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君云 发表于 2008-10-29 21:20:23
一、姓氏源流
    林(Lí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其始祖为比干。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子姓,为黄帝高辛之后,商汤子姓后裔,以居地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开。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东周时,周平王的庶子名开,字林,其后子孙以祖父字为姓,称之为林姓。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在迁都之后,实行汉化,将本族原来复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汉字单姓林氏,是为河南洛阳林姓。
    得姓始祖:林坚。商朝末年,商纣王宠爱妲己,荒淫无道,杀害忠良。比干做为纣王的叔叔,对纣王丧尽天良的行为一再劝阻,纣王从来不听并且怀疑比干是否忠心,于是惨无人道地剖开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消息传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陈氏担心纣王再来加害,于是不顾怀孕在身,带着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县)一带的长林山中避难,就在当地生下了一个儿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厚葬了比干,四处寻访比干后人的下落。陈氏于是带着儿子泉去见周武王,周武王有感于比干的儿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坚贞不屈,便赐他姓林名坚。从此,以周武王赐名林坚为标志,林姓正式诞生。林坚从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名林坚,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后,子孙世袭其爵。春秋时期,林姓由于官职调迁与避乱隐居,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省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经陕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难。汉朝时,林姓子孙历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职,从而在济南地区使林姓成为名门望族。后由于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东汉末、三国时期大批南迁,迁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八十一代孙林颖之长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省)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禄之孙林绥始,林绥的十三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并且部分由于战争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百分之六十,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还远播到港澳与国外。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一七。

三、历史名人
    林  鼎: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五代十国时吴越著名书法家,以草隶知名,著有《吴江应用集》。
    林  逋:浙江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北宋诗人,诗风淡远,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千古佳句。
    林  椿: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南宋著名画家。
    林  良:明代广东省南海人,著名画家,擅长花果翎毛,尤喜放笔作水墨禽鸟树石,为明代院体花鸟画中变革的代表画家。林鸿:明代福清(今属福建)人,著名诗人,为“闽中十才子”之一。
    林  圭:湖南省湘阴人,清末维新派中的著名将领。
    林  旭:清末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举人出身,在戊戌变法中被害,成为“戊戌六君子”之一,著有《晚翠轩诗集》。
    林  森:福建闽侯人,早年追随孙中山,任参议院议长,1931-1943年间担任国家元首。
    林士弘:隋末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隋末参加起义后称帝,为林姓宗族内唯一称帝之人。
    林则徐:清代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曾领导抗英与著名的虎门销烟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与民族英雄。
    林永生:清朝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杰出的海军将领。
    林育南:湖北省黄冈人,早年入党,多次领导学生和工人运动,为公认的中共早期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的出色领导人之一。
    林育英:湖北省黄冈人,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先后两次赴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在国内历任常委、师政委等职。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长期生活于海外,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语言学家。代表作《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号伯渠,湖南临澧人,当代林姓著名人物之一,为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
    林思齐:香港人,为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热心于慈善与公益事业,为加拿大第一位华人港督。
    林庆金:福建惠安人,在马来西亚从事食品与建筑行业,实力雄厚,有“亚洲巧克力王”之称。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南安郡:治所在豕原道(今陕西省渭水东岸)。
    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县境)。
    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省章丘西)。
    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省睢宁西北)。
    晋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
    2、堂号
    西河堂:据林氏族谱载,林姓得姓始祖坚公,是殷商忠直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比干正妃夫人陈氏怀孕逃往牧野(今河南省淇县)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徵其后嗣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易名坚。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林氏郡望为西河。“西河堂”名源此。
    松卜堂:为江苏省丹阳县林氏支宗的堂号。丹阳林氏肇于宋代。宋德祐二年(1276年),福建省进士林芳,字逢春,出任丹阳县令,此后便长住于此。林芳的长子伯一居于城邑,次子伯二定居南郊松卜。从此,福建林氏在丹阳繁衍生息。丹阳林氏“松卜堂”的后人,按行序排列分为松卜、城市、北庄、大华等支。主要分布在大华、埤城、丁家坝、林家桥、北庄、绕庄、孟河、魏村、张庄、黄墟、董庵等地。在县城里,林氏族又分孽成金斗铺、寺前铺、晋地坟、虞巷、安巷等族系。至2000年5月8日,丹阳在籍林氏宗人达21868人。林氏在丹阳所出的知名人士有林福源、林?琴、林懿均、林肇灿、林?等,均编入新修《丹阳县志》。林氏宗谱始修于明成化年间,至建国元年(1950年)共修谱10次。
    十德堂:来源于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生有子九人,受家风的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他们的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故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九龙堂:源出同上“十德堂”典故。
    忠孝堂:来源于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忠孝堂”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也是林氏后裔。
    九牧堂:来源于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了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九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敦本堂:又称“林月汀宅”,俗称“大厝底”,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菜园路4号。已毁于1921年地震。属于三级古迹。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迄今亦有近百年的历史。属于台闽标准四合院建筑,乃当时竹山清武官林月汀所建立,故属私人宅院。该堂主体木质构造,为台湾十大古厝之一,亦为台湾雕工最为精美者。该堂为二落式建筑,第一落屋顶为马背式,门厅前具宽广檐廊,并于壁面题字作画。左壁彩绘花鸟草木,字题“竹茂”、“×得石花胜开”;右壁彩绘人物山水,字题“松苞”、“夜雨竹窗问语”。太师壁双面木雕,前为松、鹿(取长寿多禄之意),后以窗棂组成“富贵玉堂春”字样,其四角衔以蝙蝠造型(取得福之意〉,故福禄寿齐备。第二落为正堂,屋顶属頂硬山式,据说原为官式燕尾脊,后去燕尾。各门扇工法讲究,精磨细琢,赞叹不已。第一落、第二落及左右护龙形成完整的四合院。如果可能,应该就地重建,不然殊以为遗憾。
    崇本堂:俗称“林祖厝”,位于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集山路路三段831巷內。属于三级古迹,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竹山及鹿谷地区林姓宗亲,为缅怀林姓先贤开山垦荒之德泽,于是募款建祠,祠内供奉开闽始祖“林禄公”、“九牧公”及“林圮公”三位先贤。崇本堂早年失修,首于嘉庆七年修筑成宫廷式建筑,雕梁画栋,宏伟壮丽 却不失古色古香。复于1968年二修,最后则于1984年重建,这次除屋顶保有古式燕尾式建筑之外,全面改以水泥磨石,而失 朴质之风。但却也免于“九·二一”(1999年)地震之蹂躏,毫发无损。 崇本堂的保有特色包括燕飞尾式屋顶、山门的交阯陶福禄寿三仙塑像;左右塑的“左昭”、“右穆”题字;正堂的“文魁”、“选元”及“进士”匾额等。
    此外,林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绍闽堂”、“问礼堂”、“双阙堂”、“青龙堂”、“永泽堂”、“林平堂”、“善庆堂”等。

