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7-7-26
- 最后登录
- 2012-4-24
- 在线时间
- 49 小时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2593
- 帖子
- 1295
- 精华
- 0
- UID
- 96
|
【近代民主革命冯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冯如将军
冯如(1883.1.12-1912.8.25),原名冯九如,字鼎三,号树垣,广东省恩平县莲塘乡杏圃村人。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民主革命烈士。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和杰出的飞行家。
1895年12岁时到美国旧金山当勤杂工,“日作营生,夜习西文,”立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振兴中华的宏愿。1901年转往纽约做工,边作工边刻苦自学,几年后掌握了机械学、电学等基础理论和机械制造技术。当时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不久。认为航空事业对祖国富强意义重大,于是决心研制飞机,使之“成一绝技,以归飨祖国”并立誓“苟无成、毋宁死”。1906年从纽约到旧金山,倡议华侨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筹得一笔资金。亲任总机器师,潜心研究设计、制造飞机,以实现其制造飞机救国的愿望。1907年同助手开始试制,两次飞行均遭失败,厂房因失火焚毁,但仍百折不挠。1909年正式成立广东飞行器公司,任总工程师。公司于当年便投入制造飞机。9月21日,接近黄昏时在奥克兰附近一个圆形山丘旁进行了第一次试飞,这是一个远离居民点的地方,在场的除记者外,就是他的三个助手。当飞机起飞后飞行了0.8公里,离地4.57米准备作一次转弯时,螺旋桨突然停转,飞机摔在地面,人被摔出机外,幸没受伤。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由于螺旋桨桨轴螺丝拧得太紧,致使桨根断裂。1910年7月根据寇蒂斯“金箭”和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一号”,又制作了第二架飞机,10月至12月驾驶它在奥克兰进行飞行表演大获成功,同时获得美国国际航空学会颁发的甲等飞行员证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飞机,并在当年国际飞行比赛中获第一名,并受到孙中山先生和旅美华侨、欧美报刊交口称赞。1911年2月22日改名广东飞行器公司,在合约中,把冯如一贯主张的“壮国体,挽利权”作为公司的宗旨和经营原则。美国人多方用重金招聘,均遭拒绝。3月22日偕同三名助手,携带两架自制飞机抵达香港,随后返回祖国。4月27日广州爆发了武装起义,亲身感受到了革命的强烈震荡,热血沸腾。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纷纷响应,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大地。11月9日广州光复,广东革命军政府成立。身在广州亲眼目睹了滚滚的革命洪流势不可挡,毅然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参加广东革命军。辛亥革命后,任广东国民革命政府飞机队队长(助手朱竹泉任飞机次长,朱兆槐、司徒璧如为飞行员)成为中国第一支革命空军的缔造者。1912年8月25日上午11时,亲自驾驶飞机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作飞行表演,因用力过猛,飞机坠落,身受重伤,壮烈殉职。被广东国民革命政府追授为陆军少将衔。
1912年9月24日广东各界在燕塘操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广东国民革命政府按照烈士生前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广州市东郊白云山下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左侧,与为辛亥革命而献身的烈士们相伴长眠。其事迹交付国史馆,并在其牺牲处立碑纪念,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冯占海将军
冯占海(1899.11.6-1963.9.14)字寿山,辽宁省锦(今凌海)县班吉塔镇杂木林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之家。1950年8月3日经宁武、龙云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主革命时期,1917年投奔姨父张作相,投身军旅任勤务兵,后入东北讲武堂深造。1921年任陆军27师108团上尉副官,
