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铭副局长
王以铭(1939.2-——),回族,浙江省杭州市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66年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历任北京工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校长,国家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现代著名固体物理学家、半导体物理学家。
195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战士。1957年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学习。1966年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后,历任北京工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79年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科学家。1985年为美国西雅图大学客座教授。被列入《Men of Achievements》(1987年第12版)、《Intc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1988年第8版)、《Internationa Who's Who of Australia and Far East》(1989年第1版)。从事多体问题、固体物理、表面物理、半导体器件的研究。多次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奖。1989年起任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1992年任国家技术监督局副局长。1997年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国家技术监督局副局长。2000年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是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论著有《电荷耦合器件原理及应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2.13-82》(1983年)、《固体量子理论》(1984年)、《电荷转移器件》(1979年)、《半导体器件研究与进展》(1988年第一册)等。
王连铮副部长
王连铮(1930.10.15-——),辽宁省海城县腾鳌镇人。1943年小学毕业后考入鞍山市工科国民高等学校。1946年5月进入沈阳中学进修班。1947年2月考入沈阳市东北中山中学高中部。1948年12月被沈阳农学院录取,后该校迁往哈尔滨市并改名为东北农学院。在学校期间系统学习农学专业,主攻俄语,取得优异成绩;积极参加学校的社会活动,担任过系学生会主席、院学生会福利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和院学生会副主席等职。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农学系。后入苏联莫斯科农学院进修。历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室副主任、副院长、院长,黑龙江省副省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副部长兼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第四届副主席。
1954年5月从东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林业部调查设计局工作,作为林业部实习考察组的俄文翻译赴苏联考察。1957年5月主动要求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被分配到育种系,先后从事小麦和马铃薯等育种研究。他刻苦钻研,并通过引种鉴定和比较试验,和李景华、滕宗等共同筛选出白头翁(Anemone)、波兰1号(Epoka)和米拉(Mira)等优良马铃薯品种。1959年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广应用,其中米拉已在全国推广3000多万亩。还参与了“克新一号”的杂交和选育工作,该品种是70~90年代许多省区马铃薯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多万亩,1987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960年1月考取留苏研究生,同年10月赴苏联莫斯科农学院学习,主修农作物遗传和育种。1962年10月回国后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从事大豆研究,先后担任生物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作物育种所负责人、大豆研究所所长、省农科院副院长和院长。1983年2月出任黑龙江省副省长,同时兼任省农科院院长,在此期间主持或共同主持选育出黑农10、11、16、24、26、34和35号大豆优良品种,并主持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与研究工作。1981年在主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资助的“加强大豆科学研究以促进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发展”项目时,他积极倡导选育推广新品种、增施肥料、缩垅增行、化学除草、精耕细管、防治病虫等农业技术,以及聘请国外专家、培训人才、增添设备等配套措施,使全省大豆总产增加83.0%,单产提高29.3%,对促进黑龙江省及全国大豆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87年12月他调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一年后改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兼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1991年5月农业部任期满后又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院务工作。担任中国科协副主席的职务,继续坚持专业课题研究,并培养了3名硕士、3名博士和1名博士后。共发表论文、著作120多篇(部),译文50多万字。与王金陵先生共同主编的《大豆遗传育种学》(科学出版社,1992)是国内具有权威性的专著,受到同行的好评;他与美国魏特威尔及余友泰、孙颔合著《温饱十亿人》(用英文写了八章)(Feeding a Billion .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USA)(1987),先后在美国、中国和日本出版。是美国密执安大学名誉校友(1982年),前苏联(1988年)、俄罗斯(1992年)、印度农业科学院(1994年)外籍院士,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理事(1988-1991年),亚太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理事会常务理事(1991-1995年),英国国际农业生物科学中心理事会理事(1994-1997年)。1993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聘为顾问到印尼、越南、孟加拉调查了解大豆科研和生产情况,多次做了学术报告,并提出在亚洲发展大豆生产和科研的建议,受到了有关国家的重视。