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0-10 20:02:45
一、姓氏源流
    黄(Hu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4、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据《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
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江西、广东等地繁衍最为旺盛。黄姓后人黄守恭的五子分居于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繁衍昌盛,逐渐成为闽南之大族。在宋代时,江夏人黄震,官至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并且得到了皇帝“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后黄姓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姓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海外。由此可见,黄姓虽起源于北方,但从一开始却主要繁衍于我国南方。现今,黄姓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广东、四川、湖南、广西和江苏省比较多,上述五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

三、历史名人
    黄  歇:战国时楚之贵族,曾为楚相,因有功,被封为春申君,为战国著名四大公子之一。
    黄  霸: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历任刺史、御史和丞相,与龚遂同为封建“循史”的代表,合称为“龚黄”。
    黄  忠: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三国蜀名将,官至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黄  盖:三国时代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为孙氏宿将,成名于赤壁之战,官至偏将军。
    黄  巢: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沈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於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880年)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
    黄  筌:五代后蜀成都(今属四川省)人,精于禽鸟、人物、山水、墨竹等绘画,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花鸟画两大主要派别。
    黄  兴:湖南长沙人,民主革命家,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是著名领导人之一。
    黄庭坚: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公望:元代平江常熟(今属江苏省)人,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于山水画,为“元四家”之一。著有《写山水诀》。
    黄道婆: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学习并传播了纺织等技术,推动了当时棉纺织业的繁荣与发展。
    黄宗羲:浙江省余姚人,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黄遵宪:广东省嘉应(今梅县)人。清末诗人,其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江夏郡:汉高祖置郡。此支黄氏,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治所在安陆(今湖北省云梦)。
    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零陵郡:治所在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
    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治所在鱼复(今四川省奉节东)。
    洛阳郡:即今洛阳,为江夏分支。
    晋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州市)。
    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属河南省)。
    东阳郡:治所在长山(今浙江省金华)。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陇西渭水东岸)。
    西  郡:为酒泉黄衍之后。在今甘肃省永昌一带。
    江陵郡:在今湖北省荆州。
    松阳郡:治所在今浙江省西南部。
    固始郡:治所在今河南省固始。
    2、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此外,黄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思敬堂”、“孝友堂”、“四士堂”“千顷堂”、“逸敦堂”、“敦睦堂”、“炽昌堂”、“檀樾堂”等。

============================================================

【黄姓宗祠通用联】

〖黄姓宗祠门楣题辞〗

江夏世家    春申遗风    叔度高风    东观流徽    山谷腾辉

    “春申遗风”,颂楚国名相黄歇风范。战国时期黄歇曾任楚国宰相近三十年,政绩卓著,封春申君,是战国著名四君子之一。苏东坡赞春申曰:“宏才伟略,大度深思,三千朱履,百万雄师,名列四杰,声振华夏。”

    “叔度高风”,说的是东汉黄宪,字叔度,传见《后汉书》。史称黄宪虽家境贫寒,却是一位非凡才气的大才子,他十四岁时,就被全国名流称为师表。黄宪谢世后,当朝宰相陈蕃说:“若叔度在,我绝不敢先佩印绶矣!”宋儒学大师朱熹也盛赞曰:“黄宪言论风旨虽不尽见,然其气象温象,圭角晖焉,而见之者感于心,品其最高乎,使得圣人作之,当居颜氏之科矣。”

    “东观流徽”,说的是东汉黄香,黄香出自官宦世家,九岁失母,为子极孝,当时的江夏太守刘护闻名召见题“门下孝子”;《三字经》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香少聪颖,博通经典,以文章闻名京师,时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后入仕,初任郎中,汉章帝召见,让他入东观(国家图书馆)读尽皇家藏书,官拜尚书郎,升为左丞相,黄香被尊为江夏黄氏大始祖。

    “山谷腾辉”,说的是北宋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官刑部侍郎。初时与张采、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称“天下四学士”,诗文极受当时士林推崇,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书法行、草、楷皆精,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北宋四大家”。

-----------------------------------------------------------------

〖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教化第一;
孝友无双。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丞相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少学时学律令。武帝时未补侍郎谒者,历河南太守丞。时吏尚严酷,而霸独用宽和为名。宣帝时为廷尉正、扬州刺史、颍川太守。后官至御史大夫、丞相,封建成侯。汉世方治民吏,皆霸为首。为政对外宽和,对内严明,后世将他和龚遂作为封建“循吏”的代表,并称“龚黄”。下联典指后汉尚书令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年九岁,失母,事父至孝。夏月扇枕席,冬则以身温被。稍长,博通精典,能写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和帝时官至尚书令,勤于政务,又举荐不少人才;安帝时官魏郡友谊赛守,当时遭水灾,他拿出俸禄及所得的赏赐来赈济贫民。后卒于家。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文章。

飘飘意气;
汪汪澄波。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进士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自号云林子,元符年间进士,官秘书郎。遍览册府(帝王藏书的地方)藏书,以至废寝忘食,性好古文奇字,彝器上的款识,他都悉能辨正。自六经到子、史、百家,无不精通。善画,工诗文。篆、隶、正、行、草、飞白,都极绝妙。著有《翼骚》、《东观余论》等。因身体瘦弱,人称“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之意”。下联典指后汉孝廉黄宪,字叔度,博学,善言谈,被当时名士荀淑誉为颜回。年十四,与友人语移日不能去。大臣陈蕃、周举尝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荫,复存于心。”郭泰少游汝南,称叔度:“汪汪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曾举孝廉,有人劝他做官,他也不拒绝,但去到京城后,马上又回来了,什么官也不做。

徽流江夏;
景焕阳春。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黄氏郡望为江夏郡。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顷襄王时任左徒,考烈王时任令尹,受封淮北,又改封于吴。门下有食客三千,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曾派兵攻秦救赵,后灭鲁国。考烈王死后,他在内乱中被杀。因曾住江夏黄鹤乡仁义村,从战国以后,江夏一直是黄氏发展繁衍的中心。

江夏世泽;
淮阳名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黄香,江夏人,以孝闻名。

颍川课最;
江夏无双。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黄霸,擢颍川太守,治绩最优。下联典指东汉·黄香。

颖川德政;
江夏贤声。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牌坊联。全联追宗溯源典指颖川的黄霸和江夏的黄香事典。

南邦相业;
东观书馨。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联。全联讲典指楚相春申君黄歇和东汉黄香的功名业绩。

汪洋叔度;
孝友庭坚。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黄宪,字叔度。下北典指北宋·黄庭坚,苏轼谓其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

〖黄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江夏源北国;
万石肇南雄。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黄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黄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赤日远衔葵影;
薰风浓带荷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末工部侍郎黄峭山《夏》诗句联。

宋代奎章学士;
中华开国元勋。
——佚名民国时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饶平县城的黄氏老大宗祠联。上联典指饶平县黄氏所宗始祖黄峭山。下联典指民国时黄姓后人最优秀代表是黄兴。

-----------------------------------------------------------------

〖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江夏垂德源流远;
三七遗芳世泽长。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黄姓的郡望是江夏。下联典指峭山事迹。江夏黄氏经过灿烂辉煌的江夏阶段之后,分衍成两大支系即著名的福建邵武黄氏和浙江金华黄氏。邵武黄氏的大始祖就是黄峭山。黄峭山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虽然名不见经传,事不载史志,但在海内外千千万万的黄姓宗族中,其知名度绝不亚于黄歇、黄香、黄庭坚诸位。谱载峭山是唐末五代人,年少即威猛仗义,曾组织乡民御寇,屡建奇功,官至刑部尚书,奎章阁学士,封千户侯,太子少保。卸任返乡之后创办书院,培养学子,代出英才。他有德才兼优的三位夫人和21个儿子,155个孙子,13个孙女,还有334个曾孙子,116曾孙女,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尤其是到了晚年,黄峭山送出21房儿子奔向闽、粤、赣各地开创家业的壮举更是人世间开拓奋进精神的典范,千古流芳。上犹县大部分黄氏均是黄峭山后裔。在广东省潮州市黄氏大宗祠内就悬有此联,据说是始祖黄峭山公的遗墨。

名流惊世诗书士;
技艺超人纺织娘。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人。治平进士。调叶县尉,知太和(今江西省泰和)。哲宗时,进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鄂州(今湖北省武汉)。章惇、蔡卞劾其所修实录多诬,遭贬谪。徽时起用,后又遭贬。论诗推崇杜甫,艺术上修饰装饰,用工深刻,开创了“江西诗派”,能词、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出苏轼门下,与张耒、晁无轨、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有《山谷集》等。下联典指元初女纺织家黄道婆,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幼为童养媳,由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虐待,逃往崖州(今海南省崖县西)。她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虚心向海南黎族人民学习先进纺织技术。十三世纪九十年代返回家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捍、弹、纺、织等一整套生产工具,传播错钞、配色、综线、挈花等纺织技术,使原来土地贫瘠、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事棉纺织业者日众,生产技术迅速发展,“乌泥泾被”名闻全国。她去世后,当地人民为其立祠。她对我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咏诗句春归何处;
题菊花秋艳几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摘自黄庭坚《清平乐》词中名句。下联典指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884),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东南)人。率百万众,攻入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长安被围后撤季,后不屈自杀。他曾有《题菊花》、《菊花》等诗作传世。

欢承渌渌咸康俗;
忙咏田园鲁直诗。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黄庭坚事典。

诗罢春风荣草木;
书成快剑斫蛇龙。
——黄庭坚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庭坚诗句联。

看花临水心无事;
啸志歌怀意自如。
——黄慎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黄慎(1687-1761)自题联。黄慎字恭寿,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为“扬州八怪”之一。雍正布衣,与郑板桥友谊甚深。字学怀素,善草书。以对母孝顺为人称道。

万象函归方丈室;
四围环列自家山。
——黄遵宪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诗人黄遵宪(1848-1905)自题联。黄遵宪,字公度,广东嘉应人。光绪举人,维新派。曾任驻外参赞。后参加戊戌变法。

光前已振家声久;
裕后还留世泽长。
——冯骥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冯骥才著《阴阳八卦》第八回《黄家后门联》语。

朝夕莫忘亲命语;
晨昏当荐祖宗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佚名作黄姓《七律·认宗》诗之颈联。诗的全文是:“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庥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绵绵世泽留孙子;
赫赫家声继汉唐。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氏源流”歌之联句。“黄氏源流歌”,即“内八句”全文是:“梅江江上旧华堂,阀阅相传江夏黄。百里华封留政绩,千年翰院擅文章。绵绵世泽留孙子,赫赫家声继汉唐。如见普谱应起敬,今人远仰昔高阳。”诗中梅江,指广东嘉应。高阳即颛顼。

