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6 21:12:28
一、姓氏源流
    韩(Hán 韓)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2、出自姬姓,为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以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元和姓纂》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今陕西省韩城)。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3、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之后,以国名为氏。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4、出自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据《魏书·官氏志》载,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称为韩氏。
    5、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韩经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氏寻源》载,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代有的遂为韩姓。
    得姓始祖:韩虔。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把唐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后,灭掉周成王之弟的建立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称为韩氏。韩氏一直在晋国为官,到战国初期,韩厥的七世孙韩虔(韩侯)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韩国到韩襄王仓于前二百三十年被秦所灭,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姓,称为韩氏。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韩姓最早活动在春秋时的晋国,随着韩虔建立韩国并建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又两次迁都,一阳翟(今河南省禹州),一新郑(今河南省新郑)。两次迁都,从而使韩姓得以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坚实基础。秦亡后,韩国宗室韩王信起初被封为颍川王,而后又改封太原,其后裔韩骞为避王莽之乱南迁南阳,这支韩姓在东汉得到很大发展。后周少保韩褒徙居昌黎(在今辽宁省义县),其子韩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陕西省三原)。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有韩姓人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肃省镇原),不久又有人从安定安武回迁河北武安,常山太守韩耆徙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其子韩茂任后魏中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公。韩茂曾孙韩睿素为桂州长史,成为这一时期飞黄腾达的韩姓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南北朝时,五胡乱华,中原人为避战乱,大举南迁,韩姓则有迁往西北、东北、西南、江南者,颍川和南阳的韩姓不少人迁居江南。唐代时有四位韩姓宰相,即韩瑗、韩弘出自南阳,韩休、韩滉出自昌黎,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虽出生于河南孟州,却是韩睿素之后,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后人辑为《昌黎先生集》。韩愈曾贬潮州刺史,为韩姓最早入广东者。此时,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河东(今山西省太原)、广陵(今江苏省扬州)都有韩姓大族,都称从颍川迁徙而来。南宋时,居于北方和中原的韩姓人迁往江、浙、粤、闽一带,又据有关学者证实,江浙鄂皖各地的韩姓人多为韩世忠后裔。元明清时期,韩姓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江浙一带的韩姓人较大规模的播迁于南方各省,有的迁居台湾,甚至漂泊海外,到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定居。?韩姓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的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河北、辽宁等省,南方则以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福建等省为主。韩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八六。

三、历史名人
    韩  信:西汉初期官至大将军,封为楚王,后贬为淮阴侯。著名军事家。他智勇双全,治军严明,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屡建奇功,运筹帷幄于千里之外,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之颂。与张良、萧何并称“兴汉三杰”。著有《兵法》三篇。
    韩  当:字义公,幽州辽西郡令支县(今河北省迁安)人,与右北平郡人程普都是幽州人,三国吴名将、都督。因为长于弓箭、骑术,膂力过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被孙坚赏识。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佐孙氏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222年夷陵之役,与大都督镇西将军陆逊、昭武将军朱然共同在南郡的涿乡攻击并大破蜀军。转任为威烈将军,封都亭侯。曹魏的上军大将军曹真攻击南郡,韩当保守东南方,在边境身为将帅,激厉将士同心固守,又敬重督司,遵行法令,孙权称善。223年,封石城侯,升迁为昭武将军,遥领荊州冠军郡太守,后来又加都督的称号。统帅敢死及解烦营兵万人,讨伐丹阳郡贼寇,击破。旋即病逝。儿子韩综承袭侯爵、统领兵马。
    韩  愈:唐朝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首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他还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称为“百代文宗”。
    韩  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法家创始人韩国公族,与李斯同师事荀卿。他纵观天下形势,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缘道理以从事”,实现“法、术、势”合一,以收“道法万全”之效果。
    韩  滉:唐代画家。字太冲,长安(个陕西省西安)人。德宗朝宰相,这样一位高官显贵,却尤好画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宣和画谱》记载他有作品三十六件,其中表现农村生活与生产的就有二十四件。他的画,与张萱、周棠所表现的绮罗人物有所不同,两者似不可比,把选材重点从宫廷、豪门生活扩大到当时的农村,这是我国风俗画发展中的 大进步。韩滉描写农家风俗的绘画,至今传世的只有这幅《五牛图》。
    韩  偓: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历任左拾遗、刑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兵部侍郎等职。昭宗倚重之,欲拜相,固辞不受。后因忤朱温,两遭贬谪。又诏复为翰林学士,惧不赴任,入闽依王审知。他十岁能诗,李商隐赞为“雏凤清于老凤声”(《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诗多感时伤乱之作,颇具风骨。而其《香奁集》则轻薄香艳,开“香奁体”诗风。著有《玉山樵人集》等。
    韩  琦:河南安阳人,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有歌赞之:“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昭侯:战国名君,建立了因功行赏制度,于是韩国大治,诸侯不敢来犯。韩非:战国末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韩非子》一书,为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擒虎:东垣(今河南省新安)人,字子通(538-592),出身将门,父为北周大将军,袭封新义郡公。因军功升至上仪同,曾任永州、和州刺史。隋朝建立后,经高颎推荐为庐州总管,坐镇庐江(今安徽省合肥),为灭陈做好准备。开皇八年(588年)十一月,隋以韩擒虎为先锋,率精兵五百人自横江夜渡,袭取采石(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向建康挺进。所过之地,陈军丧胆乞降,由是很快便攻下建康城,并俘陈后主于枯井之中。韩擒虎以功封上柱国,出为凉州(今甘肃省武威)总管。不久召还,开皇十二年(592年),突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五。
    韩湘子: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在唐元和年间,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问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值初冬季节,令牡丹花开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韩世忠:南宋大将。他与岳飞同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先在河北屡败金兵,后驻镇江曾以八千兵迎击金兀术,激战黄天荡,金兵闻之胆寒。
    韩山童: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领袖。原为栾城(今河北省栾城)人,其祖父为白莲教主,被谪徙广平永年(今河北永年东南)。韩山童继续宣传白莲教,倡言“天下大乱,弥勒佛降生,明王出世”;他的徒弟刘福通等宣传他是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原之主。至正十一年(1351年)黄河多次决口,元政府征民夫15万,在戍军监督下治河。趁此机会,韩山童与刘福通等鼓动治河民夫起义。他们发布文告,揭露元王朝残暴统治,聚众宣誓,杀白马黑牛,以红巾为号,举行起义。起义军以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后被元统治者察觉,韩山童被捕牺牲。
    韩复榘:河北省霸县人,行伍出身,是冯玉祥十三太保之一,后脱冯附蒋,任山东省主席八年,捕杀大批共产党员、人民群众,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同时截留地方税收,扩充自己的军队,与蒋介石的中央保持半独立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山东军事,承担黄河防务。日军进攻山东时,不战而放弃山东。后又与刘湘等人密谋倒蒋。1938年1月11日被蒋介石邀至开封参加北方将领会议。后扣押至汉口,24日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罪被处决。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颍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县)。秦灭韩,以所得韩地置颍川郡,在今河南省中部。东魏迁治颍阴(后为长社,即今河南省许昌)。隋唐为许州颍川郡。
    南阳郡:①春秋战国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战国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为魏南阳,一部分属韩(按公元前263年,秦白起攻韩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②秦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隋唐邓州南阳郡改良穰县(今河南省邓县)为治所。元明清南阳府治南阳,即汉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昌黎郡:自曹魏至隋初,以昌黎(今辽宁省辽东义县)为中心,在辽河以西,有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隋唐在卢龙县境内。辽置广宁县,为营州治所;金为昌黎县。
    2、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此外,韩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颍川堂”、“南阳堂”、“画锦堂”、“荣归堂”、“荣事堂”、“书锦堂”、“继锦堂”、“福荫堂”、“恭寿堂”、“永思堂”、“翕和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泱泱大姓,名人辈出,众多贤才名士,交相辉映,光照史册。
    2、字行辈份分明有序,如江苏春晖韩姓一支为:“学以全为范,衷其慎是举,作求躬日方迪,遵集受敷宜。”又如浙江萧山一支通谱字行辈份为:“心之言可山问日,世淳禾溥金信水,贞火明土永木茂,竹承。”随着子孙繁衍增多,又分出贵字派、和字派、平字派、寅字派、朝字派等。