大革命时期,1924年6月张作相任吉林督军,调任督军署卫队团少校营长,后晋中校承启官。1927年提升为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上校团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收编绿林及民众抗日武装。11月12日吉林省临时抗日政府于宾县成立,占海被任命为吉林省省会警备司令兼混成新编第1旅旅长,驻防宾县。1932年1月27日得知于琛澄伪军犯哈,毅然率队迎敌,会同李杜等粉碎伪军参哈尔滨的进犯。吉林自卫军成立后,被推为副总令兼左路总指挥,哈尔滨失守后,率部往方正一带。组织队伍反攻,歼敌数千人,兵进哈尔滨外围,后撤离方正,转入下江。4月吉林自卫军组织反攻,率军进入哈尔滨香坊一带,日军偷袭依兰,使自卫军前后方联系中断,当即率军南下。后来队伍壮大,发展了10000余人,改称吉林救国军,自任总司令。同月向伪吉林省城吉林市发起了反攻,因孤军作战,反援不济,攻城不果转入热河参加热河保卫战。热河沦陷后入关,加入抗日同盟军,任第四路军总指挥。后改编成91师,隶属万福麟的53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事变后,91师在永定河南岸固守城与日军激战,全师伤亡惨重。1938年7月,91师划为汤恩伯的21集团军,在武汉会战中,官兵浴血厮杀,伤亡殆半,后痛惜部队减员,更因汤恩伯飞扬跋扈,岐视旁系而心灰意令,于是率亲信副官二人出走,潜入广西,香港等地,以经商为业脱离了军旅。1939年10月,国民党当局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而本人却在昆明先后以经办同兴汽车商行和同义大旅社为业。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东北光复,第一个愿望是想回到阔别以久的家乡,但国民党当局以必须以发表反共声明为条件,才允许到东北去。至1946年初仍然滞留在北平。为了不再骚扰吉林人民,坚决辞退了国民党委任的吉林保安司令的职务。同年秋将全家迁往北平,经营商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被选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代表会议特邀代表。9月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1955年4月21日受周恩来之请返回吉林省任省体委主任。先后当选为吉林省第一、第二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政治协商会议吉林省委员、吉林省民革副主任委员等职。为国家的繁荣和统一,吉林省的体育事业,台湾的和平统一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63年9月14日因病在长春逝世,终年64岁。
冯自由会长
冯自由(1882-1958.4.6),原名冯懋龙,字建华,别署海桴,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出生于日本横滨华侨家庭(父冯镜如、叔父冯紫珊,见下)。幼年回国求学。1895年在横滨加入兴中会。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4年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
民主革命时期,出身于英国殖民地社会的资产阶级家庭,所受教育,又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的立宪派所主持的学校。自从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接触,徘徊在革命、立宪的夹缝中,而后能倾向革命,摆脱立宪派的羁绊。1899年入东京高等大同学校、1900年进东京专门学校(后改早稻田大学)学习,参加留日学生爱国活动,因反对康有为、梁启超,改名自由。对父亲和叔父替康梁服务,也一度提出反对,使得康、梁两人重返当时的革命阵营,做了革命派一些党务、宣传工作。后转入东京专门学校政治科,与郑贯公等创办《开智录》半月刊,阐发天赋人权说。1901年与王宠惠参与组织广东独立协会。1902年参加发起“支那亡国242年纪念会”与青年会。1903年任香港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和旧金山《大同日报》驻东京记者。1905年任中国同盟会评议员。1906年任香港同盟会分会会长、《中国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多次参与筹划武装起义。1910年去加拿大温哥华市,任《大汉日报》记者、主笔,为广州起义筹款。1911年去旧金山主持《大同日报》笔政。武昌起义后,被推举为旅美华侨革命党总代表回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机要秘书。临时政府北迁,旋任北京临时政府临时稽勋局局长。7月被袁世凯逮捕入狱,获释后赴香港。二次革命后去日本。1914年在日本任中华革命党党务部副部长。不久赴美洲,任中国国民党美洲支部长。1923年返粤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兼常委,反对国共合作。
