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域之花 发表于 2008-4-6 02:14:25
[wmv]
一剑老师授课内容
200845

一剑(757679070) 20:27:45
大家好,我没有迟到吧?
呵呵,大家好
人太多,恕剑某不能一一回礼,这里团团一揖,全部谢过
今天来,是应渔舟姐的邀请,来跟大家聊聊
大家也早知道是我来,还能留在这里,真是给面子啊
不过既然留下了,就请配合一下,等我讲完,大家可以提问,好吗
欢迎仪式到此结束!
大家都是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我也不知道大家的底,可能有许多方家在里面
所以,我也不知道讲什么好。讲的深了,怕许多初学者不能接受,讲基本的,又怕耽误了方家们是时间
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今天是第一天,大家随便就平时对联的问题问几个,我解答一下如何?
这样,我也能摸摸大家的底
才知道讲什么好,好吗
请吧---
也可以就具体的联我来赏析一二

禾麦青青(请老师看句:
洞庭遥望千般翠
湘水平铺无限春[禾麦]请指点)

一剑(757679070) 20:37:10
(李白 请讲讲出句的要求  特别是长短句   谢谢)
你是指代有多分句的联吗?
(李白   谢谢
一剑(757679070) 20:37:23
好的

玉蝴蝶(香浅花开少= 一剑老师)
清风明月(一蓑暮色  星辉落海月掬银----老师,这句有错句么)

一剑(757679070) 20:38:22
多分句的联,不管是出句还是对句,与单句不同的,主要是要注意句脚的韵律
句脚要合马蹄韵

雨中扣弦(请问一剑老师:嵌字格中正格和别格的区别)

一剑(757679070) 20:39:16
句脚从后往前截: 每边一句:仄 每边二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下联各句平仄则相反。 句脚平仄有正格和变格之分。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对联语每边最后两句的句脚平仄不相同者称为正格,相同者称为复格(变格)。当然,正格为优,变格为劣,因为变格没有正格音律铿锵。

一剑(757679070) 20:39:46
若是说其他方面的规则,就太广泛了

一剑(757679070) 20:40:31
(白云飞 上次在听风学院听了您的课,越发胆小,不敢对联了.总觉得怎么对都不符合要求.晕了.
文学作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扶摇子(形意)(老师,我不懂了,增加律诗是真这样啊?)

一剑(757679070) 20:41:29
(黄羽翠衫( 平平 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是吗?)
我刚才说的是句脚的韵律,对,你这个是正格。

一剑(757679070) 20:42:15
大家问话,一是请一个一个来,二是请提问完整些,有些我没有搞懂意思

琴剑主人(看花饮美酒==对月咏闲词)
李白(轮回)(那变格呢)

一剑(757679070) 20:44:12
(扶摇子(形意)老师这里有一首诗: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角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胡东行不 足,绿杨荫里白莎堤
老师,这首是的平仄好象不对啊?(低)(泥)(蹄)(堤)都是平声,怎么是这样啊?)
这是诗,不是联

一剑(757679070) 20:44:19
你搞混了

扶摇子(形意)(每边一句每边二句:每边三句每边四句:这些怎么理解啊?)

一剑(757679070) 20:45:10
(黄羽翠衫(平平 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变格?)
变格的句脚,不需要遵守马蹄韵。而且,句中的声律,也是一三五不顾

一剑(757679070) 20:46:14
具体的声律问题,当然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那需要系统地讲。现在,短时间,我们只能解决具体的问题。
比如,你可以就某一个联发问

一剑(757679070) 20:47:44
(禾麦青青  没怎么明白)
这个你当然不可能一目了然
好的,我来说说这个问题。
每边,指的就是上下联

一剑(757679070) 20:49:55
(独酌:老师,对联除了讲平仄,用字、用词讲究平上去入吗?)
平仄问题,就是平上去入问题啊。

一剑(757679070) 20:50:34
(姚黄魏紫:每边一句,二句是说上联是一个字的联,二个字的联)
每边几句,是指每边几个分句,不是几字
是指分句数
大家刚才没有听清,我说的是分句句脚的韵律
也就是每个分句最后一个字的韵律

一剑(757679070) 20:52:00
好,还可以提一下其他方面的问题啊

一剑(757679070) 20:52:35
(扶摇子(形意):不懂啊!)
嗯,没有一下子明白,可以慢慢来
等上了具体的课,会详细讲的

一剑(757679070) 20:53:42
(独酌:我的意思是词不仅有韵,有平仄,还要讲究五音。又比如,诗中押韵句,倒数第三字最好用去声字。对联不这么严格吧)
当然不是

一剑(757679070) 20:54:45
要不,我出一个联,大家对对,我看看如何?
寺角枯梅犹面壁(秋阳) 出句人:秋阳
最好是我评完一个发一个,这样不乱,我今天也累,正好你们也动动脑子,我休息一下,呵呵

捡破烂儿的:
寺角枯梅犹面壁
庭前月色且参禅

独酌:还有一个偏一点的问题,不知可不可以问。古音的阴平、阳平怎么判别?是按今音的读音判别吗(一生为阴平、二声为阳平)?有没有相关的字典可以查到古音的读法?

神候:
寺角枯梅犹面壁
枝头红蕊正苏春
寒冬:
寺角枯梅犹面壁
溪畔新柳频摇枝
文竹清风: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池畔残柳象忏悔
宝贝(全要学):
寺角枯梅犹面壁
岸边翠柳正扬眉
莲子青如水:
寺角枯梅犹面壁
墙头芦苇自摇风
黄羽翠衫:
寺角枯梅犹面壁
溪边翠柳正抒怀
东风:
寺角枯梅犹面壁
枝头清风不听禅
轻点而过:
寺角枯梅犹面壁
佛前莲座也参禅
柳色青青:
寺角枯梅犹面壁
院中红杏欲出墙

一剑(757679070) 20:59:05
(捡破烂儿的:
寺角枯梅犹面壁
庭前月色且参禅)
评:
一,格律无误。二、参禅与面壁有合掌之嫌。三、上联的面壁有所铺成,下联的参禅,则是空穴来风。失了自然。

心语飞香:
寺角枯梅犹面壁
钟楼老燕也思禅
琴剑主人:
寺角枯梅犹面壁
案头古砚可耕田
莲子青如水:
寺角枯梅犹面壁
墙头芦苇自摇风
独酌:
“妄”是不是好些?
易幽散人:
寺角枯梅犹面壁
庙前古槐洗尘缘
琉璃:
寺角枯梅犹面壁-
墙边老柳且随风
采薇:
寺角枯梅犹面壁
塘前老柳也逢春
无尘(关联意境)
寺角枯梅犹面壁
殿堂香火自禅佛(今)
忘机
寺角枯梅犹面壁
灯前木鱼自参禅
扶摇子(形意):
寺角枯梅犹面壁
棚中老马也轻骑。

一剑(757679070) 21:01:04
(神候:
寺角枯梅犹面壁
枝头红蕊正苏春)
不错。无论从任何一个方面看,都是上品。但是,面壁这里有文章。但苏春的意思单了。

一剑(757679070) 21:01:40
(心语飞香:
寺角枯梅犹面壁
钟楼老燕也思禅)
跟破烂的差不多

琴剑主人:
寺角枯梅犹面壁
案头古砚可耕田
江舟碧玉箫: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江心老月欲吻荷
雨燕:
寺角枯梅犹面壁
窗前明月独思乡
五之铭:
寺角枯梅犹面壁
院边翠竹尚倚墙

一剑(757679070) 21:02:42
(莲子青如水:
寺角枯梅犹面壁
墙头芦苇自摇风)
其他不错。主要的问题是,上联借用了“面壁”这个固顶词组,而下联没有双关。

一剑(757679070) 21:03:07
(江舟碧玉箫: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江心老月欲吻荷)
评语同上

轻点而过:
寺角枯梅犹面壁
佛前莲座也参禅
(274975048)
寺角枯梅犹面壁
山边野鹤暗思春
龙七:
出句:寺角枯梅犹面壁
对句:空中晓月只听风
竹韵荷风:
寺角枯梅犹面壁
堤前老柳也思春
捡破烂儿的:
寺角枯梅犹面壁
山中茅舍不修妆
伊伊:
寺角枯梅犹面壁
栏边乱絮欲登台
月牙儿:
寺角枯梅犹面壁
荷边君子尚思蜀

一剑(757679070) 21:04:40
(五之铭:
寺角枯梅犹面壁
院边翠竹尚倚墙)
也是没有双关。若能修改一下“翠竹”这个主体,倚墙改为骑墙,就妙了。
禾麦青青:
寺角枯梅犹面壁
墙头红杏欲迎春今音
姚黄魏紫: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池中残荷只听雨
渔舟唱晚红领巾:
寺角枯梅犹面壁
庭前老柳亦怀春
晓晓:
寺角枯梅犹面壁
松前明月似窥尘
玉蝴蝶:
寺角枯梅犹面壁
庵中老蟾月也思春
白云飞: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江边败柳有心人
月牙儿:
寺角枯梅犹面壁
荷边君子尚思蜀
听风:
寺角枯梅犹面壁
溪边少女叹情怀

铭日:
寺角枯梅犹面壁
山尖红花亦蓬毕
蓬毕生辉  有双关

一剑:
大家静一下,我看了大家的对句,也对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现在,我有针对性地讲一下好吗?
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扶摇子(形意):
寺角枯梅犹面壁
棚中老马也轻骑 这个联也什么问题啊?
渔舟唱晚红领巾:
寺角枯梅犹面壁
龛前老鼠亦临佛
竹隐一肩月:
寺角枯梅犹面壁
佛前黄雀自翻经
今生有悔 意境: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池边新月似梳妆
幽山静听:
寺角枯梅犹面壁
堂中高佛更慈祥
门楼子:
寺角枯梅犹面壁
楼边烂石共苍天
铭日:
寺角枯梅犹面壁
山尖红花亦蓬毕
易幽散人:
寺角枯梅犹面壁
庙前古槐洗尘缘
今生有悔 意境: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池边新月似梳妆
老九:
寺角枯梅犹面壁
门外俗子赏禅音
龙七: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池中静水总参禅
笑弥勒:
寺角枯梅犹面壁
驿边疏柳亦生根
扶摇子(形意):
寺角枯梅犹面壁
棚中老马也轻骑。
姚黄魏紫: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池中残荷且听雨
清风明月:
寺角枯梅犹面壁
屋檐老燕似参禅
素衣斟竹韵:
寺角枯梅犹面壁
佛前暮色已伤神
通通(要学):
寺角枯梅犹面壁
云中老鹤不参禅
湖里巴岛:
寺角枯梅犹面壁
净土道法为修心
落魄._风语:
寺角枯梅犹面壁
阶前春绿正出台

