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草仔 发表于 2008-3-16 22:55:55
编辑部同志:
      您好!兴文中学学生对联,请查收!
祝: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人名联创作

泽国水乡练水之滨春风化雨
宝地佳境铁峰南麓桃李喷芳
高三(7)杨泽宝 2号

玉壶春碧,文士皆道贤逊在;
缥瓦秋旻, 画师尽叹青胜蓝。
高三(7)陈贤青 7号

楚国雄才神州冠
东晋圣王盛世昌
高二(8)王楚东

横批:何事可乐
上联:坤角演戏,观众欢喜;
下联:城管巡逻,市民放心。
高二(6)何坤城

横批:文武双全
上联:自强不息,松下书生破万卷;
下联:坚忍不拔,雨中壮士展雄风。
高一(3)许松坚

横批:千帆竞发
上联:文气泛舟五湖盛,
下联:宏才破浪四海扬。
高一(3)马文宏

勃勃雄心建伟业,
彬彬有礼树新风。
高一(4)许伟彬

寒窗苦读铸成就
锲而不舍开伟业
高一4 吴成伟

暮蔼沉沉楚天阔
晨曦冉冉东方红
高二8 楚东


我喜爱的一副对联
        说到对联,大家都不陌生吧?对联简称对,俗名对子或联语。对联起源于桃符。对联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短小精悍、雅俗共赏的文化载体,是华人文化的鲜明标志,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对联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精华。现在,就让我为大家介绍一副好对联吧!
       不久前,我在老师的房间看到挂历上有“兴学有道人竞秀,文识无垠桃争荣”这样一副对联。它的意思是:兴文中学办学有丰富的经验、方法,这里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他们互相竞争,各显才能。学校是文化的摇篮,文化知识无穷无尽,丰富广博,学子们就像桃树李树一样,在学校这片文化沃土里成长、开花,争斗眼为学校争光彩、争荣誉。
        “兴学有道人才竞秀,文识无垠桃争荣”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好。 不仅立意新,用词精,而且对仗工整,意境美。它是一副冠首联,它以兴文中学的“兴文”两字作为上下联的第一字,上联的“有”与下联的“无”形成了反义,上联的“竞秀”。下联的“争荣’’意思相近。这副对联文字虽然简约,但是含义却非常深刻,它概括了兴文中学悠久的办学历史、丰富的办学经验方法、人才辈出业绩及学子们为校争光的心志,表现了新时代兴文人新的精神、新的风采。
       一副好的对联,真令人赏心悦目。它能激发人的斗志,鞭策人奋进。让我们共创好时联,把对联文化发扬光大吧!
                                     初一(7)班 陈燕旋