大革命时期,1925年因反对国共合作,并于上海组织同志俱乐部,从事反共活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对蒋介石“四·一二”叛变革命,用极端残酷惨杀共产党人和进步青年有反感,说蒋这样子做,将来必有自食其果的一天。以抱残守缺,昧于时代潮流,对政治认识不清,反对国民党改组,搞“护党救国”的勾当。为了自恃是国民党的老资格,不与“草头蒋”合作,转业经商、写作过日子,并不表示清高自爱,只是在政治失败后,一时的负气而已。一度到哈尔滨,担任垦业公司、康年人寿保险公司的经理。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恢复国民党党籍,在上海任新新公司(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之一)经理。对生意本属外行,只是代表李煜堂抓财权而已。在新新公司任职不久,便家居写作。过了一个时期,静极思动,其后便守不住了。1932年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每周到南京开会一次(一直到抗战开始,在院中每次会议,都没有讲过一句话)。1936年以后,主要从事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撰述。
抗日战争时期,住在上海极斯非而路甲51号(今梵皇渡路320弄),按月收几百元薪金,聊度寓公生活,有时也动动笔杆写稿。从此在国民党政府,由立法委员而国府委员、顾问。
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底上海解放前夕,移居香港,住了一个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在公理会受水礼,做了基督教徒(以前是反对宗教的)。1951年8月定居台湾,依附蒋介石当了“总统府国策顾问”,还企图当选中委。对曾在清王朝有过科举功名、做过官(思想身份没有转化的)、遗老、复辟党、保皇党等和在抗战时期当过汉奸的,都不与往来。
1958年4月6日因病死于台湾,终年76岁。著有《革命逸史》《华侨革命开国史》、《华侨革命组织史话》等。
冯庆远烈士
冯庆远(1907-1933.3.11),河北省大名县人。革命烈士。
大革命时期,1924年考入国民军革命军第三军军事学校,后转入国民军革命军第一军军官教导团学习,在冯玉祥部服役。中原大战后,在国民革命军第29军任连长、营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耻辱”的决心率部投入抗日战场。1933年3月11日喜峰口战斗中,率部冲入敌阵,在潘家口白舌子日军炮兵阵地与敌肉搏,手刃敌10余人。敌增援兵到,在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6岁。
冯汝南烈士
冯汝南(1913-1942),江苏省涟水县东胡集乡邱岭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家乡处于盐阜区西北边缘,家境殷实,有自卫枪支。青少年时就喜欢玩枪,日久便练就一手好枪法。
1939年日军侵占涟水后,敌我双方都看中了他。日伪方面拉拢他说:“你为我们出把力,要做什么官就给你什么官。”他回答说:“不去,我是中国人!”中共方面涟水、滨海一带的领导人薛华甫、王伯谦等人经常来往于他家,也经常教育争取他为抗日救国出力,他表示:“你们放心,我坚决为共产党服务,与日本鬼子斗到底。”时敌我之间斗争尖锐复杂,日伪军经常前去骚扰“蚕食”,奸淫烧杀,无所不为。1941年春薛华甫县长等活动于东胡集乡张圩一带。一天早晨大东镇的伪军过来抢劫,一边点火烧房,一边追赶跑反群众。一名伪军夺去一个妇女的包袱后又去抹银镯,正巧被薛华甫等人赶来后看见,薛对身旁的冯汝南说:“汝南,把那个家伙撂倒!”冯端起枪略一瞄准,扳机一扣,伪军应声倒地。敌人冲上来抢了尸体就往回跑,边跑边喊:“这一枪不是旁人打的,一定是冯汝南,非跟他算帐不可。”同年夏薛华甫因扩军扩枪住在冯汝南家,伪军闻讯赶来袭击。知道情况后,立即将几十支枪藏入柴捆和猪汪里,并让薛撤走。霎时敌人已直逼冯家大门口,喊道:“冯汝南,把薛华甫交出来,与你无关,不然就对你不起!”冯手持驳壳枪,打开铁栅栏说:“薛华甫不在这里,不信就进来找,但不准你们乱动,谁动一下枪,就打死谁。