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素心月 发表于 2009-1-3 23:55:54
“洪洞大槐树赋”征集启事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在第十九届“中国·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即将举办之际,为了表达海内外大槐树移民后裔对故乡的共同思念之情,中共洪洞县委、洪洞县人民政府,决定面向全国的诗词和对联爱好者,举办《洪洞大槐树赋》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洪洞县政协
        承办:《对联》杂志社
        二、作品要求
        本次活动,所征集的《洪洞大槐树赋》,一方面拟作为永久性铭文,在“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勒石留存;一方面将作为祭祖大典的主祭文,请全国著名朗诵家在祭祖节朗诵。《洪洞大槐树赋》的基本要求为:
        1、在内容上,应体现大槐树的移民背景和历史意义,反映槐乡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时代风貌,表达海内外槐乡儿女遥望故乡、祭祀先祖的思念之情,并注意本赋作为“主祭文”应有的庄严和磅礴感,力求在叙事、议论中,融情融理,给人感奋和启迪。
        2、在艺术上,骚体赋、四六言诗体赋、散体大赋、问答式等表现形式,可侧重运用也可综合驾驭。但要求文辞优美、述意畅达,骈散结合、音律协调、把握节奏并适度押韵,以便于朗诵。若有用典请注明出处,切忌一味堆砌辞藻、晦涩难懂。
         3、字数由作者按行文需要自行掌握。
        三、评选奖励
        本次活动,设一等奖1名,奖金5000元;二等奖2名,各奖3000元;三等奖3名,各奖1000元;优秀奖6名,各奖500元。
        若作品数量和质量符合汇编要求,给每位入选作者赠送一册,以作应征纪念。获奖作者还将由洪洞县出资,邀请参加祭祖大典。
       四、应征须知
       1、本次征集活动截稿时间为:2009228日。
       2、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通信地址、联系电话,并在信封上注明“大槐树应征”字样。
       3、来信请寄:山西省太原市双塔寺街124号《对联》杂志社
        邮编:030012
        咨询电话:0351-4282482
        传真:0351-4281025
        邮箱:mjdlgs@sina.com
        联系人:孙毅  

《对联》杂志社

200812


洪洞大槐树背景资料         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一年四季,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末,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压民,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安定,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丁兴旺。这时,外省大量难民流入,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灭元后,为巩固新政权,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五十余年间,明政府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时,洪洞城广济寺,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政府在寺内设局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鹳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鹳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明初,从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有些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山东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在原古大槐树处修了碑亭、茶室等。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正面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建一牌坊,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移民们大多在自己新居周围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鹳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2#
发表于 2009-3-8 18:35:27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