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胡杨 中级会员
西风胡杨 发表于 2008-3-4 20:30:50

《联苑百花奇观》

潘 国 璋 著

导游对联风景

序 一

  好的导游,是善于“引人入胜”的;或者有策划能力,设计最佳路线,安排全面计划,归纳旅游资源,展现文化品位;或者有知识水平,在固定的导游词之外,介绍丰富的相关知识,让你看景之后,还有许多历史、文学、艺术、民俗以及感情上的收获。


  这样的导游很难找。然而,我的一些文学界、楹联界、地质界的朋友,却有这般能耐。潘国璋就是其中的一位,随他游览武夷山,是一种享受;读他的这本关于对联的书,也是一种享受。

  
要引人入胜,首先此地应是“胜”地。一个只有两块“蛤蟆石”、一条小溪的“风景区”,说得天花乱坠,也无法“引人”。武夷山这样著名的丹霞地貌景观,是闻名世界的重量级名胜地,怎样让人“入”武夷山之“胜”,大有文章可做。

  
如果把对联也看作是一道风景的话,那么,无论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角度看,它都是四季花开,风光无限,怎样让人“入”对联之“胜”,更是大有文章可做。

  
关键是发现、把握能体现本质的东西。

  
武夷山的美,在于水,在于九曲之水。峰奇六六,一石一峰;水曲三三,一曲一景。荡漾九曲,则连起了丹山绿壁,人文风物,传说逸事……乘竹排游九曲,便立刻“入胜”了。

  
对联的美,在于语言。语言对不对,有语法管着;语言好不好,则要靠修辞的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说,对联的美,在于修辞。

  
对联的美,在于对仗。对仗行不行,有语法管着;对仗妙不妙,则要靠修辞的功夫。人这个意义上说,对联的美,也在于修辞。

  
潘国璋太熟悉对联了,作为中国楹联学会的首创会员,在学会成立之前,他就已经在报刊上大量发表文章,宣讲对联。二十年前,他就把修辞作为引人入胜的路径,延续下来,积累成这部《联苑百花奇观》,把对联平常而又奇特的内容,归纳在一百篇文章。从修辞这个漂亮的门进去,我们也分明游览了对联的“九曲”:一曲新,二曲奇,三曲绝,四曲妙,五曲巧,六曲趣,七曲神,八曲智,九曲精。九曲连环,起伏跌宕,妙趣横生。它肯定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对联高手们能从中发现一些自己尚未知晓的东西;对联爱好者会由此大发感慨:对联真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还没走进对联殿堂的人,读了这本书,会连连惊叹:世界上居然会有如此奇妙的事情,亡羊补牢,急起加入对联爱好者的队伍。

  
现在,把各级楹联学会的会员加起来,号称十万大军,加上爱好者的人数,就算有一百万,那又怎么样?只占中国人口的一百三十分之一。对于泱泱大国、悠悠历史、煌煌文化,这个数字,无法让人兴奋。如何让对联这一最能体现汉语文字魅力的形式深入人心,需要做很多的事,其一就是运用有效的手段宣传对联、普及对联;其二就是努力提高对联的精致程度,增强对联的吸引力。

  
导游对联风景,是一门艺术。导游的风格,应该是百花齐放;导游的路径,应该是百川归海。不一定都要从修辞这个门进去,有所成就的,从来都是另辟蹊径。但是,这导游路线不管怎样走,其目的都是要激发旅行者的兴趣,使之由淡变浓,由浅入深。倘若一开口便是大讲一通平平仄仄声字,游客们可就要退票回家了。

                                                                                       常江

乙酉正月初八日于北京海淀两栖轩


序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

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院长)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2#
发表于 2008-3-5 01:14:5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早知潮有信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3#
发表于 2008-3-5 09:38:33 |只看该作者
正好好好系统学习下.
好好活着,因为我们会死很久
4#
发表于 2008-3-5 15:55:42 |只看该作者


品味与品位

序二


    春节前夕,潘国璋送来《联苑百花奇观》书稿。打开一看,古今佳联的种种修辞例证,洋洋大观,达一百篇;篇篇条分缕析,令人眼亮心动,流连回味。

  细细品读国璋新撰的这本对联专着,更觉得他在对联修辞学上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虽不能说读完此书不会作联也会对,但至少在如何品好联赏佳对方面会有所提高。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魂宝,是汉语文学园地特有的奇葩。过去读到一些奇联佳对,常拍案叫绝,却不知为何能如此出神入化、妙趣横生?浏览这部书稿后才弄明白:大凡能广为流传的名联,皆因各类修辞运用得有炉火纯青之妙也!这几年来,新出的各式各样的对联书籍确实不少,但据我所知,像《联苑百花奇观》这样将古今佳联从修辞学上细分得这么多、细说得这样全的却少见。通过本书对对联的分类例证,我们可以明白和掌握普遍的修辞手法,学到尚没有涉猎的修辞方法,例如,过去就很少留意诸如混异、越递、断取、讳饰、闪避等辞格在对联上的奇妙作用。

