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将才。”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3月13日在泾县茂林蜜蜂洞被叛徒杀害,年仅40岁。
    1955年6月,遗骸移葬于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陵园。

    周志孚烈士
    周志孚(1904-1927.12.16),原名周毓善,四川省彭县(今彭州市)致和乡三教庵村人。
    大革命时期,1925年毕业于彭县中学旧制七班。后考入四川法政专门学校预科班。参加了“维新学社”、“鸣皋俱乐部”,负责宣传工作。1926年底与何庸等人赴武汉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春考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兵团。7月汪精卫、唐生智等与蒋介石勾结,宁汉合流,公开反共,下令将反动派视为“红色大本营”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解散。经多方斗争,由张发奎将该校学生3000余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教导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随教导团南下广州。12月11日在教导团参加了叶挺、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建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13日国民党先头部队到达广州进行反扑。在观音山战斗中,所在七连冲上山头,将敌迫击炮摧毁。当薛部主力开道时,被四面包围,革命军战士及工人纠察队约1000余人与敌展开顽强激战,激战数日,终因众寡悬殊,弹尽援绝,
    1927年12月16日拂晓时壮烈捐躯,牺牲时年仅23岁。

    周念民烈士
    周念民(1905.11.18-1935),土家族,原名周永沦,又名周集成,周益林,曾用名周天明,湖北省利川县小河乡鹭归坝人。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民主革命时期,自幼天资聪慧,求知欲切。早年就读于周家祠堂,学业优异,后又转学于金竹台就读。1921年赴北京求学,后因贫困肆业,进入湖北同乡会工作。
    大革命时期,冯玉祥五原誓师后,国民革命军到处招兵买马,毅然投笔从戎,进入国民革命军军校教导团河南陆军训练处学习,毕业后历任连长、营副、副官。南北革命军会师后,随军到了济南。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日军蓄谋挑衅,所部陷于日军重重包围之中。5月10日随卫戌部队趁夜突围,死里逃生,回到北京入4军参谋处任少尉参谋,不久提升上尉参谋。1929年夏。所部在安庆被蒋介石强行改编,愤然脱离军队,离开安庆到了武汉。10月从武汉回到利川,接过父亲的民团,把它变为进步武装,并率部攻打忠路敌保安部队。1930年4月和中共汉口地下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根据党组织的决定,仍回小河组织革命武装。同年冬转移到四川省黔江县黎水坝广文小学教书,从事地下武装组织工作。1931年10月在小河正式组建游击队,任大队长。1933年游击队很快发展成300多人,任团长。10月21日率部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编为红3军(新兵)独立团,任命为团长,不久升为红3军第9师参谋长。后历任红3军军部参谋处处长,红3军6师参谋长等职。跟着贺龙军长南征北战,为党和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1935年春,在湖南省永顺县的塔卧被“左”倾路线的执行者错误杀害,时年30岁。
    1945年4月20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决议,以及党的‘七大’,宣布平反昭雪。1983年9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了周念民《革命军人因公牺牲证明书》。

    周建屏将军
    周建屏(1892-1938),原名宗尧,又名子炎,字兴唐,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祖籍江西省金溪县左原村,1892年8月26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倘唐村。早年入滇军,在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在滇军中曾任旅参谋长,参加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国战争。看到滇军腐败堕落,于1924年毅然辞职,后考入黄埔军校。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第3军任营长。1927年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随朱德教导团参加南昌起义。1929年到赣东北,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长,1930年任第10军军长。与方志敏等指挥部队转战闽浙皖赣边区,多次挫败国民党军“围剿”,巩固和发展赣东北苏区。1933年1月第10军改编为第11军,任军长,率部开赴中央苏区,参加第四次反“围剿”,两次执行佯动任务,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对取得反“围剿”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任独立19师师长,率部参加东方军入闽作战。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曾入红军大学学习。后调任独立24师师长。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率部留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因作战负伤到上海治疗。1936年底到延安,曾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科科长,陕北省武装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参加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后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副旅长,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同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第4分区司令员,领导军民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38年6月13日于河北省平山小觉镇因脊髓炎恶化病逝,终年46岁。为纪念他的功绩,建国初期曾把平山县的部分村庄命名为建屏县。

    周恩来将军
    周恩来(1898.3.5-1976.1.8),字翔宇,小名大鸾,曾用名飞飞、伍豪、少山、冠生等。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1913年进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在旅欧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旅欧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由张申府等人介绍),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总支部书记,并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的领导工作,对早期的建党、建团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
    大革命时期,1924年8月从巴黎回国,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长、常委兼军事部部长,主持建立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叶挺独立团。1925年2月、10月领导进行了第一、二次东征,为巩固和发展广东革命根据地和进行北伐作出了重大贡献。1926年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军事课程,同年冬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中共江浙区委军委书记。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8月领导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为创建人民军队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起义中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在中共“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8年出席党的六大,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后在上海坚持地下工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曾发表《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和《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31年12月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兼第一方面军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3年春和朱德一起领导和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为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仍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1936年12月任中共全权代表去西安同被逮捕的蒋介石进行谈判,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并受党中央的委派,从延安来到武汉,担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被国民政府授予中将军衔,享受上将待遇(按国民政府的规定,中将的月薪为160块大洋,而周恩来却被特准享受每月240块大洋的上将待遇。但周恩来律己甚严,每月领到这笔“巨款”后,都一文不留地作为党费上缴,自己也和长江局其他同志一样,过着与延安一样的供给制生活)。长期在驻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和毛泽东去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斗争,《双十协定》签订后,率中共代表团留在重庆和南京。1946年11月从南京返回延安。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时转战在陕北,同年8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1948年9月,参加领导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同年11月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武装夺取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府总理、外交部长(兼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二、三届主席。是中共五届中央委员,中共六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六届、七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八至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八届、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担负处理党和国家日常事务的同时,和毛泽东一起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几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都是他亲自主持制订和组织实施的。1954年,倡导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一次亚非会议,使会议通过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民经济顺利地得到恢复和发展。还提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观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并亲自执行了重大的外交决策,提出了外交工作中一系列具体的方针和政策,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革命外交路线。1961年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对赫鲁晓夫集团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行为,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文革”中,顾全大局,任劳任怨,为继续进行党和国家的的正常工作,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的党内外干部,费尽心血,并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党提出:“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规划。1972年患病以后,一直坚持工作。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主要著作编为《周恩来选集》。

    周保中将军
    周保中(1902-1964),原名奚李元,字绍黄,白族,云南省大理市湾桥村人。1927年7月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总指挥,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1917年2月,年仅15岁的周保中毅然从军,参加“靖国护法”战争。1922年11月-1924年在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1926年到广东参加著名的北伐战争。1927年3月任程潜第6军56团副团长,在追击号称“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军阀孙传芳残部时,奇袭了南京雨花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继续留在国民革命军第6军做党的秘密工作。1927年12月任第6军18师副师长,在湘、浙、豫等省从事兵运和联络工作。1928年底,党派他到苏联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苏联回国,赴东北参加抗联领导工作。从1932年1月到1946年的14年的抗日斗争中,作为东北抗联的著名军事指挥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历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军委书记,中共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书记、军长,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中共吉东省委书记、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中共东北委员会委员、书记,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后,担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还担任过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兼吉辽军区司令员,吉林军区司令员,吉林省委委员、常委,吉林省政府主席。1946年4月指挥解放长春。5月指挥部队痛击前来进犯的国民党军队,稳固东北根据地。在解放东北的3年战斗中,率部与国民党进行了800多次战斗,歼敌4万余名,缴获各种枪支28000多支,为主力部队输送18000余名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解放战争。1948年10月,在争取滇60军起义中,为第二次解放长春迫使国民党嫡系部队新编第7军投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稳定云南,巩固边疆,特调周保中回云南工作。他回到云南后,身兼多职,任省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省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云南省委委员、常委,省政府党组书记,省委统战部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云南大学校长等。1952年底调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政法委员会主任兼民政部部长。1954年后,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1957年后,在病榻上仍坚持学习,关心国事,撰写东北党组织发展史和抗日联军回忆录,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是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并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民族事业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周逸群将军
    周逸群(1896-1931),字立凤,原籍湖北省蒲圻县人,出生于贵州省铜仁县。192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曾任铜仁县教育会会计。1919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庆应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五·四”运动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1922年被选为留日学生回国请愿团代表,回国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九国公约》。1923年毕业后回到上海。
    大革命时期,1924年5月在上海创办《贵州青年》,宣传革命思想。10月到广州入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队学习,后任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在军校期间积极从事青年军人运动的组织工作,参加发起成立革命团体火星社,团结左派进步青年学生。1925年初在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党部的竞选中,当选为第二届执行委员,并被选为常务委员。主持日常工作。2月组织青年军人联合会,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组织会员踊跃东征,在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9月于黄埔军校毕业,任青年军人联合会主席。曾先后主办《青年军人》、《中国军人》等进步刊物。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青年军人联合会被解散,被调到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任宣传科长。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队长,并率北伐军左翼宣传队到国民革命军第9军中从事政治宣传工作。9月接受第9军第1师师长贺龙的要求,留在该师任政治部主任。1927年6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政治部主任。还组编了20军第3师,兼任师长,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7月中国共产党决定举行南昌起义,列席了周恩来主持召开的前委扩大会议,坚决支持前委关于举行南昌起义的决定。同时与刘伯承等协助贺龙制定南昌起义的具体计划。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起义部队南下到达潮州、汕头后,兼任潮汕卫戍司令。10月去上海找中共中央。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受党中央派遣,和贺龙等赴湘鄂西开辟革命根据地。途经武汉时,准备参加武汉三镇的年关暴动,事泄后前往湘鄂边,任湘鄂边前敌委员会书记。3月到达桑植县洪家关,和贺龙一起组织了工农革命军,任党代表。和贺龙指挥工农革命军攻占了桑植县城,成立了中共桑植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不久在战斗中和贺龙失散,辗转到石首,再至沙市组织了鄂西临时特委,并将特委机关迁往宜昌。中共鄂西特委正式组成后,任书记。主持特委工作,恢复和整顿党和群众的组织,克服盲动主义和地方主义观念,制定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工作方针,为湘鄂西根据地的创立奠定了基础。1929年7月鄂西游击总队成立,任总队长。1930年2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红6军政治委员。4月在鄂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被选为鄂西联县政府主席。7月红4军(后称红2军)、红6军在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2军团,任红2军团政委和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9月中央派代表到洪湖接任红2军团前委书记和军团政治委员,推行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调到地方工作,代理湘鄂西特委(由鄂西特委改称)书记兼鄂西联县政府主席。10月在监利主持召开了鄂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鄂西联县政府改为湘鄂西联县政府,管辖范围扩大到30余县,继续担任政府主席。和段德昌等将红2军团在战斗中失散的部分战士统一编为新6军(后改为独立团)。发动群众武装,把江北、江南的游击队组织起来,编为江左军和江右军,坚持游击战争,反击敌人对根据地的“围剿”,保卫了洪湖革命根据地。1931年3月王明“左”倾错误统治的党中央又派代表到洪湖,全盘否定湘鄂西党组织所建立的革命业绩,被撤销了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和湘鄂西联县政府主席的职务。4月率领一批地方干部和江右军到江南开辟洞庭特区,并帮助建立了洞庭特区的党组织。5月在由洞庭特区返回江北岳阳县贾家凉亭时遭国民党政府军伏击,不幸牺牲,时年仅35岁。
    周逸群牺牲的消息传到洪湖,苏区广大群众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举行追悼大会,贺龙悲痛欲绝地说:“逸群同志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为此,中共湘鄂西省委将洪湖军校改为逸群军政学校。

    周趾麟烈士
    周趾麟(1911-1932),江苏省启东县人。出生于普通市民家庭。1919年8岁时入学。192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时期,1925年考入海门中学。1927年下半年受同学黄家骏等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的影响,开始了革命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3月担负海门县共青团组织领导工作,兼任海门中学共青团负责人。同年6月因工作需要未毕业,回到了家乡启东。不久被委任为启东县共青团书记。1930年,参加了“八·八”暴动。当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暴动失败,启东处于一片白色恐怖,许多县委领导成员、党员骨干先后转移外地,主动要求坚持原地斗争说:“形势险恶,就越需要领导骨干留下来,我是本地人,回旋余地大,我应该留下来!”中共党组织答应了他的请求。在斗争最危险的时刻,四处奔波,重新恢复党组织活动。1931年3月根据中共江苏省委的指示,兼管了海门党的工作。同年夏任中共启海县委书记。为便于开展工作,化装成走江湖医生、打短工的农民,深入各地发动群众,扩大革命力量。同年冬重新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4军第1支队第2大队,任大队政治委员。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奉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发动群众,组织民众反日会,促进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同年5月29日,由于叛徒告密,与7人在海门癞疤镇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7月1日夜,敌人最后酷刑逼供,他大声斥责敌人:“我们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要打倒你们!一定会打倒你们!”在被押往刑场途中,高呼:“打倒国民党!”“共产党万岁”!在启东县汇龙镇南娘娘庙前英勇就义。
    1991年7月,中共启东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周趾麟英勇就义地立碑纪念。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25 17:05:19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周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周子玉上将
    周子玉(1935.11-——),山东省武城(今河北省故城)县人。中专文化。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空军干校学习,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空军第五航空学校助理员、团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大队政委、团政委,1977年10月后任兰州军区空军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空军航空兵师政委。1981年入空军学院政治系学习。1982年任航空学院政委,1985年任空军地空导弹学院政治部主任,1988年任空军军政委,1990年后任广州军区空军副政委、空军指挥学院政委,1992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助理。1993年5月起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中共中央军委纪委书记。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纪委常委、副书记。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6年1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周克玉上将
    周克玉(1929-——),江苏省阜宁县人。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射阳县区青年联合会主任,县青年联合会常委。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北军区连政治指导员,第三野战军某军政治部干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1速成中学政治部干部处副处长,某军政治部干部部科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师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组织部部长,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助理。1985年任总政治部副主任。1990年4月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周坤仁上将
    周坤仁(1937-——),江苏省丹阳县人。1956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海军东海舰队护卫舰支队“开封”舰助理军医、军医、副政治委员,“洛阳”舰政治委员,护卫舰大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东海舰队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1980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任海军登陆舰支队副政治委员,潜艇支队政治委员,北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海军政治部副主任。1990年入国防大学学习。同年8月任南海舰队政治委员。1993年2月任海军副政治委员。1994年1月任海军政治委员。1995年7月起任总后勤部政治委员。是中国共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海军中将军衔,2000年晋升海军上将军衔。

    周村中将
    周村(1926-——),原名周祖华,河南省信阳县(今信阳市河区)谭家河乡人。1939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五师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营长。参加了中原突围和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步兵学校副大队长,第5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1958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防化学兵司令部处长,防化学兵技术学校校长,总参谋部防化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动员部副部长,国家地震局政治委员,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院长。
    1988年9月16日被授予中将军衔。

    周玉书中将
    周玉书(1933.8.22-——),湖南省攸县石羊塘乡金坑村人。1949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任乡人民政府秘书、民兵指导员、公安员、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书记等职。1953年5月,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副连长、参谋、营长、团作训股股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军作训处副处长、处长、军司令部副参谋长、集团军军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司令员、中国警察学会副会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6年毕业于郑州炮校,1984年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学院。1989年3月、1993年4月先后两次在解放军国防大学进修。1987年10月,当选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1992年10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88年8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8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周衣冰中将
    周衣冰(1922-——),原名周余彬,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柘皋镇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中共巢县黄山区委书记,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同年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游击纵队第10大队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第2师6旅17团任政治指导员,1943年后任安徽凤阳怀二区区队政治教导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津浦路西军分区副司令员,中共津浦路西中心县委书记,1948年任江淮军区第4分区总队长、军分区副参谋长。参加了淮南、津浦路、济南、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旅参谋长、师参谋长。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5年后历任北京军区某师长、军参谋长、副军长,1973年后任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曾参与组织指挥1981年华北地区军事演习,1987年-1990年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周家鼎中将
    周家鼎(1922-——),直隶(今河北省)沧县人。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营政治教导员,八路军115师旅政治部科长,冀鲁豫军区骑兵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8军52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进军大别山和渡江、西南、昌都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后任中共西藏江孜分工委书记,西藏军区干部部副部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政治部主任,国防大学纪委书记。1990年4月退役。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周遇奇中将
    周遇奇(1944.8-——),湖南省宁乡县人。197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参加工作,解放军外语学院、技术工程学院毕业,大学学历。1961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61年8月为南京军区技术干部学校学员;1962年8月为解放军外语学院、技术工程学院学员;1968年3月在陆军某部连队当兵锻炼;1970年1月任陆军某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连代理政治指导员;1974年1月任武汉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干事;1978年10月任武汉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副科长(期间:1980年10月至1981年1月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1983年1月任武汉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党务科(处)科(处)长;1984年11月任武汉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85年8月任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1988年7月任广州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93年5月任广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95年2月任陆军第42集团军副政治委员;1997年9月任广西军区政治委员;2000年12月起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广州军区党委常委。2004年12月任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1995年7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周建华少将
    周建华(1928-1996),山东省荣成市泊于镇崮庄村人。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连政治指导员、总后军械部某处副处长,新疆及乌鲁木齐军区后勤部装备部副部长、军械部部长、后勤部副部长,兰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参加过解放威海、围困长春、辽沈和平津等战役、战斗。
    1988年9月被军委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7月因病逝世,终年68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25 17:05:03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周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周桓上将
    周桓(1909-1993),辽宁省东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五军政治部秘书,红三军团政治部秘书处处长兼政治教导队政治委员,军团保卫局执行部部长,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工人师政治部主任,红八军团政治部敌工部部长,红军大学政治委员,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军法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学校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副主任,东北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兼联络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军区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副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国务院文化部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代表、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93年10月27日逝世,享年84岁。

    周士第上将
    周士第(1900-1979),又名周力行、周平,广东省乐会(今琼海)县人。1924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副队长、队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营长、团参谋长、代团长,第73团团长。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25师师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大学军事教员,军委干部团上干队科长、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参谋长兼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校长,晋绥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副司令员兼晋绥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晋北野战军、第18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太原前线指挥部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司令员兼成都市市长,西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兼外军训练部部长,总参谋部顾问。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9年6月3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逝世前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顾问。

    周纯全上将
    周纯全(1905-1985),字俊忠,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3年参加工人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边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委员长,中共鄂豫边特委常委,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省苏维埃保卫局局长兼鄂豫皖游击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十师政治委员,红四军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川陕省委书记兼川陕苏区游击总司令,红四方面军后方纵队政治委员,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31军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副校长、校长,滨海行署副主任兼秘书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省、安东省实业厅厅长,辽南行署主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东线战勤司令员,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二次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7月28日逝世,终年80岁。

