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1-26 20:27:13
一、姓氏源流
    孔(Kǒ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子姓,为上古帝王之后,以祖名或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史记·孔子世家》、《汉书·艺文志·杂家》等有关资料所载,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二种说法:  
    ① 出自子姓,为商汤王之后裔,以原姓和祖字结合为氏。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② 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上卿孔父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2、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裔、春秋时郑穆公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考》、《通志·氏族略》、《左传》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省新郑),郑穆公有后人名孔张,其子孙有以其人名为姓,形成了这支郑国孔氏。
    3、出自姞姓,为黄帝之后裔,以祖字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姓考》等有关资料所载,春秋时卫国(今河南省滑县东)有出自古姞姓的孔氏,为黄帝之后裔,以祖字为氏。
    4、出自妫姓,相传为舜的后代有孔氏。据《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春秋时陈国(今河南省淮阳)有孔宁,其后有的以王父名为姓,称为陈国孔氏。
    5、出自共工氏,为上古时代仗羲大臣之后有孔氏。据有关资料所载,上古时代伏羲氏之大臣共工氏之后有孔氏。
    6、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孔姓或改姓孔。清满洲八旗温屯氏、温都氏,土家、苗、蒙古、回等民族也均有孔姓者。
    得姓始祖:孔父嘉。据有关资料所载,孔姓本源于子姓,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裔。西周初期,纣王庶兄微子启因正直贤明被周公封在商丘,建立宋国,其死后,由弟衍继位,衍玄孙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父胜,胜生正考父,正考父历任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大臣,其有一子名嘉,字孔父,宋穆公时任大司马,后因太宰华督作乱而被杀,当时孔父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到鲁国,木金父长大以后遂以父亲的字为姓,称为孔姓。再传至五世孙叔梁纥时,生有一子,这就是后来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名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从此孔姓家族便发展成为一个世代显赫的家族,史称孔氏正宗。孔父嘉也就被后人尊为孔姓家族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孔姓最初的发源地之一应该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到孔父嘉的后代因为避祸逃奔到鲁国,并且在鲁国定居了下来,可以是算是孔氏的第一次东迁了。这次东迁意义很大,以至后世鲁地竟成了孔氏繁衍的居住地。进入秦朝,孔姓在鲁地已成为一大望族,并不断向四周邻近省份迁徙繁衍。两汉之际,孔姓族人除有部分居鲁地祀奉孔子香火外,还有部分入仕,成为当朝高官,地位显赫一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连年战乱,孔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徙,进入浙江、安徽等地。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士族壮大,孔姓繁盛,郡望与名人大量涌现,家族播迁也愈加广泛,逐渐分居于江苏、浙江、江西等江南各地。元、明两代,孔姓族人又广播于江夏(今属湖北省)、临川(今属江西省)、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池州(今属安徽省)等地,且陆续向四周徙居繁衍。至明末清初之际,又入迁福建、广东、贵州、云南一带。清朝以后,孔姓子孙已遍布全国各地,还远播海外,使孔姓成为我国诸多家族中一个著名的大宗族。当今孔姓族人分布很广,以山东、江苏、吉林多此姓,上述三省孔姓约占全国汉族孔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三,而孔姓“圣地”山东独占百分之六十。国外孔姓则以南韩居首。孔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九。

三、历史名人
    孔  丘:即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他晚年致力于教育,据传有弟子三千人。他曾删修《春秋》,整理《诗》、《书》等。在哲学上、政治上,他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自汉以后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孔  化:战国时魏国人、秦汉间的大商人,经营冶铁业为主,富至数千金。  
    孔  仅:西汉南阳人,大冶铁商出身,武帝时任大农丞,后任任大司农。
    孔  光:公元前65-公元5年,字子夏,鲁国(今曲阜)人。孔子十四代孙。以明经学 不到20岁被 举为议郞。光禄勋匡衡勋匡举其为方正,入期任谏议大夫,性格刚正,直谏无忌,言语时常不合雹帝意旨,于是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以教授生徒为业。成帝即位,再举为博士。几次被派往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流民,不久迁为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因反对成帝立刘欣为太子降为廷尉。次年,处理了一伯颇有影响的案子,得到成帝赞赏,于是又升为大将军。数月后,拜为丞相,封博山侯。公元前7年(绥和元年)哀帝刘欣即位,增封孔光千户。公元5年(元始五年),孔光病故。
    孔  霸:京师(今陕西省西安)人,孔延年之子,为孔子十三代孙,汉宣帝时为太中大夫、高密相,元帝时赐封关内侯,号褒成君。
    孔  融: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153-208),鲁(今山东省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七子”中,他年辈最高,政治态度与其他6人不同。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职。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因非议曹操,被杀。其散文辞藻华丽,多用骈句,但能以气运词,有新变化。曹丕《典论·论文》称他:“体气高妙,有过人着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代表作《论盛孝章书》和《荐祢衡表》,都显示这种特色。诗仅存7首,其中《杂诗·岩岩钟山首》写远大怀抱,情辞慷慨;《远送新行客》写丧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其他六子是: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瑀、应玚。
    孔  志:东汉孔子十七代孙,光武帝时任大司马,后被封褒成侯,世居洛阳一带。
    孔  纬:孔子第40代孙,唐代僖宗、昭宗两朝宰相。祖父孔戣官至礼部尚书,为一代名人;父孔遵孺官至华阳县丞;叔孔温裕、孔温业皆为节度使;堂兄孔纁状元及第。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经学家。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孔稚圭:南朝齐骈文家。一作孔圭。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孔颖达:字冲远(574-648),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人。唐代著名经济学家。生于北朝,少年时聪敏好学,博览经传,曾向经学家刘焯问学。隋炀帝时,被选为“明经”,授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博士。唐初为秦王李世民的文学馆学士,李世民做了皇帝,他升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曾长期在国子监讲经。他受诏主编的《五经正义》180卷,博采百家之长,诠注清晰,义理通达,唐太宗把它定为科举取士的范本。该书不仅是当时经学注疏的“定本”,而且也是历代和现代最通行的五经注疏本。他还与魏徵等人一起编撰《隋史》,并著有《孝经义疏》。孔颖达在进一步修订《五经正义》时去世。被唐大宗追赠为太常卿。
    孔巢父:唐冀州(今河北省冀县)人,字弱翁,孔如圭次子,孔子三十七代孙。官至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
    孔三传:北宋中期的泽州(今晋城一带)人,首创诸宫调。他把唐宋以来的词调、大曲、缠达、唱赚及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按声律归入不同的宫调,以同一宫调的曲牌联成套曲,再把各种套曲缀成长篇,用以演唱故事。孔三传曾和艺人耍秀才等人一同在汴京演唱过诸宫调,使其得到广泛传播。
    孔彦舟:相州林虑(今河南省临县)人,曾任沿江招捉使,后为金将,官至河南尹、南京(今河南省开封)留守。
    孔广森:山东省曲阜人,清朝著名学者,经学家、音乐学家、数学家。他淡泊功名,热衷学术,博闻广识,对诸子百家均有涉猎,对经史、音韵、数学均有突出成就。
    孔尚任:山东曲阜人,清代著名戏曲作家,孔子第六十四世孙,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被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罢官回乡。以其著名昆曲作品《桃花扇》而称名于世。
    孔有德:明清之际辽东盖州卫(今辽宁省盖县)人,字瑞图(约1602-1652)。崇祯初为登州参将。崇祯四年(1631年)率军援辽,至吴桥起兵叛明。旋陷登州地区,自称都元帅。六年(1633年)与耿仲明渡海降后金,授都元帅。崇德元年(1636年)封恭顺王。后隶汉军正红旗。从清兵入关,进攻陕西大顺军,又下江南。顺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将军,下西南诸地。六年(1649年)改封定南王,驻桂林。九年(1652年),李定国军破桂林,兵败自杀。
    孔祥熙:山西太谷人,早年留学美国,曾历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中央银行总裁等职,掌握国民党财政大权,与蒋介石、宋子文、陈立夫、陈果夫同为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合称“民国官僚资产阶级四大家族”。
    此外,清代有定南王孔有德;卫生部顾问、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孔庆三;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鲁  郡:是在西汉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来的,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三国魏及晋时改为郡汉朝初年,改右内式置京兆尹,因为其地属畿辅,所以不称郡。
    京兆郡:治所在长安,相当于今天陕西省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等地。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  
    河南郡:是汉高祖改秦三川而设置的。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治所在吴县,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长江以南,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省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
    2、堂号
    阕里堂、至圣堂: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于阕里,是历史上的“大成至圣”。

五、宗族特征
    1、孔姓家族绵延不绝,持续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辈份分明,有史可稽的著名宗族。
    2、孔姓家族组织比任何一宗族都严密,极具家族与时代特色。
    3、因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倍加推崇儒家学说,所以孔姓族人得到历史上他族无以伦比的恩赐,且历千年不衰。
    4、孔姓人特别注重研修家谱、家训,其谱系井然,家训严格,孔姓具有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家谱,为我国诸多领域研究之珍贵史料。
    5、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人口众多,但其字行辈份始终排列有序至今不乱。元朝孔氏第五十四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五十五代为“克”,五十六至八十五代字行为:“希言公颜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孔姓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续修第八十六至一百零五代字行:“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

【孔姓宗祠通用对联】

〖孔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东山振铎;
北海倾樽。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孔子,《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变小了。”《论语·八佾》:“上天将把孔子作为木铎(人民的导师)。”“木铎”,谓木舌铃。“振铎”,谓摇铃来警省群众,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下联典指汉天文学家孔融,字文举,鲁国鲁县人,曾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又历任少府、大中大夫等。为人恃才负气,喜欢宾客,曾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我没有什么忧虑。”

东山世泽;
北海家声。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齐名六逸;
栾叶万年。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教化万民的孔子。下联典指东汉孔融,曾任北海相,喜宾客,尝曰:“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

五经撰疏;
两部鼓吹。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孔颖达,撰有《五经正义》。下联典指南朝齐·孔稚珪,文辞工丽诙奇,戏以蛙鸣为两部鼓吹。

洙源萃秀;
泰岳钟灵。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孔子,他的陵墓所在地孔林,在山东曲阜城北。位居泰山之南。洙水源出新泰东北。西至曲阜城东北,与泗水分流。此指孔林地灵人杰之意。

系传洙泗;
胄衍尼山。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德配天地;
道冠古今。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河南省郑州市孔庙联。

-----------------------------------------------------------------

〖孔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孔女甘同殉难;
丌氏曾受追封。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孔融被曹操诛,其七岁小子亦受害。下联典指春秋·孔子娶丌官氏,至宋追封为郓国夫人。

-----------------------------------------------------------------

〖孔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千秋绝唱桃花扇;
万古奇文论语篇。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云亭山人,山东省曲阜人,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原隐居于石门山中,康熙帝南巡经曲阜时,召他去讲经,破格授国子监博士,后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经十余年时间,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此后不久即罢官还乡。另有诗文集《湖海集》、《长留集》等。下联典指孔子,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安富尊荣公府第;
文章礼乐圣人家。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孔府,在山东曲阜城内,为孔子后裔直系子孙“衍圣公”住宅。下联典指汉代的孔仅、孔光、孔融,隋唐的孔颖达等历史名人。

弱翁钓珊瑚之树;
冲远列凌烟之班。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冀州人孔巢父,字弱翁,早年与李白、裴政等六人隐居于徂徕山,酣歌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历官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魏博宣慰使,劝藩镇田悦归顺朝廷。好学而善辩多智,文采似珊瑚钩明润。下联典指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字冲远,冀州衡水人。隋朝大业初年,任河内郡博士;至唐初,历官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奉唐太宗命主编《五经正义》,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形成唐代义疏派,唐代用其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贞观年间,图像绘于凌烟阁。

墨兰飞舞秀而劲;
思孟述贤博且精。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孔毓圻,孔子后裔,康熙丁未袭衍圣公。字钟在,号兰堂。墨兰飞麟,笔秀而劲,深得赵文敏之旨趣。(见《孔氏宗谱》、《耕田斋笔记》)。下联典指战国初哲学家孔伋,即子思,孔子之孙。“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孟子曾授业于他的门人,发挥其学说,形成了“思孟学派”。后被尊为“述贤”。著有《中庸》。

迎春不看东郊信;
贺岁同倾北海樽。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汉·孔融事。

三山景色供图画;
六代风流入品题。
——孔尚任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孔尚任《桃花扇》书中的联句。

三春云物归胸次;
万里风烟到眼中。
——孔尚任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孔尚任《桃花扇》书中的联句。

踏遍荒山犹未老;
历尽千辛更知甜。
——孔尚任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具有“九十年代的焦裕禄”之称孔繁森(1944-1994)的诗句联。

-----------------------------------------------------------------

〖孔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莲潭水明,直同泗水;
半屏山秀,俨如尼山。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高雄市孔庙联。

北海贤相,名家簪缨继世;
东鲁圣人,嫡派道学开宗。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勤奋博学,官至北海(今山东昌乐西)相,世称孔北海。有《孔北海集》。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丘)(公元前551-公元前479),为儒家创始者。

泗水溯渊源,两字惟传诗礼;
尼山留苗裔,千秋永享蒸尝。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孔氏祠堂联。“泗水”,古代河流名,流经山东省曲阜;“尼山”在山东省南部,东麓有夫子洞,相传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尼山)祈祷,而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曲阜旧家风,诗礼相传,留得麟经昭万世;
洞庭新庙貌,馨香以祝,绵延凤德永千秋。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孔氏祠堂联。

幸问一龙,诗礼真传,自周鲁以来,理学名儒照青史;
复敦三物,子孙纯嘏,迁秋浦而后,瓜绵椒衍遍红尘。
——佚名撰孔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东至县孔家村孔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孔子向老子问孔事,孔子曾向弟子说:“我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高深奇妙,如龙那样变化不可测)邪!”下联“三物”,指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秋浦”,河名,说这一枝孔氏的迁徙。

