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7-7-26
- 最后登录
- 2012-4-24
- 在线时间
- 49 小时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593
- 帖子
- 1295
- 精华
- 0
- UID
- 96
|
【中华近代、现代王姓文化名人简介】(1-单名)
王力(语言学)
王力(1900.8.10-1986.5.3),字了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博白镇(今城厢镇)新仲村岐山坡人。1914年毕业于县立高等小学。1924年考入上海南方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1927年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即赴法国留学,攻读语言学。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1931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杰出语言学家、教育家、诗人和翻译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期间,翻译出版20余种法国小说、剧本。1932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广西大学教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到广州,1947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创办语言学系。1948年任岭南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在汉语语法学、语义学、音韵学、词汇学、语言史、语言学史、诗律学、文字改革以及文学、翻译工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语言系主任,华南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1950年4月10日、1953年9月18日先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任命为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后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并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问、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等职。一生从事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致力于继承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外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对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广的研究,出版专著40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成绩卓著。擅长诗文、翻译,悉心培育学生,奖掖后学,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毕生追求进步,热爱祖国,知识渊博,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著作等身。不少鸿篇巨著被译为美、英、法、日、俄等国文字,列为研究生必读之书和汉语基础课教科书,成为举世瞩目的学者。被誉为“中国近百年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6年5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主要专著有《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其重要论著编入《王力文集》等。
王于(哲学)
王于(1926-——),原名刘毓滢、刘中权,天津市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教研室研究生肆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以前在天津从事新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教研室研究生肆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转入哲学系任教。历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学术专长:历史唯物主义,致力于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主要有《人的属性与人的本质》、《实践唯物主义还是直观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等。
主要著作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编之一,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哲学》(合著)、《科学历史观新论》(获北方15省、市、自治优秀图书奖)、《大转变时期》(获1988年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
王飞(新闻界)
王飞(1916-——),原名王泽恒,安徽省肥东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学院。新华社编委兼国际部主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国际组组长,《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驻美首席记者。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工作者。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后调新华总社从事新闻工作,任新华社编委兼国际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为新华社向世界性通讯社进军,做过一些具体的开辟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与主持过有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重大国际事件的报道。多次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负责新闻报道。1975年调任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国际组组长。1977年回到新闻工作岗位,历任《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驻美首席记者,发表过一些国际问题述评和近50篇访美通讯。1983年调任中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兼国际联络部主任。代表作有所写通讯《卡特反通货膨胀计划与经济学界的争论》,1981年被评为好稿。1985年离休。
著作编译有《共产党情报局文件集》等,编写有《反对美国武装日本》等。
王元(数学)
王元(1930-——),原籍江苏省镇江县人,出生于浙江省兰溪县。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数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数学学报》主编,联邦德国《分析》杂志编辑,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
1952年于浙江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数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数学学报》主编,联邦德国《分析》杂志编辑,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顾问等。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研究,首先在中国将筛法用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并证明了命题(3+4)。1957年又证明(2+3,表示每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至多两个质数的乘积再加上至多3个质数的乘积。其缺点在于两个相加的数中,还没有一个肯定为质数的),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此研究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其成果为国内外有关文献频繁引用。1973年与华罗庚合作证明用分圆域的独立单位系构造高维单位立方体的一致分布点贯的一般定理,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华、王方法”。后期对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做了系统总结,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在丢番图分析方面,将施密特定理推广到任何代数数域,即在丢番图不等式组等方面做出先进的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关于索数的最小原根》、《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等。1981年荣获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
主要著作有文集《哥德巴赫猜想》、《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与华罗庚合作)等。
王云(文学)
王云(生年不详-——),河南省许昌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旅作家、剧作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八路军第129师随营学校文化教员,抗大第6分校宣传队宣传员,太行六分区宣传队宣传员,太行第6纵文工队队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文工团团员,解放军第2野战军文工团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创作员,解放军军事学院文工团队长,军事学院报社编辑,前线话剧团编剧等职。
王云(艺术界)
王云(1948-——),字砚辉(以字行),号三水,陕西省旬邑县郑家镇王家村人。旬邑旧称三水,故以二字号也。自幼酷爱文学、易学、诗歌、楹联、书法艺术,少临颜、柳,颇得精要。次临阑亭,兼习黄、赵诸帖、以行楷见长,极尽神韵,刚劲中透出灵秀之气。在诗书画上造诣极深,尤擅书法,行书揉苏、米诸家特点,结合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书画家。
自幼酷爱文学、易学、诗歌、楹联、书法艺术,自学磨砺,颇得颜、柳之精要,并兼王羲之、黄庭坚之长。在诗书画上造诣极深,尤擅书法。楷书形神兼备,字外秀内刚,毫无矫揉造作,更无媚人之骨,苍劲自然,富有韵味,透射出一股自然的凝重,给人踏实、悠然的感觉,颇具个性。其他书体运用也很自如,尤其是行草,笔墨酣畅淋漓,点画刚峻丰厚,遒劲而不艰涩,流畅而不潦草,结体自然,意韵回肠荡气。生性耿直,为人谦和,作品往往透射出自然的凝重,给人塌实、悠然的感觉。1991年下海经商,利用业余时间研习《姓名学》。1992年至1994年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三次拜师求学。1999年成立西安华夏起名策划公司。为易欣科技、同鑫泰实业、华鑫粮油销售公司、yahoo中国西安代理商:西安盈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西安礼品网等企业和个人取名数千例。为中国华夏取名网总经理,陕西省书协会员,兼职中山大学客座教授。讲授中国书法精要,在新作《中国书法之点见》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书法,起源于汉字。故欲明书理,必究字义,方能在源头活水中汲取出书法生命的氨基酸来。” 言词朴素、寓意深远的道理要求自己“这才是个开始”,“书法不是写一两首诗,几句话,或几个字,要对中国的汉字都能写,且都写得好,活一辈子,学一辈子。” 谦逊地将这称之为“兼取百家之长为自己字仪,四十年道行终写出个人的味道。”书法作品溶柳体间架布局之妙藏,带颜帖勾挑转辙金戈枪戢之铮铮,含《九成宫》的端庄大方秀丽,涵《寿堂春》的圆润饱满,花团锦簇。尤其楷书最见功底,线条均称,间架完美,有君子坐堂庄严端重,正气凛然之气概;行书则流畅奔放,圆润有力,用笔宛转,字形如水,给人以河上泛舟之欢畅。具有黄庭坚的豪纵放荡,苏轼的饱满浑厚,米芾的刚中见柔之磅礴气势。历年来作品经常在电视,报刊、杂志上发表,参加国际、国内书法大奖赛并多次获奖。先后荣获《中国艺术家书画赛》二等奖、世界佛学界书法会二等奖、《中国书协天津书画美术展》楷书一等奖、《上海中国书画展》优秀奖等。
著有《王砚辉书古文四篇》、《王砚辉书兰亭序》(均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姓名预测学》和《三水文联集》等。
王云(艺术界)
王云(1950-——),浙江省衢县(今衢州市衢江区)人。西安美院高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联谊会会员,西安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书画艺术家。
自幼学画,习承任伯年、吴昌硕,后又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起初以山水花鸟为主,后来专攻梅花。梅花具有独特的风格,大气、霸气、傲气!真正体现了梅花那种顶霸傲雪,不畏寒苦的品格,同时也赋予梅花勃勃的生命力,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美感。在4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多次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展览,并取得不同的奖项。作品入选《99、2000年书画精品鉴赏系列台历》、《99“始妈祖金像奖”海内外美术、书法、篆刻大赛获得精品集》、《世界人物辞海》、《跨世纪世界书画名家大典》、《中国书法、美术家大辞典》(珍藏卷)、《国际优秀文艺家辞海》、《新千年中国名人书画鉴赏》、《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世纪珍藏版)、《中国美术家选集》(1999-2000、1949-2000)、《辉煌成就·世纪曙光》、《中华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翰墨典藏》、《中国文艺五十五周年》、《纪念中国共产党胜利60周年作品展》、《“光大杯”书法美术作品集》、《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作品集》等30多部辞书。
王中(新闻学)
王中(1914.6.17-1994.10.8),原名单勣(Jī),笔名张德功,山东省高密县人。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教务长、新闻系教授、政治理论教学委员会主任、新闻系代理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常委,新闻学博士导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为中国最早的新闻系博士生导师之一。中国现代著名新闻教育家、新闻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9月在青岛的国立山东大学外文系读书。参加过“一二·九”学生爱国救亡运动与抗日民族先锋队。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4月改名王中,去东北军从事抗日救亡宣传与兵运工作。1940年转移山东抗日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主办的《大众月刊》编辑,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编辑、编委、通联部副部长、编辑部主任,新华社山东总分社编辑部主任,滨海《农民报》总编;鲁中区《鲁中日报》总编,中共济南市委机关报《新民主报》编辑部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5月随军南下,担任上海市军管会新闻室代表,新闻室秘书股长,从事新闻机构、新闻专科学校的接管工作。7月任华东新闻学教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华东新闻学院教务长。1950年8月调入复旦大学,为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1956年编写《新闻学原理大纲》。1957年其新闻理论受到不公正批判,本人成了所谓全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权威”。1978年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予以“改正”。1979年重新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系主任,兼任复旦大学分校校长。1983年起兼任全国记者协会理事。1984年任新闻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新闻学观点自成一家,对中国新闻界有较大影响,为中国最早的新闻系博士生导师之一。1985年退休。是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常务委员。
1994年10月8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0岁。
王仁(地学)
王仁(1921-——),浙江省吴兴县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系、地质系任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学力学系主任兼地质地震地质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机械科学》、《构造物理学》、《理论和应用地球物理学》等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现代著名地球动力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赴美国在华盛顿大学航空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在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获博士学位并任副研究人员,在芝加哥伊利诺顿斯州理工学院力学系任助理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系、地质系任副教授、教授,北京大学力学系主任兼地质地震地质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机械科学》、《构造物理学》、《理论和应用地球物理学》等国际著名杂志的编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在固体力学和地球动力学方面造诣颇深,发表论文70多篇。
主著作有《V型槽平面塑性大变形分析》、《华北地区近700年地震序列的数学模拟》、《固体力学基础》、《塑性力学基础》(1982年)等。
王丕(心理学)
王丕(1927-——),河南省荥阳县人。1950年河南大学教育系毕业。1955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生毕业。历任河南开封师范学院讲师,河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教授,河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兼教科所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心理学探新》杂志主编。中国现代著名心理理论学家。
1950年河南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年北京师范大学心学研究生毕业后,历任河南开封师范学院讲师,河南大学教育系副教授、教授,河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兼教科所发展和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心理学探新》杂志主编等职。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论文有《论冯特心理活动的“二分法”》(1981年)和《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维和语言相互关系的理论》等10余篇。
主要专著有《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1987年)等,合著有《儿童心理年龄特征》(1980年)、《心理学》(1989年)等,主编有《学校教育心理学》(1988年)等。
王石(新闻界)
王石(1933-——),原名王鹏举,笔名东方涛、王石他等,吉林省榆树县人。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吉林青年报》记者、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国青年报》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著名高级记者。
1950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历任《吉林青年报》记者、部主任。1979年任《吉林青年报》副总编辑。1983年任总编辑,《中国青年报》研究所所长、高级记者。与房树民合的报告文学《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在全国引起反响。其所写的《中国青年报》本报评论员文章《伟大人民运动产生不朽诗歌》,呼吁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平反,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主持《中国青年报》工作期间,积极探索新闻改革,连续组织了多次有影响的重大报道,并主持了《中国青年报·星期刊》等。
王东(哲学)
王东(1948-——),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
早年在北大荒劳动10年。1982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8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现代科学认识论、现代历史哲学、当代社会主义改革。发表论文60余篇。认为“马克思学”不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专利,创建“中国马克思学”是基于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门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成型,要开创新局面,主要突破口与生长点首先是要加强马克思研究,创立一门“中国马克思学”;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性、基础性、前提性,我们应当提出开创一门马克思学,深入、系统、周密地加强马克思研究,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创新的一块理论奠基石;三是为了借鉴与超越苏联马克思学,人们需要创建“中国马克思学”;四是作为超越西方马克思学、新马克思主义所谓“三大对立论”的理论奠基,我们必须创立“中国马克思学”;五是为了更好地回应“千年马克思”、“最大哲学家”的国际呼唤、时代呼唤,我们有必要创立“中国马克思学”,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理论创新重新奠基;六是创立“中国马克思学”,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开掘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还提出了创建“中国马克思学”完全可能的六条根据:一是苏联马克思学和西方马克思学为人们提供了理论借鉴;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我们提供了创建“中国马克思学”的思想路线;三是全球信息化时代为我们创建“中国马克思学”提供了获得马克思学历史文献与研究资料的多种途径;四是中国处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头,为创立“中国马克思学”提供了思想活力;五是中国有研究马克思学的深厚实践基础和非常强烈的实践需要;六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多元兼容、综合创新的精神气质传统,为创建“中国马克思学”提供了条件。
主要著作为“深思三步曲”:《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深思——现代历史哲学的构思》(合著)、《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改革之路的哲学沉思》(合著)、《探索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对〈哲学笔记〉的沉思》等。
王宁(语言学)
王宁(1936-——),女,浙江省海宁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字学会常委理事,首都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专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继承人之一。
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汉字与中文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语言文字学专家评审组组员,全国自学高考中文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国文字学会常委理事,首都女教授联谊会副会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数校的兼职教授。荣获北京市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奖项。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或正在完成多项部级、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是北京市人大代表。
