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须(Xū 須)姓源出有三:
1、出自风姓,以国名为氏。西周初,太昊伏羲氏的裔孙受封于须句国(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春秋时被邾国所灭,复国后又被鲁国所灭,其后人及国人以“须句”为氏,称为须句氏。后来简为须氏、句氏两支。
2、出自姞姓,以国名为氏。商代有个小国叫密须国(今甘肃省灵台县西),被西伯昌(周文王)所灭,其国君的后世子孙以国名中的“密须”为氏,后又简为“须”姓,称须氏。
3、出自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古邑名叫须(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后人以邑名为姓,称须氏。
得姓始祖:伏羲。须氏是上古时期太昊伏羲氏的风姓后裔。曾经一度君临天下的伏羲氏,传自他的子孙,大多以风为姓,以示他们的高贵出身。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的记载,太昊伏曦氏风姓的后裔,有须句国,到殷时有密须国,都是以国为姓,魏国有须贾,汉代有平陆须无,望族出于渤海郡。周文王时,有一个风姓古国叫须句国,所在地就在现在的山东省的寿张县和东平县一带,这在《春秋三传》中曾提到过。据《左传》的记载,在春秋时期先后被其邻近的邾、鲁国所灭。其后人及国人以“须句”为氏,称为须句氏。后来简为须氏、句氏两支。须姓望族居于渤海郡,就是现在的河北沧县一带。故须氏后人奉伏羲为须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远古时伏羲的后代封为子爵贵族,让他们建立了须句国(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而须句国的君主世袭封号和封国,称为须句子。须句国就在现今山东省境内。到了春秋时,这个小国被其他诸侯国并去,须句子的后代就开始用国名须句为姓,后分为句、须两姓。形成了一支须氏,世代姓须。商代时,有一个密须国(今甘肃省灵台县),后代居民中就取国中的一字“须”作为姓氏。春秋时,卫国有古邑名须(今河南省滑县东南),当地的居民以邑名为姓,称为“须”氏。须姓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三、历史名人
须之彦:明朝人,举为进士后当礼部仪制郎的官,当明神宗死后,须之彦力争使郑贵妃成为皇后,朝廷后来又让他担任更高的官职。
须用纶:明朝崇祯皇帝时中了举人,当上州官。那时朝廷军费开支很大,向全国加紧征收额外钱粮,百姓叫苦不迭。须用纶深知百姓疾苦,他不向百姓派征,而是节省政府,筹措上缴,当地百姓对他感恩不尽,交口赞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琅琊郡:秦始皇时置。相当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渤海郡:三国时魏置。在今河北省皮县北。
2、堂号
陆量堂:汉朝时有须无封陆量侯,四代世袭。
============================================================
【须姓宗祠通用对联】
〖须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绨袍赠友;
华胄绍封。
——佚名撰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中大夫须贾,范雎贫因的时候一度跟着他做事,曾诬陷范雎,使范雎被魏相魏齐派人鞭打致重伤。范雎在王稽、郑安平帮助下逃往秦国,化名张禄,受秦昭王重用,任秦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私下里穿着破旧衣服去见他,他赠给范雎一件绨袍(粗丝做的袍子)。当他发现范雎为秦相时,便光着上身前去射罪,范雎因他馈赠绨袍,还念故人情意,便也不再追究。下联典指汉初人须无,高祖时,受封为陆量侯,绍(历代承袭)封达四代。
-----------------------------------------------------------------
〖须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故旧有绨袍之赠;
荥阳嘉摧敌之功。