1994年在第五届世界大豆研究会议上系统分析了世界大豆科研、生产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1998年9月与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Greenwood 教授共同主持了在北京召开的亚太地区农业持续发展高级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各国的交流合作。1997年还担任了美国《作物生产》杂志的编辑。在国内担任黑龙江省原子能农学会理事长、黑龙江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物栽培遗传育种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四届、五届副主任(常委委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学会第五、六届副会长,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农学会第七届副会长、中国种子协会第二届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理事长兼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主要论著有《不同花粉授粉对春小麦吸收磷的影响》、《不同氮肥对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糖类、根系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黑龙江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报告及观察研究》、《温饱十亿人》(合著英文长篇专著)等。
王宁(文学)
王宁(1955.7-——),江苏省南京市人。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杨周翰教授,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现当代西方文学及理论、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和影视传媒研究。中国当代著名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学者,翻译家、文学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人文学科国际化的先锋人物,中国学术国际化路线的人文学者之一。
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学者杨周翰教授,是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位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文学、现当代西方文学及理论、文化研究、翻译研究和影视传媒研究。兼任国际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国际权威文学理论刊物New Literary History(新文学史)和Critical Inquiry(批评探索)中文版主编,丹麦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视角》)杂志副主编,《文学评论》等十多家中文CSSCI来源期刊编委。最早把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西方理论思潮引入中国的学者,推动了中国在某些理论话语方面与国际接轨对话的进程。是少数坚持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向世界进而扩大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作出重要贡献。在2005年卷《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中,被选为人文学科最有影响力学者之一。作为中国当代最早从事精神分析学、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的学者之一,在这四个领域内被公认为是国内学者中著述甚丰且影响最大者之一,并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际学术界认为是中国学术界在这四个领域内的主要发言人。学术研究上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创造性地将西方的文学和文化理论改造后应用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理论进行质疑甚至重构,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对西方学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是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界最早提倡比较文学的“超学科”或“跨学科”研究的学者之一。2006年底共有23篇英文论文收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论文索引),是国际权威数据库所收录论文最多的中国人文学者之一,少数论文被译成西班牙文、德文、丹麦文、韩文和意大利文。除此还编、译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20余种。
主要著作有《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深层心理学与文学批评》、《多元共生的时代》、《比较文学与中国文学阐释》、《后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文学和精神分析学》、《超越后现代主义》、《全球化和文化研究》、《全球化、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神奇的想象:南北欧作家与中国文化》、《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等。
王箴(化学)
王箴(1899.8.27-1994),曾名王铭彝,江苏省江阴县人。1918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学院普通科。1920年在北京清华学堂毕业,被派往美国留学。历中华化学工业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兼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中国化工学会两届理事,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化学》、《化工学报》、《化学工业与工程》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总论部分副主编。中国现代著名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有感于国家贫穷落后,屡遭外侮侵凌,认为必须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救中国,因而发愤读书,决心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他好学深思,手不释卷。在学生时代无论小学、中学、大学以至国外留学,都是成绩优异,名列前茅,从而跳级和提前毕业。1923年获美国麻省罗宛尔纺织工学院染化学士学位。