一剑(757679070) 21:10:01
这么多人,我不必一一看了,已经了然,除了个别的几个联友以外,大多数联友的水平,早已过了初级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没有注意到联眼。
寺角枯梅犹面壁――(我看大家出句主要是发现问题,不可能一一点评),大家看到一个出句,首先应该破题,枯梅至于寺角,首先从直观上来说,就象是在面壁,另外,面壁是跟佛语有关的,所以,又跟前面的寺互相照应了,这就是出句的联眼。没有搞清这个,你对再多,不也是错?
、对对仗尺度的把握不准确!
为什么这样说?我看到大家,见了春就对秋,见了梅就对草,我觉得大家有误区!不是不能这样对,而是这样视角太小。对仗的原则是什么?
跟意类丝毫不相关:
寺角 枯梅
定语 主语
大家看,只要是,对准这个结构,就算是对仗了!
对联的限制已经很多,大可不必作茧自缚,所以,我们对仗时,不要出底线即可。我常常说,楹联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限制已经很多,我们更应该把握好尺度。该宽的就从宽,不能再进一步作茧自缚。刚才几位朋友的对句,就太拘泥了。
三,是没有注意到语气的承接!
这一点,大家往往忽视掉了,其实,联高到一定水平,区别就在这些细节中,不可能有什么大的差距。比如:
月牙儿:
寺角枯梅犹面壁
荷边君子尚思蜀
就这个联说吧:上联有个副词,犹,怎样看待这个副词呢?如果你有好的语感,就会发现,这个副词包含着语气,其实对联跟我们平时说话一样,是有一定的语气的,下联同样的地方是“尚”,就给人的感觉承接不是很好了
再看:寺角枯梅犹面壁,寺脚的枯梅,还在面壁。请注意到这里的语气,就读了这一句,应该怎样接呢?你的第一感觉是,似乎应该在下联转折一下。当然,这个是很微妙的。说到底,是大家在对句时有一个误区。把下联和上联分开来读了。其实,上下联应该是一个整体,是上一句和下一句的关系,如同诗里的承接。根源,就在这里!
所以,大家每次对完句,应该连起来多读几遍,这个问题就发现了。
关于对前面几个联的问题,大概就这么多


月牙儿:
寺角枯梅犹面壁
荷边君子尚思蜀
三联:
寺角枯梅犹面壁
碑前无字早空明
龙七: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池中静水总参禅

柳色青青:
一剑老师辛苦了  感谢老师的精彩授课,感谢同学的配合  感谢群主搭建的学习平台


一剑:
哈哈,让大家憋坏了,对不起对不起

月牙儿:
寺角枯梅犹面壁
蓬庐老朽亦临渊(临渊羡鱼)
素衣斟竹韵:
寺角枯梅犹面壁
佛前暮色已伤神

寒冬:
老师,能不能对一下刚才的联?让我们有个参照?


今生有悔 意境:
寺角枯梅犹面壁
池边新月似梳妆

请一剑老师点评一下 谢谢
白云边:
寺角枯梅犹面壁
案前泼墨已留香

南海:
东风无故扰诗绪
晓晓:
寺角枯梅犹面壁
檐头乳燕已啼春
湖里巴岛:
寺角枯梅犹面壁
禅房净土更修心

伊伊:
(一剑(757679070) 21:22:27
所以,我们对仗时,不要出底线即可
我常常说,楹联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
限制已经很多,我们更应该把握好尺度
该宽的就从宽,不能再进一步作茧自缚)
一剑老师的这话是在工对的基础上吗,还是大可以放心宽对的意思

三联:
东风无故扰诗绪
西子为啥乱朕怀
神候:
东风无故扰诗绪
冷月伤情瘦酒人
三联:
东风无故扰诗绪
西子为啥乱墨怀

一剑(757679070) 21:36:53
(扶摇子(形意):老师谈一谈平仄到底是怎么会事,对联和律诗到底有和形式上的不同
这个,绝对不是这样的问答课可以解决的。


小糊涂仙:
东风无故扰诗绪
明月何曾断曲肠
江舟碧玉箫:
东风无故扰诗绪
乱雨有情谱曲魂
三联:
醉水不醉酒
痴联未痴呆
江舟碧玉箫:
醉水不醉酒
忧人也忧天
小糊涂仙:
醉水不醉酒
闻言自闻心
五之铭:
醉水不醉酒
羡鸳不羡仙

扶摇子(形意):
醉水不醉酒
读书不读僵
三联:
醉水不醉酒
爱人就爱家

一剑(757679070) 21:41:43
寺角枯梅犹面壁
枰间月色慢突围
我也只能对到这个水平,惭愧!
这里的突围,跟下棋呼应,同时,突围也是一个固定词组。为了什么问题,刚刚破了联眼而已。其他实在没有可取之处!!
月亮在移动,于是,月色就从棋盘上慢慢移动,如同在棋局中杀出重围

三联:
突破藩篱方证我 高明
楼上的大哥:
对得好 看问题也很深刻 对联高手决不能哗众取宠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 佩服
三联:
可惜不能鼓掌 和上联异曲同工

笑弥勒:
寺角枯梅犹面壁
驿边垂柳且寻花

竹韵荷风:
老师再出一个大家对,老师评.

一剑(757679070) 21:45:59
惭愧的很。有时候,你知道怎样对,但也不一定能对好。因为,对句除了方法,跟需要灵感。

水听音:
寺角枯梅犹面壁
群中一剑在联峰

一剑(757679070) 21:46:54
(琴剑主人:枯梅==月色)
是的,这正是我刚才说的对仗的尺度问题。都是名词性词组,所以,就没有出底线。

楼上的大哥:
一剑 该告诉大家 不是对得快就是高手哟

琴剑主人:
寺角枯梅犹面壁
案头古砚可耕田
笑弥勒:
梅与棋本就是古读书人的两好,两者联系紧密,确是上品
红玉:
寺角枯梅犹面壁
山前流水可清心
水听音:
寺角枯梅犹面壁
琴中剑主别难人(琴剑主人)
琴剑主人:
寺角枯梅犹面壁
胸中大气总怀仁
人情留一线
诗曲上层楼.
扶摇子(形意):
寺角枯梅犹面壁
途中老马不由人
坏坏:
寺角枯梅犹面壁
尘中和尚懒参禅

一剑(757679070) 21:50:17
刚才一个联,引起了大家对对仗的争议。这更让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对仗这一课讲清楚。但是今天是问答,对仗需要两个课时才能讲清楚。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会在以后的机会里,说的透透透彻彻!
请相信我
讲课内容,我会发在论坛里的

柳色青青:
能不能把您的讲义发成帖子,以便没来的、来晚的、还想继续研究的同学学习

一剑(757679070) 21:51:13
今天是刚刚开始而已。今天啊,我是摸摸大家的底。一来,是看看大家的根底,处于怎样的水平,我好对症下药;二来,我看看大家到这里来,究竟有没有诚意学习。现在我看明白了!!渔舟姐请我组一个完整的学习班,我一直在犹豫,不知道大家的想法。今天,我看到大家学习的热情这么高涨,我也决心,为大家讲到底了。不过一两个人的想法和意愿不能代表大家。
这样吧,这样太乱了。要学,咱们正规一点!!我徒弟说:“师父,建议以后用论坛发帖的形式授课,这样会晕乎乎的啊。”有道理。水听音说:“我也不爱上论坛.”我也是!!玉蝴蝶说:“在群里讲,生动,形象。” 我也喜欢在群里!不过,这样太乱了。举个例子,大家是真想学还是图热闹?我也觉得这里的气氛很好。但是,我定期讲课,你们能那么准时吗?作业在哪里批改?
要学习,气氛很重要。这里的现场课,我是一定要上的!!---但是,我们需要一个平台,一个不受时间限制的平台!这样,只能是图热闹。不受时间限制只能在论坛。好了,我提一个方案,大家同意的就照着办,现在先请安静:
一,我每周六在这里现场授课。
二,为了照顾不能按时来的同学,我把讲稿发到论坛上,大家随时可以看。

大师易:
一剑清风肃
三联:
一剑清风肃
大师易理深
水听音:
一剑清风肃
多嘴笑语柔
大师易:
一剑清风肃
两行大道回

轻点而过:
周六也是晚上?

柳色青青:
感谢老师授课  感谢同学们配合  感谢群主的平台
感谢MTV 感谢CCTV (哈哈)




附:
第一期楹联讲习班暂定教学大纲
一剑主讲


一、楹联的基本格律(启蒙篇 自修),
1、声律(采用论坛主题帖形式进行补课,由学员根据个人情况自修,不占用群现场辅导时间)
2、对仗 (主要讲解对“对仗”的尺度把握)
二、意境联对句(初级篇 必修)
1、意境联对句的基本原则和禁忌。
2、意境联对句的布局谋篇。
立意的关联性

b
“联眼”的解读和切合

c 风格和气势的关联性
3、意境联对句的意境提升(如何增强对句的美感)
a字句的锤炼
b内涵的丰富
c语气的衔接
三、成联(提高篇 必修)
1、成联的审美要素
2、多分句长联的特殊格律要求(包括领字的声律、自对以及分句句脚声律).
3、成联的布局谋篇
四、机巧联应对(扩展篇 选修)
五、无情对应对(扩展篇 选修)
六、诗钟(扩展篇 选修) 原则上,每周六发出相关授课贴,并在群里同期现场授课,具体每个环节所占的课时以及授课方式,将随后制定。








[/wmv]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
发表于 2008-4-12 20:23:22 |只看该作者
12.4.2008第一讲:如何把握对仗的尺度(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大家好!