西晋伦常南粤士;
六年庐墓一生心。
额匾:奉旨旌裱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黄氏宗祠二堂匾联(正面)。联语典指大孝子黄舒,为黄香之后(下同)。黄氏子孙多能继承孝的传统,将孝道发扬光大。因此,历代黄氏祖先中,又孕育出许许多多的大孝子。如晋朝时,在今广东东莞县出了一个孝子叫黄舒。传说黄舒家贫,靠自己的发愤工作来侍养双亲,父母去世之前,尽力满足他们的最后要求。凡父母心里想要的东西,就是远在千里也要找来。父母死后,起庐于墓上,坚持为亲人守护墓庐。虽深野无人,猛兽狂吠,也安然处之无异。在今天看来,这种为死去的亲人守墓的做法未免过分,但在当时却是至孝的表现。黄舒的事迹后来受到官府的旌表赞扬。后人又为他建立词庙,把黄孝子作为神来敬祭尊祀,这就是在广东东莞县的“黄孝子特祠”。千余年后明代有位伟大的剧作家汤显祖还为他写了一篇《东莞县晋黄孝子特祠碑》。

名开子舆当日里;
孝传司马鰄朝人。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黄氏宗祠二堂联(背面)。

巫家妇居然大贵;
女参军愿作男儿。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黄霸娶巫家妇,与共终身,后大贵。下联典指前蜀·临邛女黄崇嘏,易男服为蜀能军。

金墩入阁一相国;
黄府进士三尚书。
——佚名撰福建省莆田市黄石镇沙坂金墩黄氏宗祠联(1)
    祠祀江夏金墩黄氏初祖黄府(1130-1210年),字用藏,又字大方,号东美,行火二十一。宋进士平江令黄彻之季子。南宋初由兴化军(今莆田城西)西门巷徙居黄石镇金墩村遂为金墩开基祖;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登状元木待向榜进士,至宁宗历三朝累官从政郎、签书岳州平江节度判官、出知潭州长沙县事、转知扬州江都县令、通直郎、平海军佥判(宋代驻平海东美乡)通奉大夫。事以廉介称有惠政,士民德之,秩满疏请终养致仕归,谥清惠,追赐庙号金墩;配塘南陈士楚侍讲女诰封宜人赐御葬敕印石“黄府佥判”于陵前。始祖黄府陵园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西北三里许鸡峰山下北磨华严寺后殿东麓(陈宓秘书丞撰文,张渊篆额书丹)。黄府公崖书“宋石烟灵”遗迹今尚存,子黄安石宋进士朝请郎、出知河南南阳县事、翰林院馆阁校勘、朝奉大夫;长孙黄近新州府教授(子五:松、权、贾、昂、梨);次孙黄远校书郎(子二:棣、梧)居清江下墩。为福建黄氏望族之一,莆田黄石金墩黄氏居第古有读书亭,家声赫然,贤士辈出。

-----------------------------------------------------------------

〖黄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凤翔守魁卿督及第;
榜眼探花文武巍科。
——佚名撰福建省莆田市黄石镇沙坂金墩黄氏宗祠联(2)

光升汝良,锡衮治国;
法司宗伯,宰辅安邦。
——佚名撰福建省莆田市黄石镇沙坂金墩黄氏宗祠联(3)

水源深,江夏颍川光俎豆;
土德旺,石公山谷荐馨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三台县黄氏宗祠联。

地峙湖城,愿作祖先肖子;
支分梅月,期为盛世良民。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黄氏宗祠联(1)。祠祀开基祖黄鸿熙以下诸先祖(下同)。

学识渊博,紫阳一生著述;
襟怀阔达,安南千顷汪洋。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发迹江西,不愧武成世业;
播迁湖北,丕振山谷家风。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秭归县东平里黄氏宗祠联

祠宇重新,惟期光前裕后;
规模由旧,肃此春祀秋尝。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靖州县城的渠阳黄氏总祠(又叫“黄氏家庙”)正殿联。

树廿一宗支,追崇维廿一;
礼三千客食;配享以三千。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三台县黄氏宗祠族用联。上联典指黄峭山二十一子分为二十一支,下联典指即春申君养游土三千的盛事。(参见上〖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第一联之联释)

水源深,江夏、颖川光俎豆;
土德旺,石公、山谷荐馨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四川省三台县黄氏宗祠族用联。上联典指黄氏发源地江夏郡和颖川郡,下联典指和歌颂了汉初黄石、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勋业。

勉子谱新篇,遗响难忘徐刺史;
律躬同古曲,蜚声犹记阢乡侯。
——黄赞臣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隆回县石门乡黄氏宗祠联。

黄子炎孙,孝友一堂,赫赫矣紫云百姓;
宗功祖德,蒸尝万古,巍巍乎佳里宗祠。
——黄朝琴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南县黄氏家庙“崇荣堂”联

江夏黄童,天下无双,公树勋庸垂汉史;
琼南孙枝,海外生聚,世传孝友振家声。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黄氏宗祠联。

清白传家,若不涤虑洗心,曷以光昭令绪;
文章报国,须知禀经酌雅,庶几黼黻隆时。
——黄金池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学正“永享堂”联

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列;
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原湖广武昌府江夏县黄氏大宗祠“江夏堂”联。全联歌颂江夏黄氏源远流长和兴旺繁荣,而又突出黄香开创的孝友家风和文章勋业。

湘水绍家声,肯构肯堂,位叶乾坤钟地脉,
颖川传世泽,善继善述,序分昭穆振人文。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深圳市龙田黄氏“祖公堂”联。上联典指三国黄姓的著名人物黄盖。下联则指东汉·黄霸。

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俎豆昭前列;
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黄氏大宗祠“江夏堂”联

启后光前,想当年事业炳炳麟麟,自是既明且哲;
元功硕德,愿来世子孙绳绳继继,无忘显祖荣宗。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黄氏宗祠联(2)。

世笃忠贞,历宋、元、明以际国朝,百代冠裳垂统绪;
家传孝友,合绥、会、通而联黔芷,一堂俎豆荐馨香。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靖州县城的渠阳黄氏总祠(又叫“黄氏家庙”)正殿联。上联既突出了黄氏“忠贞孝友”的家族传统。下联又说明了靖州渠阳黄氏总祠为绥宁、会同、通道、黔阳、 芷江等地为黄氏的共同祖祠。

念祖父勤劳,若作室,若稽田,燕子诒孙,总廑绸缪于风雨;
维桑梓恭敬,如临深,如履薄,服畴食德,敢志陟降在庭阶。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联。

汉史著蜚声,记与胡吕诸公,梗和议、上弹章、翦除误国权奸,松柏后凋撑宗室;
肤功镇蛮服,历受元明数代,建专祠、隆祀典、酬报当年惠泽,梓荪繁衍遍渠阳。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30+30=60字)
    此联为湖南省靖州县城的渠阳黄氏总祠(又叫“黄氏家庙”)正殿联。

文人慧业播江西,看世谱留贻,八百载炳炳麟麟到今日,手泽摩挲、椒衍瓜绵,难忘旧德;
烈祖洪图开南国,喜家声继起,二十传原原本本在后昆,心香祷祝,箕裘弓冶,永迪前光。
——佚名撰黄姓宗祠通用联(34+34=68字)
    此联为湖南省宁乡县箭楼黄氏祠堂正殿堂柱联。全联典出箭楼黄氏是由江西分派,至题联当年(1886年)已历八百多年,传世20余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0-10 20:03:35 |只看该作者

关于“黄”字:

“黄”的普通意义是指黄色。《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从田,古文炎声。”但从黄字的古字形看却非如此。它的字形和本义,考古学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他的《金文丛考·释黄》中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黄字的初文(最原始的本字),是一个象形字,中间的环状物,当系佩之体,即双珩之所合成,也就是璧,上面是用来缠系玉佩的佩衿,古代称“复”,上面的一横是玉衡,下面是二系垂。中间的璧,古代又叫“璜”。从字形上看,黄字像上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饰的玉佩,它就是“璜”字的初文。可见,“黄”的最原始意思是指佩玉,在商、周青铜器文中,凡言赏赐佩玉,均用“黄”字,如《王臣毁名》有“锡女朱黄、玄衣”,《郢毁铭》有“命女赤市、朱黄、玄衣”,《三年颂鼎铭》有“锡女玄衣、赤市、朱黄”的句子。这些黄字,都是指佩玉。
    从字形上看,代表佩玉的“黄”字与黄颜色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黄字所以成为“黄色”这个词语的代表符号,又成为黄姓宗族的血缘标志,从文字学“六书”中的所谓假借可以找到答案。古人造字,最早的大多为象形文字,但光有象形,远远不够用,因为有许多概念仅用形象图案无法表达出来,所以又有会意、形声、假借等。比如颜色,并无形状,象形文字就无法绘形,这就要靠假借, “黄”字之于黄族黄姓就是这样。

黄姓起源:
    黄姓与本族远古先民对天然黄色的感悟有关。古人就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作为主要的颜色,并配上方位:青一东,黄一中,赤一南,白一西,黑一北。黄色的方位,正好在东南西北四向的中央。古老的中原大地,遍地皆黄,还有奔腾千里的黄河。
    黄姓的古代先民,是一个崇拜黄色事物的氏族,故自称黄人黄族。他们先有了黄色的概念、词汇,但却没有表示这一概念的文字;而喜爱黄色事物的这个“黄族”氏族,恰好他们又喜爱佩玉,于是,他们就以能反映本氏族特征的佩玉的图形符号来代表他们的氏族,这样,原来是表示佩玉的“黄”字,被借来表示黄色,成为黄色的符号,也成为表示黄人的标志。文字随着历史的演变,黄字的本义早已成为了历史,后人常用的却是它的假借义。

    以下具体介绍几种黄姓的来源:
    1、来源于少昊氏,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9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
    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诗·周南·葛覃》的第一节这样描写:“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呜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谐趣和原始愉悦。他们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
    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热河志》卷七十一潢河:“《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60里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
    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来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
    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的释义。
    黄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
    少昊,大约生当炎黄之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关于他的事迹,各种典籍的记载不尽一致,光是他的名字,各种典籍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写法,如“少昊”、“少皓”、“少皋”、“少嗥”、“睥”、“少阜”、“少晖”等,还有不同的称呼,如称为“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等。
    据《左传》、《帝王世纪》记载,少昊名叫挚。他的母亲,《帝王世纪》说是“女节”,《拾遗记》说是“皇娥”。《春秋元命苞》载:黄帝之时,有大星如虹,下流华渚(今河北省盐山东南),女节在梦中幻觉这颗巨大的流星落在身上,意感而生下了少昊。《拾遗记》卷一则更有一段神奇而缠绵的叙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当她来到穷桑的苍茫之浦时,遇到一位神童,他的容貌俊美绝俗,自称是白帝之子,即太白星之精。这位太白星化身的美少年,下凡降落在苍茫水边。他与皇娥相遇,便一见钟情。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依瑟而清歌,白帝子答歌,从此与皇娥嬉戏宴游,乐而忘归。享受了一段浪漫生活之后,皇娥便怀有身孕,后来生下一位圣子,取名叫“挚”。因生于穷桑,又取名为“穷桑氏”,也叫“桑丘氏”。这就是黄姓的远古始祖。
    少昊挚长大后,成为东夷族鸟夷的首领,后来氏族壮大,当上了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便从原来的住地穷桑(今山东省曲阜一带)迁都曲阜。
    少昊族是古史上确切记载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谈上古的氏族标记时云:“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是说,少昊即位之日,有风飞集于庭,少昊氏认为这是祥瑞之兆,因此以凤鸟为族神,以凤鸟为图腾,以鸟给各个氏族命名,称自己氏族为“凤鸟氏”。《拾遗记》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一段话:“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一号金天氏。时有五凤,随方之色,集于帝庭,因曰凤鸟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对少昊的功绩,有比较具体的记载:“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大意是,凤鸟氏,就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玄鸟氏,是掌管春分秋分的官;伯赵氏,是掌管夏至冬至的官;青鸟氏,是掌管立春立夏的官;丹鸟氏,是掌管立秋立冬的官……改善器物用具,统一尺度容量,让百姓得到平均的。这段话记载了少昊测量天象、制定历法、发展生产、订立制度标准的功绩。在历正、司分、司至、司启、司闭这五种鸟宫中,比起司分(春分与秋分)、司至 (夏至与冬至)、司启(上半年的立春与立夏)、司闭(下半年的立秋立冬)来,凤鸟氏是观象授时、确定历法的主体,故云“凤鸟氏历正”。这是少昊氏最大的功绩。《路史·后记》也说少昊氏是中国古代最早确定星宿的部族,曾“法度量,调气律,行二十有八宿”,还将北辰列为最尊贵的星位。后世以星宿定部族区域,以星定人,均源于此。少昊氏还是一个会创作乐曲的氏族,史称少昊曾作乐名曰《九渊》。
    另外,大量的神话传说也以各种神异的方式叙述了少昊在测量天象、制定历法方面的主要功绩。《帝王世纪》说,少昊当东夷部落联盟领袖,一直当了一百年后才去世。

