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7-7-26
- 最后登录
- 2012-4-24
- 在线时间
- 49 小时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593
- 帖子
- 1295
- 精华
- 0
- UID
- 96
|
一、羊姓起源有四
1、出自祁姓,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晋国大夫祁盈的后代受封于羊舌邑,以羊舌为氏,春秋末年改为羊氏。“粤稽吾(羊)族,肇开于姬姓,受氏于羊舌,发祥于山西,盛衍于东鲁。”(清·羊国材〔四川三台〕《羊氏族谱序》)
《羊氏魁公六修宗谱》卷首《本姓源流》记称:“余羊氏系出姬姓,开自黄帝。”可知羊姓的远根在于桥山之巅,羊氏的远源在乎姬水之畔。
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的部族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记称:黄帝“姓公孙,名曰轩辕”。相传他即帝位之后,率领部属建宫室,造舟车,创文字,辨天文,置历法,正音律,其妻嫘祖也教民养蚕、制衣裳等,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尊为华夏文明的拓荒者。
传说黄帝卒后,葬于桥山。在今陕西黄陵县北桥山之上,还有黄帝的陵墓。墓前黄帝庙的大殿上题额“人文初祖”四字。
历史上黄帝部族的发祥地之一,乃在山东泰山南麓的龟山一带。据考,黄帝之号“轩辕”即“天鼋”的音转。顾名思义,“天鼋”当是以龟为图腾的氏族。古人认为,“龟甚神灵,降于上天,陷于深渊”,“知人生,知人死”,“是天下之宝也”。考古发现表明,上古崇龟风俗乃源起于东方,且多集中在泰山南侧、汶泗流域,最早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甚至更早。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座墓葬曾出土龟甲,这说明当时在泰山之南有一支崇龟部落存在。而黄帝之“黄”,在金文中正为人垂龟甲之象:“黄帝”也就是龟族之为帝者之意。所以大汶口文化中的崇龟部落被认为即是“天鼋氏”,而附近的龟山也被推定为黄帝部族的一个地理标志。
龟山处于泰山以南、汶水流域的平阳大地之上(今山东新泰市西南),山形酷似巨龟,《诗经·鲁颂》中的“奄有龟蒙”之“龟”,即指此山。山北土地丰沃,古时称之为“龟阴田”。这方轩辕部族发祥肇始的圣地,日后又成为其苗裔羊姓繁衍勃兴的沃土。
黄帝传子25人,分衍出姬、酉等12姓。其姬姓一系传人有玄嚣、(虫乔)极、帝喾、后稷。此即羊谱《本姓源流》所言:羊氏“开自黄帝,帝四传而生稷”。这位稷,便是《史记·周本纪》中所称的周朝始祖。
后稷原名弃,因培植了稷,而被世人尊称为后稷。他是帝喾的元子,其母姜源,为炎帝后裔有邰氏之女。稷幼年时喜欢试植豆麻,长大后擅长农业,人们纷纷向他学习。帝尧便任命他为农师,管理农业生产。据说他“使教民山居,随地造区,妍营树之术,三年余,行人无饥乏之色”。稷先后辅佐尧、舜二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人民育”,“有大功于天下”,以功受封于邰(今陕西武功西南)。稷的后裔周人在《生民》一诗中称颂他:“载生载育,时维后稷。”后稷被后世尊为农神,以纪念他在农业种植上的巨大贡献。
由于后稷的辛苦经营,其部族逐渐成为著名的农业氏族。稷之后人公刘率部族由邰地迁居于邠地(今陕西省旬邑西南),开垦荒地,营造宫室,部族得到进一步壮大。到了第二十五代古公亶父,又举族迁居到岐山之南的周原地区(今陕西省岐山县),在这里规划田地,营屋造邑,设置官吏,奠定了国家的雏形。因姬姓部族居于周原,故从此称为周人,所立之国称周国,古公亶父亦被尊为周太王——八百年周朝王业,由此奠基。
周人的历史自太王之后,又推进百年,到了太王之孙周文王,族势更加壮大。文王名姬昌,商纣王时受封为“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姬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天下诸侯望风归附。所谓“三分天下(周)有其二”的局面逐渐形成。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名姬发,即位后继承文王事业,用姜太公、周公为大臣,广施德政,扩充实力。在武王锐意求治下,周族一派生机,兴旺发达。
