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网

标题: 史姓宗祠通用对联(063) [打印本页]

作者: 陆君云    时间: 2008-9-20 00:48:02     标题: 史姓宗祠通用对联(063)

一、姓氏源流
    史(Shǐ)姓源出有五:
    1、出自史皇氏,为黄帝时史官仓颉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上指出:“仓颉后有史氏”。又《姓纂》上则指出:“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汉有史皇孙逊。”另外《中华姓府》也指出:“太史佚及仓颉之后。”仓颉为黄帝时史官,人称史皇氏。仓颉之后,衍生了仓氏、史氏、侯氏、侯冈氏、夷门氏、仓颉氏。其后有一支以官名为姓,称为史氏。
    2、出自周代太史佚之后,亦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初年有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太子言行和重要史事、管理中典籍的史官)史佚,为人严正,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由于他终生在周朝任太史,他的子孙便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列国史官之后,亦多以官名为姓,形成史氏。
    3、出自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国人以国名为氏。隋唐时,西域康国支庶有史国,为“昭武诸国九姓”之一,古西域康国支系有史国,居史城,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来中原居住,遂以国名为氏。
    4、出自唐代有突厥族有复姓阿史那氏,归唐后简改为单姓史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唐代有突厥族阿史那氏,有归附唐朝者,简改为单姓史氏。
    5、出自少数民族中有史姓:
    ① 土族史卜氏,汉姓为史。
    ② 满、蒙、白等族均有史姓。
    ③ 史氏还混化了他族血统。如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种。
    得姓始祖:仓颉。相传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人称史皇氏。他生有四只眼,善于观察,见人们用结绳记事相当繁琐,便发明了文字,在其创制出文字的当夜,鬼神都为之哭泣。因仓颉造字有功,其后代便以其官职为氏,称史姓,仓颉自然成为史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传说仓颉为陕西陈仓人,一说河南人,故此二地可能为史姓最早发祥地。东周列国时,各国均有史官,以官为氏者众多。如晋有太史史墨、史苏,卫有史朝,秦有史颗均属此种情况。西汉时,史姓有外戚发展成名门望族,从鲁国史恭的妹妹史良娣(汉武帝卫太子妃妾)开始,直至史恭之子史高,史高次子史丹,世代为当朝要官。另此期,南方广西、广东已有史姓。东汉时,又有史姓入居四川,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形成了史姓历史上六大郡望,其四为史丹之后,西晋永嘉之乱时,史丹后人史苞避乱至河西建康(今甘肃高台县),后发展成建康望族;史丹重孙崇,东汉封溧阳县(今属江苏)侯,遂举家从陕西长安县徙溧阳,后发展成宣城望族;史丹后人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属山东,后发展成高密望族;史丹孙史王广,居长安,后发展成为京兆望族。另有陈留郡,系东汉京兆尹,陈留考城(今属河南)人史敞一族所在;河南郡,系东汉河南人史晨一族所在。隋唐时期,有西域史国人入居中原,以史为氏。又有突厥阿史那氏改姓史。这两股新鲜血液的注入,壮大了史姓家族,加速了史姓繁衍。宋元时,北方战事频繁,史姓携家大举南迁,明代史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湖北各地。清代以后,史姓有迁往海外、侨居新加坡等国家者。今日史姓尤以湖南、山东多此姓,两省史姓约占全国汉族史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九。史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