    周彪中将
    周彪(1910-1981),原名周生珍。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赣西南独立第三团排长,吉安县儒行乡少先队总队长,红四军第10师30团宣传队分队长、队长,团俱乐部主任,中央模范团总支部书记,红9军团第3师7团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民运部代部长,教导队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决死队教导二团政训处干事,临县动员委员会武装部部长,八路军120师独立第四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政治委员,第8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八地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三纵队七旅政治委员、旅长,冀中军区副司令员兼华北军区第七纵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东北军区防熔部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司令员,空军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3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周仁杰中将
    周仁杰(1912-2001),原名周球保。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参加茶陵地方游击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茶陵地方游击队班长,红八军第23师机炮连机枪排排长、机炮连连长,红17师第51团副营长、营长,红6军团第17师51团参谋长、团长,红6军团第16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留守兵团警备第二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一旅旅长,热河军区第17旅旅长,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三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副司令员兼第33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8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南海舰队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月22日在因病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周玉成中将
    周玉成(1904-1971),湖南省祁阳县人。1928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一团二连司务长,第二大队大队长,第五纵队司令部副官主任,第13大队大队长,红八军第四师一团团长,四师军需处处长,红三军团第六师共给部部长,军团供给部部长,陕甘宁军区供给部部长,红军前敌指挥部供给副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兵站部副部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供给部部长,八路军后勤部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审查厅厅长,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后勤驻南线司令部副司令员兼邯郸办事处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财务部部长,总后勤部财务部油料部部长,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财务部部长,沈阳军区后勤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12月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

    周希汉中将
    周希汉(1913-1988),湖北省麻城县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麻城县独立营通信班长,独立团通信排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13师38团共青团委书记,红四方面军总部参谋,红九军作战科科长兼教导队队长,第31军作战科科长兼教导营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任八路军129师386旅作战股股长,补充团参谋长,386旅参谋长兼太岳军区参谋长,南进支队司令员,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3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军长兼滇南卫戍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副司令员、顾问。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1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5岁。

    周志坚中将
    周志坚(1916-2005),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交通队排长、队政治指导员,红9军第25师74团营政治委员、副团长、团政治委员,红9军第27师81团团长,红四军第10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鄂豫挺进支队团长,平汉支队支队长,新四军第5师13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胶东军区新五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31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舟嵊要塞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参谋长,河南省军区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中将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6月9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周赤萍中将
    周赤萍(1914-1990),曾用名邹迪,江西省宜春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团政治委员,电台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纵队一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一旅政治委员,鲁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山东军区第三师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第七纵队兼辽北军区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7军政治委员兼湘西军区政治委员、中共湘西区委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部副部长,福州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1990年6月逝世,终年76岁。

    周贯五中将
    周贯五(1902-1987),江西省吉安县人。1927年任本村农民协会副主席。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第3军9师27团宣传员、书记官,红一军团第二师一团特派员、师特派员,军团直属队总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政治部锄奸科科长,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兼锄奸部部长,第六支队政治委员,教导第六旅政治委员兼冀鲁边军区政治委员、代司令员,渤海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暂编第七师政治委员,渤海军区副政治委员,南下干部第三支队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干部部第二副部长,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是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7年3月29日因病于南京逝世,终年85岁。著有《艰苦奋战的冀鲁边》(1984年)等。

    周涌少将
    周涌(1915-2004),江西省永丰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永丰县总工会青工部部长,县独立营班长,红1军团电台报务员,红32军电台报务主任、电台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电台区队长,教导第1旅电台区队长,山东军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兼通信营营长。参加了平型关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参谋处副处长兼通信科科长,安东军区参谋处处长,辽东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参加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辽东军区兼公安部队第一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辽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通信兵部参谋长、副主任兼参谋长、顾问等职。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国防通信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22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周彬少将
    周彬(1912-1999),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第5师13团宣传员、连政治指导员、师副特派员兼直属队特派员,骑兵团政治处主任兼特派员、团政治委员,独立师特派员,独立团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一、二、三、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政治指导员、大队队列主任,抗大总校政治部保卫股股长、保卫科科长,抗大第5分校政治部保卫科科长,新四军第3师保卫部部长兼苏北军区保卫部部长等职,参加了平型关大战、百团大战、苏北抗击日军九路围剿和“五一”反扫荡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江军区保卫部部长,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保卫部部长,西满分局社会部副部长兼西满军区保卫部部长,齐齐哈尔卫戍司令员兼公安局长,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49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天津警备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辽沈、平津、湘西、衡宝、桂林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最高人民法院督编处副处长,军委民航总局人事处处长兼公安处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卫生部政治委员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6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周维少将
    周维(1906-1970),江西省南昌市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信学校教员、无线电台报务员,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无线电台报务员,中央军委无线电总队报务主任,红5军团司令部无线电第3分队分队长,红31军电台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无线电台中队长、大队长,第129师司令部通讯科科长兼通讯营营长,八路军前方指挥部3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第四支队副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3纵7旅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第11军31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通信教授会主任,军事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副院长、院长,第五研究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0年逝世,终年64岁。

    周九银少将
    周九银(1908-1979),湖南省湘阴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任石首叁区少先队副队长,参加打土豪分田地。国民党军对苏区围剿,随组织撤到湖南华容,后去洪湖参加红军,任红3军9师26团通信员、班长、排长。在战斗中辆两次负伤,1932年第3次负伤,眼睛被打坏,带伤任7师经理处粮秣员,1933年任24团供给处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副官、120师358旅供给部军械股股长、120师供给部军械科科长兼被服厂厂长、晋绥军区后勤部粮秣科科长、军实科科长兼被服厂厂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军需生产部部长,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西南生产管理局局长,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副部长,1960年任该部政治委员。1965年到1968年任总后勤部工厂管理部政治委员,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政治委员,总后勤部营房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9年10月31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周子祯少将
    周子祯(1904-1972),原名何其浩,浙江省诸暨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宁波、上海从事工会和互济会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赴苏联学习无线电技术。1934年回国后在中央苏区任军委军事工业局工务处处长、兵工机械厂政治委员,山西牺盟会太原第4区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工人武装自卫队政治副主任,第1纵队队长,第21团团长,山西新军总指挥部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供给部部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部部长,西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西安留守处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运输部副部长,军需生产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2年4月14日逝世,终年68岁。

    周文在少将
    周文在(1906-1994),江苏省常熟县虞山镇人。上海群治大学肆业。1925年在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入黄埔军校学习。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20军学兵营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南昌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上海、常熟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并参与常熟的建党工作。1926年8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辗转到武汉,在贺龙部国民革命军20军学兵营1连任政治指导员,同年年底返回常熟,在常熟、上海等地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受党的派遣,在常熟组建立抗武装,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先后担任抗日游击武装第6梯团政治处主任,江南抗日义勇军独立3支队副支队长,江南抗日义勇军1团3营政治教导员,新四军挺进纵队7团政治处主任,挺进1纵队军需处处长,新四军1师1旅供给部政治委员,苏中三专区税务管理局局长,苏中泰兴县独立团政委、泰兴县县委书记,苏中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苏中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周文在历任华中七纵队政治部副主任,苏北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十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过黄桥决战、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文在历任10兵团兼福建军区干部部部长,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福建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75年7月离职休养(享受正兵团级待遇)。1977年2月至1983年4月任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4月10日因病在苏州逝世,享年89岁。

    周长庚少将
    周长庚(1911-1970),湖北省石首县人。1927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军团第4师卫生部部长,第6师卫生部部长。1930年参加湘鄂西反围剿战斗,多次负伤。1933年被当作“改组派”关押,为关向应救释。长征沿途多方救护伤病员。到达陕北后,参加中央高级卫生班和延安医学科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卫生处处长,晋西北军区第2军分区卫生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1纵队卫生部部长,晋绥军区卫生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检查室主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部长,中国协和医学院副院长,军事医学科学院政治委员,总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0年1月29日,因心机梗塞在四川省射洪县医院逝世,终年59岁。

    周长胜少将
    周长胜(1913-1987),江西省吉水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2师36团机枪连排长,红1军团第2师5团排长、连长、营长、团参谋长等职。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1937年7月参加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副营长、营长,苏鲁豫支队第3大队大队长,第5纵队第1支队第2团团长,第115师教导第1旅2团团长。皖南事变后,调任新四军第3师7旅20团团长,八路军115师教导第5旅13团团长,教导1旅1团团长,鲁中军区第4团团长,第4师参谋长。1943年春率部参加盐阜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1945年春参加解放阜宁县城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中军区警备第1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24师师长,第2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副军长,空军第4混成旅副旅长,苏南军区副司令员,第21军副军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后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7年1月14日因病在杭州逝世,终年74岁。

    周世忠少将
    周世忠(1918-199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4师223团2营通信班长,参加了长征。长征时,红25军西出秦岭,北过渭河,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与马鸿宾部作战。在战斗中击毙敌团长一名,获得两元银圆的奖励。升任红25军73师218团连政治指导员。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连政治指导员、副营长、营长,第689团副团长,新四军第4师11旅32团副团长、旅副参谋长,淮北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73团团长,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教导团政治委员,第4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第21军62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参谋长,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来从
事军事教育工作,任军事学院高级兵团战术教授会主任,高等军事学院合同战术教授会主任。离开高等军事学院后,任福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主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0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周发田少将
    周发田(1911-1998),安徽省金寨县人。1928年参加农民赤卫军,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川陕边区政府丹江、仓溪、广元县保卫局局长、军事指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组织部干事、民运科科长,冀南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司令员,东进纵队第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新7旅第19团团长兼政治委员,第6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6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0军29师师长兼四川省内江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副军长,1950年12月率实习团入朝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参观学习并了解情况,为入朝作战总结经验。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副军长。参加了第5次战役、1952年战术性反击、上甘岭战役和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1953年回国后,任湖北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湖北省丹江水库副总指挥、工程局局长后兼党委书记、富水水库指挥。1972年到1976年任湖北省咸宁地区专员、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98年2月22日因病在咸宁逝世,终年87岁。

    周吉一少将
    周吉一(1918-1989),河南省许昌县(今市)人,1918年出生,原名李松立。1935年考入河南省立许昌第4中学,接受进步思想,在《许昌日报》、《新民日报》创办副刊,撰写文章,评击时弊。后担任许昌日报》、《新民日报》副刊主编。1937年到西安,经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去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省沂水县财政科科长兼征收处主任,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毕业后,到石友三部工作。1939年任山东抗大分校教员,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民运部社会调查科科长。1940年任新四军第3师9旅25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6师16团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第21军63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洪泽湖、朝阳、莱阳、莱芜、苏北、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负伤两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63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部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干部部部长,参加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政治部主任。1956年入政治学院学习,1957年起,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研究室副主任、政治部主任、分院副院长。1975年任陕西省第七机械工业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后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兼省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1979年起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办公厅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89年2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1岁。

    周则盛少将
    周则盛(1913-1981),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任村苏维埃政府土改委员。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红军独立1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大队长,红6军团17师50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第51团副政治委员,红6军团供给部出纳科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供给部政治委员,晋绥军区后勤部政治处主任,晋绥军区后勤办事处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1纵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延安保卫战和 蟠龙、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后勤部政治委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参加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任西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海军后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后勤部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1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周庆鸣少将
    周庆鸣(1913-1994),河南省确山县人。1937年参加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受党组织指示,经过半年准备,在确山县竹沟镇组织武装暴动。1938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粮秣股科员,1939年任中共竹沟地委委员、军事部长。国民党部队突袭竹沟,在突围中担任青年突击队长,编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3团2营6连,任连政治指导员。1939年任营政治教导员,1941年任新四军13旅37团政治部主任,第38团政治委员。1942年率部参加随南阻击战,接着率部首先攻入城内,歼灭守敌两个营。1944年任河南游击兵团副参谋长。1945年任鄂豫皖湘赣军区第4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先后在军调部武汉第9执行小组,南京中共代表团,新四军军部工作。到东北后,任安东保安旅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烟第4纵队10师参谋长,参加梅河口、貂皮屯等战斗。后任辽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政治委员,西线政治部副主任,东北军区后勤部一分部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政治委员、营房管理部部长、后勤部副参谋长,广州军区后勤部参谋长。1956年入后勤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任广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部长,1969年任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司令员,负责发展橡胶生产。在兵团工作6年,橡胶林由214亩发展到370万亩,天然干胶产量增长近一倍。1970年至1972年,任《人民日报》社工作组组长,负责报社日常工作。1975年任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2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著有《竹沟暴动》等。

    周志飞少将
    周志飞(1915-1988),江西省永新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央教导师3团连政治指导员,张2团营中心政治指导员,红1军团2师5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连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队长兼教员,晋察冀军区教导团参谋长,第34团副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5旅参谋长,冀热察军区热西军分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独立6师副师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军参谋长,粤东军区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广东省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同年7月31日因病逝世,终年73岁。

    周志刚少将
    周志刚(1910-1996),江西省永新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3军9师27团连长、指导员、团副政委、师教导队政治委员,红9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巡视团主任,陕甘宁独立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7团政治委员。1938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3团政委兼中共襄西工委书记,第5师15旅政治委员,第13旅政治委员。参与开辟荆门、当阳、江陵地区抗日根据地并参加了侏儒山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鲁中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鲁中南军区政治委员,第4步兵学校政治委员,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65年到1970年任湖北省军区政治委员,后任武汉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武汉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6月16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86岁。

    周时源少将
    周时源(1914-1974),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部连长,1934年任红31军92师274团营长,率部参加青龙观战斗,全营获“夜战常胜军”锦旗。274团团长、11师师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当时担任274团团长的周时源出于对总司令的热
爱,将在川北千佛山阻击战中缴获的红毛骡子送给了朱德。朱德非常喜爱这个象征红军团结友谊的“礼物”。与红毛骡子朝夕相处,经常亲自给它找食物,用它驮行李、驮病号,有时自己也骑上走一程。后来这件事被张国焘知道了,指使部下宰杀了红毛骡子。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新四军第6支队副参谋长兼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吉林省乾安县县长,辽西军区保安1旅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南军区西江军分区司令员,江西军区抚州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文化速成中学代校长,福建省军区福安军分区副司令员,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4年10月9日逝世,终年60岁。

    周纯麟少将
    周纯麟(1912-1986),湖北省麻城县(今市)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30军军部排长、通信队队长,第88师263团营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根据地斗争和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4纵队6旅16团营长、副团长,新四军第4师骑兵团副团长、团长、团长兼政治委员。在豫皖苏、淮北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73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5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第21军6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炮兵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9月2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74岁。著有《周纯麟回忆录》(2005年出版)等。

    周明国少将
    周明国(1914-2005),湖北省大悟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为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9军第27师第81团营长、团部参谋、师司令部参谋主任、军司令部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教导团参谋,先遣支队独立第三大队政治委员,第11旅第31团副团长,第10旅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副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1旅参谋长,参加了中原突围。后任合江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18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43军第129师参谋长、副师长,第48军第142师副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9师师长,东北军区炮兵副参谋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副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副参谋长。回国后,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后历任华东军区炮兵参谋长,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舟嵊要塞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4月7日因病在安徽省合肥逝世,享年91岁。

    周学义少将
    周学义(1912-1964),湖北省黄梅县人。早年当学徒、长工。1927年参加赤卫队,1929年参加鄂东游击队,1930年随队编入红15军1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9军25师连长,1934年后任副营长、营长,1935年任274团作战参谋。曾带领侦察小组攀崖越谷侦察万源县青龙观阵地,组织50名战士乘夜攻克,致使敌一独立旅被全歼。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连长、副营长,第18团参谋长,第772团团长。在百团大战、浮翼战役、柏村中立有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0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第13军37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37师师长兼昆明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参谋长,1954年任第13军副军长,1957年任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4年4月13日逝世,终年52岁。

    周建平少将
    周建平(1919-——),江苏省吴县人。曾于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常熟人民抗日自卫大队。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指导员、中队长,新四军6团3营连长,第1纵1团3营政治教导员、营长,第1师1旅作战科长,特务3团参谋长,苏中军区作战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华中野战军7纵队55团团长、旅参谋长,第19兵团参谋处处长,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参谋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2部处长,军委防空军作战处处长、参谋长助理,空军第4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曾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曾晋升为少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
    附注:周建平在“文革”中的历史问题  “文化大革命”中,叶群把为林立果找对象的任务交给江腾蛟,江腾蛟组织了一个由8个人组成的找人小组,组长是空4军的一位师副政委。这个小组受空4军军长周建平、政治委员王维国指挥。这个小组后来由林立果控制,称为“上海小组”。林彪事件后,周建平被逮捕。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决书载:“1971年3月31日,林立果根据《571工程纪要》建立“指挥班子”的计划,在上海召集江腾蛟和空4军政委王维国、空5军政委陈励耘、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周建平秘密开会,指定江腾蛟为南京、上海、杭州“进行叁点联系、配合、协同作战”的负责人。

