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联网

标题: 江姓宗祠通用对联(141) [打印本页]

作者: 陆君云    时间: 2008-10-29 21:04:08     标题: 江姓宗祠通用对联(141)

一、姓氏源流
    江(Ji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嬴姓,是颛顼裔孙伯益的后代。传说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子伯益。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载,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伯益传到十几代,经夏、商到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成立江国。春秋时江国被楚国所灭,江国子孙以国名江为姓,遂有江姓。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元和姓纂》、《六桂堂业刊》所载,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在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代以邑名“翁”为姓。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翁、江、方、龚、汪六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他的子孙也姓江。兄弟六人同列进士,被誉为“六桂联芳”。
    3、出自其他民族有江姓或改姓而来:
    ① 清满洲人姓,世居得州、三台等地。
    ② 清四川明正土司辖木坪,藏族,父坚赞大结,氏族姓为坚赞,后改姓江,为土坪地区土酋。
    ③ 今台湾土著、回、彝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江元仲。名恩成,字元仲。舜帝时为伯益之三子,侍夏帝启为大理(主掌刑名之官),受封于江邑,并建立了江国。江国后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江姓。故江氏后人尊江元仲为江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江姓发源于今河南省正阳,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公元前623年江国被楚国灭后,其国人以国名“江”为姓,有的北上到淮阳(今属河南省),再往北迁到陈留圉县(今河南省杞县于镇),以后又迁到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有的逃到齐(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陵阳(今安徽省石棣县东北)以及郧阳。还有一支江姓族人,大约在西汉时在江贞的率领下迁往今山东省济水之南,以“济阳”为郡号。晋时有陈留人江琼,为冯翊(今属陕西省关中一带)太守,“永嘉之乱”时,弃官逃奔,其子孙因居凉土(今属甘肃省),世传家业。唐朝时,江姓已遍布北方地区。江姓南迁开始于唐朝初年,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郡,随行军校又91人60多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又河南江姓,这是江姓最早入闽者。“安史之乱”后,江姓大举南迁,到宋初,南方江姓人口发展壮大,出现了“六桂”堂号。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人数次大规模南流,江氏有一支自汴京迁至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广东、福建、台湾的江姓(翁江除外),大部分源自浙江省常山、开化交界处的汾口。吴越国的副相江景房,在吴越灭亡时因拒绝迎宋而烧毁典籍图册被贬,隐居于浙江常山的汾口,其后代功名极盛于两宋。南宋时济阳郡江姓率领族人迁入江西省都昌,传到江晔(八郎),为闽、粤、赣江姓始祖。江晔生有三子:江万里、江万载、江万顷。江万里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国。他的弟弟和子孙再由江西省迁入福建省宁化石壁村,其后又有徙永定高头乡及平和葛布大溪村。广东、福建的江姓皆奉江万里兄弟为祖。明初,江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等。明清之际,有江氏族人跟随郑成功入台,在台湾定居,后有的又移居海外。清初,又江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阳县淮河湾定居,后称其居地为江家埠(现名江湾)。明清以后,江姓遍布全国。如今,江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其分布以江苏、广西、安徽、四川、广东、湖北、福建等省区为主,上述七省的江姓约占到全国汉族江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江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六。