当时商纣王荒淫残忍,民怨载道,诸侯纷纷叛离。周武王觉得时机成熟,乃联合西、南方国,起兵伐纣。大军渡过盟津 (今河南省孟津西南),与诸侯相会;继之陈师于商郊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作《牧誓》,号召决战。纣王发兵抵抗。两军战于牧野,商军竞相倒戈,全军溃散。纣王见大势已去,逃回都城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各路诸侯拥戴武王姬发为天子,国号为周。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当武王伐纣之时,曾发生一件奇异之事:征伐大军刚刚渡河完毕,只见一团大火从天而降,坠至武王宝帐之顶时,化作一只乌鸦,颜色火红,发出“魄魄”叫声,飞鸣而去。当时都以为这是上天昭示武王伐纣必胜之征兆。即“赤乌流庆”
武王灭商之后,为了控制被其征服的广阔区域,大力推行“封邦建国,屏藩王室”的分封制度。武王、成王及其继位诸君,先后分封70余国。其中周成王之弟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西)。羊氏谱《本姓源流》记称:“稷十六传而生武王发,发生叔虞,虞封于唐,是为唐侯。”这唐国,便是周代名邦晋国的前身。
叔虞字子于,是周武王的庶子,成王的同母弟。传说其母邑姜与成王欢会时,梦到天神宣谕武王:“我将赐汝一个贵子,他名字叫虞,将来要把唐国分封给他,那里是参宿的分野,就让他在那里蕃育自己的子孙。”后来邑姜果然生下一个男孩,他手掌中的纹理宛如一个“虞”字,于是便取名虞。由于他是周武王第三个儿子,又称作叔虞。
又传说叔虞少时,曾与哥哥周成王一同在花园嬉戏。成王一时高兴,便把一片桐叶剪成圭(一种封侯用的礼器)的形状交给叔虞,说:“就用这个来分封你。”跟随一旁的史官史佚立即把此事记录下来,接着请求择日以封叔虞。成王说:“我只不过与叔虞开个玩笑,你怎么能当真呢?”史佚回答:“天子无戏言,所说的言词都应记录下来,既然已许封叔虞,就应该举行典礼,送他就国。”成王听了,允准了史佚的请求,于是便命太卜(宫廷占卜官员)选择吉日举行盛典,封叔虞为唐侯。
姬叔虞受封于唐,开创了晋国的巍巍大业。羊谱述云:“唐侯(虞)传位子燮,燮因南有晋水,改国号为晋。”晋由此崛起。
1993年夏,在山东新泰市羊流镇之羊氏墓群出土了隋代《羊烈墓志》,志石在铭词中追述其先世时写道:“苍帝降精,赤乌流庆;圭桐胙土,掌文膺命。”
【羊舌受封】
《羊烈墓志》写道:“佐霸兴功,受氏分姓;世笃繁祉,后昆无竞。”
晋侯立国后,十四传而至晋武公。武公有一庶子,名曰伯侨。公子伯侨之孙名突,被晋侯封于羊舌(邑名),遂以羊舌为氏,世人称其为羊舌大夫。后来的羊姓,便由这羊舌之地而来。
羊舌之地,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的范村之东。这个奇特邑名,据说源于一个有关羊舌的故事:晋国有一个名叫李果的人,他的邻居偷窃了一头羊,把羊头送给李果享用。李果不愿接受,又不便当面拒绝,于是就将羊头埋到院中。后来偷羊事发,官吏向李果追查。李果便将羊头掘出,以示差役。这时羊头上肉已尽腐,惟有羊舌尚存。时人无不敬佩李果的清白与厚道,便将其家称为羊舌之家。羊舌邑便由此而来。
第一代羊舌大夫突出任晋献公的军尉,曾追随太子申生征伐东山皋落氏;其子名羊舌职(也作羊殖),为第二代羊舌大夫,历仕晋景公与晋悼公,曾任中军尉之职,二人都是晋国的知名人物。
羊舌职生有四子,长子羊舌赤,字伯华,食采于铜(革是)(今山西沁县南五十里古城村),故又称铜(革是)伯华;次子羊舌肿,字叔向,封邑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二十五里古县村),故又称杨肿;三子叔鱼(又作鲋),食邑于乐(今地不详),世称乐王鲋;四子名叔虎。《左传·昭公五年》称:“羊舌四族,皆强家也。”其中的羊舌叔向,是广受世人尊仰的一代贤臣。
羊舌叔向少习《春秋》,以才学知名于晋国。晋悼公召其傅太子彪。后太子嗣位(晋平公),任叔向为太傅,位至上大夫,地位仅次于晋六卿,羊舌一族的势力由此渐盛。后晋国内乱,栾、范相残,羊舌叔虎作为栾氏的党羽被杀,羊舌叔向、羊舌赤兄弟都被牵连入狱,只有羊舌叔鲋因党于范氏而免祸。幸有大臣祁奚冒死相救,叔向兄弟才得获释出狱。
羊舌叔向复出后再任太傅,又开始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他以副使的身份,随同执政的赵武参加了在宋举行的晋楚十四国弭兵大会,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羊舌叔向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对当时列国诸侯的变化趋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当齐相国晏婴出使晋国,同叔向论及齐国公室衰落的情形时,叔向深有同感:“确实是这样啊。即使我们晋国公室,也已到了季世(末世),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率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有御者,步兵的行列没有官长。百姓困疫,而宫室更加奢侈;饿殍相望,而宠姬的财富却多得车载斗量。百姓听到国君的诏令,避之不迭,犹如遇到仇敌。栾、郤、晋、原、狐、续、庆、伯这八家公族,已经沦为低贱吏役。