====================================================================

【韩姓宗祠通用对联】

〖韩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名高三杰;
文冠八家。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汉初军事家韩信,淮阴人,初属项羽,继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中,刘邦用他的计策,攻占关中。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间相持时,他率军抄袭项羽后路,破赵取燕、齐,又与刘邦会合,在垓下击灭项羽。汉朝建立,被封为楚王,因被人告发谋反,降为淮阴侯,又被告在长安谋反,为吕后所杀。善于带兵,著有兵法《韩信》三篇。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下联典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早年成孤儿,由兄嫂抚养,刻苦自学。贞元年间进士,官监察御史,因故贬为山阳令,后任国子博士、刑部侍郎等,参与平定淮西的战役。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剌史,后官至吏部侍郎。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力求新奇,以文入诗,对宋诗影响较大。有《昌黎先生集》。

南阳望族;
北斗高名。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愈,博通经史百家,为文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古文家所崇,仰之如泰山北斗。

勇推擒虎;
兵罢骑驴。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隋代大将韩擒虎,原名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人,有文武才能,以胆略著称。北周时袭父爵为新义郡公,隋文帝任他为庐州总管,委以灭陈重任,开皇年间为先锋,渡江攻入建康,俘获陈后主,因功进位为上柱国。下联典出南宋名将韩世忠,字良辰,绥德人,行伍出身,防御西夏有功,又曾以偏将参加镇压方腊起义军。宋金战争开始后,在河北力抗金军,后随高宗南下,升至浙西制置使,因讨伐刘正彦兵变有功,任御营左军都统制。建炎年间,金兵渡江,他率八千人乘海船到镇江,扼守长江,断金兵后路,转战至黄天荡。绍兴年间,在大仪大破金和伪齐联军,被称为中兴武功第一役,后任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极力谋划恢复。秦桧主和,他多次上疏反对,被召至京,授枢密使,解除兵权,自请解职,隐居西湖,携酒骑驴,以游玩自乐。死后追封为蕲王。

贾勇擒主;
携酒骑驴。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韩擒虎屡挫陈师,擒获陈主归,进位上柱国。下联典指南宋·韩世忠为秦桧所忌,罢其兵权,韩骑驴携酒,纵游自乐。

高文翊世;
道降翕和。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韩愈文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倡“文以载道”说。

堂开昼锦;
诗著香奁。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北宋大臣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天圣年间进士,官右司谏,曾上书弹劾宰相王隋、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使四人同一天被革职。宝元年间,出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当时人称“韩范”,边地谣谚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后历任定州、并州知州,在并州时,收回契丹冒占的土地,立石为界,并驾驶防御。嘉祐年间入朝,任枢密使、宰相,经英宗至神宗,执政三朝,后出知相州、大名。王安石变法,他多次上疏反对,与司马光等人同为保守派首脑。封魏国公,著有《安阳集》。家中建有昼锦堂,欧阳修为之写《昼锦堂记》。下联典出唐末诗人韩偓,字致尧,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人。龙纪年间进士,历官弄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曾随昭宗逃奔凤翔,官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后因不愿归附朱全忠而被贬官。早年诗作多写艳情,辞藻华丽,被称为“香奁体”;晚年所作,多写唐末政治变乱及自己的遭遇,风格慷慨悲凉,有《韩内翰别集》。

锦州世泽;
南海家声。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唐属南海郡)剌史。

-----------------------------------------------------------------

〖韩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朝大将韩擒虎。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上下联均切韩姓。

汲古得修绠;
文章大雅存。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佚名集唐诗句题韩姓祠。下联为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句。

八代名犹昔;
三余课业新。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唐代文学家韩愈,主张恢复儒家正统地位,坚决排斥佛老,对唐王朝诏迎佛指骨进宫,呈递了谏迎佛骨表的奏章,几乎被杀,谪贬潮阳,仍不后悔。“八代”,指韩愈“文起八代之衷”。“三余”谓:“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八,阴雨者时之余也。”

-----------------------------------------------------------------

〖韩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輨輨光锁千门日;
赫赫名标五色云。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韩琦事。

章台柳诗才子笔;
夜照白图匠心功。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诗人韩诩,“大历十才子”之一,诗集中有《章台柳》诗。下联典出唐代画家韩干,善画名马,《照夜白图》为他的存世代表作。
   
文价早归唐吏部;
将坛今拜汉淮阳。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韩愈,官至吏部侍郎。下联典指汉初军事家韩信,淮阳人。

慷慨千金酬一饭;
正严一表重千秋。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韩信,曾受瓢母一饭之恩,后赠以千金。下联典出韩愈,因《谏迎佛骨表》奏章,几乎被杀。

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湖南省衡阳韩文公(韩愈)祠联。

文明气运参天地;
殿墨万年贯古今。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台湾省台南市韩文公祠联。

-----------------------------------------------------------------

〖韩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红叶题诗,喜逢良友;
碧舆却坐,务绝奢华。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于祐题诗红叶,为宫女韩采萍拾得藏之。后二人结为夫妇。下联典出唐·柳公绰妻韩氏,每归,不坐金碧舆,着素衣,屏绝奢华。

对至今留,自有传家云叶;
制不可草,岂徒争艳香奁。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韩琦事。下联典指唐末韩偓事。

开汉将才,允矣无双国士;
有唐相业,卓然第一文臣。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韩信。下联典出唐代名相韩休,工文辞,有“笔头公”之称。

制不右草,岂徒争艳香奁;
对至今留,自有传家云叶。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末诗人韩偓,著有《香奁集》。下联典出北宋大臣韩琦。