主要著作有《训诂方法论》、《训诂与训诂学》(与老师陆宗达教授合写)、《训诂学原理》、《说文解字与汉字学》、《汉字构形学导论》、《汉字汉语基础》(主编)等专著,及《汉字与文化》、《汉字的优化和简化》、《汉字构形理据与现代汉字部件拆分》、《20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等。
王宁(文学)
王宁(1955.7-——),江苏省南京市人。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杨周翰教授,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现当代西方文学及理论、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和影视传媒研究。中国当代著名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翻译家、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人文学科国际化的先锋人物,中国学术国际化路线的人文学者之一。
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杨周翰教授,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现当代西方文学及理论、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和影视传媒研究。兼任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权威文学理论刊物New Literary History(新文学史)和Critical Inquiry(批评探索)中文版主编,丹麦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视角》)杂志副主编,《文学评论》等十多家中文CSSCI来源期刊编委。最早把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西方理论思潮引入中国的学者,推动了中国在某些理论话语方面与国际接轨对话的进程。是少数坚持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进而扩大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作出重要贡献。在2005年卷《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中,被选为人文学科最有影响力学者之一。作为中国当代最早从事精神分析学、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在这四个领域内被公认为是国内学者中著述甚丰且影响最大者之一,并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学术界在这四个领域内的主要发言人。学术研究上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将西方的文学和文化理论改造后应用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理论进行质疑甚至重构,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对西方学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界最早提倡比较文学的“超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学者之一。2006年底共有23篇英文论文收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论文索引),是国际权威数据库所收录论文最多的中国人文学者之一,少数论文被译成西班牙文、德文、丹麦文、韩文和意大利文。除此还编、译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20余种。
主要著作有《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深层心理学与文学批评》、《多元共生的时代》、《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后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文学和精神分析学》、《超越后现代主义》、《全球化和文化研究》、《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等。
王民(新闻界)
王民(1912-——),安徽省合肥县人。安徽大学及美国凡德毕尔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所毕业。投身国民党官办新闻业,历任台湾《新主报》社长、政治大学教授、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理事长,世界中文报业协会执行委员,“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长等职。中国现代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国民党中央训练团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台湾历任《新生报》总主笔、副社长、社长,台湾《新生报》报业公司董事长,在《新生报》工作24年,同时还兼任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台北市记者公会理事长,世界中文报业协会执行委员。从事中国国民党党化文宣工作数十年,所写社论、专栏约稿等文章计500多万字。荣获台北市新闻评论奖,嘉新新闻奖第一届新闻评论奖。1967年后任台湾安全会议副秘书长。
著有《唯物辩证法批判》、《新闻评论写作》、《西德之复兴》、《美国对中共政策之困扰》、《中共与核子战争》、《中国哲学思想综合研究》、《美国闲话》等。
王军(体育界)
王军(1966.10.8-——),女,辽宁省沈阳市人。出生在一个普通干部家庭。1974年入沈阳市业余体校游泳班。1982年进辽宁潜泳队。中国现代著名女蹼泳国际级运动健将。
从小喜爱运动,8岁开始进入市体校参加游泳训练。每天早晨5点半就到游泳馆,5年的业余训练从未缺席过一天。由于训练刻苦,她技术水平提高很快。1974年入沈阳市业余体校游泳班。1980年被选入市专业游泳队训练,这一年创造了沈阳市和辽宁省女子200米、400米、800米3项自由泳的新纪录。1982年在辽宁省第4届运动会游泳比赛中,刷新了成年女子自由泳200米、400米、800米3项纪录。1982年底被选入辽宁省潜泳队,由游泳改为潜泳。8年的游泳训练,使王军具备了较好的身体素质,但是穿着几公斤重的脚蹼,每天游上万米,双脚经常被脚蹼磨得鲜血淋漓。脚部各关节由于长时间负荷过大,多次发生骨质增生,走路必须穿高跟鞋,穿平跟鞋便疼痛难忍。更艰难的是无氧训练,有时要一口气游50多米。由于大脑缺氧,训练完毕,时常头痛。1984年在全国潜水邀请赛中,首次超过女子50米屏气潜泳的世界纪录。1986年4月在教练张远谋的精心培养下,在全国潜水比赛中,获得了50米屏气潜泳和100米潜泳第一名,其中50米屏气潜泳以17秒7的成绩超过了世界纪录。8月在柏林举行的第4届世界蹼泳锦标赛中,获得了50米屏气潜泳冠军。辽宁省政府为其庆功,嘉奖她在世界潜泳赛中为国争光,共青团辽宁省委、辽宁省妇联分别授予“辽宁省新长征突击手”和“辽宁省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同年被评为“辽宁省十佳运动员”。1987年在广州举行的中日蹼泳对抗赛中,以17秒86的成绩打破女子50米屏气潜泳的世界纪录,当年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王迅(物理学)
王迅(1934-——),原籍江苏省无锡县人,出生于上海市。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0年该系研究生毕业。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著名凝聚态物理学家。
1960年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63年任讲师。1978年任副教授。1984年起历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着重于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超晶格和微结构物理的研究,对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的结构和电子态做了系统研究,其中对InP极性表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在多孔硅研究方面发现多孔硅的光学非线性现象,实现多孔硅的蓝光发射并被国际上引为1992年多孔硅研究的6项进展之一,发现多孔硅发光峰位钉扎现象,测量了多孔硅、硅界面的能带偏移。在高质量锗硅超晶格的研制、锗硅量子阱和量子点物理特性的研究、新型硅锗器件的合作研制等方面作出多项创新成果。领导建成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并领导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共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极性/非极性半导体异质结构》、《用分子束外延生长的硅基异质结构和超品格》、《Inp极性表面的原子和电子结构研究》等。其中1986年由于《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理论与实验》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InP极性表面的结构与电子态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第二届国际固态与集成技术会议最佳论文奖。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译著有《分子束外延与异质结构》等。
王羽(艺术界)
王羽(1944.3.28-——),原名王正权,英文名,Jimmy Wang,祖籍江苏省无锡县人,出生于上海市。先后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香港珠海学院土木工程系、香港邵氏影业公司。性格叛逆,爱打架,为空手道好手,期间获得过游泳冠军。中国香港、台湾现代著名电影武侠片演员,邵氏影业公司动作电影天王张彻的爱将。
早年就读于上海体育学院,性格叛逆,爱打架,为空手道好手,期间获得过游泳冠军。1960年由上海入香港,先在珠海学院土木工程系念书两年。1963年考入香港邵氏影业公司(简称SB)。1964年主演《虎侠歼仇》声名鹊起,该部作品为导演张彻的武侠处女作,二人由此结缘,为后来的《独臂刀》开创新武侠打下基础。1965年因主演《火烧红莲寺之江湖奇侠》而声名大噪。1967年与张彻合作《独臂刀》,在片中用仅有的左手拿着父亲临终前留下的断刀,使出一套刀出人亡、出神入化的独特刀法。阳刚惨烈的风格,有别于同时期的国语片和黄梅小调,以惊人的武艺塑造出侠者形象,开创了新武侠片时代,香港的影院收入也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张彻自此有了“张百万”的称誉;而此时其已经红的发紫,成为武侠片巨星,是李小龙之前香港明星中片酬最高、票房最好的武打明星,连成龙、梁小龙、元彪、洪金宝等人都给其跑过龙套。这部《独臂刀》开创邵氏影业公司“武侠电影”天下的影片,最近即将被好莱坞导演翻拍。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美返港的李小龙横空出世,方才后来居上。生活上就像其主演的电影一样,高潮迭起绝无冷场,跟有“学生情人”之称的港星林翠结婚。1975年俩人离异,3个女儿都由其抚养。感情生活一直多采多姿,跟林青霞、林凤娇、崔苔菁都有过一段情,但最后均无疾而终。1981-1982年间因与台湾黑帮“竹联帮”渊源甚深,在台北的天厨餐厅遭“四海帮”刘伟民派人伏击之后,台湾“竹联”和“四海帮”又在其开庭时,在法庭外爆发流血冲突,故被控其教唆伤人,案件一审被判有罪,从一位天王巨星变成官司缠身的黑社会帮派分子。自始定居台湾,从影30多年,共拍了59部武打电影片,是新武侠世纪的第一位武侠电影明星。其后与空姐王凯贞在飞机上认识,俩人选择在夏威夷闪电结婚,当时说:“送给新娘子的礼物就是一颗永远不变的心!”其没变心是真的,却没料到新娘子变了心。18年之后在圣诞节前夕,亲自上门抓奸,还当场祝老婆的男友“圣诞快乐”。2007年在广东省深圳市拿到“最佳动作男演员奖”,肯定其在武打电影上的贡献。
王均(语言学)
王均(1922.3.1-——),原名王鋆,字少恭。江苏省南通市人。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受业于罗常培、王力、唐兰等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民族语文》杂志副主编,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该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著名语言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中山大学文学院研究所及语言学系任教。1949年回家乡任江苏南通师范语文教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调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5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52年兼任北京大学语言专修科副教授、中央民族学院副教授。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成立,分配到该所。1958年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学术秘书。1962年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与民族研究所合并,任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学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民族语文》杂志副主编。并且当选或被聘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该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语言学报》编委;中国民族研究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顾问;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顾问;北京市语言学会理事;中国地名委员会顾问;华中工学院中国语言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民族语言文字分科副主编;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五种丛书编委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编委副主任。
主要著有《关于划分黎语方言和创制黎文的意见》(合作)、《关于侗语方言的划分和创立侗文问题》、《少数民族人员应该按照什么地方的语音来学习汉语》、《侗族的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壮文创制和修订中的若干问题》、《壮文工作漫话》、《壮文创制30年的回顾》等。
王还(语言学)
王还(1915-——),女,曾用名王世还,福建省福州市人。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学院副教授、教授、汉语教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女语言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及北京大学教英语。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在英国剑桥大学教现代汉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在英国回国后,先后在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言专修班、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北京大学外语学院外国留学生来华部任教。1965年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汉语教学研究所所长等职。长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工作。是中国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新学科的创建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汉语语法及汉英对比。
论著有《“把”字句和“被”字句》(1959年)、《门外偶得集》(1987年)等,主编有《简明汉英词典》、《虚词用法词典》、《双解汉英词典》、《基础汉语》等。
王妍(体育界)
王妍(1971-——),女,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竞走运动健将。
1983年12岁就成为辽宁省体校年龄最小的竞走运动员,师从王魁。1984年13岁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第1届世界级女子竞走国际比赛,夺得女子少年组5公里公路竞走冠军,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世界竞走冠军。1986年在全国春季竞走比赛中,以21分33秒8的成绩超过女子5000米场地竞走世界纪录。同年在阜新以12分39秒1的成绩超过女子3000米场地竞走的世界最好成绩。在女子10000米场地竞走赛中,又以44分59秒30的成绩超过了世界纪录。同年在雅典的首届世界青年田径赛上,战胜了苏美等国强手,夺取女子5000米场地竞走金牌。1992年获全国田径冠军赛金牌(42分50秒)。1993年获第16届世界杯竞走赛10公里竞走金牌(45分10秒)和第7届全运会10公里竞走铜牌(42分46秒)。1996年获第26届奥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铜牌(42分19米)。1999年获第19届世界杯20公里竞走第5名。第7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公里竞走亚军。2001年获第9届全运会20公里竞走冠军。获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王非(体育界)
王非(1963-——),北京市人。1975年入北京什刹海业余体校篮球班。197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现代著名篮球运动健将,国家男篮主教练。
1979年入解放军“八一”青年男子篮球队。1982年入中国青年男子篮球队。1985年入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1986年获亚运会冠军,世界锦标赛第9名。1988年获奥运会第11名。1989年获亚洲锦标赛冠军。1990年获亚运会冠军。1991年亚洲锦标赛冠军。1994年全国男篮甲A联赛冠军,为解放军“八一”男子篮球队主教练。1995年全国男篮锦标赛冠军。1996全国男篮甲A联赛冠军、全国俱乐部杯赛冠军,最佳教练员。并作为国家青年队主教练参加亚洲18岁以下青年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同年亚洲22岁以下青年男子篮球锦标赛亚军。1997全国男篮甲A联赛冠军、第八届全运会男子篮球比赛冠军,最佳教练员,任亚洲明星队主教练。8月19日至24日第一届亚洲职业俱乐部杯赛冠军。12月8日至19日第十三届亚运会冠军。1998年4月10日出任国家男篮主教练。1999年全国男篮甲A联赛冠军,最佳教练员。5月5日因病辞去国家队主教练职务。1999年10月20日在美国NBA随达拉斯小牛队参加NBA 99-2000赛季NBA的比赛。2001年4月7日第二次出任国家男篮主教练,全国男篮甲A联赛冠军,最佳教练员。5月19日-27日第三届东亚运动会冠军。7月20日-28日第二十一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冠军(上海),第二十一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最有价值的教练员。8月22日-31日第十二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第2名(北京)。11月3日-14日第九届全运会比赛冠军(广东)。12月4日被任命为解放军“八一”男篮总教练。2002年8月29日第十四届世界男篮锦标赛第12名。9月28日第十四届亚运会第2名。2003年11月1日开设王非篮球训练营。
王苹(艺术界)
王苹(1916.9.2-1990.12.28),回族,女,原名王光珍,江苏省南京市。1931年进江苏省立南京中学高中师范科学习。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等高中师范科,后任小学教师。1935年加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剧艺社、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副厂长,中国剧协理事,。中国现代著名女电影艺术家,话剧演员,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早年在南京加入进步学生文艺团体。1934年成为左翼戏剧联盟南京分盟里唯一的革命女性。1935年因演话剧《娜拉》被革去小学教师职,同年辗转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当演员,演出了第一部影片《无限生涯》。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战活动,演出抗日剧目。先后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中饰演角色。1942年去重庆参加中国艺术剧社。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参加上海剧艺社,同时参加了上海昆仑影业公司。在《八千里路云和月》、《丽人行》、《天堂春梦》等中扮演过角色。1949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受中共党的派遣,辗转香港、桂林、重庆等地,进行抗日宣传,后留驻上海,在坚持文艺工作的同时,为新四军做秘密工作,并联系、团结了一批进步文艺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进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工作。1952年进八一电影制片厂,参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1953年拍成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开创了中国女导演驾驭重大军事题材的先河。同年导演了另一部军教片《祁建华速成识字法》,从而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后历任中国剧协理事,中共中国影协书记处副书记,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兼导演。导演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山多娇》、《勐垅沙》、《霓虹灯下的哨兵》等著名影片。为中国影坛在惊险样式的影片中表现人、塑造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1957年执导故事片《柳堡的故事》,以细腻、动人、抒情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奠定其朴实自然的风格。之后相继拍出了许多优秀作品。1962年的《槐树庄》获1963年第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1985年参加拍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导演工作,同年任《中国革命之歌》(上下集)总导演,为表彰其献身影坛的业绩,荣获1986年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奖。
1955年9月被授予少校军衔。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12月28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王枞(控制学)
王枞(1958.12-——),女,北京市人。湖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获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级高级工程师,北京邮电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第四届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控制工程学家。
1978年就读于湖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2年获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入机械工业部自动化研究所。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入北京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工程学习。2002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82年入机械科学研究院系统工程研究所,为研究级高级工程师。2002年3月起历任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智能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第四届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与信息系统工程。主要学术成果有: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项目,其中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集散系统中高速数据公路”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知识经济与全球制造环境下CIMS企业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制造业企业电子商务试点工程”;国家863项目“面向奥运的多语种人机对话智能平台与智能移动终端系统”;国家863项目“基于全信息的邮件内容安全监控”获得奖励。先后荣获国家机械工业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科技大学1998-1999年度研究生“科研发明标兵”等。
主要专著有《知识工程与知识发现》(第20章《专家系统》和第21章《决策支持系统》,2000年冶金工业出版社)、《控制系统理论及应用》(2005年北京邮电学出版社)、《大系统控制论》(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2005年北京邮电学出版社)等。
王奇(新闻界)