    周家美少将
    周家美(1913-——),湖北省潜江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军团4师12团营特派员,第10团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营特派员,晋察冀军区宋支队34大队特派员,骑兵大队政治委员,冀东军区13军分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教导大队大队长,第12团参谋长,冀热字军区第16军分区第8地区区队长,冀东军区成立第16军分区时,新建18团,周家美任团长。16军分区进军东北,18团主攻日军把守的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城楼。攻城开始时,苏军首先向日军开炮,周家美指挥部队竖梯爬城,迅即克城。苏军没有料到18团动作这么快,以致多打了一炮。在锦州,以18团为基础,扩编为64、65、66、67、68、69团,编为22旅和30旅。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第22旅旅长。山海关失守后,杨国夫的7师撤离战场休整,梁兴初的1师和黄克诚的3师尚未赶到,国民党军占领绥中后,又向兴城、锦州逼近。上级急令周家
美率22旅阻击敌人,指挥65团2营和66团乘火车进至兴城,在白庙子、龙王嘴、王家清一带构筑工事,以不足两个团的兵力抗击敌3个师的进攻,65团2营打得很顽强,坚守阵地两天两夜,歼敌500余人,但本营两个连大部伤亡,营属重机枪排全部牺牲,不得不放弃阵地,带领65团和66团回撤接近锦西县城时,又遭敌包围,周家美不惜一切代价,指挥部队攻占了西山,掩护64团和炮兵混成旅突围。第二天又指挥部队火烧锦州弹药库,爆破军用飞机场,与敌激战终日,等林彪率自卫军领导机关撤离锦州后,才指挥部队转移。后任冀察热辽军区18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辽西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西军区参谋长,松江军区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周浣白少将
    周浣白(1912-1974),安徽省桐城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政治部秘书、科员,红军总卫生部文书、科员,陕甘支队司令部科员,西方野战军司令部参谋。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总校校部秘书、统
计科长、秘书处代处长,第三分校总务处处长,中共中央办公厅作战室参谋,军委三局通信总台政治委员。有资料说周浣白曾先后给毛泽东、罗瑞卿当过秘书。
    解放战争时期,军委三局办公室主任,军委电信总局秘书长,邮电部电信总局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邮电管理局副局长,邮电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央军委通信部办公室主任。1957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干部部部长,总参谋部通信兵部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4年6月8日逝世,终年62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5 17:01:53 |只看该作者
近现代周姓人口的分布
    至1995年止,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所藏周姓家谱共计59部,其中有10部以上的为江苏、浙江、湖南三省。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收录:1840年至1988年9月逝世的周姓名人188人,其中8人以上的省份依次为:浙江31人、江苏(包括上海)26人、湖南24人、湖北18人、安徽15人、四川12人、广东(包括海南)8人,其他省份则在6人以下。
    据1993年11月19日《经济晚报》、1995年2月 13日《光明日报》载文统计,按占汉族总人口百分比多少计算,现代汉族的19个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等。这19个大姓加起来约占现代汉族人口的55.6%。周姓居第九位。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1991年第3期载,周姓占汉族人口1%以上,这就是说,现代周姓人口不少于1300万。根据最新研究资料,周姓在中国大陆地区占第9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1%。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周姓所占比例相对要高一些。
    台湾土著、瑶、东乡、彝、布朗、白、蒙古、回、土家、保安、黎、壮、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
周姓起源
    关于“周”字
    甲骨文中的“周”字,最初不带“口”字,只表示界划分明的农田,经过衍化,才形成今天的形象。
    早期的“周”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伸训为周致也。”即周密、完备的意思。
    最早的“周”字出现在殷墟以及周原出土的卜辞中,关于甲骨文、金文中“周”的解释,张日舁考证曰:“口像四周田界,其中阡陌纵横,像田中所植,田言种植之地,圄则指四周四至,两者所指不同,而取谊则近,故《成周戈》,周字直作田。”也就是说,最早的“周”字是指界限分明的农田,田里种满了庄稼。这种田间阡陌纵横的农田,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国家,人们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种植各种农作物。早期周人活动中心在周原地区,都是属于平原地方。
    由于纵横交错的农田里种植有密密麻麻的作物,所以“周”字就被训诂为“密”、“周密”的意思。
    由于在书写“周”时加上“口”,后来人对“周”的解释就增加了另外的意思。表示国家政令之所出。
    甲骨文、金文中,“周”已经是作为一个方国出现在卜辞与青铜器上,而不再是一片农田。这与周朝先人的农业生产与迁徙活动有关。
    周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周昌、周任之后。《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二、出自姬姓。
    1、周族始祖——后稷
    ① 周族始祖后稷的母亲为姜螈。
    姜嫄是黄帝曾孙帝喾的元妃,即第一个妻子,又号有邰氏。邰(tai台),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有邰氏,这是以地为号,表明她是有邰氏这个部落的女子,不是姓。姜螈,姓姜,姜姓始于炎帝,所以她是炎帝的后裔。姜螈是炎帝的后代。
    姜嫄踩巨人足迹而生后稷。《诗经·生民》所歌咏的:“履帝武敏。”赋予这位周族始祖以神话色彩。姜嫄随帝喾到郊外祭天,见到上帝的巨大足迹,踩其大拇指足印,内心震动而受孕。
    姜嫄生下后稷,以为是不祥之物,曾三次抛弃婴儿。第一次将婴儿弃置于狭巷,牛羊经过那里,不但不践踏他,反而庇抚喂奶。第二次将婴儿弃置在平地树林,恰遇着有人砍伐树木,婴儿又被救回。第三次将婴儿弃置在寒水冰上,有鸟张开翅膀覆盖温暖他。鸟儿飞开后,婴儿呱呱哭起来了。《诗经》与《史记》均生动描写了后稷出生后的这段神奇经历,说明他当婴儿时受到大自然和人们的保护。这位婴儿几次遭抛弃不死,母亲姜嫄以为他是神,便收回宫中抚养,因最初想抛弃他,因此取名为“弃”。
    姜嫄是周族始祖之母,周族先人对她是非常崇拜的。周族先人对这位始祖之母的歌颂和缅怀,超过了对始祖之父帝喾的歌颂与缅怀。据南宋朱熹在《诗经·生民》中的注释,在姜螈出嫁帝喾后,邰地姜姓似已后继无人。因此,后来帝尧因后稷有功于民,将后稷封于邰,即封后稷于外祖父所在地,以主持对姜嫄的祭祀。后来后稷的裔孙建立了周朝,周朝也世世代代在邰地祭祀姜嫄。
    ②周族始祖后稷的父亲帝喾。
    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娇极生帝喾,帝喾生后稷(名弃)。
    黄帝,上古帝号。他以土德王。土地黄色,故称黄帝。黄帝又号有熊氏、轩辕氏。有熊,是当时一个诸侯国的国名,也就是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名称。轩辕,是居住的地名。
    黄帝姓姬,《说文》:“黄帝居姬水,以为姓。”黄帝一生下来就神异,两个多月就会讲话,幼小时才智敏捷,品行敦厚,20岁成人时非常聪明。父亲少典氏死后,他建立了有熊氏的诸侯国,成为原始社会一个部落的首领。而他的兄长炎帝,则为天子,担任全国部落联盟领袖。黄帝在担任部落首领的初期,求仙修道,清静无为,因此,后世将黄帝与老子并尊为道家之祖。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战国至西汉初年人们就有的共识。
    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昌意、玄嚣、龙苗。西陵氏所生长子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若水,生子三人:长子名乾荒,乾荒生颛顼(高阳氏,后为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其后裔为拓跋氏,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西陵氏所生次子玄嚣,姬姓,降居溉水,生子娇极,娇极生帝喾(高辛氏,后为五帝之一);西陵氏所生三子龙苗,生吾融,吾融生卞明,卞明迁居南方,为南蛮之祖。
    帝喾有四妃,元妃有邰氏,名姜螈,生子后稷,为周族始祖。二妃有蜮氏,名简狄,生子[贞+炯-火],即契,后为商朝的始祖。三妃阵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四妃娵訾,名常仪,生帝挚。在此四妃中,常仪的班次最后,但其子帝挚在兄弟中年龄最长,帝喾死后,帝挚继承帝位,在位九年,政治微弱,让位于帝尧。
    ③ 西周初年人们就把后稷奉为周族的始祖。
    后稷在儿童时期,就善于种植农作物。他在儿童时玩游戏,就种植麻、豆。幼少时就能自求口粮,他栽种的大豆、禾稻、麻、麦、瓜,都长得茂盛美好。后稷成人后,更爱好农耕。
    帝尧知道后,推举后稷为农师,主管全国的农业。《史记·周本纪》说他主管农业很成功,“天下得其利”,于是帝尧“封弃于邰,号曰后稷”。一方面让他主持母家的祭祀,另一方面使他成为一国诸侯。这样,邰(今陕西省武功县)便成为周族最初的发源地。
    由于后稷在农业方面的特殊贡献,死后被人们尊为农神。同时也由于他的开创之功,被周姓人奉为始祖。
    在今陕西武功县东门外,有一个砖砌的长方形平台,相传是后稷教人种庄稼的地方,为了纪念这位农业神,后人建了此台,称为教稼台。至今每逢农历十一月,乡民都要到这里举行集会,以示纪念。
    后稷死后,其子不窋继承父业,继续作夏朝的农官,但由于夏执政者耽于享乐,不重视农业,废除农官,失去官职的不密率领部民迁徙至泾水中游一带,与西北游牧民族戎狄杂处,继续过着农耕生活。不窑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所处的时代,大约是在夏末商初,后来他率领部落民众迁徙到了豳(今陕西省彬县、旬邑县一带),仍然继承父祖辈的农业传统,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南下渡过渭水,取用那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众过着较稳定而富足的生活,远近百姓都前来投靠归附,势力在一天天壮大。公刘使后稷的子孙出现繁荣中兴的局面。在今陕西彬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土陵村东,泾河北岸的山谷间,有一座墓,相传就是当年的公刘墓。
    ④ 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恢复祖先后稷、公刘的农业,长久做好事,推行仁义,豳国人民都爱戴他。西北边地的戎狄进攻豳国,想掠夺财物,古公亶父给了他们许多财物。但是戎狄再次进攻,还想掠夺土地与人民。要求进行自卫反击的战争。古公亶父不同意,说:“人民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人民的利益。现在戎狄再次武装进攻,是想得到我们的土地与人民。人民归我领导,人民归他们领导,有什么区别?假如人民因为我个人的原因去进行战斗,用杀死人民的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的,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于是,古公亶父只带了少量的私人亲属与部属,离开豳国,越过梁山,渡过漆水河与沮水河,定居在岐山南面山下。(现今陕西省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东北及扶风县北部一带的周原)。
    古公直父这次迁徙,受到本国和旁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不仅原来豳地民众扶老携幼跟从他,而且“旁国”民众也有很多人归附他。古公亶父新建的诸侯国,第一年有3000户,第三年有15000户。
    古公亶父的妻子为太姜。太姜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品德纯正,性格温顺,没有过错。她不但教子有方,而且是丈夫事业上的贤内助。古公直父办的大事,包括由豳地迁徙至岐下,都与她商量。由于太姜品德贤正,教子相夫有功,因此《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
    “太王邑于周”的“邑”字,一指京城,一指国。“邑于周”,一是指太王(古公宣父)以周为京城,另一是指太王以周原为国,这个诸侯国,后人称为周国或岐周。古公亶父在豳地时,国人居于窑洞内,尚没有建造房屋。他率众到达周原后,在周原建筑了城墙房屋,分别作为京邑(国都)与村落。《帝王世纪》说他“邑于周地,故始改国曰周”。意思是,他在周原建立了诸侯国。后稷建立的诸侯国叫邰,公刘建立的诸侯国叫豳,从古公直父起,始改诸侯国的国号为周。
    后稷的子孙,从公刘到太王到文王,都属于黄帝的姬姓。姬姓,是黄帝裔孙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称号;文王以国为氏,周氏,则是姬姓这个大的宗族系统的分支的称号。文王的周氏,不同于秦汉以后的周姓,文王及其当周朝天子的子孙还是姓姬,不是姓周。
    古公亶父的妃子太姜,生子三人:长子叫泰伯,次子叫虞仲,小儿子叫季历。
    泰伯是文王的伯父,按照古代传位于长子的传统,他是应当继承古公亶父的周国国君地位的,但三弟季历是个贤人而且生有圣子姬昌,他知道古公直父欲传位给季历以及姬昌,便三让王位,以避季历。他与二弟虞仲自动离开周国,逃到吴地,自号句吴(句吴后成为地名)。他后来成为周代吴国的始祖。
    季历是文王的父亲。季历所处的时代,是殷王帝乙(殷纣王的父亲)在位时,古公亶父死后,他继承国君地位,称为公季。后来他的孙子周武王又追尊他为王季。王季道德高尚,能明察是非,能分清善恶,能教诲不倦,能赏罚分明,他君临一个大国,能使诸侯依顺,能使上下相亲。
    《史记·周本纪》概括王季的政绩时说,他遵循古公直父遗下的德治传统,诚实地实行仁义,周围诸侯归顺于他。
    ⑤ 文王以国为氏
    文王,姓姬,名昌。王季的妃子、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忠诚专一,端庄严肃,在怀孕时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生下的儿子是位圣人。《史记·周本纪》称她为“贤妇人”。王季逝世后,他继位,袭父爵为西伯。文王是他死后的谥号。
    姬昌继位后,既遵守后稷、公刘以农耕立国的传统,又效法祖父古公、父亲公季(王季)实行仁政的传统。姬昌尊敬老人,慈爱幼小。他特别重视贤士,他招纳的贤臣,著名的有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等“四臣”。还有鬻子,原是殷纣王的臣子,他进谏75次纣王不听,于是来到周国,姬昌亲自迎接;让他担任公卿。他招纳的贤臣中最著名的是吕尚。
    姬昌在周国实行仁政,受到诸侯们的拥护,却引起了殷纣王及其臣子的猜忌。殷纣王的亲信崇侯虎谗毁姬昌,纣王于是将姬昌囚禁于羑里。羑里,一作牖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闳夭、散宜生等人进行营救,他们想方设法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有花纹的骏马,有熊的36匹会驾车的马,通过殷朝受宠幸的大臣费仲贡献给纣王。纣王于是赦免了姬昌。姬昌在囚禁羡里期间,著《易经》。
    西伯出狱后,继续大施仁政。为了迷惑殷纣王,故意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献出洛西大片土地,同时请求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得到不少好处的殷纣王果然不再怀疑,答应了他的请求。另一方面,西伯的仁义惠民之举有口皆碑,周边各诸国遇上纠纷,都来找他解决。邻国虞、芮的百姓,有官司不能决断,就到周国去评理,刚一走入周国地界,见到的是农夫互相谦让田边地界,民间风俗尊重长者,见此情景,虞、芮百姓都惭愧而归。诸侯各国听说,都认为西伯是受命之君。
    姬昌从羡里获释后,纣王为了表示对他的信任,赐给他弓矢斧钺,令他为殷朝进行征伐。姬昌回到周国后,利用纣王允许他征伐的机会,对一些叛国进行征伐。
    向西征伐犬戎与密须。姬昌通过这次战争,周国的西境扩大到了甘肃。伐密须的第二年,姬昌转向东征伐,这就是“戡黎”。黎国位于现今山西省东南部黎城县一带。姬昌战胜黎国后,对殷朝震动很大。伐黎的第二年,姬昌伐邗,在今河南沁阳县西北邗台镇一带。通过戡黎伐邗,周国的东境扩大到了今山西、河南。
    伐邗的第二年,姬昌伐崇侯虎。崇国位于渭水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面的户县境内。崇侯虎曾在纣王面前谗毁姬昌,使纣王囚姬昌于羡里。通过伐崇,周国的南境扩大到了渭水之南。
    伐崇之后,文王从岐邑迁都丰邑。丰邑位于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5公里的沣水西岸。沣水,一作丰水,发源于秦岭终南山中的沣峪,故名。南向北流,流经今户(鄂)县、长安县境,北至今咸阳市人渭水。在殷朝末年,沣水西岸是崇国的所在地。文王伐崇后,为了便于周国向东方发展,便由岐邑迁都至沣水西岸。
    ⑥ 武王建立周朝
    文王娶太姒为妃,生有十子,据《帝王世纪》,他们是: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蔡叔度、郧叔武、霍叔处、周公旦、曹叔振铎、康叔封、聃叔季载。长子伯邑考曾作为人质关押在殷都,后被纣王所杀。其后,文王立次子发为嗣。文王死后,姬发即位,是为武王。
    武王继位后,他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为左右王,周公旦是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位于周人发源地的周原地区),人称周公。
    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采邑在召,故称召公或召康公,周朝建立后,封于燕,成为燕国的开国始祖。
    毕公,也是姬姓,是武王的同父异母弟,因封地在毕而得称。
    武王在众著名文臣武将的辅助下,开始了对殷商王朝的最后攻击。这时的殷纣,不仅不听劝谏,反而逼走忠臣微子,关押箕子,掏了比干的心。太师疵、少师疆,都惧祸逃奔周国。周武王经过几年充分准备,率领本部族,并联合其他势力,大会八百诸侯于孟津,然后挥师讨纣。在殷都近郊的牧野,周军及其所率领的众诸侯国大败殷纣王军队,纣王死,商亡。
    武王伐纣胜利后,建立周朝,仍以丰邑镐京为国都,并推行分封制。武王分封的诸侯,炎帝、黄帝、尧、舜、禹的后代都分封为诸侯,分别分封为祝、蓟、陈、杞等诸侯国。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邶(殷都以北)。姜太公吕尚,在辅助文王和武王建立周朝的伟大事业中建立头功,因此得到“首封”,封于齐国(今山东省北部,建都营丘,后称临淄)。武王还分封了王室子弟。如三弟叔鲜封于管(秦朝设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四弟叔度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五弟叔武封于郕(今山东省宁阳县北)。
    武王即位第四年灭殷,灭殷第七年逝世,寿九十三。武王的妃子名叫邑姜,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生太子诵。武王有五男二女。
    武王逝世后,太子姬诵继位。时年十三,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叔父周公旦摄政(摄行天子事)。管叔、蔡叔、霍叔(三人均为武王之弟)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又名禄父),发动叛乱。周公旦帅师东征,经三年平定叛乱,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流放,霍叔降为庶人。
    周公旦在东征中,灭东方17国,以后又增封一些诸侯国。以殷朝的贤臣、纣王的庶兄微子代替武庚,封国于宋(今河南省商址)。姬姓之国,增至53个。到东周春秋初期,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经过合并,尚存124个。
    西周初年的分封制,除分封诸侯国外,还分封采邑。采邑,又称采地,是周天子给卿大夫在畿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故又称食邑。采邑与诸侯国的封国不同:卿大夫的采邑在畿内,即京都千里之内;诸侯的封国在畿外,封藩建卫,建有武装,以藩屏周朝。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属周天子,卿大夫只是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封国的土地人民则归诸侯所有,不过各封国诸侯要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力役的义务,保证中央王朝的财政收入。
    周朝分封给卿大夫或王室子弟的采邑,与周姓却有直接关系:
    一是西周周公旦的采邑。周公旦因辅佐武王伐纣灭殷有功,封于鲁(今山东省西南部),但他本人没有就封,由他的长子伯禽就封于鲁。他本人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他的采邑在周,故称周公。召公爽,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他本人未就封,留在镐京辅佐武王与成王,召公的采邑在召。因为周公旦的采邑在周,他的次子的采邑也在周,故他的次子的子孙,后来姓周。
    二是东周周平王的庶子的采邑。西周分封采邑的制度,一直保持到东周。周平王东迁到洛阳,殷朝末年归顺周国的汝坟国,当时已不存在,成为东周王畿的一部分。因此,周平王让少子烈食采于汝坟。东周时期的汝坟,并不是一个诸侯的封国,而是少子烈的采邑。东周时期出现许多姓,有些是以国名为姓,因为汝坟不是一个诸侯国,所以平王少子烈的子孙,在以国为姓时,便不以“汝”或“坟”为姓,而以周为姓。
    2、周姓主源的另一说
    东周时期,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军协助周桓王讨伐不听命的郑国,不久,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卷入其中,不久被杀,其子孙仍旧袭爵,在朝中作官。后来子孙便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周平王迁洛邑之后,经过数代的传袭,国力越来越弱,周天子不再是天下的共主,各称霸诸侯挟持天子,以壮声势,地处荆蛮地带的楚王也居然敢不贡苞茅,问鼎中原。到了末代天子周赧王时期,周王室国力极其衰微,已完全不被各诸侯国放在眼里。这时,兴起于西边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家迅速富强起来,对东方诸国虎视眈眈,为了震慑诸侯,秦国于公元前256年将周灭掉。周赧王被贬为平民,并随周室成员一起被迁到惮孤(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他们被当地人称作周家,其子孙遂以此为姓,称作“周”。
    汉唐时期的长安周氏也源于周赧王这一支。
    三、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四、他姓改为周姓
    一是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改为周姓。
    二是五代后梁,成油的子孙改姓周。
    成油(仙锐),是唐朝末年的荆南节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并未姓周,他是死后才被梁太祖朱温赐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苏姓改姓周。
    唐朝末年,苏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苏益的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后,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长沙藩王吉王的子孙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称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往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封长沙郡王。朱翊铤的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
周姓迁徙史
    秦汉以前的迁徙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大规模分封诸候国,这些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区。周姓由西向东迁徙繁衍,与周王朝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曾一度成为巨族。
    战国秦汉时期的迁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迁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且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战国秦汉时期,秦灭六国时对各国贵族的迁徙,以及秦末战乱,为周姓的发展、扩散提供了条件。秦代的郡县制、汉代的郡国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机会。这一时期,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国周氏。
    两汉时期,河南、山东一带,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地区。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业五年(609年),600年间,河南人口约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迁徙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三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时期的迁徙
    隋唐前后,周姓又有大规模发展,唐末五代连续几十年的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这几次大战逼使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唐宋战乱,中原周姓南迁闽浙粤。
    1、入闽
    唐初,有周姓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河南光州固始县周姓迁徙福建。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4),周德琰为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县令,生三子,三子随父居固始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6年),六镇藩镇叛乱,周德琰次子周枢,与游、刘、翁、范等姓人闽,选择福建建瓯县(1913年建安、瓯方二县合并设置)的马伏为世居地,称为“马伏周家”。周枢随父宦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昭宗乾宁四年人闽,居住马伏,为人闽之始祖。周枢的后裔周枯,于北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迁居福建崇安县的仙店,周枯为仙店支派的一世祖。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宋高宗南渡长江,河南固始县周姓随宋南渡,迁至闽汀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古代宁化县属汀州),犹长于宁化。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这支由河南迁人福建宁化县的周姓,继续南迁入广东梅县。
    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的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
    周密祖籍山东济南,曾祖周秘,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金兵攻陷汴京后,周秘跟随宋高宗南渡长江,迁居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南宋初年,北方土大夫流落江南者以此地为多,宋高宗允许他们占据寺院。曾祖周秘先后居湖州的铁观音寺、天圣寺。祖父周珌,青少年时也在湖州铁观音寺、天圣寺客居近20年。
    这支周氏的祖先是河南人,流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祥符,即今河南开封(宋代置祥符县,明代并开封县入祥符县,1913年又改祥符县为开封县)。祥符周氏十三世周靖,北宋末年在汴京中进士,为太学博士。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周靖护从宋高宗南渡长江,侨居浙江杭州,所以周靖为河南祥符周氏南徙浙江的始祖。第二阶段在诸暨。周靖由杭州迁居浙江诸暨县的紫岩山,村里名叫盛厚,在诸暨县城西北六十多华里处。第三阶段在绍兴,周靖七世孙周澳,号楮斋,担任元朝地方官府的掌管文书的官员,入赘山阴俞姓人家为馆甥(女婿),于是占籍山阴(秦置县名,唐代并置会稽、山阴二县,1912年二县合设绍兴县)。山阴(绍兴)之有周氏,实自楮斋公(周澳)始,周澳是周氏迁绍兴的始祖。绍兴十一年(1141年),周靖由杭州迁居诸暨县西北的紫岩山,以后他的子孙又分别迁居诸暨县的南门江、大五指、清平、丰江、溏头、新州、梅山;山阴县(今绍兴)的塘下、周桥、瓜田、张川、前梅;萧山的周家湖、来苏。浙江诸暨、萧山、绍兴一带的周氏,追根溯源,是北宋末、南宋初从河南开封一带南徙的。
    2、入粤
    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从中原南徙广东。
    新会县桥亭房周氏,始祖周海门,原河南汴(汴京,开封)人,宋南渡后居广东南雄珠玑巷,后乃居新会桥亭。又,新会县沙富房周氏,一世祖周监,字天枯,原籍河南许州长葛县,遭元乱,千里间关,扈宋少帝至粤之冈州崖山。
    广东新会县这二房周氏,原籍均在河南,分别是南宋初年随宋高宗南渡与南宋末年随宋少帝南徙的。
