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6 21:31:50
一、姓氏源流
    范(Fàn)姓源出有二:
    1、出自祁姓,为帝尧刘累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纂》的记载:“帝尧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温叔奔晋为士师,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遂为范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元和姓纂》所载,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赐氏御龙。后迁鲁县,至商为豕韦氏。商末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之杜,为杜伯。杜伯无罪见杀,其子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因功封于范(今河南省范县),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为范氏。
    2、出自其他民族改姓:
    ① 晋时,南蛮有林邑(古国名,亦称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王范文,初为夷师范椎之奴,后为林邑王范逸辅佐,后因林邑王无子,使这一支范氏不断繁衍壮大,为越南人改汉姓范。
    ② 金时女真人孛鲁术氏,汉姓有三,其一为范。
    ③ 满、京、彝、阿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有范姓。
    得姓始祖:士会。范姓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由上可见,范氏的始祖,可以远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的圣君唐尧,尧的这一支子孙历经虞舜、夏、商诸代,都称为唐杜氏,入周被改封于杜。入周不久,至周宣王时,大夫杜伯无辜被杀,其有一子名隰叔,逃往晋国,被任命为士师(法官)。隰叔曾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公元前五九三年,因战功升为中军元帅,执掌朝政。士会先得到封邑随(今山西省介休),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其后子孙遂以邑为氏,称范氏。范姓尊范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范姓以河南范县发祥,智伯灭范后,有范姓人徙居南阳顺阳,三家分晋后,范姓采地入魏,居今河南、河北、山西之间。战国时南阳范蠡入楚仕宦而定居湖北。秦汉之际,范姓已徙至今安徽、四川、浙江、江西等地。西汉中叶时,有度辽将军范明友,因北击乌桓有功,封平陵(今山东省历城)侯,其大部子孙回迁南阳。范明友裔孙范馥在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而迁居钱塘,这一时期还形成范姓的另两大郡望,汝南范姓是东汉金乡侯范式之后,河内范姓是东汉司隶校尉范滂之后,范滂初居汝南,后裔中的一部徙河内,一部徙代郡(今山西省大同)。西晋的永嘉之乱,使南阳顺阳的范坚(左将军范晷之少子)避乱江南,范汪(范晷之孙)南渡,其后代落籍于丹阳(今安徽省当涂),后分出一支移居甘肃敦煌,并派生出怀州范姓。南阳范姓居江南者,在东晋南朝之间人才济济,光耀史册。唐安史之乱时,有河内人范坤举家十八口迁杭州,又迁南京,再迁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姓入闽始祖。唐代宰相范履冰(汝南范滂后裔)为唐代范姓的最高官,其六世孙范隋在唐懿宗时调任浙江丽水县丞,后因战乱不得北归,遂定居苏州吴县。宋时,入闽的范姓有移居广东海阳、嘉应、梅州、大埔、长乐、陆丰、饶丰等地,此期范隋的后裔出了个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范仲淹去世后葬河南府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今河南省伊川彭婆乡许营村北),其子孙因守墓之故居洛阳。随着金兵南下和蒙古兵南侵,范仲淹裔孙大举外迁避难,有嫡孙范正国开基江西临川,明时有其十四代孙范昌期从苏州回中原主祠,洪武年间,范正国的十世孙范岳山任隆庆仓大使,因失职被充军沈阳,其三子范孝文一支世居沈阳,并在东北繁衍昌盛起来。至清朝时,范孝文七世孙范文程仕历清初四帝,子孙留居北京。如今,范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七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范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六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六。

三、历史名人
    范  蠡: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人,春秋后期越国政治家。曾献计于勾践,一举灭吴,越国立事后乃急流勇退,于山东定陶经商,资产千万,称“陶朱公”。可谓“居官则至卿相,居家则至千万”。从此未返越国。
    范  睢:也叫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今河南省开封一带)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游说秦昭王,主张远交近攻,为始皇一统天下立下大功。他同商鞅、张仪、李斯先后任秦国丞相,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
    范  增:今安徽省桐城人,好奇计,年方七十方为项羽谋士。秦末劝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为末将。后为项羽重要谋士, 辅佐项羽称霸诸候,被尊为“亚父”。封历阳候。屡劝项羽早除隐患,父掉刘邦,曾设“鸿门宴”,计不为项羽所用。后项羽中刘邦的反间计,疑增,削其权力,遂愤而离去,途中背发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亚父山”。
    范  丹:又名范冉(112-185),字史云,汉陈留外黄县(汉置,唐以后废,故城在今河南杞县东)人,东汉高士,桓帝(刘志,公元147年登基)时授莱芜(汉代的莱芜县故城在今山东省淄川县东南,今莱芜县是汉代的嬴县)长,因母亡丁忧未到任。后来朝廷有意用他为太尉府侍御史,但因遭党锢之祸,逃到梁沛间靠卖卜为生。家里穷极,时常断炊。闾里间有歌谣说他“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死后谥为贞节先生。
    范  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今河南省郾城)人,东汉末年享有盛名的士人领袖,他抑制豪强,反对宦官。他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他疾恶如仇,为官清厉,任清诏史按察诸郡时,贪官污吏望风解印绶而逃。任汝南郡功曹时,抑制豪强,制裁不轨,结交士人,反对宦官。第一次党锢之祸起,与李膺同时被捕,被释还乡时,迎接他的士大夫的车有数千辆。党锢之祸再起,朝廷下令捉拿他,县令郭揖欲弃官与他一起逃亡,他不肯连累别人,自己投案,死于狱中。
    范  晷:字彦长,西晋南阳顺阳人。少年时游学于清河,于是迁家侨居。郡守命他为五官掾,历任河内郡丞。太守裴楷久闻其名,举荐为侍御史。调任上谷太守,遭遇丧事,没有前去就任。后来做了司徒左长史,转任冯翊太守,很有政绩,善于安抚百姓,百姓很爱戴他。征拜少府,又出任凉州刺史,转任雍州刺史。当时西部土地荒毁,少数民族时常侵扰,田桑欠收,百姓困顿凋弊,范晷倾心教化引导,劝勉农桑所辖地区百姓全仰仗他。元康中,加封左将军,卒于官。有两个儿子:范广、范稚。
    范  广:字钟将,西晋南阳顺阳(今河南省内乡)人,范晷之子。被举孝廉,任灵寿令,不去就任。其姐嫁给孙氏,早亡,有个孙子名叫迈,范广一直抚养带他南奔,即使在盗贼四起的时候,始终没有丢弃。元帝承制,任他为堂邑令。县丞刘荣犯法当死,郡守让刘荣回原籍服刑。刘荣是本县人,家里有老母,很有气节,范广常常听凭他回家省亲,刘荣也会如期而返。县堂被野火所烧及,刘荣脱去刑械救火,事毕,又自我戴上刑械。后来天大旱,米贵,范广散发私家谷粮赈济百姓,用去了几千斛,远近流落的人都前来投奔他,当地户口增加了十倍。卒于官。
    范  稚:西晋南阳顺阳(今河南省内乡)人,范晷之子。范稚自小就知名,征召为大将军掾,早卒。有子名范汪,别有传文(见下)。
    范  汪:东晋代医家。字玄平,又称范东阳,范晷孙,范稚子。南阳顺阳(今河南省内乡)人。曾任东阳太守。在郡大兴学校,甚有惠政。晚年屏居吴都。善医术,常以拯恤为事。凡有疾者,不问贵贱,皆为之治疗,每多治愈。撰有《范汪方》(又作《范东阳方》、《范东阳杂药方》)一百七十余卷,今佚。其佚文散见于《外台秘要》、《医心方》等。此书为唐以前研治伤寒较有成就的医学方书,于外科治疗亦有一定水平,并收集当时民间单验方,故陶弘景谓其书“勘酌详用,多获其效。”
    范  宁: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人,东晋经学家,所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十二卷,是今存世最早的《谷梁传》注解。
    范  晔: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内乡)人,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出生于官僚世家。所著《后汉书》文辞优美,简洁流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他既是一位史学家,又是一位文学家。少年明代就博览群书,涉猎经史,善写文章,通晓音乐,还能写一手很漂亮的隶书,是个多才多艺的少年。17岁时就踏上仕途。历任秘书丞、司马、新蔡太守、吏部尚书郎等,因在彭城王刘义康生母彭城太妃死时,饮酒作乐,被贬为宣城太守。后来他又历任南下郡太守、太子詹事等职务。范晔呕心沥血写成了《后汉书》包括上起汉光武帝,下至汉献帝的近200年历史的宏篇巨著。
    范  缜: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人,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著有《神灭论》,有人曾以升官诱惑他改变观点,他不“卖论取官”。
    范  云:南朝齐诗人。字彦龙,祖籍南乡舞阳(今河南省泌阳)人。早年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幕中,为“竟陵八友”之一。齐武帝永明十年(492年),和萧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称赏。从北魏还朝,迁零陵内史,又为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皆有政绩。萧衍代齐建梁,任为侍中,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再迁尚书右仆射,居官能直言劝谏。卒谥“文”。范云是当时文坛领袖之一,与沈约、王融、谢□等友善,和何逊也有交往。他8岁时就能写诗,稍长即善属文,文思敏捷,时人多疑为宿构。《文选》录其《赠张徐州稷》、《古意赠王中书》、《效古》等五言诗3首。《诗品》将其列之于中品,评为“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
    范履冰:河内(今河南省武陟)人,知名于唐高宗,武后执政后,出任宰相,并主持了大唐国史的修撰。
    范仲淹: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唐代宰相范履冰的后代,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经略陕西,使夏族、羌族望风而走。其《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佳句,存《范文正公集》。
    范中立:陕西耀县人,北宋画家。其画落笔雄健凝炼,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颇大,有《溪山行旅图》和《寒林雪景》传世。
    范成大:吴郡(今江苏省苏州)人,南宋诗人,以善写田园诗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
    范文程:清初大臣。字宪斗,号辉岳,范仲淹后裔,辽宁省沈阳人。自愿投效努尔哈赤,参加后金政权。为参与帷幄的主要谋士之一,深受倚赖。前后历任清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傅等职。于清朝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多所贡献。卒后康熙帝亲写祭文悼念,谥文肃。
    范文澜:字云台、芸台、仲云、仲芸,笔名武波、武陂,浙江省绍兴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校教授。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撰写《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新中国建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毕生从事历史研究,对中国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均有独创见解。主要著作尚有:《群经概论》、《正史考略》、《文心雕龙注》、《唐代佛教》、《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等。
    范长江:四川省内江人,著名新闻工作者,曾任《大公报》记者,创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同年在长沙创办国际新闻社。以后在香港参加创办《华商报》的工作;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和华中版《新华日报》社长、新四军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中共南京代表团发表人等职。解放战争时期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负责宣传工作。解放后历任上海《解放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新华社副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全国科协党组书记兼副主席等职。著有《塞上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置郡。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
    高平郡:指今宁夏固原。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郡(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汉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
    钱塘郡:秦置钱唐县,在灵隐山麓,隋移今浙江省杭州市。唐加“土”傍为钱塘。民国与仁和县合并为杭县。治所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辖境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
    汝南郡:汉置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治所在今河南省平舆。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山阳郡:汉时置郡。辖境在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东晋至隋初,移治江苏省淮安市。
    外黄县:汉置外黄县,唐以后废,故城在今河南省杞县东,治所在今河南省民权。
    2、堂号   
    范姓的主要堂号有:“高平堂”、“后乐堂”、“芝本堂”、“鸡黍堂”、“永思堂”、“崇本堂”、“敦本堂”、“积善堂”、“忠恕堂”、“经义堂”、“经义堂”、“逵道堂”等。