  我个人偏爱重复用字而又恰到好处的对联,窃以为这种对联上口、易记,有一种节奏美,但殊不知重叠字的运用,竟然还有复字、叠词、联珠、呼应、析词、同异、回文等各种修辞方法,对此,书中一一娓娓道来,同时,还提炼分类出几十种修辞手法,展示了多种风格、多种品味的对联,这些,对于繁荣和丰富楹联创作,无疑将起到促进作用。

  比如,在评讲设问联的内容中,作者精选解读了13副对联,阐述了设问的种种手法,说明对联中的设问是明知故问,如用得恰当,能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作者还运用12
副对联,概括出六种设问方式:发问——引起关注,探问——启发思考,诘问——巧答斗智,自问——表白心迹,责问——强化语气,喝问——警醒看客。这就为人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设问联,提供了实用性很强的诀窍和规律。

  《联苑百花奇观》评介各类对联辞格时,都精选若干佳联,讲述生动的妙对故事,层层深入地围绕一种修辞手法剖析,从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然后提升到理性高度来认知,因此,读来情趣盎然,感悟顿生。

  一副公认的佳联,不仅要讲求艺术性,而且应追求思想性;不仅要注意形式美,更应注重内涵美。只有立意高远,思想深邃,知识面广,有感而发,融会贯通哲学、文学、史学、美学、语言学等,才能触类旁通地灵活应用好丰富多彩的修辞学,才能创作出高品位的对联。本书中所选的联例,摒弃了纯粹文字游戏一类的联句,推崇能给人以启迪的高品位联作。对遴选的上千副佳联,经潘国璋潜心考究分类,剖析修辞奥秘,点评鉴赏特征,更显示出精当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讲到楹联学术研究,不可不提及清代著名楹联集大成者梁章鉅。书中收录了王叔兰贺梁章鉅七十寿联,连用六个比喻,生动地评价了梁章鉅著述的特色。梁章鉅系福建长乐人,在我的故乡浦城的南浦书院当了多年讲席。据考证,著名的《楹联续话》、《巧对录》,是1842年他68
岁告病辞官、暂住浦城时编纂完成,为我国楹联学理论奠定了丰实的基础。

  也许正是这积淀深厚的文化热土的培育,潘国璋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回到闽北家乡,先后在宣传、广电、体育部门工作,一直对楹联情有独钟,业余时间几乎都花在对联的创作和研究上。他从1982年在《科学与文化》杂志上发表联话开始,连续5年在《福建日报》“生活窗”版和福建人民广播电台参与征联评选活动;1984年,他成为中国楹联学会福建省5名首批会员之一;1989年,他又参与组建福建楹联学会,被推举为副会长连任至今。这些年来,他还陆续出版了《趣联·征联·诗联》、《精美对联》、《过半人生——潘国璋联集》。他的楹联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齐头并进,博取众长,发微致远,因而,才有这本《联苑百花奇观》奉献给钟爱对联的热心读者,交付给楹联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


祝文善


2005年新春时节于福州清竹斋


(序作者为福建日报高级编辑、福建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5#
发表于 2008-3-6 01:25:10 |只看该作者
也来品味品味~~
6#
发表于 2008-3-6 10:01:56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大家分享,谢谢!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7#
发表于 2008-3-7 20:35:47 |只看该作者
发人深省。胡杨继续。
心无一纸能遗字;
口有千言不作声。--- 苦丁
8#
发表于 2008-3-9 01:49:30 |只看该作者


妙人兒倪家少女



(析 联)


  对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而析字联,则是联苑的一朵奇葩。析字联是根据汉字结构的特点,通过分拆离合,巧妙地制成联语。它不仅要保持对联的对仗特色,还要受所析的字形结构的严格约束,因而制作的难度相当大。传说过去有个才貌超群的倪姓姑娘,曾以对联征婚,她出的上联为:
  家少女
  结果,尽管慕名求婚的男子接踵而至,但一个个都在这道难题面前丧气而归。因为这是一副极为精巧的析字联,出句不仅切合姑娘的身份,而且句首的“妙”字拆开正是句末的“少女”二字,而“倪”字则由“人”二字组成,离合拼接,天衣无缝,要对出下联实属不易。

  大家比较熟悉的析字联:
  窗,东二点、西三点;
  客,前七刀、后八刀。
  上联将“冻”字和“洒”字分别拆成“东二点”和“西三点”;下联则把“切”字和“分”字分别拆成“七刀”、“八刀”,与上联对得十分工整、巧妙。
此外,诸如:
  分日月;
  各丘山。

  此木为山山
  因火成夕夕

  踏破桥三板石;
  分开路两重山。
  也是过去人们所乐道的析字联。但这些析字联都有个共同的缺陷,即寓意平淡。纵然对仗工整,只能算精巧的文字游戏,并没有多少艺术价值。真正优秀的析字联,必须是对仗、析字、寓意三者兼美。古往今来,这类佳作为数并不很多,试举几例如下: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公然贪赃受贿,录取不才。落第生员愤愤不平,其中一才子将“吴省钦”三字拆开,制成一妙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岂可望功名。
  横批是:大欺
  对联张贴到考场门口后,引起全城轰动,弄得吴省钦声名狼藉。