金殿传胪,云呈五彩之瑞;
词场树帜,文起八代之衰。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大臣韩琦,传其中举时有五色云现。下联指唐·韩愈。

原道有宏文,南海波平能逐鳄;
成仙也好义,蓝关雪拥度离尘。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安徽省芜湖县新义街韩氏宗祠联。

北斗旧家声,羡当头皓月一轮,光兹堂构;
南阳新世第,仗对面青山万岁,壮我门楣。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安徽省潜山县西山村韩氏宗祠联。

文章起八代之衰,谏佛骨、驯鳄鱼,养士治民,昌黎德教千秋在;
相业定两朝之策,铭彝鼎、被弦歌,丰功伟绩,魏王声名万古传。
——佚名撰韩姓宗祠通用联
    采用广东省平远县韩氏南阳堂联。

====================================================================

附录:【韩姓典故、趣事】

〖死灰复燃〗
    “死灰复燃”源于《史记·韩长孺列传》。
    《史记·韩长孺列传》记载道:“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西汉时期,韩安国是梁孝王的大夫。后来汉景帝因为一件小事而不满梁孝王,眼看梁孝王性命危在旦夕,韩安国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去拜见汉景帝的姐姐,诉说梁孝王对汉景帝和窦太后的忠心。梁孝王得到了保全,韩安国也因为游说有功而得到价值千金的赏赐,并且很受梁孝王的信任,后来由于韩安国恃宠而骄,结果犯了国法,被流放到了蒙地。狱卒田甲进常欺侮韩安国,韩安国非常气愤地说:“死灰复燃乎?”意思是说,失败了就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吗?田甲傲慢的说,如果你能复燃,我就尿泡尿来浇灭它。后来韩安国不但被释放出狱,而且官复原职。狱卒田甲知道后,害怕遭到韩安国的报复,就逃跑了。韩安国闻讯后对别人说,如果田甲不赶快回来,就要杀死他的全家。田甲听到消息后赶紧光着身子前去请罪,韩安国笑着讽刺田甲说:“现在你就可以撒尿了。”田甲一听这话,吓得面如土色,赶紧跪下向韩安国磕头求饶,而韩安国却轻蔑地说:“像你这种势利小人,才不值得报复呢!”
    后来,人们用“死灰复燃”来比喻已经失势的人或事物也可以重新兴起。现在常用来表示已经销声匿迹的坏事情又重新出现和发展。

-----------------------------------------------------------------

〖独当一面〗
    “独当一面”源于《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与张良一起东征讨伐项羽,可是到了彭城却被项羽打败了,当军队撤退到下邑的时候,汉王刘邦心里非常烦恼,跳下马来,十分着急地对张良说,谁可以为他建功立业,他说把关东地区作为封赏。张良深思了一下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犯将,他与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正在梁地反击楚军,这两个人都可以使用,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他可以一个人独自承担重任,如果要拿出关东地区来封赏,可以分赏给彭越、黥布和韩信这三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打败楚军取得天下。于是刘邦便派人游说黥布归汉,又派人同彭越取得联系,共同对付项羽。
    后来,人们用“独当一面”来说明一个人可以独立承担某种工作。

-----------------------------------------------------------------

〖胯下之辱〗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地方人。当初,他是平民时,家中贫穷,也没有什么好的德行,常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很多人都讨厌他。
    淮阴的屠宰户里,有些恶少,公然侮辱他道:“韩信,你能不怕死,就用你的剑来刺杀我;如果怕死不敢刺,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低下头趴在地上,从那恶少的胯下钻了过去。满街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是胆小鬼。
    他后来助刘邦奠定汉业,被封为淮阴侯。汉王五年正月,改封齐王信为楚王,都城在下邳。韩信到了自己的封国,把那位曾经侮辱过自己、命他从胯下钻过去的人找来,任命作巡城捕盗的武官。并且对他部下的各位将领说:“这位是壮士,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他又没有什么道理,所以当时忍下了这口气,才能有我今天这样的功业。”

-----------------------------------------------------------------

〖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非常有军事才能,可是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信任。后来他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开始也得不到刘邦的重用,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才做了大将军,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封他为齐王,后又改封为楚王。
    刘邦称帝以后,害怕朝中大将争夺自己的皇位,所以时时提防着。有人密报韩信将要“谋反”,刘邦听后心中非常着急,召集大臣们商议,最后采取了陈平的计谋,把韩信骗到皇宫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的心思,所以常常称病不去上朝。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谈论武将的本领,当时他们两人的意见不同,刘邦问韩信,像他自己那样的人能带兵多少,韩信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刘邦不过能领兵十万。刘邦又接着问韩信能带兵多少呢?韩信回答说他带兵越多越好。刘邦听后哈哈大笑,不禁问道:“既然你带兵越多越好,怎么会被我捉住呢?”韩信镇定自若地解释说:“您虽然不能带兵,但善于用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您捉住的原因。”
    后来,人们用“多多益善”表示愈多愈好。

-----------------------------------------------------------------

〖余音绕梁〗
    古代有个叫一位韩娥的善于唱歌的女子,往东到齐国去。在路上,吃的东西没有了,经过雍门时,她用歌声换取食物。歌唱完后,她走了,可是,歌声的余音还萦绕着雍门的大梁回响,三日不绝。住在附近的人,还以为她没有走呢!
    韩娥路过旅店时,有个旅客欺侮她,她放声哀哭,发出悠长的哭泣,使得当地的老人与小孩也想哀伤地相对哭泣,三天吃不下东西,欺侮过她的那个旅客连忙追赶着向她道歉。韩娥又用舒缓的长声唱起了歌,使当地的百姓高兴地跳起了舞,跳得都停不下来。只好送了韩娥很多的礼物,才让她离开。因此,雍门的人,至今善于唱歌,也爱哭泣,这是仿效韩娥的声音。

