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发表于 2008-4-28 01:05:05 |只看该作者
第三讲:漫说“合掌”(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一章/第3节)    “”和“合掌”,是楹联在内涵方面的两大禁忌。上一堂课讲了“隔”,这堂课自然就讲到“合掌”。
   开课之前,请再次领会上堂课讲过的两句话,以调整心态:8 N0 E% _7 ]+ _: l" j

    一、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 U1 {' k1 X% d/ p' h6 J& G# O0 d
    二、上下联,应该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
r) _: \6 [, ~
    既然楹联首先是一个正常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那么我们不妨还是从日常生活语言入手,来认识合掌。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1#
发表于 2008-4-28 00:57:03 |只看该作者
关联性包含的因素很多,比如:立意的关联、场景的和谐、语气的承接等等。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们将一一展开来讲,这一课,算是先让大家了解一下定义,打一个基础。另外,掌握这一部分的关键,是大家在实践中不断矫正自己的意识,改变固有的思维习惯。因此,我也不必多讲,把重点放在大家的实战练习上。
作业如下:! J1 @3 X& S* a: v$ r3 C
/ R) W1 g% h1 e6 q- N6 b- D+ S* w
        一、“关联性”专项训练题五个(这次有意加大了力度)。; t8 X. D- }  ]


                  a   一卷西风堆稻浪(出句:杜撰)/ _/ X! L2 W% A, M% a
# q( A9 w: B9 w; o
                  b   尘心同露淡   (出句:一叶南飞)* h& S% W: N  U. u
0 P1 [$ a4 X7 ?1 x
                  c    又见菊花如故友 (出句:樵夫)
                 d   布谷声中春隐去 (出句:秋阳)  F2 @* n9 o2 U% m2 ?* e

                 e    燕去门空掩      (出句:一叶南飞)# P6 ^) w/ b4 S. H8 `- t* Y
2 B& C5 t8 e7 S
说明:4 u" ~, g7 n( K# p5 x
1、专项训练题,一定要发在专项训练区,并且遵照规定的格式要求(参见http://www.027bbs.org/viewthread.php?tid=529&extra=page%3D1)。否则,会给指导老师的操作带来很多的不便。这次如果有不按格式提交的,恕不指导。(在这下面跟帖的我也假装看不见)
  D  f# R( E6 B3 r
4 [6 R  a: x$ o( c, M! `- W+ x
2、所有的训练题必须在周三以前提交,给指导留出时间,过时不候。9 m. y$ T' t! }
' f, S1 ^. R) k9 B  C, z/ z* @
$ g" }9 @5 L# @. @; |) X8 o" |
3、因为是专项训练,题量又多,对于过关的对句我们就不必加详细评语了,大家只要登录论坛,就可以在短消息中收到过关的通知和简要的评语;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对句帖标题颜色的转换来得知自己的过关情况:紫色为优秀,绿色为过关;橙色为不过关,希望及时回到这里来补课,并补交训练对句。9 ]7 q- s, G2 e2 v0 S! ?+ R% ^' R
1 ?" s. M% S# W# \/ A
   二、“对句练习区”应对出句20个这个属于自我练习,就不作点评了。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0#
发表于 2008-4-28 00:54:30 |只看该作者
二、如何从根本上避免“隔”     要想在实际对句中有效地避免“隔”的毛病,我认为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首先要树立这样两个意识。9 T7 O+ @" r! M" ?! Y

     一、对联作为一门语言艺术,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 P; t# E: |0 Z, s" R

) L" i& _/ _* c8 g" G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人一味注重对联的外在形式,而恰恰忽视了对联的这个本质,以至于舍本逐末。其实,对联首先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只不过是用楹联的特定形式包装了而已。既然是正常人说出来的话,那么就必须首先注意到说话的合理性连贯性,然后才谈得上其它。
h
     二、上下联,应该是一个人连续说出来的两句话。
( T3 X+ q2 w& n
    大家刚刚开始学联时,都没有先接触成联,而是从应对开始,久而久之,就进入了误区,潜意识里,把对句当作是对出句者作出的一种机械反应了。你上联说春,我就对你个夏;你上联说东,我就对你个北。——不是一个人说了两句话,而是两个人在顶牛抬杠。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联本身起源于律诗,是律诗中相互对仗的一组句子。后来,才逐步从诗中分离出来,独立而成一种文体。后来,句式从最初的五言和七言发展到现在的句式多样化,就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成联。从楹联诞生起,上下联就原本是一个人发出的两句话。后来虽然出现一人出句,另一人对句的形式,但本质并没有改变,虽然是另一个人对句,其要求还是要让对句者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来“续话”,而不是另起炉灶、分庭抗礼。
     如果你具备了这两个意识,那么在对句之前你首先让自己站在出句者的立场上去构思,许许多多的关联性问题都会迎韧而解!8 t8 T  ~! A+ U( h, d0 p