三、历史名人
    江  淹:梁时文学家,曾历仕宋、齐、梁三代。以文章称于世,世称江郎。晚年诗文无佳句,时人谓之才尽,遂有“江郎才尽”之典故。
    江  总:(519─594),字总持,南朝陈大臣。幼聪敏,有文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著有《江总集》20卷,明人辑有《江令君集》。
    江  惇:字思玄,晋尚书吏部郎,迁御史中丞、侍中、吏部尚书。永和中,代桓景为护军将军。出补会稽内史,加右军将军。代王彪之为尚书仆射。《新唐书》载,有《江惇集》五卷。
    江  式:字法安,仕北魏,官至骁骑将军、著作佐郎,书法家。著有《论书表》和《古今文字》四十卷。《魏书》有《江式传》。
    江  揔:南陈尚书令。欧阳询之父欧阳纥因谋反被诛,江揔秘密收养欧阳询(557-641,隋太常博士,唐给事中、宏文馆学士,书法家)。
    江  灌,字道群,晋陈留(今属河南省开封县)人,官至吴郡太守。著有《尔雅音》六卷、《尔雅图赞》二卷。
    江  为:文蔚子,晚唐五代诗人,有诗集一卷,今存八首。其《岳阳楼》:倚楼高望极,展转念前途。晚叶红残楚,秋江碧入吴。云中来雁急,天末去帆孤。明月谁同我,悠悠上帝都。
    江  永: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他长于比勘,深究“三礼”,通中西历算。所著《古韵标准》一书,对研究中国古韵有重要创见。其学以考据见长,开皖派经学研究的风气。
    江  参:南宋画家。擅长山水画,笔墨细润。存世作品有《千里江山图》。
    江  烨:巴陵江氏族谱称长烨,又称长源。宋理宗时登进士第,曾任教授、都尉、知县、江南东路提举常平司、西路提举茶盐公事、大理司帅参等职,一生专治程朱理学。
    江  藩:清朝经学家。以著《国朝汉学师承记》称著。博览群惊,精于训诂,旁及诸子佛老,著述颇丰。
    江  声:清朝学者。在经学、文字学等方面均有建树,且精于训诂,著有《尚书集注音疏》。
    江  标:清末维新派人士,光绪进士,曾入同文馆学习,研究时务。与黄遵宪及谭嗣同等办时务学堂。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
    江子一:字符贞,南梁尚书仪曹郎,通直散骑侍郎,出为戎昭将军、南津校尉,侍中,谥义子。著有辞赋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江智渊:(418-464),南朝宋骁骑将军,尚书吏部郎。著有《江智渊诗选》。《宋书》有《江智渊传》九卷。
    江荣渚:(福建江氏族谱载为江苣),字辚(巴陵江氏族谱载为玲),南宋中期人,贤达,一生隐居,教授乡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济阳郡:西汉置济阳县,治所在河南省兰考东北。晋惠帝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东晋后被废。这支江姓的开基始祖为东汉江德。
    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九国之一,建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惠帝以后,有时为郡,有时为国。成帝时相当于今河南省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地。东汉章和二年(公元88年)改为陈国。隋朝和唐朝又改陈州为淮阳郡。
    六  桂:六桂乃“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时的泉州。泉州,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丰州始置州,治所在闽县(今福州市),相当于今天福建全省,后改为闽州。唐景云二年,改武荣州置州,治所在晋江(今福建省泉州市)。
    2、堂号
    忠廉堂:宋时上高尉江灏,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统义兵捕盗有功,历任柳州、象州两州知府,为官又忠又廉。
    此外,江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济阳堂”、“淮阳堂”、“六桂堂”、“馀庆堂”等。

二、宗族特征
    1、江姓源于北,而盛于南,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江姓在唐宋以前的名人多以河南人为主,后期江姓名人则以南方人为主。
    2、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山东济阳江姓始祖至四十世字行为:“洪图绍世泽,丕显振家声,承祖训锡嘉,名勖尔作奇,英学道希贤,圣经邦颂泰,文明昌国祚,上达乃光荣。”全鳌房六十一世以后字行为:“巨孝家声显,文思彩梦祥,同心培祖德,大启尔荣昌。”又新定从厚公房自六十世至六十九世字行为:“洪图绍世泽,丕显振家声。”

============================================================

【江姓宗祠通用对联】

〖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厓骁骑;
文坛骄龙。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齐骁骑将军江斅(452-495),字叔文,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人。南朝宋孝武帝婿。齐时任侍中,领骁骑将军,不为权幸降意,时人重其风格。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东)人。历仕宋、齐、梁三代。梁时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少孤贫好学,早年即以文章著名,晚年所作诗文不如前期,人谓“江郎才尽”。有《江文通集》。

徙戎著论;
止水鉴忠。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陈留圉人江统,字应元,言语希少而起向远大,当时人称“嶷然(独立、超绝)希言江应元”。初任山阴县令,后至太子洗马。元康年间,氐帅齐万年反晋失败后,他作《徙戎论》。建议将氐、羌等族迁离关中,又对并州的匈奴部落表示隐忧,但惠帝并未采纳,不出十年乱起,人们都佩服他的远见。八王之乱中,先参与齐王司马冏的军事,谏齐王骄慢荒淫;又为成都王司马颖的记室,也有劝谏。后官至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永嘉之乱时,病死于流亡途中。下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字子远,由乡里举荐入太学,文章颇明名,度宗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宰相),因刚直曾得罪奸相贾似道。他曾在芝山后花园开凿水池,池中亭上匾额写“止水”二字。元军南侵,他投水而死。

