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6 20:53:41
一、姓氏源流
    潘(Pān)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濬,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氵睿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三、历史名人
    潘  璋:干(今山东省冠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关公父子败走麦城后,被潘璋所擒。(与下明代潘璋有别)
    潘  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造句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称,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潘  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护,被砍四刀。一人曰:“杀孝子不祥。”于是父子俱得免。后官遂昌长。南朝宋元嘉间改其里名曰纯孝,免其家三世税租。
    潘  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  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  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  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潘  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曾往荆湖管理竹木证赋,政不苛而课入甚丰。提督学政,力崇正学,造就甚众。着意培养之合州士人邹知。后以刚直敢言驰名于世督修宋濂墓,并撰写墓志铭。卒于官,蜀士闻之,相率哭于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  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字时乂。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书法。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赐寿恩赏举人。咸丰进士,光绪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礼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补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调户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调刑部尚书。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诗无专集,《晚晴簃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潘子忠:广西岑溪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参加广西百色起义,担任中国红军第七军的基层干部,随部投入创建和巩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红七军集中河池整编,任连长,随主力北上,转战桂黔湘粤赣边。参加湘赣苏区的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同年进入中央苏区,他历任红七军副营长、营长、红三军团某团副团长,率部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调任某师特派员。1935年夏,在四川过草地途中牺牲。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义。华容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率兵响应萍浏澧起义,事败逃亡日本,入同盟会。次年8月,参与组织共进会。1908年回国,参与创办《商务报》。未几,焦达峰在湖南联络大举,被委驻守岳州。辛亥长沙光复,他组率义军攻入华容县城,旋率部驰援武汉。南北议和成立时,任共进会及湖北同盟会干事。“二次革命”时,任讨袁军总司令部代理参谋长。事败,再亡日本。护国战争时回国举兵讨袁,被授予陆军中将、二等大缓嘉禾章。后转入报界,在天津任《泰晤土报》华文版主笔。曾出任东北边防军驻热河特别党部政治部主任兼参谋长及热河省政府秘书长,遭软禁,被救后定居北平,闭门读《易》。“七七”事变后,将幼子送赴抗日前线,他遭日军捕押,折磨致精神失常。出狱后病卒家中。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
    潘汉年:宜兴归径人。1925年入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机关报《国民军日报》总编辑。1928年被调到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文化界的统战工作,先后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冀文化总同盟”党组书记。1933年任中央局宣传部长。1934年参加长征,任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长。1935年起在香港、广州、武汉、上海等地领导对敌斗争和统一战线工作。1949年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55年因“内奸”问题被逮捕判刑。1977年含冤病逝。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2、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五、宗族特征
    1、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
    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
    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

【潘姓宗祠通用对联】

〖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姬姓;
望出广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潘姓的姓氏源流和郡望。

友文佛子;
世长天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金华人潘友文,字文叔,一心仰慕善人,并力行善事,陆九渊曾称赞他慈祥而诚恳,有恻隐之心,人称“潘佛子”。嘉定年间官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下联典出西晋汉寿人潘京,字世长,二十岁时任郡主薄,善于论辩,举秀才后到洛阳,与善谈的尚书令乐广畅谈几天,乐广很叹服他的天才,说:“你天才过人,只是学习还不够,如果再多学,一定会成为一代谈宗。”于是他又勤奋苦学,后历官巴丘、邵陵、泉陵三县县令,颇有政绩,所到之处,路不拾遗。

栽花满县;
画墨成仙。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举秀才,官河阳令,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后官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擅长诗赋,特别善于写哀诔文章,辞藻华丽,与陆机齐名。下联典指北宋歙县人潘谷,善于造墨,很有名声,有人不拿钱求墨,他常慷慨相赠。苏轼曾写诗赠他,有句:“一朝入海寻李白,空看人间画墨仙。”

栽花满县;
置田给族。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晋·潘岳,曾任河阳令,在县中遍种桃李。李白有诗云:“河阳花作县。”下联典指明·潘岳家居,置田给族人。

名高吴将;
位列楚卿。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清代将领潘韬,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下联典出春秋楚成王时太师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诗称邠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代诗人潘大临,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下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曾任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长于诗赋,与陆机齐名。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三中省试;
七秉文衡。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潘伯修,至正年间,三中省试。下联典指明·潘文奎与修国史,七秉文衡。

功推武惠;
绩著司空。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宋·潘美,累著战功,卒谥武惠,追封郑王。下联典指明·潘驯,四次治河,功绩最著,累官至宫保大司空。

系承季孙;
望出河南。
——佚名撰潘性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文后人毕公子之季孙,食采于潘,因以为氏。

射穿七札;
立定五溪。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潘党,善射,与养由基较射,射穿七札。下联典指三国·潘濬斩敌数万,平定五溪蛮。

诗称邠老;
赋重安仁。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大临,下联典指西晋·潘岳。

德传花县;
馨衍荥阳。
——佚名撰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潘氏宗祠联
    上联的“花县”,晋代潘岳于河南省河阳(今孟县西)任县令时。因该县已满种桃李,因而称该县为花县;荣阳,地在河南黄河原设郡地方。作此对联,明显是教导潘氏子孙毋忘源出河南地方的历史源流(上联素材,部分采自扬耀林主编《南粤客家围》书册有刊材料)。

-----------------------------------------------------------------

〖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殉节碎玉石;
舍身拼娥眉。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潘妙圆破元兵围于城中,将受辱,潘先焚夫骨,火发,遂跃入烈焰而死。下联典指梁武帝得南齐潘玉儿,王茂谏曰:“亡齐者此物也,不可留。”将以赐田安启,玉儿不从,自缢而死。

桃焕千门晓;
花栽一县春。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任河阳令时,勤于政事,在县中满栽桃李,一时成为美谈。

-----------------------------------------------------------------

〖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四任治河总理;
三源支系一宗。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明代水利家潘季训(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

〖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祖德高深开大业;
网形雄耸育英才。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县南口镇桥乡村潘氏宗祠联。

-----------------------------------------------------------------

〖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典籍淹通,赋成华岳;
丰姿秀美,果满香车。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下联典出宋代学乾潘翼,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春发其华,秋结其实;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清·潘龄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末进士潘龄皋自题联。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玉儿尚且拼生,金莲绝舞;
妙圆独甘殉节,白骨扬灰。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潘玉儿。下联典指宋末潘妙圆。

南峙秀文峰,雾合烟云资豹变;
西流环武水,涛兼雷雨助蛟腾。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古筑村潘氏宗祠联。

三将军,三广文,三人同胞为教谕;
九进士,九乡贤,九代相继作功臣。
——佚名撰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贵州省安顺市北街大磨边潘氏宗坊联。联语短而归纳潘氏历代纵观最鼎盛的情况。

============================================================

附录:【潘姓典故、趣事】

〖满城风雨〗
    潘大临,字邠老,黄冈(湖北省黄冈)人。著有《柯山集》二卷,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能文善画,并擅长于书法,与其弟潘大观都以诗闻名。潘大临家境不好,但写的诗却优美动人,受到名家的称赞。据记载,有一年重阳节,窗外下着绵绵细雨,秋风吹动树叶,发出轻轻的沙沙声,面对此景,正在家中研诗的潘大临忽然诗兴大发,构思了一首好诗,拿笔写了起来,刚写了第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突然门外响起“砰砰”的敲门声,原来是收租税的来了。待打发收租税的人走后,他却怎么也想不起后面的诗句了,于是就把这一句诗送给了朋友,以后就有了“满城风雨”这个成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2#
发表于 2008-11-26 20:53:56 |只看该作者
潘姓来源

    一、出自姬姓后裔
    潘姓的最早起源与我国早期的姬姓关系非常密切。姬是我国远古时期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姓。黄帝是传说中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位伟大部族首领,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黄帝本姓公孙,因常住在姬水而改姓为姬,黄帝曾居住在轩辕之立(在今河南新郑县轩辕立),因崇尚土德,而土又呈黄色,故称黄帝。
    传说黄帝是一个有智慧、有能力,且有魔法的神人。在黄帝时代的部落争霸斗争中,黄帝借助各种力量,取得了绝对胜利,征服了天下。从此,黄帝成为至高无上的代表,姬姓也成为尊贵的姓。后来的许多帝王和一些归附的少数民族也都以姓姬为荣耀,自称或被称为是黄帝姬姓的后裔。
    相传,黄帝有25子,得姓的有14子,共12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些姓的后代。
    夏、商、周人的始祖,相传都与黄帝有关。夏人的始祖是治水的大禹,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商人的始祖契,相传是黄帝曾孙帝喾的次妃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人的始祖后稷为帝喾的元妃姜螈踏天帝脚印感孕而生。后稷承袭了姬姓,其后代建立了周朝。到周文王时,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高,被封在毕国(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后人称他毕公高。毕公高是周康王的顾命大臣,他同召公等大臣一起辅政,使周的经齐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形成“成康之治”的局面。
    毕公高的小儿子叫季孙,他的封邑在番(今陕西省北部一带),于是他的后代就以时地潘为姓。今天陕西北部一带成了潘姓最早的发源地。