王奇(1923-——),满族,学名王翰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人。1931年入学开蒙,在满城初级小学就读。1937年就读于迪化第一师范高师部。历任《新疆青年》编委、《新疆日报》助理编辑和《新疆日报·天地》副刊主编,《东北教育》杂志编委,民革中央机关报《团结报》总编辑,首都新闻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入学开蒙,在满城初级小学就读。1935年入西大街(犁铧尖)完小。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他奇台县高小毕业后,入新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1938年参加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与进步青年一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历任师范三分会的宣传、组织干事、秘书、总会宣传千事、和师范学校学生会主席,创办油印的《政治生活》周报,推动反帝会和学生会的工作。并任反帝总会机关刊物之一《新疆青年》月刊编辑委员。1940年7月师范毕业,升入高师第一班,继续深造。1943年由高师班毕业,留校任专职教师,1944年5月被盛世才以“阴谋暴动案”被捕,关在第四监狱,同年9月盛世才倒台,调离新疆,经舅父赵金山保释出狱。出狱后失业,适值《新疆日报》社登报招考助理编辑、校对,即时前往提升为副刊《天池》主编、社论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当选为新中师同学会副理事长。1947年当选迪化汉族文化促进总会理事、兼任书记(相当于秘书长),编辑出版《新疆文丛》、《春天的召唤》、《沙原诗叶》第一辑,与王增元、潘丰、俞鹤侣等联合创办文艺沙龙性质的“艺园”,举办过画展、唱片音乐会等,经售过上海出版的民主进步书刊。1947年底因与理事长刘效黎政治见解不合,被迫解职。在省一中、女子师范任高中(高师)部专职教员。1948年冬与张明述、陈序阶、马振芳秘商,创办《黎明报》迎接解放军,并作了一些筹备工作。1949年冒着未熄的战火,经过许多艰难困苦,经兰州、西安到了北平,经涂治老师介绍参加革命工作,改名王奇。后推荐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第一期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毕业,分配到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任研究员,后去沈阳工作,任《东北日报》通讯干事、《东北教育》杂志编委。1951年7月调到中央人事部民革中央工作,起初任民革中央党刊编辑室主任,主编《民革报刊》。1956年创办并主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机关报《团结报》的工作(1966年停刊),历任编辑室主任、总编辑、首都新闻学会理事,经全国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定为高级编辑。1980年《团结报》复刊后继续主持工作,任总编辑。并任民革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孙中山研究学会理事、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首都新闻学会理事等职。1983年当选为民革中央委员。1988年当选为民革中央常务委员,同年当选为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兼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统一论坛》杂志社社长。中国记者协会授予他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贡献的老新闻工作者荣誉证书。1990年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代表之一员,出访了菲律宾。1992年获全国政协颁发的优秀提案证书。个人传略在《中国新闻年鉴》(1987年版)、《满族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辞典》、《全国政协委员名录》(第七届、第八届)均有专门辞条介绍。
著有《东北区群众办学的调查报告》、《怎样当好农业生产队长》等书。
王明(哲学)
王明(1911.10.10-1992.3.13),浙江省乐清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哲学专业。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史家,中国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领域里的拓荒者和学术领路人。
大革命时期,1926年先后入温州省立第10中学、杭州高级中学读书。193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马裕藻、钱穆、陶希圣、余嘉锡、郑奠、罗庸、黄节、顾随诸等,尤得胡适之赏识。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考取中央研究院陈寅恪之研究生,后因回乡探亲逢日寇侵华战争爆发滞留乡间。1939年负笈至昆明重新考入西南联大之北京大学文科所,导师为汤用彤、唐兰先生。和任继愈、石峻等10余个同学住在昆明青云街靛花巷3号的楼上大房间集体生活,陈寅恪教授没带家眷,亦住隔壁,朝夕求教,陈寅恪教授有问必答,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后来《太平经合校》就是在汤用彤教授的指导下完成。1941年毕业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在《史语所集刊》陆续发表《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周易参同契考证》、《黄庭经考》等道教研究论文。
解放战争时期,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浙江省乐清师范学校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学术秘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中国哲学和道教文化,中国道家和道教文化研究领域里的拓荒者和学术领路人。
1992年3月1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著有《太平经合校》、《抱朴子内篇校释》、《无能子校注》、《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等。
王昆(艺术界)
王昆(1925.4.14-——),女,河北省唐县。1938年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抗日救国会。1945年毕业于延安鲁艺戏剧音乐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中国现代著名女高音独唱家,中国歌坛民族唱法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新歌剧的第一代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在晋察冀边区参加妇女抗日救国会,常为群众演唱《松花江上》、《铁蹄下的歌女》、《五月的鲜花》等歌曲。1939年4月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4年随团回延安,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音乐部学习。1945年4月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在延安首演,扮演女主角喜儿,获得成功。此外还主演了新秧歌剧《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并经常表演独唱。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随同鲁迅艺术学院到张家口,任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演员,随华北联大文工团在华北各地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实验歌剧院演员,受教于苏联专家梅德维捷夫和我国歌唱家林俊卿。1954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在声乐艺术上,既有得天独厚的歌喉,音色高亢、嘹亮,又有丰富的表演艺术实践经验。善于从传统歌唱艺术中汲取营养,掌握中国民歌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同时也从欧洲歌唱艺术中吸收其发声方法,广采博取,创造特有的热情、朴实、乡土气息浓郁的演唱风格。历任东方歌舞团艺委会主任、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全国妇联第四届执委等职。积极探索中国民族唱法规律,在民间唱法基础上,吸收西洋发声的长处,发展了自已音色明朗,感情质朴,处理细腻的演唱风格,成为中国歌坛民族唱法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演唱了《农友歌》。先后多次随同中国艺术团体访问了亚洲、非洲、欧洲等许多国家,对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代表曲目有《南泥湾》、《翻身道情》、《秋收》、《农友歌》、《二月里来》、《革命将士出征歌》等,印度歌曲《划船调》、《神啊,吹起你的笛子吧》等,孟加拉歌曲《求雨》、苏联歌曲《田野静悄悄》等及歌剧《白毛女》等。
王岳(生物学)
王岳(1915-1985.9),福建省福州市人。193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41年获美国洛格斯大学微生物博士学位。历任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酿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沼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生素学会理事,福建省科协常务理事,福建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现代著名微生物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任助教兼研究生。1939年任清华大学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生。1940年赴美国深造。1941年获美国洛格斯大学微生物博士学位后,任默克药厂研究员。1944年回国任中央卫生实验院技师兼重庆药专教授。
解放战争时期,任重庆及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上海市卫生局公共卫生顾问。1949年任福建省研究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建师范学院教授。1979年任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酿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沼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生素学会理事,福建省科协常务理事,福建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是中国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粪便发酵并从中产生沼气的人。1980年被美国拉格斯大学授予荣誉“R”纪念章。先后发现庆大霉素,发现强免疫抑制剂环胞菌素A的发明者。1982年福建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发表论著、论文、译著100余篇(部)。还培养一批研究生、进修生,使之成为科研的骨干力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民革福建省副主任委员,福建省政协第一至四届委员。
1985年9月因患癌症不幸在福州病逝,终年70岁。
王绍(医学)
王绍(1930.2.13-——),河南省封丘县人。1952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历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著名生理学专家。
1952年毕业于第七军医大学后,历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生理教学和研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科研工作能力。多年来有多篇论文获省级、校级优秀论文奖和科技成果奖。所主持的研究项目《边缘系统经过缰核的下行性活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及作用方式》获1984年卫生部重大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乙级奖。1986年国家科委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王珏(地学)
王珏(1907-1984),河北省深泽县人。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第四研究室主任,国际泥盆纪地层分会有表决权的委员。中国现代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从事煤、天然气等非金属矿床及三叶虫化石的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在美国斯密森宁学会国家自然博物馆研究北美洲上奥陶统腕足类化石。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起在中央地质调查所进行地层及古生物的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第四研究室主任,先后对辽宁的煤田、河北的锰矿和西南地区的地层和古生物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被选为国际泥盆纪地层分会有表决权的委员。许多论著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泥盆系》、《广西中、东部泥盆系那高岭组的时代及郁江组的分层》、《腕足动物的新属》、《黔南、桂中北流期(中泥盆世中期)腕足动物》等。
王珏(经济学)
王珏(1926.5.4-——),原名邹绍臣,辽宁省辽中县人。1945年9月参加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辽宁省辽中县委军政干部训练班队长、农村工作团副团长,中共辽中县第五区区委书记、武工队队长,中共临江县第九、五、一区区委书记,中共临江县委委员、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锅炉厂党委副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7月组织推荐考入中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后改为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53年底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历任中共中央党校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特级教授。历任行政职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后改为部)室务委员、副主任、主任(正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所长,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国市场经济报社社长等。社会兼职任深圳市、长春市市政府高级顾问,华东工学院、上海财大、河南大学客座教授,深圳三九集团高级顾问,《经济研究》、《经济学家》杂志编委和顾问。主要从事《资本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0余篇,多次获优秀著作奖和优秀论文奖。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己出版和发表著作(包括专著、合著、主编)和论文约1300万字,主要代表性论著有《王珏选集》(1988年)、《王珏经济文选》(两卷集)、《重读资本论》(三卷本)、《简明政治经济学》(获通俗读物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四十年》(获优秀出版物奖)、《论现代公有制》(获12届国家图书奖)、《中国的繁荣需要现代企业制度》(获国家级优秀论文奖)、《经济体制改革规划纲要》(获1988-1995年孙冶芳经济科学论文奖)、《所有制——劳者有其股》、《劳动力资本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探索》(1985年)等。
王珏(新闻学)
王珏(1935-——),曾用名王伯良,安徽省芜湖县人。1960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北京广播学院讲师、新闻理论教研室主任、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教授,中国新闻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北京广播学院加拿大信息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北京广播学院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政治学社会学评议组成员。中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学者、新闻学教育家。
1960年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广播学院工作,历任讲师、新闻理论教研室主任、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3年起任副教授。为中国新闻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理事,北京广播学院加拿大信息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北京广播学院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政治学社会学评议组成员。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论文有《精辟阐述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文献——刘少奇新闻思想恢复名誉》、《政策宣传研究》、《试论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不可动摇——评“人民性高于党性”的理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新闻学领域中的主要表现》等。
主要著作有《新闻广播学论集》、《新闻广播电视概论》等。
王荐(艺术界)
王荐(1968.1-——),字子推,号放斋,斋名梅鹤庐、四为堂,祖籍山东省蓬莱县人,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付家乡山河村。1987年9月考入铁岭师专中文系开始学习书法。1989年8月加入铁岭市书法家协会并当选为理事。1990年10月参加辽宁省书协在营口举办的书法临帖班。供职于辽宁省铁岭市文联,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编辑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辽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青联委员,铁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1987年9月考入铁岭师专中文系开始学习书法。1989年8月加入铁岭市书法家协会并当选为理事。1990年10月参加辽宁省书协在营口举办的书法临帖班。1994年加入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发表于《书法艺术》第6期。供职于辽宁省铁岭市文联,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编辑出版委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教育委员会秘书长,辽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青联委员,铁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辽北文艺》编辑部主任。书法作品30余次入展中国书协、中国文联主办的书法大展,先后获得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提名奖、第二届全国行草书法大展铜奖、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辽宁省美术摄影书法大展金奖,入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第二届中国书法艺术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二届流行书风大展,第12届国家群星奖优秀奖、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书法艺术大展优秀奖、国际华人诗书画印艺术大展金奖,辽宁省展中三次金奖和最高奖“首届兰亭奖”等,并被辽宁省铁岭市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家”称号。书法论文等30余万字发表在专业报刊,艺术事迹在《书法报》、《当代辽宁文艺界知名人士传略》等30多家新闻媒体、专业报刊等予以专题介绍。
出版专著有《历代名帖集联集诗集文》(合著,辽海出版社出版)、《放斋诗稿》(中国书画出版社出版)、《王荐书法选》、《梅鹤庐墨痕》等。
王栋(农业科学)
王栋(1906-1957),号秉钧,上海市崇明县人。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等校教授。草原学家、家畜营养学家。
新中国成立前,早年历任贵州农工学院、西北农学院、中央大学等校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等校教授。毕生从事农业科学教育和草原管理、牧草以及家畜营养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畜牧业和草原的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1957年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仅51岁。主要著作有《牧草学通论》、《牧草学各论》、《草原管理学》、《家畜营养学》等。
王栋(工程学)
王栋(1930.1.6-——),安徽省贵池县人。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土木系。高级工程师。历任河南省水利工程总队副科长,信阳地区水利局副局长、总工程师等。中国现代著名土木工程专家。
1957年在苏联斯大林格勒水电站工程局实习水工建筑施工。1959年后历任河南省水利工程总队副科长,信阳地区水利局副局长、总工程师等。高级工程师。援尼泊尔博克拉水利工程专家组长。先后参加石漫滩、南湾、鲇鱼山等10余座大型水库建设,为泼河、鲇鱼山水库施工技术负责人。创立“错距辗压”工艺,主持南湾灌区淮河大渡槽“连仓整浇、整体吊装”工艺设计,创全工期100天的全国纪录。1990年淮委授予“治淮模范”称号。是中国共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编撰有《南湾水库工程技术总结》(土坝工程和施工管理两册)等。
王栋(文学)
王栋(1934.4.17-——),辽宁省赤峰县喇嘛台沟村人。1950年小学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辽宁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理事、中共《昭乌达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国家一级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1950年后历任税务局科员、宣传部干事、广播站编辑。1952年开始业余文艺创作,写有相声、话剧等。1953年调《昭乌达报》社当记者、编辑。1959年入内蒙古大学文艺研究班为研究生,其间出版了短篇集《查干河在欢笑》(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多幕话剧《幸福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获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五周年创作奖)。1965年研究班毕业后,回《昭乌达报》报社任编辑、中共《昭乌达报》报社党委副书记,并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艺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创作反映草原“马背小学”生活的中篇小说《草原明珠》(1975年,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再版,改名为《马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辽宁分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内蒙古分会常务理事,赤峰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共《昭乌达报》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出版的作品已愈200万字,名字、事迹已被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文化名人辞典》等。
著有长篇小说《草原明珠》、中篇小说《七彩宝石》、短篇小说《猎场传奇》、话剧《幸福花》、报告文学《税工之歌》、《王栋中短篇小说选》、《金驼峰》等,其中有5部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奖。
王战(农业科学)
王战(1911.5.4-2000.1.30),原名王义仕,祖籍山东省牟平县人,出生于奉天(今辽宁)省东沟县。世代务农,1936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毕业。历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森林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沈阳市城建局副局长,西北林学院名誉教授,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研究领导小组成员等职。首次主持神农架原始林考察,提出推广采育择伐方式;从森林生态系统角度出发认为“长江有变成黄河的危险”,并提出“永葆森林长寿性”等学术观点。在树木分类方面亲自定名杨柳科60多个新种、新变种、新类型,使中国杨柳科分类得到很大发展。中国现代著名林学家,树木分类学家。