大革命时期,1924年获密执安大学化学硕士学位。在美国与庄长恭,傅鹰等筹建中华化学会,担任第一至第四届中华化学会会长。1925年由在学术上的成就,被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推选为第一个华人会员。列入美国出版的《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1926年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以上学校学习时,都得到过各种荣誉和奖励。如在罗宛尔纺织工学院染化系毕业时,名列第一,获得Louisolney奖。同年回国后,参与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筹建工作,并担任研究指导。中华化学会迁回国内,担任理事、常务理事。在其努力下,会员发展到180人,成为很了不起的一支化工力量,对中国化学工业的早期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2年起从事教学工作,中华化学会改组为中国化学会,既是发起人之一,又是领导成员之一,任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任厦门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浙江大学化工系教授、之江大学教授兼化学系、化工系主任、交通大学化学系教授、沪江大学化学系教授。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和陈聘丞、曹梁厦等发起创刊《化学世界》。1949年起任总编纂、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还主编会志《化学工业》,担任过《化学》、《化学工业与工程》、《化学学报》的编委,以上刊物对化学理论的研究、化学工业技术的推广交流、国内外科技信息的传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发展化学工业。1952年起先后在上海市纺织系统、化工系统担任技术领导工作。1953年任中华化学工业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57年3月任中国化工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兼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中国化工学会两届理事,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化学》、《化工学报》、《化学工业与工程》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总论部分副主编。中国化学会上海分会、中国化工学会上海分会和上海化学科普组合并为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一直担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1984年上海市化工学会第三届理事会上又被推选为名誉理事长。1986年5月由于对学会工作的杰出贡献和为国育才的业绩,中国化学会赠给“建会元勋,一代师表”的荣誉奖状,以表彰其从事建会、教学工作50周年的功绩。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特邀人士。发起组织学会,长期担任领导工作。
1994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著有《化工汇解》(1934-1936年)、《更新高中化学》(1937-1952年上、下册)、《大学普通化学》(1952-1956年上、下册)、《化学初步》(1956-1960年)等,主编有《化工辞典》(获19977-1981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等。
王毅(教育界)
王毅(1966-——),四川省重庆市。先后在西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and Champaign)、四川大学学习。1997年在武汉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1年晋升为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2001年晋升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名作欣赏》、《文艺研究》、《香港文学》等刊物发表过一些论文和评论。
出版专著《中国现代注意诗歌史论(1925-1949)》(1998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王大能(物理学)
王大能(1961-——),山东省蓬莱县人。1981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金属物理专业。1984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物理硕士学位(导师是著名晶体物理学家郭可信)。1988年获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导师S·Hovmoller)。中国现代著名晶体与准晶体物理学家。
1984年在铁镍基高温合金中发现显示五次对称性衍射谱的微畴结构。1986年测定准晶中缺陷及有机分子的晶体结构(用电子衍射及图象处理)。1989年1月起赴联邦德国海森堡欧洲联合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的研究。从事准晶及其畴结构、准晶中缺陷,有机分子的晶体结构研究。拍照获得3.5埃的生物大分子的电子显微像,先进图象处理。主要代表论文有《Domain Structures in Tetrahedrally Close-packed packed Phases with Juxtaposed Pentagonal Antiprisms II.Parallel Domain Boundaries in the C14 Laves Phase》、《Fivcfold Symmetry in Real and Reciprocal Spaces》、《Structure Determination and Correction for Distortions in HREM by Crystallographic Image Processing》等。1987年荣获吴健雄物理奖(与张泽合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与郭可信、张泽合得)。
王子平(控制学)
王子平(1926.2-——),浙江省绍兴市人。1949年国立西北工学院毕业。历任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教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名词委员会委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自动化学会名词委员会主任,自动化学会应用委员会委员,北京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现代著名控制学家。
1950年在东北工学院电机系工作。1951年在理工大学任教,历任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教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名词委员会委员,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自动化学会名词委员会主任,自动化学会应用委员会委员,北京自动化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控制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控制系统工程的研究,“随动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包CADSPS”获1985年部级二等奖,“高精度快速随动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包HAHSS”于1986年通过国家科委鉴定。发表有论文《Optimal Design of Digital Control Systems》等10多篇。
主要出版有《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法》、《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学术著作。