============================================================

【林姓宗祠通用对联】

〖林姓宗祠门楣题辞〗

梅鹤风标

    “梅鹤风标”,典出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林逋(967-1028),字君复,浙江省钱塘(今杭州市)人。他一辈子不肯出来做官,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他一生也没有娶妻子,但他又非常喜欢梅花,以梅为妻,加之他非常喜欢白鹤,他养了很多白鹤,以鹤为子,所以有“梅妻鹤子”之称。卒谥和靖先生,后人就叫他“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诗集》。他写的《山园小梅》一诗十分著名:“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此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此诗一出,后人奉为咏梅的绝唱。其中第三、四两句写梅花写得很入神,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

-----------------------------------------------------------------

〖林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九龙衍派;
双桂遗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林姓名人、林氏始祖林坚三十四代孙林皋事典。皋为比干子孙,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九人:林仁、林年、林升、林昶、林文、林曜、林岳、林佐、林卫,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德才兼备,被时人称为“九龙”,林皋则被称为“九龙之父”,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以玉的十种特质,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之门”。为后来林氏堂号“十德堂”之始。下联典指唐代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林藻,字纬乾,莆田人。少负奇志。与欧阳詹刻意文学,用宏词擢第,郡人举进士自藻始。

九龙世泽;
十德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   

九龙衍派;
双鹤入云。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上第一联上联的联释)。下联典指北宋杭州钱塘人林大年,英宗时官侍御史。曾蓄养双鹤,放之可入云端,归来仍自回笼中。

梅鹤风标;
露鸟孝瑞。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967-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钱塘人。居西湖孤山,终身不仕,未娶妻子,与梅花、仙鹤作伴,称“梅妻鹤子”。有《林和靖诗集》。下联典指唐代进士、殿中侍御史林藻的事典。

露禽孝瑞;
梅鹤高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莆田人林藻,字纬乾,少年时有大志,凭宏词中进士,贞元年间官至殿中侍御史。双亲死后,他在墓旁筑庐守孝,有仙鹤飞来,饮露而去,人们认为是他的孝感所致。下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钱塘人,隐居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终身不做官,也不婚娶,人称“梅妻鹤子”,死后谥和靖先生。诗作风格谈远,内容大都反映他的隐逸生活和闲适心情,著有《林和靖诗集》。

西河世泽;
务本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林放,孔子学生,尝问礼之本,孔子以时方遂末,而放独能有志于本,故以“大哉”称之。

金门羽客;
和靖高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林灵素,以方术得幸徽宗,赐号“玄妙先生”,又号“金门羽客”。下联典指北宋·林逋,“梅妻鹤子”,卒谥“和靖先生”。

御夷励志;
助夫解围。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林则徐禁烟卓有成效,因受诬革职,后谪戍伊犁。下联典指清·沈葆桢守广信,林则徐之女刺指血作书,乞援于玉山镇总兵饶廷选,助夫解围。

求通民情;
愿闻已过。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勉联。

-----------------------------------------------------------------

〖林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若问梅消息;
且待鹤归来。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宋·林和靖(林逋)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全联典指林逋事典。