鼓动炮响辞旧岁        
龙飞凤舞贺新年

除夕圆夜,家家欢聚一堂      
元宵佳节,处处张灯结彩

风调雨顺歌太平        
柳红花绿颂盛世

杨柳依依渡客船        
子规声声盼谁归

滚滚长江鱼龙跃        
遥遥碧空鹰鹤舞

春花有意闹枝头        
秋月无边洒苍穹
高二5 李珊

博闻人生百态         
奕对世界万姿

攀铁锋峰峰互靠        
渡练江江江相依

恭贺新春迎花好        
喜盼元宵望月圆

家院闲适纳四海        
骏马豪野纵五湖

星光闪闪月即现        
晨曦烁烁日将临

天涯丈丈见结彩        
海角处处闻炮声

新春同乐乐融融        
百花齐开开满春

春风无意掠大地        
野花有心闹神州
高二 5  潘家骏

花香鸟唱闹春意        
雾散云开笑富颜

春回大地方方暖        
福到人间户户欢

牵肠挂肚盼团聚        
系愿催心念琉球

星火映华夏            
福娃聚北京

饮水思源续恩念        
望梅止渴激众心
高二1 杨晓玲

手擎幼苗插遍地      
足踏泥路生万情

紫气东到家昌盛      
金鸡报晓人幸福

残花勾起人千绪      
细雨悄润物万情

春声吹响人间曲      
节气焕发万胜辉
高二 1 钟箫秀

莺啼柳绿春入户      
鼠跳岁新喜盈门

子辰年更替         
鼠岁新辉煌

百花吐艳            
瑞鼠迎春

姹紫嫣红花吐艳      
万千气象物更新

丽日新泥生春意      
飞花嫩叶展新姿

丽日枝头春意闹      
飞花细雨喜情飘
高二4 陈丽飞

纪元如期铺绸卷   
书旦依旧映雪花

三言两语即为福   
万紫千红总是春

青山秀水照
福运新春迎
高二6 张俊辉

普天同庆颂康美
宁地共歌喜乐民

揭纺织图绣锦锻
阳光穿线缀珍珠

华夏梦萦发展快
神州情系和平欢

飞跃书山尽展独绣
扬帆学海寻觅冰心
高二7 陈晓旋

学海探珠欢不尽
书山寻宝乐无穷
高二7 郑浩伟

孔雀开屏呈俊影
大鸿展翅现英姿

佳节盈四海
喜气溢三江
高二6 钟培勇

一盏油灯照黑夜
几番道理惊内心
高二8 陈旭龙

冬梅点点舞姿态
春雨滴滴跃杨柳
高二6  陈成豪

鼠年春联六对
普宁市兴文中学  
王泽仕

依靠科技展魅力
再呈辉煌谱新篇

迎奥运九州龙舞
聚北京四海骧腾

鼓乐齐鸣欢奏和谐曲
普天同庆喜迎奥运年

零八年奥运国运运运好
十七大政通财通通通兴

婵娥奔月圆了中华千秋梦
吴刚献花迎来祖国奥运年

后羿春满迎四海英豪参奥运
婵娥秋清赏九州健儿显雄威

普宁市兴文中学  
罗伟贤
人杰地灵揭阳岭
山清水碧榕江源

好政策,好路线,好政策,一代雄风振中华;
新思维,新举措,新突破,万载伟业传四海。

江南米鱼飘四海域城
奥运盛会聚五洲健儿

喜引春风拂绿柳
笑迎玉鼠送金猪

关于《对联基础知识》的反思
夏小兰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弘扬对联文化,打造诗书校园》这个课题的设计,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通过几年来对语文的学习、积累、沉淀和延伸,以促进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对对联的认识、朗诵、创作,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吴忠文老师作文课题的负责人,首当其冲给我们上了第一节课,听了他的《对联基础知识》讲座,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富有层次重点鲜明的教学设计
       这堂课以如何分辨上下联的活动导入,从学习对联的起源开始,到对联的称谓、对联的格式、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种类,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同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步步推向高潮。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课堂知识上。
       二、运用自如的课件制作
       课件应充分发挥为课堂教学服务,为了使课堂教学能灵活自如,能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在课件中吴老师精心制作安排,如学习对联格式的规则时,吴老师在把一个对子的背景都设置成门框一样,这样学生能马上联想到平常所看到的对联,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再如:板书的课件设计,也颇具艺术性,远看,既像在一幢房子上贴对联:右边:“门迎晓日财源广”,左边:“户纳春风吉庆多”。横联是:“紫气东来”。中间是:音韵相谐、意思相关、字数相等、词语相对等短语,好像垒房子的砖块。在两边对联的下面,写着“上联末字念上去,下联尾音读阴阳”,就好似房子的地基。整个课件板书浑然一体,既实用又美观。
       三、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很强
       春节贴春联是我们每个学生都见到、做过的事,但老师把它搬到课堂上,作为课程内容加以开展研究性学习,这在教学中都是不常见的,更可贵的是老师把春联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去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去尝试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去学习对联的写作技巧,去运用学过的各种知识,去升华内心的爱国热情。
       对联活动尽管教育价值巨大,但对联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毕竟是一种古老、遥远而又陌生的文学式样,它没有交际工具的性质,而属于一种品味和鉴赏;它不像高考作文那样属于“安身立命”之本,是远离功利之外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化零为整、删繁就简、内外结合是整个活动的立意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讲究铺垫是活动过程的特点。如对联拟制的要求,主要有五条,第五条“平厌相协”就可不作要求。如活动过程的策划,从“起源”到“制作”,属于知识掌握到能力应用,训练的层级逐渐提高,也符合学习认知的规律。当然,从课程论角度而言,活动必须要全员参与,我们最初的预期是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一副对联的优劣(通过尝试性作业和评价达成),都能拟制三至五副对联(通过“创制”和“竞赛”达成),其中部分学生还受到征集、整理、编辑、展示、评价等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活动形式的制约,我们无法保证全体学生都得到完全相同的实践锻炼。从教育论角度来讲,活动必须注重过程,注重体验,不能以活动成果的完美与否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活动的教育效果。但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策划者的设想和学生的参与之间,总有一种度量的距离。个别学生由于语文水平稍差和兴趣不浓,表现不出积极的回应,这需要教师设法引导。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2#
发表于 2008-3-16 23:01:32 |只看该作者

