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7-7-26
- 最后登录
- 2012-4-24
- 在线时间
- 49 小时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593
- 帖子
- 1295
- 精华
- 0
- UID
- 96
|
【中华近代、当代马姓文化名人简介】(2-复名)
马一浮(哲学)
马一浮(1882.4.2-1967.6.2),原名马浮,又名马一佛,幼名马福田,字耕余、忧生,号湛翁,中年改号太渊,晚年号蠲叟、蠲戏老人,祖籍浙江省会稽(今绍兴)县长塘乡后庄人,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自幼聪颖,有神童之誉。1897年15岁时应县试,名列榜首。主考汤寿潜(两淮盐运使)奇其才,招为婿。1901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合办《20世纪翻译世界》杂志。1903年赴美习英文,后又游德、日。1909年赴美国专攻西欧文学。中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国学大师、理学家、佛学家、书法篆刻家。与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励合称中国当代四大儒。
民主革命和大革命时期,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新学,赴上海学英、法文。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合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介绍西方文学。1903年夏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习德文、西班牙文。1904年东渡日本学日文。回国后蛰居杭州,潜心学术研究。撰文投《独立周报》、《民主报》,又依日文本重译意大利人所著《政治罪恶论》,作歌颂秋瑾的长诗《鉴湖女侠行》,代汤寿潜作赞颂徐锡麟的《烈士徐君墓表》,又是第一个把德文版《资本论》带到中国来的人,且日译数纸,与挚友何燮侯共读。1906年起寄居杭州广化寺潜心国学,专政文澜阁四库全书,3年之内足不出户,遂淹贯群书,尽读四库全书36000余卷。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蔡元培任国民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请其担任秘书长。但因不习惯官场应酬,只做了一周多便宣告:“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还是回西湖。”从此不再涉及仕途经济。不久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请其担任文科学长,也婉辞而推荐了好友谢无量。浙江大学想请其讲学,但鉴于前例,竺可桢到了马宅两次也不敢贸然开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直在杭州,孑然一身,身居陋巷,潜心研究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一片爱国热情。打破“平生杜门”,“未尝聚讲”的守则,在南下避难的旅途中,第一次应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山讲学,先后于江西的泰和与广西的宜山为浙江大学的学生开设“国学讲座”。把对学生的抗战爱国教育,贯穿于这些讲座之中。1939年夏在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建了“复性书院”,担任主讲,讲明义理,选刻古书,培养了一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人才。整个抗战时期,也是学术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主要学术思想著作都是这一时期发表的。
解放战争时期,又回到了杭州的陋巷,重新隐居林下,唯主持智林图书馆,继续选刻古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三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邀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长等职。但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不以俗务打搅,让其在杭州家中(花港蒋庄)安心著书立说,颐养天年。
1967年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85岁。梁漱溟撰联称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著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续编》、《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蠲戏斋诗》、《复性书院讲录》、《道德经释注》等。
马三立(艺术界)
马三立(1914-2003.2.11),回族,祖籍甘肃省永昌县人,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躁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自幼读书,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中国当代著名相声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前,1926年跟父亲马德禄学艺。1929年从天津汇文中学毕业后,又拜著名相声演员周德山(周蛤蟆)为师,专攻相声。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周德山是马德禄的同门师兄弟,也是“相声八德”之一。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艺术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一直以北平、天津的市场、商场及茶社、剧院撂地赶场说相声,颇受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编演新相声。1952年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历任曲艺团副团长,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来转到天津市曲艺团。1953年获天津市文化系统劳动模范奖状,演出传统相声200多个。其中主要有《吃元宵》、《卖挂票》、《黄鹤楼》、《相面》、《卖五器》、《开粥厂》、《蜡点灯》、《白事会》、《八扇屏》、《反八扇屏》、《地理图》、《窝头论》、《文章会》、《梦中婚》、《对对联》、《三字经》等。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春回团工作。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渝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到群众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承袭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还培养了阎笑儒、班德贵、连笑昆、方笑天、常宝华、高笑林等许多相声演员。
2003年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一生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节目6、70个,包括《买猴》、《十点钟开始》、《偏方治病》、《猜戏名》、《似曾相识的人》等。
马大浦(农业科学)
马大浦(1904.11-1992.6.18),祖籍安徽省太湖县人,出生于福建省浦城县。1927年考入金陵大学林科,1930年转入中央大学,1932年2月毕业于中央大学森林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36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深造,1937年秋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参加九三学社。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造林学家,林业教育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8月任该系助教兼助理管理校内林场。对场内木本植物308处进行了调查,并撰写了“本院植物园树木之种类”一文,刊于1934年6月本校《农学丛刊》上。在该校4年工作中,熟悉了林场管理、经营计划、树木裁培技术等一系列林业生产实际知识,为以后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林学系获得科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历任广西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系主任。1941年担任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兼系主任。编写了“植桐学”和造林学原论、造林学本论、造林学各论、造林学特论等参考讲义,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显著的作用。1943年到安徽省立煌县任安徽学院生物系教授兼安徽省农业改进所所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该所扩编为安徽省农林局后改任局长,把全省筹划为6个农区(淮北、江淮、江南各2个),设立了若干农、林、牧、棉、茶、小麦专场,推广优良品种,增加农民收入,为安徽省农林建设作出了一定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母校南京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教授、系主任,撰写了“对农村生产情形及经济情况的认识”、“汤泉杂写”、“老山的荒废与新生”等文章。1951年初应南京广播电台之邀,广播了“防护林的功用”讲话,呼吁人民要重视森林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立了南京林学院,在该院先后担任教授、教研组主任、系主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校)长等职。其间1957-1958年受林业部派遣,到越南农林大学任教一年。1978年任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79年起先后担任《辞海》三卷编委会分科主编、《林业辞典》编委会主委。1980年任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学评议组成员,在苏州召开的全国平原绿化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平原绿化要达到的指标和研究平原绿化的突破口,十分关心我国平原林业的发展。长期从事林业教育工作,一贯严谨教学。重视教学法研究,擅长教学管理,主张学校面向社会、注重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呕心沥血,培养了大批林业建设人员。几十年来深入全国林区进行实地调查、提出了许多造林、护林和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1963年荣获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友谊勋章。1983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5年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从事林业工作50年荣誉证书。1992年6月18日因病南京逝世,享年88岁。著有《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等,主编有《森林调查规划》、《森林学》、《造林学》(1959年)、《主要树木种苗图谱》、《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等,论文有《雨花台烈士陵园土壤情况》、《雨花台烈士陵园植树要点》、《幕府山区南大林场合作造林办法》等。
马大猷(物理学)
马大猷(1915-),原籍广东省潮阳县(今市)和平镇下寨村人,出生于北京市。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0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声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在北平潮州同乡会的资助下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7年赴美国,在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学成后回国。1940年8月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任教。1943年被美国声学学会选为会士。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担任北大物理系教授,后筹备成立北大工学院,任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调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务长、教授。1955年回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恢复声学研究工作。同年被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56年组建电子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兼声学室主任。为中国的声学发展做了开创性工作。1964年任中科院声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创办并主编全国声学最高学术刊物《声学学报》。1966年承担中国导弹发射中的吸声系统理论研究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噪声实验。若干年后建立了非线性声场理论。1976年后任中科院声学所副主任、主任,兼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是房间声学中简正振动方式理论的奠基人之一,设计并领导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首先在中国提出语言识别问题,成气流声学和噪声控制人才培养等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已不担负行政职务,继续从事研究工作。
著有论文60余篇,专著有《声学手册》、《声学术语》等,并主编《声学学报》和《中国声学》杂志英文版。
马万福(宗教界)
马万福(1849-1934),东乡族,经名努哈,又称“果园哈吉”,清·河州府临洮县(今甘肃东乡族自治县)果园村人,又称马果园。其祖、父均为阿訇,属北庄门宦。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年)赴麦加朝觐,受教于沙特阿拉伯的“海里夕巴氏学堂”,归国时带回一批瓦哈比派的教律经典及其批判“异端”的经籍。正是在研读这批经典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纲领枣“果园十条”,创立了中国伊合瓦尼教派。中国近代著名伊斯兰教学者、中国伊斯兰教依赫瓦尼派创始人。
晚清时期,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22岁收徒讲学。德宗光绪十四年(1888年)往麦加朝觐并求学,受瓦哈比运动的影响,弃门宦而改宗“艾海里·逊奈”(遵经派)。光绪十八年(1892年)学成回国,途经湖北,为老河口清真寺挽留开学年余,光绪十九年(1893年)始回故里。不久应聘到临夏漠泥沟何家寺开学,主讲《古兰经》、圣训、认主学、教法等学科,历时10年,宣传其“尊经革俗”和“凭经立教”的主张。弟子众多,遂自成一派,称“依赫瓦尼”。在讲学过程中,会同当时甘肃河州十大阿訇从8部阿拉伯文经典中择录编印了阐述依赫瓦尼主张的小册子,批评门宦仪礼,引起各门宦的强烈反对,被地方官吏、花寺门宦教徒马安良下令禁毁。后其学生又用阿拉伯语拼音间以汉文,缩写成《回教读本》,作为甘肃、青海回民学校课本。主张“言行一致”,反对苏非主义的修持,谨守教规;注重《古兰经》的精神实质,反对将其作为念经祈祷取酬的工具,从而触犯了门宦势力。光绪三十三年(1807年)被迫离开临夏往陕西兴安州(今安康)清真寺开学讲经。
民主革命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重回家乡。由于受门宦势力的排挤,无法立足。1916年9月携眷经酒泉抵哈密,不久为新疆都督杨增新逮捕押解甘肃究办。途中为青海提督马麒援救,接回西宁,并支持其推行伊斯兰教改革主张;依赫瓦尼派也在青海地区得以发展。
1934年病逝,享年85岁。
马上庚(物理学)
马上庚(Ma Shang-Keng 1940-——),中国台湾省人。1962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士。1966年获加州大学物理学博士。中国当代著名美籍华人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学家。
1966年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助理。1967年任讲师。1977年后历任副教授,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P.Sloan协会成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客座研究。从事统计力学,多体问题的研究,相变和临界现象,凝聚态理论的研究。
专著有《Modern Theory of Critical Phenomena》(Benjamin/Cummings,1976,是关于相变与临界现象现代理论的权威而经典著作,其第一版已有5次印刷)、《统计力学》(台湾环华出版公司,1982年已有英文译本)、《Statistical Mechanies》(Worid Scien-tific,Singapore,M.K.Fung 译,1985年)等。在相变与临界现象瓣研究和重要成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以其名义出版纪念册《Directions in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Memorial Vi.1 in Honor of Ma Shang-Keng》等。
马千里(教育学)
马千里(1885-1930),本名马仁声,字千里(以字行),祖籍浙江省绍兴县人,出生于天津市。先后在南开中学、俄文学馆、北洋大学俄文专修师范班、私立振华学校毕业。毕业后分别在南开中学、直隶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中国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民主革命时期,1908年考入张伯苓创办的私立中学堂,插入甲班学习。天资聪颖、勤奋刻苦、成绩优良,毕业后被张伯苓挽留在校工作,教授算术、代数、几何 、法制等课程。和学生们的关系十分融洽,从来没有架子,热心参与学生们组织的各项活动。凡是南开中学学生组织的课外活动,如讲演会、运动会和出版杂志、报刊以及演出话剧等,都会全力支持并积极参加。和学生同台演出的经历更被传为美谈。先后在南开中学、直隶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既是周恩来的老师,又是邓颖超的老师。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担任天津各界联合会副会长、抵制日货委员会主席,发动群众罢课罢市,请愿示威。积极支持共产党的革命活动。资助周恩来赴日留学,周恩来旅欧时常与其通信往来。还将周恩来写的《警厅拘留记》、《检厅日录》在自己创办的《新民意报》上发表。1921年创立天津达仁女校,积极支持邓颖超、刘清扬等组织“女星社”,开展妇女解放运动。后还担任药王庙小学校长、河北省立一中校长、南开校友总会主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兼任天津红十字会干事长和副会长,一生忘我工作。
1930年因病在天津逝世,时年仅45岁。
马飞海(出版界)
马飞海(1916-——),原名马恭铎,福建省福清县人。1936年10月参加学生救国会,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出版工作者。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上海沦陷后,借读于福州协和学院、长汀厦门大学,参与发动学生抗日宣传活动。1939年6月在上海暨南大学数理系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暨大支部委员。1939年冬任中共江苏省委学生运动委员会所属中学区委委员。1940年7月任大学区委委员。后调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1942年秋撤退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参加江苏省委举办的干部训练班学习。1943年经华中局城工部决定,回上海做调查研究工作。1945年7月任教育界运动委员会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春任中共上海地下党学委区委委员、中共上海教委副书记。1948年春任中共上海教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委员。1949年2月中共上海市委全面调整党组织系统,把原来按产业划分的中共党委改为按地区划分,负责领导沪南、徐龙区委和上海人民保安队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处处长、副校长,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业余教育局局长兼中共上海业余教育局党组书记兼上海工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市人委文教办公室主任。1964年后任上海市出版局局长兼中共上海市出版局党委书记,中国出版工作者第一届理事会副主席。1980年4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1985年9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
马元章(宗教界)
马元章(1853-1920.12.17),回族,原名马永才,字云鹏,一字光烈,号祯祥,经名利牙顿丁,道号索底根俩·穆罕默德·努尔(忠于安拉的人),称沙沟太爷(محمّد صديق الله)。祖籍甘肃省阶州(今武都县),出生于云南省河西(今通海县),移居甘肃省张家川县,定居西吉县沙沟乡。博通伊斯兰教经典和中国文化,擅长阿拉伯书法。中国哲赫忍耶学派始传人马明心的四世孙,中国近代伊斯兰教哲赫忍耶学派精神领袖、第7代教主,著名学者、诗人、社会活动家。
晚清时期,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与父马世麟参加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回民反清起义。失败后假扮汉族商业掮客,辗转到甘肃进行振兴哲赫林耶门宦的活动。强调用汉语宣教,反对盲目遵行殉教精神,提倡回汉团结和教内团结重视发展教育和经济。为在宗教上取得发展,主张休养生息,安定地方,消除民族积怨。十分注意发展经济,引导信徒勤农事、复家园;从而使甘肃回民地区在相当时期内过着安定的生活。德宗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始在陇东、陇南回民聚居区兴办中阿义学20多所,招收云南、贵州、河北、山东等省回族青年入学,培养振兴教门的骨干,使遭清廷打击几趋衰落的哲赫林耶门宦又趋活跃。总结了哲赫忍耶派历次反清遭到屠杀的深刻教训,遇事十分谨慎机灵。尽量调整与官方之间的关系,以取得立足之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回民起义时,海原哲派教徒马匡匡应声而起,杀了该县县长,失败后固原提督邓增在办“善后”时枉杀回民,几至激起大变。即以“崇礼教,正人心”为由,上书清廷,痛陈利害,请求制止,受到清廷嘉奖;当清廷以失察罪名,责问平凉负责官吏时,复以“民不举,官不知”为由,代为辩护,当局见言,给予好评。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年间得罪洋人,避居固原,目睹哲派崛起,十分不快,谓回民有反性,欲谋挑起事端。一面劝教徒勿与政府为敌,一面直言董福祥不要轻动妄为。同时竭力向政府声明,愿以身担保,从而扭转了危局,安定了人心。
民主革命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土耳其参加了同盟国。遂以哲派教主身份,致电袁世凯,虽然同土耳其信仰相同,但竭诚拥护中国政府的对外立场。这一系列作为,不仅使哲派与官方的关系有很大改善,而且对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也帮了忙,所以清·隆懿太后赏给他亲书“寿”字中堂,袁世凯赠给二等“宝光嘉禾”勋章。聪慧有智,阅历丰富,擅长交际。与马福样、马麟、马国仁以及哈密王沙木胡索特等头面人物都有较密切关系。在风尘仆仆的一生中,除攻读经典、圣训外,尚博览诸子百家和史籍文物,是哲赫忍耶历代教主中通阿、汉两文并有论著的人物之一。经过20年的惨淡经营,恢复、发展与巩固了哲赫忍耶的教权制度,使哲派走上了继马明心和马化龙之后的第三次全盛时期。主持修建拱北9处,道堂7处,山庄21处,有土地2万多亩,骡马牛驼千头,商行、店铺几十处,资金达数10万白洋。但一再强调,道堂财产是公产,只能用于宗教事业,任何人不能作为自己的私财而挥霍浪费。
1920年12月17日(古历十一月初八日),甘肃发生大地震,在海原县遇难逝世,终年67岁。葬于张家川县张家川镇宣化岗拱北。著有《省己格言》、《鉴古训》、《道统论》等传世。
马长礼(艺术界)
马长礼(1930-——),原名马崇礼,北京市人。幼年入北京荣春班学艺。出科后又向刘盛通学老生。师余淑岩(宝森),苦心钻研,颇得杨派艺术真谛。中国当代著名京剧演员,戏剧表演艺术家。
新中国成立前,1938年8岁起开始学戏,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一个长于刻画人物,善于演唱多种流派名剧的老生演员。演唱的《伍子胥》、《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剧,体现了杨派艺术典雅、凝重、韵味醇厚的特点;演唱的《四进士》、《十老安刘》、《甘露寺》、《春秋笔》、《赵氏孤儿》等剧,显示了马派艺术潇洒、飘逸、俏丽多姿的艺术风格,颇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嗓音清朗圆润,音色甜美,高低自如,松弛深厚。唱腔委婉细腻,韵味浓郁,感情深沉,悦耳动人,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还善于运用不同色彩的声腔,塑造不同人物的音乐形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和谭富英合作演出《正气歌》,获三等演员奖。1953年调入北京京剧团(后改为北京京剧院),为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1954年拜马连良为师学“马派”艺术。1955年又拜谭富英为师学习“谭派”,后又向杨宝森学“杨派”。1957年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捉放曹》一剧,获银质奖章。1964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和香港合拍的戏曲艺术片《铡美案》中饰演陈世美。对艺术富有创新精神,1965年积极排演反映现代题材的京剧《沙家浜》、《智擒惯匪座山雕》等,充分发挥了善于刻画人物的特长。既成功地塑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侦察员虎胆英雄杨子荣的艺术形象;又在《沙家浜》中,把一个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却狡诈狠毒的国民党特务刁德一,刻画得惟妙惟肖,成为京剧艺术画廊中的一个独特的形象,受到好评。在新编古装剧《管仲拜相》中扮演古代政治家、思想家管仲,雍容儒雅,大气磅礴,荣获了演员表演奖。演出的代表剧目及扮演的角色还有《甘露寺》中的乔玄及鲁肃,《四进士》中的宋士杰,《三家店》和《打登州》中的秦琼,《群英会》中的孔明,《伍子胥》中的伍员,《红鬃烈马》中的薛平贵,《打渔杀家》中的肖恩,《苏武牧羊》中的苏武,《大宝国·探皇陵·二进宫》中的杨波。1982年在新编历史剧《管仲拜相》中扮演了管仲。
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演唱比赛中,获得银质奖章。主要京剧音配像录音主要剧目有《芦荡火种(“智斗”一场)》、《姚期》、《打銮驾》、《断密涧》等。配像的剧目有杨宝森录音《搜孤救孤》等。
马长寿(历史学)