    2、黄姓的血缘祖先,是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
    伯益的父亲是皋陶。《潜夫论·志氏姓》说:“梁、葛、江、黄……皆皋陶之后也。”
    皋陶,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传说他的外貌是青绿色,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是至诚的象征,能洞察人情,明白决狱。《论衡·是应》说皋陶治狱,当判决有疑时,就令獬豸决狱。传说中的獬豸,就是只有一只角的羊。据说它很有灵性,能分辨是非曲直,确认犯罪与否,如被疑对象有罪,獬豸就会以角顶触。这种办法很灵验,故典籍称其为“助狱为验”的“一角圣兽”,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市。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
    皋陶生了六个儿子(或说三个),长子大费(闭 bì 闭),即伯益,是黄、赵、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缘祖先。
    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赜凯(《水经·洛水注》引《百虫将军显灵碑》),又字虞余(《汉书人表考》卷二)。他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
    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吕氏春秋·勿躬》说他发明了以封占卜岁时吉凶的方法,又最早发明打井取水。关于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说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在佐禹治水的过程中,他立下了大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伯益也有功劳。舜便赐给伯益白色的旗旒,并说:“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史记·秦本纪》)舜的话果真灵验,后来伯益的后嗣非常繁盛发达。
    《国语·郑语》上说,伯益能议百物,以佐帝舜。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云:“伯益综声于鸟语。”说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上所言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为虞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记载,说舜派遣伯益担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烧山泽,迫使猛兽逃匿,使过着畜牧流徙生活的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垦种的生活。后世尊他为保佑人们免遭猛兽伤害之神——“百虫将军”,并修庙祭祀他,就是这个原因。
    舜对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姚氏嫁给了他,并且封伯益于费,所以伯益又叫大费,或叫费侯。
    舜之后,夏禹继承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对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后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夏禹在位10年,东巡会稽时逝世,临终遗言传位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将王位避让给了夏启,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在华夏族人的拥立下,夏启于是即天子之位。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原来氏族社会“公天下”终于被阶级政权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吴内传》),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

    3、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4、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5、黄姓源自湖南陆公
    南陆公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南洋地区等。如江西永丰《龙山黄氏宗谱》、鹳薮谱、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都宗南陆为一世大始祖,或称为“天下黄氏发源之远祖”。南陆系昆吾长子。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7、黄姓源自黄国以国为姓
    黄国的建立:
    ② 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 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8、别姓改黄姓
    ① 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黄、王不分。《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八:“闽州越地……皆蛇种,有王姓,谓林、黄等是其裔。”可知古老闽越王姓中有一部分是因音读混淆而改姓黄。又据《幼学堂文稿》卷四《黄忠桓公墓碑》记载: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后改姓黄,迁开原卫,封靖南王,后以身殉国。
    ② 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孤,依永嘉黄氏,遂改其姓名。后迁富阳,其裔为富阳黄氏。
    ③ 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载:黄氏,即巫双瑞后裔。
    ④ 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氵晋)之父黄铸,本姓丁,为丁应复之子,人继义乌人黄塄为后,遂改姓黄,生子黄(氵晋)。今义乌黄氏,多为其后。
    ⑤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⑥ 金改黄。据《棠溪黄氏族谱序》载,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居临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难而易金为黄。宋隆兴年间,有金氏后裔黄细二迁居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
    ⑦ 范改黄。《桐江集·黄堂记》云,邵武人黄洽,本姓范,婺州兰溪人,嗣黄氏为后,遂改姓黄。

    9、少数民族中的黄姓:——“黄洞蛮”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黄姓之源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黄氏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闽州越地的越族黄氏。历史上少数民族黄姓的产生,完全是汉族黄姓宗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同化的结果。这一融合同化过程,早在黄国灭亡之后就开始了。
    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姓遗民们被楚国征服者强制驱逐出潢川故土,接着便大规模向东南、西南和广大江南地区迁徙。数百年后,至秦汉时期,黄姓遗民们已散处于江南、闽粤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带的广大地区。先秦时期,楚国江南的这些地区是当时的巴、濮、蛮、越等少数民族生活和栖息之地,因而被人们视为“南蛮荒服”的不毛之地。黄姓遗民南迁江南后,因长期与当地的土著蛮越杂居生活,到秦汉以后便有一部分黄国遗民被完全同化而融合到土著蛮越民族中去了,形成我国南方蛮越土著民族中的黄姓。
    黄洞蛮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六朝隋唐时期的黄洞蛮是由汉魏时期南方蛮越黄氏族姓发展演变而成。
    它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陈朝。《陈书·淳于量传》:“天嘉五年(564年),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黄洞。”又《陈书·孙场传》:“仍迁衡州平南府司马,破黄洞蛮贼有功。”这就是“黄洞蛮”之史的最早出处。黄洞蛮,也写作“黄峒蛮”,是指黄姓的溪洞蛮夷。由于汉族封建政权不断征伐和拓展,生活于湘南岭北的一部分黄洞蛮也被迫随着其他蛮越民族一起不断向南迁徙。至隋唐时期,他们已广布于岭南两广地区,成为这一时期岭南少数民族西原蛮、乌浒夷等蛮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黄洞蛮的势力不断增强,故《新唐书·西原蛮传》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西原蛮中的黄氏家族,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栏剑?黄氏即行攻击,把这两个家族势力一直驱赶到了海边。
    生活于岭南地区的黄洞蛮,不仅受到唐王朝沉重的赋役剥削,而且深受以买卖僚蛮人为奴再输于内地的“僚市”之害。至德元年(756年),黄洞蛮首领黄乾曜在黄峒(今广西大新县西)聚众起义,得到了陆州(今钦州)、朱兰 (今东兰)、武阳(今罗城北)等一百余洞西原蛮僚的积极响应,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18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声势浩大。黄乾曜又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机构,自称中越王,并以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坚持起义斗争达4年之久。乾元二年(759年),唐王朝派大军镇压,同时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经过大小二百余战,才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首,余部归顺了唐朝。
    后来,黄洞蛮与唐王朝的关系趋于缓和,黄氏峒僚中部分子弟便走出山峒,参加唐政府的科举考试,有的因此加入了读书做官的行列。
    公元8世纪末9世纪初,岭南蛮洞黄姓势力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又迅速强盛起来。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黄洞蛮首领黄少卿、黄少高兄弟在厂‘西黄洞聚众起义反唐。唐王朝调遣大军镇压,起义军失利,被迫接受招安。元和二年(807年),唐王朝特任命黄少卿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不久,黄少卿兄弟再次率部起义,接连攻占18州之地,席卷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广大地区,纵横岭南两广,公开与唐朝分庭抗礼,其声威远振宇内。
    唐文宗李昂太和年间(827—835年),唐王朝以经略史董昌龄、董兰父子为帅,采取剿抚齐下的政策,终于讨平了反叛的各洞势力,收复黄氏所占的18州,给黄洞蛮以沉重的打击。从此黄洞蛮一蹶不振,黄氏势力元气大伤,族姓成员大多奔散,有的走出山寨,融人汉族;有的南逃至越南,成为今日越南京族中的大姓;有的逃奔至湖南、贵州,成为后世当地侗族、布依族大姓;留居广西的黄洞余部,则多归太州刺史黄伯管辖,其后裔演变成今日广西壮族黄氏。