大革命时期,从小喜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总向大人提出许多树木方面的问题,几年里就认识了上百种树木和一些药材、野草。中学时就读于安东(今丹东)林科高级中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家乡沦陷,亲眼看见中国人挨日本人的打骂,受人欺辱,心中十分愤慨并充满了忧虑。想如果不受外国人的气,就得比人家强。勉励自己一定要成为有学问有本事的人,将来为国家出力。1932年偷偷地离开父母,只身一人去到北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决心奋斗一番,在到北平的当天夜晚,就更名为王战。考上了北平大学农学院森林系。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担任农学院纠察队副队长,举着大旗上街游行,闯开了西便门城门。因此毕业时虽成绩优异,校方不肯收留,经老师强烈要求和多方努力,才被留校当助教。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国立西北农学院任教。1943年先后到农林部中央林业实验所和农林部林业司等单位工作。这期间领导了神农架的考察团,在森林考察中,掌握了4000余种森林植物的林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并发现水杉。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国立东北大学农学院、沈阳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和东北林学院等校任副教授,讲授树木学和造林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调到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工作。从事林业教学和科学研究前后达50多年,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领导了多次林业考察活动。在森林生态、树木分类等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中国林业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参加社会活动。1954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森林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沈阳市城建局副局长,西北林学院名誉教授,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三峡工程研究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对中国东北森林发展、演潜规律、森林生态学观点出发,提出因地制宜、因林制宜的采伐更新方式,多次参加并主持“中国森林采伐更新规程”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是辽宁省第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辽宁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2000年1月30日因病在沈阳逝世,享年89岁。主要论著有《东北森林采伐更新》等。
王选(工程学)
王选(1937.2.5-——),原籍江苏省无锡县人,出生于上海市。早年进上海南洋模范学校读书。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8年毕业后留校从事计算机研制工作。1980年聘为副教授。1984年特批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历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5年任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国现代著名计算机科学家。
1958年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文)副主编。专长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和汉字信息处理。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1975年开始主持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划特性的方法,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相应发明专利。同时又相继提出并领导研制了大屏幕中文报纸编排系统,彩色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远程传版技术和新闻采编流程管理系统等。其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广泛应用,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其研究成果先后于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我国印刷个人最高荣誉毕日升奖;1990年获陈嘉庚科学技术奖;1993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特等奖;1994年获美国中国工程师学会个人成就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还荣获森泽信夫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在2002年2月1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又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颁发了获奖证书和500万元奖金。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起任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务。
主要专著有《软件设计方法》等。
王信(艺术界)
王信(1925-——),河北省承德县人。河北省水彩画界的元老。承德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水彩、水粉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承德市文联副主席。
辽宁省著名水彩画家,后迁居祖籍承德市。为河北省水彩画界的元老。承德市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水彩、水粉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承德市文联副主席。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画家,谦虚谨慎、与人无争,专一从事水彩艺术的研究。人品和画品一样,几十年的苦功锤炼和广泛的学识修养都见诸于纸上。从不探求光怪陆离的新思潮和流派,一生遵循严谨治学的道路,勤奋实践。功力深厚,技法上多变,在画法上融中西画法之长,而又独具风格。创作多全开大幅,无论景物多么复杂,光色多么富有变化,经他归纳取舍,渲染刻画,无不做到浑然一体。笔下的《林场》、《草原》、《湖光》、《细雨》、《秋林》、《山川》都是富有诗情画意的。他能琢磨入微,又能大笔挥洒水色淋漓。有的画月明星稀天际刚刚出现鱼肚白;有的画则是水色交融,山光湖色跃然纸上。1990年由天津十人水彩画会在天津举办的第五届亚洲国际水彩画展中王信的《寨上云露》和1992年5月参加“杭州全国水彩大展”的《草原牧歌》都是草原风光的写照,草原一望无际,牛、马、羊成群使人观后能够联想到英国康斯坦布尔那清新辽阔的《磨坊和羊群》,透纳那气势磅礴的《石柱群》和德·文特的《乡间红色的砂砾路》等作品的稳重、浑厚、和谐的色彩,细致精确的参天树木等高超技法,在他的作品中隐隐可见,确实是有深厚功力的佳作。在色彩语言上,作品不尚华丽,注重和谐之美和黑白韵律之美,如同水墨画的高雅,但又偶尔用点跳动的色彩,使画形成生机勃勃的景象,又如同油画色彩之真实厚重,的确是中西合壁,引人入胜。在韩国汉城参加“中国水彩画精选百人展”的作品《草原月夜》就是属于此类的佳作。画面上初升的月亮显出整个草原步入夜晚,草色、水色、天色浑然一体,人们已进入帐篷休息或用餐,马牛和车辆也进入了解除一天劳累的休息状态,一只不知疲倦的小狗向它们跑来,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气息。
王恺(工程学)
王恺(1917-——),王恺,木材加工学家。湖南湘潭人。1940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森林系。1945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林学业院,获木材工业硕士学位。1962加入中国共产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木材工业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长期从事木材工业的生产技术、科学研究及其组织领导工作。中国现代著名木材工业专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林学院木材工艺硕士学位。1947年回国后,历任上海国立中央工业试验所技士、工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起历任北京市光华木材厂厂长、总工程师兼北京农业大学林学系教授。1972年在北京木材工业公司任总工程师。1973年任北京木材工业研究所所长。1979年调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中国林学会第一至三届常务理事和第四、五届副理事长及第六届常务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木材工业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主持建立北京光华木材厂。先后研制出纺织胶合木滚筒,胶合枪托,航空、船舶和车厢胶合板,纸质装饰塑料板,大跨度无金属胶合木桁架等,在木材工业技术改造和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主要学术专著合撰有《纸质装饰塑料板生产工艺》、《跨长26米无金属胶合木桁架试制报告》等论文。
王炼(文学)
王炼(1925-——),原名王树鑫,山东省济南市人。1947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中文系。1948年赴山东解放区参加革命,开始发表作品。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团、华东话剧团导演,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随军南下,任上海剧协理事,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团、华东话剧团导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剧影创作委员会主任。1959年写优秀多幕话剧《枯木逢春》。196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1年受著名导演郑君里之邀,改编成名剧本《枯木逢春》成同名电影剧本,从此涉足影坛。与桑弧导演合作创作了立体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受到大众伯欢迎。此后创作的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青春》、《他俩和她俩》、《海之恋》、《李善子》、《花果》、《黑蜻蜓》、《女局长的男朋友》等10部,话剧《黄浦江的黎明》、《燕归来》、《焦裕禄》、《共产主义凯歌》(合作)、《祖国狂想曲》、《辛弃疾》、《骂声、哭声、笑声》、《她为什么被杀?》等,京剧《黑水英魂》等,电视连续剧剧本《杜公馆》、《二十四朵玫瑰花》、《血色黎明》、《电影春秋》(合作)、《姑苏情话》等近百部(集)。获奖作品有:电影文学剧本《邮缘》获首届法国电影节娱乐片青年观众奖、《邮缘》和《她俩和他俩》(均已拍摄发行)分别获1979年、1984年全国优秀故事片奖,《青春》(合作)获全国海军文艺创作奖,《无碑界》获全国电影厂优秀电视剧奖,电视连续剧剧本《东方梦》(已录制播出)获上海戏剧文学学会奖。
王莹(文学)
王莹(1913-1974.3.3),乳名桂贞,原名喻志华,又名王克勤。原籍江苏省人,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救亡演剧队2队(中国剧社)演员,美国民间组织东西文化协会董事;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中国上海现代著名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作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到上海。1930年先后入中国公学和复旦大学文学系学习。1932年参加上海艺术剧社,上海明星电通影片公司等。主演了《放下你的鞭子》、《夜光杯》、《赛金花》等剧及《女性呐喊》、《自由神》等影片。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先后历五次被捕入狱。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抗战爆发后参加组织上海救亡演剧队2队(后改名为中国剧社),赴香港和南洋演出。1942年赴美国学习,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世界青年学生代表大会,并任美国民间组织东西文化协会董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从美国回国,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学识广博,多才多艺。以清新隽永的文笔撰写了许多散文、游记和影评,颇受知音者的赏识,素有“文艺明星”之称。夏衍赞誉其“耽于阅读,好学深思,文思敏慧,行文细腻,叙事委婉多情。”与陈波儿等人被认为是电影圈内的女作家。1962年开始写《两种美国人》及《宝姑〉两部长篇小说。1967年遭江青陷害,被“四人帮”诬为“30年代黑明星”、“美国特务”投入监狱。1970年后全身瘫痪,失去说话能力。
1974年3月3日不幸含冤死于狱中,终年61岁。1979年人民政府和公安部为其彻底平反,得以恢复名誉。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宝姑》(英文)、《两种美国人》等。
王哲(出版界)
王真(1939-——),笔名花蕾,江苏无锡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6年制)。历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讲师,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天津科普作协副秘书长、基础学科委员会主任,全国科技写作研究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科技编辑家、科普作家。
196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历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讲师,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天津科普作协副秘书长、基础学科委员会主任,全国科技写作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有机农药和金属有机化学研究、科技图书编辑、科学史和科普创作。先后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四等奖和多种新农药研制的集体成果奖。
著有《生活中的化学》(少年百科丛书精选本,台湾青少年丛书)、《田野上的化学战》(中学生文库)、《外国科学家的故事》、《外国文化ABC》(1989年)等,合著有《现代科技写作》(1990年)等,译著有《自然观的演变》(1989年)等。
王哲(艺术界)
王哲(1928-——),字沙白,号燕山庶士,丹悟斋主人,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人。自幼热爱书画艺术。1944年参加革命。大专学历。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北京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枫林轩书画社特邀画家、内蒙古书画事业发展服务社特邀书画家、晚霞诗书画院暨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济宁市中华民族艺术研究所教授一级画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家,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兼评委顾问,远东中华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名誉主席。新加坡共和国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高级荣誉顾问、特聘高级书画师,并长期担任北京海淀老龄大学教务长兼国画系主任暨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自幼热爱书画艺术。1944年参加革命,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火锻练。从野战军战士、科长、处长、部长,都有较大贡献。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工作积极,作战英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作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军功章等荣誉勋章和证章。回国后任解放军高等院校高职教官。1955年9月荣获国解放奖章。1988年9月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独立功勋章。离休后,耕耘画坛,继续奉献。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北京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研究员、枫林轩书画社特邀画家、内蒙古书画事业发展服务社特邀书画家、晚霞诗书画院暨徐悲鸿、张大千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济宁市中华民族艺术研究所教授一级画师、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特聘书画家,中华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兼评委顾问,远东中华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名誉主席。新加坡共和国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名誉院士、高级荣誉顾问、特聘高级书画师,并长期担任北京海淀老龄大学教务长兼国画系主任暨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离休后在海淀老龄大学学习工作10多年,潜心研修历代书画艺术,并得到何镜涵、田世光等诸多著名书画家的亲授和指导,擅国画,尤以”山水”见长,技法灵活、笔力雄健、墨色旷逸、泼辣率直、布局严谨、意境幽远,时代长息甚浓。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和国际性展览,荣获特别奖、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并在国际现代书画大展中,被授予”世界铜奖艺术家”称号。山水画作品被列入”中国名家书画展”在日本东京和神户展出。1996年在京举办个人山水画展,被观众誉为”山水画又一杰”的殊荣。不少作品被国内外友人和博物馆收藏。有些作品被《中国老年报》、《老年教育》、《幽燕》等报刊杂志纳用发表。有些作品被编入《二十世纪中华画苑摄英大画册》、《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书画优秀作品集》、中国书画艺术百科全书《二十世纪中国书画艺术》、《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多部大型书画册,同时在报刊发表过《花甲学画尚末晚》、《学山水画浅谈》、《老年国画教学方法浅谈》、《画理技法集粹》等论文。个人艺术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二十世纪中国著名书画家》、《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人才世纪献辞》、《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典籍。
出版有《王哲山水画集》等。
王哲(法学)
王哲(1932-——),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人。1959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法律系毕业。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国务院发展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特约高级研究员、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欧美同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法律思想史学家。
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9年从苏联回国后,在北京大学法律系任教。1979年赴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法律系进修。历任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国务院发展中心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特约高级研究员、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欧美同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苏联东欧法律思想。
主要著作有《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1988年出版)、《西方法律思想史》(1983年合著)、《西方思想简史》(1982年合著)等。
王铁(教育学)
王铁(1917-——),原名王瑞真,笔名王泰然,河北省容城县人。1937年毕业于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教司中学处副处长,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中央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兼教育理论研究组组长,中共青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协委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分编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概论》学科主编。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政治指导员,纵队政治部主任,容城县八路军工作团主任,中共容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华北文艺杂志编辑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边区教育厅政治指导员,中学科科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中教司中学处副处长,政策研究室研究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中央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兼教育理论研究组组长,中共青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中国教育协委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分编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概论》学科主编等职。
主要著作有《怎样进行了劳动教育》、《青年应该怎样发展个性》等,主要译著有《弗·伊·列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学校》等。
王益(出版界)
王益(1917-——),江苏省无锡市人。1935年考入上海生活书店当练习生,开始了出版社工作生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东新华书店经理,华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兼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共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国家出版局副局长、顾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印刷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副会长、名誉顾问。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国家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现代著名出版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参加生活书店工作,历任新知书店广州、上海分店经理。
抗日战争时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大众书店经理,中共华中局宣传部出版发行科副科长,新四军政治宣教部出版发行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山东新华书店经理,华东新华书店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新华书店经理,华东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事业管理局副局长兼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共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国家出版局副局长、顾问。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长、第三届名誉理事长,中国印刷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第一届副会长、二届名誉顾问。新闻出版署特邀顾问。国家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印刷技术协会理事长。1987年日本印刷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经常在报刊上就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等问题上发表文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委员。