-----------------------------------------------------------------

〖韩湘子的传说〗
    韩湘子,字清夫,韩愈的侄孙子。韩湘子生平无考,民间传说其为“八大仙”之一。他手中的宝物名为紫金萧,据说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
    韩湘子是道教八仙中比较年轻的一位神仙,也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
    根据历史记载,他本来名叫韩湘,是唐朝(681-907年)著名的大文学家韩愈的侄孙,曾经考取了进士并担任过唐朝时期中央政府的官职。
    在官方的历史著作中,并没有说他修道成仙。而在另一些著作中有记载说,韩愈有一位修行道术的侄子,他不听从叔叔的劝告,不喜欢读书,使得韩愈非常气愤。但是,经过修炼后,他能施展一些神奇的法术。后来,人们就把这两代人的事迹糅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了韩湘子成仙的传说故事。据说他成了神仙后,还曾经试图说服叔叔韩愈进行修炼,但遭到叔叔拒绝。在民间的形象中,韩湘子是一位擅长吹奏笛子(中国一种传统的乐器,用竹子做成)的年轻人。
    传说韩湘子生有仙骨,率性而行,对繁华艳丽之事感到厌恶,喜好恬淡清幽。佳人美女,不能让其为之心动;美酒佳肴,不能让其为之丧志。他专心致意地勤于修炼,潜心钻研道学。韩愈屡屡劝他要好好作学问,韩湘子却答道:“我所学与您所学是不同的。”韩愈因此发怒而斥责他。
    一天,韩湘子出外访道寻师,恰遇吕洞宾和汉锺离,于是韩湘子离家出走,跟随二人学道,并得其真传。后来,韩湘子游历到一地方,见一片桃林,仙桃红熟,他攀树摘桃,不想树枝突然折断,韩湘子堕地而死,尸解成仙。
    韩湘子想度化韩愈,但韩愈不信道学之事,于是他就先用法术来打动他。正好那年天大旱,皇帝命韩愈去南坛祈祷上天降雨雪。韩愈祈求多次,亦不见雨雪从天而降,因此面临著被罢官的危险。韩湘子装扮成一道士,在街头立了一招牌,上面写著:“出卖雨雪。”有人见此,马上通报韩愈,韩愈即派人请他一起代为祈祷。只见道士登台作法,瞬间,天降鹅毛大雪。韩愈却不信这是道术使然,于是对道士说:“这雪是我求来的,还是你求来的?”道士说:“是我求来的。”韩愈说:“有何凭据?”道士说:“这雪三尺三寸厚。”韩愈派人一度量,果然如其所说,韩愈这才相信道术不同凡响。
    有一天,是韩愈的生日,亲朋好友登门致贺,韩愈设大宴招待他们。湘子不期而至,向韩愈祝寿。韩愈见到他是又喜又怒,湘子坐在席间,韩愈问他:“你长久游历在外,不知你的学问是否有长进,请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志向。”韩湘子开口便吟:
    青山云水隔,此地是吾家;手扳云霞液,宾晨唱落霞。琴弹碧玉洞,炉炼白朱砂;
    宝鼎存金虎,芝田养白鸦,一瓢藏造化,三尺新妖邪;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
    韩愈听完他所吟之诗,问他:“你难道有造化自然的本事吗?”于是韩愈命他造酒开花。韩湘子即搬了一酒樽到大厅,并以金盆将其盖住。过了一会儿,开樽一看,美酒已成。韩湘子又聚土成堆,很快,只见盛开碧花一朵,花与牡丹一般大小,但颜色比牡丹更华丽。花上有金字二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不明白这是何意。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会应验。”在坐的宾客无不称异。酒席散时,韩湘子又向韩愈告辞而去。
    唐宪宗时,韩愈因谏迎佛骨,惹宪宗大怒,贬韩愈为潮州刺史,限日动身。韩愈别离妻儿,往潮州而去。走了不到几天,寒风急起,大雪纷纷。韩愈走到一处,雪有数尺之深,马难以前行,附近不见一户人家,不知路在何方。想循路而退,也无归路。风刮得紧,雪飘得急,韩愈是全身湿透,难捱的冻饿,万般愁苦无处诉说。就在韩愈绝望之时,只见一人冒著严寒,扫雪而来,一看竟然是韩湘子。韩湘子问韩愈:“您还记得那花上所写之联吗?”韩愈问:“这是什么地方?”韩湘子答道:“这里是蓝关。”韩愈嗟叹良久,才说:“事物既然有此定数,我为你补齐那花上之联。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于是韩愈与湘子到蓝关傅舍中借宿,韩愈这才相信湘子所说皆是真实的。这一夜,韩愈与韩湘子谈论著往来之事,修真的大道,韩愈是心悦诚服。第二天,辞行之前,韩湘子取出一瓢仙药,对韩愈说:“服一粒,可以御寒暑。”韩愈恍然大悟。韩湘子说:“你不久就会回来,不止是没病,还将再被朝廷重用。”韩愈问道:“我们后会有期吗?”韩湘子答道:“不知道。”于是飘然而逝。后来韩湘子再度度化韩愈,韩愈终于也得道成仙。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6 21:12:50 |只看该作者
韩氏来源主要有四

    一、是出自姬姓
    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韩侯为其得姓始祖。西周初年,周公灭唐后,封叔虞于唐,史称晋国,因建都在唐,故叔虞又称唐叔虞。春秋时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统一。曲沃武公夺得晋国君位以后,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叔父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韩氏一直在晋国位列公卿。至战国初,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同赵氏、魏氏一起瓜分晋国,建立韩、赵、魏三国。起初,韩国建都于平阳,到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阳翟。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迁都于新郑,历经八代,至韩襄王仓于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于是其宗室子孙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多聚居在古时的颍川郡。到西汉末年,河南尹韩骞因躲避王莽之乱,移居古时的南阳郡,是为河南、陕西韩氏。

    二、少数民族复姓改为韩姓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北鲜卑族有三字姓“出大汗”氏,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时,因“汗”与“韩”音相近,而把“出大汗”改为单姓“韩”氏。同时把鲜卑族的三字姓“破六韩”也改为单姓“韩”了。
    明代甘肃临夏土司改“可汗”氏为韩姓。明代赐元人实哈塔为韩姓。
    清朝满州八旗的“罕札氏”取“罕”与“韩”之谐音,改为韩姓。
    清朝甘肃循化厅土司,是撒拉回人,也取韩为其族姓。
    锡伯族哈斯胡里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均改为汉姓的韩氏。
    黑龙江省的富裕柯欠克孜族嘎普韩部落也取汉姓的韩为姓。
    彝族安韩氏省掉“安”改为单姓韩。
    回族、保安、土家、达斡尔、苗族、蒙古、壮族、白族、黎族中也有韩姓。

    三、异国韩姓
    汉武帝时获直侯韩陶,朝鲜人。唐宪宗飞龙卫士韩志和系倭国人。

    四、源于韩王信
    韩王信,是故韩襄王的庶孙,刘邦立为汉王后,立信为韩王,因破项羽有功,汉王即王帝位后,便剖符给他,正式封他为韩王。以颍川为王都。后又下诏把他的封邑改在太原以北的地方,以防御胡人,并以晋阳为王都。信请求将王都改设在马邑。后叛汉降胡,并出兵攻打太原,兵败。韩王信遂与太子亡走匈奴。
    这是韩姓比较晚起的一个源头。韩王信亡走匈奴,生颓当,以后颓当率众内附,与韩婴都被封侯。又因军功,子孙累登显仕。后遭王莽之乱,分昌黎、三原(汉池阳县地,在今陕西省中部)、颍川、阳夏(秦代县名,治所在今河南太康县)之系,异地而居,但都是弓高侯的后裔。

    韩姓三祖:
    一、远古始祖:韩浞
    韩浞(亦作寒浞),夏代伯明氏之子,今山东潍坊东北人。曾杀羿代夏,立为帝。因为在姬周之前,所以是韩姓的远古始祖。他是现存所有先秦古籍中记载最早的韩姓人。

    二、血缘祖先:唐叔虞
    周武王有个幼子叫叔虞,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他就是韩姓的血缘祖先。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今山西省翼城西部)后,把唐封给了叔虞。