    二、出自楚公族后裔
    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姬姓)陆终娶鬼方氏女姑为妻。女姑怀孕三年,可是孩子总生不下来。最后陆终只好剖开女(女贵)的左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然后又剖开女(女贵)的右胁下,取出了三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季连的后代鬻熊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教师。到周成王时,追封前代功臣的后代,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后来荆君的儿子建立了楚国。
    当时的楚国地域辽阔,包括今江苏、浙江,北到山东南部,河南中部,南到洞庭湖的广大地区。
    春秋时期,楚国也有人以潘为姓。关于楚国的潘姓人,其祖源史无记载。楚成王时,潘姓中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潘崇,是太子商臣的师傅。此前,楚成王欲立长子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楚王手下的最高执政官,有军政大权,相当今总理)子上的意见。子上说:“大王年纪不老,且后宫的宠姬很多,不必急于立储。一旦立了太子以后再想改换,那就容易引起内乱,国家就会不稳定,社稷就会难保。再说商臣长相特别,眼睛鼓鼓的像黄蜂,声音尖尖的像豺狼,这是心狠手辣的征兆,肯定是个狠毒的家伙。为楚国的江山考虑,不宜立商臣为太子。”可是成王最终还是没能听取子上的建议,仍将商臣立为太子。
    几年以后,楚成王年纪大了,又想废掉商臣,立宠妃所生的小儿子职为太子。商臣也听到了有关废立的风声, 因为不知道是否属实,就去找潘崇商量。潘崇建议他去有意得罪一下成王最宠爱的妹妹芈,然后就可辨明废立的真假。商臣依计而行,故意对江芈不恭敬。果然江芈发怒了,骂道:“你这个畜牲!怪不得大王要杀你呢!”商臣;把江芈说的话告诉了潘崇。潘崇说:“你甘心做职的臣吗?”商臣说:“不甘心!”潘崇又伺:“你愿意逃走吗?”商臣答:“不愿意!”“那么你敢做大事吗?”商臣想了一想说:“敢!”于是,商臣在潘崇的授意下,立即召集东宫卫队包围了成王的住处,活捉了成王。成王知道难逃活命,因平时最喜欢吃熊掌,故要求临死之前再吃一次熊掌。可是商臣却说:“熊掌难熟烧起来很费时间,夜长梦多啊!我不能再等了。”成王无奈,在长子的逼迫下只好自杀。商臣继位即楚穆王,除封他的师傅潘崇为太师外,还对潘崇大加赏赐,把太子宫里的财物全都赏给了潘崇,以示恩宠。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权有势的大家族。
    潘崇家族由于受到楚王的特别恩宠,故发展特别快,其足迹几乎遍布楚国各地,今天江苏、浙江、河南等地仍有这支潘氏的后裔。

    三、出自北魏时鲜卑族的破多罗氏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国都由平城(山西大同)迁到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为了使鲜卑人适应由游牧生活到农耕生活的转变,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鲜卑族的旧习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如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提倡和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通婚;朝廷上不准用鲜卑语而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都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氏为汉姓,等等。在北魏这次大规模的改姓过程中, 曾把繁杂难记的鲜卑姓氏全部改为一个或两个字的汉族姓氏,其汉姓化的方法是根据同音对译的原则把鲜卑姓氏的第一个字译成对应的汉字,其中破多罗氏的破与潘同音,故把破姓改成潘姓。从此,这支由鲜卑人改姓潘的后代就留在了中原,在今河南一带活动。

-----------------------------------------------------------------

潘姓迁徒史

    发源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支潘姓,他们在血缘上实同出一源,即都是黄帝的子孙。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至三国时发展兴旺,魏晋时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晋时,有潘姓北迁于广宗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时又有潘姓迁入 今湖北随县及浙江杭州等地。
    唐宋时,在今河南、江西省境形成了潘姓历史上另外两个郡望。
    宋代以后潘姓是以我国南方为其繁衍的主要地区。潘姓南迁于福建,始于唐初,是自河南固始迁去的。至宋时,潘氏再由福建进一步迁居广东、云南等地发展。
    明清时期,潘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3#
发表于 2008-11-26 20:54:18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潘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潘峰少将
    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5军73师政治部干事,红4军10师29团连指导员,红30军267团营政治委员,第267团总支书记。1937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随营学校政治处主任,第12支队政治处副主任,第4团政治委员,挺进军政治部副主任,晋察冀军区第11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第18军分区司令员。1948年任冀东军区司令员,接到上级指示,保障四野进入冀东地区。11月和冀东区委书记兼冀东军区政委吴德到遵化晋见林彪、罗
荣桓、刘亚楼。向四野首长汇报说:冀东军区有两个独立师,一个参加锦州战役,一个参加平北战役,只剩下八九个团,集中在铁路沿线阻敌,军区本身只掌握一个团。罗荣桓要求冀东军区机关随东总行动,负责后勤支援保障工作,林彪要求冀东军区接受平、津的俘虏。潘峰和吴德按照林彪和罗荣桓的指示,筹集了1.3亿公斤军粮,40万公斤食油,出动了70万车工,70万驴工,保障军粮供应;动员200万民工拓宽、碾平、新修公路5000公里,翻修、加固桥梁500余座;组建了6个补训师和4个野战医院;动员了30万人,组成了270个担架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干部部副部长,防空军干部部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

    潘焱少将
    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县卡房乡老叶湾村潘家下湾人。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编入光山县独立营。1930年12月编入红4军10师29团,在该团特务连当传令兵。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8团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第35团营政治委员,四川独立团政治委员,红4军12师司令部作战股长。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4年在肃反中被误认为是“改组派”,受到撤职处分。长征途中,率领一个营在救济寺战斗中攻克敌碉堡数个,全歼堵截之敌一个营。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队长兼教员,高级干部营营长,步兵科副科长兼军事主任教员,因教学好被授予荣誉。后分配到冀鲁豫军区,历任陆军中学教育,第2分区参谋长,军区随营学校副校长。参加指挥1943年朝南战役、八公桥战役、1944年昆张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作为中共谈判小组成员,同国民党方面在新乡进行谈判。任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参谋长,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贵州军区参谋长,1950年任贵州军区副司令员,195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基本系,同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军长。1958年回国后,军委调他到第二野战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工作,任编辑室副主任,编写第二野战军的战史,后又调到海军,任北海舰队参谋长,1961年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8年任海军参谋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1975年8月任解放军海军顾问。1979年1月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8月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卫戍区司令员。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潘世征少将
    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宁乡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军医处卫生队队长,红6军团卫生部医生,第17师野战医院医务科科长,军团后方医院院长,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卫生队队长,旅后勤部卫生部政治委员,旅卫生部部长,南下支队卫生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卫生部部长,第一野战军第2军卫生部部长,第1兵团卫生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兼卫生部部长。1951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央医师进修学院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入苏联基洛夫军事医学科学院特别系学习,1956年回国,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年8月19日逝世,终年仅45岁。著有中篇回忆录《忆陈东尧》,用质朴、流畅、简洁的语言,记述了自己的老战友——在抗日中牺牲的英雄团长陈冬尧的生平。《忆陈冬尧》在他去世三年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著名文学家周立波作序,给予这本遗著很高的评价。

    潘寿才少将
    潘寿才(1906-1974),河南省新县人。1928年参加光山县游击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10师29团参谋、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红31军93师组织科科长第277团政治处主任,278团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5年在四川阿坝地区率领团直和一个营掩护红四方面军转移,受到红31军政治部通令嘉奖。1936年在四川灌县率一个团掩护红四方面军北上,被敌军包围,经叁昼夜激战,突出重围,穿过100余里无人区,找到主力部队。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营政治教导员,津浦支队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2支队政治委员。1937年10月,参加了769团夜袭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的战斗,烧毁敌机24架。同年底,参加了129师在晋中地区粉碎日军的“六路围攻”战役。1938年1月,参加了平定以东的柏水井伏击战。3月,参加涉县、黎城间响堂铺伏击战。1941年起,先后入延安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4纵12师政治委员,参加了着名的塔山阻击战,后升任41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3步兵学校政委。1952年,以第23步兵学校和华东军区第3防空学校训练处,第4军军直一部组建防空学校,任政治委员。防空学校校长王智涛少将对潘寿才评价很高,说他“对党忠诚,老实正派,是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后升任湖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终年68岁。