    开课前,首先请大家再次阅读教学大纲,以了解我们这一节课在学联的道路中所处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有两点必须提前强调一下:
       一、今天所讲的“对仗尺度的把握”,并不是讲对仗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而是对对仗基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我讲这堂课,是建立在大家对“对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基础上的。如果是从未接触过对仗概念的学员,建议先请自修过基本知识后再来听课。(此帖常挂,永不失效)
   二、讲这一堂课的目的,不是给大家在对联过程中制造更多的束缚,而恰恰相反,
是为了让大家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以极大地拓宽在对句时遣词造句的空间!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
发表于 2008-4-12 20:24:00 |只看该作者
本课导语:
正确把握对仗的尺度,首先要走出两大误区,树立两个理念,认准一条底线。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4#
发表于 2008-4-12 20:24:32 |只看该作者
一、首先要走出“只顾单字词性,不顾结构”的误区,树立起“结构是判断对仗的第一标准”的理念。

    之所以这样提倡,并不是说要抛开词性不顾。

   
    不可否认,对仗的初始要求,还是针对词性来制定的。但是!词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灵活变化的。我们平常所说的某个词的词性,只是它的常规词性而已。
   
   比如“流水”这个词汇。单看这个“流”字,它的常规词性无疑是动词,但在“流水”这个词组中呢?它的实际含义是“流动的”,是来修饰“水”的,因此,便具备了一种形容词的特。如果我们不管语境,而是一味地以常规词性来以字对字,那么是不是可以对成“吃粥”呢?不同样是名词+动词的组合吗?---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说,以单字词性来判断是否对仗,是不合理的;所以说,以随时变化的词性来作为衡量对仗的标准,对一个文字感悟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来说,是不容易把握的。

    那么,我们可以在心目中暂时把“单字词性”这个概念淡化掉,而是树立起一个“整体结构”意识。

    仍然拿流水为例。首先确定,流水是一个偏正词组,那么,春光、和风、真情等等偏正词组便都可以成对;相反,喝粥、登天、写诗等等这些单字看起来词性工整的词组,反而整体上是不工整的。

    强调一下,这是针对一个词组来说的,那么我们把这种“结构意识”扩展到整个句子当中呢?那么对仗的尺度就可以进一步地放宽一些了。
  
    这就又涉及到对仗的第二类误区。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5#
发表于 2008-4-12 20:25:06 |只看该作者
二、走出“对仗必须小类互对”的误区,树立“重整体结构、轻局部结构”的理念。

   什么叫小类互对?小类就是指“意类”,比如:天对地、春对夏、牛对狗等等;什么叫小类互对?就是不但对准了意类,而且非常工整地应对局部的词组结构,比如:蓝天对绿地、初春对盛夏、黄牛对黑狗,大家在初学联时看到的启蒙读物中,大概经常见到这类内容。



   诚然,这样的应对是工整之至的!但是,对联需要这样“极工”吗?否!完全不必要!

   所谓“大工反拙”,这样应对,工则工矣,但不象是文学艺术,而象是文字游戏,徒显刻意、死板!

   何况,楹联的格律限制已经很多,若是在对仗上再这样刻意求工,哪里还有拓展意境的空间和余地?

   难怪许多初学者抱怨工意难以两全,原来,是我们自己误读了对仗的尺度,人为地给自己设置了太多的羁绊,这,何异于作茧自缚?


   我并不是批判“楹联启蒙读物”,事实上,在还未接触过对仗这个概念时,启蒙读物这样引导,很便于初学者在脑海中建立对“对仗”的初步认识。但是,随着楹联水准的提高,这样的引导,就等于误导了!

    那么,正确的对仗理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彻底淡化意类概念,并且。重整体结构、轻局部结构”。

    如果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对句的整体句子中,前面所说的“流水不能对吃粥、登天等等”,就也不是绝对的了。如果在整体结构对称的情况下,“流水”也不是不可以对成“登天”!

    比如,“登天/非/易事”,在这个句子中,单另看“登天”,这是一个动词性的动宾词组,但是从整句的角度来看呢?

     登天---主语,非---谓语,好汉---宾语。我们便会发现,“登天”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事件,具有了名词性词组的特征。
    那么我可以应对成,“流水/如/更年”,如果不考虑关联性(那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单单从对仗来判断的话,就是成功的!
    由此,我们便可以总结出一条对仗的底线。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6#
发表于 2008-4-12 20:25:42 |只看该作者
三、对仗的底线
     

    所谓对仗的“底线”,就是对“对仗”的最低要求。
  
    我们把握这条底线的意义何在呢?

    我在许多场合都常说,“楹联,是一门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对于楹联来说,格律、关联、意境等等,已经对我们的创作限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而这些条条框框,都是规则使然,无法逾越的,那么,我们只有找到这些规则的最低要求,才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限度地拓展空间。

    这条底线好比是跨栏比赛的竿尺,你只要刚刚跨过这个竿尺,就算是过关了,剩下力气来,你可以用在速度上,没有必要为了跳得更高而影响了速度!

   同样,你也没有必要为了对得更工整而限制了自己在对联意境方面的超越!

   这条底线,就是整句的成分结构!

   举例:笛里/村乡,风/剪/炊烟/断

    首先断句,划分第一层大结构。
     
   第一分句:笛里--定语,村乡---主语,合起来,是整句的地点状语部分。

   第二分句:风--主语,剪---谓语,炊烟---宾语,断---补语。

   我的对句是:坡前童子,鞭抡落日圆。大家运用上面说过的两个理念看看,这个句子是否合乎对仗的标准呢?是否在对仗的底线之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7#
发表于 2008-4-12 20:26:15 |只看该作者
作业    一、请大家也运用今天讲过的两个对仗新理念,应对一下这个出句:笛里村乡,风剪炊烟断。这就算是这堂课的专项训练题吧。请把应对发在“专项训练场”,之前请认真阅读发帖规则。

  二、意境联对句练习20句,练习区地址:http://www.027bbs.org/forumdisplay.php?fid=89

最后声明一下:学习靠自觉,无论是听课还是专项训练和作业,校方都不作任何硬性要求!!一切随意!!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8#
发表于 2008-4-28 00:51:56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关于“隔”(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一章/第2节)b) ~- p7 l
      大家好!今天的课题,是关于“”。1 r& g4 P1 Q) e2 q* ?  Q& V( o: c

@1 P4 C# P
     学员中有许多人都对楹联接触时间很长了,想必对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是,大多数人对“隔”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上,是非常模糊的,并没有深入地去认识,因此,在实际对联过程中,许多人经常犯“隔”的毛病,并且是犯了还浑然不觉!4 G1 y; ]; U) K0 Q8 ]; `' G' X2 I  ~1 m

  大家一提到楹联的禁忌,首先想到的是声律失误或者对仗不工,其实,这二者,只是楹联在形式方面的禁忌;对于楹联的内涵来说,最明确的禁忌就是“隔”和“合掌”。
  如果把失律和失对比作联的外伤,那么,隔和合掌则相当于联的内伤。3 u8 R. H, F* e2 l, f8 y# y0 f) X; t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9#
发表于 2008-4-28 00:53:12 |只看该作者
一、关于“隔”的定义     先来说说这个“隔”。
   
% E5 t& \4 K7 ]! ]
     什么是“隔”呢?* M" K6 K5 Q: r* q- z2 l: ]7 K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在跟我聊天时总共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说:今天的天气不错啊;——接着第二句又说:我的电脑质量没问题
   大家一听,就会觉得这两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后一句跟前一句几乎没有任何逻辑衔接。听到这样的话,我一定会在心里想:你的电脑质量可能没有问题,但你的人脑质量一定有问题!
    其实对联也是一个道理,它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人连接说的两句话。( _& K/ y) V# C* b

S: u
     如果我们把这两句对话当作一副上下联,抛开对仗因素不说,如果从内涵方面来看,那么第二句话所犯的毛病,就是“”。
c; j6 u4 s
    现在大家就明白了,所谓“隔”,也就是上下联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 m$ D2 t# x* A# S6 A
" E3 t% Y& \+ l/ P2 ~2 R
    请大家现在进一步地理解一下对联的涵意!所谓“对联”,就既包括“对”,又包括“联”,对,指的是词性、声律等形式上的对称,而这个“联”,指的就是上下联之间的“关联性”。
4 F# i% o  _
     这时,如果我再给“隔”下定义,大家就很好理解了:“对”而不“联”,谓之“隔”。( P1 y1 u- ^, d4 q; g$ b% v
4 j8 V# ]* Z$ C
     大家现在回顾一下自己对过的联,是不是经常“对”而不“联”呢?是不是经常出现“隔”的毛病呢?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0#
发表于 2008-4-28 00:54:30 |只看该作者
二、如何从根本上避免“隔”     要想在实际对句中有效地避免“隔”的毛病,我认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首先要树立这样两个意识。9 T7 O+ @" r! M" ?! Y

     一、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 P; t# E: |0 Z, s" R

) L" i& _/ _* c8 g" G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人一味注重对联的外在形式,而恰恰忽视了对联的这个本质,以至于舍本逐末。其实,对联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只不过是用楹联的特定形式包装了而已。既然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那么就必须首先注意到说话的合理性连贯性,然后才谈得上其它。
h
     二、上下联,应该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
( T3 X+ q2 w& n
    大家刚刚开始学联时,都没有先接触成联,而是从应对开始,久而久之,就进入了误区,潜意识里,把对句当作是对出句者作出的一种机械反应了。你上联说春,我就对你个夏;你上联说东,我就对你个北。——不是一个人说了两句话,而是两个人在顶牛抬杠。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联本身起源于律诗,是律诗中相互对仗的一组句子。后来,才逐步从诗中分离出来,独立而成一种文体。后来,句式从最初的五言和七言发展到现在的句式多样化,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联。从楹联诞生起,上下联就原本是一个人发出的两句话。后来虽然出现一人出句,另一人对句的形式,但本质并没有改变,虽然是另一个人对句,其要求还是要让对句者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来“续话”,而不是另起炉灶、分庭抗礼。
     如果你具备了这两个意识,那么在对句之前你首先让自己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去构思,许许多多的关联性问题都会迎韧而解!8 t8 T  ~! A+ U( h, d0 p