政事在于私家,百姓无所依靠。而国君犹不悔悟,只知道以享乐来消去忧患。公室卑微如此,还能再撑几天?”当晏婴询问他准备如何处置此局时,叔向长叹道:“晋国的公室快完结了。肿听说:公室即将衰败,则其宗族枝叶先尽凋落,公室就跟着凋零了。(月八十)的一宗十一族,只有羊舌氏还在。肿又没有好儿子,公室又没有法度,得到善终就是侥幸,难道还会受到祭祀吗?”这便是史书中著名的“叔向论季世”。羊舌叔向虽无法挽救没落公族的灭亡趋势,但他忠于晋室,刚正不阿,力保平公,以至鞠躬尽瘁,赢得时人的无比敬仰。孔子在评论叔向时,对之极力称赞,云:“叔向,古之遗直也。”羊舌后人更是盛誉其先祖:“叔向为时名卿,立心公直,持身正大,动必由则,言必中理,自是圣贤一类人物。”(四川三台《羊氏族谱》卷三《簪缨录》)
羊舌四兄弟之中,晋平公初年叔虎因党附栾氏被诛,余下的羊舌伯华、羊舌叔向、羊舌叔鱼鼎盛于平公一朝。尔后伯华’、叔鱼相继失势,到了晋顷公时期,惟有叔向一门独存。叔向生子伯石,因袭封于杨邑,又称杨食我。
羊舌公族至晋顷公时日益衰落,而属异姓的六卿却渐次壮大。晋顷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六卿讨灭公族祁氏,杨食我也被认定为祁氏的同党而遭捕杀,羊舌一族遂告灭亡。执握晋政的魏献子把羊舌氏的采邑分为铜(革是)(今山西沁县南五十里古城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金殿村)、杨氏(今洪洞县东南十八里)三县,分封给六卿的庶子庶孙及所属之大夫。
羊舌公族被灭后,其族众为避政治迫害,四处流散,其中一支单姓为羊氏。《通志·氏族略三》记云:“羊氏,即羊舌氏之后,春秋末单为羊氏。”又《姓解》卷二云:“羊氏,《左传》羊舌职大夫之后,子孙有单姓者。”浙江缙云《皿川羊氏宗谱序》(宋蒋通撰)中亦有文追述这段姓氏源起:“羊氏独能推别世系,谱羊舌氏突为鼻祖,按《春秋左传》,羊乃以封邑为氏。唐叔之后,晋之公侯族为大夫,其宗十一,族惟羊舌氏存焉。今平阳、铜疑乃其故里也。后单其姓。”
2、来自职官名称
相传与周代的官职羊人有关,是一个由职官名称而来的姓氏。
羊姓中的一支出于周官“羊人”之后。羊对中国人而言,从太古时起,即是很重要的家畜。3300年前,曾在黄河三角洲繁荣了时的殷朝,在其使用的占骨上也刻着“用羊十牛二”的文字,这意思是指在占卜事情凶吉的祭典中,用十只羊与两只牛作为牲品。到了周代初期,畜牧业更加发达,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用于作战的马和用于生活的羊,是畜牧业的两个支柱。因此,周王室专门有马官和羊官司掌其事。其中管羊的小吏称为“羊人”,羊人的后代便以官为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七考证,春秋时羊斟即为羊人之后。羊斟仕宋国为军将,宋郑交兵,宋卿华元杀羊以享将士,独不予羊斟。羊斟大怒,遂于阵上倒戈奔郑。此为当时有名的事件。同时又有羊罗,出仕邾国,勇猛善战,曾参加攻打邴国之役,一举破城,立有首功。今出土西周青铜器有“羊卣”及“羊(角止)戈”,为周代羊族文物之遗存。
3、他姓改姓
历史上还有一支羊氏,为姑氏所改。姑氏亦为黄帝之后,后易姓为羊。另外宋代名族三槐堂王姓一支也曾改姓羊氏。据清人王先谦《平江王氏谱序》记载:北宋三槐王氏王旭之子王质,曾任荆湖北路转运使,居平江县(今湖南平江)南四十里王家坊,他的一支后裔因留居于此。王质的这一支子孙最初改王为羊,是为羊氏。至南宋绍兴年间,本支始祖王孟举始恢复王姓,但所居地仍称羊家坊旧名。
4、少数民族羊姓
在数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之中,羊姓也融人部分少数民族的血统。
【零陵蛮人】
东汉时期,在零陵(今湖南省永州)生活着一支少数民族,被称为“零陵蛮人”。其族中就有羊姓。汉和帝永元五年(公兀93年)秋,千余蛮民在首领羊孙的率领下,揭竿而起,他们头著赤帻,焚烧官府。羊孙自称将军,威震一方。州郡官吏仓皇纠集部众,方将这场起事镇压。
【女真族】
明代女真族也有以羊为氏者。据张鸿翔《明代各民族人士入仕中原考》载:明代有二羊哈,一为海西考郎兀卫女真人,水乐四年(1406)内附,授三万卫指挥佥事,故后子莽汉嗣;另一人亦为女真人,归化明朝后,官至广宁卫都指挥佥事,故后子羊守忠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袭封指挥使。
【古代羌人的后裔】
在今甘肃境内,也有一支羊姓族人,其族可能系古代羌人的后裔。
《说文解字·羊部》中云:“羌,西戎,羊种也。”指明羌人的祖先为古中原西部的羊种人,也即以羊为图腾的民族。羌人从殷商时起,便以牧羊为生,“羌”字即系由“羊人”两字合成,乃是一养羊而获利的游牧民族,故后裔有的便以羊为氏。甘肃羊姓出自临夏回族自治州(古称河州)的广河县,后分迁于省内临洮、兰州、天水、民勤及陕西西安、汉中等地。据兰州市城关区71岁的羊德顺先生追述,兰州羊氏系清代同治年间,为避“回乱”(指同治二年河州八坊回民反清起义),由临夏县的太子寺(即今广河县)逃亡至兰州城关拱星墩一带,其命名行辈有“玉德泰子”等字。另外永登县中川镇芦井水村也有羊姓一族,有可能与河州之羊同出一源。