    梅县周氏大始祖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在广东东部,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瑄,始迁梅县。周碹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周姓称他为“始祖七位公”。
    元明清时期的迁徙
    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石碑周氏初祖炳四公,兄世常,生江右(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于元明间徙居湖南宝庆邵东之石碑。湖州周氏,一世祖周志亮,元末明初“奉旨屯垦湘潭,后卜居湘潭”。周志亮次子周肇翔,洪武年间“迁屯益阳”,于是“隶籍益阳”。清初江西移民湖南的第二次高潮中,湖南衡山始祖,是由江西永新县厚田迁来。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
    移居台湾
    周姓在台湾主要集中在台南、台北两地。
    周姓大多是祖上由北方南迁福建和广东,再由福建、广东移居台湾的。
    清康熙到乾隆年间,有泉州人周延群乘船东渡,入垦台北县石碇乡;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垦奠基。清嘉庆年间,富阳(今属浙江省)人周凯曾任台湾道台,后死于任上。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除赔偿日本巨额款项外,还把台湾省割让给日本。
    日本在台湾省进行了50年的殖民统治,强迫当地居民接受奴化教育,改为日本姓。台湾周姓曾被迫改姓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国民党台湾省政府明令废除日本姓。曾被迫改为日本姓的原周姓人士恢复周姓。台湾土著中曾使用日本秋野姓的这部分人,奉令废日本姓时,选用了汉姓周,使台湾周姓人数和分布范围上都有所扩大。
    迁往海外
    大陆周姓移居海外,始于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旅居海外的地方,主要是中南半岛与南洋一带;海外周姓侨胞,主要来自大陆的福建、广东(包括现今的海南省)两省。海外周姓华人来自广东省的潮州、汕头地区的,占较大比例。
    1、广东省揭阳县的伯劳浦乡周氏。明朝洪武初年,其始祖周朴叟,人称周伯,由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迁来广东揭阳县。他在埔上开荒,又引清泉上埔,人们于是将“埔”字去土添水,改为“浦”字,将“伯劳浦”作地名。伯劳浦乡往海外谋生的人较多。泰国首都曼谷有旅泰揭阳县伯劳浦家族会,此外还旅居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2、福建周姓移居南洋。清末福建周姓之移居南洋,先后梯航南来,开拓新天地。其彰明较著的创始人有:周英美之开埠文德甲,周公南之经营巫罗加什,周公秀之垦殖麻坡浮林望,周卿昌、周卿安之贸迁于新加坡及马六甲,周孙品、周孙华之往来各地沟通侨信等。
-------------------------------------------------------
周姓家谱介绍
    周姓族谱的谱序
    1、非其本姓所写的谱序。
    明初就一批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如:解缙的《吉水桑园周氏族谱序》、杨荣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翰林院编修周叙重修)、金幼孜的《周氏族谱序》(此谱为明初大理寺少卿周彦奇、国子监博士周歧凤重修)。
    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它介绍了明代上海周氏与清代嘉定周氏的源流。该序说:“周氏之先,自上海之周浦迁居嘉定,百余年来,本支蕃衍。”这段话,对于后人考察上海周氏与嘉定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序赞扬了上海嘉定周姓族谱:“今观周氏之谱,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缺其所当缺,洵(xun,实在)可以为后嗣法。”
    2、周姓人士写的谱序。
    明初周是修写《周氏小谱序》。还提出了一个修谱原则,清代康熙十七年(1678年)刊行的浙江《山阴前梅周氏宗谱》卷一转载的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周用文撰的《涂山公谱自序》。
    家谱和族谱
    周姓人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
    周朝建立后,专门设立了负责宗室世系、以及宗族事务管理的官员“小史”,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官修谱制度。后来传世的《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便是当时修撰的周先王的传衍情况,明显带有后来家谱的性质,因此被公认为是现存我国第一部姓氏学专著,可以看作是周姓人最早的家谱。
    周姓人真正的家谱的出现应是在魏晋以后。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区分士庶,当时人对于谱牒十分重视,一时间,谱牒学提高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人们重视谱牒,纷纷撰写家谱。东晋时期,著名谱牒学家贾弼之编撰了《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712卷,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著名的汝南安成周氏谱、庐江舒城周氏谱以及义兴阳羡周氏谱。
    周姓人为了更准确记载自己家族源流及发展历史、分衍情况,私撰族谱。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所修的周氏族谱已亡佚殆尽。
    唐代,大一统的局面,更加有利于修撰谱牒。官方、私家修谱之风极为盛行,周姓人的家谱内容也进一步丰富。保存至今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谱》中,就有汝南安成周氏及其分支永安黄冈周氏两大著名周姓郡望的世系。
    宋代以后,家谱的修撰越来越多,清朝以至民国以来,更是修谱成风。由于修撰时间距今较近,很多家谱都能保存下来,特别是明清以至民国所修家谱。有的家谱根据发展的需要,甚至一修再修。
    在族谱中,对周姓人影响最大当是一些为族人所订立的宗规、宗训。
    一些周姓族谱,还标明了自己的堂名,通过这些堂名,可以看出本族独特的文化旨趣。堂号本是某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都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
    周姓家谱文献目录
    家谱文献(一)
    《锡山周氏宗谱》、《润东湖溪周氏续修族谱》、《毗陵邱墅周氏宗谱》、《洞庭东山周氏支谱》、《山桥周氏宗谱》、《塘桥洪庄周氏宗谱》、《黄王周氏宗谱》、《红都周氏家谱》、《蒋湾桥周氏续修宗谱》、《山溪周氏宗谱》、《洛塘周氏宗谱》、《来苏周氏前房宗谱》、《余邑周氏宗谱》、《姚江孝义周氏宗谱》、《余姚周氏宗谱》、《涧西周氏四修族谱》、《暨阳长宁洄溪周氏宗谱》、《萧山石盖周氏宗谱》、《上虞周氏宗谱》、《余姚开元周氏宗谱》、《余姚丰山周氏宗谱》、《虞东浦前周氏宗谱》、《石碑周氏宗谱》、《笄心周氏兆四派周氏宗谱》、《城北周氏续谱》、《建阳、瓯宁、莆城周氏合修宗谱》、《龙山周氏三修家乘》、《原川周氏宗谱》、《黄坡周氏宗谱》、《谷阳周氏族谱》、《薛渡周氏续修族谱》、《湘潭龙山周氏五修族谱》、《湘宁周氏六修族谱》、《蜜湖周氏族谱》、《越城周氏支谱》、《汾湖周氏族谱》、《诸暨丰江周氏宗谱》。
    家谱文献(二)
    河北曲阳·银台周氏家乘不分卷: (清)周斯亿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曲阳官廨刻本 一册 首图
    河北·故城周氏族谱不分卷:钞本 二册 河北故城县档
    山西代县·周氏族谱六卷:(民国)周玳 周士志等创修 民国十七年(1928年)铅印本 一册 美国
    上海·嘉定周氏族谱不分卷:(清)周鼎调等修 清康熙七年(1668年)写本 二册 美国 台北影印《清代稿本百种汇刊》本 苏州大学
    上海·周氏家世述不分卷:(清)周琢新 周宗璜等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修 受莲书 屋钞本 四册 美国
    上海·周氏族谱不分卷:周德麟纂修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崇德堂钞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书名页题 上图:JP1140;又一部909791,1册;又一部909792,1册;又一部9099793,1册;又一部9099794,1册;又一部9099795,1册
    上海·青浦周氏族谱:(清)周书樵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钞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佚名批校 上图:6754
    上海·松江湾周世谱五卷:(清)周国宾纂修 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修本抄 五册 上图:JP1147
    上海·松江藻里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周厚地纂修 清钞本 记事至清康熙间 上图:7988/A
    上海·崇明周氏家乘:(清)周光祖等纂修 清道光六年(1826年)厚德堂刻本 二十八册 残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0/B
    上海·崇明周氏家乘十六卷:(清)周希智等纂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刻本 十四册 存卷1—3、5—10、12—1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0/A
    上海·崇明周氏家乘:(清)周辉祖等纂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厚德堂刻本 十五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0/C
    上海·崇明周氏家乘:清刻本 二十六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0/C
    上海·崇明周氏家乘:清刻本 十八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0/H
    上海·崇明周氏家乘:清刻本 六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0,A
    上海·崇明周氏家乘:(清)周廷裕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刻本 十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60/E
    江苏·周氏世系传不分卷:民国间钞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江苏丰县·周氏家谱十八卷:(民国)周兰真纂 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江苏丰县常店乡常娄村郭庄
    江苏丰县·周氏族谱六卷:(民国)周脈盛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石印本 江苏丰县博 注:谱初修于明崇祯元年
    江苏泰县·海陵丁家巷周氏支谱口口卷:(清)周彝重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本 江苏泰县图 注:书名一作《周氏族谱》
    江苏江都·周氏家谱六卷:(清)周玉森 周文宽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木活字本 江苏泰州市图
    江苏·江都周氏家谱六卷:(民国)周玉秀 刘嵩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刻本 六册 国图(二部)河北大学 江苏泰州 市图江苏江都县塘头乡周楼村 注:扉页作(周氏家乘)。周继濂首修于清乾隆元年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周氏族谱四卷:(民国)周庆沛等主修 陈兴正编辑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江苏镇江·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清)周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年)承敬堂活字本 十册 国图 上海图
    江苏镇江·润州周氏重修宗谱十卷:(清)周承景 周性生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承敬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吉林本学
    江苏镇江·润东洪溪周氏续修族谱六卷:(清)周舜全主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明洪武十一年始修
    江苏镇江·润东周氏十二次重:修族谱二十四卷(清)周玉府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刊本 二十四册 美国
    江苏镇江·润东周氏族谱三十二卷:(清)周玉府 周志笃等重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纂 清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 三十二册 哈尔滨师大 注:书名据书名页题,明万历十二年 周邦奎始修
    江苏丹阳·云阳周氏东分宗谱二十八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周友松修 清光绪八年(1882年)刻本 二十册 中山大学 注:书口题《云阳周氏宗谱》,序目题《云阳周氏东分十一修宗谱》
    江苏武进·毗陵周氏宗谱八卷:(清)周炳昌主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新德堂 八册 国图
    江苏武进·毗陵周氏宗谱八卷: 周炳昌等重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新德堂木活字 八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阳湖周氏宗谱八卷:(清)周继宝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年)爱莲堂木活字排 印本八册 上海图
    江苏武进·渔庄周氏宗谱二十年:(清)周庆荣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永思堂木活字 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周氏宗谱十卷:(清)周觐扬重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五有堂木活字 本 十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于清康熙间,此为三修
    江苏武进·毗陵周氏宗谱十卷:(民国)周懋照等续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有堂活字本 十册 国图
    江苏武进·毗陵邱墅周氏宗谱:八卷(清)周添寿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爱莲堂木活 字本 十四册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清道光四年周考信始修
    江苏武进·毗陵周氏宗谱六卷:(清)周寿宝纂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新德堂活字本 六册 国图 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十里牌周氏宗谱八卷:(清)周邦俭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集义堂木活字 本 八册 美国
    江苏武进·塘桥洪庄周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周全德 周根孝纂修 民国八年(1919年)爱莲堂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江苏武进·宜庄周氏族谱十二卷:(民国)周祖望修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世德堂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 美国
    江苏·武进周氏族谱十二卷:周锡耀等主修 周镜海等总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爱莲堂木活字 本 十二册 五修本 上图:JP1126
    江苏溧阳·周氏十二修宗谱十六卷:(民国)周颐 周保珍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亦政堂活字本 五十二册 历史所 注:宋淳熙三年始修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宗谱四卷:(明)周士贤纂修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刻本 吉林大学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八卷:(清)周复源等续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刻本 八册 国图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二卷:(清)周瑞川修 周鼎元等纂 清同治十年(1871年)活字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祠祀全编十六卷:(清)周荣增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活字本 十六册 国图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十六卷:(清)周万兴 周士谟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活字本 十六册 国图(二部)历史所 中央民院 吉林大学 云南图 注:明万历三十八年周维新等始修,此为六修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宗谱十六卷:(清)周履道续辑 清同治九年(1870年)至德堂活字本 二十册 国图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十二卷:(清)周德森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宗谱十二卷:(清)周屏甫等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光霁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大统宗谱七十四卷:(民国)周翰 周士青总纂 民国八年(1919年)光霁祠活字本 七 十四册 国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八年周维新等始修
    江苏无锡·锡山王牧周氏宗谱十二卷:(清)周增福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怀德堂活字 本 十三册 人民大学 日本(附三卷)美国江苏无锡·周氏族谱口口卷: 学志堂木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博(存卷2—5,8—10,14)注:记事止于光绪二十一年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周景濂续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挞叙堂木活 字本 辽宁图 注:周维新首修于明万历三十八年。 书名页作《周氏宅基支谱》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九卷: 首一卷附光霁祠微信录(清)周耿坤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十三册 国图 人民大学
    江苏无锡·周氏家谱一卷:(民国)周钟毓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复旦大学 注:封面题《周氏小园里家谱》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光霁祠大统宗谱七十四卷:周翰等总纂 民国八年(1919年)光霁祠木活字本 七十四册 上图:922768—841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九卷首三卷:(清)周鸣锵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图:914165—76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周景濂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叙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书签题周氏宅基支谱 馆藏:JP1132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28/A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四集:(清)周复源等纂修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刻本 八册 三修本谱分元、享、利、贞四集 上图:921875—82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十六卷:(清)周荣增等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木活字本 十 六册 四修本 上图:918362—77;又一部916476— 91,16册
    江苏·无锡锡山周氏世谱十六卷:(清)周士谟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活字本 十六册 五修本 上图:909815—30
    江苏·无锡周氏宗谱: 民国光霁堂忠孝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5 上图:6828/B
    江苏·无锡周氏宗谱十六卷:(清)周汇诰主修(清)周日耀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忠孝堂木活 字本 十六册 版心、书签题锡山周 氏宗谱 上图:JPll28
    江苏·无锡周氏宗谱:(清)周鼎培主修(清)周廉锷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年)光霁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JPll27
    江苏·无锡句吴周氏世谱十八卷:周宗保主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至德堂木活字本 十八册 书名据书名页题 书签题句吴周氏家乘 上图:924080—97
    江苏·无锡周氏族谱二十卷:(清)周永福等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志学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上图:922125
    江苏吴县·周元公世系遗芳集:(明)周兴爵辑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刊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附万历四十二年跋刊宋濂溪周元公先生集
    江苏吴县·周氏家谱十卷:(清)周德昂 周克豫等创修清嘉庆元年(17%)木刻本 上海松江县博 苏州大学
    江苏吴县·吴氏家谱十卷:(清)周德峨 周尚志续修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江苏·吴县周氏家乘八集:(清)周镜泉纂修 爱莲堂据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修本抄 六册 存敬、宗、睦、族、饬、纪集 上图:JPll30
    江苏·吴县周氏族谱十卷:(清)周克豫等纂修 清嘉庆五年(1800年)刻本 五册 上图:923751—5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周邦翰纂修 民国五年(1916年)石印本 四册 书 名据版心题 上图:915232—35
    江苏吴县·木渎周氏家谱二卷:(清)周孝[光月]等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伦叙堂刊本 科图 美国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民国)周昌耆纂修 民国五年(1916年)石印本 四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清道光十九年周奕钤始修
    江苏吴县·周氏续修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民国)周楚吉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仁厚堂活字本 二十九册 吉林大学
    江苏·吴江周氏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四册 残本 记事至清道光间 金镶玉装 6 上图:长005970
    江苏吴江·周氏家乘二卷首一卷:(清)周一士等续修 清嘉庆二十五(1820年)刊本 二册 南开大学 注:始辑于明天启间
    江苏·吴江周氏族谱九卷:(清)周永肩纂修 清钞本 江苏苏州市博(存五卷)
    江苏吴江·周氏家乘摘录不分卷:(清)周元理辑 清荷生钞本 一册 江苏吴江县图
    江苏吴江·周氏家乘四卷:(清)周元礼辑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印本 江苏吴江县图(存三卷)
    江苏吴江·周氏家乘四卷:(民国)孙岐纂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刻印本 四册 江苏吴江县图
    江苏吴江·周氏家乘口口卷:民国间铅印本 苏州大学(存卷2)
    江苏吴江·周氏宗谱不分卷:钞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江苏吴江·周氏宗谱八卷:周凤奇修 活字本 八册 中央民院 注:清康熙年间初修
    江苏吴江·周氏族谱不分卷:传钞本 四册 上海图
    江苏·江阴澄江华庄周氏族谱:(清)姚廷贤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5、8 上图:JPll43
    江苏·江阴澄江杨树运动鞋款塌周氏族谱六卷:(清)周艺海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六册 卷端墨笔改题澄江周家头周氏族谱 上图:924192—97
    江苏江阴·澄江华庄周氏宗谱六卷:(清)周志云主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爱莲堂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注:清康熙四十八年廷璋公始修,此为五修
    江苏江阴·澄江华庄周氏宗谱八卷:(清)周维一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爱莲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清康熙四十八年廷璋公始修,此为六修
    江苏·江阴周氏族谱:(清)周守璜等总纂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8、19,卷首上 版心下方题道国世家 上图:6732
    江苏·吴宁岘北周氏族谱八卷:(清)周学玮等纂修 清乾隆九年(1744年)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909912—20
    江苏·吴宁重修岘北周氏族谱:(清)周立等纂修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4 版心题吴宁岘北周氏族谱 上图:6603
    江苏·吴宁岘北周氏族谱:(清)周守胡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4 上图:6680
    江苏·吴宁岘北周氏族谱十八卷:(清)周尚竹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木活字本 十一册 存卷1—15、18 上图:6709/A
    江苏·吴宁岘北周氏族谱: 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5、11、12 上图:6604从
    江苏·吴宁岘北周氏族谱: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8、10、12、14 上图:6859
    江苏·吴宁岘北周氏族谱: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4、13 上图:6856
    江苏·吴宁岘北周氏族谱: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9、14下 上图:6858
    江苏宜兴·黄千周氏宗谱八卷:(清)周茂汜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集贤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清嘉庆十五年廷华公始修
    江苏宜兴·山溪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璜主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诵芬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清乾隆二十四年周文兴始修
    江苏·宜兴山溪周氏世征录八卷末一卷:周维明主修 周保章等纂修 民国八年(1919年)诵芬堂木活字本 四册 书名据书签、书名叶题 上图:)P1129/A
    江苏·宜兴山溪周氏世征录三卷: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诵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3 书名据书名页题 版心题山溪周氏族谱 书衣题林竹坡藏 上图:6846
    江苏·宜兴山溪周氏族谱: 民国诵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4之2、7之2 上图:JP1129/B
    江苏·宜兴国山周氏世谱六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周志靖等纂修 民国四年(1915年)木活字本 四十四册 上图:924142—85