著有《出版工作基本知识》、《战争年代的山东新华书店》、《不倦地追求——王益印刷文集》等书。
王朔(文学)
王朔(1958-——),原籍辽宁省人,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军人家庭,家居北京市。母亲是一名医生,父亲为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员。1978年开始发表小说。中国作协会员,现代著名作家。
1976年于北京第44中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山东入海军北海舰队任卫生员。1978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偶然将习作短篇小说《等待》投往《解放军文艺》,居然中选,这便是处女作,是一篇时代印迹很浓并且颇为稚拙的小说,文笔还很学生腔。此后又写过几篇部队题材的作品,但反响均不大。1980年退伍到北京,进入北京医药公司药品批发商店任业务员。1983年辞职靠写作维生。1984年初处女中篇小说《空中小姐》发表在《当代》后,迄今已创作22个中篇小说、三个长篇小说,大约160万字,并创作了数十集电视剧。先后获得《当代》、《啄木鸟》等杂志的文学奖。1988年其《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橡皮人》、《顽主》4部中篇小说同时搬上银幕,成为电影界引人注目的事情。1997年1月赴美,7月回国,从事自由写作。
著有中篇小说《枉然不供》、《人莫予毒》等,长篇小说《玩的就是心跳》等。
王涛(生物学)
王涛(1936.6.1-——),女,山东省胶县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林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林业局社会林业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现代著名育苗与造林工程专家。
20世纪60年代主持了油松良种选育与种子园的研究工作,是中国林木种子园研究的开拓者之一。70年代从事植物无性繁殖与立体化、工厂化育苗的研究,对植物生根机理,不定根的诱导物质及工厂化、立体化育苗设备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开创了我国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大面积应用的新纪元。80年代主持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与成果转化工作,建立起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生产、经销、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的良性循环运转机制与研究、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完成了跨学科、跨地域、跨国界的成果转化系统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林业部科技进步奖特等奖6项、并获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奖励11项。90年代开始了“社会林业工程”的研究与实施。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涛(物理学)
王涛(1905-1985),上海市崇明县人。1926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化学系。1929年入德国柏林H.奎鲁教授的水泥研究所进修。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建筑材料工业一级工程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从德国柏林回国,任唐山启新洋灰公司总工程师。
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创办大后方水泥工业,历任华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创建湖北黄石华新水泥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新水泥厂副厂长,建筑材料工业部一级工程师,建筑材料工业部水泥研究院院长、建筑工程部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等职,还兼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硅酸盐组副组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硅酸盐工程学学科副组长,中国硅酸盐学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务理事等职。退居二线后,仍孜孜不倦地为发展建材工业献计献策,为发展我国建材工业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建会第三、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5年5月2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著有《水泥水化》、《抗海水水泥》、《战时中国小型水泥工业》等。
王浩(数学)
王浩(1921-——),山东省济南市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194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哲学部。194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现代著名华裔美籍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哲学家。
1950年在瑞士联邦工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51年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1954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任教。1958年设计出用计算机(IBM704)在几分钟内证明PM系统中听有一阶定理的有效程序。1960年创立了新的数学理论——铺砖理论。1961年在哈佛大学任教。1967年后在洛克斐勒大学任教。1983年获“数学定理机械证明里程碑奖”。1985年被聘于北京大学任名誉教授。1986年被聘任清华大学名誉教授。分别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的科学院外国院士。一生致力于公理集合论、证明论、计算机理论、数学哲学等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区分了非直谓集合论与直谓集合论,开拓了集合论的一个新领域。开拓了集合论的一个新领域。在逻辑语义学方面,有关真理性定义的论文,改进了30年代初A·塔尔斯基的工作,提出了更完整的理论。与A·博克斯合作,提出了一些与当时流行的计算机设计不同的思想。又提出了一种新的比图林机更接近现实机器的理想计算机,后被称为王氏机器。王氏机器的存贮带具有只读而不能改写的特点,还证明了这种机器与图林机一样能计算一切可计算函数。在计算机上用了9分钟时间,证明了A·N·怀特海和B·A·W·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中的450条定理。
主要著作有《数理逻辑概论》、《从数学到哲学》、《超越分析哲学》(英文)、《关于哥德尔的反思》、《数理逻辑通俗讲话》(中、英两种文本)、《超乎分析哲学之外──论如何无负于人类已有之知识》等。
王润(工程学)
王润(1929.6-——),北京市人。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同年赴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作研究生。1957年获副博士学位。历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副院长、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第二、三届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一、二、三届委员,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全国科协四届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及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及副理事长,北京高教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著名金属材料学家。
1957年苏联莫斯科回国后,一直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副院长、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材料学科第二、三届评议组召集人,国家教委科技委一、二、三届委员,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委员,全国科协四届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及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及副理事长,北京高教研究会副会长等兼职。在教学方面,主讲过《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能》、《精密合金学》及部分《合金钢》课程,指导多届毕业论文。20世纪60年代开始指导研究生工作,已培养出硕士及博士30余名。译著《金属及合金的物理性能》,主编《金属材料物理性能》,该著作获全国优秀教材奖。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在科研方面,王润教授长期从事金属功能材料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与精密合金教研室及研究室教师共同完成了多项军工科研任务,所研制的坡莫合金、高性能铝镍钴永磁合金等获得重要应用。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其科研组在完成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研究”中研制成功高矫顽力高磁能积的永磁材料,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非晶态金属材料”研究中,在改善铁基非晶软磁合金的脆性及其稳定性方面作出重要成果,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非晶态新材料新工艺”研究中,在超微晶形成机制方面作出重要成果,研制成功高导磁率超微晶软磁合金,获1996年国害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863”新材料领域项目“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及其应用”研究中,研制出新型铽镝铁合金,获1998年国家发明专利。“稀土氮化物永磁材料的制造方法”于1997年获国家发明专利。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王容(教育学)
王容(1940.2-——),女,天津市人。大专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员,天津市河东区李地大街小学特级教师,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兼职教研员,河东区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长。是天津市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中国现代著名全国优秀教师。
从教近40年,教书育人,勤奋忘我,一丝不苟,尊重、热爱学生,善于针对儿童年龄特点循循善诱,努力为儿童成长创造一个愉悦的环境,不断探索做好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历任天津市河东区李地大街小学特级教师,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兼职教研员,河东区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会长。教学中讲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了朴实、生动的教学风格。经常做观摩教学,代表天津市承担中央电教馆统编教材部分课文录像任务,一些教学录像片曾在中央电视台教育台播放。刻苦钻研,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所撰论文《在阅读中识字,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谐发展》获天津市教改成果交流一等奖;《整体着眼,加强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被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研会评为优秀论文。多次承担教材分析、编审任务,参与录制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磁带及编写天津市小学书法教材。热诚帮助青年教师,成绩显著。先后连续4次被评为市劳动模范,荣获优秀教师标兵,全国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称号和天津市首届播种太阳奖、天津市“八五”立功奖章。是天津市第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
王焘(生物学)
王焘(1920-——),山西省太原市人。194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历任山西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山西省生物学会理事长,天津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昆虫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先后在华北农事试验场和山西桐旭医专任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中国大学讲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后在山西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山西省生物学会理事长。1982年在天津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授,中国昆虫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昆虫学教学和研究工作,对农业和林业害虫发生的规律以及防治办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作出了贡献。主要发表的论著有《山西农业害虫在地理分布及为害程度上一些规律的初步探讨》、《山西与农业有关的直翅目昆虫》、《山西地区金龟子研究》等。
主要专著有《山西林业害虫》、《山西农业害虫名录》、《山西经济昆虫志》、《天津经济昆虫志》等。
王琎(化学)
王琎(1888-1966.12.28),字季梁,原籍浙江省黄岩县宁溪镇人,出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入北京译学馆习英文。宣统元年(1909年)参加清廷“赔款学生”考试,600余考生按标准录取39人,留学美国柯兴学院、理海大学攻读化工。与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相铨、竺可桢等成立中国科学社。中国现代著名化学家、化学史家。
民主革命时期,1915年于美国理海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院(今南京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当选为中国科学社理事、《科学》杂志编辑主任。1916年任中央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中国科学社论文讲演委员会委员。1918年创办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兼首任所长。1919年发起创立中国化学社,任上海分会理事长。并任中国科学社及其《科学》期刊编辑部主任。专长分析化学和化学史。1923年分析五铢钱的化学成分时,首次对分析方法的准确度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大革命时期,1925年对江苏凤凰山铁矿之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详细分析了铁矿中不溶物Fe2o3、Sio2、Mno2和Al2o3、Cao、Mgo的含量,这对合理利用凤凰山铁矿资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27年关于南京饮水问题的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有关水质分析的研究报告,在化学史方面,是用近代分析实验方法与历史考证相结合来研究中国化学史的开拓者,在通过做古钱分析来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五铢钱的化学成分、鑞的化学成分和中国用锌的起源等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34年8月再赴美留学,任明尼苏达大学访问研究员。1936年后获科学硕士回国,任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理学院代理院长及杭州大学教授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致力研究中国化学史,擅长经典微量分析。用古钱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解决五铢钱和 的化学成份、中国用锌的起源与进化,以及铅、锡和锌之间关系问题的争议,成为中国化学史和分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撰写与翻译大量中国化学史论文、国外科学史资料、分析化学教科书和科学家传记。从事化学科研和教育数十年,讲授分析化学、矿物学和化学史,培养大批化学科技人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浙江省政协二、三届副主席,九三学社杭州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浙江分会理事长。
1966年12月28日在杭州被暴徒击中头部不幸逝世,终年78岁。主要著作有《五铢钱的化学成份》、《古代应用铅锌锡考》、《中国古代金属化学》、《中国古代金属化学及丹金术》(1955年)等,译著有《定量分析》(1955年上册)等,主编高等学校《分析化学》试用教材(1958年上、下册)等。
王琢(经济学)
王琢(1921-——),笔名南冰、禺山,江苏省阜宁县人。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华中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中共华中党校。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财政学家。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40年高中毕业后先后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华中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中共华中党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历任苏州专区税务局局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综合研究组组长,广东省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干事,中共广东省委政室研究员。先后聘为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兼职教授,兼任中国财政学会常务干事,广东经济学会顾问等职。着重研究中国税制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经济效果、计划、比例和三大平衡问题以及农轻重关系等再生产理论问题。在社会主义经营学,中国体制模式,中国经济模式理论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发表论文200多万字。
主要著作有《过渡时期的国家税收》、《苏联税制研究》、《流动资金简论》、《国力论》、《中国式经济体制研究》(1983年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优秀科学成果二等奖)、《王琢选集》等。
王素(考古学)
王素(1953.10-——),湖北省武汉市人。1977年考取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1978年考取同系研究生。1981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获硕士学位。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现代著名考古学家、文物鉴定专家。
1977年考取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1978年考取同系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工作。为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长期从事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先后参加《吐鲁番出土文书》、《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的整理,主持《陆贽集》、《新中国出土墓志》的整理、点校及审订。个人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主要专著有《三省制略论》(1986年济南齐鲁书社)、《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1991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大河滚滚——隋代卷》(1992年香港中华书局)、《汉唐职官制度研究》(1993年合作,北京中华书局)、《吐鲁番出土高昌文献编年》(1997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1997年合作,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高昌史稿——统治编》(1998年北京文物出版社)、《高昌史稿——交通编》(2000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王康(社会学)
王康(1919-——),原名王念昆,湖北省黄冈县人。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1948年获清华大学研究院社会学部硕士学位。中南青年出版社总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旅行家》副主编、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美国匹兹堡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和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国现代著名社会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清华大学研究院社会学部毕业后,先后担任武昌中华大学讲师、社会学系教授,昆明《自由论坛》月刊编辑,《时代评论》发行人和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青年出版社总编辑,中国青年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室主任,《旅行家》副主编、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等职。被聘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和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为在中国恢复和重建社会学作了大量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主要著作有《论神权》(1946年)、《学步集——社会学在中国》(1982年)、《社会学随览》(1989年)等。
王寅(艺术界)
王寅(1928.10-——),山西省太原市人。1949年3月参加革命。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小队长,军委机要通讯工程学校文工团美术组组长、美术服务社负责人兼创作组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特技车间特技美术设计师,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著名电影特技美术设计艺术家。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南下工作团小队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机要通讯工程学校文工团美术组组长、美术服务社负责人兼创作组组长等职。1954年12月调八一电影制片厂特技车间任特技美术设计师。从影40年,在近百部军教片、纪录片、科研片和故事片中担任特技美术设计工作。其主要作品有: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回民支队》、《平原作战》(京剧)、《英雄虎胆》、《勐垅沙》、《地道战》、《雷锋》、《苦菜花》、《红霞》、《春天》(援老挝舞台艺术片)、《战斗里成长》、《英雄岛》、《县委书记》、《最后一个军礼》、《青春红似火》、《红云岗》(舞剧)、《沂蒙颂》(舞剧)、《黄桥决战》、《我们是八路军》、《将军与孤女》等,纪录片《救死扶伤的英雄们》(该片获1949-1958年国家优秀影片评奖二等奖)、《在长征的道路上》、《星火燎原》(该片获总政优秀影片奖)、《情怀大地》,以及电视剧《郑和下西洋》等。