【回族】
回族中的羊姓,源于地名。元代名臣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之孙伯颜察儿的后裔,因世居“宛平(今北京丰台区)之羊市,故改羊氏”。元朝被推翻后,其后裔为避战乱与政治迫害,迁居山东益都(今青州市)并改羊为杨姓。(一说改姓羊氏乃迁来山东之后,山东青州《杨氏世谱》云:明太祖攻克元大都后,下令“都人”〔元仕宦后裔〕一律南迁,其中有回族杨氏一家居于大都羊市角头,亦遵照律令迁往山东。谱中云:“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兵取大都,大将军徐达令都人南迁,六世祖遂携莫苏及二女奔青州……以尝居羊市,易姓为羊。”)以羊为氏的回族还有西域回回虎林比失一支,虎林比失于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人附,授官德州卫百户。其子姓羊名羔儿,羔儿之后改羊为杨,“遂成德州回回望族”。
【白马人】
又据邓廷良《白马人的姓氏》一文中介绍:生活在青海地区的白马人额珠家,其汉姓中有羊氏。
除了上述之外,今天的白族、彝族、傣族、黎族、东乡族、僳僳族中都有羊姓。
-------------------------------------------------
二、羊姓迁徙史
【起源于山西,远徙山东】
山西是羊姓的发源之所,至今在山西太原,还有羊氏家族的祖庙——晋祠。
晋祠坐落在太原市南瓮山脚下的晋水之源,这里就是西周叔虞的始封故地。祠为北魏时为纪念叔虞而创建,因濒临晋水,故名晋祠。在洪洞县东南范村,有古羊舌邑故址。
羊氏于春秋之末由于遭受晋六卿残害,族人被迫四处流徙,当时其主要支系聚居于何地,史书未有明确记载。到了战国末期,已有羊族人物凸现史册,如羊子仕秦为博士,著书百章,为当时儒学名家。秦末天下乱起,羊姓族人为避动荡,其中一支远徙于泰山,历经悠悠百年,终于发展成举朝瞩目的天下甲族。
泰山古称岱宗,为“五岳”之首,自古便被视为华夏圣山。秦始皇东封泰山,更提高了此山的政治地位,使其名益播于禹域。汉代于山南立郡,名为泰山郡。泰岱山幽谷深,在天下板荡之时,这里每成为民众携家避祸的桃花仙源。战国之末,魏国信陵君之后人卑子便逃人泰山,得全身家。数十年后,晋公族羊舌的苗裔又扶老襁幼,向着岩岩东岳云谷艰难进发。《通志·氏族略》中对此记述:“羊舌氏之后……秦乱,徙居泰山。”《羊祉墓志》中亦追述云:“迈种绵基,爰降东莱(指山东);维汉维晋,口隶伊台。”(关于羊氏徙居泰山的年代,尚有东汉一说。晋人李兴《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云:“公讳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其先晋羊舌大夫之胄,当汉中兴,始自南阳,家于岱野。”但《史记》已记汉初有“齐人”羊胜,可证李兴之说不确。)
泰山之南百里,有一方城邑名曰“平阳”。春秋时鲁国曾于此设平阳邑,汉代设置东平阳县,隶属于泰山郡,习惯上称之为“泰山平阳”。平阳县之北五十里,有一块连绵丘岭,世称为秃邱。世代相传,这秃邱一带便是羊姓徙止泰山的始居之地。后来遂因羊姓世居于此,地得羊氏之流风,得名“羊流”——即今山东新泰市羊流镇所在地。
羊氏在泰山之居地,行政区划上曾数有变更:羊氏初居平阳,至东汉初期,由于战乱,举国户口减少,光武帝遂将天下郡县不足百户者并之。平阳遂被省人梁父。故当时一些羊氏族人也被记为“泰山梁父人”。到了东汉中叶,由于旧平阳县境内羊、鲍等士族大家相继崛起,汉廷又复置平阳县。故史书复将羊续等人称为“泰山平阳人”。西晋初年,晋武帝为酬答羊祜功绩,诏合平阳、梁父、牟、南城、南武阳五县为南城郡(治南城,今山东费县),封祜为南城侯。羊祜虽推让历年,未就此爵,南城郡亦置而旋废,但此专为羊氏而一度设置之南城郡,却成为羊氏一族的盖世荣光,常常与泰山郡望并提以自矜。晋唐史籍上,多称羊氏为“泰山南城人”,即是由于这个原因。羊祜还于晋泰始年间,上表改平阳县为新泰县。新泰之名系取泰山与新甫山之首字而成,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另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羊氏族人还分别被封为钜平子、钜平侯(钜平故县在泰安市南大汶口与宁阳县北境),世袭数代之久,故有的史书亦称羊氏为“泰山钜平人”。羊氏乡贯虽各史所载略有不同,但其世居之地,一直在今新泰境内,历千年而未易。“泰山”遂成为羊氏的第一郡望。《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及《太平寰宇记》所列兖州泰山郡诸姓,羊氏皆昭然在目。