            现在,你再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以前那些不关联的对句,你便会发现,它们从单句来看也许无懈可击,但跟上联合起来一读,便有一种“语无伦次”之感。
    最后再强调一次,树立这两个意识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判断上下联关联性的前提和基础。今后讲到合掌、立意的关联、场景的协调、语气的承接等等方面,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1#
发表于 2008-4-28 00:57:03 |只看该作者
关联性包含的因素很多,比如:立意的关联、场景的和谐、语气的承接等等。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们将一一展开来讲,这一课,算是先让大家了解一下定义,打一个基础。另外,掌握这一部分的关键,是大家在实践中不断矫正自己的意识,改变固有的思维习惯。因此,我也不必多讲,把重点放在大家的实战练习上。
作业如下:! J1 @3 X& S* a: v$ r3 C
/ R) W1 g% h1 e6 q- N6 b- D+ S* w
        一、“关联性”专项训练题五个(这次有意加大了力度)。; t8 X. D- }  ]


                  a   一卷西风堆稻浪(出句:杜撰)/ _/ X! L2 W% A, M% a
# q( A9 w: B9 w; o
                  b   尘心同露淡   (出句:一叶南飞)* h& S% W: N  U. u
0 P1 [$ a4 X7 ?1 x
                  c    又见菊花如故友 (出句:樵夫)
                 d   布谷声中春隐去 (出句:秋阳)  F2 @* n9 o2 U% m2 ?* e

                 e    燕去门空掩      (出句:一叶南飞)# P6 ^) w/ b4 S. H8 `- t* Y
2 B& C5 t8 e7 S
说明:4 u" ~, g7 n( K# p5 x
1、专项训练题,一定要发在专项训练区,并且遵照规定的格式要求(参见http://www.027bbs.org/viewthread.php?tid=529&extra=page%3D1)。否则,会给指导老师的操作带来很多的不便。这次如果有不按格式提交的,恕不指导。(在这下面跟帖的我也假装看不见)
  D  f# R( E6 B3 r
4 [6 R  a: x$ o( c, M! `- W+ x
2、所有的训练题必须在周三以前提交,给指导留出时间,过时不候。9 m. y$ T' t! }
' f, S1 ^. R) k9 B  C, z/ z* @
$ g" }9 @5 L# @. @; |) X8 o" |
3、因为是专项训练,题量又多,对于过关的对句我们就不必加详细评语了,大家只要登录论坛,就可以在短消息中收到过关的通知和简要的评语;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对句帖标题颜色的转换来得知自己的过关情况:紫色为优秀,绿色为过关;橙色为不过关,希望及时回到这里来补课,并补交训练对句。9 ]7 q- s, G2 e2 v0 S! ?+ R% ^' R
1 ?" s. M% S# W# \/ A
   二、“对句练习区”应对出句20个这个属于自我练习,就不作点评了。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2#
发表于 2008-4-28 01:05:05 |只看该作者
第三讲:漫说“合掌”(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一章/第3节)    “”和“合掌”,是楹联在内涵方面的两大禁忌。上一堂课讲了“隔”,这堂课自然就讲到“合掌”。
   开课之前,请再次领会上堂课讲过的两句话,以调整心态:8 N0 E% _7 ]+ _: l" j

    一、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 U1 {' k1 X% d/ p' h6 J& G# O0 d
    二、上下联,应该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
r) _: \6 [, ~
    既然楹联首先是一个正常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那么我们不妨还是从日常生活语言入手,来认识合掌。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3#
发表于 2008-4-28 01:06:58 |只看该作者
一、明显合掌   上一堂课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人连续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
    今天天气真晴朗
/ f" C4 y7 B) |# G2 P1 C
    第二句是:# y$ U# u( d4 t
( Q  M9 F! K/ E
    我的电脑没有问题
b6 B8 ?4 e5 g5 X, s1 w
    我们说,这两句话毫无关联,犯了“”的毛病。那假如我第二句这样说呢?
Q5 c9 y/ i% @7 P9 {  X0 s9 i7 ]
    此日人们很高兴7 i" N  W/ J! B. V" @

   这次肯定是不“隔”了——天气好,人们的心情就好,是很顺理成章的两句话。——但是,今天跟此日,明明是一个意思,上下句连续说到两个“今天”,是不是显得你说话太啰唆了呢?/ \: ^+ e: x: y& y/ V
如果以对联的眼光来看,这里的“今天”和“此日”,就是一种明显合掌的突出表现。
    类似这样的连续两句话语汇重复,在一般的日常用语中当然不是太大的毛病,顶多给人感觉你说话不够简练。但以对联的眼光来看,就是布局谋篇上的失败。这是因为,对联讲究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尽可能多的内涵,其语言表述空间本来就非常狭小,甚至恨不得每个字都能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如果再把有限的空间浪费在重复的语汇上,岂非“三石一鸟”之举?3 c9 I$ Y! Q' [) M$ g% |5 [" D

     那么这句话怎么接才好呢?如果是直接把此日去掉,从对仗角度来看结构又不完整了。
     这时就有许多人开始慨叹,隔也不行,合掌也不行,对联的限制太多了。事实上,对联本来就是一种在夹缝中求拓展的艺术。
不过,只要你稍微开阔一下思路,变换一个角度,还是可以拓开一条路。比如你可以改成这样:/ J9 v/ v$ Q# [" l% M) _- N

     街上人们很高兴
     枝头小鸟很欢乐
     野外花儿很鲜艳
" p( c+ Y4 _$ F: v7 a9 f1 f
    等等等等
   (郑重声明,以上仅仅是从关联的角度来举例,并没有考虑声律等其它方面,万不可作任何断章取义的理解,更不可因为死钻牛角尖而忽视了本课的要义!!)
     上面讲到的合掌,只是一种很明显的合掌,我们姑且称之为“明显合掌”。许多人对合掌的认识,其实都只是刚刚触及到“明显合掌”这个很肤浅的层面上!如果以此而自认为了解到了合掌的全部,则无异于管中窥豹。事实上,更多的合掌现象并非如此“证据确凿”、一目了然!
   否则,在楹联的评判中怎会对合掌问题常常有无休无止的争议?又怎会出现“合掌之嫌”这样一说?+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4#
发表于 2008-4-28 01:08:24 |只看该作者
二、合掌之嫌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合掌之嫌”,看看联句究竟是如何沾上这样的“嫌疑”之名的。# C, _( y+ M, v& C9 i  I
3 r) Q$ B4 {; q4 j0 o
    冤有头债有主,再复杂的问题,只要揭开了它的面纱就能说得清楚。我们不妨还是把笼罩在楹联头上的那一层面纱揭去,把它当作一句大白话来解读解读。
! Y5 A0 o# ^4 S

    第一句还是那句话:
    今天天气真晴朗!
l& j) r) V  w3 F
    这次考虑到了“隔”和“明显合掌”等等问题,第二句换个说法:
a2 e9 D# b" f( T+ a
    空中没有一滴雨!(暂不考虑对仗)" E9 b: c7 ~) S2 D( P

   这次,两句话中是不是没有任何相同涵意的词汇了?
    是没有了,但仍然是一种合掌!前面既然已经说了天气晴朗,还用再强调没有下雨吗?你虽然没有使用任何相同的词汇,但你这一句话整个等于是废话,这简直比局部的明显合掌还要可恨得多!* g  U8 c6 `$ ^# D9 C1 b/ `( G. W
   

    ——现在我们再次回忆上堂课那几个观点:“对联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是一个人连续说出的两句话;对句要站在出句者的角度上构思”——试想,如果你是个正常人,你愿意这样说废话吗?但往往是平时很明显的道理,一用联的形式来表现中就糊涂了。9 g$ M& ?" ^3 Q" |7 T5 ]" Q
0 }- m9 q& l, S* ?3 b  p
    当然,这个例子中的合掌还是很明显的,几乎还扯不到“嫌”字,合掌者还可能更加“隐讳”和“含蓄”。比如:
" D& `( q) a3 _' J  F
    空中云彩很稀少!
a; O: C8 C" V: ~
    或者说:
  

    门外阳光很明媚!8 R% W  p$ v, ]4 a. x/ c
   

  等等等等,无论怎么变化,说来说去,表达的中心思想还是没有脱出“天气晴朗”这个范围!对于第一句来说,这样的接话,无疑还是废话一句!
0 J- S1 ]+ l; z& [1 ^  S! n" h; W9 G0 ]6 P
   既然是废话,说它还有什么意义?: F8 C% O: ?% P' d; c
4 _" ^+ z. S' q, d
   如此看来,在评联时“老夫子”给你来一句文绉绉的“此联有合掌之嫌”,应当算是相当给你留面子的了,如果说的不客气,你这就是:变着法儿说废话!
n. }$ _1 R% g) g- r# s
    以上的举例,还是未能真正触及到最难判断的合掌,其实在平时还有许多隐蔽性和伪装性更强的合掌联,等碰到具体的联时再说吧。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5#
发表于 2008-4-28 01:09:07 |只看该作者
三 总结      听了“隔”再听“合掌”,你就会发现,“隔”和“合掌”正处在一条线的两个极端。恰如一座桥两侧的栏杆,我们的正确选择是走在两个栏杆之间,否则你除了落水,恐怕别无选择。

    这又再次印证了我常说的那句话:楹联是一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如果单就楹联的关联性而言,我们不妨说:楹联必须在“隔”和“合掌”的夹缝中求生存