--------------------------------------------------

黄姓迁徙史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今日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就是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
    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故其族人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
    晋代,由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这三未蟮恼铰遥?性?吮黄瓤涨按蠊婺5某中?锨ā?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 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宫随其人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守恭者,于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69年)随陈政、陈元光人闽,垦荒致富,其子孙蕃昌兴旺,成为闽南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人闽,定居浯州。今福建金门黄氏,多为这支随陈渊入闽的黄姓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
    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据宋人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记载,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黄惟淡,也是唐末从光州固始人徙昭开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黄氏人闽的一个重要“源头”或途径。
    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体》载,括州松阳郡四姓之首为黄氏,婺州东阳郡五姓有黄氏,濮州濮阳郡六姓有黄氏;据北宋《太平寰宇记》,鄂州江夏郡三大姓之首为黄氏,泉州南安郡五大姓之首为黄氏,处州缙云郡三大姓之首也是黄氏。隋唐时期,黄姓由一而二,开始主宗分流,分为两大支:金华黄氏和邵武黄氏。
    还有一支与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两派黄氏都有着渊源关系且也属于江夏分支的著名黄氏宗族——江西盱江黄氏。
    盱江,位于今江西省南城县东南,是古代的一个小驿站。盱江黄氏,兴起于唐代中期。盱江黄氏是江夏黄香曾孙黄琬的一支后裔,其始祖是黄孟偻。
    黄孟偻,字德崇,一字广成。他是江夏黄香的第十六代孙。生于唐高宗仪风丙子年(676年)二月十五。原籍江夏安陆 (今湖北武昌一带)。唐玄宗天宝丙戌年(746年),黄孟偻以70岁的高龄中进士,官任西台御史。不久,他奉命南巡江南临汝府。在巡视途中病于盱江,后就近安葬。夫人李氏故世后,合葬于此,即盱江麻姑山。黄孟僯的子孙为了守护祖先坟陵,没有再回江夏故地,而是留居落籍于盱江,后来形成了有名的盱江黄氏。他们将自己的族姓郡望定在安陆,故后世凡以“安陆”为郡名的黄姓,都共宗黄孟僯为始祖。
    盱江黄氏发展到第四代也即黄孟僻的曾孙辈黄省谕兄弟三人时,各有功名,家族大昌。这时,宗族也开始分枝。
    黄翰长子黄省谕,字保仁,唐宪宗年间(806—820年)进士,官御史大夫。夫人吴氏,生5子:羽衣、裘、表、裹、衰。兄弟 5人,支分数派。黄衰、黄裘兄弟二人,徙居茅山。黄表一支,家族最旺。他排行老二,居盱江。黄表的后裔,极为兴旺,散布于江西全省各地。他成为后世官溪黄氏和抚州、金溪等派黄氏的共同始祖。黄表长子黄琬,后迁居福建邵武,成为福建邵武黄氏的一支。次子黄琰,徙居金溪(今江西金溪县)枫林乡大柘村。据《湖南黄氏世谱》记载,仅黄琰这一盱江分支,就裂变出今天的乌石、火源、常丰、桂田、新田、新庄、田步、东乡、牛头岭、五里冈、五凤、宝峰、贵溪、安仁、团山、峡山、岩背、路口、蓝田、瑞州、饶山、砂源、沂阳等不同黄氏支派。
    黄翰的次子黄省和,字保义,又字仁甫。生于公元796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官任秀州崇德县令,后升节度使,封万户侯。生子黄荣。五代时期,为避战乱,这支家族便从盱江迁居至浙江金华府(今金华市),构成金华黄氏的一支。
    黄翰第三子黄省居,字保信。唐宪宗期间(806—819年)官任淮南转运判官。生2子:宝、贾。长子黄宝,初任仆射之职,后官至银青光禄大夫。他的后裔,又分居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余江县),成为今日江西安仁黄氏始祖。次子黄贾,也官至银青光禄大夫。黄贾生3子:老大黄实,与妻张氏携三个儿子黄伯、黄住、黄任一起迁往福建邵武灵槎故城开基立业,是盱江黄氏入闽的又一个重要分支。老二黄陈,其后裔迁居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老三黄陵,徙江西广信府(今江西上饶市)。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江夏人黄震,官至焕章阁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黄氏忠孝两全,江夏无双,历代簪缨”的御批。宋代还有尚书左仆射黄潜善,他有9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居梅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
    浦阳黄氏自黄苾开始,祖孙3代8人均为官入仕,并出了3个进士,从而奠定了黄氏家业。但从第四代起,各支大多开始衰落。传至黄门侍郎(官名)黄汝知一代,浦阳黄氏又家业复兴,声威重振。
    婺州(金华郡)浦阳黄氏主宗传到第十七代,即江夏黄香的第二十六代黄洪、黄浩兄弟二人时,正值唐末五代之际。洪、浩兄弟二人,共生了8个儿子。其中黄洪生子三人:秘、瑕、琰;黄浩生子五人:琛、璞、圮、琬、珍。浦阳黄氏第十八代的这兄弟8人,后来分居各地:黄苾由浦阳迁郯县(今浙江嵊县)双井,黄瑕一支迁江西丰城洗江,黄琰、黄璞同迁江西弋阳,黄琛一支徙居江西清江,黄圯迁居江西洪州分宁(今修水),黄琬一支徙居建宁浦城(今福建浦城),黄珍的两个儿子黄兰、黄苣则分别徙居江西崇仁和浙江湖州。
    ② 邵武黄姓:这支黄氏,最初是由江夏北迁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然后再折而向东,于隋唐之时再迁居于福建邵武。
    黄峭山,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其名,其事,虽不见于经传史志,但在黄氏族人中、在黄氏家乘中,他事迹独特,名望尊显,流传久远,几乎无人不晓。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优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吴氏,诰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郑氏。这三位夫人各生7子。这21个儿子,个个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孙兴旺,后嗣蕃昌。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③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
    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
    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④ 嘉应客家黄氏 (宁化客家黄氏分支)
    嘉应客家黄氏的开基始祖名叫黄僚。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黄僚,亦作黄辽,字海虎,号良臣,南宋(一说元代)人,是峭山公第八子黄化的裔孙。是南宋时期进士,初任大理寺丞,隆兴三年(1165年)升琼州太守,为官海南。任职期满后告老还乡,途经嘉应时,爱此地水秀山清,便卜居于嘉应州城西厢五马坊水巷口。黄僚移居嘉应后,家族兴旺,成为当地望族。其子孙广布于粤、闽、赣三省各地。在嘉应州城的黄氏宗祠里,至今供奉黄僚为始祖神。
    福建邵武黄氏许多支中除了最著名的一支峭山派,另外黄膺派也很著名。
    黄膺,据多种文献资料所述,他是唐中叶人。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徙居福建邵武,成为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黄膺的后裔,非常显贵,北宋时出了著名的尚书右丞黄履和大书法家黄伯思,因此,家族名扬天下。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
    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
    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
    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
    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
    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
    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
    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
    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
    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
    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
    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 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
    移居欧美澳 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兴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

黄姓家谱介绍

    黄姓谱牒源起于何时,史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传说早在商朝,便有陆终第四十四代孙黄成德,创修最早的黄氏宗谱传后。黄成德的第十一世孙黄飞虎,因逃避商纣王迫害而改从母姓"王”氏。后黄飞虎曾孙黄爱辅、黄爱弼等以家藏谱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复姓“黄”氏。商周时期,黄国已是一个独立的小邦,作为一个国家,已有专门记录黄国王族历史和世系的谱牒了,因而商周时期便应有黄姓谱牒。
    传说战国末年楚相春申君黄歇也曾删改增修黄氏族谱,并将谱系上呈御览,又亲自制定了黄姓最早的字派。
    汉魏之始,门第始兴。谱牒学也于此时开始发达起来。江夏黄氏,这时才开始了确实可信的家史族谱在民间流传。六朝隋唐是中国谱牒之学始盛时期,但因为当时黄姓的衰落,黄氏族谱也就不见于《魏书·官氏志》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间流行。
    直到宋代,随着黄姓的兴旺,也出现了黄氏谱牒的繁荣。各地黄氏纷纷立祠修谱,家传、谱序,多见于当时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来,黄姓谱牒之学更加发达,长盛不衰。这一时期的许多族谱,至今仍被流传和保存下来。“文革”破“四旧”时期,大陆中断修谱,许多谱牒也遭焚毁,而港台、南洋则未曾中断,许多家谱还被公开出版发行。如台湾即于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黄氏族谱公开出版。近年来,在大陆内地兴起了修谱和寻根之热。
    目前,有较大价值的黄姓族谱,一是《竹桥黄氏族谱》20册,民国十五年浙江余姚“悼伦堂”第五次重修。该谱修撰极精,卷首有大理学家王阳明的序,又载有自汉丞相黄霸以后历代名人画像计80幅。族谱体例,“寓纪事于《编年》,以《世表》为伦次”。编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传》一门,入传者有81人之多。此谱现存浙江余姚市梨洲文献馆。二是《经铿黄氏家谱》,该谱为清光绪“敦睦堂”第七次修谱,计30卷,现存武昌辛亥革命纪念馆。三是《禾坪黄氏大成宗谱》4卷,清光绪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黄氏的重要史料,现存当地黄峭山裔孙处。四是《渠阳黄氏世谱》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黄氏总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黄龟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传于湘黔地区。

--------------------------------------------------

黄姓家谱文献目录
(引自《中华姓氏通史》 刘佑平 东方出版社 2000.12)

〖北京市〗
    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美国(清)黄承林纂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一册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吉林省〗
    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清钞本一册 藏地:江苏苏州市图书馆

〖上海市〗
    上海。金山黄氏族谱:(清)黄玠 黄端履编纂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中国图书公司 铅印本 二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日本 美国
    上海嘉定·重辑[上海]黄氏雪谷公支谱:(民国)黄士焕重纂 1948年三鑫印务局铅印本 藏地:江苏常州市图书馆(存1、3、4卷)
    上海崇明·黄氏家乘二十二卷:(清)黄汉荣修 清同治九年(1810)务本堂刊本 藏地:上海文化管理委员会 美国

〖江苏省〗
    江苏丰县·九华堂黄氏族谱十卷: (清)黄火敦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石印本 藏地:江苏丰县顺河乡黄庄村
    江苏江都·维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二卷:(民国)黄承良修 刘崇泉纂辑 1931年中宜堂活字本 十二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美国
    江苏南通·黄氏支谱不分卷:(清)黄世谦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礼堂刻本 一册 藏地:江苏南通市图书馆
    江苏海门·黄氏家乘:木刻本 藏地:苏州大学(存二册)
    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清)黄元鹏续纂 清咸丰二年(1852)木活字本二十四册 藏地:日本美国
    江苏武进·毗陵黄氏宗谱十二卷:(清)黄敦懿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55)敦本堂活字本八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东直黄氏玉林公宗谱四卷:(清)黄永全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四册 藏地:日本美国
    江苏江阴·青畅黄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黄震宏修 黄淡佳编辑 1947年立木堂活字本 二十册 藏地:吉林大学

〖浙江省〗
    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 一册 藏地:美国
    浙江余杭·黄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余杭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萧山·黄氏族谱三十卷:清嘉庆五年(1800)萃焕堂刊本 四十三册 藏地: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残缺三册)
    浙江萧山·黄氏备遗录附昭潜录二卷:(清)黄春林等编 清嘉庆十二年(1807)萃涣堂木活字本 一册 藏地:日本美国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清)黄尊编 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二十一册 藏地:浙江省图书馆(存二十五卷)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二十四卷:刻本 二十一册 藏地:上海图书馆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续寻一卷搜遗寻一卷词翰录四卷备遗录二卷词翰续 录二卷:(清)黄中咸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萃涣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省图书馆 日本美国
    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词翰录四卷备遗录二卷词翰续录二卷:黄伯英编辑 1925年萃涣堂活字本 四十四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四明石桥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陈宪曾 黄敬贤等纂修 17年世锦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藏地:浙江宁波天一阁文物保管所
    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黄博汝 黄时清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二十册 藏地:河北大学
    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民国)王醒华 黄恒泰纂 1936年刊本 藏地:浙江慈溪县档案馆(存二卷)
    浙江象山·马坡黄氏谱一卷:(民国)屠耀台续修 1921年钞本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象山·溪沿黄氏族谱一卷:(清)鲍之交新修 据清嘉庆十六年(1811)钞本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象山·黄氏宗谱一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藏地:浙江象山县文化管理委员会
    浙江绍兴·汤浦岭下黄氏宗谱四卷:(清)黄锡元修 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本四册 藏地:河北大学
    浙江绍兴·会稽汤浦岭下黄氏宗谱四卷:(民国)黄永和 黄大堃等重修 1917年望烟堂活字本 四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陈村黄氏宗谱十卷:(清)黄培清等续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五桂堂活字本 十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绍兴·会稽陈村黄氏宗谱十卷:(清)黄秀甫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桂堂了本 十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兰溪柏山黄氏宗谱四册:1928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伯社乡井头村
    浙江·兰溪金黄氏宗谱六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屏山乡何夏庄
    浙江·兰溪蛟湖黄氏宗谱十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新周乡(二部,其一残)
    浙江·兰溪黄氏宗谱三卷:1919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兰溪县朱家乡
    浙江义乌·赤山黄氏宗谱三卷:琴堂等纂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馀庆堂木刻本 藏地:浙江金华市文化管理委员会(存卷1)
    浙江·义乌黄氏宗谱四卷:黄庆荣等重修 1928年活字本 四册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衢县·东坑仓黄氏宗谱三卷: (民国)黄金声修 1943年顺德堂木活字木 一册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
    浙江·临海黄氏宗谱口口卷:(清)黄瑞纂 清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5、6、13)
    浙江·临海芙蓉黄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1917年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临海县博物馆(存卷10)浙江临海县桃渚乡芙蓉村(存卷首、1)
    浙江常山·黄氏宗谱一卷:(清)吴敬先重修 清光绪十年(1884)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县毛良坞乡溪源山村
    浙江常山·黄氏族谱一卷:(清)谢耕来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县东鲁乡林坂坞(不全)