三、历史名人
    史  籀:周宣王时太史、书法家,周初著名史官史佚后裔。据传籀文(即大篆)为其所创,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史籀曾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唯物主义思想。
    史  墨:春秋时晋国大夫,长于天文,熟悉各诸侯国内政。其认为“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以及“物生有两”的辩证法。
    史  晨:春秋时鲁相,曾为祀孔而以隶书作碑,立于孔庙,史称“史晨碑”。该碑建于东汉灵帝的建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69年的时候,距今已有1800多年之久。碑上所刻的文字,就是春秋时鲁相史晨祀孔子的文章,分为前后两碑,前碑载奏章,后碑叙飨礼之事,迄今全文完整可诵,隶书神碑超逸,端正谨严,为后世书法研习之宗。
    史  丹:字君仲,鲁人,徙杜陵。官汉代都尉侍中,时元帝想废立太子,丹竭力劝谏,元帝责备史丹,史丹脱下官帽,请罪说:“我确实看见陛下哀痛中山王,以致身体瘦损。前些时,太子应当进见,我暗中嘱咐他,不要流泪哭泣,免得引起陛下伤感。罪过在我,我应该被处死。”元帝认为史丹说的是事实,才息怒。后太子即位,封关内侯。
    史  伦:宋代燕京永清(今属河北省)人。因筑室发土得金而有财,逢金季乱世,建家塾,招学者,纳豪士,济艰困,以侠义著称,在河北诸郡组织清乐社四十余个,每社近千人,成为地方上一大豪强。
    史  际:江苏溧阳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官至春坊,后弃官回乡,置义庄义塾,修明伦堂,招募勇士,抗击倭寇,乡人多敬重。
    史  翁:清代诗画家。时称其诗、书、画为“三绝”,同时,善左笔书。
    史鱼酋:又名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其一贯正直,临终时还不忘劝卫灵公进贤去佞,时谓“尸谏”。其秉笔直书,堪称史家楷模。
    史万岁:杜陵(今陕西省西安)人,隋代名将。少时英武,长于骑射,好读兵书,15岁随父从军。随父参加北周伐齐,勇武有谋,善骑射,屡立战功,敌闻名而丧胆。
    史大柰:唐代楼烦(今属山西省)人,系突厥族。隋时任金紫光禄大夫,李渊起兵时,率众归从,战功赫赫,贞观初,迁右武卫大将军,封窦国公。
    史思明:本名干,宁夷州突厥族人,唐代叛将,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初为互市牙郎,亦以骁勇为幽州节度使张守所知,任为捉生将。天宝年间累立战功,官至平卢兵马使。曾到长安奏事,为玄宗赏识,赐名思明。与安禄山同乡相善,随安禄山叛乱,后在范阳称大燕皇帝。
    史朝义:唐安史之乱叛将。宁夷州突厥族人。史思明的长子。思明叛乱,使守冀州、相州等地。史思明称帝,封为怀王。上元二年(761年)春杀史思明,自立为帝,年号显圣。次年唐借回纥兵攻破洛阳,他出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后部将降唐,他穷蹙自缢死。
    史弘肇:河南郑州人,五代后周名将,以武功显名。史弥远:明州鄞(今浙江鄞县)人,南宋历任太师、右丞相,位重权极。其侄史嵩之继右丞相一职,亦专断朝政。
    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省开封)人,居杭州,南宋著名词人。屡试不第,曾师事张磁,后为韩伲胄门下堂吏,负责撰拟文稿,颇有权势。及韩被诛杀,亦遭牵连,被处黥刑,穷困而死。其词以咏物见长,今存其作《梅溪词》。
    史天泽:元代初名将、丞相。字润甫,燕京永清(今属河北省)人,史秉直之季子,其家族是蒙古时期最大的一支地方势力。善骑射,勇力过人,从其兄天倪镇守直定。后官任将相五十年,上不疑,下无怨,可与郭子仪、曹彬相比。
    史孟麟:江苏宜兴人,明朝理学家。其主张以理学为“国本”,以名节相砥砺,同时授学于东林书院,名望极高。
    史可法:字宪之 ,号道邻,河南省祥符(今开封)人,顺天大兴(今北京市)籍,明末抗清义士。崇祯元年(1628)进士。因其与农民军作战有功,崇祯十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今安徽合肥)、太平、池州四府。清军南下,其坚守扬州,被清军俘获,英勇就义。著有《史忠正公集》遗世。
    史震林:字岵冈,江苏省金坛人,清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官淮安教谕。能诗、工书、善画,不落前人窠臼。作《凤凰台上忆吹箫》能篇叠字却使人不以为然,终于未能在诗坛上留下痕
迹,真所谓“过犹不及”了。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史荣椿:清军将领。字荫堂,直隶大兴(今北京人。行伍出身,曾从都统胜保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1855年任大名镇总兵,後调徐州镇,在豫皖镇压捻军。1858年升任直隶提督。同年秋,随僧格林沁驻守大沽炮台南岸,1859年任大沽炮台提督。是年6月25日,英、法、美舰队以换约为名,不顾中方劝阻,强行闯入白河口,炮击我大沽守军。史荣椿协副将龙汝元督部奋起还击,击伤击沉英法军舰10艘,入夜,英法海军陆战队乘舢板抢滩,复遭清军炮火打击,死伤枕籍,毫无进展,只得在伪装中立的美舰掩护下狼狈窜逃。此役毙伤英法海陆军官兵600余人,英舰司令何伯亦重伤,是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所遭受的第一次严惩。在战斗中,史荣椿及所部36名官兵壮烈殉国。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建康郡:十六国前凉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高台西南,北朝魏废。唐武则天时,王孝杰曾于今高台东南置建康军,后地入吐蕃。
    宣城郡: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隋唐有宣州宣城郡。(废州存郡则为宣城郡,废郡存州则为宣州。本表于隋唐常说某州某某郡,都属这种情形。)
    高密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国,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西晋复置国,南朝宋改为郡,移治桑犊城(今山东省潍坊市东)。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内右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陈留郡:秦代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历代均置。1957年并入开封县。又西汉陈留郡,治陈留县。北魏时治浚仪,隋唐为汴州陈留郡。
    河南郡:汉又有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
    桂阳郡:公元前202年置桂阳郡。西晋建兴三年(315年),分设桂阳、平阳郡。西汉时,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今湖南省郴州永兴一带)。
    2、堂号
    忠烈堂:明朝末期,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当扬州城危的时候,史可法给老母个妻子写了遗书,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命副将史德威做他的儿子。并且交待说:“我死后,有把我埋在明孝陵帝的旁边。”城破以后,可法自刎不死,他又命史德威杀他。德威哭着不肯杀,结果被清兵俘虏。被俘后,清人劝他投降,他坚决不屈,壮烈殉国。
    此外,史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怀溧堂”、“忠定堂”、“金朝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面指引前行的明镜,史姓族人多以此铭为鉴。
    2、史姓族人多功成名就,千古流芳。如汉有名臣史丹,宋有词人史达祖,明有民族英雄史可法,清有文学家史震林等,举不胜举。
    3、史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明代孙士壁编史姓字行为:“缵述多俊奇,丕泽承嘉顺,京昌众深衍,后代存兴贤。”又史良书新续《史氏宗谱》,内载浙江余姚史姓后嗣辈份派语二十字:“道翁叔字景,甫叟可均国,世贵端良彦,德及忠厚嗣。”

