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谢 发表于 2008-3-12 19:01:15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会员号:4038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2#
发表于 2008-3-12 19:12:00 |只看该作者

代表作品

1、题西安华清池
千载华年连月老
一池碧水共天长

2、题兵谏亭
一座孤亭惊变幻
五间老舍证沧桑

3、时事联
人逃无仁,啤酒花飞春已去
盗逸有道,股民梦灭雪犹来

4、新婚贺联(嵌赵凡、李锋)
赵府春宵,李欢桃醉
凡间妙对,锋发韵流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3#
发表于 2008-3-16 20:14:14 |只看该作者
回贴,看看王婆长啥样子。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4#
发表于 2008-3-16 20:19:29 |只看该作者
还隐藏年龄的哦
高挂云帆航万里
飞扬逸兴振千山

——榴斋老师赠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5#
发表于 2008-3-18 03:26:57 |只看该作者
以前不是问女士的年龄,现在男士的年龄也保密了哦..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6#
发表于 2008-3-18 10:23:24 |只看该作者
这么热闹,也看看,谢晓斌是谁?是阿谢管理员么?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7#
发表于 2008-3-20 22:28:55 |只看该作者
要看看东门官人
正牌水鬼
醉态联军
8#
发表于 2008-3-21 00:28:41 |只看该作者
多谢各位来采风:j :j :j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9#
发表于 2008-3-21 10:59:08 |只看该作者
是要认识一下
未学联律上中联,大家见笑了。请多多指教!多多包含!
10#
发表于 2008-3-24 11:56:41 |只看该作者
尝将冷眼观螃蟹
不过红墙摘牡丹

高挂云帆航万里
飞扬逸兴振千山

——榴斋老师赠
11#
发表于 2008-3-24 16:40:32 |只看该作者
老蟹藏玄机
12#
发表于 2008-3-26 03:05:31 |只看该作者
尝将冷眼观螃蟹
且就热心阉老鸨   (四哥教的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3#
发表于 2008-3-27 23:31:19 |只看该作者
晓伴诗书寻好句
胸怀文武正斯人
方正立身,叹今古圣贤皆累此
圆通益智,师往来杰彦尽虚心
14#
发表于 2008-4-15 18:25:54 |只看该作者
廉价出售哈:))
15#
发表于 2008-4-16 04:50:01 |只看该作者
故隐年龄埋伏笔,以待日后勾美眉 :
笔触若空灵,清茶我请,无需街上
文思如巧妙,媚眼你抛,就在网中
------横批:贫嘴醉人
16#
发表于 2008-5-7 16:18:40 |只看该作者
看看????????
17#
发表于 2008-5-7 16:20:19 |只看该作者
怎么没有相片的呢
18#
发表于 2008-5-13 19:29:36 |只看该作者
2、题兵谏亭
一座孤亭惊变幻
五间老舍证沧桑

此联比较逊色,下联好象和主题没什么关系。且,若旁有“五间老舍”,又何来的“一座孤亭”呢?印象中好象没有“五间老舍”的。
19#
发表于 2008-5-14 23:59:32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蒙少白 的帖子

少白没到过西安吧:)
若到临潼的骊山和华清池景区游历,在参观游览千年古迹的同时,一定会看到现代史上发生的两个颇有意味和令人瞩目的纪念物------五间厅与兵谏亭。这两个景点说的实质上既是一个人,也是一回事,那就是蒋介石与“西安事变”。五间厅和兵谏亭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史上所发生和述说的本是一件事情,原本也在一个景区内,可是后来,由于当地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相互争夺利益,缺乏协调,硬是把一个整体切割开了,分成两个景区。现在看到的“兵谏亭”,只是后人牵强附会地拼凑了两块石头,以示纪念而已。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20#
发表于 2008-5-15 16:09:49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阿谢 于 2008-5-14 23:59 发表
少白没到过西安吧:)
若到临潼的骊山和华清池景区游历,在参观游览千年古迹的同时,一定会看到现代史上发生的两个颇有意味和令人瞩目的纪念物------五间厅与兵谏亭。这两个景点说的实质上既是一个人,也是一回 ...