    三、受姓始祖:韩武子万
    叔虞的儿子名燮(Xiè 音谢),燮自唐徙居晋水旁,就改称晋侯。燮生武侯,名宁旅,为三世。武侯生成侯,名服人,为四世。成侯生厉侯,名福,为五世。厉侯生靖后,名宜臼,为六世。靖侯生厘侯,名司徒,为七世。厘侯生献侯,名籍,为八世。献侯生穆侯,名费王,为九世。穆侯生成师,封于曲沃,是为桓叔,为十世。成师之子万,即韩武子,为韩氏受姓始祖。

    附录:源于韩姓的变姓
    1、韩氏
    韩姓除“韩氏”以外,据《通志·氏族略·一》,韩姓中还有以国爵为氏的,如“韩侯氏”;有以名字为氏的,如“韩婴氏”、 “韩言氏”、“韩厥氏”、“韩籍氏“”、“韩褐氏”。

    2、韩侯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侯氏:周宣王时,韩侯支孙氏焉。
    《元和姓纂》韩侯氏:周宣王锡命韩侯,支孙氏焉。
    《姓镐》韩侯氏:《韩诗外传》云,周宣王大夫韩侯子有贤德。

    3、韩婴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婴氏:姬姓。《姓纂》云,晋韩宣子元孙也,为韩婴氏。
    《元和姓纂》韩婴氏:晋韩宣子子孙韩婴,云韩婴氏。
    《姓氏寻源》韩婴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婴氏。郑夹漈云,《世谱》韩宣子元孙无名婴者,惟韩宣王太子名婴。汉韩王信之子名婴,为襄城侯。或其后世以为氏。

    4、韩言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言氏:姬姓。《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子鱼,为韩言氏。
    《元和姓纂》韩言氏:《世本》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生鲁,为韩言氏。
    《姓(角崔商)》韩言氏:《左传类解》云,晋大夫韩子鱼之后为韩言氏。
    《姓氏寻源》韩言氏:“《姓纂》“鱼”作“鲁”,讹。《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韩言氏。

    5、韩厥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厥氏:姬姓。韩献子厥支孙氏焉。
    《姓氏寻源》韩厥氏:《姓纂》云,韩献子厥支孙以为氏。一引作韩献氏,讹。有斡献氏出于宋,无韩献氏。

    6、韩籍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籍氏:姬姓。晋韩起之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
    《元和姓纂》韩籍氏:晋韩起子籍,字叔禽,为韩籍氏。《姓(角崔商)》、《姓氏寻源》并引。

    7、韩褐氏
    《通志·氏族略第五》韩褐氏:姬姓。《英贤传》云,晋韩厥之后韩子云,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
    《古今姓氏书辨证》韩褐氏:《英贤传》日,韩厥后,赵肃侯大夫有韩褐胥居,《姓腮》与《姓氏寻源》并同。

    8、韩馀氏
    《通志·氏族略第六》韩馀氏:韩馀氏者,韩氏馀子之族也。《古今姓氏书辨证》韩馀氏:《世本》韩宣子馀子之后氏焉。谨按《春秋》,晋成公宦卿之馀子以为馀氏。盖嫡子之母弟,官子韩起也。
    《姓(角崔商)》韩馀氏:《姓考》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馀子者,奔齐为韩馀氏。《路史》云,韩信子(应为韩王信)亡人匈奴,景帝时,子颓当亦来降,馀在匈奴者为韩馀氏。
    《姓氏寻源》韩馀氏:《路史》其说与《世本》异,疑非是。

    9、韩献氏
    《元和姓纂》韩献氏:晋韩献子,支孙因氏焉。

    10、韩信氏
    《姓(角崔商)》韩信氏:出《姓纂》。
    《姓氏寻源》韩信氏:《姓纂》云,韩王信之后有韩信氏。

    11、公族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上平声一东:公族氏,东汉《郭泰传》有公族进阶,其先出自晋公族大夫之后。春秋时,骊姬乱晋,诅无畜群公子,自是晋元公族。及成公自周归,晋始宦卿之嫡子,以鞅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其后遂有以官为氏者。
    《姓(角崔商)》公族氏:《姓源》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称公族穆子,后因氏。又夷姓,后魏独孤部有公族氏。
    《姓氏寻源》公族氏:《风俗通》云,晋成公立嫡子为公族大夫,韩无忌号公族穆子,后以为氏。《潜夫论》云,韩桓叔之后有公族氏。

    12、平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平氏:姬姓,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因以为氏。秦灭韩,徙下邑。汉有臣相平当,生晏,司徒。北齐有平筌,望出河内、燕郡。
    《路史》:韩哀侯少子姥,食采平邑,后以为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平氏:出韩侯少子姥,食采平邑。秦灭韩,因徙下邑,氏焉。
    《姓(角崔商)》平氏:《氏族大全》云,韩哀侯少子采邑,因氏。《集韵》云,齐相晏平仲之后。《千家姓》云,河内族,北齐有平桓。
    经何光岳先生考证,他认为:“韩之平邑,在乎阳,今山西临汾市。为韩哀侯少子姥所封,则平出于姬姓之韩后无疑。”

    13、横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横氏:《风俗通》云,韩公子咸,号横阳君,子孙氏焉。
    《姓(角崔商)》平声升三庚:横氏,《风俗通》云,韩王子咸,号横阳君,因氏。《千家姓》云,颍川族。《吕氏春秋》横革佐禹。
    《姓氏寻源》横氏:《荀子·成相篇》横革佐禹。亦见《吕氏春秋》。横姓宜始此。《路史》云,刘后有横氏,韩万后有横氏。《战国策》楚知横门君之善用兵,后必有为氏者。

    14、侠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侠氏:即荚氏,音荚。韩侠累之后。《急就章》有侠却敌。
    《古今姓氏书辨证》人声三十帖:侠氏,韩相侠累之后。《急就篇》有侠却敌。
    《姓(角崔商)》侠氏:《姓纂》云,韩相侠累之后。《姓源》云,《汉书·功臣表》有侠侯,后以封为氏。《千家姓》云,平阳族。
    《姓氏寻源》侠氏:《史记》侠累。高诱云,韩傀侠累也。《战国策》名傀累,一云即荚氏,音荚。《路史》云,汉(夹鸟)侯国后有侠氏。

    15、蔺氏
    《通志·氏族略第三》蔺氏:姬姓,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氏焉。
    《元和姓纂》蔺氏:韩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裔孙相如,为赵上卿。
    《古今姓氏书辨证》去声升一震:蔺,今望出中山、华阴。出自姬姓,晋穆侯之子成师,封邑于韩,裔孙韩献子厥,厥玄孙康,食采于蔺,因氏焉。