============================================================

【史姓宗祠通用对联】

〖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直躬如矢;
忠谏伏蒲。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史鲉,字子鱼,又称史鱼。卫灵公远君子而近小人,史鲉屡次进谏不被采纳,临死时对他儿子说:“我活着不能让国君走正道,死也不能按礼数安排。你把我放在窗户下。”灵公前去吊唁,见了很奇怪,便问是怎么回事。史鲉的儿子便把父亲临死时的话告诉给灵公。灵公听了,惊愕地说:“这是寡人的过错啊!”很快重用贤大夫蘧伯玉,斥退小人弥子瑕。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史鱼是个正直的人啊!政治清明时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时也像箭一样直。”下联典指西汉鲁国人史丹,字君仲,元帝时官驸马都尉。元帝病重时要换太子,他直入元帝床前,伏在青蒲上涕泣力谏,使元帝收回成命。成帝即位后,封他为关内侯。

茅庐炼药;
梅岭招魂。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史通平,从会稽移居蜀地,筑茅庐炼丹,据说可成龙虎形,后来白日升天成仙。下联典指明末河南祥符人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崇祯年间进士,历任西安府推官、右佥都御史、漕运总督、凤阳巡抚、南京兵部尚书。李自成灭明朝,他在南京拥立弘光帝,加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清兵南下,他孤军固守扬州,城破后自杀未死,为清军抓获,不屈被杀。扬州人民在城外梅花岭为他筑衣冠冢作纪念。

太守世泽;
篆书家声。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太史尹佚,人称史佚,子孙以史为姓。史籀,周宣王时太守,作大篆十五篇。

-----------------------------------------------------------------

〖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千里过师从席忱;
一身报国托文章。
——史可法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明大臣、抗清明将史可法(1602-1645),自题联。

忠孝立身真富贵;
文章行世大神仙。
——史可法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南明大臣、抗清名将史可法撰书联。

阁部勋名常照世;
诗书事业足传家。
——邓敏怡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节选邓敏怡挽民初参议院议员史泽咸(1882-?)的挽联。史泽咸,字刚峰,山东乐陵人。

蓼花雪汀秀乡里;
翠竹震林绿江村。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人史雪汀。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史震林,字岵冈,金坛人。乾隆进士。能诗、工书、善画,不落前人窠臼。

南波传世诗书画;
岵冈动人竹石兰。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诗画家史翁,字南波,浙江人,其诗、书、画有“郑虔三绝”之称。左笔书尤为独步当时,深受成亲王嘉许。下联典指清代书画家史震林,字岵冈,江苏金坛人。乾隆年间进士,官淮安教谕。能诗文、工书、善画竹、石、兰,精八分书,不落前人窠臼。著有《西青散记》、《华阳散稿》等。

-----------------------------------------------------------------

〖史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骑鹤楼头,难忘十日;
梅花岭畔,共仰千秋。
——郭沫若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郭沫若撰题扬州史可法祠联。“十日”,指史可法守扬州城陷,清军入城屠杀十日。

气吐风云,勤千啾之略;
光依日月,荣二字之褒。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名将史万岁,杜陵人。少英武,好读兵书,善骑射。有谋略,屡立战喵敌闻其名而惧。开皇末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屡次侵扰边境,史万岁率兵至大斤山,突厥人闻其英名,畏惧而逃,他追击前去,大破突厥兵。下联典指宋代王府教授史浩,字直翁,鄞县人。绍兴年间进士,官国子博士、王府教授、起居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两次任右丞相。金人犯边,诏亲征。为岳飞等人平反,向朝中举荐人才,不因私害公。卒谥忠定。

