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19 01:22:16
一、姓氏源流
    易(Yì)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据《尚友录》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春秋时,齐桓公宠臣雍巫食采于易,又称易牙,易牙犯上作乱,被杀,其子孙以先人名字为氏,称为易姓。是为山东易姓。
    2、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3、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4、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易姓的发源地为今河北易县一带和山东、河南间地。秦汉时,易姓主要以山东、河南一带为繁衍中心,且零星向周边扩展。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群雄逐鹿中原,烽烟四起,易姓较频繁地从北方向南方迁徙,始有易姓名人见于史册。如三国时魏国的易懂,西晋浏阳(今属湖南省)人易雄皆出于山东易姓。另有前凉(都今甘肃省武威)将军易挺亦名噪一时。唐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富足局面,易姓得以休养生息,繁衍壮大,势力渐强。据载,有大理评事易重,游宦筠州上高(今属江西),定居于此。宋元时期,见于史册的易姓人物渐多,且以湖北、湖南两省为最。如有北宋画家易元吉居于湖南长沙;有南宋大臣易祓,为宁乡(今属湖南省)人;有元代襄阳(今属湖北省)名人易炳文等。可见,此时易姓家族势力较之前代浩盛、强大起来,并且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以南方为主要聚居地。另外,此期避金人、元人战乱而南迁者也进一步巩固了易姓以南方为盛的状况。明朝年间,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均有易姓人居住。如有易节为万载(今属江西省)人;易元贞为广西桂林人;易时中为晋江(今福建省泉州)人。清代,易姓仍以江南为主要繁衍中心,并有从沿海入居台湾进而迁入新加坡等地者。今日易姓枝繁叶茂,尤以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多此姓,四省易姓约占全国汉族易姓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九。

三、历史名人
    易  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春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易  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易  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  祓: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易元吉: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著名画家,工于花、石、禽、獐猿,亦精于花鸟瓜果,是徐熙、唐希雅的继承者。其作品有《猴猫图》、《聚猿图》、《花石珍禽图》等。
    易延庆:上高(今属江西省)人,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以葬母去官,母生平嗜栗,乃植二栗于墓前,树长而连理,时称“纯孝先生”。
    易绍宗:湖广攸县(今属湖北)人,明代洪武年间因军功授象山县钱仓防千户,后在建文三年(1401年)在与倭寇作战中丧身。
    易翼之:腾越(今云南省腾冲)人,明代著名学者。正德中知长寿县,因与上司不和而隐归,著有《四书音义汇编》、《春秋经传汇编》、《古今诗评》等。
    易元贞:明代桂林人,字正之,官崇阳令、平县令,为官清廉,性清介,尤恤孤弱,禁强御。暇日延诸生论道谈文。死后贫无以葬,人民为他举办葬礼,罢市相送。
    易贞言:清代湘乡人,康熙年间诸生,著有《周易讲义》等。易宗氵君清代著名学者,曾在乾隆年间举鸿博而名震京师,著作甚丰,有《性理精微》等存世。
    易宗捃:清代学者,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易佩绅:清代龙阳(今湖南省汉寿)人,官至江苏布政使。
    易子需:广东省鹤山人,工于诗、词、书、画,尤精篆刻,曾与萧友梅合作新体乐歌。
    易顺鼎:湖南省龙阳人,近代诗人。清光绪年间中举,官至广东钦廉道,后事袁世凯之子袁克文。除善作诗外,也作词及骈文,作品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等。易汉文:湖北礼山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在甘肃古浪战斗中牺牲,年仅二十九岁。
    易秀湘:江西人省,当代政治家。革命年代,历任红军指导员、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长、东北人民政府商业部副部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常委、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等,参与领导广东和中南地区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54年10月8日因病逝世。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堂号
    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此外,易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太原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易姓发源于北方,后称盛于南方,属典型南方姓氏。
    2、易姓家规家训严明,子孙多恪守祖训,光耀千载。易姓名人中最流传久远的当数易延庆孝感动天的故事,后人据此以“纯孝”、“植栗”之堂号,“纯孝先生望重”之楹联训示子孙。

============================================================

【易姓宗祠通用对联】

〖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宗开易地;
秀毓太原。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易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产芝庐墓;
攀桂仙才。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上高人易延庆,字馀庆,聪慧而博学,尤其长乎声律。初官临淮知县,乾德年间因父亲去世而在墓旁筑庐守孝,墓侧产灵芝。太宗时官大理丞,又因葬母而弃官。母亲生前喜欢吃栗子,他便在墓前种了两棵栗子树,树长大后结成连理。当时人称他为“纯孝先生”。下联典指易延庆的祖父易重,字鼎臣,唐末袁州宜春人,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
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南宋宁乡人易祓,字彦章,号山斋,淳熙年间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上官服。