生花梦笔;
刻炬成诗。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典指梁江淹,尝梦人授以五色生花笔,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梁江洪,与萧文瑛、丘令楷等并以文称,夜集赋诗,刻炬而韵成,皆可观览。

-----------------------------------------------------------------

〖江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千秋文藻富;
五色笔花新。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少年时孤贫好学,早年就以文章著名,相传曾在梦中见神人授以五色笔,于是文思大进;晚年又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索还五色笔,故所作诗文不如前期,人称“江郎才尽”。曾先后在宋、齐、梁三代做官,历任宋徐州从事、齐御史中丞、梁金紫光禄大夫。诗作能得前人神貌;赋以《恨赋》、《别赋》有名。文词精美,情调凄惋。

释诗风雅颂;
为仕宋齐梁。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经学家江永。有《十三经注疏》。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

〖江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荔枝情味人犹觉;
香雪玲珑梦最凉。
——江石如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江石如撰书联。江石如,字介。泉唐人。工翎毛花卉,楷书亦工。

济世安民恩泽厚;
阳春白雪品位高。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嵌典江氏郡望“济阳”二字的嵌字联。

寻春得句诗无草;
带醉裁笺檄有花。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

-----------------------------------------------------------------

〖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郑子出游,徒劳解佩;
梅妃失宠,安用明珠。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神话中的古代仙女江妃之二女,游于长江之滨,遇到郑交甫解下佩玉送给他。郑交甫走出数十步,怀中已没有了佩玉,回头再看,仙女也不见了。下联典指唐玄宗的妃子江氏,因爱梅花,号为“梅妃”。失宠后,玄宗赠她一斛明珠,她拒不接受,回赠一首诗,有句“何必明珠慰寂寥。”

文藻特新,竟符梦笔之异;
膏油不继,岂辞随月之勤。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事典。上联典指南朝宋侍读江泌的事典。江泌,字士清,考城人。少贫,夜读随月光握卷升屋。

俎豆幸千秋,谏议当年称孝子;
笔花开五色,文通有后继书香。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江姓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临淄人江革,字次翁,早年丧父,遭战乱背着母亲避难,多次数遇到贼寇,他总是以母亲年老恳求,贼不忍犯,终于与母亲一同回乡,邻人称他为“江巨孝”。永平初年举孝廉。建初初年又举贤良方正。官至谏仪大夫。下联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事典。

梁贵胄、唐遗忠,易姓前徽崇一本;
歙侨居、泾奠宅,敦宗后嗣叙三支。
——朱兰波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江氏宗祠联。梁章钜《楹联续话》卷二说:“此处江氏源于萧氏,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后裔。唐代末年曾又显赫一时,因避难改姓江氏,住歙县的黄墩,南宋时迁到泾县,总称‘黄泥滩江氏’,查其流派,共有三支。”

兄宰相、弟尚书,双璧文章天下少;
父成仁、子取义,一门忠孝世间稀。
——佚名撰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都昌人江万里、江万顷兄弟,江万里官至宰相,江万顷官至户部尚书。下联典指江万里及其子江镐、江万顷及其子江鉴。元军南侵,江万里父子一同投水死;江万顷被元军抓获,不屈而死,其子江镐也遇难。
作者: 陆君云    时间: 2008-10-29 21:04:30

【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江文少将
    江文(1914-——),原名陈辉侃,别名江腾芳,湖南省浏阳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科长,红6军团、湘赣军区无线电中队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通信大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司令部无线电队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通信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察热辽军区驻东北办事处处长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通信处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副部长,通信兵部副主任、主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兵部主任,总参谋部顾问。是第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江波少将
    江波(1914-198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8年参加黄安县游击队,次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10师交通队政治指导员,第12师36团营政政治委员,第11师31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129师358旅教导队政治教导员,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7团营政治教导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后,任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直属政治处总支书记,新4旅供给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17师供给部政治委员,第6纵后勤部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2兵团军后勤部政治委员,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政治委员,军委高级通信学校政治委员,陕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7年10月10日逝世,终年73岁。

    江峰少将
    江峰(1914-1962),原名牛永和,河北省围场县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次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2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总校政治教育干事,第五、第七大队政治教员,抗大第二分校政治主任教员、政治教育科科长、七分校大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热西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冀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政大学冀察辽军区分校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12兵团兼湖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华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广州军区政治部秘书长、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2年逝世,终年仅48岁。