马长寿(1906-1971),字松龄,山西省昔阳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靠自己聪慧的天资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本村读完小学后,考入太原进山中学。1933年南京中央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留校任教。中国当代著名的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社会学系。193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3年。1936年在中央博物馆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引进西方近现代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先进科学方法。多次深入四川西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调查。发表一批关于民族学、人类学的奠基之作。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起先后在东北大学、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华西大学任教授,从事民族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其在大学和实践中学习到的近现代西方的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坚持走民族实地调查与文献相结合的路子。不畏艰难困苦,先后深入我国西南彝族、藏族(嘉戎)、羌族等聚居区,进行民族调查,收集了大批珍贵的民族文献和文物。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起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任教授。开始由民族学转向民族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发表了一批厚重的优秀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历任复旦大学、西北大学教授。1955年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授。专长于民族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民族史和考古方面的工作,在中国民族中领域内,融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和近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精华为一体,发展成独具一体、自成体系的学派。在匈奴学、鲜卑学、突厥学、藏学等如今已成为世界“显学”领域内,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取得了当时所能获得的最高成就,先后出版民族史专著多部。凡是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都要参考其出版的一系列论著。一生忠实于教育事业,著述甚丰,尤在民族学田野调查和民族史学研究上做出过突出贡献,开创了中国民族史学新的学派。所著《马长寿民族学论集》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反映其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1971年5月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65岁。著有《北狄与匈奴》、《南侣国内的部族组成和奴隶制度》、《氏与羌》、《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等。
马中骥(教育界)
马中骥(1867-1928),字相臣,甘肃省漳县城关镇人。早年设馆执教,济世行医。民国后致力于国民教育,近代知名教育界人士,北京国民政府银质“文虎奖章”获得者。
民主革命时期,1912年漳县建置恢复后,他为尽快筹建一所正规学校,四处奔波,征得县府同意,从柴炭税中拨出一笔专款,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利用原城防营旧址改建土木结构教室3座,师生宿舍40余间。1913年建起了漳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所国民学校——漳县第一高级小学校。任漳县劝学所所长兼漳县第一高级小学校第一任校长,有学生30多名,开设国文、算学两门课程,聘请了一批教员。后相继改名为衣锦乡高级小学校、漳县第一完全小学校、漳县东街小学,为培养人才奠定了基础。
1928年因病在漳县逝世,终年61岁。被北京国民政府授于银质“文虎奖章”一枚,县城各界赠挂“虎节堪钦”匾联,联为:
劳绩著丹书,创建学府,泽留桑梓;
芳名登紫阁,恩沾雨露,光耀门庭。
马少坡(文学)
马少坡(1918-——),原名马志远,笔名郊波、声援等,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人。1934年山东省立第九中学毕业。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之一。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文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主编《天外》文学周刊,从事抗日救亡学生运动,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起历任胶东抗日救国军游击第3支队司令部秘书主任、第3军司令部机要秘书。1939年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5支队司令部秘书长,胶东文化协会会长。发表话剧《指挥》荣获1942年胶东文艺评奖第一名。1943年调任胶东文协工作,主编《胶东大众》、《胶东青年》、《胶东戏剧》、《胶东文艺》、《胶东文化》。
解放战争时期,在胶东文协工作,主编胶东多份杂志。1949年任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起历任中共国家文化部党组成员,中共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中国京剧团团长,中共中国京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家文化部艺术局负责人,北京市文化局顾问,北京戏曲研究所所长,北京剧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顾问、教授,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京剧史》主编,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副会长、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书画家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梅兰芳研究会会长等。主要获奖作品有京剧剧本《宝烛记》获1991年文化部优秀剧作文华奖、《正气歌》(均已公演)获1982年北京戏剧评奖一等奖及文化部优秀剧本奖,昆曲《西厢记》获北京戏剧评奖剧本特别奖,其作品还获全国第一届戏剧理论著作评奖荣誉奖等。1957年曾获国际舞蹈协会颁赠的国际功勋奖章。
著有散文小说集《东行两月》、《在南极的边缘》、《更红集》、《从征拾零》,剧作《马少波剧作选》、《马少波新剧作》、《马少波戏剧代表作》,京剧剧本《木兰从军》、《闯王进京》、《关羽之死》、《九尾狐》、《马少波剧作选》等,戏剧理论《戏曲改革论集》、《戏剧改革散论》、《花雨集》、《看戏散笔》、《戏曲新论》、《戏曲艺术论集》、《写戏偶得》等,诗词集《乐耕园诗词二百首》(合作)等,话剧剧本《千年冰河开了冻》、《岳云》、《白云红旗》《正气歌》等。
马中骐(物理学)
马中骐(1940.3.23-——),浙江省余杭市人。196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中国当代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196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并留校任教。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作研究生,后回兰州大学工作。1978年重新考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作第二次研究生。1979年为中科院高能所博士生并获中国第一批理科博士学位。1982年获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1985年任副研究员。1988年晋升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高科技中心特别成员,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协联成员,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美国《数学物理》杂志审稿人。从事数学物理,论粒子物理和数学物理的研究,主要领域有对称性理论,弱电统一模型、大统一理论、规范场精确解、磁单理论、Levinson定理、Yang-Baxter议程、一维和二维完全可积模型、量子包络代数等。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在粒子物理对称性理论,规范场理论,大统一理论,磁单极理论,量子散射理论,量子群和量子包络代数理论,分子对称性和分子光谱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从事群论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1984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访问9个月,以后陆续访问过美国SLAC,Syracuse,Cornell,Virginia Polytech,英国Rutherford实验室,爱尔兰Dublin高等研究院,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等。培养研究生情况:已培养硕士生2名,培养博士生2名;正培养硕士生1名。
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四次科技进步奖,一次教学成果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出版群论和量子群方面的专著四本,包括新加坡 World Scientific 1993年出版的英文专著一本。主要有《无色磁单极和双子解及其与费米子的相互作用》(合著,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推广的Levinson定理》(合著,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还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和三等奖各1项。专著有《群论及其有物理中的应用》(1988年合著)等。
马仁典(经济学)
马仁典(1936.5-——),山东省东阿县人。196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辽宁省大连市海军舰艇学院教授、学科建设指导专家、研究生导师。中共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军政治理论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特约高级编辑。1990年评为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
1963年起在海军政治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任教,历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全军政治理论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共全国党校系统《资本论》研究会理事,东北《资本论》研究分会负责人,大连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军队高等教育和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38年。专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本和公产两阶段论、公本商品经济论和公本市场经济论的创立者。除在海军系统为海军各级领导、宣传理论干部、大学生和研究生授课外,还应邀到其它部队和地方院校讲学。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海军优秀教师和大连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教师、学雷锋标兵等荣誉称号,事迹曾在中央、军队和地方各种媒体上作过多次宣传报道,并在海军领导机关和各院校作巡回报告。先后以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专家人传《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人物年鉴》、《中国教育专家名典》、《世界名人录》等10多部典籍。
主要著述有《公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中国现代科学家的人生路》、《邓小平理论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政治经济学教程》。发表论文百余篇。论著有30余篇(部)获全国、全军、海军、省、市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其中《消除财政赤字的对策》和《谈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获全国二等奖,《公本论》获全军二等奖。
马公愚(艺术界)
马公愚(1893-1969),本名马范,初字公驭,后改公禺、公愚,晚号冷翁,因其斋名“畊石簃”,故又署畊石簃主,浙江省永嘉县城区(今温州鹿城区)百里坊人。与胞兄孟容同为著名书画家,从小继承家学,工于诗文,善画能书,尤精书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和胞兄马孟容考入温州府中学堂。西泠印社社员,工书兼篆刻。市上匾额,所书甚多。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会员。
民主革命时期,1914年创设东瓯美术会,后任教浙江省立十中。1919年7月与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永嘉新学会,提出“改革旧思想,创立新思想”的主张,次年出版《新学报》。
大革命时期,1924年赴上海,先后任上海中学教员,存德中学、勤业中学董事长,上海美专教授,大夏大学文书主任兼中国文学系国文教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与郑曼青、马孟容等创办中国艺术专科学校,并任书法教授;同年,教育部举办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被聘为委员;后又应聘为“西湖博览会”美术馆委员。1933年其作品参加柏林“中德美术展览”,后又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及英国、意大利等地画展。1927年客居上海开始,很少他往,上海可说是第二故乡。一生秉性宽厚,讲究气节。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时,几次登门以要职相邀,均以自己心肺有病坚辞不就,还用楷书写了巨幅的文天祥《正气歌》挂在客厅以明志。1941年珍珠港事件之后,汪伪政权要进入上海租界,接收中国政府的邮政储金汇业局。当时正是该局的人寿保险处处长,一听这消息便马上辞职,宁可失业不当伪官。此后就以卖书画糊口,有时到“东南书画社”教书画,挣点小钱添补家用。后与马漪等在上海大新画厅举办“永嘉五马画展”。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学生中有身居要位者,他却宁可淡泊自守,不趋权贵。再品味自题画诗:“淡中别有味,清极不知寒”,进而联系徐悲鸿赠予的枇杷图,可见与徐悲鸿相知甚深。美国画展及国内历次各大美展,亦均有作品参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被聘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上海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很受尊重。其书品、画品、人品,有口皆碑。
1969年逝世,终年76岁。著有《书法史》、《书法讲话》、《应用图案》、《公愚印谱》、《畊石簃墨痕》、《畊石簃杂著》等,中国《现代篆刻选辑》(三)一书,收录其印刻53方。
马文革(体育界)
马文革(1968-——),天津市人。中国当代著名乒乓球运动健将。
1979年11岁时入天津体工大队。两次获全国少年冠军。又获全国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1985年入国家乒乓球集训队。1989年参加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是男子团体亚军中国队成员。在第10届世界乒乓球赛决赛中,战胜上届标赛冠军格鲁巴,荣获冠军。同年获国际乒乓球大奖赛总决赛第4名。1990年获第11届亚运会男单、男双冠军。同年获第11届世界杯赛亚军。1991年获第41届世乒赛男单第3名。1992年在第13届世界乒乓球赛中再夺金牌。
1995年10月28岁时与妻子到德国打球。10多年间辗转在德国的中、南部,先后成为奥森豪森和格兰藻等五个乒乓球俱乐部签约球员。由于他的加盟,奥森豪森俱乐部连续3年获得德国甲级联赛的冠军和1次亚军。其在德国甲级队联赛排名中,始终占据1、2号位置。据介绍说,德国乒乓球赛制悠久、规范,赛事频繁。他每年大约要参加60多场比赛,平均每周有一场赛事,比国内多得多。中国内球迷喜欢他的原因很多,有人说他打球精彩,观赏性很强;有人说他精神可嘉,在中国男乒最低潮时作出了贡献;也有人说他的品质高尚,不顾个人得失,无怨无悔地担当中国队的陪练。当然更令人饮佩的是,他对乒乓球的执著,目前仍奋战于第一线,足为许多运动员楷模。
马文珠(医学)
马文珠(1929-——),女,回族,江苏省南京市人。195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内科专家。
历任江苏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心脏科主任、心血管研究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从事心血管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多年。自1978年以后,主持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0余篇。在国内最早报道“临时性心脏起搏抢救锑剂中毒所致阿斯综合征”及“经心内膜心肌活检确诊的心脏淀粉样变”。其中“心肌酶谱”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起搏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机制探讨”获省卫生厅科技甲等奖。“男性冠心病患者与高雌激素血症”获1978年全国中青年科技二等奖。并与科内同仁共同努力创建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国家教委博士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主编有《心血管病鉴别诊断》等,参与编写有《心血管病现代治疗》(1990年);《心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1994年);《人工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1978年)。另在重要杂志上发表或与研究生共同发表论文多篇。
马玉珂(哲学)
马玉珂(1923-——),黑龙江省绥化县人。1946年起先后在长春大学法学院、长春东北大学三部、华北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并毕业。中国当代著名逻辑学家。
20世纪50年代初从事外文专业翻译工作。后转逻辑学教学与研究工作。长期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中国人民大学逻辑教研室主任、哲学系教授,中国逻辑学会理事,西方逻辑史研究会会长等职。学术专长为逻辑学、西方逻辑史。
主要著作有《西方逻辑史》、《西方逻辑史研究》等,主要译著有《辩证逻辑原理》、《作为逻辑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形式逻辑》、《逻辑思想发展史》、《现代逻辑问题》等,主要论文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规律学说》、《略论统一逻辑》、《简论阿拉伯逻辑的历史贡献》等。
马正荣(艺术界)
马正荣(1928.8-——),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县乾潭镇江南村人。1947年进杭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工艺美术系(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当代民族工艺美术家。
1952年毕业后分配到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艺术处工作。1953年起先后在《贵州画报》和贵州省文联、贵州省文化局美术工作室工作。1969年在贵州水城钢铁厂任职。1974年调贵州省文化室创作室。1979年起在贵州美协工作。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美协副主席,一级美术师。从20世纪50年代起即开始贵州少数民族图案图样的收集研究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对贵州民间工艺潜心研究,尤其对民间刺绣、蜡染艺术等有独到研究,多年来在弘扬和传播贵州民间文化方面贡献突出,著有十几部学术专著,在国内外各种展览中获多项奖励。1980年出版了由他编绘的《贵州苗族蜡染图案》,还参加编辑了《贵州苗族刺绣》、《贵州蜡染》等集子,由中日联合出版,世界发行。所设计的主要蜡染图案有《四花》,获贵州省1980年工艺美术创作一等奖。其中有34件蜡染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6年1月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是建德县籍人士迄今为止在这个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
马世骏(生物学)
马世骏(1915.12.5-1991),原名马守义,又名马宜亭,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县人。自幼聪颖,幼年读《四书》、《五经》,后进入小学,屡屡跳级。1928年起先后就读于兖州中学和济南中学,由于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两次被学校开除,遂改名世骏并转学到北平读完高中。1935年又因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而被北平宪兵团拘留,1937年6月毕业于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并获学士学位。1848年春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资助赴美攻读昆虫生态学。1949年获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冬,转入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同时还参加了美国农业部的玉米螟生物生态学及防治研究,被推选为美国科学院荣誉协会正式会员并被授予金钥匙。1951年完成了“红松叶蜂种群动态研究”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生态学家。
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就职于山东省烟草改良场、四川省植物病虫害防治所、湖北省农业改进所及上海华中烟草公司从事烟草害虫、水稻螟虫和棉花害虫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回国参加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在昆虫研究所、动物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历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学、系统生态学研究。提出昆虫种群变境生长、经济生态学原则、生态工程等论点和设想。发表论文100多篇。
先后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论著有《中国东亚飞蝗蝗区研究》、《环境系统理论的发展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生态规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经济生态学原理在工农业建设中的应用》等。
马本堃(物理学)
马本堃(1933-——),江苏省苏州市人。1951年入南昌大学物理系学习。1953年入湖南师范学院物理系学习。195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生。中国当代著名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
195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62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讲师。1979年任副教授。1984年升为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88年为加拿大Waterloo大学访问研究教授。历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低温与固体物理研究室主任,副系主任和系主任。是国家教委教材编审委员会固体物理编审组成员。从事固体理论与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声数学与研究,主要涉及超导理论,玻璃转变和热场动力学等方面,共发表论文10多篇。培养博士与硕士10多人,有已出国深造的,有已成为教育科研骨干或取得高级职称的。
专著有《势力学与统计物理学》(1980年合著,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译著有《从存在到演化,自然科学中的时间及复杂性》(1986年)等。
马兰香(艺术界)
马兰香(1931-——),女,原名尚兰香,河南省新乡县人。中国当代著名女豫剧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9岁时拜豫剧名旦马双技为师。改名马兰香,习花旦。1943年12岁时登台首演《双头马》、《双玉私访》、《跳花墙》等,一举成名,群众被誉为“十二岁红”。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18岁时在兰州新光剧团桃粱主演,并应邀加入“香玉剧社”,与常香玉合作演出《花木兰》,扮演花工蕙。先后在西安、宝鸡、天水、兰州一带搭班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1年应宝鸡市人民政府之邀请,组建“宝鸡市民众剧社”任社长,并受聘为宝鸡市第二届人民代表。1952年再次应邀回“香玉剧社”,赶排《花木兰》,参加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3年随赴朝慰问团尉问演出半年之久。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香玉剧社编为一团,任演员队长,长期与常香玉合作。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演出《血泪仇》,在香玉剧社带头上演《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轰动古城西安,在河南豫剧院一团期间先后在《金沙江畔》、《红色种子》、《母亲》、《刘兰兰》等现代戏中施展才华。其中多数剧目有的被录成录像,有的灌制成唱片广为流传。从艺50多年中,演出的主要剧目30多部,其中在被称为常派名剧的《拷红》中饰演莺莺、张生、《白蛇传》中饰青蛇。在许多保留剧目中,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颇受观众好评。在扮演《大祭桩》中的彦龙妻,《断桥》中的青儿,获演出一等奖、演员一等奖。《杨八姐游春》的杨八姐,《五世请缨》中的穆佳英,《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玉虎坠》中的王娟娟。还先后排演了《朝阳沟》、《金沙江畔》和《李双双》,分别扮演了银环、金秀和双双,颇受群众欢迎。1976年起调河南省戏曲学校任教。1980年参加庆祝常香玉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活动,再度与常香玉同台合演《拷红》和《断桥》,《拷红》由河南电视台录像,《断桥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为纪录片。传略辑入《中国艺术家辞典》、《华夏妇女名人词典》、《当代戏曲表演艺术家名录》口及《豫剧小戏考》中。