定居泰山的这一支羊姓族人,是羊姓最为荣耀的支系。羊氏至东汉时期,已是“七世两千石、卿、校”,渐成衣冠巨族。羊侵于汉安帝时为司隶校尉;其子儒,桓帝时为太常。儒子续,灵帝时历官南阳太守,以清廉著称。宗人羊陟,历官河南尹,为一时清流领袖。随着西晋王朝的建立,泰山羊氏也如丽日中天,达到极盛。羊续孙女羊徽瑜,为司马师之妻;在司马氏代魏的政治变更中,羊祜、羊诱等人立下了重要功勋。故晋立,羊氏“宠遇甚厚”。徽瑜之弟羊祜,历官征南大将军,坐镇襄阳十年,江汉归心,为攻取东吴、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羊门之女羊献容,为晋惠帝之后。及晋室南渡,羊氏一些族人纷纷渡江,仕于东晋。羊曼、羊鉴、羊玄保、羊欣、羊徽在东晋政坛上各有作为。南北朝时,泰山羊氏仍活跃于政坛,特别是仕于北朝的羊规之一系,更在故里有较大影响。规之子祉,历官梁、秦二州刺史,曾重开褒斜道,沟通南北,意义深远。祉子侃南投萧梁,在侯景之乱中抗击叛军,功勋懋著。侃兄羊深,历官魏中书令,在反抗高欢篡位的激战中殉国。羊烈历仕东魏、北齐,历官义州刺史。烈侄玄正,入隋为民部侍郎。羊氏自东汉兴起,绵延持续直至唐时,首尾达700年,堪称泰山第一望族。《晋书》卷三四《羊祜传》中“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之语,便是对泰山羊氏族势家风的传神写照。
然泰山羊氏自东晋伊始,便不断举家南迁,宋元以后,仍居故里之户族已日渐稀少,所以清人蒋大庆咏羊公故里诗有“故里今仍在,子孙谁姓羊”的感喟之语。
不过羊氏留居泰山故里的族人虽已为数甚稀,但迄未中绝。清光绪间所修《新泰县乡土志·人类》记载:“羊氏……邑之西乡有羊姓数家,应即其(指羊祜)后裔,然支派不可考也。”今泰安市所属六县市区均有羊姓,除了新泰西乡的羊姓外,泰安市岱岳区北集坡镇亦有羊氏族人,据其谱碑,始祖为羊显之,系明代由新泰羊村迁来泰安,今已历十余世。这些世居泰安的羊姓,正是六朝羊门的直系传人。
山东羊姓除泰安外,在毗邻的济南市也有分布。济南所属历城县有羊姓一支,据其谱碑记载,先世系明初自枣强(今河北枣强)迁采(一说自山西迁来),始迁祖羊兴,卜居于历城县何赵圈(今历城遥墙镇北河套村)。羊兴生有四子,后裔遂分为四大支,至今已传二十一世,约六十户,人口近二百。
【迁徙河南】
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为羊姓重要聚居地之一。据汝南《羊氏族谱》记载:“汝南羊氏,肇自典午。”系西晋名将羊祜之后,明初由淮安(今江苏淮安)迁于汝南。但据出土文献,羊姓早在隋代以前便已居于汝南。清末河南洛阳所出隋代《羊玮墓志》称羊玮为“汝南汝阳人”。志石载羊玮之先,显于汉晋,“龙汉区夏,太傅盛其门;大晋江陵,衣冠美其室”。所云“太傅”,或即指羊祜而言(汉晋间别未见羊姓太傅)。至南北朝时,羊玮曾祖羊雄出仕萧梁,天监十三年(514年)除给事中,历任冠军将军、通直散骑常侍、西衡州刺史。祖父羊磊,梁太清元年(547年)除智武将军、通直散骑常侍、梁兴郡开国侯、南司州刺史。羊磊武定末年投魏,除车骑大将军、南司定光诸军事、南司州刺史。北齐立国后,天统间除羊磊使持节征西大将军。其父羊斌,出仕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除仪同大将军、安昌郡守。羊玮仕隋,开皇十年(590年)除大都督,诚心奉诏,尽力戎行,仁寿元年(601年)除仪同三司,为隋帝所嘉美。大业三年(607年)改授朝请大夫。卒后葬于洛阳。
汝南羊氏再度崛起,是在明代中期。汝南《羊氏族谱》称:“始祖忠厚传家,诗书启后。越三世,遂发祥于我祖文林郎南溪公。嗣后科第绵延,印绶累若。”所云“南溪公”,指明代名儒羊杰。羊杰为明嘉靖十三年(1538年)举人,历官陕西鄜州知州,博学工文,世称南溪先生。羊杰长子羊可立,历官太常寺卿,曾以弹劾首辅张居正而名震朝野;次子羊可之,官知县。孙羊一中,万历十二年(1584年)举人。曾孙羊琦,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进士。汝南羊可立家族,自明初有谱系可考算起,至清代咸丰年间已传至十三世,为汝南一大望族。
河南洛阳也是羊氏一处世居地。曹魏、西晋及北魏均于洛阳建都,羊氏出仕者皆尝居此。晋初羊祜更赐葬地于洛阳。由是之故,一部分羊姓子孙遂定居于此城。据《羊祉墓志》记载:北魏羊氏居宅建于洛阳城之徽文里。隋代羊玮、羊本等人卒后都归葬洛阳,说明当时羊族已多视洛阳为故乡。唐代诗人羊士谔,虽题署乡贯为“泰山”,但实居洛阳,他尝作有《过三乡望女几山早岁有卜筑之志》诗,其欲卜居之女几山,即去洛阳不远(今属河南省宜阳)。根据江苏淮安《羊宗史志》的记载:洛阳羊氏的世居在“洛阳县东安乐乡”,淮安羊氏便系出于洛阳。除了汝、洛两支,南阳(今河南省南阳)羊姓也颇有声名。
【徙居江南】
羊姓族人很早就在江南地区留下他们的踪迹。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称帝时,有江夏(治今湖北省云梦)羊牧率众起事,有部万余,号下江兵。又据《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东汉时期有北海郡守羊元群,其人为“宛陵大姓”。宛陵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可知其时宛陵羊氏已蔚为大族。除了宛陵,当时还有羊姓族人居于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三国吴人徐整《豫章列士传》记载:东汉豫章人羊茂,出任东郡太守,他冬天坐羊皮,夏日睡木板榻,常食白饭充饥,居官清苦自持,是当时著名的廉吏。