五、宗族特征
    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分支清晰。如由范仲淹编定的中原地区字辈谱为“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又续为:“君章微显用,循迪广钦崇,存本宜充厚,时遵道晋隆。”至民国七年又续为:“同享祖贵荣,传谱苏河通,珍珠全地理,古松万代青。”再如由范仲淹编定的苏州一带的范姓字行辈份为:“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庭,天元从汝启,惟允必能兴。仪德宏烈学,端承敬懋芳,秉中延孝立,引谷裕名扬。同福祖有功,宣林苏居丰,金玉贯九州,幽兰好其青。”

============================================================

【范姓宗祠通用对联】

〖范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尧裔;
望出高平。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范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尘甑养晦;
揽辔待清。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陈留外黄人范丹(一作范冉),字史云,经学家、文学家马融的弟子,通五经,尤其精于《易》和《尚书》。桓帝时曾被任为莱芜长,他不干。生活极为贫困,居住简陋,经常断粮,当时人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钱范莱芜。”“养晦”,谓隐居待时。下联典指东汉汝南征羌人范滂,字孟博,举孝廉,以清诏使到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志要澄清天下,后升光禄勋主事,因与太学生结交,反对宦官,延熹年间死于狱中。

沼吴归隐;
述汉成书。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字少伯,楚国宛人。越国被吴国打败时,随越王勾践到吴为人质三年。回越后,助勾践刻苦图强,终于灭了吴国,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沼吴”,指废吴国宫室为污池,即灭吴。下联典指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历官尚书吏部郎、宣城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军,参与机要。他删、取各家《后汉书》之作,著《后汉书》,成纪传八十卷。

文正世泽;
万笏家声。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范仲淹,卒谥文正。

心存忠恕;
胸具甲兵。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范仲淹之子纯仁,自布衣至宰相,自述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下联典指范仲淹与韩琦任陕西经略副使,西夏人相诫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长啸却虏;
杖策入关。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范镇,少时作《长啸却胡虏赋》。下联典指明末范文程,曾谒清太祖,策定清军入关之计。

鸿门碎斗;
岳阳题文。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鸿门宴上,范增拔剑击碎刘邦所赠玉斗,曰:“竖子不足与谋……”下联典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德如风月;
才比方朔。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范杲,上书自言才比东方朔,擢知制诰。下联典指宋·范启,博学穷理,高尚不乐仕进,理宗赐号“风月处士”。

-----------------------------------------------------------------

〖范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生平惟存忠恕;
胸怀广具甲兵。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苏州吴县人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的二儿子。皇祐年间进士,历官襄城知县、侍御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河中府、和州、庆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哲宗时,官尚书仆射、中书侍郎,徽宗时,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他曾说:“我生平所学,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下联典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少年时贫困而苦学,做官后以敢言著称。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历官西溪盐官、以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宝元年间,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夏人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庆历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工于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诗词风格明健。

杖策定入关计;
却虏作长啸声。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沈阳人范文程,字宪斗,号辉岳。明代万历年间投后金努尔哈赤,后得皇太极信任,参与军政机密,策定清军入关之计,又提出录用明代官员、废除饄加派、开科取士等,多被采纳。清初开国典章制度,多由他起草制定。前后历太祖、太宗、世祖、圣祖四朝,官至大学士、太傅兼太子太师。下联典指北宋成都华阳人范镇,字景仁,进士出身,仁宗音知谏院,后为翰林学士,封蜀郡公。在变法问题上,支持司马光反对新法,而与王安石不和。少年时曾作《长啸却胡骑赋》,后来出使辽国,辽人说:“这就是长啸公。”

-----------------------------------------------------------------

〖范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责君碎斗显忠爱;
后东先忧法圣贤。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秦项羽谋士范增的事典。范增(前277-前204),居剿(今安徽桐城南)人。善代谋。秦末农民战争时,曾劝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公元前207年,秦军围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楚怀王命宋义、项羽救赵,他为末将。后归项羽,为其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曾屡劝项羽杀刘邦,羽不听,反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愤而离去,病死于途国。刘邦尝言:“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下出典出北宋大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989-1052),这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进士。仁宋天圣初,任西溪盐官。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积极防御西夏,注意联合羌族,颇受羌人尊重。工诗词散文,文章富于政治内容多为阐述其政治主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表达其忧国忧民的心情。有《范文正公集》。

有祛病回春妙手;
存先忧后乐雄心。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晋名医范汪,字玄平,博学多通善医。下联典出北宋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齑盐淡薄心常乐;
潇洒襟期洽亦豪。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侍人范周,字无外,负才不羁,安贫自乐。下联典出宋代侍人范良遂,字次卿,自号墨庄居士。放情山水,不慕荣利,长于诗歌。其兄显贵,他宁静淡泊,潇洒自豪。

四海云霞开曙色;
五湖烟水荡春光。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清初范文程。下联典指北宋·范镇。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
——范文澜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马列主义历史学家范文澜(1893-1969)自题联。

-----------------------------------------------------------------

〖范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党祸株连,子宁割爱;
邓公应梦,母为留名。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东汉范滂因反对宦官受害,自请入狱时与母亲诀别:“愿母亲割舍不忍的大恩,不要太难过!”母亲说:“你今天能够和李(膺)杜(密)齐名,死又有何遗憾!既有了好名声,还想长寿,能兼得吗?”下联典指北宋华阳人范祖禹,字淳甫,范镇的堂弟。进士出身,跟从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后历官秘书正字、给事中、翰林学士兼侍讲等。相传他出生时,母亲梦见一个穿金甲的神来到内室,说:“我是汉代将军邓禹。”所以他出生后,母亲为他取名“祖禹”。

揽辔澄清,列芳名于八顾;
先忧后乐,俪伟望于一韩。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汉光禄勋主事范滂,字孟博,征羌人。以清诏使使冀州,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下联典出北宋大臣范仲淹的事典。

博大开君,经筵反复陈说;
清廉律己,莱芜歌颂相闻。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诗御史范纯仁,这尧夫,吴县人。以博大开上意,忠笃革士风,有惠政和文集。官至以文殿大学士,以目疾乞归,卒谥忠宣。下联典出东汉名士范丹,一作范冉,字云史,外黄人。桓帝以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卖卜于梁沛之间。结草屋而居,有时绝粮。闾时歌曰:“甑中生尘范云史,釜中生鱼范莱芜。”三府累辟不就,卒谥贞节先生。

表世风流,仰止景仁道德;
冠朝人物,称扬文正功勋。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范景仁的事典。下联典指北宋大臣、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建庙卜蓝岗,水聚天心钟秀气;
传家贻墨帐,门罗将相振宗风。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蓝岗范氏宗祠联

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宝;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佚名撰范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苏州市范仲淹祠联。

============================================================

附录:【范姓典故、趣事】

〖范增之后〗
    范知之住在都城边,生活富裕,但很孤独,只得靠饮酒得欢。一日,大醉后触犯都城夜行禁令,包知府升堂问罪:“你祖辈上有做大官的吗?”知之说:“有啊!我是宰相的后代啊!”包公说:“你祖上何人做宰相?”范知之道:“是范增呵!”包公差些笑出声来,说:“范增与你相差几十代都已不清,哪能扯得上是祖辈。”令打20大板。旁观者大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6 21:32:08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范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范朝利中将
    范朝利(1914-——),河南省新县郭家河乡人。1929年8月参加工农赤卫军。1930年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第11师31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第10师29团政治委员,第11师53团副团长,师司令部参谋主任、参谋长。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反“围剿”作战和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5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参谋长,385旅参谋长,东进纵队参谋长,冀南军区参谋长,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创建冀南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历次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独立第5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10军副军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滑县战役、豫北反攻和鲁西南战役。1947年8月,率部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加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和淮海战役,1949年初率部参加了渡江作战和进军西南、解放贵阳、成都的战役与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兵团第14军军长,济南军区副司令员。1985年7月,按大军区正职离职休养,并多方筹资支援老区建设,在家乡建起一所“八一希望小学”。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著有《羊山集战斗》、《范朝利回忆录》等。

    范明少将
    范明(1914-——),原名郝克勇,陕西省临潼县栎阳镇郝邢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17路军38军任中共工委委员、书记,第38军教导队队长、直属搜索连连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处长,骑兵第6师政治部主任,第一野战军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兼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西藏工委副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驻班禅行辕代表,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委书记、书记处书记,西藏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一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后任陕西省第四届、第五届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党的民族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为实现汉藏民族团结、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一生中曾多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后改名为“范明”也是因毛泽东建议而为。著有《关于唯物辩证法与中医辨证施治的探讨》、《新西游记》等。
    附注:范明的名字是毛泽东“钦定”的  
    范明原名郝克勇,1914年出生于陕西省临潼县一个耕读世家。1926年范明11岁时,北洋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范明的父亲郝鹏程当时是杨虎城的独立骑兵营长,任北城总指挥,重创刘部。刘镇华重金悬赏郝鹏程人头,并派人抄了郝鹏程在临潼的老家。郝鹏程一家50余口,逃到耀州(今耀县)避难。范明因此辍学,每天上山打柴。范明上的山就是着名的药王山,药王山有一座供奉孙思邈的药王庙,庙门右侧有几块《千金方》石碑,已通读《四书》、《五经》的范明经常在碑前研读碑文,久而久之将《千金方》背得滚瓜烂熟,据说已能为乡亲们开方子了。1928年,13岁的范明拜一位姓李的道长为师,白天随李道长游乡串户,治病救人,晚上李道长向范明传授医术。
    1930年,范明随大哥到上海读中学。肄业于东北大学。1938年范明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38军从事统战工作,担任过38军教导队队长、直属搜索连连长,是中共38军工委委员,后来担任工委书记。
    1942年12月,郝克勇在延安晋见毛泽东,在谈话中,毛泽东突然问: “郝克勇同志!你舅舅家姓啥子?”
    郝克勇答:“姓范。”
    毛泽东接着问:“是范仲淹的‘范’还是樊梨花的‘樊’?”
    郝克勇答:“是范仲淹的‘范’。”
    毛泽东说:“好,那就把你的名字改成范明吧!做秘密工作的同志回到延安,都必须改名换姓。”从此,郝克勇以“范明” 应世。

    范子瑜少将
    范子瑜(1914-2002),湖南省张家界市人,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华苏维埃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财政部巡视员,国有财产科科长、会计科科长,红军2军团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红二方面军供给部会计科科长等职,参加了湘鄂川黔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山城堡战役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师供给部会计科科长、旅供给部部长、师供给部副部长,晋西北军区供给部副部长,晋绥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部部长等职,参与组织了冀中河涧、齐会、陈庄、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多次反“扫荡”战役和开创晋西北、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前方后勤保障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晋南军区后勤部部长、西北军区晋南办事处主任、兵团后勤部部长等职,参与组织了绥包、大同、忻州、集宁、扶眉、兰州、河西等战役战斗的后勤保障,为部队赢得战役战斗胜利作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食品工业部糖业组组长,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副部长、部长,总后勤部第二物资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部长兼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小组成员,总后勤部副部长兼物资部部长等职务,对分管的物资、营房、军营绿化美化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为我军的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次、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晚年喜书法,在北京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其作品被誉为“具有较高的美学内涵”。2002年6月2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范阳春少将
    范阳春(1913-1994),福建省永定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1师司令部译电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长征和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部教导员、师卫生部教导员,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运河支队政治处副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后勤处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平型关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8军分区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6军46师政治委员。参加了渡江、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政治部主任。1956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通信兵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总参谋部通信部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2月24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范忠祥少将
    范忠祥(1917-1993),湖北省天门县聂范村人。1927年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土地委员兼赤卫队队长,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3军、红2军团、红二方面军战士、班长、排长、干事、宣传队队长、独立营政委、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团长、军团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参加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长征前在战斗中负过三次重伤。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0师特务团政委。1939年11月4日,他和团长杨嘉瑞领受参加黄土岭战斗的任务。贺龙师长说:“给你们团一个艰巨的任务,配合聂司令员的部队去打阻击。你们思想上要有充分准备,敢挑重担,不要把自己看成是配角。你们不要怕打硬仗,不要怕牺牲,你豁出去两个营也不要紧,回来我再给你们补充。”经过两天激烈的战斗,特务团共击退敌人20余次的进攻,粉碎了敌人的突围企图,从而为全歼这股敌人创造了条件。他和杨嘉瑞抓住有利战机,利用夜暗秘密摸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猛扑敌阵,乘胜捣毁了敌指挥机关。后由于敌增援部队倍增,全团才奉命撤出了战斗。后任晋绥第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5军分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独立第5旅旅长、第一野战军7军21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于1950年任解放军炮兵第4训练基地司令员(正军职),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1955年任北京军区炮兵第一任司令员,1975年改任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82年按正兵团职离休。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3月1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范保顺少将
    范保顺(1914-1987),湖北省天门县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8师便衣队分队长、连政治指导员,第8师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师教导队区队长,冀中军区独立第5支队2大队政治委员,第120师358旅独立4团副政治委员,大青山骑兵支队1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第44团政委、冀中军区独立7旅19团政治委员、副旅长、旅副政治委员,第20兵团68军202师副政治委员,第204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68军204师政委。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7年9月9日逝世,终年73岁。