  昔有潘、何两姓农户联姻,来客作贺联:
  方有
  便添
  上联将“潘”字分拆为“水、米、田”,下联将“何”字分拆为“人、口、丁”,饶有趣味。

  相传明朝才子杨溥,幼时家贫,县官要他父亲服劳役。因其父年老体弱,杨溥再三请求减免。县官出一上联要杨溥应对:
  四口同,内口皆归外口管;
  出句拆解“”字,意指在他的管辖范围,就得听他安排。杨溥稍加思索,对道:
  五人共,小人全仗大人遮。
  对句拆解“”字,表达了“请大老爷关照”的意思。县令听后,为少年杨溥的奇才所折服,便免了杨溥父亲的劳役。

  古代名士贾席珍为陈家颜所聘的私塾先生,两人逗笑属对。陈出句:
  贾席珍失去珠宝,方为西席
  贾对道:
  陈家颜割落面,才是东家
  这副对联,分拆“贾”、“陈”二人姓名,成为趣话。

  唐文宗年间,广东封州出了个神童莫宣卿,6岁即能吟诗作对。梁县令不信,有次路过莫家,便进去探个究竟。见到一个小孩,随口问道:“你是莫家小公子吗?”小孩答道:“是,大人。”由于回答较快,梁县令误听成“是大人”。心里不高兴,便想挫挫小孩的傲气,于是吟出一上联:
  廿日小孩岂称
  莫宣卿听出梁县令的出名弦外有音,是将自己的“莫”姓拆字为联,即针锋相对地答道:
  三两木头不成官。
  对句也把县令的“梁”姓拆解成联(“两”字的别体为“刀”)。梁县令见他如此聪明机智,连声称赞:“果然名不虚传!”后来,莫宣卿17岁便考中状元,时人誉为“岭南八才子”之一。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篡权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有人拆解“洪宪”二字,撰联讽之:
  帝非帝,王非王,丢人缺德;
  满不满,汉不汉,有共无和。
  上句解拆“宪”(繁体字为“”)字,说上有宝盖,却不是“帝”字,中间有王,却又非“王”字,底下是“德”字的一半,也不成“德”字,故斥之“丢人缺德”。下句射“洪”字:虽有三点水旁,却非“满”非“汉”,“洪”字右半边是“共”字,正好引申为“有共无和”。

  福州有家报纸则刊出《讨袁征联》,出句为:
  中拎出老还我
  这也是一则别出心裁的析字上联:从“”字中拎出“袁”,放入“或”,刚好成了“”字。文义上表达了“要把窃国大盗袁世凯揪出来,还我共和国”的深刻意思。联语犀利,拆字新奇,一时广为流传,闹得连袁世凯都知道了。
然而,这副上联却因其过于奇巧而一时竟无应对者。直到袁世凯临终时,才有人模仿老袁自白的口气对出下联:
  上不堪回望前
  “首”字从“道”字中离去,加进“余”字,刚好成了“途”字。此下联刻画了袁世凯处于穷途末路的凄凉心境,与上联的对仗、呼应都恰到好处。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搞得民不聊生,蒋管区教职员生活也困苦不堪。某教授愤而写出一联:
  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
  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
  这副对联,分拆“饮”、“泉”、“抚”、“墨”四字,构思新颖,文字泼辣,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是有力的控诉。

  说到这里,本文该结束了,但有的读者可能还在为“妙人倪家少女”尚无下联感到遗憾吧?说来也是一段佳话,如今这则难对终于有了下联。不过作出下联的并非文坛泰斗,而是大数学家华罗庚。
  19814月,华老到安徽合肥讲学,住在稻香楼宾馆。一天散步时,遇到宾馆女服务员小倪。华老兴致很高,脱口说了句“兒倪少女”。下联该怎么对呢?华老慧目一转,眼光落到中国科技大学派来照料他的张医生身上,顿时续出下联:
  长弓府高才。
  下联与上联对得自然贴切,情趣盎然,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不经意间,数学大师攻下了一道联苑的“哥德巴赫猜想”难题!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3-11 22:56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9#
发表于 2008-3-12 09:02:58 |只看该作者
好东东,等待中。
10#
发表于 2008-3-13 13:39:15 |只看该作者
再期待!鲜花送给你!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11#
发表于 2008-3-13 13:40:20 |只看该作者
魔域之花   人间盛开

欢迎加入中国对联网
素心月 管理员
勤奋的追梦人
12#
发表于 2008-3-15 04:59:33 |只看该作者
加油~~
认认真真学对
清清白白做人
13#
发表于 2008-3-16 10:35:37 |只看该作者
谢谢
14#
发表于 2008-3-18 16:16:34 |只看该作者

顾我则笑 问道于盲




(嵌 联)


  报援朝胜利;
  贻抗美英雄。
  这是在抗美援朝初期,周恩来总理为何香凝老人画的一幅牡丹喜鹊图所题的对联。这副对联把画图中的喜鹊(鹊)和牡丹(花)分嵌在联首,使之与抗美援朝的内容贴切而又自然地连接起来,准确地表达了何香凝老人作画的心意。象这种把特定字眼嵌入句中的对联,就叫做嵌字联。