====================================================================

附录:【孔姓典故、趣事】

〖后生可畏〗
    “后生可畏”源于《论语·子罕》。
    相传孔子到东方游历,在荆山下碰到了三个小孩。其中两个在一起玩耍,另一个小孩站得远远的。孔子对此非常奇怪,他问站在一边的小孩为什么不去玩耍。那个小孩回答说,激烈的打闹能伤害人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会伤害人的身体,退一步说,即使不伤害身体,有时也可能撕破衣服,总之没有任何好处。后来,又有一个小孩用泥土堆积成一座城,他自己坐在里面,眼看孔子的车子要过来,他还不躲避。孔子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避让车子呢。这小孩振振有词地说,他只听说过车子避城,还没听说过城避车子的。孔子只得让自己的车子绕过这座“土城”。后来,孔子觉得小孩的话很有意思,于是又返回来询问小孩的姓名,赞扬小孩虽然年纪不大,但是知道的道理还不少。这个小孩听到孔子说自己年龄小后,有些不高兴,就反问孔子道:“我听说鱼生下三天,就能在江海中潜游;兔子生下来三天,就能在三亩地的范围内活动;马生下三天,就能跟在母马后面行走;人生下三个月就能认识父母。这些都是天地间的自然现象,有什么大惊小讶的呢?”孔子听后惊讶地说:“好啊,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可怕啊!”
    后来,人们用“后生可畏”来称赞少年晚辈人聪敏努力,有光明远大的前途。

-----------------------------------------------------------------

〖梦周〗
    “梦周“这个典故出自于《论语.述而》。
    周公(姓姬,名旦)是西周初期一位政治家,他辅助成王摄政,为周朝立下了重大功勋,后世尊他为先贤。
    春秋时期的孔子非常崇尚周公的为政,他从小就学习西周流传下来的六艺知识,掌握了西周的黄章制度,他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认为西周社会是尽善尽美的社会,而周公也成为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人物,以致于常常梦到周公。
    后来孔子从政于鲁国,他决心恢复西周的制度,旅行仁政,建立西周式的国家。可是他的主张遭到了当政权贵的竭力反对,最后,他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结果处处碰壁,只好又回到鲁国,此时他已年迈体衰,叹息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宋代苏轼的《周公庙》就用了这个典故:“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

〖萧墙〗
    “萧墙”这一典故出版于《论语季氏》。
    春秋末年,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之手,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靠近季孙氏的封邑。季孙氏是公族中最有权势的,他害怕鲁哀公借助颛臾人的力量夺回权力,于是决定派兵攻打颛臾。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正在季康子手下做事,于是就此事来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听了后严厉地说:“冉有!这难道不该责备你吗?先世鲁君早就将颛臾的国土封在了鲁国境内,现在为何要攻打它呢?”冉有和子路一听老师责备自己急忙辩解说那不是他们的主张,而是由季康子一手策划的。
    孔子说:“一个国家,不害怕贫穷,而害怕不平均;不害怕人口稀少,而害怕不安定,做到平均,就不会贫穷;做到和平,人口会前来归附,然后再施以仁义、礼乐的教化。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孙氏,不能招致远方的人来归附,反而要在本国内部使用武力,我看季孙氏的用心不在颛臾,而在国君宫室的萧墙内啊!”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

〖负米〗
    “负米”源于《孔子家语》。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路身强力壮,刚直好勇,虽然性情有些粗暴,但是为人诚实,非常孝敬父母。
    子路的父母去世后,子路就跟随孔子到处游学。一天,子路去见老师,老师看到他非常伤感,询问其中的缘故。子路对老师说,人们沉淀说背负沉重的东西行走,不不会挑选地方歇息;常州贫穷,敬养老人,就不要计较俸禄多少才做官。了说子路真有孝心。子路又说:“过去我奉送父母也是这样:自己经常吃一些粗劣饭菜,而不辞辛苦,从百里外地方给父母背来大米,供父母吃。现在父母去世之后,我跟随先生到南方游历诸国,坐着华丽的车子,吃着丰盛的菜肴,可是心中十分怀念逝去的双亲,很想为了他们再让自己吃些粗茶淡饭,给父母背粮食。”了听了子路的话,也不禁叹息到:“是啊,侍奉双亲就如同串在绳子上的干鱼不能长期保存一样。父母晚年就像白马过隙一样短暂,我们尽忠就是能尽孝,真是忠孝不能两全啊!”
    从此,孔子每逢讲学时,就对他的学生说:“子路的父母健在时,能竭尽全力;父母去世后,他又能时时想起父母,真不愧是一个大孝子。”
    后来用这个典故表示侍养父母。亲代司马光的《和景仁琼林集上偶成》里就有这个典故:“将雏虽复慰心喜,负米翻成独自悲。”

-----------------------------------------------------------------

〖论语〗
    《论语》这一书名,有它特定的含义。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日常生活和执教过程中,发表过许多言论,他的弟子也有不少言论。实际上,《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又载行。
    《论语》共二十篇,每篇由若干章组成。这些篇章排列的先后,并没有内在的联系。即使前后两章之间,也没有什么关连。而且,书中多次出现重复的章节。有些重复章节字句完全相同。如“巧言令色鲜矣仁”一章,先见于《学而篇》,又见于《阳货篇》。还有的不同章节,只是文字详略不同。如“君子不重”章,《学而篇》比《子罕篇》多出十一字,其他文字相同。另外,还有一些章节意思相同,记载有异。如《宪问篇》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篇》又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两章意思完全相同。从这些现象可以断定,《论语》一书,不是由一个人编辑。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论语》是在孔子死后,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期撰辑而成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也有人认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据孔子自己所说,他是殷商苗裔。周武王灭了殷商,封殷商的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始祖已经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惧华氏的逼迫出奔到鲁国,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孔子。
    孔子幼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曾管理仓库,看管牛羊。他勤于学习,博学多能。三十多岁时,开始讲学授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出任鲁国中都宰,迁升为司空,又官大司寇。五十四岁时,代理宰相三个月。当时,鲁定公和执政的季桓子接受齐国女乐,怠于政事,孔子复兴周礼的抱负难以实现,他便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长达十四年。他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经六十八岁了。返鲁后,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方面,又致力于整理《诗》、《书》、《易》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诸侯兼并,战争频仍,礼崩乐坏。为了变革社会现实,他建立了宽博宏大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从《论语》中可以看出,“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所谓“仁”,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爱人”。当然,对“仁”的理解不能过于狭窄,它有广阔的内涵。“克己复礼为仁”,“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是“仁”。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可以说是“仁”的核心,所以曾子有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与“爱人”是一致的。从“仁”的主张出发,在政治上,孔子要求实行德政,重视教化,刑罚宽弛,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为了把德政变为现实,孔子主张举拔贤人。对待天命的认识,孔子继承了原始宗教的天命观,肯定了天的人格神地位。他承认,他的个人品德,肩负的使命,乃至个人的生死和社会治乱,都离不开天命。所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但在天命面前,孔子反对消沉,主张顺应天命,有所作为。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是他收取学生的原则,这就使过去没有资格接受教育的基层平民,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教育学生的最终归宿,是让他们出来作官从政。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提倡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因人而异;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主张治学先要立人,强调品德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确立了孔子思想的至尊地位。他的思想影响渗透到中国历史的每一个领域。今天,不论是研究孔子,还是研究中国历史,都离不开《论语》。

-----------------------------------------------------------------

〖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疲乏:“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

〖凤生、虎养、鹰打扇〗(民间传说)
    孔子的名字,思想,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还传到日本、朝鲜、新加坡、美国等世界各地。他不仅被中国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封为圣人,也被现代具有高度发达科学文化的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人们所尊崇。他的名字不仅被美国应用物理学家迈克尔·H·哈特选进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一百人》之中,而更可惊叹的,是还被美国的《人民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中的第一人。因此,可以说,孔子是天下古今中外第一思想文化巨人。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二年(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1年)的八月二十七日。孔子是一位传奇式人物。2500多年来,一直被尊为圣人,在他的故乡曲阜,流传着许多关于他出生的饶有风趣、神话色彩的传说。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系当时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尼山乡)大夫,先娶施氏为妻,生有九女,但无男继嗣。后又娶妾,生一男名孟皮。但孟皮有足疾,按那时的习俗,有残疾之人不能祭祖。因此,已60岁的叔梁纥自悲无嗣,便又向有三个女儿尚无出闺的颜襄家求婚。颜襄博学多问。他认为,叔梁纥虽然年龄大,性情严,但其先世系商汤后裔、宋国贵族,且身材高大,武力绝伦,是很好的一门亲事。于是,颜父便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看谁愿嫁着,但大女、二女均不出言,而唯有不到20岁的三女儿颜征在表示愿听父命,因此,颜父便以三女征在许配于叔梁纥。婚后,夫妇俩便经常去离住地不远的尼丘山(今尼山)上祈祷天神保佑怀孕生子。颜氏果然有孕后,叔梁纥仍多次带妻子去尼丘山烧香祈祷,以求山神保佑添个好儿男。
    这天,叔梁纥夫妇又带着香火供品,来到尼山山神庙。当他们刚刚摆好供果,燃着香火,跪下祈祷时,忽然庙外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雷声震得整个庙宇好象马上就要倾倒下似的。叔梁纥夫妇正在惊愕之际,就听得不远处传来“扑嗵”一声,定睛看时,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站立在身旁,并十分和善地对他们夫妇说道:“圣父,圣母请起”。
    叔梁纥夫妇抬头一看,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那老人躬身笑道:“小可乃尼丘山山神啊!今闻天神来告:‘贵圣即降’。”
    说完,那山神便没了踪影。叔梁纥夫妇感到异常奇怪,二人在山神庙内呆楞了一会,才动身准备回家去。
    出了山神庙向前行走不远,就听得天空一阵鼓乐齐鸣。鼓乐声中,眼前隐隐现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不多时,就见从空中飞来一只玉麒麟。口衔玉帛,玉帛上写道:“天遣奎星下凡,以振兴于周。”稍倾,玉麒麟腾云而去。
    尼山脚下,即刻大雾迷蒙,凝露为雨,瞬时为止。其露过后,异香袭人,侵入人魄。这时颜征在就觉得一阵腹痛难忍,叔梁纥只得把她扶入殿堂。见殿堂内雕花床,床的顶棚上盘绕着两条金龙,床前侍立着两个使女。叔梁纥见状,一时惊得瘫坐在地上。两使女将颜征在扶上床,落下蚊帐。不多时,空中现出一相貌怪异的仙翁,脚踩祥云,一声高喊:“天感生圣人,降以和乐!”顿时高空响起和乐之声,如丝竹拨动,似金玉撞击,分外悦耳动听。
    此时此刻,颜征在腹痛难忍,继之“哇”的一声婴儿坠地了,颜征在从昏迷中醒来,向四周一看,既不见殿堂楼阁,也没了雕花床,却躺在一片荒山野岭的山洞里。夫妻俩在看那用绫包裹的孩子,果然是一个男孩,夫妻俩欣喜若狂!
    惊喜过后,夫妻俩仔细打量了一下,刚生下的娇子却有些反常:这孩子头顶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且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颜征在以为是个怪物,禁不住哀叹道:“好可怜的孩子,就这般模样,可怎麽养活成人啊!”叔梁纥看着眼前相貌奇丑的婴孩,想起这孩子降生前的那番景致,认定这孩子定是怪物并非吉祥,决计把他扔掉。颜征在一听要扔掉孩子,不禁一惊:孩子再丑,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有些于心不忍。但碍于夫君说了,又不得违抗。她抱着孩子泪流满面地呆站了许久,在叔梁纥的再三催促下才狠了狠心,将孩子扔在一片柏树林中,丈夫架着征在一步三回头地回家了。
    颜征在扔掉孩子的时候,正是八月天的中午,天气正炎热。孩子躺在地上,一声不哭,热得哈嗒哈嗒直喘。这情景,被天空飞翔的一只老鹰发现了,便赶忙落站在一棵小柏树杈上,展开翅膀呼扇呼扇地不停用翅膀给孩子打起扇来。
    临近黄昏时候,从山上走下一只斑斓猛虎,把这孩子不声不响的衔进了山洞。从此,那只母虎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日夜守候在孩子的身旁为他哺乳。那山洞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尼山夫子洞,又名坤灵洞,至今仍在,洞门旁立一石碑,上刻“夫子洞”三字。
    一天早上,有位长者到那山洞前打柴,见那只喂养孩子的老虎,正要想跑,而老虎猛上前咬住了长者的衣角,往山洞里拖,长者着实吓了一跳,继而一打量,见那老虎丝毫没有伤害他的意思。长者于是壮着胆子拱揖道:“虎啊虎,从未得罪于你,你……难道要吃掉我吗?”老虎好像听懂了老人的话,连连一阵摇头,长者又问:“虎啊虎,那你想要我做甚麽呢?”老虎将脖子在长者腿上擦了擦,然后,咬住长者的衣角就往洞里拖。长者打了个冷战,说道:“要吃,你就在这里吃了我吧,不要再往山洞里拖了。”老虎抖了抖肩,又摇了摇头,还是继续往里拉,直把长者拖到了山洞的深处。
    长者正惊恐不安,猛然发现面前躺着一个白胖的男孩。这时男孩正用四肢爬动。长者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连忙抱起了孩子。老虎一跳跃,显出很高兴的样子,还连连向长者点头表示谢意呢。于是,老人抱着孩子出洞后往回家走,而那只老虎却一直把他送出很远,才各自离去。
    孩子再丑,也是娘身上的连心肉呀!颜母自从扔了孩子,别提心里有多难过啦。她整天在尼丘山下哭泣。一天,她正哭着走来走去,正好遇见老人抱着孩子。老人问颜母:“请问您有甚麽伤心的事啊,竟然哭哭啼啼。”颜母回答:“我找孩子”,便把扔孩子的事细说了。那老人闻听找孩子,惊喜地说:“我抱的这个孩子就是刚才拾来的,不知是否是您扔的那个?!”颜母一看,正是自己的孩子,单已吃的又白又胖。征在马上给老人磕头,说:“这孩子正是俺的,谢谢您老人家给俺找到了孩子。孩子都扔了一个月了月了,俺认为不是饿死,也早被野兽吃了。”说着,便又激动地给老人磕头。老人把找到孩子的经过细说了一遍,并说:“这全是老天造化,想必这孩子不同凡人,必有大福大贵。”老人把孩子交给颜母便不见了。
    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于是,这一带便有了“凤生虎养鹰打扇”这一传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08-11-26 20:27:37 |显示全部楼层
孔姓起源