您好!编辑部同志:兴文中学对联的相关资料

《弘扬对联文化 打造诗书校园》
课题实验方案

承担单位:    普宁市兴文中学   
负   责 人:    吴忠文  罗伟贤     
填 表 日 期: 二00六年四月二十日


一、课题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采用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方式,全国各中小学课程都是沿用一个课程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全国统编的教材。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处于缺位状态,使得大量的有意义的课程资源未被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其教育功能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这种整齐划一的基础教育课程开发与管理体系导致课程设计单一,难以反映地方的差异和学校的特色,并且课程开发周期长,缺乏灵活性,严重滞后于社会变革,实效性差。从课程资源内容看,往往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相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要克服这些弊端,推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其中一条重要措施。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时代的必然要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逐步建立我校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在市教研室指导下,参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探索》的子课题研究和实验的项目。该项目已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广东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在学校开展对联文化教育,让青年学生学习、欣赏,研究、创作对联,既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增添校园的人文底蕴和诗书氛围。学生在这个过程也掌握相关词汇和提高修辞能力,学习音韵,扩展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快速反应能力都有极大的益处,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了学生的人文精神。同时,我们的老师也在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学校特色也是在慢慢的形成。

二、课题设计
       ㈠ 课题界定
       学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的规划与指导下,组织力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试点,指导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可供学生选择的有个性特长的课程。
       ㈡ 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论及政策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现代课程理论的指导。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本课题研究正是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促使教师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发者。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容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不能脱离矛盾的普遍性而独立存在。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本研究着眼于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我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形成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㈢ 研究目标
       (1) 提高我校教师的课程规划、开发、实施、指导、评价能力。
       (2)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㈣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针对学校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进行深入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把整个开发过程作为一种研究过程。
       (2)行动研究法。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以本校、本地的课程资源为依托,以市教育局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规划为指导,自主开发的运作方式进行应用研究。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网络信息资料获得相关校本课程资源,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方法论。
       (4)研究过程反思法。根据课程资源实施与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并不断通过理性思考调整研究的思路、方法,从而减少研究的盲目性和经验的狭隘性。
       此外,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突出研究的重点,不断解决研究的难点,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㈤ 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从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出发,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
       (2)因地制宜原则
       要紧密结合本校本地实际,充分利用本校、本地课程资源,体现校本特色和地方特色。
       (3)实践性原则
       要充分体现自主性、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的要求,注重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探求真知、培养能力。
       (4)自主性原则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让学校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走自主发展道路,办出学校特色。
       ⑸ 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
       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
㈠ 准备和启动阶段(2006年1月-6月)
1、确定子课题项目,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子课题立项申报表,申报立项。
3、成立子课题实施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落实实验任务。
4、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开展理论学习。
5、建立子课题资料档案,随时积累和分析材料。
㈡ 实验和探索阶段(2006年7月-2008年7月)
1、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启动实验研究。
3、举行子课题研讨会,汇报、交流子课题研究与实验进展情况,总结和推广阶段性成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4、组织我校教师到外地参观,交流、观摩学习等活动。
5、请专家到我校作专题报告。
6、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撰写学习心得、小论文、调查报告等。
㈢总结和评价阶段(2009年1月-6月)
1、撰写实验报告。
2、迎接上级对成果验收、鉴定。
3、撰写子课题研究实验报告及相关材料。

四、课题的预期成果及应用范围
㈠ 课题的预期成果。
1、相关的课题研究系列报告:调查报告、中期实验报告和实验报告等。
2、优秀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分析。
3、优秀课例、教学设计、说课稿等。
4、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成果,多媒体教学课件、积件、网页等。
5、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些作品,学生学习体会文章,学生调查报告、小论文等。
6、教师编写行之成文的对联讲义。
㈡ 课题的应用范围: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我校得到广泛运用,为推动我校的校本课程资源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出贡献。

五、课题的实施机构
课题组主要成员
1、课题组顾问
陈大逸:普宁市兴文中学校长      中学地理高级教师
李少红:普宁市兴文中学副校长    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蔡少衡:兴文中学教务主任      
陈俊民:兴文中学语文组组长      
2、子课题负责人:吴忠文  罗伟贤
3、课题成员:

主要参加人员        姓  名        性别        联系电话        实验研究分工
                             吴忠文        男
                             罗伟贤        男
                             吴礼怀        男
                             吕玉宏        男
                             王泽仕        男
                             陈东伟        男
                             吴南玲        女
                             夏小兰        女
                             刘  阳          女
                             戴  敏          女
                            黄伟中         男
13922685641
13822941171
13502663732
13927087879
13927057347
13509039314
13927087995
13927070518
13927073358
13580185517
13822929190        
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实验调查。
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实验调查。
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整理和综合。
负责本课题的资料整理和综合。
负责《兴文校报》开设《巧学对联》栏目指导学生撰写对联。
收集以往高考出现的对句及高中课文和杂志等出现过的对联,并作分类归纳。
收集以往中、小考出现的对联及初中、小学课文和杂志等出现过的对联,并作分类归纳。
担任实验班,同时对学生进行跟踪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在实验成长过程,以及学生成果展 。
担任实验班,同时对学生进行跟踪学习情况包括学生在实验成长过程,以及学生成果展。
负责测试资料的比较、分析、筛选、整理和课题的科研工作。
整理部分文稿、案例、协助实验班的具体工作。

