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7#
发表于 2007-6-26 03:10:08 |只看该作者
联 类 例 举
一、联类例举——迎春联
  中国楹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对楹联的分类,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有人从平仄关系上将楹联分为平仄协调的楹联和不拘平仄的楹联;有人从字数上将楹联分为短联和长联;也有人从内容上分为写景联、庆贺联、赠答联、奇巧联……等。这里的分类主要是从楹联的功用上划分的,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有些对联其实是兼有多种作用的,按功用划分也就难免有交叉之处。

  迎春联,即“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新旧交替之际,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一副对联,借以烘托喜庆气氛。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在我国,无论塞北、江南,乡村、城市,机关、军营,都有贴春联的习惯。各行各业有不同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氛。比如: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祖国有天皆丽日;
  神州无处不春风。

  化雨润尧天,溯年年秋实累累,要结仙桃先播种;
  东风吹大地,喜树树新机勃勃,但看杨柳便知春。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
  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春联不同的内容和风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好的春联,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有的显得陈旧了一些,如: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有人将其稍加改动,则显得清新不少:

  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在古时,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赋予大地以新的生机,春联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在突出其喜庆气氛的同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等为主题的春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如:

  翻身不忘本;
  饮水当思源。

  劳动门第春光好;
  勤俭人家喜气多。

  喜鹊登梅,唱祖国千秋富贵;
  春风化雨,催改革万象更新。

  写春联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春联的内容要求写吉利喜庆的话,避免用不吉利的字、词以及它们的同音、谐音字;

  第二,春联要注意用词恰如其分,不要过于浮夸、喧染;

  第三,避免用一些现成的套话、空话、大话,要注意内容的创新,体现出时代精神;

  第四,行业春联要注意写出自身特点。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6#
发表于 2007-6-26 03:09:46 |只看该作者
六、条分缕析讲功用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从开始只限于春联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就对联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装饰环境、启迪世人、传递感情、祈祥祝福、陶冶情操、鞭挞邪恶、广告宣传、征答交际。

  1.装饰环境
  应该说,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是先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这在于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应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有不同内容,但它首先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佛殿书院,典雅的画阁芳苑,奇异的仙窟名泉,却无名联妙对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也觉美中不足。如有美字奇联相配,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令人忘返。园林名胜对联,恰如诗词一样,贵在情景交融。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与藏其宅。”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廖廖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如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联化用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抒沧桑之叹。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常常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名胜风景联在中国楹坛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名胜风景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联语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已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再看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大槐树下的一副对联,联曰:

  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
  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

  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集散地。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

  清代钱泳在他的《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反过来讲,撰联如造园林,必使浓淡得法,古今辉映,最忌平铺,最忌臃肿,方称佳构。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剧文学,而且还是很好的园林文学,“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为剧情增色不少。所说情能造景,亦能生景,原因故在于此。

  2.启迪世人
  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老人曾致蒋经国:

  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

  这副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读品之余,令人心动。

  清人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

  诗堪入画方为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既是好友,就该推心置腹,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作者不但联句惊人,其坦荡之胸怀,更使后人敬慕。

  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过一副联: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联句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

  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撰写一极富教育意义的联句:

  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

  此联从大处着笔,却以平实之言道出,显现了极其高度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几十年来,这副对联激发了无数中华健儿为国争光,而今它依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体育事业上奋勇拼搏。

  3.传递感情
  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之情。

  请看鲁迅为瞿秋白赠的一副联: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从瞿为鲁迅写的杂文序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称瞿为“一知己”,确实倾注了不少真情实感。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上联夸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借用陶渊《归去来辞》字义,说明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可说是对郑板桥恰如其分的评价。

  4.祈祥祝福
  祈祝吉祥,是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从王安石的《春日》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爆竹声声的喜庆中,千家万户把旧符换成新桃,那种祈兆幸福,扫除邪气的感觉即刻跃然纸上。自宋代后,人们在桃符上写对子,那时候叫“春贴子”。《墨庄漫录》书载,苏东坡在黄州时,曾为王文甫题一桃符:“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在宋代,逐步有了写寿联的习俗。孙奕在《示儿篇》提到,黄耕庾夫人3月14日生日,吴叔经为其作一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一方面表达对老人高寿的喜悦,另一方面还有祝福的意思。