    孔姓起源有四:
    一、出自子姓
    黄帝是后世所尊崇的“三皇五帝”之一,相传为远古时期有熊国君之子,因生长于姬水(即岐山,流经今陕西省),便以姬为姓。后长期居于轩辕之丘(又称寿丘,在今山东曲阜东北),又称轩辕氏。他登上帝位后,在位百年,历尽艰难,终成大业,实现了中原各原始部落的大一统。他和传说中大约同时期的炎帝一起被后人尊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
    黄帝一生有25个儿子,有14位得到了姓氏,像后世的姬、酉、祁、己、膝、箴、任、荀、姞、嬛、依等姓,可由此寻到源头。
    黄帝之子玄嚣,为己姓,名挚,后采继位为天子,修太昊之法,后人称为少昊氏。玄嚣死后,葬于曲阜的云阳山。玄嚣之孙喾为姬姓,成年后,代颛顼为天子,称为帝喾。他治理部族成绩卓著,和玄嚣都被后世尊为“三皇五帝”之列。
    相传黄帝有曾孙帝喾,帝喾夫人名简狄。一次,简狄出外巡游,见一只燕子(玄鸟)掉下一只蛋,就拿来吞下,不久身感有孕,后来便生下商朝始祖契。契是简狄吞食燕子(卵)所生,此后便以“子”为姓。从契14传到商汤,名履字太乙,加姓为子太乙。他有子孙多人,除其中的一人继承了他的王位外,其余的也都成为贵族。在这些人中,有人为了纪念他,便将他的姓氏和名字加在一起,略加变更,成为孔姓。此外,继承他王位的人则世袭为帝王。至商朝灭亡后,商朝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
    微仲衍生子宋公稽,宋公稽生子丁公申,丁公申生子闵公共,这些人先后在宋君的职位上。传到第四代弗父何时,弗父何将国君之位让给弟弟鲋祀,自己成为宋卿。他是孔子的先祖中身份由公下降到卿的第一个人物,他这种“让贤”的做法当时被认为是“明德”,他在以后的三百年里甚至被视为圣人。孔子同时代的人甚至把弗父何作为孔子的先祖,比如鲁国大夫孟僖子在评论孔子先世时,曾说:“孔丘,圣人之后也,其祖弗父何。”
    弗父何之后又经三代传到了正考父,仍为宋卿。正考父辅佐过三位国君,不但从不奢侈骄傲,反而随着声望的上升,更加为人谦逊,生活俭朴。他在家庙的鼎上曾制作下面的铭文来警醒自己:“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饣+颤-页)于是,粥于是,以糊余。”
    正考父,仕历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任大司马。
    弗父何以下的几代一直为宋国的公卿,传到第五代,也就是正考父之子孔父嘉时,按照“亲亲之义,五世而尽”的宗法原则,不再列为宋国公室的正式成员,而从公族中分立出来,别为一族,变成了从属于公族的一个小宗,身份也相应地降为宋国大夫。古籍中提到这件事时,统一的说法是“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孔父嘉 以大司马之职辅佐当时的宋穆公,推行文治武功,使军事、经济上弱小的宋国渐渐强盛起来,并成功地抵御了周围诸侯国的来犯。然而,这却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孔父嘉的夫人相貌姣好,被太宰华督窥到。太宰华督为了得到孔父嘉的夫人,派人在国内放出话采:宋君即位10年,大的战事经历了11场,给百姓带来了灾难,这些战事都是孔父嘉主张的,我华太宰决定杀了他来安抚民众。不久,华督果然带兵杀死孔父嘉,抢走了他的夫人。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奔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后来,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孔子。

    二、出自姬姓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悝后人以孔为氏。


    三、出自妫姓
    春秋时陈国孔宁后人以孔为氏。


    四、春秋时郑穆公后人有孔张,其支孙以孔为氏。

-------------------------------------------------------

孔姓迁徙史

    从孔子至今,2500多年过去了,孔姓宗族又传承了80多代,孔子之后的数代,多次出现单传情形,人口增长缓慢,到唐朝末年的四十二代孔光嗣时期,在曲阜的孔族后裔尚不足10户,外迁的数量极少。五代后梁时期,经历过“孔末乱孔”的劫难,族人存世更少。到宋代以后,族裔繁衍大幅度增长,到清朝末年,仅四十三代孔仁玉这一支的后裔在曲阜即达数万人;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发展,外迁人口也得到极大增多。
    西汉时期,孔子九代孙孔腾回到家乡曲阜,正是汉高祖登基未久。汉高祖接受文臣建议,封孔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到汉元帝绥和元年(公元前43年),孔子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褒成君。此后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孔氏裔孙多数得以袭封侯的爵位,就连庶裔中学有成就的也较易于得到朝廷的重用。这样,孔氏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随着生存条件的大大改善,家族支派也得到更多的繁衍生息的机会。此间一个较明显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族裔由山东迁到河南及其他许多省份,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出任官职,其次是躲避较剧烈的社会动荡等。
    东汉时期外迁的孔氏族人中,最有影响的当属会稽这一支。孔子二十一代孙孔郁,出任冀州刺史。其子孔扬受封下博亭侯,孔扬的后代从此主要世居下博(今河北省深县东南)。孔郁的另一子孔潜先是任太子少傅一职,后因避乱而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不久发展为当地的望族,成为孔氏宗族中有名的“会稽孔”。在孔潜的后人中,其子孔竺在三国时任豫章太守(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其孙孔恬为湘东太守,曾孙孔愉在西晋时任左仆射。孔愉之子孔汪任广州刺史,甚有政绩,终于任上,他的后人则大多留居当地。
    在唐代,有影响的孔氏郡望大致有: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鲁国(今山东省曲阜)、下博(今河北省深县东南)、常山(郡治在今河北省正定)、南阳(在今河南省西南一带)。
    唐代中期以后,三十五代裔孙孔(王遂)之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4年)袭封褒圣侯,又晋为文宣公。天宝之乱时,他率家人寄居于宁陵,卒后即葬在那里。动乱之后,他的曾孙孔惟睡返归曲阜,袭封文宣公,宁陵的宗族墓地则由孔惟B至之弟孔惟时一支驻守。和他们同寓于宁陵的还有三十三代褒圣侯孔德伦的次子孔叹之子孔贤。这两支形成了孔氏家族中的宁陵派。
    二十七代嫡孙孔乘的次子孔景进经四传,至孔颖达。其后代传至四十代孔绚,孔绚任丹阳令,其后遂历代居于河南丹阳,形成了孔氏宗族中的丹阳派。
    与孔绚同属孔颖达后代的四十代孔绩,在唐僖宗时为吉州(今江西省临江)军事推官,其后历代居于江西临江,形成孔氏宗族中的临江派。
    同时期的孔氏族人在南方也有播迁、繁衍。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当时的宰相之子孔昌弼随徐彦若入粤,在南雄县平林村定居,其子孙分布于南海、番禺、顺德、高要、惠州等地。
    在以后各代较有影响的各地支派也大多在唐代的中后期渐定格局。比如,三十五代孔言,居于河北献县,称为献县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乱于河南鲁山,称为鲁山派;三十八孔瑛,居于湖南济阳,称为浏阳派;三十八代孔时,居于河南郏县,称为郏县派;三十九代孔温宪,居于湖南桂东,成为桂东派;四十一代孔昌弼避乱于广东岭南,成为岭南派;四十二代孔楠,在江西庐江做官,后来定居在那里,成为庐江派;四十二代孔桧,逃难至河南平阳,成为平阳派等等。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北方的金兵举兵南犯,从宋都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仓皇南下,在当时的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即皇帝位,为宋高宗,年号建炎。建炎二年(1128年)秋,金兵继续南下,高宗君臣移驻扬州,于十一月举行郊祀,召衍圣公参加祀典。此时曲阜的衍圣公是四十八代孔端友,他与从父孔传(原名孔若吉)奉诏赴扬州。
    一年后,金兵气势弥盛,高宗君臣渡江南逃至临安(今属浙江杭州),孔端友、孔传及部分孔子后裔,带着代代相传的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雕像随驾南渡。到杭州后,孔端友上书高宗,痛诉离祖别家之苦,请求赐予安居之地。高宗感念其奉驾南渡,遂颁旨赐其族人在衢州定居,并在那里兴建家庙,供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一切礼仪同在曲阜时一样,并钦拨祭田以资祭孔之用。孔氏南宗,就这样形成了。
    这个时期,孔氏南宗以衢州为中心向四方不断扩大。南宋先后封了孔端友、孔蚧、孔揩、孔文远、孔万春、孔洙六代衍圣公,同时,孔氏南宗族人也得以重用。比如,孔端友的堂叔、从父孔传官至中散大夫,堂兄弟孔端植为湖广通于令,孔端隐为江陵府推官,孔端弼为大理寺评事,孔端恩为杭州府教授。此外,孔氏南宗还得以按人口计量赐田,免于租税,以其所得收入的一部分供给孔氏族人衣食用费,一部分用于孔子祭礼。
    此后,南宋朝廷又多次赐以恩宠。赐予田地之外,又于宝佑八年(1253年)准衢州知州之请,拨款三十六万缗,命仿曲阜孔庙之制,在衢州城东北角的菱湖新建孔氏南宗的家庙。当时,此处为“城中胜地,堤岸交错,岛屿萦回,士夫别墅,楼阁相望”,可惜到南宋末年,该庙毁于战火。
    在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的偏安大军渡江南迁之后,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伪齐政权,刘豫于阜昌二年(1131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璠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庙的祭事。这样,尽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圣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时缭绕不息。其后伪齐政权垮台,金熙宗于天眷二年(1139年),仍封孔蹯为衍圣公。至此,孔氏北宗也正式形成。在南宋时期,北宗袭封的先后有孔拯、孔元措、孔浈等人。
    稍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随同金政权迁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宝庆元年(1225年),宋兵收复山东,以孔元用为衍圣公。宝庆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古族政权占领曲阜后,亦承认了衍圣公孔之全的身份。这样,在同一时期,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个衍圣公的局面。太宗五年(1233年),元朝攻下金京汴都,金人所封的衍圣公孔元措又被元朝命为衍圣公,曲阜的衍圣公孔之全被改任曲阜县令并子孙世袭,不再与衍圣公职位有关联。
    元朝统一中国后,有大臣上书元世祖,认为孔氏南、北二宗应只有一个衍圣公作为正统世袭皇封,按照“大宗之法”,应由孔子嫡传后裔、此时寄寓衢州的衍圣公孔端友的后代袭封。元世祖采纳其说,钦定南宗为衍圣公,并让其返回曲阜奉祀。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宗的第六代衍圣公孔洙奉元世祖诏入京,对皇帝面秉自己的六代先祖均葬于衢州,且建有衢州家庙,自己又堂有老母,实不忍弃离衢州祖庙返回曲阜。他表示愿将衍圣公这一爵位让与北宗的族弟孔治,而自己乞请准予南还衢州奉养老母。元世祖对此大加赞赏,称孔洙“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遂准其所请,免去“衍圣公”称号,改任为国子监祭酒、承务郎,兼提举浙东学校事。
    元、明、清时期,孔氏族人迁往外地的人数、规模,较以前都有了更大的发展。据《孔子世家谱》记载,自“中兴祖”孔仁玉的族人在五十三代“水”字辈分立为“孔氏二十派”后,经五十四代“思”字辈、五十五代“克”字辈、五十六代“希”字辈,到五十七代“言”字辈之间。的百年左右时间里,因分传、分户,迁移到外省外县的为数很多,上文所述“曲阜六十户”仅为仍居于曲阜、传承清晰的六十支族人。
    与此同时,早先即迁移到外地的各支孔氏族人中还存在着再度迁移的情况,其中有的是因为自然经济因素,有的是因为躲避战乱或为民间流疫所迫,也有一些是因为出仕为官而由官职调动迁至他处,致使部分子弟随之迁徙并在新的地点留居、繁衍。
    这样,到清朝末年,孔氏族人已分布到全国各地。具体说来,在浙江、江苏、江西、山东、四川、河南、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治所在广州,辖约今广东钦山港以东大部分地区)、湖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察哈尔(今河北省西北部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奉天(约今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哲里木盟各一部分)、黑龙江、云南、贵州等省都有孔氏族人居住。这些散居外地的族人中,以河北省为最多,称为“河西派”,其始祖是孔子三十一代嫡录之侄、唐代文学馆学士孔颖达。
    其他族人在异地他乡也往往聚族而居,小支每支百余人或数百人,多的还另立圣裔都,如乾隆时江西金溪县的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八都、四十九都,贵溪县的三十三都、六十五都,铅山县的十九都等,都是这样建立成名的。到清中叶时,人数众多,如江南高淳县漆桥孔氏,传十几代后,至嘉庆十年(1805年)已是“子姓相衍,万有余丁”;道光九年(1829年),流寓安徽潜山县的孔氏族人,由于人丁繁衍,已散居潜山、太湖、怀宁、望江四县。


    孔氏族人向海外的迁徒
    从元代开始,孔氏族人就开始了向海外的迁徙。当时,元朝最高统治者为控制高丽,采取联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承懿公主远嫁高丽忠肃王之子王颛,孔子裔孙、五十四代孔昭为公主所带侍从之一。到高丽后,孔昭得到高丽王重用,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一职),先后受封为桧原君、昌原君,死后葬于昌原。
    孔昭的后代在高丽累世为官,其子孔帑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其长孙孔俯官至判尹,次孙孔德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与孔昭相同,至此,已是孔氏一门三代之中两人出任高丽朝的宰相。以后世代繁衍,名人辈出,成为朝鲜南部的望族。由于其祖孔昭墓葬在昌原,他们遂以昌原为籍贯。
    高丽王朝皇帝崇奉儒学,对孔氏后裔屡予优待。高丽王国正宗十六年(1792年),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后,命高丽国的孔氏以曲阜为籍贯,以示不忘祖先,并仿中国衍圣公之例封以世爵。
    韩国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续到86代。他们的取名与中国国内的规矩不同,另外有一套行辈用字。在韩国还有专门的同宗茹人组织,叫作“曲阜孔氏韩国大宗会”,以表示不忘源出于中国的曲阜,在20世纪 80年代曾组团专程赴曲阜祭祖,并在仰圣门(即曲阜城北门)外立碑纪念。另据1987年人口普查统计,韩国的孔姓族人为 17207户,72382人。
    东南亚各国,在清代末期也有孔氏族人移居过去。至于日本及欧美等地的移居,则是在民国期间开始的。
    到20世纪末,孔子后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孔氏族人。

