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7-7-26
- 最后登录
- 2012-4-24
- 在线时间
- 49 小时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593
- 帖子
- 1295
- 精华
- 0
- UID
- 96
|
【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范濂副主任
范濂(1919.6.6-——),祖籍云南省巍山县人,出生于广东省。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河南农业大学生物统计教研室和小麦育种研究室的创建人,卓有成就的小麦育种专家和生物统计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杂交小麦和小麦品质改良全国攻关研究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1944年7月浙江大学农经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5月美国依阿华州大学农经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49年5月回到上海,同年7月在上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1954年10月在东北会计统计专科学校统计系任副教授、系主任。1954年10月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1956年8月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统计教学和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是河南省第五、六、七、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第七、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第九、十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农学院副院长,河南省农学会会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及荣誉理事等领导职务。
从事农业科学和农业教育60余年,致力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40余年。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选育、数量性状遗传规律、育种方法和试验统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先后选育出豫麦1号、3号和9号等小麦品种。主持完成的“(K)型杂交小麦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比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应用理论,发表了20多篇有较高价值的研究论文,其论文被国内同行广泛引用,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权威论著。其专著《农业试验统计方法》是一部深受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所喜爱的著作。他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的编委,编写了该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有关杂种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及统计推断等条目。在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作为河南省作物遗传育种专业首批研究生导师,培养20余名硕士研究生,不少已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授,农业科研院所有关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专家,有的已成为省级行政领导干部。
1988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990年受到国家教委表彰,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范小建副部长
范小建(1953.8-——),四川省内江县人。1968年8月参加工作。197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
196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插队。1976年7月于吉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进西藏,在昌都地区计划委员会工作。1979年6月内调。1984年第二次进西藏,历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1987年5月第二次内调。1996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助理。1998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总经济师兼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2000年1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中共农业部党组成员。
范长江社长
范长江(1909-1970.10.23),原名范睦,号希天,四川省内江县(今内江市东兴区)人。早年曾在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北大哲学系学习。1939年5月经周恩来介绍,在重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著名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新闻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加入了贺龙领导的20军教导团,当了学生兵,不久即随军转赴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我国大西北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2000余公里。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道,这些报道后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年8月又去西北采访,为“西安事变”后第一个向全国报道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理事。1938年在周恩来领导下,与胡愈之、孟秋江等发起组织国际新闻社。1939年在桂林建立国际新闻社总社。1941年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后转苏北解放区担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中共中央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任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不仅要经常发布代表团的各种宣言,还要接见频频来访的各界人士,解释中共中央的政策和回答各种问题。日夜战斗在周恩来的身边。谈判破裂后,随周恩来撤回延安。在胡宗南进攻延安前后,主持了延安《解放日报》的工作。组成“陕北电台”,编入中央纵队第4大队,任大队长,紧随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在炮火纷飞的崇山峻岭,及时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传达党中央的声音。1949年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1952年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任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共全国科协党组书记等职。1967年起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长期关押,精神倍受折磨和摧残。
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省确山县干校跳井自杀,终年61岁。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通讯与论文》、《范长江新闻文集》等。
197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骨灰重新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附录:范长江巧续阎锡山“悬联”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我有个对子的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请大家对个下联。”随从们无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登报公开证求下联。好长时间,竟无人属对,几乎成了绝对。
8年后的1945年,新四军挺进中原,著名记者范长江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采访新四军时,想起了阎锡山的悬联,突然灵机一动,对陈毅叫道:“有了,有了,阎锡山对子我对起来了!”范长江对下联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低吟了两遍,连声称赞说:“范长江果然才子也!”