    潘振武少将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常德县秋收暴动。1927年马日事变后,常德县第5区的5名共青团员决定发起暴动,潘振武是这5人之一,成为暴动的组织者。暴动开始时有数百人参加,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戴修文担任总司令,潘振武担任总指挥。暴动队伍捣毁了区团防局,处决了团防大队长、印花局长和当地有名的土豪劣绅。这次暴动历时3天,由于孤军作战,没有外援,未能坚持下去,也没有按照上级的答复拉上山去。曾到国民党18师张辉瓒部去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4军司令部副官处副官,第11师政治部俱乐部主任,红1军团直属队俱乐部主任,第1师政治部敌工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敌工部部长、民运部部长,鲁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政治部敌工部部长、政治部秘书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西满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西线后勤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后勤部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大使馆武官,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兼外事局局长,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1970年8月担任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3月担任湖北省委书记,1977年底退出省革命委员会班子,1983年退出省委班子。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4#
发表于 2008-11-26 20:54:32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潘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潘瑞吉中将
    潘瑞吉(1945.10-——),浙江省永嘉县渠口乡泰石村人。196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7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陆军某师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后入解放军政治学院深造,毕业后,历任陆军第12军某师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南昌陆军学院政治委员,南京军区陆军第12集团军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2000年12月调任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2005年8月调任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著有《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冲出人口困境》、《军队政治工作研究与实践》等。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5#
发表于 2008-11-26 20:54:52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潘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潘虎烈士
    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193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8军,随军北伐,因作战勇敢,相继升任排长、连长。1927年5月,因不满国民党右派在北伐军内清查共产党,辞官返回家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0年4月在家乡组织一支农民武装,自称“红军游击队第1大队”,任队长。同年6月,错把中共党员邓洪作为国民党奸细抓获,后经邓教育,游击队接受浏阳共产党组织领导,仍任队长。不久,游击队与南乡游击队合编为浏阳赤卫第5师,担任副师长兼机枪连连长。10月奉命率部由浏阳西乡转入南乡,执行扩军任务。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浏阳苏区发动的军事“围剿”,带领一个加强连,将居守西乡镇头市的敌军一个营歼灭。同年秋奉命率一个武装连,护送2000名新兵从浏阳去中央苏区。12月初到达芦溪至宜风一带山区时,突然遭到大队敌人阻击。为掩护部队转移,带头冲杀,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潘涛烈士
    潘涛(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县人。少年时入县立中学读书。1928年春,积极参加农民反抗烟苗捐斗争和县立中学学生罢课、示威游行活动。1929年中学毕业后,到坝下小学执教,向学生介绍进步思想,并积极联络革命同志,支持农民抗捐抗税斗争。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1月被选为互济会县总会常委。1932年10月任中共仙游县委委员,负责城区和南区工作。不久被调到莆田,任中共莆田县委书记兼莆田工农红军游击队政治委员。1934年春率领游击队在莆田忠门地区发动农民1000余人冲入区署,斗区长、开仓分粮,受到中共福州中心市委的表扬。9月重建中共莆田中心县委,任中心县委委员兼任莆田游击队政治委员。12月率游击队潜入常太地区,奇袭国民党枫叶塘乡公所常备队,缴枪20多支、子弹数千发,拔掉了常太地区的反动堡垒,打响了闽中3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为创建闽中游击区立下首功。1935年5月,莆田中心县委与福清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中共闽中特委,任委员。莆田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中游击队第2支队,任政治委员。与第1支队协同作战,主动出击,四处袭扰敌人,闽中游击区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1937年2月,中共闽中特委在莆田洪度村举行会议,由于叛徒出卖被捕。6月23日英勇就义于福州西门外,牺牲时26岁。

    潘骥烈士
    潘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在第5军随营学校学习。毕业后任排长、连长等职,后因从事革命活动被解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在波阳县警卫团任连长。1930年5月因筹划率部起义事泄被捕,关押于乐平监狱,被判处死刑待决。6月红10军攻克乐平时获救出狱,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10军教导团第1营营长,后任第84团团长,参加了攻打景德镇等重要战役。1931年1月任闽北红军独立团团长。5月在福建崇安作战时牺牲,时年35岁。

    潘一福烈士
    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县人。学徒出身,1929年参加革命,从事地方工作。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先后在红1军、红4军12师36团当战士。1932年调入红25军75师225团2营4连当文书。后调任225团政治处宣传委员、红75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鄂豫皖根据地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斗争。随军南下蕲(春)、黄(梅)、广(济)地区,在黄安、商潢、潢光、苏家埠战役中,屡建功绩。1932年6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在霍邱作战时牺牲,时年21岁。

    潘月明烈士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阳新县人。早年家庭贫苦,从小在煤窑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约煤矿工人成立工会,常去参加开会。后参加了海口农民军。1927年5月任七约山农民协会委员会会长。1928年在煤矿区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任七约赤卫队队长。1929年七约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金龙区赤卫纵队七约大队大队长。不久改任纵队鼓动部长。1930年7月率30多名赤卫队骨干参加红3师第7团,任2营4连副政治指导员,8月任营副政治教导员。1931年红3师三个团的建制建成后,任红9团副政治委员。7月在木石港玉岭山战斗中,胜利地完成了歼敌任务。战后任红3师政治委员,主持新兵思想政治工作。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与敌作战,不幸牺牲,时年28岁。

    潘心元将军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员,化名彭清泉。湖南省浏阳县人。1920年考入长沙岳云中学读书,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6月经夏明翰、田波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时期,1924年以小学教师身份作掩护,开展革命工作,同年冬在浏阳北乡建立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27年2月又在浏阳建立了济阳工农武装——浏阳工农义勇军,并兼任党代表。4、5月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支持毛泽东等提出的武装工农的主张。8月31日参加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的地方党组织和军负现人会议,按照中共关于举行秋收暴动的指示,作了起义的部署。浏阳工农义勇军被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3团,兼任团党代表。会后与毛泽东同赴铜鼓,直接指挥第3团的战斗。到达济阳境内的张坊时,遭到十几个“团防局”团丁的拦截。他勇敢机智地掩护毛泽东脱险,自己被敌人抓住 ,在被押解去浏阳县城途中,机敏脱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9日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3团党代表。15日第3团攻克浏阳县城,遭到敌军的包围,部队被打散,经与党联系,返回浏醴平地区继续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任湘东特委副书记,同年冬调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农民部长,专门负责农运工作。1929年在上海党中央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被中央任命为中央巡视员。1930年2月7日被派回江西,当选为红4、5、6军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总前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红3军代理政治委员,红4军政治委员,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迫害,半年多未被分配工作。1930年8月下旬,在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周恩来的干预下恢复工作,被中央派到浙南视察,帮助整顿浙南特委和红13军组织,发展红13军队伍。巡视了瑞安、温州、海门(今椒江区)等地,调查了浙南党组织和红13军的情况后,于9月下旬到上海,向党中央写了《关于浙南的党务工作困难情况》的报告,对发展浙南地区的党务工作和建立敌后根据地,结束李立三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起了重大作用。被党中央任命为红13军政治委员,再次被派往浙南工作。10月19日到温州,与浙南特委书记王国祯一起,召开了浙南特委紧急会议,决定红13军2团会合黄岩、临海游击队,发起攻打玉环、温岭、黄岩等县城。会后偕同浙南特委委员、第2团政委赵胜来玉环县苔山岛,帮助二团整顿。为2团开展海上游击斗争建立营地。到达苔山岛后,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创办夜校。宣传革命道理,训练部队,并争取伙苔山乡乡长改邪归正、投身革命。12月上旬接上级通知,从玉环县苔山岛坐船去温州参加特委会议,与前往温州治病的2团1战士同行。因奸人告发,两人在乐清湾九眼港洋面遭到拦截,与该战士在芦浦分水山惨遭枪杀,时年仅27岁。
    潘心元牺牲后,红13军2团领导即派战士从分水山抢回尸体,第二天在苔山兴行了简朴而隆重的追悼会,并把烈士安葬在苔山岛的最高处。党中央得知消息,向全党发了悼念文告,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为烈士举行了一次的秘密追悼会。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和生平事迹先后载入《中国革命英名录》、《中共党史人物传》和《红军将领传》。苔山岛的潘心元烈士墓,已于1995年重新修葺,并被于浙江省玉环县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潘世雅烈士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苍南县五凤乡上村人。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在福鼎黄仁加入赤卫队,任交通员。1935年后历任鼎平上东区、藻溪区肃反队长。1936年任鼎平游击队队长兼指导员,先后率队在浙闽边区与敌战斗十余次。1937年2月率队参加红军挺军师在泰顺峰文训练,受敌军包围,突围后仅剩6人,到马站南关岛山洞中隐蔽。又因叛徒告密,19日与妻子王玉英同时被捕。敌人施用各种酷刑始终没能从他口中得到红军的消息,转而想从他妻子王玉英口中获得,王玉英毅然剪断自己的舌头。28日敌人将潘世雅押到桥墩溪滩,将他手脚砍断,全身烧上煤油烧死,牺牲时34岁。