王中德(信息学)
王中德(1937-——),湖南省衡阳县人。1960年云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历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员,IEEE高级会员,美国数学学会会员,《Mathematical Review》评论员。中国现代著名信息学家。
1960年云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分配在昆明物理所工作。1980-1983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电机系进修。1987年调北京邮电学院电信系工作。历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员,IEEE高级会员,美国数学学会会员,《Mathematical Review》评论员。主要从事数字信号处理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在正交变换的生成、构造和算法方面有突出贡献。所提出的W变换算法、关于离散余弦和正弦变换的各种快速算法以及斜变换的快速算法受到国际上广泛重视,主研的“红外方位仪”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此外还获得过昆明物理所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邮电学院优秀论文奖,事迹被收入世界名人录《who is who in the world》第9版。在国内外各种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过论文近60篇。
王仁宏(数学)
王仁宏(1937-——),江西省南昌市人。1959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数学系。历任吉林大学副教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逼近论及其应用》杂志副主编,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著名计算数学家。
1959年于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越级升为副教授,吉林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数学系访问学者,吉林大学数学系副主任。1979年荣获长春市和吉林省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荣获国家科委自然科学三等奖。1983年任教授。1987年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任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数学)评议组成员,中国数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杂志《 Jour.Comp.App1.Math.》副主编等职。主要从事研究领域为计算数学,函数逼迫论,特别是线性算子和有理逼近,多元样条函数。同徐利治一起提出了逼近无界函数的扩展乘数法,将有关方面的研究完善化。解决了任意剖分下多元样条函数的存在性问题,并提出“光滑余因子协调法”的技巧。在无界函数逼近与多元样条函数理论与方法方面的研究取得成果,主要论文有《多元齿的结构与插值》、《The Dimension and Basic of Spaces of Multivariate Splines》等。
著有《无界函数逼近》(1983年)、《数值有理逼近》(1980年)、《多元函数逼近》(1988年)等,合著有《函数逼近的理论与方法》等。
王文魁(物理学)
王文魁(1937-——),辽宁省沈阳市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热处理专业,历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实验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高压物理学报》编委,中科院空间搭载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材料物理中心成员,中国高科技中心(CCAST)成员,燕山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副主任。中国现代著名固体与高压物理学家。
1960年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热处理专业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黑龙江分院金属技术物理所研究实验员。1963年任中科院东北物理所研究实验员。1965年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实验员。1978年任中科院物理所助理研究员。1979年为日本东北访问学者并获博士学位。1982年任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员。1983年为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87年起任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高压物理学报》编委,中科院空间搭载专家组成员,中国国际材料物理中心成员,中国高科技中心(CCAST)成员,燕山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副主任。从事高压下非晶合金变态,A15超导相的高压合成,固态反应非晶化和微动材料科学等。共发表论文百余篇,其合成的A15-Nb3Si数据收入《国际晶体学手册》,主要代表论文有《Formation of near stoichiometric A15-Nb3si from annealing an amorphous alloy un-der high pressure》、《Formetion of metastable Nb-Si phases by pieosecond and nanosecond pulsed laser quenching》等。荣获科学院重大成果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1年、2005年、2007年被推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
王正仪(生物学)
王正仪(1910-——),湖北省孝感县人。1939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2年在印度加尔各答热带医学院学习,获热带医学院D.T.M证书。1945年先后在美国士伦大学医学院、密歇根大学研究院攻读寄生虫学及病毒学,获密歇根大学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历任重庆大学医学院、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四川医学院教授,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著名寄生虫学家。
1949年后历任重庆大学医学院、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四川医学院教授。1975年起历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钩虫病的研究防治工作,阐明了钩虫病贫血机理,修正了国际上广泛引用的韦尔斯(H·S·Wells)的错误数据。发表论文120余篇,主要论文有《The Blood Sucking Activities of Hookworm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Volnme of Blood withdrawm by Ancylostoma caninun》、《Blood sucking acivities of hookworms:routes and quanti-ties of bloodioss in Ancylostoma caninum》等,其中钩虫病流行学、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研究,对中国防治钩虫病起了技术指导作用。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著有《钩虫病》等。
