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领袖 和尚袈裟 (借 对) 阅读对联,有时候你可能感到困惑:有的对联明明对仗不工,书上却称赞它是巧对。就拿下面三副对联来说吧: (一)客舍联: 未晚先投宿; 鸡鸣早看天。 (二)眼镜店联: 好句不妨灯下草; 高龄可辨雾中花。 (三)周瑜墓联: 青春南国乔初嫁; 赤壁东风亮助威。 联(一)中,“未晚”怎么能与“鸡鸣”对?联(二)中,“灯下草”是在灯下草书的意思,又怎么可与“雾中花”对?联(三)中,“青春”与“赤壁”似乎也非工对。 你的因惑不无道理。因为按照常规,这几副联都可以挑出对仗上的“毛病”。然而,对联有一种特殊的对仗——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利用某些汉字有一字多音或一字多义的特点,在对联中用某词语甲音(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音(义)来与另一词语对仗。 借对,在传统诗词中是常见的。如刘长卿《重别薛六》中的“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知白发何”,因“沧”与“苍”同音,便借用谐音“苍”与“白”相对。又如杜甫《曲江》中有“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在诗中本意是“平常”的意思,那怎么能与“七十”对仗呢?缘由在于假借了“寻常”的另一个字义:古代“寻”为八尺,两寻为“常”;而“寻常”与“七十”对仗,便可以看成数词对数词了。 明白了什么是“借对”,就不难理解本文开头列举的三副对联的对仗了。例(一)中,因“未”属羊,借此义便能对“鸡”;联(二)中,借“草”字的草本植物之义,“灯下草”便与“雾中花”成为工对;联(三)中,借“青”字颜色词义,“青春”对“赤壁”自然无可非议。这三副联都是巧用了借对手法而成佳对,故称其为巧联。 借对,主要有借音、借义、借名等三类。 借音对是借用某字的同音字来跟它相对的字形成对仗。例如: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联中“月白风清”属句中自对,是借“清”字的同音字“青”与“白”对仗。 又如新婚常用联: 喜有良辰迎淑女; 愧无美味宴嘉宾。 作为宽对,本来“良辰”对美味已能成立。而“味”与“未”同音,“未”与“辰”又都是十二地支之一,这样,“美味”与“良辰”便成了工对。 借对的第二种类型是借义对。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对此有这样的阐述:“有时候,字在句中的意义对起来本不甚工,但那字另有一个意义却和平行句中相当的字成为颇工或极工的对仗。”这种对仗便叫借义工对。如胡静怡先生题金鸡公园桃花洞联: 足下何之?桃花万树红迷径; 眼前便是,渔父千年白问津。 “足下”为称谓词,“眼前”却非称谓,本不能相对,但“足”为人体部位,“下”为方位词,借此义恰可与“眼前”对;“白”在联中本意为“枉自”,但另一义为颜色,与“红”又成工对。 又如佚名自挽联: 百岁一刹那,把等闲富贵功名,付之云散; 再来成隔世,似这样夫妻儿女,切莫雷同。 “雷同”本意是指“相似”,借“雷”字的“雷电”之义与上联“云”对;借“同”的“共”之义与上联的“散”对。 借义对由于一个词在联意和对仗意义中的不同变换,形成对联中的跌宕奇趣。 如刘人寿先生题石门李自成纪念馆联: 农民领袖,问鼎神京,顾社稷安危,欲复汉家全大局; 和尚袈裟,偃旗禅院,证英雄归宿,试将文物认前朝。 “领袖”在联中为称谓语,与“袈裟”本不相对,便借用“领袖”作为衣服的“领”与“袖”之义,便与“袈裟”成为工对。谙知借对的妙谛,读到该联的“和尚袈裟”对以“农民领袖”时,不禁会惊叹作者风趣的神来之笔。 借义对中,一般情况是联中用某词甲义,而用该词的乙义以求对仗,以上各联均属这种情况。