    潘永阶烈士
    潘永阶(1910-1934),湖北省大悟县人。1930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受进步思想影响,毅然参加革命,后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等职。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长期转战于大别山区,参加过保卫鄂豫皖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随军西征到达四川后,任红军某部副团长。1934年在通江与敌作战中,率部奋力抗击敌人,遭到敌军大部队的反击,身负重伤,英勇牺牲,时年24岁。

    潘幼卿烈士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红9军25师副师长等职。1933年8月,率红9军25五师74团在攻打仪陇战斗中,以小的代价突破敌人的坚固防线,歼敌200余人,缴枪200余支,俘敌数十人,为营渠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在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率部参加了仪南、营渠、宣达三大战役。1935年1月,在四川广昭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牺牲,时年23岁。

    潘兆麟烈士
    潘兆麟(1907-1931.8.9),湖北省兴山县人。早年因家境清贫,勉强读完高等小学堂,到古夫许成商店当学徒。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到秭归县天生煤矿公司当店员。1927年初,在大革命高潮时,兴山籍在外求学的知识青年刘子和、白海泉、徐大孝等从省党务干部学校毕业后,回县筹建县党部,宣传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经白海泉、钱文林介绍,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组建了中共兴山县委,任了县委宣传委员,领导平邑口一带发展党组织和武装建设工作。迅速建起了平邑口区委会,发展党员25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秋,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中共巴兴归县委会成立,当选为宣传委员,积极开展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同年10月1日,反动县长万日藩勾结国民党宜昌正规军罗少波连,伙同金泰和和地方团防,共1000余人,大肆围捕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破坏党群组织,革命力量受到摧残。县委书记张华甫在转移途中被捕牺牲后,率兴山县的游击武装转移到巴东,与黄大鹏会合,组成了鄂西游击大队,游击在巴兴归三县边界,沉重地打击了敌人,保存了自己。1930年5月17日,刘子泉、黄大鹏率鄂西游击大队首次攻克兴山县城,参加了战斗。战斗中不畏艰险,英勇杀敌,部队回师滩坪休整,根据鄂西特委指示,鄂西游击大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49师,任政治部主任。9月15日,第二次攻打兴山县城,率领战士冲锋陷阵,攻入东门城角,一枪击毙保卫团3中队队长郑立三,余敌狼狈溃逃。入城后带领政治部的同志张贴标语,宣传红军是肃清社会乱源的人民军队。10月又参加和领导了第三次攻克兴山县城的战斗。回师在滩坪、深渡河一带,没收了邱、吴、严、陈当地四大家族的部分财产,分给了穷苦百姓。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组织政治部的人员编写歌曲在红军中教唱、演出,以鼓舞红军士气,在战场上英勇杀敌。1931年4月1日,贺龙率红3军从长阳出发北上,长驱直入巴东,挥师东进秭归、兴山,一路势如破竹。在巴东过江后,贺龙接见了巴兴归苏区负责人胡云本、宋文明和他,听取了汇报,并代表红3军前委将49师改编为红3军教导第2师,任命黄大鹏为师长,涂美中为政委,周英为参谋长,他为政治部主任。为了保证红军东下洪湖,教导2师奉命留下牵制敌人,与敌周旋于兴山、巴东、房县一带,多次粉碎敌人“围剿”,击溃了盘踞在巴兴归地区长达半年之久的川军戴天明部一个旅。5月初教导2师在兴房边界遭敌“追剿”,部分人员冲出重围,东下洪湖找主力,另外部分与敌鏖战数十次,两次突围未成。受县委派遣,冒险越过敌人层层封锁线,取道巴东,返回兴山县平邑口,重建革命队伍。在平邑口,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在农户楼上研制炸弹,被叛徒朱正品出卖,于8月被捕。当天被押到兴山县城。敌人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9日在赴刑场途中沿街高唱《国际歌》,高呼:“打倒新军阀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他被刽子手刘洪依惨无人道地剖腹,挖出了心肝,壮烈牺牲,时年24岁。

    潘寿德烈士
    潘寿德(1900-1931),河南省新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受农民土地革命运动的影响,向往革命。1928年10月,参加弦南革命红学会。192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7月1日,配合红军主力攻克白沙关。11月编入弦南赤卫队,任分队长。组织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打击反动地主武装。1930年7月,任光山县独立师2团连长。8月15日提升为营长。配合红军主力粉碎了第一次反革命“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1931年2月在攻克新集的战斗中,身先士卒,冲进城内,与敌人白刃厮杀,荣立二等战功,并提升为团长。3月,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反革命“围剿”。率部对国民党进犯之敌第30、31师不断进行侧击、尾击和袭扰,使之不敢久停。随后攻克多处地主围寨,给反动民团以有力打击。同年底,因抵制张国焘“极左”错误路线,惨遭杀害于光山县徐畈。
    1952年,党和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潘克忠烈士
    潘克忠(1882-192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作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参加黄安县赤卫军,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
    1929年的一天,赤卫军领导正在他家开会,他担负放哨任务。不料进剿的敌人突然包围了潘家河村,见敌人冲到自己家门口,给室内开会的人送信已来不及,便机智地与敌人大吵大闹进行周旋,以掩护同志们撤走。敌人发现他的意图后,猛地向他冲来,他竭尽全力,几次将敌打退。赤卫军领导从后门安全撤走了,敌将他捉住捆绑起来,用刀砍断手脚,然后开枪扫射,当场英勇牺牲,时年47岁。

    潘伯成烈士
    潘伯成(1908-1934.11),福建省福安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参加秘密游击队,在家乡发动群众,组建贫农团,开展抗捐抗税斗争,并参加了中共福安县委发动的“兰田暴动”和攻打溪尾民团等战斗。1933年后,先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游击第1支队班长、政治委员。1934年1月率领第1支队参加著名的“赛岐暴动”、“兰田缴枪”。不久,闽东工农红军第2独立团成立,历任排长、连长。同年6月闽东独立团扩编为3个营,任1营营长,作战英勇,多次立功。同年9月底,闽东工农红军独立师成立,任第2团团长。11月在收复闽东苏区首府柏柱洋战斗中,率2团攻打溪柄,当部队遭到敌人交叉火力夹攻时,高擎战旗,身先士卒,猛冲敌阵,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

    潘忠汝烈士
    潘忠汝(1906-1927),原名潘汝庭,湖北省黄陂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15年入私塾读书。1918年后转入本县高小继续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考进由共产党人董必武、陈潭秋等创办的武汉中学学习。1925年积极参加“五·卅”运动,宣传革命思想,成为学校里的活跃分子之一。1926年中学毕业后到广州,考入黄埔军官学校。1927年夏于军校毕业后,被党派到黄安县担任公安局军事教练。7月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和郑位三等抵制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粉碎了国民党收编劝降的阴谋,完整地保存了黄安的革命武装,为后来开展武装斗争奠定了基础。7月下旬奉中共黄安县委指示,到武汉寻找上级党组织。后遵党指示留在黄安坚持斗争,任黄安农民自卫军大队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率黄安农民自卫军,粉碎了麻城农民自卫军中旧军官熊振翼等发动的叛变,后兼任麻城县农民自卫军大队长,统率黄安、麻城两县的革命武装。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共黄安、麻城县委决定共同行动,实施武装暴动的计划。率黄麻两县农民自卫军驻防鄂豫边界,阻击河南光山反动红枪会的多次进攻,保证县委“九月暴动”计划的顺利进行。10月下旬鄂东特委成立,并重组了中共黄安县委,担任县委委员。11月3日中共鄂东特委召开黄、麻两县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成立黄麻起义指挥部,任总指挥。13日举行黄麻起义,次日夺取黄安县城。18日成立黄安县农民政府和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任鄂东军总指挥兼第一路(由黄安县农民自卫军编成)司令。同年12月5日遭敌围攻,率部由黄安突围,先后六次杀进城门,7次护送战士们冲出突围。大腿负伤后,仍坐着指挥战斗,接着又背部、腹部中弹,肠子冒出来仍在向敌人射击。最后因伤势过重,被战友们抬出城门后壮烈殉职,时年21岁。

    潘河瑜烈士
    潘河瑜(1901-1932.1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积极参与组建七里区防务会,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任中国工农红军手枪队队长。在反敌三次“会剿”的斗争中,勇猛顽强,后升任红4军第10师28团1营营长。敌人对鄂豫皖进行“围剿”时,带领全营,先后在黄安、商潢、苏家埠、湟光四大战役中歼敌数千,受到军部的嘉奖。后升任红4军第10师28团团长。1932年10月随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川陕,途经枣阳时,遭敌重兵围追堵截,率领全团指战员与敌激战,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1岁。