羊氏大举徙居江南,是在西晋之末。由于北方地区陷于五胡混战,中原冠盖纷纷举族南迁,避地江左。泰山羊氏中羊曼等人相继“避难渡江”,此确如河南汝南《羊氏族谱·序》中所言:“西晋之世,中原半为胡虏,元帝东迁建康……叔子(之族)以晋之世臣,扈从罔后。”后族中不断有人自北南奔。他们多聚居于丹阳(今江苏省南京),落地生根,族势复振。南迁羊姓的著名人物有羊玄保、羊希、羊侃、羊鸦仁等,诸羊分仕东晋南朝,各有懿行芳范,载誉史册。此后在唐末及宋元的社会大动荡中,山东、江苏地区的羊姓族人又不断向南迁徙,至于江苏、安徽,再至江西,其足迹遍布江浙、两湖、安徽、江西、云南、四川等地。
【移民四川】
清代初年,由于四川受战祸荼毒,人口锐减,清廷自湖广向四川大举移民。湖南邵阳羊氏中有多支迁居蜀中。据《羊氏族谱》记载:“余族五房嗣裔徙外者不少,而其迁蜀者尤众。兹惟羊塘、竹山、石桥等处兄弟叔侄,先后迁蜀。”如邵阳羊氏第十四世羊志相、志华、志亮、志喜等人于康熙丙戌(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徙居潼川府三台县南乡;十五世羊胜玉等,则徙居重庆府大足县龙水镇。羊氏迁蜀后,辟莱拓荒,开创了新的羊氏基业。族谱载:羊志相“闻潼川府三台县地沃壤,田肥美,乃遂卜居南乡,辟芜莱,垦田园,建堂构,克勤克俭,拮据绸缪,而业以定,家以饶,人物焕然一新,今其嗣裔世守勿替,家赀日愈丰盈,皆公创垂之善有以致之尔”;羊志华“闻蜀地间旷,遂偕诸兄往徙焉。辟草莱,斩荆棘,除榛芜,凿池沼,新筑垣墉,肯堂构,拮据卒,乃慰乃止,奠厥攸居,今之潼川府三台县南羊家构是也”。从此,邵阳羊氏后裔便世世代代聚居于四川,且人丁兴旺,子孙蕃昌,历经三百年的发展,四川羊氏已成为当今各地羊姓中人数最为庞大的一支(据袁义达先生之统计数据)。
【南迁江苏】
羊氏自随晋室南迁,今江苏一带便是其族的主要聚居地。后世代相沿,居住地主要分布于吴郡、常州、淮安等地。
吴郡(今江苏苏州)羊氏自唐代已见于记载。唐末诗人羊昭业为避北方战乱,流寓吴郡,羊振文本系出泰山,但史书多称其为“吴郡人”,说明他已移家于吴。其后裔遂定居吴中,多出英贤。宋代有隆兴进士羊光宋,清代有画家羊毓金等。
武进(今江苏武进)羊氏亦自云出自羊祜之后,故以“岘山”为堂号。族人世传其族于明清之际自荆溪蒋浒圃迁来武进,但始迁祖姓名、世系已难稽考。迁来武进后,分别卜居于武进城区及查妪、大羊村、小羊村,遂分支为荆溪及阳湖大村、后村三派。八传至羊济清(号岘思),博学工文,道光间官云南盐课司。济清入仕籍后,乃创议修建宗祠,并编纂《羊氏宗谱》。
查妪羊氏今传十余世,著名人物有当代诗人江苏诗词学会会长羊牧之,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羊涤生,《历代诗人咏常州》作者羊淇,《江苏艺文志·常州卷》主编羊汉,排水工程专家、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总工程师羊寿生等。
另外在武进龙虎塘栅门村也有一支羊姓,始迁祖羊万光,于太平天国之后自泰兴迁来。太平天国失败后,常州栅门一带多遭清军屠戮,田园荒芜,于是苏北一带农民不断南迁于此,定居栅门者有羊姓一族,始迁祖为羊万光。族中相传系来自泰兴之毗卢寺,并谓该地有羊氏宗祠。但1994年羊氏后人赴泰兴调查,毗地仅一户姓羊,未见宗祠,故羊万光原籍尚无确考。今羊万光一支已传至七世,有八户三十余人。栅门羊氏与查妪羊氏虽非同支,但同宗共祖,皆属岘山堂(羊祜)之后。近年重修宗谱,遂与查妪羊氏合谱。
【淮安羊姓】
淮安羊姓亦称系出羊祜,先世世居于河南洛阳东安乐乡。至明初有族人羊正岐,生有五子,名瀛、江、河、清、海。当时洪武、永乐相继有开荒之诏令,移民江北,分籍派田。于是羊瀛遵诏率子弟至江北淮安府邑十五里芍药池占田申报国赋,自此定居于淮安。由是“自勤自俭成家,半耕半读传世”,至清乾隆时传至十四世。迄今已传二十六世。羊瀛仕明为候补广东惠州同知,后世亦多闻人,当代农学家、扬州大学教授羊锦忠即 出淮安羊氏。
【山东羊氏定居南国】
唐五代之后,山东羊氏一支便南下江淮,远赴闽越、岭南,定居于南国。其中海南儋州羊氏一族在历史上较为有名。