    范朝福少将
    范朝福(1915-1993),河南省新县人。191712岁参加儿童团并任分队长。1929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73师政治部公务员、宣传员、红31军政治部宣传队长、政治部民运副干事长、民运部群众武装科长、代理民运部长,第31军91师卫生处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及大山寨、苏家埠、七里坪等战斗。1932年底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到达川陕边区,参加了粉碎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和刘湘的“六路围攻”等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771团卫生队指导员,政治处民运股长。随部挺进太行山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了齐坎村、野头、响堂铺战斗。接着在邯郸、刑台以东地区阻击日军进攻,并在南宫、威县、清河等县任工作团团长,壮大地方武装,坚持敌后斗争。仅1939年一次就扩兵4个营,3000多人。1940年至1944年,任巨鹿县大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41年冬及翌年春,日伪先后两次在巨鹿推行“治安强化”,部队损失很大,县村抗日民主政权全部遭到破坏。他依靠人民群众,利用地道隐蔽,顽强地坚持冀南抗日游击战争,日军曾以3万元巨款悬赏活捉范朝福。八年抗战时期,他与巨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2纵6旅17团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0军政治部民运部长,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豫北战役、豫西战役、襄樊、淮海战役及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反攻。1949年4月,率部突破长江天险,进军大西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10军后勤部政委。1950年2月,任第二野战军军事代表团副团长兼国民党起义部队72军政治部主任,负责整编改造工作。不久该部阴谋叛乱,他力战群匪,挫败了敌人的阴谋。同年7月任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监察委员。后调任海军威海水警区政治委员,海军威海基地政治委员,海军直属政治部主任、海军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1月24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范普权少将
    范普权(1910-1991),原名范则博,山东省庆云县人。1927年考入河北省立第9师范学校,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31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任校学生自治会主席,领导学潮,被学校开除。到北京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到天津市从事工会工作,任天津市赤色工会工委会委员。党组织被破坏后,到南皮县,以卖瓜子为掩护,从事秘密工作。1934年回家乡当小学教师,发展党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庆云县委书记,率领本县抗日武装发展起来的100余人,二、三十支枪,参加中共鲁北特工委组织的第31支队,任政训处处长,1938年任支队政治部主任。范普权后来到冀南军区工作,历任冀南区二地委宣传部长、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39年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2年到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到冀中军区,任军区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部长,河北军区政治部民运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河北省军区政治部文化部部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政治部民运部副部长,1954年任宣传部部长。回国后,1957年任北京军区政治部群工部部长,1963年任北京卫戍区副政治委员,分管民兵工作。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8年被任命为山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因病休息未到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4月13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范富山少将
    范富山(1914-——),山西省定襄县人。1936年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定襄县自卫队总队部总队长,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自卫队区队长,山西五台县人民武装部部长,中共定襄县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雁北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冀晋军区独立2旅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1纵2旅政治部主任,第20兵团66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石家庄、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196师政治委员,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196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第4次战役。回国后,历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北京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副部长,铁道兵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6年1月15日因病逝世,终年82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26 21:32:22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范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范长龙中将
    范长龙(1947.5-——),辽宁省东港县人。1969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排长、干事、政治指导员、营长、副团长、团长。1982年8月毕业于北京军事学院,1985年12月毕业于宣化炮兵学院。后任解放军某师参谋长、师长,陆军第16集团军参谋长、军长。2000年12月任解放军沈阳军区参谋长。2003年12月任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助理。2004年9月任解放军济南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198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95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范晓光中将
    范晓光(1945.7-——),湖北省阳新县人。1964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工程学院火箭弹专业毕业。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动员部副部长、部长,总参谋部测绘局局长。2003年12月任解放军成都军区副司令员。

    范匡夫少将
    范匡夫(1946.1-——),浙江省江山县上余镇大夫第村人。1965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省石家庄市)大专学历。
    历任《解放军报》记者,解放军陆军第20集团军宣传处处长,济南军区政治部副师级政工研究员,浙江省军区金华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中共金华市委常务委员,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兼金华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金华军分区党委书记,浙江省军区副政治委员,江山助学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先后多次立功受奖,是新时期我军著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优秀军队领导干部的典范,被大家敬佩的“好班长”、“廉洁政委”。为此受到南京军区、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军区和中央军委的表彰。发表《戈壁的女儿》等报告文学、政治论文多篇,约百余万字。
    2002年由大校军衔晋升少将军衔。

    范志伦少将
    范志伦(1935-——),四川省自贡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南京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副司令员兼司令部参谋长,武警总部副司令员。解放军参谋学院副院长,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
    1988年9月授予少将警衔。1990年转授少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26 21:32:38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范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范伟老红军
    范伟(1906-1986),广东省东莞县茶山墟人。1914年8岁时读书,1918年因母亲去世而缀学,1919年去香港谋生。1933年春参加革命。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赴新加坡当橡胶工人,工资低微,无法维持生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从新加坡返乡,随父代人挑货。1933年春经人介绍到广州参加第19路军,任第49师291团机枪连二等兵。1934年春随19路军部分将士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方面军13团1营战士,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参加了著名的娄山关战斗。1935年10月随红军到达陕北,历任陕北红军第一兵站医院警卫排排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十八集团军(八路军)司令部朱德的警卫连排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晋东南一分校4营营长,冀鲁豫军区政治部直属大队大队长兼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军需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齐齐哈尔铁路局经理处处长、松江省(今黑龙江省东南部)被服厂厂长,湖北省汉口盐务处军事代表,铁道部衡阳铁路局总务处处长,铁道部广州铁路局工程处处长,中共广州铁路局委员会副书记,中共广州铁路局监委会副书记、书记,铁道部驻广州铁路局视察专员、顾问等职。1982年离休。
    1986年3月15日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0岁。

    范陀烈士
    范陀(1901-1931.10),湖北省孝感县人。出生在一个小商贩家庭。1908年7岁时读私塾,后就读于汉阳晴川中学。1927年初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后,返回家乡。在孝感火车站铁工子弟学校任教,向学生灌输反帝爱国新思想。1923年考入建国豫军后援会临颖军官学校。
    大革命时期,入黄埔分校——武昌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7年返孝从事革命工作,创建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宗旨的“孝感露天演讲团”,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启迪人民思想觉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坚持地下斗争,与涂光绪等人组建了一支游击队。1930年夏率游击队参加红军。历任红1军第1师参谋主任,红4军第10师参谋主任,红1军、红4军参谋主任等职。在夺取鄂豫皖根据地的多次反“围剿”斗争中,立下战功。1931年10月“肃反”扩大化中被错杀于白雀园,时年30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范义生烈士
    范义生(1903-1936.9),福建省寿宁县人。1932年冬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积极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组织。1933年10月任中共寿宁县委书记,参与发动和指挥南阳战斗、坑底战斗和竹毛洋伏击战等。1934年底至1935年秋,带领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第2团,在闽东、浙南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8月被选为中共闽东临时特委委员,同时被任命为闽东红军独立师第1纵队队长。1936年9月在周宁莆桃洋与敌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33岁。

    范天恩将军
    范天恩(1922-2001.12.2),绰号范大胆,山东省泰安县人。1938年1月参加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山东第4支队战士、政治指导员、教导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警卫营营长、作教科科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军团长。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团长。参加第一战役,一举攻占了飞虎山成名。继参加飞虎山阻击战,战斗整整五昼夜,抗击了南朝鲜军队一个师和美军一部极其顽强的进攻,毙伤俘敌1800人。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将军激动的写下“三十八军万岁”六个大字,赠给38军范天恩做纪念,并被志司授予模范团长称号。随后又参加了第二、三,四战役。回国后,历任陆军第38军112师师长,第38军参谋长、副军长。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总参谋部防化部副部长、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解放军济南军区烟威警备区司令员等职。
    2001年1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范东洲烈士
    范东洲(1897-1933),满族,辽宁省凤城县人。在东北大学读书期间,经常接触爱国进步青年,读进步书藉,参加革命活动。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在沈阳做东北军的工作直到“九·一八”事变。1933年春被派往北平西郊搞中共党的地下工作。主要任务是印刷传单发往北平、天津各地。不久中共党组织委派到张家口民众抗日同盟军教导团工作。由于国民党当局严格限制民众抗日同盟军外出购买商品、粮食,致使同盟军给养日趋紧张。有一次进城给部队筹办粮食时,和地主武装发生冲突,在战斗中中弹牺牲,时年36岁。

    范立顺烈士
    范立顺(1893-1928),江西省寻乌县人。大革命时期投身农民运动,加入农民协会。
    1928年3月参加寻乌农民武装暴动,任暴动队第1连连长。暴动失利后,转移至上罗、留车一带,继续组织寻乌县工农赤卫队,坚持游击斗争。10月在转战途中被捕,敌以木枷、铁链锁住其头和手足,在狱中关押10天,后将其押往县城东门坝上,剖胸破腹,挖心割肠,残酷杀害,牺牲时35岁。

    范修之烈士
    范修之(1898-1934),湖南省汝城县人。学生毕业后在家务农。1918年到父亲在县城开设的烟花爆竹店经商。在那里结识了汝城最早的几名共产党员。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7月北伐军路过汝城向江西进军时,受中共汝城支部派遣,到农村宣传发动群众,为北伐军做向导、侦察和运输等工作。12月担任汝城商会保商队队长,将拥有44支步枪的保商队改造为保民安民的武装队。1927年2月当选为汝城县商民协会执行委员,领导商民开展禁运鸦片、稳定金融的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汝城县保商队与农军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2师第1团,任第1营营长。先后随部参加了攻克桂东、汝城县城的战斗。1928年夏,转赴江西崇义一带从事革命活动。1929年1月被选为中共上(犹)崇(义)县委委员。带领赤卫队发动群众,同构筑碉堡、封锁苏区的敌军进行斗争。同时带领赤卫队员镇压了一批反攻倒算的土豪劣绅,初步打开了根据地的困守局而。不久与红5军第6纵队取得联系,奉命打入当地一股土匪武装中,开展兵运工作。通过串连,策动30余人投奔红军。1930年4月调任红26纵队政治部秘书科长。1931年任红4军13师政治部组织科长。参加第二、三次反“围剿”后,调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政治教员。1934年10月红军长征时,被留下坚持游击战争。同年冬在寻邬与敌作战时牺牲,时年36岁。