定乱安邦,常怀庙廊大志;
出将入相,允称社稷名臣。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是孙典指五代后周名将史弘肇,字化元,郑州人。尝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毛锥子安足用哉!”。下联典指元代光禄大夫左丞相史天泽,字润甫,永清人。为将相五十年,上不疑,下无怨,人以比郭子仪、曹彬。谥忠武。

良娣得产皇孙,故储有后;
翰林乞假归娶,嘉耦相攸。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史良娣,为武帝戾太子妃,生子进,从外祖家姓,号史皇孙,重孙即位后为宣帝,追良娣为戾夫人。下联典指清史贻直,十九岁举进士,入翰林,乞假归娶,朝野荣之,后居相位二十年。

伏蒲之忠,谏元帝而留太子;
知矢之直,进君子而退小人。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都尉侍中史丹,字君仲,鲁人,徙杜陵。元帝欲易太子,丹固谏不得易太子,及太子即位,封丹为关内侯。下联典指春秋卫国大夫鱿,字子鱼,亦称史鱼。灵公不用蘧伯玉而任弥子瑕,史鱼数谏不从。病将卒,命其子曰:“吾生不能正君,死无以成礼,置尸牖下”。灵公往吊,怪而问之,其子以告,公愕然曰:“寡人之过也。”于是进伯玉而退子瑕。孔子闻曰:“直哉史鱼!既死,犹以尸谏。”

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四世翰苑蝉联,犹有舅甥翁婿;
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八榜科名鼎盛,又逢己亥寅申。
——佚名撰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苏省溧阳史氏祠堂联。上联典指史鹤龄从康熙年间入翰林后,其子史夔,其孙史贻直,侄孙史贻谟,曾孙史弈簪,女婿于小谢,外甥于敏中、任兰枝、管干珍相继为翰林,世称海内无第二家。下联典指史鹤龄为丁酉年举人、丁未年进士,史夔为辛酉年举人、壬戌年进士,史夔弟史普为己卯年举人、庚辰年进士,史随为戊子年举人、己丑年进士,史贻直为己卯年举人、庚辰年进士,史贻谟为甲子年举人、乙丑年进士,其弟史贻简为癸卯年举人、甲辰年进士,史弈簪为己酉年举人、戊辰年进士。

============================================================

附录一:【史氏祖训】

〖史氏八行垂训〗   
    孝、友、睦、姻、任、恤、中、和。

〖史氏皇祖十戒训〗
    力戒不孝不悌、不睦宗党、不尚节俭、赌博、奸盗、嗜酒、行凶、误入优隶、出入衙门、不完国课。

〖史氏家训〗
    立身、孝友、敬祖先、睦亲族、敬师、取友、教弟子、和邻里、肃闺门、御仆蜱、酬恩释怨、排难解纷、治家敬宾、施药传方、不妄杀、官箴。

============================================================

附录二:【史姓典故、趣事】

〖尸谏〗
    史鱼,曾经在卫灵公时担任史官。那时,卫灵公宠爱弥子瑕,常常任其为所欲为,闹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史鱼数次冒死劝谏,请求对弥子瑕加以管教,但灵公却始终不愿听从。眼看劝谏无功,史鱼感到心灰意冷。他在临死的时候把儿子叫到身边,悲伤地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先不要把我的尸体装棺盛殓,放在窗户之下陈设几日再作处置。”史鱼死后,他的儿子就依照遗言,将尸体放在了窗户的下面。卫灵公在听说史鱼驾鹤而去以后十分悲痛,便匆匆前去吊唁。他看见史鱼的尸体摆在窗户下,感到很奇怪,便问史鱼的儿子这是为什么?史鱼的儿子回答说:“我父亲临死一再叮嘱我说,‘我活着的时候没有能够匡扶君主,锄暴安良,死了以后就没有理由按照礼制安葬。”’卫灵公听后,幡然醒悟,领会了史鱼以暴尸窗下劝谏的良苦用心,疏远了弥子瑕。从此以后,卫国的政治更加清明,国泰民安,为时人称颂。这就是为后人极力称道的“尸谏”的故事。
    《论语》对史鱼有极高的评价,称赞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