-------------------------------------------------------

孔姓家谱介绍

    修谱
    孔氏宗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最初的孔氏家乘,只是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收入,正式镂版印刷。
    孔宗翰之后的四百年间,宋、金、元历朝更替,屡值兵燹战乱,其间孔氏谱牒虽曾进行过重修,但没有正式刊刻。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才又一次组织重修并付印。这次重修的族谱接受以往濒于失传的教训,特对修谱之事作了文字上的规定:此后族谱“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大修以甲子为期”。按此规定,应当在嘉庆四十年(1561年)左右修谱,但由于种种原因,修谱工作比规定时间向后拖了六十多年,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才纂修族谱,这距上次修谱已有133年的时间。而后的康熙、乾隆朝的甲子年均按时修谱,但乾隆甲子(1744年)负责修谱的是孔继汾,他后来因被告触犯了清朝《会典》而陷入文字狱,充军到新疆伊犁。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没有再大修过族谱,直到民国九年(1920年)倡修全族大谱,经土7年努力,在民国二十六年方大功告成。这部民国族谱是最大规模的一个孔氏全国合族大谱。
    北宋元丰及明弘治年间所修的孔氏族谱,久已亡佚,今天能看到的只有天启、康熙、乾隆和民国所修的四部。从这四部族谱的纂修人员的设置来看,可以发现,随着世代推移,修谱机构的设置规模逐渐扩大。
    为确保修谱工作的顺利进行,衍圣公府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和人事安排,如乾隆九年(1744年)修谱时,设立鉴定一人,由衍圣公担任;监修二人,由三品执事官和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担任;提调二人,由正一品荫生候选员外郎和曲阜县世职知县担任;以下编次、掌收、校阅、誉录、督刊、收发等职,也是各由四品执事官、候选州同知之类有官职者及有科名的人员担任。到民国时期最后一次大修时,衍圣公孔德成主持,专门设立了“曲阜全国孔氏合族修谱办事处”(简称“谱馆”,古时称:“纂局”),孔德成任总裁,由族长孔传蜻等三人主持日常工作,谱馆有职员66名,另有一些勤杂员役。
    修谱时,衍圣公府要先行制订条规、颁布榜示,制订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然后择吉日举行仪式,告庙致祭后,各执事人员进入修谱的专设机构纂局内办公。族谱纂修完成,要在孔庙举行隆重的告祭仪式。各户族众按规定领到新谱后,即将旧谱交至族长,立即焚瘗。如有失落旧谱者,即声明,该户头户举出具证明,刻附谱后。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一,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二,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三,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
    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凡是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纂修的支谱,必须获得衍圣公的批准,加盖衍圣公府大印后才能成立。各级官府主要根据衍圣公府钤印的有无,来判断内孔与外孔,决定是否给予优免差徭及有别于齐民的特权。



    内孔和外孔
    一般说来,作为圣裔的孔氏宗族常常自称“内孔”或“真孔”,而把同姓不同宗的孔氏称为“外孔”或“伪孔”。这里的里外、真伪,是以圣脉的流传作为对照的。
    圣裔们所强调区别的“外孔”,其情况大致有二:
    一是与圣裔同姓不同宗的孔氏。如本书第一章中所述,在古代,也有几支孔姓并非出于子姓之后,在孔父嘉至孔子一系后世的繁衍、扩大的同时,这些“圣裔”之外的孔姓渐渐淹没无闻,也无世系资料存世,然而这为数不多非圣裔的孔氏有时会想方设法混进圣裔中去,以图享受到朝廷对孔子后裔的优厚待遇。正是“累朝优礼”、“与常人异”的待遇,在孔氏宗族史上引起了大量伪孔冒宗的现象,在曲阜县之外的其他州县,时有和孔子后裔并非一脉的外孔假冒“圣裔”,以期得以优免地方差徭,这种情况每朝每代都有发生。而在曲阜,由于管理严格,冒宗易于识别,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一是出于衍圣公府的奴仆孔末所传的后代。据载,孔仁玉的后裔在北宋时期传至五十三代而分为“孔氏五位”的同时,洒扫户孔末的子孙也已立为“五院”,分布在曲阜的小薛社、张阳社、西隅社、东忠社、西忠社。到清代,这些所谓“仆随主姓”的外孔,又发展到曲阜之外的邹县等地。既然同属一姓,又并非同脉,为了明确主仆、圣裔庶民之区别,以衍圣公府为代表的孔氏宗族“不准其随钦赐行辈取名,以免混乱”。外孔如冒宗续谱,则要因“冒宗谱,滥邀恩崇”而获罪。

-------------------------------------------------------



孔府档案

    1、来源及形成
    孔府档案属于私家档案,由于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逐步封官加爵,官至一品,因此,孔府与皇帝关系逐渐密切,上下行文接连不断,全国各州府衙亦相继行文接洽关系。而用于孔府祭祀孔子的祀田达三十六万亩,分布在五省数百个县,因此县级政府与孔府间的关系亦非常多,再加上土地纠纷处理,更是文案复杂。孔府是一品官的衍圣公府,府内除三大公堂外,还有十大厅办事机构,各机构都有日常的工作文件,再加上祭林庙的各种帐册、府内生活的规定及帐册等,因此,资料极为丰富。
    孔府档案以其历史长、数量多、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国著名的私家档案。由于战乱孔府档案过去曾有损失,现存档案记录了孔府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8月4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族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历代衍圣公府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珍贵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孔府档案也为中国文献档案学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典型范例,在档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档案整理
    文件的保存原来较为分散,孔府凡属于上下及各州府县行文均保存在掌书厅书房内,由典籍官掌管,地亩册、契约、收租册,均保存在册房内;婚丧嫁娶及林庙祭祀酒席帐、祭品帐均保存在司房内;内务日常开支、工资帐和来往宾客帐均保存在帐房庶务室内;呈禀号簿、收文簿、发文簿、送文簿均保存在启事厅承启处内。以下族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礼学、乐学、古乐传习所等,各厅房均有零星文件。1948年8月古物保管所成立后,把这些零星文件均收归书房保存。
    1956年春,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同志来曲阜检查文物保护工作时,发现了这批历史文物档案。回京后,派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专门整理档案,故宫博物院保管部主任李鸿庆专门整理文物。把文物分成33大类,以后由文管会继续整理;把档案分存后五间房,单独列项,专库保管,以便以后整理。1956年 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家档案馆,派南京档案史料整理处(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专家常住曲阜进行分类整理,由金佳任组长,成员有郭鹏、丁家襄,参加整理的还有南京装裱工程先道。第一次整理工作截止于1958年9月。1959年夏季至国庆节,孔府进行复原陈列,将档案由后五间迁移至东大楼下保管,并批拨50方香樟木制成档案箱保护。1960年春中央委员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同志来曲阜检查档案工作,指示:“要片纸不丢,只字不损,把档案保护下来。”从此又加强人力糊耳装订,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停止。1972年夏季又开始裱糊装订,建新帐登册,至1987年已编至9200余卷号。以后继续整理裱糊装订,现在还有部分残破卷页没有整理。


    3、现存档案的基本内涵
    按照南京档案馆协助整理的分类,共分八个阶段(解放前孔府档案分类是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八个阶段时:明代、清代、民国、北洋军阀、国民党、敌伪时期、1946年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始于嘉靖十三年,止于1948年8月。
    每一阶段又各有分类,多寡不同,清代最多。每个阶段分类是:袭封、祀典、先贤、宗族、家谱、属员、庙庭官员、府内官员、学录、庶务、租税、林庙管理、徭役、刑讼、宫廷灾异、财务、文书等。
    孔府档案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宫廷政治方面的资料,记载了封建王朝登基、建储、巡幸、崩逝、柑庙配天、庆典朝贺等皇室大事,以及各种典籍制度。形式有奏折、京报、邸抄、公文簿册等。
    祀典方面的资料,记载皇帝驾幸阙里,御祭孔子,赐给供器、匾联,遣官祭祀等。
    袭封方面资料,记载孔氏子孙袭爵受封,设置孔氏职官以及家学、庙学职官、奉祀各先贤等。
    宗族方面的资料,记载孔氏宗族支谱宗法族规、家庭事务,优免孔氏杂差徭役赋税等。
    另外还有林庙管理、庄务管理、府务管理等。

    4、孔氏家族与族谱
    孔氏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是由同一始祖孔子繁衍下来的一个庞大家族。其中,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袭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则为小宗。
    随着孔子后裔的不断繁衍,为数益众。为便于管理,在孔氏家族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组织系统。最初曾分为“五位”,后又分为“十二派”,到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又增为60户。每户设有户头户举一至三人。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中一一列举了60户的名称,诸如:大宗户、道沟户、终吉户、栗园户、泗北户……等等。
    这60户孔氏家族各设族长一人,负责管理全部孔氏族人,另设林庙举事一人辅佐族长。族长是由衍圣公在孔氏族人中检选的,在家族中德高望重,辈长年高。孔氏族人把族长的办事处叫做“族长衙门”,“族长衙门”和“知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合称“孔府四衙门”。60户的户头户举则是“每户族众表率,必得老成持重,心地明白,衣冠整齐,为本户所钦服者,始克充选。”
    曲阜的孔氏家族自分为60户以来,至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修谱时,仅在谱的人数就多达2万多人,每户约有数百人不等,人数多的达千人以上,只有极少数户为数十人。孔府还要给族长约十大亩土地作为养赡,户头户举也拨给二、三大亩作为养赡,外地的户头户举则“各赐衣巾,赏给劄付”。
    孔子的家乡在曲阜,对于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做“流寓户”。孔氏的流寓户经过多年来的迁徙,已遍及全国,他们分布于浙江、江西、山东、四川、江苏、广西、福建、河北、安徽、岭南、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青海、陕西、黑龙江、云南、贵州、湖北等20余省。这些流寓户在异地一般都是聚族而居。
    孔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孔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迩来我族人满数万丁,居连数百里。岂唯目不能偏识,而且耳不能遍闻。若无行辈则昭穆易紊,无表字则称谓不论。在前业经奉旨更定。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后开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孔氏行辈字,明洪武年间定十字(自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 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 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 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 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后来,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当时的北洋政府批准,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二十个字,定下了孔子第八十六代孙至一百零五代孙的行辈。其用心可谓久远矣。

    在孔氏宗族史上,非圣裔的孔氏,希图优免地方差徭,享受特权,常常想方设法混入圣裔,引发多起伪孔冒宗现象。五代残唐时期发生的“孔末之乱”就是最严重的一次。孔末原是孔府的洒扫户,仆随主姓而姓孔,兵荒马乱之中,“承五季之扰,杀圣人子孙几尽”,年仅9个月的孔子四十三代孙孔仁玉,在外祖母的拼力救护下,得以生还,直至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明宗重新加封孔仁玉“文宣公”,才使断了宗的孔子世家得以中兴。孔仁玉被尊称为“中兴祖”。自此,孔仁玉的后裔称为内孔,而孔末之后称为外孔,两者并非同祖同宗,其后代永为世仇。
    孔氏宗族还有南宗、北宗之分。此事始于南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由于宋、金连年作战,中原被金人占据,南宋迁都临安。当时的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随皇帝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继续袭封衍圣公,是为南宗。与此同时,伪齐刘豫政权封端友弟端操的次子孔璠为衍圣公;孔璠三子孔(左扌右思)的儿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为衍圣公,从而出现了南北两地的孔氏子孙,分别在三个敌对的朝廷任职的情况。元统一中国后,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南宗孔子五十三代孙、衍圣公孔洙以“曲阜子孙守护先茔有功于祖”为由,让爵位于曲阜(北宗)的孔氏,受到朝廷的嘉许,并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明确要求南宗的孔氏子孙必须严格遵守官订家规,如有起而争论者,将会制以“不忠不孝”的重罪。从此结束了南北两宗并存的局面。
    为了把居住分散、血缘亲疏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进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昭穆、备遗忘”的目的,孔氏家族非常重视纂修家谱,并为此规定了严格的家谱条规,违者将被除籍。因此,孔氏家族的家谱在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堪称私谱之冠。
    宋以前的孔氏家谱只收录直系长子长孙,北宋始合族修谱,支庶兼采,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沿修不辍。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大修谱时,将家谱由“笔抄”改为“刊印”,并规定每60年的甲子年一大修,每30年的甲午年一小修。孔氏家谱的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完成的。
    修谱时,孔府要先行条规、榜示,制定统一格册和修谱誓词,建立严密的组织机构,并选择吉日举行仪式。入谱手续和考察十分细密,格册装订考究。谱成后还要举行告祭仪式,宴犒有功人员等。除合谱外,流寓外地的孔氏族人所修的支谱必须获得孔府的批准,严防外孔的滥入。

-------------------------------------------------------

孔姓字辈
    孔姓在自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族属繁衍日众,遍及全国各州府县。为了使族属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
    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订定行辈,但还不严格,同辈人多采用同一偏旁或同一字作行辈字。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五十六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衍圣公府还专门颁布了《孔氏行辈告示》:“……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明崇祯年间,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请皇帝,又立十字十辈。清同治年间,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又立十字十辈。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以上几次订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依次为: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以上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
    到20世纪90年代,曲阜当地的孔氏已传至八十代“佑”字辈,以下尚有25字可续。
    曲阜衍圣公府的历代衍圣公,是孔孑嫡系后裔中的长子长孙,长子是诸兄弟中的老大,往往是长子已经结婚生子,而幼子却是年龄很小的孩童,长此以往,同辈之间的年龄距离越拉越远。从孔子算起到20世纪40年代,二千余年中,在曲阜的孔氏族人上下已相差到12代之多,当时辈份最大的是六十六代的“兴”字辈,最小的是孔子嫡裔孔德成之子孔维益,为七十八代。到 90年代,在曲阜孔氏族人中上下相差11代,最大的是六十九代的“继”字辈,最小的是八十代的“佑”字辈。因此,孔姓中人见面,有时不好称呼,因为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不能乱称,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来称呼。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的原因就是衍圣公往往比大多数同里同宗穷人辈份要低几辈,面对面时虽是主仆关系,但依家规又应按辈份称呼,彼此都易尴尬。但实际上,由于衍圣公府里做活待遇高,可以养家糊口,一些孔姓贫穷人家便改名换姓进府为奴,改姓一般是改成母姓。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08-11-26 20:28:03 |显示全部楼层
孔门名人