    江苏·宜兴国山周氏族谱:(清)周履宽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前集卷6,后集卷1—4 上图:6755
    江苏·宜兴国山周氏族谱:民国叙彝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3—5,卷末 上图:6750
    江苏·宜兴周氏族谱六卷:(清)周顺春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宝善堂木活字本 六册 五修本 上图:918574—79
    江苏·宜兴周氏族谱八卷: 周赓华等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宝善堂木活字本 八册 七修本 上图:JPll34
    江苏·宜兴周氏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周铨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追远堂木活字 本 十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卷8下为清光绪间配补本 七修本 上图:909796—806
    江苏·宜兴谢街周氏宗谱六卷:周佳眉主修周思发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忠孝堂木活字本 八册 三修本 上图:918731—38
    江苏·宜兴霞露栖周氏宗谱十卷: 周鹤荣等纂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光裕堂木活字本 十册 上图:918721——30
    江苏·宜兴周氏族谱:清钞本 七册 存卷2、6—10 书衣题周氏谱稿 记事至清同治间 上图:7989
    江苏·宜兴涌滨周氏世谱:(清)周芳兴主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斐然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22中—23下、28上 上图:6835—36
    江苏·毗陵周氏族宗谱十卷:周懋照等主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五有堂木活字本 十册 上图:918378—87
    江苏·常州周氏宗谱二十卷附艺文录三卷:(清)周培育总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贤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上图:JPll35
    江苏·常州周氏宗谱二十卷附艺文录三卷:周金根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贤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图:JP1136;又一部JPll36—1,16册
    江苏·常州周氏宗谱六卷:周体洽主修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六册 十五修本 上图:JPll31
    江苏·常州蒋湾桥周氏续修宗谱十四卷:周履云等主修 民国四年(1915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九修本 上图:926676—89
    江苏·常州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周继宝主修 清光绪五年(1879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长471183——90
    江苏常州·蒋湾桥周氏续修宗谱十卷:(清)蒋龙顺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爱莲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注:清顺治四年始修
    江苏常州·蒋湾桥周氏续修宗谱十二卷:(清)周济棠复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日本 美国
    江苏常州·蒋湾桥周氏宗谱十四卷:(民国)周履云 周国梁等九修 民国四年(1915年)爱莲堂活字本 十四册 国图 人民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五卷)美国
    江苏常州·周氏宗谱十六卷L(民国)周生荣 周兆荣等十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爱莲堂刻本 十八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江苏常州·临濠周氏宗谱十卷:(清)周等芳 周同毂纂修 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于明崇祯十五年周昌言
    江苏常州·临濠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周虎臣主修 周锡甫编次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缺二卷)美国 注:谱始修于明崇祯十五年周昌言
    江苏常州·临濠周氏宗谱十卷:(民国)周维翰主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常州周氏介福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于明崇祯十五年周昌言
    江苏常州·周氏宗谱口口卷: 清爱莲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注:记事止清雍正十年
    江苏常州·山桥周氏宗谱四十卷:(民国)周绍嘏主修 民国七年(1918年)爱莲堂活字本 四 十册 历史所 云南图 注:宋淳熙十三年周允桥始修
    江苏常州·毗陵聚湖里周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周洪梅主修蒋廷华主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毗陵周氏爱莲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本图 注:谱始修于清乾隆七年
    江苏常州·毗陵周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间爱莲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5、8)注:卷八记事止民国十年
    江苏·扬州周氏族谱不分卷:(清)周纶等纂修 清钞本 二册 记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927693—94
    江苏·无锡蓉湖周氏宗谱:民国爱莲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0 上图:JPll42
    须江周氏五坦总纲谱二卷:周锡福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江郎留春坞享祠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上 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6833
    须江须上周氏宗谱不分卷:清木活字本 三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627
    江苏·润州光绪三十四年润东周氏十二次重修族谱三十二卷:(清)周玉府等主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木活字本 三十二册 上图:924198—229
    江苏·海陵周氏续修族谱:清木活字本 2册 存卷2、3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779
    浙江·周氏家谱不分卷:(清)周大菜编纂 清嘉庆十年(1805年)刻本 十六册 人民大学
    浙江·杭州武林周氏族谱: 清纯德堂钞本 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书签题武林周氏家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911526—27
    浙江·杭州汝南周氏族谱十二卷:(清)周[雨洪]等纂 清棣鄂堂刻本 六册 记事到清嘉庆间 上图:909858—63
    浙江·杭州周氏族谱不分卷:(清)周鹤汀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钞本 一册 书名据书衣题 佚名增补至民国间 上图:JP1138
    浙江杭州·汝南周氏族谱十卷:(清)周恒 周祖濂纂修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木刻本 五册 天一阁
    浙江杭州·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周之钥等重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浙江杭州·武林周氏家乘不分卷: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纯德堂写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浙江杭州·汝南周氏家谱一卷:(清)周建权辑 清光绪间稿本 南京博
    浙江杭州·汝南周氏信字支第七房小宗谱不分卷: 民国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临安·临水周氏宗谱四卷: (清)周荫堂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汝南郡木活字本 四册 美国(二部)
    浙江淳安·汝南周氏宗谱四卷(清)周召棠纂修 清咸丰六年(1856年)刻本 四册 安徽图
    浙江萧山·来苏周氏宗谱十四卷:(清)周柜尊等修纂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活字本 十 四册 浙江图
    浙江萧山·来苏周氏宗谱十八卷:(清)周家祯 周胜金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活字本 国图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周惟智明洪武二十一年始修
    浙江萧山·来苏周氏前房宗谱六卷:(清)周德鸿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活字本 六册 历史所
    浙江萧山·来苏周氏宗谱八卷:民国四年(1915年)序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浙江萧山·来苏周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周鼎续修 民国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六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书(周氏后房五分宗谱)
    浙江·萧山新林周氏宗谱口口卷:清敬思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浙江图(存卷1—16)
    浙江·萧山石盖周氏宗谱不分卷:(民国)周莲堂 周浩莲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年)木刻本·十二册 河北大学
    浙江·萧山来苏周氏宗谱十四卷:(清)周家桢等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99年)木活字本 十 二册 残本 存佚卷次不明 上图:6747/A
    浙江·萧山来苏周氏家谱不分卷:(清)周丰彦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上图:6845
    浙江·萧山新林周氏宗谱十六卷首二卷:(清)周法等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年)敬思堂木活字本 十八册 上图:909754—71
    浙江宁波·镇海虞家堰周氏宗谱不分卷:(民国)周兆永 周运宝 周运皎等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年)敦本堂刊本 四册 南开大学
    浙江宁波·新河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周熙清 周庭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世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河北大学 天一阁
    浙江宁波·鄞蛟川周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张琴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崇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浙江宁波·慈溪周氏半浦支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苇渔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继善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慈溪周氏显宗祠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毓邠重纂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世德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存卷首)
    浙江·慈溪梅(奥山)周氏宗谱三卷: 邵国卫总纂,周伦耀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衍庆堂木活字本 一册 上图:JPll53
    浙江·慈溪周氏宗谱五卷(清)周才汉等纂修 清同治四年(1865年)世恩堂木活字本 五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929—33
    浙江余姚·余邑周氏宗谱三卷:(清)周士章 周孝元纂修 清道光七年(1827年)继述堂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图 注:清雍正九年周宏锦始修,此为二修
    浙江余姚·余邑周氏宗谱六卷:(清)周志廉等编辑 清光绪四年(1878年)继述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注:据道光七年谱续编,此为三修
    浙江余姚·余邑周氏宗谱六卷:(清)周志坤总修 周绍奎编辑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继述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注:据光绪四年谱续编,此为四修
    浙江余姚·余邑周氏宗谱六卷:(民国)周继堂 周凤宝续修 民国三年(1914年)继述堂木刊本 四册 国图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注:据光绪二十二年谱续修,此为五修
    浙江余姚·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清)周骏达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排印本 十七册 河北大学 注:扉页作《余姚周氏宗谱》
    浙江余姚·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民国)周干济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雍睦堂排印本 二十三册 国图 河北大学 注:扉页作《余姚周氏宗谱》
    浙江·余姚东蒲周氏续谱三十八卷:民国十年(1921年)务本堂活字本 国图(存卷20—38)
    浙江·余姚丰山周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大贵 周骏声续辑 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刻本 四册 历史所 河北大学 注:清咸丰五年萼齐公始修
    浙江·余姚开元周氏宗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民国)周锡贵修 周缉熙 周世凤纂 民国十五年(1926年)大本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浙江·余姚乐安周氏宗谱十卷:(民国)周福来 周志龙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二部)
    浙江·余姚水田周氏谱:清承恩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5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714
    浙江·余姚姚江孝义周氏宗谱十四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周干济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雍睦堂木活字本 九册 存世系6卷,卷首,卷末 上图:6720/A
    浙江·余姚东蒲周氏宗谱:清务本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2、6、13记事至清咸丰间 上图:6629—30
    浙江·余姚东蒲周氏续谱:民国务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5、6、 30、 31 上图:6847
    浙江·余姚周氏宗谱六卷:周守操等纂修 民国元年(1912年)保极.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图:924186—91
    浙江·余姚余邑周氏宗谱六卷:周耀亭等纂修 民国三年(1914年)继述堂木活字本 四册 书签题余姚周氏宗谱 上图:924186—91
    浙江·余姚开元周氏宗谱:民国大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存卷12、13、16中、17、18下、19下、20、21下、23、24 书签题余姚开元周氏宗谱 上图:6696
    浙江·余姚周氏宗谱:清大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6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翻595
    浙江·余姚乐安周氏宗谱十卷:周来盛纂修 民国三十年(1941年)景濂堂木活字本 十册 四修本 上图:900349—58
    浙江·余姚丰山周氏宗谱九卷尾一卷:(清)周子蔚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承志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900363—64
    浙江鄞县·瞻崎周氏宗谱四卷:(清)张鹏飞纂 清嘉庆间木刻本 浙江鄞县占岐南一乡
    浙江鄞县·瞻岐周氏镇谱四卷:(清)周冕重修 清咸丰七年(1857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文管
    浙江鄞县·瞻崎周氏宗谱三卷:清光绪间木刻本 浙江鄞县占岐乡南一村
    浙江鄞县·新河周氏宗谱十卷:(清)周岳等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世德堂活字 本 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鄞县·周氏承志堂宗谱不分卷:(清)周圣泉 崔良[王遂]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钞本 一册 天一阁 注:又名《续中潭周氏宗谱》
    浙江鄞县·四明文嘉院周氏宗谱四卷: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浙江鄞县·周氏宗谱及附录十八卷首一卷:(清)周宏钜等续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世德堂木活字本 十八册 日本 美国
    浙江鄞县·鄞西周氏宗谱口口卷:民国初年云锦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3、4、7)
    浙江鄞县·四明前周周氏宗谱四卷:(民国)周德来续修 周成贵纂修 民国七年(1918年)维新堂排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浙江鄞县·四明前周周氏宗谱四卷:(民国)周维栋等修 范愚编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维新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浙江鄞县·梅溪周氏宗谱三卷:民国八年(1919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赤堇乡上周村
    浙江鄞县·梅溪周氏宗谱六卷: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木刻本 浙江鄞县赤堇上周村(共三套)
    浙江鄞县·鄞西庐港周氏家谱四卷:(民国)周璜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敬义堂刊本 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鄞县·芝岭周氏宗谱四卷:(民国)周世模 周庆恒等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伦叙堂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浙江鄞县·周氏宗谱八卷: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浙江鄞县章村
    浙江鄞县·四明光溪周氏宗谱口口卷:民国承志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3—6)
    浙江·鄞县鄞西小皎周氏宗谱四卷:(清)周承琮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姚南四明马德 馨堂木活字本 四册 版心题至德堂 上图:911742——45
    浙江·鄞县雅渡桥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清溶纂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燕翼堂木活字本 五册 六修本 上图:921062—66
    浙江·鄞县新河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周世濠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世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二修本 上图:长471259—60
    浙江·鄞县周氏族谱不分卷:清钞本 一册 残本 上图:918171
    浙江·鄞县鄞南周氏支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周科琨总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报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8、10,卷首,卷末五修本 卷次紊乱 上图:JPll54
    浙江奉化·锦溪周氏宗谱五卷首一卷:(民国)王绍翰纂修 民国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档(缺卷3—5)注:清乾隆十一年蒋凤元始修
    浙江奉化·锦溪周氏宗谱口口卷: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重修本 浙江奉化县档(存卷3)
    浙江奉化·澄清周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周骏声修 民国十三年(1924)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缺卷24) 注:谱创自宋宝祐四年
    浙江奉化·西锦周氏宗谱四卷:(民国)蒋锡侯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自明永乐十九年
    浙江·奉化奉川盛填周和房家乘不分卷:周子锄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钞本 一册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JP1151
    浙江·奉化奉川周氏东四房宗谱不分卷:周和忠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钞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书衣题诲房支谱 上图:JPll52
    浙江象山·西瀛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周绪雅重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钞本 四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西瀛周氏宗谱不分卷:(民国)柳绍宗重修 民国六年(1917年)钞本 四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浙江象山·西瀛周氏宗谱不分卷:(民国)周京元辑 民国钞本 一册 浙江图
    浙江象山·西瀛周氏宗谱不分卷:钞本 浙江图(存一册)
    浙江象山·周氏宗谱八卷:(民国)周世豪修 民国四年(1915年)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浙江象山·汤岙周氏宗谱四卷:(民国)郎经邦重修 据民国十三年(1924年)手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共二部)
    浙江沮州·沮邑后峰周氏宗谱十二卷:民国十七年(1928年)石印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存卷12下)
    浙江·嘉善周氏支谱十四卷首一卷:(清)周以焯 周以焜等修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玉润堂周氏刻本 六册 国图 浙江嘉善县档 日本 美国
    浙江·嘉善周氏族谱不分卷钞本:一册 上海图
    浙江·嘉善周氏支谱不分卷:周学春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铅印本 四册 上图:JP1144
    浙江·嘉善周氏族牒不分卷:清福礼堂钞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书衣题 首叶版心 上图:徐汇
    浙江海宁·洛塘周氏家乘十二卷首一卷:(清)周鹤庆 周勋懋纂修 清道光八年(1828年)硖川清白堂刻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印本 十册 科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浙江图(残)美国
    浙江海宁·洛塘周氏续修家乘四卷首一卷:(清)周荣第续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刻本 六册 科图 历史所 吉林大学 美国
    浙江海宁·海昌周氏宗谱十四卷:(清)周心安等修 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有宋堂刊本 十册 美国
    浙江海宁·海昌庙湾周氏宗谱八卷: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刊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浙江·海宁周氏宗谱:(清)周定国纂修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森淼堂刻本四册 存濂、溪、书、院四集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溪、书二集内有抄配数页 上图:919498—501
    浙江·海宁海昌周氏宗谱十六卷:(清)周少筠等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 十二册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版心题存宋堂等二十八种堂号 上图:长014777
    浙江·海宁海昌周氏宗谱清刻本 三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题多个不同种堂号 记事至清康熙间 上图:6727
    浙江·海宁洛塘周氏家乘十二卷首一卷续修四卷首一卷:(清)周怀邦等纂修 (清)周荣棣等 续修 清道光七年(1827年)至光绪十四年 (1888年)硖川清白堂刻本 十六册 上图:长275337——52
    浙江·海宁周氏宗谱不分卷:清钞本 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道光间 上图:长1078086—87
    浙江湖州·南浔周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周庆云续修 清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 二册 浙江图 美国
    浙江绍兴·周氏宗谱不分卷: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写本 四册 美国 浙江绍兴·后邨周氏渊源录十三卷:(清)周源等辑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引碧齐刊本 天津图 安徽图 美国
    浙江绍兴·会稽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周长源 周起凤续辑 周廷珍 周士蟥校定 清乾隆永思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浙江绍兴·笄山周氏兆四派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思栗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爱莲堂活字本 八册 国图 河北大学 杭州大学
    浙江绍兴·越城周氏支谱不分卷:(清)周以均 周锡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年)周氏宁寿堂活字本 六册 国图 首都图 上海图
    浙江绍兴·山阴天乐周氏宗谱八卷:(清)周春台等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聚气堂木活字 本 八册 美国
    浙江绍兴·水田周氏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洪续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承恩堂木刻本 六册(清)周铨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年)味经堂木活字 一册 存卷1 四修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21