--------------------------------------------------

黄姓字辈

    派语 (字辈、字派):
    黄姓字派一般为四言、五言、七言一句,每一字派又分别由四句、八句或多句组成。以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续修《黄氏宗谱》字派为:
    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字派为:
    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后又续派语为: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湖南常德市回族黄氏字派为:
    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
    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
    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江西龙山黄氏宗谱字派为:
    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
    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
    继往开来,奕叶衍庆。

    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派为: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
    后又续百字派语为:
    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
    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浙江陡亹黄氏字派为:
    积善允征祥百世,应怀祖泽;立心思济同一源,共振家声。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0-10 20:04:23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黄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黄克诚大将
    黄克诚(1902-1986),1925年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
    抗战期间,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三四四旅政委,第二、四纵队政委,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
    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领导创建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中共西满分局副书记、代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委,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天津解放后,曾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
    建国初期,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同彭德怀等一起被错定为“反党集团”。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78年12月,被平反昭雪。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78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纪委常务书记;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4岁。

    黄永胜上将
    黄永胜(1910-1983),湖北省咸宁县人。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团长、第二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二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热辽纵队司令员,热河、热辽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东北野战军第痃从队司令员,第四进驻战军十四兵团副司令员,13兵团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华南军区、中南军区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兼军政大学校长,军委办事组组长。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参与林彪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971年被撤职。1973年被开除党籍。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依法剥夺黄永胜获得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3年4月26日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在青岛市台西医院逝世,终年72岁。

    黄火星中将
    黄火星(1909-1971),江西省乐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戈阳第四旅击大队政治委员,赤色警卫师第一团政治委员,红11军第33师95团政治委员,福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福建第二纵队政治委员兼第五支队政治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3团团长,新四军第7师19旅55团政治委员,第7师政治部副主任,和含支队政治委员,19旅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25军、29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十兵团政治部主任,福建军区政治部主任,厦门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江苏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兼中央军委总直属队政治部主任。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1年4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57岁。

    黄志勇中将
    黄志勇(1914-——),江西省崇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崇义县委执行委员、区委宣传科科长,红七军第56团政治处技术书记,军政治部地方工作团宣传队分队长,红3军团第16团俱乐部主任,第六师俱乐部主任,红8军团第63团政治委员,红五军团第3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教员,第四大队主任,军委总参谋部作战科代科长,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组织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独立第十四旅副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独立第16旅政治委员兼中共热中地委书记,冀察热辽军区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参谋长,第四野战军13兵团参谋长,湖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兼第12兵团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荆江分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中南军区工程部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装甲兵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黄新廷中将
    黄新廷(1913-——),湖北省洪湖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九师连长、营长,第4师12团参谋长、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团长,358旅副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358旅旅长,西北野战军1师师长,第一野战军第3军军长,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被增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黄远少将
    黄远(1911-1992),广东省宝安县(今深圳市宝安区)人。毕业于复旦大学,是复旦大学的高才生,会英文和日文。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民运部干事、调研科科长、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山东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1942年到山东军区后,山东的敌伪军工作顺利展开,多次召开敌军工作会
议,研究敌军工作的任务、政策、方法,统一编印敌伪军工作教材,拟制对敌伪军的喊话和标语口号,在各地建立武工队、敌工站,选调干部充实和加强各级敌工部门,把山东军区的敌伪军工作和统战工作搞得有声有色。1944年,有四大股伪军8300人反正,编为山东军区四个独立旅,小股伪军反正有7000多人。山东军区俘虏的日本和朝鲜人员,成立了日本解放联盟和朝鲜独立同盟,作了许多反战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济南市政府秘书长,第三野战军政治部联络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南京市委秘书长、市政府财政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政工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国防部第十研究院政治委员,国防工业政治部副主任,政治学院副教育长、训练部部长。
    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因病逝世,终年81岁。

    黄厚少将
    黄厚(1913-1992),江西省安福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6军团16师49团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第49团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挺进大青山,参加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绥蒙军区
骑兵1团副政治委员,骑兵第4支队支队长,骑兵2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绥蒙军区绥东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98师副师长,参加了第4次战役。负伤回国后,历任绥远省军区察盟军分区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平地泉军分区司令员,乌兰察布盟军分区司令员,内蒙古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副司令员。1978年升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1981年7月离职休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月11日因病呼和浩特市逝世,终年79岁。

    黄烽少将
    黄烽(1916-——),原名黄宝澄,福建省福安县人。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3支队6团技术书记、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政治处副主任。1939年初秋,老“江抗”奉命西撤,在沪宁路东阳澄湖畔的后方医院留下一批伤病员,他们在人民群众掩护下,为避开日、伪、顽的追捕,分散隐蔽于芦滩、芦荡之中。有一天湖水猛涨,激流中冲走一位伤病员,当时在那里养病的老“江抗”五路参谋长夏光发觉这样不行,就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伤病员会议,进行姓名登记,当时有36个伤病员,夏光组织轻伤同志出来放哨。到了1939年11月6日正式成立新“江抗”,以痊愈的伤病员组建了特务连(实际兵力一个排)。这段故事后来编成了家喻户晓的京剧《沙家滨》。刘飞(中将)和黄烽就在36名伤病员之中。黄烽后来担任新四军6师18旅52团政治处主任,苏中军区高宝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新四军1师2旅5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7纵59团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89团政治委员,第11纵队32旅政治部主任,第3野战军第29军86师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第11师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冲击指挥所空11师政治委员。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回国后,任空第11师政治委员,空军政治部群众工作部部长,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黄萍少将
    黄萍(1917-2002),江西省大余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0军医处看护员、电台报务员,中央第二梯队电台报务主任。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之后,与红四方面军电台突然失去联络,引起中央领导严重关注。黄萍耐心呼叫、守听,终于和红四方面军电台恢复了联络。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调到红四方面军电台任报务员、报务主任,援西军电台报务主任。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电台报务主任,支队电台队长,山东纵队司令部电台队报务主任、副队长,中央山东分局电台区队长、通信科长,胶东军区司令部电台副中队长、通信股股长、通信科科长。参加了胶东区1942年冬季反“扫荡”和山东军区1944年冬季攻势作战,跟随部队转战南北,出色地完成了电台收发报任务。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司令部电台副中队长、通信股股长、通信科科长,第三野战军东线兵团通信分局副局长,华东军区通信联络局业务处处长,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电信处副处长兼华东电信管理局副局长,江苏省南京市电信管理局局长、江苏省邮电管理局局长。参加了解放高密、即墨、孟良崮等战斗和淮海、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邮电部工程管理局副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处长,军委通信部工程建设处处长,通信兵副参谋长兼工程建设处处长,沈阳军区司令部通信兵处副主任、司令部通信兵部主任,通信兵学院院长,总参通信部副主任、顾问等职。经常深入基层、深入部队调查研究,不断探索现代通信的特点和规律,重视通信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部队建设,为我军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0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1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黄霖少将
    黄霖(1914-1986),湖南省浏阳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3军7师20团排长、副连长、连长,红1军团第2师4团军长、营长,中央军委警卫团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北公学大队长,八路军120师旅教导营营长,新四军第5师1支队参谋长,第5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第5师2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5师13旅副旅长,河南挺进兵团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桐柏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豫西地委书记,中共豫皖苏第4地委书记,第二野战军第11军32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益阳军分区司令兼中共益阳地委书记,华南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粤中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防空军副司令员,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6月24日因病逝世,终年72岁。

    黄一平少将
    黄一平(1903-1980),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人。1919年考入县立高等小学,1921年考入县立中学。在中学参与发起组织贺县中学学生会,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与党失去联系,1938年重新入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曾任广西特委委员,同年10月偕同邓拔奇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报告广西斗争情况。返回香港后,邓拔奇代表特委改组成立中共广西临时省委,指示黄一平重回浔州四属,设法收集被打散的农军坚持武装斗争。黄一平回广西后,因找不到交通联络站折回香港,香港交通联络站也撤离,黄一平失去与党组织的联系。1929年任红7军前委委员,被任命为红19师55团政治委员,红7军前委在“打到柳州去”、“打到桂林去”、“打到广州去”的口号下,制订了“先取桂林,然后向柳州推进”的进军方案。军前委调黄一平只身潜赴桂林搞兵运,待他在短期内创造基础和联络点后,前委再派30余名连、排干部潜人桂林作内应。数天后,红7军决定放弃攻打桂林、柳州、广州的冒险计划,挥师转战粤湘赣边以期与朱、毛红军联络,指示黄一平暂在桂林汽车工人中从事地下活动。1931年,黄一平在广州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在广州设立联络点,从事兵运工作。1932年被国民党当局查获,跳楼逃脱。先后在香港、云南、广西、福建寻找党组织未果。1932年经越南转赴云南省的广南县,在南生公司做了两年的记帐工作。1935年到澳门大华公司做工,后在国民党福建省同安专员公署和蒲城县政府当事务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得知原红7军军长张云逸出任新四军参谋长,于是奔赴皖南,见到张云逸,谢绝了让他到第3支队当副官的安排,到教导队当了学兵,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由学兵、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教导队干事、副队长,至1940年任新四军教导大队大队长,率领教导大队浴血奋战7天7夜,重创顽军,确保阵地不失。由于他在半塔集保卫战中的出色表现,被提升为8团团长,黄桥决战时任新四军独立团团长,后历任新四军第5支队团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8分校军教科长、训练处长,1942年任新四军2师4旅参谋长,1944年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任淮南军区第4旅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7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3师政治委员,1947年9月任10纵第二参谋长,1948年3月任6纵副参谋长,1948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第43军第二参谋长。参加解放四平战斗、辽沈战役,率部直驱津唐地区,截断傅作义集团海上逃路,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江西、广州、湛江、海南岛的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南军区第二副参谋长,中南军区广东武装部部长,广东军区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参谋长,1964年转业,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常务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分管三线建设工作。1972年离职到桂林休养。1977年12月被推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0年12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黄仁廷少将
    黄仁廷(1911-1982),安徽省六安县石婆店镇邓冲村人。1928年参加农民协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5师225团连长,红28团特务营营长,鄂东北独立团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坚持了南方叁年游击战争。1937年肃反曾被撤职、扣押。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4支队9团营长,第14团营长,主力军第2师津浦路东联防司令部特务营营长,盱嘉支队独立团团长,甘泉支队副司令员、司令员,淮南军区独立旅3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6师18旅副参谋长,第6纵18师副参谋长,淮北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江淮军区第2军分区司令员,警备1旅旅长,第14旅旅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24军71师师长,空军第29师师长,山东省军区昌潍军分区司令员,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2年12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黄文明少将
    黄文明(1908-1995),江西省兴国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6师17团团部技术书记,第5师政治部干事、团政治处技术书记、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2团政治委员,中共完县县委书记兼支队政治委员。第3军分区2团政治委员,第3军分区政治委员。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4纵4旅政治委员,第11旅政治委员,第9旅政治委员,第3纵9旅政治委员,第8旅政治委员,第63军188师政治委员,第一野战军1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副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兵团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志愿军第64军政治委员、志愿军干部部副部长、部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工程兵副政治委员,通信兵政治委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族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9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黄正清少将
    黄正清(1903-1997),藏族,汉名黄正清,藏名洛桑泽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采玛村人。从小在家放牧,练就了一手百发百中的好枪法。曾任地方保安司令。彭德怀元帅曾称赞他“为全国少数民族走上革命道路作出了榜样”。
    解放战争时期,黄正清(洛桑泽旺)担任蒙古族拉卜楞的保安司令,还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国民党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等职。1949年秋,解放大军进军西北,洛桑泽旺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率部队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解放大西北建立了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正清(洛桑泽旺)先后担任过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副部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长,甘南军分区司令员,甘肃省副省长。是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10月6日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94岁。