六、课题实验的保障
1、理论保障:子课题组有指导、参与学校课题研究的责任。将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对专著、核心期刊等理论的学习,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提高研究活动的质量。
2、专业保障:本课题研究重点是“传统文化中对联进校园”,因此需要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学科教学骨干力量,所以,我们力争在专家层面、市级层面、校级层面构建学科专业指导力量。同时,加强组织经验交流、研讨、教学观摩、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
3、组织保障
(1)确立以市教育局教研室为核心,学校为主体,领导牵头统筹协调,学校和教师参与、将课题层层落实到个人的协作共同体运作模式。
(2)加强研究过程管理,每学期作学期总结汇报,不断总结经验。
(3)定期召开专题研讨和观摩会。
(4)我校加强课题研究的档案建设。
(5)我校保证课题研究所必要的时间、设备和经费。
(6)课题研究组成员组成(见上述的课题研究组成员)
4、经费保障:由于课题实验时间长,实验内容多,参加人员也较多,预计实验经费需1.5万元,课题经费主要用于培训、召开研讨会、教学观摩等活动。



第二講:对联的平仄
主講人:吳忠文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对联的平仄知识、对联的历史。
2、能力目标: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设想
在中国,没有哪一种文体有对联那样多的读者,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像对联那样受到亿万群众的喜爱。在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对联,对联是一种优秀民俗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春节联欢晚会的春联受到亿万群众瞩目。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对联,或者说一个中学生不懂得什么是对联,真的说不过去。在此利用两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力求对撰写对联的入门有一个了解。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演绎法、案例分析法、综合活动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内容:
   (一)导入:
对联运用“平仄”的问题,从读一报一刊来看,争论得越来越火热了。我想谈谈个人的“平仄观”,并请教方家。  “平仄”的地位
    平仄,是对联体裁“六要素”之一,至低限度保持了“联脚要讲平仄对仗”。所谓用“今声”或“古声”制联(只要不混用),就说明了“对联要讲平厌”。如果问理由,简单地答:对联是“格律文学”的一种。大小征联启事都强调应征必符合“联律”,没有排除平仄。这些都给“平仄”有了应有的地位。至于是不是每位联家都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且不划等号。但是有说“声律只是一种‘对联技巧’”,对联技巧很多,并非每副联都用上它们,岂不是“联脚平仄”也可以“不讲了”,平仄在对联中就可有可无啦。
对联怎样运用平仄
     这个问题,笼统而言不能解决问题。我曾总结对联存在三大体系,应分别对待:
    一、律诗对偶格律型——必定要正本清源,三平尾要忌,遇到拗句、孤平要“救”。但只限五、七言句,至于七言句子末向前裁出的三、四、六言的短联(或长联中这种短句),可侧重在音步平仄的对仗。不过,五、七言句并非都是律诗句式,还有“三二二”或“二三二”等,这就要审辨,切忌混谈。律诗对偶格律型,格式是固定的。
     二、非律诗对偶的格律型——也有称“联律型”的,它没有不变格式可仿。一般包含两个内涵:①句子中的语意单位(即词组、短语、名词),突破双音节(含双音节),有三个四个至多个字不同为音步(节奏点)的。创作时,从严要求应该做到“句中音步平仄要交替,句间音步平仄要互对”;放宽一点来讲,句中、句间音步可不计平仄,句脚一定要计平仄,如果力争句脚按“马蹄格”乃上乘。这类型对联包括“押韵、拆词”等有关修辞形式之“句脚连平或连厌”古今所公认的格律形式。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欠缺了解“对联技巧”的人,却说:“若按平仄交替的死板要求,这样的对联还不应打入地狱么?”

       三、宽对型——在此,只就平仄上来说它。除联尾外,句子音步及句脚皆不讲平仄,连平或连仄可达好几个字,几乎就跟口头语一样,以表现“句法、句式(节奏)”对仗为主,形成“骈体对”。因骈体自四骈六俪发展至今,早不受“字数”制约(可参阅《增广贤文》与《幼学琼林》等)。例如:

                发展就是硬道理;
             廉洁堪称好作风。

             改革潮/掀起/华夏大地特色;
             东方红/唤起/中国人民新生。

       像“廉洁堪称好作风”十足的口号也!