是少白浅陋了

但从联面上看,“一座/孤亭”难免让人觉得累赘,况且下联“五间老舍”,如果是有联系的,“孤亭”就显得失托了,是不是考虑一下“孤”字呢?或许可以是“空亭”,在数量就不显得矛盾了。
21#
发表于 2008-5-17 17:05:21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蒙少白 的帖子

孤可以探讨一下。在此“孤”不应当看成数量词,而是孤立(无援)之意,这样才能与“老”来对。



寄下:
贺中国楹联学会成立
方东新
对子始于桃符,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巧对、叠韵、回文,尽情发挥,只言片语,深浅成趣。欣闻杂著成家,文坛从此添异彩;
联帖源自律诗,寿联、婚联、挽联、春联、短联、长联、集句、嵌字,随意拾掇,三教九流,雅俗共赏。喜见期刊问世,艺苑如今绽新花。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22#
发表于 2008-5-29 23:35:58 |只看该作者

小品文

别致的“轻文学”------对联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
  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这是中国楹联学会理事白启寰先生为“对联”所作的一副对联。他从对联的文学性与实用性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确切的概括。
       一直以来,对联就是雅俗共赏的一种民俗文化。一般又称为“对子”“楹联”。她短小精简而又内涵丰富,形式美观而又主题明确,也因此有人称她为“两行的诗”,“浓缩的词”;而我则认为她是一种别致的“轻文学”,因为她是生活的提炼、哲理的结晶、文史的浓缩、思想的升华,完全具备了文学的特点。对联虽然曾得到皇帝、文人、墨客的厚爱,但在文学史上却未争得一席之位。梁启超是撰联高手,他也将对联称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认为“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这些认识,是有时代局限性的。尽管如此,对联却有着她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有着比诗词曲赋更广泛的实用价值:她的典雅,可以为环境装饰锦上添花;她的真挚,可以为感情传递架桥铺路;她的热烈,可以为重要日子祈祝吉祥;她的通俗,可以为广告宣传呐喊助威;她的专一,可以为社会征联冲锋陷阵;她的深邃,可以为陶冶情操提供养分;她的精警,可以为警策世人启发智慧;她的深刻,可以为鞭笞时弊揭露邪恶;她的幽默,更可以为沉重生活带来轻松一刻。所有这些,都是其它文体所不可比拟的,诚所谓“对非小道,联本大观”。
       星移斗转,春暖花开。新的时代赋予了对联新的生机,对联做为一种文学品类,已更加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到目前为止,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已达4000多人,加上在地方各级楹联学会注册的会员,楹联创作队伍已达10万多人,号称十万联军。一个又一个的创作热潮此起彼伏,各类楹联大典、书籍纷纷出版,蔚为壮观。她的轻巧灵活、八面玲珑,也正在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这种“轻文学”的快感。这正是:
       对里乾坤大
       联中日月新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23#
发表于 2008-6-1 14:47:13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蒙少白 于 2008-5-7 16:20 发表
怎么没有相片的呢



我给找个相片吧: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4#
发表于 2008-6-1 21:59:26 |只看该作者
这个靓仔似曾相识
正牌水鬼
醉态联军
25#
发表于 2008-6-2 01:50:18 |只看该作者
搞啥子,神神密密的,
26#
发表于 2008-6-15 20:03:43 |只看该作者

对联渊源,种类和现状

福建方东新曾作一联,祝贺中国楹联学会成立,联为:
对子始于桃符,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巧对、叠韵、回文,尽情发挥,只言片语,深浅成趣。欣闻杂著成家,文坛从此添异彩;
联帖源自律诗,寿联、婚联、挽联、春联、短联、长联、集句、嵌字,随意拾掇,三教九流,雅俗共赏。喜见期刊问世,艺苑如今绽新花。
该联以对联形式叙述对联渊源,种类和现状,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资料来源:《春节》)