一时师表;
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与上官不合而归隐,为一时师表。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处士”。

-----------------------------------------------------------------

〖易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
工诗状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

〖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
性理精微播誉长。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
二栗礼郎享誉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
诗词为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

〖易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
诗词为释褐之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瀦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延庆事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19 01:22:55 |只看该作者
易氏源流考辨


    内容提要:
    易氏得姓之说,曾有春秋战国时齐国易牙雍氏,或魏国人受封食采于易水,因以易为姓等说法。而易水自古属燕国,齐和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显然是荒谬无稽的牵附,均应予否定。经考证,易氏得姓,乃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或有狄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有确定的始祖因食采于易水,才是合乎逻辑的。巳知最早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
    湖北黄冈易氏,自宋理宗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迁自江西瑞昌。迄今子孙繁衍于鄂、豫、皖、赣、陕等省,成为鄂东大族之一。家谱中自唐初春先公起,世系连续记载九世至晚唐优公,此后本旁支的世系,记载更为完备。现存最早的谱序,为完公於宋哲宗元祜六年(1091)所撰(参1)。其中云:“读谱旁见先儒传记”,且记有坟墓、迁徙,繁衍等资料,并有五世提头的格式。
    完公与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几近同时,故易氏谱实在欧、苏体例之前,且易氏谱后续也俱特色。方志学家和家谱学者武大王葆心教授1942年撰易氏谱序(2),称赞说:“独所见易氏之谱,自晚明便修纂有法,深知族谱为书,以史之一体,而寓有史之全体,杰然上踵马迁,屹立于黄茅白韦中,自成风气。……以一族之史,辟门启牖,上规国史,隐括国家史,用之社会史。俾族书开无限途径,于世系有表,于莹庙祀田迁徙有志有记,于族文献有三祖传为纪纲,又拓货殖等传所未备,而有孝友、忠义、文学、荣仕、高逸、方正、技勇、独行、勇行、素封诸列传,极纲罗之能事。又于诸史列女一目,析而为贤母节妇烈女三目,今之学者类该注意社会所构成,顾罕能提社会史之纲,以囊括吾民族之历史者,当推易氏谱例,可以使天下郡县诸族姓,均归纳于一族之社会,灿列于谱中。”由此可见易氏谱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而具特色,优于其它家谱。
    然而朝代更迭,战乱兵燹,致旧谱毁损残缺。黄冈易氏谱是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由明理公访求江西旧谱,几同再创修(66)。虽然明万历戊子年(公元1588),之贞和霍冈二公合作续修,现只见其谱序(3)。可是明末清初,家谱又遭战乱毁损,“理公旧谱仅遗一卷于仓壁间”(67),致清顺治三年丙戍(1646年)为鼎公再修纂时(4),竟未提之贞和霍冈之二修。自此以后相继续修,至1942年,合修达十二次(加之贞和霍冈之修实为十三届),计190卷,内容渐趋完善。近50年来,又当社会制度、政治和观念极大改变,而族众仍乐於集资,于1994年续成族谱,精装巨册(约2000余页),蔚为大观。可惜编校错误严重,既有前人以讹传讹,也有今人续增新错。为了探讨易氏族史,特查阅包括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年谱等史籍,考证出一些疑点,籍以抛砖引玉,就教于知史者。
    最近查得湖南湘潭易家塘易氏(是长沙易氏总支下的一个分支)家谱。该谱创修于康熙41年(公元1702年),民国21年(公元1932)是其五修(5)。据称,该谱来自晚唐状元易重之子、南唐(公元938-960年)雄州剌史易赟(斌/贝,音yun晕)晚年所修。传至南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又由释褐状元、礼部尚书易祓,“本易赟(斌/贝)旧谱作庆源集,考受姓之源,世系悉加删订,存信阙疑,书为三册,分给长沙、吉州(今江西吉安市)、袁州(今江西宜春市)三部,是为绫谱”。而“宋宝祜年(1253-1258)吉州裔季平手书绫谱,藏吉水(今江西吉安市吉水县)中华山玉真观神庄。(明)天启年(1620-1628)发之,绫如蠹蛀,尘封渍落,检录残余,颇徵世序。其生娶没厝未详,故亦不敢以某子详者注之。”(5)由此可见,无论是鄂或湘易氏家谱,均系检录残余,远祖记载模糊不清,是可理解的。
    湘谱经过易赟(斌/贝)和易祓两位博学的闻人纂修,对远祖闻人记其确定年代,比鄂东(湖北黄冈)谱较好。虽然其血缘世系不连续,只能看作时代年次的次序,可能基本体现了世系的次序,其史料价值是可信的。但直至明代以后,其连续世系才有记载。而鄂谱自唐初春先公起,迄今世系记载连续而清楚,这在诸多姓氏中,也是难得的。但唐朝以前,只有若干易姓远祖和闻人的名字而已。湘、鄂易氏同源一本是可肯定的,由北方迁江东。而长沙以前,叙述基本相同,此后的世系似不同宗,但两谱又分别提到其前后一些同名的祖先,却未见确切的共祖和分支的记载,有待探源考定。现以此两种谱为基础,参考各种史籍词书,对易氏源流进行考证:

(甲)易氏受姓来源考辨
    易姓来源之说有四:姓氏专著、《辞海》等典籍(8-27)的说法是:
    1)“左传齐大夫易牙(雍巫)之后”。最早见于《元和姓纂》(6)。有的书则说齐桓公宠幸嬖臣雍巫字牙,称易牙(一作狄牙),食采于易(水),故其后人以易为姓。更由此推而有“雍乃易本姓也”,或易出于雍,它与易牙之后的说法,实质相同(8--26)。
    2)“太公后有易氏”,最早见于《卢若虚集》(7),即姜太公尚(吕尚)之后(17)。而黄冈易氏谱中对易牙为祖之说,有肯定和否定的矛盾存在。更主要认为:
    3)战国时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并有追远推及魏之先祖毕万为祖的。故有“易氏之先与魏同姓”说。
    4)“受姓自燕”说。
    这些说法,都认为是战国时某始祖食采于易水,因以易地为姓,且多列举闻人“楚有易申(?甲)著节义,魏有易恺刺雍州(一误作荆州),晋有易雄宰舂陵,…”,还提及郡望太原郡和济阳郡,易氏因地以济阳堂为堂号。考太原郡秦置,治所晋阳;济阳郡,晋惠帝时置,今兰考附近。可能为两不同时期的郡望(27)。
    最近查得《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5),其中有易甲传,说是考自周圣楷著《楚宝》和萧智汉纂辑《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68、69),并说据宋易祓绫谱,始修于康熙41年,而氏姓谱为乾隆年版,必为后者取材前者。其文曰:
    甲公楚人,黄帝之后。其先有食采於易水者,因以易为氏。公赋性劲爽,乡里有义士之目。白公胜闻而慕之,愿纳交焉。及胜将弑惠王及子西,欲得公助(欲得易申),陈士勒兵以示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公(易甲)笑曰:“子常言吾义矣,今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取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弑子之君,而使吾(我)从子,非吾前义也。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遂遇害。
    斜宋体字为易氏谱有,而《氏姓谱》(68)缺,括号内为二者不同处,《氏姓谱》篇首作甲公,中又作欲得易申,内容基本相同。而许多姓氏词书和其它易氏家谱,有“楚有易申著节义,魏有易恺剌雍州,晋有易雄宰舂陵”句。究竟是易甲还是易申呢?虽未找到明末清初,以搜罗楚地古今传人逸事闻名的湘潭人周圣楷著《楚宝》(共45卷)予以佐证,但查到更早而可信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著《新序》(编入《四库全书》经部儒家类),或通称《刘向新序》,在其义勇第八章中有:
    楚太子建以费无极之谮见逐。建有子曰胜,在外,子西召胜,使治白,号曰白公。胜怨楚逐其父,将弒惠王及子西,欲得易甲,陈士勒兵,以示易甲曰:“与我,无患不富贵;不吾与,则此是也。易甲笑曰:“尝言吾义矣,吾子忘之乎?立得天下,不义,吾不敢也;威吾以兵,不义,吾不从也。今子将弒子之君,而使我从子,非吾前义也。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忍为也。子行子之威,则吾亦得明吾义也。逆子以兵争也,应子以声鄙也,吾闻士立义不争,行死不鄙,拱而待兵。颜色不变也。”
    显然前面两种谱中的易甲传,实来自《刘向新序》。由此则史籍中 “楚有易申著节义”句有误,应为“楚有易甲著节义。”这个史料很重要,它说明易姓历史悠久,在春秋楚惠王(前488-前432)以前,巳有易姓。这足以驳斥所谓春秋战国时齐国的易牙,或魏国的易恺等,始封于燕国易水的谬论。它也表明易甲有相当的势力和社会地位,不然白公胜就不会联络他举事弑君,也许还隐含着当时在楚国,巳有易甲为代表的易姓氏族,且是兴望的。故还不能说,后来汉代由山西南迁江东,而湘、赣、鄂,我们这一支易氏是最早南迁的。释褐状元易祓纂修,而传下的绫谱,也只说易甲是最早的远祖,含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因以易为氏”。表明若有食采于易之事,也应在春秋时易甲公之前。决不会在其后的战国时,齐或魏国人再始受姓。