先后荣获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员一等奖,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和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并获得先进工作者和河南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马永泽(农业科学)
马永泽(1957-——),河北省昌黎县人。1982年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1985年获生物学院硕士学位,1988年获生物学院博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青年生物技术专家。
1988年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博士后研究人员。1989年2月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生化教研室任教。主要从事高等植物机肉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研究。首次证明了高等植物(豌豆卷须)的肌球蛋白与肌肉球蛋白一样,都由两条重链和四条径链组成,具有相同的ATP酶活性特征。证明了高等植物花粉中的肌动蛋白与动物肌肉动蛋白结构与功能的相似性。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相互作用(收缩运动)在高等植物的运动现象中起着重要作用。此项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重视与好评。是植物收缩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者之一。
1987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著作有《Actin and Myosin in pea Tendrils》(1989年)、《花粉中的收缩蛋白与细胞质流动》(1988年)、《玉米花粉肌动蛋白与兔骨骼肌动蛋白的比较研究》(1989年)、《花粉中的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及其在花粉管伸长中的作用》(1985年)等。
马汉麟(语言学)
马汉麟(1919-1978.9),江苏省泰州县(今市)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从外文系转学进入中文系,因而很擅长英语。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抗战期间被征召为盟军作翻译。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复员北上,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是当时语言学界年轻一代屈指可数的才俊之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在清华大学任教。1952年举国学习前苏联,对高校动大手术,实行“院系调整”,清华不设文科,被调至北京马列学院。1954年调至南开大学中文系,讲授古代汉语。历任南开大学副教授,语言学教研室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语文学会理事等职。早期专攻中国音韵学,在文字学、训诂学、现代汉语语法、古代汉语语法诸方面,也都有深入的研究。还以其学术造诣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9月因病逝世,终年仅59岁。主要论著有《语法概要》、《古代汉语读本》(主编)、《古汉语语法提要》(遗著)、《马汉麟古代汉语讲义》、《“罗敷”考音》、《杨雄方言中有切音》辨、《关于甲骨卜旬的问题》、《论武丁时代的诶祀典刻辞》等。
马光天(艺术界)
马光天(1939-——),号文暄阁主,法名释延天,河南省原阳县人。大学文化,中国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翰墨书画院院长、中国龙文化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中国书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著名书法艺术家。
解放战争时期,自幼酷爱书法。1946年7岁时开始求教于私塾先生习写柳体楷书。年复一年遍习王、欧、颜书体基本功法。平时亦默记钻研现代书法大师的书体与功力特点,博采众长为其所有,取其精华丰其筋骨。久而久之形成了其浑厚潇洒的独特书体,其作品被书界誉为“大气阳刚之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翰墨书画院院长,中国龙文化书画院副院长,河南省中国书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会员等职。用一技之长积极服务社会,逢年过节积极参加对公安、武警、医院、贫困山区的文化下乡献爱心活动。每到一处,求书着络绎不绝,不得不延时挥毫,随身力劳顿。但大家欢喜,则乐此不疲。2001年6月欣闻郑州市公安干警艰苦奋战,一举破获连环持枪抢劫银行大案,群情振奋,疾书“人民卫士,破案功臣”、“警魂”等四幅作品献给立功干警,受到市公安局、中原公安分局领导的重视。大河报社即派新闻、摄影记者现场采访。
其组品荣获《东方红》全国书画大奖赛金牌、《长江魂》全国书画比赛金奖、全国政协《中华纵横》杯书画大赛二等奖、郑州庆澳门回归书画大赛一等奖。不少作品收录河碑刻在《全国毛泽东诗词书画精品集》、《中国前年文化碑林工程》、《中国书画名家博览集》和河南省人大、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编的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优秀书画作品《光辉的历程》大型文献书画作品中。
马廷英(地学)
马廷英(1899-1979),字雪峰,辽宁省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人。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14年在金州中学毕业。1927和1929年先后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和东北帝国大学。1936年获博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中国海洋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海洋生物学家。
1936年从日本回国后,历任中央研究院地质调查所研究员,中央大学教授,中国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海洋组主任。1945年去台湾,负责接收台北日本帝国大学和重建台湾大学及其地质系的工作,任地质学教授。1946年创建台湾省海洋研究所,任所长。主要致力于珊瑚化石的生长节律、古气候、大陆漂移和石油生成理论的研究,是中国系统研究大陆漂移说、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理论的先驱。主要贡献有(1)发现古今珊瑚的生长节律和生长率及其与赤道变化、水温的关系;(2)利用海相化石详细论述了寒武纪和奥陶纪以来每一个地质时期的气候与变移;(3)依据海相化石系统地论证了“大陆漂移说”,列出了古今各大陆的相对位置和漂移程序;(4)1956年提出邻近中国的东海、南海有良好的贮油层及其相关的石油生成理论。发表论文100余篇。
主要论著有《造礁珊瑚的成长率及其与海水温度的关系》、《大陆漂移及亚洲东缘现在的湮移速度》、《由珊瑚礁年生长值看三大洋发展史》、《古气候与大陆漂移之研究》(1-19册)、《新生代地壳变动与西太平洋之石油》等。
1979年9月15日因病在台湾大学附属医院逝世,享年80岁。
马师亮(工程学)
马师亮(1904-——),陕西省米脂县人。193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32年去美国留学,1933年获康乃尔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36年获密歇根大学科学博士学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从美国密歇根大学毕业回国后,任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1941任浙江大学电机系中英庚款讲座。1943年起先后任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厂重庆分厂和天津无线电厂厂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任国立中央无线电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1949年任上海同济大学电机系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天津南开大学教授。1952年后任天津大学电力及自动化系教授。是电机工程师学会会员,电子学会会员。合作研制成功“高频水改器”,使锅炉内不结水垢,节省燃料。
主要论著有《超高频功率测量》、《电抗调频的数字分析和设计》等。
马师曾(艺术界)
马师曾(1900.4.2-1964.4.21),字伯鲁,广东省顺德县桂洲(今佛山市顺德区容奇镇)人,世居广州。早年从艺曾用过关始昌、风华子等艺名,后一直用马师曾本名。中国近代粤剧艺坛上最有声望的演员之一,当代著名粤剧演员。
民主革命时期,1907年其父因经商失败,随家人离开广州避债,往武昌投靠任两湖书院经学馆馆长的曾叔祖马贞榆,因此有机会攻读四书五经和学习书法,打下了一定的国学基础。1911年因武汉爆发辛亥革命,11岁在兵荒马乱之中又随家人辗转逃离武汉,回到广州住在西关曾家大巷,并入读清平两等小学,15岁毕业后考入敬业中学读书。在小学和中学年代,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明戏”演出活动,并偷偷到东堤观看著名艺人新华、朱次伯等人老倌演出的粤剧。中学毕业后遵父母之命,离开广州到香港一个远方亲戚开的铜铁店里当学徒,因不堪老伙计欺侮老板的无理责骂,做了3、4个月学徒便离开香港回到广州,后进入陈圹南的教戏馆学戏,起了个艺名关始昌,并与老艺人师傅佳签了“头尾名”,从此便开始了粤剧艺徒的生活。1917年到广州太平春教戏学馆学戏。1918年去新加坡,在尧天彩班做第三小生,改名为风华子。1919年被新埠的平天彩班聘为第三小生,立志勤学苦练,献身戏剧事业。先后做过店员,拉黄包车、矿工、卖过膏药、在戏班打杂。1923年回香港加入“人寿年”,经过一番波折后观众承认了他的技艺,独特的“乞儿腔”亦大受好评。
大革命时期,1925年加入“大罗天”,并到美国演出。根据自己洪亮而欠圆润的嗓音特点而扬长避短,形成一种旋律跳跃,顿挫分明,吐字短促有力,行腔活泼滑稽的唱腔,人称“马腔”。是一位大胆创新的艺术家。既继承传统,又敢于变化程式为已所用。最突出的是在演唱时,常常巧妙地使用广州方言俚语作唱词。是开创粤剧通俗化的巨匠。唱腔尤其是唱“中板”,自然活泼、滑稽突兀;独创的“乞儿喉”半唱半白,新颖奇特,顿挫分明,送音悠远,成为深受观众欢迎的“马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回香港加入太平剧团,与罗兰卿合作,首创香港男女同班之先例。引进了一些西洋乐器,丰富了粤剧伴奏音乐。他还吸收了电影、话剧某些表演手法,融化于粤剧的表演之中。其表演,台风豪放,动作鲜明准确,出奇制胜,塑造人物逼真生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敢于拒绝敌人的威肋利诱,毅然返回内地,组织胜利剧团,并与红线女结婚。在粤西和桂林、柳州、广州、香港以及马来西亚、越南、美国等演出,后又辗转回香港。以扮演粤剧特有的角色行当丑生为主,也演小生,须生、花脸。善于吸收文明新剧与电影的表演艺术,对粤剧敢于作改革的尝试。苦心独创了粤剧的新声“乞儿喉”,并在演《苦凤驾怜》一剧中的义丐余侠魂而一鸣惊人,在国内粤语地区、港、澳、东南亚和美洲的华侨中,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粤剧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分会副主席等职。并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最擅长演丑生戏,后期则多演老生、须生戏。在《关汉卿》和《搜书院》中成功地塑造了关汉卿的生动形象,和搜书院掌教谢宝的生动形象,甚得观众好评,并均已拍成电影。
1964年4月21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64岁。
马师儒(教育学)
马师儒(1888-1963),陕西省米脂县人杨家沟村人。1919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留该校附中任教。1921年留学德国,在柏林大学习教育学和理学,获博士学位。后转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心理学及哲学研究所,并专门研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史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回国后,应杜斌丞先生之约,任榆林中学校长。1928年到上海劳动大学任教授兼教育系主任。以后又任北京大学、青岛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西安临时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西北大学等校教授,并兼任陕西省政府委员等。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4月29日被任命为西北大学校长,9月21日辞免。1949年应四川大学之聘,赴川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后在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任教。1954年西安师范学院成立,任教育研究室主任及校务委员等职,兼任政协陕西省西安市常委、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委员等。毕生从事教育学研究。
1963年因病逝世,终年75岁。著有《哲学概论》、《世界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等。
马竹梧(控制学)
马竹梧(1931.6-——),广东省广州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电机工程系。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教授、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当代著名控制学家。
先后在鞍山钢铁公司、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院)等单位工作。后历任中国金属学会、中国仪表学会理事,机电部科技委委员,宝钢集团客座专家,全国工业测控标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普委员会委员,国家冶金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主要成果:负责或作为主要工作人员研制的“全自动膨胀仪”、“加热炉退火炉重油燃烧调节系统”及“材料工业技术政策”分别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完成的“大型液压厚调模拟技术”、“多点巡回检测装置”、“太钢炉卷轧机液压微调装置”、“中板轧机APC、AGC自探系统”,“多束激光热轧带钢板形测量技术研究及装置的开发”。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等。
先后分别获冶金部科技成果奖、科技成果二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称号。1983年获部级优秀党员称号。1993年被评为部级归侨侨着先进个人,冶金工业部部级劳动模范称号。出版译作4本,出版合著《冶金自动化仪表应用手册》、《工业自动化仪表手册》(第四分册)、《自动化工程技术与经济手册》、《现代大型高炉设备及制造技术》、《钢铁工业自动化(炼铁篇)》等,发表论文100多篇(1960-1992年先后3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
马仲伟(艺术界)
马仲伟(1949-——),回族,经名阿布都拉亨,号鱼麓山人,网名俗夫、柯烂忘归,云南省个旧市人。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书法艺术,数十年来从未间断。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华诗词研究所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院云南分院秘书长,云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培训部主任,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专家协会会员,北京世纪精英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楹联家、书法家。
自幼受家学熏陶,酷爱书法艺术,数十年来从未间断。为中国国际书画院云南分院秘书长,中华诗词研究所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云南省传统文化研究会培训部主任,云南省诗词学会理事,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专家协会会员,北京世纪精英教育研究院客座教授。书法行,草,隶,篆,各体均工。特别是隶书气魄宏大,苍莽遒劲,飘逸潇洒,动静相生,灵动飘逸,收放自如,险劲沉厚,正奇互变,在全国隶书坛内另辟新径,独具一格。被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专家评为“亦碑亦帖,若行若隶,继汉晋传统,开时代新风”。除汉字书法外,还潜心学习阿文书法,年积月累,逐渐的掌握了一部分阿语词汇和拼写方法,为了练习阿语书法,多年坚持手抄“赫听”,在抄写的同时,即熟悉了词汇语法,又练习了书法,能写一手漂亮的阿文书法。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展和中日书法展;并刊登在《书法》《书法世界》等报刊,编入《中国书法家精品集》等多种书法集。在“全国名家创作交流”,“中国书法篆刻大奖塞”“中国小品创作大赛“等全国重大书法赛事中分别获“中国艺术名家成就奖、“金奖“等大奖多次。诗词楹联作品500余首(副)散见于《中化诗词》《诗词》《当代诗词》等全国大型专业报刊,先后荣获“红豆相思节诗词大赛优秀奖”,“新田园诗歌大赛一等奖”,“中华诗词发展杰出贡献奖”,“揽月奖”等大奖多次。特别善于写嵌名联和嵌名诗,为新婚者和做寿者撰写嵌名诗联100余幅,深受各界人士欢迎。个人传略和作品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专版报道,同时被录入《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中国书法家大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多种全国性大型专集和名人典籍。
马仲魁(生物学)
马仲魁(1911-——),河北省清苑县人。1933年医学院毕业后,入北平协和医学院解剖学科进修解剖学。中国现代著名解剖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到陆军军医学校任解剖学助教。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晋升为教授。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到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作研究工作。先后获科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回国,先在武汉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兼教务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调天津医学院任教授。主要研究内分泌腺的形态学。1964年对显示肥大细胞提出了一种银染法,以后被应用于电子显微镜术中。
主要论文有《人眉间稍上与大腿内侧上部皮肤内弹性组织之研究》、《狗胰工区内有无甲细胞的初步探讨》、《腊片上显示大鼠组织肥大细胞的银染法》。译著有《组织化学》。合著有《组织胚胎学》、《组织学教学参考书》等。
马仲蕃(数学)
马仲蕃(1933-——),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组合与优化研究室主任,《应用数学学报》、《运筹学》杂志、《军事运筹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线性规划,整数规划、组合最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荣获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有《网络上两类物资联合最大流的极流特征》、《关于有向图上的最小树形图》、《关于拟阵的最小限制基问题》、《具有上界限制的线性规划对偶算法》、《竞赛图中弧不相交树形图的最大数目》等,参加编著《最优化方法》、《运筹学讲义》、《数学规划讲义》、《整数规划初步》、《图与网络流理论》等。
马齐彬(法学)
马齐彬(1922-),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著名中国共产党党史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师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先后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华中分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结业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党校任教。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社会科学教研室中共党史组组长、理论部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员,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主任、教授,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等职。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合著有《中国共产党历史教学大纲》、《中国共产党历史简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浅谈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等。主要论文有《对领导机关和对群众负责的一致性》、《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合写)等,还参加编写《国共两党关系史》、《中国共产党党史讲义》等。
马如纯(医学)
马如纯(1936-——),江苏省人。1959年毕业于安徽医学院。1964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获硕士学位。1982年赴美国在芝加哥罗优拉大学医学院进修。中国现代著名生理学、神经生物学专家。
任安徽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教授。从事交感神经电生理和递质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豚鼠腹腔神经节细胞也存在非胆碱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并应用细胞内生物电记录、高压液相沉析及免疫组化等技术,从电生理、药理、生化与免疫组化等不同角度,证明5 一羟色胺为其递质,明确提出5 一羟色胺不仅是一种中枢神经递质,也是一种外周神经递质,从理论上对外周递质的分类与作用,作了有价值的补充。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马如纯为所在美国实验室建立了哺乳动物离体脊髓薄片细胞内生物电记录技术,并成功地应用于脊髓交感节前神经元电生理特性与中枢递质的研究,观察到5 一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交感节前神经元的直接作用是兴奋而不是抑制,为阐明脊髓下行单胺能纤维的机能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其科研成果“交感神经电生理和递质的研究”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刺抗休克作用及原理实验的研究”获1981年安徽省科委科技四等奖。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马如璋(物理学)
马如璋(1923-——),河南省孟津县人。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冶金系。1955年获莫斯科钢铁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现代著名金属物理学家。
1950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冶金系并留校任助教。1951年赴莫斯科钢铁学院学习,1955年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北京钢铁学院(现改名为北京科技大学)理化系讲师。1979年任副教授、物理化学系副主任。1981年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980年任理化系副系主任。在我国较早地开展穆斯堡尔谱学在冶金和材料科学中应用的研究和教学。主要从事磁学和磁性材料,金属与合金中的相变,穆斯堡尔谱学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和高温超导体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多年来教授固体物理,金属与合金的物理性质,金属物理专题和穆斯堡尔谱学等课。培养博士生6人和硕士生20余人。
先后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和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称号。主要有《钒对硅锰钢性质的影响》、《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研究钢在中国海中的锈层》等,编著《穆斯堡尔谱的计算机拟合技术》等。合译有《金属与合金的物理性质》、《物理金属学》等。
马约翰(体育界)
马约翰(1882-1966),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人。1895年13岁才蒙亲友帮助,在鼓浪屿福民小学读书。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26年获美国春田大学体育硕士学位。中国现代著名体育界元老、近代杰出体育家、著名体育教育家。
民主革命时期,1904年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成为学校的体育选手,是足球队员、游泳队员、田径队员,此后又加入网球队、棒球队。在学校运动会上囊括了田径中长跑的冠军。1910年被选派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获得880码跑的金牌。1914年开始左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任体育助教。1919年赴美国斯普林菲多德体育大学深造。1920年9月担任清华学校体育部主任(前两届主任都是由美国人担任)。第三届主任由中国人任职,从此立志要超过美国人。