    潘荣初烈士
    潘荣初(1902-1931),安徽省金寨县人。出生豪门家庭。1925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学读书时参加革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变卖部分田产,在家乡白塔畈小街上开设“天元公”商店,作为革命联络点,筹措革命经费,购买武器,准备武装暴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2月和汪映西率领农民武装300多人,夜袭王家老楼,在内应的配合下,一举攻破水圩子。同时率队挺进白塔畈伪警备营,收缴王子敬全部枪支弹药和财产,取得了白塔畈武装暴动胜利。后被调到皖西道区工作。1931年任中国工农红军某营政治委员,后在作战中英勇牺牲,时年29岁。

    潘遐林烈士
    潘遐林(1909-1929.4),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期当过学徒。192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以做裁缝为掩护,宣传革命主张,发动农民革命,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农民协会。11月带领农民自卫队参加“黄麻起义”。起义胜利后参加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12月黄安县城失守后,随部队转战到黄陂木兰山进行游击战争。1928年7月,第7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1师,任1大队(91团)大队长。1929年4月率部在黄安县华河戚家湾与敌作战中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到胜利,后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时年20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6#
发表于 2008-11-26 20:55:10 |只看该作者
【中国共产党潘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潘丽烈士
    潘丽(——-1928),女,江西省寻乌县人。1927年在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毕业于赣州江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中共寻乌县支部委员;1928年1月任中共寻乌特别区委书记寻乌临时县委书记。1928年3月领导寻乌暴动,并负责吉潭方面的暴动指挥工作,暴动失败后,在突围时被捕牺牲。

    潘琰烈士
    潘琰(1915.10.17-1945.12.1),女,江苏省徐州市人。早年入徐州立达中学、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投笔从戎,参加第五战区战地服务团,冒着枪林弹雨投入战地救护工作。1939年春随团到达湖北省建始。不久入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任中共女师地下支部宣传委员。多次组织“女师”学生游行示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为“女师”地下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40年夏,遵照组织决定,离开女师疏散隐蔽,先后在恩施、重庆参加抗日工作。1941年2月参加农本局手纺人员训练班。1943年根据组织安排,考入昆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参加民主青年同盟工作,创办了一个读书会,为大力宣传马列思想、扩大党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影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参加反内战爱国运动。12月1日,昆明西南联大爆发了“争民主、反内战”的学生爱国运动,国民党当局出动大批军警特务冲进校园,围攻西南联大师生。冲突中被暴徒投掷的手榴弹炸伤,仍奋不顾身,扑救别人,复遭暴徒猛刺,惨烈牺牲,时年30岁。成为“一二·一”惨案死难四烈土之一,系唯一的女性中共党员。

    潘小梅烈士
    潘小梅(1888-1928.1.20),浙江省黄岩县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做长工。秉性刚直,仗义好友,乐于助人,在当地农民中威信很高。1928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2月任洪圹农民协会会长,领导农民开展反土豪劣绅的斗争,并参与创建洪圹农民自卫军,主动向洋墅、洪圹等警察所和缉私营出击,还配合余姚盐民打击庵东商团的反动武装,扩大农民自卫军。1927年4月,国民党右派集中省防军进驻洪圹,通缉农会骨干。转移外地隐蔽,同年秋奉命返洪圹,重振农民自卫军,准备参加省委组织的浙东大暴动。因省委地下交通员被捕,《浙东暴动计划》落入敌手,同年11月19日不幸遭捕,转押杭州“浙江陆军监狱”。
    1928年1月20日在万松岭英勇牺牲,时年40岁。

    潘介棠烈士
    潘介棠(1894-1929.8),湖南省浏阳县人。出生于一个清末秀才之家。1917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1918年弃文从武,考入南京国术研究班,专心学习武术。从国术研究班毕业后,曾拒绝何键的高薪聘请,回到家乡浏阳在金江学校当一名清贫的教员。1921年在夏明翰等人的影响下,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4年执教于长沙衡湘中学,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4年夏受党组织派遣赴湘西保靖县任4县联合中学教员,秘密从事党的工作。1926年回到浏阳任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27年初出任浏阳县教育局局长。利用全县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的机会,大力推行教育改革,在全县各地普遍开办平民夜校、女子职业学校,并规定全县小学一律采用共产党人李六如编写的《平民读本》,以及结合儿童实际和斗争实际的自编教材。同年3月,被推选为浏阳县惩治土豪劣绅特别法庭庭长,参与领导全县惩治土豪劣绅的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马日事变”后,按照中共浏阳县委指示隐蔽转移。化名“剑凝”打入南京政府,担任逆产委员会办事员。1929年1月在南京被捕。不久被押解长沙,关进陆军监狱。面对敌人的威协利诱、严刑拷打,坚贞不屈。1929年8月,被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牺牲时35岁。

    潘丹桂烈士
    潘丹桂(1902-1930.8),湖北省黄梅县人。1922年在黄梅县八角亭小学毕业后,从事乡村教育工作。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3月任中共胡世柏党支部书记,同年秋任中共下西区区委书记。10月黄梅举行秋收起义,率领下西区200余名赤卫队员配合攻打黄梅县城,接着在黄(梅)广(济)边开展“三杀四抗”(即杀土豪劣绅、杀贪官污吏、杀流氓地痞和抗债、抗捐、抗税、抗租)斗争。1928年秋,调往黄广区特委工作,在广济东南地区活动,深入田镇、四望山一带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后任中共广济县委书记。1929年革命处于低潮,化名严师傅在田镇观音庵、马口寺,以做和尚为掩护,领导革命斗争,在庙里主持召开了80余人参加的党的骨干分子会议,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发动反对修建广武路的群众斗争。会后,一面发表反修路宣言,一面发动群众挖路、打汽车。接着,又组织蕲黄广三县的赤卫队3000余人,袭击广济县城(今梅川)。打开城门,烧毁县衙,释放囚犯,缴枪40余支。旋即成立县大队和暴动委员会。1930年春,率部转移到阳新县花犹树整训三个月,接着奉命编入红八军四纵队。同年8月在阳新县一次战斗中牺牲,时年28岁。

    潘文郁烈士
    潘文郁(1906-1935.3.3),湖北省襄阳县人。1922年入湖北省立第二师范学习,深得在该校任教的肖楚女的器重。1923年转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共进中学读书。1925年作为湖北学联的代表,积极参加武汉学联的反帝爱国运动。1925年7月加入中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大革命时期,1925年受中共武汉地委的派遣回襄阳发展国民党党员,组成了鄂北第一个国民党小组。1925年秋,中共武汉地委选派他同胡彦彬、伍修权等11人赴苏联留学。1926年任中共中央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秘书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6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作为指定代表之一,出席会议,并担任大会翻译。不久又在共产国际代表大会上任周恩来的翻译。年底奉命回国,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主持中央宣传部的日常工作,积极参与筹办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任《红旗日报》副主编、《布尔什维克》副主编,先后发表文章40多篇。1930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和王文学等人创办了《新思潮》,先后发表了《中国经济的性质》、《中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其发展及将来》等文章,旗帜鲜明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动力和前途,有力地批驳了以严灵峰、任曙为代表的“动力”派(即托洛茨基派)的反动谬论。同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合并党中央、团中央、全国总工会领导机关,成立“中央总行动委员会”,为14名委员之一。9月24日在上海参加了党的六届三中全会。1931年7月因叛徒出卖,在北平西郊民巷附近文宣公寓秘密接头时被捕,后被保释出狱。先后在北京大学、冯庸大学任教,为北平特科成员,在中央特科的领导下做情报工作。1932年从事《资本论》的翻译工作,坚韧不拔,克服重重困难,翻译了《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两个分册(约40万字),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1934年2月奉命打入国民党豫鄂皖三省剿匪司令部,任张学良的机要秘书。经常为张讲解《资本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同时利用工作之便,积极收集敌人情报,为中共提供了“鄂豫皖剿匪兵力配置图”等绝密文件和资料。同年底,北平地下党组织被破坏,“鄂豫皖剿匪兵力配置图”被敌查获。叛徒供认此图是他转来的,并电告蒋介石。蒋遂下令张学良将他处决。张曾多方加以保护,但遭蒋严厉斥责,多次发电,并亲自派人到武昌监督逮捕了潘文郁。
    1935年3月3日被秘密杀害于武昌徐家棚,牺牲时29岁。