    黄玉昆少将
    黄玉昆(1917-1997),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青年团区委宣传科科长,红3军团参谋处文书,第4师政治部秘书。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连政治指导员,115师警卫营政治教导员、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教导第5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滨海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挺进纵队第四支队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19旅副政治委员、第1纵队3师副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38军112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第3航空学校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主任,福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是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8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80岁。

    黄玉庭少将
    黄玉庭(1912-1991),原名黄应庭,江西省万年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0军83团副排长、指导员、连长、副营长,中央苏区第1分区第2大队队长,第6大队大队长。坚持了南方叁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2支队4团营长、团长,第6师18旅代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6纵16旅46团团长、旅参谋长,华东野战军6纵16师副师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71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预科总队总队长,1951年5月,71师改编为空15师,任空第15师师长。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15师师长。空15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战绩不俗,击落敌机51架,击伤16架;被击落41架,被击伤37架。回国后,离开空15师,任第2航空预科总队总队长,后来离开空军,先后在山东省军区三个军分区(德州军分区、惠民军分区、淄博军分区)担任司令员,后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3月20日因病在济南逝世,终年79岁。

    黄立清少将
    黄立清(1913-1988),湖北省大悟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立清任红21军连政治指导员,第92师274团政治处主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科长、组织部副部长,红31军第91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6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120师独立第1旅2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黄立清任晋绥军区第11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绥蒙军区副政治委员,绥远军区第22师独立第11旅旅长,第22师师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立清任西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沈阳军区防空军司令员,军区空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治委员。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3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黄有凤少将
    黄有凤(1914-1989),江西省兴国县东村乡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兴国县乡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军学校团政治处干事,军委机要秘书,西方野战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指挥部机要科科长,军委机要处代处长,中共中央机要科股长、机要科办公室主任兼机要训练班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机要处处长,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第一副局长,总参谋部机要局局长、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7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黄光霞少将
    黄光霞(1915-2002),河南省新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留在军部任战士。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任红4军10师30团通讯员、通讯班长、排长,军部特务营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31军39师278团营长,参加了苏家埠、商潢、黄安等战役和中央根据地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385旅1团副团长,东进纵队第8支队2团团长,第1团副团长,太行军区新7旅19团团长。参加了“百团大战”和数次反“扫荡”战役战斗。1941年组织和指挥了枣强县娄子镇战斗,被列为129师10个典型战例之一。1942年,19团被授予“冀南战斗模范团”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11军分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14纵队42旅旅长、衡水军分区司令员。战争年代作战英勇,指挥果断,4次负伤,被评为三等甲级残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军事运输部部长,河北军区沧县军分区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为部队建设做出了贡献。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2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黄连秋少将
    黄连秋(1912-1982),又名黄长岳,湖南省平江县虹桥枧黄村人。1928年9月随国民党新八军毕占云部起义,奔赴井岗山参加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师3团班长、连政治指导员,第1团卫生队政治指导员,师卫生队政治指导员,第1团政治处副总支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独立1师1团总支书记,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3团政治委员,第3团政治委员,第2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34团政治委员,第二区队政治委员,第13军分区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察哈尔军区独立4旅政治委员,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3旅政治委员,第20兵团第66军198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98师政治委员,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政治部主任,华北空军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0岁。

    黄作珍少将
    黄作珍(1914-1991),江西省宁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宁都县少先队队长,红1军团第2师第4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第1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师供给部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组织干事,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3军分区2团政治处主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大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陆军军官学校第2大队政治委员,军政干部学校第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华北军政大学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陆军学校政治部主任,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19兵团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卫戍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月24日因病逝世,终年77岁。

    黄忠学少将
    黄忠学(1911-1992),湖北省天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9师警卫营书记,红二军团6师18团代政治委员,红2军团4师宣传科长。是个有文化的干部,在任红2军团4师宣传科长时,编写过一出话剧,内容是反映湘西根据地反围剿中活捉敌师长张振汉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教导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120师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主任,第358旅教导营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第9军分区游击队支队长,第9军分区司令员,第一野战军第7军政治部主任。第7军的前身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吕梁军区机关一部和独立10旅、独立12旅。1949年7军由晋入陕,接着解放甘肃,留驻天水地区,参加修建天兰铁路。1950年,7军20师、21师分别开赴济南、锦西改编为炮兵部队,军部仅辖19师。1951年,7军撤消番号,军部一部分充实第一高级步兵学校,调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一高级步兵学校政治部主任,后勤学院政治部主任,海军青岛基地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北海舰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2月4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黄忠诚少将
    黄忠诚(1913-2002),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人。1935年在遵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师2团2营9连班长,第3团3连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教导营连长,冀鲁豫支队教导营营长,八路军第2纵队新2旅6团参谋长,新四军3师8旅23团副团长,第10旅参谋处长,第2支队参谋长,第10旅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吉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7纵19师参谋长、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44军参谋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4军师长、第44军副军长,中南军区海军西营基地司令员,军事学院海军系副主任,海军学院副院长,海军南海舰队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12月11日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89岁。

    黄径琛少将
    黄径琛(1916-1991),江西省宁都县人。1932年参加国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国家政治保卫局保卫大队副排长,红军学校3团军事教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教员,抗大一分校营长、军事总教员,抗大第1分校直属大队大队长,抗大第1分校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参谋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6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9纵25师副师长。淮海战役强攻碾庄圩时,分工指挥炮兵。第25师的任务由碾庄圩南方、西南方攻击,得手后直捣黄伯韬兵团司令部。25师由73团主攻,74团助攻,75团为二梯队。第一天几度进攻失利,黄径深指出,由于侦察得不够仔细,没有把敌人的火力点全部摧毁,使突击队碰了钉子。黄昏后,再次攻击开始,东南西北全线炮兵猛烈向敌射击,西北方向,我军战车也参加战斗。73团再次担任突击任务,73团就是着名的“济南第一团”。黄径深组织的炮火一延伸,73团突破了碾庄圩,将守敌全部瓦解。1949年任第33军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上海防空司令部参谋长,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参谋长,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空军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6月1日因病在武昌逝世,终年75岁。

    黄经耀少将
    黄经耀(1915-2005),江西省于都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政治部通信战士、班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排长,苏鲁豫支队第3大队连长、副营长,新四军第3师7旅20团营长,第8旅22团副团长等职。参加了广阳、孝义、午城等对日作战,创建苏鲁豫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山东粉碎日军九路围攻,粉碎日军七路围攻大扫荡的战斗,打通华北与华中战略联系的艰苦斗争。此外,还配合淮海部队参加宿北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4师10团长,第四野战军第42军126师副师长等职。参加了开辟西满、北满根据地的斗争和秋、冬季攻势作战、锦州攻坚战、辽西黑山大虎山会战、沈阳攻坚战、平津战役、湘西剿匪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126师师长,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6师师长,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回国后,1953年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陕西省军区司令员、陕西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等职。为西北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5年8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黄炜华少将
    黄炜华(1914-2001),福建省上杭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第11师政治部秘书,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师司令部队列参谋,陕甘支队第5大队技术书记,红1军团第2师司令部作战参谋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举世闻名的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司令部作战参谋,苏鲁豫支队参谋长,新四军第3师7旅20团团长、旅参谋长。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吕梁山脉地区抗战和苏鲁豫敌后根据地作战等。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参谋长,第10纵队军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47军参谋长。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宜当战役、川东追击战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航空处处长,中南军区空军参谋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参谋长、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空军军事订货部部长、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军事科学研究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黄荣海少将
    黄荣海(1915-1996),江西省万安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2军特务训练队班长,红1军团政治部特务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警卫连政治指导员,特务营政治教导员,115师政治部直工科科长,冀鲁边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第3军分区5团团长。打起仗来经常身先士卒,人送绰号“猛子”。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21旅副旅长,第6纵队18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第43军128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128师师长,第43军副军长兼128师师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第43军军长,1964年任广东省军区司令员,1969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0月13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1岁。

    黄思沛少将
    黄思沛(1910-1988),江西省宁都县人。1930年参加古口游击队,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4师1营1连连长,红8军团26师61团营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到达陕北后,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调任红1军团随营学校连长,红1师特务队队长。1937年6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1938年毕业。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1大队大队长。1939年1月奉命到国民党军第五路军四支队1大队任大队长,同年年底返回新四军,任第六支队3总队参谋长兼8团团长,萧县自卫团副司令员、豫皖区苏边保卫司令部参谋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4师6旅副旅长兼参谋长。1944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赴东北任辽吉军区22旅副旅长。1946年参加围攻长春的战斗,后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7师副师长。先后参加了四平保卫战和四保临江战役。1948年7月调任辽北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后,任东北军区警卫师师长,吉林省委军事部部长,吉林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61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后历任吉林省军区副司令员,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2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黄胜明少将
    黄胜明(1914-1996),湖南省平江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1师1团排长,红军学校连指导员,中央干部团上级干部队区队长,红9军团营政治教导员,独立团政治委员,教导大队政治委员,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2方面军红军大学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庆阳步兵学校1团政治教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政治委员,隰县工作团团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政治处主任、代政治委员,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补训兵团3旅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补训第1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复员委员会秘书处长,中南军区后勤部生产部副政治委员、运输部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8月18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2岁。

    黄振棠少将
    黄振棠(1912-1996),江西省上犹县人。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宣传队分队长,红21军43团青年干事、军政治部青年部
长,红3军团教导营连政治指导员,红4师11团总支书记,红6师16团代政治委员,红1军团1师团政治委员,红31军91师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政训处主任,第769团政治委员,385旅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4旅政治部主任。曾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4旅副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新4旅政治委员,第6军17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第63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副政治委员。回国后,任63军副政治委员,第65军政治委员,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69年,郑维山、杜文达、黄振棠、张正光组成内蒙前线指挥所,统一全面领导内蒙古的工作。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一枚。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2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黄曹龙少将
    黄曹龙(1911-1979),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过攻打长沙。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兵站部13分站政治委员,第23分站政治委员,第4运输大队长,陕北总兵站10分站站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副官处队列科科长,总兵站部兵站站长,第4办事处处长。1942年起,先后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宁军区供给部政治委员,东北军区总兵站部政治委员、部长,第12兵团后勤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驻南宁办事处主任,总后车管部副部长,兰州军区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9年4月6日逝世,终年68岁。