    再从历史地理来分析。《周礼-职方》:“并州,其浸涞、易”。《国策-燕策》:“苏秦曰,燕南有滹沱、易水,燕太子丹送荆柯易水之上”。这些都是较早出现易水的名字,其始得名可能更远。据《中国通史》(28)说:“古时殷人与娀(女戎)狄人曾杂居易水以北地区,且有通婚,据《商颂》,这玄鸟遗下之卵,为有娀氏女(姓娀名狄)简狄氏吞食,产子名契。易水原为有易氏居地,契的后人王亥在易水游牧,为有易氏酋长所杀。后王亥之子上甲,又杀死该酋长,占领了有易氏居地。有易氏即有狄氏,狄与易同音通用字(王国维说)。现在易水地区发掘出许多墓葬铜器等文物,证明该地在殷商时期属故燕,也证明周以后的燕国,是在故燕的基础上建立的”。该地既然早为有易氏居地,推测易水很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名。
    而易州(县),则为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因易水始改涿郡为易州(县)。故易氏得姓当因易水,而非因未名之易州。该地即今河北省易县。在春秋战国以前属燕国,曾为燕国的下都,易王之名,也可能与易水有关。而齐国在今山东西北部。据《史记-燕昭公世家》,只有燕易王(前332-321年)和燕王哙(前320-312年)时,燕受齐侵拢。前313年齐大胜,占领过一些燕地,至昭王廿八年(前284),燕打败齐国(29),收复失地。仅短短30多年,易水可能曾为齐占领,动荡未稳。齐人及其后裔不可能在易水食采或久居而得姓。而在此前300多年的齐桓公当政(前685-643年)时,燕国更不可能让齐易牙在其易水食采了。易谱有一序(30)说:“雍乃易本姓也,方访自姬之雍伯嗣也,周掌堤防,正诸水分任,雍氏记戴详于周礼。”按《周礼》“雍人 掌沟渎浍池之禁,……”这只是说职掌农用水和渔猎等事,与易水和受姓并无关系。
    再者,有的书上说,齐桓公的宠臣雍巫,善知味,致人们以易牙称之,意为改易牙齿,美味也,类似今人称“加餐”为“打牙祭”之意, 后竟为其字。有的书则硬将雍巫扯作受封食采于易水,而称易牙等等,显系荒唐自园其说的随意附会。
    由此可结论:齐国的易牙或雍人或姜太公的后人,因居易水,而以易为姓的说法,都可以否定。据此或可看出其牵强附会的痕迹:将易氏附会为易牙之后,再由名字而认其本名雍巫,再推及雍姓。雍为易本姓,更由齐桓公第六妃生子名雍(72),推以为“太公后有易氏”。暂存疑。
    黄冈易氏谱认战国魏易恺为受姓始祖。可是现存最早谱序(1),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完公撰:“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甲(原误作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刺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是皆纪姓之原”。清楚表明,易氏得姓久远,原由不详。列举三位远祖,易甲为楚人,接下“至魏……”两句,当指(曹)魏、晋朝,而非战国魏。完公为解元,当不会混淆“于楚”和“至魏”两者的差别。显然易恺只是曹魏时雍州刺史,非战国魏人受姓始祖。
    湘谱则说:“吾家族谱得见数十册,率曰易氏之先与魏同姓,有恺公者,为魏上大夫,食采于冀州东境之易水,因受姓焉。窃疑恺为春秋时人。何以左传、公羊传、彀梁传、国语、国策、史记,诸俱无其名。而他书亦不载其事迹。继考万姓统谱,有易恺者,系魏朝魏郡人,为雍州剌史。在雄公之后百余年以为鼻祖,颠倒实甚然。为此说者本自山斋(祓)公绫谱。山斋博学,何至若是悖谬,绫谱原本既无可考,幸其序俱在。山斋只说始自易水受封锡(易)姓,后徙太原,徙金陵,徙长沙浏阳,至徙江西泰和,散居吉安、袁州(今江西宜春)、洪州(今江西南昌),复徙长沙宁乡等。若恺若雄若仁福若万年云云。并无恺公食采受姓之说,后人沿误,其故有---,因山斋公浑说易水受封锡(易)姓,下文接以若恺若雄,遂以恺公在雄公之上,当锡(易)姓之祖。不知此段原无次序。观仁福万年俱叙雄公之下可知-。因恺是魏人,未暇考究,遂牵韩魏之魏。噫!撰为毕万之后之说,不知比魏与韩魏,相隔数百年,响壁虚造,山斋不受其咎也”。此等怀疑易恺非春秋时人,而是魏朝人,和否定易氏与魏同姓,与我的看法不谋而合。但他认定易恺为北魏人则是错的。万姓统谱说的魏朝,也应是曹魏(220-265年),而不是北魏(386-534年)。