  因此,我们在作联时,必须注意对联喜悦、吉祥的效果,要根据实际内容撰写有不同层次的充满吉祥气氛的对联,文体要得当,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文题相符。

  5.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乃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这方面的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

  请看程十发所撰一联:

  揉春为酒;
  剪雪为诗。

  作者以物咏怀,联句分明在写春,作者饱蘸对春的浓郁之情,突发奇想,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将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古人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联不可多得也。

  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淡为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春风最柔,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性。

  林则徐有一副自题联这样写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联语在于及做人之心境。上句说明,钱为养命之源,分文不取原非易事,但要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切不可贪;下联说明做事不可强求尽善尽美,要顺其自然,不可为“名”而做无能为力之事。联中两处“要”字略为不美,但综观联之大义,此疵无碍矣。

  6.鞭挞邪恶
  以联语鞭挞邪恶,痛击时弊,古今皆有之。此类联语多采用诙谐、嘲讽、戏谑的手法,或直来直去,或以物喻人,或以典喻今,或一语双关,或嵌字拆字,或谐音隐语。大则嘲讽时政,小则劝友去疵,不一而足。如:

  明月有情常照我;
  清风无事乱翻书。

  联句采用嵌字和双关手段,以物喻事。此联乍看只在写景,实则暗有所指。“清风”暗指清朝,“明月”隐喻明朝,作者无疑是一位明朝遗老,旧国不在,但钟情不死。对联饱含强烈的政治倾向,虽用意工妙,不免锋芒外露。

  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联语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刘师亮是一位撰联大师,他一生献身撰联事业,以讽刺联见长,每每以对句痛击国民政府,深受民众的欢迎。他写过这样一副痛切时弊的短联:

  民国万税;
  天下太贫。

  此联以谐音手法,而化国民党口号。“税”谐音“岁”,“贫”谐音“平”,对国民政府吹嘘的“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给予了有力讽刺,使腐败、反动的国民政府体无完肤,收到了许多长篇大论难以达到的效果。

  当今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腐化、没落的东西也随之滋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随处可见,在许多报刊、书籍、文章、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讽刺腐败现象的联语,如黎时忠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世有叶公龙反假;
  今无伯乐马偏多。

  联句上联借“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反其道而行之,以道破“假做真时真亦假”的社会时弊;下联借伯乐识马的故事,对那些买官卖官、任人唯亲的现象给予了无情讽刺,联句用典得当,对仗工整,一语双关,绵里藏针,堪称讽刺联之佳品。

  7.广告宣传
  利用对联进行广告宣传,招徕生意,是古已有之的事情,只不过未冠“广告”之名罢了,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各行各业的行业联了,因一副好的店联而生意大盛的事情在古籍中时可见之。江苏泗水洋河酒厂联是这样写的:

  酒味冲天,鸟闻成凤;
  酿糟抛海,鱼食化龙。

  全联妙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极度形容佳酿之美,试想其味鸟可闻之成凤,其糟鱼可食之化龙,况其精华之酒乎?这种手法容易激起读者的兴致,诱惑力强,往往收到较好的广告宣传效果。

  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一段时间内可说是妇孺皆之,联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联句声韵平稳,却很有感染力。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8.征答交际
  应答联作为楹坛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自古有之。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引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好友相聚,酒酣耳热之际,一问一答可增人兴致;寻胜探幽,心旷神怡之时,一出一对可添无限乐趣。朋友答对可见其情操,小儿应对可见其聪慧,知己答对可增进友情,陌生人答对可借此相识。如:

  山光扑面经宵雨;
  江水回头欲晚潮。

  传上联乃罗聘游镇江焦山时所出,正在其苦苦思索下联之际,正巧郑板桥亦在游玩,代续下联,二人因此结识而成为好友。

  应答巧对发展到现在,已从三五朋友间的应答发展到利用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广泛征集联句,使广大楹联爱好者能参与其间,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对句。如1982年春节,由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等单位举办的迎春征联活动,所征五个出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应征稿件达18万多件,尽管限了题,但征稿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涌现出许多佳联。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下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出句与对句皆由当代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的名字串组而成,几个人名自然成句,意义连贯,对仗工稳贴切,实乃联中上品。