    黄朝天少将
    黄朝天(1915-1987),原名黄朝钿,江西省兴国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特科学校教员,排长、连长,干部团特科营连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留守兵团侦察科参谋、侦察科科长,警备第4团参谋长,警备第7团团长,河南军区第4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2旅参谋长,鄂西北军分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旅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0军58师副师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58师师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师长、志愿军第20军参谋长。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参谋长、第20副军长,舟嵊要塞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部顾问。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是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7年4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72岁。

    黄惠良少将
    黄惠良(1912-1975),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治(今平果)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7军第20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第19师55团连政治指导员,红3军团第5师13团连政治指导员,红15军团第75师224团政治处主任,第73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344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129师晋冀豫独立游击支队政治部主任,新编第3旅政治部主任兼第7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辽纵队政治部主任,龙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辽东军区169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69师各团分别补充到13兵团各军。任东北军区后勤部运输部政治委员,负责具体组织抗美援朝后勤运输工作,曾到朝鲜检查各汽车团、运输分部和兵站工作。1952年因严重的胃溃疡离职休养。1954年到第57速成中学学习。1956年任辽宁省军区副政治委员。1965年回广西,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5年4月29日逝世,终年63岁。

    黄鹄显少将
    黄鹄显(1914-1986),福建省上杭县人。1931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任红12军第34师第100团班长、连政治指导员、连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第1局参谋。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1935年9月随红军总部留在川康边区,后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作战科科长,红30军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总部特务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纵队参谋长,冀察热辽军区第2旅副旅长,第13旅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4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134师师长,坦克1师师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师长。装甲兵先后入朝的有:坦克兵1师、3师、26师53团、2师3团、独立1、2、3、6、5、8团,作战246次,除配合步兵歼敌外,击毁敌坦克40辆,击伤34辆,捣毁敌地堡工事864个。1952年6月率坦克兵1师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参谋长,装甲兵学院院长,湖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装甲兵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国旗勋章。1986年4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72岁。

    黄新友少将
    黄新友(1912-1985),原名邓新友,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人。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7军第19师55团战士、班长、排长、师政治部宣传员、组织干事,红3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北上先遣支队司令部作战参谋,中央军委科员,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作战股股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385旅771团参谋长、师教育科科长,115师344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688团参谋长、团长,干校校长,129师新编第1旅副旅长,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第8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分区司令员,晋冀豫野战军第9纵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交通部副部长,河南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副部长。1958年2月任河南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10月15日因病在郑州逝世,终年73岁。

    黄德魁少将
    黄德魁(1910-1992),甘肃省临夏市人。原在国民党第26路军,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后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第13师政治部警卫排排长,第13师38团3营连长、1营营长,红四方面军第93师274团参谋长,第31军警卫团副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调到李先念部下,任鄂豫挺进纵队1大队政治委员,第10团政治委员,新四军5师15旅44团政治委员、团长,鄂豫边区豫中指挥部指挥长,豫中军区分区参谋长,中原军区2纵15旅44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4旅参谋长,第15旅44团团长。中原突围时,2纵15旅旅直和43团、44团接应掩护南路军突过平汉铁路后,因敌情严重,无法按原计划归建第2纵队,即西渡襄河,进入武当山,奉命组建鄂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改编为第3、6、9大队。1946年9月,上级决定15旅主力转移到陕南,归建2纵。15旅旅直和第3、6大队1300多人在经过由鄂入陕的必经之地时,刚通过一天门,就遭到敌军阻击,黄德魁指挥两个连从两侧山垭攀登陡崖,冲上山顶,将敌击退,15旅一鼓作气通过了二天门和三天门。
    解放战争,任鄂西北军区和平支队第6大队大队长,豫鄂陕军区第5军分区支队队长,野战纵队第7支队支队长,晋冀鲁豫军区第35旅副旅长,第104团团长,襄西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江汉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宜昌军分区司令员,中南军区公安第11师师长,建筑工程第7师师长,第5步兵预备学校校长,河南省冶金厅副厅长,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湖北省副省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5月11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2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0-10 20:04:57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黄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黄玉章中将
    黄玉章(1928.6.11-——),江苏省如东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新四军。
    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团政治处干事,华东野战军连副指导员。参加了杨泰线、灵甸港、苏中七战七捷、涟水、鲁南、莱芜、泰安、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立过三等功4次,四等功1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营教导员。1955年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后历任军事学院教员、研究员,军政大学学员大队副大队长,军政大学教研室主任,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85年11月任国防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1992年11月至1993年12月任国防大学副校长。是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毛泽东军事思想学会会长,第七、八、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第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2003年7月离休。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发表军事著作数十篇,荣获军事学院一等奖、二等奖,模范工作者称号各1次,多次荣获学术成果奖。

    黄学禄中将
    黄学禄(1938-——),河南省信阳县(现信阳市河区)柳林乡人。1956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9年至1971年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3分部3兵站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34师40团战士、排长、见习参谋、见习助理员、干事、师政治部干事、军政治部干事。其间,先后参加了甘肃临夏平叛战斗和西藏平叛战斗。1971年至1982年任武汉军区政治部组织处处长,第59师政治部主任、师党委常委、政治部党委书记。1983年起任第20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政治部党委书记,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军区党委常委等职。为所在部队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7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黄信生中将
    黄信生(1940.1-——),河北省新城县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师82团1加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第28师司令部作训科见习参谋、参谋,军务科副科长,作训科副科长,第205师司令部作训科科长、司令部副参谋长、第615团团长、第205师司令部参谋长、副师长、师长。1985年7月任第27集团军副军长,1990年6月任军长。1982年8月至1983年1月在军事学院基本系速成班学习,1988年9月至1989年1月在国防大学进修班学习。1991年4月至5月在国防大学研究系学习。1994年12月任第38集团军军长。1995年7月任北京军区参谋长,1997年3月后任南京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6年8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黄恒美中将
    黄恒美(1940-——),江苏省沭阳县人。195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预备学校、空军航空学校学员、飞行员、飞行中队长、大队长、航空兵副团长、副师长,航空兵第2师师长、空军某军副军长,空军上海指挥所代理副司令员、司令员,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1993年12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空军空军司令员。2000年12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
    1988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5年晋升空军中将军衔。

    黄献中中将
    黄献中(1947-——),毕业于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六四级(哈军工64561班学员)。
    1964年入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学习。任陆军第47师政治委员,辽宁省军区政治部主任,1999年4月-2003年1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部主任。2003年1月-2005年12月任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政治委员。2005年12月任解放军沈阳军区政治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纪检查委员会委员。
    2004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黄在渔少将
    黄在渔(1933-2004),湖北省恩施市人。1951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54年1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恩施军分区警卫连战士、副班长、班长,1951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9团2营6连7班班长,先后参加了东线丁家梁阻击战、“572.4”高地反击战、“949.2”攻坚战、金城以南夏季反击战等战役、战斗。特别是1953年7月的金城以南夏季反击战消灭“白虎团”的战斗(后改编成电影《奇袭白虎团》)中,担任穿插营尖刀班班长,执行开辟通道、穿插分割、直捣“白虎团”团部的光荣任务。他带领全班英勇作战,个人击毁敌坦克两辆,尔后又带领战斗小组消灭敌人1个多营火箭炮群,书写了他人生最为辉煌绚丽华章。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203师609团副排长、政治指导员、团司令部参谋、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等职。1964年随部队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任务。1970年后历任副师长、陆军第68军副军长、副军长兼师长、军长,赤峰守备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94年3月离休。是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3年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被志愿军政治部记一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4年5月26日,在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因病逝世,终年71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0-10 20:05:27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黄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黄华将军
    黄华(1913.1.25-——),曾用名王汝梅,河北省磁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任外交部部长(第一任周恩来、第二任陈毅、第三任姬鹏飞、第四任乔冠华、第六任吴学谦、第七任钱其琛、第八任唐家璇)、国务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1976.12-1982.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任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执行委员会主席。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前夕进入陕北苏区。担任过红军总部英语译员(周恩来的第一任英语译员)、后方司令部秘书。协助埃德加·斯诺、尼姆·威尔士、史沫特莱等外国记者采访苏区。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1938年历任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组织部部长、中共长江局青委、全国学联党团书记,中央青委委员。1940年任延安青年干部学校教育长。1941年任朱德政治秘书、中共中央海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1944年任中央外事组联络科长,参与接待中外记者参观团和美军观察组的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参加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任叶剑英的秘书、代表团新闻处处长,授解放军少将军衔。1949年历任天津市军管会外事处处长、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南京市军管会外事处处长、主持接收国民党外交部、向各国原驻华使节宣布中共中央的建交原则。同年当选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届中央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员、上海军管会外事处处长。1953年任朝鲜停战政治谈判中方代表和外交部西欧非洲司司长等职。1954年和1955年,随周恩来总理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亚非会议,任中国代表团顾问和发言人。1958年任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顾问。1960年至1971年相继任驻加纳(首任)、埃及、加拿大(首任)大使。1971年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期间,曾任中央三人小组成员,具体负责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谈判邀请尼克松访华公告文稿事宜,参加了周恩来与基辛格的主要会谈,并参与制定轰动世界的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告》。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后,为中国首任常驻联合国及其安全理事会的代表。1976年12月2日,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当选为外交部长,曾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过29、32、33、35和37届联合国大会。1978年和1982年,率团参加联大讨论裁军问题的特别会议,阐述中国在裁军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并代表中国政府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立即停止军备竞赛和进行裁军的主要措施的建议》。曾先后出访过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扎伊尔、伊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联邦德国、印度、美国、尼日利亚、苏联等30多个亚、非、欧、美洲国家。1978年8月与日本外相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主持与美国代表的建交谈判,1982年与美国国务卿黑格签署关于解决美售台武器问题的“八·一七公报”。1979年随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1980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1983年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多次以副委员长身份率人大代表团到各国访问和出席各种国际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1985年至1995年出席国际行动理事会年会,现任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会长、中国福利会主席、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黄镇将军
    黄镇(1909-1989),安徽省桐城(今属枞阳)县人。1925年起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攻读。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因支持进步学生活动被解职。后加入冯玉祥部西北军。1931年12月随第26路军参加宁都暴动,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宣传科科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写生画(后汇编为《长征画集》),并创作《一只破草鞋》等话剧,鼓舞红军士气。1935年冬起先后任红15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参加红军东征西征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民运部部长、晋冀豫军区(边纵)政治委员、第129师兼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太行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并兼中共太行区党委副书记。领导创建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参与领导开辟晋南东地区抗日斗争,坚持进行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军调部执行小组中共驻新乡首席代表(授解放军少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委员、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第一室主任,率部参加保卫太行解放区的多次战斗和挺进豫西的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入外交战线工作,历任首任驻匈牙利大使,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国务院外交部副部长,首任驻法国大使,驻美国联络处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兼国务院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等职。并曾任中共中央外事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名誉理事长,中美友好协会会长等。他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和发展党的文化艺术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共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顾问,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在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十三大上连续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会委员。
    黄镇将军在外交战线上奋斗了27年,成为了外交界的一员虎将。在担任驻法国首任大使期间,在巴黎主持建交谈判,他一口气搞定了意大利、土耳其、扎伊尔、智利等十个国家;1973年5月,在黄镇出任中国驻美国联络处主任之前,毛泽东主席特意嘱咐他说:“在那里工作要像阿庆嫂,不卑不亢,不搞轰轰烈烈,不要大登什么广告”!此前黄镇已经同美国代表进行了54个回合的马拉松式会谈,赴任后黄镇将军硬是凭着一股子拼搏奋斗的精神,使中美贸易总额从5600万美元直线上升至3亿美元。1979年元旦,中关两国终于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89年1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黄公略将军
    黄公略(1898-1931),原名黄汉魂,字家杞,湖南省湘乡县桂花乡人。1916年参加湘军,当过湘军文书、排长、连长。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武昌城等战斗中立有战功。同年底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杰出将领,军事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7月同彭德怀等领导平江起义,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13师4团党代表,后任红5军第2纵队纵队长。同年11月红5军主力开赴井冈山后,率部留在平江、浏阳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湘鄂赣苏区。1929年9月任红5军副军长,参与制定和指挥红5军向北开辟鄂东南地区,向南打通与湘赣苏区联系的作战行动,扩大了湘鄂赣苏区。1930年1月调任红6军军长,率部在赣西南地区艰苦作战,发展革命武装,建立苏维埃政权,使分散的游击区连成大块的革命根据地。后任红1军团第3军军长,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委员。在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坚决执行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指挥红3军英勇作战,屡建战功。在龙冈战斗中击退国民党军第18师的连续进攻,在富田战斗中歼灭敌军第28师等部,在老营盘战斗中歼灭敌军第9师独立旅。1931年9月15日,率部参加方石岭追击战,歼敌第52师等部。在指挥部队转移途中,于吉安东固六渡坳遭敌机袭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3岁。
    黄公略的牺牲,全军伤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曾发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2步兵学校命名为公略步兵学校,将吉安、吉水两县间建公略县。建县之日,毛泽东亲撰、高悬挽联以悼英魂: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如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
    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毛泽东并在其著名诗词《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写道:“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足见其对杰出的红军将领、军事家黄公略的信赖和倚重。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初期,“朱、毛、彭、黄”四人曾一度齐名,不幸的是黄公略不久便牺牲于敌机扫射之下,但他在革命史册上留下的功绩却长久令人缅怀。