    范胜龙烈士
    范胜龙(1911-1935.8),福建省长汀县人。出生于贫民家庭。幼年在河田小学念书。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春在地下党负责人李震东的组织领导下参加农会,宣传革命,组织发动农民运动。1931年任河田赤卫模范营营长,在指挥攻打河田朱坊,南山下的李七孜、马洪生等匪团的战斗中灵活勇敢,威震敌胆。1932年至1933年间为保卫红色政权,保卫革命胜利果实,在苏区各地坚持游击战争。1934年掩护红军主力长征。1935年春在四都荣坑各游击队接受整编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福建军区作战科科长,同年4月在反“清剿”战斗中,为了其他同志突围而被捕,被捕后押至漳州监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忍受折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大无畏英雄气概。8月惨死于狱中,牺牲时岁。

    范琴芬烈士
    范琴芬(1920-1938),女,湖南省永顺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11月红二、六军团到达永顺时,随母亲参加红军,被分配在龙家寨红军医院看护伤病员。不久与母亲一同参加红二军团政治部李贞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并由李贞(开国时唯一的女少将)取名“琴芬”。1935年11月随红六军团宣传队参加长征。过雪山时虽然年纪小,但坚决不肯骑马,拉着马尾巴翻山。长征结束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选为校俱乐部主任和青年干事。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冬任八路军359旅随军剧团团长,随军挺进敌后。部队行至河北平山县时,遇敌机轰炸牺牲,时年仅18岁。

    范致中烈士
    范致中(1915-1943),山西省芮城县人。早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193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4月参加本县牺盟会,从事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同年秋赴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随军就学于屯留县随营学校。1938年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某部参谋,1941年初调任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锄奸科科员,勤勤恳恳,努力工作。1942年春随太行第二军分区军政机关转移榆社,突遭扫荡回窜之日军包围,突围中被俘,押至太原。狱中与中共地下组织取得联系,成立中共狱中支部,组织难友与敌斗争。受尽严刑拷讯、百般折磨,1943年在狱中被迫害致死,牺牲时28岁。

    范家义烈士
    范家义(1897-1932.7.5),湖北省宜城县人。从小父母双亡,靠兄嫂抚养长大成人。性格刚烈、正直、豪爽。青年时代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爱打抱不平。1930年夏在新街参加了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加入“青乡社”。疾恶如仇,乐于助人,深受百姓拥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夏宜城大早,百姓心急如焚。官庄团防局总部范三恒以祈雨为名,向群众摊派粮款,中饱私囊,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祈雨这天,跑上祭坛,揭露范三恒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当场击毙了这个恶贯满盈的活阎王,为人民除了一大害。1930年9月底在官庄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赤卫队,任队长。1931年9月在红三军九师的帮助下,建立了宜东一区十四乡、十五乡苏维埃政府,后来又建立了十六乡、十七乡苏维埃政府。11月中旬官庄军事委员会在五房营建立,任委员长和工农赤卫队大队长。年底中共宜东二区委员会成立,任宜东二区赤卫队大队长。多次率队打击敌人。1932年6月苏区丧失,与中共宜东二区区委成员杨友鹏等人西渡汉水前往朱家嘴纸坊头向中共宜西特区委汇报工作。由于叛徒出卖被捕。敌人严刑拷打,盐永灌鼻,烙铁烧脸,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7月5日在官庄西街英勇就义,牺牲时35岁。残忍的敌人割掉他的鼻子、舌头,剜出双眼,然后肢解双膀、双腿,继又开膛掏心一一抛入江中。

    范敬章烈士
    范敬章(1905-1935.7),贵州省毕节县人。1913年8岁时丧父,1915年10岁时离开家乡到大定(今大方)县瓢井一家盐号帮工,挣钱补助母亲养活弟妹。1923年被征入黔军当兵。193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升任黔军营长。在近10年的旧行伍生活中,目睹人民生活的凄惨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思想逐渐趋向进步。1933年拉出200人左右的队伍回到家乡,建立毕节县反蒋抗日游击队,任游击队领导成员。打富济贫,张贴标语,深得穷苦人的拥护。1934年后,率领部队在毕节和云南镇雄县一带活动,宣传中共反蒋抗日的政治主张,扩大党的影响,号召穷苦人民报名参军,仅2个多月,部队就发展到500人左右。这年夏天,与中共四川省工委掌握的部队准备联合暴动,创建红色根据地,因有人走漏消息,结果暴动未成,被捕入狱,关押在镇雄县城,受到敌人的严刑拷打,后经党组织部队劫狱而脱险。劫狱成功后,党组织决定部队分散隐蔽活动。率部队回到毕节对坡一带开展反蒋抗日活动。1935年7月在为部队筹集粮饷时,被国民党当局抓住并杀害于毕节小教场,牺牲时30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26 21:36:27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范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范浚烈士
    范浚(1902-1933.11),福建省寿宁县人。出生于富裕书香家庭。1928年在福州省立第一高级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小学毕业后考进福州师范。北伐军进入福州后,受新思想影响,经常到“左海”“浪花”书店阅读《响导》、《新青年》等进步书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5月参加台江爱国示威游行,被国民党地方当局逮捕。在狱中受尽敌人严刑,坚贞不屈。后来被福宁同乡会保释出狱。1930年冬接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回寿宁开展革命活动。在亲戚、朋友、邻居间秘密宣传革命道理。同年12月底在寿宁大安成立全县第一个贫农小组(后改为赤色农会),1931年5月任寿宁鳌阳小学教导主任,以教书为掩护,在校中建立一个秘密活动室,缮写、印刷宣传材料。1932年4月遵照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指示,辞去教导主任职务,深入寿宁农村筹建了农民武装“红带队”。1932年10月中共寿宁特别支部成立,任宣传委员。1933年6月中共寿宁县委成立,任县委书记。同年11月受中共福安中心县委委派赴江西,准备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途中不幸牺牲,时年31岁。

    范士融烈士
    范士融(1901-1926.3.18),字子仁,云南省昆明市人。幼年就读于乡间小学,后考入昆明师范学校。1924年经高君宇介绍,先后加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联络省城一些大中学校的同学,组织了学生爱国会,为反帝、反封建奔走呼号。同年夏从昆明师范学校毕业后,即担任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深感旧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材内容,都是禁锢青少年、摧残人才的精神枷锁,便锐意革新。曾对同事们说:“要想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况,没有先进的科学是不行的。”主张从中、小学时代,就要提倡青少年和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尽量给学生们介绍新的文化科学知识,传播革命思想。在担任教师期间,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热心于社会工作,传播新文化新思想。192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预科。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任国民党北京第七区党部书记,积极参加革命团体的活动,宣传革命道理。1926年3月,为了抗议日本帝国主义者炮击大沽口,四出奔走宣传救国道理,3月18日当天,带头组织同学参加天安门前的集会和会后的游行,并高举旗帜,走在队伍的前面,在段祺瑞镇压学生的枪弹中不幸牺牲,时年25岁。

    范世昌烈士
    范世昌(1910-1936.1.21),陕西省宜川县人。1925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宜川地区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5年在宜川师范读书期间结识了来宜川开辟工作的共产党员贺希珍,经贺介绍阅读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革命著作,走上革命道路。同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宜川高小任教。以学校为阵地,在青年学生中宣传革命思想,启发他们走革命道路。与此同时还担任中共党的地下报纸《实验小报》、《上郡日报》的编辑工作。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宜川的国民党特务加紧侦探他的行迹。巧扮木匠,转移到渭北地区,找到了中共党组织,继续秘密编辑《上郡日报》。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间唐澍、谢子长领导清涧起义部队南下宜川,带领青年学生、农民手持大刀长矛配合起义军战斗,迫使敌人弃城逃跑。清涧起义失败后,根据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深入农村创办农民夜校,宣传组织群众,在艰苦努力下成立了宜川县农民协会。1929年协助中共上级党组织派来的白彦博建立了宜川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并担任组织委员。为了进一步开展党的工作,担任了伪宜川县教育局督察一职,利用这一合法身份和敌人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奔走于各学校,向青年学生灌输新文化、新思想;同时开办了贫民学校,吸收因贫困失学的穷人子女读书,还节衣缩食,为该校学生购买书报,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1930年伪陕西省政府派员到宜川征收烟款,发动学生、农民到伪县政府门前请愿,迫使伪县长答应了减粮减款的要求。1931年,与邓景宁等人组织领导4个学校的师生揭露伪县长史秉贞和伪县政府建设科长李国忠贪污受贿的丑行,发动学生到伪县政府门前请愿游行,并向伪民政厅、教育厅呈递诉状,迫使伪省政府撤了史秉贞的职。这些斗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宜川人民的斗志。同时也使反动势力更加害怕。不久遭新上任的伪县长所逮捕。在狱中经过坚强斗争,加之敌人害怕群众起来引起严重后果,因此被释放。这时中共党组织考虑到安全,准备调到红色区域工作。考虑到斗争需要,请求继续留在宜川坚持斗争。1934年主持宜川县委的工作,领导建立了宜川第一支游击队。不久新上任的伪县长窦彤城动用教育经费大摆筵席,欢迎伪省政府派来的视察员。遂带领游击队在夜间摸进伪县政府大院,搅翻了筵席,还摸了敌人两支手枪,使窦彤城被撤职。在窦彤城离开宜川时,带领学生挡住去路,逼迫他交出了贪污的800块银元的教育经费。中共宜川党组织用这笔经费买了一套《万有文库》的图书,交给宜川中学使用(现在宜川中学图书馆还完整地保存着这套全书,共654册),引起了敌人对他的刻骨仇恨。1935年10有21日被宜川反动当局再次逮捕,并且使用了各种酷刑,始终都没有屈服。
    1936年1月21日,惨遭敌人杀害,牺牲时26岁。

    范明枢议长
    范明枢(1866-1947.10.2),原名范昌麟,又名范炳辰,字明枢,山东省泰安县人。1906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师范学校。回国后在本县创办教育图书社,从事小学教育。继赴济南创办省立模范小学。积极提倡新文化,致力于教育改革。1946年经中共中央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时期,在泰安创办女子小学及县教育图书社。后从事中等教育,历任菏济省立第六中学语文教师,济南师范学校学监等职。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运动,亲自撞开校门放学生上街游行示威。成为学生们敬爱的师表。1920年任曲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因掩护学生中的共产党员,支持新文化运动,受保守势力排挤,被迫辞去校长职务。1931年受聘去济南乡村第一师范学校任图书馆主任。1932年3月被以“共党”嫌疑被捕入狱83天,经冯玉祥斡旋获释。1933年8月回泰安县任冯玉祥私人教师,受冯委托创办泰山革命烈士祠纪念武训小学,任总校长。1936年夏出席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被选为执行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奋勇参加抗日斗争,任泰安县民众总动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秋去鲁南,成立鲁南民众总动员委员会,被选为主任委员。建立鲁南抗敌协会,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组织鲁南国民抗敌自卫军,配合八路军作战。1940年春被选为山东省宪政促进会会长。7月成立山东省临时参议会,被选为议长。1942年日本侵略军对鲁南大举“扫荡”,以76高龄几经风险,英勇地与敌周旋。1945年8月成立正式山东省参议会,继任议长。德高望重,忠诚爱国,被誉为抗日老寿星、抗日老英雄。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虽年老多病,在病榻上仍奋笔疾书《告全国人民书》、《致司徒雷登的一封公开信》,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和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号召全省人民起来保卫胜利成果。
    1947年10月2日因病在山东省乐陵县逝世,享年81岁。移葬于泰山。

    范运钵烈士
    范运钵(1901-1932),广东(今海南)省文昌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大革命时期参加革命。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7年后在进坑一带村庄发动群众成立农民协会、妇女解放协会、劳动童子团和农民自卫军等群众团体组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暂居泰国,发动华侨支持家乡革命。1929年回文昌恢复和建立中共党的组织,在第四区开展活动,恢复了中共第四区委,任区委书记。1930年任中共文昌县委组织部长。1932年11月在文教溪西酿开展革命活动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捕,英勇牺牲,时年31岁。