-----------------------------------------------------------------

〖史思明的兴衰史〗
    史思明,宁夷州人,原名牵干,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史思明少年时与安禄山一起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长大。成年以后,二人仍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不久,二人同时被唐政府封为捉生将。以后史思明又得到了再次提升,担任了大将军职务。史思明骁勇善战,胸怀才略,因此多次建立战功,很受玄宗赏识。有一次,玄宗召见他,亲自赐座,并与之亲切交谈,对他的军事才能大为称赞。玄宗问他多大年龄,史思明回答说:“已经40岁了。”玄宗拍着他的背说:“你好好地努力吧,日后一定会显贵的。”
    天宝年间,史思明因为军功显赫而被授平卢兵马使。唐玄宗这位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风流君主,在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之后,不曾料想正是自己视为心腹的爱将史思明和安禄山,发动了使他被迫背井离乡的“安史之乱”。从此以后,兴盛强大的唐政权变得千疮百孔,不堪一击。
    唐开元、天宝年间,唐代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顶峰,然而这种表面繁荣的现象背后却时刻孕育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在执政前期曾勤于政事的唐玄宗,后期则沉迷于酒色丝竹之间,疏于过问国家政事。744年,他纳杨玉环为贵妃之后,更是专以声色自娱不理朝政,对贵妃之家赏赐无度,百官敢怒不敢言。朝政被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和李林甫把持着,使得唐朝的政治更加黑暗。随着边镇军事力量的不断扩大,许多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逐步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玄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可是他已经回天乏力。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权力极度膨胀,他率兵在范阳(今北京)发动叛乱,揭开了唐后期中央统一势力和地方割据势力长期斗争的序幕。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做梦也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发动叛乱,所以在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惊破唐宫的《霓裳羽衣曲》后,他才匆忙布置防御。这时唐朝新募的士兵无力抵挡安禄山的劲旅。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潼关。756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立了割据政权。史思明在河北老巢与唐军相持着,互有胜负。6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了长安。唐将郭子仪、李光弼被迫撤退,史思明占领了河北。
    安史集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但却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坐镇洛阳的安禄山恣行暴虐,致使众叛亲离。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即位之后,史思明屯住范阳,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从此安史集团分裂了。
    不久,史思明带领军队投降了唐朝。朝廷一方面下诏任命他为范阳长使,河北节度使;另一方面又害怕他再次叛变,派人秘密监视。不巧的是,监视他的事很快被泄露了出去,史思明认为朝廷不信任自己,便再次叛变。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在魏州称大圣燕王,派兵增援安庆绪,解除了唐军对邺城的围困。同年,史思明杀守安庆绪,收编了他的队伍,回到了范阳黄袍加身,号称大燕皇帝。761年,史思明在邯山大败李光弼,乘胜向长安进犯,途中被儿子史朝义和他的部下杀死。