说打你左眼,不会打到你右眼.”敌人真的没一个敢摸自己的枪,见薛果真不在,便不声不响地撤走了。1942年4月1日拂晓,日军从阜宁经佃湖、羊旗杆奔袭至东胡集乡小埝村一带,杀人放火。冯不明情况,以为仍是少数伪军下来骚扰,便把村上的“红会”集中起来迎击。带领“红会”占领了一条交通沟,但“红会”只有长矛、大刀,唯他一人有枪。伏在沟坡上,借着火光一连打倒几个敌人。敌人组织火力还击,见对方只有一杆枪,便用机枪专门封锁。一个敌人骑在马上指手划脚,便伸枪将其击毙。敌人又集合一个排兵力冲过来,便扔出两颗手榴弹,炸得敌人噢噢乱叫。敌人正面受挫,便又从两侧迂回包抄,派出一名射手抄到背后一座坟包后。当再度探身射击时,不幸被敌击中后脑,壮烈牺牲,时年29岁。
1942年6月11日,中共涟东县委在邱岭村为冯汝南等烈士召开追悼会。1943年盐阜专署在阜宁芦蒲建抗日烈士纪念塔,冯汝南的英名被刻进纪念碑。
冯国璋军阀
冯国璋(1859.1.7-1919.12.28),字华甫(符),河北省河间县西诗经村人。1866年7岁时入本村私塾读书,1871年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铺毛公书院读书,1876年结业,考试名列前茅。在堂叔冯甘棠的资助下,于1881年到保定莲池书院进修2年,因家境艰难,1883年辍学回家。为了找寻出路,于1884年末告别父母妻子,只身去津投军,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是中国近代北洋军阀首领,与段祺瑞、王世珍并称为“北洋三杰”,曾任民国政府代总统(北洋政府第3任大总统)。
清未时期,1885年入淮军直字营当兵。6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成为武备学堂第一期步兵学员。1889年7月从该校以优异成绩毕业,1893春入淮军聂士成军作幕僚,得到聂的器重。在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随聂士成赴朝鲜及东北前线与日军作战,战后得到了候补知县并加五品顶戴的虚衔。后出使日本,留心考察日本军事,编成兵书数册。1896年回国后,将所编兵书送呈袁世凯,颇受重视,任用其负责训练新军,兴办军事学堂。经手培养了一大批有北洋派系观念的军官。1899年袁世凯的新建陆军改称武卫右军。同年袁出任山东巡抚,也随军入鲁,并奉命改编原旧军,组成武卫右军先锋队20营。1901年11月升为补用知府并加盐运使用权衔。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廷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被清廷委为军统,令率部增援,但却在湖北按兵不动,有意拖延。清廷迫不得已,被迫起用袁世凯。袁出山后,冯国璋率军与革命军激战四夜,于1911年11月1日攻陷汉口。袁世凯当上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统领禁卫军兼充总统府军事处处长。1912年9月出任直隶都督兼民政厅长。二次革命爆发后,任为江淮宣抚使兼北洋军第2军军长南下镇压。1913年9月2日攻占南京。12月16日出任江苏都督,同年晋升陆军上将,后又授以宣武上将。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国会选冯国璋为副总统,因不愿失去地盘,故在江苏就职,仍兼江苏督军。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进入外国使馆。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通电讨伐张勋。张勋战败后,依法将大总统职权还予黎元洪。此时北洋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及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两派基本形成。孙中山举起护法旗帜后,段持武力政策,坚持对南方用兵。冯想离京出逃,在蚌埠受阻,只得回京,让段祺瑞重当总理。皖系政客在此时已建立“安福俱乐部”,策划新的总统选举。冯自知当选无望,1918年8月13日通电辞职。10月徐世昌为了平息冯的不满,特准冯仍节制北洋第15、16两师。1919年返回河间故里,10月抵北京。
1919年12月28日因病在北京帽儿胡同逝世,终年60岁。
冯夏威烈士
冯夏威(1881-1905.6.14),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北村人。旅美爱国华侨。1895年随父到美国当铁路苦工,深受美帝国主义对旅美华工的种种迫害。