    范和祥烈士
    范和祥(1906-1928),女,江西省弋阳县人。1925年在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离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返乡,任弋阳女子学校校长,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同年秋,任国民党弋阳县党部妇女部部长兼妇女解放协会会长,协助方远杰领导漆工镇暴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月参加弋阳横山起义,发动妇女参军参战。1928年冬因作战渡河不幸患病。不久病逝于弋阳漆工镇洪家村,时年22岁。

    范春元烈士
    范春元(1921-1943.6.22),山西省襄垣县人。出生于富裕农民家庭。1936年考入长治省立第四中学读书。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弃学回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历任王家庄中心校长,民革室主任,襄垣县一、二区牺盟会协助员。1940年任襄垣县二区武委会主任。时值环境最坏时期,全区18个行政村全被敌人“维持”,襄垣县二区区公所也被迫转移到黎城县境内。在异常环境下,想尽一切办法,组织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反“维持”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就在14个村发展民兵2000多人,带领这些民兵反“扫荡”打敌探,割电线破铁路,向敌伪展开游击战。1942年1月,日军300多人进行年关扫荡,领导黄岩、普头、偏桥等数村民兵,设伏于普头三里窑山上截击,打退了敌人,缴获不少枪支弹药。同年5月先后镇压了郭胖牛等几名坐地大汉奸,打开了反“维持”斗争局面,各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村政权,襄垣县二区区公所也由黎城返回原庄。其族兄范春泉为日伪县长,多次来人来函诱惑,皆遭拒绝,便下令悬赏捉拿。1943年6月22日,参加在米家坪召开的全体区干部会,研究武装保卫夏收工作,敌特发现后告密,日伪出动2000余人兵分3路包围米家坪。遂率领部分干部群众向东山撤退,在百谷岭与敌遭遇,掩护群众转移到东沟一窑洞内。敌人追来,持枪守在洞口,向敌射击,打得敌人不敢前进。敌人组织机、步枪一齐射击,并趁势冲入洞里。战斗中被日军用刺刀刺死,牺牲时22岁。

    范炳光烈士
    范炳光(1900-1929.1),福建省永定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系张鼎丞同志的胞弟。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永定最早的农民中共党员之一。
    1927年在张鼎丞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7月并参与创建中共溪南支部,任支部委员。1928年6月参与领导永定农民武装暴动,任金在暴动队总指挥,率领农军从西门首先攻进县城。暴动后,协助张鼎丞、邓子恢建立红军营和溪南区、乡苏维埃政权,进行分田斗争。7月任中共永定县委常委、军事部长,领导溪南红军坚持武装割据斗争。11月出席在坎市文馆召开的闽西临时特委和永定县委扩大会议,在听取省委书记罗明传达“六大”会议精神时,突然遭到敌人袭击而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1929年1月在永定东门坝英勇就义,牺牲时29岁。

    范铁民烈士
    范铁民(1906-1935),福建省寿宁县人。是寿宁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之一。小学毕业后因家庭贫困辍学。1930年6月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5月,任闽东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寿宁县革命委员会主席,领导全县组建乡村革命委员会64个。在他的领导下纠正了当时革命斗争中的一些错误倾向,加强了革命队伍的纪律性。1934年2月调任中共安德县委书记,在福安、宁德边区成立起79个贫农团,积极开展“五抗”斗争。同年5月又调任中共寿宁县委书记,斗争局面打开后,再调任中共宁德县委书记,在宁德创建县苏维埃政府和38个区乡村苏维埃政府。1935年夏在宁德天峰寺被敌逮捕,英勇就义于宁德霍童石桥头,牺牲时29岁。

    范笑山烈士
    范笑山(1904-1927.11),安徽省潜山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在潜山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向学生和劳苦大众宣传革命道理。与柳志杰、余大化等建立了4个区和10个乡农民协会,还建立了潜山县农会、工会、妇女协会等群众组织,任潜山县农民协会秘书。1927年11月为揭露敌人残害百姓的阴谋,与柳志杰、余大化等率7000余名农协会员及各界群众到伪潜山县府门前举行示威。伪县长调动自卫队实行全城戒严,不幸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但坚贞不屈。数日后英勇就义于潜山东辕门,牺牲时23岁。

    范家骥烈士
    范家骥(1877-1929.2),江西省遂川县人。江西高等政法学校毕业,先后在大余、遂川等县任税征员。1908年因不满时政,弃官为民,在家乡教私塾。1927年冬参加革命,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参加创建并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2月当选为黄坳区工农兵政府主席,领导成立了8个乡工农兵政府和区赤卫队,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1929年1月红4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率黄坳人民和区赤卫队同红5军1个连及遂川赤卫队,守卫朱砂冲哨口抗击湘赣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联合“进剿”,坚持战斗3昼夜,因寡不敌众,被迫撤退至严岭嶂深山。同月在赴赣南寻找红军途中,被国民党靖卫团逮捕。同年2月被杀害于黄坳圩下街口,牺牲时52岁。

    范祥云烈士
    范祥云(1910-1931.6),福建省宁化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19年入小学。
    大革命时期,1926年入花汀新桥乡村师范就读。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进步活动,曾给老师写了一首民歌:“土豪有势又有钱,农民无权又无田;土豪快活赛神仙,农民吃苦象黄连;穷人要想出头天,参加革命夺政权。”表达了他的志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路过宁化时,聆听过朱德军长的讲话。同年6月在宁化城关组织一支赤卫队,参加了武装暴动,被选为宁化县革命委员会财政委员。7月和其他领导人一起率领宁化赤卫大队离开宁化赴长汀新桥,与闽西红军第五纵队会合,在长汀境内开展武装斗争。同年底率宁化赤卫大队城关中队返宁化。途经宁化曹坊,遭保卫团伏击,战斗中负伤被捕。在宁化关押期间,面对敌人软硬兼施,始终坚贞不屈,坚定地说:“休想在我身上刮出油水!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1931年6月在赴刑场的一路上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土豪劣绅!”最后被敌人破腹挖心,壮烈牺牲,时年21岁。

    范鸿劼烈士
    范鸿劼(1897-1927.4.28),湖北省鄂州县(今市)葛店镇人。1920年9月和张太雷等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同年11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和李大钊等参与组建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国仅有的53名党员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1919年“五·四”运动中,组织学生大游行,1920年9月参加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后因公开演讲被捕入狱,经蔡元培等人士营救后获释。1921年在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指导下,在北大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参加组建中国共产党北平支部。
    大革命时期,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李大钊为其领导人。此时和李大钊在一起,在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工作。后历任中共北平地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北平区委宣传部部长等职。1926年3月日本军舰无理炮击我大沽口。消息传到北京后,北京学生联合会于16日晚上,在北京翠花胡同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北京各高校代表有20多人。路有余和于树德代表国民党北方执行部;范鸿劼和郭春涛等人代表国民党北京市党部到会指导。会议决定18日举行请愿示威大游行。在游行那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大惨案。1927年4月6日,与李大钊等人一起开会时被奉系军阀和京师警察厅逮捕。4月28日与李大钊、张挹兰、谭祖尧等21位革命志士一同壮烈牺牲,时年30岁。

    范景蘧烈士
    范景蘧(1892-1944),原名范宝经,号庆典,山东省日照县(今日照市东港区)奎山乡傅疃村人。幼读村塾。1912年去北京中学读书,毕业后任石臼所小学教员。后在资本家刘润东商号里当店员和会计。193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参加日照县“抗日外交后援会”,与高燮宸、郑平等,发动各界人士,领导爱国学生开展抵制日货斗争,没收夹仓反动商人尹华西的一批日货,计8车火柴、2车布匹。受到各界的好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春中共日照县委建立。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并经常与中共日照县委负责人牟春霆(陈雷)秘密接触,自觉接受党的教育。1931年春在本村和安东卫一带秘密发展党员,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在安东卫小学与王润阶等人建立中共党小组。1933年2月因涉嫌日照暴动,被反动当局逮捕。先后关押在济南和青州监狱5年之久。在狱中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绝食斗争,表现顽强。
    抗日战争时期,被中共党组织营救出狱,立即回乡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1月24日带领十几名青年,从新安镇搭火车西去延安,因无组织介绍信未成。返回家乡后,决心重建中共党组织,首先串联暴动时隐蔽下的老党员,恢复中共傅(疃)平(台)支部。不久与刚刚建立的中共鲁东南特委接上关系。1938年12月中共日照县委在小曲河建立,任书记。在境内南部,则利用教书的老关系,介绍学生赵明德等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共安东卫党支部。1939年春调往莒北县。1940年夏调中共滨北地委工作。1941年回日照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先后在磴山、安东卫一带,利用上层关系拉起4、50人的农民中队,任中队长。1941年冬被错误地以托派嫌疑关押审查,受到撤职与开除党籍的处分。半年后终因查无实据而释放,恢复党籍,安排工作。1944年6月因病逝世,终年52岁。

    范照华烈士
    范照南(1879-1932.12),广东省陆丰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22年冬领导成立激石乡农会。1925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夏,在新田带头建立了“贫人党”,团结积极分子,广泛联系群众,稳定了农民在农运低潮时的情绪。1925年2月革命军东征,发动当地农民慰问部队,支持东征。同年4月任新田区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领导新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根据县委指示,领导和组织新田农军先后参加了同年4月、9月、11月的3次武装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1月新田区苏维埃政府成立,被推选为主要负责人,率领农民没收分配土地。不久被选为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主席团成员。1928年2月陆丰苏维埃政权退入乡村。6月中共陆丰县委成立,任县委委员。1929年冬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和新田区苏维埃政府建立,当选为县、区政府领导人。1930年5月1日被选为东江苏维埃政府委员。1932年秋敌人进攻陆丰,与赤卫队员坚持在深山密林中与敌周旋。由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于1932年12月病逝,时年53岁。

    范源华烈士
    范源华(1904-1933.5),福建省永定县人。出生于贫农家庭。早年为刨烟工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7月,在“永定暴动”的影响下,与范石华等人率领群众举行“菜地暴动”。1929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入闽后,任合溪区苏维埃政府赤卫营政治委员,为保卫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1930年夏调县赤卫队工作。同年9月任县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年底调永定县总工会工作。1931年调闽西苏维埃政府工作,同年冬调闽西总工会任主席。1932年2月任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执行委员。同年4月接任委员长。在职期间,致力于领导工人运动,夜以继日,忘我劳动,因积劳成疾,于1933年5月在瑞金红军医院病逝,时年29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26 21:36:54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范濂副主任
    范濂(1919.6.6-——),祖籍云南省巍山县人,出生于广东省。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河南农业大学生物统计教研室和小麦育种研究室的创建人,卓有成就的小麦育种专家和生物统计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杂交小麦和小麦品质改良全国攻关研究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1944年7月浙江大学农经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5月美国依阿华州大学农经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49年5月回到上海,同年7月在上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1954年10月在东北会计统计专科学校统计系任副教授、系主任。1954年10月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1956年8月任河南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生物统计教学和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是河南省第五、六、七、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民主同盟河南省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第七、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第九、十届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南农学院副院长,河南省农学会会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及荣誉理事等领导职务。
    从事农业科学和农业教育60余年,致力于小麦遗传育种研究40余年。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高产多抗优质新品种选育、数量性状遗传规律、育种方法和试验统计等方面,都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先后选育出豫麦1号、3号和9号等小麦品种。主持完成的“(K)型杂交小麦研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比较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应用理论,发表了20多篇有较高价值的研究论文,其论文被国内同行广泛引用,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权威论著。其专著《农业试验统计方法》是一部深受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所喜爱的著作。他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的编委,编写了该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中有关杂种小麦、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及统计推断等条目。在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作为河南省作物遗传育种专业首批研究生导师,培养20余名硕士研究生,不少已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的教授,农业科研院所有关研究领域的带头人、专家,有的已成为省级行政领导干部。
    1988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990年受到国家教委表彰,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范小建副部长
    范小建(1953.8-——),四川省内江县人。1968年8月参加工作。197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系国民经济计划专业。
    196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插队。1976年7月于吉林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进西藏,在昌都地区计划委员会工作。1979年6月内调。1984年第二次进西藏,历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1987年5月第二次内调。1996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助理。1998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总经济师兼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2000年1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副部长、中共农业部党组成员。