阎锡山(人名)过无锡(地名),登锡山(地名),锡山无锡;(阎锡山出句)
范长江(人名)到天长(地名),望长江(地名),长江天长。(范长江续对)
范方平副部长
范方平(1945-——),山东省泰安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 197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辽宁省本溪市立新区人民保卫组工作人员,本溪市立新区人民保卫组工作人员,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书记员、办公室副主任、审判委员会委员。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院长、中共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中共本溪市委委员,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中共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199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副部长、中共司法部党组成员。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范东升副院长
范东升(1951-——),又名范东生,籍贯四川省内江县(今内江市东兴区)人(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之次子)。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中国新闻社资深编辑、记者,中国国内早期知名传播学研究者之一,教授。
在大陆、香港与美国媒体业界具有20余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历任中国新闻社编委(副司级)、编辑部主任。1991年受聘于中国新闻社任专稿部主任。1994年创办《华声月报》(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杂志,任社长兼总编辑。1997年与美国《华渊网》合作创办《华声报》电子版,是中国最早的媒体网站之一。1998年任香港亚洲文化公司副总经理。1999年赴纽约任美国《侨报》社长兼编委会主任,在主持报社工作期间,中美两国政界高层人士和华人社区授予《侨报》诸多奖励,包括2005年纽约州授予本人的“杰出州民奖”、纽约警局颁发的“社区服务奖”等。兼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调研员,博客网高级顾问、专栏作家。2006年3月出任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作品与著述有《大众传播学的发展过程》(1982年)、《论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硕士论文,1984年)、《我国报业发展的定量分析研究》(七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000年的中国》研究专题,1992年)、《传播学原理》(1990年)、《大众传播学总论》(1993年,任该书副主编)等。译著有《采访技巧》(1986年)、《传播媒介的垄断》(1986年,合译)等。新闻代表作品有《沿江开发新蓝图》、《梦之旅——从内蒙到台湾》、《牛牛牛·记著名华人科学家杨向中》等。
范汉杰常委
范汉杰(1894.10.29-1976.1.16),名范其迭,字汉杰,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人。出身清贫之家,其父乃乡间文人,任小学校长多年。幼年就读于梓里公学,后考进广州理工学堂。懂日、德语,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蒋介石嫡系心腹爱将。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夏考入广东陆军测量学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测量班。1913年毕业后任职于广东陆军测量局科员,在东江、潮汕一带从事测量工作。后在粤军第1军邓仲元部任参谋和连、营、团长等职。1920年调任两广盐运使署缉私总稽九江缉私船管带,后又升任江平舰舰长。1923年转任桂军刘震寰部参谋、科长、支队长等职,官阶为上校。
大革命时期,1924年5月进入黄埔军校创办,从军多年,年近30岁,对报考军校曾犹豫过,但出于对革命的憧憬,还是去报考并轻松地被录取,是黄埔第一期唯一的上校衔毕业生。毕业后象其他毕业生一样从头做起,在国民革命军第1师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参加了第一、二次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夏参加北伐,调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0师29团团长。率部参加著名的汀泗桥战役和德安马回岭战役。10月提升为10师师长,成为黄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师长者。参加了大败军阀吴佩孚的汀泗桥战役和讨伐孙传芳的江西德安马回岭战役。1927年4月宁汉分裂。汉方第1军军长陈铭枢、第10师师长蒋光鼐投奔蒋介石,也随军离开武汉转赴南京,深受蒋介石器重,被派往浙江担任警备师师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浙江警备师被改编,被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高级参谋。不久蒋介石重新上台,奉派去日本考察政治,军事,接着又转赴德国,在德国多所军事学校见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历任第19路军参谋长、第3路军总部军长兼副总指挥。1933年李济深与19路军军长蔡廷锴在福建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任参谋长,随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处长,后转任国民党军委会中将高级参谋。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27军军长,率部在山西太行抗击日军达4年之久。1941年冬调升为第38集团军总司令。后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次长、国防部陆军副司令兼郑州指挥部主任、第一兵团司令等职。1945年3月被正式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成为蒋介石嫡系中的心腹爱将。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察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主席,国民党军装甲兵团司令等职。1948年7月奉蒋命将驻锦州、山海关的国民革命军部队重新整编成新8军和新5军。9月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10月在辽沈战役中战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于锦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60年11月被特赦释放,获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馆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1976年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译有《德国步兵小动作》等小丛书,撰有《锦州战役回忆》等文章。后来,其在海外的子女回到北京,将放在八宝山的骨灰取出一半,带往台湾安葬。