    江潮少将
    江潮(1917-1996),河北省定县人。1935年参加东北军。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滨海军区独立旅1团营长、团长,山东军区海陵独立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2师6团参谋长,第四野战军38军司令部参谋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长、师长,军副参谋长,副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炮兵教授会主任、合同战术教研室副主任、训练部副部长,西藏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南京高级陆军学校副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1996年8月20日逝世,终年79岁。

    江民风少将
    江民风(1920-2003),山东省龙口市黄县人,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9年转入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黄县第二区青年救国会主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游击第1大队分队政治指导员、中队长、副大队长,胶东军区第5支队17团营政治教导员,16团政治处副主任,团副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高落山、昆嵛山、发城、大夼、刘格庄、祁格庄、玩底、墨城、榆山、马石山反“扫荡 ”等战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警卫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12师34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参加了东北三保本溪、四保临江战斗和攻打鞍山、兴城等地的夏、秋、冬攻势作战。在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中,他率全团官兵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所在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称号。参加了平津战役中的康庄、怀来、张垣等战斗,随先遣师率先进驻北平,后南下参加了衡宝、广西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军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工程兵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总参谋部工程兵部政治委员、顾问等职,为新时期部队的全面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3年11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江含章少将
    江含章(1916-——),江西省南丰县人。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
党和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司令部作战科见习参谋,第3支队8团司令部作战参谋,385旅715团参谋长。参加了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385旅副参谋长,第一野战军1军1师参谋长。参加了宜川,扶□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司令部秘书、作战处处长。1953年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参谋长。1960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后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部长,武汉军区副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江拥辉少将
    江拥辉(1917-1991),江西省瑞金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1军团保卫局科员、第2师4团特派员、师特派干事。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保卫部巡视员,115师343旅686团营政治干事,营政治教导员,鲁南支队6团副政治委员、教导第5旅13团政治处主任、14团政治委员,滨海军区13团营政治教导员、营长、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1师2团团长、副师长、师长,第四野战军38军112师师长、军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军长、军长,沈阳军区副参谋长,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沈阳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2月13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74岁。

    江学彬少将
    江学彬(1917-——),江西省兴国县人。191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支部书记。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县独立团战士,红五军团第14师41团司令部见习参谋,红一军团政治保卫局训练队学员,红九军团政治保卫局技术书记,军团直属特派员,国家政治保卫局检查科科员,西北政治保卫局秘书,红一方面军司令部机要科科员,援西军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政治部锄奸科干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员,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大队政治指导员,抗大一分校3大队保卫股股长,学员队9营教导员,八路军总部3营教导员、总部良沟(兵工厂)自卫大队政委、晋豫军区中条支队政治部主任、中央学校学员。参加了保卫总部反扫荡广子山保卫战、百团大战、白晋路破击战、甘家脑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东满军区第23旅政治部主任、吉黑纵队政治部副主任、抗大吉林分校政治部主任、独立第6师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43军156师副政治委员,江西南昌军分区政治委员。参加指挥第一次解放长春战役、吉长战役,解放吉林太平岭伏击战,辽沈战役、抚顺战役、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江西军区南昌军分区政治委员,海军要塞区政治委员、基地政治委员,海军东海舰队政治部副主任,国务院水产部政治部主任,中央农林政治部代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海军航空兵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江鸿海少将
    江鸿海(1913-——),湖北省麻城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4军12师34团连政治指导员、9军25师73团营政治委员,第27师81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营政治教导员,385旅供给部政治委员,旅卫生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军区14旅1团政治委员,第14分区16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9纵25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136师政治部主任、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136师政治委员,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新安州联络处主任,志愿军驻新安州口岸办事处主任。回国后,任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副政治委员、军区顾问。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
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江勇为少将
    江勇为(1914-——),江西省莲花县人。1931年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23师70团3连支部书记,红军学校高干队支部书记、教导团俱乐部主任,红军学校宣传科科长,红6军团总务处处长,第50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营政治教导员,718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南下支队2大队副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军区359旅718团政治委员,西北野战军3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3纵政治部副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处处长,海军青岛基地政治部副主任,海军学院干部部部长,海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科研部政治委员,国防部7院副政治委员,中共中央监委驻六机部监察组组长,福州军区214指挥部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江腾蛟少将
    江腾蛟(191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黄安县区儿童团大队长,鄂豫皖苏区陂南县儿童局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五支队15团连政治指导员,新四军第2师5旅13团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24旅政治部主任,辽北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151师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部主任,广州军区防空军政治委员,空军军政治委员,南京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文化大革命”中积极参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阴谋活动。1973被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确认为林彪反革命集团主犯。判处有期徒刑18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江燮元少将
    江燮元(1915-1990),江西省永新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第5师师部电话班班长,红1军团第2师2团连副政治指导员。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四大队营长,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连长,苏鲁豫支队第4大队营长,教导第5旅14团团长,新四军独立旅2团团长,胶东军区第14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4纵队12旅旅长,第12师师长,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12师师长,第四野战军41军123师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海南军区参谋长兼副军长、军长,广州军区副参谋长、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5月6日因病在广州逝世,终年75岁。
作者: 陆君云    时间: 2008-10-29 21:04:44