撰写有《关于军事教育片的特技创作》等文。
王维(新闻学)
王维(1919.8-——),原名王茂柏,浙江省临海县人。自幼失学,经自学达大学文化程度。1940年从事新闻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第二总编辑、副社长,复旦大学聘为新闻系教授,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报刊处副处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记者协会主席,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韬奋基金副理事长、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现代著名报刊活动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历任新华社记者,新四军部队《民族日报》、《前进报》、《东进报》等浙江、江苏、安徽抗日根据地部队报纸的编辑,新华社盐阜支社社长、新华社苏北分社代社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版《新华日报》副总编辑,安徽《江淮日报》、《皖北日报》社长兼总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第二总编辑、副社长。1953年被复旦大学聘为新闻系教授。历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报刊处副处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委员会办公室编辑组副组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出版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中共《解放日报》党委书记兼总编辑。兼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上海市记者协会主席。仍任中国记协特邀理事、中国韬奋基金副理事长、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副会长。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常委和市人大常委。1987年获高级编辑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当代新闻事业。1983年、1998年先后任《当代中国》丛书《上海卷》副主编、《新闻事业卷》编委、《上海新闻志》顾问。积极推行改革措施,使报纸面貌有所改进。写有新闻学《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等学术论文多篇。1992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证书,表彰他为发展我国新闻出版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享受政府津贴。
王绶(农业科学)
王绶(1896.4.1-1972.2.1),字佩卿,山西省沁县册村乡乌苏村人。祖辈均为读书人,曾祖父为清代南京名官;祖父为清代举人。1923年金陵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历任农业部粮食生产司司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所长,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学报》主编,山西农学院院长等职。毕生致力于高等农业教育,为中国培育了几代农业科技人才;长期从事大豆、大麦研究,育成了“金大332”大豆、“王氏大麦”(美国定名)等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应用,对作物田间试验技术也做过系统研究,是中国作物育种学和生物统计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著名的作物育种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和农业教育家。
晚清时期,父亲王之鉴虽为清末秀才,乡村私塾教师,但家境已趋衰落,以变卖家产为生。童年随父下地耕耘,深知粮食来之不易。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 开始随父读私塾,后转入县高小学习。
民主革命至大革命时期,1912年秋赴太原省立第一中学求学。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山西大学预科。此时军阀连年混战,国家和人民遭受深重灾难。深感欲求国家与民族之独立和富强,非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不可。乃下决心走“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之路。1919年由山西省用贷金办法保送到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学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深得师友敬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后升为讲师。在金陵大学一面授课,一面深入农村调查农民保存与繁育优良品种的方法,并采集大豆单株,开始系统育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由金陵大学派送到美国康乃尔大学作物育种学系深造。1933年以“大麦遗传之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农学硕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农艺学会会员。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农学系主任、农艺研究部主任。1934年为全院讲授的作物育种、生物统计,田间技术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主持的大豆、大麦育种研究课题,培育出了几个新品种在生产上示范推广。时多数教授从事稻麦棉三大作物的研究,对于“小作物”则无暇顾及,惟有他看中了大豆和大麦,并为这两个作物的遗传育种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在大豆方面,由于带头与引路,培养造就了一些接班人,使得这一中国重要作物,无论是生产还是科研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蓬勃的进展。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绶送家眷回山西老家避难,自己随校西迁。在成都一面授课,一面收集新材料,继续进行大豆、大麦育种和栽培的试验研究。1941年初家乡沦陷,家中老少6口离乡南逃西安,准备入川。获悉后启程北上,会家眷于陵西武功西北农学院。承在陕校友之热情劝留,遂留在西北农学院任农艺系教授,兼农场技正。1942年又兼教务长职务,并出任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和农林部西北农业推广繁殖站主任,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研究工作,并取得新的进展。同时对办学方针、教学管理和课程设计等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返回南京任农林部农业推广委员会粮食生产组主任、农林部粮食生产委员会专门委员会联席主席,兼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1949年初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达官要人纷纷撤退,许多人劝其离开南京,都予以拒绝,坚持留在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调往北京,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农业部粮食生产司司长,授予一级农业总技师。赴任前许多师生劝其还是留在金陵大学任教为好,其感慨万分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想给国家做点好事,找不到门路,如今解放了,时代不同了,我要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出一把力,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在此期间参加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和粮食生产计划,经常到各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地方发展农业和提高粮食产量的经验,并加以推广,为发展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贡献。1957年出席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成立,转任所长。还被选为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主编《农业学报》。1958年任山西农学院院长,一级教授,在主持校务工作中,对办学方针,师资建设、专业设置、教学作风、招生工作等重大问题都要一一过问,妥善安排。亲自讲授作物育种栽培和生物统计课程。在教学中总是在查阅大量科研资料,结合本省农业实际的基础上编写教材。建立了生物统计、大豆、遗传、生理、土壤等研究室,并亲自主持大豆遗传育种和生物统计的研究工作。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经验贡献于学校的建设,使学校秩序稳定,教学相长,质量提高,声誉日上,出现了办学以来的最好水平。还以极大热情积极参政、议政。先后担任过第二届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2年2月1日因心脏病复发在山西农学院逝世,终年76岁。主要著作有《作物产量之研究》、《实用生物统计法》、《大豆栽培与良种选育》、《大豆》等。1978年11月22日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高教厅在太原双塔寺革命公墓为其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葬仪式,以悼念其追求进步的一生。
王琦(艺术界)
王琦(1918.1-——),别名王文林,笔名季植寿,四川省重庆市人。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擅长版画、美术理论。1938年在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著名版画艺术家,艺术理论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起先后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重庆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在重庆育才学校美术组任教。1941年与人共同筹建中国木刻研究会,并当选重庆中国木刻研究会常务理事。在重庆举行过个人画展与木刻联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上海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常务理事。1948年任香港《大公报》美术周刊主编,香港人间画会理事。1949年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同年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设计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副主编,《版画》、《美术》杂志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美术集》主编,《当代中国的美术》主编,《美育丛书》主编,《外国版画百图》主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共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顾问。先后率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出访德、荷、卢、日、美、马来西亚和香港。主持国内和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多次。代表作有《嘉陵江上》、《洪流》、《民主血》(组画)、《渔民生涯》、《晚归》、《炉前大战》、《移山造海》、《山间木筏》以及《森林之曲》、《鲁迅》、《红岩英雄颂》等。
先后荣获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获日本东京富士美术馆荣誉奖,获法国金质十字奖章。出版有《王琦版画集》等,论著有《艺术形式的探索》、《论外国美术》、《美术笔谈》、《新美术论集》、《谈绘画》、《来叶评传》等,作品有《人民万岁》、《一日千里》、《晚归》、《古墙老藤》等。
王琦(医学)
王琦(1943.2-——),江苏省高邮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第二、三批500名著名老中医之一。
历任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员评审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主任委员,国际体质研究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药物评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性科学》副主编等职。作为男科学的创始人、学科带头人,王琦教授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男科系统专著《中医男科学》,将男科分化成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此后又主编出版了在男科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华中医男性学丛书》、《王琦男科学》等多部专著。由其创立的“阳痿从肝论治”等理论,带来了男科疾病诊治的重大变革。王琦教授是一位饮誉中外的名医,对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不育、前列腺疾病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研制了中国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国家新药“疏肝益阳胶囊”和治疗男性不育新药“黄精赞育胶囊”,获得两项发明专利。还创建了中医体质学,主编出版了第一部中医体质学专著《中医体质学说》,对过敏体质与肥胖体质的研究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主持研究中医腹诊的卫生部课题,挽救了我国濒临失传的宝贵诊疗方法“腹诊”,在中日医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其有关男科、体质、腹诊的研究成果均被载入新中国40年及50年中医药科技成就。还确立了中医藏象学这一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学术地位,发表论文500余篇,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学术经验继承人共23名。多次应邀赴亚、欧、美洲等国家、地区讲学。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海内外50多家新闻媒体对其作了报道。
先后获各种奖项16项,主编《中医男科学》、《王琦男科学》、《中医体质学》、《中国腹诊》、《中医藏象学》等医学专著40余部。
王联(数学)
王联(1933-——),上海市人。1956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
1956年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79年任副研究员。1986年任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常微分方程和滞后型源函微分方程的稳定性,以及具有时滞的系统以及大系统分解为子系统的创新研究,发表学术论著达60多篇(部)。
主要专著有《带有时滞的动力系统的运动稳定性》(1963年合著)、《运动稳定性理论与应用》(1981年合著)、《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定性分析》(1987年合著)、《常微分方程定性稳定性理论基础》(1981年合著)、《离散动力系统的稳定性》(1988年)、《常微分方程理论及其应用》(合著)等。
王越(教育学)
王越(1903-),又名王士略,广东省兴宁县人。在家乡受完小中学教育。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教育科,师从陶行知。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深造。1932年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5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山大学副教授、教授,华南师范学院教授,暨南大学副校长、顾问、第一届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委、第一届广东陶行知思想研究会会长,第四、五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史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至抗日战争时期,1932年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山大学、广东文理学院和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回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教育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任中山大学教务长。1958年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华南师范学院教授、副院长。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重新任副校长。兼任第一届全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教育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委,第一届广东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会长,第四、五届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著有《人格测量》、《教学原理》、《南楼诗抄》、《桑榆集》,合作英文著作《Theageoffreephilosophicalcontention》,合作编写《中国古代教育史》和《中国近代教育史》等。
王越(工程学)
王越(1932.4-——),江苏省丹阳市人。 1950年入大连大学工学院电讯系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至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学院雷达工程系,1956年毕业。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兼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代雷达与通迅系统专家。
195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工程系。历任786厂特殊设计所设计室主任,中国兵器工业第206所总工程师、所长,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863计划国家安全领域专家组顾问,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信息类研究生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兵工学报》编委等职。1993年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后任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兵工学会副理事长。先后担纲中国研制的许多大型雷达和火控系统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先后在861、201、301电子工程系统的试验和生产中任总体主管设计师;在302电子工程系统的研制中任主管设计师;在303电子系统的研制中任总设计师;在306工程系统的研制中先后任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在703系统的研制中任行政指挥。在工作实践中,提出并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基本理论及理论体系,构造了相应的理论模型。除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外,还将这些理论和模型成功地应用到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大型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中,为推动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和中国国防建设现代化立下了汗马功劳。1991年王越获“兵器工业功勋奖”。长期从事国防电子系统、信息对抗技术的科学研究工作,担任过许多国防电子系统的总设计师和行政指挥,研究成果丰硕。作为博士生指导教师,为高等教育事业同样灌注了极大的心血。培养和指导了数十名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博士后科研人员。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30余篇。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常委。1995年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获机电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198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四等奖;1993年获光华基金一等奖;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主持的“重点理工大学培养的人才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实践”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王甦(心理学)
王甦(1931.10-——),江苏省六合县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57年列宁格勒大学心理专业毕业,同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1980年在北京大学执教期间,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做访问研究员。
1951年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深造。1957年列宁格勒大学心理专业毕业后,回国历任北京大学心理专业助教、讲师、心理系副教授、教授兼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心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等职。专长知觉心理学,确定主动触觉长度知觉机制以及以时空转换为核心,依靠动态坐标系统和认知策略;触觉定位存在结构优势效应;它的系统和策略联系紧密,两种水平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有复杂的相互作用等现象。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心理学的三个领域:知觉、注意和记忆。近年来,重点研究选择性注意中的负启动(NP)和返回抑制(IOR)的机制,以及短时记忆的组织,包括知觉组织、范畴组织、通道组织等多水平组织的过程和特点。生要论文主要有《手部肌肉工作对形重错觉的影响》(1963年)、《触摸方式与触觉长度知觉》(1979年)、《两种触觉长度知觉方式的比较》(1981年)等10余篇。
主要著作有《实验心理学》(1983年肤觉部分)等,合译有鲁利亚《神经心理学原理》(1983年)、林赛等《人的信息加工》等。
王揖(新闻学)
王揖(1919-1986.9.22),本名萧礼重,又名萧道履,四川省阆中县保宁镇人。1936年在成都天府中学、华西协合高中读书。1937年冬潜赴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共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现代著名新闻活动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起从事新闻工作,任延安《新中华报》编辑,主编国际新闻报道。1941年任延安《解放日报》编辑,主编国际版新闻报道。系统地调查研究,写出了有情况、有分析的综合战况报道。所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综合战况报导,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好评。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起历任《东北日报》副主编、总编辑、副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先后领导经济和文化战线的宣传评论工作。1957年起调任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并担任全国记者协会担任领导工作,为新闻战线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工作。组织创办了《文摘》,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中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第一书记。参与筹建亚非拉记者协会,多次率《人民日报》和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代表团出访苏联、东欧各国和瑞士、联邦德国、印度、泰国、日本等国,主持中外新闻工作者的交流活动,在国际新闻界的交往中较有影响。1977年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局长。1983年任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共全国记协专职党委副书记,中共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新闻学会联合会副会长。几十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战斗在新闻工作岗位上。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委员。