    潘本登烈士
    潘本登(1864-1930.9.4),湖北省广济(今武穴)县大金镇潘秀二垸人。为人正直,不阿权贵,好打抱不平,是一个乐观自得、豪放豁达的贫寒学士。幼时家境小康,读过塾学、经馆。至1886年22岁时,因清政府横征暴敛,家境渐趋贫困,只得辍学,以教私塾糊口。同许多贫苦农民和知识分子来往密切。效法宋关佑,大力支持群众同土豪劣绅作斗争。1927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初秋,共产党员潘丹桂来潘秀二垸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如久困迷雾中盼来了指路人,同潘丹桂谈论黑暗之世道,诉苦难之家常,吐生平之抱负,展社会之理想,真是相见恨晚。此后读《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逐步懂得阶级斗争的道理,树立了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晚,喜不成寐,挥毫写道:“世道沧桑乱似麻,蹉跎日月枉咨嗟。六十除开方四岁,枯木逢春发新芽。”后来党组织分配他担任地下交通员。1928年秋末,广济县委派他送信到芜湖给潘丹桂,这是一项艰险任务,沿江城镇,敌军哨卡重重。他身穿宽长袍,肩背小包襄,脚穿布鞋袜,把信藏在空竹杖里,扮成游学先生步行到武穴,乘坐轮船,不日抵达芜湖。遇到险境,泰然自若地哼上几句小调,巧妙地闯过了十多处敌警的盘查,终于把信送到。而后又安然无恙地同潘丹桂一道回广济。为传递党的文件,侦察敌情,常披星戴月,跋山涉水,不辞辛劳。东至黄梅,西到薪州,上齐黄梅,下达田镇,到处留下他的脚印。虽60岁开外,一天走百把里,从不叫腰酸腿软。他三襟弟看他这大年纪,又是单身一人,三番五次地劝他:“大哥,你已是六十好几的人,一个人吃饭,还怕饿死了,何必吃那样苦,冒那样的险?”他诙谐地回答:“六十好几,除开六十,我才几岁呢!算什么老?我倒不是怕自己饿死了,是要革命,打倒蒋介石和那些大大小小的土豪劣绅,叫穷人过上好日子。”1930年8月中旬,到乐斯桥侦探“清乡团”情况,不幸被敌情报组逮捕,关押在武穴国民党20军一个团部的牢房里。敌军先用扁担打得他皮开肉绽,后用麻丝一根一根地贴在血痕上。几天后血干了,又一根一根地揭起来。每揭一根,钻心绞痛一阵。可他毫无惧色,从不呻吟,反以血溅敌,吓得敌人十几天不敢审讯。
    1930年9月4日中午在武穴晒谷场,敌人将其杀害,牺牲时66岁。
    潘本登牺牲后,人们在他上衣口袋里找出了他为自己作的一副挽联:
    想当时,战在红区,顺者存,逆者亡,八面威风惊敌胆;
    看今日,身羁囹圄,先受刑,后受戳,一声长笑别人间。

    潘叶迪烈士
    潘叶迪(1903-1935.3),江西省于都县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中共胜利县县委委员、胜利县平安区区委书记、胜利县苏维埃政府工农检查部部长、胜利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3月率胜利县苏机关突围时,作战牺牲,时年32岁。

    潘叶煌烈士
    潘叶煌(1902-1928),江西省寻乌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随同国民政府中央警卫团参加秋收暴动,后奉命返回寻乌开展革命活动,会同古柏等共产党员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同年冬成立中共寻乌县支部委员会,任支部书记。1928年3月参与领导寻乌暴动,与古柏一起负责县城方面暴动的组织工作。暴动失败后率队突围不幸被俘牺牲,时年26岁。

    潘光福烈士
    潘光福(1902-1932.8),安徽省金寨县人。早年因家境贫寒,自幼学习木匠手艺。1929年1月参加红军游击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夏调到商城县一区苏维埃工作。1930年夏调任固始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秋调游击师任团长。红军主力转移后,率100余名战士,隐蔽在固始粘鱼山一带坚持斗争。1932年8月被“剿共”专员梅子朝率部包围,因敌我兵力悬殊,大部壮烈牺牲,余部被俘,惨遭活埋,牺牲时30岁。

    潘刚三烈士
    潘刚三(1904-1931.5.14),山东省安丘县人。1923年,在青岛一家报馆当检字工。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做青运工作。1929年春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打入驻防在莒县、临沂、诸城、安丘等县的杨虎城部,在独立旅当副官。1930年升为17路军总指挥,驻河南省舞阳一带。争取了142师师部手枪队副队长刘绍增,并介绍刘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的一个夜晚,手枪队副队长将180余人的队伍拉出,向鄂豫皖边区开拔。途中被敌人追击、堵截,刘绍增牺牲,起义失败。他也因涉嫌被撤职,成为随军文员。是年秋杨虎城部入陕,独立旅撤销。到陕南汉中财政专员办事处当办事员。1931年5月受中共党组织派遣,赶赴凤翔县,策划敌军一个营起义,12日晚在虢镇召开会议,决定14日凌晨开始行动。不料该营中一连长,将情况密报营长。被敌人扣押,14日在宝鸡城惨遭杀害,时年27岁。

    潘兆銮烈士
    潘兆銮(1908-1932.3),广东省顺德县人。出生于侨工家庭。幼年父母相继去世,由其在日本做工的三叔收为养子,侨居日本。在横滨中华学校读中学期间,正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广为传播之时,开始阅读一些马列著作和有关十月革命的书报,思想开始进步。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年民主革命时期,1919年从日本回国后,受到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在广州参加社会主义研究小组,接触到中国社会的实际,开始立志改造中国社会。1920年在广州铁路南站为司磅员,后来调到事务处当文书,积极投身工人运动。1923年2月以粤汉铁路工会代表身份前往河南郑州参加京汉铁路工会成立大会。1924年初被选为粤汉铁路总工会执行委员兼总秘书。
    大革命时期,1924年国共合作之后,根据党的决定,以个人身份参加了国民党。受中共党组织的委派,担任广州西关工代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国民党广州市10区党部委员兼区分部书记长。1925年调到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当干事。不久又调到国民党广东省党部任组织部干事,并被任命为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南路特别委员会(筹备)主席,前往南路开展工作。同年10月,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成立并担任主席。1926年秋调回广州,担任国民党广州市党部秘书。1927年4月,广东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根据党的指示,转移澳门,联络从广州撤退来港澳的同志。并先后担任中共南方局军事委员会和肃反委员会秘书,并主办党的机关报《南风》,撰写文章,揭露敌人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广州起义前夕,负责筹集物资弹药款项的后勤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州起义失败后,1928年东渡日本,与中共东京总支部取得联系,后来被派到横滨秘密成立了中共横滨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1929年底从日本回到中山县三乡平岚小学,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进行革命活动。1930年夏去香港向组织汇报工作。被坏人发觉,跟踪到中山县向敌人告密,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在石岐监狱,后转移到广州市仓边监狱。在狱中继续领导难友们与敌人作斗争。国民党反动派见其英勇不屈,终于下了毒手,判处他死刑。1932年3月,在广州红花岗壮烈牺牲,时年24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烈士的遗骸迁葬于广州市银河公墓。

    潘庆由烈士
    潘庆由(——-1933.7),朝鲜族,松江省(今属黑龙江省)宁安县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9月前任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同年末受满洲省委指派,到宁安召开中共宁安县委工作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抗日救国的指示。1932年1月,中共宁安县中心委员会成立,任书记,领导宁安、穆棱、东宁、密山等县的抗日斗争。1932年6月,宁安中心县委迁至穆棱县下城子,改称绥宁中心县委员会,仍任书记。领导中共穆棱县委,动员青壮年参军,从救国军中选拔一批士兵,重新恢复第二补充团。同年11月,在兴隆召开部队党员干部会议,决定李延禄所部第一补充团脱离救国军,以第一、二补充团为基础,改编成党直接领导的工农抗日游击大队。1933年5月,任中共吉东局组织部部长,6月到珲春县大荒沟召开东满工作会议,传达满洲省委扩大会议精神。7月被叛徒杀害。

    潘异凡烈士
    潘异凡(1903-1931),广西省武宣县人。1925年中学肄业后,投身于农民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被选为该县东乡区农民协会筹委成员之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任中共武宣县党支部书记。1928年夏调任中共容县县委书记。曾有一段时间,因上级领导机关遭敌破坏,县委与上级失去联系,但仍能艰苦地坚持斗争。1931年春,在容县县城不幸被敌逮捕。十几天后,在新北街较场,惨遭敌人杀害,时年28岁。