——佚名撰须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魏国中大夫须贾“绨袍赠友”事典。下联典指汉初人须无,功于荥阳,受封为陆量侯。
============================================================
【须姓典故、趣事】
〖须贾赠绨袍〗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号称七雄,各据疆土,倚强凌弱,互相吞并,不肯上下。魏国与齐国有积世之仇,齐国曾遣孙膑统领大军,明着说去救韩,暗中却来袭魏,在马陵山下, 射死大将庞涓,将公子魏申掳去齐国,并要魏国三年一进贡,从此魏国不振。魏申之弟魏齐为魏国丞相, 因惠王染病不安,命魏齐代理朝政,魏齐看三年已到,拟派大夫须贾前往齐国,一来还他三年贡物,二 来求放公子丰回国,重修两国之好。须贾不才恐自己拙口钝辞,应对有误,提出推荐自家门客范雎一同前往。范雎学识过人,只因不善奉迎拍马,附势趋炎,因此怀才不遇,仅在须贾处任一门馆先生。魏齐特许他为副使与须贾共同入齐。若能保得公子无事还国,定重赏加官。
二人到齐国后,范雎果然是深怀妙策,问一答十,能言巧辩。齐王听他一席话,大喜,遂放公子还国,两邦修好,永为唇齿之邦。齐国大夫驺衍鉴于范雎才能超群,对他作特别的款待,反把正使须贾冷落在一边。行前在驿站宴会上,范雎对自己广览群书,文武全材,虚淹半世叹道:“日月煎熬,利名牵扰,人空老,今日明朝,则俺这愁思知多少?”驺衍劝他道:“贤士有如此大才,久后必有大用。”范雎道:“自古书生多命薄,端的可成事的少。你看几人平步蹑云霄。便读得十年书,也只受得十年暴。便晓得十分事,也抵不得十分饱。至如俺学到老,越着俺穷到老。想诗书不是防身宝,划地着俺白屋教几曹。”又说:“……调大谎往上趱,抱粗腿向前跳,倒能够禄重官高……”借着酒兴发了一通牢骚。驺衍深感像范雎这样确有经纶济士之才,补完天地之手,文通三略,武解六韬,只合早决功名,立取荣耀,不该久困穷途。范雎却说自己年幼失教,不谙经史,想为官者要忠勤廉正,去暴除贪。自己是一个 愚瞽之夫,只能待时守分,知命安身,不敢希望功名。驺衍劝他不可说这种没有志气的话,人生功名富贵,皆由自取,也不专是天命。
驺衍因对范雎的学识人品敬重,因此对他十分热情,临行又送他黄金千两(范断然不受)。须贾对此心想,我是大夫,受命为使,倒不受此款待,范雎是一从者,反受他牛酒款待又赠黄金。范雎是个寒士, 因见我在此才不敢受,此事必然暗昧,想必范雎定在我背后以魏国阴事告齐,故得此重赏,待我还国后再与他计较。
临行前驺衍又对须贾说:“岂不闻任贤则昌去贤则亡。故秦用百里奚秦霸,郑用小产而郑强,吴去子胥而吴衰,越去范蠡而越灭,如你魏国可谓失贤,前者不用孟子为相却用庞涓为帅,所以才有马凌之战,你公子被掳于此,如今有一范雎不用,却用你为大夫,俺主公择放公子申还国者,专为范雎之贤也, 你到本国应辞言谢罪,让位于范雎……”此番话更使须贾加深了对范雎的怀疑和仇恨。
回国后须贾把讨回公子申之功全归于己,并向魏齐告密,说范雎背魏通齐,二人谋划在须贾宴请魏 齐时把范雎请来。一进门须贾先叫他脱去衣裳,他有些迷惑不解,心想可能是好意,怕酒菜弄脏了衣服,就把衣服脱下。须贾唤侍从把刑具、铁索、粗荆放在他面前。他万万没想到须贾会对他搞突然袭击,一下子如晴天霹雳一样,陷入了诬枉之灾。魏齐下令将些喂牲口的草料拌上粗糠,命他吃草。须贾恶恨恨的说:“我保你一同入齐为使,你却以阴事告齐,受他金帛牛酒,你与牲口何别,一根草添你一千岁,不吃,我将大棒打着。”直打得“血冬凌满脊梁,饿掉了三魂,敲翻了五脏,带肉连皮颤,彻髓透心凉……”他们不仅对范雎重刑鞭笞,并恶毒的将他丢入粪坑。可怜满腹经纶、才华出众的范雎竟遭此磨难。“士可杀,不可辱”。范雎慢慢苏醒过来,悲愤填膺,好不容易挣扎起身,有心逃走又浑身污秽,走无法走,藏无处藏,幸好遇到了老院公,误以为他酒醉后跌入厕坑。待他一一说明原由,好心的老院公,把他救起,冲洗干净,找了一件衣服穿上,从后门把他放走。后范睢改名张禄,逃往秦国,官至丞相。须贾为魏国使臣往秦国庆贺,范雎假扮成贫士去见须贾,须贾见他如此穷困,送他一件“绨袍”(粗丝做的袍子)。
在各国使节参加的庆典上,须贾才得知张禄即是范雎。在齐大夫驺衍面前,范雎当场揭露了须贾陷害自己的丑恶行径,本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命须贾吃草。可是,最后范雎仍念须贾尚有赠“绨袍”的故人情义,就宽恕了他,放他回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