-------------------------------------------------------

韩姓迁徙概述
    韩姓最初得姓是在今陕西韩城,韩姓的繁衍发展主要有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及唐宋三个时期。
    战国之时,是韩姓最主要的发展时期。自三家分晋之后,韩国建都于平阳,韩景侯时,迁都于阳翟,至韩哀侯时,又迁都于新郑。韩国的多次迁都,使韩姓迅速繁衍,也使得韩姓在河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后来韩姓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并且成为韩姓历史上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至汉时,韩姓的两大郡望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已有韩氏迁居江苏。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中原多年战乱,小国林立,韩姓从河南等地大举南迁。
    唐宪宗时,韩愈被贬潮州刺史,为韩姓入广东最早者。唐末已有韩姓迁至福建。
    韩姓的发展、流布,从春秋战国的迁地、徙都、拓展,经颍昌黎、南阳、相州、越城各个世系,到南宋以后,就几乎逐渐遍及全国。其中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等地的韩姓,多为韩世忠的支系子孙。
    南宋末,曾于建炎南渡至浙江的韩氏后裔御前大将军韩先,扈驾南下,由浙江人福建,由福建而广东平远县.南宋时,番禺古塌韩氏,南渡之后,先是居于浙江会稽,相传韩世卿谪广南后,即居于南雄珠玑巷。后来他的孙子韩振宗(一说韩洪泽)又由南雄徙广州番禺。
    从南宋起,经元、明而至清,韩姓在江南的流布,范围越来越广,支系越来越多,人数越来越众。
    湖南湘潭云湖韩氏,为当地望族。其祖自明代由安徽徙江西,后由江西徙湖南星沙(今长沙),再由星沙徙云湖。
    江苏苏州韩氏,是韩琦十二世孙由安徽凤阳迁往苏州的,后又有一支由苏州迁海安(江苏东部)。另外,苏州韩氏还有一支是由浙江柘林山头迁入的。
    自南宋以后,浙江、江苏、安徽、江 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都是韩姓迁居生息之地。每迁徙一次,就开拓一地,流布一方。 四川、广西、台湾等省,先后也有韩姓迁入。


    移居海外的韩姓:
    韩姓的流布在海外亦有流布发展,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英国、新加坡、越南、古巴、法国、美国、瑞士等。他们祖孙相继,侨居国外,艰苦创业,不仅为所在该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中国,为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传播中华文化,为增进与各有关国家的友谊,也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在海外韩姓中,各有关国家都出现了一批事业突出、成绩显著、为该国或为当地所认可的代表性人物。

-------------------------------------------------------

韩姓家谱介绍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祐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

-------------------------------------------------------

韩姓家谱文献目录
    《汾阳韩氏支谱》,1册,清韩诊敬重修,同治六年福荫堂校刊本。
    《汾阳韩氏支谱》,4卷,清韩镇岳等纂修,光绪十年恭寿堂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2册,明韩景伶编,乾隆年刻本。
    《洪洞韩氏家谱》,明韩文等纂修,清韩殿魁等续修,咸丰七年钞本。
    《洪洞韩氏重修宗谱》,2卷,清韩有庆等纂修,嘉庆二十年刻本。
    《松江韩氏支谱》,2卷,清韩文衍重修,民国四年钞本。
    《松江韩氏文若公支宗谱》,民国十年韩绮章钞杂本。《扬州韩氏支谱》,4卷,清光绪十八年活字本。
    《延令韩氏族谱》,8卷,清韩长贵等重修,光绪十七年活字本。
    《润州韩氏家乘》,3卷,清韩复纂修,嘉庆二十年继锦堂木刻本。
    《镇江韩氏宗谱》,2卷,清韩有和主修,同治七年广德堂刊本。
    《金陵韩氏族谱录》,1册,清韩印纂修,光绪六年活字本。
    《润州大沙韩氏宗谱》,2卷,清宣统元年广德堂刻本。
    《毗陵韩氏宗谱》,原道堂活字本。
    《金埴韩氏家乘》,12卷,清韩树榀重修,光绪二年永思堂活字本。
    《锡山韩氏宗谱》,20卷,民国韩念祖等修,民国九年敦伦堂活字本。
    《春晖韩氏宗谱》,16卷,首1卷,清韩勰修,光绪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云东韩氏家谱》,5卷,清韩奕辑,嘉庆间刊本。
    《晋阳韩氏世谱》,1册,清韩学韩等辑,清光绪二十八年刊本。
    《杭州韩氏谱》,3册,钞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清韩乃建重修,同治九年永思堂活字本。
    《义桥韩氏家谱》,10卷,首1卷,民国韩拜旒接修,民国四年永思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续修宗谱》,40卷,末1卷,清韩家坤主修,光绪元年重修,昼锦堂活字本。
    《湘南韩氏家谱》,68卷,清韩殿扬等增修,宣统三年昼锦堂活字本。
    《一都韩氏家谱》,16卷,首1卷,民国韩沛金等修,民国十八年昼锦堂活字本。
    《宁波相韩家谱》,清昼锦堂活字本,3册。
    《宁波韩氏宗谱》,6册,民国周颂清等纂修,民国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余姚韩氏东岙支宗谱》,7卷,清韩明和修,韩明盛纂,光绪三十一年活字本。
    《咸安韩氏宗谱》,16卷,民国韩叔金等主修,韩思溶纂修,民国三十五年大本堂木刻本。
    《重编羊山韩氏宗谱》,4册,民国韩迪周、韩百年重修,民国二十年昼锦堂铅印本。
    《迁东阳高阳韩氏宗谱》,6卷,民国葛树棠纂,民国十七年活字本。
    《徽州韩氏宗谱》,1册,清钞本。
    《黟北南阳韩氏宗谱》,1册,明万历二十四年钞本。
    《南阳郡韩氏族谱》,清韩家相等纂,嘉庆三年刻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修五纂修,道光二十一年南阳堂活字本。
    《袁郡韩祠主谱》,3卷,清韩文蔚等纂修,同治七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主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年南阳堂活字本。
    《韩焕先祠丁享谱》,4卷,清韩毓淇等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世谱》,1册,清韩文祯等纂修,康熙四十七年刊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嘉庆六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道光二十八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荣公支谱》,3册,清韩联俊纂修,光绪十五年南阳堂活字本。
    《万载韩氏族谱》,1册,清南阳堂活字本。
    《淄川韩氏世谱》,4册,清韩瀛州等修,光绪十三年刻本。
    《淄川韩氏邑乘》,5卷,首1卷,民国韩振铭续辑,民国七年刻本。
    《栖霞韩氏谱书》,清韩元英纂,光绪二十六年钞本。
    《临沭韩氏宗谱》,钞本。
    《武汉韩氏宗谱》,清韩洪蔗、韩国海总理兼纂修,光绪三十三年韩氏南阳堂活字本。
    《花山韩氏宗谱》,民国韩继海等采辑,民国三十六年昼锦堂阖族同刊活字本。
    《新洲韩氏宗谱》,民国韩溶等续修,民国三十四年木刻本。
    《韩氏南渡支谱》,3册,清韩学志撰,道光十五年刻本。
    《云湖韩氏四修族谱》,19卷,首1卷,清韩朝瀛修,民国十五年活字本。
    《长沙韩氏支谱》,12册,清韩文龙等纂修,同治六年南阳堂木刻本。
    《长沙韩氏支谱》,6卷,民国韩开锡纂修,民国九年南阳堂刻本。
    《紫泥韩氏族谱》,1册,清韩勉兹编,咸丰九年钞本。
    《宣汉韩氏宗谱》,1卷,民国韩艳如修,民国元年木刻本。
    《合州南阳郡韩氏支谱》,1卷,民国韩氏宗祠编,民国间十四世裔孙忠槐钞本。
    《礼县韩氏家谱》,清稿本。
    《庄浪韩氏世系源流》,4卷,民国唐维翰纂修,民国十七年钞本。
    《韩氏宗谱》,23卷,首1卷,末1卷,清韩寰康等修,乾隆五十六年昼锦堂活字本。
    《韩氏宗谱》,12卷,民国韩国霖等纂辑,民国二年有怀堂活字本。
    《韩氏族谱》,4册,明韩士鳌纂辑,钞本。