但也有手法相反的,即某个字(词)在联中已是工对,但按对仗的字义,全句却无法理解,必须借用该字(词)的另一种字义,才能读懂全联。如旧时常用的题焚纸炉联: 能知付丙者; 便是识丁人。 联中,“丙”与“丁”已是工对。但按“甲、乙、丙、丁”的序词意义去解读“付丙者”,便莫名其妙了。原来,古人以天干配五行,“丙”属火,“付丙”,便是“投到火里烧掉”的意思,意在劝谕人们敬惜字纸,废纸不要乱扔,应当投入焚纸炉。 有的借对兼用借音和借义两种手法,趣味更多。笔者于2004年8月赴雅典观摩奥运会,曾作五律一首,颈联为: 老外新称谓; 方舟古渡头。 联中就用了借音和借义两种手法。上联的“谓”字,借同音字“胃”与下联的“头”成对,这是借音;下联“渡头”本意是“渡口”,“头”又是人体的部位,借此义与“谓”(胃)成对,这是借义。此外,“外”本是方位词,联中作“外国人”解。按中国现今流行的戏称,叫外国人为“老外”,就如同称呼“老张、老李”一样。显然,以“外”的另一种含义(外国人)来对“舟”,也是借义对。 借对的第三种类型是借名对,即借用人名、物名、地名的含义与对应位置的词语对仗。 如大邑鹤鸣山迎仙阁联: 道心惟微,访道陵问道; 仙缘不薄,造仙阁迎仙。 张道陵为汉张良八世孙,创道教,联中借张道陵之名以对“仙阁”。 又如四川涪陵碧云寺联: 看碧云寺新霁初开,一笑昂头,出寺钟声破空去; 问黄山谷旧游何处,几回搔首,隔江岚翠扑面来。 北宋诗人黄庭坚号山谷,联中借其号“黄山谷”以对“碧云寺”。 20世纪60年代,有一副赞颂社会主义新风的对联: 齐放百花,锦绣江山添秀丽; 高歌一曲,英雄儿女学雷锋。 联中“秀丽”本作清秀美丽解。而“秀丽”又是女英雄向秀丽的名字,向秀丽于20世纪50年代抢救国家财物,救火而牺牲。联中并未展述秀丽其人其事,只是借用其名字与下联的“雷锋”对仗。 又如杜甫诗句联: 竹叶于今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指竹叶青酒。杜甫晚年穷病缠身,说自己已与酒无缘。联中借酒名“竹叶”的语义与“菊花”相对。 1997年春节,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书画家林凡先生在美国举办春节书画展,展室中有他一副自撰联: 一夜春风新世界; 万家灯火旧金山。 旧金山是美国城市名,联中借旧金山的字面意义与“新世界”相对,颇有新意。该联荣获中美文化交流特别奖。 江苏无锡鼋头渚登澜堂有副佚名联: 山横马迹,渚峙鼋头,尽纳湖光开绿野; 雨卷珠帘,云飞画栋,此间风月胜洪都。 下联地名“洪都”的“洪”字借它的同音字“红”,与上联的“绿”字构成工对。 本书《双关联》述及双关时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类。而借对也分借音和借义两种。那么,借对与双关对有什么区别呢? 其一,从内容上看,双关联中所用的双关词,不但本身具有语音或语义的别解,而且该词所在的句子也清晰地表达了双关内容;而借对中有关字(词)本身具有别解,全句不具备双关的特点。这是借对与双关对的最大区别。
例如金圣叹临刑前与儿子的对话联: 莲(怜)子心中苦; 梨(离)儿腹内酸。 “莲子”与“梨儿”不但词本身谐音双关,而且从全句看,“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是写实,谐音别解为“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这是典型的谐音双关对。 本篇联例“喜有良辰迎淑女,愧无美味迎嘉宾”中,“味”谐音“未”,下联仅借用“未”与“味”同音与“辰”相对,句中并不具备双关寓意。
其二,从形式上看,双关一般是在上下联中同时出现,而借对往往只在上联或下联中单独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