------------------------------------------------------------------

〖史可法死因之谜〗
    距今整整360年前,为明朝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这一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五日,清军从西北方向攻破南明的江北重镇扬州城,守卫扬州的南明督师史可法以身殉国,史称“乙酉之变”。
    正史和野史中关于史可法下落与去向的记载传说互相矛盾,甚为纷繁。关于史可法之死,到底有多少种说法呢?
    一说扬州城破时,史可法毅然自刎而死。如计六奇《明季南略》记载:“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可法拔剑自刎。”同时自刎的还有很多人,如原兵部尚书张伯鲸被清兵所俘,不肯投降,身上多处负伤,也自刎而死。史可法早有自杀之意,故自刎当有可能。
    二说史可法在城破后,自投清营而死。据王士?《池北偶谈》所述,康熙二十年,有吴某从东北回京,驻防老将安某对他说:你回去后,可以告诉那些史臣,当年王师攻破扬州时,我在军中,“亲见城破时,一官人戴巾衣氅,骑一驴诣军营,自云:‘我史阁部也。’亲王引与坐,劝之降,以洪承畴为比。史但摇头云:‘我来此只办一死,但虑死不明白耳。’王百方劝谕,终不从,乃就死。”史可法自投清营而死,显然是为了自己的名节不被埋没,也合乎情理。
    三说史可法死于乱兵之中。如《明季南略》引他书说,清兵伪装成明军骗取史可法打开西门,入城后大肆屠城,史可法在无奈之下,“引四骑出北门南走,没于乱军”。《清实录》的记载是:“攻克扬州城,获其阁部史可法,斩于军前。”也与此说相似。
    四说史可法自刎不成,死于小东门清兵之手。如《明史》记载,因为扬州城西门地势险要,所以由史可法亲自把守。“大清兵薄城下,炮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古藏室史臣《弘光实录钞》也持此说:“参将张友福拥可法出小东门,北兵至,可法大呼:‘史可法在此!’……遂遇害。”
    五说史可法被清兵杀死于南门。如罗振常《史可法别传》记载,当扬州城破时,史可法见大势已去,与部将史德威等诀别。此前,史可法已经和部将庄子固相约,一旦城破,就请庄子固用刀杀死他。城破后,史可法引颈让庄子固动手,但是庄子固不忍举刀。情急之下,“公亟拔刀自刎”,庄子固等人一起抱住史可法,使得他血溅衣衫而气未断绝。这时史可法“命令史德威加刃”,但史德威只是哭泣,不愿动手。接着众人拥史可法下城,来到小东门,不料东门已被清兵所破,只好“折而走南门”。结果被一个名叫张鹰的人“执赴南楼城上见王”,把史可法送交给清豫王多铎。多铎劝降,史公不屈,“遂慨然授命”,在南门被杀。全祖望《梅花岭记》所记的是:“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称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也认为史可法被杀死在南门。
    六说为多铎将史可法尸裂于新城。如戴名世《扬州城守纪略》说,扬州城破后,史可法自杀不成,被部将拥至小东门,正好遇到清兵。“时大兵不知为史公,公大呼曰:‘吾史可法也!’大兵惊喜,执赴新城楼见豫王。”因为史可法不肯投降,豫王就悍然“使左右兵之,尸裂而死”。
    七说城破后,史可法缒城逃亡。如《明季南略》引《甲乙史》说,清军渡过淮河之后,当天晚上就大破扬州新城,肆意屠杀。此时史可法守卫在扬州旧城,收到清兵劝降书,不为所动。清军故意传出假消息,说有明军来援,史可法误以为真。因为清军已经占领东门,史可法就打开西门迎接,不料进城的却是伪装成明军的清军,一进城就大开杀戒。“可法立城上见之,即拔剑自刎,左右持救,乃同总兵刘肇基缒城潜舟去。”谈迁亦持此说。张岱《石匮书后集》并且说,史可法逃出城后,曾经“过钞关”、“走安庆”。但另一说以为刘肇基在扬州城陷前已中流矢而亡,所以不可能与史可法一同“缒城潜舟去”。
    八说城破后,史可法骑白骡从南门逃生。乾隆《江都县志》记载:“扬之故老曾有言,可法于城陷时,跨白骡出南门,复不知其死。”康熙初年,有扬州人贩茶过安徽桐城,夜宿村中,遇见一位老者非常魁梧,对于史可法的下落知之甚详。据云史可法在城破之前,曾经袒背让人用浓墨书写上他的名字,“恐或中途歼于乱军,此所以志也”。城破后,史可法乘坐骑从南门逃出,不到十里路,被游兵散勇所伤,后即不知所终。许旭就此赋《梅花岭》诗云:“相公誓死犹饮泣,百二十骑城头立。瞬息城摧铁骑奔,青骡一去无踪迹。”
    九说史可法逃亡后,沉水而死。据说史可法出城后,骑马渡河,因马蹶落水溺死;或说他出东门遇清兵堵截,自觉无望,即赴水自尽。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十八出题作《沉江》,写扬州城破之后,史可法逃至江边,自言道:“俺史可法率三千子弟,死守扬州,那知力尽粮绝,外援不至。北兵今夜攻破北城,俺已满拼自尽。忽然想起明朝三百年社稷,只靠俺一身撑持,岂可效无益之死,舍孤立之君?故此缒下南城,直奔仪真,幸好遇一只报船,渡江过来。那城阙隐隐,便是南京了。”此时忽然得知,南京也已沦陷,“皇帝老子逃去两三日了”,于是史可法“跳下江去”。
    十说史可法在城破后突破重围,与清兵决战而死,所以后来江湖上起兵反清的力量多以史可法的名义相号召。张岱《石匮书后集》说,史可法自杀未遂后,率残部据守在城外的宝城寺,“清兵迹之,急决战,不胜,一时尽败没”。此后民间多传史可法未死,仍在民间组织抗清。《明史》中说:“其后四方弄兵者,多假其名号以行,故时谓可法不死云。”《扬州城守纪略》也说:“岁戊子,盐城人某,伪称史公,号召愚民,掠庙湾,入淮浦。”
    以上十种说法,都不无根据,难辨真伪。现在通常的说法,是采用史可法嗣子史德威《淮扬殉节纪略》中的记述,说扬州城陷时,史可法自刎未遂,为清军捕获。多铎对史可法“相待如宾,口呼先生”,并劝降说:“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也。”史可法答曰:“我为天朝重臣,岂肯苟且偷生,作万世罪人哉!我头可断,身不可屈……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劈尸万段,甘之如饴!”于是被杀。但是因为史可法之死,有那么多异闻,此说也就难成最后的定论。
    史可法本人在围城之前,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他在几份遗书中一再表达了“今以死殉城,不足赎罪”、“一死以报朝廷,亦复何恨”、“如此世界,生亦无益,不如早早决断也”的决心。因此,他的忠贞报国、杀身成仁之心是没有疑义的。问题是史公到底是怎样死的?他生命的最后时刻究竟是如何渡过的?这个牵动人心的问题,在他死后360年似乎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作者: 陆君云    时间: 2008-9-20 00:49:26     标题: 史姓起源