王业宁(物理学)
王业宁(1926.10.14-——),女,原籍安徽省六安县人,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194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内耗与超声衰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固体所内耗与缺陷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第九和第十届固体中内耗与超声衰减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国现代著名女金属物理学家。
1950年起在南京大学工作。1950年任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1953年任该系讲师。1978年任副教授。1980年任教授。1981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物理学会内耗与超声衰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固体所内耗与缺陷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第九和第十届固体中内耗与超声衰减会议国际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固体中相变与缺陷的内耗的规律领域的研究,发展了60年代初即总结出马氏相变过程的瞬态内耗的规律,发展了理论(Delorme模型和Belko理论)。1963年首次提出相变稳态内耗的界面机制;同时在中国首先引入高频内耗测量装置(Marx三节组合振子),用该装置研究了难溶金属的位错内耗,并发现了难溶金属中溶质晶界峰及其与脆性的关系。对于一级位移型相变的瞬态内耗与稳态内耗都最早获得了重要的实验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机制。在中国首先研制出声光调激光器,并用其展开了非线性光学对固体中缺陷与相变的研究。又进一步提出了低频稳态内耗的界面静滞后型阻尼理论,并统一了两个学派关于瞬态内耗的理论。利用自制的可以同时进行界面观测的内耗仪发现并确认了畴界引起的力学和介电性能的一些反常行为,从而可以作为对记忆元件(电学的和力学的)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的手段。根据相变的内耗规律,在高Tc氧化物超导体中首次确认了Tc以上与晶格参数跳变相联系的晶格不稳定型(类相变)反性状记忆效应及其与超导电性的联系。首次测定了Bi Si Ca Cu O单晶的弹性软模,结合内耗背景的变化规律及其在Tc的陡降,提出了带有动态畸变云的载流子模型,并用内耗法求得了超导能隙。论文被引用百余次。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主要专著有《金属物理》(与人合著,1965年上册,1978年下册)、《晶体缺陷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
王汝权(数学)
王汝权(1933-——),云南省鹤庆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9年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读研究生并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代力学数值方法研究室主任,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学会理事,《空气动力学》学报常务编委。中国现代著名计算数学家。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1959年在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读研究生并获副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代力学数值方法研究室主任,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学会理事,《空气动力学》学报常务编委等职。专长计算数学和计算流体动力学。在二维简化Navier-Stokes方法的数学性质及数值解法、三维简化Naver-Stokes方程的快速解法、分离及涡流的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等方面作出重要研究成果。1980年获国防科委成果奖。主要论文有《简化Navier-Stokes方程及其数值性质》、《简化Navier-Stokes方程空间推进解法的数值分析》、《A New Switch-Scheme for the Convec-tion-Diffusion Squation》等。
王阳元(物理学)
王阳元(1935-——),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人。1941年开始在柴桥小学学习。1947年就读于宁波中学。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1958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半导体学报》和《电子学报》(英文版)副主编,《微电子学科学丛书》主编。国家产业政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信息产业部科技委委员(电子),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远东程序委员会委员,美国IEEE.Fellow和英国IEEE.Fellow等。
20世纪70年代年代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块1024位MOS随机存储器,是中国硅栅N沟道技术开拓者之一,此后在多晶硅薄膜物理和氧化动力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多晶硅氧化模型和氧化动力学工程应用方程和特征参数。被国际同行认为“在微电子领域处理了对许多工作者都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对现实工艺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绝缘衬底上生长硅单晶薄膜(Silicon On Insulator,SOI)和TFSOI/CMOS电路研究中,发现了磷掺杂对固相外延速率的增强效应以及CoSi2栅对器件抗辐照特性的改进作用。在SOI/CMOS器件模型和电路模拟工作方面,提出了SOI器件浮体效应模型和通过改变器件参量抑制浮体效应的工艺设计技术,扩充了SPICE模拟软件。在SOI/CMOS新结构电路研究方面,开发了新的深亚微米器件模型和电路模拟方法,研究成功了多种新型器件和电路。在MOS绝缘层物理与小尺寸器件物理研究,与合作者一起提出新的预测深亚微米器件可靠性的分析和测试方法。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有关陷阱电荷三个基本参量(俘获截面、面密度和矩心)的直接测量和在线检测。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研究亚微米/深亚微米CMOS复合栅结构和多晶硅发射极超高速电路,与合作者一起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能够更准确反映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物理特性的解析模型,被国际同行列为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模型之一。