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网
标题:
《金刚经》佛教对联
[打印本页]
作者:
达之
时间:
2008-3-30 19:52:51
标题:
《金刚经》佛教对联
《金刚经》佛教对联
金刚破相
般若明心(敬题《金刚经》)
注
1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此经以破相为宗旨。
注
2
:破相
:
亦即无相。破相宗
(
又作无相宗
,
般若宗
,
即三论宗
)
认为凡圣染净之法一切皆空
,
本无所有
,
故以八不中道、无所得等破一切法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行施离相多其福
为善无心福乃多(敬题《金刚经》)
注
1
:《金刚经》大倡离相行施。《金刚经》云:“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即通常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
注
2
:《金刚经》云:“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云:“离相布施,成无漏因,其福乃多。”
注
3
:无心:有多种含义。此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系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又,常言道:“无心为善是真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无所从来,实非诸相
得成于忍,不住其心
(
敬题《金刚经》
)
注
1:
《金刚经》云
:
“凡所有相
,
皆是虚妄
,
若见诸相非相
,
即见如来。”又云
: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云
:
“如来者
,
无所从来
,
亦无所去
,
故名如来。”
注
2:
《金刚经》云
: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
,
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
,
得成于忍
,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得成于忍”,意为得以成就无生法忍。
注
3
:《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
,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有此经,则为是塔
但离诸相,即见如来(敬题《金刚经》)
注
1
:《金刚经》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
2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历事炼心真境界
闻经生信大因缘
注
:
《金刚经》云
:
“如来灭后
,
后五百岁
,
有持戒修福者
,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
,
以此为实。当知是人
,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
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难言我法世尊笑
深解是经长老悲
注
1:
《大智度论》载
:
笑有各种因缘
,
有时看见甚难之事也会笑。释迦牟尼佛虽有八万种法
,
但他要使人进入诸法实相里
,
而又不执着
,
就象身背干草经过火海连一片叶也没有烧着一样
,
非常不容易。由此因缘
,
佛笑了起来。
注
2:
《金刚经》云
:
长老须菩提“闻说是经
,
深解义趣
,
涕泪悲泣。”这里的“悲”
,
指闻法悟道时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感受。
有声有色非其道
无爱无憎是彼方
注
1
:《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注
2
:《长阿含经》卷
3
云:“无爱无憎处,今当到彼方。”
觉后照空离相,则无我无人,无众生寿者
迷时住色起心,即有神有鬼,有地狱天堂
注
1:
照空
:
即观照实相之空理
,
照见五蕴皆空、万法皆空之意。
注
2:
《金刚经》云
:
“是故佛说一切法
,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又云
:
“不应住色生心
,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注
3
:《永嘉证道歌》云
:
“梦里明明有六趣
,
觉后空空无大千。”
实无法得
岂有佛成
注
1:
《金刚经》云
:
“实无有法
,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
: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
2:
《道行般若经》云
:
“无有作佛者
,
无有得佛者。”《楞伽经》云
:
“无有涅槃佛
,
无有佛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
:
“无佛
,
亦无佛道。”
法非法非法法
空不空不空空
注
1:
法
: (1)
意指护持人间行为的规范
,
后发展成真理之意
,
这是其基本意思。
(2)
亦可泛指存在
;
凡意识所能思及的
,
以及意识本身
,
都是法。
注
2:
非法
:
即妨碍解脱、涅槃的因素。或作为法的否定式而言。
注
3:
《金刚经》云
: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
?
如来所说法
,
皆不可取
,
不可说
,
非法
,
非非法。”又
,
清代何元晋有联云
:
“世外人法无定法
,
然后知非法法也
;
天下事了犹未了
,
何妨以不了了之。”
注
4:
不空
:
就真如佛性表现为智慧并以种种方便施设化度众生而言
,
是不空。
注
5:
《大般涅槃经
·
如来性品》云
:
“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
,
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
,
而是尼犍实无解脱
,
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
,
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
,
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
,
虽无水酒酪酥蜜时
,
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
,
则不得有色香味触
;
若言不空
,
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
,
不可说色及以非色
,
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
,
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
,
谁受是常乐我净者
?