大革命时期,1925年再度赴美国斯普林菲多德体育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获得教授衔头。1929年华北足球赛在天津举行,遂率队征战并荣获冠军。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十分讲究科学性,以增强人的体质,为国争光为目标,致力于体育的普及和提高。根据我国青少年体形特点,编出100多套徒手、器械体操,制定体能、体力测量法以及各种纠正体形法。在长期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编写出许许多多的教材和田径、球类等项目训练法。多次被委任为运动会、奥运会选拔委员会主任并率领中国代表队参加远东运动会。1936年担任中国田径队总教练赴德国参加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随后到欧洲和苏联等国考察和讲学。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沦陷,学佼迁往大后方云南昆明。积极动员地方官员和社会名流来支持和赞助,举办比赛或运动会。还为流落大后方的难民举行义赛。比赛和运动会,都亲自筹划,亲临现场指挥,他的活动使沉寂的昆明体育界活跃起来。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重庆成立江津体育专科学校,为了在社会上树立声誉,扩大影响,欲用高薪聘请其任校长。然而他说:“我一不贪官,二不贪财”而谢绝。后任全国体育协进会委员,第1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国田径队总教练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学校又迁回北平。1948年秋北平解放前夕,人们纷纷撤走,却表示坚决留下迎按解放。体育界人士听到谣言,忧心忡忡。关键时刻胸有成竹地对同仁们说:“我虽然不了解共产党,但我深信,世界上无论哪个党、哪个社会,都要体育,请大家不要疑虑,共产党也得要搞体育”。打消了人们的顾虑,安定了人们的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体育越来越有劲,虽已快70岁了,仍然精神奋发,满怀热情地投入新中国体育事业中。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体育教研组主任。深入群众,经常下厂矿、机关、学校等基层宣传体育,开展活动。现身说法,以其健壮身体为示范。积极筹备全国运动会。并担任第一届、第二届全国运动会的总裁判。为新中国体育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体育理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深有造诣。提出“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体育是培养完全人格的手段”,培养出一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1949年、1952年两度被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国家体育委员会委员。1954年起任中国田径协会主席、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并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后又连选为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1956年被任命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坚持体育锻炼几十年如一日,80岁时俯卧撑还能连续40多次,还能游泳、打网球等。冬天不穿棉衣,夏天在烈日下站也不头晕。他对周恩来总理说:“我要活到150岁,为祖国体育工作终生奋斗”。马老在清华大学学生中倡议:“毕业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66年因病逝世,享年84岁。著有《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
马进喜(医学)
马进喜(1949.12-——),陕西省蒲城县洛滨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大专文化程度。陕西省蒲城肝病专科副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会员,陕西分会临床专业委员,搜狐肝病论坛首任首席斑竹。业余闲暇,喜好诗词创作,为陕西省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副会长兼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尧山雅韵》网站站长。中国现代著名肝病专科医师、诗人。
从医38年,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陕西省蒲城肝病专科副主任医师,中国针灸学会会员,陕西分会临床专业委员,搜狐肝病论坛首任首席斑竹。在许多方面有创新,提出近视眼的发病与颈椎小关节紊乱有关;乳腺病的发病于胸椎小关节功能紊乱有关的理论。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近视眼。用胸椎手法复位治疗乳腺病,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还研制成功“穴位刺激仪”、“鸡眼跖疣治疗器”和“腰椎复位器”,三项成果均获得国家专利。其中穴位刺激仪曾参加国际军事后勤装备博览会及国际发明展览会展出,受到好评。穴位刺激仪临床应用在兰州军区医疗科技大会做现场表演,受到高度好评。近年来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乙肝有长足进展。中医治本,西医治表,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治疗早期肝硬化及腹水病人时,采用内外同治。对重症腹水病人采用腹水回输。在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时有独到之处,降酶快,退黄迅速。受到患者的好评。采用动静脉溶栓及头针治疗脑血管栓塞,只要治疗及时,当时见效。建立蒲城肝病医疗网站,宣传肝病防治知识,为国内外的患者开展远程医疗,深受欢迎。撰有论文40余篇,发表于国家级医学杂志及其它报刊。荣获省市级成果奖三项。优秀论文奖3项。荣立三等功1次。业余闲暇,喜好诗词创作,为陕西省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副会长兼蒲城县诗词楹联学会《尧山雅韵》网站站长。坚持办好学会《诗词联友》会刊、《尧山雅韵》网站,扩大了诗联作品的交流范围。加强了与省市诗词楹联学会及周边县市兴平、洛南、华阴、大荔等诗联组织的交流。坚持了两月一次的小组织活动。举办了一次楹联知识专题讲座,向会员印发了讲稿。通过会刊交流作品,活动点评赏析作品,讲座传授知识,个人自学钻研等各种途径和方法,丰富了知识,扩大了眼界,不断增强了精品战略意识。
马吉星(文学)
马吉星(1925-——),河北省行唐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7分校文艺工作队当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任创作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1963年起历任武汉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协会湖北分会副主席。1964年创作四幕话剧《豹子湾战斗》。
主要剧作有《工人万岁》(又名《黎明之前》执笔,集体创作)、《高原战士》、《旱鸭子过江》(执笔,与田庄、孔诚合作)等,电影文学剧本有《林海雪原》(与刘沛然合作改编)等。
马吉溥(数学)
马吉溥(1935-——),安徽省人。1956年在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中国当代著名应用数学家。
1956年为南京大学副博士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60年任厦门大学助教。1961年任福州大学助教。1964年起在南京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主要从事应用数学、数值气预报的研究,提出四种方法:高度场客观分析方法、流场的客观分析方法、自动补缺测资料的数值方法、具有气象特点的不规则网点的统一差分方法。在气象界被称为马吉溥方法。1980年被授予广东省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称号。荣获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与他人合得)。
主要论文代表作有《流场客观分析》、《高度场客观分析》、《不规则网点的统一差分格式》、《次正算子、近次正常算子的一个充要条件》、《A+X广义逆连续的特征》等。
马杏垣(地学)
马杏垣(1919.5.25-2001.1.22),祖籍河北省乐亭县人,吉林省长春市。早年先后就读于河北昌黎汇文中学和天津南开中学。1938年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学习,毕业时获理学士学位。1946年赴英国入爱丁堡大学做地质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93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当代著名地构造质学家、地震地质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之下。刚刚小学毕业就不得不流亡关内,先后就读于河北昌黎汇文中学和天津南开中学。1935年发生“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毅然参加南下请愿团,与大家一起卧轨拦截火车,后辗转抵南京,抗议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5月加入当时由周恩来领导的中共南方局地下党组织,并在八路军办事处接受培训。从此就在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在白区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42年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以“马蹄”为笔名在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上发表一幅表现八路军战士的木刻画。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1948年底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起历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副教务长、院长助理、副院长等职。1978年调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兼地质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曾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兼任国际地震危险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执行局委员,第六协调委员会“喜马拉雅及其邻区分委会”副主席及主席。研究领域广阔,尤其是构造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和地震地质学。获“李四光荣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次、国家图书奖一等奖1次、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全国科学大会和地矿部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在国内外发表100余篇论文,其中有10部论著,影响较大。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1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主要著有《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及研究方法》、《地质构造形迹图册》、《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构造解析》、《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1∶400万)及说明书》、《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及说明书》等。
马克昌(法学)
马克昌(1926.8-——),曾用名马克,河南省西华县人。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195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师从前苏联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中国当代著名刑法学家。
1952年返回武汉大学法律系任教,历任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受委托担任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的主犯吴法宪的辩护人,并参加过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历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法学评论》杂志主编。与人大高铭暄教授合称为中国刑法学界的“北高南马”。兼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长和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法学学科小组成员等职。在《法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论》(上卷,1984年副主编)、《论共同犯罪》(1987年合著)、《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的《犯罪通论》和《刑罚通论》分别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主编的《经济犯罪新论》获中国图书奖;任主编之一的《刑法学》和《中国刑法学》(1989年副主编,分别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特等奖);主持完成的“着重提高研究生素质,培养刑法学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马连良(艺术界)
马连良(1901-1966),回族,回回名尤素福,字温如,北京市人。1910年9岁时入北京喜连成科班学艺。受业于叶春善、蔡荣贵、萧长华、郭春山、茹莱卿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岁时即登台演出老生重头戏。1918年17岁时,学艺10年期满出科后,继续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诸家学习,并应邀去福州担任主演。1919年18岁北返,声誉鹊起。1922年21岁时初演于上海,标以谭派须生。辞出富连成社搭班演出期间,为追摹谭派艺术,登门求教于王瑶卿。
大革命时期,1926年25岁开始整理改编、演出传统剧目。1927年挑头演出,名挂头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组成扶风社。翌年与周信芳同台演于天津,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1934年赴武汉演出。1936年为改革京剧征股筹建新新戏院(今北京西长安街首都电影院)。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获丁果仙所赠《反徐州》剧本,改为《串龙珠》,表现反抗异族压迫,首演于新新戏院。方拟再演,被日伪当局勒令停演。1943年被日伪胁迫赴伪满演出,《苏武牧羊》亦遭禁演。因受敌伪压迫,抑郁成疾,新新戏院被迫卖出。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春赴上海为宋庆龄主办之儿童福利基金会义演多场。后以赴伪满演出事受诬,返北平病休。1947年受诬事得以澄清,在北平义演十余场。同年秋,赴上海,直至1948年春连续演出四个月。同年冬由沪赴港演出,因患病滞留于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10月1日滞港三年多后,谢绝了台湾的约请,秘密乘车至罗湖,经深圳到达广州,随即转往武汉,与张君秋组成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和赞扬。1952年8月建立“马连良京剧团”,先在青岛演出,演期未满即返京,主动参加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返京后,参加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演出。1955年京剧团与谭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剧二团合成北京京剧团,任团长。1956年底张君秋领衔之北京市京剧三团并入,与中国京剧院合作排演《赤壁之战》,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秦香莲》、《赵氏孤儿》、《青霞丹雪》、《官渡之战》、《海瑞罢官》、《状元媒》等。1962年兼任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1964年仍以64岁高龄参演现代戏《杜鹃山》。1965年排出《南方来信》,参加华北地区现代戏会演,又排出现代戏《年年有余》。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海瑞罢官》一剧受到残酷打击。
1966年12月26日被迫害致死,终年65岁。
马肖云(教育学)
马肖云(1904-——),原名马星九,河北省新乐县人。1930年毕业于保定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著名教育管理专家。
新中国成立前,历任陕甘宁边区鲁迅师范学校教务主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审室副主任,中共黄龙地委、大荔地委宣传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第一部主任,新疆教育厅副厅长,《教师报》总编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中共中山大学党委第二书记、副校长,中共华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长期从事高等教育领导工作,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马伯煌(经济学)
马伯煌(1913-——),曾用名马彭騵,辽宁省海城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46年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研究院,获硕士学位。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
解放战争时期,任沈阳东北大学法商学院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东吴大学法商学院教授。1952年在上海财经学院从事经济史学教学工作。1958年起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任教授、研究员。1984年兼任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长期从事中外经济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取得重要成就。
主要著作有《二十四史·宋史》(1875年定稿人之一)、《刘鸿生企业史料》(上、中、下册,1981年主编)、《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中、下册,主编)、《历史的峰谷和走向》等。主要论文有《宋初军事行动的经济目的与策略》、《论旧中国刘鸿生企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等。
马名驹(哲学)
马名驹(1939-——),甘肃省天水县人。天水市一中毕业。196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自然辩证法学家。
196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在西北师大附中任教。历任甘肃省教育厅教研室视导员。后分别在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从事理论宣传工作,在甘肃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历任甘肃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所长、副研究员,兰州大学副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西部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甘肃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甘肃省政府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科技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分院副院长、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策划专家团副总裁,香港科学院顾问等职。主要从事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学研究。
主要著作有《系统观与现代思维》、《世界新技术革命与我国大西北开发》(主编)、《现代决策入门》(主编)、《系统科学》(合著)等,主要论文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层次进化》、《微观、宏观和宇观范畴探源》、《试论现代科学技术的认识工具——科学语言》等,译著有《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人体·精神与科学》、《科学的突破》等。
马希文(数学)
马希文(1939-——),又名马筱周,北京市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中国著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科普作家。
1959年在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历任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计算语言研究所、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理论和计算机语言学的研究。
主要论文有《比较方言中的计量方法》、《什么是可计算性》、《理论计算机科学引论》、《人工智能中的逻辑问题》等。
马启西(宗教界)
马启西(1857-1914),回族,原名马生春,字慈祥,号公惠,经名叶海亚,道号西极园,祖籍甘肃省临潭县流顺乡汪家嘴村人(其父马元,是北庄门宦的阿訇)。从小学习伊斯兰教经典,并学习一些儒家知识。1880年参加了政府的科举考试,考中了秀才(中国科举制度的一种功名)。此后在家里专心钻研前辈伊斯兰教学者的著作。1891年开始在临潭招收弟子,传授伊斯兰教经典和教义。中国近代著名伊斯兰教学者、伊斯兰教西道堂创始人。
童年在临潭旧城上寺习读阿拉伯语文,11岁在旧城上私塾,后到新城新店子师从贡生范绳武,攻读《四书》、《五经》。后考取童生、秀才。因家境贫寒,居家博览群书,既览诸子百家,又钻研伊斯兰学者刘智的汉文译著《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和王岱舆的《正教真诠》、《清真大学》等。光绪十七年(1881年)在家乡西凤山设私塾开馆授徒,讲授《四书》、《五经》和伊斯兰教义等课程。同时还在西凤山一窑洞中静坐冥思,履行宗教功修。后来他又解散所有的弟子,静坐沉思,领悟伊斯兰教教理。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旧城北庄门宦所属的达子沟拱北开设经堂,正式讲学传道,宣讲《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归真总义》、《清真大学》、《清真指南》等汉文伊斯兰著作,“八年间,信徒益众,大开讲席,发明身心性命之理,听者忘倦”,专门讲授自己领悟的经学和一些重要译著,同时开始宣传简化伊斯兰教宗教仪式,结果与旧的教派发生了冲突,引起北庄门宦反对。1901年迁出达子沟拱北,在家设立讲学堂,取名“金星堂”,继续宣教。后来发展为信众入堂集体务农经商的宗教、经济一体化社团。华寺、北庄门宦以“夜宿晓散,树党结盟,倡奇立异,惑乱人心”为罪名密告于官府,及道堂负责人被捕入狱,教众受到迫害,后经兰州十坊头人臧积德等调解,始趋缓和。1903年正式创立道堂,号召信徒起来合作进行生产活动。1904年集资建立了第一座清真寺。1905年率教众马英才、马建元、丁全功、丁仲和等取道新疆前往麦加朝觐,至撒马尔罕,因中亚动乱,交通受阻未果。1909年返回临潭旧城,将“金星堂”改名“西道堂”,继续传教。提出简化宗教仪式、少施“海迪耶”的主张,在教义上强调信徒以道堂为家,集体生活,成为独立的门宦,并且自己担任了教主。还主张移风易俗,顺应社会改革。河湟、洮岷等地遭灾遇难的部分回、撒拉、保安等族群众前来投靠者日渐增多。1914年中原军阀白朗犯陇,后至临潭,旧城失陷,回、汉各有伤亡,教众死亡亦达48人。
1917年2月河州军阀马安良以“西道堂勾结白朗、屠杀良民”为由,派兵围攻西道堂,将其及弟马启晋、马启化,子马德隆,侄马希隆以及教众苏占魁等17人杀害,终年57岁。西道堂被毁。
马非百(历史学)
马非百(1896-1984),原名马元材,字若村,湖南省隆回县永固镇人。出身于“三代秀才”之家。1919年北京大学文科肄业。历任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官、河南中山大学教授、河南省政府秘书、西北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陕西政治学院教授兼文科主任、山西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4月前往北京考学时,在长沙途中暂住蔡和森家两个月,认识了毛泽东、周方等人。同年6月考取北京大学文科。
大革命时期,1926年应成仿吾先生之聘,担任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历史教官、政治教官。广州起义后回到开封任中州通讯社总编辑。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到河南中山大学文科任教,讲授“清史”。1930年春第二次到中山大学任教,讲授“中国经济史”、“世界经济史”等课。讲课深受学生欢迎,用的讲义是以日本人山川均的《唯物史观世界经济史》和郭沫若的《古代社会》为基础自己编写的,公开宣布以商务印书馆印行的英文本《资本论》为重要参考书。这门课开始只有30人选修,后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只好改在全校最大的一个教室上课。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主持筹办鲁、苏、豫、皖边区政治学院,次年离职去重庆,闭户著述。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秘书。1947年第三次到河南大学任教,担任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兼训导长。在苏州是负责校务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参加了北京华北大学政治研究所的学习,后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设计员兼办公室主任。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调中华书局哲学组从事编辑工作。1966年“文革”中失去自由。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改正,继续笔耕不辍。
1984年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著有《秦集史》、《秦汉经济史料》、《秦史纲要》(上册)、《桑弘羊传》、《秦始皇帝传》、《盐铁论简注》、《管子轻重篇新诠》、《桑弘羊年谱》等。著名诗人、楹联家、书画家马萧萧撰送有78字挽联:
笔承迁固,细书秦皇功业、夷吾经纶、弘羊平准,详考博证,历春秋学跻坟典,公去矣!自有文章卓千古;
帐继融舒,长忆昆阳疠疫、渝州风雨、旧国遭逢,面教手挚,顾寒暖情比慈亲,心哀哉!空洒血泪沥九泉。
马青山(体育界)
马青山(1927-——),辽宁省辽阳县人。原任台湾射击运动员,骑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五项运动国家级教练员。
1964年在日本东京参加第18届奥运会期间返回大陆。1965年任辽宁省射击队教练。1974年当选为中国射击协会副主席。1979年被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4届委员,并任辽宁省军事体育陆上运动学校副校长。1980年任现代五项运动国家集训队教练。1981年任辽宁省体育委员会副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马尚文(化学)
马尚文(1932.11-——),回族,河南省渑池县英豪镇洞沟村人。1950年10月参加工作,在英豪区完小任教。1954年9月入河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学习。中国化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自然辩论研究会、河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会员,河南省化学会无机化学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河南《化学研究》常务编委。中国现代著名化学家。
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无机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86年7月调河南大学出版社任副教授、编审等职。参加了中等师范教材《无机化学》、大专理科教材《无机化学》和高等师范院校教材《中级无机化学》编纂出版工作。主编教学参考书《无机化学同步练习与试题》。在河大出版社先后参编出版图书98种。是中国化学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河南省自然辩论研究会、河南省出版工作者协会会员,担任社会职务有:河南省化学会无机化学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河南《化学研究》常务编委。1995年退休。
