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评解析:
出句为景物联,
风裹寒潭雪==
一,出句文字解析:
1,平仄:
风裹寒潭雪
平仄平平仄
2,结构:
风 裹 寒潭 雪
主语 谓语 宾语
3,词性:
风 裹 [寒 潭] 雪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形容词
二,出句意态分析:
1,关于景物联写作的表现手法:
景物联的写作,多见白描。如过于写实,则易失生机,流于表面。不易出彩,如过于渲染,则易显雕琢,失之自然。分寸的拿捏把握,这里要凭个人的感悟。所谓信手拈来,灵机一动我以为是一种集淀的领悟,有底蕴,有思想,有感受,有生活--才能写出更精美的对联来。正如古人画春山蛙鸣:山泉流动,几只蝌蚪--毕现春之生机,蛙之鸣动。使整幅画面流畅而富有动感。又如白石画虾,多有半只隐于水草。更显情趣。---所以好的构思和切入角度会为联争色不少。[摘自风评59次联赛]
2,怎样对比景物联写作表现上的优劣:
(1)意象空间层面上的偏狭:
以下两例对比为例:
例1:
蝉躁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唐·王籍《入若耶溪》 [偏狭]
例2: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王安石集袁去华《清平乐·春愁错莫》与王籍《入若耶溪》成联
例1和例2在风格和文字功力上都非常接近,但是作为对联却容易分出高低。因为这两个联例在体现对联对立与统一的本性上是两个极端。
例1本为唐·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诗句,把它抽离出来作为对联是犯了对联合掌的大忌的,其上下联意思和所构造的意象空间一样,无法体现对联的对立与统一;例2是王安石为避免原诗句作为对联犯合掌而另集句成联的。集句联在所选事物所属的空间是统一的,但是又各自独立为一个景象,上联落笔所写为“风、花”是 “风停花势落”景象,以静衬动,突出动态,下联所写为“山、鸟”是“鸟愈歌、山愈幽深”的景象,以动衬静,突出静态;上下联动静对比明显,突出了两副意境的个性,其画面生动,予人印象鲜明,然而,在两副画面相互比衬同时,其意象空间并无冲突,是可以统一在一个“山鸟落花图”立体空间内的。
相对于例1两句重复一个画面的狭隘意象空间,例2通过对立与统一的两副画面为全联构造出一个立体的幽美意象空间,例2在构造意象空间的宽阔度和美感上要胜出很多。所以归根结底,例2胜在其所再现的意象空间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对联对立与统一本性。
(2)意象空间层面上的偏宽:
例1: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例2:
风裹寒潭雪
月生海上潮---本次联赛某作者.---[偏宽]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
野旷:四野空旷。天低树:是说空旷的四野,远远望去,天比树还低。
月近人:因江水清澈,月映江中,人在船上俯身而望,似觉月亮在向人亲近。
[简要评析] 宽广无垠,因而往往被反衬得特别矮小,好似被天地压扁了似的,这就是“天低树”三字的意境。作者以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夸张笔法,形象化地写出内心的压抑心情,这就是不见亲人的凄凉之情。“江清月近人”是谓由于江水净洁,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显得又大又圆,人在船上看它,只觉得它似乎离人尤近。作者在此句中同样也赋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写它的灵性。它似乎很懂得诗人的乡愁不可释,乡思不可绝,为之解脱,这便是 “月近人”三字的意蕴。如此说来,此两句对偶并非纯为写景,而是渗透着作者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语,为景中含情的名句。清人张谦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于寂寥中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此诗之愁,读来足见其雅,而一个“新”字,又可见出人生旅途之中,别样的感受随时而生,终有明月相伴,却是人生不变的情感安慰。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从此诗的对偶句可以看出:1和谐统一的心境氛围.2和谐统一的画面氛围-----这就是景物对联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而反观例2:
其对句不可谓不唯美,可于出句在画面的和谐么?统一么?因为还没评完,这里不做评论,和作者私下交流过,她觉得句子很好----是,我也认为句子很好,可对联是上下两比的.希望以上的解析能让你对对联有重新的认识.
2,关于景物联的炼字:
欧阳欧阳文忠公《诗话》:陈公时得杜集,至《蔡都尉》“身轻一鸟”,下脱一字。数客补之,各云“疾”“落”“起”“下”,终莫能定。後得善本,乃是“过”字。--众皆叹服.
对联炼字---以其字不可替代为最高境界.联之一字或抵千言,尤重精炼.表述的恰当与否,全在个人的文学修养,本次联赛,出句看似简单,实于用字上极难.
3,字意双修,或可得佳句,先预祝各位好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