1986年9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7岁。
王斌(文学)
王斌(1955-——),山东省掖县人。1970年12月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技术侦察员。1975年退役。《文论》报社、青年电影制片厂、中国人事出版社编辑。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家。
1975年退伍后,先后当过漂染工、无线电装配工、图书馆馆员。1980年底调至江西省文艺研究所,此后又在《文论》报社、青年电影制片厂、中国人事出版社任编辑工作。1982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第一篇评论文章后,遂开始了文学批评生涯。先后在《读书》、《文艺报》、《上海文学》、《当代文艺思潮》等十几家报刊杂志发表理论及批评文章20余万字。
主要代表作有《俗文学:一门善于寻找“漏洞”的艺术》、《当代神话:人生与仪式》、《选择的困惑》、《迷宫之门——马原小说论》等。与人合者《永恒的朝圣者——文学人类学释义》(海南出版社出版)等。
王焱(艺术界)
王焱(1923-——),山东省烟台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东北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理事。中国现代著名电影导演。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3年秋编写秧歌剧《二流子转变》,演出后受到欢迎。同年入八路军第120师战斗剧社。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后进东北电影制片厂,历任演员、导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1974年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国影协理事。先后为《南征北战》、《丰收》等影片的导演。导演的影片有《三年早知道》、《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奇袭白虎团》、《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女人国的污染报告》等。导演的《从奴隶到将军》(上下集)获文化部1980年颁发的优秀影片奖。
王蒙(艺术界)
王蒙(1953.10-——),笔名阿蒙,号龟背庐主、雁塔楼客,原籍安徽省肖县人,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自幼成长在西安美术学院和西安碑林,受家庭熏陶,在父母指导下研修国文、辨识书画。青年时在陕西美术馆工作,深造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和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生班。为陕西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协主席、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协会理事,华夏书法艺术研究中心理事。长于行草、小楷和汉简隶书。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
自幼成长在西安美术学院和西安碑林,受家庭熏陶,在父王子云(著名雕塑家、美术理论家和考古学家)、母何正璜(著名的考古学家)指导下研修国文、辨识书画。学书初从唐楷入手继而上追汉魏,下逮明清。所作简书参以草笔洒脱明快,追求印人布局,小楷参以隶意和印章边款方法别有情趣,行书则注重意象布局,力追汉魏遗风。中学毕业,进入青年时期,先后在西安铁路部门、陕西美术馆工作,深造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和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生班。为陕西省政协常委、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青年书协主席、陕西书学院专业书法家、中国书协会员,陕西省青年书法协会理事,华夏书法艺术研究中心理事,西安碑林书学会秘书长,在陕西书学院从事专业书法研究。长于行草、小楷和汉简隶书。作品多次入选省内外及在日本举办的书法展览,入选第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三、七、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国新书法大展,国际青年书法展,全国自治区诗词书法大展等。1989年在陕西美术馆举办“阿蒙书法艺术展”,1999年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王蒙书法艺术十年回首展”。先后荣获“华夏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中医杯”、“五台山杯”、“青藤杯”等全国书法比赛二等奖,为日本成田山新盛寺及国内博物馆收藏或被碑林勒石,成为陕西当今书坛“书法新古典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作品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艺术博物馆、日本国成田山新胜寺、韩国国际书法本部,在国内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央电视台、香港《收藏天地》及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等单位收藏。艺术简介和作品入选《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艺术名人辞典》、《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等有传。
专著有《王蒙书法艺术百种》等,发表《艺术漫谈》等文。
王强(经济学)
王强(1925-——),原名何修华,四川省渠县人。先后毕业于云南呈贡东方语言专科学校、北平中法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
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1944-1948年先后在云南呈贡东方语言专科学校、北平中法大学、天津南开大学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后在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天津市工艺美术学院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1979年起任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对经济社会发展理论有深入的研究,并从事中国城市化道路专著研究。发表论文20多篇,多次获天津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天津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优秀科研成果奖。
主要著作有《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1988年)、《论沿海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试论我国人口城镇化的几个问题》等。
王森(历史学)
王森(1912-1991),河北省安新县人。193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印度哲学和佛教哲学。历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助教,北京私立大学哲学系讲师,北京大学东语系讲师,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现代著名藏学家、宗教学家、因明学家、古文字学家、民族史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留校做著名哲学家汤用彤的助手。1936年夏入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助教。
抗日战争时期,留居北平为“菩提学会”对勘汉藏文佛经,兼任私立中国佛学院讲师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东语系讲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调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任副教授。1958年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民族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78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历史室主任、所学术委员,并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顾问、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印度哲学和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尤长于因明学和喇嘛教研究。
1991年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主要论著有《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关于因明的一篇资料》、《宗喀巴传论》等。
王楚(物理学)
王楚(1933-——),江苏省无锡县人。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教授、主任。中国现代著名无线电物理学和量子电子学家。
1955年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2年起历任教授、无线电电子系主任。从事通信与电路系统、量子电子学的研究。在卫星通信与光纤通信方面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并获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量子电子学方面研究激光波长基准。主要代表论文有《633μm氦氖激光的纵向塞曼拍频曲线及稳频的原理和实验》、《多谱线He-Ne激光器的研究及其特性分析》等。1983年、1985年获北京市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主要专著有《电子线路原理》、《数字逻辑电路》等。
王酩(艺术界)
王酩(1934.11.8-1997.12.5),上海市郊区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花农家庭,家境贫寒,从小随哥哥外出打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中央乐团创作员,中国音协理事。中国现代著名作曲家。
解放战争时期,其父用卖花的钱供王酩断断续续地上完了小学。1947年家境有所好转,才有机会考入上海交通中学。在学校里开始从反饥饿,反内战的歌咏活动中接触到音乐。1949年上海解放,学校送王酩到青年文工团组织的训练班学习乐理、作曲和指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上海青年文工团举办的文艺干部训练班。1950年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欢迎南下参军歌》获上海市学生歌咏比赛一等奖。从此迈上了音乐之路。1953年高中毕业,因患病未能考上音乐学院,但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期间先后参加了工人业余创作班和上海音乐学院夜大学的学习,并发表了混声合唱《来听情人唱山歌》等音乐作品。刻苦地努力,执着的追求。195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除了系统地学习中外音乐理论外,还刻苦钻研民族民间音乐,为以后的音乐风格打下了坚实地基础。在校期间创作歌曲《我伲农民种田为革命》,表演唱《巧姐妹》,钢琴组曲《垦荒》,单簧管奏鸣曲《天山之春》,弦乐五重奏《秦娘美》,小提琴协奏曲《农村新歌》等。1964年结束了勤苦的学院生涯,被分配到中央乐团任创作员,为中国音协理事。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钢琴曲《垦荒》,管弦乐《海霞组曲》等。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忆先烈》及小乐队合奏《快乐的啰嗦》、《牧歌》、《南海渔歌》、《孔雀迎春》等。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谢铁骊,请为电影《海霞》作曲,从此便于电影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将外来技巧和民族特色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0余年来先后为《黑三角》、《樱》、《瞧这一家子》、《他们在相爱》、《知音》、《第二次握手》、《法庭内外》、《小花》、《沙鸥》、《红楼梦一部》、《红楼梦二部》、《红楼梦三部》、《红楼梦四部》、《红楼梦五部》、《红楼梦六部》等100多部电影电视剧作曲。其中许多插曲深受观众喜爱,为广大群众传唱,如《黑三角》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其中《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在文化部举办的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创作一等奖,《一三五七八》获二等奖,器乐曲《牧歌》获二等奖;《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啊青春》、《边疆的泉水清又纯》1980年被选为群众喜爱的广播歌曲;《妈妈看看我吧》1980年被《歌曲》月刊评为获奖歌曲;为电影《小花》配制的音乐获《大众电影》第3届百花奖最佳音乐奖;配乐的电视剧《有一个青年》获最佳电视剧奖等。由于音乐富于青春活力,特别受到青年人的喜爱,正如其自己所说:“我要用歌曲来揭示生活的真谛,给青年以积极的影响。”
1997年12月5日因突发脑溢血逝世,终年63岁。出版有《海霞》组曲总谱,《王酩歌曲选》等。
王零(教育学)
王零(1918-——),安徽省潜山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一、二部副主任,中共沪江大学党委书记,中共复旦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兼政治辅导处主任、原子能科学系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副校长,为中共复旦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中共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现代著名教育管理专家。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新四军军部参谋,新四军江北游击第18中队指导员,苏北射阳部队总队长,中共盐阜地委、射阳县委委员、常委、五区书记,中共山东省无棣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渤海区地委委员,中共沾化县委书记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一、二部副主任,中共沪江大学党委书记。1952年起调至复旦大学工作,历任中共复旦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副书记,同时兼任政治辅导处主任、原子能科学系主任、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副校长。1965年10月被任命为复旦大学代理书记。1976年“文革”结束后,主持复旦大学运动办公室,负责开展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被任命为中共复旦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兼副校长。1981年调任中共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丰富。尊重爱护人才,重视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梯队建设,为教师队伍的建设作出贡献。
撰有《高等学校与生产力》等。
王魁(体育界)
王魁(1931-——),辽宁省新民县人。1956年入沈阳体育学院。1958年获全国大学生运动会10000米竞走亚军。中国竞走协会副主席,国家级教练员,辽宁省竞走队教练,被称为“中国竞走之父”。中国现代著名竞走国家级教练员。
1961年从沈阳体育学院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先后执教于阜新市第3中学、阜新市每学年体校。1973年任中长跑教练员。1978年组建辽宁省竞走队,任辽宁竞走运动学校校长。培养训练出徐永久、闫红、王春堂、孙晓光、张阜新、刘建立、陈跃玲、金冰洁、王妍等一批世界水平的优秀竞走运动员。数十次打破全国纪录,6次获得世界冠军,10多次打破世界纪录和创世界最好成绩,被称为“中国竞走之父”。1984年起几次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7年被评为全国20名最佳教练员。1989年被选为建国40年来中国40名杰出教练员之一。在第六届全运会期间,由体育报社主办的评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二十名最佳教练员”,王魁入选,并获“赤岩”杯奖。1987年获国际田联颁发的“国际田联奖章”。
王群(体育界)
王群(1957.5.3-——),江苏省人。1973年进集训队。1982年五段。1986年升为八段。中国现代著名围棋八段棋手。
1973年进集训队。1982年五段。1986年升为八段。主要成绩:1978年获全国个人赛第六名。1980年获“新体育杯”第六名。1981年获“新体育杯”第五名。1984年4月获东京第六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1986年分别获得“国手战”第四名、第六名。1987年分别获得第1、2、3、5届全国“十强赛”第四、第六、第八名。1990年获全国个人赛第六名。1992年进入第5届名人战循环圈。2001年获第3届中国棋圣赛八段组冠军。
著有《名家围棋丛书》(与杨晋华编著)、《百家弈趣》、《众妙之门·围棋初步》(与李馥娟编著)等。
王颖(文学)
王颖(1930-——),女,原名李志恒,天津市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员,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团长,中国剧协理事。军旅女剧作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在天津第三中学读书时参加学生运动。1947年在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战线剧社任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1958年回国。历任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创作员,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团长,中国剧协理事。创作的多幕话剧《友谊》,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时被评为优秀剧目。1959年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八一电影制版厂摄制。多幕话剧《不准出生的人》,改编为《雪山泪》摄制;并参加独幕话剧《上战场》的集体创作,与刘佳、胡朋、陈群合写多幕话剧《平津决战》。这些剧目演出后均受到好评。
王颖(地学)
王颖(1935-——),女,辽宁省康平县人。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历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任助教、讲师,南京大学系主任,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兼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海湾洋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加拿大地质学会、国际沉积学会会员。中国现代著名女海洋地质学家。
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专业并留校任教。1961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研究生毕业后,回南京大学地理系任助教、讲师。1979年赴加拿大达尔豪谢大学地质系任研究员,是贝德福海洋研究所的访问学者。1982年后历任南京大学系主任等职。是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四届副主席,中国海洋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兼国际学术交流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海湾洋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加拿大地质学会、国际沉积学会会员。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学研究,完成中国20多个海港和海区的建设研究任务,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在海岸动力地貌学与海洋沉积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是中国第一位潜海地质学家。
著有《海洋环境研究》、《河口湾沉积学与地球化学》、《石英砂表面结构模式图集》、《秦皇岛海岸研究》等。
王震(艺术界)
王震(1867.12.4-1938.11.13),字一亭,号白龙山人,别署一亭父,笃信佛学,法名觉器,室名海云楼、芷园、梓园、梅花馆、六三园等,祖籍浙江省吴兴县人,出生于上海市。早年学习任伯年画法,中年后拜吴昌硕为师,参与发起豫园书画善会。工书、画、花果、鸟兽、人物、佛像,无所不能。好佛,任中国佛教会会长,全国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近代著名佛学家、书画家,海派代表性画家。
晚清时期,5岁入私塾,7岁习画。14岁到上海著名裱画店怡春堂学徒,业余时间临摹中国画。因受上海巨富李薇庄赏识,被介绍到恒泰钱庄作职员以资其学画。1882年拜任颐弟子徐小仓为师,得见任颐,受其指导。1885年到日清轮船公司作职员,始常往来于上海与日本之间。1896年任日清轮船公司总代理,兼做保险、电器等生意,为清末上海三大洋行买办之一。关注社会慈善、佛教、艺术事业,也许艺术正是平衡其复杂心态的手段之一。师从任伯年学习画法,与吴昌硕过往甚密,切磋画艺,其作兼有两家之长,笔墨纵横,墨色淋漓,意趣盎然,风貌独具,为时人所推重。画风天真灿漫,与吴昌硕相近。
民主革命时期,1906年返吴兴家乡白龙山麓居住,始自署白龙山人。1909年与钱慧安、倪墨耕、高邕发起组织豫园书画会。1911年结识吴昌硕并拜吴为师。1913年协助吴昌硕从苏州至上海卖画。题材与风格似任颐画法,技术纯熟,大幅小帧,挥洒自如,有旁若无人之概。性情和易,与吴昌硕最为相得。1920年尝为昌硕写像,11月13日下午在家里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1921年吴昌硕撰《白龙山人传》,称其用笔浑厚,性好佛,乐于施人。1922年当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自称每日写佛一帧。
大革命时期,画风转向吴昌硕。1924年当选为上海商会主席。1925年访问日本。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尝作一苇渡江图。沪上艺术、慈善、佛教、各种社会团体,莫不参加。作品渐显出熔任颐与吴昌硕为一炉的特色,即在浑厚、凝重方面似吴氏,却仍保留着任氏清俊的意味。日本人最喜其作品,是吴昌硕诸弟子中最有影响和成就的画家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因其服务日商日清轮船公司多年,与日人相处颇久。为表明心迹,辞去日清轮船公司要职,举家远赴香港寓居。为海派代表性画家,常常借诗画传达着文人特有的思想和感触。晚年所作佛像,自成一家面貌,在画界赢得盛誉。长于写意,善人物、佛像、花鸟、 山水、书法。多画古代历史人物如苏武、陶潜、孔子、老子、钟馗,也画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和合二仙等,花鸟则长于梅、菊、荷、松、八哥、鸡、鹤、雀等。画作《芙蓉双鹭》中的两只白鹭背对相依、缩颈而立,水中寥落的浮草,颇有人格化和高古之意,恰与崖畔浓艳的芙蓉形成对照。画作《南山松寿》取自“寿比南山不老松”之诗句,用草书笔法为之,情意倍生。终南山山势巍峨,白云飘飘,在不老松掩映下的山路尽头,有一寺庙的长老正在开门迎客,山路旁泉水湍流,真是一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画面以意笔勾勒为主,略加皴擦,笔墨简练,色墨交融无斧斫之痕,可以明显地看到画家在文学、书法、绘画上的综合素养的丰富与高深。
1938年旋因病重,由医生从香港护送返沪,11月13日不治逝世,终年71岁。著有《白龙山人诗稿》等。
王震(艺术界)
王震(1968.6-——),江苏省镇江县人。求师于镇江市名家乐图南。镇江市晋陵青年书画协会会员,镇江中山书画社、中冷印社社员。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
1987年加入镇江市晋陵青年书画协会。1989年加入江苏省镇江中山书画社、中冷印社。1984年参加《海峡两岸中国书画联赛》作品获优秀奖。1989年作品入选炎黄子孙书画大赛作品展。1991年作品入选《中华杯》书画绘画、摄影展。2003年12月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铜奖。2004年2月在“金猴之春”中国楹联书法大赛优秀奖。撰有自题(隶书墨迹联)曰:
苍松翠草为三友;
明月清风作四邻。
王箴(化学)