【介绍】 

    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在桃木板上分别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图像,悬挂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最后人们为了图省事儿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桃符的来历】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叉枝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读作申舒)、郁垒(读作郁律)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用芒苇编成的网子去捆住他们,并丢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还会在自家的第二道门上画上那只吃鬼的老虎,旁边还有一条芒苇绳,以用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古人的相关习俗】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历史发展】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了。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在除夕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联一幅。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官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门户。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有一屠户人家因没钱买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传说故事】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多年以前,有一座鬼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百鬼出没,而且还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在外面作恶的鬼都要赶回鬼城。神荼、郁垒两兄弟神通广大,善于降鬼。他们严格限制鬼的活动,每年岁尾站在一株大树下检阅百鬼,见有害人的凶鬼,就用一种特殊的、无法挣脱的“芒苇绳”将它捆起来,让专吃恶鬼的神虎充饥,为民除害。但是神荼和郁垒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尽除天下恶鬼。也不能保证每家每户的平安。于是黄帝向全国宣布了一道命令,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垒像,除夕那天悬挂门前。同时,在大门上端悬挂苇索,二门上要画一只虎,用来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扰。到后来,人们嫌刻木人麻烦,就直接在桃木上画两个神像,题上神荼、郁垒的名字,于除夕下午挂在门两旁,以压邪祛鬼,这就是最初的桃符。

【文学记载】

  古代春节期间挂桃符的习俗,在许多文入学士的笔下多有记载;白居易《白礼六帖》:“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代春节期间人们挂桃符的盛况显见一斑。


【桃符·春联·门神】

    王安石脍炙人口的《除日》一诗咏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该诗的广泛流传也使得桃符一词几乎尽人皆知。更换桃符不仅是必做的事,而且春联、门神、年画等也与桃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成为除夕除旧迎新的必需品。

    让我们先从桃符说起吧。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时代桃茆(1论)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礼记·檀弓下》说:“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茆执戈,(鬼)恶之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有这方面的事例。《周礼.夏官》说,诸侯盟会割牛耳取血,要用桃茢为镇物。《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取藏冰时,要用桃木做的弓和用棘制的矢进行除灾仪式。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桃枝的辟邪作用见于《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艺文类聚》卷八六)将桃枝稍事加工的桃枝也有相同作用。《淮南子·诠言》篇说:“羿死于桃棓。”东汉高诱注:“桔,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如此则自传说时代,古人就有对桃木的特殊信仰。由于桃杖的神奇作用,汉有腊日前一日逐疫毕,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苇戟桃杖”之礼(《后汉书吼仪志》)。将桃刻削成人形也是古人采取的辟邪手段。《战国策·齐策三》说孟尝君打算人秦时,苏秦对他讲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劝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语桃梗:“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可知战国时代已有削桃木为人的桃梗。又据《后汉书·礼仪志》注,《山海经》载在度朔山,立于以大桃树枝为鬼门之上的神荼、郁儡,以苇索执鬼并喂虎。“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东汉《风俗通义》也引《黄帝书》讲了这个故事,并说:“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可知汉代腊日的前夜已流行在门旁立桃梗(人)的风俗。《荆楚岁时记》讲元旦拜贺后说:“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可知六朝时代又出现了桃板。(作者按:该书通行本又在讲贴画鸡,悬苇索后说“插桃符其傍”,“桃符”二字有误,不取。)至迟到唐末,出现了“桃符”一词,韩鄂《四时纂要》明确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换言之,桃符即古之桃杖、桃梗,“符”字更清楚地表达了其驱邪作用。此后宋代盛行“桃符”的用法,前面所引的王安石《除日》诗就是一个例证。

    桃本来是作为一种植物而被认为有避邪作用的。《玉烛宝典》引《典术》说桃是“五行之精”,可以厌伏邪气制百鬼,所以作“桃板”著于户(《太平御览》所引《典术》“五行之精”作“五木之精”,“桃板”作“桃人梗”)。从桃枝、桃杖到桃人梗,桃有一个人格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神格化的过程。桃板、桃符的出现正是两种过程合一特别是转变的集中体现之物。虽然资料中无南朝或更早之桃板上有字、画的记载,但是桃板,这种加工平整的东西,桃的避邪作用只是作为属性存在,它一定另有目的,根据后来文献中所记桃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并写二者名字的事实,可以推断,桃板一出现可能就有图或字,或二者兼而有之。所写所画也应当是神荼和郁垒。最初桃枝、桃梗和执鬼神神荼、郁垒是两回事。一旦在桃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写上名字,就使二者合一。桃符既是原来的桃梗,又可以代表画有图形的桃板,二者有区别,也混同,在混同的情况下.桃符也就成了神荼、郁垒的代名词。