关于 “史”字
    “史”字的本意是指那些管理狩猎或者记录猎获物的人。东汉时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对“史”字有清晰准确的解释,“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后来由广义的“记事者”逐渐演变为专指记录国家大事、管理宫中典籍的人。在职官制度确立之肘,“史”进一步演化为“史官”的专称。
    最早的史官都是由盲人担任的,因为那时还没有文字,主要凭记忆和口传来记亭,所以盲人做这项工作最为适宜。后来在正式设立史官时,便将史官称为“瞽史”了。瞽史由于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天子听政可以加以“教诲”,所以被看做是“知天道”的圣人,就连贵族临事也必须有“瞽史之导”。由于史官有察往以知来的非凡本领,远非一般人能及,于是形成了特殊的地位。据《国语》、《礼记》等书记载,在上古时期史官的地位极高,具有主知天道的特殊绽命,他们通常在战争中以数术工具掌握军队的行止,作用相当于后来的军师。在三代世卿世禄制度下,职官一般都是世袭的,在有了文字记事之后,史官开始接替了瞽史的职务,不但任职终身,并都是世袭的。

    史姓来源有五
    一、出自黄帝时创造文字的“史皇”仓颉。
    史载,仓颉为河南南乐人,另一说为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人,黄帝时为史官,人称“史皇氏”,其后裔有以官为氏,称史氏。
    相传在上古时候,黄帝有一位史官名叫仓颉,史称“史皇”。他头上长着四只眼睛,模样怪异,举止不同于常人。但是他善于观察事物,天生就能写会画,因而深受人民爱戴。《路史》中说他能够“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
    后来,史皇创立了文字,结束了远古时期结绳记事的漫长历史。他死后人们把他埋葬在昌意城(今河南省南乐县)。后裔子孙们为了纪念他为世人做出的卓越功绩,便取他在世时担任的“史官”官职中的“史”字作为姓氏。这样以来,史皇仓颉就成为史姓的远古始祖。

    二、出自周太史史佚之后。
    史佚是见于史籍最早的史姓人物,古代文献多把他推为史姓始祖。西周初年佚任太史一职,为人严正,后人把他作为史官的楷模,并将他与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四圣,史佚子孙后便以官为氏,称史氏。春秋时,列国史官多以官为氏。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书记载,史姓源出于西周太史尹佚。相传尹佚为人正直,忠于职守,与姜太公、周公、召公并称为当时“四圣”。他曾经受命观察天文、制订历法并且记录周王的言行和天下大事,极受周王赏识。
    关于尹佚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尚小,有一次,他与弟弟叔虞做游戏,手中拿了一片桐叶,削成圭(圭是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手持的一种玉制的礼器)的样子交给弟弟说:“叔虞呀,我现在要封你为诸侯!”这时史官尹佚正好站在二人旁边,他听见成王的话之后,立即伏身叩首,请求成王选择良辰吉日举行正式分封仪式,并要立刻记录下此事。其实,成王本无此意,只是随便说说,开个玩笑而已,不料想尹佚竟然认真起来,便急忙辩解说:“我刚才只不过是和弟弟在开玩笑呀,你千万不要当真。”尹佚听后却表情严肃地说:“我听说天子素来没有戏言,您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呢?”周成王无奈,只好按照礼制分封弟弟叔虞为唐侯。
    尹佚终身为周朝太史,历史上又称他为史佚,后人赞扬尹佚是史官的楷模,据说他的子孙世袭了史官一职。在姓氏制度发生变化,逐渐成为单纯个人或家庭代称的时期,他们的后代就以官职为姓了。

    三、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
    国名为氏古西域康国(故城在祁连北昭武城)支系有史国(在今乌兹别克共和田的撒马尔罕以南),为“昭武诸国”之一,史国有人迁居中原,遂以国名为氏。