对中国独立自主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和改变我国双极集成电路技术落后面貌均有重要意义。1986-1993年任全国ICCAD专家委员会主任和ICCAT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领导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大型集成化的ICCAD系统,使中国继美国、日本、欧共体之后进入能自行开发大型ICCAD工具的先进国家行列;在研究集成电路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设计业的发展方向;组织参与了国家微电子“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从事微电子学领域中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结构电路的研究,发表科研论文160多篇,出版著作6部,有16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等共16项国家级和部委级奖励。
王秀芳(哲学)
王秀芳(1934-——),女,山东省青岛市人。先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文学系教授。中国现代著名女美学家。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65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工作。1973年调北京语言学院任教,任北京语言学院文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美学、文学及唯物史观的研究。主要论文有《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普列汉诺夫论艺术与社会心理》、《普列汉诺夫现代派艺术论的得与失》等。
主要著作有《美学·艺术·社会——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研究》(获1988年北方15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奖)、《青年美育手册》(副主编,撰写人之一,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读物二等奖、北方15省市自治区优秀图书奖)、《普列汉诺夫与唯物史观》(二人合著,获首届北方13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一等奖)、《中国文化知识》(合著)、《Literature And The Art》(主撰)、《Culture》(合著)等。
王英杰(教育学)
王英杰(1945.11-——),山东省莱州市人。1988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兼汉语教育学院院长,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联合国教科文教育研究所(汉堡)管理理事会候补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比较教育组成员,中华美国学会理事,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学家。
早年师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顾明远教授。1988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1-1992年获福布来特奖学金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讲学。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兼汉语教育学院院长,澳门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联合国教科文教育研究所(汉堡)管理理事会候补理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比较教育组成员,中华美国学会理事,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主要研究领域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美国教育。主持研究的主要课题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教育部重点项目“亚洲发展中国家普及义务教育若干紧迫问题研究”(1997-2000),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国家重点项目子课题“21世纪初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研究”(1996-1999),联合国驻华机构“基础教育联络组”支持项目“中国基础教育论坛”(1999-2001),教育部文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若干紧迫问题的比较研究”(2000-2003),全国高校教研会重点资助项目“一流大学的教学研究”(2000-2003),国际合作课题“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2001-2004),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研究”(2002-2005),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项目“高等专科教育阶段学位设置研究”(2004)。主要论文有《21世纪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调整政府与高校关系,建立市场调节机制》、《如何提高义务教育效率》、《试谈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几个趋势》、《义务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试谈理想的大学》、《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危机与改革趋势》、《发展民办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政策百年回眸》、《高等教育国际化——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职教发展的两大困境》、《Innov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cy changes in China》、《Building the World-class University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Universals,Uniqueness,and Cooperation》、《Towards Professionlization of Teachers in China—One Hundred Year Effort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的思考》、《Lightening School Children’s Workload》、《在创新与传统之间——斯坦福大学的发展道路》等。主要获奖成果《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获1999年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主要著作有《教育大辞典》(比较教育卷,副主编)、《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专著)、《中国基础教育的实施—富裕、贫穷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展望》(英文版专著,合著)、《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义务教育》(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合著)、《比较教育》(合著)、《世界教育大事典》(美国、加拿大卷主编)等。