    浙江·暨阳山下周氏宗谱:(清)周蟥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味经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3、5 书名据版心题 五修本 上图:6722
    浙江·暨阳江大周氏宗谱八卷:(清)周荣圭等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梅山周履详山 馆木活字本 八册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题行义齐 上图:9C99834—41
    浙江·暨阳江大周氏宗谱八卷: 周耀炳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七册 存卷1—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24
    浙江·暨阳周氏宗谱:(清)周奇岳等纂修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木活字本 五 册 存卷1—3 上图:6708从
    浙江·暨阳周氏宗谱:(清)周永秀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06
    浙江·暨阳周氏宗谱:(清)周武荣等纂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木活字本 一 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
    浙江·暨阳周氏宗谱七卷:(清)周维祥等修 清同治九年(1870年)木活字本 八册 上图:6704/A
    浙江,暨阳周氏七年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清)周应佳等总修 (清)周涵澄等 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木、活字本 十一册 存卷2、4—8、11—14,卷首 上图:6849/A
    浙江·暨阳周氏七年宗谱十二卷:(清)周开等纂修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1、5、6、9、11 书名据 版心题 上图:6841
    浙江·暨阳周氏七年宗谱十七卷首一卷:(清)周位沂等修 (清)周位定等纂 修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十四 册 存卷2、4、5、7—15、17,卷首 上图:6850/A
    浙江·暨阳周氏七年宗谱十八卷:(清)周以清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木活字本 十八册 上图:909772—89
    浙江·暨阳周氏七年宗谱二十卷: 周春松等总纂 周懿福等纂 民国十四年(1925年)木活字本 二十 一册 存卷1—9上、10—20 上图:6842
    浙江·暨阳南门周区四年宗谱三十卷:(清)周茂荣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上图:翻548/A
    浙江·暨阳南门周氏四年宗谱: 清爱莲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 书 名据版心题 上图:6719
    浙江·暨阳周氏家谱不分卷:(清)周动纂修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刻本 十 册 上图:长268%2—71
    浙江·暨阳周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活字本 十六 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5783—98
    浙江·暨阳清平周氏宗谱十三卷: (清)周承南等修清光绪四年(1878年)木活字本 九 册存卷1上、2、4—6、9—11、13.一十修本 上图:6668/A
    浙江·暨阳清平周氏宗谱:(清)周克明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木活字本八册 存卷4、6—9、12—14 十一修本 上图:6687
    浙江·暨阳清平周氏宗谱: 周元汝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年)木活字本 十二册 存卷2、4—6、8、10、12—14、16、17、21 十二修本 上图:6730
    浙江·暨阳紫岩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周光裕等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余庆堂木活字本 二册 二修本 上图:915366—67
    浙江·暨阳紫岩周氏宗谱不分卷: 周恒灿总理 民国十七年(1928年)余庆堂木活字本二册 三修本 上图:917863—64
    浙江·暨阳丰江周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周问渠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木活字本二十八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1264—91
    浙江·暨阳丰江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周育你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木活字本 七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02
    浙江·暨阳丰江周氏宗谱:(清)周培九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木活字本 九册 存卷4、6、10—12、15、17—19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06/A
    浙江·暨阳周氏宗谱不分卷:清爱莲堂木活字本 四册 残本 记事至清同治间 上图:6725
    浙江·暨阳丰江周氏宗谱三十卷: 周载熙总理 民国十三年(1924年)木活字本 三十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7933—62
    浙江·暨阳周氏族谱: 阳蓝格钞本 二册 残本 佚名增补至清顺治间 上图:923129—30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周肇文 周凯纂修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木活字本 三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或题衍庆齐修或题麟徵齐修 四修本 上图:6671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不分卷:(清)沈宗湘等修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萃文堂钞本 八册 四修本 上图:909921—28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清)周桢等修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思成堂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2、4、6—9 书名据版心题 五修本 上图:6673/A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清)周祥亨等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思成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4、5、11 书名据版心题 六修本 上图:6684/A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周济南等主修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思成堂木活字本 十八册 存卷1—3、8、9、11—18、20—24 书名据版心题 七修本 上图:6688/A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三十卷:(清)周镛等主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思成堂木活字本 10册 存卷1—3、9、11、12、15、20、27、28 书名据版心题 八修本 上图:6667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清)周德辉等主修 清同治七年(1868年)思成堂木活字本二十六册 存卷2、4—9、11—13、15—25、27—31 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十修本 上图:6670/A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思成堂木活字本 三十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十修本 上图:909864—99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 清思成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上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84/B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内有抄配 上图:6672
    浙江·暨阳花亭周氏宗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推本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3 上图:6713
    浙江·暨阳上塘前周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清)周国丰等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永思堂木活字本 二册 上图:909831——32
    浙江·暨阳溪西周氏宗谱八卷: 周望高纂修 民国元年(1912年)木活字本 六 册存卷1、2、4、5、7、8 十五修本 上图:6726/A
    浙江诸暨·暨阳长宁洄溪周氏宗谱八卷:清嘉庆四年(1799年)绍廉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封面为《洄溪周氏宗谱》
    浙江诸暨·暨阳长宁洄溪周氏宗谱十六卷:(民国)周颖堂 周禹江重修 民国六年(1917年)绍廉堂木刻本 十六册 北京大学 河北大学 注:封面作《洄溪周氏宗谱》
    浙江诸暨·周氏家谱口口卷:(清)周勋续编 清嘉庆十年(1805年)刊本 七册 中央民院(残)注:清康熙间始修
    浙江诸暨·周氏家谱不分卷:(清)周调梅编 清嘉庆刻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增补印本 十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浙江诸暨·周桥周氏宗谱四卷:(清)周思敏 周思元续纂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木活字 四册 浙江图
    浙江诸暨·暨阳丰江周氏宗谱四卷:(清)周培九等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活字本 四册 国图(存残)
    浙江诸暨·暨阳丰江周氏宗谱二十八卷:(清)周向渠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活字本 二十八册 国图
    浙江诸暨·暨阳丰江周氏宗谱三十卷:(民国)周载熙等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刊本 三十册 南开大学
    浙江诸暨·暨阳丰江周氏宗谱四十八卷:(民国)周吉浩等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活字本 五十册 国图
    浙江·诸暨藏录周氏世谱三卷首一卷:(清)周源赢修 清同治间萃亲堂活字本 四册 人民大学
    浙江·诸暨藏录周氏世谱六卷首三卷末二卷:(民国)周源赢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萃亲堂活字本 十二册 人民大学
    浙江·诸暨藏录周氏世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萃亲堂活字本 一册 国图
    浙江诸暨·暨阳紫岩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周连茂等二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余庆堂活字本 二册 国图
    浙江诸暨·暨阳紫岩周氏宗谱不分卷:(民国)周恒灿等三修 民国十七年(1928年)余庆堂活字本 二册 国图
    浙江诸暨·暨阳周氏十年派宗谱十二卷: 周善培纂 民国七年(1918年)爱莲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注:据清光绪十八年谱续纂
    浙江诸暨·周氏家谱不分卷:(民国)周建中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活字本 十六册 国图(二部)吉林大学 浙江图
    浙江·诸暨藏录周氏世谱:民国三年(1914年)萃亲堂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1、2、4、9,卷首,卷末 上图:6813/A
    浙江·诸暨藏录周氏佑启堂小宗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萃亲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6,卷首 上图:6813/D
    浙江·上虞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长和 张晋鉴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刻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注:明永乐八年第一次辑谱
    浙江上虞·虞东浦前周氏宗谱五卷:(民国)周春贤续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敦叙堂活字本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注:始修于明万历八年,此为三修
    浙江嵊县·开元周氏·宗谱口口卷: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一卷)
    浙江嵊县·开元周氏宗谱口口卷: 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 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八册)
    浙江嵊县·周氏开源派宗谱口口卷: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四册)
    浙江嵊县·剡西周氏宗谱十二卷:(清)周大镛纂 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浙江嵊县·剡西周氏宗谱十二卷:(清)周翰臣等九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报本堂活字本 十二册 浙江嵊县图(残)美国
    浙江嵊县·剡西周氏宗谱三卷: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平山乡上王家
    浙江嵊县·剡溪联桂周氏宗谱十六卷外卷一卷:(清)周德元等续辑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渊源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浙江嵊县·剡溪联桂周氏宗谱十六卷外一卷:(民国)周详 周家修等重修 民国四年(1915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灵山乡塘头村 注:本谱初纂于宋淳熙四年周之纲
    浙江嵊县·剡溪联桂周氏宗谱十六卷外一卷:(民国)周承霖 周承宝等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灵山乡塘头村 注:本谱初纂于宋淳熙四年周之纲
    浙江嵊县·剡溪联桂周氏宗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新市乡周家村(存十一卷)
    浙江嵊县·周氏宗谱(县字号)口口卷: 民国三年(1914年)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
    浙江兰溪·坦源周氏宗谱十七卷: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新周乡(缺卷11)
    浙江兰溪·坦源周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建设乡(土见)坦村
    浙江兰溪·汝南周氏宗谱四卷:民国五年(1916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高潮乡黄公埠(缺二卷)
    浙江兰溪·上周汝南周氏宗谱四卷:(民国)周绍汉重纂 民国十八年(1929年)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圣山乡 注:清康熙四十九年初纂
    浙江·兰溪镇溪周氏宗谱三十六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木刻本浙江兰溪县长陵乡
    浙江·武义市心派衍香渠周氏宗谱三卷:(民国)周彩桂 周家篮补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木活字本 二册 浙江衢州市文管
    浙江东阳· 清塘周氏宗谱十六卷:(清)周旭良纂 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 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虎鹿乡龙回(残存卷1、2)注:谱始修于唐建中元年
    浙江浦江·浦阳周氏宗谱口口卷:民国间刊本 浙江浦江县档(存二卷)
    浙江开化·铣溪周氏宗谱八卷:(清)周瑞钟增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世德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周氏宗谱》
    浙江常山·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龙尧乡黄泥坂村 注:始修于清嘉庆十八年应先烈
    浙江常山·周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连塘村 注:始修于 清乾隆十四年
    浙江常山·周氏宗谱六卷:(民国)徐鹏程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龙尧乡黄泥坂村 注:始修于 清嘉庆十八年应先烈
    浙江椒江·临邑家子周氏家谱二十卷末一卷: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重修木刻本 浙江椒江市档(缺六卷)注:临邑家子现屑椒江
    浙江椒江·黄邑东山周氏宗谱八卷:(民国)周祥麟主修 周作东总纂 浙江椒江市洪家区东山乡东山头村
    浙江临海·周氏宗谱八卷:(民国)周琮 周漠纂 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 二十一年(1932年)补葺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四卷另存分谱四册) 注:清嘉庆二十四年张大山原纂
    浙江·黄岩路桥周氏谱稿口口卷:民国间稿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8、9、15、16杂订,共一册)注:书中记事止 民国十五年
    浙江遂昌·周氏宗谱口口卷:浙江遂昌县濂竹乡沼岭头村
    浙江遂昌·杨溪周氏宗谱口口卷:四册 浙江遂昌县妙高镇东峰村大村
    浙江遂昌·括苍周氏宗谱口口卷:民国间刻本 浙江遂昌县柘岱口乡礤下
    浙江缙云·长川周氏宗谱三卷:(民国)周炳多谱长 周缵文监谱 民国六年(1917年)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首纂于明嘉靖二十七年
    浙江缙云·周氏宗谱七卷:(民国)周樟水等监修 周唐尧等办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浙江缙云·汝南郡周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存卷:2、4)
    浙江缙云·五云周氏宗谱七卷:(民国)周培丁总理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周善恭首纂于宋景定二年
    浙江缙云·项川周氏宗谱四卷:(民国)周景溪 周列星董事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活字本浙江缙云县档 注:明初周爱理首纂
    浙江云和·周氏宗谱口口卷: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一册)
    浙江云和·周氏宗谱口口卷: 民国十三年(1924年)刊本 浙江云和县文管(存二册)
    浙江·松阳周氏族谱十卷:周起炳主修 周文源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 九册存卷:1—7、9 十修本 上图:6746/A
    浙江松阳·汝南周氏宗谱四卷:(民国)叶恭撰序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板桥乡板桥村
    浙江松阳·钟山周氏宗谱八卷:(民国)元蒙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年)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三都乡周山头村
    浙江绍兴·山阴周氏族谱三十四卷:(清)周鼎翻修订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十八册 书签、版心题山阴前梅周氏宗谱 上图:926730—47
    浙江·永康周氏族谱 清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1 上图:6637
    浙江·永康周氏族谱 清光绪三十年(1904)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上图:6641/A;又一部6641/B,1册
    浙江·永康英山周氏孝义常房谱五卷:( 清)周宝金修 清咸丰七年(1857)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2 上图:6659
    浙江·永康英山周氏族谱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上图:6658
    浙江·江山汝川周氏世谱二十卷:(清)周曜南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木活字本十一册 存卷:1—3、5—7、14、16、17 书签题新坦汝川周氏宗谱 上图:6633
    浙江·江山炉陈新坦周氏宗谱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631
    浙江·江山秀峰周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惇彝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7 上图:6694从
    浙江·江山秀峰周氏宗谱 民国十年(1921)悖彝堂木活字本十册 存卷:2—5、10—15、17 上图:6693
    浙江·江山芳坂学坦留嘉钟周氏宗谱十二卷:周吉文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7 六修本 上图:6710
    浙江·江山文溪丽坦周氏族谱(清)周恭先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祖堂木活字本 七册 存卷:1—3、5、6、8 上图:6605/A
    浙江·江山文溪丽坦周氏族谱 民国十六年(1927年)光祖堂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2、3、8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05/B
    浙江·江山日山周氏族谱八卷:周边孝等纂修 民国三十年(1941年)赣玉刘其中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1—3、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18
    浙江·江山江峡周氏族谱二十八卷:周茂富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峡镇爱莲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64/A;又一部6664/B,2册
    浙江江山·周氏宗谱四卷:(清)周达衢重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木活字本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1、2)
    浙江·东阳汝南郡周氏族谱 清光绪元年(1875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3
    浙江·东阳岑溪周氏重修宗谱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2、6 上图:6647
    浙江·东阳泮西周氏族谱四卷:(清)周叔泮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二修本 上图:6656
    浙江·东阳泮西周氏族谱五卷:(清)周景濂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 三修本 上图:6655
    浙江·东阳周氏族谱十卷:(清)周邦颖等修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木活字本五册 存卷:1—5、7、8 上图:6615
    浙江·东阳周氏族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康熙间 上图:6611
    浙江·东阳周氏族谱不分卷:(清)周邦赴编 清雍正五年(1727年)木活字本 四册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浙江·东阳周氏族谱: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3、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12
    浙江·东阳周氏族谱: 清嘉庆七年(1802年)木活字本 三册存卷4、10—1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09
    浙江·东阳周氏族谱:(清)周人逊等纂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5、8 上图:6614
    浙江·东阳周氏族谱:(清)周人谟等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年)木活字本 二册存卷7、1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13
    浙江·东阳周氏族谱 清咸丰九年(1859年)木活字本 四册存卷2—4、8 上图:6608
    浙江·东阳周氏族谱十四卷:(清)周文琅等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木活字本 五册存卷1、3、4、8、13、14 上图:6607
    浙江·东阳周氏族谱 清光绪七年(1881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0 上图:6623
    浙江·东阳蟠松周氏族谱:(清)周文治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5、12、13 上图:6620
    浙江·金华周氏族谱四卷:周锦福等监修 民国十七年(1928年)木活字本 四册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36/A
    浙江·金华周氏族谱四卷:(清)周瑞明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45
    浙江·金华周氏族谱 清光绪二年(1876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4 版心题高川周氏宗谱 上图:6651
    浙江金华·安谷周氏宗谱三卷:(清)周祯重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活字本 二册 吉林大学
    浙江金华·周氏家谱不分卷:(清)周勋编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刊本 十册 上海图
    浙江·乌程续修南浔周氏家谱:周庆云等纂修 民国铅印本 一册 存卷4—8 上图:JPll39
    浙江·剡县剡西开元周氏宗谱明刻本 七册 存卷1、3—7 记事至明崇祯间 上图:923131—36
    浙江·剡县周氏宗乘不分卷:(清)周孝基纂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木活字本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090
    浙江·剡县开元周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三年(1914年)木活字本 四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3976—79
    浙江·剡县周氏家乘不分卷:民国三年(1914年)木活字本 一册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31
    浙江·浦阳西皋周氏宗谱十七卷:(清)周司钱等总修 清光绪八年(1882年)木活字本 十三册 存卷1—5、7、9、11、12、14—17 上图:6669
    浙江·浦阳西皋周氏宗谱序:(清)周贤理总修 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38
    浙江·浦阳西皋周氏宗谱:(清)周贤理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木活字本三册 存卷13—15 上图:6679
    浙江·浦阳西皋周氏宗谱:(清)周贤昀等纂修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77
    浙江·浦阳西皋周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75
    浙江·浦阳西皋周氏宗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三册 存卷7、10、15 上图:6674/A
    浙江·浦阳西皋周氏宗谱: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四册存卷6、16、18、19 上图:6678
    浙江·浦阳西皋周氏宗谱: 民国十九年(1930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9 上图:6676
    浙江·周氏宗谱世系略: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6 上图:6752
    浙江·周氏宗谱: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0 上图:6657
    浙江·淳安青溪周氏宗谱: 民国达孝堂木活字本 七册 存卷5一 15 上图:6682
    浙江·遂安汝南括苍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周斌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七册 存卷1—7、9、10,卷首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75
    浙江·遂安汝南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周泮贞等纂修 清据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维新堂修 本钞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32
    浙江·遂安松溪周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廷梁主修,(清)周绍濂等纂修 清咸丰七年(1857年)木活字本 十七册 存卷1下—13,卷首,卷末 上图:6848
    浙江·遂安松溪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清)周士昭主修 (清)周士屏等纂 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 五册 存卷1—6、9、10,卷首 上图:6692/A;又一部6692/B,4册
    浙江·遂昌西郭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家沣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木活字本 十册 存卷1—7、9、11、12,卷首, 卷末 上图:6733/A
    浙江·富阳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周宝纶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爱莲堂木活字 本 一册 存卷1,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17
    浙江·义乌八峰周氏宗谱: 清光绪二十二年(18%)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3 上图:6643
    浙江·义乌舟墟周氏宗谱:民国三年(1914年)木活字本 一册存卷5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上图:6642
    浙江·丽水梅田汝南郡周氏宗谱:周希坤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3、4 上图:6662
    浙江·丽水汝南郡周氏宗谱二卷:(清)周镜弦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三修本 上图:909904—05
    浙江·衢州孝义周氏宗谱二卷:(清)周世滋纂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淡水山窗木活字本 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9833
    浙江·龛山周氏宗谱四卷:(清)周绍谟等编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继志堂活字本 四册 国图
    周氏族谱:清汝南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740
    周氏宗谱:清敦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7 上图:6751
    周氏四修支谱:清爱莲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782
    周氏宗谱:民国爱莲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书名据版心题 书签题周氏家乘 上图:6731
    周氏宗谱:民国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39
    安徽徽州·周氏谱牒之图一幅:明隆庆间纂 安徽旌德县档
    安徽徽州·南北周氏族谱一幅: 安徽旌德县档
    安徽徽州·龙颈周氏族谱不分卷:(明)周尚士撰,(清)周德瞪补录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周德[日山豆]钞本 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
    安徽徽州·西隅六甲周氏家谱十卷:(清)周开基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十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安徽徽州·周氏宗谱口口卷:(清)周公楼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卷首)
    安徽徽州·周氏宗谱口口卷:民国十三年(1924年)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一卷)
    安徽·绩溪周氏族谱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明)周文化纂修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家刻本 一册 国图(又一部存七卷)
    安徽绩溪·周氏宗谱不分卷:约清乾隆间刻本 安徽屯溪市文物商店(残存四册世系)
    安徽·绩溪城西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清)周之屏等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敬爱堂活字本 二十一册 国图
    安徽·绩溪城西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之屏 周赞贤编辑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敬爱堂活字本 二十一册 历史所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安徽图安徽博注:版心作《梁安城西周氏宗谱》
    安徽绩溪·周氏重修族谱正宗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启海等修 民国元年(1912年)叙伦堂活字本 十册 国图 安徽图(二部)
    安徽绩溪·唐昌周氏宗谱五卷:(民国)周发富 周声祥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铅印本 五册 安徽绩溪县三亩丘村 注:谱始修于元至正年间周伯绿
    安徽歙县·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十八卷:(民国)周德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活字本 六册 国图 天一阁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周氏宗谱四卷:(清)周广盛等重修 清嘉庆十年(1805年)遵训堂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周氏支谱八卷:(民国)周启财等续修 民国十四年(1925年)遵训掌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日本 美国
    安徽桐城·桐西周氏支谱七卷末一卷:(清)周晴川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濂源堂活字本十二册 人民大学
    安徽·桐城鹞石周氏尚义堂支谱二十三卷:(清)周月波等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二十九册 美国
    安徽桐城·河湾周氏宗谱口口卷: 清笃兴堂刊本 安徽图(存卷:1)
    安徽·桐城练西周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一卷:(民国)周承先等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肇岐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美国
    安徽东至·建德县纸阮山周氏宗谱十六卷:(清)周馥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周氏世德堂刻本 十册 山东济南市博
    安徽·祁门周氏族谱四卷:(清)周冕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刻本 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1916—17
    安徽·建德县纸坑山周氏族谱十六卷:(清)周馥等纂修 清统三年(1911年)世德堂木活字本 十一册 上图:JP1155
    安徽·宣城周氏族谱十卷:(清)周浩纂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笃祜堂木活字本 六册 版心、书签题宣城周氏族谱 上图:9144051—56
    安徽·宣城钟山周氏族宗七卷:(清)周国琏主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木活字本一册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53
    安徽·旌德旌阳周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7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00
    安徽·芜湖保丰圩周氏族谱:周澄 清等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年)亲仁堂木活字本九册 存卷2—4、5下—9,卷末 七修本 上图:6735
    安徽·歙县金村周氏族谱: 钞本 一册 存卷1 上图:JPll48
    安徽·歙县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十八卷: 周德炽总修 周德灿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六顺堂木活字本六册 四修本 上图:914024—29
    安徽·绩溪梁安城西周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附勘误记一卷:(清)周之屏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敬爱堂木活字本 二十一册 书签题绩溪城西周氏宗谱 七修本 上图:920835—55
    安徽·绩溪周氏续修族谱正宗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周启海总修 民国元年(1912)叙伦堂木活字本十册 五修本 上图:921239—48
    福建·周氏合修宗谱十一卷:(清)周肇丰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修刊 福建师大 注:附《濂溪先生年谱》
    福建安溪·武功周氏族谱: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钞本 一册 台湾
    福建·浦城周氏族谱六卷:(清)周炳麟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刻本 六册 福建图
    江西·九江濂溪周氏家谱不分卷:(清)周正思等修 清康熙十年(1671年)刊本 四册 美国
    江西南昌·凤山周氏族谱:清光绪间活字本 江西档(存一卷)
    江西·瑞金周氏六修族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816
    江西宜春·宜邑周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人兴等纂修 清道光十年(1830年)濂溪堂木活字本 五册 江西图
    江西宜春·岩溪周氏宗谱六卷附派世系三卷:(清)周机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文保堂木活字本 七册 江西图
    江西·万载银山周氏族谱:(清)周光笏等纂修 清光绪三年(1877年)濂溪堂木活字 一册 江西图(存卷:1、5)
    江西·万载黄茅周氏义门录一卷:(清)周金华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爱莲家塾木活字本 一册 江西图
    江西·万载田下周氏族谱口口卷:(民国)周氏合族纂修 民国间木活字本 江西图
    江西铜鼓·周氏族谱一卷: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纂修本 江西铜鼓县温泉新塘周家祠堂
    江西·上饶古梁周氏族谱四卷:(清)周大诚纂修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木活字本三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书签 上图:909842—44
    江西·上饶周氏宗谱:(清)周东亮等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年)爱莲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9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59
    江西·玉山新坦周氏宗谱: 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 记事至明万历间 上图:6758
    江西,平江鹤陇周氏谱初修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周戟门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鹤在堂铅印本 一册 存卷1、2,卷首 上图:6815
    江西·信州丰溪北里周氏族谱:(清)周新雪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兆云堂木活 字 二册 存卷:5、8 上图:6716
    江西萍乡·周氏族谱:(民国)周一甫等纂修 钟秀川绘图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维新堂石印本 一册 江西图(存卷首一卷)
    江西·萍乡岩岭周氏宗谱六卷:(清)周氏合族纂修 民国间木活字本印本 一册 江西图(存卷5)
    江西·萍乡石溪周氏族谱: 民国亲睦堂木活字本 七册 存卷1、 2、5、11、12、14,卷末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09
    江西·萍乡石溪周氏族谱二卷:(清)周润瑞等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笃亲堂钞本 一 册 存卷上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07
    江西·萍乡石溪周氏族谱: 周增光主修 周增春纂修 民国锡类堂敦厚堂木活字本 八册 存卷3—8、15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06
    江西·萍乡凤凰池周氏宗祠祠册: 周宾如等主修 周磊才等编修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兴仁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23181/A;又一部923181/B,1 册
    江西·广丰丰溪大石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傅铭恭等纂修 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木活字本 一 册 残本 二修本 上图:6628
    江西·广丰丰溪孚里周氏家谱十卷:(清)周作求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抚临朱三元堂木 活字本 八册 存卷1—5、7—10 六修本 版心题信敬堂 上图:6734
    江西·广丰排山周氏崇礼堂宗谱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乾隆间 佚名增补 上图:6757
    江西·广丰东里罗川周氏宗谱: 民国世德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34
    江西·乐安湖头田坑周氏族谱不分卷:(清)周楚珩等纂修 清乾隆五年(1740年)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三修本 上图:6728
    江西·乐安湖头岩田大安周氏六修族谱不分卷:(清)周经猷等纂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木活字本 一 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49
    山东·周氏家谱四卷:(清)周肇恭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刊刻本 曲阜师院 注:封题《镐鲁宗源》
    山东·即墨周氏家乘不分卷:(清)周翕蟥等续修 清乾隆间钞本山东青岛市博 清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 一册 国图 山东青岛市博
    山东·即墨周氏家乘一卷:(清)周志讷纂集 清刻本 山东即墨县博
    山东·即墨周氏族谱一卷:(民国)周培哲 周丕价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年)石印本 山东即墨县博 注:此谱首修于明崇祯周日熙