    黄继光烈士
    黄继光(1931-1953.10.19),原名黄继广,四川省中江县石马乡人。1949年参加革命。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任通信员、代理班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上甘岭战役。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两次被评为工作模范并荣立三等功。
    1953年10月13日,上甘岭战役打响。敌人动用两个多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和炮火的掩护下向我军发动猛攻。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时,敌人的一个中心火力点用3挺重机枪和4挺轻机枪拦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与另外两个战友炸掉这个火力点。当前进到距火力点30-40米时,两位战友一个牺牲,一个重伤,任务就落在黄继光一个人的身上。黄继光忍着右臂被击穿的剧痛,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继续前进。在接近敌火力点时,连投几枚手雷,但未能将敌火力点全部炸毁。在身边已无弹药的情况下,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黄继光毅然扑向敌火力点,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射击孔,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1岁。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在黄继光壮烈献身精神的鼓舞下,反击部队迅速全歼美7师5个连,夺回阵地。
    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和表现,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青年团中央授予他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认他为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追记特等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追授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一枚。
    为缅怀英雄,他的名字及英雄事迹被镌刻在上甘岭北面的五圣山石壁上,其家乡中江县兴发乡也改名为继光乡。

    黄逸峰将军
    黄逸峰(1906-1988),原名承镜,又名黄澄镜,江苏省东台县人。1924年离乡到上海读书,先在中国公学大学部,后转入复旦大学商学院。解放前参加过著名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先后三次入党,七次在国内外被捕入狱,经历坎坷,备受艰辛。解放后主要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展开研究,治学严谨。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月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复旦大学团支部书记。1926年9月,中共酝酿举行武装起义,急需大批干部,中共江浙区委书记罗亦农安排黄到上海工人集中的中共闸北区委任宣传委员,并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任第一区党部执行委员会常委。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走街串巷,同搬运工人、人力车工人交朋友。给工人们讲时事,进行革命启蒙教育。黄在国民党内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使所属区分部从6个发展到33个,党员增至2500人。1927年3月,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起义的中层骨干之一。在占领闸北五区警察署后,奉部委书记郭伯和通知,到周恩来处报到,负责前方与总指挥部之间的联络。当工人纠察队进攻北站时,敌人利用大火烧房子进行反攻,混在群众中的敌探、工贼乘机造谣,恐吓群众。黄逸峰按周恩来指示,负责战场上的锄奸工作,打击敌人嚣张气焰。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受周恩来委派,对进驻闸北的第26军做工作,同该军党代表赵舒建立联系。“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清晨,接到罗亦农的电话:“恩来同志被26军2师扣留,情况不明,你立即找赵舒,不惜一切代价要将恩来救出来。”他即驾车,在赵的寓所找到赵,到宝山路天主堂第2师司令部。后营救成功,黄逸峰怀揣手枪,寸步不离周恩来,护送周恩来离开第2师司令部。1927年6月,赴南京任地委书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流亡新加坡、泰国。1934年回国任教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协助新四军江南主力北渡长江,东进苏北。1940年10月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联抗司令部(即联合抗日司令部)”司令员(李俊民任副司令,周至堃任副司令兼参谋长,张孤梅任政治部主任)、苏北临时参政会议长、中共兴东泰地委书记等职。率领“联抗”指战员坚持战斗在兴东泰地区,团结地方士绅,争取友军共同抗日,分化瓦解伪军,历经四年,完成上级党赋予“联抗”的任务。1944年底,调任苏中军区一分区司令员,为苏中区党委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纵队司令员。同年1-8月调任北平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交通处处长,授解放军少将军衔。后任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铁道学院院长、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司令员兼党委书记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后任上海铁路管理局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校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院长及上海市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等职。1980年国庆前夕,在交通大学作报告时,因过度劳累,突然中风,晕倒在讲台上,从此一病不起。1988年11月27日与世长辞,享年83岁。黄逸峰一生学术研究成果丰硕,1939年在广西大学任教时,著有《簿记学》一书。1956年后,陆续出版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荣家企业史料》、《刘鸿生企业史料》、《江南造船厂厂史》、《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著作。1981年出版了《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集》。他还与人合作出版了《旧中国的买办阶级》和《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两部专著。1979年与他人合写的《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改革经济管理体制》的论文,获上海市社联优秀学术成果特别奖。出版有《工业企业的经济核算制》等。1980年,他赴日本讲学,引起日本学术界的重视。他的优良学风成为大家的表率。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0-10 20:06:16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黄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黄忠炳烈士
    黄忠炳(1867-1911),字赤中,福建省连江县透堡镇南街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自幼好学,家贫务农。好拳术,长棍法,其动似风,以柔克刚。性忠直坚忍,嫉恶如仇,在乡民中颇有威望。清末政权风雨飘摇,各地反清秘密团体如雨后春笋。1906年郑思肖后裔郑瑞声与好友黄克安,邀约浦口乡拳师曾守辉在忠炳襄助下举义反清,于透堡棋盘堂歃血盟誓。参加誓者50人,将团体取名为“广福会”。
    1908年春,东塘村秀才吴适经其侄吴济金的介绍,加入广福会。于是,忠炳等通过吴适,刘元栋得识颇为孙中山所器重的同盟会福建第十四支部长林文、林觉民等人,结为好友,共图革命。同时,忠炳把祖遗的山田2亩、房屋1间卖掉,卖款捐出作革命活动经费。忠炳独具慧眼,认为广福会领袖应由学识渊博、驾驭有方、意志坚定、运筹帷幄的人来担任,他力排众议,主张推举吴适为会长(大哥)。吴适被拥戴为广福会“大哥”后,会员由50多人发展到150多人,不久扩大到300多人。全体会员在吴适、黄忠炳、曾守辉率领下,聚集透堡棋盘堂,在“报国图革命,舍身拯危亡”的激昂口号声中,杀鸡盟誓,决心以革命武装推翻清王朝,并将“广福会”改为光复会,正式成为孙中山为领袖的同盟会领导下的一个革命团体。忠炳成了连江光复会的领导骨干之一,他按照吴适的部署,团结爱国志士戮力同心,与光复会其他领导者一起积极向城区渗透,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在县城近郊的石门寺、云居寺、净云庵、祠徽村等处建立了秘密活动点,后又在县城南门兜郑家骐宅设立分部,积极向各界人士宣传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
    1910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庇能埠主持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会后派林觉民、李恢回福建与各地“光复会”联系,招募各处爱国志士潜往广州参加武装起义。辛亥三月得粤信,忠炳随吴适召集曾守辉等县光复会员26人同行,编入黄兴直接领导的先锋队(敢死队),攻打两广督署,翌日被执,不屈就义,时年45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黄竞武烈士
    黄竞武(1903-1949),原名黄敬武,字敬和,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是爱国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黄炎培的次子。
    大革命时期,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后,考取公费留学,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盐务稽核所和中央银行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建成后,任总部组织委员会委员和国外关系委员会委员,联络海内外人士开展抗日民主运动。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中央银行迁回上海,任稽核专员,并为筹建民盟上海市支部临时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参与领导盟员进行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后他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团结工商界爱国人士,投入民主革命运动。1947年秋,国民党政府悍然宣布取缔民盟,镇压民主党派。在日益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临危受命,积极参与领导转入地下的中国民主建国会活动,掩护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协助保护和撤退民主人士。中央银行外滩行址成为秘密活动据点。1949年初,国民党政权面临崩溃,策划将中央银行库存的金、银、美炒等财物偷运到台湾,黄竞武响应中共的号召,秘密发动中央银行部分职工采取抵制行动,并向哪个新闻界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阴谋,团结金融界人士出面抗争,致使偷运计划未能全部实现。又与中共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取得联系,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策反,正当密议垂定之际,不幸泄露,5月12日晨,他在外滩中央银行办公室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在狱中备受酷刑,于5月18日凌晨惨遭活埋,牺牲时年46岁。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日,黄竞武等13位革命志士的遗体在南市车站路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监狱中被发现,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黄竞武为革命烈士,公葬于川沙烈士公墓。

    黄鹤鸣烈士
    黄鹤鸣(——-1911),又名黄觚,广东省南海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家境贫寒。13岁时在广州十八甫联泰学习机器,艺成后服务于增步制造局。旋赴香港、新加坡,自设一小机器厂。嗣受外侮刺激,痛感祖国备受欺凌,又受南洋革命风潮影响,遂弃所业从事革命活动,并于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年秋,孙中山召集革命党人在槟榔屿召开大会,图谋再举。计划制订后,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先后返抵香港,策划起义,他也于1911年(宣统三年)2月13日,由新加坡乘船返回广东,为筹划广州起义积极奔走,负责制造炸弹及秘密运输等事。4月27日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后,随黄兴进攻督署,奋不顾身,遭署中伏兵狙击,中弹牺牲。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