九牧家声远;
十德世泽长。
——佚名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林氏宗祠联
    海口镇牛宅村的“林氏宗祠”,属于姓氏祠堂。该祠特别之处在于有两座,按座落地点分为东祠、西祠。东祠为兄,西祠(又叫霞田祠、石狮祠)为弟。东西两祠均建于明万历年间(约1573—1620年),历代均有修葺。1990年经侨居海外的本宗华侨捐资重建,面貌焕然一新。现在东祠长46米,宽19米,占地面积874平方米;西祠长59米,宽19米,占地面积1121平方米。两祠结构样式大体相同,均面宽五间,进深四间,硬山结构,琉璃瓦面,整个建筑物飞檐画栋精雕细琢、美仑美奂。祠内大柱悬有这副楹联,此联点出此宗属于“九牧林”,其堂号为“十德堂”。祠堂正中立有清内阁大学士董浩、户部尚书曹振镛、兵部右侍郎胡长龄、内阁大学士文宁为林则徐所立的“进士”横匾。民族英雄林则徐之五代孙、原中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凌青(原名林墨卿)为宗祠落成题写“九牧之光”,使祠堂增色不少。牛宅林姓家族仁人志士络绎不绝,最有成就的当属本宗二十二代孙林绍良,他不仅是印尼首富,也是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富豪。

-----------------------------------------------------------------

〖林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西河世泽鼎盛;
九牧流芳无疆。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林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林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十德堂中深树德;
九龙门内再腾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十德堂”联。全联典指上联典指战国赵·林皋事典(见《林姓宗祠四言通用联·九龙衍派;双桂遗风》联上联的联释)。

草舍百篇集清气;
虎门一炬振国威。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贡生林时跃,字遐举,号荔堂,鄞人。授大理评事不就。晚与徐霜皋等共撰《正气集》。自著有《朋鹤草堂集》、《明史大事记》等书。下联典指清代大臣林则徐(1785-1850)的事典。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十七年(1837年)初,任湖广总督,严禁鸦片,卓有成效。次年上奏道光帝,力主禁烟,遂受命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粤查禁鸦片。十九年,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严处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37万八斤。从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当众付之一炬,全部销毁。

梅妻鹤子和靖士;
竹笔译文冷红尘。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诗人林逋事典。下联典指近代古文家、翻释家林纾(1852-1924)事典。林纾,字琴南,号畏庐,闽县人。光绪举人,曾任教于京都大学堂。翻释英美待国小说一百七十余种,影响颇大。

根盘江南莆田县;
叶茂山东不夜城。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文登市林氏宗祠联。上联典出了本支林氏由福建省莆田县迁徙而来。下联“不夜城”,指文登,据《齐地纪》载:“古时候,有太阳夜里出现,在东莱可见到。所以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

祖举添朝家声远;
盛世文明光大贤。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东乡县林氏总祠联。

济美衣冠承恩宠;
南郡吕格世泽长。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济南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济南”堂名,全联典出秦昭王死后,依次由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子楚和赢政继承王位。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正式完成中国的统一。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林姓望族就迁徙到齐郡邹县(址在今山东省境内)。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林坚的50世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姓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的支派,如广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晋安林姓、寿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和陇西林姓等都以林尊为先祖。

行事莫将天理错;
立身当与古人争。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题赠联。

应视国事如家事;
能尽人心即佛心。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题联。

敦和气而聚国族;
积阴德以福儿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1)。祠祀开基祖林安及列祖列宗(下同)。

忠孝有声天地老;
古今无数子孙贤。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大宗祠“九龙堂”堂联。

-----------------------------------------------------------------

〖林姓宗祠八言通用联〗

大志禁烟,御夷留恨;
血书求救,为夫解围。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末政治家林则徐,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年间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人提倡经世之学。任东河河道总督时,尽心修治黄河;在江苏巡抚任上,又兴修浏河等水利。道光年间,先后任湖广总督、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严厉禁烟,卓有成效,曾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二百三十七万多斤;并积极筹备海防,屡次抗击英军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广东无法得逞。因受诬陷被革职,充军新疆,曾在那里兴办水利,开辟屯田;后历官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工诗、能文、擅对联,有《林则徐集》等。下联典指林则徐的女儿,嫁沈葆桢(字幼丹,侯官人,道光年间进士,历官九江知府、广信知府、江西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为妻。沈葆桢守广信府时,太平军攻城,林氏刺手指写血书,向玉山镇总兵饶廷选求援,经七战而胜,沈葆桢从此名闻天下。

西山瑞满,三仁著绩;
河水祥垂,双桂流芳。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林氏宗祠“西河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入林氏“西河”郡望、堂号名。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撰自勉联。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清·林则徐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林则徐题赠联。

幼敏绝伦,京都景仰;
才高压重,状元世家。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林文秩,福州人。少颖不凡,拜监察御史,立朝有直声。下联典指明代林大钦、林宣德皆中状元。

-----------------------------------------------------------------

〖林姓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联〗

唐宋元明,五百进士三顶甲;
高曾祖考,十二宰相九封侯。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西省东乡县林氏总祠联。