    孔林是孔子故里又一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孔子逝世后,人们以特殊的方式表达对他的缅怀,其弟子有的庐墓,有的“各持其方树来种之”,奠定了陵墓的文化园林性质。其后,随着孔子地位的提高,孔氏子孙的繁衍,在历代帝王的优崇之下,孔子墓地面积不断扩大,扩展成孔氏家族墓地。孔子的后裔不断提高墓葬规格,树碑立碣,建牌立坊,镌造石仪,名士显宦纷纷为之篆额题文,进一步丰富了林墓的文化意义。后人还继承了原有的传统,不断地栽植佳树名木,使孔林最终发展成一个占地183.33公顷、保存树木42000余棵、坟冢十余万个、碑刻4003通的大型人造园林。郭沫若有诗云:“遗爱在人存槁楷,后凋垂世仰青松。”置身于苍莽的林墓之间,人们便会受到一种悠远文化气息的薰陶。孔庙和孔林,以及其他与孔子(包括其弟子)有关的遗迹,均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保护,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纪念物。
    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后,在孔子故里所形成的又一特殊社会历史现象,是孔子的后裔繁衍成一个庞大的族系,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与国咸休”的大家族。自孔子至孔德成两千四百多年间,孔氏宗族的嫡系沿传已有七十七代,世次极为显明。不仅嫡裔如此,庶裔旁支也建宗立派,尤其是自孔仁玉之后,逐步发展成“五位、二十派、六十户”枝脉完整的族系。整个宗族有严密的管理系统,订有族训箴规,随着子孙的繁衍不断续修谱牒,从而维系了如此之久的家族世系。这不仅国内独一无二,世界上也绝无仅有,成为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历史标本。
    从“奉祀君”到“衍圣公”,均系特设爵位,实际职能是保证对孔子的奉祀。为了奉祀的需要,从汉代开始赐给食邑,宋代改赐祭田,后又增加了学田;从南朝刘宋开始赐给户人。随着孔子地位的升高,赐给的田地越来越多,再加上孔氏不断自置私田,经历代积累,至清代孔府鼎盛时期,它所占有的祭田总计2157大顷,钦赐的庙户、佃户达数万人之众。孔子的嫡裔为管理如此庞大的田产和名目众多的租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田产租税管理制度。孔府的祭田、学田分设五屯四厂十八官庄,屯有屯官,厂有总甲,庄有庄头,各种地租剥削形态均可见到,是封建经济形式的典型代表。“衍圣公府”属于官衙性质,除主持对孔子的奉祀外,还要管理田产、户人,处理宗族事务,设置有完整的办事机构,配备有经朝廷认可品位的众多执事人员,俨然是一握有相当权力的政权组织。

-------------------------------------------------------

孔氏嫡裔名人

    孔  伋:字子思。孔子之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终年82岁。
    子思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幼年时期深受祖父思想的熏陶,相传受业于曾参。《汉书·艺文志 》曾著录《子思》23篇,已佚。现存《礼记》》中的《中庸》、《表记》、《访记》等篇,相传是他的的著作。《中庸》阐述了他对“中庸”学说的看法,是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把“中庸”看成事物的本然之性,把“和”看承是事物运动的基本法则。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直达道也。”还明确却提出了“时中”的观点:“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即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的变化来随时确定合乎时代要求的处事准则,从而发展孔子“中庸”思想。他把儒家道德观念“诚”概括世界的本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把孔子、曾子内省的修养方法,发展为“慎独”。《表记》主要谈“仁”的表率问题;《坊记》主要谈“礼”的消极防范作用。这些观点和主张构成了子思独立的思想体系。后来孟轲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其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的思孟学派。
    子思曾游说于鲁、宋、卫国之间。在鲁,曾告鲁穆公“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振困匮”。宋徽宗宁元年(1102年)追谥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追谥为沂国述圣公。

    孔  穿:字子高,战国鲁人,孔萁之子,孔子七代孙。生卒年月不详,终年51岁。
   他博学,清虚沉静,有遁世之志,楚、魏、赵三国交聘,均不就。他常与赵国公孙龙会于赵国公子平原君处。公孙龙善为“坚白异同”之辨,孔穿据理相争,折服了公孙龙。平原君曾告公孙龙,不要再与孔子高辩论了,说:“其人理胜于词,公词胜于理。词胜于理,终必受绌。”

    孔  谦:字子顺,战国鲁人,孔穿之子,孔子八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孔谦相魏安厘王,“为魏王连和于赵”,封鲁文信君。他相魏王,“改宠之官以事贤才,夺无任之禄以赐有功”,失官丢禄者皆不悦。他任魏相九个月,虽一再陈表治国大计,均不为魏王采用。遂感叹道:“言不用,居官食禄,是尸位素餐也。”乃告病归,卒于家。

    孔  鲋:字子鱼,一名甲,又称子鲋,或称孔甲。孔谦之子,孔子九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孔鲋博通经史,与魏名士张耳、陈余友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孔鲋不仕,令其弟子叔孙通仕秦,后召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秦相李斯始议焚书之事,孔鲋听说后,收其家中《论语》、《孝经》、《尚书》等书,藏于祖堂旧壁中,自隐于嵩山,教授弟子百余人。后陈涉为楚王,陈余使人劝孔鲋出仕,周遂往,陈涉迎至郊外,亲执其手,尊为博士、太师。孔鲋深感所言不得用,任职仅六旬(一说六个月),便托疾而退,卒于陈。

    孔  霸:西汉鲁人,字次孺,孔延年之子,孔子十三代孙。生卒年月不详,终年72岁。
    孔霸少有奇才,从夏侯胜治《尚书》,颇有成就。西汉昭帝时征为博士。宣帝时以大中大夫授皇太子司经,迁詹事,后为高密王相。西汉元帝即位,拜太师,赐爵关内侯,封食邑800户。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封褒成君,加赐黄金200斤,住宅一区,孔霸徙居长安。霸为人谦让,尝称禄位太过,无德受禄。帝欲置于相位,霸再三辞让而罢。谥号“烈君”。

    孔  宜:字不疑,孔仁玉长子,孔子四十四代孙。生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卒于北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终年46岁。
    孔宜自幼聪颖,十岁能文。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上书皇帝述其家世,被召为曲阜县主簿,后迁黄州军事推官。黄州扼江鄂咽喉,地势险要,时值吴、越初定,孔宜佐理军务,实绩甚多。宋太宗即位,擢孔宜为司农寺丞,掌星子镇市征,曾上言皇帝:江左始平,庶务不纲,星子当江湖之会,商贾云集,请建为军。朝议后,因丁户少而定为县,孔宜就任知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皇帝赏识孔宜所著文、赋,擢其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奉诏修曲阜孔子庙。宋太宗雍熙三年,曹彬北征契丹,孔宜受诏督饷,被拒于巨马河,溺水而卒。  

    孔  摠:字元会,孔璠次子,孔子五十代孙。生卒年月不详。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授文林郎,袭封衍圣公。当时,正值兵乱后,曲阜孔子庙宇倾颓。孔亲率佃户,东至蒙山伐取木材,维修寝殿、尼山孔庙、防山梁公林等殿宇廊庑50余楹。大定二十年(1180年)金世宗召孔至京师,欲授官至尚书省,孔以主先圣祀事力辞,乃改授曲阜县令。
    孔摠勤于政事,案无留牍。修筑县城时,叮嘱勿拆庐舍,勿坏冢墓,有碍者当随地筑之,其无主枯骨暴露者,以己俸收葬。官至奉直大夫。53岁卒,赠光禄大夫。

    孔仁玉:字温和,孔光嗣之子,孔子四十三代孙。生于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年),卒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终年45岁。
    孔末弑主假冒嫡裔时,仁玉尚不满九个月,母张氏将其抱藏于外婆家,幸免于难。既长,通六艺,精《春秋》,为人严谨,临事果断。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鲁人将孔末假冒嫡裔之事告诸官府,朝庭获悉后即诛孔末,授仁玉曲阜县主簿,主孔子祀事。长兴三年(932年)迁龚丘(今山东宁阳县)令,封文宣王。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改任曲阜县令。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诏以曲阜县令兼监察御史。卒后追赠兵部尚书。孔氏后人以孔氏嫡长几绝而至仁玉时复兴,故称孔仁玉为中兴祖。

    孔宗愿:字子庄,孔延泽之子,孔子四十六代孙。生卒年月不详。四十六代文宣公孔圣佑从弟。圣佑35岁卒,无子,孔宗愿袭爵。
    北宋仁宗天圣年间,宗愿以其从父孔道辅之功,补太庙斋郎。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授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王,知仙源县事(宋代曲阜县曾改为仙源县)。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直集贤院,曾上书申明历代对孔子及其嫡裔封号的混乱状况,建议革唐代之失误,法汉代之旧制,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获准。后任尚书比部员外郎,通判潍州,卒于官。
    孔子嫡长孙衍圣公之封号,从此相沿至民国,持续800余年。

    孔元措:字梦得,孔摠之子,孔子五十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袭封衍圣公,授中议大夫,赐四品勋,后敕封衍圣公兼曲阜县令。金宣宗年间授东平府通判,改太常博士、太常寺丞、同知集贤院。金末帝年间授泰定军节度使、兖洲观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后迁光禄大夫,晋太常卿。
    蒙古灭金后,元措仍袭封衍圣公,曾上言太宗窝阔台,召集熟悉礼乐之人整理礼乐,获准。太宗十一年(1239年)元措奉召进京,得金朝掌乐许政、掌礼王节及乐工翟刚等92人,整理练习礼乐,并于东平造乐器、制冠冕法衣、钟磬筍竽等仪物后,召乐人至日月山试奏于皇帝面前,遂获准用以祭祀上天。元朝礼乐,由孔元措整理创编。孔元措还于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整理编辑了《孔氏祖庭广记》一书,比较翔实地记录了有关孔氏宗族的历史情况。

    孔思晦:字明道,孔浣之子,孔子五十四代孙。生于蒙古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卒于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终年67岁。
    思晦受业于孔颜孟三氏学教授张须,读书讲求义理,不拘泥于词章。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给四品印。元泰定四年(1327年)升嘉议大夫,改给三品银印。
    思晦主孔子祀事,自感责任重大,竭诚为之。孔庙建筑几经兵火,虽修葺而不够完善,且庙墙角楼未备,思晦尽力营建,均复旧制。孔庙祭器礼服,亦悉加整饬。并请准置尼山书院,恢复邹县子思书院;请准为孔子及其母颜氏加封天号;为衍圣公府奏设司乐、管勾、典籍等专职官员。使庙庭府第规制有所立新。他还编修了孔氏谱碟,刻宗谱于石,以垂永久。此孔氏宗谱碑,现存孔庙东路家庙院内。

    孔克坚:字璟夫,孔思晦之子,孔子五十五代孙。生于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终年55岁。
    克坚少聪敏,能日诵千言,通《左氏春秋》,又工乐府。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授嘉议大夫,袭封衍圣公。请修饰孔庙塑像,获准,并拨给所需费用。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晋中泰大夫,赐二品银印。至正十五年(1355年)征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使摄太常卿。至正十九年(1359年)迁礼部尚书。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年)毛贵进攻燕京,朝廷议论放弃燕京,迁都关中。孔克坚建议:“天子当与社稷宗庙共存亡,焉可轻弃而之他。今勤王兵渐集,与之决战,贼可平也。”后毛贵果然败退。洪武元年(1368年),克坚奉召至京。明太祖朱元璋在谨身殿召见孔克坚,并与之对话。此对话碑现存孔府二门里。

    孔闻韶:字知德,号成庵,孔弘绪之子,孔子六十二代孙。生于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终年65岁。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1503年)袭封衍圣公。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孔闻韶上奏朝廷:孔氏税粮,在成化年间曾恩免三分之一,今圣裔贫困者甚多,乞尽蠲免。获准。同年,又以尼山、洙泗书院及邹县子思书院,每年各有祀事,无人主持,奏请其弟孔闻礼主之。后授闻礼五经博士,专主子思书院祀事。奏准尼山、洙泗两书院各设学录一人,推荐孔族中贤者充任。明正德七年( 1512年),闻韶与山东巡抚赵境、金事潘珍奏准将曲阜县城从;日县迁至IN里周围,以城卫庙,次年兴工修筑。

    孔毓圻:字钟在,号兰堂,孔兴燮之子,孔子六十七代孙。生于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年),卒于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终年67岁。   
    清康熙六年(1667年)袭封衍圣公,授光禄大夫,加太子少保。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晋太子少师。清康熙二十   
三年(1684年),孔毓所以扩林地、置守卫之名,奏请朝廷赐地11顷,免除租税,设百户管理一员负责守卫,均获允准。毓析辑皇帝《幸鲁盛典》一书,深得康熙赏识。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奏请修建孔庙,康熙准其所请,拨库银兴工,超过旧制。毓析还奏请为曲阜宽免赋役,上言:曲阜本弹丸小邑,除圣裔外,居民无多,常因夫役之征,放弃耕耘,影响生计,奏请宽免曲阜赋役。获准。主持重修世家谱二十四卷,著有《兰堂遗稿》等书。  

    孔传铎:号振路,字牖民,孔毓析之子,孔子六十八代孙。生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终年63岁。清雍正元年(1723年)袭封衍圣公。     
    传铎为人恭谨,遇事果断,喜读书,工文词,精研“濂洛关闽”之学,博求律吕之书,对乐理颇有研究,提出:“夫金石有古今,而炬黍有长短,皆不可尽信。惟用蔡氏更造浅深之法,以理合数,以数合器,以器求声,而黄钟可得,大乐可成。”清雍正二年(1724年)孔庙遭灾,传铎素服痛哭三日,引咎自责,上奏重修孔庙,获准。后会同山东巡抚岳浚、前山东巡抚陈世情,拨库银重修,并增设乐器库房诸处,至雍正八年(1730年)工成。著有《安怀堂文集》等书,计18种、105卷。

    孔庆镕:字陶甫,一字冶山。生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卒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终年55岁。庆镕系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胞弟宪增之子,孔子七十三代孙。宪培无子,以庆镕继嗣。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袭封衍圣公,法授光禄大夫。   
    庆镕幼即聪颖好学,善辞令。嘉庆元年(1796年),仁宗帝亲临太庙致祭,他奉旨入京陪祀,年仅九岁,而礼仪娴熟,举止端庄大方,所问对答如流,受到皇帝赞赏。  
    庆镕工诗词,擅书画。其书作楷隶兼长,洒脱秀逸。所
书槛联匾额,字愈大而结构愈紧;所书扇面手札,字愈小而间架愈松,布局恰当,得心应手。其隶书之作,更是雄浑如注,神韵俱佳。庆镕善画花卉虫鸟,尤喜画兰,所绘兰草,笔法细腻,栩栩如生,成为孔府的传世佳作。庆镕热情好客,常在孔府花厅以文会友,饮酒赋诗,泼墨挥毫,留有《春华集》、《鸣鹤集》等诗文书画作品多卷。        
    庆馆喜爱花草树木,精心整修内宅后花园。嘉庆年间,他派人从外地运来形似山峰的铁矿巨石,分置于园中,取名“铁山园”,自称“铁山园主人”,并赋诗“园林亭谢好,岁岁客凭栏。九月寻篱菊,三春就牡丹”以自娱。