    再看此后易氏各家谱序中的姓源之说的演变。金槐序(30)认雍氏易牙为祖,也说易恺为雍州刺史。乾隆五十五年,湖北应城支谱(31)有“肇自周毕万后裔,始封于易水而受氏焉”。乾隆五十八年,蕲黄合修序(32)有“吾易受姓自燕”。民国三年,麻城支序(33)说“易为毕万之后,其受姓由魏上大夫恺公食采于易。”顿改雍州刺史为魏上大夫。1942年记事录(34)说“吾易自恺公受姓”。最近(1994年)渊源考(35)中,既推毕万为祖,又认始祖恺公为魏上大夫,食采于易而为姓,又录雍巫,雍纠,雍廪等为祖。又把“晋有兴长公封忠愍侯,远祖易雄为舂陵令”并列论述,竟不知易雄字兴长为同一人,可谓集矛盾和谬误于一篇,可见是后人附会演变成各说的。
    我查阅了正史《廿五史》、各种词典、文集等文献,发现有关于易恺的记载。如《晋书》(36)中有:“(魏)元帝(曹奂)景元4年(263),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賚将士,陈师誓众。……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姜)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部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疆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
    显然易恺是魏伐蜀,钟会指挥攻打姜维的武将,其它史籍说他是雍州剌史。考魏晋政权,由军力建立,一般为军政合一,刺史常为将军,都督刺史都开幕府(37),三国置雍州,治所在长安(38、39),辖今陕西等地,正是易恺用兵之区,足以证明武将易恺与刺史易恺为同一人。他是曹魏时人,是巳知确切的易氏最早远祖,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
    再从地理上看,战国时魏国在今山西西南和河南北部,其下都济阳,在今河南兰考附近。它与燕国之间隔着韩,赵和中山国。魏人不可能在燕属易水食采居邑受姓。湘谱将易恺记作雄公后六世,为“魏郡人,北魏雍州剌史”也是错的,显然是未考查正史《晋书》的记载,将曹魏元帝(263年)时易恺,误为北魏时人,这种错误容易产生,是不难理解的。其实《辞海》中所指的北魏,是东晋、南北朝时(385-534),比易恺存在于魏元帝时,晚了百多年,易恺非战国魏人受姓之始祖,既可否定,则由此追远魏之先祖毕万为祖,以及易氏原与魏同姓的谬论,就不攻自破了。现在可以结论:易恺不是战国魏人受姓始祖,而是曹魏时人,易氏原与魏同姓和毕万为祖之说,都是荒谬的,应予否定。
    再就是“吾易受姓自燕”说。虽不知始于何人,却是正确的,因受姓自燕的易水是都无异议的。各种说法都认为食采于易(水)系以易为姓,却又无确切有据、令人信服的受封食采者。可能是受其它姓氏受封食采,和祓公含浑说“易氏之先有食采于易水者”句的影响,竟未考究春秋时楚国就已有易甲,仍牵附战国时齐易牙或魏易恺食采于易的谬论。
    由前述史料推测,古时有易氏族居易水,易水之名可能就因有易氏而得名,燕国曾以易水附近的武阳为下都,燕易王之名难说不与易水有关。各种说法的实质都为某族因久居易水而为姓,只牵附食采与否而巳。
    我认为不一定因食采,而是自然久居于易水的某民族,逐渐演变而以易为姓,很可能就是有易氏氏族名的简化,或为其氏族某酋长始以易为姓。现在我提出:易氏是春秋以前,久居易水的某氏族(很可能是有易氏),始以易为姓,不一定因受封食采于易水而得姓,故不一定有确知的始祖,暂设疑待证。迄今史料不足,未得确证之前,宜排除各种牵强附会、显然不合理的说法,回到完公谱序的说法:“易氏得姓远莫知其所自,惟易申著节义于楚,至魏则有易恺之剌雍州,晋则有易雄之宰舂陵,.......”。巳知最远的远祖,是春秋楚惠王时的易甲和曹魏时的易恺。在祓公之前的完公,也未认定食采之说。