     上下联正如一对夫妻。如果两句话连平仄和对仗都格格不入,就如同两个人门不当户不对,根本进不了一家门;如果两句话虽然貌似对仗工整声律协调,但内涵毫无关联、“隔”得太远,那也只能算是一对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夫妻;但假如这对夫妻的性情脾气、举止言行完全一致、如出一辙呢?这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谁愿意找一个自己的影子作配偶呢?事实上,只有情投意合、性格互补的夫妻,才能称得上玉配!# M# `'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6#
发表于 2008-4-28 01:11:35 |只看该作者
附:对于一组合掌联的评判,供大家参考(转自一剑博客)
出句:参透秋风山剃度(一剑)' W( [0 |8 a, X2 h; I! _  z
/ Y% H. `' ?9 {& H4 [  `
○悟空禅语神飘飞(静静独品)
评:“神飘飞”三平尾,声律之大忌;对仗工整;悟空合掌;全句平铺直叙,缺乏必要修辞,未得联之三味。

○顿悟禅机云升仙[执迷≮不≯悟]
评:对仗工整;生动有趣;但“顿悟禅机”全部出律,“顿悟”合掌,升仙比喻恰当但用词欠稳

○悟懂夏雨海随缘(醉侠)

评:对仗工整;“懂”出律;场景美丽,画面生动;然“海随缘” 不知何指;“悟懂”用词生涩,显然是刻意求工而对,反与“参透”合掌

○悟通一剑缘未了(阿兜)
评:悟通合掌。下联以“一剑”入句,可谓最有人情味的一个对句,哈哈。希望与君缘未了。
$ c- r$ h4 \1 ?& D

○修成正道水皈依(花木一郎)
评:对仗不但工稳,而且无丝毫刻意之感;行文流畅自然,表达清晰,气脉贯通;借物言志,与上联关联密切,且意境优美高远;更妙在于“修成正道”双关,但值得推敲的是,“修成正道”与“皈依”应该孰先孰后?剑不懂佛理,不敢妄断逻辑是否合理。皈依合掌(与剃度意思相近)。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7#
发表于 2008-5-9 00:37:49 |只看该作者
第四讲:意境联对句的立意构思(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二章/第一节)中级部分:
                                 第一篇:意境联对句
@- r) E
                     
                           第二章:意境联对句的布局谋篇' Z: @' H5 H% F6 X
            , q7 L" g4 M3 p2 x
           前面两课分别讲到“”和“合掌”的有关问题,仅仅是让大家对意境联的关联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概括性的了解。从这一课开始,我们将分别从立意、取景、风格、语气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入手,更加深入、细致地接触到关联性。说到底,对句的布局谋篇 ,实质上就是在解读出句的基础上,运用关联性的原则对对句进行整体构思。       ' q3 x+ |. W0 d- A1 N" L

                                           . h7 r! r: M: C8 i  [
                                                  第一节  对句的立意构思
        前言:对句在立意方面可遵循三种构思方式,或者说是有三种思路可循,在楹联学中分别被称为:正对、反对、流水对3 ]1 m$ P+ i/ L+ K, r

        在此郑重强调一下,正、反、流水三种对法,是针对构思方式而言的,不是针对对仗而言的!对句无论采取哪种构思方式,都必须严格遵守楹联的声律和对仗原则,否则就称不上是对联!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8#
发表于 2008-5-9 00:40:24 |只看该作者
一 什么叫做正对        所谓正对,就是成联以后,上下联之间在逻辑上是一种并列关系。

        事实上,只要是刚接触到对联的人,在对句时都会下意识地运用到这种正对的思维。: \# ]: `; i1 {
        为什么大家一开始就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呢?原来,我们对于楹联的最初认识,基本上都来自于春联。
# Y4 j' p) b/ H& i
     比如:     天增日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b5 d& L6 r3 f. z

                       天开美景风云静
                      春到人间气象新'

                        旭日芝兰光甲第0
                        春风棠棣振家声* * h6 ^: w( `2 Y6 o
                         芳草春回依旧绿
                         梅花时到自然香
C: Y  n: {& s3 o
                         春趁梅花香里到
                         福随爆竹暖中生

           这些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上下联各自有一个或几个不同的描述主体,比如,第一个联,上联的主体是天和人,下联的主体是春和福;第二个联,上联的主体是风云,下联的主题是气象。最后一联,上联的主体是春,下联的主体是福。然后,上下联沿两条线展开,互不交叉,互不联系,成为两条平行线。

         这样,上下联就成了两个在逻辑上完全处于并列关系的句子。这就是标准的正对。/
# z* a9 K2 C) r6 ]. W
         但事实上,对句的构思并非只有这一条路可走。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9#
发表于 2008-5-9 00:43:10 |只看该作者
二、什么叫作反对          有正必有反。对句的思维,也可以是逆向的。$ u' |- b, }) f7 T9 [# {

          成联之后,上下联在逻辑上形成一种转折关系,这样的应对方式叫做反对。- D9 A& C9 Z, z
4 G4 ?% J  F+ ~6 D% ~( U1 i
         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   - ^" v9 D6 }7 E' ?+ R8 r. J
                    俯首甘为孺子牛2 e% J0 B& k( j3 S+ I

                  无可奈何花落去; b+ c3 [! Z! A; E
                   似曾相识燕归来( n1 A) ]$ r3 w) C$ Y; z" r
0 A' E& K/ Z: @
                   花残犹可待    (出句:不详)
                   心死更何期?(对句:一剑)
( a+ U& e# r$ i: E' f
                  花开只三朵      (出句:不详); I$ W7 Q* _; S& k' ]8 Z
                  我等已千年!  (对句:秋阳)
! w1 m' }# H- v+ G' h- f
                第一副联中,两种不同的态度形成了明显的反衬;第二副联,失望之余,新希望陡然再生;第三副联中,下联异军突起,突然提出反问,几乎令上联猝不及防;第四副联,“三朵“之微与“千年”之长形成鲜明对比,加上“只”与“已”的语气反衬,使转折的意味达到极致。" _7 h5 b0 C5 s8 Y
  N# v. v4 B" M4 \5 v' W0 L
              可见,这几副联,上下联之间在逻辑关系上都形成了明显的转折,属于标准的“反对”。
!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0#
发表于 2008-5-9 00:46:58 |只看该作者
三、什么叫流水对所谓流水对,就是成联以后,上下联之间在逻辑上形成一种顺承关系。8 ^0 n  R' ^, w- U* {/ U
9 }9 v' z+ s- z+ a9 ~
        比如:散下珍珠遗旧友
                  斟来琥珀话离情  (对句:杜撰)
                 对镜不知人是我  (出句:云中君)
                 仰天更叹岁如刀 (对句:一剑)2 v) P- X+ D, [1 D; C
& h3 |3 o+ ]' z0 |
                  又见菊花如故友    (出句:皖南樵夫). E2 w0 j3 Z6 }6 `  ^( V+ S
                  聊将秋赋代黄封     (对句:一剑)) Y- v/ X7 F2 I; }4 l5 Z, I$ J

                第一副联中,上联写,见到老朋友后流下了眼泪(珍珠指代眼泪),下联接着写,端出酒来招待老友,互诉别情(琥珀指代“酒”)。

                    第二副联中,上联写,看到镜中的人(老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想必是脸上多了许多皱纹),下联接着便有了慨叹:岁月象刀一样在人脸上刻上了痕迹!/ A( w/ d+ j) e9 P5 V, L* w

                 第三副联中,上联写:又一次看到了菊花,如同故友重逢;下联便沿着这条线索往下发挥,说是写了一篇“秋赋”来代替美酒来招待“故友”菊花(“黄封”是酒的别称)。# ]% H  A2 b& g" i

            从这几副联中可以看出,下联是对上联情节的一种延伸和发展,上下联之间是一种顺承的逻辑关系。这样的对句构思方式,我们称之为“流水对”。
: v6 i4 V8 w) A) t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1#
发表于 2008-5-9 00:51:36 |只看该作者
四、走出几大认识误区对于正对、反对、流水对这三种构思方式,许多人在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必须一一指出:

1 )无论采取何种应对方式,都必须严格遵照楹联格律       许多人在运用流水对法时,都往往置对仗原则于不顾,并且振振有词:我这是流水对,可以宽一些!
   
7 A/ N# D( \! Q9 K) s" G% L- K! u
       岂止是流水对?任何联在对仗上都可以“宽”,但宽的尺度是什么?宽,指的是刚刚处于对仗的底线之上,并非不要对仗!学员中如果有这种错误观念的,请立即去第一讲的授课贴中去补课,在充分认识了“如何把握对仗尺度”之后,再来这里。
   

      何况,流水对在对仗原则上并无任何“特权”而言!再次强调,正、反、流水三种对法,仅仅是针对构思方式而言的!对句无论采取哪种构思方式,都必须严格遵守楹联的声律和对仗原则,否则就称不上是对联!
    请再次分析以下三副流水对的结构,可有丝毫不工之处?/ h+ U6 h- Q' s/ u- H' ?7 G  J7 x# ^7 _

                   散下  珍珠  遗  旧友3 k$ S' ^. z$ U4 `, [; K$ T
                  
                  斟来  琥珀  话  离情  ' r5 L9 v6 W1 j4 d2 `% O& N6 B
              6 g, m( p. l; ?/ o; _

                   对镜  不知   人是我
                / i/ ^8 C0 \: M6 C# f0 X% t% b
                   仰天  更叹   岁如刀
D! J* ^
                  又见   菊花 如 故友   
                  聊将   秋赋 代 黄封
    ! e2 n8 _2 P7 {4 g" m/ h8 H
     

        由此可见,流水对与工整并不矛盾。* i+ d2 \) L# l& H- T3 y5 V5 \

      当然,由于流水对在形式的对称和情节的顺承上必须同时兼顾,使得对仗的难度大了许多,对应对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是一种更大的考验,这也是事实。但规则毕竟是规则,建议对仗基础不是非常扎实的学员,宁可不用流水对, 但决不能以滑出对仗底线为代价。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2#
发表于 2008-5-9 00:53:01 |只看该作者
2)三种应对方式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应根据出句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诚然,“反对”和“流水对”的难度大于正对,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反对和流水对可以使意境得到极大的提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U! N& h8 s0 \5 \* e
# J+ k* W# p! T7 J7 t- U  t
         但是,并非所有的意境联都适合采取反对和流水对,尤其是流水对,需要上联留下一定的情节发展空间,若是一味刻意为之,则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还是老话,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
   