    孔令贻:字谷孙,号燕庭,孔祥珂之子,孔子七十六代孙。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1919年,终年48岁。光绪三年(1877年)袭封衍圣公,两年后,循例奏请清廷“陛见”,因其年幼未能获准。光绪十四年( 1888年)五月再次奏请“陛见”,清廷允准。孔令贻在京“陛见”期间,与吏部右侍郎孙额仅之女订婚,慈模太后赏假三个月,准其在京完婚。      
    光绪十五年(1889年),孔令贻奉谕为翰林院侍讲,正式主持衍圣公府府务。光绪二十一年(189年),孔令贻与其妻陪其母彭太夫人赴京为慈掉太后祝寿,受到慈掉优遇,赏赐盛宴及字画等物,后又踢“上则之地” 142大顷。光绪年间,衍圣公府与清廷过从甚密,清廷曾4次遣使来曲阜祭孔,孔令贻也为祝寿、谢恩4次进京,均受到清廷赏赐。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西方传教士欲在曲阜城内古伴池附近购地兴建耶稣教堂,孔令贻与知县孙国桢商诸士绅,于池北岸建筑文昌祠,借以抵制洋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勘测津浦铁路线路,原定经曲阜境内孔林西部直达邹县,孔令贻以“破坏圣脉”、“震动圣墓”为由,奏清清廷批准,使铁路改道兖州。      
    同年,山东巡抚杨士骧保荐孔令贻为曲阜官立四氏师范学堂总理。他“亲身在堂,督率教习,勤于功课”。这一年,他还用衍圣公府捐纳功名的巨款及60户族人所集钱2万余千文,在曲阜全县农村办初等小学堂16所,在城内立高等小学堂l所,以培养教育全县青少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孔令贻奉旨稽查山东学务,他“周历各郡县,召集生徒,诲以明人伦崇正学,期有合于立人达人之旨”。次年春团丁母忧,离职守孝。      
    民国建立之初,地方上拟推举孔令贻为国会议员,他坚辞不受。袁世凯窃任民国大总统后,他上书恭贺,袁世凯发《崇圣典例》,准予衍圣公仍膺受前代荣典、祀典,并特授一等嘉禾章、一等大绶宝光嘉禾章。1912年,在他的倡议和捐资资助下,曲阜县兴办了接种牛痘的防疫机构。康有为创建孔教会后,曾多次与他协商,并于1913年在曲阜设立了事务所,开展儒学研究与宣传活动。      
    1915年,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由杨度等人出面组织“筹安会”,孔令贻任“筹安会名誉理事”,并出任教育界请愿团理事长,劝袁称帝,袁加封孔令贻“郡王”衔。洪宪帝制失败后,康有为提出“孔教为中国之基础”、“请定孔教为国教”,孔令贻发出“请定孔教为国教”的通电。1917年,张勋宣布清室复辟,孔令贻发电祝贺,称“日月重光”、“普天同庆”,并准备好巨款为张勋建“生祠”,还撰写了“生祠启”。“生祠”尚未动工,张勋复辟即告失败。1919年11月8日在北京病逝。

-------------------------------------------------------

孔氏庶裔名人

    孔  藂:西汉鲁人,孔树之子,孔子十代孙。生年不详,卒于汉文帝九年(前171年)。
   孔藂追随汉高祖刘邦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随韩信率领的前军首战失利,孔藂带领左军与右军合力夹击楚兵,大胜,韩信乘机进攻,终于打败了项羽。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去世后追谥“夷”。

    孔  臧:西汉鲁人,孔藂之子,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历位九卿。
    西汉初期,学说不一,对儒家思想各有解释,孔臧对此极为不满,曾致函从弟孔安国,称”深忿俗儒淫词冒义,有意拨乱反正,由来久矣”。后上书皇帝,自言:“臣世以经学为业,家传相承,作为训法。今俗儒繁说,远本杂以妖妄,难可以教。臣乞为太常,典臣家业,与安国纪纲古训,使永垂来嗣。”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

    孔  光:西汉鲁人,字子夏,孔霸四子,孔子十四代孙。生于西汉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卒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终年70年。孔光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学,通经学,年末二十即举为议郎。后光禄勋匡衡推举其为方正,入朝任谏大夫。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收徒讲学,所教弟子多数成就为博士、大夫。成帝即位,举为博士,几次到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灾民,后迁为大将军,继而拜为丞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后因在朝中力主扶正除邪,傅太后指使亲信加以诋毁,被罢免还乡。孔光回乡不到一年,朝中接连换了三位丞相,延议皆不如孔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正月朔日有蚀,十余日后,傅太后驾崩,哀帝问光日蚀事,光以“日者众阳之宗,人君之表”相答,并告诫哀帝:“放远谗说之党,援纳断断之介,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平刑罚,薄赋敛,恩泽加于百姓,诚为政之大本,应变之至务也。”哀帝又令孔光入朝,授光禄大夫,不久再拜为丞相。他与大司空何武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规定逾限者归官,以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因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施。哀帝死后,平帝刘衎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政事尽委于大司马王莽。孔光耽心有不测之事,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于是,按王莽之意拜孔光为太傅,次年拜为太师。后称病辞职。
    元始五年,孔光病故。太后令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谥“简烈侯”。

    孔  宙:东汉鲁人,字季将,孔贤之子,孔子十九代孙。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五年(103年),卒于东汉桓帝延熹六年(163年),终年61岁。
    孔宙好学,治严氏《春秋》,举孝廉,授郎中,迁元城令。是时,泰山周围动乱不宁,擢孔宙为泰山都尉,令其治理。孔宙以文治之,旬月而平,“田畯喜于荒圃,商旅交乎险路”。为怀念其政绩,故吏门人自筹经费,采名山要石,立碑示后,是为东汉《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东庑。

    孔  僖:东汉鲁人,字仲和,御史孔丰之子,孔子十九代孙。生年不详,卒于东汉章帝和二年(公元88年)。
   东汉章帝时,孔僖与崔駰同在太学学习《春秋》,当读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的故事时,孔僖叹道:“若是,所谓画虎不成反为狗者。”崔駰对曰:“然。昔孝武皇帝,始为天子,年方十八,崇信圣道,师则先王,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后恣已,忘其前之为善。”孔僖说:“书传若是多矣!”而邻屋梁郁反问说:“如此,武帝亦是狗耶?”孔僖、崔駰默然不对,梁郁恨之,密告于朝。崔駰以诽谤被捕受讯,孔僖恐受株连而上书自讼。他说:“臣之愚意,以为凡言诽谤者,谓实无此事而虚加诬之也。至如孝帝皇帝,政之美恶,显在汉史,坦如日月,是为直说书传实事,非虚谤也……。且陛下即位以来,政教未过,而德泽有加,天下所具也,臣等独何讥刺哉?假使所非实是,则固应悛改;倘其不当,亦宜含容,又何罪焉?”章帝本无加罪孔僖之意,及讼书奏上,立诏勿问,拜孔僖为兰台令史。
    元和二年(公元85年)春,章帝东巡狩,还幸阙里,以太牢祀孔子及其弟子,大会孔氏二十岁以上男子63年,孔僖借机向皇帝谢恩。章帝问:“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孔僖答:“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所敢承。”章帝大笑,说:“非圣者子孙,焉有斯言乎!”遂拜孔僖为郎中,随驾进京,校书东观。冬又拜为临晋令。孔僖主张“学不为人,仕不择官”。著有《古文尚书传》、《毛诗传》、《春秋传》等书。

    孔  融:东汉鲁人,字文举,孔宙第三子,孔子二十代孙。生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终年56岁。曾任北海相,亦称孔北海。与大学问家蔡邕交往密切。汉献帝建都许昌后,孔融任少府,曾被封为太中大夫。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
    孔融亦是汉末著名文学家,著有诗、颂、议、论、策、表等个体文章25篇。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所著散文简洁锋利,多讥嘲之辞。魏文帝曹丕深爱孔融文辞,每赞叹说:“杨、班俦也。”并募天下有超过孔融文章者,赏以金帛。他曾在《典论.论文》中,把孔融与王粲、陈琳、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列为“建安七子”。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称赞孔融“气盛于笔”,“诗文豪气直上”。
    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

    孔  坦:字君平,居会稽,孔侃之子,孔子二十六代孙。生于西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年),卒于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终年51岁。
   孔坦曾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
   东晋元帝年间,对州、府孝廉、秀才普加策试,皇帝问孔坦:“吴兴徐馥为贼,杀郡将,郡今应举孝廉不?”孔坦回答:“四罪不相及,而兴禹,徐馥为逆,何妨一郡之贤。”大兴三年(321年)进行策试时,因时值战乱后,秀才、孝廉多不敢赴考,到场者亦托疾。皇帝欲除署孝廉,而秀才如前制。孔坦上言:“经邦建国,教学为先,移风崇化,莫尚斯矣。”建议申明前制,崇修学校,被皇帝采纳。死后追赠光禄勋,谥“简”。有《孔坦集》留世。

    孔  奂:字休文,居会稽,孔幼孙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生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三年(514年),卒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583年),终年70岁。  
    孔奂少孤,依其叔父孔虔孙,好学,善属文,通经史百家。任梁尚书仪曹侍郎。此时,正值侯景之乱,人们对侯景及心腹侯子鉴,莫不卑服,独孔奂傲然自若,称:“岂有取媚凶丑,以求全乎。”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晋陵太守,后为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  
    孔奂为官多年,公正廉明,清白自守,赴任不带眷属,深得僚属赞许。著有《孔奂文集》等书。

    孔  戣:字君严,孔岑父之子,孔巢父从子,孔子三十八代孙。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卒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终年73岁。  
    孔戣举进士第。从唐宪宗初至唐穆宗年间,先后任国子祭酒、吏部侍郎、有散骑常侍、尚书左丞、岭南节度使等职。敢言直谏,指责时弊。在宪宗元和元年(806年)任谏议大夫时,曾上疏论时政四事:一多冗官;二吏不奉法;三百姓田不尽垦;四山泽榷酗(买卖)为州县之弊。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孔戣迁尚书左丞,不久,以老乞归。韩愈力谏穆宗挽留,上疏说:“臣与孔戣同在南省,数与孔戣相见,其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年七十,筋力耳目未衰,忧国忘家,用意至到。如孔戣辈,在朝者不过三数人,陛下不宜苟顺其求。”孔孔戣据理求退。卒后,赠兵部尚书,溢号“贞”。

    孔  传:原名若古,字世文,晚号杉谿,孔舜亮之子,孔子四十七代孙。生卒年月不详,终年75岁。  
    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孔传随衍圣公孔端友南渡,寓居衢州。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知邠州,以锄强扶贫、治理有方闻名。移知陕州,又以平定鼎沣农民暴动“有功”而知抚州。官至中散大夫。
    孔传博览群书,精于《易》学,著有《东家杂记》、《白孔六帖》等书。

    孔  鼒:字器之,孔琇之子,孔子五十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孔鼒幼丧父母,励志读书,曾避乱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虽颠沛流离,仍手不释卷。金朝左丞张琪奇其才,推荐于朝,授开封令。元灭金后,擢为济、兖、单三州宣课提领。时值连年兵乱之后,曲阜孔庙殿庑倾颓,多年失修,孔鼒请东平行台严实加以重修,获准,并令孔鼒提领监修林庙事。孔鼒勤慎廉干,使林庙殿庑均复旧制。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经学家。
     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孔琳之:字彦琳,居会稽,孔廞之子,孔子二十九代孙。生于东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年),卒于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终年55岁。  
    琳之博学多才,好文义,通音律,能操琴,善草隶。恒玄当政时为太尉,迁西阁祭酒。南朝宋  武帝永初年间升御史中丞,后迁祠部尚书。  
    桓玄执政时,曾议废钱币,以谷帛代之,实行以物易物。琳之之建议:“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既无毁灭之费,又省难运之苦。此钱所以嗣攻龟贝,历代不废者也。”他还反对恢复肉刑,琳之为官清廉,不治产业,一生贫素,秉公执法,无所屈挠,曾因奏劾尚书令徐羡之而被贬。卒后,追赠太常。著有《孔琳之》集。

    孔子祛: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孔子三十二代孙。生卒年月不详。少孤,勤学好问,携带耕2樵,刻苦自励,通经传,善考据。先为国子助教,后迁西省学士、中书通事舍人,加步兵校尉。  
    子祛精研《古文尚书》,梁武帝萧衍撰《五经讲疏》和《孔子正言》时,子祛常考阅群书,以为义证。著有《尚书义》、《集注尚书》等。

    孔颖达:唐冀州衡水(今属河北省)人,字仲达,一作仲远或冲远,孔安之子,孔子三十二代孙。生于北朝齐后主武平五年(574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终年75岁。唐经学家。   
    颖达八岁就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唐初,为文学馆学士,后擢授国子博士,与杜如晦、房玄龄等齐称“十八学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爵,后除国子司业,加散骑常侍,拜国子祭酒。   
    唐初,颖达与魏徽受命撰写《隋书》,为太子李治撰《孝经章句》。为统一经义以利科举取士,奉诏与颜师古、王琰、司马才章等撰写“五经义训”,定名为《五经正义》,计182卷。根据南学约简、以玄学治经和北学深芜、引用谶纬的特点,融合南北经学家的见解,形成唐代义疏派,极力主张贵贱尊卑的区别。唐代用此书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孔颖达卒后,陪葬昭陵,赠太常卿,溢号“宪”。

    孔绍安: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孔免长子,孔子三十三代孙。生卒年月不详。南朝陈灭亡后,徙居京兆,闭门读书,与其兄孔绍新俱以文才知名。其外兄、唐初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虞世南深叹异其才知。隋大业末年,绍安为监察御史,唐高祖李渊讨伐河东,绍安与夏侯端同为监军。唐初擢内史合人。奉诏撰《梁书》,未成而卒。著有文集5卷。

    孔巢父:唐冀州(今河北省冀县)人,字弱翁,孔如圭次子,孔子三十七代孙。生年不详,卒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 年)。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河、裴政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由李季卿推荐,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前往劝说藩镇田悦及其将士归顺唐朝,田悦从弟田绪杀田悦归唐。不久,李怀光盘据河中,巢父又往河中劝说其归顺唐朝,被怀光部众所杀。

    孔述睿:唐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孔齐参之子,孔子三十八代孙。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卒于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终年71岁。  
    述睿好学不倦,唐代宗召为大常寺协律郎,转国子博士,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升为谏议大夫兼皇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有庶子,复为史馆修撰。“述睿每迁,即至朝谢,俄而辞疾归。”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后,赠工部尚书。