以是义故
,
不可说空及以不空。”
世间注定有生灭
佛法本来无实虚
注:《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性相皆空,不增不减
如来所得,无实无虚
注
1
:性相二空:性空即诸法无自性;相空即诸法缘生之相,都是虚妄不实。
注
2
:《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深知一切因缘起
彻悟六如见法空
注:六如:即《金刚经》所言: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佛性神奇含妙法,妙法难思,妙心妙色妙音声,于法不应说断灭相
凡情躁动执浮尘,浮尘本妄,浮想浮生浮世界,对尘唯有作因缘观
注
1
:《金刚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注
2
:浮尘:一切有为之诸法,虚假不实,污染真性,故称浮尘。
注
3
:浮想: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云:“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注
4
: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之道理而悟生死流转之理也。
无心行善即为道
息虑随缘乃入禅
注
1
:无心:有多种含义。此指离妄念之真心。非谓无心识,而系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着、不滞碍之自由境界。又,常言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注
2
:《金刚经》云
: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
修一切善法
,
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即通常所说的“离一切相
,
修一切善”
以戒为师,不依人也
执言谤佛,能会意乎
注
1:
佛教有四依四不依之说
,
《涅槃经
·
四依品》云
:
“依法不依人
,
依义不依语
,
依智不依识
,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注
2:
《金刚经》云
: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
即为谤佛
,
不能解我所说故。”又
,
《大乘集菩萨学论》云
:
“于如来教
,
唯文字想
,
而无入解
,
皆名谤法。”
不思未来,不思过去
勿以色见,勿以声求
注
1
:古德云:“不思过去,不思未来,我生只在一呼一吸须臾之间。”
注
2
:《金刚经》有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菩萨度生,常以神通方便
如来于法,不言断灭顽空
注:《金刚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一切众生非众生,甚深义趣诚当信
十方诸佛念诸佛,微妙法门难得闻
注
1:
《金刚经》云
:
“如来说一切诸相
,
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
,
即非众生”。“众生众生者
,
如来说非众生
,
是名众生。”
注
2:
《金刚经》云
:
“尔时须菩提
,
闻说是经
,
深解义趣
,
涕泪悲泣
,
而白佛言
:
希有世尊
,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
,
所得慧眼
,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
,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
信心清净
,
即生实相。当知是人
,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注
3:
《净土圣贤录》载:净宗四祖法照大师曾入五台山见文殊菩萨。文殊开示说
:
“我于过去劫中
,
因观佛故
,
因念佛故
,
因供养故
,
得一切种智
,
是故一切诸法
,
般若波罗蜜多
,
甚深禅定
,
乃至诸佛
,
皆从念佛而生
,
故知念佛
,
诸法之王。”
注
4:
《无量寿经》载释迦牟尼佛言
:
“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
,
一切诸佛之所称赞。”“若不往昔修福慧
,
于此正法不能闻。……人身难得佛难值
,
信慧闻法难中难。”
修行时,善心与恶心一并消亡,无心是道
觉悟后,正法和非法同时抛却,舍法入空
注
1:
《六祖坛经》
:
“惠能云
:
不思善
,
不思恶
,
正与么时
,
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五灯会元》卷
3
云
:
“不取善
,
不舍恶。净秽两边
,
俱不依怙。”
注
2
:《宗镜录》云
:
“无心是道。”《传心法要》云
:
“但能无心便是道。”
注
3:
《金刚经》云
:
“如筏喻者
,
法尚应舍
,
何况非法。”
生心无住
成佛有余
注:《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又,如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笔记》云:“不应住六尘生心,则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则即一切法,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则唯即与离,二无所着。”
及至空心,三千世界何须空也
真能度己,无量众生焉有度哉
注
:
《金刚经》云
: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
当生如是心
: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
灭度一切众生已
,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云
: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
我当度众生。须菩提
,
莫作是念
,
何以故
?
实无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
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直趣菩提,无境无人,五蕴皆空观自在
远离颠倒,非声非色,一心不乱见如来
注
1:
直趣菩提
1)
不须假借一切方面假说的修业
,
而顿然臻至佛果的无上觉悟
;(2)
初发心时即直接成就佛果。
注
2:
《金刚经》云
:
“若以色见我
,
以音声求我
,
是人行邪道
,
不能见如来。”又云
:
“凡所有相
,
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
,
即见如来。”又,《肇论新疏》云:“涅槃之道非声非色。”
以上对联选自原创佛教对联集《触闻集——佛教对联1600副》
《触闻集——佛教对联1200副》全篇在网上也有几个地址:
http://www.wcai.net/couplet/dazhi1200/00.htm
(此处最方便阅读)
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4&ID=185563&page=1
http://www.china-liandu.com/dispbbs.asp?boardID=203&ID=32589&page=1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76114/?post=ok#last
《金刚经》佛教对联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53564/
《金刚经》的旨意是什么?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853791/?post=ok#last
《楞严经》佛教对联
作者:
达之
时间:
2008-3-30 19:53:23
《金刚经》的旨意是什么?
我个人理解,《金刚经》的核心就是三句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教反对断常二边见,因此,首先,对《金刚经》中的以下两句话不可偏废,: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特别要注意,《金刚经》虽然力举破相,但不可只从空、离相这一个方面去理解金刚经,那就会走向佛教认为最邪恶的断灭论。
因此,把上面两句结合起来,以佛教的中道如实观来理解,那么《金刚经》的落脚点就是一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有此经,则为是塔
但离诸相,即见如来(敬题《金刚经》)
注1:《金刚经》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2:《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无所从来,实非诸相
得成于忍,不住其心(敬题《金刚经》)
注1:《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注2:《金刚经》云:“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得成于忍”,意为得以成就无生法忍。
注3:《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摘句:
《金刚经》云:“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又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经》云:“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云:“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云:“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
《金刚经》云:“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又云:“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金刚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有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在短短1卷《金刚经》中,释尊反复提到受持读诵演说四句偈之福德,有五次之多。
《金刚经》反反复复强调的三段式“是……非……名……”语言模式,强调的是无分别的中道如实观,是对事物的直接把握和不执着表象。
在短短1卷不到六千字的《金刚经》中,反反复复强调的三段式“是……非……名……”语言模式,竟有二十几次之多。如: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等等。
关于《金刚经》反反复复强调的三段式“是……非……名……”语言模式,强调的是无分别的中道如实观,是对事物的直接把握和不执着表象。
其实《楞严经》卷2有一段话可以看做是对它的解释.《楞严经》卷2云:“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作者:
美国总统
时间:
2008-11-20 10:34:47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实际就是金刚经的要旨。
作者:
达之
时间:
2008-12-27 22:30:39
换言之,就是破除执着,破除表相
作者:
素心月
时间:
2008-12-28 01:25:29
问好达之老师!
作者:
达之
时间:
2008-12-29 00:36:11
谢谢,预祝您、阿谢及各位联友元旦快乐!
作者:
阿谢
时间:
2008-12-29 09:31:41
标题:
回复 #6 达之 的帖子
达之老师元旦快乐!
欢迎光临 中国对联网 (http://dui-li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