1 }9 \( E7 n2 r" \
      一般来说,对于以静态写生为主的,没有明显的说理议论,也没有明显情节发展空间的出句,采取正对并不等于就落了下乘。
     
2 B! n* \/ y1 b

              例如:云抱幽石静 (秋阳)) \) j- j# Y. y
                          溪流古月明 (一剑)
      

         对于这类出句,若是能够对成“反对”也无不可,但正对并不见得就输了一筹。若是殚精竭虑地非要对成流水对,不但很难做到,而且也实在没有必要。
        

V( u, V3 p) c; {5 c
          对于富含哲理意味的出句,反对往往比正对更有效果。/ Q; Y) E4 d  S0 p* j
        
2 L4 V9 w. z, j; Y$ `+ l( P
           对于富有故事化和情节化的出句,当然是流水对更胜一筹。3 G, p0 B& v0 _2 L# ^
      
" g: {4 B% u9 g, n7 N& b
           当然,这些都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使得某种应对方式成了最佳选择。* F: _" }+ T, Z# p. O( ^, m
  
3 J+ q8 ?: f* \! y" p# p$ b
                     例如:  花残犹可待    (出句:不详)
      
$ \7 X3 D6 l: f& c' [- m; l
         大家好好品味一下出句者的语气,就可以发现出句的话不但未说完,而且似乎期待着后面有一个转折。这时以“反对法”对之,似乎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M# w$ n9 a) B
                   再比如: 又见菊花如故友1 \$ F% \: [% w3 }2 Y
        
; ^9 G5 i" o. _" F

          一个又字,表明了这句话并未说完,至少在语气上的不完整的;而且,情节也分明刚刚拉开序幕 ,期待着你去补充、完善和收尾。这时,你若不采取流水对,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这个选择,分明是出句者对你的一种暗示!
   
  Y* _/ l6 q6 V, ^4 ~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次回顾第二讲里那句至关重要的话:3 F# M5 d/ b$ G" W
           

          上下联,应该是一个人说出的两句话;对句,必须站在出句者的角度上去构思。* s- [7 i! j* P* H4 V
   

          如果你在对句时能够真正地具备这样的意识,能够与出句者作一番心灵之交,许多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2 A. Y1 X7 P, g8 _& G  W9 a) M* k
   

         文学中的许多事,都来自于感觉,不是理论能够说得清的。因此说一千道一万,准确地感受出句者的心境才是最根本的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3#
发表于 2008-5-9 00:55:09 |只看该作者
3)“正对”与保持“场景的关联性”并不矛盾         在采取正对法时,上下联的描述对象和主体往往是不同的,而且,两条线平行展开。更何况,还有合掌的禁忌。于是,许多人有了误解,认为正对就难以避免“景隔”。+ M% o6 Y9 |4 y9 S& d7 X2 w; [
      

        其实并非如此,虽然是描述两种不同事物,但可以放在一个共同的大背景里;虽然是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但可以置于一个共同的平面内。% L5 a/ {# M3 S! R* z4 [
   

        还是以前面的联为例:# ~, V% Q1 }+ G6 T- c9 B6 w5 h
            

             云抱幽石静 (秋阳)
              溪流古月明 (一剑)
' d8 Q! k& ^0 N* n& t1 q/ C( y. B7 [
   
  `3 u- {* z4 O/ ^5 i6 P
          云是云,溪是溪,石是石,月是月。不同的景物,但分明可以放在一张图画中。( Q- C" s' B- K8 h
   
' e: g- ?% E4 c" D9 s5 x9 C
       关于场景的关联性问题,将在后面的“取景和谐”一课中进一步详细讲述,此处仅略微提及,是为了防止学员的思维产生混乱。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4#
发表于 2008-5-9 00:57:38 |只看该作者
4)“反对”与保持“立意的关联性”并不矛盾         ; V) t3 {! j1 S# B: d
        在采取反对法时,由于上下联处于转折关系,许多人误以为,这样的对法颠覆了“上下联立意必须关联”的法则。其实,这是对“反对法”的误读。* P: O3 D$ ?4 u

      反对,并不意味着上下联的言论互为矛盾。其口吻的变化,是建立在叙事和说理的角度产生变化的基础上的,其言论立场并未有丝毫改变。2 O) t3 Z6 e) A! }5 ]3 `# ^
   
- \+ C2 C4 G9 ~3 w% ^) H- N
       比如我上联形容“天使如何如何美丽”,这跟我下联形容“魔鬼如何如何丑恶”并不矛盾,我若在下联的语言中表达出“天使丑恶”的观点,那才成了矛盾。  Z7 X: ]1 A4 T6 [5 }
   
$ {% ~0 I5 a# C0 v4 \- |" x
       这个问题不难理解,提出来仅仅是为了帮助大家清晰概念,没有必要多说。%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5#
发表于 2008-5-9 00:58:36 |只看该作者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有几句题外话说一下。
T  h( @- @* ?* G! V/ O
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莫说清华北大,即便牛津哈佛,教学质量再高,也有毕不了业的学生。这一方面是个人的悟性决定的,一方面是个人的学习态度决定的。汉武联校面对的不是一两个学生,我们建立的一切体制只能是为了适应大多数人。你跟得上进度,就可以顺流而上;跟不上,就只有多抽些时间,比别人多摇几下橹,而水,是肯定无法为你一人停止流动的。
二、现在的专项训练方法,我个人认为很合理。因为,对联要想达到一个高度,包括方方面面的因素,学校不能填鸭,文学底蕴的积累只有靠个人来完成。学校能做的,是培养学员树立正确的楹联理念,引导学员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每次只针对一个专项进行指导,一次养成一个正确的思维习惯,更有助于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相反,我若每次评联都全面涉及,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每个面都不扎实。那种“专项强调”的效果就被淡化了。4 a% ?- H- i  ?* A
; t+ g7 x1 |; g( _8 _8 c
三、楹联的学习决不仅仅限于听课和训练。通过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活动和游戏,能够使大家在更多的实战中印证学过的东西,同时还能避免枯燥理论对学联兴趣的影响。因此论坛特地开办了一个“学员俱乐部”,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在开心嬉闹中提高自己的联技。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6#
发表于 2008-5-18 00:52:51 |只看该作者
第五讲:对句的取景选材(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二章/第二节)中级部分:3 u( q& R3 \* R# [# m
                      1 u' G, B) i! g) R
                                        第一篇:意境联对句

              
                              第二章:意境联对句的布局谋篇/ o, {  B7 H& f
            : J) ]; e7 w- j( H% O/ J
          前一章分别讲到“隔”和“合掌”的有关问题,仅仅是让大家对意境联的关联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概括性的了解。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分别从立意、取景、风格、语气等几个具体的方面入手,更加深入、细致地接触到关联性。说到底,对句的布局谋篇 ,实质上就是在解读出句的基础上,运用关联性的原则对对句进行整体构思。      
                                            
                                    
第二节  对句的取景和选材. V* k0 }+ t2 j2 [& l% D, j
! e' T1 ^. I3 s/ f5 D3 g. N
& N$ R) ^7 s4 V: F
            上一课讲的是对句的“立意”构思。
           我们看到一个意境联出句,首先要做的是解读出句的内涵,搞清出句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意图,然后设身处地地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来考虑如何构思对句的立意。
9 [0 D7 }) X, o, q! y

       立意确定之后,接着就该选取有形的实物来作原材料,把无形的立意表现出来。
x1 Z; F
        有了实物,就有了场景和画面。* O9 q* _; i1 v- u: o/ ^' x

      有了场景和画面,就出现了上下联的场景是否关联的问题,出现了上下联的画面是否和谐的问题。
?- V& v8 j


        在对句中,我们对取景的第一个层要求,是追求逻辑合理,保证上下联场景的关联性;我们对取景的更高一层要求,是追求场景的和谐,使画面更加具备美感。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7#
发表于 2008-5-18 00:56:03 |只看该作者
一、对于取景的最低要求:从逻辑性的角度出发,保证上下联场景的关联性
         对句的关联性,不但包括“立意的关联”,还包括“场景的关联”;同样,“隔”不仅有“意隔”,还有“景隔”。保证场景关联,避免“景隔”,是楹联的逻辑性带来的必然要求1 @" G# K# T( e  M& F8 d1 ^
# W2 x1 c' A" |' ?) M
         对句的取景好比配衣着。
, c, L! H. t% M9 J- @  F

       假如你上身穿着一件羊皮袄,下身却非要套穿一条沙滩短裤,说明你的身体对外部环境毫无感知能力;- M# a4 |. e4 Z+ J
7 g' a3 R4 q6 G4 W2 I- O
       假如你头上戴了一顶缀着“膏药”徽章的瓜皮小帽,身上却穿着一套纳粹军装,日本鬼子、德国鬼子连同精神病院的护士见了都会抓你。) s/ e5 {( W  y2 N# Q
# V" h) b8 Z* a+ L7 B7 o
        前面我们说过,上下联应该看成是一个人连续说出的两句话。那么对于写景的联,我们不妨看成是同一个人在向你描绘一幕场景。
g! i7 M; `7 n; n/ K7 P' J
        我们仍然用现实中的白话来分析一下。/ K; g' }5 o6 Z2 d

      比如一个人在向你描述去郊游的情景。第一句话说:我采了许多菊花;第二句话说:同学摘了一些桃花
w' g' M& E3 M3 A
       略知常识的人就知道这是在撒谎,要不就是神志不清,因为按照常理,菊花和桃花不会在一个季节开放。
       或者他第一句话说:我捡到许多贝壳;第二句话说:同学采集了一些仙人掌' b$ T4 ~% `9 J
5 X/ r0 J6 a3 i( b+ G. O0 V
       你会发现他还是在撒谎,要不就是在梦境中进行了一次从海边到沙漠的时空飞越之旅。
j. d, L' f7 q% K
       如果把类似的两句话以一副联的格式表现出来,我们便称之为“景隔”。) x0 |! k( A1 U