(乙)世系派衍迁徙考
    前已述及,春秋楚惠王时(前488-前432年),在楚国已有闻人易甲,这说明易氏是个古老之族,此时已有离开发祥地易水,迁居在南方的楚国的。是否有其它易氏一直在楚国繁衍下去,现无从稽考。
    湘谱记载:“战国时,甲(原作申?)公裔自楚移居晋之狼盂,即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郡曰太原实始於此”。鄂黄冈谱载,远祖曾为太原宰,世居阳曲,郡望为太原郡。考战国时太原属赵国,秦始置郡,故迁太原究竟是战国或秦时,尚难定论。另一说郡望为济阳郡,易氏堂号济阳堂,即因此以地而名(40)。而济阳郡为晋惠帝置郡,曾为魏邑,在今兰考东近。可能为时期不同的郡望。
    从发祥地易水迁太原或济阳郡,若非春秋战国以前像易甲巳在楚国那样,则当在秦统一以后。按秦接受周代政治大分封引起大分裂的教训,乃废分封制,徙六国贵族和豪强12万户到咸阳,巴蜀等地,以削弱宗族势力。汉初仍继续迁大族的政策(35)。推测易氏首次迁徙,可能与当时的大移民政策有关,或因官太原宰而随迁。
    由太原或济阳迁金陵,湘谱记载时间较具体,谓:“前汉哀帝二年(公元前5年)仁祯卜居丹阳郡,后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仁祥卜居丹阳郡。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仁福卜居会稽郡之吴县。安帝永宁元年(公元120)仁禄卜居会稽郡之曲阿。三国魏文帝黄初三年壬寅(222)时,仁福公之后万年公由吴县迁长沙之浏阳,三传而生雄公云。…晋魏武帝时(265-290)易洸(氵光)为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却将本应属魏文帝时(223年前后)的易恺,误作“魏郡人,北魏朝(公元385-534)雍州剌史”。
    而鄂冈谱则记作“至汉有仁福公兄弟四人,分处江东四郡。长仁珍居应天府六合县。次仁祥居徽州府休宁县(今歙县),三仁禄居镇江府丹阳县,四仁福居苏州府太仓县”。
    两谱记载大致相似,迁地略有不同,迁徙原因均欠详。推测可能为后汉和魏晋南北朝时,北方和中原战乱,人民大量逃往长江下游北岸至淮水以南一带,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移民有关(41)。此后是“仁福公之后(孙?)万年公,由吴县(太仓州)迁长沙(郡)浏阳县,原因不详。秦汉时太仓属会稽郡,三国时太仓和长沙均属吴,迁徙方便。迁徙时间当在晋易雄之前,而仁珍、仁禄、仁祥之后裔,不知其详。不过其中有新疑问。《渊源考》(35)引史料说,易雄后封为“宜阳别驾正神”。御赐祠联有“一点丹心当年鄂渚成忠鬼,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如此则雄公当为宜春人(宜阳,晋因避太后讳春曾改称宜阳),后为舂陵令才到长沙的。那么就有由太仓先迁宜春,后再迁长沙,或者万年公222年迁长沙后。在265年雄公出生前又迁过宜春,存疑待考。