            现在,你再用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以前那些不关联的对句,你便会发现,它们从单句来看也许无懈可击,但跟上联合起来一读,便有一种“语无伦次”之感。
    最后再强调一次,树立这两个意识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判断上下联关联性的前提和基础。今后讲到合掌、立意的关联、场景的协调、语气的承接等等方面,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9#
发表于 2008-4-28 00:53:12 |只看该作者
一、关于“隔”的定义     先来说说这个“隔”。
   
% E5 t& \4 K7 ]! ]
     什么是“隔”呢?* M" K6 K5 Q: r* q- z2 l: ]7 K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比如,你在跟我聊天时总共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说:今天的天气不错啊;——接着第二句又说:我的电脑质量没问题
   大家一听,就会觉得这两句话说得没头没脑,后一句跟前一句几乎没有任何逻辑衔接。听到这样的话,我一定会在心里想:你的电脑质量可能没有问题,但你的人脑质量一定有问题!
    其实对联也是一个道理,它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人连接说的两句话。( _& K/ y) V# C* b

S: u
     如果我们把这两句对话当作一副上下联,抛开对仗因素不说,如果从内涵方面来看,那么第二句话所犯的毛病,就是“”。
c; j6 u4 s
    现在大家就明白了,所谓“隔”,也就是上下联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性。. m$ D2 t# x* A# S6 A
" E3 t% Y& \+ l/ P2 ~2 R
    请大家现在进一步地理解一下对联的涵意!所谓“对联”,就既包括“对”,又包括“联”,对,指的是词性、声律等形式上的对称,而这个“联”,指的就是上下联之间的“关联性”。
4 F# i% o  _
     这时,如果我再给“隔”下定义,大家就很好理解了:“对”而不“联”,谓之“隔”。( P1 y1 u- ^, d4 q; g$ b% v
4 j8 V# ]* Z$ C
     大家现在回顾一下自己对过的联,是不是经常“对”而不“联”呢?是不是经常出现“隔”的毛病呢?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8#
发表于 2008-4-28 00:51:56 |只看该作者
第二讲:关于“隔”(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一章/第2节)b) ~- p7 l
      大家好!今天的课题,是关于“”。1 r& g4 P1 Q) e2 q* ?  Q& V( o: c

@1 P4 C# P
     学员中有许多人都对楹联接触时间很长了,想必对这个词汇并不陌生,但是,大多数人对“隔”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上,是非常模糊的,并没有深入地去认识,因此,在实际对联过程中,许多人经常犯“隔”的毛病,并且是犯了还浑然不觉!4 G1 y; ]; U) K0 Q8 ]; `' G' X2 I  ~1 m

  大家一提到楹联的禁忌,首先想到的是声律失误或者对仗不工,其实,这二者,只是楹联在形式方面的禁忌;对于楹联的内涵来说,最明确的禁忌就是“隔”和“合掌”。
  如果把失律和失对比作联的外伤,那么,隔和合掌则相当于联的内伤。3 u8 R. H, F* e2 l, f8 y# y0 f) X; t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7#
发表于 2008-4-12 20:26:15 |只看该作者
作业    一、请大家也运用今天讲过的两个对仗新理念,应对一下这个出句:笛里村乡,风剪炊烟断。这就算是这堂课的专项训练题吧。请把应对发在“专项训练场”,之前请认真阅读发帖规则。

  二、意境联对句练习20句,练习区地址:http://www.027bbs.org/forumdisplay.php?fid=89

最后声明一下:学习靠自觉,无论是听课还是专项训练和作业,校方都不作任何硬性要求!!一切随意!!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6#
发表于 2008-4-12 20:25:42 |只看该作者
三、对仗的底线
     

    所谓对仗的“底线”,就是对“对仗”的最低要求。
  
    我们把握这条底线的意义何在呢?

    我在许多场合都常说,“楹联,是一门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对于楹联来说,格律、关联、意境等等,已经对我们的创作限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而这些条条框框,都是规则使然,无法逾越的,那么,我们只有找到这些规则的最低要求,才能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限度地拓展空间。

    这条底线好比是跨栏比赛的竿尺,你只要刚刚跨过这个竿尺,就算是过关了,剩下力气来,你可以用在速度上,没有必要为了跳得更高而影响了速度!

   同样,你也没有必要为了对得更工整而限制了自己在对联意境方面的超越!

   这条底线,就是整句的成分结构!

   举例:笛里/村乡,风/剪/炊烟/断

    首先断句,划分第一层大结构。
     
   第一分句:笛里--定语,村乡---主语,合起来,是整句的地点状语部分。

   第二分句:风--主语,剪---谓语,炊烟---宾语,断---补语。

   我的对句是:坡前童子,鞭抡落日圆。大家运用上面说过的两个理念看看,这个句子是否合乎对仗的标准呢?是否在对仗的底线之上呢?