捷报新传,百载冤仇今尽雪;
将军虽去,千寻大树永凌云。
——胡乔木撰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林氏宗祠联
    海口镇岑兜村黄螺山麓的“林氏宗祠”,严格意义上属于姓氏宗祠,但如今把它列为历史名人专祠也未尝不可——因为该祠已被辟为“林则徐纪念堂”,而林则徐为历史名人。“林氏宗祠”为六代祖林榕山和其子林存素建于明代,原为悬山顶土木混合结构,六扇前后院,两进。1998年重建后的宗祠比原祠略大,祠宽15.3米,深28.8米,面积830平方米。祠堂两进三厅,为混凝土半框架结构。前厅正上方挂有“民族英雄”巨匾和林则徐玄孙凌青书写的“林文忠公祠”横匾。另有胡乔木题写的这副对联,林则徐外玄孙、著名书法家沈觐寿书写的牌匾,以及大量反映林则徐生平业绩的挂图。该祠1993年被市政府定为福清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敦谊明伦,即此是敬宗尊祖;
本修德立,如斯乃孝子贤孙。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竹山镇林氏“敦本堂”联。联以鹤顶格嵌“敦本”堂名。

祠旁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塔;
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宋·林和靖(林逋)祠联。祠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孤山。

聚族衍象山,仁义礼智绵世泽;
斯堂开麟野,士农工商振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和溪林氏家庙“聚斯堂”联。堂祀开基祖林长清及派下列祖列宗。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
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亦宗支。
——林召棠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中山市大涌镇安堂村林氏宗祠联。安堂村是个有630年历史的古老乡村。唐朝末期,其高祖林披公居福建莆田,有“九子十登科”的美誉,得朝庭追封他为睦州刺史,有子9个、女1个。子皆成为唐朝命官,官至刺史、府史不等。唯有其女婿三次赴考均落第。一日林太夫人把裙褂挂在门楣上,叫女婿经此门而入岳家。之后,女婿真的高中。这传说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从中可见林家激励子弟参加科举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安堂村林氏宗祠正堂挂的“十德图”,就是为纪念林披公九子一婿均科举高中拜官的盛事而绘制的。林披公第六子允文公为安堂村林姓始祖,官拜蕴州刺史,其从国家安定的愿望出发,曾劝喻当时在广州作乱反唐的刘×,被刘把他的头作磨刀用。此事,《成语考》、林氏族谱皆有记载。允文公子玄兴公来到安堂开枝散叶、后裔蕃昌。至今,仅在村里常住的林姓人口已超过5000人;玄兴公祖屋,据说是10多年前拆掉的。百多年前,安堂已是隆都地区的望族名乡。唐朝之后,受历代世人虔诚敬仰的妈祖(又被尊为“天后”),同为林披公后人,安堂林姓林姓后人,世代尊称妈祖为姑婆,并建有妈祖天后宫祀奉。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
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唐·林嵩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进士林嵩抒志联。

进士难进士不难,难是七科八进士;
尚书贵尚书非贵,贵在三代五尚书。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福州市南台岛林浦村林氏宗祠“四知堂”联。林浦村家庙、宗祠众多,如“士大夫林公祠”、“济斋林公家庙”、“见泉林公家庙”等。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世宫保尚书林公家庙”,是明正德年间林瀚为其祖所建。庙前有一池塘,人称“纱帽池”;门前一对青石雕石狮,威严雄壮,它是日本冲绳县那霸市琉球林喜公后裔1989年所赠。日本琉球有“林姓会”,其始祖林喜,原是林浦村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受明朝政府派遣,带领“闽人三十六姓”到琉球开发,以后留居琉球群岛,至今600多年,繁衍20余世,他们多次回乡寻根祭祖。家庙门内有一副横匾,上书“榜眼”二字,是为林枝春高中进士第二名而立。屏风后面是一座大戏台。大厅悬挂进士匾、武解匾、文魁匾多达22面,还有各种楹联10余对,最著名的是这一副林氏宗祠对联,此联已被列入中华名联。家庙第二进有一厅堂叫“四知堂”,内悬林元美传神造像。据说“四知堂”是林元美早年致仕,自称“四知居士”而取名。林元美曾先后任知县、知府、知州,最后一“知”是其自为“知天命”而激流勇退之意。林浦诸多祠堂、家庙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墙粉刷白灰,梁柱俱漆黑色,其寓意是林氏历代为官清明廉政,“一清二白”。

家之兴在礼义,朔望参谒者礼义之本;
族之大在孝敬,春秋祭祀者孝敬之源。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浯江镇海云村林氏家庙联(2)。

自长仄开基,积厚流光,克继九龙绵世泽;
由万安卜宅,地灵人杰,足追双凤振家声。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梧宅镇林氏大宗祠联。祠祀开基祖林希逊及派下先祖。

崇以忠,崇以信,忠信承先,本本源源绵世泽;
德言孝,德言慈,孝慈裕后,支支派派衍长林。
——佚名撰林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南靖县新村镇林氏祖庙“崇德堂”联。堂祀开基祖林广明及派下先祖。