马尚志(艺术界)
马尚志(1885-1941),小名马玉印,人称大石匠、大马师,清·河南府渑池县(今河南省义马市千秋镇)礼召村人。排行老大,幼年家境贫寒,在私塾读书不到3年便辍学回家。擅长刻龙凤碑、石狮子,又会刻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镌刻的龙、凤、狮子等造像,刀法独特,做工精细,造型新奇,大者丈余,小不足尺,雌雄分明,姿态各异。中国近代豫西著名石匠、石雕艺术大师。
晚清时期,幼年家境贫寒,在私塾读书不到3年便辍学回家。求学期间,对雕刻绘画有特殊爱好。村北涧河的白龙庙,是远近闻名的香火圣地。庙中五彩缤纷、栩栩如生的塑像,美丽动人的浮雕,庙院内外的众多碑碣,使其喜爱非常,摸拟写画,往往留连忘返,立志做一名能刻会画的石匠。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7岁时到渑池县张沟村,拜师学艺于张石匠,从此,跟师傅一道,到处给人雕刻石碑,修盖牌坊。对师傅如何用凿,怎样使刀,都细心琢磨。学徒不到1年,就掌握了师傅雕刻的全套本领,而且有所创新。对石刻技艺,潜心切磋琢磨,对每一块石碑,每一副图案,乃至每字每划都做到一丝不苟,擅长刻龙凤碑、石狮子,又会刻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
大革命时期,先后在渑池、陕县、洛宁、栾川、巩县、西安等地做过石刻工,镌刻的龙、凤、狮子等造像,刀法独特,做工精细,造型新奇,大者丈余,小不足尺,雌雄分明,姿态各异。蹲站卧行莫不栩栩如生,张牙舞爪使人望而生畏,毛发错落令人感到形态逼真。为陕县张顺家雕刻的大小石狮子,十分生动活泼,大狮子口中所衔石珠,能自动滚入小狮子的嘴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深得国民党爱国将领张钫(号友石老人,一生酷爱石书画)的器重,不惜重金派人到全国各地收集唐墓志铭1000余块,所获名人书画,请其镌刻于石,同嵌于张钫所创建的千唐志斋之内。故多年常住铁门张钫寓所,雕刻名品甚多。张钫为生母祝寿时让马氏为其刻石枕,造型精美,玲珑剔透,小巧可爱,张母也十分珍爱。张钫为亡父做3周年大祭时,请好友大书法家于佑任将章炳麟所撰墓志铭亲笔书丹于石,于佑任说:“非大马师手刻我不写。”于是张钫便指名请马氏镌刻。竣工之后,于佑任甚满意,赞为:“毫厘不差,足能传神,当馈以银币200元,以资酬劳。”
抗日战争时期,随张钫寓居西安。在西安张公馆马氏也留下了不少佳作。1941年国民革命军第1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和渑池县长雷福祥,主持修葺秦赵会盟台,台中央长方石碑上刻写得古朴、典雅、庄重、遒劲的“古秦赵会盟台”等碑文,均出于其手。但就在此时突患重病,被人抬回家中。一生专事雕刻,功成名扬,手迹遗存甚多,留下不少传世佳作。收入颇丰,却因染上吸食鸦片的恶习,均被吸食一空,毁损终身。连仅有的3间破瓦房也被扒掉卖去,挥霍殆尽。
1941年突患重病,被人抬回家中5日后即病逝,时年仅56岁。
马国凡(语言学)
马国凡(1932-——),曾用名马国藩,辽宁省绥中县人。1953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研究班。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
1955年到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4年晋升为教授,词汇学家,《汉字文化》的编辑部主任。历任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内蒙古自治区语言学会会长,全国高等院校文字改革学会副秘书长,华北修辞学会副会长等。从事汉语熟语的研究。
主要论著有《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汉字与文字改革》、《现代汉语语音》、《成语的定型及规范化》、《谚语的特点》、《汉语实词词源研究》、《汉语固定词组的修辞作用》、《漫谈歇后语》等。
马国光(艺术界)
马国光(1934-1989),辽宁省锦州市人。幼年时孤身一个流浪四方。1949年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文工团乐队队员,随平壤国立艺术剧院的教员学习声乐。回国后,历任华北军区、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独唱演员、声乐艺术指导,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参加第一届音乐周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求教于张杰、杨比德、张俊青、他惠年和各国访华艺术团的歌唱家。演唱风格诙谐幽默,带有戏剧演员的特色,歌声浑厚,独树一帜。群众欢迎的主要演唱的歌曲有《真是乐死人》、《两个小伙一般高》、《一路行军一路歌》、《我要当个神枪手》、《我的班长》《八路好》、《我是连队歌唱家》、《美丽的家乡日喀则》、《克拉玛依之歌》、《一壶水》、《忆战友》、《祖国明天多美好》、《古怪歌》以及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选曲《战士双脚走天下》等。
先后在历届全军文艺会演中获优秀演员奖,并在其它文艺工作等方面多次立功受奖。演唱获奖的歌曲有《我和班长》、《战斗的岗位就是家》,分别荣获1964年、1977年第三、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会演演员奖。
1989年逝世,终年仅55岁。
马国征(文学)
马国征(1933.8-——),江苏省泰州市人。1951年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历任共青团泰州市委副书记、《泰州日报》副总编辑、中共泰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江苏省人事局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知青办公室宣传处处长、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杂文学会顾问、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江海诗词》主编。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楹联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学评论家。
1951年参加工作后,历任共青团泰州市委副书记、《泰州日报》副总编辑、中共泰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社编辑、江苏省人事局办公室副主任、江苏省知青办公室宣传处处长、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杂文学会顾问、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理事,江苏省诗词协会、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江海诗词》主编。50多年来,在全国数十种报刊发表杂文、评论、诗词、书法、楹联等作品1000余篇(件)。其中有《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瞭望》、《诗刊》、《中华诗词》、《书法》、《解放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群众》、《中国楹联报》等。出版杂文集《风云集》、诗词集《清流集》。主编大型文艺丛书《当代江苏千家诗》、《流韵壮东风—江苏毛泽东诗词研究论文集》等。诗词、杂文、评论、书法、楹联在大赛中均得过奖。杂文、评论收入《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中国改革与发展文鉴》、《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宝典》、《中国当代思想宝库》、《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当代专家论文精选》、《江苏文学50年·杂文卷》等20余部专集。杂文、评论在“2000年全国人文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并入选《中国优秀论文集》,在评选中获一等奖。诗词收入《中华诗词年鉴》、《当代中华诗词集》、《当代中华诗词家大辞典》、《新中国诗词大观》、《世纪诗词大典》、《新千家诗》、《世界汉诗年鉴》、《当代词坛百杰佳作选》等90部专集。诗词作品在《中华咏老诗词大观》评比中获金奖,在“东方伯乐杯”世界华人诗词书画大赛中获金奖,在“首届汉诗创新优秀成果奖”竞赛中获金奖。楹联收入《中国楹联大辞典》、《中华当代楹联辞典》、《中国对联年鉴》、《中国对联作品集》、《盛世楹联宝典》、《中国楹联二十年作品精选》等20部专集。书法收入《中国当代墨宝集》、《中国书画家》、《当代著名书法家精品集》、《中华当代诗家手迹选》、《当代书画家楹联墨迹选》、《中国当代名人手迹大辞典》、《国际现代书法集》、《二十一世纪亚洲华人书画博览》、《当代中日书法作品汇观》、《跨世纪中外翰墨艺术家精品大全》、《1949-2000年中国书法选集》、《情系国魂·当代书法家精品集》、《江苏书法选》等30余部专集。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江苏省级书法展览,如中外草书展、中国标准草书中日联展、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日本书道教育会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中日书法展、“南巡杯”全国书画大展、王羲之故里国际书画邀请展等。书法作品主要获奖情况:1987年全国“爱国杯”书法大赛三等奖,中外名人研究会’95书法大赛国际二等奖,’95“三国文化”书画大赛二等奖、2003年全国“发扬光荣传统奔小康”书画大赛银奖,在全国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书画精品集《中华当代书画博览》评选中获优秀作品一等奖等。书法作品被四川朱德故居纪念馆、四川小平旧居管理所、洛阳白马寺、苏州退思园、银川市美术馆、江苏电视台、泰州市梅兰芳纪念馆、山东长岛市美术博物馆等名胜古迹、单位陈列、收藏。2003年被“中华诗词年鉴编委会”授予“中华诗词艺术终身成就奖”称号,被“古典文化艺术研究所”(北京)授予“当代诗坛百杰”称号,被北京“文苑图书编著中心”授予“当代词坛百杰”称号,被“盛世中华老年文学精品库”评委会授予“老有所为诗词艺术家”称号,被“世界汉诗协会”授予“世界汉诗优秀诗人”称号,被《人民日报》社授予“2005年度中华百业新闻人物”称号,被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授予“当代著名诗人”称号。个人传略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大文化英才辞典》、《世界人物辞海》、《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外名人辞典》、《中国百科专家人物传集》、《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法家人名大辞典》、《当代诗词家大辞典》、《当代中华诗词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等60余部辞典。
马国馨(工程学)
马国馨(1942-——),上海市人。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81年在日本丹下键三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所进修。中国工程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当代著名高级建筑师。
196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历任中国建设师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建筑理论和建筑历史的研究。主要建筑设计作品有:北京国际俱乐部(建筑负责人)、某宾馆游泳馆及羽毛球馆(工程主持人)、前三门宣武门——和平门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建筑负责人,获全国科学大会特别奖)、亚运会北郊体育中心总体设计及体育馆个体设计(工程主持人)等。
主要论文有《CAD在国外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关于合作住宅》、《环境杂谈》、《建筑创作与TQC》、《日本的后现代主义》等。专著有《丹下健三》(1989年)等。
马明德(动力学)
马明德(1915.12.12-1969.1.13),曾用名戴明,祖籍安徽省滁县(今滁州市)人,出生于北京北洋政府交通部一个科长级官员家庭,其父亲马文蔚精通旧时词章,写得一手好字,喜爱文字学和雕刻金石印章,薄有资财。童年在北京笃志小学和崇德小学读书。1925年起在家塾学习古文、算术和英语等课程。1928年进北京四存中学和崇德中学念书,其间多次参加反日示威。193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系,获学士学位。同年8月自费赴美国留学。1939年获密歇根大学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去美国东部达来威尔州新堡城的伯伦克飞机工厂实习。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空气动力实验技术专家,航空航天教育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11从美国回国,任中央飞机制造厂工程师。和夫人蒋祖绮辗转经香港、海防,前往位于滇缅交界(垒允县)由中美合办的杭州飞机厂工作。因该厂被日本飞机炸毁,又转往该厂设在缅甸八莫的航空发动机装配厂并负责发动机试车工作,从土建工作开始,1941年10月10日试车台安装完成,举行了落成典礼,得到美国厂长的表扬。1942年4月,日寇攻陷缅甸仰光,飞机厂宣布解散,遂自愿带领从八莫撤回国内的技术工人去贵州大定发动机制造厂,到厂后任机工课技师。10月到内迁重庆的交通大学航空系任教,除读新书,教新课外,还种菜自给。在重庆交大先后开出《应用空气动力学》、《飞机性能设计》、《发动机动力学》。讲课生动,深入浅出,有问必答,平易近人。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交通大学副教授、教授,全家随交通大学迁回上海。1946年翻译了美国V·L·Malleev著《机械设计》,以后又陆续开出新课《发动机设计》、《喷气发动机原理》。课余愿和同学交往。由于内战升级,物价不断上涨,先后在光华大学、大同大学、兵工学校和商船学校兼课,以维持生计。讲授课程多达八九门,每周最多达30学时,在此重压下,变成了教书机器,也变成了多面手。1949年9月调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任研究员。为解放近海岛屿,与岳劼毅等研究出一种惯性驱动的潜水爆破装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副主任,空气动力试验室主任等职。擅长于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与教学。20世纪60年代负责筹建了中国最早投入型号试验的中超音速风洞和大型低速风洞,对中国自行研制飞行器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8年8月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和“特务”等莫须有罪名对他进行政治诬陷并被隔离、抄家和逼供。
1969年1月13日在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隔离室被迫害致死,终年54岁。著有《飞行力学》等。
1978年12月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9年1月22日在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为马明德隆重举行了追悼会。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教授专程来长沙致悼词,高度评价了马明行对航空科学技术事业所作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国防科委风洞实验基地的贡献。
马侣贤(教育学)
马侣贤(1907-1974.4.10),又名肖生,安徽省肥东县王铁乡马集村人。1916年9岁时进私塾读书。半年后得到堂兄的帮助,免费进入镇上新成立的小学。1923年考入合肥的安徽省立第六师范。1945年加入中国人民救国会,同年冬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
大革命时期,1927年4月考取了陶行知创办于南京的晓庄师范。深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熏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任晓庄万寿庵小学校长。1930年国民政府通缉陶行知,晓庄师范被封闭,亦被列入黑名单,遂改名为肖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撤消了对陶行知的通缉令,同时明令发晓庄师范。受陶行知委托去南京恢复晓庄小学。1932年2月晓庄小学和幼稚恢复。同年“一·二八”(至3月3日)淞沪抗战结束不久,晓庄小学又被宪兵进驻,被迫关闭。于是到上海,为陶行知筹备山海工学团奔走。10月1日在宝山大场孟家木桥红庙开学,任首任团长(至1935年夏天)。在任3年中,一心一意实践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推行“小先生制”, 倡导手脑并用,创始教、学、做合一。1934年2月底,国民党期特务到山海工团搜捕共产党人时,亦被抓去,后经陶行知等人设法营救,获保释。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春受陶行知委托,在重庆市郊北温泉创办育才学校。7月开学,8月初迁至合川县草街子古圣寺上课。任总务主任,半年后任副校长。负责学校行政工作,与中国共产党人亲密共事,真诚地在共产党的外围工作。1945年加入沈钧儒、史良、陶行知主持的中国人民救国会。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中国民主同盟成立,遂参加了民盟。任救国会重庆分会主任委员、民盟重庆支部文教委员。1946年7月陶行知在上海逝世后,被校董事会一致推选为育才学校校长,主持校务。1947年2月28日,重庆《新华日报》社被查封。在国民政府的协迫下,5月育才学校迁至上海大场余庆桥。迁沪后师生创作演出了《朱大婶送鸡蛋》、《农作舞》、《王大娘补缸》等节目,以及延安的秧歌舞,给上海的文艺界带来了清新之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育才学校即改为公办,由上海市教育局直接领导。设在市区的艺术班,单独建制为行知艺术学校。1950年夏育才学校开始向社会公开招生。1953年更名行知中学,设高中部为市重点中学。一直担任校长,并被选为上海市委会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1966年前为历届市人民代表)。1956年当选为北郊区副区长。1957年后为民盟北部区支部主任委员。1959年当选为宝山县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同时兼任行知中学校长。
1974年4月10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67岁。
马金凤(艺术界)
马金凤(1922-——),女,原名崔金,山西省曹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艺人家庭。“豫剧功勋杯”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当代著名女豫剧表演艺术家,新中国豫剧五大名旦之一。
新中国解放前,1928年6岁随父学艺唱河北梆子。因刻苦好学,聪慧过人,与父同台演出了《三义记》、《刘二姐赶会》、崭露头角,被誉为“七岁红”。1930年乞讨到河南开封拜豫剧名演员马双枝为师,改唱豫剧。1931年9岁时曾被卖入开封卢殿元戏班,更名为卢金凤。被赎出后随继父姓,改名为马金。1936年14岁正式登台演出,经常上演的剧目有《老征东》、《罗焕跪楼》、《三娘教子》、《对花枪》等。1939年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曾向燕长庚、翟彦身学唱豫西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等职。与剧作家宋词合作,对《老征东》进行整理,易名为《穆桂英挂帅》。1950年在安徽省界首成立中原豫剧团 ,后转为河南省商丘专区人民豫剧团。1954年并入商丘专区实验豫剧一团(现洛阳市豫剧团前身)。1953年到上海演出时,曾得到梅兰芳的具体指教,并被梅兰芳收为弟子,送一凤冠。后对剧本和演出进行了多次认真地锤炼和加工。1956年进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了首都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嗓音明亮纯净,清脆圆润,音质坚实、柔韧,唱法上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运用;唱工以大段叙述性“豫东调”“二八板”为其擅长,吸收山东梆子的音调加以融化;唱腔结构严谨,旋律简练、朴实,节奏明快、舒展,技巧娴熟,造诣深厚。其特点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所演的穆桂英溶融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为一炉,独具匠心地创造了适合剧情人物需要的“帅旦”这个新的艺术行当,成功地塑造了气宇轩昂、雍容大度、巾帼英雄穆桂英的艺术形象。1958年中央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穆桂英挂帅》。该剧影响全国;至今盛演不衰。尤其那“五十三岁又出征”的成套唱腔,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60余载的艺术实践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形成了“马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都已拍成戏曲艺术片。
马育华(农业科学)
马育华(1912.10.12-——),大豆育种学家,数量遗传学家。广东省海丰县人。1935年1月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获农学学士学位。1946年和1948年先后两次赴美国伊利诺大学进修,分别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作物育种学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1月在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任任农艺系王绶教授的助教。夏天搞大豆育种,冬天从事大麦研究,从校部到农场,由温室至田间,四季奔忙,年复一年,除此之外,还参加当时在农艺系学生中认为最难学的生物统计和田间试验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抗战全面爆发后,金陵大学西迁成都,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39年被晋升为讲师,1942年又升为副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相倚不分之研究》、《水稻因子式试验之研究》、《因子式试验误差估计之检讨》等论文。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考取了赴美考察实习。在伊利诺大学的一年时间里,一方面完成了规定的考察任务,另一方面又抓紧时间选修必要课程并从事大豆研究。根据当时的规定,考察人员是不能转读学位的,但由于完成了考察和硕士学习的双重计划,竟被伊利诺大学破例地授予科学硕士学位。
1950年10月从美国回国后,历任金陵大学农艺系讲师、副教授,南京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兼农艺系主任。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大豆研究所所长,中国遗传学会第一届理事,江苏省作物学会第二届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农学评议组成员,全国大豆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遗传学会理事长等职。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研究。20世纪50年代先后主持育成493-1、133-3、133-6、1338-2、苏协一号等大豆优良品种。20世纪70年代育出秋大豆品种,分别在江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广种植,亩产可达100公斤以上。为农业科学研究和科研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主要著有《作物育种学》、《数量遗传学的基本方法》等,主编有《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1979年出版,1988年再版),编著有《植物育种的数量遗传学基础》、《试验统计学》(1982年出版)等。
马学良(语言学)
马学良(1913-1999),山东省荣城县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41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当代著名民族语言学家。
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大学、东方语专、北京大学东语系等单位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调至中央民族学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学,为该校少数民族语文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历任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会长、民族语言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学术委员等。他长期从事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教学与研究,尤其是对彝语的研究更具有开拓性。《撒尼彝语研究》(商务印书馆1951年)是一部系统深入地研究彝语语音、词汇、语法的著作。是我国学者研究彝语的第一部较全面的学术著作。最早指出彝语有松紧元音的对立。研究彝文注意结合彝族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宗教迷信等,发表了《从彝族氏族名称中所见的图腾制度》《茂莲社区的男女夜合》等一系列论文,并翻译了《倮文作斋经译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9年第14本)、《倮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年第20本上)等。这两部经典是研究彝文和了解彝族社会历史及宗教的重要文献。他注重语言的比较研究,将汉语与同语系的其他语言进行比较。常年从事语言教学和学术活动,培养了一大批民族语文工作者,为民族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马学良民族语言研究文集》。
著有《我国汉藏语系语言元音的长短》(合作,《中国语文》1962年第5期)、 《〈切韵〉纯四等韵的主要元音》(合作,《中国语文》1962年第12期)等,提出了汉语的元音在历史上曾经分长短的观点。这不仅对壮傣、苗瑶语族语言的语音研究有参考价值,也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线索,开创了利用有关的少数民族语言材料研究古代汉语声韵的一条新路。他写的《彝语“二十”“七十”的音变》(《民族语文》1980年第1期)一文,从音变现象入手,说明通过与同语族的藏缅语进行比较,认为古彝语的“二”和“七”可能也有辅音韵尾。现在彝语支语言没有辅音韵尾,是后来语音演变脱落的结果。文章引起国内外藏缅语族研究者的重视。他曾参加并指导对苗族、瑶族语言的调查工作,并帮助苗族创制拼音文字。此外,他还著有《贵州省东南部苗语语音的初步比较》(合作,《语言研究》1956年第1期)、《语言调查常识》(合作,中华书局,1956年)、《语言学概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1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民族语言学》(《民族语文》1991年第6期)、《汉藏语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民族语文》1995年第4期)、《世纪之交中国民族语言学的思考》(《中国民族语言学通讯》1996年)、《普通语言学》(合作主编并撰写其中第10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许多论著。
马宗晋(地学)
马宗晋(1933-——),原籍吉林省吉林市人,出生于杏林省长春市。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当代著名地震构造学家。