    自此以后湘鄂两谱记载,差别较多。湘谱尊雄公为一世祖,记录世系迄今。却未见鄂冈谱中自春先公起迄今连续世系中的同祖和分支处。可是又间或提到少数同名的祖先。鄂冈谱 中有“隋有天骏(湘谱记作雄公次子,晋代人)仍居浏阳,勋公由长沙之宁乡”。接着“春先公生继昶,昶生子二,次云煌生子三,长敬公生子大模,大模生诚公,诚生开(字必先),开生量,量生俨和优”。这几句为渊源考独有,倘确实无误。则易氏世系连续的始祖,当以春先为一世,即春先--继昶---云煌--敬---大模---诚---开---量---俨和优。优为九世。这些名字在湘谱中全无,可能与湘谱不同宗故也。目前鄂冈以优为一世,记录世系多年,它实为图纪较完全而可靠的一世祖,为免混淆,将其前远祖以“远一世,远二世......远八世”以区别之。若以优出生(868年)起,并以30年为一世计,反推回去,则春先约为唐初时人。留长沙未迁者,一直繁衍至今,历代均有闻人,较为昌盛。湘谱提到湘赣间又往来再迁。鄂谱则说是开公迁江西海昏。《金槐谱序》(30)说:‘开公任海昏教谕,致仕忘归,乃宅海昏上坊。开公妻毕氏生子量,量妻许氏生子二,长曰俨,次曰优。俨娶牟氏,生子一曰宽,宽妻胡氏生子四,曰谦革鼎彝。俨念祖家故邑而不忍弃,仍旋土简居,他如散处建(昌)邑猴崖暨木坑者,俱俨后嗣也。唯我优公字若余,…生子五,曰宏容、宝安、宁敬、聆形、家言云。瑞昌之地九十里曰梅山,颜阳可旺千百口,宝公迁新建的黄溪。优公乃偕四子而宅金槐梅山之麓。长曰宏,即谱系词之聪公,聪谋二公两世一线。传至铙,则兄弟有五,历管,环而生金公,计有七世,金生子三,曰干、溃、望。干生子三,曰吉、期、旦。溃生子四,曰高、宴、弁、政。旺生子四,曰谔、宗、改、艮。”而谱图中在旺公下注复迁湖南,却无谱记。《渊源考》也作基本相同的记述。只是改作“生子五曰,宏、容、宝、安、宁。”名字如是,则“敬聆形家言云”作何解?
    鄂谱来自江西老谱,支派图纪较清楚,却缺始迁祖开公和量公记载。可理解为瑞昌后裔以优公为始祖。可是优有五子,只有聪、谋两世一线的图纪。既是偕四子迁瑞昌,其它几支呢?海昏为南康府建昌县,即今赣南南康县,而瑞昌属九江府。
    又宜春郡(县),晋因避太后讳春改称宜阳,隋复改宜春。明、清为袁州府治,均属宜春郡。由赣南迁赣北具体原因和年代不详。从《登科记考》中知唐代状元易重和四名进士,都出自宜春,可见该地易氏之盛。其中易重845年点状元,易元武825年会进士,均早于优公出生(公元868年)约20--50年。可见迁赣北不是优公为始。其前系何人始迁?湘谱提到晋魏武帝时(265-290)“易洸将军帅师过宜春,卒葬城西”,是否其后人留下始迁宜春的。不过易重中状元和易优出生,相差只23年,似为父子或叔侄,迁此是否与易重为宦上高(今江西上高)落籍有关。谱中的量公是否即重公,待考。优后十四世九三公迁黄冈,十五世元英公迁浠水,成为鄂东大族,谱记清楚,不赘述。而今易氏遍全国,己难用籍贯判断支派。