振作那有时,少时、壮时、年老时,时时须努力;
成名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
——佚名撰福建省永定县林氏宗祠振成楼堂联
    永定林氏客家人因中原战乱被迫不断南迁,饱尝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从中孕育出爱国爱家、顽强奋斗、寻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客家人在历史上英雄辈出,爱国爱家,报郊祖国。近代以来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不少成为中流砥柱。诸如鸦片战争时期广东水师提督、抗英名将赖恩爵,1882年前后抗法英雄、黑旗军司令刘永福,中日甲午战争抗日保台领袖丘逢甲,爱国诗人、维新改革思想家黄遵宪,抗日烈士罗福星(1912年台湾抗日)……叶挺、叶剑英,不胜枚举。“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在客家社会的土壤中孕育出一代代爱国英豪。客家宗祠祖屋中,爱国爱家内容的族训堂联比比皆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08-10-29 21:20:55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民解放军林姓开国将帅生平简介】

  林彪元帅
  林彪(1906.12.7-1971.9.13),原名林祚大、林育容,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林育蓉、林育荣,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林家大湾人。1923年6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当代著名军事家。
  大革命时期,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编入步科第2团第3连。1926年10月在黄埔军校毕业后,任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见习排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军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界。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同年4月随部队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军第4军28团营长、团长,参加了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1月随军挺进赣南、闽西,3月任红四4军第1纵队司令员。1930年6月任红4军军长。1932年3月任红1军团总指挥(后称军团长),率部参加了长沙、赣州、漳州、南雄水口、乐安宜黄等重要战役和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多次指挥所部担任主攻任务。1934年10月率红一军团开始长征,参加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和强渡乌江等作战。1935年1月参加了遵义会议,会后指挥所部参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夺占泸定桥等作战。同年9月任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到达陕北后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1936年6月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后改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委员毛泽东)校长,后兼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115师师长,率部挺进华北前线,同聂荣臻指挥了平型关战斗。1938年冬赴苏联就医。1942年2月回国。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得票数名列第6位。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1946年任中共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集东北党政军所有正职于一身。1948年任中共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兼政委,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与罗荣桓等指挥了四平、新开岭、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全东北。同年底率部入关,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前委书记。5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司令员。先后指挥了湘赣、衡宝、广东、广西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共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副主席。
  1955年9月被授予元帅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中与陈伯达(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黄永胜(上将,总参谋长兼军政大学校长)、吴法宪(中将,副总参谋长兼空军司令员)、叶群(林彪夫人,林办主任)、李作鹏(中将,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委)、邱会作(中将,副总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1971年9月8日,下达反革命武装政变手令,妄图谋害毛泽东。阴谋败露后,于9月13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毁身亡,终年65岁。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依法剥夺林彪获得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1年1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宣判时,因林彪已经死亡,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庭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条规定,决定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林维先中将
  林维先(1912-1985),又名林新。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特务营班长,红25军第74师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第222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皖西红82师师长,红28军参谋,第224团营长、副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副司令员,新四军教导总队第九队队长,第一大队队长兼军部特务营营长,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兼挺进团团长,第七师副参谋长兼皖江军区副参谋长,沿江支队支队长兼中共沿江地委书记,新四军第7师19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7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后备兵团司令员,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浙江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武汉军区副司令员。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7月28日因病在武汉逝世,终年73岁。

  林伟少将
  林伟(1914-1979),福建省武平县陈坑区人。1931年参加赤卫队,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福建武平游击队独立支队书记,红12军第35师105团宣传队队长,红1军团3师司令部参谋处书记、译电员,红9军团司令部参谋处测绘员,红32军政治部秘书科股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央军委卫生学校秘书科秘书,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处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敌总部作成参谋。1939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兼任军政大学军事教员训练队政治指导员。毕业后,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作战股长、通信科副科长。1943年进入中共华北中央局党校学习“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局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通信学校政治委员、通信局局长兼政治委员,奉命在邯郸地区组建广播电台,出色地完成了接替陕北广播电台的任务。1948年任华北军区司令部通信处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通信处处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第九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52年进入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二期学习。毕业后任海军通信学校校长,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副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9年逝世,终年65岁。著有《战略骑兵的足迹》等。