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历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从事地质构造、地球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1964年完成节理定性分期配套等小构造研究,在国内构造地质教学中广为选用。1967年起从事地震构造和地震预报工作,提出长、中、短临渐近式蕴震模式,成为中国预报强震的主要思想和工作程序,被广泛重视和采用,成为我国地震预报的基本思路之一。提出现今地球动力学,建立了3个全球的现今构造系统,论证了地球变动的韵律性和非对称性,从而提出以壳、慢、核细分层角差运动为基础的地球自转与热、重流联合的动力模式构想,对全球构造动力模式进行了新的分析与综合,为灾害和矿产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后历任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
主要著作有《1966-1977中国九大地震》(获国家和地震局级科技图书一等奖和科技成果二等奖)等。
马承祥(艺术界)
马承祥(1937-——),安徽省怀远县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同年留校任教。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
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书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艺术顾问。长期从事绘画教学,同时还潜心于中国画、油画、素描和现代书法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其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书画作品陆续为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英国大不列颠艺委会、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收藏。其《马承祥作品集》共两部分包含现代书法、中国画、油画三部分共99幅作品,是作者艺术生涯中的创作与教学并蒂的艺术成果。主要书法作品有“滴水穿石”、“笔墨随时代”、“步行”等。油画作品作品《秋石》等赴日本展出。中国现代书法,是介于书法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边缘艺术”,具有旺盛的生命。它既体现了东方特有的文化底蕴,又饱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因此,它又是最具本土特色和原创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世人普遍认为现代书法是当代中国现代艺术中的佼佼者。1996年应邀赴俄罗斯进行艺术考察,并将新加坡出版的精装收藏本画册《马承祥作品集》赠予列宾美术学院。
著有《动物画集》、《动物图集》、《素描教学任务》、《基础教学与创造思维》、《当代青年审美现象》、《中国现代书法的崛起》、《马承祥画马技法》、《马承祥书画集》、《马承祥作品集》、《马承祥现代书法集》等。
马孟容(艺术界)
马孟容(1892-1932),本名马毅,以字行,又字孟容,浙江省永嘉县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百里坊人人。少年时由父祖启蒙,学习文史及书画。8岁时为其祖父画像,虽尚稚拙,但神态之逼真深为家长们所惊异。后从师汪如渊习画。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和胞弟马公愚考入温州府中学堂。1908年考入浙江高等学堂,学习理科,深受教师陈佩忍、张宗祥、邵斐子等赏识。中国近代著名书画家。
民主革命时期,浙江高等学校毕业后,被温州府中学堂(后改名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和省立第十师范学校、温属甲种商业学校聘为教师,主要教美术,也偶兼数理。1923年在省立十中执教时,与朱自清共事,给朱绘《月夜海棠》图,朱自清为此作《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散文,以文换画,结为艺术知己。美术课在中学里不是主要课程,但讲课却很认真,除课堂教学外,还常常带学生出外写生,画风景,画人物速写,有示范,有分析,指导学生如何深入观察,抓住对象特征。学生们对美术课的兴趣得到了提高,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
大革命时期,1926年北伐军攻了浙江,浙江省防军司令部聘他为宣传部主任。后应刘海粟聘,任上海艺专国画系教授。与张大千、郑曼青、方介堪诸画家互相观摩切磋,画艺益精。当时出版的《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作品第一辑》评价其“用笔初师向阳、南国,近则合宋元而自出匠心,工整素雅,当推花鸟妙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则说:“吾国画有文人派与画院派之别,文人之作,大都气韵生动,寄托遥深,而放者为之,或流于疏脱。画院之作,大抵界画精细,描写逼真,而拘者为之,或失于板滞。孟容先生折衷两派,兼取其长,诚出色当行,诚有艺术价值之作也。”后几经战乱,作品散失殆尽。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春,当时教育部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和同年秋在上海举办的中日现代绘画展览会,都聘他为委员;次年的西湖博览会,聘他为艺术馆参事。1931年兼教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国画。凡当时画界同人发起的民间艺术组织,他都积极参加,作品曾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比利时博览会、法国美术展览会、日本东京绘画展览会。由于自少患有癫痫症,体质素弱。数十年勤勉如一日,以致常患失眠,并因此诱发了严重的胃消化不良症,30来岁后还因虚弱屡发痉挛休克。可是从来不注意调养,教学和创作一忙,就顾不上身体。
1932年9月2日,终因盲肠炎并发症在上海仁济医院逝世,终年仅40岁。上海画界和家乡亲友深为哀悼。《中华学艺社报》为其出追悼专号,蔡元培为遗像题词,不少友人纷纷撰文题诗,表示悼念之情。编著出版有《墨趣专述》、《马孟容花鸟画集》、《草虫鱼蟹谱》等。
马荫良(新闻界)
马荫良(1905-1995),字一民,江苏省(今属上海市)松江县人。1928年7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中国当代著名报刊活动家和新闻教育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8月进《申报》工作,任史量才秘书,以作风正派、有正义感、有科学头脑、懂得经营管理而成为史量才的得力臂助。1930年任《申报》馆经理,同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一道协助史量才革新《申报》工作,成绩斐然。创办《申报月刊》、《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年鉴》、《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并支持《申报》副刊《自由谈》刊登鲁迅杂文与其他左翼作家文章。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任《申报》馆代总经理,派记者俞颂华、孙恩霖赴延安采访。向毛泽东、周恩来等了解中共方面对未来抗日战争的立场。此举曾由宋庆龄向叶剑英将军作了介绍。派出记者在延安获悉中国共产党全力参加抗战的意图,乃于返沪后撰文报道延安之行,即遭国民党新闻检查官的无理删节,而且不让在《申报》发表,只能刊登在《申报周刊》上,即使如此,中共抗战的决心还是透露给了读者。1937年任《申报》总经理。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2月因拒绝日军对《申报》实行新闻检查,宣布自动停刊。1938年1月赴汉口创办《申报》汉口版。同年3月赴香港创刊《申报》香港版,并刊出毛泽东《论新阶段》一文。1938年10月返沪用美商名义复刊《申报》。1940年7月因宣传抗日遭汪伪政府的通缉,移住报馆内继续工作。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进入租界占领申报馆,被迫离馆。1942年3月开始编纂《德华标准大辞典》。1943年应聘为上海私立大同大学教授。
解放战争时期,《申报》为国民党官方把持,被迫离沪去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教授、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5月后,历任上海解放后,历任《申报》整理委员,《新闻日报》管理委员、华东新闻学院教授、上海新闻图书馆馆长等职。1958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上海市新闻学会理事等职。晚年不顾视力衰退,撰写了不少文史资料,其中有宋庆龄、史量才、杨杏佛、陶行知、黄炎培、戈公振、邹韬奋等人的事迹,他们生前都有交往,因而所撰写的均为第一手的珍贵史料。
1995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编著有《德华标准大辞典》、《中国报纸简史》(英文)、《老子新诂》等。
马树勋(新闻界)
马树勋(1935-——),回族,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县人。1951年就读于绥远省民族干部学校。
1953年后历任中共察右后旗委宣传干事,平地泉地委讲师团教员。1958年起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乌兰察布人民广播电台、《乌兰察布日报》编辑、记者。1979年起任《乌兰察布日报》社副社长。1987年起兼任《乌兰察布日报》编辑主任,还担任中国少数民族新闻研究会常务理事,内蒙古乌盟记协和新闻学会副会长等职。1981年以来从事民族新闻学研究,成绩较为特殊显著。
主要论文有《论民族地区新闻改革的特殊性》(1989年获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最佳论文奖)、《我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发展概况》等。著作有《民族新闻探索》(1985年)、《民族新闻纵横谈》(获内蒙古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概略》、《民族地区采访经验谈》等。1985年获内蒙古总工会自学成才奖。
马星野(新闻界)
马星野(1909-1991.3.11),原名马允伟,读小学时改名马伟,笔名星野,浙江省平阳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幼承家教,早具文学根底。1923年14岁考入浙江省立十中,为教师朱自清所赏识。朱曾引李商隐《宋玉》“何事荆台十万家,独教宋玉擅才华”句在其一篇作文后作评语。1926年以同等学力考入厦门大学。1927年又考入南京中央党务(后改政治)学校。1934年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中国当代著名新闻活动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南京中央党务学校毕业后留校任同学会总干事,不久随教务长罗家伦至清华大学任校长室秘书,曾与陶希圣等编辑《政治与民众》刊物。1931年被派往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深造,毕业后在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作半年研究。1934年5月返国。同年秋应中央政治学校之聘,在该校讲授《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经营与管理》等课。1935年负责筹建新闻系,出任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随学校迁往重庆,又在系内添设新闻专修科和专修班,1942年兼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新闻事业处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初任中央宣传部特派员,旋任中央日报社社长。1947年被选为新闻界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出席联合国首次世界新闻自由会议,会后访问美各大报社及通讯社,被国民政府颁给“中华民国一等景星大绶勋章”。1949年淮海战役后,随中央日报社迁台湾,继续任社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在台湾调任“中央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旋任第四组主任。1959年9月,任驻巴拿马国“大使”。1964年回台北接任“中央通讯社”社长,后改组为中央通讯社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任职期间改革了机构,改进了技术装备,较有成绩。1972年当选台湾“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1984年获韩国汉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杰出新闻事业终生服务最高荣誉奖”、巴拿马共和国一等大绶勋章。1985年6月被聘为“总统府国策顾问”,同年退休。晚年多次发表怀念故乡亲人和师友诗文。在《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七绝中云:“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是台湾《中国新闻记者信条》(新闻自律)的起草人。
1991年3月11日因病在台北逝世,享年82岁。著有《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史》等10余种。
马重芳(艺术界)
马重芳(1940.1-2005.10.17),浙江省绍兴市人。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6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当代著名业余画家。
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分配至766厂从事技术工作。1966年入伍进成都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历任四川省军区干事,中共成都军区党委秘书、成都军区政治部副秘书长,乐山军分区副政治委员,成都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等职。1994年转业到地方广播电视局任局级干部,2000年退休,退休后开始自学电脑。为部队建设和广电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自幼爱好书画,勤学苦练,颇有长进。姓马尤喜画马,以悲鸿大师画作为师,学其精髓,落笔刚劲洒脱,游刃有余,栩栩如生,广受喜爱。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九骏图》等曾布置于岷山饭店会议室。《奔马图》被爱好者作上乘礼品,馈赠中外嘉宾,或置于客厅中堂,成装饰佳品。不少书画作品参展获奖。为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美术家协会会员,哈工大四川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成都哈工大科技公司副总经理。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65岁。
马重芳(工程学)
马重芳(1940.4-——),浙江省宁波市人。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热物理专业,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67年毕业。1981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进修,具有研究生文化程度。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2002年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科技创新标兵”奖。中国当代著名工程热物理专家。
1984年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回国后,在北京工业大学热能工程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市传热与能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从事传热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到美国、香港、苏联、日本等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转子发动机传热与燃烧的研究》198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发明奖。在国内发表论文20余篇。
主要著作有《转子发动机的燃烧和传热》(1981年)、《内燃机的传热和热负荷》(1981年)等,合译有《传热学》等。
马保之(农业科学)
马保之(1908-——),广西省(今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中国国民党元老马君武之长子)。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获农学博士(作物育种方面)。后任英国剑桥大学研究员(田间试验技术方面)。中国当代著名农学家,国际知名农业专家。
新中国成立前,1934年从英国回国后,历任中央农业试验所技正兼广西农业试验场场长、广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农林部农业司司长、农垦机械处处长。1945年联合国在上海设立善后救济总署,负责管理农业部分,大部分时间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服务,很多业务都需要打英文报告,报备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部,就开始接触所谓技术性文章写作。至于国际农业研究机构,这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永久会员更是驾轻就熟。1949年旅居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台湾历任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农业改良组技正、植物生产组组长,台湾大学农学院院长等职。1960年曾赴越南南方任作物改良团团长。1961年受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任创办利比里亚大学农林学院主持人,前后共14年。帮助当地开发农业。在利比里亚被尊称为该国的农业之父,其重要贡献之一,包括在当地创办了利比里亚大学农学院。1975年回台湾后,担任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理事会主席,后任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董事长。1997年选择回到故乡广西教书回馈社会,前往故乡桂林时,接触了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和南宁的广西大学,问他们要不要义工教授。他们“看我89岁,吓死了”,但最后当然欢迎回到湾区,筹备了两年,1999年以91岁的高龄,自谓“定居桂林”教书,在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技术性文章写作”,以及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头衔是教授,但他声明义务教学。
1995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金绣球友谊奖”。
马昭远(艺术界)
马昭远(1924-——),安徽省芜湖县人。1938年到芜湖新都会照相馆当学徒。1949年考入中共皖南区学委办干部学校。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摄影家。
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1957年转业到《安徽日报》社任摄影记者,后任摄影组组长。1979年后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文联委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安徽日报》社摄影部副主任等职。
摄影作品主要有《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抢修桥梁》(获1953年全军摄影展览一等奖)、《铁道兵修筑鹰夏铁路》(入选1965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览)、《恬静素洁玉屏峰》等。
马思聪(艺术界)
马思聪(1912.5.7-1987.5.20),广东省海丰县人。1924年12岁赴法国学习小提琴,先后入南锡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成为该院中国第一个学生。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中国小提琴第一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回国探亲,在上海、广州、香港、台北举行音乐会,被誉为“神童”。写了钢琴伴奏的独唱曲《古词七首》。1930年返回巴黎,师从著名小提琴家奥别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师从作曲家毕能蓬教授学习作曲。1931年回国后,在欧阳予倩创办的广东戏剧研究所任乐队指挥。后参加创办“私立广州音乐学院”,出任院长,主要在广州、香港、上海、南京、北平等地从事演出;同时又先后在广州音乐院、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1932年与学生王慕理结婚。1933年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辞去中央大学讲师之职,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前往广州。1938年逃难香港。1939年抵昆明。去澄江在中山大学任教。1940年辞去中山大学教授职,到重庆任励志社交响乐团指挥和中华交响乐团指挥。1941年再赴香港,以教小提琴为生。同年末香港沦陷,逃回故乡广东海丰县。1942年后去广东曲江,再度在中山大学任教。偕妻女颠沛流离,经梧州、柳州、桂林、贵阳后到昆明。沿途举行音乐会。在昆明举行的音乐会盛况空前。
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赴贵阳,任贵阳艺术馆馆长。1946年抵上海,当选上海音乐协会理事长。6月赴台湾任台北交响乐团指挥。10月回上海,年底赴广州,任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科主任,同时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期间与周恩来、乔冠华有较多交往。1947年投身蒋管区民主运动,与金帆合作写出《祖国大合唱》。常赴香港,兼任地下党创办的香港“中华音乐学院”院长。1948年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亲自前往广州,邀其赴美任教,遭拒绝。年底赴香港,在乔冠华、李凌、赵枫等地下党员帮助下准备北上。1949年4月与金仲华,萨空了、欧阳予倩等一百多位爱国人士一起离香港北上,到达北平,任华北文工团副团长。5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委员。7月出席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同月23日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副主席。9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出访苏联,任中苏友协总会理事。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作为新中国音乐代表团团长,赴捷克参加“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1953年任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第一总分团副团长,赴朝慰问。1956年访波兰,任第九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评委。1957年11月赴苏出席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1958年月第三次访苏联,任柴可夫斯基钢琴小提琴比赛评委会副主席。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冲击,被批斗,关进“牛棚”。1967年出走香港,后抵美国,住马里兰州,长期旅居美国。
1987年5月20日病逝于美国费城,终年75岁。主要作品有《第一交响乐》(1941年),《第二交响乐》(1959年),管弦乐组曲《山林之歌》(1954年),《西藏音诗》,声乐作品《民主大合唱》、《春天大合唱》、《祖国大合唱》,以及他在美国期间写作的大型歌舞剧《晚霞》,交响乐《阿美山组曲》等。
马俊明(教育学)
马俊明(1920.10-——),陕西省人。194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学院英语系。历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外语教学研究生课程和论文导师,北京市普通外主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国家教委教材审定委员会外语学科审查委员,《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主编。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学院英语系并留校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一直从事外语教学研究,外语教学研究生课程和论文导师。为北京市普通外主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国家教委教材审定委员会外语学科审查委员,《中小学外语教学》杂志主编。
主要代表作著有《英语短语动词用法》(198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学英语阅读理解》(1988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英语优秀教案课堂实录选评》(1985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英语优秀教案课堂实录选评》(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主编五、四制《英语》课本(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英语教师的艺术》(1980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如何切实打好英语基础》、《加强试题研究、深化英语教改》、《外语教学中的三条路子》等。
马彦祥(文学)
马彦祥(1907-1988.1.28),原名马履,笔名尼一、司徒劳等,籍贯浙江省鄞县人,马衡之子出生于上海市。1925年入复旦大学文学系学习。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戏剧导演、理论家、活动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在复旦大学文学系毕业后,从事进步戏剧活动。编写的剧本主要有《母亲的遗像》、《热情的女人》等,导演的剧目主要有《赵阎王》、《汉宫秋》、《雷雨》、《日出》等。1932年后相继历任天津《益世报》副刊《语林》专栏和《戏剧与电影》周刊主编,南京国立戏剧学校专任老师。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一队队长。继至桂林,主编《抗战戏剧》半月刊,导演《夜光杯》、《黑地狱》等剧。1938年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从事抗日宣传及教育教育工作。1940年任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1943年任中央青年剧社社长。编写的剧本主要有《国贼汪精卫》、《古城的怒吼》等,导演的剧目主要有《国家至上》、《湖南之春》、《李秀成之死》、《夜上海》等。还著有《戏剧讲座》等。