  征联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种喜庆场合。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各报刊电视以香港回归为内容的征联大赛遍地开花,楹界高手辈出,妙联层出不穷。如获得“华录杯”喜迎香港回归楹联大奖赛一等奖的湖南省刘人寿的一联:

  大笔画龙,香港喜看《龙破壁》;
  高桐引凤,神州酣唱《凤还巢》。

  此联饱含激情,用笔精到,虚实相间,巧用比拟,抒发了炎黄子孙企盼回归,举国同庆,龙飞凤舞的热烈气氛。联句句尾还巧嵌两个戏剧剧目名称,如画龙点睛,令人读后欣喜无限,激情飞扬。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
发表于 2007-6-26 03:09:21 |只看该作者
五、寻章摘句论联意
  楹联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格式、体律逐渐完备,种类越来越多。就上下联的对仗方式来讲,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

  1.工对
  工对,也称严式对。就是上下联的文字、语句对仗十分工整、贴切。即词性相当、节奏相同、结构相似。请看下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香。

  联中“沧”对“蓝”均为颜色词,“海”对“田”均为地理名词,“月”对“日”均为天文名词,“明”对“暖”均为形容词,“珠”对“玉”均为珠宝名称,“有”对“生”均为动词,“泪”对“烟”均为名词,上下词性相对十分严格,可谓工对之佳作。

  再如郑板桥的一副题联,对仗也相当工巧: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对“夜”对天文名词相对,“风”对“雨”亦然,“放”对“瞒”为动词相对,“胆”对“人”为名词相对,这里的“放胆”对“瞒人”更显其工,“来”对“去”为动词相对,“梳”对“润”为动词相对,“柳”对“花”为花木类名词相对,初学做联,应多遵循这种对仗手法。

  再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在联语中,“芦苇“和“竹笋”同属名词,尽管结构方式不同(前者为联合式,后者为偏正式),也算工对之列。如果对仗刻意求工,反成纤巧,并不可取。

  2.宽对
  宽对,就是指联中的绝大部分对仗工整,这是相对于工对而言的。宽对与工对无明显界限,一般认为,半对半不对就属宽对,就是说做到词性相同、句法结构相同的对仗就可以了。如厦门太平岩联:

  石为迎宾开口笑;
  山能做主乐天成。

  联中“石”与“山”、“迎宾”与“做主”对仗甚工,但“开口笑”与“乐天成”则不严谨。不仅结构不同,而且“笑”与“成”词类也不相对。我们称其为宽对。

  还有北京梁家园春云楼联,也属宽对:

  槛外远山排闼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远”对“积”,词类明显不同,但再看“远山”、“积水”却又近似,可以相对。这就是工对与宽对的区别所在。

  《红楼梦》里林黛玉和香菱谈诗说:“若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也使得的。”提出了“不以辞害意”的宗旨。一副对联,形式固然重要,但主要还是其内容。古人提倡只要表现手法好,可以破格,要格律服从于内容。

  3.当句对
  当句对也称句中对、自对。对联不但要做到上下相对,有的多句联(或长联)本句之内前后也相对。它不但可以解决在某些词语求对时遇到的困难,而且可使对联,特别是较长的联对灵活多变,产生抑扬顿挫的音律效果,如岳飞墓联:

  将军报国,宰相和戎,义愤动千秋,臣节无惭追壮缪;
  庙拓明朔,陵依霞岭,馨香绵万载,孤忠共喻有蕲王。

  联中的“将军报国”不仅对下联的“庙拓阳朔”,而且还与本句的“宰相和戎”相对仗。下联亦然。此种对句形式音乐感强,使人读之上口,铿锵有致。

  4.单句对
  有的联在本句中自对,但上下句却不相对,我们称之为单句对,如苏州月驾轩联:

  在山泉清,出山泉浊;
  陆居非屋,水居非舟。

上联句中“在山泉清”对“出山泉浊”,却不能与“陆居非屋”相对,如结构得体,浑然一气,符合单句对的要求,自然可以为用。

  5.借对
  借对就是利用汉语的特殊特征,在一词语同时具备两种意义的状态下,作者在联中用的甲义,又借用它的乙义同另一词相对,如:

  人近百年犹赤子;
  天留二老看玄孙。

  联中在用“赤子”(初生婴儿)和“玄孙”(曾孙之子)的甲义相对的同时,又借“赤”(红色)和“玄”(黑色)的乙义相对。

  有的这种对仗不借语义而借语音,如:

  尧天舜日舒清景;
  晋水泉山映紫云。

  即在上联中借用与“青”同音的“清”与“紫”相对。有的还可以借结构相似的词语来相对,如湖南桃花源联:

  境辟太元年,看流水桃花,洞口不生寄奴草;
  地犹武陵郡,喜垂鬓黄发,村中时见避秦人。

  联中“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构词方式属动宾式,与下联动宾结构“避秦”相对。

  就上下联的语意关系上来讲,大至可以分为三类:

  1.正对
  所谓正对,亦叫同类对、并列式。就是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说明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但二者又合谐地处在统一的意境中。如:

  春水接天长,一网收来鱼满载;
  东风吹地暖,千锄种下谷盈仓。

  血肉作干城,烈概在火中长啸;
  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郭沫若为黄继光牺牲十周年题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塔凌云,一日江山,无边清静;
  金灯代月,十方世界,何等悠闲。

  这些楹联的上联与下联内容基本相同,它们互相补充,都只具有“一面性”的特点。这种形式的楹联在联语中占有相当比重。

  2.反对
  所谓反对,即上下联的内容相反,或相对称,它们互相映衬,形成对照,使楹联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

  坚持实事求是态度;
  反对弄虚作假歪风。

  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中有“反对为优”的说法,就上述楹联以“反对”方式命意言事来看,确能引人注目,其艺术效果也不同一般。

  3.串对
  所谓串对,亦叫流水对、走马对,即上下联意思相承,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说,上下联紧相衔接,联贯而下的联语。如:

  直登朱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要想着收咱失地;
  别忘了还我河山。(冯玉祥)

  一失足成千古笑;
  再回头是百年身。(唐寅)

  上列楹联,上下联的命意顺承连串,均有珠联壁合、一气哈成之妙。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谈到正对、反对时曾断言:“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未免过于形式主义了。其实不论是正对、反对还是串对,只要立意好,构思巧,用词妙,富于哲理,令人感奋,即为佳联。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4#
发表于 2007-6-26 03:08:53 |只看该作者
四、数宗论祖看发展
  对联这一文体,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长河中,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究其对联的起源,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较为大多数人接受的观点是:先有了先秦时期的桃符,而后从桃符演变成春联,并与同步发展的文体合二而一,形成了最初的对联形式。对联与其它文体相比,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偶句形式。在追本溯源谈句式一篇中,已经讨论了对偶句式是中国文学史中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像《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易经》中的“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德经》中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都是工整的对偶句。秦汉瓦当中有“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的对句,对工极巧。刘麟先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说道,《道德经》中裁对之法意境变化多端:“有连联作对者,有参差作对者,有分字作对者,有复其字作对者”,还说“古今作对之法,《诗经》中殆无不必具。”赋的出现,使对句艺术从不自觉走向自觉,沈约的“永明体”严格要求对仗和声律,为对联走向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关于对联的起源,楹界有多种说法,以前比较公认的是五代蜀主孟昶的桃符题词。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对联的形成远在五代之前,像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与其妹刘令娴的联句,就要比孟昶的题联早四五百年。

  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而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并未形成体系。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他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中虽对“声律”、“丽辞”做过精辟的见解,对诗、赋、骚、乐府、颂赞、祝盟、铭、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诸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数十种文体作了详尽的阐述,却未提到对联,这说明对联早有早于刘孝绰者,但当时并未形成文体,或者并未引起文学家们的关注。但是有不少学者认为,对联产生于律诗(五代、唐代)以后,这种说法争论较大,反对者认为,关于对句之间的平仄问题,在唐朝以前已经解决,律诗中的句数,用韵相粘的问题和对联并不相干。

  到了隋唐时代,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白居易的“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如李白的题湖南岳阳楼联:

  天水一色;
  风月无边。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三顾频繁天下事;
  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藏有李世民的对联墨迹,为唐太宗御笔亲题: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到了宋代,在门上粘贴对联已经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他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道:“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像寺僧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倜游黄浦江时,为碧波亭题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仗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到了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少,现在能见到的只有杨瑞、赵孟頫等人的少数作品。如杨瑞的自题寓所联: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赵孟頫题西湖灵隐寺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元代的对联形式,微妙地在元杂剧中得以运用。如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在结尾处写道:

  安秀才花柳成花烛;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这也算是对联的一种新的形式吧。

  对联真正达到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并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

  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风雅的风流天子。他每逢出游总是到处题诗撰联,只是被称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题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的联写得还算不错,联曰:

  燕贺莺迁,乐意相关禽对语;
  兰草桂蕊,生香不断树交花。

  在清代300年间,涌现了无数楹联高手,如纪晓岚、翁方纲、阮元、郑板桥、俞樾、袁枚、何绍基、孙髯翁、梁章钜等都有杰作传世。在这一时期,对联的范围逐渐扩大,凡是记述、抒情、议论都可入联,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长联形式。孙髯翁所撰昆明大观楼联开历史长联之先河,被誉为“古今第一长联”。张之洞的君山湘妃祠联又长于大观楼联。最长的要属钟云舫的“拟题江津临江楼联”,长达1612字,为迄今为止的长联之最。晚清时期,对联的写作手法有了很大的创新,不过随着语言的变化和白话文、新体诗的出现,长联的平仄要求不像过去那么严格了。由于长联的出现,使得清代的对联在我国楹联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晚清时期,出现了谭嗣同、章太炎、康有为、梁启超、杨度、严复、王闿运、林则徐、张之洞、钟云舫等楹坛高手。随着对联的兴盛和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汇集、记叙对联的专家学者,梁章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的《楹联丛话》等几本专著,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资料,其他如梁恭辰、袁枚、王渔洋、谭嗣同、俞正燮等人也都有专著传世。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和外寇的入侵,中国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于是出现了许许多多忧国忧民之作。这之中尤以四川刘师亮为驰名。他于1929年创办《师亮随刊》,颇有影响。他气质洒脱,语言幽默、诙谐,作品讽刺性强,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反响。其他还有冯玉祥、孙中山、柳亚子、郁达夫、郭沫若等,都写过较有影响的名联佳作。

  解放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传统文化得以复兴。改革开放的大潮给对联这一古老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全国各地楹联学会如雨后春笋,楹联爱好者越来越多,各地楹联大赛和征联活动不断。对联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对联这一古老的长青之树,必将在新世纪展示诱人的姿容。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3#
发表于 2007-6-26 03:08:29 |只看该作者
三、引经据典话首联
对于哪是中国最早的楹联,诸多辞书在解释楹联条目时,都认定是后蜀孟昶(919—965)的桃符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但这一论断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怀疑:其一,前面已经说过,楹联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确定哪是首联缺少必要的依据;其二,翻翻我国丰富的典籍,联语随处可见,而且这些联语都比孟昶的题桃符要早得多。下面列举数条,不必论述,大家也能看出孟昶之联是不是首联。

  后唐范质有一题扇联:

  大暑去酷吏;
  清风来故人。

  《新唐书·李泌传》载李泌答对宰相张说的联语是:

  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张说[667-730]出句)
  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材,静若得意。(李泌[722-789]对句)

  清人编的《黄鹤楼楹联》中吕洞宾的题联是:

  入是门由是路,翠柏苍松,莫问蓬莱在何处?
  登斯楼览斯景,青山绿水,别有天地非人间。

  福建《福宁府志》(乾隆版)载,唐朝进士林嵩,曾在福鼎的滨海渔村——礼岙草堂苦读经书。林嵩未第时,在草堂悬联抒志咏怀: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福建《霞浦县志》载,唐陈蓬,号白水仙,家于后崎,曾题所居两联:

  竹篱疏见浦;
  茅屋漏通星。

  石头磊落高低结;
  竹户玲珑左右开。

  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之四·温庭筠》载,温庭筠对李商隐言:

  远比召公,三十六年宰辅;
  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唐太宗题书藏晋词的联语是: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石菊影庐笔识·学编七十四》载,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481-539)罢官不出,自题其门:

  闭门罢庆吊;
  高卧谢公卿。

  其三妹令娴续联云:

  落花扫仍合;
  丛兰摘复生。

  元会稽翰林林坤辑《诚斋杂记》卷下也有同样的记述,只不过续联首句为“落花扫更合”。

  对于刘孝绰兄妹的题联,曾伯藩先生在《对联起源考辩》一文中,多角度、多方位地对楹联起源问题作了深入考证,认定是可信的。他写道:“刘孝绰兄妹题联事是完全可能,确实可靠的。”“无论从理论或从实际来说,都足以证明对联起源于南朝梁代,而所谓‘对联起源于孟昶所题十字春联’,或者说‘对联只能产生于律诗成熟以后,只能产生于五代’等等说法,都是不符合实际的。”

  上述联语,有的题于扇面,有的题于书间,有的口头答对,有的题于名楼胜迹,有的题于中堂,有的题于门旁……;它们或表悠闲自得之情,或抒大丈夫之气,或应对显才,或赋一介寒儒清苦自甘之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福鼎、霞浦僻处海隅,文化比较落后,乃有悬联于堂的风习,足见唐时楹联已普遍运用于世。石中元、石中才在《日本友人与中国楹联》一文中说:中国楹联于唐代就传入了日本,“随着鉴真高僧的东渡,以后日本的不少寺庙贴有楹联”。

  由此可见,首联的出现,远在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联之前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哪是真正的首联,则是难以确论的。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2#
发表于 2007-6-26 03:06:49 |只看该作者
二、穷因究果说起源
对偶句之所以能发展成为楹联,有三个极为独特的客观条件。

  第一,汉字的独特性,为楹联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的汉字,与世界各国的文字大不相同:它不是拼音文字,不是用字母连缀而成,而是用笔划构筑而成;它是独具特色和情趣的方块字,这种字体,方正大方,整齐美观;它不论笔划多少,均能容纳到一个方格之中,不会失去端庄稳重的平衡感;它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字而不是词,即使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词,也必须每个音节写成一个方块字,将汉字书写成文,便往往能够造成字形、字音、字义两两相对的,整齐优美的对称句子。这样特殊的文字,当赋予其一定的创作意图,组成对偶句子,书于楹柱、门旁……即成楹联。中国的楹联,仅从字形上来说,就使世界各国其它形式的文字难以与之同列。

  第二,对偶句之所以发展成为楹联,是与我国人民爱贴桃符的民俗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
  据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的《东京孟华录注》载:“古书《山海经》曰:东海度溯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于是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版于门户上,画遇垒以御凶鬼。此则桃版之制也,盖其起自黄帝。故今世画神像于版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户间也。”其书又云:“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明陶宗仪纂《说郛》卷十写道:“马鉴《续事始》载云:《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术,以郁林山桃,百鬼畏之,即今谓之桃符也,其上或书神荼、郁垒之字。’”上述若干记载,谈到了桃版、桃符的大小,实际上也就是告诉了人们当时写作楹联的用具和材料,同时也说明了人们题写桃符的目的是用以驱邪镇鬼,或者用作祈祷吉祥,这尽管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符合当时人们的心理,当时的桃版、桃符样式及其上的题词,就是楹联的滥觞,故崔俊夫纂编的《大中华楹联菁华·序言》说:“楹联始自桃符。”

  从对偶句成为楹联的上述两个客观条件来看,“神荼、郁垒”或“元亨、利贞”之类的二字联语,都可以视作是对联的起始,显然对联的出现是远在后蜀孟昶的桃符题联之前的。

  第三,由贴桃符避邪祈福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由题咏诗词佳句到题写楹联,其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

  楹联,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骈文和诗词歌赋中的一大流派,如果有人从骈文和诗词歌赋中摘取自然成对的对偶佳句,题于壁、楹柱、桃符等物之上,就成了楹联;人们以口头语句相对,也是对联,只是没有题写于寝门、楹柱之上罢了。而过去人们在论述楹联之起源时,往往只注重由贴桃符到贴楹联于寝门、楹柱等现象,而把对联的出现定在后蜀孟昶之时,是失之偏颇的。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

[ 本帖最后由 素心月 于 2007-6-26 03:37 编辑 ]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