  嵌字联是联苑百花园中又一枝奇葩。对联本以语言精炼、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见称,制作已属不易。而嵌字联要求在联中嵌入、嵌好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字眼,制作难度自然更大。不过嵌字联常因其精巧而别具雅趣,受到不少人的喜爱。

  
从嵌字联的格式看,以嵌联首的居多,因为这样较为醒目;也有嵌联尾或嵌联中的,甚至有在联内多处分嵌的。

  嵌联首的,如福建东山岛怀乡亭联:
  怀抱顿开,且喜故人促膝;
  山在望,何妨此地谈心。

  嵌联尾的,如树山亭联:
  坐看流水长亭
  远望斜阳去路

  嵌联中的,如四川新都县桂湖杨升庵纪念堂联:
  离枝,六诏荒烟怆往事;
  潋滟,一泓秋水想伊人。

  在联中多处分嵌的,如杭州西湖“仙乐酒家”联:
  翘首仰踪,白也,林也,苏也,今我买醉湖山里,非
  及时行地,春亦,夏亦,秋亦,冬来寻诗风雪中,不
  上下联中,六处分嵌“仙乐”二字,谈古论今,借题发挥,反复渲染“仙乐酒家”的好处。在今天看来,还可以算得上是一副别致的酒店广告。当然,联中“及时行乐”之意并不足取,在此我们也不必苛求古人。从联律看,该联末字上平下仄,亦非正格。
又如,1989年大连“星海杯”征联大赛一等奖联:
  悬恒,落陨,俱为吉罗棋布;辉宇宙,耀人寰,五旗万代飘扬,江山不老;
  内渤,外黄,直接东阔天空;吐风云,纳日月,四水千秋激荡,潮汐常新。
  上下联中六处分嵌“星海”二字,自然流畅,颇有气势。

  从嵌字联的使用范围来说,常见的有嵌地名、人名、书名、剧名等多种。

  嵌地名的,如洞庭湖君山联,在联首嵌“君山”二字:
  妃二魄芳千古;
  竹清斑泪一人。
  嵌人名的就更多了,饶有兴味的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53年作的一联。那年,华老和一批科学家出国考察。途中,他们谈笑风生,兴致很高,华老即兴吟出一联:
  三强韩赵魏
  联首嵌入了考察团团长、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名字;同时,“三强”又是指战国时代的韩、赵、魏三个强国。出句一语双关,确实很妙。正当众人为下联犯难的时候,华老自己从容续从了下联:
  九章勾股弦。
  联首正好嵌入代表团另一名成员、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而“九章”又是指我国古代一本数学名著《九章算术》,这本名著共分九章,在第九章中记载有我国数学家所发现的勾股弦定理。华老作的这副嵌字联,构思奇巧,当即获得众人击掌称赞。

  嵌书名的,如中国楹联学会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题茅盾纪念馆联:
  一代文章推子夜
  满腔心血化春蚕
  《子夜》和《春蚕》均为茅盾先生的代表作。上联高度评价《子夜》这本著作,又赞扬了茅盾先生的文章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子夜;下联说明《春蚕》是茅盾先生的心血结晶,又赞颂了茅盾先生就象春蚕一样,为人民贡献了一切。

  嵌戏剧名的,如挽电影明星阮玲玉联:
  故都春梦成追忆;
  野草闲花满地愁。
  联内嵌她生前主演的《故都春梦》、《野草闲花》,表达了对她的深情悼念。

    应用最广的,当数商家嵌名联。如潮州韩江酒楼联:
  愈送穷,刘伶醉
  淹作赋,王粲登
  该联首尾分嵌“韩江酒楼”店号,又引出与诗酒有关的四位名人的典故,体现了酒楼的人文品位。

  2000年春节,中央电视台与中国楹联学会共同举办了《高朋满座》征联活动,应征稿均为企业商家嵌名联,兹将荣获一等奖的四副佳作介绍如下:
  写华章辞旧岁;
  磨宝剑出新锋。
  该联为北京张振国先生所撰。闻首分嵌“方正”(北大方正集团品牌),赞颂了这个企业的兴旺和前程。
  浪千重,难阻江山一统;
  心百倍,定能家国双圆。
  该联为黑龙江吴廷吏先生所撰。联首分嵌“海信”(电器),融合了企业品牌和祖国统一两个主题。
  奋鹏程世远,
  喜闻报春回。
  该联为山东李俭富先生所撰。联中嵌“志泽”和“报春鸟”两个名字,上联表达企业领导人的志向,下联宣传企业品牌,且紧扣迎春特点。
  溢千门聚花梅;
  连七色壮天街。
  该联为陕西解维汉先生所撰。联首分嵌“彩虹”(我国最大显像管厂家彩虹集团),内容反映了行业特点和浓郁的节日气氛。

  嵌字联除了嵌入地名、人名、商号名等,用于装饰、赠答之外,历史上,人们还常巧妙地用以惩恶扬善,抨击时弊,宣传政治主张,其中有不少趣闻佳话。

  清雍正年间,主持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姓顾,官居工部侍郎(别称少司空),副主考是学士戴某,他俩狼狈为奸,接受贿赂,徇情舞弊。有考生愤而撰联:
  司空,人情不脸面;
  学士,关节未眼睛。
  联中嵌入两主考的姓,淋漓尽致地揭露了他们贪赃枉法的丑行。