        有些景隔的联一目了然,比较好判断。
           比如上次看到一副联:
                       夕阳一路挂牛角
                      素月顽皮跃牧鞭
         
3 f. s4 @3 K/ h& N- s3 F+ e3 `
      作者解释道,他看到过月亮和夕阳同时出现的景观,但我仍然将其定为“景隔”。因为在这副联中,夕阳和素月无疑代指的是阳光和月光,而不是太阳和月亮本身。即便你见过日月同天,但是你见过阳光和月光交相辉映的奇景吗?显然是逻辑上出现了矛盾。
9 }+ g- k5 `: L1 K
        $ p& u/ s, \2 b/ w
            还有一些联,判断景隔则需要敏锐的眼光。比如以前见到这样一副成联:.
M' h# c$ |# z2 I. ~; j+ s$ L
                     红闹碧波,芙蓉出水千般曲* R+ D, x% t( U7 S- \( j
                     玉钩长夜,画舸穿桥一路诗
# b( A" @- N9 {
0 ]' i/ V* f+ p5 g
          乍一看没有问题,但细细推敲, 这里的“玉钩长夜”,令上联的“红闹碧波”变得难以令人信服。试想,既然是在夜幕之下,如何又能看到荷花浓艳的红色呢?
         这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景隔。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8#
发表于 2008-5-18 00:58:08 |只看该作者
二、对取景的更高要求:从美感的角度出发,追求上下联画面的更加和谐5 T( W% b7 U  K: P- d2 L7 @
           在保证了上下联场景的关联性之后,我们对于取景的更进一步要求是追求画面的和谐,以尽可能提升楹联的美感。
            

       还拿配衣举例。这次你不拿季节开玩笑了,上身穿着羊皮袄,你意识到下面应该配一条长裤。做到这一点,你起码符合了常理,脱离了“景隔”。那么,你将为自己配一条怎样的长裤呢?西裤、运动裤、还是牛仔裤?

         ——逻辑之外,又出现了美感问题。美感来自和谐配套,而不仅仅在于时尚。对于陕北的羊皮袄来说,似乎没有比黑粗布的棉裤更相配的了。
7 E; Q! x* A5 Q/ M$ b" t
        这时候,如果再在头上扎一条白羊肚的毛巾,身外是蓝天、白云、山坡,雪白的羊群。。。一副美丽和谐的画面就出现了。

      由此可见,如果对句的取景能够与出句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使上下联的景观能够融合于一副画面之中,那么,势必会增添无限的美感。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9#
发表于 2008-5-18 02:28:04 |只看该作者
三、关于楹联取景选材的深层次探讨---背景观念
       上面讲过,如果对句的取景能够与出句保持高度的和谐统一,使上下联的景观能够融合于一副画面之中,将会为楹联的意境增添无限的美感。
e+ v' u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上下联的景观不能够收入到一图之中,就一定是逻辑矛盾,就一定是景隔呢?

          我们不妨再从现实中的白话里来体会一下
         

       一个人第一句话说,春天炎热;第二句话说,秋天寒冷
      

        春天与秋天显然不可能出现在一副画面里,但这时,你觉得上面这两句话矛盾吗?当然不矛盾。
   

       或者,第一句话说,桃花在春天盛开枫叶在秋天燃烧2 ^. q5 u) H! x& n7 T: u
     
% k) I) T: X* X4 S
       桃花和枫叶,显然不可能出现在同一副画面里,但这时,你觉得上面这两句话矛盾吗?当然也不矛盾。
   

      可见,如果我们单纯地用一副“实景图画”作为标尺来界定是否景隔,显然是不够科学的,我们必须把实景图画的概念扩大和延伸到“逻辑背景”。
   
9 K( S' q7 C% e, @* t! R3 [# ^
        第一组话,我们可以看作是在分咏春天和秋天,这时,主题的大背景是整个四季。2 R6 P5 w+ b  a5 Z1 U! A, E8 z
        

       第二组话,我们可以看作是在分咏桃花和枫叶,这时,主题的大背景是所有植物花卉。1 g/ _( R! V; y, h# D' y5 Q
" V4 n+ U9 v. m/ T! C$ ^
       这样一看,就不存在景隔了。  H. T% @4 A  M, Z% E6 W; z
% T9 f# r4 l. @8 I
     所以任何时候,具体的问题都必须具体分析。分辨取景是否合理,不能仅从景物本身分析,而是要考虑出句行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j  o; T* A; P; A
     
      比如上次的训练题中有一个出句:& q1      0 g0 D* W( ]6 c& U3 Q. p* \
                      江南春正涨
     许多人对成:

                      塞北雪不融
  
       这副联存在“景隔”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在这副联里,你可以把出句的出发点看作是对各地气候状况的介绍,这时,整个联的大背景便成了“各地”。
         用主题的逻辑背景来取代构思中的实景图画,对句的取景思路更加开阔,楹联的夹缝又一次被拓展开来。
        但前提,是上下联的景物必须能够在行文逻辑上纳入一个共同的背景!!
        下面是针对一副楹联的景隔问题所进行的一场探讨,现原文复制于下,希望有助于大家进一步理解“背景观念”。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0#
发表于 2008-5-18 02:38:55 |只看该作者
附:关于景隔的两次探讨探讨一:% W/ g; Y$ Z% M8 ^9 I# s
玉忆 10:22:38+ V8 ?$ M$ A. J+ m1 i8 h9 _
枫凭艳色题秋句,4 m) [  u( O2 T6 g- f5 p5 j
梅以暗香和雪章。
老师觉得这个隔不隔? 我们争论了两天都没有争论到点子上。0 {0 E) `1 a, g$ a

一剑* 10:22:56
这个,不隔- t9 W3 t. X4 p( J
! o% P9 U9 v$ T( L; ]; m
玉忆 10:23:135 E6 v- w. H$ j' Y" C; k5 ?
是那个状语的作用吗 4 }( ]& s! {' W% B

一剑* 10:23:26
不是的; ~/ j( Q# \, D" ]; \1 o- E

一剑* 10:23:42
具体要看大背景
w5 o6 h( w  }/ K
一剑* 10:23:54$ ]! I4 d2 \' `$ E9 M: W% W0 R1 _7 g
要分析出句的立足点) P" o2 h& h) l/ Z6 t

一剑* 10:23:58; O5 W) K: Q% L0 Y1 ?0 F& Y
枫凭艳色题秋句,
梅以暗香和雪章。: N/ N6 B& F, M- H: s
5 O6 d! A/ N; \8 B2 E
一剑* 10:24:13
这个联,其实跟季节没有关系* G, l4 y( R# o/ V0 R# w
3 N4 C+ ?6 O" L1 [% w( F2 B7 ^$ y
一剑* 10:24:28$ ^# i! n4 X+ I, ]. y
它实际上是在咏物' c$ y/ _- X. x' t

一剑* 10:24:41
这里的大背景,不是某个季节! k" O7 [8 @. w% J. a! i
! ^5 ~* W# N/ q# Y, |
一剑* 10:24:48
而是整个自然界" w' L$ I6 r/ G! {4 i7 u1 I
( c' n9 {/ {. u4 w8 e' [: j
玉忆 10:25:01
哦,老师这样说我懂了 & W0 k0 L9 @* j9 j8 T% z5 F8 A

玉忆 10:25:23
我也一直在找个不隔的背景,只是没想到咏物
f; {2 z+ ~3 p
一剑* 10:25:37+ s0 p: T8 L4 A
比如# a1 j( j8 L' z7 w- Q  V

一剑* 10:25:51
我写一个成联分咏
E: F' e, z, E4 v; n
一剑* 10:26:18" [9 ^; M: e4 ?4 G
上联用杨贵妃,下联咏和绅5 ~, W( Q; u4 n, ^* m; ?

一剑* 10:26:30
你说他们是不是时隔呢?

/ L6 Q1 U+ o8 {$ X0 `) n, Y

玉忆 10:26:413 r( ]2 u0 T: E" G, A5 h
这个在诗钟是经常遇到的
% m" r* O4 m
一剑* 10:26:514 J# ?4 P$ ?4 u
当然不隔,这个背景是整个历史长河

一剑* 10:27:26
等我讲到取景和谐的时候,我会细细讲到这些  p  _3 k3 d, q. M( b+ H5 j
: P: r0 y% i/ Y! h( ^8 v' Q! D6 }
玉忆 10:27:348 m, c9 y, X( v# [) X. f1 E* H% V
好的 4 F3 D! n0 M9 J8 |  I

一剑* 10:27:48
用时隔这个定义不恰当
一剑* 10:27:57
应该说是景隔6 v+ Q. m, `8 P: I
: C9 K" B' D% m% @+ Y- i' z- g% N
玉忆 10:28:11
经常在网上看到时隔景隔的词

玉忆 10:28:26) m" L0 F4 q# }: l0 S
现在就是资料太多,有些说得有些道理了,也就信了 % v* c! R" z: M& {. D( c8 Y+ Y; T
0 M: U2 G5 o: Y5 Y$ z
一剑* 10:28:413 Z& V3 t" V' g$ B) K
许多东西,不能死搬教条

, c5 D1 h" o7 A
................................................................................................................................................
...............................................................................................................................................5 [: e' r. d0 \9 d& j
/ v* D1 i, V; [  M# m+ k6 _5 H
探讨二:( F/ J- S7 ?5 M1 f
一剑*:11:10:250 Q/ O, Q# F% d9 T4 [
关于背景,你们要把握两个点:一个是被描述的主体,一个是行文的主题,后者的确没有语感是难以分辨理解的!
比如,上联没有提到春天,而只是直接写春景,那么你下联如果也没有时间转折的痕迹的话,而是直接出现了秋景,这样当然是景隔了。3 o" J. u$ H7 a4 m  b. p9 b
' O/ ?! F# p/ i- a% e( U' |+ _
如果你上联明说是春天如何如何,