  林真少将
  林真(1918-——),原名李志中,北京市人。1936年入燕京大学理学院学习。同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教导队政治教员,充19团政治处干部教育股股长,第43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冀热察军区军工部政委,警卫团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炮兵1师政治部主任,炮兵5师副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政治委员,海军舰船修造部部长,海军副参谋长,海军装备部部长,北海舰队副司令员,海军副参谋长。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林浩少将
  林浩(1916-——),原名尹圭璋,别名尹浩林、骆忍,山东省牟平县人。1934年经赵健民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5年参加组织了济南高中、乡村师范、育英中学、第一中学和第一师范学校的罢课活动,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1936年9月,林浩只身来到费县师范讲习所,以教员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工作,秘密发展了十多名党员,成立了费县工委,恢复了党在鲁南一带的组织联系,1937年参加领导了济南的抗日救亡运动。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工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参加领导山东租徕山起义。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政治委员兼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共鲁中区委书记兼胶东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胶东区委书记兼胶东军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教育部部长兼训练部副部长、政治部宣传教育部第一部长、政治部副主任,高等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78年任政治学院院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林彬少将
  林彬(1916-——),原名熊宗存,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1师排长,红30军第265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总卫生部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8兵站3分站政治专员,绥德兵站办事处政治委员,军委经济建设部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5师41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挺进支队司令员,独立团团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独立第7旅21团团长兼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第6纵队18旅副旅长、旅长,第18兵团62军184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坦克学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副参谋长,装甲兵副司令员。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林毅少将
  林毅(1917-2000),陕西省华县人。1936年8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参谋,教导第2旅教育股副股长,鲁南军区作战股股长,第3团副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鲁南军区警备第8旅15团团长,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第47师参谋长,第三野战军35军103师参谋长,华东军政大学第5总队总队长、训练部处长等职。参加了曲阜、宁阳、兖州攻坚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等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教导总队总队长,空军第20轰炸师师长,空军第一师师长,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第20训练基地副司令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院长,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院长,第六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第七研究院院长、第七研究院顾问。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2000年10月3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林遵少将
  林遵(1905-1979),原名林隼,字遵之,福建省福州市人。1949年率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4年入烟台海军学校学习。1929年孝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1934年毕业回国。任国民党海军枪炮员、航海官、副舰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赴德国学习海军潜水艇技术。1939年回国,任国民党海军永绥军舰代副舰长,第5游击布雷大队大队长,国防部研究院海军研究员,参谋总长办公室海军参谋。1945年后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馆海军副武官,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1949年4月23日在我地下党策动下,率海防第二舰起义,同年10月,作为起义将领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第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教授会主任,海军学院副院长,东海舰队副司令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79年4月患复视症入院治疗,7月16日在上海病逝,终年74岁。临终遗言“我一生爱海军、爱海洋,又是东海舰队副司令,埋骨东海,正是死得其所。”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在东海。

    林乃清少将
  林乃清(1915-1995),安徽省金寨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通信队排长,第89师265团总支书记,军政治部组织部科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师1团连指导员、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8团留守处特务大队政委、4师2团营长、4师11旅31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11纵32旅96团团长、第三野战军29军87师副师长。参加了淮海、渡江、上海、漳厦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87师师长兼福建军区第7分区司令员。195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任解放军第二政治干部学校副校长,工程兵工程部副部长,福建省军区副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
  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5年10月31日因病在南京逝世,终年80岁。

  林茂源少将
  林茂源(1919-1972),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3军38师1团青年干事,军委外交部技术书记,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云阳办事处机要科科长,太原办事处机要科科长。1939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二分校大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冀晋军区第3军分区6团政治委员,冀东军区第15军分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冀东纵队12旅政委、东北野战军骑兵5师政委。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沈阳军区军事法院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2年8月14日逝世,终年53岁。

  林忠照少将
  林忠照(1911-1992),福建省龙岩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2军36师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108团机枪连副政治指导员,红一军团1师3团机枪连政治指导员。1933年进入瑞金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江西军区独立第4团总支书记,红八军团21师62团代理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巡视员。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陕北红27军81师团政治处主任、师敌工科科长,红30军政治部副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3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3团政治处主任,军政学院三队政治指导员。1943年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后任留守兵团教导第二旅供给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热河军区热中军分区副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五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辽沈、平律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粤东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江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11月18日因病逝世,终年81岁。

  林胜国少将
  林胜国(1914-2000),湖南省平江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鄂赣军区保卫局侦察科干事,警卫营特派员,保卫局侦察科科长,红6军团第16师特派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连政治指导员,丹阳独立支队副支队长,新四军第1师2旅5团政治处主任,第6师16旅独立第2团政治委员,浙东纵队第2旅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2旅8团政治委员,鲁南军区第21团团长,华东野战军后方卫生部政治中主任,第三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军械部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炮兵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南京军区炮兵政治部主任,1959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第753厂政治委员,武昌高级军械学校副政治委员,炮兵工程学院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0年11月11日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林接标少将
  林接标(1914-1989),原名林接义,福建省长汀县龙归寨村人。1928年参加农民暴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区苏维埃政府儿童局书记,少共区委组织部部长。1933年进入国家政治保卫局特派员训练班学习。后任瑞金红军学校团特派员,红军大学特派员,红军干部团特派员,红军总卫生部特派员、保卫科科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晋东北游击司令部政治部保卫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2支队第6大队政治委员,第2军分区第4团政治部主任、第19团政治委员。1940年进入延安军政学院学习。1942年参加延安中央党校整风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科长、组织部副部长,华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军区补训兵团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保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部长,华北军区防空部队政治委员,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兼直属政治部主任。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5月6日因病逝世,终年75岁。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08-10-29 21:21:12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民解放军林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林虎中将
    林虎(1927-——),山东省招远县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毕业于东北航空学校。
    历任东北军区航空处飞行队飞行员、空军混成旅飞行大队大队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第9团副团长,曾击落击伤敌机各一架。后任军区空军飞行技术检查主任,空军第18师师长。1958年指挥部队空战,一次击落台湾空军飞机两架、击伤一架。后历任军区空军军训部部长,空军第7军副军长,广州军区空军指挥所副主任、主任,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解放军空军学院副院长,空军副司令员。1993年10月离休。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获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著有《保卫祖国领空的战斗——新中国二十年国土防空作战回顾》等。