解放战争时期,在北平主编《新民报》副刊《天桥》,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北平分会秘书长。1948年赴解放区,出席第一届华北人民代表大会,任华东戏剧音乐工作委员会主任。导演的话剧主要有《北京人》、《卖油郎》、《丽人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副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共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和副主席,文化部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等职。先后主编《新戏曲》月刊、《中国戏曲理论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等,主持梅兰芳故居纪念馆筹建。导演的主要剧目有话剧《夺印》(改编)、京剧《柳荫记》(改编)、《武则天》、《逼上梁山》(改编)等。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8年1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著有剧本《讨渔税》、《生路》等,论著有《戏剧概论》、《秦腔考》、《论地方剧》、《二黄考原》、《地方剧演技溯源》等。
马索夫(体育界)
马索夫(1957-——),四川省古蔺县人。中国当代著名技巧国际级运动健将。
有10多年的杂技生涯,在四川省古蔺县杂技团任演员。1983年调入四川省技巧队。与同伴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多次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夺得这一项冠军。1987年代表中国参加第6届技巧世界杯赛,囊括了4人项目全能和单套的全部3枚金牌。同年被国家体育委员会授予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马晓春(体育界)
马晓春(1964.8.26-——),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人。1973年9岁时开始学围棋。1989年、1990年两获中国围棋名人战名人称号。1982年定为七段,1983年升为九段。中国当代著名围棋九段棋手。
1974年入浙江省围棋队。1978年入国家围棋集训队。在中日围棋对抗赛上以2:1胜超一流棋手加藤正夫,成为中国第一位围棋天元。获第2届中国男女双人赛冠军。在第3届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又挫败超一流棋手武宫正树。自1982年以来,先后5次获全国围棋个人冠军,两次获“新体育杯”围棋赛冠军,两次获“国手战”冠军,获第5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冠军,获第6届东洋证券杯冠军,第8届富士通赛冠军。获第5届、第7届中日围棋名人战优胜,第7、8、9届中日天元战优胜,第2届霸王战霸王,第2届友情杯赛冠军。第1、8、9、10届天元,13次中国名人战冠军,2次全国10强赛冠军,获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2002年CCTV杯冠军,第1届“阿含桐山杯”冠军。获得7届东洋证券杯亚军,第9、12届富士通杯亚军。第3届“三星火灾杯”亚军。第3届LG杯世界棋王赛亚军。第2届“春兰杯”亚军。第10届“亚洲杯”电视快棋赛亚军。
1984年获国家体育委员会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著有《三十六计与围棋》、《神秘序盘》和《笑傲纹枰》等。
马晓春(新闻界)
马晓霖(1964.9-——),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国际观察》编辑室主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负责策划新华社国际新闻的深度和评论性报道,长期从事中东问题的研究与报道工作。撰写过总计近千万字新闻作品和学术文章,并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世界报道》、《午夜观察》和《晚间新闻报道》等栏目专访。北京博联社创始人、总裁兼总编辑,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资深高级记者、中东问题专家。
1983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1988年毕业后考入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1993年任新华社科威特分社英文记者、加沙分社首席记者、伊拉克战争特派记者,新华社国际新闻编辑部《国际观察》编辑室主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环球》杂志社总编辑、新华社高级记者。负责策划新华社国际新闻的深度和评论性报道,长期从事中东问题的研究与报道工作。撰写过总计近千万字新闻作品和学术文章,并拍摄了大量新闻照片。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世界报道》、《午夜观察》和《晚间新闻报道》等栏目专访。1997年任新华社《环球》杂志副总编辑。1999年创建新华社加沙分社并负责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的报道。相继在《环球》杂志、《深圳晚报》、《北京青年报》、《新民周刊》开设专栏。半岛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时政节目特约评论员。先后两次获得中国国际新闻奖。2001年荣获新华社摄影部唯一“杰出贡献奖”。出版新闻记实作品《巴以生死日记》; 2002年1月底返回北京,因在巴以冲突前线表现突出获“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并获得第五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被评为“新华社十佳记者”,三次获得新华社“社长总编辑奖”等荣誉和称号;出版新闻记实作品《穿越生死线》。2003年初参与新华社伊拉克危机及战争报道的组织与策划,并主持《国际观察》、《伊拉克战争信箱》、《烽火飞絮》、《新闻分析》等深度报道栏目。4月底作为特派记者前往战争后期的巴格达进行一线深度报道,荣获“第五届中央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4年荣获新华社“伊拉克战争报道先进个人”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后3次获得新华社最高奖励“社长总编辑奖”。2005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宣传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8月投身网络行业,加盟大旗网,任大旗网总裁兼总编辑,并首开实名制模式。2006年底创建中国第一家全实名制博客网站——博联社,任北京博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裁兼总编辑。每周五下午固定在北京交通广播的《行走天下》栏目,分析评点一周国际大事。
主要作品有专著《海湾战争与三十六计》、《92中国大回眸》、新闻纪实《巴以生死日记》、《穿越生死线》、《两河生死劫》和《巴以最终地位谈判难点问题系列研究》等。
马健翎(文学)
马健翎(1907-1965),原名怪习雕,又名马翎,字健翎,陕西省米脂县人。1934 年肄业于北京大学。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戏剧大师、戏剧作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3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后任教于河北清丰师范。1936年返陕西,在延安师范教书,组织“乡土剧团”,创作排演过宣传爱国抗日的京剧和话剧。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38年加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历任编导主任、团长。从事戏剧创作,运用秦腔、眉户等艺术形的《血泪仇》演出剧照式,积极反映现代生活,为传统戏曲与新时代相结合作出了贡献。1941年以后,着力于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和传统戏的改编,共创作、编写了60余部,主要有《反徐州》、《斩马谡》、《鱼腹山》、《打渔杀家》等戏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饱满的战斗热情,深受边区人民喜爱。1944年在延安召开陕甘宁边区文教群英大会上被授予“特等奖状”,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整理或改编秦腔传统剧目和编写秦腔新的历史戏,是其戏剧活动的又一重要内容。还是一位出色的导演和演员。许多剧作都是自己导演或亲自参加演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分会主席,西北戏曲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戏剧剧院院长等职。一生致力于秦腔、眉户、碗碗腔的改革与发展,既改造传统戏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又开以戏曲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之先河。改编整理的《游龟山》在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时荣获剧本奖。长期担当艺术团体管理者的重任,在艺术队伍建设上,广揽戏曲艺术人才,重视新生力量的培养,为民族戏曲艺术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贡献。1964年因所谓“柯(仲平)马(健翎)黄(俊耀)反党问题”受到错误批判。1965年7月又在“文化大革命”中身体和精神都受到摧残。
1965年10月18日在西安含冤逝世,终年仅58岁。1980年4月7日,中共陕西省委其平反。主要作品有《游西湖》、《赵氏孤儿》、《窦娥冤》、《血泪仇》等,出版有《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等。
马凌仙(文学)
马凌仙(1898-1951),又名马现瑞、马凌岳、马凌峰、马凌华等,河南省潼关县阳平街(今灵宝县阳平镇)九龙营村人(1954年前归阌乡县所辖,1954年6月阌乡、灵宝合县,阌乡县之名今已不复存)。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华阴县早期中共党员之一,现代著名爱国知识分子。
民主革命时期,1921年秋在陕西省西安市早慈庵省立三中读书,与革命家刘志丹同班同学,甚为友好。
大革命时期,1925年夏在陕西省西安市早慈庵省立三中毕业后,在早慈庵省立三中附属小学任校长。1926年到华阴县三河口镇小学任校长,改校名为新民小学。1927年4月经曹碧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华阴县早期中共党员之一。因宣传马列主义,被国民党华阴县反动当局逮捕入狱,在狱中坚持斗争,写出《无鬼论》,半年后获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先生出任潼关县鼎原区区长、保长和民团团长等职。1934年9月任潼关县东区区长兼民团团长。10月8日《西安日报》载文,“该团赤化”,又以共产党嫌疑犯被潼关县县长张丰胄逮捕入狱,并决定在杀雷致中时让其陪斩。11月8日天津《大公报》登载“潼关共犯解狱”,于是被押解至陕州专署,后经共产党人多方营救,才保释出狱。
抗日战争时期,在潼关大市场小学、阌乡县小学、阌乡县县立师范学校教书。1944年5月任阌乡县鼎阳乡乡长,秋任阌乡县民众教育馆馆长。一生喜好诗歌、善对联、不信鬼神、长记日记,反对妇女缠足、男子留长发,反对父母包办早婚,极端反对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大力宣传抗日救国救民,抨击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极力反对孔孟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在教育界颇有声誉。其思想在当时具有现实的激进意义,远远超出一般常人,值得后世传颂。其对联语言明快流利,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读来朗朗上口。有多篇是鼓舞国人抵制日货,奋起抗击日寇侵华的联句,呐喊救国、鼓动抗日的激情跃然纸上。作品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像舞台上的道白通俗易懂,像优美的散文诗荡气回肠。即便今日读起来亦不失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1951年因病在阌乡县逝世,时年仅53岁。著有《无鬼论》、《无罪轩诗集》、《凌仙新旧诗集》、《凌仙新诗集》、《凌仙对联集》、《拂云室日记》等24卷传世。
马润青(哲学)
马润青(1935-——),河北省献县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教系,后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进修。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
196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历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参加了《经济百科辞典》、《教师百科辞典》典的编写工作。
主要著作有《人的价值初探》(合著)、《简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诞生到现代》(主编)等。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有《怎样理解历史发展中的合力问题》、《也谈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贡献》、《人类价值指数曲线增长的趋势》、《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从摩尔根到恩格斯看家庭婚姻理论的发展》等。
马家骅(经济学)
马家骅(1919-1983),上海市人。1940年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毕业。后赴美国留学,获纽约大学研究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早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上海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主任、教授。中国当代著名工业经济学家。
从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工商管理系毕业回国后,先后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任教。历任上海财经学院(原是1917年7月创办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科。1920年易名为东南大学商科)工业经济系教授、系主任等职。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财贸委员会委员。
1983年8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64岁。
马祥麟(艺术界)
马祥麟(1912-1994.11.8),直隶(今河北省)高阳县人。幼年随父学昆剧,工旦。1925年13岁时登台。后在京津一带演出。中国当代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舞蹈编导、戏曲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前,1928年随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赴日本演出。回国后先后加入庆生社、荣庆社,在北京、天津、南京、上海等大城市演出。1936年为复兴昆曲事业倾尽家资,培养“荣”字辈学员24人。1942年改演京剧小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教员组组长、编导、副院长,北方昆曲剧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演出团团长、副院长,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先后编导的剧目有舞蹈《荷花舞》(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金质奖)、《水袖舞》、《剑舞》、《生产大歌舞》等。1956年文化部在上海举办南北昆曲观摩汇报演出大会,主演《昭君出塞》、《琴桃》、《棋盘会》等剧受到文艺界的好评。导演的剧目主要有《百花记》、《棋盘会》、《钗训记》、《风筝误》、《雷锋塔》、《牡丹亭》(获1981年北京市新剧目创作、编剧、演出特别奖)等,新编历史剧《文成公主》、《血溅美人图》等,现代戏《红霞》等,其中《血溅美人图》被评为1988年北京市新剧目创作和演出二等奖,并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1994年11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82岁。擅演的主要剧目有《牡丹亭》、《文成公主》。编导民间舞《生产大歌舞》、《荷花舞》等。
马骏祥(艺术界)
马骏祥(1944.5-——),笔名马远,号澹远斋主,四川省南充县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师承欧阳中石、林岫先生。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禅意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华油分校常务副校长兼书法部主任、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事业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楹联学会书画部副部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理事,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原副秘书长兼理论研究部副主任,《中国诗书画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楹联家、书法家。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师承欧阳中石、林岫学习书法,师从周笃文学习诗词写作。原在华北油田工作,现已退休,定居北京,在中华诗词学会工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禅意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华油分校常务副校长兼书法部主任、副教授,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事业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楹联学会书画部副部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诗词学会理事,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原副秘书长兼理论研究部副主任。2007年受聘为《中国诗书画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2007年受聘为《中国诗书画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自作自书诗联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大赛、获奖、结集、刻碑或被海内外收藏。是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个人艺术传略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
出版有《历代诗词名句字帖》、《马骏祥诗联集》等,合著有《学书概览》、《诗词名句字帖》等。
马基茂(物理学)
马基茂(1937-——),河南省开封市人。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中国当代著名高能实验物理学家。
1961年在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后,在中科院原子能所工作。1973年起在中科院高能所工作,任研究员。从事低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的实验工作。其中《238U等五种核类的(n,2n)反应截面》等三项工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1978年起先后参加联邦德国汉堡德意志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的e+e-高能对撞束实验和美国纽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大型探测器的国际合作研究,在美国期间为中国组负责人。这期间的代表性研究有《马克杰探测器上的e+e-对撞束物理学》,其中包括作为胶子存在证据的三喷注的发现。1982年起主持设计和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主漂移室(1988年建成),主要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发表论文30余篇。1989年11月作为中国组负责人去意大利参加《大体积探测器(LVD)》国际合作组,进行中微子天文的研究。
主要论著有《北京谱仪主漂移室》、《BES大型精密圆柱漂移室的设计和建造》、《BES主漂移室的宇宙线测试结果》等。
马萧萧(艺术界)
马萧萧(1921.4-——),山东省安丘市人。幼承母教,习诵唐诗。后从韩东生先生修习古典文学,跟马纳川、曹庚生先生学习绘画。1948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同年入延安大学学习并留校工作。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职称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文艺家、书画家、楹联家,有“楹联大王”之称。
抗战日战争时期,1937年闹学潮曾被当局关进监狱。后流亡各地,历千辛万苦到达重庆。后在亲友的帮助下,到陕西省武功县就读于国立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求师于徐悲鸿、司徒乔、赵望云诸先生门下,并在西安的刊物上发表过诗作。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同年入延安大学学习并留校工作,在画家石鲁的主持下,参加过年画创作,作品被彩色石印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中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职称编审。1959年发表长篇叙事诗《石牌坊的传说》乃成名作,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中国出现的叙事长诗中的名篇之一。画以行草和写意花鸟见长,所画的骏马体现了烈马奔腾不息的气势,正是其性格的再现。画的雄鹰,展翅翱翔,也意在进取。笔下的红梅,繁茂鲜艳,气韵生动,显示了一种不畏严寒先迎春的精神。画菊之傲霜、荷之出污泥而不染、雄鸡报晓等形神兼备,都在笔下得了反映。在书法、篆刻、作诗聊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1986年离休,他说:“诗歌是我的生命,我永远不会放弃她。离休以来,我用在绘画上的功夫多一点,下一步我要完成第三部长诗。”1991年在北京举行《马萧萧诗书画展》,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展博馆、中央电视台、外交部、中国文联单位收藏。并有书画作品为一些纪念馆、风景名胜区所收藏悬挂。
著有《翠笛引》、《石牌坊的传说》等及新旧体短诗、散文、对联及书画作品多种。
马善政(文学)
马善政(1946-——),四川省南江县金盆乡金盆村人。擅长诗词、对联。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南江诗联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楹联家。
擅长诗词、对联。1994年加入成都市诗词学会(原银杏诗词学会)。1995年回南江创办公山书画苑,首倡和组建了巴中市南江县诗词楹联学会,任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巴中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巴中文学》特约记者。1997年加入四川省楹联学会,任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1998年加入中国楹联学会。2000年任政协巴中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诗词楹联作品常在《中国楹联报》、《成都诗词》、《对联》、《巴中文学》、《巴中日报》等省内外报刊上发表,先后多次发表参赛并获奖。10多年来笔耕不辍,勤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组织会员在春节开展送春联、送文化、送科技三下乡活动,每年春节他自带红纸、金粉,义务为群众写春联三千多幅,还不断发现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编辑出版了《断渠大观》、《巴山小巫峡》、《巴山翡翠》、《贵民山水》、《县南风物》等五部南江旅游文化丛书,先后出版了会员个人诗联文集63集。主持编纂了《中国对联集成·巴中集》,并于2005年11月通过了编审,于中国诗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成为四川省第一部全国统一书名的地市级楹联地方卷。为保护巴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全省诗词楹联学会中享有盛誉。2007年被中楹会授予全国宏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5月荣获南江县文学艺术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个人艺术传略入编《中国当代联坛千家论典》、《中国当代诗词艺术家大辞典》等多部辞书。
出版有个人诗词专集《车前草》等,论文《谈联家素养》、《莫把鸡毛当令箭》等。
马深培(文学)
马深培(1934.12-——),号苍山退士,浙江省磐安县人。普师毕业,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教师。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诗词学会理事,金华市诗联学会常务理事,磐安县诗联学会会长、名誉会长,《文溪诗汛》主编,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作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艺术荣誉博士。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楹联家。
普师毕业后从教40年,历任中、小学校长,中共中、小学校支部书记26年。高级教师,参与浙江省贫困县综合发展试点规划的制订,和《磐安县文史》、《磐安县志》、《磐安县教育志》的编辑及县中、小学教育管理等工作多年。1994年创办磐安诗联学会和《文溪诗汛》,任会长、主编。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诗词学会理事,金华市诗联学会常务理事,磐安县诗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作家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艺术荣誉博士。被聘为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北京《诗词之友》特约顾问、编委等。长年从事诗词创作,共发表诗词1000多首,楹联200余副。诗联创作明快流利、雅俗共赏,作品入编《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全球当代诗词选集》、《艺术人生》等300多部(份)诗联文选集与报刊。所著《荷香斋吟钞》收集了作者近10年来的诗词作品1400多首,记录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两岸情怀和改革开放的成果。论文在海内外大赛中获特等奖3次,诗词获金奖5次,银奖、一等奖12次,诗词作品被世界名人传记中心评为“世界级金奖和世界级一级精品”,获世界华人风云人物大奖,首届东方名人成就奖等。个人艺术传略入编《东方之子》、《世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
著有《磐安古今诗联选》、《荷香斋吟钞》7卷(2007年3月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等。
马湘君(体育界)
马湘君(1964-——),女,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国当代著名妇射箭运动健将。