    潘承银烈士
    潘承银(1901-1932.9),安徽省霍山县人。幼读私塾,后给地主放牛当长工,家境极为贫苦。1927年春,秘密加入农民协会。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在柳塘冲发动农会,吸收党员,宣传革命,同年冬成立柳塘冲乡苏维埃政府,任乡苏维埃执行委员。1930年随红军退却到河西,经闻家店、百道河、麒麟湾、牛食畈、双城等地,于年底打回诸佛庵。同年5月任霍山县苏维埃赤卫队指导员,负责防护戴家河一带河沿。不久,任皖西北道区苏维埃常务委员会委员。1931年春分工回霍山帮助工作。1932年随军转战于皖西、鄂东一带。9月在湖北英山扬柳湾作战时牺牲,时年31岁。

    潘细伢烈士
    潘细伢(1906-1930.11),湖北省广济(今武穴)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任复兴区始觉庵乡苏维埃肃反委员会委员,同年10月23日与7人在潘家垸开会,被敌人包围逮捕。在押往石佛寺附近的河坝时,他一声命令:“冲啊”,8个人一齐挣脱绳索,踢倒敌人,平安脱险。之后又同20余人深夜偷袭了田镇伪盐税所,攻打过梅川县政府及民团老巢六村。1930年11月,国民党13师进犯大金地区,在胡大垸被敌军包围在一间民房里。突围时手持大刀,坚守大门旁,敌人不敢进房,叫嚣放火烧房。他听了自知不能脱险,还会连累群众,高喊:“老子在这里,你们来捉吧,想活捉俺不可能!”朝自己颈上砍了一刀,昏死在地,落入敌手,关在石佛寺夏家垸祠堂里,受尽敌人的毒刑。最后又把他绑在一棵大树上,刽子手问他:“你杀了多少人?”他说:“杀了九十九,可惜,若是杀了你,就凑一百。”刽子手恼羞成怒,用刀一块一块割下他身上的肉,塞进他的口里。他没有哼一声,把肉吐出来,高喊“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24岁。

    潘宪甫烈士
    潘宪甫(1900-1932.9),广西省奉议(今田阳)县人。早年在百色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到奉议县府当职员。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1925年冬与黄治峰等组织革命青年同盟会,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初,协助黄治峰筹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任讲习所教员。1927年2月,当选为奉议县农民协会委员。同年8月,参与领导奉议仑圩暴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任中共奉议县特支书记。1929年8月任奉议县县长。同年12月,参加百色起义,当选为奉议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北上后,国民党反动军队联合地方武装疯狂“围剿”右江革命根据地,他率领苏维埃政府人员及农民赤卫军退入山区打游击。由于长期饥寒交迫,积劳成疾,于1932年9月在百曼山中病逝,时年32岁。

    潘鸿顺烈士
    潘鸿顺(1897-1930.12.22),江苏省金坛县人。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穷困的生活使他不能上学读书,六、七岁时就开始跟随父母参加农业主产劳动。10多岁时受《水浒》故事的影响,与同村伙伴王金寿、王义隆结拜为兄弟,发誓学“梁山英雄”劫富济贫。1926年4月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受到大革命浪潮的教育和推动,走上了新的革命道路。1927年2月,在中共金坛独立支部的领导下,参加了以国民党名义开展的革命活动。不久,金坛县农民运动协会成立,任委员,并担任金坛县农民纠察队副队长。与王义隆、王金寿发动、组织农民,使白塔地区的“农协”会员发展到6000余人,纠察队发展到100多人。3月在白塔地区开展反对土豪劣绅斗争,焚烧田契、借据、字约,斗争反动地主劣绅。当北伐军向京沪铁路一线进军时,他们发动农民挖掘铁路,堵截军阀军队北逃。同时张贴标语,欢迎北伐军。“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转移到外乡隐蔽活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4月中共金坛县委成立,当选为县委委员,并兼任中共管庄支部书记,继续领导农民运动。1929年4月县委决定打击清培桥土豪陈梧刚,夺取枪支壮大农民武装,准备暴动。率领农民用原始武器,冲进陈家宅院,捉住陈梧刚,缴手枪1支和金银等。5月初,计划发动白塔农民暴动,不料事泄,镇江、丹阳、金坛的国民党军警出动镇压,暴动夭折,与王义隆、王金寿等一起被捕。虽受严刑逼供,拒不供认,又查无实据。经党组织营救,9月出狱。陈梧刚收买一叛徒,又用重金勾结国民党军政当局,1930年9月再次将其逮捕。在狱中,遭各种严刑拷打,坚不吐实。反动当局将其判处死刑。12月22日英勇就义,时年33岁。临刑前,不断高呼:“打倒土豪劣绅”、“打倒新军阀”、“共产党万岁”等口号。

    潘漠华烈士
    潘漠华(1902-1934.12.24),浙江省宣平(今属武义)县人。早年曾入宣平县立师范讲习所学习,毕业后在家乡任教。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20年考入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喜读新书报刊,开始尝试白话文描写农民生活的小说和新体诗创作。1921年与柔石等发起组织新文学团体“晨光社”。1922年与应修人等成立了“湖畔诗社”,在该社出版的诗集《湖畔》、《春的歌集》中,收入他的新体诗68首。1924年8月考入北京大学学习,积极参加“五·卅”运动等爱国斗争。1926年加底受党组织派遣,赴武汉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36军2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后,回到杭州,参加中共浙江省委地下工作。向省委建议并具体帮助,在宣平建立了第一个中共党支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在杭州被捕。经营救出狱后,避居宣平冷泉岩,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建立基层组织,开展农民运动。1928年冬到达上海,辗转于厦门、开封和沧州等地,以教师职业为掩护,进行革命宣传、发展建立党的组织等地下活动。1930年3月到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代表中国自由大同盟致祝词。不久返回北京,积极联络进步作家、教师和学生,于同年10月发起成立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当选为北方“左联”执行委员、中共党团负责人,并先后担任过三届北方“左联”的负责人。在白色恐怖下,担负繁重的文化工作和组织各种集会,开展示威游行、演讲宣传等抗日救亡和反对国民党法西斯暴政的斗争。并为“左联”几种刊物征集材料、写文章、编辑发行等。他认真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广泛联系文化界人士,组织成立了北京“社联”、“教联”、“美联”等党的外围团体,日以继夜地在青年和知识分子中开展党的工作。1931年8月1日,在参加纪念“八一国际反战日”示威游行时又被捕,遭受敌人的酷刑拷打,被辣椒水灌得口、鼻、耳都喷出血水,昏死过去。而以惊人的毅力,熬住酷刑的摧残,始终不吐露一点真情。出狱后,受中共河北省委委派,于1932年冬赴中共天津市委,任市委宣传部长。1933年6月,赴张家口加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同盟军机关报《老百姓报》编辑。同年12月,在天津领导北方“左联”时再次被捕,关押于国民党天津市党部特务队。在被捕的一刹那间,撤掉了旅馆门上的安全信号,保护了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安全。敌人晚上对他严刑逼供,白天又把他押回旅馆作“钓饵”,妄图诱捕中共地下党同志,均一无所获。被判刑后,转囚于河北省第一监狱。抱定牺牲的决心,对战友说:“我是被叛徒出卖的,反动派是不会放过我的”。敌人的酷刑摧残,使他身患重病,但革命意志毫不动摇,仍千方百计传信给党组织,报告狱中斗争情况和叛变者的姓名,尽力使党减少损失。为了抗议监狱当局的虐待,与难友一起进行了三次绝食斗争。
    1934年12月24日,在第三次绝食斗争中为革命献身,时年32岁。生前创作的短篇小说,编为《雨点集》(1930年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翻译出版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长篇小说《沙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有《漠华集》、《应修人潘漠华选集》等。