【中国人民解放军江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江震中将
    江震(1928-——),原名江金水,浙江省奉化市人。1947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战争时期,任浙东游击总队第三支队排长、连长,浙江军区第二军分区警备第二团连长、参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毕业于空军航空学校,任飞行员。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航空兵第15师第45团第3大队副大队长,第15师射击副主任,第15师技术检查主任。先后击落敌机四机架,两次立一等功。后任空军团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1983年任沈阳军区空军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

    江绵康少将
    江绵康(1957-——),江苏省扬州市人(前中共军委主席江泽民之次子)。解放军少将军衔。
    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德莱克斯大学留学,在德国当过访问学者,熟悉德文。回国后曾在外企德国西门子公司工作,促成了中国进口德国单轨列车的大生意。历任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干部处科长、上海市无线电一厂技术科科长、副总工程师,上海市电子局副总工程师,上海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建设和管理委员会巡视员,上海市环保局科技处主任,上海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电子工业部干部司副司长等职。后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第二局局长、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
作者: 陆君云    时间: 2008-10-29 21:05:00

【中国共产党江姓高级领导人、革命英烈生平简介】

    江华院长
    江华(1907.8.1-1999.12.24),瑶族,原名虞上聪。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共青团湘南特委群委书记,衡阳总工会青工委主任,湖南汽车路总工会湘南办事处主任,中共湘南特委政治交通员,中共萍乡县委秘书、茶陵县委书记。1928年11月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前委秘书,红4军政治部秘书长。1929年6月起任中共闽西特委秘书长,中共福建省委军委常委。1929年底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军委军事训练班学习。1930年后任红三军团团政治委员、师政委治,红三军团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军委警卫团政治委员,陕甘军区关中军分区司令员,红28军政治部主任,延安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1937年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1队学习,后任抗大第4队队长。毕业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第四局副局长、局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主任,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第2旅政治委员兼中共滨海军政委员会书记,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1943年入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安东省工委副书记,中共辽东省委第二书记,辽东军区第二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辽东分局组织部部长兼社会部部长,中共安东省委书记兼安东军区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浙江省杭州市市长,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市警备区司令员、政治委员。1954年8月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956年任中共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浙江省政治协商会议主席,解放军浙江省军区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南京军区第五政治委员。1975年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后任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1980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庭长,主持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的审判。1982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十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特邀代表,中共第八、十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1999年12月24日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2岁。