    山东·即墨周氏族谱不分卷:周正岐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文华石印局石印本 七册 书名据书签、版心题 上图:924073—79
    山东·即墨周氏族谱七卷:(民国)周正岐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铅印本 山东即墨县博 注:此谱首修于 清乾隆十年周迪欣周光国
    山东·楼霞宋格庄周氏世谱一卷:(清)周日海纂 清同治间钞本 山东楼霞县观里镇宋格庄
    河南汝南·桃源周氏宗谱六卷:(清)周鹤远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世济堂活字本 五册 吉林大学
    河南汝南·桃源周氏宗谱六卷:(民国)周长明等修 民国十一年(1922年)世济堂活字本 五册 国图
    河南信阳·周氏族谱三卷:(清)周宗德 周原瑞纂石印本 河南信阳县档
    河南商城·周氏宗谱五卷: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木刻本 河南商城县档
    湖北·周氏宗谱十二卷:(清)周先敬 周先福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叙伦堂木刻本十二册 河北大学
    湖北武昌·厚洲周氏宗谱四卷:(清)周兆熊纂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承恩堂活字本 四册 历史所 注:明正德五年周世福始修
    湖北·黄陂周氏宗谱十卷:周仲曾督修 周光明编辑 民国十二年(1923年)教稼堂木活字本十册 国图 湖国图
    湖北新洲·周氏宗谱六卷首二卷:(民国)周以时 周善甫创修 民国三年(1914年)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和平乡细方村
    湖北黄岗·周氏宗谱口口卷:(清)周可礼 周传章等编辑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周氏世德堂刻本 武汉图(存卷1—12)
    湖北黄岗·楚黄周氏族谱二十五卷首六卷:( 清)周文采 周鉴藻续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敦本堂刻本 辽宁图
    湖北黄岗·周氏宗谱口口卷:(清)周登煜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爱莲堂木刻本 湖北黄岗县档(存卷首、卷8、10)注:有 民国二十一年记事
    湖北黄岗·楚黄周氏宗谱四卷:(民国)周宗悫 周定本创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木刻本湖北新洲县方杨乡周昭村
    湖北黄岗·楚黄周氏宗谱六十卷首六卷:湖北新洲县高潮乡邱院子地塆
    湖北黄岗·周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周犹经等修 民国十二年(1923年)用里堂木活字本三十册 美国
    湖北黄岗·周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民国)周盛舒 周焕章等编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周氏爱莲堂四修刊本 二十二册 武汉图 注:清乾隆十七年始修
    湖北成宁·周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周光藻 周德全重修 民国五年(1916年)周氏濂溪堂木活字本 五册 武汉图注:初修于 清道光二年周德辉周正常等
    湖北崇阳·周氏宗谱口口卷:(民国)周明 清总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四修本 二十四册 湖北崇阳县桂花泉乡东山村
    湖北·大冶西阳周氏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1—2、6—9 上图:6618/A
    湖北·大冶西阳周氏族谱:清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8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同治间 上图:6618/B
    湖北蒲圻·周氏宗谱六卷:(清)周明阳等纂修 清周治六年(1867年)蒲圻周氏汝南堂木活字本 六册 南京大学
    湖南·周氏续修支谱九卷首二卷:(清)周 清兴 周绪春等纂修 清同治七年(1868年)刻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下)
    湖南·薛家渡周氏续修族谱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同治七年(1868年)濂溪堂木刻本—卜三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扉页作《周氏族谱》,封面(周氏续修族谱)
    湖南·湘宁周氏六修族谱十四卷:(民国)周昭渤总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石印本 十四册 历史所 湖南图(存一卷)注:清乾隆元年周顺伯等始修。该族散落湘潭、宁乡等地
    湖南·中湘沙塘周氏支谱十三卷:(清)周裕拔纂修 清同治五年(1866年)焕文堂活字本十三册 国图 注:书牌作《同治丙寅五修沙塘家乘十八派支谱》
    湖南·中湘沙塘周氏六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裕曦等修 民国三十年(1941年)活字本 四卜一册 国图 注:明宏治十二年初修
    湖南·中湘青山周氏族谱十四卷:周源体修思永堂刻本 十四册 中央民院 注: 清康熙三十年修
    湖南长沙·高桥周氏族谱八卷:(清)周自镐主修 周金[辶交]周良舒纂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刻本 八册 湖国图
    湖南长沙·高桥周氏族谱口口卷:首二卷:(民国)周克顺纂修 民国十六年(1927年)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三卷)
    湖南长沙·周氏族谱口口卷:(清)周本性等修 周本昭 周尚琼等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卷:首)
    湖南长沙·周氏五修族谱口口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4、8、17)
    湖南长沙·善邑涧山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运宦 周明浚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敦伦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6卷:首)
    湖南长沙·周氏三续族谱十二卷:(清)周芳翰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汝南堂木活字本二册 日本 美国
    湖南·长沙狮公桥周氏五修族谱八卷首四卷:(民国)周伯元 周菊生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年)汝南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湖南·宁乡周氏族谱十卷首一卷:周培莪主修 周康炳主纂 周校璜等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悖叙堂木活字本二十三册 存卷1上、2—10,卷首书衣题沩宁周氏八修族谱 上图:6830
    湖南·宁乡沩宁周氏七修族谱:(清)周校霭等主修 (清)周艺炳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敦叙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2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840
    湖南·宁乡平冈老鸦塘周氏续修支: 清秉德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6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650
    湖南·宁乡宁邑河坞周氏四修族谱: 清同治五年(1866年)爱莲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88
    湖南·宁乡河坞周氏六修族谱: 民国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上图:6819
    湖南·宁乡沩宁流沙周氏六修族谱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首下 版心题宁邑周氏六修族谱 上图:6821
    湖南·宁乡梨树周氏重修族谱:(清)周藕仙主修 (清)周树才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一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80
    湖南·宁乡涧西周氏四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周绿淇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年)汝南堂木活字本二十一册 存卷1—3、5—8、10—13、15—17、19—25,卷首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786/A
    湖南宁乡,湘乡沩湘周氏三修族谱宁乡,湘乡湘宁周氏四修族谱二十四卷:
    宁乡,湘乡湘宁周氏五修族谱宁乡,湘乡湘宁周氏六修族谱十四卷:
    宁乡,湘潭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宁乡,湘潭周氏五修族谱:
    湖南宁乡·新修周氏族谱十卷:(清)周择枢修 周禧薄 周政勋纂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刻本 湖南图(存卷1、7)
    湖南宁乡·涧西周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清)周宪临等纂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松竹轩 三册 国图
    湖南宁乡·涧西周氏四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周菜滨 周石夔修 民国五年(1916年)汝南堂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湖南宁乡·周氏族谱十卷:(清)周在炽纂跋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8—10)
    湖南宁乡·宁邑周氏续修支谱四卷:(清)周克珍 周朝海修 周庆臣 周明观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敦本堂刻本湖南图(存卷1)
    湖南宁乡·周氏续修族谱口口卷:清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 湖南图(存卷1、卷末)
    湖南宁乡·宁邑周氏四修族谱口口卷:清光绪四年(1878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0)
    湖南宁乡·宁邑河坞周氏五修族谱十九卷首二卷:(清)周励藻 周志高等修 周志宥周希汜纂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下)
    湖南宁乡·河坞周氏六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周志尹 周庆宗等修 周志宥周希汜等纂 民国二十年(1931年)汝南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宁乡·大屯营周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家绂主修 周达泉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年)活字本 十八册 国图 湖南图(二部皆残)
    湖南宁乡·周氏七修支谱十卷:(民国)周校敷修 周校之纂 民国十七年(1928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2、5、7,又一部存卷1、2)
    湖南酃县·周氏三修族谱七卷:(民国)周治华 周玉文等修 民国二年(1912年)木刻本 湖南酃县档
    湖南湘潭·垅山周氏续谱二十卷:首一卷:(清)周万琉 周楚澜续修木刻本 二十二册 河北大学 注:记事至清嘉庆二十二年
    湖南湘潭·龙山周氏三修家乘四十卷首三卷:(清)周尚玫 周辉镖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木刻本 三十册 河北大学
    湖南·湘潭龙山周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民国)周心植编辑 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 六册 国图 历史所 广东中山图 注: 清乾隆二十七年周志槐始修
    湖南湘潭·河头周氏三修族谱十八卷:(清)周源[金生]编辑 清同治十年(1871年)孝思堂活字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清乾隆十六年周其新始修
    湖南湘潭·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清)周子春 周福田等编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刻本 十二册 广东中山图 注:清康熙五十二年周南中、周性载等首撰
    湖南湘潭·龙山周氏续修谱口口卷:(清)周成栋纂序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湘潭·周氏家乘一百卷首三卷:(清)周泽郎 周辉春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刻本 七十册 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二十七年周拔四周启云等纂修,封签作《中湘龙山周氏四修家乘》,版心、扉页《龙山周氏四修家乘》
    湖南·湘潭方上周氏家谱一百三十七卷: ( 清)周冀松等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活字本河 北大学(存一百零三卷)美国
    湖南·湘潭方上周氏七修家谱一百六十六卷:(民国)周熙大主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活字本 四十册 美国
    湖南·湘潭方上周氏家谱 :(清)周翼崧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38—44、56、136、 137书名据版心、书签题 六修本 上图:6843
    湖南·湘潭方上周氏家乘不分卷: 清木活字本 二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嘉庆间 上图:554
    湖南·湘潭方上周氏七修家谱 : 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 七册存卷:7、8上、16、17、46、47、56、57、70上、75、91—100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795
    湖南·湘潭,衡山江口周氏六修族谱二十卷:周景坞主修 民国十四年(1925年)敦本堂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1、5、18、19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23
    湖南·湘潭、衡山江口周氏五修族谱:(清)周运喻等纂修 清光绪二卜一年(1895年)敦本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8、11、12、24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04
    湖南·湘潭阳塘周氏八修族谱二十六卷首一卷:周毓鳌等总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雍睦堂木活字本 二十六册 上图:9000394—419
    湖南·湘潭中湘沙塘周氏六修族谱十二卷首三卷末一卷:周裕曦等主修 周扬韻等编修 民国三十年(1941年)木活字本 四十三册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926779—821
    湖南·湘潭潭邑秧田冲周氏五修族谱六卷首三卷:周胜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九册 上图:900365—73
    湖南·湘潭高司岭周氏三修族谱二十八卷首三卷末三卷:(清)周支铭等主修 (清)周支杞等纂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亲亲堂木活字本 十册卜图:900374—83
    湖南·湘潭中湘龙山周氏四修家乘一百卷首三卷:(清)周泽廊等纂相处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木活字本 四十七册 存卷:1中—下、3、4、7—14上、15—17、19—29、33、34上、36—38、39下—43、50—57、59、61、63、 68—71、 73—75、80—88、92、93、96—100,卷首上 上图:6791/A
    湖南·湘潭周氏族谱:(清)周志槐等纂修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 首修本 上图:6660
    湖南·湘潭中湘垅山周氏谱: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木活字本—卜二册 存卷2—6、10、11、13、16、17 二修本 上图:6810/A
    湖南·湘潭,宁乡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清)周子春等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世德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图:900325—26
    湖南·湘潭、宁乡周氏五修族谱: 民国世德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版心题潭宁周氏五修族谱 上图:6798
    湖南湘潭·周氏支谱六卷:(民国)周万红编修 民国六年(1917年)北安堂刻本 六册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衡湘周氏支谱》
    湖南湘潭·汾湖周氏四修族谱一百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先模纂(序)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齐光堂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湖南湘乡·华夏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清)周国里 周成谅修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敦伦堂刻本 四册 国图
    湖南·湘乡华夏周氏四修族谱十四卷: 清光绪二十九(1903年)敦伦堂活字本 十二册 湖南图
    湖南湘乡·周氏族谱四卷:(清)周贵训修 周樑峰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忠厚堂刻本 湖南图(存卷1、2)
    湖南湘乡·上湘周氏族谱四卷:(清)周建元 周敬典等纂 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湖南图(存卷1)
    湖南·湘乡斗盐周氏族谱十卷:(清)周宗麟纂序 清道光八年(1828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1、2,又一部存卷:1、2)
    湖南·湘乡石柱周氏族谱: 清道光十年(1830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
    湖南湘乡·上湘东陈周氏族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相维 周相继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活字本 四册 国图 历史所 湖南图 注:清嘉庆十五年周令德等始修
    湖南湘乡·上湘东陈周氏三修族谱十卷首一卷:(清)周秉斌 周秉钧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汝南堂木刻本 八册 河北大学 注:版心作《周氏三修族谱》
    湖南湘乡·周氏续修族谱八卷首一卷:(清)周应湃修 周海南 周世盛等纂 清同治七年(1868年)明经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湘乡·周氏续修族谱九卷首二卷:(清)周顺益 周荣官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年)上湘沙洲汝南堂辑木刻本 十一册 河北大学
    湖南湘乡·周氏先房支谱八卷首一卷:(清)周兴怡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活字本 八册湖南图 湖南湘乡·周氏四修族谱口口卷首二卷:民国十三年(1924年)活字印本湖南图(存卷1、11、12、首下)
    湖南·湘乡神泉周氏七修族谱四十卷首三卷:民国十五年(1926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十九卷)
    湖南湘乡·思乐周氏三修族谱二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周宗榆修 周祖坤纂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思孝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中、下)
    湖南·湘乡周家湾周族五修谱十卷首二卷:周世榖等主修 周延毂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光霁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首上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96
    湖南·湘乡周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首二卷: 民国十三年(1924年)明经堂木活字本十七册 存卷1—8、10—16,卷首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793/A
    湖南·湘乡华厦周氏三修族谱十卷: 清同治七年(1868年)敦伦堂木活字本十册 上图:900384—93
    湖南·湘乡、宁乡湘宁周氏四修族谱二十四卷:(清)周仁信等主修 (清)周昭(金典)汇修 清光绪四年(1878年)笃祜堂木活字本十三册 存卷1—4、7、9—20、24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题湘沩周氏四修族谱 上图:6785/A
    湖南·湘乡。宁乡湖南沩湘周氏三修族谱:(清)周德源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2,卷:首下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54
    湖南·湘乡,宁乡湘宁周氏五修族谱:(清)周仁苏等主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笃祜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存卷:2—8、10—14、16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02/A
    湖南·湘乡,宁乡湘宁周氏六修族谱十四卷:周昭巍等主修 周昭渤等总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笃祜堂石印本六册 存卷1、3—5、9、14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818/A
    湖南·湘乡上湘青塘周氏节修族谱 民国著存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7中、31 书名据书衣题 上图:6776
    湖南·湘乡上湘东陈周氏族谱二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周相维等主修 (清)周相继等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汝南堂木活字本 四册 二修本 上图:9000420—23
    湖南·湘乡龙城周氏支谱:(清)周万纶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汝南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5,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17
    湖南邵东·石牌周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清)周殿封 周景阳纂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忠厚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注:封面作《汝南家乘》
    湖南岳阳·周氏族谱口口卷:(清)周 清甫纂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鲁文盛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岳阳·周氏宗谱四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朝桢纂修 民国四年(1915年)汝南堂刻本 广东中山图(存卷:1—5)注:元元统元年周俊卿首撰
    湖南·临湘周氏六续族谱十八卷首一卷末二卷:周时慎等主修 周兴堂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汝南堂木活字本 十七册 存卷:1—7、9—15、17,卷首,卷末 上图:6814
    湖南临湘·周氏族谱口口卷:(清)周皋关修 周石关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临湘·沙塘周氏六修族谱口口卷:(民国)周杨竣纂 民国三十年(1941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平江·鹤陇周氏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光[石又木]编 民国十八年(1929年)鹤在堂铅印本 三册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湖南汨罗·周氏族谱口口卷: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8、15,又一部存卷:l——8)
    湖南桂阳·周氏宗谱八卷首二卷:(民国)周修鑫主修 周国元编修 民国十四年(1925年)青秀堂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湖南道谱·周氏宗谱口口卷: 清据道洲旧谱重辑钞本 三册 南京博
    湖南·道县周氏族谱十一卷:(清)周世澍修(民国)周世凤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续修铅印本 湖南道县档
    湖南道县·周氏五修支谱二十四卷:周诗古修 光齐堂周氏刻本 二十四册 中央民院 注:清乾隆年间初修
    湖南江永·周氏家谱二十卷: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手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湖南江永·周氏宗谱二十五卷:(清)杨衡九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手写本 湖南江永县档
    湖南江永·周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石印本 湖南江永县档
    湖南江永·周氏宗谱五卷:(清)周晓卿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刊本 湖南江永县档
    湖南邵阳·周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民国)周荣琇 周荣秩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双贤堂活字本 十四册 湖南图
    湖南邵阳·周氏续修族谱十卷:(清)周昌华等修 清咸丰十年(1860年)刻本 湖南图(存卷1)
    湖南·邵阳周氏续修族谱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周渐逵等主修 (清)周景阳等总纂 清光绪二年(1876年)忠厚堂木活字本 二十七册 版心、书衣题石碑头周氏续修族谱二修本 上图:913603—29
    湖南·邵阳周氏三修族谱: 民国忠厚堂铅印本 一册 存卷1 版心、书签题石碑周氏三修族谱 上图:6770
    湖南·邵阳周氏续修族谱: 周昞康等纂修 民国八年(1919年)光霁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四修本 上图:6768
    湖南临沣·周氏族谱三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周乃学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本 湖南临沣县档 注:一名《周氏联修族谱》,宋元丰三年始修
    湖南·益阳板桥周氏六修族谱:民国铅印本(卷:30配 民国石印本) 2册存卷:5、30 上图:6820
    湖南·益阳汾湖周氏四修族谱一百二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周理枢等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霁光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00337——48
    湖南·益阳周氏三修族谱: 清光霁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2 记事至 清嘉庆间 上图:6772
    湖南·益阳周氏四修族谱: 民国光霁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5、11、 12 上图:6789
    湖南益阳·周氏续修族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礼恒 周胜山等修 周纲惟周常益等纂 清道光五年(1825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湖南益阳·周氏三修族谱十二卷首二卷:(民国)周先炎修 民国四年(1915年)汝南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首上、下)
    湖南沅江·周氏支谱三卷首一卷:(民国)周本才修 民国二年(1912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周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二卷:(清)周嘉全总理 (清)周纲钜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林以文堂木活字本 九册 存卷:3、5、16—18、24、26,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题汝南堂 上图:6743
    周氏族谱(清)周开坊修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刻本 四册存卷:1—3,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44
    湖南·巴陵周氏族谱四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周诒榖等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汝南堂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1—10、12、14、16-—21、42—45,卷首,卷末 六修本 上图:6749
    湖南·巴陵周氏族谱不分卷:(清)周官禄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罗焕文堂木活字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题汝南堂 佚名增修至民国间 上图:6634/C
    湖南·巴陵周氏族谱 :清继述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4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652
    湖南·祁阳周氏六修族谱:民国敦睦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3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26
    湖南·武陵周氏族谱:(清)周光葆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爱莲堂木活字本 五册 存卷1—3,卷首 三修本 上图:6773
    湖南·长沙司门前周氏四修族谱: 周义和等主修 周先启等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汝南堂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4、12 上图:6792
    湖南·长沙周氏族谱不分卷:周声洋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汝南堂木活字本一册 上图:JPll41
    湖南·长沙苞佳园周氏六修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周禹麓主修 周炳青等纂修1950年汝南堂木活字本 十五册 存世系12卷:,垂丝图1卷,墓图1卷,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812
    湖南·长沙高桥周氏三修族谱: 清亲亲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4、10、18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775
    湖南·长沙高桥周氏族谱: 民国亲亲堂木活字本 四册 存卷:6、21、22、卷:首2上 书名据版心题 四修本 上图:6763
    湖南·长沙长邑九都烟墩卫周氏六修族谱: 民国爱莲堂木活字本 九册 存卷3、5—12 上图:6824
    湖南·宜章周氏族谱不分卷:(清)周超铢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木活字本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湖南·华容周氏族谱三十一卷首一卷:周恒铨纂修 民国三十年(1941年)汝南堂木活字本八册 存卷1—5、9、10,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36
    湖南·郴州周氏族谱:(清)周举修等总修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2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61
    湖南·郴州周氏续修族谱:(清)周首翊等编修 清道光七年(1827年)濂溪堂木活字本三册 存卷1—4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19
    湖南·郴洲周氏族谱不分卷:(清)周兴德纂修 周凤廷续修 清嘉庆三年(1798年)刻本附同治间续修钞页 一册 吉林大学
    湖南·郴州周氏族谱 : 民国木活字本 十四册 存卷:3、5、9之2、9之3、10之4、11之1、11之3、18、20、22,世次表1卷:,艺文1卷:,墓图等1卷 上图:6764/A
    湖南·常德府武龙周氏三修族谱: 清汝南堂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2、4、6、11—12、14 记事至清光绪间 上图:6738
    湖南·善化善邑涧山周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周运宦等主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敦伦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存卷:1—7之3、7之5、8之1、8之3、9之2、9之4、10之2,卷首 四修本 上图:6784/A
    湖南·善化善邑涧山周氏族谱: 民国十八年(1929年)敦伦堂木活字本六册 存卷:5—6之1、7之首、3,8之首、1,10之首、1,11之2 五修本 上图:6784/B
    湖南滇阳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周达川等总修 周慈意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年)爱莲堂木活字本十二册 书名据版心题 书衣题资江 周氏家乘 上图:909846—57
    湖南罗江周氏族谱 民国十八年(1929年)汝南堂木活字本一册 存卷:5 上图:6767
    湖南周氏五修族谱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光霁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13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97
    湖南周氏四修族谱 民国光霁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3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87
    湖南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道光二十六年(18/畅)汝南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书名页题 佚名增修至 民国 上图:6640/A;又一部6640/B,1册
    湖南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汝南堂木活字本 一册 残本 书名据版心题 佚名增修至 清宣统间 上图:6640/C
    湖南周氏族谱 : 清汝南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2,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635/A
    湖南周氏族谱: 清汝南堂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4、12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748
    湖南周氏族谱:周韫辉纂修 民国六年(1917年)汝南堂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8、9、14,卷:首下 上图:6737
    湖南周氏族谱 : 清光绪七年(1881年)拱福堂木活字本四册 存卷:6、7、13、28—30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625
    湖南周氏族谱 :民国拱福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存卷:5、9—16、18、22、24—26、 28、31、32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上图:6765
    湖南周氏五修族谱:清敦本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9上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记事至 清光绪间 上图:6777
    湖南周氏族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继述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5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6778
    湖南周氏族谱:周孔四等纂修 清刻本 一册 存卷:4 书名据版心题记事至 清乾隆间 上图:6769
    湖南·湘阴周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清)周日成等总理 (清)周开煜纂修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光裕堂刻本十册 三修本 上图:926748—57
    湖南·湘阴周氏续修族谱十七卷首一卷:(清)周乐述等纂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光裕堂木活字本 二十一册 六修本 上图:926758——78
    湖南·湘阴周氏族谱三十九卷首一卷:周从槌纂修 民国五年(1916)光裕堂木活字本四十册 书名据版心、书衣题 七修本 上图:926690—729
    湖南·湘阴,巴陵周氏族谱:(清)周代瑗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星沙易三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存卷1—3,卷首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题汝南堂 上图:6634/A
    湖南·湘阴周氏重修族谱五卷首一卷:(清)周云程主修 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汝南堂木活字本 六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三修本 上图:909906—11
    湖南·湘阴周氏族谱:(清)周嗣验纂修 清光绪六年(1880年)敦本堂木活字本二册 存卷1,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版心道汝南堂 五修本 上图:6616/B
    湖南·湘阴周氏族谱:(清)周祚果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年)鲁文盛堂木活字本 二册 存卷:1,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题汝南堂 六修本 上图:6616/D
    湖南·湘阴周氏族谱:周继璇纂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李仁义堂木活字本 一册 存卷:9,卷首 书名据版心题 版心题汝南堂 七修本 上图:6741
    湖南·湘阴周氏墨谱不分卷:(清)周开仕等主修 清光绪四年(1878年)汝南堂钞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广东东莞·石龙周氏家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周德辉总纂 民国十五年(1926年)铅印本 一册 人民大学 广东中山图 美国(二部)
    广东周氏族谱 清汝堂木活字本 1册 存卷1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清康熙间 上图:6616/A
    四川·周氏宗谱不分卷:周凤梧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年)仁厚堂石印本 一册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始修于清嘉庆十年,此为二修
    四川成都·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周辉有续修 清光绪刻本 一册 四川图 注:清道光年间周立方始修
    四川成都·周氏宗谱不分卷:清光绪钞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双流·周氏宗谱四卷:(清)周维新续修 清光绪刻本 二册 四川图
    四川郫县·周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周家相编修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四川新都·周氏宗谱不分卷:(民国)周煜南增修 民国五年(1916年)木活字本 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初修于 清嘉庆七年,此为三修
    四川长寿·周氏族谱十卷:(民国)周立楷修 民国十八年(1929年)石印本 四川长寿晏家乡高桥村
    四川铜梁·安居乡周氏宗谱八卷:(清)周呙纂修 清光绪十年(1884年)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注:始修于元至正二十一年,此为二修
    四川铜梁·周氏族谱四卷:(民国)周鸿湘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排印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江津·周氏家乘十七卷首一卷:(民国)周绍信续修 民国石印本 六册 四川图 注:清光绪间周敬始修
    四川蓬溪·周氏族谱不分卷:(清)周杨烈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刻本 四册 四川重庆市图
    四川·高县周氏族谱口口卷:手钞本 三册 四川高县北门外
    四川仪陇·周氏宗谱一卷: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不全)
    四川仪陇·周氏家谱一卷: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注:本谱原序云“乾隆十八年共立宗谱”,记事以乾隆为主,有光绪时世系
    四川宣汉·周氏宗谱一卷:(清)周攀重修 清同治二年(1863年)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四川松潘·周氏家谱( 清)周鸿恩编修 清钞本 一册 国图 注:有乾隆五十五年周鸿恩周氏家谱序
    云南昆明·周氏族谱三卷首一卷:(清)周樽撰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刻本 一册 国图(传钞本)云南图
    云南大理·龙关周氏家谱稿本 一册 云南大理州图
    云南周李合谱二卷:(清)李召棠纂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景莲堂稿本二册 上图:JPll46
    陕西·褒城周氏族谱二卷:(民国)周葵编 民国八年(1919年)铅印本 一册 南京大学 注:该族散落汉中、勉县等地
    陕西·泾阳银台周氏家乘不分卷:(清)周斯亿纂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曲阳官廨刻本 一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915439;又一部915454,1册
    台湾台北·武功周氏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写本 一册 美国
    台湾桃园·周氏族谱不分卷: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 一册 美国
    周氏宗谱:( 清)周襄绪编 清康熙十七年(1678)刊本 十册
    浙江图
    周氏族谱不分卷:( 清)周尚冕 周尚功纂修 清乾隆间活字本 四川图(存一册)
    周氏族谱四卷:(清)张元镗纂辑 清道光十年(1830年)活字本 四册 国图
    周氏宗谱二十卷:(清)周懋煌等纂修 清道光十二卷:(1832年)刻本 二十册 国图
    周氏续修家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周大巍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年)爱莲堂刻本 七册 北京大学
    周氏四修族谱十二卷:(清)周氏族人纂 清光绪卜一年(1885年)世德堂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周三元钞本 一册 四川图
    周氏宗谱十二卷:(清)周鸿宝主修 周镜熙总纂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活字本 十二册 国图
    周李合谱不分卷:(清)周召棠撰 周李燮续 清道光间及光绪间续钞本 四册 国图 注:周召棠生于周育于李,周李非一姓之谱
    周氏宗谱六卷:(清)周鸣春等续修 清宣统元年(1909年)源远堂活字本 六册 国图
    周氏族谱正宗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二年(1913年)叙伦堂刻本 十册 北京大学
    周氏宗谱十三卷:(民国)周鸿逵主修 民国十三年(1924年)垂裕堂活字本 八册 国图
    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民国)周登记等五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爱莲堂活字本 十三册 国图
    小云南周氏宗谱——卷:(民国)周立丰纂 民国间稿本 辽宁辽阳市水泉乡亩东村
    周氏宗谱不分卷:钞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博
    周氏汝南郡谱一卷:周宗唐纂写本 云南富源县大河区白宕乡班鸠树村 注:书中记事有 清嘉庆二年