范寿康常委
范寿康(1896.1.6-1983.2.27),字允藏,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
民主革命时期,1913年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1923年获教育与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主编《教育大词典》。
大革命时期,1926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秘书长。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1933年8月至1938年4月,任国立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育系教授,主讲“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哲学概论”、“希腊哲学研究”等课程,以通俗严谨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作为“五·四”时期就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者,在课程中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受到进步同学的欢迎。在此期间还兼任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主编、出版委员会委员,教授会主席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副厅长兼第七处处长,协助郭沫若领导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此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国际研究室主任、政治部设计委员,行政院参议。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处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在台任教育处长时,为弘扬祖国文化、普及国语,作过许多贡献。1970年退休。1982年4月18日从台湾经美国辗转回北京定居,积极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同年12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1983年2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出版有《个性教育》、《教育哲学大纲》、《各科教学法》、《近代六大教育思想家》等教育学专著,主要作品结集为《范寿康教育文集》,至今仍有出版;作为我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编著了《哲学通论》、《美学概论》、《艺术之本质》、《朱子及其哲学》、《中国哲学史通论》、《现代德国哲学概论》等一系列哲学教材,并编译了《认识论》、《康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小册子。
范寿康一生出版著作近30部,论文二、三百篇,作为教育学家,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在哲学领域涉猎极广又多有建树。在《哲学通论》的自序中指出,哲学研究中所必不可少的是一种“澈底求真”的精神,并在哲学探索中如是要求自己,在许多方面有独特见解。在世纪初有名的“科玄”之争中,作为中间派的代表有较合理的主张,如认为应该区分科学与规范科学,前者(比如生物学、心理学)说明“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比如伦理学和美学)说明“应该怎样”的问题。而他在美学领域提倡生命美学,这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一种先进。在学术上服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早在1921年,就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学说。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指出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既不能因为是国粹就一味接收,也不能因为是“洋货”就全盘摒弃,“一定要分清外国学术思想何者与中国有益,何者与中国有损,采用外国学术之时务宜取长舍短”。为祖国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和为祖国统一事业所做的努力,映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开阔胸襟和崇高信念。
范伯元副市长
范伯元(1945.9-——),天津市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历任青海省西宁第二汽车修理厂技术员,交通部运输总公司天津分公司大型运输车队技术员,北京工业学院车辆工程系车辆屐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工业学院车辆工程系热工教研室讲师、副教授,北京工业学院车辆工程系内燃机实验室主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1993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共北京市教委党组成员。1997年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98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北京科委党组书记。2002年起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教育、科技、知识产权与中关村管委会的工作。2004年6月兼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是中国内燃机学会编辑委员会和测试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内燃机分会副主任委员、测试技术委员会委员。
多年从事高增压柴油机工作过程、排放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电子技术与高增压柴油机及内燃机测试技术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专长于内燃机电控技术。在军车用柴油机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进行的柴油机动力性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较早地研制成功内燃机动态仿真试验台,对内燃机动态性能进行的深入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动态仿真试验台现已推广应用。荣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北京理工大学校级特等奖,国家高新技术奖一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博士生近20名。