    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并标名字的作法,兴盛于宋代。北宋高承《事物纪原.桃版》讲了度朔山的传说后写到:“故今世画神像于板上犹于其下书‘右郁垒,左神荼’,元日以置门户间也。”反映北宋风俗的《岁时杂记》也说在“桃符”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由此可知,桃板可以称作桃符。图画神荼、郁垒作为避邪的桃符,一直流行到明清时代。明嘉靖《汀州府志》说:“桃符,新画桃符置户两旁,貌荼、垒于上,以厌邪魅。”明清地方志多有各地除夕挂桃符的记载。

    春联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五代末宋初蜀主孟昶桃板题字的著名故事。宋张唐英的《蜀梼(táo)杌(wǜ)》记载,孟昶(chǎng)降宋前一年(乾德三年)的除日,让翰林学士幸寅逊在寝门的桃板上题字不如意,于是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果然新年降宋,吕余庆为成都知府,而长春是宋太祖诞生13的嘉号,应了孟昶所题,成为亡蜀先兆。宋黄休复《茅亭客话》卷一也记载了这个故事,还说“每岁除日,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题‘元享利贞’四字”。看来题写一年平安词是恒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除了以往桃板、桃符主要用于辟恶外,可在上面写迎春纳福的吉利祝词,这是桃符性质的重要改变。关于此点,唐末韩鄂的《岁华纪丽》说,门署桃板是为了“纳庆”,可为注脚。

    宋代桃符的迎春纳福性质更加明显,北宋《岁时杂记》说:桃符之制,以薄木板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为之,除了画图像外,“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在长方形桃板上书写春词和祝福语已是桃符的一种类型。南宋高宗时修《嘉泰会稽志》卷一三也说“桃牌书左神荼、右郁垒,亦或书他语,门左右设之”。南宋时代的《梦粱录》除此记载外,市场上还卖“迎春牌儿”,除夕要“贴春牌”。看来“春牌”是迎春桃牌之意,是一种新型的桃符。桃符也就变成了两种类型。

    这种桃木板所制春牌,到了明代一般成为纸制,且名为“春帖”。制作材料的改变,使春帖脱离了桃符旧制,成为独立于桃符以外的一种饰品。嘉靖福建《汀州府志》记载了桃符后,接着写到:“春帖:大夫之家俱用五色笺书联句,以贴于门或厅堂柱间,虽工贾亦买而贴之,以见除旧布新之意。”春帖又有“春对”、“春联”、“门联”等名称。其中“春联”一词,成为清代的流行用语,一直沿用到今天。

春联所贴之处,前引福建《汀州府志》说是在门或厅堂柱间,不太具体。明《月今广义》的记载更为详细,说除夕更换春帖、柱联、门额,在堂轩楣枋贴宜春、福、祷、寿等字。春联的内容,据《清嘉录》所载,“多写千金、百顺、宜春、迪吉、一财、二喜及家声、世泽等语为门联。咸集《葩经》吉语、唐宋人诗句为楹贴”。

门神形成于多种途径,最初同古人五祀信仰有关。门户主出入,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在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下,人们祭之以报德。古人也认为门户与阴阳有关,《礼记.月令》有孟春之月祀户,盂秋之月祀门的说法。郑玄解释道:春阳气出,祀之于户,可纳入阳气,秋阴气出,祀之于门,可拒阴气于外。唐代孔颖达疏称,户是人之出入,有神,而门神是阴气之神。这是将门与户区别为外门和内门,无论是阴或阳二者均有神。东汉郑玄为《礼记·丧服大记》“名释菜”一词注:“释菜,礼门神也。”可知汉代已有门神一词。《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表明了民间对门神的信仰。