    范长江社长
    范长江(1909-1970.10.23),原名范睦,号希天,四川省内江县(今内江市东兴区)人。早年曾在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南京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北大哲学系学习。1939年5月经周恩来介绍,在重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著名新闻记者,社会活动家、新闻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加入了贺龙领导的20军教导团,当了学生兵,不久即随军转赴南昌,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我国大西北采访,历时10个月,行程2000余公里。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道,这些报道后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6年8月又去西北采访,为“西安事变”后第一个向全国报道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理事。1938年在周恩来领导下,与胡愈之、孟秋江等发起组织国际新闻社。1939年在桂林建立国际新闻社总社。1941年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后转苏北解放区担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中共中央代表团由重庆迁往南京,任代表团新闻处处长,并担任中共对外发言人。不仅要经常发布代表团的各种宣言,还要接见频频来访的各界人士,解释中共中央的政策和回答各种问题。日夜战斗在周恩来的身边。谈判破裂后,随周恩来撤回延安。在胡宗南进攻延安前后,主持了延安《解放日报》的工作。组成“陕北电台”,编入中央纵队第4大队,任大队长,紧随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在炮火纷飞的崇山峻岭,及时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传达党中央的声音。1949年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1952年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56年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任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共全国科协党组书记等职。1967年起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长期关押,精神倍受折磨和摧残。
    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省确山县干校跳井自杀,终年61岁。生前写过大量的出色的新闻报道,担任过新闻机构的领导工作,为全国的新闻事业做出很大献。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通讯与论文》、《范长江新闻文集》等。
    197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骨灰重新安放到八宝山革命公墓。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附录:范长江巧续阎锡山“悬联”
    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登锡山游览,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我有个对子的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请大家对个下联。”随从们无人能对,阎锡山十分得意,登报公开证求下联。好长时间,竟无人属对,几乎成了绝对。
    8年后的1945年,新四军挺进中原,著名记者范长江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采访新四军时,想起了阎锡山的悬联,突然灵机一动,对陈毅叫道:“有了,有了,阎锡山对子我对起来了!”范长江对下联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低吟了两遍,连声称赞说:“范长江果然才子也!”
    阎锡山(人名)过无锡(地名),登锡山(地名),锡山无锡;(阎锡山出句)
    范长江(人名)到天长(地名),望长江(地名),长江天长。(范长江续对)

    范方平副部长
    范方平(1945-——),山东省泰安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院。 197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辽宁省本溪市立新区人民保卫组工作人员,本溪市立新区人民保卫组工作人员,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书记员、办公室副主任、审判委员会委员。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本溪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院长、中共本溪市立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中共本溪市委委员,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共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中共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1999年2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副部长、中共司法部党组成员。是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范东升副院长
    范东升(1951-——),又名范东生,籍贯四川省内江县(今内江市东兴区)人(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范长江之次子)。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硕士学位。中国新闻社资深编辑、记者,中国国内早期知名传播学研究者之一,教授。
    在大陆、香港与美国媒体业界具有20余年的新闻从业经验。历任中国新闻社编委(副司级)、编辑部主任。1991年受聘于中国新闻社任专稿部主任。1994年创办《华声月报》(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杂志,任社长兼总编辑。1997年与美国《华渊网》合作创办《华声报》电子版,是中国最早的媒体网站之一。1998年任香港亚洲文化公司副总经理。1999年赴纽约任美国《侨报》社长兼编委会主任,在主持报社工作期间,中美两国政界高层人士和华人社区授予《侨报》诸多奖励,包括2005年纽约州授予本人的“杰出州民奖”、纽约警局颁发的“社区服务奖”等。兼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调研员,博客网高级顾问、专栏作家。2006年3月出任汕头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作品与著述有《大众传播学的发展过程》(1982年)、《论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硕士论文,1984年)、《我国报业发展的定量分析研究》(七五国家重点科研项目《2000年的中国》研究专题,1992年)、《传播学原理》(1990年)、《大众传播学总论》(1993年,任该书副主编)等。译著有《采访技巧》(1986年)、《传播媒介的垄断》(1986年,合译)等。新闻代表作品有《沿江开发新蓝图》、《梦之旅——从内蒙到台湾》、《牛牛牛·记著名华人科学家杨向中》等。

    范汉杰常委
    范汉杰(1894.10.29-1976.1.16),名范其迭,字汉杰,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梓里村人。出身清贫之家,其父乃乡间文人,任小学校长多年。幼年就读于梓里公学,后考进广州理工学堂。懂日、德语,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蒋介石嫡系心腹爱将。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夏考入广东陆军测量学院第五期三角科天文测量班。1913年毕业后任职于广东陆军测量局科员,在东江、潮汕一带从事测量工作。后在粤军第1军邓仲元部任参谋和连、营、团长等职。1920年调任两广盐运使署缉私总稽九江缉私船管带,后又升任江平舰舰长。1923年转任桂军刘震寰部参谋、科长、支队长等职,官阶为上校。
    大革命时期,1924年5月进入黄埔军校创办,从军多年,年近30岁,对报考军校曾犹豫过,但出于对革命的憧憬,还是去报考并轻松地被录取,是黄埔第一期唯一的上校衔毕业生。毕业后象其他毕业生一样从头做起,在国民革命军第1师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参加了第一、二次讨伐陈炯明的东征。1926年夏参加北伐,调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0师29团团长。率部参加著名的汀泗桥战役和德安马回岭战役。10月提升为10师师长,成为黄埔一期生中最早任师长者。参加了大败军阀吴佩孚的汀泗桥战役和讨伐孙传芳的江西德安马回岭战役。1927年4月宁汉分裂。汉方第1军军长陈铭枢、第10师师长蒋光鼐投奔蒋介石,也随军离开武汉转赴南京,深受蒋介石器重,被派往浙江担任警备师师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蒋介石下野,浙江警备师被改编,被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高级参谋。不久蒋介石重新上台,奉派去日本考察政治,军事,接着又转赴德国,在德国多所军事学校见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回国,历任第19路军参谋长、第3路军总部军长兼副总指挥。1933年李济深与19路军军长蔡廷锴在福建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任参谋长,随后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教育处长,后转任国民党军委会中将高级参谋。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27军军长,率部在山西太行抗击日军达4年之久。1941年冬调升为第38集团军总司令。后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参谋长,国防部参谋次长、国防部陆军副司令兼郑州指挥部主任、第一兵团司令等职。1945年3月被正式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督委员会委员,成为蒋介石嫡系中的心腹爱将。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察边区总司令兼热河省主席,国民党军装甲兵团司令等职。1948年7月奉蒋命将驻锦州、山海关的国民革命军部队重新整编成新8军和新5军。9月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10月在辽沈战役中战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于锦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1960年11月被特赦释放,获赦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文史馆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1976年1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译有《德国步兵小动作》等小丛书,撰有《锦州战役回忆》等文章。后来,其在海外的子女回到北京,将放在八宝山的骨灰取出一半,带往台湾安葬。

    范寿康常委
    范寿康(1896.1.6-1983.2.27),字允藏,浙江省上虞县人。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
    民主革命时期,1913年留学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1923年获教育与哲学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辑,主编《教育大词典》。
    大革命时期,1926年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秘书长。1927年任春晖中学校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1933年8月至1938年4月,任国立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育系教授,主讲“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哲学概论”、“希腊哲学研究”等课程,以通俗严谨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们的喜爱。作为“五·四”时期就开始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学者,在课程中讲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受到进步同学的欢迎。在此期间还兼任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主编、出版委员会委员,教授会主席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出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副厅长兼第七处处长,协助郭沫若领导抗日宣传和统战工作。此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国际研究室主任、政治部设计委员,行政院参议。
    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处长、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兼台湾大学图书馆馆长。在台任教育处长时,为弘扬祖国文化、普及国语,作过许多贡献。1970年退休。1982年4月18日从台湾经美国辗转回北京定居,积极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同年12月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1983年2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87岁。出版有《个性教育》、《教育哲学大纲》、《各科教学法》、《近代六大教育思想家》等教育学专著,主要作品结集为《范寿康教育文集》,至今仍有出版;作为我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编著了《哲学通论》、《美学概论》、《艺术之本质》、《朱子及其哲学》、《中国哲学史通论》、《现代德国哲学概论》等一系列哲学教材,并编译了《认识论》、《康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小册子。
    范寿康一生出版著作近30部,论文二、三百篇,作为教育学家,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在哲学领域涉猎极广又多有建树。在《哲学通论》的自序中指出,哲学研究中所必不可少的是一种“澈底求真”的精神,并在哲学探索中如是要求自己,在许多方面有独特见解。在世纪初有名的“科玄”之争中,作为中间派的代表有较合理的主张,如认为应该区分科学与规范科学,前者(比如生物学、心理学)说明“是什么”的问题,后者(比如伦理学和美学)说明“应该怎样”的问题。而他在美学领域提倡生命美学,这在20世纪初的中国,不能不说是一种先进。在学术上服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早在1921年,就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学说。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指出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既不能因为是国粹就一味接收,也不能因为是“洋货”就全盘摒弃,“一定要分清外国学术思想何者与中国有益,何者与中国有损,采用外国学术之时务宜取长舍短”。为祖国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和为祖国统一事业所做的努力,映证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开阔胸襟和崇高信念。

    范伯元副市长
    范伯元(1945.9-——),天津市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大学本科学历,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历任青海省西宁第二汽车修理厂技术员,交通部运输总公司天津分公司大型运输车队技术员,北京工业学院车辆工程系车辆屐机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工业学院车辆工程系热工教研室讲师、副教授,北京工业学院车辆工程系内燃机实验室主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1993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共北京市教委党组成员。1997年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98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北京科委党组书记。2002年起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教育、科技、知识产权与中关村管委会的工作。2004年6月兼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是中国内燃机学会编辑委员会和测试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内燃机分会副主任委员、测试技术委员会委员。
    多年从事高增压柴油机工作过程、排放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致力于电子技术与高增压柴油机及内燃机测试技术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专长于内燃机电控技术。在军车用柴油机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进行的柴油机动力性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较早地研制成功内燃机动态仿真试验台,对内燃机动态性能进行的深入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动态仿真试验台现已推广应用。荣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北京理工大学校级特等奖,国家高新技术奖一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博士生近20名。

    范宝俊副部长
    范宝俊(1940.12-——),天津市人。大学肄业。中国共产党党员。
    先后历任天津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副局长、局长。1987年7月至2001年5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副部长、民政部常务副部长。1998年起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2002年担任中华慈善总会第3任会长。