-------------------------------------------------------

周姓字辈
    益阳大泉周氏:
    贵文祖志一,永兴万代天,仁学宏宗益,世守绍前贤,
    继述声名显,由来达孝全,振起三以让,令德庆悠绵。

    广东普邑周氏的字辈谱是:
    开基宏远猷,笃庆光前悠,孝友承先德,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守理重经修,奕世永绳武,千秋恒作裘。


    广东潮阳泗水周氏字辈谱是:
    多士敬宏毓,英资衍芳绪,勤修昭厚德,翊赞耀明良,
    攸子崇伯钦,淑宪绍懿徽,植本宗永健,嗣典运开祥。


    琼州周族辈序:
    缵 绪 成 德 经 世 安 邦 家 修 朝 献 万 奕 其 昌


    广东潮阳泗水周族派语辈序:
    多士敬宏毓 英资衍芳绪 勤修昭厚德 翊赞耀明良
    攸子崇伯钦 淑宪绍懿徽 植本宗永健 嗣典运开祥


    粤东普邑周族派语辈序 :
    开基宏远猷 笃庆光前悠 孝友承先德 萃宗衍范畴
    合家宜睦顺 守理重经修 奕世永绳武 千秋恒作裘


    湖南益阳大泉周族派语辈序
    贵 文 祖 志 一 永 兴 万 代 天 仁 学 宏 宗 益  世 守 绍 前 贤
    继 述 声 名 显 由 来 达 孝 全 振 起 三 以 让 令 德 庆 悠 绵


    湖南益阳汾湖州周族派语辈序
    志 肇 宏 昭 列 时 旺 玉 堂 轩
    国 字 必 尚 义 言 方 定 泽 之


    当代周姓人取名,较历史上复杂的取名方法已有了很大简化,特别是当今在中国大陆地区,周姓人在取名上,使用频率很高的字:
    华、明、志、永、平、新、光、利、端、学、俊、龙、秋、菊、彩、家、少、天、胜、继、坤等。


    周姓取名的时代性和政治色彩:
    在1949年以前:英、秀、玉、珍、华、兰、桂、淑、文、明、芳、德、金、荣、清、素、云、风、宝、林等。

    在1949-1966年间:
    华、英、玉、明、秀、国、丽、建、芳、文、平、荣、珍、凤、春、金、桂、志、兰、德等。

    在1966— 1976年文革期间:
    红、华、军、文、英、明、丽、建、玉、春、小、国、艳、梅、平、芳、志、伟、海、秀等。


    周姓男性与女性取名用字
    女性名字偏重于使用含植物花草、色彩、香味、季节以及一些比较柔和素 静的字:
    英、秀、玉、华、珍、兰、芳、丽、淑、桂、风、素、梅、美、玲、红、春、云、琴、惠等。
    男性则偏重于显示阳刚之气:
    明、国、文、华、德、建、志、永、林、成、军、平、福、荣、生、海、金、忠、伟、玉等。

[ 本帖最后由 陆君云 于 2008-11-25 17:03 编辑 ]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