1905年《限禁来美华工条约》已届期满,美国当局却无理拒绝废约,并继续利用旧约肆意迫害旅美华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竞俯首屈从,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无比愤慨。广州、佛山、香港、上海等地群众率先反美拒约运动,并组成拒约会,广泛宣传抵制美国货。这时毅然从美国回到上海参加拒约运动,代表旅美华侨向清政府请愿,要求清政府出面交涉废约,维护华侨权益。清政府不但不接受这一正当要求,反而斥责为“滋生事端”、“小题大做”。6月14日再组织华侨到上海美总领馆请愿,美领事更加气焰嚣张,肆加侮辱。激于义愤,决心以死拒约,在上海美总领事馆门前服毒自杀,时年24岁。并立下遗书,以勉励国人,遗书上写:“未死者应持以坚忍,无贻外人讥也”。
冯夏威的殉国,进一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美爱国义愤,反美拒约运动遍及全国城乡。1905年9月,上海广东同乡会把冯夏威灵柩运抵广州,广东各界发起追悼拒约英烈。17日在广州城西华林寺开追悼会,第一天达1万人,最后一天增至3万人。18日灵柩经佛山运返沙头,沿途群众组织演说,宣传反美拒约,并在沙头公祭烈士,四方来会者1万余人,港澳均派有代表参加,后葬于西樵山白云洞口,墓碑刻:“伟人冯夏威墓”,拒约同仁立。1986年因扩建西樵山旅游区道路,后迁墓于西樵山蟠龙洞内。1994年南海市政府将冯夏威墓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1998年南海市博物馆在沙头古建筑五凤楼筹办爱国华侨冯夏威纪念馆。供广大人民群众瞻仰,对青少年一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冯特民烈士
冯特民(1883-1913),原名冯超,字惕庵,后改名冯一,字特民。湖北省江夏县(今武昌)人。早年毕业于湖北自强学堂,曾游学国外,工书能文。1906年2月14日加入中国同盟会。
先在汉口土(今统一街)吉祥里办一高等小学堂,同事有黄幼轩、姚冠春等人。1904年投入第八镇工程营当兵,参与组织革命团体武昌加入科学补习所,为主要成员。10月科学补习所被查封后,刘静庵利用教会日知会阅报室进行革命活动,成为日知会的积极组织者之一,草拟了会中的一切章制文告,被推为会中评议员。1905年夏和陆费逵、张汉杰接办《楚报》,用笔名鲜民,撰文抨击时政。1905年9月,因撰文抨击湖广总督张之洞与英国密订粤汉铁路借款合同事受追查,一度避居上海,后转赴日本。1906年2月日知会正式成立,宣读会章,痛哭陈词,与会者深受感动,同时又加入群治学社。中国同盟会本部派余诚回鄂成立湖北分会,借日知会作根据地,与刘静庵首先加盟,任主盟人。同年底湖北当局借萍浏醴事兴大狱,刘静庵等9人被捕,日知会被封。两案并发,在武汉难以存身。适伊犁将军长庚请张之洞选派湖北新军官弁前往训练新军,张调升后,由继任总督赵尔巽派杨缵绪去新疆伊犁,杨亦江夏人,思有文士为助,为避难于1908年1月8日联络李辅黄、郝可权、冯大树、方孝慈等人,随军西上伊犁加入杨军。4月任混成协书记官,并办《伊犁白话报》鼓吹革命。同行人中不乏同盟会、日知会同志,设立伊犁同盟会机关,为领导人。发展了伊犁将军署文案黄心斋、绥定知府贺家栋、管库黄立中及李梦彪、邓宝珊、张维直、金伯韬、郭英夫等人加入同盟会。1910年3月25日创办《伊犁白话报》,任主笔,以汉、满、蒙、维四种文字发行。报纸内容丰富,文字清新活泼,为近代新疆首家新型报刊,深受群众欢迎。1911年9月25日新授伊犁将军志锐抵任,勒令于10月27日停办《伊犁白话报》。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和革命同志分电杨缵绪和伊犁革命党人就地响应。电由俄国转到伊犁已是11月中旬,革命党人立即召开会议组织起义的指挥机构,公推和李辅黄主持其事,并议定19日晚9时发动。任务是率队占领南库取弹药,由南库同志黄立中接应。时清政府将杭州将军志锐与伊犁将军广福对调,广福系蒙古人,较得人心,而志锐新到不久,为防革命,裁撤新军,遣散费又迟迟不发,人心思动,为党人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19日晚各负责党人按计划行动。志锐闻变,急由将军府越墙逃入协领衙门,被起义军搜出并枪决。各路迅速取得胜利,惟北库新军满营在协领蒙古人蒙库泰率领下负隅顽抗。遂率队增援,至20日晨战斗尚在进行中。前任将军广福因志锐挽留未行,党人立即采取政治攻势,请广福出为劝谕,北库乃停止抵抗。11月20日伊犁正式独立,为了团结和尊重少数民族,特拥广福为新伊犁都督,杨缵绪为总司令兼司令部部长,组成五族共和会。1912年1月8日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新伊大都督府,任外交司总长。希望沙俄对中国革命持中立,但沙俄要保留不平等条约,竟收买政治流氓破坏革命。5月双方奉袁政府命令停战议和,成立都督府。8日沙俄公然出兵闯入伊犁。当时虽不是伊方代表,却是伊方的决策者,派副司长王纬彤交涉无效,便亲自与俄国驻伊犁领事交涉。被沙俄领事的横行霸道激怒,拔出佩剑要与俄领事决一雄雌,俄军的暴行才稍有收敛。为扫除旧官场的积习,推行民主政治,在《新疆报》上连续10多天登载征求对本人改进工作的启事。议和后杨增新任新疆都督,杨较袁更为凶狡,任为统一后的外交司司长,规定必须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就职,以便受彼控制。但被洞察其奸,拒绝袁世凯、杨增新的调动,留伊犁不去,继续留任伊犁外交司司长、伊塔观察使兼都督府政治顾问。1913年二次革命,袁世凯对革命党人进行残酷迫害。3月16日北京政府授他为陆军少将。3月29日同意为代理伊犁镇边使职务,伊犁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伊犁支部,当选为正支部长。