    范振绪副主席
    范振绪(1872-1960),字禹勤,号南皋,晚年号东雪老人、太和山民,甘肃省靖远县人,故居在县城会馆巷。1881年9岁时父亲病故,随母亲娄氏扶柩回故里靖远。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勤奋笃学。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甘肃早期参加辛亥革命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中国著书画家。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时期,分别于1901年、1902年恩正并科考试中考中府试第四名举人。1903年癸卯科进士,初任工部主事。1906年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法政大学攻读法律。1909年从日本回国,任河南省济源县知县,主修《济源县志》。1913年当选为国民政府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1915年袁世凯称帝,拒绝参与复辟活动,赴南京。1916年出任河南省孟县知事,3年任期届满后回北京,深居荣宝斋从事书画创作,维持生计。1921年被绥远督统马福祥聘为记室,出任萨拉齐县知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马福祥任青岛市长,遂同往并任秘书,协同马福祥著《观澜亭记》,勒碑立于青岛海滨。1934年返回兰州,被聘为甘肃省政府顾问,兼禁烟委员会委员。1936年应西北骑兵第5军军长马步青聘请,担任教师,移居武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40年被选为甘肃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1年与张大千同往敦煌,研究壁画,抢救国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后当选为甘肃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被选为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由其主笔,郝进贤、吴绍镛、马文江、郭维屏、米瑛等甘肃名家联合绘画的《红军长征图卷——甘肃段》长达36尺,送北京“八·一”节展出,副本在甘肃省博物馆保存。
    1960年8月21日因病在兰州逝世,享年88岁。临终嘱其夫人杜郁文:“我一生无长物,我死之后,可将我珍藏的《宋徽宗山水画卷》、《大痴富春山色长卷》和我晚岁所画的《祁连山色长卷》捐献给国家珍藏,作为党和国家关心我的报答。”著有《东雪草堂笔记》、《东雪草堂诗联存稿》、《夜窗漫录》、《学画随笔》、《东雪杂文》、《兰州事变纪略》、《燕子笺秦剧本》、《桃花扇秦剧本》、《济源县志》、《靖远县新志稿》等。夫人杜郁文曾向靖远县人民政府捐赠《东雪杂稿》和《王荷泽遗稿手秒本》,由县政府办公室收藏,张慎微编辑《范振绪先生诗文遗稿》油印问世,靖远县政协搜集整理的《范振绪先生书画选集》1992年出版,书法作品被兰州碑林收录。其生平事迹编入《中国画家大辞典》、《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等典籍。

    范堆相副省长
    范堆相(1946.8-——),山西省泽州县人。1968年12月参加工作,197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
    1968年12月参加工作后在部队农场锻炼。1970年后历任晋城县革委会干事,中共晋东南地委调研室干事、副主任,1982年任中共山西省陵川县委副书记,198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1985年任中共山西省晋城市郊区区委书记,1988年任中共山西省忻州地委副书记,1991年任中共山西省忻州地委副书记、山西省忻州地区行署专员,1992年任中共山西省晋中地委副书记、山西省晋中地区行署专员。1995年任中共山西省晋中地委书记,1998年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山西省委党组成员,2002年任中共山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山西省委党组成员。是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

    范敬宜副主任
    范敬宜(1931-——),江苏省苏州市人。为范仲淹的28世孙,自幼对诗书画都很敏悟。学生时受过当时文史哲方面杰出学者的熏陶,师从吴门画派的杰出名家樊伯炎,深得吴门真传。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5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精于诗书画,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
    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东北日报》(后改名《辽宁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1957年年仅26岁时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沉痛打击,全家下放到辽西建昌县一个十分落后的山村。在这里除了白天和社员一身泥,一身汗一起下地劳动外,更加深入了解到农民质朴、善良、诚实、乐观的品质,对教育很大。晚上还在油灯下写作,虽然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但仍然坚持用笔名在报纸上发表了不少文章。后被建昌县委书记发现其才华,调入县里工作。1983年调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1984年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1986年任《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98年起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报刊编辑、新闻评论。主要著作有《总编辑手记》、《敬宜笔记》、《范敬宜诗书画》等,这本诗书画集,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和高尚情操的写照。正如他在《满江红·赠人》词中所云:“平生愿,唯报国,征途远,肩宁息?到峰巅仍自朝乾夕惕。当日闻鸡争起舞,今宵抚剑犹望月。念白云深处万千家,情难抑。”这种茹苦如饴、矢志不渝的精神,令人钦佩。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1-26 21:37:15 |只看该作者
【近代民主革命范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范石生将军
    范石生(1887-1939),字小泉,云南省河西(今峨山)县人。幼从父读书,稍长从伯父兼习中医。1903年中秀才,不久考入云南优级师范,在校期间受教师影响加入中国同盟会。
    民主革命时期,云南优级师范毕业后受聘任宁洱县(普洱)高等小学校长,后经世交李鸿祥介绍到新军蔡锷部任文书。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参与学员中的秘密革命活动,与同学朱德、邓泰中、杨蓁等人志同道合,遂结为金兰之交。毕业后被分到新军19镇75标任见习排长,见习期满转为少尉排长。1911年和朱德等参加蔡锷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攻打云贵总督府,推翻清廷在云南的统治,成立云南省军政府。1915年底组织护国军出师讨袁,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提升为炮兵团团长。讨袁成功后,被委任为师参谋长。1920年因与顾品珍发生矛盾,离职回昆明。不久被唐继尧复任命为少将参议,随邓泰中的第1纵队入川。1921年随顾品珍回滇倒唐(继尧),孙中山命为北伐先遣司令之职,率部驻滇、黔、桂边界。1922年随滇军总指挥杨希闵东下,与桂粤军配合收复广州,迎孙中山返穗指挥。升任直辖滇军第3师师长。1923年升任第2军军长,授予陆军上将军衔。
    大革命时期,1925年援桂受挫,驻军平马(今广西田东县)休整。1926年所率滇军第2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16军作为北伐军总预备队。周恩来指示王德三,派共产党员余少杰等9人到16军任职并兼任党代表。他们在部队中宣传革命道理,事事以身作则,短期内改变了部队的面貌。1927年蒋介石在各军中“清党”,遭到范的抵制。蒋介石遂在范部安插密探以监视范的举动。范对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曾愤慨地说:“中山先生制定的三大政策也不要了,还谈什么国民革命?真是挂羊头卖狗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奉命在湖南郴州待命。得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就在附近活动的消息,便立即派人寻找,商量合作。当时起义部队正处于极端困难之际,军需无法接济,伤病员无法治疗。经协商后,起义部队暂用16军47师140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并在范部任职。给起义部队补充弹药、冬装、棉被等各种装备,并给官兵拨发两个月的薪饷。合作期间,起义部队以范部的名义进行革命活动。在朱德的帮助启发下,思想有了极大的转变。朱、范合作的事被告密,蒋介石下令要范将朱德部队解除武装,将朱德解京正法。范则把这一消息即告知朱德,让朱德从容率部离去,并赠朱德部队几万元现洋作为路费。朱德离开16军后,即称病往广州休养。1929年初第16军被缩编为第8路军第5师,继后又改编为51师,任师长兼襄樊警备司令。年底51师调驻襄阳,贺龙、周逸群率领的红军在建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后继向川、鄂交界地区发展,蒋介石令范前去围剿,范令152旅派队尾随,并不与红军接触,以应付蒋命。1932年提请辞职,1934年获准寓居庐山。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回云南,在昆明以行医为业,不再过问政事。1939年3月在出诊途中被人行刺于昆明街头,终年52岁。

    范廷兰将军
    范廷兰(1903-1938.3.8),河南省温县人。行伍出身。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抗日英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对日作战,并以战功升任第一战区游击第4总队少将总队长,率部活动在太行山一线,伺机打击敌人。太原会战后,率领队伍退入太行山区,根据日军活动情况,采取灵活战术,寻机打击敌人。1938年春,奉命率部固守河南修武县五里源,阻击日军南侵。同年3月日军前来进犯,指挥所部英勇反击,并用抗日救国的道理勉励官兵为国杀敌。3月8日在河南省修武县与日军短兵相接的拼杀中,身负重伤,光荣牺牲,时年35岁。

    范传甲烈士
    范传甲(1873-1908.11.19),安徽省寿县人。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留学生之父、安庆内军械所主要成员之一。民主革命烈士。
    1904年到安庆,参加新军驻安庆常备军,与柏文蔚等组织“同学会”,任马炮营正目,宣传革命思想,组织一批有志之士,准备武装反清斗争。后选入工程学校,送南京讲武堂学习。回安徽后,任工程队队长,密谋反清革命。后至南京,与赵声等结识,准备联合发动起义。1908年清廷调集湖北第八镇、江南第九镇、安徽第31混成旅协同新军在安徽太湖会操,值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认为这是起义的绝好良机,遂与熊成基约定在安庆起义。
    1908年11月19日夜发动安庆起义,熊成基从城外率马炮营先发难,领军进逼城下。范在城内应援未成,被捕牺牲,时年35岁。现安庆市博物馆就是原来的“熊、范二烈士专祠”。

    范许盈烈士
    范许盈(1912-1937),字世禹,浙江省天台县西区人。幼年习武。1932年参加国民革命军。
    1930年7月毕业于天台县立中学新学制第6届。仍坚持练拳学艺,尤好医学。为人伉直而有节气,索性强毅不回,富有爱国心。1932年参加国民革命军。从事军医工作。先后转战奥、赣、湘、鄂、川、豫等6省,历经5载。1937年新婚4月,闻中日战争暴发,辄辞家返军参战。时以上尉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4师一等军医佐,随军驻安徽广德誓节渡。誓以保国为已任,致书其父云:“此次战役,炮火猛烈,儿在枪林弹雨之下,危迫殊尽,势在必死,设有不测,然为国而死,亦奇荣也”。并函其爱妻曰:“我以身许国,在此国难危重,全面抗战之时,凡是国民俱应为国家民族而奋斗。死于此时,虽死犹生。古人泰山鸿毛之辩,筹之熟矣。盖其慷慨明志,从容慕义,有若此云”。家书发出后,与日寇苦战三昼夜。敌寇多次咕话诱其缴械投首,亲率士卒坚守阵地并慷慨陈辞云:“为国难而死,泰山鸿毛之辩于此矣!”1937年12月28日在日机狂轰滥炸中壮烈牺牲,以身殉国,时年25岁。
    1938年5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14师师长陈烈,在抗日阵亡烈士事略中称“如此节气我国人之荣也”。并发给恩饷两个月暨抚恤金以为安家,同年邑人许杰、陈世昌、曹侃、孙德中、张旗珍、丁任生、施云卿、范渠、丁学伦、陈学培、许镜明、朱幼谷等47名社会贤达,深感烈士见危致命之义举,为大昭激劝而壮懦夫之气,发起于5月1日假天台县立中学召开公悼大会。缅怀烈士事迹。由天台中学校长孙德中主祭,报告烈士死难经过及生平事略。由县长梁济康及曹天风、许竞明先后演说,然后由烈士家属致答词。公悼大会咸以“香花墨泪慰忠魂,敌忾同仇期后起”来教育后辈。2003年12月2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并发给烈士遗属范许洋《革命烈士范许盈》证明书。

    范旭东委员
    范旭东(1883.10.25-1945.10.4),原名范锐,字旭东;曾用名范源让,字明俊,湖南省湘县东乡泛爱坪村人。其父范琛以教书为业。中国著名民族化工实业家。
    民主革命时期,1908年赴日留学,考入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应用化学科,毕业后留校任专科助教。1912年回国后,在天津制币厂任总稽核,负责检验银元成色。1913年奉派赴欧洲考察盐政。1914年与景本白共创久大精盐公司。1916年又与景本白、张弧等创办永利制碱公司,并任两公司总经理。1922年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久大生产简装精盐,以抵制洋货,改善食品工业。
    大革命时期,1926年6月29日永利制碱公司生产出碳酸钠含量达99%的高质量洁白纯碱,同年8月以红三角牌纯碱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创办《海王》旬刊。1934年3月永利、久大、黄海等合组成立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民族基本化学工业企业,任总经理。同年在南京卸甲甸创办硫酸铵厂,同时担任金城银行和中华书局董事、四行储蓄会监察、中央研究院评议员、中国化学学会会长,以及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
    抗日战争时期,连任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此时在四川除复建和扩建久大、永利两企业外,还积极从事侯氏制碱法的试验,取得重大成就。至1944年止,在四川创办的制盐、制酸、炼油、机械等企业,共有工人1200余人,为战时国内民族工业规模最大的联合企业。此外与金城银行合办了中国化学企业公司;与孙颖川等创办三一化学制品公司。1944年9月赴美国出席国际通商会议,会后与美商洽订了一系列技术设备进口合同,并协议由美国进出口银行贷款1600百万美元。国民政府因官僚资本不能插足而加以刁难,因此积愤成疾。
    1945年10月4日因病在重庆逝世,终年62岁。

