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67#
发表于 2007-6-26 03:27:17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无情

 
  无情联是巧妙联中最有趣味性,最能体现“对”这一特点的一类对联。其特点是上、下联中相应最小的词素贴得很近,对得很工,但是词义各异,相去甚远,简直对不起来。一般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不相关。它有两个标准,一是类别要互不相干,二是内容上要离题千里。

  请看下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这是一副风格奇特的即席对。说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试题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将“昧”字写成“妹”字,嘲为上联。评卷先生见此,不禁失笑,于是顺手批曰:“哥哥你错了”。此联以回答方式出现,寄无限情趣于对话中,待你发现精妙处,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此联奇中见奇,考生误将“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奇在阅卷先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现,称此考生为“哥哥”以戏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错了”。无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态,真乃楹坛之佳品。

  无情对,多为字与字严格相对,而联句立意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一种对联艺术的差距美。请看下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上联是院中花开的景象,下联则是人文称呼,句意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对得异常工稳。“庭”与“阁”为宫室小类工对,“前”与“下”同为方位词,“花”与“李”同属植物类,“始”与“先”同为副词作状语,“放”与“生”则是动词相对。字字工对却意远千里,这正是无情对的妙处。

  再看下联:

  树已半残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这也是一副无情佳对。上下句意义毫不相干,上联为一古诗句,是说要爱护树木,不要乱伐残树。下联却以萧何献策定汉业的历史故事相对,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刘”指兵器,在本句中则指汉高祖刘邦;“树”对“萧”,萧,植物名即艾蒿,乃植物小类相对;“已”对“何”,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三策”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定安”都为虚词相对。联中惟“残”与“策”乍看不似工对,但二字在这里均可视为动词,“残”为伤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仍然对仗工整。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66#
发表于 2007-6-26 03:27:03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飞白

  明知某一词有错而故意使用,将错就错,这种修辞方法称为“飞白”。“白”是“别”、“错”的意思。飞白原是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手法,后来借作修辞之用,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在制联方法中,同样有这种技巧,通过飞白手法,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请看下联:

  礼记一书无母狗;
  春秋三传有公羊。

  相传清初苏州有一个叫韩慕庐的秀才,在某家教私塾,这家的主人自以为很有才学,经常替韩上课以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天他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一篇,竟将“临财毋苟得”,读成“临财母狗得”。此时,一位饱学之士由此经过,错认为是韩念的,觉得好笑,因此在窗外高声念出上联。韩慕庐一听,知道是冲他来的,于是立即应声答出下联。那人听后,方知此先生不是凡俗之辈,于是登门求见。二人见面一谈,才知念“母狗”者不是韩先生,后来韩中了进士。韩以“《春秋》三传有公羊”为对句,对得很妙。公羊是复姓,即指给《春秋》做注释的作者之一公羊高,另二位先生是左丘明、谷梁赤。三传是指《左传》、《谷梁传》、《公羊传》。那位学士将错就错地将“母狗”直接替代了“毋苟”,即飞白法,下联以“公羊”对“母狗”更是妙语惊人。

  再看一联:

  一代奇书镜花录;
  千秋名士杜林胡。

  传说文革期间,有一个半文盲被派到某图书馆担任驻馆代表。此人将《镜花缘》误读为《镜花録》,还有一次,其人领导学习《反杜林论》,杜林是十九世纪德国一位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说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人们在批判他时,常有“杜林胡说什么”一语。这位驻馆代表听不懂,误以为“杜林胡”是一位中国的什么人,便大声说“杜林胡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应该拉出去枪毙!”于是有人以此为题,撰成上面一联。这副对联先录其错读,后录其错断并加以嘲讽,用的正是飞白手法。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65#
发表于 2007-6-26 03:26:49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歧义

 
  楹联在实际应用中是不加标点的。在一般情况下,不同的断句方式对楹联联意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有一种楹联,是出于某种需要而精心构思的,不同的断句方式下,联意会发生很大变化,甚至相反。这就是利用两读法所制作的楹联。这种楹联不很常见,但构思好了,用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却可以产生其它格式的楹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请看下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允明为一店主人所作的一副戏谑联。店主人将其读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认为是一副倒霉晦气的春联,因而大为不满。祝允明微微一笑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联念错了。应该这样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这才转怒为喜,且置酒招待。这是祝允明利用这副楹联有两种不同读法所获得的相反效果,与店主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但由于这副楹联容易产生歧义,店主人终究没有贴出来。

  传说祝允明还写过这样一副歧义联: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高楼大厦,请祝允明写楼联。祝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上面这副楹联,并念成: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后,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明白了其中奥秘,只落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原来这副对联如不断句,上联分明是疑问句式,下联是感叹句式,那么这间屋子是无人敢住的。

  除了利用断句的不同可以造成歧义外,还可以利用其它方法制造歧义。如在即兴应答中,可以利用谐音产生歧义。传说乾隆与纪昀曾对过一联:

  两碟豆; (乾隆)
  一瓯油。 (纪昀)

  由于是口头对对子,纪昀是按上面所写的进行理解。谁知乾隆另有谋算。他指着花间的蝴蝶,说我的上联是:

  两蝶斗;

  纪昀脑子一转,也随即说,我指的是水面上游动的鱼鸥:

  一鸥游。

  有时候利用汉字的一音多义也可以产生歧义。如巧对:

  庭前种竹先生笋;
  庙后栽花长老枝。

  即可以解释为:庭前种竹,笋是属于先生的;而庙后栽的花,枝是属于长老的。而利用”先、生、长、老“的其它意义,又可以解释为:庭前的竹子还未长出,笋已经生出来了;庙后栽的花长得很快,已经有了老枝。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64#
发表于 2007-6-26 03:26:33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拆字

 
  拆拼法,又称析字法,是在楹联创作中,将楹联中某些汉字的形体分拆或合并,巧妙地制作联语的一种方法。拆拼联主要是化形,将字形拆拼,属于文字离合的方法。用拆拼法制作的联语,既要保持楹联原有的对仗特点,又要受所拆拼的字的形体结构的严格约束,因而在制作时有一定难度。但是制得好的拆拼楹联,能使语言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咀嚼,有如用拆拼法所制作的谜语一样,富于趣味性。好的拆拼楹联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从而使联语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拆拼法主要有三种形式。

  1.拆字
  拆字,即化整为零,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折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再看下联:

  鳳山山出鳳,鳳非凡鸟;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相传出句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所撰。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鳳”析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市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两口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

  一般拆字联多将所拆之字嵌入联内,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机关,需要细心琢磨,方悟其意。如下联:

  本非正人,装作雷公模样,却少三分面目;
  惯开私卯,会打银子主意,绝无一点良心。

  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四川某县县官姓柳名儒卿者,欺上瞒下,横行不法,人称其为“柳剥皮”。有人便用他的名字作了这样一副拆拼式楹联送给他。上联拆隐“儒”字,因为“儒”字可拆为“亻、雨、而”三部分:“亻”—非正人,雨—装作雷公模样,而—却少三分面目(面去三为而);下联拆隐“卿”字,“卿”字可拆为“卯、艮”两部分,“卯”—惯开私卯,“艮”—绝无一点良心(良去点与艮近似)。借对“儒卿”二字的拆析与描划,贬斥“儒卿”的阴险歹毒,字字句句鞭挞入里。这副楹联既是一则谜语,也是拆拼联中的绝妙之作。

  2.合字
  或称拼字,即合零为整,就是将两个或若干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做到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如: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此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舒展,不牵强,不做作,字面和现实十分贴切,耐人品味。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3.有拆有合
  在析字联中,有时将拆字与合字用于同一联中,达到更为巧妙的艺术效果。如下联: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戰;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上联拆拼“张、骑”二字又合并“戰”字,下联拆拼“嫁、孕”二字又合并“甥”字,分别表现了驰骋疆场和儿女情长的两种场面,富于趣味性和艺术魅力。也有的联一时分不清到底属拼还是拆。如谢一夔和吕原二人析姓氏之对:

  吕先生品箫须添一口;
  谢状元射策何吝片言。

  出对便是将拼拆合在一起的。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63#
发表于 2007-6-26 03:26:18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同出

  同出即将出于同一事物的几个词语巧妙地组合到联中,使上、下联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对应。如:

  荷叶莲花藕;
  真丝蛹茧蚕。

  荷叶、莲花、藕为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东西。真丝、蛹、茧、蚕也是同一动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变化的不同形态,只是“真”对“荷”有些不妥。

  下联也属同出手法,比上联显得更准确、工稳。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上联写木炭,下联写大米,相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少年时随父到御花园玩,与弘治皇帝的一副妙对。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62#
发表于 2007-6-26 03:26:00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反语
  反语,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讲反话”,即是将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或几个词组成联,从而产生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对联中极为常用。它含蓄有味,能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

  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这么一副春联:

  许多豪杰;
  如此江山。

  “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但联中却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原为褒意,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

  红黑炭火,烫冷热美酒,名传远近;
  大小布匹,裁老少新装,美化短长。

  这是为一门两店写的对联。一店是酒馆,一店为裁缝铺。作者抓住两种事物的特点,发挥开去,使生意性质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种手法对于二者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副运用技巧非常高妙的反语对联。

  再看下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是蒲松龄早年应对一位姓石的塾师先生的对联。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来辱驾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发现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是对得天衣无缝,挑不出半点毛病,无言以对,只好拂袖而去。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61#
发表于 2007-6-26 03:25:43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比拟
 
  根据感情的需要,作者特意以人喻物,或者以物喻人,或把甲当作乙来描绘,这种制联方法称为比拟法。通常人们将被比拟的对象称为主体,比拟的部分称拟体。运用比拟法,可以使楹联更加生动,意味深长,因此,有人称它是一种“人物交融”的辞格。比拟法有拟人和拟物两种。

  1.拟人
  与文学修辞方法一样,拟人法也是把没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绘,从而使所描绘的事物人格化,增强感情色彩。如下面一副挽联:

  杨柳春风怀逸致;
  梨花寒食动哀思。

  作者把杨柳、春风、梨花、寒食等植物、时令都人格化了,宛如它们也如现实世界中的人们一样,对死者寄予无限的哀思。

  根据拟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以无生物拟人和以有生物拟人两种,而以有生物拟人为多。如下面一副集句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比有情。

  上联拟物,下联拟人,且是以“风、月,山、水”等无生物作拟体。再如下面一副春联: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则是用“松、竹、梅,桃、李、杏”等有生物作拟体。

  2.拟物
  与拟人法相反,拟物是将人当作物来描绘。拟物的目的较为复杂,有的褒扬,有的讽刺,有的调侃。请看下联:

  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

  作者将一对新婚夫妇比作“红莲”、“彩凤”,因红莲、彩凤之类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把喜庆中的新人喻为红莲、彩凤,是符合情理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的。

  与拟人法一样,根据拟体的不同,拟物也可以分为以物拟物和以人拟物两种,而以以物拟物为多。如下联:

  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猪公狗公乌龟公,公理何在,公道何存。

  这是郭亮讽旧时代乡公所联,作者将横行不法的乡公所人员比作猪公、狗公、乌龟公,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再如下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这副巧联通过“线、梭,笺、字”以及“织、传”等,将“柳、莺,云、雁”等人格化,巧妙而又自然。

  用比拟法制联,可以上、下联均拟人(如“杨柳”一联)或拟物(如“红莲”一联),也可以上联拟物、下联拟人(如“清风”一联)或上联拟人、下联拟物(如“苍松翠竹为三友,月地云阶漫一尊”),还可以只在上联或下联运用比拟(如“鱼所”一联)。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60#
发表于 2007-6-26 03:25:23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用典
 
  将联语之意寓历史掌故之中,借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以表达联语的思想内容的作联方法叫用典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可用的典故很多,比如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都可以当作典故运用,因此,用典法在联语制作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大家看一看李渔所著《笠翁对韵》,就会发现其中近一半的内容是用典,比如“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等等。我国旧体诗文中多喜用典。对联制作中也不例外,不少对联因为用典而使其光彩夺目,文情隽永。如下联: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郭沫若在当代文人中是制联较多的,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喜欢用典。上联是郭老为济南辛弃疾祠的题联,其中“铁板铜琵”、“美芹”、“悲黍”等,分别出自俞文豹《吹剑续录》、《列子·杨朱》、《诗经·王风》之中典故,通过用典和描写,评述了辛弃疾词章的豪放和艺术成就的高超,赞扬了辛弃疾爱国之心至死不变的豪情壮志,典故起了很好的烘托和强化作用。再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此联为赵朴初同志所作,联中用了五个典故:“老柏”系指岳飞墓前的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皆出自岳飞《满江红》词。

  在对联中用好典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然而,用典要讲技巧,必须做到用典准确、恰当,有的放矢,用典不当,也会使作品褪色,用典过分和不及都将成为败笔。

  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以蔡锷比周瑜岁在青年而夭,又暗喻袁世凯是曹操;下联将自己比做红拂,将蔡锷比作李靖。全联用典贴切、自然,令人生发联想。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9#
发表于 2007-6-26 03:25:09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同划
 
  同划,即联中均由同笔划数的汉字组成。古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屋後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处在于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又都是由九划组成,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为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关于这种对联的书写方式,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每日写一笔,八十一天写完;一说预先写成(或印成)空心字,每天描实一笔,八十一天正好描完。

  类似的对联所见不多,以下两联也饶有趣味:

  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
  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

  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
  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8#
发表于 2007-6-26 03:24:55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缺如
  缺如,也称隐语、隐缺、漏字,在楹联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意思又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细心的人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用漏字法制作的楹联,一般具有谜语的功能,或戏谑,或嘲讽,谜味隽永,猜趣无穷,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

  请看一户穷人写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从字面看,读者便知作者在做文字游戏。上联缺“一”字,下联缺“十”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就要从所缺之字的谐音上去理解。“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加上横批所缺“东西”二字,作者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原来全联的意思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此联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达了穷人过年三难。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联,还是一副数字联,若把它视为谐音联也是可以的。

  请看一副嘲庸医的对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相传有一个叫“吉生”的庸医,水平低下,却爱自吹,有人便在其门上贴了这副楹联予以嘲讽。在上下联镶嵌的成语中,每个成语都故意漏写了一个字,所漏写的字合起来恰是他的名字。这样的漏字法作的楹联,艺术效果比不漏“吉生”二字更佳。

  再看一副贺婚联: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风味几番?

  这副联中故意漏去一字,让前来贺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觉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字,填不上来,说明这种风味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一漏字,正是寓联意于联外。

  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使其不能成对,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此联正是用属对中的“失对”术语,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借此,方使这一巧联流传于世。

  有一种完全用标点组成的联,如上联全用问号(?),下联全用感叹号(!),即所谓无字对联,也可以视为缺如法。其意义也是不缺指,或所指甚多。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7#
发表于 2007-6-26 03:24:41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顶真
 
  顶真,又叫顶针、联珠、链式结构等。顶真法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要做到语句递接紧凑、生动明快方为佳联。顶真与叠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真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词或词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请看下联:

  寿禄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杰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顺也;
  晦气如东海,海真大,大贪鬼,鬼面兽心,心术不端,端是财痞杂种,终必一死,死无下葬墓地,地伏饿狼,狼撕其身,身败名裂哉!