       三种体系的对联,平仄上的“严宽”各有要求,不可含糊混谈。作为联家的创作,可以自己的爱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硬要淘汰某一种而提倡一种,现在没有必要,将来估计也没有必要。但是谁占优势?除了“意境”这个前提,创作方式、对法、修辞技法等等当中的特殊点(如集句、磋对、某些假对……),恐怕是重要的鉴别因素。“宽对型”除了口语化占优势,其创作艺术“面”难免有很多被压缩,这就值得深思了。
        从“联脚平仄”说开去既然提出要求对联只讲“联脚平仄”,学对人起码要懂“文字平仄”。懂了文字平仄后而限定用在“联脚”,虽取消音步和句脚的平仄,还不是仍“有约束”。因为某些论说都提到“平仄是桎梏”,只不过是多与少的程度差别罢了,实际上是自相矛盾。当然,应该承认“小约束”与“大约束”无本质区别,但有“松紧”之不同。
       “联律型”的对联,早已摆脱诗律型而独立产生、存在,平仄已经宽到“句脚”(或含音步),并没有“孤拗和三连尾”之限制。如:
              与/有肝胆人/共事;
              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尘劫/历一千余年,重复/旧观,有幸明贤来作主;
              诗人/题二十八字,长留/胜迹,可知佳句不须多。(寒山寺联)

       同时从语意节奏上也解决了“五讲四美”、“愚公移山”等一些好的长短“词语”入联不“违律”的问题。如果说这还是“妨碍普及”和“影响创作的发展”,那不如把“联脚的平仄”宣布取消还自由。确实在“也谈不拘平仄的对联属于正格”一文中有这样说的:“非声律联因无声律的限制,……它使原来不熟悉声律而受阻于创作门外的爱好者,比较容易地步入创作的行列。”这种说法我看不太妥当,因为联律型体系已经给“造语”松了绑。至于强调非声联“好捕捉灵感,抒发情思,构建意境,塑造形象”,亦是脱离客观的。这些方面不决定于哪种格式,而在于文学修养与艺术造诣。诗,如“少小离家老大回……”,联如“雪里红梅报喜讯;窗前绿柳诉芳心”,既口语化又意境高雅。某君举例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用来编联,再高明也是“口号”。可对联是文学不是口号(其他两体系的对联,也有“口号”的,一般没有宽对型容易出现),口号只是有关文体中的插曲。《对联》开展国庆五十周年《祖国颂》大征联,从见刊的副数上看,可能算得是近十多年收稿最多一次,“非声律”应征之作,可没有占鳌头的,但是已获“参赛权”。
        有人提出“要争取非声律联的发表权”,报刊上不是“没有”,其决定是在其境界和艺术价值。发表与否,获奖与否,对联与对联之间本身没有鸿沟,无须谈“争取什么‘权’的”。

六、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如流水般淌过去了,中国的对联是古老的,是传奇的,我们今天所领略到的只是汪洋中一朵小小的花,还有更多更多的花等着你们去乘风破浪去寻觅,去捕捉,但愿不久的将来,看到你们的收获。送大家一幅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趣味对联
主讲:王泽仕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创作对联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对联的能力
3、 了解冠首联的创作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节课的“趣味”,一语双关,既是说创作对联是一种乐趣,也可以说这节课我们所要接触的是一些内容带有趣味性的对联。
二、结合本人对对联的认识谈谈创作心得
  冠首联   
关键词:实用性  实际  愿望  夸张  自卑
地名冠首联:
揭晓宏图,看侨乡鼎盛   
阳春美景,争古邑龙腾

学校冠首联:
兴读好书酬壮志  
文写佳作抒豪情

人名冠首联:
泽承盛世润桃李  
仕为安邦呈干才

事物冠首联:
作扬人间真善美  
文贵技艺妙巧奇

三、趣味联
1、陈毅妙对方丈求书信
方丈:北固山死了个和尚
陈毅:西佛国添了尊如来

方:金山焦山北固山
毅:美境奇境天仙境

方:佛家四大皆空
毅:神州半片俱碎

方:祈求大慈大悲观音
毅:拯救多灾多难人民

方:甘露寺内他孙刘结亲赔荆州
毅:扬子江畔我陈李合作救中华

方:雄才伟略大将军
毅:圣僧仙语活菩萨


2、父子同进土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3、单双相对
孤庙独桥,一关公单刀匹马;
夹河两岸,二渔翁对钓双钩;

4、巧妙的无情对
当代四川联家倪丁一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再如: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5、纪晓岚答联戏太监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方,那个东西还在吗?