    江青(四人帮主犯之一,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江青(1915-1991),女,原名李云鹤,又名李进,山东省诸城县人。早年曾读过中学。193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春入济南山东实验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学戏。后到青岛,在大学图书馆工作,参加海漠剧社演出话剧,参加进步的文艺宣传活动。1933年夏只身前往上海,入业余剧社等剧团演话剧,失掉党的组织关系。1934年10月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12月被释放。此后以蓝萍为艺名,在电影公司当电影演员,参加演出过《王老五》等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秋到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重新恢复中共党的组织关系,参加演出话剧等文艺活动。1938年同毛泽东结婚。此后曾到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
    解放战争时期,前期仍在延安。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随毛泽东转战陕北,任过中央纵队直属队协理员。1949年春随中央机关到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部电影事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电影处处长等职。多年称病休养,极少参加社会活动和政治活动。1963年起,她插手指导京剧改革活动,通过演出京剧“样板戏”,在文艺界煽动极左思潮,夺取“文艺革命”的旗帜。1965年11月指使姚文元发表文章,攻击吴晗写的《海瑞罢官》历史剧。1966年4月受林彪委托,主持写出《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诬蔑中国文艺界是“黑线专政”,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舆论准备。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抛头露面,四处活动,积极策划诬陷打倒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代理组长,解放军文化革命领导小组顾问。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她为首的与张春桥、姚文 元、王洪文结成的“四人帮”,形成反党反人民、破坏分裂党和国家的反革命集团,对党、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予以审查。1977年7月中共第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 元反党集团的决议》,决定将她永远开除党籍,撤销其党内外的一切职务;1980年11月至1981年1月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的公开审判,以“组织反革命集团罪”、“阴谋颠覆政府罪”、“反革命宣传煽动罪”、“诬告陷害罪”,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1983年1月被依法减为无期徒刑。1987年经中共中央决定由李讷接其出狱,保外就医。1991年5月14日凌晨在北京寓所自缢死亡,终年76岁。
    附一:“四人帮”已全部画上历史句号
    (参见:http://bbs.lnd.com.cn/dispbbs.asp?boardid=112&id=70011 第4楼《姚文 元·附》)
    附二:江青的最后岁月
    著名的秦城监狱坐落在北京昌平县东北秦城乡,秦城监狱的东院是与外界完全封闭的。江青住的是个大套间,有好几道岗,她可以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还自己织毛衣,读书、写作,按照规定,看管她的女警卫人员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一批。江青的女儿李讷每两个星期来监狱探监一次,给她带些东西。
    江青身体不好,1984年5月4日有关部门通知她可以保外就医,然后,安排她住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1988年12月,毛泽东诞辰95周年纪念日,江青要求组织一个家庭聚会,未获批准,她将平时攒下的50片安眠药一次吞下,企图自杀,被看守发现后及时抢救脱险。以后,不再给她安眠药了。1989年3月30日,保外就医结束,江青又回到秦城监狱。回监狱后,医生检查发现她患有咽喉癌,建议做手术,江青坚决不同意,她说:切了咽喉就不能说话了。
    1989年11月,中央批准江青再一次保外就医,对于这一人道主义举动,江青误认为是一种妥协。在提及住处时,居然提出要么回中南海毛泽东的故居,要么回到她在“文革”期间的“小据点”——钓鱼台国宾馆的17号楼。这些要求当然遭到拒绝。于是,她当着中办有关同志的面,用右手的一侧在脖子上抹了一下,意思说:你们不同意,我只好再次自杀了。后来,中共中央办公厅有关部门又在北京酒仙桥附近替她找了一幢独门独户的二层小楼,并且安排了一位责任心很强的女护士照料她,她才默认了,开始接受治疗。1991年3月15日夜里,江青突然发高烧,并持续不退,翌日被送进北京公安医院。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江青的高烧3天后退了。这时,医生又做她的工作,建议她做咽喉癌切除手术。一提到做手术,她就变了脸,声称:你们不能慢待一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在公安医院期间,她处处表现得和毛泽东有感情,开口闭口都是主席。她特地让人把一张她与毛泽东早晨散步的合影照片夹在相框里,摆在床边。每天早上和晚上,她都要十分认真地读《毛泽东选集》,有时背诵毛泽东诗词。清明节快到了,她对李讷说:下一次来别忘了给我捎一卷白纸,我要亲手为你父亲扎一个花圈,悼念他。平时,吃过早饭之后,她一边配合治疗,一边写回忆录,工作人员给她找来笔墨纸张,还专门为她准备了一个小桌子,没有人打扰她,有时她写到激动之处,会兴奋得手舞足蹈,然后,把护士们喊过来,读给她们听,还主动请她们提意见。
    1991年5月11日下午,午休之后的江青突然嚷了起来,当着大家的面,把她的回忆录手稿撕得粉碎,也不让别人劝。5月12日,医院把江青的情况告诉了李讷,李讷和丈夫王景清赶到医院看她。她声嘶力竭地说:“不见不见,谁也不见!”5月13日,一起床,江青就对工作人员说:今天的《人民日报》送到她的房间。她立即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似乎要在报纸上寻找什么。找了一会儿,她失望了,随即用钢笔恼怒地在报纸的第一版上胡乱写起来,其中写得最多的是“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对于江青来说,5月13日确实是值得纪念的。25年前的5月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江青被任命为“文革小组”副组长。“文革小组”当时权力极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也许是勾起了江青对她显赫的过去的怀念和对今天处境的极其不满,她继续用钢笔在这张报纸上发泄她的情绪,又写了很多对他人进行攻击的语言。过了一会儿,她认真地写道:“主席,您的学生和战士来看您来了。”这是她在生前留下的最后的话。医生和工作人员已经对她的反常举动有所觉察,为了防止出现不测,一起想办法稳定她的情绪,并且24小时不离开她,把一切可以用来自尽的物件取走,要求她配合治疗。
    5月14日凌晨1时30分,见她的情绪已稍稍稳定,护士才悄悄离开,然而,当3时30分值班护士进来时,江青已经自尽气绝了。据推测,江青是趁护士走后,把平时精心留下的几张手帕连结成一根绳套,然后垫上被子和枕头,江青站在上面,将绳套的一头套在浴盆上方的铁架子上,另一头套住自己的脖子。大约3时左右,断气死亡。由于断气的时间太长,脉搏早没有,抢救无效,76岁的江青终于以这种方式走向她的人生终点。一辆面包车拉着江青的尸体驶向八宝山,从临时告别室到车间再到火化炉,没有人知道这个白布裹着的人就是江青。