  相传这副楹联的上联是个好吹牛拍马的富家子弟给一个大富翁送的寿联。做寿之日无人能对下联,喜得富翁眉开眼笑。一个穷秀才见了上联,即对出下联,叫一小孩送上,气得富翁七窍生烟,寿席不欢而散。这副楹联的上下联都是采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象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上联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联却把富翁骂得狗血喷头,死有余辜,令人拍手称快。

  顶真对联,根据用字的位置和频率,可以分为句中顶真、句间顶真和句句顶真。
  句中顶真,即在句中结奏点(断读处)传递文字,古人称之为联绵(连绵)。如长沙白沙井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按七言联“二二三”节奏式,可读为“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德、山、沙、水均为句内顶真。

  句间顶真,即在各断句间传递文字。如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句句顶真,即无论断句多少,联珠到最后一句,可称之“连环”。根据其断句多少,可分为大小两种。

  小连环一般是三个断句,两处顶真。如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连环是三次以上的顶真。如前面所举的“寿禄比南山”联,多达十次顶真。此联还有另一面目:

  寿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寿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富贵,贵客早应该来,来之是理,理所当然;
  福如东海,海阔大,大老人,人面兽心,心田不好,好一个老杂种,终久必死,死无葬身之地,地穴未打未来,来之后悔,悔之晚矣!

  这副大连环联,在平仄、对仗、重复等方面,明显带有民间传说的原始性,所以传说中下联乃一老农所对。

  不同的顶真方法,有时候还可以综合运用。请看一副风景联: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6#
发表于 2007-6-26 03:24:27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易词
 
  易词,即在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接着又做词组使用。有的是将一个固定的词分离,重新组句,达成原词异义的效果。如: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膏药”和“脾气”是两个固定词,在联中,作者突发异想,将两词分离成与原来词义截然不同的词来,让人大开眼界,去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劝导,让人改掉脾气才是高人。据说这是一副中药店联,只当给患者吃了一付舒心丸。

  再如下面一副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此联是康有为为纪念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撰写的一副挽联。谭嗣同字复生,与康均为同盟会成员。上联的第一个“复生”,为谭的字,是名词。第二个即是再生之意,偏正结构。下联第—个有为是作者的名字,是名词,第二个“有为”含有所作为之意,也是偏正结构。联不仅对得好,更巧的将是二人的名字做了巧妙的组合。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5#
发表于 2007-6-26 03:24:14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互文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请看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上联写生,下联写死,从两个方面入笔,却写的都是一种精神,是说她生与死都是伟大而光荣的。

  再看下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互文的一种。

  再请看: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此联写做人之道,应刚直不阿、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不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联以“玉”自誉,下联以“瓦”点化。两个角度,一种精神,闻声见物,令人叹止,乃精妙之笔。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4#
发表于 2007-6-26 03:24:00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假称
  假称也称借称。是作者有意将对联中要表达的意思,将有关的对象用第一人称说出来。

  如一庙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土,空费了多少钱财。

  联语借庙中泥塑木雕的菩萨口吻,说出作者劝世良言。言辞诙谐、有趣,容易被人接受。

  据《西湖古今佳话》记载,清代阮元铸成秦桧夫妻跪像于岳飞墓前,有人摹拟秦桧与其妻王氏互怨的语气,写了一副对联,制成两块牌子,挂在铁像颈上: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上联摹秦桧,下联摹王氏。一“咳”一“啐”,形象地表现了一对奸贼互相埋怨、垢厉的口吻,真是刻画入微,维妙维肖。

  还有—副为道土写的挽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回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脚朝天莫怪天尊。

  作者借道教鼻祖老子的口吻成联,意在讽刺道士的寄生生涯,天尊亦指老子,唐朝老子被封为“太清道德天尊”。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3#
发表于 2007-6-26 03:23:44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集引
 
  集引,就是收集和引用的意思。楹联创作中的集引法,是指摘取或引用别人的诗句、词句、文章佳句、成语、格言以及书名、刊名、影视名等,运用在自己楹联之中,“活”用前人佳句,构成新的意境。比如大家经常见到这样一副春联:

  飞雪迎春到;
  风雨送春归。

  该联就是集引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而成。集引联有的全联皆是摘引他人词语,像上联就是;有的联中部分摘引他人词语,如“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上联集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佳句,下联乃作者董必武自撰;还有的将集引的内容简化压缩后用于联语之中,如“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上联之“后乐先忧”与下联之“昔闻今上”,乃分别简化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杜甫《登岳阳楼》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而来。

  用集引法制作楹联,可供集引的内容很多,如前人佳句、成语俗语、人名地名、书籍报刊、戏剧电影等等,试举数例于下:

  梅花欢喜漫天雪;
  玉宇澄清万里埃。(集毛泽东诗句)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集毛泽东词句)

  沧海横流,云蒸霞蔚;
  春风得意,人寿年丰。(集成语)

  十分货物十分价;
  一寸光阴一寸金。(集俗语)

  《中华少年》《探索》《大自然》;
  《风流一代》《追求》《健与美》。(集刊名)

  《马兰花》《苦菜花》《白莲花》《蒙根花》《五朵金花》《战地黄花》《生活的浪花》《繁花似锦》;
  《雁荡山》《杜鹃山》《六盘山》《火焰山》《雪海银山》《万水千山》《沸腾的群山》《江山多娇》。(集电影名)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
  “女贞子”“打马”过“淮山”。(集中药名)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集花卉名)

  一些集引专名的对联,也可以看作是串组在此类专名中的应用,如上面所举集引影片名、中药名、花卉名等。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2#
发表于 2007-6-26 03:23:28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落帘

 
  所谓落帘法,即在联句中以同一词语开头,又以同一词语或谐音结尾,使联句现出一种文字和音韵的美感。

   请看下联:

   教无所教偏成教;
   官不成官却是官。

  联句以“教”、 “官”二字起头,又以“教”、“官”二字结尾。落帘格与回文格不同,落帘格联不能倒读。此联为讽刺清末教官一职,此职当时无足轻重,但为此官者又非鄙则吝,故有人以此联讽之。文字幽默苛刻,嘲讽轻快得体。

   明大学土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此联的上半句为落帘式,重在谐音。“蒲”、“桃”的谐音为“葡萄”,“梅”、“桂”的谐音是“玫瑰”。而后半段的“本”、“香”亦为落帘式,却重在同音。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一副应答对,也属落帘式: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黄二人为挚友,一天他俩在松下下棋,忽有松子落到棋盘上.苏东坡信口念出上联,黄庭坚知是让自己对下句。对联上句下句各以“松”、“棋”、“柳”、“钓”引出上半句,下半句对以同样的字落笔,前后遥遥相衬,形成鲜明的对称美。另外后半句的“子”、“丝”也同样具备落帘效果。联句构思精美,立意新颖,形象鲜明、生动、自然,对仗亦工。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1#
发表于 2007-6-26 03:23:12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隐如

 
  在对联中用相关的话暗示要讲的事物,也就是将要讲的隐藏起来,这种制联方法称作隐如。隐如手法,似乎谜语。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联“数声吹起湘江月”只说吹,却未言吹的是什么,然而读者却很容易联想到那清脆悦耳的笛声。下联“一枕招来巫峡云”,显而易见,那枕边尤物不是梦,又是何物?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于高唐。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上联写笛,下联写梦,意境幽远,令人心动。

  解放前,有人写过一副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对联,联曰:

  中土讵能容久住;
  醉乡何得复横行。

  中土,指中华大地,上联的意思是说不容许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下联隐说的是螃蟹,说用酒烹制的螃蟹再不会横行了。“醉乡”,这里指的是指用酒制成的醉蟹。整联的意思即是:帝国主义分子不得在中国横行霸道,如果帝国主义分子敢在中国久住下去而横行霸道,其下场必然和醉蟹一样死路一条。此联既隐含了两种事物,合起来又有很深的寓意,是一副爱国主义的佳作。

  用隐如法制作的对联虽与谜联相类,但却有本质的区别。用制谜法制作对联,乃以依物制联,是将谜面对联化,实际上就是用对联形式制作的谜语;而用隐如法制作对联,乃是以联喻物,是将所要描写的事物暗藏于联中,使人们通过联想对作者的用意加以理解。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0#
发表于 2007-6-26 03:22:59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复叠

  在同一联语中,既用叠字又用反复的制联方法称为复叠法。用复叠法写作的楹联往往能兼有复字法和叠字法的艺术效果。

  请看下联:

  年年难过年年过;
  处处无家处处家。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年年”、“处处”为叠字,“过”、“家”为复字,这副楹联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再看下联:

  军阀跑,国防跑,富绅跑,跑跑跑,看着跑垮刮民党;
  工人来,农民来,士兵来,来来来,共同来建苏维埃。

  这副楹联相传是一个私塾先生所写。联语通过“跑”字和“来”字间隔出现和重叠运用,对革命形势的发展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这是一副通俗易懂,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请看下联:

  松声竹声钟馨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这是吴忠礼题南京弘济寺的一副对联。作者在创作中将复字法和叠字法重复使用,上联突出一“声”字,下联突出一“色”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楹联虽短而寓意深刻,与浙江天台山方广寺“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的长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对联创作中,综合动用多种修辞方法是常见的,特别是在长联创作中,杂用几种、甚至十几种修辞方法也是可能的。但不是任何两种联格的合用就能形成一种新的联格,复叠法可以说是一种特例。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9#
发表于 2007-6-26 03:22:42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标点

 
  所谓标点法,即在对联中突出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多以符号代替数字使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下面是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的一副对联:

  ?
  !

  全联仅用两个标点符号成联,隐含着极深沉的意义。上联一个“?”,下联一个“!”,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是难以评断其内在的含义的。全联没有文字却胜过千言万语。可说是楹联史上最短的对联。

  请看下联:

  ? ?? ???
  ! !! !!!

  1949年,南京大专院校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国民党特务镇压学生运动,打死两名学生。在举行的追悼会上就有这样—副无字联。对联巧用12个标点,并采用层盖手法,问叹相对,悲痛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上联是向反动当局质问,血泪控诉;下联是写向反动势力讨还血债的决心,真乃“此处无声胜有声”。

  1948年3月,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中央大学教授乔大北撰写一联嘲讽之:

  费国民血汁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联语直抒胸襟,愤不可遏,骂得痛快淋漓,有理有据。作者为国人鸣不平,怒目之态跃然纸上。上联的一个“?”是说南京政府盘剥了人民多少资财,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不得而知。作者的无限愤懑,也许就在这一“?”中。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8#
发表于 2007-6-26 03:22:26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绕口
 
  采用汉语一字多音、异字同音的特点,像“绕口令”一样,巧妙安排字音和韵脚,组成复杂的有趣联语,以造成变读绕口的效果,这种制联方法称作绕口法。

  制造绕口的方法有多种,同音异字对连续或交错排列,可以造成绕口的效果。如: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上联“西湖”与“锡壶”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却声韵相同。下联“进士”、“近视”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异词之妙,组装成联,使二词相互关联,读之上口,又别有情趣。

  四声不同的字连续排列,可以造成绕口的效果。如:

  移椅倚桐同玩月;
  等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等灯登”、“阁各”,都是同音而四声不同的字,“桐同”为同韵,古为上平声“一东”,现代四声均为阳平。

  同韵字连续排列,可以造成绕口的效果。如下联: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据说这是一位叫徐晞的文人和太守的应对。出句为太守求对联,对句是徐的即兴应对。出句除“北”外,其它字的韵母都是“u”,下联字的韵母都是“i”。对句高出句一筹,而内容更为丰富、自然。

  押韵联也可以造成绕口的效果。如清代楹坛大家梁章钜的一副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呼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为押韵对,只是对句的“娱”押“ü”韵,与“粗”、“疏”相比,稍有变韵之嫌。

  全仄全平联,也可以造成绕口的效果。如胡君复《古今联语汇选》所载两联:

  日出众鸟绕屋语;
  山深幽花当门开。

  饮酒恰好不使醉;
  栽花微开初闻香。

  上联全是仄声字,下联全是平声字,读起来十分单调、绕口。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7#
发表于 2007-6-26 03:22:11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绘态
  绘态也称摹状。即是描绘人们对客观事物情状的感觉的方法。它直观地临摹事物的情状、声音和色彩等。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多用于讽刺、诙谐联中。如:

  著!著!著!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此联是讽刺清道光年间两个军机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们惯于阿谀奉承,凡是皇帝说的话,他俩无不头。 “著!著!著!”“是!是!是!”是对二人奴颜形象的描绘。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形象生动。

  近年有人写了一副嘲讽“妻管严”联: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呶嘴:哦哦哦,噢噢噢。

  作者以漫画的手法,刻划出这种对母逆、对妻纵的面孔。上、下联尾重用六个语气词,绘形绘声,妙不可言。

  再看一副于谦反讥和尚联:

  三丫成鼓架;
  一秃似擂槌。

  传说明代于谦自幼聪慧。一天,一过路的和尚见了在门口游玩的于谦,摸着他头上的小爪髻,出上联逗他。没想到于谦却马上以下联进行反讥。全联对于谦爪髻、和尚秃头的描绘可谓维妙维肖,但于谦的下联却未免有点刻薄。

  摹态也常常用来摹拟事物的形态、色彩等等。比如,与植物有关的春联、婚联就常用摹色:

  双飞黄鹂鸣翠柳;
  并蒂红莲映碧波。

  再如巧对:

  池边荷叶鱼儿伞;
  梁上蛛丝燕子帘。

  这种“伞”与“帘”的比喻,就是建立在对事物形态的感觉基础之上的。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6#
发表于 2007-6-26 03:21:55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组串
  组串,或称串组,就是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从而使之表示出某种意思。用组串法制作的对联,常见的有组串人名、地名、植物名、词牌名等。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对联是一爱国人士为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写的。乍一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三个国名,下联则是中国的三个城市名。但其更深层的意思,上联是中国胜利地打败了日本(这里捷克转义为克敌),下联是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这样,就用三个国名和三个城市名,巧妙地组合成一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这是在1982年,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春节征联活动中,择优选出的一副对联。上联为出句,下联为首选对句。上下联各由三个人名连缀成句,意义连贯,毫无生硬之感,堪称组串佳对。

  再看由影片名组串的一副巧联:

  巴山夜雨花枝俏;
  幽谷恋歌乳燕飞。

  联中串出四部电影《巴山夜雨》、《花枝俏》、《幽谷恋歌》、《乳燕飞》,描绘出了一幅巴山夜雨之后百花绽放、百鸟争鸣、乳燕翻飞的美丽画卷。

  组串必须是“两个以上”的同类名称,倘若只有一个,则只能称为“专名对”因为它们未经过组串这一道加工程序。如下面两联:

  虎耳草;
  凤尾花。 (植物名)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 (影片名)

  所组串的各“名称”之间,允许加入少量的“串连字”,如一副著名的药名组串联: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联中便使用了“持、跨、与、战、回朝、不愧、插、戴、比、胜、出阁、宛若”等动词和副词用作串连词。但一般来说,对串字多少应有一定限制:第一,连接的名称,必须多于或者大大多于加进的其它词语,否则就不是“组串”而是“镶嵌”了。第二,每一分句中必须有一个以上所要连接的名词,或者说,不能由加进的其它词语单独组成的句子。从这些要求来说,下面一联就不应属于组串:

  神州处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5#
发表于 2007-6-26 03:21:41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制谜

 
   为了使创作的楹联能表达某种特定的创作意图,有时在楹联中不直说,而是隐寓于上联语之中,要“捕捉”其联意,和猜谜语一样,需要费一番思索的,用这种方法制作楹联叫制谜法。用制谜法所创作的楹联实际上就是谜目的谜语楹联。这种楹联往往具有双重的含义:一重是楹联本身的宣示之意,是比较明确的含义;一重是其深层之义,是在联语背后所隐寓的含义。这样的楹联,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宣传性等多种效果兼备,在民间更为多见。常见的制谜语的楹联,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联中隐字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这副楹联所表现的似是讲农家小孩爬树取鸟蛋,描绘相当形象生动,凡农家孩子多有体会。其实这是一副谜语联,上联隐一“攀”字,利用隐示法,先隐示“木木”,利用象形法,隐示“大”和“爻”,再加一“手”字,则组成“攀”字;下联用同样的方法,将“幺幺、木、白”隐示出来,可组合成“樂”字,颇富巧思。