  191512月,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宣布改次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复辟称帝。有人撰联道:
  水横流,淹没汉满蒙回藏;
  章文武,尽是公侯伯子男。
  联首分嵌“洪宪”二字,全联讽刺有力,将袁世凯窃国复辟的嘴脸昭示于光天化日之下。

  而同一时期,被袁世凯聘为国史馆馆长兼总统顾问的才子王壬秋则自题门联:
  我则笑,
  道于盲。
  联首分嵌“顾问”二字,其对袁世凯倨傲轻视之意,跃然纸上。还有这么一副嵌名妙联:
  蒋中正居正;
  周恩来徐来。
  说的是人民解放战争正在进行的1948年,蒋介石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搞了个假民主的总统选举。蒋介石本人理所当然地列为总统候选人,另外,推出个国民党元老居正陪选。选举结果,蒋介石被选为“总统”。当时上海的《铁报》以此事出题征联,出句是“蒋中正居正”,有人以“周恩来徐来”应对。徐来是一个电影明星的名字。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开始转入反攻,挥师南下黄河,果真是“周恩来徐来”,蒋家五朝覆灭的命运已是不可逆转了。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3-18 16:27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15#
发表于 2008-3-18 16:31:55 |只看该作者

大气磅礴兴大业



(复 联)




  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联是:“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兴未来。”作者为中国楹联学会办公室主任叶子彤先生。该联纳古涵今,颇有气魄,深受好评。殊不知,当时叶先生所撰的供备选的另一联同样立意甚佳,联为:
  联欢,团圆,观,泱泱国,气磅礴兴业;
  境界,局面,政,滚滚潮,风浩荡颂春。
  上联连用七个“大”字,突显中兴大业的景观,大气磅礴;下联连用七个“新”字,颂扬新时新政的浩荡新风。该联语言酣畅,气势不凡。
  像这种在联中多次间隔使用同一意义字(词)的修辞手法,称复辞。

  复辞联依联中重复的字(词)多少而异,可分为三种类型:复字、复词和多组字(词)复用。
  复字如格言联:
  不生,不怕,自然无
  能爱,能恶,方是正
  联中复用“事”和“人”字,深该阐明了做人的道理。

  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80岁寿辰时,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送给他一副寿联:
  测黄,深得此,赞钰老步人间正
  探行,戴月披,愿哲翁成百岁寿
  该联以天文专业词汇入联,赞颂天文学家的杰出贡献,风趣感人。上联复用五个“道”字,下联复用五个“星”字,且将张钰哲的名字嵌入联中,全联顺畅自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19719月,林彪叛逃前夕,毛泽东看到周恩来的书面汇报材料后,提笔在一柄白色丝绸折扇上题写一联,让警卫员送周恩来(载1990年第4期《楚风》杂志),联云:
  志,路;
  圣,果。
  该联针对林彪集团所作所为,上联讲自我作孽,下联讲自食其果。联语沉稳含蓄,蕴惋惜、憎恶、无奈等复杂感情于一炉,体现了毛泽东胸有成竹、处变不惊的智者风度。

  联中运用复词的,如古时苏州李生挽未婚妻联:
  人,我人,只因六礼相传,惹出今朝烦恼;
  不见,死不见,倘若三生有幸,愿偕来世姻缘。
  由于封建包办婚姻,男女虽已订婚,但不到新婚之夜洞房里揭开盖头,是不能见面的。李生未婚妻突然去世,无缘相识,这样的挽联实难着笔。上联以“尔何人,我何人”起句,语意突兀;“只因六礼相传,惹出今朝烦恼”,解释却于情理之中。下联以“生不见,死不见”着墨,接着坦陈“倘若三生有幸,愿偕来世姻缘”,亦显一片痴情。

  联中多组字(词)复用的,如四川乐山凌云寺山门联:
  今,西,北,去,自己原来识;
  物,地,月,下,他人总是低。
  上联复用九个“笑”字、两个“无”字,道出一个真谛:世上最大的智慧是认识自己的不足;下联复用九个“观”字、两个“有”字,蕴含一个哲理:世上万事万物、上下高低是客观存在的。悟此道理,才能知己知彼,从容处世。

  李石冰先生为某地法院撰的一副复辞联亦很有特色:
  寻仇,负气,听教唆,到此地钱,就胜人,终累己;
  酌理,揆情,度时势,做这官慎,易造孽,难欺天。
  联中多处复用“莫”、“费”、“要”、“不”等字,语句朴素,执言有力,警世诲人,理直意诚。

  对联中采用复辞修辞,除了在声律上能形成一种有节奏的音乐美外,还能通过复辞鲜明地反映事物的突出特点,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如下面一联:
  雄才,伟略,奇勋,实在德;
  后裔,偏心,享受,真正私。
  这是太原群众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的一副挽联。上联复用四个“有”字,下联复用四个“无”字,形成对比,突出地表达了对周恩来总理“实在有德”、“真正无私”伟大襟怀的崇高敬意。