王育民(信息学)
王育民(1936-——),北京市人。1959年西北电讯工程院电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历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保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著名信息学家。
1959年西北电讯工程院电信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1979-1981年美国夏威夷州立大学电机工程系访问学者。回国后一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历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保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电子通信工程、信息论、编码理论和保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信息论、编码和密码等领域有较深造诣和成就,获得1983年度电子工业部科研成果2等奖。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A Modified Selcctive-Rcpcat Type Ⅱ Hybrid ARQ System And Its Performance Analysis》等论文,以及在国内学术刊物、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合著有《伪随机序列及其应用》、《信息与编码理论》等,主要译著有《差错控制编码——基础和应用》等。
王绍民(物理学)
王绍民(1938.9-——),浙江海宁人。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历任杭州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现代著名物理学家、光学专家。
1961年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历任杭州大学物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成员。1983年起12次应邀参加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或赴国外机构讲学和合作研究共5年。为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物理学会理事长。从事光学和激光的研究,“高精度高效率激光测坝变形”的研究成果已被推广于生产并将用于三峡;发展了“矩阵光学”,建立了“列阵光学”,为光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分支,此一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研究的《衍射本性》(相关阶段成果获1997年中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是享誉中外的知名物理学家。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其为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专家称号。撰有论著220余篇(本)。
主要论著有《Principles and Design of Optical Array》。《高精度激光准直测坝技术》(获1982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列阵光学》(获1987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王景荣(新加坡共和国华裔高级官员)
王景荣(1955.1.6-——),英文名:Ong Keng Yong,出生于新加坡共和国。1976年在新加坡大学学习,获名誉法学士学位。1983年获得美国华盛顿乔治顿大学阿拉伯语专业硕士学位。新加坡共和国外交部长新闻秘书和外交部发言人,新加坡共和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参赞,新加坡共和国驻尼泊尔大使,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新闻秘书和次长,东盟秘书长。新加坡共和国华裔高级官员。
1983年在美国华盛顿乔治顿大学学成回国后,1984年在新加坡驻利雅得大使馆工作。1989年出任新加坡驻吉隆坡高级专署顾问。1991年任部长顾问和新加坡共和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参赞。1994年任新加坡共和国外交部长新闻秘书和外交部发言人。1996年担任新加共和国坡驻印度高级专员和驻尼泊尔大使。1998年任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新闻秘书和次长。2003年1月出任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长。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97年、2002年分获得行政管理奖和长期服务奖。2004年11月5日到中国新华网参观访问。 附注: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其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3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成立几十年来,东盟已日益成为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并建立起一系列合作机制。现任东盟秘书长王景荣。东盟的宗旨和目标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东盟成立之初只是一个保卫自己安全利益及与西方保持战略关系的联盟,其活动仅限于探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1976年2月第一次东盟首脑会议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以及强调东盟各国协调一致的《巴厘宣言》。此后,东盟各国加强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推动经济迅速增长,逐步成为一个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组织。除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5个创始成员国外,20世纪80年代后,文莱(1984年)、越南(1995年)、老挝(1997年)、缅甸(1997年)和柬埔寨(1999年)5国先后加入东盟,使这一组织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形成一个人口超过5亿、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的10国集团。巴布亚新几内亚为其观察员国。东盟10个对话伙伴国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王毓铨(历史学)