-------------------------------------------------------

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
    心 之 言 可,山 问 日 世。


    《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贞,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韩氏文献》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经南北宗族会同集议,订32世派语,咨明内务部备案并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长官,同时转行族属繁衍县分,俾资遵守。32字为:
    一 本 大 宗,子 孙 千 载,一 修 寸 念,门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为,工 其 力 作,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长。


    《春晖谱》,所载当地韩姓20世派语为:
    学 以 全 为 范,衷 其,填 是 举,作 求 躬 昉 迪,遵 集 受 敷 宜。


    《云湖谱》,为本宗原定5字,后又增加20字,实定为25派:
    学 应 辵 知 金,世 映 兴 朝 久,
    家 承 建 业 传,作 忠 培 远 泽,
    笃 孝 绍 先 贤。

    《紫泥谱》载本支韩姓派字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庆 昌 隆。


    《麻阳姓氏》载全县韩姓派语15字:
    友 文 迁 通 上,启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派语的用法及其规律
    凡逢字辈的单数,则取其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单名;凡逢字辈的双数,则取其独立而人人名,人名取双名。如第一组“玉彦口胄”等8字,韩琦兄弟逢字辈单数“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为偏旁,取单名,如韩琦、韩琚、韩碹。忠献王韩琦的子侄,逢字辈双嫩“彦”字,故皆取“彦”字独立人人名,起双名,如韩琦有五子,名忠彦、端彦、纯彦、粹彦、嘉彦;他的侄子有考彦、方彦等。第三字“口”,系单数,故取其为偏旁,单名,如韩治、韩浩、韩邕等。第四字“胄”,系双数,故取“胄”字独立,双名,如韩肖胄、韩膺胄、韩仁胄、韩保胄、韩述胄等。余此类推。
    派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数较少又处偏远之地的支族,其派语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复始的办法。如湖南麻阳县栗坪乡的韩姓,就是以“友文逊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这15字,轮转使用下去。


    派语的社会功能
    派语的功能与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区分同姓同系人的辈分。如果没有字派,而仅仅只知道年龄,就很难判断同姓者某某的辈分,因为有的人年龄大反而辈分小,有的人年龄小反而辈分在前,这就会辈分不分,尊卑难辨。有了派语,在同姓交际的过程中,互通派字,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关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于产生辈分世次的混乱。《相州韩氏文献》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派语的这种功能:“相韩本支得与圣贤孔、颜、曾、孟诸氏后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乱,实赖有此命名、宗派维系所致也。”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26 21:13:09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韩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韩先楚上将
    韩先楚(1913-1986),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225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红15军团第224团团长,第78师副师长、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8团副团长、689团团长,344旅副旅长、代旅长,新三旅旅长兼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大队大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副司令员、第三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12兵团第二副司令员兼40军军长和湖南军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3兵团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壮族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人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枚。1986年10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3岁。

    韩伟中将
    韩伟(1906-1992),湖北省黄陂县人。1922年参加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战士。参加了北伐战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排长、副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纵队教导大队中队长,第二纵队四支队11大队大队长,红21军第二纵队五支队支队长,福建军区独立第一团团长,独立第八师师长,军区参谋长,红34师第100团团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军事教育主任,第二军分区四团团长,冀中军区警备旅副旅长,第九军分区司令员,雁北支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20兵团67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师范学校校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中央军委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逝世,终年86岁。

    韩练成中将
    韩练成(1908-1984),原名韩圭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人。1925年参加西北军。曾任国民联军排长、连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营长、团长。参加过北伐战争。后任国民党军第72师参谋长,独立第11旅旅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政府军第170师副师长、师长,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国防部研究院研究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高级参谋,第46军副军长兼师长、军长,海南岛防卫司令官。积极参加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脱离国民党军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兰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军区副参谋长。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科学和条令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部长,甘肃省副省长。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三届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韩振纪中将
    韩振纪(1905-1975),河北省高邑县人。1924年入保定陆军讲武堂学习。曾任国民军第二军见习参谋,西北军总司令部科员,第26路军总指挥部上尉参谋。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十四军侦察科科长,红13军参谋处处长,瑞金红军学校教员、副营长、营长、副团长,中央苏区步兵学校训练主任,红军干部团参谋长,红军大学教员、队长、大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副团长、六八七团政治委员,延安中央党校军研究主任,115师344旅参谋长,八路军第2纵队参谋长,新四军军工部部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副校长、校长,新四军第2师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东北重工业机械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机械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汽车拖拉机管理部部长,驻苏联大使馆武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总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5年3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韩庄少将
    韩庄(1912-1991),安徽省宿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任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秘书处译电员,第5师教导大队分队长。1937年参加平西抗日游击队。
    抗日战争时期,任平西国民抗日军副连长,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2总队总队长,第1军分区3团营长,充1团政治处主任,游击第3支队副司令员,充26团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河南地区队政治委员、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北平办事处秘书长,第3纵11旅旅副政治委员,独立8旅副政治委员,炮兵3团政治委员,第20兵团炮兵主任。参加了太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第6炮兵学校副校长、校长兼政治委员。1954年毕业于高级炮兵学校,后历任高等军事学院炮兵教授会主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广州军区炮兵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8月20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韩卫民少将
    韩卫民(1903-1981),又名韩福安,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6年参加工会和反帝大同盟组织,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与党失去联系,回到家乡。1927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组织群众,筹粮筹款,转运伤员。1928年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乡苏维埃主席,区农民协会主席,党支部书记和区游击队政治指导员。1930年带百余名赤卫队员参加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1师32团宣传队队长,第36团教育参谋,第11师通讯股长等职,历经鄂豫皖苏区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随红四方面军主力西移,1935年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3月率部参加响堂铺伏击战。1940年任八路军129师385旅14团参谋长,8月参加百团大战,协同团长率部攻克狮□山。3日后驻阳泉日军进犯狮□山,14团据险抗击,韩卫民身先士卒,手持双枪参战,14团激战6昼夜,歼敌400余人,击落飞机2架。1942年4月任太行军区第6军分区参谋长,1945年8月任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率部在上党地区继续消灭残存的日伪军据点。时阎锡山命所部69军沿同蒲线向上党地区发动进攻,韩卫民奉命迎击,以一昼两夜急行军到达壶关城外,经两小时激战,攻破壶关县城,歼阎军700余人。旋围攻长治县城,该城守敌弃城逃走,韩率部追击,歼其一部,余敌被赶进包围圈,一举全歼。后任第13军分区司令员,焦作军分区司令员,华北军区独立第7旅旅长,率部参加太原、焦作、新乡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山西省军区榆次军分区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参谋长,有资料说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职不详。归国后,任山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1年10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78岁。