  军阀谭延在官场混了几十年,尽管改朝换代,却左右逢源,官运亨通,最高当上行政院长。究其原因是善于见风使舵,其处世哲学是一个“混”字。人们据其处事圆滑的特点,送给他“水晶球”的诨号。1930年,谭病死于南京,有人为他撰了一联:
  混之为用矣哉,喝,摆,命到院长;
  球之本能而已,去,出,东西进棺材。
  上联复用八个“大”字,最后“大到院长”,说明其“混”的水平之高;下联复用八个“滚”字,体现了他“水晶球”的本色,最后“滚进棺材”,表明了撰联者对他的鄙视。

  在革命战争年代,陈毅撰写过一副富有新意的复辞联:
  城,演戏,欢迎同志,迎接胜利;
  貌,破习,打倒军阀,摧毀世界。
  1928年底,红四军同彭德怀等率领的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副对联是为会师庆祝大会所作。上联复用四个“新”字,洋溢着欢迎新战友的热烈气氛;下联复用四个“旧”字,表达了摧毁旧世界的坚强决心。该联通俗易懂,很能鼓舞士气。

  根据复辞联的一般特点,在这里有三点要提醒撰联习作者注意:
  第一、重复使用的字在联中须间隔出现;如紧接出现,则前后两字必须意义不同;
  第二、重复使用的字,在上下联中要同位安排,否则为失对;
  第三、复辞内容之间应具有机联系,不可为了复辞而生造词语。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3-18 16:37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16#
发表于 2008-3-18 16:41:27 |只看该作者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叠 字 联)


  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有一副对联: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
  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
  联中连用叠字,状写山光水色,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把九溪十八涧的胜景逼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不禁心弛神往。

  像这种把某个字叠用的对联称为叠字联。叠字联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上下联对应位置相同的字紧相连接叠用;二是所叠用的字的词性、意义均相同。

  关于叠字,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顾炎武认为:“诗用叠字最难……古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连用六叠字,亦极自然。下此即无人能继。”顾炎武说“诗用叠字最难”,是实话,但他极力推崇“青青河畔草”句,说“下此即无人能继”,倒未免太绝对化了。在对联中,叠字的运用并不鲜见。叠字联依叠字使用数量情况不同可以分两字叠,多字叠、多组叠字和全联叠字等四种。

  两字叠,如岳飞故乡河南汤阴县岳家庙联:
  凛凛正气;
  悠悠苍天。
  上联赞颂岳飞正气凛然,永垂青史;下联痛惜其蒙冤屈死,苍天慨叹。“凛凛”和“悠悠”两字的叠用,强化了褒扬英雄、痛斥奸佞的凝重感情。

  董必武同志为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题写一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上联“星星”二字,准确描述了革命之火当时处于“星星点点”之际,也留给人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想象;下联“殷殷”则是仿拟雷声,象征革命力量的发展和声势。

  多字叠,即联中运用两个以上叠字。如济南趵突泉联:
  佛脚清泉,飘飘飘飘,飘下两条玉带;
  源头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联中“飘”和“冒”的多字叠用,给人以强烈的动感,把趵突泉刻画得十分传神。
  
  又如何淡如撰写的赛龙舟联: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
  联中接连叠用七个“扒”和“唱”,有力地渲染了赛龙舟的热烈气氛。

  多组叠字,即联中有几组不同的叠字。如佚名悼师联:
  迢迢伤远,碌碌伤忙,汤药疏尝无限恨;
  谆谆善诲,循循善诱,衷心难忘启蒙师。
  上联叠用“迢迢”、“碌碌”,映衬了作者强烈的愧疚感;下联叠用“谆谆”、“循循”,表达了对老师的深切感谢和怀念。

  又如清.李调元结束充军伊犁,返家时应夫人对: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凉凉暑暑,严冬过后始逢春。
  上下联各用了四组叠字来渲染充军别离的漫长岁月,衬托出“黑夜尽头方见日”、“严冬过后始逢春”的欣喜。

  全联叠字的也有不少佳作,如杭州西湖有两副著名的叠字联,其一为花神庙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其二是“西湖天下景”联: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联中全用叠字,把西湖秀丽景色,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

  过去用叠字最多的是一副讽刺旧社会内战联:
  南南北北,文文武武,争争斗斗,时时杀杀砍砍,搜搜刮刮,看看干干净净;
  户户家家,女女男男,孤孤寡寡,处处惊惊慌慌,哭哭啼啼,真真惨惨凄凄。
  上下联各用14对叠字,有力地揭露了反动军阀内战不止,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状况。

  常江先生为首届期刊展览题写一副110字联,上下联叠字各有23对之多。联为:
  铺铺展展,林林总总,蔚蔚大观:鱼鱼雅雅,厚厚薄薄,花花绿绿,熠熠煌煌,字字行行,页页期期,季季年年,辛辛苦苦,直汇成形形色色全新画卷;
  活活泼泼,好好奇奇,多多益善:正正堂堂,康康乐乐,武武文文,聪聪慧慧,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家家户户,处处时时,都喜郁郁葱葱一片刊林。