    范绍增高参
    范绍增(1894-1977.3.5),名范舜典,号海廷,绰号范哈儿、大老造,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自幼不喜读书,常到茶馆“听书“,对江湖豪侠劫富济贫心向往之。1907年13岁时加入袍哥,终日在外游荡。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原四川军阀,1949年率部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民主革命时期,1911参加袍哥首领、同盟会员张作霖在大竹、渠县一带的聚众起事。因随机应变,受到张赏识,收为袍哥小兄弟。1913年张作霖“癸丑反袁”失败,率部上山,在渠、竹、达边境一带购枪支,任总管事。1916年参加反袁护国战争。在邻水县一带活动,率部继续反袁。1918年4月受川滇黔靖国联军援川陕第二路总司令颜得基收编,任模范营营长。不久编入征缉5旅王维舟团,任营长,后升任团长。1920年10月改编在第1军第6师任团长,驻扎云阳。一个风雨之夜,率部袭击驻夔府的第2军唐式遵部,得枪械1000余件,集结2000多人,活动于酉阳、黔江一带。1923年3月任第4师第8旅旅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被委为第9混成旅旅长。1925年10月杨森企图以武力统一四川,失败后下野,行前将部分武装交其统率。1926年9月被蒋介石委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7师师长。1927年与北洋军合谋武汉,被武汉革命军痛击受伤回川。“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曾收留与他共过事的共产党员王维舟在军中避难。同年秋又暗中出人出枪,支持大竹县团练驱逐杨森驻防大竹县的师长白驹。年底被蒋委为川鄂边防军司令。不久转而投靠刘湘,任第4师师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2月刘文辉任四川省主席后,被用重金50万收买。遂在重庆修建一所华丽的范庄,并挟巨款到达上海。在上海受到青帮头子杜月笙、张萧林等人的欢迎,并被流氓集团“仁社”的老头子张锦瑚破格收为关门弟子。杜月笙还送范可装备1个营的英国式军需品。1933年奉令出川攻打洪湖的红军贺龙部,所属1个团被歼,自己亦受伤。之后参加了对红四方面军的围追堵截。1937年何应钦到四川整军,被免去其师长职务,名义上升为副军长。
    抗日战争时期,只身赶到上海前线,任第11兵团副司令,上海沦陷后随军撤退到汉口。1938年因支持川康整军和揭发刘、韩勾结有功,被蒋介石委为第88军军长,自募兵员抗日。很快在四川编成4个团,但武器破旧不堪,自已拿出半数以上的修理费。1939年率88军出川,在江西东乡一带同日军作战。1940年夏又转移浙西作战。同年冬调太湖张渚地区担任防守。日军第22师团长土桥一次指挥敌伪两万多人进犯,在宜昌一带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自己亲临第一线督战,终于击败日军。部队虽在前线打了胜仗,却被蒋介石调任为没有实权的第十集团军副总司令。一气之下,1942年初回到重庆。与张澜、熊克武、陈铭枢来往密切,并在重庆南岸杨杰家里参与黄琪翔、章伯钧、杨虎等的民主活动,思想逐渐倾向反蒋。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对打内战已无兴趣,旋去上海参加民盟、民革等组织领导的民主活动。凭帮会及川军旧部关系,成立“益社”,自任理事长。该社在经商过程中与中共地下组织有过联系,将药物、纸张等运往苏北解放区。1948年3月国民党召开“国大”,被选为国大代表。1949年春回到重庆,与民革成员交往甚密。同年秋被蒋介石委为国防部川东挺进军总指挥。在大竹县,渠县一带,成立了纵队。12月12日率所属官兵4万余人在渠县的三汇镇通电起义。对人民解放军顺利解放四川起了一定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50军高级参谋,河南省体育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等职。
    1977年3月5日因病在郑州逝世,享年83岁。

    范树民烈士
    范树民(1920-1938.8),山东(今河北)省馆陶县南彦寺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爱国将领范筑先之次子,见下)。1936年随父在山东聊城省立第二中学读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随父范筑先投身抗日。1938年春范筑先组织以聊城二中学生为骨干的青年抗日挺进大队,被任命为大队长。同年8月为配合保卫武汉,鲁西北抗日武装组织了济南战役。再三向父亲请缨杀敌,后率部到达齐河县坡赵庄时,突遭日伪军包围,双方展开血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同20名指战员一起,英勇牺牲,时年18岁。
    1953年清明节,山东省聊城市党政军民举行隆重的移灵仪式,将范筑先及其次子范树民的遗骨迁葬于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

    范鸿仙将军
    范鸿仙(1882-1914.9.20),原名范光启,别署孤鸿、浅黄、解人等,安徽省合肥县北乡杏店村(今长丰县下店乡)人。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1910年8月16日南社在上海张园第三次雅集时加入南社。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舆论旗手。
    1907年后在上海于佑任等人一起,先后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主笔,以哀鸿、孤鸿等笔名撰写文章,“与专横政府抗,与强霸列国抗”,“为民请命,大声疾呼”,鞭挞封建腐败,鼓动革命斗争,宣传爱国思想。自始自终参与广州花岗岩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反动政府屠杀人民的血雨腥风中,撰写歌颂花岗岩七十二烈士,号召人民“以牙还牙”。被孙中山称为“范君一枝笔胜十万师。” 1911年10月10日,由同盟会中部总会(宋教仁、谭人凤、陈其美和范鸿仙等人组成)策动的新军第八镇在武昌起义成功。又积极策划新的起义,联络江浙联军(由沪、杭、苏、镇四支地方部队组成)于1911年12月攻克南京。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任江苏省参事会会长。为巩固和保卫新政权,呈请孙中山先生允准,毅然辞职,亲赴江淮招募壮士5000人,成立“铁血军”,亲任总司令,力主北伐。南北议和后自释兵权,仍回上海办报。袁世凯称帝后,力主军事讨袁,并奉孙中山之命,冒危难芜户召集旧部讨袁,“袭颖川、徇大通,北定淮上诸郡”,与袁军相抗。反袁斗争失败后亡命日本,协助孙中山筹建中华革命党,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和中华革命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14年2月奉孙中山革命回上海负责发动反袁斗争。变卖家产作为革命经费。“书求客欲亡秦,独仗精诚感党人”就是于右任先生对他这种革命精神的赞扬。因事机不密,同年9月20日凌晨被袁世凯收买的刺客所暗杀,牺牲时32岁。
    孙中山得悉后十分悲痛,说:“我重要人物乃俱不能出险。殊可伤也!”1936年2月由林森、于佑任勘探视察选定墓地,南京国民政府遵孙中山生前所言,追赠为陆军上将并举行隆重国葬,由上海迁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马群附近山上,以表彰忠烈。

    范筑先将军
    范筑先(1882-1938.11.15),原名范金标,又名范夺魁,字竹仙,山东(今河北)省馆陶县南彦寺村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爱国将领。
    民主革命时期,1904年加入北洋军第四镇,当备补兵、副兵、正目。后调入天津北洋陆军讲武堂炮兵科深造,以优秀成绩毕业。后被提升为哨官、炮兵连长。1913年后任中央陆军第4师炮兵营长、补充团长、师参谋长和第8旅旅长。后因厌恶军阀混战,抛弃高官厚禄,辞去第8旅旅长职,回乡隐居。
    大革命时期,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毅然复出,投入冯玉样部下,更名为筑先,表示其革命的决心,被冯委任为高级参议、汉中镇守使署参赞。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中原大战中,任冯部第一路军参谋长。1931年回山东,任韩复榘第三路军参议。1933年被任命为山东省沂水县县长,第三路军指挥部军法处处长。1936年11月任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任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与中共鲁西北地方党组织结成了牢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创建鲁西北抗日根据地。10月日军进犯黄河北岸,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电令撤退,为其断然拒绝,决心守土抗战。11月19日向全国发出了“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 誓率我游击健儿及武装民众,以与倭奴相周旋。成败利钝,在所不计,鞠躬尽瘁,亦所不惜”的通电。先后改编民众起义武装,收编民团武装组成抗日部队,共35个支队,3路民军,号称10万铁军,广泛开展了平原游击战争。虽已年过花甲,但每战必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杀敌。11月日军骑兵侦察队窜入堂邑一带活动,遂率部队到溧水镇埋伏,全歼入侵的日军。1938年3月率抗日部队两次攻入日军据守的范县,歼灭许多日军。1938年徐州会战期间,为配合中国军队作战,率部阻击了增援的日军土肥原师团。后组织了济南战役,一度率军突入济南市。1938年7月在东阿县黄庄阻击日军运输队,毙敌数十人,缴获满载大米的汽车13辆及其他军用器材。率部先后收复并保卫了23县国土,使日伪军在鲁西北无立足之地。1938年11月驻济南日军114师团一部侵犯聊城,14日下午包围了聊城。15日日军出动飞机、坦克攻破城池。坚持指挥守城部队奋起抗击,左臂负伤、腿骨被打断,仍率部与日军血战。但终因众寡悬殊,在毙敌100余人后,聊城城池失守。率余部与日军展开巷战,战斗异常激烈,后因身受重伤,不愿被俘举枪自戕,壮烈殉国,终年56岁。
    范筑先将军牺牲的噩耗传出,举国哀悼。国民政府在重庆为范筑先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范筑先将军不仅自己身先士卒,抗日爱国,而且把自己的子女送上抗日前线。1938年8月在进攻济南的战斗中,其次子范树民(见上)、青年挺进大队队长在与日寇作战中不幸牺牲,时年仅18岁。噩耗传来,范筑先将军强忍悲痛说道:“民儿为国家民族战死疆场,是死得其所。”在报端答谢各地发来的慰问时致词道:“为国捐躯,系属军人光荣……马革裹尸,男儿应具素质,既获疆场殉国,死而何憾!”随后又把年仅20岁的二女儿范树琨任命为青年挺进大队队长,继续战斗。并先后将长子、长女、三女儿都送到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表现了忠于民族,誓死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1938年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也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朱德、吴玉章、董必武等人亲笔题写了挽联。其中朱德的挽联写道:
    战事方酣,忍看多士丧之,惟其忠勇;
    吾辈尚存,誓必长期抗战,还我河山。

    范源濂总长
    范源濂(1875-1927),字静生,湖南省湘阴县人。少年丧父,家境陷入困顿,因姑母资助,得就读于清泉书院。1888年13岁时中秀才,1897年22岁时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比他年长3岁的梁启超的门生。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教育家。
    民主革命时期,戊戌政变后,为躲避官府追捕,和时务学堂的同学蔡锷等赴上海,进了南洋公学。后接梁启超函召,东渡日本,相继入东京大同学校、东亚商业学校学习。其间于1900年秋潜回长沙,拟参加另一时务学堂同窗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起义,因事泄失败,乃偕其弟旭东二度亡命日本,入日本法政学校学习。1904年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在湖南组织并护送一批女学生去日本留学。1905年任清朝学部主事,又协助日籍学者创办法律学校。1912年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次长、总长,国民政府教育总长等职。1913年辞职任中华书局总编辑。1916年任段祺瑞内阁教育总长,次年又兼任内务总长,并与蔡元培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翌年赴美考察。1920年又任教育总长,1921年辞职。1923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美国政府决定将庚款余额1 200余万美元“归还在中国使用”。中美乃重订协议,成立“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简称“中基会”),海外史家称之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受中国政府派出任中基会中方董事,兼首任干事长。邀请任鸿隽任行政秘书(后接任干事长),在他们的努力下,该基金在30年代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2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27年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52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8#
发表于 2012-11-5 15:55:15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