    韩东山少将
    韩东山(1903-1986),原名韩志鑫。湖北省礼山(今大悟)县人。1928年1月参加黄安(今红安)赤卫队,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1军第32师任班长、排长。1930年5月任鄂豫皖边罗山独立团连长。1931年4月任红4军第12师36团营长、副团长。参加了巩固发展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一至四次反“围剿”与进攻战役及西征入川的战斗。1933年7月成立红9军,任第25师第75团团长。1934年5月任红9军第25师师长。率部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多次反“围攻”作战。1935年5月随方面军长征,6月率25师在夹金山北达维最早同中央红军会师,会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主持召开欢迎大会。同年10月奉命率部南下转战川康边。1936年5月调入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学习,同年秋随方面军北上到达甘肃会宁会师。10月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十一师副师长,11月参加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1团副团长。1938年后任129师补充团团长,第386旅副旅长。1939年任东进纵队副司令员。率部参加创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晋东南反“扫荡”作战。1940年先后入延安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春任新四军第五师兼鄂豫皖湘赣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员,率豫西部队参加收复失地扩大解放区。1946年任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2旅旅长,后任鄂豫陕军区第4军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率部参加中原突围的艰苦作战。1947年4月任晋冀鲁豫军区陈(先瑞)韩(东山)野战纵队政治委员,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副司令员,兼江汉军区副司令员。1949年6月任湖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率部参加解放中原地区的多次重要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参谋长、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河南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参谋长,湖北省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三个勋章。1986年1月13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3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26 21:13:2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韩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韩增中将
    韩增(1929-——),河北省藁城县人。1939年参加八路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太行军区分区医院看护。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延安保卫战。后任中央军委作战部科员。1958年毕业于海军指挥学校。后历任海军艇长,海军东海舰艇支队副参谋长、副支队长、支队政治委员,海军东海舰队副司令员、副政委,中国共产党东海舰队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1990年6月离职休养。
    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韩怀志中将
    韩怀智(1922-2003),河北省平山县古月镇曹家庄村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测绘员、班长,1941年入延安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参谋、连长、副科长等职。参加了反“九路围攻”作战、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冀南区春季反“扫荡”、香城固战斗、太行区夏季反“扫荡”作战和“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冀察热辽军区团参谋长,东北野战军支队参谋长,第四野战军副团长等职。参加了饽罗树、梨树沟、杜家屯、三十家子、金岭寺等战斗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四野战第12兵团54军团长、副师长,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兵团54军副师长,参加了金城战役。回国后,1954年至1980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兼参谋长、师长,1960年毕业于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任军参谋长、副军长、军长,率部参加了边境自卫还击作战。1980年5月以后,任总参谋长助理兼军训部部长、副总参谋长,协助总参谋长负责全军军事训练、院校教育和兵种军事工作。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阿根廷”友好小组副主席。兼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军学位领导小组组长、《当代中国》丛书军事工作卷和民兵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为我军军事理论的研究和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十一、十三、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六、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2003年4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韩忠礼少将
    韩忠礼(1944.10-——),山西省泽州县大东沟镇东沟村人。1958年7月参加工作,196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就读于太原市铁路中等专业技术学、解放军石家庄高级步校、国防大学、中央党校领导干部班等,大学文化。现任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管理处管理员、副处长、师后勤部部长、兰州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副局长兼军区宁夏工副业基地主任。1991年9月任兰州军区司令部管理局局长。1999年10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青海省军区副司令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辛勤笔耕,先后在省(军)级以上期刊、杂志发表研究文章30多篇,其中《抓住关键环节,进入领导决策》及《加强民主集中制是实现班子建设的根本》,入选《二十一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文集。
    1999年10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立三等功1次。

    韩雅玲少将
    韩雅玲(1953.6-——),女,山东省长山县人。1994年7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技术4级,少将军衔。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心研所所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全军医学科技委员会、全军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第四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心血管学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军区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副主编等17种学术刊物编委。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韩雅玲擅长冠心病介入诊断与治疗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尤其是高龄急危重症冠心病的抢救和治疗及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介入诊治。率先在国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移酶抑制剂治疗心衰伴低钠血症及顽固性心衰,使心衰住院病死率下降10%。应用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冠心病心衰1500余例,使病人原扩大的心脏缩小,反映泵血功能的射血分数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率先在军内开展双心室起搏的方法治疗晚期重症心衰20余例,配合药物治疗后,病人生存延长,心衰症状明显缓解,取得了比单用药物更好的疗效。对冠心病应用介入治疗(包括PTCA、支架、药物涂层支架、旋磨、旋切、切割术等)成功率达97%以上,术后病人心绞痛明显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长期随访(3年以上)存活95%以上。尤其对入院时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心跳骤停、严重心律紊乱等危重的老年冠心病人,急诊介入治疗抢救成功率可达90%以上,挽救了大量老年危重冠心病人的生命。还将这种方法推广到全国、全军70余家医院,目前在本单位已作为常规治疗。被授予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沈阳军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先后主持七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军队“十五”重点课题一项。获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751例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用于血性心力衰竭的系列研究。获各类三等奖6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辽宁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03年7月被授予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荣获“学雷锋金质奖章”。在军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编或参与编辑专著14部。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14-10-29 23:25:58 |只看该作者

       

深圳养生会所图片泉源网络


       

图片泉源网络


        楚天都市网10月29日快讯今早7时许,湖北房县城关镇神农路段产生一起交通变乱致2人去世亡,17人受伤,此中3到4人为门生。县人民医院证明,伤者漫衍胸外科骨科和脑外科,仅脑外科就有7名伤者。眼见者称,肇事夫君未酒驾,驾车撞路人疑似发泄不满抨击社会。房县当局称,本日9时许,该夫君已被控制,伤者正尽力救济。


        据本报记者现场消息,肇事夫君为房县当地人深圳养生会所www.5689mm.com,34岁。肇事动机疑似抨击社会或吸毒。  

6#
发表于 2014-12-3 17:05:41 |只看该作者
我继续顶你!太好的帖子了 支持http://www.shangshanyizao.com/












搜索引擎大全 http://123.xuqiusousuo.com/
需求 http://www.xuqiusousuo.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