  叠字联和复字联在一般情况是容易区分的,但有时也会出现混淆的情况。如: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开关早,关关迟,迎过客过关。
  联中“对对”、“关关”很像叠字。但由于前一个“对”、“关”在联中作动词,后一个“对”和“关”为名词,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虽然“对对”、“关关”在联中接连使用,但它们不算叠字,该联也不能算叠字联,只能称作复字联。

  山海关孟姜女庙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通常人们都认为它是叠字联(叠七字),其实叠用七字只是它的表面形式。因古代“朝”与“潮”、“常”与“长”同音,可以借用,这样,该联可以解读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常常长,常长常消。
  这样看来,联中真正可称为叠字的,只有中间两个“朝”和两个“长”(常)。该联综合运用了复字和叠字,简称其为复叠联更为恰当。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8-3-18 16:49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17#
发表于 2008-3-18 21:55:40 |只看该作者
选材好,案例新,值得好好学习,期待精彩不断延续:)
18#
发表于 2008-3-22 15:40:10 |只看该作者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f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19#
发表于 2008-3-22 15:41:43 |只看该作者
对对出奇;联联探秘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0#
发表于 2008-3-22 15:42:42 |只看该作者
:l :l :l :l :x :x :x :h :h :m :m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1#
发表于 2008-3-22 15:43:02 |只看该作者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2#
发表于 2008-3-22 16:51:06 |只看该作者
篇篇出奇;字字探秘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3#
发表于 2008-3-22 16:59:01 |只看该作者

欢迎联林探秘!

联林探秘
对子表明
莫存成见;
不想当然!
欢迎光临中国对联网
24#
发表于 2008-3-23 09:46:18 |只看该作者
对对出奇;联联探秘。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5#
发表于 2008-3-23 09:48:45 |只看该作者
过奖,谢谢阿谢。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6#
发表于 2008-3-23 09:50:09 |只看该作者
对对探秘;联联出奇。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7#
发表于 2008-3-23 09:51:56 |只看该作者
常读常新。过瘾。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8#
发表于 2008-3-23 09:52:33 |只看该作者
:f :f :f :f :f :f :f :f :f :f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29#
发表于 2008-3-27 20:45:05 |只看该作者
成心作对;刻意求联。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30#
发表于 2008-4-12 21:58:36 |只看该作者

水从碧玉环中去


(比 喻 联)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就能吟诗作对,有神童之称。曹尚书半信半疑,想考考他,命家人把解缙叫到府上相见。当解缙来到时,曹府却紧闭中门,只开边门接客。解缙当即提出抗议:“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
  曹尚书说:“我出几联,你对得上便开中门迎接。”言罢,念出上联:
  小犬无知嫌路窄;
  解缙对道:
  大鹏展翅恨天低。
  曹尚书又出一联: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对道: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曹尚书见解缙对答如流,很是惊奇,即开中门迎接。解缙身穿绿衣,连蹦带跳进入中门。曹尚书见状,便挖苦他:
  出水蛤蟆穿绿袄;
  解缙抬头一看,见尚书身着红袍,老态龙钟,便应道:
  落汤螃蟹着红袍。
  曹尚书满脸尴尬,知道解缙不可小视,便请他入座。问道:“解学生,你父母以何营生?”
  解缙答道: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原来,解缙家贫,父亲沿街卖水,早出晚归,日月映在水桶中,所以说“肩挑日月”;母亲在家推磨做豆腐为生,所以说是“手转乾坤。”
  曹尚书听罢,叹服解缙真是神童。

  从修辞的角度看,曹尚书和解缙的问答用的都是比喻。第一联,曹尚书把解缙比作“小犬”,而解缙的回答则自比“大鹏”。第二联,曹尚书把天比作“棋盘”,星比作“棋子”;解缙的对句则把地比作“琵琶”,路比作“弦”。第三联,曹尚书把解缙比作“比水蛤蟆”,解缙则把曹尚书比作“落汤螃蟹”。第四联,解缙把父亲挑水比作“肩挑日月”,把母亲磨豆腐比作“手转乾坤”。从以上例子可看出,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甲乙两类不同事物具有相似之处,用乙事物比甲事物。比喻联中,被比的事物称主体,作比的事物称喻体,联系主体与喻体的词称为比喻词,并由此构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以“乙像甲”这种形式出现,对联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如”、“似”、“若”、“犹同”、“宛如”等。比如写景联:
  莺入梅花,似火炼黄金数点;
  鹭栖荷叶,如盘堆白玉一团。
  又如清代大学士纪晓岚自题联:
  浮沉宦海如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上联以“鸥鸟”比自己的从政经历,下联以“蠹鱼”比自己的治学生涯,虽带几分自嘲,却十分生动。

  暗喻则是以“甲是乙”的形式出现。其关联词有“是”、“为”、“作”、“乃”、“即”等。如桂林山水联:
  水作青罗带;
  山为碧玉簪。
  又如明大臣刘伯温应明太祖朱元璋对:
  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
  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
  暗喻也可以省去“是、作”等关键词。比如清代学者钱大昕自勉联:
  读书心细丝抽茧;
  炼句功深石补天。
  又如民间巧联:
  菱角双尖,铁裹一团白玉;
  石榴独蒂,锦包万粒明珠。