    江上青烈士
    江上青(1911.4.10-1939.7.29),原名江世侯,曾用名江蕃臣,江苏省江都县人。1927年在扬州代用商业学校初中毕业后,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受刘瑞龙、顾民元革命思想影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1928年夏,转入扬州高中学习。1929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冬被国民党当局以学运骨干分子为名逮捕入狱。1929年6月出狱后,改名江上青,就读于上海“艺大”文学系,并担任“艺大”地下党支部书记,继续从事地下学运工作。同年冬再次被捕,1930年冬带着一身疾病出狱。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寇侵略和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所造成的深重灾难,义愤填膺,饱含激情地写下了《前进曲》的长诗。这首诗在当时曾广为流传,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日斗志的积极作用。此后与一批热血青年先后创办了《新世纪周刊》、《写作与阅读》、《抗敌》周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理,宣传抗日救亡、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卢沟桥事变后他发表《卢沟晓月》的文章,表达了抗日救国的激情。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组织成立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从江都出发,溯江而上,广泛开展抗日宣传,组织动员民众抗日工作。1938年8月,遵照党的指示到安徽,在中共安徽省工委领导下,参加了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第八工作团,在大别山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同年11月,皖东北地区被日军占领后,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等派遣到皖东北泗县,担任国民党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秘书兼保安副司令、第五游击区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利用合法身份,积极开展抗日宣传,培训抗日干部,建立抗日武装,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工作,并在秘密党员中建立了中共皖六区专署特别支部,任特支书记。1939年3月,中共皖东北特委成立,杨纯同志任特委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协助张爱萍等推动形成了皖东北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
    1939年7月29日,遭到地主反动武装袭击,身中数弹牺牲,时年28岁。安葬在江苏省泗洪县崔集村。1982年迁至泗洪县烈士陵园。

    江文焕烈士
    江文焕(1919.12.25-1949.4),又名江涵,浙江省衢县人。1943年考入西南联大外国语文学系,因筹措路费等原因逾期到校,只获许旁听半年,便离校到彝族地区当教员。194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秋返回联大复学。在联大期间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6年5月西南联大结束,随校复员到北京大学读书。参加了1946年12月的反美抗暴运动和1947年5月20日的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在校担任《罢课委员会通讯》的编辑。1947年暑假后离开北大,决心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因病未能成行,遂回家乡养病。1947年9月到江山县中学任英语教员,在此结识中共闽浙赣区党委城工部党员高展,决定留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斗争。不久,任中共江山县中学党支部书记。利用教员身份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员,壮大组织,还大胆开展了统战工作。1948年10月被派回家乡衢县继续开展地下斗争,不久任中共衢州中心支部书记,领导衢州地区各县城工部党的工作。1948年底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为配合解放大军南下,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积极筹备组建游击队,建立游击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不幸于1949年1月23日被国民党衢州绥靖公署特务逮捕。衢州绥靖公署情报处的特务对他突击审讯,施以酷刑,要他说出整个组织的名单,妄图把衢州地区的共产党组织一网打尽。但他始终坚贞不屈,坚决拒绝,保护了党的组织。在狱中受尽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山上吊”等种种酷刑,志坚如钢、宁死不屈,还鼓励难友们坚持斗争。
    1949年4月中旬,与狱中的5名共产党员一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活埋于衢州东门郊野外,时年30岁。江文焕牺牲不到1个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第16军47师、48师于5月6日迅速地解放了衢州。