范宝俊副部长
范宝俊(1940.12-——),天津市人。大学肄业。中国共产党党员。
先后历任天津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副局长、局长。1987年7月至2001年5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副部长、民政部常务副部长。1998年起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2002年担任中华慈善总会第3任会长。
范振绪副主席
范振绪(1872-1960),字禹勤,号南皋,晚年号东雪老人、太和山民,甘肃省靖远县人,故居在县城会馆巷。1881年9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娄氏扶柩回故里靖远。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勤奋笃学。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中国著书画家。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时期,分别于1901年、1902年恩正并科考试中考中府试第四名举人。1903年癸卯科进士,初任工部主事。1906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1909年从日本回国,任河南省济源县知县,主修《济源县志》。1913年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1915年袁世凯称帝,拒绝参与复辟活动,赴南京。1916年出任河南省孟县知事,3年任期届满后回北京,深居荣宝斋从事书画创作,维持生计。1921年被绥远督统马福祥聘为记室,出任萨拉齐县知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马福祥任青岛市长,遂同往并任秘书,协同马福祥著《观澜亭记》,勒碑立于青岛海滨。1934年返回兰州,被聘为甘肃省政府顾问,兼禁烟委员会委员。1936年应西北骑兵第5军军长马步青聘请,担任教师,移居武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40年被选为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1年与张大千同往敦煌,研究壁画,抢救国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后当选为甘肃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被选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由其主笔,郝进贤、吴绍镛、马文江、郭维屏、米瑛等甘肃名家联合绘画的《红军长征图卷——甘肃段》长达36尺,送北京“八·一”节展出,副本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1960年8月21日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88岁。临终嘱其夫人杜郁文:“我一生无长物,我死之后,可将我珍藏的《宋徽宗山水画卷》、《大痴富春山色长卷》和我晚岁所画的《祁连山色长卷》捐献给国家珍藏,作为党和国家关心我的报答。”著有《东雪草堂笔记》、《东雪草堂诗联存稿》、《夜窗漫录》、《学画随笔》、《东雪杂文》、《兰州事变纪略》、《燕子笺秦剧本》、《桃花扇秦剧本》、《济源县志》、《靖远县新志稿》等。夫人杜郁文曾向靖远县人民政府捐赠《东雪杂稿》和《王荷泽遗稿手秒本》,由县政府办公室收藏,张慎微编辑《范振绪先生诗文遗稿》油印问世,靖远县政协搜集整理的《范振绪先生书画选集》1992年出版,书法作品被兰州碑林收录。其生平事迹编入《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等典籍。
范堆相副省长
范堆相(1946.8-——),山西省泽州县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后在部队农场锻炼。1970年后历任晋城县革委会干事,中共晋东南地委调研室干事、副主任,1982年任中共山西省陵川县委副书记,198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1985年任中共山西省晋城市郊区区委书记,1988年任中共山西省忻州地委副书记,1991年任中共山西省忻州地委副书记、山西省忻州地区行署专员,1992年任中共山西省晋中地委副书记、山西省晋中地区行署专员。1995年任中共山西省晋中地委书记,1998年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山西省委党组成员,2002年任中共山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山西省委党组成员。是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范敬宜副主任
范敬宜(1931-——),江苏省苏州市人。为范仲淹的28世孙,自幼对诗书画都很敏悟。学生时受过当时文史哲方面杰出学者的熏陶,师从吴门画派的杰出名家樊伯炎,深得吴门真传。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精于诗书画,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
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东北日报》(后改名《辽宁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1957年年仅26岁时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沉痛打击,全家下放到辽西建昌县一个十分落后的山村。在这里除了白天和社员一身泥,一身汗一起下地劳动外,更加深入了解到农民质朴、善良、诚实、乐观的品质,对教育很大。晚上还在油灯下写作,虽然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但仍然坚持用笔名在报纸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后被建昌县委书记发现其才华,调入县里工作。1983年调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1984年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起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报刊编辑、新闻评论。主要著作有《总编辑手记》、《敬宜笔记》、《范敬宜诗书画》等,这本诗书画集,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和高尚情操的写照。正如他在《满江红·赠人》词中所云:“平生愿,唯报国,征途远,肩宁息?到峰巅仍自朝乾夕惕。当日闻鸡争起舞,今宵抚剑犹望月。念白云深处万千家,情难抑。”这种茹苦如饴、矢志不渝的精神,令人钦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