  借喻则是以乙代甲。在联中,被比喻的事物不出现,而是把比喻事物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如小凤仙挽蔡锷联: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上联把蔡锷比作周瑜。蔡锷是护国军统帅,为推翻袁世凯称帝复辟,高举义旗,死时仅35岁。周瑜是吴国力拒曹操的主战派,与孔明联手取得赤壁之战大捷,享年只有36岁。以周瑜喻蔡锷,十分得体。且周郎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美谈,也暗喻蔡锷为小凤仙的知音。下联再将蔡锷比作初唐军事家李靖,自比慧眼识英雄、弃隋朝宰相杨素而私奔李靖的红拂女,亦很贴切。
  河北赵县赵州桥有一副题联:
  水从碧玉环中去;
  人在苍龙背上行。
  上联以“碧玉环”喻桥洞,下联以“苍龙背”喻桥面。如果把它改成明喻,应当是“水从碧玉环似的桥洞中流去,人在苍龙背般的桥面上行走”,虽比喻依然,但显然太啰嗦了,失去了作品精炼的艺术美。

  有时联中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本体,叫博喻,又称连比。博喻能加强语气,增添气势。如清.王叔兰贺文学家、楹联家梁章钜七十寿联:
  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
  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证,精如选学,巧如联语,富如诗集,略数平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
  下联连用六个比喻,高度评价了梁章钜著述的特色。

  撰联和写诗一样,需要形象思维。比喻是最富形象思维的文学语言,为语出惊人,性僻耽佳句大有人在。相传对联圣手方尔谦临终时,有几个作联成癖的子弟守护在旁,居然还在争论比喻句“水如碧玉山如黛”如何属对。方尔谦于弥留之际听到了,吃力地说:“对‘云想衣裳花想容’。”言毕,阖然而逝。
  比喻在对联中是用得十分广泛的一种修辞格。它在述事说理、写景状物方面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对联运用比喻,可以使单调的事物形象化。明代顾鼎臣有副状景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上联中以“线”喻“柳”,以“梭”喻“莺”,柳条如万千条垂线,莺如飞梭在其中穿行,描绘出一幅江南春色图;下联以“笺”喻“云彩”,以“字”喻“雁阵”,描绘出深秋的物候景象。几个精巧的比喻,便把春秋景物写活了。
  贵州黄果树瀑布观瀑亭有一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黄果树瀑布是闻名世间的景观。瀑布宽约30米,从高高的山崖跌落,水花飞溅,极其壮观。上联把瀑布比作不用弓弹花自散的棉絮,非常形象;下联把红霞比作无须梭织天生成的锦绣,也很生动。

  对联运用比喻,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如格言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喻“学”,以“平原走马”喻“心”,化抽象为具体警策之言,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老舍先生曾有联赠崔嵬:
  贞如翠竹明如雪;
  静似苍松矫似龙。
  本来,“贞”、“明”、“静”、“矫”是抽象的品格性情,联中把它们分别比作“翠竹”、“雪”、“苍松”、“龙”,这样,抽象的品格性情就具体化了;对联受赠者的个性便以鲜明的事物形象展现在了人们面前。

  对联运用比喻,还可以使枯燥的说理生动化,如俗语联:
  人心不足蛇吞象;
  世事到头螳捕蝉。
  该联摘自罗洪先诗。“蛇吞象”典出《山海经》“巴蛇吞象,三岁而出其骨”,比喻贪得无厌。“螳捕蝉”,典出《吴越春秋》:“太子友曰:蝉登高树,自以为安,不知螳螂超枝缘条而稷其形;螳螂翕心而进,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徘徊枝阴欲啄之。”比喻贪利不顾后患。这副对联用两个典故作比,说明了贪得无厌必生禍害的道理,可谓深入浅出,令人警醒。
  又如格言联:
  浪费犹如水推沙,荡金如土;
  节约好比燕衔泥,积宝成山。
  该联以“水推沙”比喻“浪费”,以“燕衔泥”比喻“节约”,十分生动形象。那么,浪费的结果是“荡金如土”,节约的成效是“积宝成山”,也就很有说服力了。

  对联运用比喻,宜注意三点:
  一是比喻须贴切。喻体和本体是两个不同但又有某些相似的事物,无共同点的两件事物间不能相互比喻。
  二是比喻力求新颖,避免陈词滥调。有句老话说得好: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在对联创作中应引以为鉴。
  三是比喻要讲究意境美。明代,苏州有个商人请唐伯虎为他的店铺写副春联。唐伯虎写道: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此联以“春意”喻“生意”,以“水源”喻“财源”,本来既生动又雅气,但商人并不满足,要求重写。唐伯虎眉头一皱,重写一联: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犹如冬日虱子,越捉越多。
  商人见了,这才满意而去。但“夏夜蚊虫”和“冬日虱子”本是令人生厌之物,毫无意境美可言。商人铜臭熏心,可谓物以类聚。


[ 本帖最后由 西风胡杨 于 2009-8-15 11:46 编辑 ]
愿生活永远充满阳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