    四、改自突厥族阿史那氏。
    北魏有阿史那部,居金山(今阿尔泰山),后归附唐朝,有的改姓为史氏。

    五、史姓还有其他种族。
    史载,唐有史思明,本宁夷州突厥族。

--------------------------------------------------------

史姓迁徒史

    史姓起源复杂,自以官为姓称史氏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至魏晋南北朝时,在我国北方就已形成了五个郡望,郡望中的史姓主要出自汉代史丹之后。
    史丹裔孙、后汉归义侯史苞后人,西晋因避永嘉之乱迁河西建康(今甘肃省高台县),遂形成当地望族;史丹孙史均,其儿子崇东汉初年累官至青、冀二州刺史,封溧阳县(今江苏省高淳县固城镇)侯,后遂率子孙定居溧阳,形成宣城史姓望族;史丹裔孙史节为唐礼部侍郎,迁高密,(今属山东省),后形成高密望族;史丹又一孙史(王广黄),留居长安,其中遂为京兆望族。这期间,突厥阿史那氏改姓为史氏后,在河南一带繁衍,成为当地一大姓氏。
    西汉末,史姓已入迁广东、广西。东汉时,迁入四川。
    史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至唐宋之际已分布江南许多地方,宋明以后,史姓遍布全国。另据学者考证,出自安徽宣城的史姓,为仓颉之后,从湖北武昌分支出来的史姓,为史佚的后裔。
作者: 陆君云    时间: 2008-9-20 00:50:32     标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史可全少将
    史可全(1892-1979),湖北省天门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任红2军团第4师11团供给处主任,师供给部部长,红二方面军供给部粮秣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8旅供给部部长,独立第2旅供给部部长,江汉军区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雁门军区供给部部长,晋绥军区第3纵队供给部部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第7纵队供给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供给部部长,甘肃省军区后勤部部长,西北军区北京办事处主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授予少将军衔802人中年龄最大的,当时已是经63岁了,比不愿意接受大元帅衔的毛泽东还大一岁。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一直在贺龙的手下干了一辈子后勤工作。1979年7月16日逝世,终年87岁。

    史进前少将
    史进前(1917-——),原名蒲恒温,山西省定襄县人。1935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北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区队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平西游击队政治指导员,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总队主任,第1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干部教育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1团政治部主任,第3区队政治委员,第20兵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第二科科长,晋察冀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保卫部部长,第19兵团64军独立第二旅政治委员,第65军193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保卫部处长、副部长、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史景班少将
    史景班(1918-2001),山西省汾阳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西晋城人民武装自卫总队总队长、决死第3纵队独立营营长,第7团参谋长,太行军区第3军分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第3军分区司令部作战股股长,第3军分区参谋长等职,参加了反“九路围攻”、百团大战、林南战役等战役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3纵8旅参谋长,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8旅副旅长,第二野战军11军32师副师长、11军副参谋长等职,先后参加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出击陇海路战役、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和进军大西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四川省万县专区专员,1952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独立33师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东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在1954年至196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1963年任27军政治委员,1975年至1986年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昆明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1年4月16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作者: 陆君云    时间: 2008-9-20 00:51:34     标题: 【中国人民解放军史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史玉孝上将
    史玉孝(1933.4.11-2005.2.12),陕西省宝鸡县(今市)周原乡第一村人。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一野战军1军1师宣传队当宣传员,参加了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宣传队副组长、师政治部保卫科工作员、师警卫营文化教员,参加了青海昂拉、甘肃临夏等地的剿匪作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团政治处、师政治部保卫助理员。1958年回国后,任连政治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师副政治委员。1980年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后历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1985年任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1988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1990年4月任南京军区政治委员。1992年11月起任广州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第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委员,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6月8日晋升为上将军衔。2005年2月12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2岁。

    史克信中将
    史克信(1928-——),黑龙江省克山县人。1945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黑龙江军区县大队指导员,第四野战军师政治部干事。参加了辽沈、平津、西南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师政治部副股长,团干部处副处长。回国后,任炮兵政治部干部部预备炮兵任免助理员,《人民炮兵》院校版主编,炮兵政治部秘书处助理员,炮兵技术学院政治部组织处处长,第二炮兵技术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第二炮兵基地政治部主任,基地政治委员,1985年任第二炮兵副政治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作者: 垣上生人    时间: 2015-5-8 10:51:41

我们史姓的人耿直善良
作者: 初新田    时间: 2017-3-13 02:22:54

哪个呦,发这么好的帖子,顶你











腦筋急轉彎  冷笑話  心理測驗  名言佳句  小語 愛情小語  腦筋急轉彎  冷笑話  心理測驗  名言佳句  小語 愛情小語  勵志文章 勵志小語 勵志格言 勵志佳句 勵志小故事 勵志小品 勵志電影歌曲 勵志歌曲 勵志人生 勵志 勵志網 勵志文章 班級管理 成功勵志 大學生勵志 讀後感 讀書筆記 感恩勵志 聯考志願 高三勵志 觀後感 好詞好句 教育教學 親職教育 經典台詞 經典句子 經典語錄 勵志班會 創業 勵志電視劇 勵志電影 勵志歌曲 勵志故事 勵志獎學金 勵志教育 標語口號 勵志名言 勵志人物 日志大全 勵志詩歌 勵志書籍 勵志文章 勵志小說 勵志演講 勵志英語 經典美文 名人名言 青春勵志 人生感悟 傷感 詩詞名句 天有高中 為人處世 個性簽名 人生哲理 職場勵志 祝福語 資料大全 作文大全  腦筋急轉彎  冷笑話  心理測驗  名言佳句  小語 愛情小語   2017年03月13日 心靈小語   




欢迎光临 中国对联网 (http://dui-li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