    潘疆爪烈士
    潘疆爪(1894-1928.5.19),湖南省醴陵县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少时从县立中学毕业后,考取长沙法政专门学校。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年民主革命时期,1921年从长沙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回乡,执教于本村小学。1922年转到醴陵西乡栗山坝的开元学校任教,与进步教师一道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
    大革命时期,1924年曾一度赴桂东县任法官,在审理积案中,惩办过当地一名大劣绅。1925年9月回开元学校任教。1926年2月任醴陵南乡联立高等小学校校长,同时兼任国民党醴陵东富区分部书记长,积极支持中共东富支部在农民中开展的革命活动。并举办农民夜校,亲自讲课。9月当选为国民党醴陵县党部执行委员。不久任湘东农民运动总监,后代理县长。忠实执行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大力支持工农运动。1927年2月任醴陵“讨罗军事委员会”指挥,调集工农武装1万多人,配合攸县、茶陵的农民武装攻打了湘东保安司令、屠杀农会骨干的罗定。4月率领工人纠察队黑夜赶走本县万岩寺,镇压了几名杀害当地小学教师、乡农协执委并打伤农民代表多人的土豪劣绅及其帮凶。“马日事变”后,毅然脱离镇压革命的国民党政府,出任醴陵、萍乡、攸县、茶陵农军与安源工人纠察队组成的“湘东赣西工农义勇军”总司令。率部向长沙进军,在易家湾首战告捷。旋奉令撤退,和其他领导人率领部分战士转移到安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9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任中共醴陵县委委员。1928年1月至2月,任醴陵农军攻城总指挥,发起“年关暴动”,并率工农武装两次攻打县城。后在农村开展反“清乡”斗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曾在醴陵南乡建立了5个区和35个苏维埃政府,开展了土地革命。同年4月,国民党两个师纠合挨户团等地方反动武装血洗醴陵苏区时,因叛徒出卖,与儿子同时被捕。后被押解长沙。在16岁的儿子惨遭屠杀和自己多次受刑的情况下,始终只说三句话:“我是潘疆爪。我是共产党员。我是围攻长沙时醴陵等县义勇军的总司令!”
    1928年5月19日,被杀害于长沙,时年34岁。敌人押着他在长沙街头示众时,仍沿途宣传革命。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7#
发表于 2008-11-26 20:55:28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潘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潘岳副局长
    潘岳(1960.4-——),江苏省南京市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
    1976年-1982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38集团军、铁道兵第13师服役;1982年-1986年,任《经济日报》资料员、《中国环境报》记者组组长;1986年-1988年,任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局研究室副主任兼机关团委书书记;1988年2月-1988年12月,任北京房山区委外联处处长兼外经委副主任;1988年12月-1989年12月,任《中国技术监督报》社副总编辑;1989年12月-1993年2月,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1993年2月-1994年5月,任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5月-1998年3月,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1998年3月-2000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中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党组成员;2000年1月-2003年3月,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党组成员;2003年3月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中共国家环保总局党组成员。著有长诗《长城大风歌》,辑有《潘岳诗文选》,散文《攀越雪山》、《托起草原》等。

    潘汉年副市长
    潘汉年(1906-1977),江苏省宜兴县归径乡在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早年在和桥彭城中学和武进延陵公学读中学。1922年到宜兴县城励进社小任教。1923年一些诗作和论文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和《时事新报》上发表,在文化界初露锋芒。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卓越的统一战线领导人。
    大革命时期,1924年秋到无锡国学专修馆学习,加入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5年参加了“五·卅”反帝运动。1926年后在南昌、武汉等地任《革命军日报》总编辑、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以后被派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化活动,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29年10月,代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集论战双方及有关人员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停止论争的意见,进行“左联”的筹建工作,在“左联”及不久后成立的左翼文化总同盟中任中共党组书记。1931年4月起调任中央特科二科科长,成为中共中央特科委员会的领导成员之一。在周恩来等的领导下,在保卫驻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同志的安全,组织护送党中央主要领导人转移到苏区,联络国内国际知名人士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33年赴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赣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等职。红军长征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部长。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被派往苏联作联络工作。1936年奉命参加中共驻苏代表团与国民党驻苏大使馆关于合作抗日的谈判。回国后作为中共正式代表去南京,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为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做了大量工作,还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宋庆龄建立了联系,取得了宋庆龄对中共各项工作的配合和协助。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上海办事处主任、上海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参与了地下工作的恢复和整顿。1939年奉命到港、沪领导建立新的情报机关,开展对敌隐蔽斗争。1940年秋在上海建立秘密电台,并采用了一些特殊方法为党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情报。1943年开辟了两条由上海通向解放区的秘密交通线,保证了上海和抗日根据地之间人员和物资的安全输送。这年秋,种种迹象表明日军有“扫荡”淮南根据地的可能,为通过汪伪特工李士群试探情况,却被李诱骗到南京与汪精卫见面(事后又因种种原因未向党中央汇报,以致酿成1955年的冤案)。1945年出席延安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组织20多批共350余名爱国民主人士秘密离开香港,转赴东北或华北解放区。1949年5月,随解放军进驻上海,担任军事管制委员会秘书长,协助军管会主任陈毅胜利完成了接管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了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委第三书记、副市长等职。积极协助陈毅市长,领导上海人民,在战胜美蒋封锁,恢复生产,改造旧上海,镇压反革命,开展对民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工作,进行“三反”、“五反”等重大任务中,坚持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广泛团结群众,勋劳卓著。1955年3月赴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4月3日,因所谓“内奸”问题被捕,后被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但不久即被假释,与董惠一起被安置在北京团和农场。“文革”初期被重新收监,关押在北京秦城监狱。1972年被永远开除出党,改判无期徒刑。1975年5月和董惠被送到湖南省公安厅米江茶场劳动改造。
    1977年4月14日在湖南含冤病逝,终年71岁。潘汉年蒙罹如此重大的冤枉,但始终对平反昭雪抱有希望,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堪叹莫须有,一脉贯古今,沉冤二十载,何日见清明?”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对潘汉年一案进行了全面复查。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使潘汉年27年的沉冤得到平反昭雪。

    潘贵玉副主任
    潘贵玉(1946.8.9-——),女,湖南省安乡县人。1965年在安乡县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文化学历。
    1970年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1972年任湖南长沙市二中教师,先后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坛新秀。1983年后,历任长沙市教育局局长助理,12月任长沙市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1984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进中央委员会委员。1984年8月任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8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进湖南省委第二届副主任委员。1991年任湖南省省长助理。1992年以后,任民进湖南省委主任委员。1993年1月在湖南省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7年12月当选为民进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2003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是第八届、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

    潘震亚副部长
    潘震亚(1889.6.29-1978.5.22),原名潘瑞荣,字震亚,号树庸,别号髯公,笔名胃公。江西省南城县新丰镇汾水村人。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考入江西法政专门学校法律科学习,兼南昌《江西民报》馆担任校对,1916年毕业。192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失去组织联系。1962年12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重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民主革命时期,1916年10月后任江西《民报》编辑,《新共和报》总编辑,兼任律师。同时兼任上海《时报》、《申报》、《新闻报》的南昌特约通讯员。1918年起任北京政府众议院秘书,国会非常会议秘书,北京政府大理院推事兼司法行政处主任,《革新评论》编辑。1920年先后担任国会非常会议秘书、大理院推事等职。曾接受林伯渠的建议,在报上宣传反封建、反压迫意识,提倡妇女解放。1922年起任江西省高等法院院长、赣东善后委员会委员长。
    大革命时期,1924年初参加国民党一大,任一大会议秘书处议事科科长。6月经共产党员李合林介绍,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认识了周恩来、浑代英等人。在共产党人的教育和影响下,逐渐由追求自由民主转为向往共产主义。1926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司法行政委员会秘书。司法部第一处、第二处处长,司法部法官政治党务训练班主任,广州国民政府惩吏院委员,军事委员会革命军事裁判所庭长。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司法处处长。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赴上海,执行律师业务。先后兼任上海法学院、文化学院、中国公学、华南学院、复旦大学及上海法政学院法律系教授。先后结识了不少进步人士和中共地下党员,自觉接受中共党的领导,参与中共所领导的各项革命活动。多次以律师身份为被捕的中共地下党员出庭辩护,配合党组织进行营救工作。在经济上,也经常资助中共地下组织党员。还不时通过胡愈之向中共反映一些政治、军事方面的情报。1934年发起成立上海各界救国会,出任常务委员会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随复旦大学迁重庆北磅,几经周折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仍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支持民主学生运动,营救爱国进步人士。
    解放战争时期,坚决拥护中共关于废止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斗争。1946年秋随复旦大学回到上海,继续在复旦大学教书和兼办律师业务。积极投身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参加迎接解放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接管复旦大学的领导工作,担任复旦大学校委会常务委员兼法学院院长。1950年10月调任中央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副主任、政务院监察部副部长。1959年调任江西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被选为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8年5月22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9岁。著有《中国法制史》、《刑法各论》、《刑事诉讼法论纲》、《中国继承法论》 、《中国破产法论》、《中国债权法总论》等。他的法学理论,在中国法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在国际学术界赢得很高声誉。

    潘震宙副部长
    潘震宙(1942.10-——),江苏省武进县湟里镇人。早年就读于湟里镇初级中学、苏州市第二中学。1960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64年参加工作,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中文系助教、中共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秘书。1971年调入江苏省委写作小组工作。1972年到江苏省委宣传部写作组工作。1979年任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期刊《群众》杂志编辑室副主任。1983年9月-1985年7月在是共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学习。1986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1987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90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199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化厅厅长。1996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共文化部党组成员。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8#
发表于 2014-2-8 11:28:48 |只看该作者
哈 谢谢啦 !谢谢分享












深圳办公家具
9#
发表于 2014-11-21 12:42:52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7-6-7 09:03:03 |只看该作者
超碰网站http://t.cn/RSxGOnv












谷谷交易http://gugu.so/?bacc33fa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