   (2)联中隐事
   雄鸡鲤鱼猪婆肉;
   香菇木耳曲子耙。

  相传此联出自湖北某地的一个杂货铺。楹联中所列举的六味食品都是温补的“大发”食品,也是一般杂货铺里常有出售的食品。该联所隐示的是“开门大发”之意。这样的楹联看似粗俗平常,实则匠心独具,耐人寻味。

   (3)联中隐物
   万顷波涛乘骑过;
   不胜将军弃甲逃。

  该联上联指“海马”,下联指“酱(败将)”,在谜语联中,这种写意隐物的楹联是很多的。

   (4)联中隐物指事
   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笛;
   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此联为苏州王鳌与松江徐阶的戏谑联,上下联似乎是讲吹笛弹琴之事,实则上联所要表达的一层意思是指“吹火筒”,下联则隐指“弹棉花”一事。这样的楹联均能一语二用,语意双关,联意含蓄。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4#
发表于 2007-6-26 03:21:27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翻造
 
  将别人创作的楹联作某些必要的改动,用以表达自己写作楹联的主旨的楹联创作方法称作翻造法。用翻造法写作的楹联尽管只改动几个字,但能另具新意,这种写作方法常被人们所运用。

  请看下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这是河南南阳岗诸葛武侯祠大殿门前两旁的一副楹联,上联歌颂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的品格;下联为诸葛亮早年隐居地是襄阳、南阳之争而感叹,寓意深邃幽默,富于哲理。1959年秋,胡耀邦到南阳检查工作,在参观武侯祠等古迹时,看到了这副楹联,易数字而成一副新联: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
  功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该联寓意新颖,表现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甘当人民公仆的高尚情操,堪称翻造联之佳作。再看一联: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明代杨继盛因弹劾奸相严嵩,无辜被杀,临刑前写了这副楹联以示不畏强暴。1916年李大钊书赠杨子惠一副楹联,乃是翻造此联而成: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该联仅易一字,却足以抒己志,又勉友人奋发向上,新意顿生。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3#
发表于 2007-6-26 03:21:12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反复

  

为了加强楹联的语气,以突出联意,加深联语的深度和广度,把所要叙述的事物表达的更加形象生动,将同样一个或几个字、词、句子在楹联中间隔地运用或者重复地运用,使之既紧相连结而意义又不尽相同的一种作联方法,称之为反复法。反复法作的楹联,有时是联意的反复,有时是用字的反复,但决不是重复。如:

  在新城,演新戏,欢迎新同志,迎接新胜利;
  除旧貌,破旧习,打倒旧军阀,摧毁旧世界。

  据《井冈山的武装割据——革命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所载,这是1928年12月11日,红五军到达宁冈县新城,在欢庆红四军和红五军会师的万人大会上,讲台两侧贴的楹联。这副楹联上联反复用了四个“新”字,使欢迎新战友的气氛更加热烈;下联反复用了四个“旧”字,表达了红军战士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再如:

  好领导,好政策,好形势,好上加好;
  富国家,富集体,富社员,富了又富。

  这副楹联“好”字、“富”字反复出现了五次,使联意层层深入,把农村出现的好形势及出现这种形势的原因说得清清楚楚,深刻透彻。

  反复分为隔离反复和连续反复两种。隔离反复一般用在大段落的开头,能醒目地区分层次,多用于散文,因为对联不分自然段,所以对联创作中基本不需要“隔离”。对联中常用的是连续反复。可以是单字的反复,如: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副楹联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巧。其中“关”字与“对”字均为复字,而“关关”与“对对”又貌似叠字,其实前一个“关”与“对”是作动词用,后一个“关”与“对”是作名词用,意义各不相同,整副楹联叙事简明又富有情趣。

  也可以是几个字或词组的反复。如:

  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
  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在80天里,他由乡试到京试再到殿试,连中三元,被点为状元,衣锦归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副楹联。联语中“考无名”与“试第一”各自间隔出现三次,形象地表述了自己仕宦途中的坎坷经历,同时警告了那些玩忽职守、埋没人才的官吏,堪称联坛佳话,联中上品。

  还可以是短语或句子的反复。如: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上联是明代一位被被罢官的太守所书门联,下联是陈毅1923年所写的一副春联。

  需要说明的人,也有人把“反复”分为“反复”和“复辞”两类,认为反复法中,中间不能有任何字将反复的词语分开。如何中间夹杂了其它的字,则应该算作“复辞法”。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2#
发表于 2007-6-26 03:20:56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联绵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例如: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再如: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福州春意亭联: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蜂声浪漫诗。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事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
  相爱总结连理枝。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
  霜间竹叶碧玲珑。

  第一联中“芳菲”对“浪漫”,第二联中“鸳鸯”对“连理”,第三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1#
发表于 2007-6-26 03:20:40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偏旁

 
  偏旁,或称同旁,指的是汉字字形中相同的偏旁部首。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成联,叫做偏旁法。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利用偏旁法做联,大致有四种情况:

  1.上下联均为同一偏旁,有人称为“全同”。
  请看以下两联:

  送迎远近通达道;
  进退速迟逝逍遥。

  守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安宅,富室宽宏。

  上联全用“辶”,下联全用“宀”。

  2.上下联各用一种偏旁,有人称之为“横同”。
  如下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用“宀”,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嫁给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联为近人所对,用“忄”,虽然平仄仍需推敲,但做为巧对,还是不错的。