王箴(1899.8.27-1994),曾名王铭彝,江苏省江阴县人。1918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学院普通科。1920年在北京清华学堂毕业,被派往美国留学。历中华化学工业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兼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中国化工学会两届理事,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化学》、《化工学报》、《化学工业与工程》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总论部分副主编。中国现代著名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有感于国家贫穷落后,屡遭外侮侵凌,认为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救中国,因而发愤读书,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在学生时代无论小学、中学、大学以至国外留学,都是成绩优异,名列前茅,从而跳级和提前毕业。1923年获美国麻省罗宛尔纺织工学院染化学士学位。
大革命时期,1924年获密执安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在美国与庄长恭,傅鹰等筹建中华化学会,担任第一至第四届中华化学会会长。1925年由在学术上的成就,被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推选为第一个华人会员。列入美国出版的《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以上学校学习时,都得到过各种荣誉和奖励。如在罗宛尔纺织工学院染化系毕业时,名列第一,获得Louisolney奖。同年回国后,参与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筹建工作,并担任研究指导。中华化学会迁回国内,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在其努力下,会员发展到180人,成为很了不起的一支化工力量,对中国化学工业的早期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起从事教学工作,中华化学会改组为中国化学会,既是发起人之一,又是领导成员之一,任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任厦门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之江大学教授兼化学系、化工系主任、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沪江大学化学系教授。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和陈聘丞、曹梁厦等发起创刊《化学世界》。1949年起任总编纂、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还主编会志《化学工业》,担任过《化学》、《化学工业与工程》、《化学学报》的编委,以上刊物对化学理论的研究、化学工业技术的推广交流、国内外科技信息的传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发展化学工业。1952年起先后在上海市纺织系统、化工系统担任技术领导工作。1953年任中华化学工业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57年3月任中国化工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兼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中国化工学会两届理事,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化学》、《化工学报》、《化学工业与工程》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总论部分副主编。中国化学会上海分会、中国化工学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化学科普组合并为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一直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84年上海市化工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上又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1986年5月由于对学会工作的杰出贡献和为国育才的业绩,中国化学会赠给“建会元勋,一代师表”的荣誉奖状,以表彰其从事建会、教学工作50周年的功绩。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特邀人士。发起组织学会,长期担任领导工作。
1994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著有《化工汇解》(1934-1936年)、《更新高中化学》(1937-1952年上、下册)、《大学普通化学》(1952-1956年上、下册)、《化学初步》(1956-1960年)等,主编有《化工辞典》(获19977-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等。
王毅(教育界)
王毅(1966-——),四川省重庆市。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and Champaign)、四川大学学习。1997年在武汉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1年晋升为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1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名作欣赏》、《文艺研究》、《香港文学》等刊物发表过一些论文和评论。
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注意诗歌史论(1925-1949)》(1998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王毅(建筑学)
王毅(1964.9-——),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主持过多项建筑工程设计,参加过多项建筑设计竞赛并获奖。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1996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意大利罗马大学访问学者,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员,2001年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世界建筑》编委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持过多项建筑工程设计,参加过多项建筑设计竞赛并获奖,其中有:黄龙贵宾楼饭店(五星级,建造中)、九寨沟喜莱登国际大酒店(五星级,建成)、北京电影学院逸夫影视艺术中心(建成)、外交学院专家及留学生公寓(建成)、中华世纪门(竞赛一等奖)、华人艺术宫(竞赛一等奖)等。发表论文《黑白之间——北京电影学院逸夫楼设计杂谈》、《人·科技·自然——中华世纪门规划设计构想》、《大师及其之后的印度建筑──印度现代建筑评述》、《建筑的再利用》、《我设计华人艺术宫》、《香积四海——印度建筑的传统特征及其现代之路》等30余篇。建筑设计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被专业书籍期刊收录,其中有:《台湾建筑》(杂志)、《中国33青年建筑师》(书籍)、《崛起的一代──全国优秀中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书籍),中国建筑作品赴法国展览(展览)等,并多次在全国性专业竞赛及评选中获奖。
1991年获中国首届建筑作品设计大赛第一名(青年组)。1994年获第二届“建筑师杯”全国中青年建筑师优秀建筑设计评选优秀奖。1998年获“中华世纪门”设计竞赛一等奖。1999年获第五届首都汇报展建筑设计十佳奖。2000年获亚洲文化协会中国建筑师驻校计划奖助金,第六届首都汇报展优秀建筑设计奖。2003年获国家教委优秀建筑设计评选二等奖。2002年获WA中国建筑奖入围。
王毅(生态学)
王毅(1962.10.31-——),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会作委员会专家。
1985年1月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实习员。1986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成员。1987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研究会干事。主要从事中国国情分析及环境发展研究,系统、综合、客观地分析了中国长期发展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提出走向21世纪的基本战略和主要对策的建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国情研究和国情教育,参与完成的国情报告之二《开源与节约》,通过分析中国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潜力与趋势,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等重大建议,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与完成了《生态赤字》研究报告,全面评价了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分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趋势,探讨了保证国家生存条件的基本思路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对策;还参与了三峡工程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中国农业与工业化研究、中国自然灾害预警:与减灾对策等项工作。在多年的研究实践中,表现了较高理论学术水平、独立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合作精神;善于利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问题,在定量、定性、静态与动态、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研究特点。他出版专著5本,共发表论文40多篇。是一位在环境发展领域很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
1990年获国务院农村发展中心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获中组部、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著有《中国长期发展的国情分析》、《中国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生存与发展》、《国情与决策》、《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若干战略选择》、《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等。
王毅(文学)
王毅(1944.6-——),浙江省平湖市人。1968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文学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宁波市作家协会秘书长。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中国现代文学作家。
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300余万字。出版著作7部。1979年发表处女作《月亮湖的风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残酷的罗曼史》《一个男人的忧郁》《最后一曲蓝调》《第三种选择》,中短篇小说集《并蒂的矢车菊》《第十九层地狱》,长篇报告文学《都市浩歌》(以上部分作品与夏真合作)。10余次在省内外获奖。其中短篇小说《拾蛋轶事》获1981年浙江省文联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奖。中篇小说《首航》获1984年上海“萌芽”荣誉奖。中篇小说《黑冰》,获1985年-1993年度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文学奖。(以上获奖作品均与夏真合作)。
王澍(文学)
王澍(1926.1-——),字雨时,号王屋老圃、王屋山翁、阳城老夫子、门下士良常等,山西省阳城县人。中央编译局副译审,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函授班导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毕业。1983年参加野草诗社。1985年参与筹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新中国成立前,幼年随外祖父田文化诵读古书,接触文言。1949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从事翻译教学,开始涉及诗词韵律,创作格律诗词。后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毕业。1958年下放农村劳动,闲遐时较多从事诗词创作。后历任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俄语系翻译教员、教研室副主任,中央编译局副译审。1983年参加野草诗社。1986年起即参与筹备成立中华诗词学会。1987年学会正式成立,当选为理事兼任副秘书长。同年离职休养后,有机会游览名胜古迹,诗词创作进入鼎盛时期。1994年起历任《中华诗词》编委、副主编,首届中华诗词大赛、“李杜杯”诗词大赛、“鹿鸣杯”诗词大赛评委。2005年任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函授班导师。
著有诗集《王屋山房吟稿》、《王屋山房诗文集》和《好诗不厌细推敲》、《谈谈诗词切入时代生活问题》、《乡先贤陈午亭先生的人格和诗品》等论文。
王璟(出版界)
王璟(1913-——),山东省黄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历任辽东建国书社副经理兼印刷厂厂长,《辽东日报》社出版部部长、经理部副部长,东北书店、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办公室主任、经理。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经理、总店副经理、经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等职。中国现代著名出版工作者。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任胶东《大众报》社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新华书店经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辽东建国书社副经理兼印刷厂厂长,《辽东日报》社出版部部长、经理部副部长,东北书店、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办公室主任、经理。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经理、总店副经理、经理,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等职。
王镛(艺术界)
王镛(1945-——),北京市人。1962年北京汇文中学毕业。1967年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印地语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在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美术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现代著名美术史家。
1981年在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美术史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在中古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印度哲学研究。1983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兼外国美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从事印度美术史的研究。1984年秋第一次赴印度考察。1987年在印度国际大学艺术学院进修印度艺术史与印度美学。精通梵文、英文,对印度禅与中国禅有新颖的见解,一时让人看到了宗教在绘画与诗文中的意义。以禅喻诗与以禅喻画,以及王维诗画中的境界,被演绎得楚楚动人。许多台湾学者也呼应著此一话题,台北大学何淑贞教授《王维辋川诗的诗情画意乐趣与禅悦》就与其有相近的感受。提出“走出编译状态”,主张不要只是一味听别人如何讲,而是要人们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当然并不意味着不听別人讲。
主要著作有《印度芨多时代的佛像雕刻》、《湿婆诸相》、《世界美术史·印度美术》、《20世纪印度美术》,《世界美术大系》第8卷《印度美术》等,译著有《印度雕刻》(与孙士海合译)、印度艺术简史》等,主编见撰稿有《中外美术交流史》、《艺术博物馆》等。
王镛(艺术界)
王镛(1948.3-——),别署凸斋、鼎楼主人,原籍山西省太原市人,出生于北京市。1979年考取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李可染、梁树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画和书法篆刻专业,得到叶浅予、梁树年等的指导。1981年在研究生毕业展中获叶浅予奖金一等奖并留校执教。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艺术家。
1981年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执教。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东方美术交流学会副理事长、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作为当今富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在书、画、印三方面都有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作品涌荡着一种向往原始,向往自然的人文态度,透脱着一份苍茫与雄浑的大扑境界,成为中青年书画家中的重镇。书画作品先后入选全国或国际性展览80余次,30多次被聘为全国或国际性展览大赛评委,专业刊物专题评介近40次,出版个人作品专题8册,并有17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其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在水墨画家中,能在书、画、印三个领域中均有较高造诣,并使三者高度统一,以此独标一格,自成一家者,并不多见,当是其中的佼佼者。其早期的山水,受文人画之溽染,追求疏简清秀的笔致。至20世纪90年代,画风始变,逐渐向山水画的主脉—荆关董巨的宏大、崇高性山水画回归,着意于依真而作,笔墨繁复的“画家画”的创作,以此超越了小趣味、小技巧的文人画樊篱。画风走朴野雄浑一路,作画时,率性而为,大胆落笔,层层积墨,自然生成森严之气势,浑厚绵密中流光徘徊,溢出通透的灵性和放浪的野逸。书法以小笔作大字,锋、腹、根并用,成功塑造出拙朴之中,暗埋巍峨的书风。在画面上,书、画、印虽形态各异,但在风格、精神层面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
主要作品有《红树秋山日欲斜》、《燕山长城》、《大江东去》、《田园小景》、《秋声暗向树头归》、《秋声》等。
王曙(文学)
王曙(1930.3-——),笔名栗斯,安徽省太湖县人。1950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3年毕业后一直在高等院校及地质部门工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担任教授级编审,中国地质学会矿相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宝玉石学会理事及《矿物学报》编委等学术职务。中国现代著名摄影家、宝石鉴赏家、文学家。
1950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53年毕业后一直在高等院校及地质部门从事野外地质调查、教学和出版编辑工作。1974年在中国地质出版社任第二编辑室主任、编审。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担任教授级编审,中国地质学会矿相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宝玉石学会理事及《矿物学报》编委等学术职务。在矿物学和宝石学领域中,造诣甚深,著有专门学术著作《不透明矿物晶体光学》、《偏光显微镜和显微摄影》,以及科学论文数十篇;同时出版了宝石学方面的著作《金刚石的秘密》、《晶莹的宝石》、《怎样识别珠宝》、《珠宝玉石和金首饰》、《真假宝石鉴别》、《珠宝首饰选购知识》等。并致力于研究唐诗和宋词,对陕西、河南的唐宋时代古迹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写作并出版了《唐诗故事》(1-4集)、《唐诗故事续集》(1-4集)、《宋词故事》(1-3集)、《唐诗故事集》等。上述书籍并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本。
著有《唐诗故事集·唐代长安及其附近名胜古迹》、《唐诗故事集·唐代的历史大事》、《唐诗故事集·唐代的风俗习惯》、《唐诗故事集·唐代长江流域诗》、《唐诗故事集·唐代丝绸之路诗》、《唐诗故事集·唐代艺术诗》、《唐诗故事集·唐代生活诗》、《唐诗故事集·唐代黄河流域诗》、《宋词故事》(上、下集)等已在大陆及台湾多次公开出版。尚有《唐代诗人游踪故事丛书》已写成5册(《李白游踪故事》、《杜甫游踪故事》、《白居易游踪故事》、《岑参游踪故事》、《李商隐游踪故事》)有待出版社联系出版。
王濮(地学)
王濮(1926-——),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矿物教研室讲师、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研究室教授,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学报《现代地质》编委,《矿物学岩石学论丛》副主编,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地质学科成员。中国现代著名矿物学家。
1949年后历任清华大学助教,北京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矿物教研室讲师、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物研究室教授,中国新矿物及矿物命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学报《现代地质》编委,《矿物学岩石学论丛》副主编,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地质学科成员。主要从事地质学、矿物学的研究,在结晶学矿物学、矽卡岩矿物学、构造体系与成矿作用,系统矿物学及蚀变矿物与蚀变作用方面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获第四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和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主要论文有《矿石结构及X射线结构分析在矿物矿床成因中的应用》(1984年)、《构造体系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多旋回性》1989年)等。
主要著作有《系统矿物学》(1987年主编)等。
王夔(医学)
王夔(1928.5.7-——),天津市人。1949年7月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历任北京医学院及北京医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及教授,教研室主任、药学系主任及药学院院长、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中国现代著名生物无机化学专家、医用化学专家。
历任北京医学院及北京医科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及教授,教研室主任、药学系主任及药学院院长、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教学效果显著。20世纪50年代发表关于有机试剂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方面的论文20余篇。60年代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络合掩蔽的论文。1978年以来,在生物无机化学、抗癌络合物、抗矽肺络合物、胆结石的形成与溶解、以三元络合物的形式排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果。1984年被国家科委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主讲医学化学及细胞生物无机化学课。主要研究病理、毒理或药理过程中的基本无机化学问题,包括金属离子与生物大分子、细胞表面及内部靶分子的结合及由之引起的后续变化、生物系统中的反应组合、有组织表面上的化学反应(膜或基质指导矿化的过程)以及金属离子生物效应的化学基础及其规律。在大骨节病病理化学过程方面发现致病因子黄腐酸通过自由基机理引起软骨细胞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由Ⅱ型转为Ⅰ型,使基质异常、骨矿物形成异常。荣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及“八五”攻关重大成果奖。在胆红素溶液化学与自由基化学研究基础上阐述色素型胆结石形成过程,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大小分子配体竞争金属离子的反应组合研究方面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提出金属络合物(作为毒物或药物)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多靶模型。在这方面重点研究对膜分子与细胞骨架的进攻及影响。系统地研究了顺铂类抗癌药物与DNA靶分子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找到了几种毒性低,抗癌活性强的铂络合物,已申请专利。该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此基础上研究稀土和钒的生物效应的化学机理。开拓了以金属离子与细胞相互作用为基础的无机化学一个新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