海南羊姓肇源于隋,始祖羊黄龙,系出太原,自云为春秋羊舌叔向、晋羊祜之后人(儋州羊氏宗祠所祀神主有“周受姓杨邑中宪大夫篆肿号叔向公”、“晋太傅兵部尚书右仆射都督荆州篆祜号叔子公”)。黄龙隋时徙家于福建莆田县甘蔗村,后因时局动荡,复携三子至海南定安县、澄迈县,以捕鱼为业。后再迁至临高县,卒葬临高县北白村长塘港上。羊黄龙三子中,长子宝儿迁至文昌县,次子珠儿留居临高,——这两支的后人后来均易姓为杨。而三子资儿则卜居于儋州三都镇颜塘村。羊资儿生有二子,大公道平、二公道嵩,兄弟分居于颜塘、漾月两村。道平兄弟后人蕃衍甚盛,今约有4231户25110余人。儋州羊氏自宋代便已显名史册。宋代有名宦羊瑾,历官庐州司户。明代有羊臣举,明洪武间中举人,任给事中。这一支羊姓中,世代擅长医术。据《儋县志》记载:清代有羊其峻,儋县(今儋州市)官田人,举雍正壬子(1732年)乡荐,任龙川训导,著有飞经验方。其族人羊金辉、羊焕文也都以医术为世所重。代有传人,可谓是南国悬壶世家。当代也不乏知名人物:羊志成,吴村人,曾任湖南益阳军分区副司令,获二级自由独立勋章。羊巨堂,长坡镇灵流村人,曾任海南军区司令部副主任、定安县副县长。羊志民,大堂镇积万村人,曾任海南军区团政治处主任。羊才良,三都镇那宣村人,解放军53510部队副参谋长,全国战斗英雄。羊城彦,书井村人,中山大学毕业,曾任《中国青年》杂志社副社长。羊丹平,三都镇人,现任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科学工程计算方法及其应用软件等方面的研究,其成果先后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及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于1995年获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1996年当选为山东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为当代著名的青年数学家。羊氏族人还活跃于当代旧体诗坛,在《华夏吟友》一书中,选录有羊永秀、羊庆才、羊如贤、羊炳才、羊焕腾、羊登仕等诸多儋州诗家的诗作。
【远渡台湾】
多支羊氏族人远渡海峡,定居台岛。靖江羊氏一支于1949年间徙居台北,著名台湾报人羊汝德便源出这一家族。武进羊氏也有族人迁居台湾,台北“武进同乡会”主任羊宗达,现定居于台湾南投;其长子羊公传,毕业于台湾中正理工学院,现任公司经理;次子羊公诚,台北国立清华大学研究所硕士,现任台湾电力公司工程师;三子羊公亮,美国南美以美大学比较宪法硕士,现为著名律师。教育家、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羊忆蓉。迁台的羊氏族人,在当今的台湾文教、经企各界多具有一定影响。“羊氏建筑表达顾问有限公司”即为旅台羊氏族人创办的著名企业。
【移居海外】
近世以来,还有许多羊姓移民海外,在广阔的域外世界拓展其宏业。青年女画家羊敏,移居日本后,致力于中国水墨画的创作与弘扬,作品多次人选日本美术作品展,并在日本各地成功举办过四次个人画展。他们所取得的众多突出成。
-------------------------------------------------
三、羊姓家谱介绍
谱牒作为一个家族的生命史,记录着家族的发展、生息、繁衍、荣衰的全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通史。
【修谱】
羊氏家族的谱牒编修甚早。由于魏晋以还,门阀制度确立,朝廷选官特重门第,官府为此专设谱局,主持修订百家谱。于是天下修谱之风大盛,以至“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通志·氏族略》)。羊氏作为“当朝第一流门第”(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自然对谱牒编修极为重视。当时世间流传有《羊氏谱》和《羊氏家传》。两书均已亡佚,但《谱》有多条文字保留在《世说新语注》中。
清代学者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七考录云:“《羊氏谱》(卷亡):《世说·言语》篇注羊权仕至尚书左丞,羊孚历太学博士;《文学》篇注羊辅仕至卫军功曹,羊楷仕至尚书郎;《方正》篇注羊绥仕至中书侍郎;《伤逝》篇注羊孚即欣从祖;《赏誉》注羊繇历车骑掾,并引《羊氏谱》。”目前存世最早的羊氏谱牒,为宋代翰林学士汪藻所编《泰山南城羊氏谱》。汪藻著有《世说叙录》两卷,为《世说新语》中二十六个著名家族编修谱系,绍兴八年(1138年)刊行于世。《泰山南城羊氏谱》便是其书所编谱系之一。《羊谱》系汪藻根据《世说》和汉隋间十余部正史中泰山羊氏资料编辑而成。全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世系图,绘列自东汉羊续至东晋羊希共八世三十八名羊氏人物,按行辈、血缘制表列出;第二部分为家谱正文,系羊氏族人的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系难以考明世系的羊氏别族。此书原印本藏于日本,传世极罕,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王先谦校本《世说新语》,将此书作为附录,影印出版。
除去宋人所编《羊氏谱》,后人编制的六朝羊谱还有清代周嘉猷、民国周明泰二种,分别收入所著《南北史表》与《三国志世系表》中。
唐宋以后,民间修谱日趋普遍。浙江缙云羊氏宗谱便创修于南宋时期。至明清两代,羊氏谱牒编修更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著名谱书。《中国家谱联合目录》著录羊氏谱牒四种。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流散于民间。