门神信仰很早就和桃梗辟邪以及神荼、郁垒抓鬼结合起来。门上画上神荼、郁垒,东汉时已见于蔡邕《独断》卷上:“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明确把神荼、郁垒作为门神的记载是《岁时广记》卷五《绘门神》:“《荆楚岁时记》:岁旦,绘披甲持钺二神贴户之左右.谓之门神。”又据宝颜堂秘籍本《荆楚岁时记》:绘二神贴户之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不过以神荼与郁垒为门神在唐以后由将军等像取代,神荼、郁垒的画像以桃符称之。比如宋代,《东京梦华录》载十二月“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以备除夜之用”。《梦粱录》说除夜家家“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门神是与钟馗、桃符等并列的东西。南宋时代门神更为发展,有“诸班大小门神”(《武林旧事》)。其大者为“等身门神”(《西湖老人繁胜录》),竟与成人高低相等。明清时代地方志也是将门神和桃符、春帖并列,而且此时明确记载贴门神,可知门神为纸制。民间还有悬挂钟馗像的风俗。如万历《贵州通志》载:“门挂钟馗以压邪魅”,弘治福建《将乐县志》记载:“挂钟馗于堂屋。”宋以后的上述记载说明门神既有别桃符即神荼、郁垒,也有别于钟馗。

    门神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古代武士守门的神化。l978年夏,发掘湖北随县擂墩鼓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时,在内棺左右侧板上的户牖之旁,绘有手拿双戈的人形怪物。当是户牖之旁的守卫之神,或许与门神有某种关系。《周礼.春官》中有“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注云:“虎门,路寝门也。王日祀朝于路寝,门外画虎焉,以明猛于守,宜也。”可知周天子办公之所路寝门上画虎,以示守卫。因有虎吃鬼的传说,汉代在门上画虎。《风俗通义·祀典》载县官常以腊除日画虎于门。《汉书·广川王传》记载:“其殿门有成庆画,短衣大裤长剑。”晋灼说成庆是荆轲,唐颜师古也说他是古之勇士。姑且不论成庆是何时人,总之是一位勇士,并将其画于殿门,不能确定是装饰还是门神。唐代佛教盛行,广建寺庙,寺庙门旁除绘塑一对药叉或天王作门神外,寺庙中的厨房、库房、内室等门上皆绘有门画。而手执如意或执天德瓶、口泻诸珍宝的门画.影响了后世门神画中的吉祥题材(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天津杨柳青画社1991年版,第60页)。宋代有关门神的记载多起来,袁褧(jiong)《枫窗小牍》说:“靖康以前,汴中门神多翻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这类头戴虎头盔、身披浑金甲的门神,应当是将军的形象。赵与时《宾退录》说:“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门神亦日门丞,道家谓左日门丞,右曰户尉。”可知宋代所贴门神多为将军,又称“门丞”,而且受到道教的影响。《夷坚志》戊卷十“胡画工”条讲浮梁画工胡一受邑人之托,绘门卫二神。可知当时门神是很普及的。明后期冯应京《月令广义·十二月令》记载:“道家谓门神左日门丞,右为户尉。盖司门之神,其义本出桃符,以神荼、郁垒避邪,故树之于门。后世画将军朝官诸式,复加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状,皆取美名,以迎祥祉。”将军、朝官是民间流行的门神,而所附吉祥图中爵樽,借作爵秩;鹿,借音荣禄;蝙蝠,借音景福;喜鹊,借作喜庆;马,借作驿马;元宝,借作驰报;瓶、鞍借音平安。绘此八事,取爵禄福喜、马报平安八字。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27#
发表于 2008-6-19 01:00:24 |只看该作者
对联就是桃符演变而来
28#
发表于 2008-6-19 14:21:38 |只看该作者
看看阿谢,据说最近经常去混酒吧了?
高挂云帆航万里
飞扬逸兴振千山

——榴斋老师赠
29#
发表于 2008-6-19 20:46:22 |只看该作者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30#
发表于 2008-6-21 11:08:02 |只看该作者
学习啦......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