1913年10月26日,杨增新收买匡时赴伊犁,运动广福等,勾结陕甘军人与回族军官,发动兵变,遂与李辅黄等20多名革命志士同时遇害,牺牲时30岁。
冯超骧烈士
冯超骧(1880-1911),初名冯敬,字雨苍,一作郁庄,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人(碑载为福建省南平县),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义和团运动后至南京,入南洋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因病中辍。不久至长门(今福建省连江县南),入要塞炮术学校学习,期间十分刻苦努力。毕业后至北京,经部试,名列第四,得协军校。旋回福建,任职闽江口炮台。1911年(宣统三年)春得悉广州将有大举,适逢林觉民回福建招募革命同志,毅然辞别病重的父亲及妻子,乃赴香港,4月23日晚继抵广州,26日早因事复去香港。4月27日再回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后,参加攻打督署,战斗中奋勇当先,攻入署内后未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遂复杀出,与清水师兵遭遇,胸部中弹、受伤十余处,于东辕门壮烈牺牲,时年31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冯紫珊司库
冯紫珊(——-1921),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出生于香港(为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冯自由之叔父,见上)。清同治、光绪年间人。父冯展扬,在香港经商,因结交“红头贼” (太平军士兵)而被捕入狱。为免受株连,便随胞兄冯镜如(见下)东逃日本,在横滨开设致生印刷店。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的后,接待赴日避居横滨的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等人。与兄冯镜如联络了20多位华侨,参与和组织建立横滨兴中会,被举为兴中会横滨分会司库。刊印《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和《明夷待访录》中的《原君》、《原臣》两篇,作为鼓吹反清革命的宣传品。旋又资助孙中山转赴檀香山。戊戌变法后任横滨保皇会会长。后又兼《新民丛报》编辑发行人。1921年在粤去世。
冯镜如会长
冯镜如(——-1913),英文译名经塞尔,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出生于香港(为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冯自由之父,见上)。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早年加入英国籍。父冯展扬,在香港经商,因结交“红头贼” (太平军士兵)而被捕入狱。为免受株连,便东逃日本,在横滨山下町开设文经商店(又名文经活版所),专营外国文具及印刷事业。1895年在日本参与组建兴中会。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因痛恨清政府的腐败,便剪去发辫,以表示与清政府决裂。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东渡日本来到横滨。遂热情接待,经过孙中山的宣传策划,不久便在文经商店二楼成立兴中会,被推举为首任兴中会横滨分会会长。以后经常赞助孙中山在日本的革命活动,同时又印刷宣传反清的刊物如黄梨洲的《原臣篇》、史可法的《扬州十日》等,并请陈少自编辑《华英字典》出版。1898年积极倡议创办日本第二间华侨学校一大同学校,并被推选为协理。后来又多次设法使梁启超与孙中山联合。1901年文经商店遭火灾,损失殆尽,便回上海担任广智书局总经理。1903 年因发起张园国民议政会而被清政府通缉。晚年回广东闲居。1913年冬病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