6、东坡讽住持
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

鳯栖禾下鸟飞去;
马宿芦边草不生。

7、鬼鬼犯边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三、布置作业
1、请为自己的名字写一副冠首联。
2、写一篇学习对联的心得体会。


对联常用修辞方法
主讲:刘阳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对联的特征
2、 培养学生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对联的能力
3、 学习创作简单的对联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1课时
2、 教学方法:故事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温故而知新:上节课我们接触了这样一副对联“日落香残,去掉凡心一点;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拴”,大家都知道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秃驴”。这副对联主要是运用了拆字法而达到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这节课我们就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一些趣味对联。
二、新课分析:
(一 )、比 喻
1、明喻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2、暗喻
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

稻草捆秧父抱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3、 借喻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二)、比 拟
郑板桥自题厅堂联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拟人)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云笺雁字,传来塞外九秋书(拟物)

(三)、借 代
望望七十二峰,工部游时,诗圣有谁能继响?
遥遥一千余载,文公去后,岳云从此不轻开!
(湖南衡山)

(四)、夸 张
旭日行天,喜盖通红大印
神州铺纸,欣签致富合同
(1993“华晋杯”一等奖)

郑板桥题江苏镇江焦山吸江楼一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当画屏

(五)、双 关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因荷而得藕 (何    偶)
有杏不须梅 (幸    媒)

莲子心中苦(怜)
梨儿腹内酸(离)
  
虽然毫末生意
却是顶上功夫

(六)、对 照
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例如郭沫若少年时戏对: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

反观自己难全是
细论人家未尽非

(七)、排 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南京燕子矶永济寺)

(八)、集 引
     集引,即收集、集合和引用的意思。它是对联中独有而多用的一种构成对偶的修辞手法。其做法是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一人一处或几人几处的话语、成句,构成对联。
江山如此多娇,物华天宝
风景这边独好,人杰地灵
(江西省赣县客家文化城)

对联竞猜
主讲:夏小兰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作对联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对联的能力
3、了解学生的文学基本功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对联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对联的一些常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搞一个对联竞猜的活动。
二、对联竞猜
以下对联写的人物依次是
1、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1联写司马迁,有“幽而发愤”的词语,这是《报任安书》中的句子;“著成信史”指他写的《史记》;“刚正不阿”“正气”等词语是指他为李陵犯颜进谏及在《史记》中所表现出来的批判精神。

2、  
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方苑第一家

3、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2、3联写李白,其中“盛唐诗酒无双士”有杜甫的诗“李白斗酒诗百篇”为证;“青莲”“谪仙”都是李白的别号;“一身傲骨”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句子为证。

4、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4联写的是蒲松龄,“写鬼写妖”就是指的《聊斋志异》。

5、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5联写的是荆轲,“狼邦”即指秦国,秦国在当时被称作“虎狼之国”;“萧寒易水”化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心存燕国”就更明确了。

6、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6联有“新乐府”,指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及他所写的新乐府;“堤建西湖”指白居易在苏州刺史任上修建的白堤。本题也可以就中学生应该掌握的文史知识来判断。

7、  
才与福难兼,贾傅以来,文字潮儋同万里
地因人始重,河东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7联有“河东”一词的提示,柳宗元是河东人;另外,“贾傅以来”中的“贾傅”指贾谊,既是“贾傅以来”,就不可能是指贾谊本人。
8、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
8联参见第6联的说明即可。

9、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9联既讲“继东坡”,就不可能是苏东坡本人;“美芹悲黍”,辛弃疾有《美芹十论》;“冀南宋”,说明作者所处的时代。

10、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10联所写的是女性,这个不难判断,因为上句不是“淘尽万古英雄”而是“淘尽万古英雄汉”,下句明确点出“女儿花”;又提到“词苑”,著名的女词人是不难判断的。

11、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11联用的是《琵琶行》故事,读过这篇长诗的应不难判断。

12、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本题仍然要根据课文内的知识来判断。
12联中“忧乐关乎天下”出自《岳阳楼记》中的名句。

13、
犹留正气参天地
永剩丹心照古今
13联上句指文天祥的《正气歌》,下句化用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  
宰相状元余事之,
文章义节两兼之
14联上句指文天祥曾任官职和考中状元,下句指他的文才和民族气节。

15、
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
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15联上句写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下句写他的隐逸生活,其中化用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6、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16上句写李清照的故居,下句指她的诗词风格,其中点明了她的作品集名《漱玉集》及《金石录》。

17、  
缅想忠贞,补阙拾遗犹昨事
何来环佩,清辉香雾替诗魂

18、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9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前面三联都是写杜甫的:第一联提到了杜甫的官职左拾遗,还化用了“佩环空归月夜魂”;第二联说到了杜甫的诗风,上句还明确地他的“诗圣”的地位;第三联提到了杜甫的诗具有“诗史”的价值,并点明了“草堂”。