    孔温裕:孔戣之子,孔子三十九代孙。生卒年月不详。举进士第,授补阙,因参奏党项讨伐边乱,连岁无功,引起帝怒,被贬为柳州司马。后迁尚书左丞,郸、曹、淄等州观察使等职。大中(847-859)后,迭居显职,曾任京兆尹、天平军节度使。  
    唐戴宗咸通十年(869年),孔温裕上书以私财修葺曲阜孔庙,称:今曲阜县乃鲁国故都,文宣庙即素王故宅,兴儒之地,……宜庙宇精严,礼物俱举。近者,充州频年灾歉,都废修营,......臣忝为远裔,望阙里而无由展敬,瞻庙貌而有愿兴工。今差人操持料钱,庙宇毁倾处,悉令修葺,皆自支费用,不扰州县。书上获准。

    孔道辅:字原鲁,初名延鲁,孔勖之子,孔子四十五代孙。生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卒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终年55岁。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当时,有蛇出天庆观真武殿中,众以为神,州将率官属往拜之。道辅径前以笏击蛇,碎其首,蛇亡,人皆大惊,因此知名。大中祥符九年(I016年)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今曲阜县),主孔子祀事。道辅上书,陈述祖庙卑陋不堪,请加修建,获准。道辅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优人以文宣王为戏,道辅怒退,契丹陪罪,后不敢侮慢汉使。   
    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迁道辅为太常博士,正逢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受命之日,即疏请太后归政于皇帝。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召道辅为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当时,仁宗爱美人,欲废郭后,道辅率谏官孙祖德、范仲淹等人极力劝阻,并与支持废后的宰相吕夷简相抗争。帝怒,贬道辅知徐州,后知兖州。后复召为御史中丞。知兖州时,曾访得孟子墓于邹县东北三十里四基山之阳,建孟子庙于墓之西南。   
    宝元二年(1039年),开封府冯士元犯罪牵连参知政事程琳。仁宗将此案交孔道辅审理。宰相张士逊既厌恶程琳,
又欲排挤道辅,明知皇帝要治罪程琳,却又假意为其求情。   
    道辅不明其意,为程求情。仁宗认为道辅与程琳结党营私,贬道辅知郓州。道辅知自己上当受骗,愤恨难抑。赴郓州时。   
    正值严寒,行至韦城,病发而卒。明初,受祀于邹县孟庙,称先儒孔氏。

    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辅次子,孔子四十六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宗翰登进士第,知仙源县(今山东省曲阜县),以恩眼族人,治理有方。司马光上章推荐,迁为太常博士,由通判陵州为夔峡转运判官,后知虔州。虔州临漳、贡二江,岁遭水淹,宗翰率众采石为堤,冶铁固之,以防水患,受到朝廷褒美。
    宋哲宗初年,开言路,选人才,吏民上书千数,朝廷让司马光推荐可用者,司马光独称赞宗翰、王巩二人。遂召宗瞩为司农少卿,后迁鸿肿卿。宗翰还奏准孔庙、孔林店林户均复旧制。孔氏宗谱过去只载大宗,而遗支庶,宗翰深感缺队倡议合而修之,编成《孔氏宗谱》、《阈里世系》等书。

    孔文仲:字经父,新淦(今江西新途)人,孔延之之子,孔子四十七代孙。生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卒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终年51岁。  
    文仲性直,寡言笑,刻苦自励,学识渊博。举进士时,主考官吕夏卿称其词赋碧丽,策论深博,文势似荀卿、扬雄。任余杭尉,转台州推官,后召为秘书省校书郎,进礼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改中书舍人。  
    宋神宗熙宁初年,文仲力论王安石理财训兵之法为非是,遂罢官。哲宗时官谏议,文仲又论青苗免役之法。卒后,苏武扶其枢说:“世方嘉软熟而恶峥嵘,求劲直如吾经父者,今无有矣。”著有《孔文仲文集》50卷等。

    孔武仲:字常父,新淦(今江西省新涂)人,孔延之之子,孔子四十七代孙。生卒年月不详,终年57岁。  
    武仲自幼好学,举进士第,后拜为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  
    武仲曾论科举之弊,建议恢复诗赋取士,废除讲大义、尚空谈,加试经策,以改革科举取士制度。著有《诗说》等书百余卷。

    孔平仲:字义甫,孔延之之子,孔子四十七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平仲好学,知识渊博,登进士第,为秘书丞、集贤校理,迁江东转运使判官,提点江浙铸钱、京西刑狱。  
    平仲为人刚直,但仕途坎坷,一生曾多次被贬罢官。宋哲宗绍圣年间,因有人低毁平仲在元祐年间附会党路、讥毁先烈而被削校理,贬知衡州。随后,又因有人弹劾其不推行常平法,损失官米60万石,被下狱潭州。平仲上书申辩:”米贮仓五年半,陈不堪食,若非乘民缺食,随宜泄之,将成弃物矣。”出狱后徙知韶州。宋徽宗即位,迁户部郎中,提举永兴路刑狱,又因党论案再起,受到株连被罢官,后主管兖州景灵宫(址在今曲阜县旧县村北)。  
    平仲长于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书。  
    文仲、武仲、平仲兄弟三人,俱有文名,山谷黄庭坚在论元祐人才时称“二苏(苏武、苏辙)联壁,三孔(文仲、武仲、平仲)分鼎”。

    孔元龙:初名孔抍,字伯凯,孔璞之子,孔子五十代孙。生卒年月不详。孔氏南宗,居衢州。元龙笃志好学,从学于真西山,后闭户著述,著有《诲忠策》,集录《诛泗言学》。西山称其“以先圣之裔而研精先圣之书,其所发明有补学者”。呈其书于朝廷,帝嘉之,授迪功郎、孔庭族长。年逾九十,仍手不释卷。晚年被请为柯山精舍山长,著《柯山论语讲义》、《鲁樵斐稿》等书。

    孔思迪:字凝道,孔淑之子,孔子五十四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思迪以国子生授胶西主簿、安庆录事,转光山尹,迁陕西行台御史、湖广都事、太常礼仪院判、太常礼仪使。  
    光山地势低洼,当地百姓以为不宜植桑而废蚕织,孔思迪于县北筑圃结屋,名“豳风亭”,环亭种植桑树300余畦,树成则分给各山村栽种,数年后,桑树成荫,民受其利。在任陕西行台御史时,适值关陕大旱,思达设法赈济灾民,受益者甚众。元文宗年间,楚中因灾动乱,以思迪善治理、有威望,迁湖广都事。思迪到任后,以宣抚安定为主策,动乱很快平息。

    孔思逮:字进道,孔淑之子,孔子五十四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思逮初为曹州教授。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上奏礼部,内称:“祖庙礼乐废缺,阙里,四方之所瞻仰也,今释奠行礼无大成雅乐不称,如蒙制造发下,……传之万世,上以新圣朝崇尚之规,下以慰四方瞻仰之意。”中书省准其所奏,交浙江省制造,运至阙里陈设备用。思逮后为曲阜尹,迁大乐署署丞、署令,升太常礼仪院判。著有《大元乐书》。   

    孔承倜:字永冠,孔彦道之子,孔子六十代孙。生卒年月不详。
    承倜博学工诗,尤精颜真卿书法,明代孔庙石碑多出其手。初授直隶保定令,终荆王府长史,居官三十余载,勇无余资,一生为官清正。他笃信阳明之学,足迹所至,均开馆会生徒,大讲良知之说,著有《易经代言》、《诗经代言》、《书经代言》、《四书代言》等书。

    孔闻诗:字四可,孔弘山之子,孔子六十二代孙。生年不详,卒于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  
    明天启二年(1622年),闻诗举进士,授中书科中书舍人,考中吏科给事中。  
    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闻诗曾向皇帝条上八事,以革新政治。即:“一端士品,二肃控政,三稽援纳,四慎署官,五严政教,六重恩荫,七清兵响,八恤驿递。”书上,受皇帝嘉奖并采纳。他为人刚直,处事公正,受嫉妒而被外转为真定井隆兵备副使。当时,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县,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后因加固防地事,与镇守意见不合,被降调河南大梁督粮道参议,未受任,乞归乡里。编有《奏议》数卷。

    孔贞运:字开仲,句容(今江苏西部)人,孔闻敕次子,孔子六十三代孙。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年),卒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终年71岁。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孔贞运以殿试第二名踢进  
士第,授翰林院编修。天启中期,充任经筵展书官,纂修金、元两朝实录。崇祯年间,耀国子监祭酒,迁南京礼部侍郎,转北京吏部左侍郎,迁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  
    孔贞运在任南京礼部侍郎时,为正民风,禁游女,毁淫祠,使南都靡丽之风为之一变。迁礼部尚书后,对明末江南学子“复社”诸人,力主从宽结案。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时,适逢郑三俊、钱谦益与原辅相温体仁进行权利之郑、钱失败,贞运竭力营救,俱从宽处置。编著有《词林典类》等书。

    孔贞瑄:字壁六,号历洲,晚号聊叟,孔闻商之子,孔子六十三代孙。生卒年月不详。清顺治庚午举人,博学多才,潜心研究经史,尤精算学、韵学。  
    贞瑄由泰安学正升云南大姚知县。当时,滇省食盐滞销。明代盐法按丁派食,兵灾之后,丁亡额缺,民不能偿,贞瑄奏请减之,以解民困。大姚县境内有明黔国公勋庄,被土酋所占,上官受酋贿,贞瑄力争公道而又不得,愤然辞官自家。  
    晚年专事著述,著有《聊园文集》等书20余卷。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孔贞璠之子,孔子六十四代孙。生于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终年71岁。清戏曲作家。   
    尚任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好诗文,通音律。父亲的好友贾凫西,对他从事戏剧创作影响颇深。虽高才博识,但屡试不中,便捐纳了国子监生,三十五岁之前隐居石门山中。康熙二十一年 (682年),应衍圣公孔额所之请,出山为其夫人治丧。后主修《孔子世家谱》及们阈里(新)志》,训练礼生、乐舞生,在把孔时做赞礼,还选聘工匠,监制礼乐器、舞器、祭器达数十种。他日夜忙碌一年有余,因办事认真,才能出众,成绩卓著,受到孔毓圻的赞常。康熙一二十三年(16幼年)十一月,皇帝南巡北返,亲临曲阜祭?巳孔于,孔尚任经孔毓圻保举,充任讲书官。他刚讲完《大学》首章,康熙帝即传谕大学士明珠和王照;“孔尚任等,陈书讲说,克副朕怀,著不拘例议用。”他被破格授予国子监博士,遂赴京任职。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奉命随工部侍郎孙在丰去淮扬,疏浚黄河海口,至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才回到北京。其间,他结识了明朝遗民冒辟疆、邓孝威、杜于皇、僧石涛等人;在扬州登梅花岭,拜史可法衣冠系;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拜明孝陵,还到栖霞山白云庵拜访了张琈道士,注意搜集野史逸闻,对南明王朝的覆灭已有深切感受。回京后,任户部主事、广东司员外郎等职。   
    当时的清都北京,戏曲演出极为繁盛。孔尚任在公余致   
力于戏曲创作。康熙三十二三年(1694年),与顾采合作的《小忽雷传奇》在景云部演出,颇得观众赞许。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经过他十余年苦心创作的传奇剧《桃花扇》脱稿。该剧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灭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观众。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清宫内廷与著名昆曲班社竞相演出,一时轰动了京城。康熙皇帝派人向他索取了《桃花扇》稿本。当时与《长生殿》作者洪昇有“南洪北孔”之称。第二年春天,他因一件疑案被罢官。   
    孔尚任罢官以后,在北京逗留两年多,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冬回到曲阜石门山老家。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天,孔尚任病故于家,入葬孔林。他一生著作甚丰,有《石门山集》、《岸堂文集》等传世。

    孔传堂:字振升,号升庵,孔子六十八代孙。生卒年月不详。清雍正进士,授词祭主事,转员外郎,调武库郎中,迁广西知府等职。   
    传堂出任广西知府时,适逢广西百色等地农民李金星率众反抗贪官污吏,他奉檄赴百色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调任广东雷州等八州常贡后,建学宫,招生徒,请汉人学者教之,改当地陋俗,深得民心。补贵州思南知府后,治沟洫,正疆界,新孔庙,修祭器,举送学子,兴办学校,史民大悦。在摄平越郡篆时,曾随钦差审理狱中疑案,谨慎行事,勿枉勿纵,结案得当。后因病还里。著有《修学杂记》等书。

    孔继汾:字体仪,号止堂,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之四
子,孔子六十九代孙。生于清康熙六十年(172I年),卒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终年66岁。
    清乾隆进士,由内阁中书补户部广西司主事,后入选军机处行走。他笃志励学,知识渊博,深通经学和金石图象,手校经史诸书,刊为家塾读本。熟悉历朝事故及庙廷典礼,清高宗多次幸鲁,均由继汾充任讲书和引导,深受赞赏。
    他参阅了经、史及《孔氏实录》、《孔庭纂要》、《素王纪事》、《孔子世家谱》、《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圣门志》、《孔门佥载》等大量文献资料,历时十六载,于乾隆二十七年门(1762年)编成《阙里文献考》一书。
    他一生从事孔氏家族史的研究,著作甚丰,除《阙里文献考》外,还有《孔氏家仪》、《劻议纠谬集》、《乐舞全谱》等,为孔府、孔庙、孔林的研究收集保存了大量资料,为地方文献的积累做出了委重要贡献。孔继汾因编写《孔氏家仪》一书,被族人孔继戍告发,以篡改《大清会典》之罪充军。经其子孔广森借贷赎出后.云游南方各地,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八月六日卒于杭州友人梁同书家中。

    孔继涑:字信夫,一字体实,号谷园,别号葭谷居士,孔传铎第五子,孔子六十九代孙。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卒了清乾隆五十五年(179O年),终年66岁。
    孔继谏自幼聪敏好学,才华超群。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中举,而后屡试不第,仅纳资为候补内阁中书,从未任职。
    孔继涑毕生精研书法,初学张照,后学宋代“四大家”, 造诣很深。他居住于曲阜城内孔氏十二府,于东跨院内建筑了两层楼房的书斋,名“玉虹楼”。花费多年时间搜集摹拟刻制了玉虹楼法帖刻石584块,将其拓片分册装婊,计101册,称“百一贴”,分作十四大类,即“法贴”、“鉴真”、“续鉴真”、“摹古”、“国朝(清朝)名人”、“低海仙班”、“金人铭”、“隐墨斋”、“黄涪州”、“米海岳”、“祝京兆”、“临《中兴颂》”、“张文敏小楷”、“张文敏书诗”。这些刻石,原陈列五虹楼内,现移曲阜孔庙东庞。著有《谷国论书》等。