那么,如果我是流水对,下联自然不能跑到别的季节,而是要顺着春天这个话题去说,! l9 R  R. Y, Z: i" V
若是反对和正对,上下联成了两条并列的线,
这时你可以换掉季节话题,换掉就不能离开春景,$ n+ R0 L& Y2 V
也可以继续季节话题,继续的话,你就可以再说说秋天,这个时候,对四季的综述就成了主题背景
就好比,我的主题背景是说世界各国,那么你中国、美国都可以分列到上下联,所以啊,这个问题真得太需要语感了。/ x* e% B/ C  U! H
2 Y& @2 M3 b% z
还有一种现象,是以一个事物为描述主体的,注意  主体  这个概念,这个时候你可以看作是分咏,既然是分咏,那么上下联之间就没有时空的限制了!!我上联可以咏玉忆,下联甚至可以咏茶叶  N3 P/ n' ]' A3 T% ~5 D4 }9 j! e

一剑* 11:22:34/ j! W* }( ]% c" L
八戒你懂得诗钟分咏吗
对于诗钟分咏来说,跟成联的分咏要求又不一样。3 x1 x7 P7 v0 V' {: Z
4 i% C! a- `( m# o) _
玉忆(67859367) 11:23:12
可以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拿来咏

一剑* 11:23:3. Z' P, l1 T8 C+ J
   玉忆(67859367) 11:23:13* C+ v% t- ^: d* p$ @( _
   可以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拿来咏8 ^2 M, E. C/ B! c1 X1 Z
一剑* 11:23:39
不是可以
而是会刻意去找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但是咏的时候,却要找出他们相关的内在东西,这才有效果
, Y, u0 k3 u# e
成联的分咏,不要求这样/ L( e, G9 T0 x. V9 G3 y) u
但是,两个事物的时空限制不存在/ _; R) M; {( p: c: ~$ ?
那么判断是否一个联应该上升到背景概念: g7 P& v9 d3 C' P
需要把握两点,一个是主体,一个是主题

猪头三11:27:10- D, p+ ~$ [: S& ^) k9 p( ~) I
主体是句子描述的主要事物
主题是描述事物想反应的思想5 w% {/ i/ G. \! F
) i: b+ s+ v1 G9 |- d. i
一剑*11:27:35
. R: t$ s4 x( d5 j7 ?$ d3 ~1 ?

{玉忆11:28:04
成联时主题是定的
主体是自己根据主题来选6 B& S: L- N& d9 _! Y, D
: [, ~4 Z- b( n
一剑* 11:29:02
成联的主题,有时就限定了主体,有时只有主题背景& g4 ?9 t$ I# j8 G
比如:桃花* P5 q; m2 b2 O
这时主体就被限定成了桃花
主题是:关于桃花的一切( M# I( K2 L& t, T
这个时候大家考虑一下9 ~" w/ s2 g+ k
我们应对后所成的联,其实就是成联
只不过我们补充了一个单边而已" F8 a" _# O6 p, c% f
那么我们对于对句的要求,就应该是把出句和对句合起来以后,对于这个成联的要求+ s/ X: b; j. |: o2 _* R+ \0 p1 O
所以我一再强调,楹联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以这个观念来看对句,也就是成联的观念来看对句。
_4 |" j$ [- ]- X7 j# D9 Z% j: J
猪头三 11:32:58( P/ Q+ s! m$ J2 X
上下各描写一个断面,断面之间最好不要交叉,是否越远越好?- b8 J# i# b* F+ I* a- V
6 [( Q3 `9 S5 O/ k$ i6 Q
一剑*11:33:26
八戒,这个远! d9 W) S6 b9 ?! z4 A5 y4 g
指的是两个层面,两个角度( c. s/ E& b2 P
越远越好!!!  z5 }* q: O! u3 `
不是两个局部的主题' E9 n7 `* G4 h
比如我咏一叶南飞那个嵌名联, ]) p; W$ u8 r9 L" z; E6 J# }
" L4 d- B4 X7 k* r, O0 r0 o! |
猪头三 11:34:44
明白,不是同一平面的两个点,而是不同层面的两个点5 W4 A$ f4 H7 h! B
% S5 r9 |! @( E1 E
一剑*11:35:30
一叶何奇?往日草原北顾 ,蝶谷南飞 ,翩翩袅袅间 ,直令百花失色。 却怎知 ,这仄仄平平 ,原是不归路!
此心独厚!如今栏外听风 ,轩中拘月 ,煦煦和和处 ,堪同众友无猜。殊难料,那虚虚幻幻, 竟成未了情!0 t0 w# ~3 j: e
) O4 n$ a3 \: k. X, A
一剑* 11:35:45
上联我是写一叶南飞的才华
如果下联才啰哩啰嗦地说到才华层面的问题
那就是两条线有了交叉的地方
我下联写一叶南飞的性格8 t! G2 ^; O' f" S1 {: ~- |
才华和性格,是不是截然分开的两条线呢?

玉忆11:37:26( x" |) @2 P1 e, b6 L
4 v% {5 U; g/ ~
猪头三 11:37:34
未必2 _& T# A; \0 R/ n
一剑*11:37:37
交叉,本身是一种行文的失败!
r- v- e6 T" O
一剑* 11:38:20
两条线,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入手0 [. f9 G, X# l( a+ K. z
所谓德才兼备
德与才,是两个层面
x6 @3 b+ }6 X- P5 d
玉忆11:39:18
那我们应对时也可以采用成联的方法,换个角度写,这样就既对又联了,否则应对句经常是对的成分大于联的成分,也是联意有交叉所至吧" t- O+ B8 u6 J5 }& ]
一剑*11:39:483 j, S3 d1 M) T$ t$ T+ _
如果你以成联的眼光来审视
自然就解决了关联、隔等等情况+ D8 g0 M- |2 v( S7 c! y7 ~% g/ }+ B
应对,本身就是对成联的补充啊?/ @# h+ s. n4 m' c0 K. t

玉忆 11:41:09! {' V3 N. m3 Y' c# u5 b" i8 C2 ]. _
恩,但是比较难,因为现在是要接着充分揣摩对方的思想,接着他的话说,就像是他说出来的& H, i5 J* v( z9 ?5 x3 e6 ?/ p
一剑*11:41:30/ I2 ]  }) A. [, \& T4 ^
" `; \( e9 t+ b- {

一剑*11:41:406 k! {8 g  m( Y- X  J9 t
你看成联的两条线
两个主体,一个大主题) x! g1 c5 G9 e$ h& `+ Y& |* _
一个大主题,还会不关联吗?; H  W( M" s9 `3 _# z
两个主体,还会句意合掌吗% y' A. U$ w, x- Q3 S
6 j; y1 U4 T! C. N
猪头三 11:42:40, d9 j' W* C% ]5 S5 K7 h1 |% _
辩证法阿,对立统一3 q  Y% R  R4 _3 o

玉忆11:42:50' x7 r( c7 h2 y$ \1 V
经典' p* O: B+ N" q

一剑* 11:43:03/ s' V( G6 C1 H/ W* M7 `# T9 f! P2 w
对于景隔呢+ {& B6 e3 Z6 A# k  X- A
你用成联的眼光一看就一目了然了

玉忆11:43:32
可以从另外角度写啊,上联写景下联写情7 S: _5 H" f! _% U! j# t# R
, F3 J5 Z# D( `* g4 ^; i
一剑* 11:43:39
我应对下联时,我可以当作分咏
w
一剑*11:43:54

# S+ S! ?; N$ c4 H
   玉忆 11:43:347 W+ l4 ]+ U8 }
   可以从另外角度写啊,上联写景下联写情
a, z+ O0 F
不同意5 Z8 |; b2 f! ~, ?
+ k, F( X- V; F+ V+ w" ^" W3 \
一剑* 11:44:06! J) q  N4 O7 I+ f. G0 x
不能由着你说
l2 o
猪头三 11:44:141 o$ q1 P; M0 I/ n- ^
写景就是为了言情9 o+ N" Z8 s$ M; s
3 U  \7 j0 V% S5 b& c6 Q0 c
一剑* 11:44:26
要看上联的行文走向

玉忆11:44:34! o) m4 B# q: g
" Y0 _1 K* ?3 [

玉忆 11:44:4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e  ^
一剑* 11:44:54" |% n* X7 `' v0 }3 Q; x
有些上联的行文走向,根本不存在是分咏的形式
那么这个大背景只能限定到一副实景图画中!!
l/ r+ \8 d& p
一剑*11:45:35$ c( y3 `. M% v
再说你们两人刚才的争议+ t! d- j9 ~# M7 N# Q9 i, S5 [, D
可以从另外角度写啊,上联写景下联写情
这个是完全可以的' y3 |" D# E% V% j
写出来就成了流水对( j. Q, ]+ ]1 u4 d- q4 V
只要保证对仗即可9 `5 {7 I" H5 {4 w4 x0 [# z9 ]0 r
5 x/ ?5 N. w, q& H9 X
玉忆 11:46:436 P0 L6 e8 z5 B9 O; v
只是有的联写成流水太难了
一剑* 11:47:48
当然,写景也不是指单纯的写景,本来写景中许多具有情感意味
可也有许多,你不用对句来补充,全联就什么都不是了
q/ s, k+ q* \
猪头三 11:48:34
我对联的时候,很少想是用什么手法去对,什么正对,反对的,没有闪过这个念头,不知道是不是不对阿这样
p/ z3 d  l3 [! H5 G" A1 k* Q2 o
一剑* 11:48:54
不应该去想啊
对成怎样的,那是自然思维( _. Y/ U0 G1 [0 U7 G0 j& z
我讲三种构思法的目的
是帮助大家在原有的单纯思维的基础上,增多思维的方式! `( I* w+ I! ~. J* _
不是来限定大家的
不是来制造规则的
是在桥的旁边加了一条船* m6 {, i6 x# X6 A. [6 W3 F
是开拓思路的! L9 n8 h7 C* Y* }6 ]% U, |9 x8 B
" n" x) u5 I4 t7 U/ ?
玉忆11:51:27' Z4 ?& \0 z/ ?! n+ n/ ^
不能因为有了船就不会从桥上走了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