(丙)易氏繁衍中的盛衰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339姓(40)。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7.9%,人数超过1亿。占汉族的1%以上的19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93位,人口不多。
    易立姓开宗历史攸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36、42)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43)。不过由易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44)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至正11年(公元1351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1357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1358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石矶,击死徐。1360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受害最严重。据郑昱撰《易氏谱序》(45)记载:“当元明之际,蕲(浠)、黄(冈)首乱,陈(友谅)氏窃据,乾坤交战,生灵荼毒,锋镝流亡,畴依故土,逮陶学士安出守黄(州)郡,始尽徙江西户口,以填实之,故家旧族,百无一存可知矣。”易为泰撰谱序(46)说:“元至正间,又遭徐寿辉寇掠,子姓几尽,惟余天文、天祺二公。传七世至明嘉靖隆庆间,子姓又复繁衍。”只幸存天文、天祺二人,衰败之惨可想见。宜春、瑞昌和江东,即令留下未迁长沙之后裔,必受其害。而长沙几未受波及,故明清以来,易姓名人多为湖南人。过去易姓名人稀少,近来易姓人名时有出现,复荣之势,日趋显著。

    参考文献
    1  易完纂录刨修谱序宋哲宗元祐六年 1091
    2  王葆心:易氏壬午合修族谱序 1942
    3  易之贞:万历戊子合修谱序 1588冈浠合修
    4  易为鼎齐安易氏家乘序顺治丙戍 1646
    5  《湘潭易氏家谱》民国21年(1932)
    6  唐·林宝:《元和姓纂》清·嘉庆7年(1802)刊
    7  清·张澍:《姓氏寻源》1992,岳麓书社版
    8  宋·章定:《名贤氏族行类稿》、《四库全书》本 卷52
    9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守山阁丛书刊本
    10  明·廖用贤:《尚友录》卷21
    11  明·王晋升:《百家姓考略》慎独堂藏版
    12  明·李日华:《姓氏谱纂》刻本
    13  清·张澍:《姓氏寻源》1992 岳麓书社版
    14  袁玉骝:《中国姓名学》1994 光明日报版
    15  清·王相:《百家姓考略》1991 中国书店
    16  慕容翊:《中国古今姓氏辞典》1983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7  徐俊元:《贵姓何来》1985 河北科技出版社
    18  穆柳森:《百家姓词典》1988 海天出版社
    19  史国强:《中国姓氏起源》1989 山东大学出版
    20  王万邦:《姓氏词典》1991 河南人民出版社
    21  陈明远:《中国姓氏大全》 1987 北京人民出版
    22  杨春霖:《百家姓新注》1989 华岳文艺社
    23  胡尧:《中国姓氏寻根》1987 上海文化出版社
    24  田海英:《中国百家姓寻根》1993 花城出版社
    25  应影:《百家姓的杰出祖先》1991 巴蜀书社
    26  颜福卿:《中国姓氏汇编》1984 人民邮电出版
    27  陈明远,《中国姓氏辞典》1995年北京出版社
    28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4卷 1993 上海人民出版社
    29  司马迁:《史记·燕昭公世家》
    30  《易氏金槐演派源流序》内容 转自江西旧谱
    31  易芹泮:易支谱序 1790年 由应城支谱采入
    32  易寿眉:合修宗谱序 1793年
    33  尹用湄:麻城易氏支谱序 1914年
    34  易兆阳:壬午合修宗谱记事录 1942年
    35  易原治:易氏世系渊源考 1994年
    36  唐·房玄龄:《晋书》卷2 文帝纪 中华版38页
    37  清·黄本骥:《历代官职表》1965 商务印书
    38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1979 地图
    39  藏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1931 商务
    40  陈明远:《中国姓氏辞典》1995年北京出版社
    41  田方:《中国移民史略》1986 知识出版社
    42  唐·房玄龄:《晋书》卷56 1977 中华版 2247页
    43  唐·房玄龄:《晋书》1977 中华版 2214页
    44  张廷玉等:《明史》卷123 中华版 2687页
    45  郑昱:易东勃先生订族谱序 1688
    46  易为泰:易氏族谱序 1687
    47  莫雁诗:《中国状元谱》1993 广州出版社
    48  周亚非:《中国历代状元录》1995 上海文化社
    49  唐学伟:《中国历代状元录》1993 沈旭出版
    50  佚名:《登科记考》
    51  陈高春:《中国语言文学家辞典》1986 河北社
    52  何异:《宋中兴学士院题名录》藕香拾零本
    53  陈癸:《南宋馆阁续录》武林掌故续录从编本
    54  谭正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1981 上海书店
    55  梁·沈约:《宋史》卷456  中华版13393页
    56  臧励和:《中国人名大辞典》1985
    57  何出光:《阑台法鉴录》卷18 明万厉年刻本
    58  张廷玉:《明史》卷294 中华版 7536页
    59  张廷玉:《明史》卷309 中华版 7975
    60  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四》1980
    61  明史研究丛书:《明代督抚年表》1982 中华版
    62  钱实甫:《清季重要职官年表》1959 中华版
    63  朱铸禹:《唐宋画家名人辞典》1958中国古典美术社
    64  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
    65  王丕里:洪祖续修支谱序 光绪乙未年(1881)
    66  易跃龙:重修宗谱序 1819 黄冈支
    67  易跃龙:壬子重修谱序 1793
    68  清·萧智汉《历代名贤列女氏姓谱》社科院历史所藏有乾隆57年(1792)本
    69  周圣楷《楚宝》(共45卷)未找到,待查阅
    70  刘国铭《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1993工商
    71  刘向《新序》见《四库全书》通称《刘向新序》义勇八
    72  司马迁《史记齐太世家》

    附记:
    本文在台湾彰化《古今艺文》季刊25卷1期1998年发表时,易申(甲)名未定,现考知应为易甲,出自西汉刘向[新序],论述相应略作修改。
    又:《辞海》巳接受意见,否定易牙姓易,其缩印本易字姓氏辞条后注,巳删去易牙,改作唐有易重,其它版本,再版时当更正。宪武补记2001年
    欢迎批评指正。宪武邮址:yix150569@sina.com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19 01:23:11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易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易耀彩少将
    易耀彩(1916-1990),江西省泰和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军区独立团排长,独立第5师15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红8军团第23师连政治指导员,军委一局二科科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34团营长、团长,晋冀察军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家口卫戍区司令部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8旅旅长、第7旅旅长,第19兵团63军副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至1958年入苏联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政治委员,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0月3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