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网
标题:
此恨绵绵无绝期——漫读《长恨歌》
[打印本页]
作者:
柳如丝
时间:
2007-11-15 20:09:46
标题:
此恨绵绵无绝期——漫读《长恨歌》
爱极了一首叫《长恨歌》的诗,君臣相顾泪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以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再至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口气背完了,心里却有种怅怅的感觉。
喜欢上这首诗,是在大学的一次高数课上,正至昏昏欲睡,便拿出一本诗集,翻到一页,恰是这首《长恨歌》。那时,同桌昕便也凑过了脑袋,我们两个开始小声的背,后来高数老师一个劲的侧目,我二人便稍收敛,由小声的背诵改为默念。
那时,待读到“六军不发若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竟至有流泪的冲动,很少有一首诗能这么让我动容,还有什么,比看着心爱的女人死于面前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更让人心痛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呵!
想唐玄宗身为一代帝王,曾经那么辉煌了一生,所谓“五十年太平天子”,到最后,却连最心爱的妃子也保护不了。这,又怎是一个悲哀了得呢。六军不发,“请以贵妃塞天下怒,上知不免,而不能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苍黄展转,竟就绝于尺组之下”,那只是一时的不忍,恐怕唐玄宗没有料到将是后半生的辗转无眠。
我只是以看一对人间夫妻的感情来喜欢这首诗。即便是一代君王,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对于爱情,有什么比“上穷碧落下黄泉”更荡气回肠的?以至于“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以至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处处都是两情相悦的一对夫妻的绵绵情话重重誓言。这样的爱情,有时竟让我不忍心去评论当事人的是是非非,不忍心去责难那位荒淫误国之君,而只着重其中缠绵悱恻的爱情了。
《长恨歌》,白居易三十五岁时所作,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全诗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前半部分着重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起,接着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讽刺意味极为明显。此前半部分为“长恨”之因。
诗的后半,作者又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爱情的歌颂,是长恨正文。而诗的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又恰正是明皇自己重色轻国造成了这个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为“长恨”结语。
而在诗的写作方法的处理上,作者在刻画明皇相思之苦上着力更多,所以才使诗的客观效果,同情远远超过了讽刺,甚至使读者往往深爱其生死相随的爱情而忘记了借鉴意义。
但我们如果抛开唐明皇杨贵妃的历史的是非功过,只以尘世芸芸众生的眼光来看这段爱情,那么这首诗,恰恰给我们刻画了一对恩爱缠绵两情相许,以至上穷碧落下黄泉的生死相随的爱情故事。
一、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样的恩爱,抛开被冷落的后宫三千怨女,单就玉环来讲,是幸福和幸运。杨氏以二十九岁之龄,两个孩子的母亲被明皇选入宫中,而能独承恩宠,“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不能不说她的天生丽质,但直到杨妃被缢死,三十九岁,那时,应该有更多的美妙人儿了,而杨贵妃仍能专宠,除了天生丽质,还是有更深厚的爱情做基础的。所以有“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生生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
所以才有“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得以流传千年且为红尘男女众生向往的海盟山誓。
这样的恩爱,难道不令人欣慰吗,至少比那些负心薄幸,喜新厌旧的薄情男儿好的多了。且看红楼梦中,紫鹃劝黛玉的几句话:“公子王孙虽多,那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要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夕,也丢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为妾为丫头反目成仇的……,姑娘是个明白人,岂不闻俗语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不是有歌也唱道:由来只闻新人笑,有谁知道旧人哭吗。
在爱情上,杨贵妃是没有遗憾的。
只是,当爱情遇到国破,当美人江山相冲突时,江山美人,孰重孰轻?多年恩爱,生死誓言,终究难做到不离不弃,生死相随。
二、六军不发若奈何,婉转蛾眉马前死
“六军不发若奈何,婉转蛾眉马前死”,而那曾是开元盛事的真命天子,那曾经做了《霓裳羽衣舞》的风流皇帝,事到临头,却连保护自己心爱的妃子的能力也没有,此时的唐明皇,也只是一个垂垂老矣的人了。他能作的,只是“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至于到最后只能“君臣相顾泪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一个“信马归”,那种悔恨那种无奈那种凄凉,传神入骨。
这个曾经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丽女子,成了大唐皇帝李隆基清洗自己罪恶的替罪羊。而狼狈逃窜的军队似乎只有从一个女人的鲜血中才能找到溃败的真正理由。那个曾经说过在天愿做比翼鸟的天子,却只有用三尺白绫了断了这个他曾经千方百计才从儿子手中夺过来的倾国倾城的女人。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景物依旧,只是物是人非了,“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而此时,“尊玄宗为太上皇,就养南宫”,天下让位易主,此后的漫漫长夜,也只能是“鸳鸯冷瓦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凄凉岁月了。
马嵬坡,也因这个故事,流传至今。
三、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陈鸿撰《长恨歌传》曰:上皇自南宫迁于西内,时移事去,乐尽悲来。每至春之日,冬之夜,池莲夏开,宫槐秋落,香园弟子,玉管发音,闻《霓裳羽衣》一声,则天颜不悦,左右欷嘘。三载一意,其念不衰。求之魂梦,杳不能得。所以有了“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一别三载,仙凡相隔,音容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这二句,与“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的漫漫秋水长天,何曾相似。
用什么样的句子,才可解这几句诗呢,一个“恩爱绝”,一个“日月长”,玉容寂寞,梨花带雨。
那时,可还记得沉香亭北的“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吗,恐怕只有解释春风无限恨了。或者,这一个“恨”字,早成谶语。
《长恨歌传》记载:(玉妃)取金钗钿合,各折其半,授使者曰:“为我谢太上皇,谨献旧物,寻旧好也。”方士受辞与信,将行……复前跪致词:“请当时一事,不为他人闻者,验于太上皇。不然,恐钿合金钗,负新垣平之诈也”。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之曰:“昔天宝十载,侍辇避暑于骊山宫。秋七月,……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生生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此独君王知之耳。”因自悲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复堕下界,且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决再相见,好合如旧。”
一念之间,才有了“天上人间会相见”的期待,这也总不负上皇三载思念之苦了。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倘若天上人间会相见,然也终是此恨绵绵无绝期。此为长恨。
常说三生情缘,生生世世,这,也只是一种借口了,生生世世,又如何能把握,所能把握的,只是这一世的长相厮守,而人们,却总也白白错过。
乐天作《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
《诗醇》评论本诗时说,哀艳之中具有讽刺,这一句“此恨绵绵无绝期”,可见一斑了。
作者:
禅心小筑
时间:
2007-11-16 19:11:21
如丝好文,如斯好文!细细品读!
作者:
柳如丝
时间:
2007-11-19 16:01:30
谢谢谬赞:)
作者:
魔域之花
时间:
2007-11-24 16:09:00
常说三生情缘,生生世世,这,也只是一种借口了,生生世世,又如何能把握,所能把握的,只是这一世的长相厮守,而人们,却总也白白错过。
无由扼腕!
赏如丝美文,真人生一幸!
作者:
风流才子
时间:
2007-11-24 20:36:35
说什么都不如说一个字:“好!”
如丝的文章怎一个“好”字了得?
拜读!
欢迎光临 中国对联网 (http://dui-li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