20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
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最后一联写陆游,提到了他宦游西蜀的经历,化用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句子,下一联指他的诗歌风格。

三、作业
1、看图拟联。
2、给你所崇拜的一位伟大人物写对联。
3#
发表于 2008-3-16 23:06:05 |只看该作者

第一讲:对联基础

第一講:對聯基礎知識
主講人:吳忠文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生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历史。
2、能力目标: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学会欣赏生活中的对联;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设想
在中国,没有哪一种文体有对联那样多的读者,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能像对联那样受到亿万群众的喜爱。在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对联,对联是一种优秀民俗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春节联欢晚会的春联受到亿万群众瞩目。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对联,或者说一个中学生不懂得什么是对联,真的说不过去。在此利用两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力求对撰写对联的入门有一个了解。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演绎法、案例分析法、综合活动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内容:
   (一)导入:
    课前先做好电子课件(比如准备几副对联或者有关对联画面让学生欣赏),请同学在欣赏的过程中说说如何分辨上下联,同时要他们找出如何贴好对联?
    对联,今天我们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并学会写简单的对联。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
    1、对联起源
    2、对联称谓
    3、对联格式   
    4、对联特点
    5、对联种类
   (三)、讲析目标:
    1、对联起源:要求筛选出要点: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明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提倡,对联很快普及。“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清代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如越写越长,越写越巧,使用越来越广泛等等。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对联经过漫长的发展道路,如今已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
    2、对联称谓:
    对联,简称对,俗名对子或联语,后来因为大多贴在相互对称的楹(即柱子)上,又叫楹联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含“成双成对”的意思,因为它分为互相对称的上下联,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对联前一部分叫上联、出句或上比,后一部分叫下联、对句或下比。上下联合称全联。例如春联:“春光回大地;喜气满人间。”其中的“春光回大地”,叫上联、出句或上比;“喜气满人间”叫下联、对句或下比。上联为被对句,下联为对句,所以应说“喜气满人间”对“春光回大地”,或说“春光回大地”对以“喜气满人间”。
    对联的字数同传统诗相似,以“言”称之,如五言绝句,“五言”是指这种诗的形式共四句,每句五个字。对联字数是上下联字数的总和,其总和的一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如明代文学家田汝成联:“凭栏霄月近;倚杖海云迥。”是十字,五言联。如山海关题联:“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是十四字,七言联。一般来讲,七言以上的对联,尤其长联,只说字数,而不管其多少“言”了。如清代滇中名士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则通称为180字长联,而不称其“九十言联”。
    3、对联格式:
    对联的书写有一定讲究,它的书写格式是对联与书法、文学与艺术的结合。为了使它产生内在与外在的美感,必须掌握对联规范的书写格式。
   (1)字体
    大凡内容比较严肃的如门联、名胜古迹联,一般都用正楷、行书、隶书书写。比较典雅的如厅堂、书斋、装饰用联可以用草书、篆书书写。总的要求是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2) 纸色
    按照传统习惯,喜事对联和横额都用红纸书写,丧事则用白纸黑字、蓝纸白字或黄纸黑字书写。厅堂、书斋等长期用联,宜用宣纸,经过装裱的宣纸,颜色历久不变,利于保存。
   (3)规则
    对联书写有直写和横写两种。
    直写用于张贴悬挂按照习惯汉字凡是直写的,一律由右读到左,所以上联要挂在右边,下联要挂在左边。贴、挂对联时,如分不出上下联,可用此办法来分辨:看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如是仄声的,一般是上联,应贴右边;如是平声的,
一般是下联,应贴左边。   
    各种用于装饰、应酬的对联,必须上下联分开书写。如图1。如果对联较长,必须两行或两行以上才可以写完的,就应当从两边向中间书写。如图2。

凡横额都是横写,过去是由右向左写:如

而今有的是由左向右写。如:

    写用于现今图书、报刊等出版物中,自左至右,上下联各占一行。转行时,大致有三种写法。
    以清朝湘军将领彭玉麟题杭州西湖岳王庙联为例说明。
    ① 行文法。与一般文章书写规则的“另起一行”相同。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道那十二金牌,七百
载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感泣
    墓前栖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铁像,千万
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② 并头法。借鉴了直写规则的“转行”之法。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道那十二金牌,七百
    载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感泣
    墓前栖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铁像,千万
    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③ 缩字法。就是在转行时,缩回一字(一格)。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莫道那十二金牌,七百
      载志士仁人,更何等悲歌感泣
    墓前栖碧草,是也,非也,看跪此一双铁像,千万
      世奸臣贼妇,受几多恶报阴诛   
    以上三种方法都可使用,但是,不管使用哪种,在一部书中应前后统一。
    (4)标点符号
      张贴或悬挂的对联,一般都不用标点符号,而在出版的联书
或报刊杂志中的对联,可以用标点符号,也可以不用标点符号。
现以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的自题联为例说明。
     ① 实录法。与张贴或悬挂的对联一样,不用标点。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② 空字法。上下联同时在断句的地方,空一字(一格)。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③ 标点法。按一般文章打标点的方法。上联后面用分号,下联末尾用句号。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另有一种,在句子中停顿时打标点符号,而上下联句末不打标点符号。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4、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由两个相对的句子组成,即由两个形式相对、意义相关的对偶句组成,对偶(又称对仗)是对联最重要的特点。所谓“对联”,就是两个句子既要相对,又要相联。
        对联除了具有民族性、对称性、实用性等艺术特性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区别于诗、词、曲,其特征主要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强弱相当、文字相别。
     (1)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成对。比如上联五个字,下联也要五个字。如李大钊所引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上联七个字,下联也要七个字。如冯玉祥题秋瑾墓风雨亭联:“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整齐匀称的对联,具有外表美、形式美的特点,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
     (2)内容相关
        这里所说的相关,是广义的。一般说来,上下联应围绕一个相关的主题,或并行叙述,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多种关系。以杭州岳王庙联为例:“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该联的主题赞扬了岳飞的忠贞,这从上联“埋忠骨”这几个字中已明明白白地体现出来了。下联就以眼前之景,即秦桧夫妇跪泣像作为反衬,这样,就越发显出岳飞的忠贞,奸臣的卑鄙。
     (3)强弱相当
       对联不仅在结构上要求整齐,而且上下联的语气也要求差别不大,修辞手法要相同或相近。特别是上下的力度要均衡,即语气强弱要大体相当。如中央电视台出过一副征联(征下联):“出山海,踞岭催涛,纵观千秋华夏风流史”;有人以“入校园,挥汗洒血,培养一代祖国向阳花”相对。仔细揣摩,对句毛病较多。从大处着眼去分析,强弱不均。内容上只局限于教育方面,远远逊于出句。看出句,是何等气魄!写山海关,雄关高踞,苍苍山岭,滚滚惊涛,万里长城,绵延西去,作者在此追溯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最后,经过评选,获冠者的对句为:“立昆仑,倚天仗笔,好绘四化神州壮丽图”。对句直上昆仑,大处落笔,气势沉雄,空间开阔,威镇出句。出句写历史,对句写现实,显示出当今中国人民建设四化的雄心壮志。
        对联的强弱,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上弱下强,这是允许的,也是常见的,但应注意“反差”不要过大。二是上下同等,从理论上分析,这是最好的,但并不容易做到。三是上强下弱,这是必须克服的缺点。
     (4)文字相别
       文字相别,即上下联不要有重复字,特别是处于同一位置上的字。如“祖国建设一日千里;人民团结万众一心。”“一”字重复,破坏了对联的整体美感。因此,要注意,同位重字是对联的大忌。再如一联:“破旧章,春风涤旧垢;开新宇,旭日迎新春。”此联词性、结构、平仄都还工整,只因两个“春”字的重复,破坏了全联的价值。
       5、对联种类:
       对联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作不同的划分,根据功用与内容可以分春联、喜联、挽联、行业联、胜迹联、言志联、故事联。喜联包括婚联、乔迁联、寿联等。
     (1)春联
      每年除夕前后,为庆新春的到来而拟写的对联叫春联。春联迎春祝福,为春节增添了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春联的主要内容是送旧迎新。在送旧岁,迎新年的时候,通过写、贴对联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多数春联的内容是对上一
年的总结,或对新一年的憧憬。如春联:“白雪银枝辞旧岁;和风细雨兆丰年。”就表达了辞旧迎新的欢乐心情。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婚联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3)寿联

    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4)挽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5)名胜联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州,梳襄就风鬟雾鬓。更频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叁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何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6)行业联

  美味招来云外客
  清香引出洞中仙

(7)书画联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8)其它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仪廉(横批:忘<王>八无耻)

六、小结
       同学们,短短的四十分钟如流水般淌过去了,中国的对联是古老的,是传奇的,我们今天所领略到的只是汪洋中一朵小小的花,还有更多更多的花等着你们去乘风破浪去寻觅,去捕捉,但愿不久的将来,看到你们的收获。送大家一幅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七、作业:
1、请同学们回去每人收集10副对联?
2、题目:我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要求:
写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言之有理。
总体构思条理要清晰,言之有序。
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言之有情。
字数不少于400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