  3.上下联各有同偏旁的字,有人称之为“竖同”。
  如古对: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其偏旁分别为“火金水土木”五行。虽然上下联风格有所差异,但全联字义贯通,意境高远,实属难得之佳作。

  4.上下联各有部分字有相同或近似的偏旁。
  如下联: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语言谈谐,令人发笑。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0#
发表于 2007-6-26 03:20:24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拟声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也称摹声。它是通过模拟人物、动物、神仙、器物等事物的声音的手法来取得一种艺术效果。有这样一副别致有趣的对联:

  独榄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这不失为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你会发现另有所指。原来,上联是由乐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谐音化出,不过这种读音只是浙江地区的方言而已。

  又如,旧时有一讽刺袁世凯称帝的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情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上下联均是模拟锣鼓的敲击声。 “当”拟小锣声, “庆“拟小钹声, “情”拟大钹声, “狂”拟大锣声。从内容上来讲,“普天同庆”当然应是“当庆”,“举国情狂”,“情狂”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情狂”二字是贬义词,有指男女苟合之意。用在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追随者身上很合乎情理。

  以上二联是模拟人物、器物之声,下面一联则是模拟动物之声,请看: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个;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无半杯。

  “谷多谷多”是仿母鸡的叫声,“酒醉酒醉”是仿小鸟的叫声。联语意境含蓄,生活气息犹浓,读之情趣盎然。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39#
发表于 2007-6-26 03:20:10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分总
  分总,也称总分。它也是像列品法排列物品那样组句,但在表述时则有分述有总述。分总法主要有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形式。

  1.先总后分
  请看北宋文学家刘攽对王安石联:

  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刘攽才华出众,王安石有意以此联难他,然刘稍思片刻便对出了下联。此联难度在于解决下联总括数目与列品数目字、义与上联的矛盾,或多或少都很难成对。刘以巧取胜,别开洞天,从《诗经》中独辟蹊径。风、雅、颂为《诗经》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雅分大雅、小雅,历史上通称为四诗。以“四诗”对“三代”,以“风雅颂”对“夏商周”,妙语惊人,被称为传世绝对。

  2.先分后总
  请看一副春联: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即是先分后总式。上联先列松、竹、梅,再以文人雅称“岁寒三友”总之;下联亦然,桃、李、杏在初春相继开花,且有红、白、粉等不同颜色,古人常以之代春,故曰“春暖一家”。

  总分法有两种特例。一是只有总述,没有分述。如旧春联:

  梅花开五福;
  竹叶报三多。

  五福为“富禄寿康宁”,三多为“多福多寿多子”。该联可以看作是概指。另一种情况是只有分述,没有总述。如集《礼记》、《孟子》居室联:

  好学近乎智,为学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无论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都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数字在总述部分起重要作用。如《齐东野语》所载一副“奇对”:

  羲经六子,艮巽坎兑震离;
  周礼一书,天地春夏秋冬。

  第二,分述常以排比的形式出现。如嘲富家子弟联:

  兄弟三人,酒癖、赌癖、烟癖;
  田园万顷,今年、明年、后年。

  第三,总述部分文字是分述部分文字的相加或重现。如梁启超对张之洞一联: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联中,四水乃江河湖海,四时为春夏秋冬;三教乃儒释道,三才为天地人。江夏为“江”与“夏”合称,儒人为“儒”与“人”合称;第一、第二、在前、在后,则是重现。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38#
发表于 2007-6-26 03:19:56 |只看该作者
联格撷珠——转类
 
  转类法又称多音法或异音法,它与同音、谐音等方法利用汉字同音异字不同,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多义、词义通假的特点,造成同一个字在联中的音调变化,给人以奇诡绝妙之感。多音法楹联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山海关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这副联语上联连用七个“朝”字,下联连用七个“长”字,如果不懂读法,很难理解联意。其实,这里运用了通假法,就是利用汉字一字多音的特点构成联句。如果熟谙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特征,则深觉此联妙趣无穷。对该联的读法,方舟认为共有十种,有的则认为更多,但大家熟悉的是以下两种: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海水潮,朝潮朝潮,朝朝落;
  浮云涨,长涨长涨,长长消。

  如此一读,其景自现,它将天与云的变化规律高度概括,使水与云的景观跃然纸上:碧冥沧海,日日潮起潮落;皓穹长空,常常云涌云消。再将孟姜女望夫哭长城的故事加以联想,岂不令人感慨万千。与此联用字、格式相同的楹联在我国很多,像福州罗星塔联、江西赣南梅江畔古庙联、浙江温州江心寺联、四川长宁朝云庙联等,足见此联影响之大之广。

  有一副豆芽店门联,比上一副楹联更加奇特,其联云: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对此,有人如此解读:上联第一、三、五、六字读“cháng,经常”,第二、四、七字读“zhǎng,生长”,下联则正好相反,上下联的意思就是所生豆芽经常长,越长越大的意思。

  上述两联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汉字通假字的特点。再看下面一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从字面上看去,上下联相同,一字不差。如果不是运用转类法,就不能称其为联了。此联就是巧用“好”的多义效能。上联第一个“好”字读“hǎo”,第二个“好”字读“hào”,下联则相反。其联中之意是:有利于读书时却不喜欢读书,等到年老喜欢读书之时却又不便于读书了。此联用来解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十分贴切。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