1980年开始射箭训练。1981年入山东省射箭队。1985年入选国家射箭集训队。同年在全国射箭锦标赛上打破8项全国纪录,获得7枚金牌,成为中国第1个突破射箭双轮全能2600分大关的女选手。1986年6破全国纪录、2平世界纪录。在全国射箭冠军赛中,以338环和1325环的成绩平单轮60米和单轮全能世界纪录。同年5月在第二届国际射箭赛上,获得金牌。在法国举行的第2届国际射箭金鸡赛上战胜了世界冠军鲁斯塔布娃(苏联)和世界纪录保持者阿尔然尼柯娃(苏联),荣获冠军。在第10届亚运会上获70米双轮金牌、50米双轮铜牌,并与姚雅文、马少荣合作获女子团体亚军。1982年获全国运动健将称号,1985年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87年在第34届世界射箭锦标赛上,以330环的成绩夺得中国射箭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1990年获第11届亚运会女子团体第4名。
1988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马谋超(心理学)
马谋超(1937-——),福建省宁化县人。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中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
1960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任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常委。课题研究方向为广告心理学、消费者行为学,企业形象战略系统工程(CIS)的设计与实施。翻译了英文、法文的有关资料。主持了“转轨中的中国企业识别系统(CIS)营销特点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家国家特大型企业形象系统工程的实施。1987赴法国国家科学中心,认知与心理语言学实验室作访问研究。主攻模糊理论,发展了相应的测量方法“多级估量法及其教学处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软科学中的有防护面罩中外加阻力负荷导致呼吸阻力感的测定,不同型式单携行具有关主观体验的评估,噪声烦恼度的测量等。对自然语义量化和心理模糊决策经验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新发现。并为国家培养了多名硕士、博士。此外还经常应邀到各地为学校、企业作学术演讲。研究成果丰硕、成绩突出。
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著有《广告心理学基础》、《广告心理学》、《广告心理》、《消费者心理学》(两种版本各一册)、《消费心理》、《消费者行为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心理学中的模糊集分析》等著作。还参与撰写了《心理学科的百科全书》、《心理学辞典》、《实验心理学》等。译著有《感觉生理学基础》和若干科学论著。
马景山(宗教界)
马景山(0000-0000),回族,甘肃省临潭县人。博学多才,善于医道,好于诗词格律,精于用对联创作。中国近代著名伊斯兰教学者。
博学勤著,思想精深,通过对联创作阐扬伊斯兰教教义。一生创作了逾万幅、近20万字的对联,大部分收集在 《清真格言联壁》手写集子里。既深谙伊斯兰教,又有扎实的汉学功底,其对联对仗工整,寓义深远,博大精深,涉及伊斯兰教义、教理、宗教制度、宗教伦理、人际关系、自身修养等诸多方面。对联有的深奥精炼,有的明白浅显;有的三言两语,有的二三百字;或借物起兴,或直抒胸臆,或阐发哲理,或箴言相劝。其作品数量之众多,思想之博大,文采之蜚然,不仅在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上,而且在祖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中都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不能不说是回族文化之福音。
生卒年不详待考。著有《清真格言联壁》等。
马寒冰(文学)
马寒冰(1916.8-1957.6.28),原名马国良,祖籍福建省海澄县(今厦门海沧区)霞阳村人,出生于缅甸勃生城。1920年4岁时就开始识字。1936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2岁时从缅甸回国,随父到厦门定居于鼓浪屿鹿礁路靠海边的一座房子。其父亲马式聪到厦门一家商店当账房先生,自己到英华中学读书,间而在《星岛日报》、《华侨日报》发表文章,相当活跃。16岁到上海沪江大学求学,1936年20岁大学毕业后。回到厦门组织“天竹文艺社”,出版《天竹》月刊,并在《华侨日报》编《天竹》副刊,对抗日文化运动有一定影响。1937年5月应缅甸英文《仰光日报》之约,从鼓浪屿去了缅甸,任《仰光日报》编辑。不久因撰文抨击缅英当局(时缅甸为英国殖民地)压迫华侨而被解雇,但也因此而名声大振,被《兴商日报》聘为总编辑。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在缅甸华侨文艺界救国后援会做宣传抗日工作,并经常给厦门的友人来信。不久毅然放弃总编辑职务,以《兴商日报》特约记者的名义请准护照,返回祖国到抗战中心武汉,10月随一作家访问团到西安辗转到了延安,正式参加八路军,先入陕北公学学习。后历任八路军第120师359旅司令部四科(副官处)科长(王震的秘书)。国共和谈期间,又随同王震到武汉参加国、共、美三方组成的联合军事调处小组工作,利用这个合法身份,加上熟练的英语,在美方和中外记者、进步文化人士中广交朋友,宣传中共主张,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备战的阴谋。后来撤回晋祭冀边区,在《晋察冀日报》工作过一段时间,待第120师359旅完成中原突围返回延安转入吕粱山地区后又回部队,并随着部队的发展,先后历任第2纵的后勤部部长,第一兵团宣传部部长等职。经历了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的全部历程。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冬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作为和平解放新疆的先谴官,首航迪化(今鸟鲁木齐),为进疆做准备工作。在新疆历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副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新疆军区文化部文艺处三处处长,兼中共新疆分局副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新疆军区宣传部长兼文化部长,新疆省政府文化处副处长,新疆省文联副主任。1953年初调到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任编审出版处处长、文艺处第三处长、《解放军战士》半月刊主编,同时担任部分外交接待任务任外交部驻疆特派员等职。1960年随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到莫斯科,参加中苏联合开发新疆石油、有色金属的谈判。1961年到伊犁地区搞土改任大队长,工作十分出色。
1957午6月28日死于错案,终年仅41岁。作有歌词《新疆好》、《我骑着马儿过草原》、《戈壁滩上盖花园》、《边疆战士大合唱》等,诗歌《尼罗河之歌》等,获平反后,由总政重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并立碑为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恩茂同志盛赞他:是为民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与工农兵融和在一起的、满腔热情的、 多才多艺的爱国华侨、革命知识分子、共产主义战士、名记者和作家。并收集整理出版了《马寒冰文集》等。
马尊卿(出版界)
马尊卿(1924.7-——),女,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村人,为杨家沟马氏三姐妹(马娴卿、马谦卿)之一。194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新闻出版工作者。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6岁时在杨家沟扶风小学读书。1936年12岁去榆林女师读书。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考取榆林职业中学高中。1942年2月任米脂县女小教师。1943年任女小教导员。同年冬季调至米脂县民丰区任乡文长。1944年5月调任十里铺区委宣传科长。1945年考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系。
解放战争时期,日本投降后随鲁艺北上,留在晋绥先后历任中共晋绥市委宣传部部长,《晋绥日报》副刊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调到中共上海华东局宣传部工作。后调至华东局文委任文教科副科长。1955年调中央教育部,先后任文化教育科副科长、《教师报》副刊部副组长、《教育简报》编辑。1963年后历任教育部外事处副处长、处长。文化大革命后,调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编辑院刊。1977年任中共中国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党委副书记。1980年任中药研究所党委副书记。1983年10月离休。
马谦卿(出版界)
马谦卿(1926.10-——),女,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村人,为杨家沟马氏三姐妹(马娴卿、马尊卿)之一。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41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新闻出版工作者。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先后在杨家沟扶风小学、榆林女师、米脂中学读书至高中二年级。
抗日战争时期,1943年任中共米脂县、中共印斗区委秘书宣传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任陕甘边区《群众日报》记者、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甘肃日报》编委,新华通讯社会甘肃分社会副社长。1964年后历任兰州第一毛纺厂党委副书记,中共天水市委、天水地区办公室负责人。1978年任中共甘肃省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1983年历任中共甘肃省人民出版社会党委书记,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中共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甘肃出版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1988年2月当选为甘肃省第七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离休。
马镇西(医学)
马镇西(1913.7-1983.7.26),江苏省淮安县人。194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0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眼科专家。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同济大学医学院主治医师,江苏省第二医院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及中华眼科学会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河南医学院教授。1956年起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解膜病》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1962年起历任河南省眼科研究所首任所长、研究员兼河南省人民医院及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央卫生部委眼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国外医学眼科分册》编委,《眼科研究》杂志总编辑,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医药卫生专业组副组长等职。长期致力于沙眼和角膜病的治疗和研究,主要从事沙眼、角膜病和青光眼等3种主要致盲眼病的研究工作。1962年研制成抗沙眼新药酞丁胺,并发表了不少论文。1965年在南阳县潦河区开展农村防盲治盲试点工作,率领眼科小组人员在3个月内共做了1300多次眼部手术,使100多位盲人重见光明。1972年发现环胞苷的抗病毒作用,为治疗深层单疱角膜炎提供了新方法。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第一届政协委员,河南省第二、三、四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1983年7月26日因病在郑州逝世,终年70岁。主编有《眼科研究》等。
马溶之(农业科学)
马溶之(1908.11.25-1976.4.2),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西南村人。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称号。中国当代著名土壤学家、土壤地理学家,中国土壤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1934年后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技正 、室主任等职。先后在新疆、甘肃、陕西、江西、浙江、四川、西康(现四川、西藏接壤地区)等地进行考察,写出了我国最早报道这些地区土壤地理的一些论著。由于他长期从事干旱地区的工作,加上他的细致观察和研究,率先提出了在国内外文献中还没有记载的一系列新的土壤类型。1941年参予拟订了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系统。对中国分布广泛的水稻土、紫色土等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为土壤地理学科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65年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副主任等职。197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先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青海、甘肃地区综合考察队副队长,中国科学院宁蒙地区综合考察队队长。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国际土壤学会会员,土壤学会会志总编辑,中国自然区域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学组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学组组员等职。在土壤地理、 土壤分类、土壤地理区划、土壤资源利用以及土壤制图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拟定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土壤分类系统,确定了2000多个土系;在国际上最早提出“漠钙土”概念并最先应用“棕钙土”一词;提出了中国土壤地理分布的模式和特点;主持编制了中国第一个全国土壤区划草案,以及全国和若干地区的土壤图,并将土壤复区和组合的概念引用于中、小比例尺的土壤制图中。在古土壤研究方面,他对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和古地理环境以及黄土问题等的分析丰富了第四纪的研究内容。晚年不懈地致力于耕种土壤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土壤界重视和研究耕种土壤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生撰有论著100余篇。是第一、二届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76年4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主编有《中国土壤区划》和《水稻丰产的土壤环境》等。
马福民(文学)
马福民(1938-——),回族,又名马茀民,笔名漾水,号抒雪堂主,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人。大学肄业,工诗联,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大理州书法家协会主席,大理诗社副社长,云南省楹联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及云南省诗词学会、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全球汉诗学会驻云南执行副主任,大理州伊斯兰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楹联家、书法家。
大学肄业后历任大理州政协委员,大理州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已退休。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大理州书法家协会主席,大理诗社副社长,云南省楹联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及云南省诗词学会、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大理州伊斯兰协会副秘书长。工诗联,致力于书法和楹联的研究和挖掘工作,在大理州内独成一体、自成一格,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书法作品在日本等个国颇受欢迎。陕西、江苏、无锡等地的公园和碑林均有其书法入选镌刻。诗词楹联创作亦有成就,在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的“鸡年百行新春全国大征联”活动中,荣获“联坛百强”称号,四川成都望江楼建楼百年征联三等奖、“屈原杯”首次全国文学竞赛优秀奖等。多次组织全州性诗词楹联讲座。1997年应邀出席在马来西亚怡保召开的全球汉诗研讨会。2000年被聘为全球汉诗总会云南地区联络处执行副主任。2002年5月应邀出访新加坡交流诗词书法。2003年新春书法作品入选由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和新泰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纪念羊欣诞辰1632周年全国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8月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昆明举行,当选为云南省书协理事,在云南省武定县狮子山“牡丹杯”第一届书画摄影大赛中,书写的自作对联荣获三等奖。12月作品入选北京中国之友基金会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名家书画邀请展”,作品编入《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名家书画作品集》。2004年由大理州侨联、大理州文联和日本云南联谊协会举办的书法艺术交流活动中,创作了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2006年10月参加由宁夏社科联与宁夏文化传播学会举行的“西部风情——宁夏行”文学艺术比赛活动。以昔日宁夏之行的美好回忆和感悟创作的诗词作品《大漠孤烟》、《水调歌头·追忆宁夏行》以及对联四章得到组委会的较高评价,顺利经过复评、终评,最终获得特别奖。
出版个人诗词集《大理吟》(1996年)、论文《对联掌故浅见》等。
马遵廷(艺术界)
马德林(1942-——),维吾尔族,字若木,号半爪斋主,祖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人,祖上随香妃进入中原后,留居河北省承德市。家境贫寒,祖祖辈辈不识书香。自小喜好书法,河北省承德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职工。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楹联学会会员。中国现代著名楹联家、书法家。
自小喜好书法。1956年15岁高小毕业后进入商业系统,后转入承德钢铁厂系统。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后分配到河北省承德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作。工作之余,临帖为乐,先后师从关阔、欧伯达、布尼阿林等名家练习书法与学习楹联。遍临《多宝塔》、《勤礼杯》、《张迁》、《石门颂》、《圣教序》、米芾碑帖以及大量的古典诗词碑帖,20年临池不辍,诗不离口,笔不离手,耳濡目染,各有精进。1984年参加“江南诗词函授班”系统学习古典诗词,创作书写自己的诗词、楹联。在联书艺术上脱颖而出,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楹联佳作。1986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民族大家庭书画展”及“朱德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多次在国内外各级各类对联、诗词、书画大赛中获奖,在“振兴丝绸之路”国际书画展中,以“绸飘绿野驼铃脆;丝舞金沙古道欢”一举夺魁,引领他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代。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省楹联学会会员。许多楹联作品还被收入到《中国中青年300家》、《国际当代书法艺术大观》、《中国楹联大典》、《中国当代楹联墨迹集》、《中国当代嵌名题赠联宝典》等多部典籍中。有的作品被送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展示,有些楹联作品被多家艺术馆院选藏并被选入著名碑林刻碑留迹。1996年退休后,因患脑中风患左偏瘫在床,但在病榻上、轮椅上仍自嘲说:“这回真成‘半爪’了” 。2003年承德避暑山庄肇建300年,用8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部72个景点125副新对联的文字创作,又开始了更为艰难的书写工作。2004年获中国楹联学会颁发的第一届国学创优优秀作品成果银奖,对联创作奖。2005年荣获中国文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文艺“金爵奖”文学最佳奖,以及中华诗词协会颁发的中华诗词杰出贡献金奖。2006年获得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颁发的第二届国学创优优秀作品集诗词类金奖。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内外颁奖交流会议,因病未能成行。又被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民族文艺奠基人”的荣誉称号。个人传略与艺术成果被收入由中国楹联协会主编的《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一书中。
马遵廷(数学)
马遵廷(1908-——),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人。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数学系。中国当代著名数学家。
新中国成立前,1933年中央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任南京工学院教授、教研组主任、系主任等职,
主要论著有《正十七边形几何图问题》、《几何作图不能问题》、《π的古今中外观》、《立体行列式的若干定理》、《微分方程与拉氏变换》(1972年)、《特殊函数》(1960年)等。
马精武(艺术界)
马精武(1937-——),原籍辽宁省人,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195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授。中国当代著名电影演员、导演。
出生在草原上,幼年跟随父亲四方云游,直到上中学,父亲才把他送到乌鲁木齐。1956年北京电影学院首次招收表演本科班,南下上海考场,通过苏联专家严格的考试,脱颖而出。1960年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为中国影协理事。并先后在影片《停战以后》、《烽火少年》、《风从东方来》、《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上、中集)、《火娃》、《叛国者》、《我·你·他……》中饰演角色。与人合作导演的故事片有《端盘子的姑娘》、《笑比哭好》、《我·你·他……》(兼编剧之一)等。还演出过话剧《最后一幕》,导演过话剧《哦,大森林》等。1981年导演影片《端盘子的姑娘》、《被跟踪的少女》等。1986年后编导电视连续剧《西厢记》、《马周艳遇》等。
先后荣获国家文化部直属院团1980年新创作、新改编、新整理剧(节)目观摩评比演出三等奖。
马燕红(体育界)
马燕红(1964-——),北京市人。中国当代著名女体操运动健将。
1972年入什刹海业余体校练体操。1975年入选八一体操队,1978年入选国家队。以擅长高低杠绷杠后空翻转体360度下等高难动作而著称。同年获上海国际体操友好邀请赛和第8届亚运会高低杠冠军。1979年第2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年仅15岁的她沉着应战,技压群芳,一举拿下高低杠冠军,成为中国体操史上第一位世界冠军获得者。被外界誉为“中国体操走向世界高峰的报春花”。1981年在第21届世锦赛上,是女子团体亚军中国队的主力队员之一、并获个人全能第4名、高低杠亚军。1984年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带着伤病上阵,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夺得高低杠冠军,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奥运赛场上空。被《世界体操》杂志评为世界体操优秀选手。
1981年获得国家体育委员会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被中国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模范运动员”称号,并记一等功一次。1984、1989年两次被评为建国以来杰出运动员。
马瀛通(经济学)
马瀛通(1946-——),河北省南宫县人。1965年大学毕业。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人口计生委人口管理培训交流中心客座教授。中国当代著名人口学家。
1965年大学毕业后在外文出版局工作。1980年在北京电视大学任教。1981年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任专家咨询组专家委员。1985年起历任国家计划生育第一、二、三届专家咨询组成员,同年5月,首次在国内外提出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不仅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利于解决老年人口问题的一系列理论观点;6日完善了生命表编制技术,使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10月创立了总和递进生育率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其数理模型。1988年起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第一至五届人口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人口情报研究中心人口研究室主任。1982年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及东西方中心人口研究所学习和进修。主要研究人口统计分析方法、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社会控制理论与计划生育实践、人口政策与人口控制、性别比例、人口结构与人口密度、妇女地位与生育、稳态人口与非稳态人口理论,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等方面有较深研究。发表130余篇论文和多本著作。
1992年授予突出贡献专家。2001年被当代中国人才库评选为百名跨世纪优秀人才并获其奖章。主要著作有《加速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80年代两次人口回升的比较研究》、《浅谈人口预测》、《人口统计分析学》(1989年)、《人口生育的度量》(1991年)、《人口控制实践与思考》(1993年)、《人口生育的度量》(1996年)、《出生性别比新理论与应用》(1998年)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