  答案是肯定的。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5#
发表于 2008-4-12 20:25:06 |只看该作者
二、走出“对仗必须小类互对”的误区,树立“重整体结构、轻局部结构”的理念。

   什么叫小类互对?小类就是指“意类”,比如:天对地、春对夏、牛对狗等等;什么叫小类互对?就是不但对准了意类,而且非常工整地应对局部的词组结构,比如:蓝天对绿地、初春对盛夏、黄牛对黑狗,大家在初学联时看到的启蒙读物中,大概经常见到这类内容。



   诚然,这样的应对是工整之至的!但是,对联需要这样“极工”吗?否!完全不必要!

   所谓“大工反拙”,这样应对,工则工矣,但不象是文学艺术,而象是文字游戏,徒显刻意、死板!

   何况,楹联的格律限制已经很多,若是在对仗上再这样刻意求工,哪里还有拓展意境的空间和余地?

   难怪许多初学者抱怨工意难以两全,原来,是我们自己误读了对仗的尺度,人为地给自己设置了太多的羁绊,这,何异于作茧自缚?


   我并不是批判“楹联启蒙读物”,事实上,在还未接触过对仗这个概念时,启蒙读物这样引导,很便于初学者在脑海中建立对“对仗”的初步认识。但是,随着楹联水准的提高,这样的引导,就等于误导了!

    那么,正确的对仗理念是什么呢?应该是彻底淡化意类概念,并且。重整体结构、轻局部结构”。

    如果把这个理念运用到对句的整体句子中,前面所说的“流水不能对吃粥、登天等等”,就也不是绝对的了。如果在整体结构对称的情况下,“流水”也不是不可以对成“登天”!

    比如,“登天/非/易事”,在这个句子中,单另看“登天”,这是一个动词性的动宾词组,但是从整句的角度来看呢?

     登天---主语,非---谓语,好汉---宾语。我们便会发现,“登天”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事件,具有了名词性词组的特征。
    那么我可以应对成,“流水/如/更年”,如果不考虑关联性(那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单单从对仗来判断的话,就是成功的!
    由此,我们便可以总结出一条对仗的底线。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4#
发表于 2008-4-12 20:24:32 |只看该作者
一、首先要走出“只顾单字词性,不顾结构”的误区,树立起“结构是判断对仗的第一标准”的理念。

    之所以这样提倡,并不是说要抛开词性不顾。

   
    不可否认,对仗的初始要求,还是针对词性来制定的。但是!词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语境的变化而灵活变化的。我们平常所说的某个词的词性,只是它的常规词性而已。
   
   比如“流水”这个词汇。单看这个“流”字,它的常规词性无疑是动词,但在“流水”这个词组中呢?它的实际含义是“流动的”,是来修饰“水”的,因此,便具备了一种形容词的特。如果我们不管语境,而是一味地以常规词性来以字对字,那么是不是可以对成“吃粥”呢?不同样是名词+动词的组合吗?---显然是不行的。

    所以说,以单字词性来判断是否对仗,是不合理的;所以说,以随时变化的词性来作为衡量对仗的标准,对一个文字感悟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来说,是不容易把握的。

    那么,我们可以在心目中暂时把“单字词性”这个概念淡化掉,而是树立起一个“整体结构”意识。

    仍然拿流水为例。首先确定,流水是一个偏正词组,那么,春光、和风、真情等等偏正词组便都可以成对;相反,喝粥、登天、写诗等等这些单字看起来词性工整的词组,反而整体上是不工整的。

    强调一下,这是针对一个词组来说的,那么我们把这种“结构意识”扩展到整个句子当中呢?那么对仗的尺度就可以进一步地放宽一些了。
  
    这就又涉及到对仗的第二类误区。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3#
发表于 2008-4-12 20:24:00 |只看该作者
本课导语:
正确把握对仗的尺度,首先要走出两大误区,树立两个理念,认准一条底线。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2#
发表于 2008-4-12 20:23:22 |只看该作者
12.4.2008第一讲:如何把握对仗的尺度(中级部分/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大家好!

    开课前,首先请大家再次阅读教学大纲,以了解我们这一节课在学联的道路中所处的进程,做到心中有数!---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有两点必须提前强调一下:
       一、今天所讲的“对仗尺度的把握”,并不是讲对仗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而是对对仗基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我讲这堂课,是建立在大家对“对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已经达到能够熟练运用的基础上的。如果是从未接触过对仗概念的学员,建议先请自修过基本知识后再来听课。(此帖常挂,永不失效)
   二、讲这一堂课的目的,不是给大家在对联过程中制造更多的束缚,而恰恰相反,
是为了让大家摆脱那些不必要的束缚,以极大地拓宽在对句时遣词造句的空间!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