    林基贵中将
    林基贵(1930.4-——),山东省牟平县人。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三野战军特种纵队炮兵观测员,东北航空学校学员,空军混成旅飞行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中队中队长,击落敌F-86型飞机一架。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大队大队长、副团长、团长。1964年毕业于空军学院指挥系。后历任空军副师长、师长,副军长,1974后任兰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司令员,1983年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1993年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空军司令员。1994年4月退役。是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08-10-29 21:21:27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人民解放军林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林伯渠将军
    林伯渠(1886.3.20-1960.5.29),原名林祖涵,字伯渠。号邃园。湖南省安福(今临澧)县人。1904年入日本东京弘文学校学习。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为反对日本政府取缔中国留日学生规则罢课回国。曾在长沙创办振楚学堂。1907年到吉林任劝学总所兼宣讲所会办。1911年回湖南,在新军和巡防营从事兵运工作,为辛亥革命作出了贡献。1913年任讨伐袁世凯军的岳州要塞司令部参谋。失败后遭袁世凯通缉,逃亡日本,不久回国。1916年任湖南护国军总司令部参议、湖南督军署秘书、湖南省财政厅长等。1919年冬到上海、广州,创办《革新评论》,宣传马列主义。1921年经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积极作用。
    大革命时期,1924年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8月26日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授中将军衔。1926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3月出席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任军委秘书长。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席等。1928年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研究院和特别班学习。1930年毕业后到海参崴远东工人列宁主义学校任教。1932年到上海。1933年初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和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任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和总部供给部部长等。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8年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9月参加筹备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任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1959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60年5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林伯渠是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总是跟着进步的方向走,在危难的关头,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林伯渠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得到了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敬仰和爱戴。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08-10-29 21:21:42 |显示全部楼层
【近代民主革命林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林文烈士
    林文(1887-1911),初名林时爽,字广尘,福建省侯官(今闽侯)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5年留学日本,始入成城学校,学习军事,继改入日本大学法科。1905年8月,参加同盟会,任福建分会会长,并参加《民报》的经理工作。后多次参加同盟会所发动与领导的武装起义,往来于南洋和香港之间。1911年(宣统三年)应黄兴与赵声之约由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4月23日潜入广州。27日起义发动,随黄兴攻督署,奋勇当先,冲出督署后中弹牺牲,时年24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尹民烈士
    林尹民(1887-1911),字靖庵,号无我,福建闽县(今闽侯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留学日本,入成城学校。1909年(宣统元年)毕业。旋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
1910年,经林文介绍加入同盟会。1911年初见党人纷纷赴广东,知有大举,乃与友携军械六箱返国。4月24日抵香港。25日达广州。27日起义(黄花岗之役)发动,参加攻打督署,奋勇直前,中弹牺牲,时年24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西惠烈士
    林西惠(1885-1911),福建省连江县丹阳镇朱山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性憨直剽悍。喜耍拳弄棍。20岁时入长门练营当兵。他精湛拳术被称为国术教师。行伍时,对满清政府的政治腐败极为愤慨,已有参加革命的思想基础。退伍后,与“独眼龙枪”魏金龙一起游猎,并结成莫逆之交,同魏互相交流拳术枪法。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与金龙一同加入透堡“广福会”组织,后拥吴适为“大哥”,改称“光复会”,成为中国同盟会的一个革命团体。常与陈清畴、黄忠炳等一起谈论政治时势,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并以超群拳技教练同志,共图革命大业。
    1911年(宣统三年)春,得知孙中山决定在广州举行起义的消息后,积极报名参加。4月27日(三月二十九日),与连江一行26名爱国志士一起编入黄兴率领的第一路选锋队(敢死队)。在总攻督署中奋勇争先,后在巷战中战死,时年26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烈士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省侯官(今闽侯)县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入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留学日本,入庆应大学文科习哲学,积极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春得黄兴、赵声通知,归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4月24日夜写《绝笔书》,感情深挚,痛言为国牺牲虽“百死而不辞”。27日起义发动,随黄兴攻入总督衙门,出与清巡防营力战,受伤被捕,从容就义,时年24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著有《六国比较宪法论》、《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等。
    附录:林觉民·绝笔书(牺牲前三日所书,每读感人垂泪。“辛亥三月念六”,即1911年4月24日)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棲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並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林冠慈烈士
    林冠慈(1883-1911),原名林冠戎,广东省归善(今惠阳)县上梅湖(今惠州市惠城区江南办事处上梅湖)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早年务农,后到广州学习轮船驾驶,结识一些革命志士,并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在香港参加由刘思复、高剑父等组织的支那暗杀团,谋刺清吏。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等报仇心切,意图实行个人暗杀。遂派遣支那暗杀团团员、同盟会会员林冠慈、陈敬岳剌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8月13日中午,林冠慈率陈敬岳在广州双门底掷弹重伤广东水师提督李准,林冠慈遭清兵乱枪扫射,当场牺牲。陈敬岳在撤退途中被捕,于11月7日从容就义,时年28岁。后移葬于广州黄花岗(原红花岗,后改今名),为红花岗四烈士之一。后有佚名撰题黄花岗四烈士墓志联云:
    生经白刃头方贵;
    死葬黄花骨亦香。
    附注:1911年11月广东全省光复后,刘思复按孙中山先生的指示到广州,在东郊永胜寺为林冠慈烈士开追悼会,并为林冠慈烈士的遗体重新装殓,安葬于广州黄花岗。那天到会的全体“支那暗杀团”团员,同盟军政府人员及各届人士,备极肃穆、热烈、盛大和隆重。1912年(民国元年),陈炯明(时任广州都督)为陈敬岳、温生才(亦为支那暗杀团成员)的遗体,亦移葬于广州黄花岗上,并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改葬礼,参加典礼者逾万人。1918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发起募捐, 在四烈士原槁葬处建一合葬墓。1954年修建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时,该墓地也进行了较大的重修。196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林盛初烈士
    林盛初(——-1911),广西省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1910年(宣统二年)夏,林盛初与罗城人李德山、岑溪人韦五洲到平南县丹竹镇都兴村,以教授拳术为名,联络志士,宣传革命,1911年(宣统三年)4月下旬,林盛初与平南县志士共28人分两批随李德山到广州参加起义,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黄花岗之役发动,他们随黄兴攻入两广总督署,搜总督张鸣歧不获,随后转战于大石街、小石街一带,见清军甚众,遂入高阳里源盛米店为垒,相持两日,饥渴交迫,仍殊死作战。后清兵纵火焚烧米店,因弹尽援绝,林盛初与“都兴四雄”(韦树模、韦统铃、韦统淮、韦荣初,均为都兴村人)壮烈殉难。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1935年平南县县长黄韦芳根据平南人民的意愿,在平南县县城罗冲桥畔建造了“平南殉国烈士纪念碑”碑基上镌刻有广州起义平南籍林盛初、韦树模、韦统铃、韦统淮、韦荣初五烈士的籍贯、年龄和事迹,以表彰他们的革命精神。