    江竹筠烈士
    江竹筠(1920-1949),女,原名江竹君,化名江志伟,被捕后化名为江竹筠,人称江姐,四川省自贡市人。1928年随母亲到重庆外婆家寄居,不久进厂当了童工。1932年进孤儿院小学免费读书。1936年考入重庆南岸中学。1939年考入中国公学附属中学读高中,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考入中华职业学校会计班,任该校中共党组织负责人。1941年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党组织让她担任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的助手,并假扮夫妻,以掩护党的地下机关,掩护彭咏梧顺利地开展工作。1944年去成都,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并以学生身份做群众工作。1945年和彭咏梧正式结婚,一年后,儿子出世。为了在地下斗争中轻装上阵,夫妇俩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7月回到重庆搞学生运动工作,帮助西南学院和女子师范学院分别建立了中共党组织及党的外围组织“六一社”,领导学生开展抗议美军暴行和反饥饿、反内战运动。1947年11月,以联络员身份随彭咏梧一道离渝去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协助丈夫彭咏梧领导出版了中共重庆市委机关报《挺进报》,负责部分送稿和报纸散发。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上级党组织决定川东党组织的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搞武装斗争,建立游击队和根据地。11月,以联络员身份随任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兼下川东工委副书记的彭咏梧一道去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1948年1月,彭咏梧在云阳、奉节暴动中牺牲。她回重庆向川东临时工委汇报情况后,要求重返下川东工作。临委考虑她容易暴露,不宜再去下川东,而且她的孩子还小,需要照顾,再三劝她留在重庆工作。可是,江竹筠仍然坚持到丈夫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组织上决定暂时留她在万县县委工作,同时做暴动地区的联络工作。4月,中共重庆市委正副书记刘国定、冉益智被捕叛变,因叛徒出卖,6月她与其他一批中共党员被捕,押往重庆,关押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在狱中,特务头子徐远举得知她是川东临委和川东临时工委联络员,掌握着川东云阳、奉节、巫溪、巫山等县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情况,妄图从她身上打开缺口。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处长、特务头子徐远举及其手下特务接连一个多月对她进行酷刑审讯,夹手指、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折磨她,后来更是丧心病狂地在她的指尖上钉进一根根竹签子,致使她一次次昏死过去,但始终守口如瓶,未吐露党组织的半点情况,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徐远举只得感叹地说:“共产党厉害就厉害在这些地方,彭咏梧死了,看来江竹筠也死心了。”从此结束了对江竹筠的审讯。在江竹筠遭受酷刑最惨烈的日子里,渣滓洞牢房里的难友们出现了慰问“江姐”的动人情景,有的替她包扎伤口,有的写慰问信,她们用竹签当笔,蘸红药水把赠言写在草纸上。其中何雪松代表全体难友献给江竹筠的诗这样赞颂道:“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这首诗在渣滓洞牢房里传诵了一时。
    1949年11月14日,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内的电台岚垭,与31名难友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

    江泽民主席
    江泽民(1926-——),江苏省扬州市人。自幼喜爱篆刻艺术,读书。1943年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上海解放后,历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副工程师、工务科科长兼动力车间主任、厂党支部书记、第一副厂长,上海制皂厂第一副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机械部上海第二设计分局电器专业科科长。1955年赴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1956年回国后,历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力处副处长、副总动力师、动力分厂厂长。1962年后任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一机部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所长、代理党委书记,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1980年后,历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成员。1982年后,任电子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部长、党组书记。1985年后,历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1982年9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987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9年6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0年3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2年10月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7年9月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2年11月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夫人:王冶坪,出生于1928年,江苏省扬州市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曾任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文书、副主任、主任,现已退休。他们有两个儿子(长子江绵恒,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次子江绵康,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少将军衔)。
作者: 陆君云    时间: 2008-10-29 21:05:15

【近代民主革命江姓高级将领(领导人)、革命烈士生平简介】


    江继復烈士
    江继復(1865-1911),曾用名江继后,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小布村西岭组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世代为农,精于射击。愤清廷专制,立志革命,由徐维扬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廿九日)参加辛亥革命(又称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战斗中争任先锋队(敢死队)队员,攻入两广总督署,焚烧敌巢,徐维扬因其年老,劝他不必亲自上阵,他却慷慨地说:“吾年虽老,尚少黄忠十余岁,岂遽无用哉!”遂提枪射击,每发必中,杀敌甚多。焚攻督署时,奋勇当先,后在突围转战中,为流弹击中,牺牲于莲塘街,时年46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欢迎光临 中国对联网 (http://dui-li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