-------------------------------------------------
四、羊姓家谱文献目录
《皿川羊氏宗谱》:浙江缙云皿川羊族谱牒。创修于南宋德祜二年(1276年),由羊补之等人纂修,明清两代历经续修。今存版本有:
1、嘉庆九年(1804年)木活字本(存卷二、八),浙江临海县博物馆藏。
2、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木活字本,二册(存卷一上、卷四)。上海图书馆藏。
3、同治八年(1869年)木活字本,二册(存卷十、十一)。上海图书馆藏。
4、光绪二十一年(重895)木活字本,存一册。上海图书馆藏(参见《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页155)。
《羊氏族谱》:河南汝南县羊族谱牒。创修自明万历间羊可立,至清咸丰九年(1859年)羊善育等重修付刊。民国六年(1917年)羊善同等复行补修。今河南汝南县志办公室存有此谱。
《羊氏族谱》:湖南邵阳、四川三台羊氏谱牒。创修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邵阳羊氏之第十六世羊明等纂。是谱述邵阳羊氏自魁公徙楚以来世系,兼括迁蜀宗人谱系。全谱分为八卷,卷首有羊国吉、羊国玉、羊国材、羊永儒、羊明诸家序言及《请谱序小引》《凡例》等;卷一为家训、家规;卷二为冠笄、昏丧诸礼;卷三为姓氏考辨、本姓源流说、簪缨传、班排字等;卷四至卷六为世系图;卷七为家传、艺文;卷八为茔图、坟堂等;卷末为余录、跋等。今原帙藏于四川三台羊族中(故本书征引时均标作三台《羊氏族谱》)。
此谱后屡经续修,题为《羊氏魁公宗谱》,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凡六修。六修本共十四卷,其篇目为:卷首为任事人名、规训、凡例、本姓源流、簪缨录及旧序,卷一为家礼编,卷二为祠堂编,卷三为祭田编,卷四为茔墓编,卷五为列传编,卷六为行述、墓志编,卷七为寿序、赞女编,卷八为族居编,卷九为古迹编,卷十为班次编,卷十一至十四为世系编,卷末为余庆、余哀录及跋语等。该谱1992年又作续修。今湖南省图书馆藏有民国六年(1917年)羊人岳、羊克念等纂之五修活字印本。邵阳羊族藏六修本。
《武进羊氏宗谱》:江苏武进羊族谱牒,共八卷。创修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羊济清,至宣统三年(1911年)羊永激等续修付刊。其篇目有:汪洵、刘邦泰、袁秉亮、羊开第等序;《得姓考》《谱系略》《家训》《宗法》《荆溪阳湖谱系说》,城区、前村(大羊家村)、后村(小羊家村)三处羊族祠墓、谱系、世系、序状传志及诗文稿等。此谱较为著名,《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予以著录。原本今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后族人羊宗达自台北联合报社文献馆觅得此书影本,遂携归大陆,于1994年8月集资影印出版。宗达复与武进族人羊牧之续修此谱,题为《续修常州武进岘山堂羊氏宗谱》,1994年出版。今江苏武进县图书馆藏有两谱。
《羊宗史志》:江苏淮安羊族谱牒,共十七卷。创修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羊九魁、羊九鹏等纂。光绪十六年(1890年)前后复作续修。1985年族人再度续修付梓。
《蒋翊圃羊氏宗谱》:江苏荆溪羊氏谱牒,共十卷。有追远堂木活字本,排印于清乾隆之后。上海图书馆谱牒中心藏,仅存四、十两卷。
--------------------------------------------------
五、羊姓字辈
所谓字辈,是指一代代人按顺序取其中一字作为名字的标记。它单独使用时仅是一个排列序号,合而观之便成为寓意深刻的诗句或箴言。这其中有对先祖功业的缅怀,有对儿孙进取的希冀。字辈谱的意义还在于严格区分本房、本堂或本支的血统传承,故各族皆对此极为重视,精心编订后载人族谱,用作后世子孙命名的依据。后嗣修谱时,有时还加以续写增订。
浙江缙云羊姓之字辈:
寿康宁泰,贤良方正,怡惠谦和,忠顺诚敬,明永斋肃,慈祥敦懿。
江苏淮安羊氏的承续班字则为:
岘山忠效,珍宝德仁;敬传开来,永尚文弘;世青云庆,乾坤泰昌;路喜同攀,常思中原。
湖南邵阳羊氏的“五房合班班次歌”为:
晋开以直重,衍裔肇山东。将相勋业建,贤儒学术鸿。
清廉诒泽远,经济启后隆。继述善承烈,发祥奕叶崇。
至1992年七修族谱时再续增班次歌:
硕彦锺毓秀,俊杰步裘踪。燕谋螽斯蔚,厚德育人龙。
江苏武进后村羊姓的行辈共十六字:
大开文明,气象万千。辉煌绪业,寿考延年。
河南临汝羊姓一支辈分字行为:
云亭令士雨,少中启长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