    林脩明烈士
    林脩明(1885-1911),字德昭,广东省蕉岭县新铺镇南山村人,近人民主革命烈士。
    出生于南洋吻哩洞一个经营锡矿的小户人家里。7岁带他回国,随乡人林岳东先生就读7年,他勤奋好学,19岁肆业于上海中国公学。在上海期间,眼见祖国受人欺负,被人讥为“东亚病夫”,便立志强身富国。20岁那年,赴日本体育学校攻体育。留日期间,他与革命党人经常交往,从而萌发了革命之心,同年,加入同盟会。1906年,受同盟会指派回国,从事反清活动。先在镇平县立镇平中学堂教体育,与同盟会会员丘汉,抗日志士丘逢甲一起教学,向学生灌注革命思想,发展同盟会员。1907年,又与革命党人姚雨平、梁鸣九、谢良牧、谢逸桥等创办松口体育会,以温仲和的学堂为会所,作为革命党人进行军事训练的学校。林修明担任教练,教习体育和一般军事技术,同时暗中从事发展同盟会。随后,他又在丙镇三堡学校、松口中学任体育教练。一面教学一面进行革命宣传教育,广交革命党人,壮大反清队伍。在三堡学堂任教时,叶剑英元帅在校学习,受教育颇深,叶帅曾坦言:影响他一生最大的是林修明。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1910年,林修明奉命赴广州运动新军起义工作。第二年春节后,刚回到家乡不久的林修明,因革命需要,又要前往广州开展活动。不久,他便参加了举世闻名的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年)4月27日“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3月29日下午5时,他跟随黄兴攻打总督衙门,在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6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黄花岗起义敲响了清朝的丧钟,悲惨壮烈,爱国志士丘逢甲对死难烈士深表同情,特地写了一首《黄花岗歌》,歌曰:“黄花岗,岗上黄花岗下魂,精灵相通意脉脉,欲求遗魂已无踪,祗有黄花可寻迹,认将黄花作鬼魂,世间一切原假借。”并叫人买了许多黄花种在咨议局四周空地上。邑人,其宗师林岳东送上挽联一副:
    誓成碧血千秋业;
    合伴黄花万古香。
今朝有酒今朝醉
傍晚无钱傍晚忙
发表于 2009-1-12 22:10:33 |显示全部楼层
陆先生撰写姓氏一文,资料详细,想必花了巨大精力时间,佩服!

此栏有点小误:
林思齐:香港人,为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热心于慈善与公益事业,为加拿大第一位华人督。
正确是:为加拿大卑斯省第一位华人省督
发表于 2018-5-16 12:27:26 |显示全部楼层
GugU.So交易平台 : 想到的100%都能交易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玻璃字库 平仄查询 繁简转换 成语词典 入声字表 联律图谱 词牌大全 同旁词集 离合字表 中国对联网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