王毓铨(1910.3.10-),山东省莱芜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货币史、历史学家。1936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获学士学位。1946年赴美国入哥仑比亚大学读研究生。1947年任美洲古钱学会博物馆远东部主任。1950年离美返国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导师,中国古代经济史学会会长、太平洋历史学会顾问、英国剑桥大学Asia Major学报顾问、意大利东方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百科全书》顾问、《香港大学中文系集刊》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应邀赴美,参与中国历史编纂计划,担任秦汉两朝的社会经济史料的收集、审译、注释工作。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历史系选修欧洲古代希腊罗马史。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获硕士学位。1947年专一攻读古代希腊罗马史博士学位。1948年任美洲古钱学会博物馆远东部主任,从事先秦货币史的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出版《中国早期货币》(Early Chinese Coinage)。同年回国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工作。1955年调至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改研明史。历任该所研究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博士导师。在学术团体中任中国古代经济史学会会长、太平洋历史学会顾问、英国剑桥大学Asia Major学报顾问、意大利东方大学《中国历史与文化百科全书》顾问、《香港大学中文系集刊》顾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学识根底深厚,治学态度严谨,所著论文、专著在国内外史学界有一定影响。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经济史》、《中国通史》各书中的明史部分。其撰著首重基本历史问题,重通识,重创见发明,态度谨严。
主要著作有英文《西汉中央官制》(TheOrganization of the Central Covernment of the WesternHan Dynasty)、《明代劳役制的若干显著特点》(SomeSalient Features of the Ming Labor Service System)等论文。中文有《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明代的军屯》、《莱芜集》、《明朝徭役审编与土地》、《籍·贯·籍贯》、《封建社会的土地具有主人的身份》、《纳粮也是当差》、《汉代亭与乡里不同性质不同行政系统说》、《明代勋贵地主的佃户》等。
王赣愚(经济学)
王赣愚(1906-1997),原名王家茂,字贡予,祖籍江西省人,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州立华盛顿大学教授;天津南开大学、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南开大学财经学院院长、教授、经济系教授、国际经济系教授。
大革命时期,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政 治学系,课余从事译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参加公费留美考试,被选派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 ,获政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旋即先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短期进修 、访问。1933年底回国,在南京中央政治学院任教授。1935年到南开任教。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南开大学遭日军轰炸,被迫随校南迁,后备熊庆来校长聘为云南大学教授。1941年又返西南联大政治系任教,直至1946年联大结束。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应聘到美国州立华盛顿大学政治系、远东系执教。1949年再度回国任南开大学财经学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经济系教授。1985年后任国际经济系教授。作为一名著名学者,长期潜心于政治学和经济学两个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并有较深的造诣。根据时期的不同,专注的学科侧重也不同,早期主要研究政治学,后主要研究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做了很多学术研究,后转向资产阶级经济法问题的研究。
1997年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91岁。主要著作有《中国地方政府》《The local Goverment of China-A Study of the Administrative Nature of Local Units》(1945年英文版)、《新政治观》(1946年)、《民治新论》(1946年 )、《民主独裁和战争》(1947年)、《经济成长阶段论》、《中国政治的改进》(1939年)等。作者: 陆君云 时间: 2008-8-30 23:19:18 标题: 【国民革命军王姓高级将领、革命英烈简介】(1-上将)
王应遴(明末·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时期著名戏曲家)
王应遴(?-1644),字堇父,号云来,别署云来居士,明·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以副榜恩贡,荐授中书,同修两朝实录、玉牒,晋大理寺评事,迁礼部员外郎。明末·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时期著名戏曲家。
明·神宗四十年壬子(1612年)应试都门。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为贡生。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年)以副榜恩贡,阁臣叶向高荐授中书,同修两朝实录、玉牒,晋大理寺评事。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熹宗接位,奉旨开馆纂辑《真西山大学衍义》。天启三年(1623年)出任大理寺左寺左评事,首列“祖防近习”一款以献,适魏忠贤当政,皇上怒,廷杖一百。叶向高、韩鑛力救乃免死,削籍。天启四年甲子(1624年)春写《答朝鲜医问》。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阁臣徐光启荐起原职,同修《志历》、《会典》诸书,后迁礼部员外郎。工诗文,精通历象医术,尤长于戏曲。从事修志及天文学方面的研究,与当时来华的德国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意大利人罗雅谷(Jacobus Rho)等有交往。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三月明亡后,自杀于京邸,卒岁不详。著有杂剧《逍遥游》(又名《衍庄新调》),撰有传奇《清凉扇》(祁彪佳《曲品》)、《离魂记》两种。另有《王应遴杂集》、《备书》20卷、《乾象图说》1卷、《慈无量集》4卷、《修历书》、《仁让乡约》、《燕游记》、《献志稿》、《长安灯市诗》、《衍庄新调》、《答朝鲜医问》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