    孔继涵:字体生,又字鋪孟,号荭谷,别号南洲,自称昌平山人,孔传钲之子,孔子六十九代孙。生于清乾隆四年  
(1739年),卒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终年45岁。乾隆恩科进士,官至户部河南司主事,诰授朝议大夫。  
    继涵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天文、地理、数学、经学、文学、金石考据,无不研讨。尤其酷爱古籍,熟悉历史掌故,精研“三礼”,校勘群籍,著作宏富,成为一代学究。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皇帝南巡回京,路经曲阜,拜谒孔庙孔林。在皇帝召见时,举凡问及林庙典故,孔子及儒家学说,继涵从容不迫,—一回答,受到皇帝赞赏。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廷纂修《日下旧问考》,需依据《日下旧闻》的编次目录,增补“清廷官室”、“京城”、“皇城”、“苑囿”等内容,继涵受命充任纂修官,大量检阅古籍,搜集资料,又专访名人学士,考察名胜,积累了大量资料,仅汉唐以来的金石拓本就达1000多种,且详加考证鉴别。在京为官6年,结交学士名流,与安徽休宁学者戴东原、济南学士周永年、桐城文人姚鼐、扬州名士罗聘、扬州校勘学家卢文绍等人交往甚密。  
    乾隆四十二年(777年),继涵请求辞官返里,一面事母尽孝,一面于聚芳园“微波榭”专事著述。短短四五年时间,编著、校订、考证了文、史、经、算等各类书籍多卷,名《微波榭丛书》。其中,他校刻的《微波榭丛书》七种及《算经十书》,堪称精本。  
    孔继涵正当发奋著述之际,突染重病,卒于乾隆四十八
年(1783年)十一月八日,入葬孔林。

    孔广森:字众仲,又字撝约,号 顨轩,孔继汾次子,孔子七十代孙。生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卒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终年35岁。清代经学家、音韵学家、数学家。  
    广森勤奋好学,善于思考,青年时期即学有所成,17岁乡试中举,20岁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检讨、文林郎等职。他性情恬淡,不重名利,居官不久,即以母病为由辞官归里,在曲阜城东门里修建仪郑堂而居,研究学问,潜心著述。  
   广森少年时即受业于清代著名学者戴震的影响。广森一生短暂,而著术宏富。所著《仪郑堂集》,由翁方纲为其作总序,  包括《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经学卮言》、《礼学卮言》、《骈俪文》、《少广正负术》内外篇等。他的经史著述,博采汉晋以来的有关注疏,翔实宏博,成为一代范本。他分古韵为十八部,明确提出阴阳对转之说,主张东、冬分  部,对古韵学有所发明。孔广森又是清代八大骈文家之一。在数学研究上,他继承了戴震的“勾股定理”学说,对古代数学中的“方田”、“粟米”、“差分”、“少广”等原理,作了详尽的阐发。正值有为之年,广森为赎其父孔继汾充军之罪,四处奔走求情、借贷,贫病交加,不幸于父死同年十一月八日而卒。

    孔广林:字丛伯,号幼髯,孔继汾长子,孔子七十代孙,生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卒年不详。谋生,署太常寺博士。
    广林自幼好学,潜心研究经传,专攻郑玄之学,颇有成就。清代阮元曾赞扬说:“海内治经之人,无其专勤。”一生著作132卷,共45万余字,编为《孔丛伯经说稿》。作诗3600余首,自认不佳,悉一火焚之。遗书尚有11种传世。

    孔广栻:字伯诚,号一斋,孔继涵 直之子,孔子七十代孙,生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清乾隆举人。  
    广栻大资聪敏,家教甚严,扶床之年就能背诵数十万言。清代著名学者戴震、孙星衍等人,与其父研究学问,解析疑义,广栻竟能发问相质,众人皆赞叹其才智。及长,刻苦治学,爱好广泛.经、传、子、史,无不研究,且很有成就,论著宏富。著有《周官知事》等十书,计17种。

    孔昭虔:宇元敬,号荃溪,孔广森之子,孔子七十一代孙。生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卒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终年61岁。嘉庆六年(1801年)中进士,任翰林院编  
修,官至贵州布政使。  
    昭虔为人谦恭谨慎,为官清政廉明。他恪守家训,治学严谨,善隶书,工吟咏,对古音韵学颇有研究,曾著《古韵》、《词韵》,惜未完部。其著作还有诗间杂剧等。

    孔昭薰:宇惠如,号琴南,七十代衍圣公孔广棨之次了,孔子七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清嘉庆举人,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任山东临邑县训导。
    昭薰聪颖过人,刻苦好学,嗜古工待,热心金石学。在曲阜城附近,曾搜得汉周府君碑额残石、唐御赞碑残石、宋孔道辅祭文碑,均移置于曲阜孔庙内。后又发掘出宋、金、元、明各代名人题写石碑120通,并遍查林庙碑碣,编成《至圣林碑目》一书,计6卷。还著有《贮云同》等书。

    孔昭曾:字又荃,号少云,孔子七十一代孙。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于1940年,终年67岁。
    孔昭曾8岁丧父,由其母魏氏抚养成人。他自幼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学识渊博。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授内阁中书侍读、分省补用知府。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孔昭曾应聘为曲阜官立四氏师范学堂(曲阜师范学校前身)监督(校长)。到任后,兴修校舍,选聘教员,招收学生,于次年正月正式开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调任广饶知县。民国初年转任招远县知事、山东省公署第二科(财政科)科长。后回到曲阜,在孔府协助衍圣公孔令贻主持祭祀活动,并负责接待、文版等工作。1934年应曲阜县长孙永汉之约,担任《续修曲阜县志》分纂,后因县志总纂、菏泽名儒李经野未如期到任,县志委员会公推昭曾为代总纂,历时半年,纂成《续修曲阜县志》8卷。这期间,他还担任曲阜孔学总会会长职务。
    孔昭曾从青年时期就喜爱书画艺术,潜心研究欧、颜、米、蔡以及汉魏六朝碑帖,反复习练,造诣较深。绘画长于山水、人物、花鸟。还兼攻诗词,著有诗集多卷,为手抄稿,均毁于“文化大革命”中。正式出版的著作有《曲阜圣迹古迹择要略考》1卷。

    孔宪谷:字玉双,号阆仙,孔子七十二代孙。生卒年月不详。清咸丰恩科举人,丙辰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吏部掌印给事中等职。
    宪谷老成持重,克俭治家,从政清廉,公正严明.木畏权要,敢于直言,朝野上下影响颇大。
    宪谷幼即好学,工诗文,著有《岱麓诗稿》。他属孔氏大宗户,因宗谱服尽,与从弟孔宪留依小宗五世而迁之义,另订《别订炊经堂支谱》1卷,参订《圣门礼志》、《圣门乐志》略各1卷。

    孔庆鍸:宇稷臣,号诚甫,孔子七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洋。清道光进士,授庶吉士,历任工部都水司郎中、山西按察史等职。
    清道光三十年,孔庆鍸任贵州按察史、时值洪秀全率众起义,活动于南方各省,庆鍸恐其滋扰黔中,火速令镇远、黎平各府州县,严加防范,并率文武官员勘察地形,督兵剿抚瓮安县教民起义和桐碎县农民起义,残酷镇压了当地起义军民。咸丰四年,以目疾请告。

    孔庆銈:字仪甫,号菊农,孔子七十三代孙。生卒年月不详。清道光进士,任交河知县。
    清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当地农民起义军攻陷深州,孔庆銈率练丁起义军巷战,死于战场,与其子孔繁渥战死于其父子怀中。文宗帝为褒奖其忠诚于即将覆灭胡 清王朝,誉其父子为一门忠孝。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08-11-26 20:28:20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民解放军孔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孔从洲中将
    孔从洲(1906-1991),原名孔从周。陕西省西安市人。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参加过北伐战争。1936年任国民革命军陕西警备第二旅旅长兼西安城防司令。
    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独立第46旅少将旅长,新编第35师师长,第55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作国民党陆军第38军中将副军长。1946年5月率部于河南巩县起义,后任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军长,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后任豫西军区副司令员,郑州市警备司令部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91年6月7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孔石泉中将
    孔石泉(1909-2002),原名孔石苏。湖南省浏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交通队副政治委员、特务营三连政治委员,军委一局参谋,陕北独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西安、武汉办事处秘书,新四军第六支队三团政治委员,第一总队政治委员,水东独立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四师11旅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吉东军区副政治委员,吉林独立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30师政治委员、纵队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41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广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南军区政治部第二副主任,江西军区副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部长,总干部部政治干部任免部部长,政治学院政治部主任、副院长、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成都军区政治委员、顾问,济南军区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2年6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孔庆德中将
    孔庆德(1911-——),山东省曲阜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12师35团排长,第10师30团副连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独立第10师师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教导团团长,385旅769团团长、14团团长,冀南军区和三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4旅旅长,第10纵队副司令员兼桐柏军区副司令员,河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58军军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河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炮兵代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孔飞少将
    孔飞(1911-1993),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古科左中旗人。乌兰夫上将的妹夫。早年就读于沈阳东北大学附中,北平东北大学肄业。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193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8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延安民族学院研究员。进行民族问题调查研究、军事情报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卓盟分会副主任、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卓盟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骑兵第10师师长,骑兵第3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内蒙古军区兴安盟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内蒙古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兼军法处长、副司令员,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3年1月23日因病在呼和浩特逝世,终年82岁。

    孔令甫少将
    孔令甫(1913-1970),河南省镇平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耀县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甘红26军42师骑兵团排长、连长、团长。参加了陕北苏区反“围剿”和东征、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0月,日伪军占领百灵庙后,攻占归绥(呼和浩特)和包头,内蒙古西部的重要城镇和广大地区相继沦陷。共产党员杨植霖、刘洪雄和高凤英(蒙古族)等在归绥地区组织了蒙汉人民抗日游击队,活动在大青山南麓毕克齐、察素齐、武川一带。1938年春,日军向大西北的屏障和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伊克昭盟进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确定内蒙古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发动蒙古族各阶层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4月,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在靖边成立,一个月后改为中共绥蒙工作委员会,白如冰任工委书记。不久,八路军警备骑兵第一团从陕甘宁边区进伊盟,编为八路军绥蒙游击司令
部,孔令甫任司令员,白如冰任政治委员。孔任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骑兵旅副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河南军区桐柏军分区司令员、皖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皖北军区安庆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农业建设5师师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师11师长,回国后,任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70年5月8日逝世,终年57岁。

    孔峭[山凡]少将
    孔峭[山凡](1989-1966),湖南省平江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平江县南区游击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平江县游击大队大队长,乡苏维埃政府主席,湘鄂赣军区独立第2师医生,军区政治部没收委员会主任。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军需处处长,第一师供给部副部长、部长兼政治委员,苏浙军区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供给部副部长,华东军区卫生部供给部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后勤部直属供给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财务部副部长,营房管理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安徽省军区后勤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6年8月7日逝世,终年67岁。

    孔俊彪少将
    孔俊彪(1917-2001),福建省宁化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5军团39团政治处干事、39团俱乐部主任、红31军91师宣传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组织科科长,第769团政治处主任,太行军区第8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百团大战、攻打沁阳、焦作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13纵39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44旅政治委员,第18兵团62军185师政委。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扶□、进军西北等战役战斗和肃清残敌匪特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康军区分区政委兼中共雅安地委书记、军区政治部主任、西南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军政委。196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云南省军区政委至1965年。后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副政委。 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2月6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4岁。

    孔瑞云少将
    孔瑞云(1917-1992),福建省上杭县人。1030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队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团俱乐部主任,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6团政治处主任,平西军分区第9团政治处主任兼昌宛支队政治委员,115师教导第2旅独立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第18旅1团团长,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4师副师长、纵队后勤部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45军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装备计划部装备处处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要塞区司令员,山东省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2月30日逝世,终年75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08-11-26 20:28:31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民解放军孔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孔瑛中将
    孔瑛(1945.4-——),湖北省武穴市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疆军区政治委员,陆军第21集团军政治委员,解放军陕西省军区政治委员。2003年7月任解放军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200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孔昭文中将
    孔昭文(1932-——),山东省牟平县人。
    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陕西省军区政治委员,解放军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08-11-26 20:28:42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民解放军孔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孔庆三烈士
    孔庆三(1926-1950.11.27),山东省历城县人。194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1月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80师炮兵团92步炮连5班班长。
     1950年11月27日在朝鲜第二次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参加了围歼咸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之敌的战斗,5班担负掩护突击部队前进的任务。战斗打得正烈,美军一个火力点喷着火舌,8连突击队受阻,与美军形成对峙状态。时值美军发动所谓“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的时候,情况非常紧急。激战中,在地面结冰,无法构筑炮阵地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肩膀顶住火炮架,命令助手开炮,及时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打开了突击部队前进的通道。但他自己却因火炮后座力的撞击、腹部又被迸回的弹片击中而壮烈牺牲。
    为了表彰孔庆三的英雄事迹,1952年9月1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把他的名字镌刻在朝鲜长津湖畔志愿军烈士纪念塔上,让英雄的名字,永载史册,千秋万代活在人们的心里。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12-7-28 16:20:14 |显示全部楼层
宗祠,祠堂,寺庙,游廊亭台建筑专家,设计 施工 风水一条龙服务,三十年经验,有需要联系我。QQ 2589 3839 定慧   186 2713 2262  段氏朋友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0131077
祝各姓氏子孙昌盛发达,吉祥安康!全国统谱大业早日完成。谢谢!
发表于 2012-7-28 16:20:28 |显示全部楼层
宗祠,祠堂,寺庙,游廊亭台建筑专家,设计 施工 风水一条龙服务,三十年经验,有需要联系我。QQ 2589 3839 定慧   186 2713 2262  段氏朋友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0131077
祝各姓氏子孙昌盛发达,吉祥安康!全国统谱大业早日完成。谢谢!
发表于 2012-7-28 16:20:37 |显示全部楼层
宗祠,祠堂,寺庙,游廊亭台建筑专家,设计 施工 风水一条龙服务,三十年经验,有需要联系我。QQ 2589 3839 定慧   186 2713 2262  段氏朋友
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0131077
祝各姓氏子孙昌盛发达,吉祥安康!全国统谱大业早日完成。谢谢!
发表于 2014-9-1 18:55:45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呵呵











bedook拔毒膏  http://www.tebooooo.com/           bedook  比度克拔毒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